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名相]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vipaśyanā 意為「觀」,是以智慧來觀察心靈的最深處,是修禪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依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四念住」,向內觀「心」和「法」,以體驗「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從而顯現智慧。故亦稱為「內觀」。
「內觀」法門原本是釋迦世尊為世人尋找解脫苦厄的方法時發現的,是世尊親身「悟道」的經歷。但詳細的修行方法隨著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早已失傳。據傳在古印度時,有人將此法門傅入緬甸,兩千多年來,在緬甸的佛教比丘中卻一直得以傳承了下來。
「奢摩他」shamatha 意為禪定,是心念集中專一,止息一切雜念,是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進入定境。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是達到解脫的兩種修行法門,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漢傳佛教中將此二者合稱為「止觀」或「內觀」。也就是禪宗的「默照禪」。(見「聖嚴法鼓」師父論著之〈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維摩經》說:「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這其中提到成佛的眾多法門中,就包括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止觀」。

 (詳見[點燈-相關]之「S21-聞思修證-戒定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