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名相]南無与 Namo

南無与 Namo:

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土,最早在二千年前的漢朝哀帝時,盛於唐代。漢譯經論絕大部份是一千多年前由古梵文翻譯過來的。古代的譯經師大多是來自西域,中文並非其母語。而中文並非拼音文字,某些字的發音,古今讀音已有很大不同。
梵語的拉丁拼音 Namo 在古時譯成「南無」,意思是歸命、皈依或禮敬。為何譯成「南無」而不是現代普通話的「那摩」?那是唐宋時的古語音。唐宋古語音系統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就是以廣州話為主的粵語。以粵語讀中文的「南無」就是 Namo。故此以粵語的平仄音韻朗讀唐詩宋詞,是最優美最契合古漢語音韻的。
但一千多年來漢語經典都用「南無」,都知道其意義,都會起敬意,沒有改變的必要。但用簡體字書寫經文,就會造成誤解古經文原意。
梵語拉丁拼音中的 Namo 在不同經典中,有時會拼寫成 Nama 或 Namas 等等。那是梵語的連音規則的變化。梵文的變音系統很複雜,我們誦讀漢語佛經神咒,只要先記住幾點就行,其他學懂梵文時再研究。
「南無」梵語的原音是 Namo。例如《大悲咒》中的 Namo ratna-trayaya、namo narakindhi 等。《藥師佛心咒》中的 Namo bhagavate 等。
但在 Namo後面連音文字的首字為母音 A 時,就要唸成 Nama,例如《往生咒》和《大悲咒》Nama Amitābha、Nama Ārya 等。
Namas 在古印度通常用於問候語。雙手合十口說 Namas te!是向你問候、問訊、禮敬。与中東回教地區波斯語等的問候語 namaz‎ 同源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