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法數]三衣

三衣:
「三衣」是指僧人著的三種衣,僧尼所穿的僧衣稱為Kasāya「袈裟」。出家人的「六物」包括三衣、缽、坐具(尼師壇)、濾水囊,此是出家人必備,也是唯一擁有的私物,一般稱為「三衣六物」,或稱「三衣一缽」。
「袈裟」,是出家人的法衣,僧衣。「袈裟」避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赤的雜色。「似黑」是緇色,如黑泥之色。「似青」是銅青之色。「似赤」是以果實染的多赤少黑之色,中土稱木蘭色。總之是不鮮艷的濁色,故稱「染衣」。另有以他人丟棄的舊衣破布片等,拼綴補衲而成的「百衲衣」,稱為糞掃衣,或衲衣,衲袈裟等,是屬修頭陀行的高德比丘的法衣。中國的老僧人或學佛的老年人以「老衲」自稱,亦原於此。
「袈裟」有大中小三件,合稱「三衣」(Tricivara):小者「五條」,稱為「安陀會」(Antavāsa或Anteravāsaka),是由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內衣,或貼身衣,工作時用;中者「七條」,稱「馥多羅僧伽」(Uttarāsanga),是由七條布片縫合而成的上衣,禮佛或布薩時用;大者「九條」,稱「僧伽梨」(Sanghāli),是用九條或十五條布片縫合而成的大衣,正裝衣,出外時用。所謂「條」,是指布條或布片的數,而不是衣的「件」數。   

在中南印度,氣候炎熱,除此袈裟外,不需再著其他衣;中國北方寒冷,袈裟裏可另著寒衣。中國律宗南山道宣律師創製一種有鐶鉤的袈裟,稱為「南山衣」,是律宗的法服,很莊嚴,後世各宗也喜著此種「南山袈裟」。已皈依受戒的在家人,在做佛事等莊嚴場合所著法衣稱為「海青」,是外袍,一般黑色或褐色;而黃色海青是寺院住持、長老、方丈所著。在莊嚴隆重場合,住持、長老、方丈還外搭「紅祖衣」。

「祖衣」,紅布黃方格,是披搭左肩,故說「披」或「搭」。「祖衣袈裟」黃格條相,如世上的田疇分畦,喻為世之福田,能生功德,故袈裟亦稱「福田衣」。「福田衣」的格條相,應該是原自古時拼綴補衲而成的「百衲衣」發展而來。「祖衣」,原指中土佛教宗派祖師傳下來的袈裟,代表該宗派的傳承。再掛一百零八顆大顆的念珠,以示莊嚴隆重。
佛教僧衣稱為「染衣」,避正色,用鮮紅色據傳緣自藏傳「紅教」的紅袈裟,特別是元朝藏傳紅教(寧瑪派)盛行之後。故,元朝之前的「祖衣」不一定是鮮紅色,因為鮮紅為正色,非濁雜色。

現今漢傳佛教僧人還興「紅袈裟」,華人佛教界舉行大法會,幾十上百各路教團主持和尚都披「紅袈裟」,甚至還在紅袈裟上繡了不知什麼的圖案。法會中一片鮮紅色的海洋,與原始佛教比丘的「染衣」成了鮮明的對比。嚴格來說,是否如法? 

「海青」原是一種大鵰,名鷲,俗名「海東青」。李白詩句:「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古代吳中方言,稱廣袖的衣為「海青」,形容其如海東青鳥展翅。因中土佛教的法衣是廣袖,故俗稱「海青」。
「縵衣」(Patta) 是無福田相的袈裟,整幅不割截或僅用兩幅布縫製。原為沙彌沙彌尼,和受在家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著的法衣。比丘比丘尼不能得割截的正衣時,允許披「縵衣」以代「三衣」。「縵衣」亦稱「縵條衣」,「禮懺衣」或「菩薩衣」。查實佛制並沒有所謂「菩薩衣」,受在家菩薩戒後,授「菩薩衣」給新戒菩薩,是為了表示受「菩薩戒」的莊嚴隆重。通常是以縵衣代菩薩衣,也有以代表該法派符號的彩帶象徵菩薩衣的。
受「菩薩衣」時所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這「缽吒」,就是Patta的梵音,實指「縵衣」。常見南傳佛教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比丘披的一種「袈裟」,不加截剪縫製,猶如一匹布繞在身上,應該是最原始的「縵衣」。

出家人的衣缽得來不易,又是唯一律制允許的私有物,僧尼離世後,其衣缽留給生者用,不會浪費。後來住持僧人的衣缽是傳給其弟子中最優秀者,以便弟子接其寺院中的職位,這便稱為「傳衣」,含有傳法傳位之意。宗派祖師傳下來的袈裟稱為「祖衣」,現時的「祖衣」已非傳承,但也是大和尚,或寺院的住持才有資格披搭。一般出家人,胡亂披搭「紅祖衣」以「顯身份」,實不如法。現今佛教界有一種怪現象,一些不法之徒假冒出家人行騙,破壞佛門清譽。但出家人或其他佛門弟子,明明見到有人假冒出家人,或有人胡亂披搭「袈裟」、「紅祖衣」等,為了怕批評出家人會犯戒,不敢出聲。如此自掃門前雪的行為,是否可取?是否如法?
《大般涅槃經》說:「見有破戒壞正法者。即應驅遣呵責舉處。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驅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