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祈禱」這個詞,通常會想到西方宗教,因為他們吃飯睡覺都要祈禱。「祈禱」不僅是求助,他有感恩。佛教原本並未行祈禱之法,佛教認為各人功德各人修,這與祈求佛菩薩和天神等外力的救助消災解難增福是矛盾的。但古印度和中國古代,在釋尊降生前,民間就已有祈禱天地神祇消災降福之道。故佛教《金光明經》《仁王經》及密教諸經才有持咒祈禱之法,特別是密教中最具備且盛行。以密咒結印而與本尊之三密相應,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等四法。南傳佛教中並無祈禱之法,北傳大乘顯教雖有其意而儀軌不備,但佛教中的念佛、誦經、持咒、誓願、讚嘆、回向等功德與佛菩薩的本願相應,實則也是一種祈禱。因為佛菩薩明王諸天等都各有本誓,應佛菩薩本誓修法以期待感應,實則是一種「祈禱」。
聖嚴師父說:「祈禱的原理,是以祈禱者的心力──由強烈的信念所產生的一種超自然的精神統一的定力,去感應被祈禱者(如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自己的定力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相接,便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力,那就是祈禱所得的經驗或靈驗。在大乘佛教的中國地區,祈禱觀音菩薩的靈驗,最為卓著。…… 因為祈禱的功能,是由堅強的信念中產生,所以,凡是信念堅強的人,也就等於時刻都在祈禱的功能之中。」(正信的佛教P51)但又說:「然而禪宗卻不同。禪宗直入佛法的本質,鼓勵人們信賴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禪修者並不否認菩薩的存在,他們堅信菩薩佛陀祖師大德,但和別人向神祇祈禱,向佛菩薩或祖師祈禱不一樣。他們認為祖師大德和菩薩是修行層次不同的衆生,他們敬佩菩薩,見賢思齊,一般而言,並不尋求他們的幫助。……如果禪修者有求於佛菩薩的話,那是為了求法。他們透過僧侶的協助及研習經論來尋求佛法,他們不求力量靈修體驗或開悟。……對禪修者而言,佛菩薩是楷模,而不是崇拜的偶像或守護神。」(禪的智慧P103)
斯裏蘭卡 K.SRI Dhammananda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說:「佛教的祈禱是以默想來自我改變氣質,祈禱是在默想中重新調整個人的習性。它使一個人的習性變得更好或更高尚,以這種改變一個人內在的天性去完成身口意三方面之淨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