── 行者 果燦 ──
「寺廟」或「寺院」的「寺」,是指僧眾居住集聚的地方。在古印度,佛教僧團居住的僧院、精舍、園林等,都稱為Vihara,亦譯稱「僧伽藍」。在中土之所以被稱為「寺」,那是在漢明帝以後的事。在漢代,朝庭的官職機構分為「三公九卿」,王公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府」,九卿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寺」。後來傳說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西行求法,於西元68年迎得天竺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以白馬馱經來華。最初暫住於「九卿」中專管接待外賓使者的「鴻臚寺」,後來明帝在洛陽城西建「譯經館」安置兩僧譯經,取「鴻臚寺」之名也稱兩僧所居「譯經館」為「寺」,因為兩僧是以白馬馱經來華,故取名為「白馬寺」。從此,凡僧人居住的所在都稱為「寺」。而「白馬寺」也成了中土第一寺。
白馬寺
雲門寺舊山門
四天王天
韋天將軍
關於「舍利塔」,佛陀在拘戶那揭羅城的梭羅樹下涅槃,荼毗後留下手指骨、牙齒、頭蓋骨以及為數不少的「舍利子」。當時鄰近的國王聞訊,派兵欲來爭奪舍利,後依一位婆羅門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分,由各國各自攜回建塔供養。那便是第一代的「舍利塔」。
據法門寺出土的《誌文》碑戴:佛入滅兩百年後,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立佛教為國教,發掘出八王所修建佛塔中的佛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供奉於八萬四千個小塔之內,派僧眾帶著舍利及佛經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並弘揚佛法。傳當時西域梵僧「釋利房」等十八人,帶著包括佛指靈骨在內的十九份佛陀舍利,經過三年長途跋涉,約於西元前242年來到當時中土的秦國。到了中土後釋利房等認為當時因緣未合,故將所帶來的佛陀舍利暫埋於美陽。
佛指舍利
佛法傳入漢地後的第二間寺院,是五台山台懷鎮的「顯通寺」,據傳寺中的白塔內藏一小佛塔,就是印度阿育王當年建成的八萬四千個小塔之一,其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之舍利。
顯通寺
佛牙佛指或佛骨舍利原本僅有數枚,經二千多年,據知至今佛指僅在法門寺的一枚,佛牙則有在斯里蘭卡坎底市的馬拉噶瓦佛寺一枚,北京西山八大處一枚,台灣佛光山一枚。佛舍利子則尚存多顆,斯里蘭卡存多顆,浙江寕波阿育王寺有一顆,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有一顆,等等。
「塔」是Stūpa(窣堵波),亦譯「塔婆」等。在古印度是一種用於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法物的建築物,意譯為「功德聚」。後來稱為 Buddha stūpa「佛陀窣堵波」,漢譯略稱「浮屠」,也就是中土的佛塔或寶塔。佛塔或寶塔一般有方形或八角形,用木磚或石料建築,通常層數是單數,塔頂的相輪裝飾稱為Laksatā,漢譯略為「剎」,一般是尖形或傘形等。初時和古印度一樣,僅供奉安置高德僧人的舍利經卷或法物,後來越建越高越大,功用也已不僅是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法物。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日惹市郊,建於西元9世紀夏連特拉王朝的千佛塔Borobudur「婆羅浮屠」,在占地1.26萬平方米的方形基座上,共建了十層,每層建大小佛龕佛塔,共計有佛龕432座,佛塔72座,大小佛像505尊,是世界最大的千佛塔。
現存最古的佛塔是西元前3世紀古印度阿育王所建的 Sanchi Stupa「桑奇佛塔」,在現今中央邦馬爾瓦附近的桑奇村。而中土的佛塔,大多和寺院建築群一起,建於唐代的大小雁塔位於西安慈恩寺,傳是唐朝廷為存置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的經卷法物而建。
桑奇佛塔-Sanchi Stupa
婆羅浮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