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為寺院,供奉佛菩薩之處。也是指僧眾居住集聚的地方,古印度稱為「僧伽藍」(sam̐ghārāma)。
「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蘭摩」(ārāma)為「園」。故此僧眾共住的地方稱為僧院、精舍、園林等。原梵語亦統稱為 Vihara,也就是中土的寺院寺廟等。
被稱為「寺」是中土在漢明帝以後的事。在漢代,朝庭的官職機構分為「三公九卿」,王公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府」,九卿居住和辦事的地方稱為「寺」。
後來傳說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西行求法,於西元68年迎得天竺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來華。最初暫住於九卿中專管接待外賓使者的「鴻臚寺」。後來明帝在洛陽城西建「譯經館」安置兩僧譯經,延用「鴻臚寺」之「寺」名,稱兩僧所居「譯經館」為「寺」。又因為兩僧是以白馬馱經來華,故取名為「白馬寺」。
從此,凡僧人居住的所在都稱為「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