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名相]多羅

多羅:
「多羅」(Tala)又稱「貝多羅」,是生長於印度的一種棕櫚科高竦樹。
〈玄應音義〉載:「多羅按西域記云,其樹形如櫚,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慧苑音義〉載:「其形似櫚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乾若屋下。」貝多羅其葉如棕櫚葉,長而寬,乾燥後可用來寫字,古時印度未有紙張,古印度僧人用多羅葉來抄經,稱「貝葉經」。
多羅樹中斷則不再生,故佛經中以此比喻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指其「永斷善根」。《楞嚴經》說:「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此說和「人人皆可成佛」說是有矛盾的。據《法華經》載:佛陀告諸天人及菩薩,提婆達多往昔曾為其師,為權誡世人而作五逆罪墮於地獄,末來必當成佛,號天王如來。以提婆達多破壞眾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因五逆罪墮無間地獄,末來也必當成佛。故雖犯波羅夷之重罪,也不會「永斷善根」。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雖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然必當成菩提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菩提。」(見「29-古德」之「提婆達多」)
可見不同經論說法有同異,是「方便法」?是譯經的誤解?是說法對象不同?還是前後說法時間的差別?古印度人有兩種事很怪:一是對歷史年代不重視,二是重背誦而不重記錄。故釋迦世尊的確實生年無法搞清楚,世尊住世時所講的法,絕大多數都是世尊入滅數百年後才記錄成文字的,在這之前,經律都是靠僧人一代傳一代的死背。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代人的背誦,難保不會錯漏,難保不無增減。這些世尊早已料到,所以留下辨別佛法真偽的方法,也就是「四依法」和「三法印」。
經論中另有Tārā,意思是「眼」,漢譯亦是「多羅」,是密教的「救度母」,又稱「多羅母」、「多羅菩薩」、「多羅觀音」等,密教認為,是由觀世音菩薩的眼淚所化身的救苦救難本尊。中文雖同為「多羅」,但同字不同義。

(另見「名相-法數」之「一闡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