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說:「阿鞞跋致菩薩得無生法忍時,斷諸煩惱,但未斷習。」
這個「習」就是「餘習」「殘習」「習氣」,就是阿羅漢和菩薩斷了諸煩惱後,還餘存的殘餘的習氣,此餘習是煩惱所餘存的殘習。聲聞緣覺和菩薩,斷了諸煩惱後證得無生法忍,雖然都還餘留有些少習氣,但那些習氣不過好像拔去了香枝的香爐,香枝不在了,僅存餘香。
聲聞緣覺和菩薩到了那種境界,「餘習」已經無能力阻止入涅槃,可是為什麼阿羅漢入涅槃而菩薩不入?
聲聞緣覺和菩薩到了那種境界,「餘習」已經無能力阻止入涅槃,可是為什麼阿羅漢入涅槃而菩薩不入?
〈大乘大義章〉說:「但諸羅漢於諸眾生中,無大悲心,諸有餘習,更不受生,而菩薩於一切眾生深入,大悲徹於骨髓,及本願力並證實際,隨應度眾生,於中受身,存亡自在,不隨煩惱。」可見在某種意義上,有餘習是好事並非壞事。
〈大乘大義章〉又說:「若無殘結則無復生,猶如責米,故留穀種。」直到「漸漸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乃坐道場,捨煩惱結,然後成佛。」菩薩和阿羅漢的區別,最主要是「大悲心」三個字。
(另見「名相-8畫」之「阿鞞跋致」)
(另見「名相-8畫」之「阿鞞跋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