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是 Samādhi「三摩堤」,舊譯音為「三摩地」或「三摩鉢底」(Samapatti)。
「昧」音「妹」,「三」不是數字,僅是原梵文首段音節的直接音譯。「三昧」是「定」,是離邪念,心住一境而不散亂,是息慮凝心,也就是禪定。
〈大智度論〉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安住於空理,與他物無諍之禪定稱「無諍三昧」,寂靜的禪定狀態。
聖嚴師父說:「打坐時有可能心靜止下來,那時似乎沒有念頭,其實卻還有一個念頭。這個人依然穩定在一個念頭上,而他的心不動,念頭也不動,這就是三昧。不必開悟也能體驗到這種情況,換句話說,證得三昧並不自動就會開悟。」(禪的智慧P75)
〈三藏法數〉載:「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心定於一行而修三昧稱「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可分為事、理二種。「事」之「一行三昧」指定心觀真如之一理。「理」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就是一心或專心念佛之義。凡禪定必定由淺入深,次第從散心入四禪至四無色定及滅盡定,出入都順此序,此為聲聞之法。但佛及深位菩薩不必經由此次第,可由散心直入滅盡定,並由滅盡定直出散心,稱為「超越三昧」。
「三昧耶」是如來的本誓,有不違越之義。凡違越如來的本誓稱「越三昧耶」,屬違越三世諸佛祕法之罪,亦稱「越法罪」。
〈觀智軌〉載:「一一印契儀軌真言,應當於灌頂阿闍梨處躬親稟受,若不從稟受決擇,而專擅作者,是即名為越三昧耶,受及授者俱獲重罪。」
〈演密鈔〉載:「若傳受失宜,專擅自恣,即是放逸,違越三世諸佛祕密法則,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謂犯三昧耶四波羅夷中第三戒也。」
「三昧耶形」指以佛菩薩內證的本誓為標幟者,諸尊的印相形像,如不動明王的刀劍,觀音菩薩的蓮華等等,也是四種曼陀羅之一。
《大日經》〈三昧品〉說:「諸尊有三種身,所謂字、印、形像。」〈雜談集〉說:「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種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為法、報、應三身。」是說密教指佛有種子(法身)、三昧耶(報身)和尊形(應身)三身,故佛的報身稱為「三昧耶身」。
「般舟三昧」是 Pratyutpanna samādhi,「般舟」是佛立顯現之意。行此三昧,則見十方諸佛立於前,故「般舟三昧」又稱「佛立三昧」。
〈深密鈔〉說:「三昧相應者,謂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應供白花,名三昧相應。若獻黃赤,名不相應香等類之。」密教使道理與事實相適應,稱為「三昧相應」。
《華嚴經》及《梵網經》說: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稱為「華嚴」,而一心修華嚴稱為「華嚴三昧」或「佛華嚴三昧」。
觀世間萬法皆緣生,皆虛妄不實,稱為「空」。觀世間一切形相皆虛妄假有,稱為「無相」。觀世間一切法皆幻有而無所願求,稱為「無作」或「無願」。觀此空無相無作的「三昧」,稱為「三三昧」,亦稱「三三摩地」。三昧分有漏和無漏兩類,「有漏三昧」不能入涅槃,稱為「三三昧」。「無漏三昧」能入涅槃,稱為「三解脫門」。(另見後面[法數]之「三解脫門」)
〈智論〉卷第五說:「諸三昧者,三三昧,空無作無相。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住是空三昧,不為後世故起三毒,是名無作。緣離十相法:五塵男女生住滅故,是名無相。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三昧。知是空已無作,云何無作。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種種(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業)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三昧。……一切法無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三昧。如偈說,言語已息,心行亦滅,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相破壞不憶念,是名無相三昧。……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動,餘處不爾。以是故獨稱是三三昧。餘定中或愛多,或慢多,或見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實義實利,能得涅槃門。以是故,諸禪定法中,以是三定法為三解脫門。亦名為三三昧,是三三昧實三昧故,餘定亦得名定。」
〈智論〉卷第七進一步解釋說:「諸菩薩禪定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復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復有四種三昧,欲界繫三昧,色界繫三昧,無色界繫三昧,不繫三昧。是中所用菩薩三昧,如先說於佛三昧中未滿,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乃能濟諸貧者。又復如人欲廣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菩薩亦如是,欲廣度眾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
又說:「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首楞嚴三昧」是 Shūrangama samādhi,「首楞嚴」意思是「健相」,也就是指諸佛菩薩所得的禪定,其性堅固,諸魔不能破壞等。
〈大智度論〉說: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首楞嚴三昧經》說:「此三昧統攝一切三昧,得此三昧能瞭知一切眾生的利鈍因果。」
《信佛功德經》說:「我佛世尊有最勝法。謂佛世尊以三摩缽底觀有漏身不淨可惡。」此「三摩缽底」指的就是「三昧」或「「三摩堤」,也就是一種「定」的境界。因為修「三昧」可出神通,故〈十地經論〉說︰「三摩跋提者,五神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