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載:「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遥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洞,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即說偈曰: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
龜的頭尾四肢都可藏於甲殼中,故稱「藏六」。「野干」就是「狐」。
「龜毛兔角」這個成語在論藏中用得不少,原意譬喩為有名無實,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智度論〉說:「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成實論〉說:「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是名無。」
但到現代,兔還未發現有角,可有一種龜背上是有長毛的,有人認為是老龜背上長了海藻,另有人認為是龜自身長毛,這種龜叫做「毛龜」。結論如何,那是生物學家的工作了。
佛教經論中所舉,只是對「不可能」和「不存在」事物的比喻。
但到現代,兔還未發現有角,可有一種龜背上是有長毛的,有人認為是老龜背上長了海藻,另有人認為是龜自身長毛,這種龜叫做「毛龜」。結論如何,那是生物學家的工作了。
佛教經論中所舉,只是對「不可能」和「不存在」事物的比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