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名相]自性

自性:
龍樹在〈中觀論〉說:「諸法自性不在眾緣中,但眾緣和合故得名字,自性即是自體,眾緣中無自性,自性無故不自生,自性無故他性亦無。」「自性」(Svabhāva)是指事物獨立存在的本性,佛教認為萬法皆依因綠而生起,互為因果,不可能獨立存在,萬法皆空,故無自性。
《壇經》說:「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般若品)惠能大師所說的「自性」,是指人的本性,明心見性的「性」,也就是佛性,師強調「自性」。
神秀大師對其弟子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惠能大師對秀的弟子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師說一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師解說:「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所謂「不立」,指不必樹立,也就是說,「若悟自性」的人,不必先樹立「佛身、涅槃、解脫」等等目標,才去追求那些目標。因為「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壇經頓漸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