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 Stūpa「窣堵波」,亦譯「塔婆」等。在古印度,是一種用於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法物的建築物,意譯為「功德聚」。後來稱為 Buddha stūpa「佛陀窣堵波」,漢譯略稱「浮屠」,也就是中土所稱的佛塔或寶塔。
「廟」是「宗廟」,原是祭祀祖先神位之處,如「祖廟」等。後亦用於稱供奉山神土地的為「廟宇」,也和「寺」合稱「寺廟」。
「寺」為寺院,供奉佛菩薩之處。也是指僧眾居住集聚的地方。古印度稱為「僧伽藍」(sam̐ghārāma)。「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蘭摩」(ārāma)為「園」。原梵語亦統稱為Vihara,此僧眾共住的地方稱為僧院、精舍、園林等。也就是中土的寺院寺廟等。
被稱為「寺」是中土在漢明帝以後的事。在漢代,朝庭的官職機構分為「三公九卿」,王公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府」,九卿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寺」。
後來傳說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西行求法,於西元68年迎得天竺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來華。最初暫住於九卿中專管接待外賓使者的「鴻臚寺」。後來明帝在洛陽城西建「譯經館」安置兩僧譯經,延用「鴻臚寺」之「寺」名,稱兩僧所居「譯經館」為「寺」。又因為兩僧是以白馬馱經來華,故取名為「白馬寺」。
從此,中土凡僧人居住的所在都稱為「寺」。
「壇」是建築物,雖然形狀各異,作用是安置曼荼羅及諸尊之處,故梵語稱為「曼荼羅」,是祭祀天地之「台」,如「天壇」「地壇」等。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載:「菩薩於先無佛法塔寺處。於中起塔。以是業因緣後身得力成就。於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令眾生入於正見。如經說。有人於先無佛塔國土中。修立塔廟得梵福德梵名無量福德。以是因緣疾得禪定。得禪定故得無量神通。神通力故能到十方讚歎三寶正見者。若先不識三寶功德。因菩薩故得信三寶。信三寶故信業因緣罪福。信業因緣故信世間是縛涅槃是解。」
(詳見「13畫」之「塔」及「11畫」之「曼荼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