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稱「數珠」(Mālā或Pāsakamālā),是念誦經咒聖號時,用來記數之法器,故亦稱為「佛珠」。最初用堅果串成,稱為木槵子,後有用樹根、檀香木、瑪瑙、玉石等制圓珠串成。
《木槵子經》說:「若欲滅煩惱障報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
《數珠功德經》載:「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搯念,或但手持數誦一偏,其福無量。」「念珠」既為記數之法器,可起精進心。但據說,在古印度並沒有把「念珠」掛在頸項上的習慣,大修行人也沒有戴飾物的必要。如今披大紅袈裟,掛大串念珠是否如法,見仁見知。
數珠的數目,有一百零八顆(表示百八煩惱),五十四顆(表示修生之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菩薩階位住、行、向。地、等、妙的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聲聞乘的二十七賢聖),二十一顆(表示本有之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顆(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即住、行、向的三忍,十地十忍與佛果的一忍),還有念佛宗通用的三十六顆(一百八的三分之一)和禪門通用的十八顆(一百八的六分之一),後兩種僅為方便。
傳在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435年),中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394-468)來華,在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建一戒壇。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502年),天竺僧人智藥三藏海路來華,在戒壇邊種了一棵由天竺帶來的菩提樹,並預言:「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法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現今廣州光孝寺是有一棵古「菩提樹」,有一座供奉當年六祖剃度所落頭髮的「瘞髮塔」。但樹是否就是當年智樂三藏所種那棵,塔是否逾千年古塔,那是考古學家能力範圍的事了。據說今於粵東及瓊山尚存菩提樹,為常綠亞喬木,高二丈餘,果實圓而質堅,外形面有大圈,紋如月,細點如星,可作念珠,稱「菩提子」等。
世尊端坐其下成道之畢缽羅樹,後世稱為「菩提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