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陀羅」(candāla)亦譯為「旃荼羅」。原指古印度種姓制度中,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是最卑賤的階級。是古印度「四種姓」中的農民、奴僕、工匠階層,包括劊子手和屠夫以及處理人類及動物屍體的所謂賤民等。據傳如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仍有稱為「旃陀羅」的族群。
東晉法顯《佛國記》中記載:「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沽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漁獵師賣肉耳。」
《大般涅槃經》載:「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常懷害心。五陰亦爾。常懷諸結惱害之心。如人無足刀杖侍從。當知必為旃陀羅人之所殺害。眾生亦爾。無足無刀無有侍從。則為五陰之所賊害。足名為戒。刀名為慧。侍從名為善知識也。無此三事故為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但又說:「菩薩摩訶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何以故。眾生若為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墮地獄。為陰殺者則墮地獄。以是義故。菩薩觀陰過旃陀羅。作是觀已而作願言。我寧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旃陀羅者唯能害於欲界癡人。是五陰賊遍害三界凡夫眾生。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是五陰賊不問眾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之。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稚小。是五陰賊不問眾生老稚婦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薩深觀此陰過旃陀羅。是故。發願寧當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說:「關於領群特一詞,又別作 Vasalaka。考毘舍離域(異譯毘耶離),巴利文常作 Vesālī;但也有作 Vasalaka 的,如律文七百結集中『毘舍離諸跋耆比丘』的毘舍離。所以巴利文的 Vasalaka,即是毘舍離。婆羅門稱釋尊為 Vasalaka,意思是毘舍離人。依後代的解說,毘舍離的意義是「廣嚴」,並無卑賤的意味。這與婆羅門口中的毘舍離,帶有卑劣不淨的意義不合。毘舍離即今 Besarh 村,在北貝哈爾的 Muzaffarpur 區。正統的婆羅門學者,對這一帶的民族,無論在血統上文化上,素來是輕視的。所以『毘舍離人』本意很好,但在婆羅門口中說起來,就有點輕視誣辱的意味。這如東夷的本為仁人,在從前中國人的口中說起來就有點鄙視一樣。釋尊是舍夷國的釋迦族人,這是沒有問題的。他與毘舍離一帶民族有血統與文化上的共同性;婆羅門這才稱釋尊為毘舍離人,釋尊也不否認。漢譯的旃陀羅,是毘舍離通俗的意譯 ,一望而知的知道是賤族。至於領群特一名,大抵是指領群的特牛。牝牛 vasa 與毘舍離的聲音相近;釋尊的教化眾生,如領群的大牛一樣。譯者的譯作領群特或許如此。總之,領群特一名,在婆羅門口中是意味着種族的卑劣。」
印順法師說「漢譯的旃陀羅,是毘舍離通俗的意譯」,可見釋尊對「旃陀羅」一詞並無貶義,以旃陀羅人喻如「五陰」,只是一種方便說;而婆羅門對「旃陀羅」則有明顯貶義和鄙視的。
另古印度西元前320年,著名的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 Candra-gupta,亦譯為「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 意為「月護」,故亦稱為「月護王」。Maurya 是指孔雀,故 Candra-gupta Maurya 譯為「孔雀王朝」。此並非指月護王為旃陀羅種性,僅是漢譯的用字相同,而 Candra 也非 candāla。
── 行者果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