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點燈]-心與分別心

H5-              心與分別心
                                          ──  行者 果燦  ──

        「心」是「質多」(Citta),漢譯為慮知心。是指心念,意識心和阿賴耶識,亦稱為心識。不同流派對「心」的說法各有同異。歸納各說為:「肉團心」(人類的心)、「集起心」(阿賴耶識)、「思量心」(末那意識思慮心)、「緣慮心」(第六意識慮知了別心)、「堅實心」(自性清淨如來藏心)、「積聚精要心」(精要心髓)等等。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指萬法唯一心,心的本性就是佛體,真心之外無佛體,心就是佛。故說迷則為眾生,悟則為佛。《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意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諸法中有質礙的為「色法」,無質礙但有緣慮作用的為「心法」。
        「心」是對「心所」起主導的作用的,故稱「心王」。〈四念處〉說:「心者心王,異乎木石。」了別所對之境稱「心王」,對之而起貪瞋痴等所有煩惱稱為「心所」。「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稱為「心地」。「心」是如來藏心,是不變的心體,是自性清淨心,故稱為「心性」。
        聖嚴師父說:「惠能大師對於戒定慧三學的定義是: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若能不於境上生心……心已能夠做到六祖所說『無念』、『無相』、『無住』的程度,即已見到清淨無染的自性,此自性,即是心體,名為『心地』。……『心地』清淨無染,亦無是非,便是戒行清淨,稱為自性戒,即是三類戒中的『道共戒』。『心地』離一切境,得大自在,無礙解脫,此係智慧的功用,稱為自性慧;自性慧中,兼有自利的根本智,及利他的後得智。此即《楞伽經》所說的『出世間上上智』。『心地』不於境上起執著,不著有無、染淨、生滅、來去、增減等相,所以即是離諸亂相的自性定,也是六祖所說的『最上乘』定。」(拈花微笑P146
        唐代黃檗希運〈傳心法要〉說:「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亦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是佛。」還說:「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佛。」又說:「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南陽慧忠國師語錄〉說得更形相:「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唯識學認為:「心」(內在的,主觀的)和「境」(外在的,客觀的)是同時生起的,當心不在時,境也消失。例如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鏡子裡同時現出人的影像,那是因為你的心繫於鏡中的境;如果你的心不在鏡中,眼睛雖然還看著鏡子,但你的影像不見了,視而不見,因為你的心已不在。據傳二祖慧可初見菩提達摩祖師時,求祖師為他安心,師對他說:「將心拿來,我與你安。」二祖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心」,告訴祖師,師說:「我已經給你安了心了。」古德有一首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謂修行,「修」的是「心」,不假外求。我們常說「心念」,對凡人來說,「心」就是「念」,就是念頭。聖嚴師父說:「心是什麼?是意識的分別作用,是念頭的起伏現象,是主觀的判斷與客觀的認識,是無漏無我的智慧。」(禪門P81)
        「分別心」是相對於「統一心」而言。〈唯識述記〉說:「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思量判別諸事理,是「心」與「心所」所起的作用。在禪法,「分別心」就是「散亂心」。學禪的人由散亂的心變成單純的心,由單純的心變成一心,再從一心變成無心,「無心」便證阿羅漢果。
        聖嚴師父說:「心的統一有三種:身心統一,內外統一和前後念統一。內外统一,是指環境對象和自己連在一起,不能分離,如果是二個東西,就可以分離。」(漢藏同異P11)
        我們常說「分別心」,因為凡人未開悟,對一切事物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會有厭欣,就會產生煩惱。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說:「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分別」(Vibhājya),是指虛妄分別「我」和「法」,是心法和心所法的別稱。唯識宗把宇宙萬有分成五位百法,所以說:「法歸分別,聖歸涅槃。」沒有分別就無心,無心則證涅槃。
        以上所舉《八十華嚴經》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的「唯心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同境界看世界有不同心態和結果。佛菩薩看娑婆世界是淨土,凡夫看佛國淨土如娑婆。環境可改變一個人的心態,進入賭場看到的都是貪婪,進入歡場看到的都是淫慾;但進入道場,看到的都是祥和清淨。
        聖嚴師父說:「《華嚴經》說:『萬法唯心造。』如果我們的心改變,因緣也會隨著改變。不管心往何處轉變,因緣也會隨著轉變;態度改變,感受也會改變。如果不努力改變生命和心靈,就會被自己以往造作的行為、意念所影響。如果我們採用佛法來看世界,那麼因緣就會轉變方向,生命中的事物也會改變。」(禪的智慧P64)
        《般若心經》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心髓。《心經》的「心」,梵語是 hridaya 而非 Citta,hridaya 是「心髓」、「精要」;Citta是「慮知心」、「心識」。兩者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