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於如來神通境界大寶莊嚴最勝道場大菩薩宮中。而彼道場皆是如來威神建立。積集廣大勝福莊嚴。圓滿廣大福智妙行。現轉一切佛法勝報。顯示如來無邊神變加持之力。善入無礙境界大智。一切見者生大喜悅入念慧行。普遍運行無動妙智。於無邊劫修集無量眾功德聚。而佛世尊現證諸法平等覺道轉妙法輪。能善調伏無邊學眾。已於諸法得大自在。善知一切眾生心意及諸根性。已能到於最上彼岸。善斷一切種子習氣。得無發悟佛身輕安。是時與大苾芻之眾六百八十萬人俱。皆住近心悉斷一切煩惱種習。皆是如來法王之子。能善出生諸無所得甚深法行。身相端嚴威儀圓備。作大福田正智具足。復有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比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悉獲無所得菩薩智忍。已超菩薩灌頂之位。而能游戲無加行位菩薩神通。得無盡陀羅尼及諸菩薩陀羅尼門。於諸菩薩首楞嚴王三摩地中而得自在。一切眾生歡喜樂見。已得菩薩諸無礙解。出生菩薩無發悟行。深心安住殊妙莊嚴。其名曰。無盡藏菩薩摩訶薩。無量慧菩薩摩訶薩。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無緣觀菩薩摩訶薩。常精進菩薩摩訶薩。精進慧菩薩摩訶薩。無斷辯才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畏積菩薩摩訶薩。畢竟義慧菩薩摩訶薩。如是等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比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而共集會。
爾時。世尊以菩薩行位。方便出生無障礙門甚深正法。而用莊嚴諸菩薩道。成辦一切佛法力無畏等真實智行。入一切法最上自在總持印門。入無礙解決定出生大神通智妙境界門。宣示一切不退轉輪。普攝諸乘住平等理。混入法界無分別性。隨諸眾生根性意樂開示演說。隨知真實決定正法破諸魔境。以深固法理止息一切煩惱見等。入無著慧宣說普遍廣大迴向善方便智。入一切佛平等性智。以無著加持法門如實決定宣說諸法。於無分別非無分別悉入平等。覺了甚深緣生之法。積集無量福智妙行。佛身語心平等莊嚴。隨知一切念慧行等無盡慧門。以四聖諦理顯示聲聞乘法。以覺了身心智顯示緣覺乘法。以得一切智灌頂顯示大乘之法。入一切法自在理中。出生如來無邊功德。是故如來開示演說。施設表了分別解釋顯明宣暢。
爾時。世尊將說如是廣大甚深決定法時。忽然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大水充滿猶如大海。下至地界上至大寶莊嚴最勝道場。又如劫壞水災現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下至水輪混如一海。今此大水亦復如是。然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大水一切充滿。其中國土城邑聚落及諸人民悉無所壞亦無障礙。及閻浮提諸四大洲乃至大海須彌山等。欲界諸天一切宮殿悉無少分損壞障礙。先現如是相已。後復於此大水之中出現俱胝那庾多百千廣大蓮花。其花高顯。琉璃為莖帝青為枝。閻浮檀金而為其葉。吉祥藏寶以為其鬚。馬瑙為臺真珠交絡。一一花有無數俱胝多百千葉。其葉量廣一俱盧舍。是諸蓮花於大寶莊嚴最勝道場中。涌現虛空高一多羅樹。一切大眾坐蓮花上。於蓮花中隨其色相放大光明。是光普照十方無量阿僧祇佛剎。此諸光明廣照耀時。而此會中一切大眾歎未曾有。合掌恭敬咸作是言。今現如是希有瑞相。將非世尊說妙法邪。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見是廣大神變事已。即於所坐蓮花臺上。遍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恭敬頂禮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時先現是相。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大水充滿混如一海。其中復現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高顯。世尊。昔所未聞昔所未見。如是廣大希有神變。願佛為說。
佛告慈氏菩薩言。慈氏當知。下方去此佛剎過十佛剎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微塵等數諸佛剎土。有世界名無量功德寶無垢殊妙莊嚴。彼土有佛。號海勝持慧遊戲出高神通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說法教化。彼有菩薩名曰海意。與出過算數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將同來此娑婆世界。瞻禮恭敬供養於我。又復於我所說法中而有所問。以是因緣先現瑞相。
爾時。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彼海意菩薩去此甚遠。何故世尊說彼菩薩能聞此會佛說法耶。佛言。舍利子。如汝今時於我前聞所說正法。海意菩薩雖復住於彼世界中。而能聞我所說之法亦復如是。舍利子。又如汝今現前觀我及諸大眾。彼海意菩薩能見我身及諸大眾亦復如是。舍利子言。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所有神通智力不可思議。而彼海意菩薩居于極遠剎中。能以無障礙眼見此色相。無障礙耳聞此音聲。世尊。若有聞是諸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功德威神者。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尊者舍利子作是說時。二萬四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與彼出過算數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恭敬圍繞。同時瞻仰彼佛世尊海勝持慧遊戲出高神通如來已。即受教敕。承彼如來神足通力及無加行菩薩已辦神通。於一念間瞬目之頃。於彼世界隱伏身相。即時於此娑婆世界大寶莊嚴最勝道場中。涌現虛空高一多羅樹。於最高廣蓮花臺上師子座中安詳而坐。餘諸菩薩亦各處于蓮花臺座。下方世界無量無數諸佛剎中。復有無量無數菩薩之眾隨從海意菩薩而來聽法。是時。大寶莊嚴最勝道場中。所有十方世界普來集會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皆悉處于蓮花臺座。周匝充滿殊妙奇特。而彼一切諸來大眾心生歡喜悉得清淨。歎未曾有。合掌頂禮彼諸菩薩。
時。海意菩薩以彼無量功德寶無垢殊妙莊嚴世界之中諸勝妙花。其花名為無憂適悅愛樂喜見。量廣一俱盧舍。花有無數多百千葉。隨其所應供養如來。令諸菩薩一切見者深心無垢。宿世善根悉得清淨。是諸眾會皆生歡喜悅意愛樂。花有光明復有妙香。此諸勝花於世尊前作供養已。復雨廣大殊妙花雨。其一一花可七人量。遍布充滿大寶莊嚴最勝道場。一切大眾悉得離生喜樂禪悅之味。空中自然擊種種鼓鼓出微妙可愛之音。一切大眾聞者悉得禪定妙樂。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作如是等供養事已。從空而下。頭面著地禮世尊足。右繞七匝合掌恭敬。住立佛前作是白言。世尊。海勝持慧游戲出高神通如來。問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勢力安不。得妙樂耶。時。彼同來一切菩薩悉從空下。亦各頭面禮佛足已。右繞七匝。各各還復本座而坐。
爾時。此三千界有大梵王名大悲思惟。居此梵世此四大洲無憂安隱。忽然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混如一海。復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廣大蓮花高顯出現種種勝相。及此道場菩薩充滿。見是相已即自思惟。劫火未然壞相。安有大水充滿。此復何緣將非如來神變力耶。我今宜往問佛世尊。此希有相何因何緣。時。大悲思惟大梵天王作是念已。即與六萬八千梵眾隱于梵界。恭敬圍繞來詣大寶莊嚴最勝道場佛世尊前。住虛空中曲躬合掌頂禮世尊。作是白言。世尊。何故今此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混如一海。復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廣大蓮花高顯而出。及諸菩薩大士皆悉處于蓮花座上。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諸人民眾。及閻浮提四大洲等欲界天宮。乃至大海須彌諸山。悉無損壞亦無障礙。如是等相甚為希有。此何因緣復何神力。願佛為說。
爾時。佛告大悲思惟梵天言。大梵當知。下方世界有佛剎名無量功德寶無垢殊妙莊嚴。其佛世尊號海勝持慧游戲出高神通如來。彼有菩薩名曰海意。與出過算數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而共來此娑婆世界瞻禮恭敬供養於我。又復於此廣大集會正法之中而有所問。是彼菩薩神通之力。於此世界先現瑞相。梵天白佛言。世尊。大集會中所有正法今尚說耶。佛言。大梵。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所有如來智慧辯才及威神力不應限量。汝或見於如來默然勿謂無說。而我常為十方世界所來菩薩。廣大宣說決定正法。
爾時。大悲思惟大梵天王復白佛言。世尊。佛所說言現神變者海意菩薩其誰是耶。佛言。大梵今此會中有大蓮花廣十由旬。花中有臺。臺上復有眾寶莊嚴師子之座。座中有一菩薩大士處于其上身真金色相好端嚴。唯除如來。餘諸菩薩所有身相皆能映攝。有無數千菩薩之眾圍繞頂禮者。汝可見不。答言。已見。佛言。大梵。圓具如是神通相者即是海意菩薩。是時。大悲思惟梵天乃向海意菩薩恭敬頂禮已。即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是海意菩薩名字之者。當知是人得大善利。我於今日聞此菩薩大士名字。得見菩薩如是色相。深自欣慶快得善利。梵天復白佛言。世尊。此大集會正法當住為久如耶。佛言。大梵。今此正法隨佛壽量久近而住。佛涅槃後有諸菩薩於此正法受持讀誦。廣為佗人開示演說。何以故。大梵。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世中諸佛菩提從此中出。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普為此會一切大眾生歡喜故。及為大悲思惟大梵天王起信敬故。復為莊嚴此正法故。亦為顯示己之智慧辯才力故。即時同彼高廣蓮花及師子座。俱涌虛空高七多羅樹。乃於空中說伽陀曰。
下方過於塵數剎 有佛剎名功德嚴 彼佛化主現居中 其名海勝神通慧
剎中眾德皆圓具 菩薩依止無所畏 其佛如來說法門 我等聞已能持受
我等故來茲剎土 瞻仰敬禮十力尊 其諸菩薩此所來 佛大牛王各伸問
我今禮此法王已 亦禮無比佛大智 所應供養隨所施 廣伸供養佛正覺
若能觀佛色無色 離受離行亦離識 三種領納此亦無 是中潔白常清淨
若無色相及種好 是為正觀佛世尊 慧眼清淨照法身 乃見無垢真實義
若法無取亦無捨 二邊無我無我所 安住內入性寂然 止息心外諸所取
有無分別離分別 是心寂默如虛空 即能供養諸世尊 於正法幢善建立
若觀諸法猶如幻 此中施受二皆空 雖知造作本所無 亦不捨離於諸法
而不決定求菩提 又不決定住生死 亦無施者無慳心 遠離施中諸過失
止息調寂身語心 隨行三業無逼惱 除諸煩惱息燒然 利智諸根常寂靜
雖知菩提無所得 不捨眾生住無我 為度破戒諸眾生 修持廣大淨戒行
覺了諸法剎那性 亦不為諸境所壞 內心寂靜若虛空 外觀世間猶如幻
節節支解於身分 亦復不起瞋恚心 乃至坐樹成菩提 堅持忍行佛所說
能觀諸法如水月 如泡如幻如陽焰 了知無壽亦無人 及無摩拏嚩迦等
菩提眾生雖無得 為利他故求菩提 若聞此理怖不生 是中能發精進行
若能於心無所著 乃於外境不生厭 知他眾生心所行 於三世中隨順轉
令諸魔眾不能知 心之所行隨所轉 到於彼岸善住心 圓滿禪定神通慧
我聞諸佛所說法 隨所聞已能受持 設經無邊劫數中 佛之辯才不能斷
復於一切佛法中 眾生無墮亦無著 具智慧藏有力尊 三界自在寂默者
能到所到二俱離 是中無去亦無來 隨諸眾生心所行 所向無住亦無動
雖到彼岸具眾德 亦於眾德無取相 無比釋迦大牛王 是故我今伸頂禮
如日清淨大明曜 能蔽螢光星宿光 又如劫火映諸明 上騰梵世下至地
復如須彌大山王 持地亦持諸山等 釋迦牛王毫相中 最勝光明出三界
十方一切菩薩眾 皆從百佛剎中來 瞻佛色相及威光 一切皆生大歡喜
隨諸眾生心意願 如來各各為開示 我知如來大威神 故從本土來斯剎
佛以一音演說法 隨諸眾生各知解 乃至眾生差別音 如來普為隨宜說
一切眾生意差別 如塵如沙尚可數 牟尼種種妙音聲 量等虛空不可數
虛空不能度其邊 眾生不能窮其數 乃至生死先際中 亦復不能知其限
虛空邊量眾生數 生死先際尚可知 諸佛戒定慧境中 畢竟不能知少分
眾生無量咸歸命 牛王法主人中尊 多劫精修眾德嚴 色相邊際無比度
我佛具大威神力 遍知眾生諸信解 見此希有難思尊 頂禮善調諸趣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二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說是伽陀已。從空而下向佛合掌恭敬頂禮。前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有所問。若佛世尊聽許我者。我即當問。佛告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恣汝所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隨有疑者。一一能為宣示演說令心開曉。海意菩薩乃白佛言。世尊。我先聞有諸菩薩自說淨印三摩地法門。若有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摩地者。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應當云何獲得如是淨印三摩地門。又復以何行相名為自說。云何是淨印。何能得入彼境界門。又諸菩薩若得聞是三摩地已。云何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世尊善為宣說。
爾時。佛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菩薩大士。今汝所問極為賢善。善男子。汝應專一深固作意。諦聽諦受。今為汝說。若諸菩薩得是自說淨印三摩地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海意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是海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海意。若有菩薩於諸善根發勤精進。善心具足住正定聚。於生死中能以利根積集諸善。為善知識之所攝受。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因力具足。常當親近諸佛世尊尊重恭敬。以妙香花塗香抹香花鬘衣服繒蓋幢幡而供養之。若復得見諸佛如來具足相已。或聞正法美妙言已。或見圓滿清淨眾已。又復得聞無礙之智。或見如來神境智通。或見如來調伏眾生諸變化事。或教誡神變或讚歎神變。如是見已。於眾生所常以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起大精進勤求善法。於一切智心而不忘失。以相應行清淨初心。初心淨已即得清淨彼三摩地。
海意。譬如種性所出大摩尼寶。善治寶人授其掌中。妙巧修治復加磨瑩。乃至其寶得清淨已。彼治寶人即自說言。此摩尼寶去除虛假。離諸㙠是為清淨大摩尼寶。諸有智者共所愛樂。海意。從菩薩種性發一切智心寶亦復如是。畢竟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由彼菩薩初以宿世善根。及現聞善法而用磨治。彼一切智心寶乃至是寶。去除意中諸虛假法。遠離過失。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共所愛樂。而彼菩薩乃可自說。獲得淨印三摩地門。
海意。又如清淨大摩尼寶離九種寶性。何等為九。一者金性。二者銀性。三者頗胝迦性。四者吠琉璃性。五者馬瑙性。六者珊瑚性。七者赤珠性。八者雞薩梨寶性。九者吉祥藏寶性。離如是等九種寶性已。乃名悅意清淨光明大摩尼寶最勝無價。轉輪聖王之所受用。乃非餘王而受用之。又彼大摩尼寶光明殊妙。亦非餘寶光明等比。
海意。諸菩薩一切智心寶亦復如是。而能超越九種寶性。何等為九。一者異生性善寶性。二者隨信行人寶性。三者隨法行人寶性。四者無相行寶性。五者須陀洹寶性。六者斯陀含寶性。七者阿那含寶性。八者阿羅漢寶性。九者緣覺寶性。超越如是九寶性已。第十乃名一切諸佛共所加持深心堅固大悲寶性。菩薩如是磨治所發一切智心寶。時超勝一切聲聞緣覺。而能照明一切眾生相續種子。
海意。又如真實大摩尼寶而能容受磨治。堪任摧壓穿亦不壞。彼摩尼寶能於世間善所作用。為諸眾生施作福事。菩薩久植諸善根者亦復如是。而彼所發一切智心寶。容受磨治堪任摧壓。穿亦不壞。是寶真實離諸過失。而彼一切智心寶能為一切眾生作大饒益。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所謂先當具修三戒淨十善業慈心隨轉故。以清淨心觀視一切眾生。悲心隨轉故隨諸眾生何所作事皆往營助。喜心隨轉故一切眾生諸有善法悉為成辦。捨心隨轉故於一切眾生而無損害。無諂誑故其心正直。無怠墮故於利益事深心勤行。心自在故即能發起一切善根得正念正知善伏心故其心調暢。常少欲故而能遍修頭陀功德。能善資養生喜足故即不斷聖種。於師尊聖賢之所不生侮慢故。即能謙下常起恭敬。心安定故能離我慢及增上慢。無濁亂故無不清淨心。不恃己故能知自行。不毀他故能護眾生離增上慢故。能親近正法隨授法藥。於諸義中能領解故是求法者。於諸法中初淺次深漸增廣故能具法欲。修無諍行故即常得法樂。遠離非法故能勤求正法。於三寶中常慚愧故能不斷淨信。信業報故於一切善法中如理作意。修正行故於威儀道隱密寂靜。心不高故而常柔軟。勤行奢摩他故能離掉舉。慧善安住故無毀無譽。安然不動故心如山王。能離高下諸對礙故其心如地。內意清淨故其心如水。無異想故其心如火。無繫著故其心如風。妙無垢故心如虛空。勤求出家故能令佛眼永不喪失。身能離故樂修寂靜之行。心能離故常修正法之行。於諸所行不為塵境之所盜故說真實語。誓願昭明故如說能行。不為煩惱所摧伏故心常清淨。畢竟無破壞故能修集淨戒。乃至小罪猶懷懼故即能於戒無缺無壞。不為求生天故於戒不斷。純一潔白行故戒無濁染。常能親近善知識故而得開明大菩提道。眼清淨故得無礙光。耳清淨故得無礙聲。鼻清淨故得無礙香。舌清淨故得無礙味。身清淨故得無礙觸。意清淨故得無礙法。
復次。海意菩薩。若欲離貪結者。應當常修不淨之觀。欲離瞋結修慈心觀。欲離癡結修緣生觀。欲除五蓋善觀五根。欲拔諸障清淨五力。欲蠲現起諸煩惱故。於出離道應常清淨。修正行故能離貪瞋癡慢等怖。無慳心故能行法施。無吝攝故能行財施。大菩提心常堅固故不樂餘乘之法。內心寂靜故能隱密諸根。外境寂靜故善觀諸過失。於生死中常怖畏故不作諸罪。心無懈倦故積集善根而無厭足。為渡四流故常善修治大乘法船。為令眾生到彼岸故善作橋梁。菩薩常以不懈退心。拔諸眾生出生死泥到安隱處。海意。菩薩若能具修如是諸行相者。即得圓滿布施之行。亦能清淨持戒之行。此為菩薩能善磨治所發一切智心寶。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先當善戒身語心 防護十種清淨業 慈心觀視諸眾生 一切智心此磨瑩
悲心助營他所作 喜心他法為成辦 捨心不害諸眾生 一切智心此磨瑩
無諂誑故心常正 止罪能修利益事 深心增長諸善根 一切智心此磨瑩
心自在故念正知 善伏心故心調暢 少欲能修頭陀因 一切智心此磨瑩
喜足善行於聖種 復常恭敬於師尊 而能不生輕侮心 我慢邪慢皆遠離
定心不起增上慢 無濁亂故心清淨 不恃己故自了知 不毀他故為他護
親近深固妙法藥 離增上慢治諸病 希法名為求法人 勤求法乃具法欲
修無諍行名樂法 離非法故能求法 不壞三寶具信心 一切智心此磨瑩
於不善中心懷愧 於諸如來起慚心 慚愧具足護諸根 一切智心此磨瑩
明了業報勝所作 信解不著邊執心 於緣生法不相違 一切智心此磨瑩
善護威儀修正行 心無高故常柔軟 掉舉不生止行修 一切智心此磨瑩
慧善住故無毀譽 安然眾睹如山王 堅固願中無退心 一切智心此磨瑩
苦樂無動心如地 意淨如水滌塵勞 心如火無異想生 心如風行無繫著
心如虛空妙無垢 勤求出家佛眼明 身離能修寂靜心 心離常依正法行
所行常說真寶語 如說能行誓願明 清淨不為染所摧 無破毀故修戒行
於戒無缺亦無壞 小罪能壞大懼心 護戒亦不求生天 戒常潔白無濁染
常能親近善知識 悉為開明菩提心 無礙光明照世間 斯由獲得清淨眼
智者隨聞種種聲 不生欣樂不生厭 一切聲中表義無 斯由獲得清淨耳
鼻香舌味皆如是 身觸意法亦復然 觸等高下想不生 斯由獲得諸根淨
欲離貪染及瞋癡 當修不淨慈心觀 於緣生法復善修 一切智心此磨瑩
若欲除去五種蓋 應當善觀於五根 欲拔諸障之所纏 善住清淨於五力
知出離道除現障 離不深固住深固 於四念處常勤修 正斷神足亦如是
復常增進七覺分 聖八正道亦增修 無貪無瞋怖不生 善護諸根離癡結
無慳能行於法施 不生鄙吝愛護心 於財無攝常施他 彼菩提心此成就
於諸財寶無希取 不捨菩提不求報 為攝眾生故常行 布施愛語利同事
於菩提心不捨離 亦不愛樂於餘乘 隨觀如來功德門 如須彌山心堅固
內心寂靜省己過 外護他非不譏毀 諸所作中離瑕疵 怖生死故不造罪
勤行善法無懈倦 嚴淨佛土不疲勞 護法不生減失心 度脫眾生無退墮
常勤修治大法船 濟渡四流生死海 復為橋梁接眾生 引到涅槃安隱地
拔眾生出深淤泥 致於清潔無畏處 怖畏眾生施慰安 自渡渡他到彼岸
若於此法善成就 即諸菩薩大無畏 彼能常淨菩提心 諸煩惱垢不能染
虛空無垢尚能染 空中鳥跡尚可見 煩惱不染菩提心 自性本來常清淨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菩薩於其所發一切智心寶堪任摧壓。又復何謂摧壓行相。海意。若此菩薩於其一切智心寶中或有破戒不可意人。或復諸魔或魔徒眾。或魔力所加魔宮賢聖。或魔使者固來嬈惱。振擊動搖期剋打擲。當於爾時。菩薩堅固大菩提心令無所壞。亦復不壞度脫一切眾生大悲精進。亦復不壞勤力護持。令三寶種不斷不絕。亦復不壞諸佛法中勤行積集一切善根。亦復不壞為成辦相好故積修福行。亦復不壞為嚴淨佛土故勇力增進。亦復不壞為護正法故不惜身命。亦復不壞普為度脫諸眾生故不著己樂。菩薩若能如是深心具足起如是意。乃能於彼諸眾生所或遇瞋恚打擲罵辱譏毀之者。菩薩爾時悉能忍受。或為一切眾生之所摧壓亦悉堪任。以其菩薩普為救度一切眾生。不疲不懈不退不沒。增發勢力勇起精進捍勞忍苦。攝受心故。若有他人固來起瞋。菩薩爾時不以瞋對。他來打擲或復破毀。菩薩爾時皆不以對。作是思惟。我今應被大乘忍鎧。何以故。此大乘法與諸世間極相違故。世間眾生順生死流。我大乘法逆生死流。世間眾生互相違背。我大乘法令諸眾生斷相違故。世間眾生瞋恚熾盛。我大乘法忍力增強。世間眾生互相欺誑。我大乘法令諸眾生慧心圓滿。
又復。世間或有眾生周行十方。執持器仗隨逐菩薩。於諸方處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或有一人發大菩提心者。或修布施心者。或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者。乃至或聞發一善根心者。我當隨於彼彼方處。斷割其身節節支解猶如棗葉。菩薩設遇如是等事悉能堪忍。又若世間一切眾生皆起瞋恚。巧出惡言罵辱譏毀。菩薩爾時於諸眾生不起少分嬈動之心。所以者何。今我此身於無量無數生死之中。先際已來遍歷諸趣無所不作。或在地獄或在餓鬼畜生等趣。乃至今在人趣之中。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於己身命都無果利。雖復多所營作不能自利亦不利他。
是故。我今乃至生死後際之中。設使一切眾生於我身分斷割支解。寧受眾苦我終不捨一切智心。亦復不捨一切眾生。亦復不捨諸善法欲。何以故。今我此身多種逼惱苦切殘毀。比地獄中所受之苦。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是故。我於佛法之中永不捨離。亦復不捨度脫眾生所緣大悲。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善法多諸障難。世間眾生多於不善法中而能營助。少能營助於諸善法。是故我今於善法中發勤精進營助修習。非於不善法中而助其力。故我於彼一切眾生瞋恚等事悉能堪忍。若諸眾生隨所起事。我即旋當施所對治。若有眾生於我起瞋加復嫌恨。我即施其辱忍之法。由我施彼忍辱法已。忍力現故。我於彼所寧捨身命終不起瞋。是故。菩薩若如是修。即不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又復。若時或以因緣瞋恚起時。菩薩當念我起斷瞋之法。斷法云何。謂若愛樂於身。若繫屬身若取著身。如是等法皆悉捨離。由能如是棄捨身故瞋恚不起。海意菩薩。若於如是等法能善思惟勤修習者。即能堪任一切眾生之所摧壓。於一切智心不壞不失。海意當知。堪任摧壓有其三種。一者堪任摧壓於身。二者堪任摧壓於語。三者堪任摧壓於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三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菩薩堪任摧壓於身。謂若菩薩或遇身分欲斷壞時。菩薩應當依法觀察餘諸眾生。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薩。即能修行圓滿六波羅蜜。何等行相是為善巧方便菩薩圓滿六波羅蜜。所謂菩薩或遇己身欲斷壞時。若不惜其身。棄捨其身亦不愛樂。此即能修施波羅蜜。又復。若遇身欲壞時。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而不棄捨。此即能修戒波羅蜜。又復。若遇身欲壞時。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故。設身斷壞堪任忍受。其心不動忍力發現。此即能修忍波羅蜜。又復。若遇身欲壞時。不捨一切智心發大精進勇力攝受。於生死中起諸善根。此即能修精進波羅蜜。又復。若遇身欲壞時。於其所發一切智心寶而不棄捨。當善伺察大菩提心。如是伺察內外寂靜。此即能修定波羅蜜。又復。若遇身欲壞時。菩薩應當伺察其身。猶如草木土石等類。悟了己身不實如幻。如實義者。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若能如是諦察其身。此即能修慧波羅蜜。如是行相是為菩薩修行圓滿六波羅蜜。乃得不退轉於大乘之法。此等名為菩薩堪任摧壓於身。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菩薩堪任摧壓於語。謂若菩薩或有人來若虛若實惡言譏毀瞋恚罵辱。菩薩爾時堪任容受不起瞋恚斷彼怨縛。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薩。或遇他來惡言譏毀罵辱之時。菩薩聞已應當修行圓滿六波羅蜜。何等行相是為善巧方便菩薩圓滿六波羅蜜。所謂菩薩或遇他來惡言譏毀罵辱之時。菩薩聞已即作是念。此人先世造慳吝因。由如是故慳吝垢染。今所發現亦復不曾親近善友。是故此人不捨於瞋。我今為說斷瞋之法。何以故。我能信解施捨法故不慳吝故。亦曾親近諸善知識。是故。我今護其惡語捨離瞋恚。此即能修施波羅蜜。
又復。他來譏毀罵辱。菩薩爾時即作是念。此人破戒惡業發現。故來瞋恚罵辱於我。我今修集清淨禁戒。故我於彼不生瞋恚。我復守護菩提心故念業報故。此即能修戒波羅蜜。又復。他來譏毀罵辱。菩薩爾時即作是念。此人麤猛過失多所瞋恚。故來譏毀罵辱於我。我今具其忍辱之力廣修慈行。故我於彼不生瞋恚。此即能修忍波羅蜜。又復。他來譏毀罵辱。菩薩爾時即作是念。此人懈怠遠離善法。故來於我瞋恚罵辱。今我發起廣大精進。勤行修習植諸善本曾無厭足。我願此人先得坐於菩提道場。我乃最後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若被如是精進鎧者。此即能修精進波羅蜜。又復。他來譏毀罵辱。菩薩爾時即作是念。此人失念復不正知而亦不能止息煩惱。故來於我瞋恚罵辱。今我止息煩惱。正念正知專注一境。復不忘失大菩提心。我今應為此等眾生不調伏者不寂靜者不護諸根者不止息者。作利益故被大乘鎧。若能如是安定心者。此即能修定波羅蜜。又復。他來譏毀罵辱。菩薩爾時即作是念。此人執著我相情見有所得境。故來於我譏毀罵辱。今我依法。於已起瞋若未起瞋。二種之中如實伺察。瞋者瞋法皆不可得。如理推求。若自若他而悉遠離。有所得見故能堪任。此即能修慧波羅蜜。海意。如是行相是為善巧方便菩薩修行圓滿六波羅蜜。乃得不退轉於大乘之法。此等名為菩薩堪任摧壓於語。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菩薩堪任摧壓於心。謂若菩薩遇諸魔來相嬈壞時。菩薩應當堅固不動大菩提心。又復。一切邪異之語以有所得有所著相來相嬈時。亦應如實安住內心。於一切智心勿當忘失。何以故。彼魔有大威力。乃至最後變佛形像來現汝前作如是言。汝於大乘法中何有力能。汝宜棄捨如是重擔。止息所行勤苦精進。菩提難得佛法難得。於生死中徒歷多苦。今汝大士若欲息其苦者。宜速取證聲聞涅槃。若諸菩薩或遇魔來以如是相固嬈壞時。當被如先堅固之鎧不應棄捨。亦當內心無動無壞。若如是者即於無等等心不能減沒。菩薩爾時乃作是念。我當決定詣菩提場。我當決定以大智力摧魔軍已。然後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我當決定轉妙法輪。我當決定普於三千大千世界說廣大法。我當邀以一切眾生普與法施悉令滿足。一切諸佛以他心智照明於我。一切賢聖證知我此大菩提心。實能堪任諸所摧壓。我不虛誑一切諸佛一切賢聖一切眾生。乃至亦不自為虛誑。
海意。若諸菩薩如是修者。即能堪任摧壓於心。乃得不退轉於大乘之法。此等行相是為菩薩於其所發一切智心寶堪任摧壓。若於忍辱波羅蜜被堅固鎧。即於精進波羅蜜而不懈退。若復此二波羅蜜中能圓滿者。是即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智心寶堪任摧壓。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大菩提道心不壞 亦復不壞大悲心 於三寶中善護持 積集佛法亦無失
三十二相八十好 十力莊嚴妙相身 多種修作福智圓 堪任摧壓故無退
佛土功德無邊量 無願力故悉嚴淨 法寶無上最勝門 我願堅固常守護
多百眾生無邊際 我願普令得度脫 內心不壞利樂因 是故堪任於摧壓
所有十方世界中 乃至無邊眾生界 普盡一切諸眾生 各執器仗來逼惱
作大恐怖生瞋恚 如是期剋而打擲 菩薩為修功德因 起勇勝心能堪忍
經歷無邊多百劫 從本生死先際來 眾生惡言罵辱時 彼菩薩心無惱害
為大智故能堪忍 不生忿怒不生瞋 如是摧壓隨了知 故能忍受得清淨
又復普盡諸眾生 各執器仗來加害 於我身分悉支離 乃至叚叚而破折
菩薩爾時心無動 不生少分瞋恚心 大菩提意堅固持 堪任摧壓此清淨
菩薩若行若復住 坐臥威儀他所隨 於中伺求或有人 大菩提心不捨者
或行布施等諸行 或復發起餘善心 即當斷割彼人身 節節支解而離散
菩薩設遇此苦時 亦於此人心生喜 思念無邊百劫來 遍歷諸趣靡不作
地獄鬼畜三塗界 乃至今得生人中 身雖破壞果利無 為求佛智身棄捨
今我雖得於人身 無數眾苦常逼迫 若比阿鼻地獄中 此苦百分不及一
我寧處彼地獄中 忍受其苦經百劫 佛及正法與眾生 此三我終不棄捨
我觀此身無常法 剎那謝滅猶如幻 四界虛假共合成 佛說此四如蛇毒
我若棄捨於此身 速離身中諸毒害 彼煩惱毒欲消除 自他成佛自然智
今我此身處世間 多怖畏事生恐怖 為求身諸安樂緣 因諸所欲飲食等
我若棄捨於此身 止息諸緣離諸怖 若能解入此思惟 即能堪任諸摧壓
世間眾生多百千 不善法中常營助 少人能於善法中 隨應勤力而營助
故我於諸不善法 是中不復助其力 我當助修忍辱門 忍辱之言佛所說
所有十方一切佛 一一皆為證明我 如我所起決定心 於佛乘中永不壞
彼大威力諸賢聖 亦悉證我堪忍心 我所堪任摧壓因 是中不作諸過失
如佛所說身語意 此三摧壓有多種 彼彼勇猛悉堪任 如先所說皆不壞
是身具有多種苦 彼一一苦無邊際 於如是苦若堪任 此身摧壓而清淨
若身遭苦而離散 節節支解斷壞時 六波羅蜜若圓成 彼善方便大智德
所謂布施及持戒 忍辱精進與禪定 最勝慧等若同修 須臾攝受皆圓滿
或時若能棄捨身 亦復不愛而不惜 爾時應當如是修 圓滿布施波羅蜜
若於眾生廣行慈 即不破毀淨戒行 現證菩提攝受因 圓滿淨戒波羅蜜
其身設欲斷壞時 應當堅固忍辱力 由斯忍力若勤行 圓滿忍辱波羅蜜
精進重擔荷無倦 內心亦復不生厭 身雖破壞力堅持 圓滿精進波羅蜜
其身設欲斷壞時 不念棄捨菩提心 於諸煩惱塵暗中 勤力為令皆消滅
為修禪定解脫力 寧當破壞於己身 普令眾生得離塵 圓滿禪定波羅蜜
我觀此身實無我 是身如幻復如電 作者受者二俱無 是中實無有少法
於身艱苦纏縛中 善為眾生作度脫 到勝彼岸自他圓 圓滿勝慧波羅蜜
若能於此深固法 方便思惟常善修 彼能堪任摧壓身 是中不起諸過失
菩薩若時聞惡言 不善譏毀而輕謗 聞已不生瞋恚心 能起慈心善調伏
棄捨瞋恚諸過失 清淨布施波羅蜜 慈心廣大普運行 清淨持戒波羅蜜
忍力發現彼對治 清淨忍辱波羅蜜 數起精進佛智求 清淨精進波羅蜜
於諸境中定其心 清淨禪定波羅蜜 了不可得諸音聲 清淨勝慧波羅蜜
菩薩聞諸惡言已 應當思惟於深法 堪任摧壓於語言 是故不著諸過失
假使百千諸魔眾 邪異外見悉從來 勸令棄捨方便修 菩提分位言難得
菩薩爾時心不動 勢力增進轉精修 是故堪任摧壓心 多種摧壓皆無壞
忍辱精進此二行 善修安住如山王 諸所摧壓悉堪任 諸眾生同一勇猛
磨治心寶摧壓者 如來十力悉能知 得見現證菩提尊 亦復得受成佛記
復次。海意。云何是為菩薩於其所發一切智心寶穿亦不壞。謂若菩薩於彼一切智心無所領納無所依著。亦無所住不出不入。無戲論無分別。壞諸分別無所安立。當以正智於甚深法如實伺察。何等是為彼甚深法。所謂隨順緣生之法如實覺了。無因所緣不斷不常。遠離邊見自性無我。我無自性故一切法亦無自性。諸法本來生無所生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於真實慧無所造作畢竟無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法。諸界無所動諸入互相生。心無所住亦無作意。於增上所作非增上所作。於平等法如實覺了。無種種行相等同一味而悉同住一乘之道。修道行智依於勝義。以智了知於義無著。彼一切聲悟入非聲智知一切聲。前後際斷故。文義二種智入無二。現證諸法不可說義。無我義是苦智。畢竟義是集智。不和合義是滅智。有為無為平等悟入是道智。離前後際是身念處生滅無住是受念處。觀無所緣是心念處。法界非界性平等平等義是法念處。心自在義是四正斷。離諸障礙是四神足。出生義是信根。無念是精進根。無作意是念根。超越戲論是定根。無他信是慧根。所緣無障礙是信力。通達諸力是精進力。心止息住是念力。無所動轉是定力。於念隨念是慧力。於一切法平等相應是念覺分。不出不入是擇法覺分。無我所是精進覺分。身心善住是喜覺分。平等覺悟是輕安覺分。離二法是定覺分。遠離諸見是捨覺分。一切分別無分別中離諸遍計是正見。一切音聲平等悟入是正思惟。離身心法是正語。一切所作悉得輕安名為正業。無高無下是正命。若善不善隨施設已平等而住是正勤。於心所緣平等悟入是正念。寂靜安住妙奢摩他是正定。於見非見而悉清淨無所生義是無常義。本來不生義是苦義。無所行義是無我義。止息義是寂滅義。善調伏心是布施義。住清涼性是持戒義。隨知盡法是忍辱義。於一切法能善決擇是精進義。止息內心是禪定義。如實了知諸法無相是勝慧義。一切眾生本來清淨是慈義。與虛空等是悲義。喜無所得是喜義。一切發行皆悉究竟是捨義。一切諸法先際已來三輪清淨是空義。後際清淨是離義。現在清淨是無我義。
海意。若諸菩薩於如是等諸甚深法。無起無滅離諸文字與虛空等。於順於違智入平等。若能如是思惟觀察如實所行。而彼菩薩即能於其所發一切智心寶穿亦不壞。雖復如是穿彼一切智心而無發悟。即於諸法自在理中乃能現證。海意。譬如日月各處自宮於四大洲周遍普照。而彼日月天子都無發悟。亦不作是念我能往諸方處。或復不往而為照曜。但由一切眾生福果報力照明如是。海意。彼具善決擇智菩薩亦復如是。雖於無量諸佛剎中廣為眾生作大利益。而彼菩薩都無發悟。未嘗數起諸作意想。然彼所作隨應發現。
復次。海意。若具決擇智菩薩。應於定波羅蜜及慧波羅蜜中如理伺察。何以故。住等引心菩薩不修觀法。修觀行菩薩不住等引心。若復修觀行者彼即有慧。由有慧故能善觀察。何所觀察。所謂觀於諸法實相。云何是為諸法實相。若於諸相而無所行。此即是為諸法實相。何等是諸法相。謂有所表即諸法相。如是表中如實之相。此亦說名諸法實相。若復如是一切了知。即能悟達無相無無相。何者是相何者是無相。相即是生無相是滅。若無相無無相。即無生亦無滅。若法無生亦無滅者。即諸法性本來常住法界無壞。真如無動實際不變如是法性。此即說名如實解了緣生之法。覺悟諸法真實之相。現證實際無二真理。如是乃以現量智知。海意。此即名為具決擇智菩薩摩訶薩。
當佛世尊宣說如是容受磨治堪任摧壓穿亦不壞法時。此會中有十那庾多天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菩薩皆得無生法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菩薩若聞菩提心 乃能貫穿一切法 即此所有貫穿智 於諸法中無所著
雖復了知甚深法 菩薩於中不生怖 而亦不起恐怯心 彼能獲得最勝道
諸法若因若所緣 如實覺了緣生法 有慧隨順諸法生 而實不執於邊見
諸法若斷若常中 智者不生於著礙 覺了中際亦復然 是故實際不思議
若法自性本無我 是中我亦無自性 諸法無性亦復然 本來不生皆空寂
諸法無生亦無起 空無所取常清淨 遠離戲論無相門 一切皆與虛空等
無心亦復無求願 遠離一切諸欲貪 現觀諸色自性中 其猶聚沫知無實
受如浮泡暫起滅 想如陽焰妄相生 行如芭蕉中不堅 識如幻法非久固
所有四界性無動 與彼虛空界同等 內外諸入亦復然 境互相生而冥默
應知心法不在內 亦非於外有所得 意法無我亦復然 是中諸識皆無住
彼一切法無作意 而亦遠離於我相 於一切法平等中 如實覺了於正性
法本一味無異性 一道一乘皆同等 道智如實若了知 此義顯示於勝義
智者於義能悟入 觀聲非聲能覺了 世間所有一切聲 前際後際二俱斷
若文若義雖善解 於中了知無二法 解此不可說義門 即能現證真實性
諸法不生是苦智 諸法平等是集智 諸法盡義是滅智 諸法無為是道智
於彼身受心法中 如理隨觀一一法 無念復無作意行 此說是為四念處
若觀法界非界性 平等正盡而平等 無斷之斷正法門 此說是為四正斷
於心若得大自在 此說是為四神足 超越一切有著心 此即是名為信根
若於一切法寂靜 此說名為精進根 無念之念正法門 此說是名為念根
若了諸法無作意 此說是名為定根 超越諸法戲論門 此說是名為慧根
若法不起於他信 即能獲得真實智 於心亦無所覺知 此名信力精進力
若了無生無滅智 此即是名為念力 寂定於心無所行 此即定力得成就
非有非離於分別 此即是名為慧力 諸法義中實覺知 此說是為七覺分
於法平等無差別 此說是名為正見 無二法中如實觀 無生是觀諸正道
無生是為無常義 無起是名為苦義 無行是名無我義 止息句是寂靜義
調伏心即是布施 寂靜心即是持戒 盡法隨向是忍門 正慧伺察名精進
畢竟寂止是禪定 如實了知是為慧 眾生本來清淨心 了知此說名為慈
與虛空等名為悲 清淨適悅是為喜 一切所緣無住心 此說是名為捨行
若復三輪得清淨 即能了知一切法 如是貫穿諸法門 而復永斷諸見執
此中所有定及慧 即此二法能貫穿 遍入無量境界門 此說是名正法智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若菩薩得如是淨遍淨已。於一切眾生所起無虛假意。若為眾生之所摧壓。不生逼惱及諸障礙。得善覺了智得決定慧。而彼菩薩即能於此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無住中住。云何是為安住三摩地根本。謂於一切眾生無障礙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眾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無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隨住諸法不住癡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智為先導語業具足。智為先導意業具足。若身語意諸所作業。一切皆以智為先導。菩薩即能隨智而轉。云何是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謂若眾生應見色身而可化度及調伏者。菩薩即當現威儀相。令彼眾生心得調伏。菩薩雖復如是現相。然無發悟亦無分別。若或菩薩身起過失愛著於身。身起異相身行屈曲。身有動亂身生計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薩諸有過失集現其前。如斷多羅樹心而於諸法後不復生。
又。若菩薩身得清淨。一切勝相莊嚴其身。手足柔軟殊妙可愛成福生身。諸根無劣身分圓滿。菩薩雖具如是莊嚴之身。然於色相亦不驕恃。身雖嚴好而不生於和合之想。菩薩若見一切眾生種種色相有缺壞者。菩薩爾時不起慢心。為求法故謙下恭敬。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與一切眾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於智。菩薩於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叚身。何名法身。謂以禪悅而為飲食非分叚食。菩薩為欲順世間故愍眾生故。示現受彼世間之食。不為身支治瘦劣故。菩薩但於法身以其法命而為資養。非假世間叚食所資。何名法命。謂所資養。不從因緣所造作故不越聖行。何名聖行。所謂無貪無瞋無癡離諸煩惱。隨所施設密護於戒是名聖行。菩薩由此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故獲諸智通神力成就以無發悟心。於一切佛剎中普為現身。隨諸佛剎一一眾生。應見菩薩色相光明莊嚴身者。菩薩即住無所發悟無分別中。具足光明莊嚴身相。於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無量無數諸佛剎土。一切地獄惡趣眾生。蒙光照觸悉得快樂。由快樂故樂觸現前。得樂觸故一切眾生煩惱燒然皆悉止息。咸得清涼身心調暢。彼諸眾生得調暢故善作佛事。海意。如是等法。名為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謂若菩薩凡出語言。而常遠離語中一切麤惡過失。海意。何名語中麤惡過失。所謂菩薩常當遠離六十四種語之過失。何等六十四。一者菩薩無麤澀語。二者無濁亂語。三者無壞器聲語。四者無衰弱聲語。五者無極高聲語。六者無極下聲語。七者無猛惡聲語。八者無堅硬語。九者無謇吃語。十者無逼惱語。十一者無離散語。十二者無燒然語。十三者無迷惑語。十四者無怨恨語。十五者無密切語。十六者無染著語。十七者無呻吟語。十八者無童稚語。十九者無震吼聲語。二十者無熾盛語。二十一者無掁觸語。二十二者無不知時語。二十三者無貪隨卑語。二十四者無瞋障礙語。二十五者無癡狂亂語。二十六者無驚怖語。二十七者無慢執語。二十八者無作破壞語。二十九者無諂曲語。三十者無高慢語。三十一者無離慢卑下語。三十二者無隨愛覆藏語。三十三者無非愛訐露語。三十四者無不實說語。三十五者無缺失語。三十六者無虛妄語。三十七者無鬥亂語。三十八者無兩舌語。三十九者無惡口語。四十者無綺語。四十一者無破朋友語。四十二者無極利語。四十三者無極柔軟語。四十四者無凡俗語。四十五者無不藏護語。四十六者無繁多語。四十七者無瞋害語。四十八者無鬥諍語。四十九者無賤劣語。五十者無動亂語。五十一者無輕浮語。五十二者無面譏語。五十三者無戲劇語。五十四者無歌音語。五十五者無非法語。五十六者無離間語。五十七者無自讚語。五十八者無毀他語。五十九者無侮翫語。六十者無激動語。六十一者無違背佛法僧語。六十二者無毀謗賢聖語。六十三者無非理作證語。六十四者無一切麤惡過失等語。
海意。如是六十四種語中過失。菩薩凡所發言皆悉遠離。即得語業清淨。凡所發言皆說無間斷語。說如實語說正真語。說誠諦分位語。說隨諦轉語。隨入一切眾生語言。知一切眾生意樂。令諸眾生皆生歡喜。照明一切眾生根性息諸煩惱。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發語言分明顯了。美妙可愛離諸過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於貪攝功德語。不生於瞋深無源底不生於癡。十方世界施設語言非無義利。隨往一切處皆無作相。海意。此為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所謂菩薩剎那於一心中。遍入一切眾生心行皆悉明了。住三摩呬多中現諸威儀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眾悉不能知菩薩心業。遍入一切聲聞緣覺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薩終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無少法中而生障礙。於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無表了故。即無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為取證。海意。此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安住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謂即菩薩身語意業。皆以智為先導。由其三業智先導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法。
海意當知。有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自說。何等為十。一者初發起行。名為自說深心清淨故。二者菩薩之行。名為自說六波羅蜜多清淨故。三者顯示潔白之行。名為自說一切善法清淨故。四者相好圓滿之行。名為自說無礙福行清淨故。五者得辯才行。名為自說隨聞法行善令他得清淨故。六者念定不散亂智。名為自說遠離一切麤重蓋障。現起煩惱清淨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為自說不放逸清淨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毘缽舍那智。名為自說心意識清淨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為自說。一切對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礙悉清淨故。十者大菩提場莊嚴之智。名為自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淨故。海意。具是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自說。
海意當知。復有二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淨印。何等二十。一者內淨名為淨印。我清淨故。二者外淨名為淨印。我所清淨故。三者身淨名為淨印。一切見中。悉清淨故。四者一切法無我清淨名為淨印。本來清淨故。五者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清淨名為淨印。一味清淨故。六者空無相無願清淨名為淨印。一切解脫清淨故。七者虛空清淨名為淨印。畢竟清淨故。八者眾生界法界清淨名為淨印。離諸所作故。九者現所見清淨名為淨印。自智通清淨故。十者日輪光明清淨名為淨印。常照曜清淨故。十一者三世無礙知見清淨名為淨故。離諸障礙清淨故。十二者表了門清淨名為淨印。識智無住清淨故。十三者無為清淨名為淨印。有為自性清淨故。十四者了知緣生清淨名為淨印。善觀緣法故。十五者隨證力無所畏佛法清淨名為淨印。無能敵實智清淨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淨名為淨印。先業清淨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淨名為淨印。不捨眾生清淨故。十八者降伏諸魔外道清淨名為淨印。一切所行清淨故。十九者破一切煩惱種習清淨名為淨印。諸法自性清淨故。二十者於一剎那心中。普盡一切佛法之門。隨知清淨名為淨印。積集圓滿清淨故。海意。具足二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淨印。
海意當知。菩薩當坐菩提場時乃能獲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後。當獲八種不共大神通相。何等為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變金剛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樹林花果枝葉。皆悉開敷俱向菩提樹。低垂曲折作恭敬相。三者一切眾生於剎那間。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惱害。四者一切地獄惡趣眾生。悉見菩薩坐菩提場。見已皆獲快樂具足。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現金色光明廣大照曜。六者大地皆悉震動。然於其中亦無少分眾生而生嬈害。七者所有十方現住說法教化諸佛世尊。以無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最勝最勝是大導師。八者於一剎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現其前。海意。而是菩薩得彼淨印三摩地已。後獲如是八種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無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此法善淨復明亮 本無和合與空等 無住無滅無起生 是印隨攝於佛印
住彼根本得總持 長時修習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無喜恚
等智隨住於法性 不住癡暗及癡法 雖住智中無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淨
智常覺了身所作 以諸智行利世間 眾生若見清淨身 皆得離塵勝佛智
威儀善戒無散亂 有無分別中隨行 身諸過失雖無邊 本來不生無所斷
彼獲莊嚴妙相身 手足柔軟福嚴具 清淨圓滿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見貧賤苦眾生 謙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從彼聞法得聖道
實知自他身法性 知諸眾生實性身 獲得淨勝妙法身 不受分叚身離染
常受定中禪悅食 不以叚食益威光 順世受食非力資 法命滋養成甘露
常獲聖行善寂靜 解脫貪瞋癡染聚 密護戒學無順違 寧捨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俱胝剎 隨應現身而說法 世間瞻睹妙相身 彼皆獲得身高勝
身放光明妙清淨 廣照無邊諸剎土 光照福勝軟觸生 眾生悉除煩惱害
地獄眾生常受苦 蒙光照觸得快樂 身意調暢酸楚停 由斯得離地獄苦
如是及餘諸身業 隨智無邊善殊妙 能開佛事調伏門 菩薩身業此清淨
語言妙音淨悅意 天人世間聞皆喜 凡所說法果不虛 此法能成甘露滅
語言隨墮語過失 清淨福智善能斷 眾生語業及音聲 普令同等皆歡喜
相續平等真實說 言無濁亂皆如實 凡所說言誠實行 智隨諦轉善清淨
語言甘美貪止息 攝功德語瞋解脫 甚深無底斷除癡 於千剎中作善利
此所說言無分別 不假勤力隨解脫 應眾生根歡喜生 此智所作語清淨
善修意業常無障 一剎那心世悉知 不起滅定現威儀 魔不能知菩薩意
聲聞緣覺不能測 菩薩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損害心 無高無礙智平等
菩薩隨世善覺知 無受無思無伺察 不入滅定證樂門 無邊辯才總持具
聞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無亂住等引 清淨諸障煩惱除 極微瑕穢悉不見
菩提分法無邊量 悉能普攝離放逸 智常隨住止觀中 十地次第今成證
乃至道樹成智果 若具十種法清淨 菩薩得定名自說 現修諸行淨圓滿
一切善道淨勝上 隨諸地位淨諸度 一切善法超勝高 相好殊妙圓福果
坐菩提場善畢竟 染法勝怨悉能斷 積諸善法等須彌 不思議光淨成就
得是三摩地獲福 具二十法名淨印 如日光明照世間 證大菩提佛勝智
菩薩當坐道樹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於百佛剎土中 廣作利樂世間事
諸佛皆來施無畏 讚言勇猛汝最勝 悉能已伏諸魔軍 證佛菩提勝無上
獲此身心勝功德 決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德門若欲修 當於菩提心堅勇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以是緣故。若諸菩薩欲得如是自說淨印三摩地法門及自說無垢慧者。當住二種之心。一者無濁亂心。二者無滓穢心。無濁亂心者。謂心自性清淨明亮而不容受客塵煩惱。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無所積集。無塵故離貪。無分別故離瞋。無我故離癡。清淨遍淨畢竟無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實際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空平等。隨住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起諸平等故。如所解脫有為法亦然。隨住無為法平等故。即此隨住平等之法。無集無散非智所知。此說名為無濁亂心。即以此法為他眾生及餘補特伽羅顯明開示。於自他法不起動亂之想。此即是為無滓穢心。海意。具是無濁亂心。無滓穢心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甚深。佛言。不得涯底故。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見。佛言。離二法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極難覺了。佛言。無我我所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知。佛言。識智二法平等知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濁亂。佛言。得無礙解脫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微妙。佛言。離諸譬喻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精實。佛言。得金剛喻智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壞。佛言。先後不破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無所著。佛言。一切有著隨超越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佛言。離諸癡瞑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清淨。佛言。畢竟無染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無垢。佛言。離貪塵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所行。佛言。三界無行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戲論。佛言。超越戲論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無動。佛言。畢竟寂靜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隨入一切處。佛言。與虛空等故。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發起勝行。云何當獲自說淨印三摩地門。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與虛空而共戰敵。時彼虛空乃被甲冑。菩薩亦復如是。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者。應當被於諸法平等甲冑莊嚴。何以故。海意。隨有所滅即有所起。又復。海意。識種子是有為。無表種子是無為。此三摩地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應知無知亦非無知此三摩地無表了相。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
又復。海意。我不見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覺。亦不見有法是淨相故成等正覺。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淨。所謂自性清淨相故。若彼自性清淨相者即是無相。若其無相即無行相。若無行相即無少法而可表了。由無表故即一切法無所了知。若法無能表及無所表故。是中即無文字集現。若無文字可集現者即所說如。此復何名即所說如。謂後如於前中亦復然。此即是名一切諸法三世皆空。復何名空所謂無作。即此無作亦復無作亦非無作。是故。此說名之為空。所言無作義復云何。無作者謂無現前諸行造作。以無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說名為無作。復何名為無現前行。謂無身現前行。語現前行心現前行故。此說名無現前行。若無現前行彼即無為。若其無為即無生無滅亦無處所。即此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亦復無處。何名無處。所謂現前諸行無處。是故此說名為無處。所以者何。所謂識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識無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無領納。若智無領納即無增上意樂。若無增上意樂即無諍論。若無諍論即無動亂。若無動亂即無逼惱。若無逼惱即無燒然。若無燒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無領納是佛所說。海意。此法甚深難見難解。若有得聞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顛倒煩惱執著纏縛等法。悉得解脫。即能任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法藏為大導師。開示一切眾生無量正道為大醫王。善療眾生一切無相煩惱之病。是為能以廣大供養普供如來。不久當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所作決定。於此大乘法中能善積集為大法船。而能濟渡無量眾生出生死海。為大正士降伏諸魔。永不復隨魔境中語。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佛言。海意。若菩薩以無所為心。能於一切普攝受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薩以無所為心。於彼一切所緣相中。能發起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
海意當知。魔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蘊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蘊魔。安住空法能降煩惱魔。伺察無生無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時依止一切意法趣向滅道能降天魔。又復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之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復伺察諸行是苦能降蘊魔。伺察諸行無常能降煩惱魔。伺察諸法無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靜能降天魔。又復菩薩內斷煩惱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於布施即能攝伏蘊魔。若菩薩不惜其身亦不繫著。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煩惱之魔。若菩薩能念財富無常。我當與彼一切共用真實施與。如是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死魔。若菩薩於一切眾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脫慧普攝眾生。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如是即能攝伏天魔。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
復次。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又復。菩薩於我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蘊魔。於眾生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煩惱魔。於生死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於涅槃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身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蘊魔。心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煩惱魔。了達無生無起故發起精進。能越死魔。於生死中未嘗懈倦。成熟眾生攝受正法發起精進。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蘊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蘊魔。界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煩惱魔。處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死魔。於餘禪支亦悉一一迴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能以正慧善知諸蘊能降蘊魔。善知諸界能降煩惱魔。善知諸入能降死魔。雖善知緣生而於實際亦不取證。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解諸法空即彼蘊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順諸法無相。即煩惱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求無願。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所造作亦無疑惑。然於善行心不厭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復。菩薩隨觀身中身念處而修。亦不與身俱起於尋求。能破蘊魔。隨觀受中受念處而修。亦不與受俱起於尋求。能破煩惱魔。隨觀心中心念處而修。亦不與心俱起於尋求。能破死魔。隨觀法中法念處而修。亦不與法俱起於尋求。於菩提意亦無所動。能破天魔。
復次。海意。汝今當知。此如是等諸有魔業皆由我為根本。若或菩薩於根本我而不起者。即於我無我。是中亦無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現量智知。又若菩薩為彼無智諸眾生故。被大乘鎧者。菩薩應當不與自他俱時依止故被其鎧。菩薩乃自思惟。我當云何而得此鎧堅固不壞。又復惟忖。我所被鎧不為壞我亦不壞眾生。不壞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意生等類。若或依止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等見。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諸所依止而悉棄捨。何依止邪。謂於蘊處界中顛倒依止。何所顛倒。以諸眾生於無常中而生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若能正知彼想。即為如應說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謂若無受無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無癡昧。能正知想。
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佛言。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過去想已盡。未來想未至。現在想無住。是故當知。於三世中想無所得。如是乃能正知於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淨菩薩一切所行之行。復能了知一切眾生種種之行。海意。若菩薩不能清淨菩薩之行。即不能知眾生之行。若復能知眾生諸行。乃能清淨菩薩之行。如是了知眾生行故。即為眾生如應說法。乃能隨諸眾生心轉。所應示現而悉能知。海意當知。或有眾生貪意中行瞋。有瞋意中行貪。有癡意中行瞋。有癡意中行貪。有貪意中行癡。有瞋意中行癡。有瞋癡意中行貪。有癡貪意中行瞋。又有眾生假現於貪而取於瞋。假現於瞋而取於貪。假現於瞋而取於癡。假現於癡而取於瞋。假現於癡而取於貪。假現於貪而取於癡。假現貪瞋而取於癡。假現瞋癡而取於貪。假現癡貪而取於瞋。又有眾生先貪後瞋先瞋後貪。先瞋後癡先癡後瞋。先癡後先貪後癡。先貪瞋後癡。先瞋癡後貪。先癡貪後瞋先癡瞋後貪。又有眾生於色起貪於聲起瞋。於聲起貪於色起瞋。於香起貪於味起瞋。於味起貪於香起瞋。於觸起貪於法起瞋。於法起貪於觸起瞋。又有眾生因離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聲。有離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色。有離香故而得調伏。不因離味。有離味故而得調伏。不因離香。有離觸故而得調伏。不因離法。有離法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觸。又有眾生因身離故而得調伏。不因心離。因心離故而得調伏。不因身離。有亦因身離亦因心離而得調伏。有不因身離不因心離而得調伏。又有眾生因無常聲而得調伏。不因苦無我寂靜等聲。有因苦聲不因無常無我寂靜之聲。有因無我聲不因無常苦寂靜聲。有因寂靜聲不因無常苦無我之聲。又有眾生有因說法神變而得調伏。不因教誡神變。有因教誡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神變。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教誡神變。又有眾生因說法神變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誡神變故而得遠塵。有因神境神變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利根勤行鈍根解脫。有鈍根勤行利根解脫。有鈍根勤行鈍根解脫。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脫。又有眾生由因得解脫而不由緣。有由緣得解脫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緣故而得解脫。有不由因不由緣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因內觀過失故而得解脫。不因外觀。有因外觀過失而得解脫。不因內觀。有亦因內觀亦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有不因內觀不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修行於樂成證解脫不因於苦。有因於苦不因於樂。有亦因苦亦因於樂。有不因樂亦不因苦。又有眾生因警發相而得調伏。因安止相而得調伏。因降伏相而得調伏。因善攝相而得調伏。有因善相而得調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調伏。有因瞋相而得調伏。有因三相而得調伏。有因容緩相而得調伏。有因緣生法而得調伏。有因隨順行而得調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脫。有因差別行而得解脫。有因念處法聲。有因正斷聲。有因神足聲。有因根聲。有因力聲。有因覺支聲。有因正道聲。有因奢摩他聲。有因毘缽舍那聲。有因四聖諦聲而得解脫。
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眾生所行不可思議。眾生心意不可思議。眾生境界若菩薩入不思議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境界。海意。譬如有人周遍四方以繩為網。是人忽以因緣入其網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網。而以此人善咒力故。其網後時為咒力所加而悉斷壞。是人隨意得出無礙。菩薩亦復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眾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明咒之力。普斷一切眾生煩惱纏縛。菩薩然亦不證佛智。普為一切眾生現起施作一切佛事。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無量眾生心行。乃至不思議佛智又復甚奇。世尊。若新發意菩薩。或聞說此無量眾生心行無量佛智。聞已豈非生驚怖耶。佛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師子之子。聞師子吼可驚怖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佛言。舍利子。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聞佛如來師子吼已不生驚怖。聞說無量眾生心行亦無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於彼一切草木不生驚怖。火亦不作是念。我無力能燒諸草木。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智慧光明雖復甚少。而於一切眾生所有煩惱不生驚怖。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眾生煩惱。何以故。菩薩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
舍利子。又如有火與彼大地一切草木樹林花果。要期盡劫而共鬥戰。至第七日當起戰事。時。彼大地草木并餘一切草木等眾而共集會。乃相謂言。汝有力能與我援助。時。諸草木積聚既廣量等須彌。時。或有人來謂火言。草木眾多汝唯單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敵草木眾。彼火答言。我今不須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諸草木雖復眾多。隨彼一切我力能敵。令彼草木悉滅無餘。菩薩亦復如是。隨彼無量眾生一切煩惱。菩薩即放無量慧火。其力敵勝。又復。菩薩起深固意。於一切眾生煩惱聚中。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若或菩薩取證離煩惱法。捨煩惱者彼即速墮聲聞緣覺之地。舍利子。以是緣故。汝應當知。若菩薩隨於一切煩惱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實伺察者。即於彼彼一切煩惱力能勝伏。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說已不驚怖者。當知是為善巧方便菩薩。
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傷[口+赦]而無助伴。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時。亦復單己而無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螢火不能勝彼百千日輪廣大光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不能勝敵菩薩慧光。又如除毒之藥。狀雖至小而能解除廣大之毒。菩薩亦復如是。智慧之藥雖復至小。而能息除諸煩惱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隨所墮處器有差別成種種味。菩薩亦復如是。修集一味解脫之智。隨諸眾生種種根性。種種說法而各有異。又如閻浮檀金出現世間。映蔽一切餘諸珍寶。菩薩大寶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又如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一切小王皆悉歸向。菩薩法王之子亦復如是。若發大菩提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各各頂奉而悉歸向。又如薄福眾生。雖遇寶雨而無所獲。不種善根諸眾生等。亦復如是雖發菩提心而無所成。又如世間若無甘蔗種子。即不能生於甜味。菩薩亦復如是。若無大菩提心種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又。舍利子。譬如羅睺阿修羅王雖有勢力。不能於其日月道中而為障礙。一切魔眾亦復如是。雖有勢力。不能於其勤行精進菩薩所修菩提道中而為障礙。又。舍利子。譬如色界諸天子眾所有宮殿依空而住。修甚深行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礙。諸法亦然。與虛空等。如是乃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果。又。舍利子。譬如世間諸有器用。既成就已隨彼大小空量現中。然彼虛空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修諸善力得成熟已。隨其深淺能受佛法。然彼佛法不增不減。又。舍利子。譬如力士極盡其力舉箭射空。終不能至虛空邊際。菩薩亦復如是。盡其信力於佛法中而生信解。然不能得佛法邊際。
又。舍利子。如世陶器未成熟時即不能得器用之名。菩薩亦復如是。菩提善根未成熟時。即不能得波羅蜜名。又。舍利子。如人得見轉輪聖王已。不復樂見諸小國王。菩薩亦復如是。得見如來大法王已。不復樂見諸聲聞緣覺。又。舍利子。譬如牛跡水中而不能出一切珍寶。聲聞戒中亦復如是。不能出生佛法僧寶。又。舍利子。譬如大海乃能出生諸妙珍寶。菩薩亦復如是。聞戒海中而能出生佛法僧寶。又。舍利子。譬如新生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不名為佛非不名佛。又。舍利子。譬如世間未經治瑩摩尼之寶人不愛樂。初發心菩薩雖復說法。未得無畏亦復如是。又。舍利子。如摩尼寶經治瑩者。清淨明亮人所愛樂。具修勝行菩薩亦復如是。獲得無畏而善說法。一切眾生皆生忻樂。
又。舍利子。如江湖中所出小寶亦不可輕。何以故。是寶雖小。若在房舍或復闇中。能以光明普遍照耀。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勿生輕慢。何以故。而是菩薩得菩提已。能於一切佛剎土中普放光明廣大照耀。又。舍利子。譬如無價大摩尼寶最極殊妙離諸塵垢。不退轉菩薩亦復如是。離諸慢心。又。舍利子。譬如世間穀稼成熟實穗垂[禾+耑]。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得圓滿已。於諸眾生謙下無礙。又。舍利子。譬如世間劫火欻起。而此大地一切草木燒爇無餘。菩薩亦復如是。智火若然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悉爇無餘。既滅盡已。然後乃證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果。又。舍利子。譬如有火。若小若大燒三千界。而虛空性本自如是。菩薩亦復如是。若有菩薩成等正覺。若無菩薩成等正覺。而一切法自性如是。舍利子。如是等諸有譬喻如來所說。而能攝受諸菩薩眾。若有菩薩聞此說已。生勝解者而能於彼一切喻中悉得成就。當佛說是見邊法時。會中有二萬四千人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難得最上佛菩提 深妙無垢無所有 若人於此欲圓成 是中勿當生疑惑
淨妙智慧無虛假 真實光明普照耀 安住無垢妙印中 此佛菩提能觀見
心自性淨而明亮 前際後際亦復然 煩惱染污意中時 應當勿離深固意
是中無作無受者 諸法自在無主宰 無我人故說無我 如空如夢無自性
當觀此法非身業 非語非心所分別 無為實性異想無 譬喻言詞不能說
與虛空等自性淨 非色相故不可觀 非眼耳鼻識所知 非舌非身亦非意
遠離非相非無相 無依寂靜湛如月 非意亦非心所行 非識非想非思度
此非智業可能知 云何識心而曉了 由佛無上大悲心 假以文字而說法
眾生先世勝行業 為善知識所攝受 如是相中聞法已 獲無等喜無愛著
非彼諸魔伺得便 不能知心及境界 隨何所作何所行 而彼魔業不能勝
菩薩超越四魔已 如理如教修福慧 善住諸佛境界中 此名修勝菩提者
眾生不能知所行 修菩提者所行勝 施設多種行門中 隨彼彼相為說法
如是世間種種行 互相所緣而和合 大智了知諸行中 隨所宣說無間斷
或有眾生多貪染 或復多瞋悉了知 見瞋煩惱逼迫時 彼癡性中起諸害
如是世間種種行 菩薩隨了而能入 行相所緣及緣成 隨其相言為宣說
譬如周遍置繩網 大智持明者善知 普遍能破諸網已 隨意所觀出無礙
菩薩勇智亦如是 世間心意悉能入 普使令諸煩惱除 周遍所行無覆障
如日舒光無援助 蛇毒亦無於等侶 師子振吼亦復然 菩薩所修無助伴
菩薩單己而無二 積集最上諸佛法 精進勢力悉具圓 摧滅世間諸煩惱
譬如有火得乾薪 隨處增長其勢力 菩薩增長慧光明 悉能照破諸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常所堅固勤行樂欲。所起精進無有休息。而諸菩薩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何以故。海意。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於佛菩提遠中復遠。無懈怠者能行布施。無懈怠者而能持戒。無懈怠者能起精進。無懈怠者能修禪定。無懈怠者能集智慧。無懈怠者能行自利。無懈怠者而能利他。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彼諸菩薩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海意。我念過去世中大阿僧祇劫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號勇猛精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善見。劫名花積。以何緣故劫名花積。海意。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充滿。水中復出八萬四千廣大蓮花。花有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葉。殊妙可愛觀者悅意。爾時。淨居天眾見是花已。咸生歡喜意樂適悅。俱發是言。若此蓮花廣大出現。決定當有正等正覺出此劫中。此劫不空。有佛世尊出現於世猶如花積。是故。此劫名為花積。
又復。何緣而彼世界名為善見。以其世界最勝清淨。十方一切諸佛剎中無量無數諸菩薩眾。咸悉往詣於彼世界而共瞻仰。當瞻仰時。一切大眾於彼世界皆得喜相三摩地。一切妙樂皆悉具足。於彼世界所觀善妙。故名善見。海意。此善見世界七寶所成。有眾寶樹及寶樓閣。是寶光明普遍照耀。而彼世界無有女人不受胎藏。於蓮花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又其世界無有餘乘。諸修行者唯住大乘。其土人民諸所受用如兜率天。須飲食者悉得如意。復得神通遊戲。能履虛空。彼勇猛精進如來法中。有二十六俱胝出家菩薩。具菩薩道入菩薩眾。復有無量在家之眾修大乘行。是時。彼佛為諸菩薩宣說勤行精進之法。彼佛告言。汝諸大士。當勤精進常所堅固。深極勤勞深極樂欲。無令休息。
海意。其佛會中有一菩薩名堅固鎧。從座而起白其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能發精進。復以何法如來教授諸菩薩眾。時。勇猛精進如來告堅固鎧菩薩言。善男子。所謂精進有其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何等為四。一者發起。二者勤作。三者伺察。四者修行。如是四種而能普攝一切善法。又復。云何名為發起何名勤作。何名伺察何名修行。善男子。發起者。所謂發起大菩提心。勤作者。廣大積集一切善根。伺察者。於諸眾生作利益事。修行者。隨何等法悉住於忍。又。發起者勤求多聞。勤作者如聞能說。伺察者深固作意。修行者起聖正見。又。發起者攝止慳心。勤作者捨諸所有。伺察者所有善利。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菩提。修行者不求果報。又。發起者振大捨聲。勤作者諸來求者起善知識想。伺察者諸所受用觀無常分。修行者施已無悔。又。發起者諸所受用依法而求。勤作者淨命自資。伺察者行真實施。修行者施時不起意念。又。發起者滌破戒垢。勤作者禁戒無缺。伺察者破戒眾生而將護之。修行者雖具戒德不起意念。又。發起者身業清淨。勤作者語業清淨。伺察者心業清淨。修行者諸法清淨。又。發起者諸有瞋心而不容受。勤作者忍力發現。伺察者自他作護。修行者雖住忍辱不起意念。又。發起者諸有忿恚皆令歡喜。復得清淨。勤作者令諸忿恚歡喜和合。伺察者內心清涼而無熱惱。修行者自他無所得。又。發起者遣除懈怠。勤作者於精進力而善決擇。伺察者懈怠眾生而救護之。修行者隨何等法皆住於忍。又。發起者積集善法。勤作者成辦善法。伺察者不樂餘乘。修行者不壞諸業。又。發起者念勤作者行。伺察者慧。修行者住。又。發起者理。勤作者教。伺察者門。修行者出離道。又。發起者積集文字。勤作者文義總持。伺察者若聲若文皆悉不著。修行者覺了諸法悉不可說。又。發起者親近善友。勤作者遠離惡友。伺察者於善惡友起心平等。修行者如所說言隨能憶持。又。發起者起出家心。勤作者於愛非愛所觀平等。伺察者隨何等善悉樂希求。修行者得現量智。又。發起者樂居曠野。勤作者遠離憒鬧。伺察者樂處寂靜。修行者修寂靜行。又。發起者少欲。勤作者知足。伺察者獲得妙樂。修行者知所應量。又。發起者修增上戒學。勤作者所修無雜。伺察者修增上心學。修行者修增上慧學。又。發起者布施。勤作者愛語。伺察者利行。修行者同事。又。發起者大慈。勤作者大悲。伺察者大喜。修行者大捨。又。發起者剎土清淨。勤作者相好圓滿。伺察者護持正法。修行者救度眾生。又。發起者了知蘊魔。勤作者越煩惱魔。伺察者遠離死魔。修行者摧伏天魔。又。發起者知苦。勤作者斷集。伺察者修道。修行者證滅。又。發起者修身念處。勤作者修受念處。伺察者修心念處。修行者修法念處。又。發起者信。勤作者精進。伺察者念定。修行者慧。又。發起者防斷不善之法。勤作者圓滿生起一切善法。伺察者若身若心輕安調暢。修行者獲得無加行神足。又。發起者修七覺分。勤作者行八正道。伺察者修習止觀。修行者得明解脫。又。發起者發起諸行。勤作者表示潔白之行。伺察者心得輕安。修行者不轉境界相智。
復次。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復告堅固鎧菩薩言。善男子。由精進故身心輕安。即此精進若因若見悉當遠離。又此精進能知名色。又此精進能滅我我所見。又此精進能解所取之縛。又此精進能除五蓋及現所起一切煩惱。又此精進能斷惡作及彼疑惑。又此精進破諸結病。又此精進而能勤力除斷諸障。又此精進離慢過慢。又此精進超越一切所依所著。又此精進離諸喜恚。又此精進於無明有愛悉不染著。又此精進於貪瞋法而悉不行。又此精進於其癡法而常伺察。又此精進知覺內外十二處法。又此精進了知五蘊及十八界本來不生。又此精進心住寂靜遍寂近寂。又此精進決了諸法悉無所得。又此精進於一切法不取二相。又此精進了知法性本來常住。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來不去。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取無捨。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作無止。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高無下。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出不入。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縛無解。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勤無墮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放逸無不放逸。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能作無所作。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觀無不觀。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止息無熾然。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所護無不護。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集無散。
海意。彼勇猛精進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勤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一萬人得無生法忍。堅固鎧菩薩於彼佛所。得聞如是精進法已。轉復發起精進勤求善法。如是精進常無休息經俱胝歲。過是已後得柔順忍。如是精進勤求善法。經爾所時即於彼滅。滅已還於彼如來前。重復化生聽受宣說大集會正法。又復精進勤求善法。海意。其堅固鎧菩薩。以是緣故。經爾許時普遍親近八萬四千佛。於彼花積劫中發起精進勤求善法。經如是時一切勤行。
海意。汝今勿生疑念。是時。堅固鎧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曾歷多菩薩位。棄背生死勤求菩提。乃至我今得成正覺。廣行精進深歷艱苦。況復世間懈怠眾生。起下劣精進者而能獲得菩提果耶。海意。若諸眾生能發精進者於我法中即得清淨。非懈怠者而能成就。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諸有精進不放逸者即得菩提。
當佛說是過去所行精進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八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念過去佛出世 號曰勇猛精進尊 劫名花積妙可觀 最上世界名善見
八萬四千蓮花出 有佛出現彼劫中 世界猶如兜率天 所須飲食皆如意
彼無女人不處胎 眾生化生悉嚴好 而復不修於餘乘 菩薩皆住大乘法
十方所來菩薩眾 於彼世界善可觀 皆獲喜相妙定門 受諸快樂未曾有
菩薩俱胝二十六 是眾莊嚴二足尊 復有餘多天及人 最上佛乘皆安住
其佛大仙智德海 數數宣說精進門 有菩薩名堅固鎧 於佛發問如斯義
所欲安住精進力 菩薩云何精進修 此義願佛為我宣 我於是中修行住
彼大法王知意已 為說發勤精進德 發起勤作行相應 常所伺察修行住
發起所謂菩提心 勤作成辨眾善法 伺察利益諸眾生 修行隨何法住忍
發起恭敬此聽受 勤作宣說而開明 深固作意伺察門 修行謂起聖正見
發起滌除於慳垢 捨諸所有是勤作 具菩提心伺察門 修行所作不求報
發起謂振大捨聲 慈於丐者是勤作 伺察受用觀無常 修行施已不生悔
依法所受名發起 淨命自資是勤作 我真實施伺察門 修行施時無意念
發起滌除破戒垢 禁戒無缺是勤作 伺察將護破戒人 修行具戒無意念
發起所謂身業淨 語業清淨是勤作 心業清淨伺察門 修行是為諸法淨
不容受瞋名發起 忍力現行是勤作 自他作護伺察門 修行忍辱無意念
恚者常淨名發起 勤作於彼不捨離 內心清淨伺察門 修行自他無所得
發起謂除懈怠垢 擇精進力是勤作 護懈怠者伺察門 修行隨何法住忍
積集善法名發起 成辦善法是勤作 伺察不樂於餘乘 修行不壞諸業報
發起了知於正念 勤作悟入法行中 善護正慧伺察門 修行所謂堅固住
發起謂理勤謂教 彼諸法門謂伺察 知出離道即修行 此發精進善方便
發起所謂文總持 善宣說義名勤作 不著於聲伺察門 修行了法不可說
親近善友名發起 遠離惡友是勤作 觀善惡性伺察門 修行憶持於諸法
法中出家名發起 捨愛非愛是勤作 希求善法伺察門 修行於法無障礙
發起樂居曠野中 遠離憒鬧是勤作 樂居寂靜伺察門 修行謂修寂靜行
少欲善言名發起 歡喜知分是勤作 獲受妙樂伺察門 修行謂知所應量
增上戒學名發起 所修無雜是勤作 增上心學伺察門 增上慧學修行住
布施持戒名發起 忍辱精進是勤作 禪定慧行伺察門 修行總起智方便
財法二施名發起 愛語所謂是勤作 利行是為伺察門 修行真實而同事
大慈圓滿名發起 大悲具足是勤作 法中大喜伺察門 修行此說大捨智
發起清淨佛剎土 圓滿相好是勤作 護持正法伺察門 度脫眾生修行住
不著蘊魔名發起 出煩惱魔是勤作 攝伏死魔伺察門 摧伏天魔修行住
了知苦果名發起 不立愛故是勤作 修道是為伺察門 滅智所謂修行住
發起身念處離縛 觀受念處是勤作 觀心念處伺察門 修行謂觀法念處
發起所謂信根方 精進根力是勤作 念定根力伺察門 修行謂即慧根力
防斷不善名發起 不壞善法是勤作 身心輕利伺察門 修行智起四神足
發起謂修七覺分 行八正道是勤作 修習止觀伺察門 修行真實明解脫
發起勤作起諸行 心得輕安伺察門 不轉諸相境界中 此說是為修行住
若身若心輕安故 於見於因當出離 是中名色若了知 諸聖稱讚此精進
於我我所若能滅 即解一切所取縛 現起五蓋悉蠲除 惡作疑惑皆斷滅
又復能破諸結病 此力除障無所覆 於慢過慢斷無餘 所作皆由精進力
遣除一切諸有相 止息一切諸戲論 斷滅一切煩惱因 智者稱讚此精進
聞此精進功德已 勇發精進咸稱讚 菩薩會中有十千 悉得無生妙法忍
釋迦如來此會中 為諸菩薩廣宣說 聞說精進先行時 五千菩薩忍清淨
復有天人阿修羅 緊那羅等諸會眾 爾時會中有百千 發菩提心善安住
我昔曾名堅固鎧 得最上忍菩薩位 棄捨身命精進修 經爾許時常無懈
親近八萬四千佛 棄捨己身而奉事 近侍諸佛一劫中 後居無數菩薩位
爾時。大悲思惟大梵天王白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所言佛法是何等增語。海意菩薩言。大梵。此言佛法者是一切法增語。何以故。如來以無分別相如量取證菩提。無分別相者即一切法平等相。如來是中如量取證菩提。大梵。若了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是故。此說一切法即是佛法。若一切法如是即佛法。亦如是所有一切法自性。即佛法自性。一切法離故。應知佛法亦離。一切法空故。應知佛法亦空。大梵。一切法緣生。若能覺了諸法緣生即是菩提。如如來於一切法如是見而彼佛法亦如是見。梵天言。善男子。豈非佛法越三界邪。菩薩言。大梵。三界自性即是佛法。何以故。大梵。而彼佛法平等相中無高無下。猶如虛空亦無高下。佛法亦復如是。同彼虛空無高無下。大梵。一切法亦然。自性空中等無高下。大梵。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知佛法者應如是知。然於所知方便不應取著。
復次。大梵。佛法無方。分無處所不生不滅。非青非黃非赤非白故無顯色。非有形相故無形色。無形顯色故即是無相。大梵。無相義者即佛法義。佛法義者即不墮句義。不墮句義者即寂靜義。寂靜義者即是離義。離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無繫著義。無繫著義者即實性義。實性義者即真如義。真如義者即畢竟不生義。不生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住處義。
爾時。海意菩薩重說頌曰。
所說無相義 是勝佛法義 其說佛法義 即不墮句義
不墮寂靜義 寂靜是離義 離義即空義 空義無著義
無著實性義 實性真如義 真如即畢竟 不生不滅義
不滅無處義 法義如是住 如所住法界 諸法亦然住
如諸法所住 佛法亦然住 如佛法所住 生滅法亦然
無著法等義 真如無異住 聲聞緣覺法 亦平等隨住
如是處住法 佛法勝無上 無方分處所 故佛法安住
勿於生滅中 隨觀諸佛法 彼非形顯色 無少法可得
無形亦無相 佛法而開明 如諸法自性 佛法亦如是
此所說平等 無差別無相 如是求佛法 諸法亦然求
若法無所得 彼即無分別 佛及諸佛法 一切法皆然
大仙處道場 得平等正法 佛及諸佛法 於道場觀察
彼所說佛法 平等等故常 等無高下法 如虛空清淨
若佛及佛智 彼佛此所說 謂諸法緣生 自性無所有
若自性不有 即無少法生 實際此若知 世間等無際
是際中起智 隨轉一切法 所謂過去法 及彼未來法
此名現在法 此是諸佛法 如是三時中 佛智無所著
由智無著故 牟尼乃說法 所謂佛十力 及四無所畏
諸佛十八種 不共功德法 於是中普攝 所有一切法
如是一切法 是即諸佛法
復次。大悲思惟大梵天王重白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汝於如是法中云何所見。菩薩言。大梵。夫佛法者墮色數耶。梵天言。不也。菩薩言。若法非色即不可見。若無對礙即無表了。是中云何有所見耶。梵天言。不也。善男子。菩薩言。大梵。若佛法不可見者。即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本無二。此無二者即是一切法。大梵。若法有所見。彼即是有相。謂以無別可見無別佛法。若此如是見彼如是佛法。若如是佛法彼即如是見。梵天言。善男子。若爾者如來於一切法不復有見。菩薩言。大梵。若如來於佛法中有所見者。即彼如來及諸佛法有實定性可得。梵天言。善男子。若如是者。佛法不有耶。菩薩言。大梵。若法無實定性。是中有無悉不可說。若法非有無彼即無所見。梵天言。若爾。何故世尊今此會中說佛法耶。菩薩言。大梵。如說虛空。非彼虛空有實定性。佛法亦復如是。此說佛法。非彼佛法有實定性。梵天言。希有。善男子。若初發心菩薩聞此說已不生驚怖者。而是菩薩於佛法中被堅固鎧。菩薩言。大梵。若諸眾生得佛加持已發菩提心者。聞此所說甚深佛法即不生驚怖。
又復。大梵。有取有執者即生驚怖。無取無執者不生驚怖。有依止有繫著者即生驚怖。無依止無繫著者不生驚怖。有我我所見者即生驚怖。離我我所見者不生驚怖。梵天言。善男子。菩薩有幾種力。若諸菩薩具是力者。即於如是甚深佛法中不生驚怖。菩薩言。大梵。諸菩薩有八種力。若諸菩薩具是力者。乃於如是甚深佛法中不生驚怖。何等為八。一者無障礙信力。於諸佛法生勝解故。二者尊重出生善知識力。諦意隨順如師尊故。三者多聞出生慧力。出世聞法悉圓滿故。四者福行出生承事之力。無量福行悉圓滿故。五者深固作意出生智力。破諸魔故。六者大慈出生大悲之力。於無我法離疑惑故。七者安定出生善思惟力。大菩提心不忘失故。八者無佗信出生忍力。獲得無生妙法忍故。大梵。此等是為菩薩八種勝力。若諸菩薩摩訶薩具是力者。能於甚深諸佛法中不生驚怖。
爾時。世尊讚海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海意。汝善說此菩薩八力。若諸菩薩具是力者。能於甚深諸佛法中不生驚怖。又復於佛法中隨所聞已皆不生怖。海意當知。諸說法聲皆是分別。若於菩提勝義諦中即不能說。何以故。彼勝義諦非語言非詮表。亦非文字積集所行。尚非心心所法而可能轉。況復文字有所行耶。海意。如汝所觀諸佛世尊有所說者。但為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大悲轉故。乃於如是甚深法中成正覺已。於無文字無語言無記說無詮表法中。為他眾生及補特伽羅。假以文字建立宣說。海意。譬如有人知此虛空。非色相故不可見。非對礙故無表了。然於空中以種種色彩畫形像。所謂象馬車乘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現諸色相。海意。於汝意云何。是人所作斯為難不。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是人所作最極為難。佛言海意。諸佛世尊如復為難過極於彼。何以故。謂於不可說法中成正覺已假以言說。為他眾生及補特伽羅建立宣說。由於不可說義中如實覺了。是故。諸佛難作能作。海意。若復有人於此甚深佛法之中。不驚不怖不生恐畏者。當知是人於先佛所深種善根作諸勝行。是故。於此甚深佛法不生恐畏。若復有人於此甚深經典一切世間難信解法如實知已。受持讀誦廣為他說者。當知是人能持如來一切法藏。能持一切眾生諸善法分。
又復。海意。若有菩薩得佛眼照明。能於無量諸佛剎中。滿積珍寶持用供養。彼彼如來廣行布施。於汝意云何。而彼菩薩以是緣故得福多不。海意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此之福蘊無量無數。乃至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海意。我今語汝。如汝應知。若有菩薩能於如來法中善為作護。令三寶種不斷不絕。於諸眾生不捨大悲。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如來大智法中能了知已。受持讀誦。何況是中如理修行。而此菩薩所得福蘊倍多於彼。何以故。所有財施但是世間之所愛樂。若法施者。彼即出過一切世間。
復次。海意。若有菩薩能護持正法者。而此菩薩得四種攝受。何等為四。一者得佛攝受。二者得天攝受。三者得福攝受。四者得智攝受。若諸菩薩得佛攝受者。當得四種最勝之法。何等為四。一者常得不離瞻仰如來。二者一切魔眾伺不得便。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門。四者速具神力住不退轉地。海意。諸有菩薩為佛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最勝之法。又諸菩薩若得天攝受者。當獲四種清淨。何等為四。一者天眾神力。令其菩薩眾會清淨。二者使令聽受正法專注一心。三者遣除一切魔外之眾。四者由天威神。能令一切無不清淨。悉得淨心。海意。諸有菩薩為天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清淨。又。諸菩薩若得福攝受者。當獲四種莊嚴之相。何等為四。一者身莊嚴。謂相好圓滿。二者語莊嚴。謂勝出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三者國土莊嚴。謂諸所施作悉能顯示。四者所生莊嚴。謂在所生處或為梵王帝釋護世天等。海意。諸有菩薩為福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莊嚴。又。諸菩薩。若得智攝受者。當獲四種照明之法。何等為四。一者照明一切眾生根性。如其所應即為說法。二者照明一切煩惱之病。積集法藥隨為治療。三者神力照明。餘佛剎中悉能遍往。四者法界照明。於一切法如實了知。海意。諸有菩薩為智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照明。以是緣故。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攝受稱讚功德法者。應當勤行護持正法。若諸菩薩而能勤行護正法者。當獲無量最勝功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九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佛正法能護持 當得種種善稱讚 彼稱讚法我略宣 如大海中水一渧
知諸佛恩能報者 諸佛付託持法藏 諸佛正法能護持 是即普供十方佛
佛眼照明觀佛剎 妙寶供養諸世尊 諸佛正法護持時 比前福蘊此最勝
雖以世財供養佛 不能解脫世間行 出世勝法若求時 智者出離世間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即得諸佛所攝受 諸天龍等亦攝持 福攝智攝皆獲得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念慧行悉具足 廣大勝慧普遍知 智者拔除煩惱種
諸佛正法護持者 非彼諸魔伺得便 惡作疑惑悉蠲除 彼無諸障亦無縛
諸佛正法護持者 所生剎土不空過 一切生中見佛身 見已即得心清淨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得宿命大智法 出家善利數能成 所修真實清淨行
諸佛正法護持者 戒聞勝生諸梵行 得五智通妙輕安 禪定解脫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趣入甚深諸法中 佛境界空無所疑 信解眾生無我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無礙解捷利慧 得無礙言無畏門 破諸眾生疑惑網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大總持勝善利 不能聽受百劫中 由具辯才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諸智者常稱讚 天阿修羅等悅心 諸佛讚護如佛子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帝釋梵王得非難 及彼人中轉輪王 乃至菩提勝妙樂
諸佛正法護持者 具三十二殊妙相 大智圓成無壞身 一切觀者無厭足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善知識亦非難 彼為宣明法印門 聽受無盡正法藏
諸佛正法護持者 身語心業皆清淨 戒定慧淨亦復然 得解脫智善清淨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常不捨離菩提心 波羅蜜行不棄捐 而能普攝多善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若廣稱讚彼功德 正使住壽一劫中 亦不能說其邊際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功德光王。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於不可說法中而成正覺。世尊。若法不可說。何故今言護持正法。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言。我於不可說法中而成正覺。然善男子。不可說者謂以世俗文字語言。於無為法中而不可說。若以文字語言詮總持門。施設建立顯明開示。乃有所說。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有說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中。廣大受持為他演說如理修行者。若人能於此法師所恭敬尊重承事。種種供養密為護持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善作供施。能護善法善護語言。於非語言而為藏覆。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於無加行中真實安止。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於自所說無諍勝語。及他所說非法語言。是二同於法中所攝。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人能以無障礙心。相續普攝一切眾生入解脫慧中。不以世間財利之心為他法施。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棄捨身命。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密為作護。居寂靜處依法修行。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為聽法因緣。或為說法因緣乃至行於一步。或一出入息間能專注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了一切法無所護無所取。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復次。功德光王。如是等緣汝應當知。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阿僧祇劫數之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名大智力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光。劫名喜上。善男子。彼淨光世界琉璃所成。廣博清淨光照十方。彼有清淨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依止遊戲大神通力。從甚深法之所出生。彼菩薩眾諸所受用皆如化樂天子。悉以天子之狀於彼佛所聽受說法。無復在家出家種種形相。時。彼大智力聲如來。常為彼會諸菩薩眾廣大宣說護持正法。作如是言。汝等善男子。應當勤行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時。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法語。白彼世尊大智力聲如來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能護正法。又復云何是所護法。彼佛告言。善男子。若於色心境界之中。善護諸障專注一境。調伏止息住寂靜法。此即是為護持正法。何以故。眼根色境眼識此三非法非非法故。耳根聲境耳識。鼻根香境鼻識。舌根味境舌識。身根觸境身識。意根法境意識。非法非非法故。若能了知眼色空已。即眼及色無所分別。眼識無住此即正法。菩薩若於如實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了知空已。即意及法無所分別。意識無住此即正法。菩薩若於如實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法於諸法中而可轉者。彼法即無所護無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復。於諸見中依止邪見者。彼見即無所護無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復。以其無智癡障故心不清白。若彼無智癡障中無所護無所取。如是解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法有集有散即非法非律。若無集無散即是法是律。何等法集散。謂有為道諸法集散。若非法非律。何無集無散。是故當知。若無取即無生。由無生即無集亦無散。以無集無散故。即是法是律。何者是法是律。謂自性不生。諸煩惱等不令生起。此即名為是法是律。若是法是律故。即不生不滅者即是無盡。此無盡者即是無生法律。如是無生法乃無所護。此無所護是即真實護持正法。
復次。功德光王。彼大智力聲如來說是法時。彼眾會中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法語菩薩於彼佛所。得聞法已心意快然。踊躍歡喜前白佛言。稀有。世尊善說如是護持正法甚深法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如我所得即一切法無法。若無法即有法。何以故。世尊。若一切法有所取著即無法。若無所取著即有法。以法與非法二想。於一切法中無法非法。二想可知。世尊。一切法與非法。若於勝義諦中。即無法可得亦無非法可得。由無法想亦無非法想故。即無法可數。以無法可數故即住實際。若住實際即是無際。何以故。虛空際即是諸法實際。以其虛空無所從來。是故無際。如虛空無所從來故無際。諸法亦然。無所從來故亦無際。乃說諸法即虛空際。世尊。若有菩薩得聞如是實際法已。如實解者。彼即了達諸法無有二相。世尊。我不見有少法可得。若法無所有。是故我說護持正法。
又復。世尊。我說此法時。契順如來所說語不是法語不。法隨法說我為正說不。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真實契順如來之語。是實法語。法隨法說是為正說。復次。功德光王。彼法語菩薩說是法時。彼天子眾中有十千天子得柔順法忍。功德光王。汝勿生疑念。彼時法語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汝功德光王是。汝今於此大眾會前勸請於我。是故。我今以彼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汝當受持。廣為他說宣演流布。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而此會中有六十俱胝大菩薩眾悉住佛前。異口同音咸作是言。世尊。我等願為護持如來菩提正法。廣演流布。
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修行住何法已。乃於如來阿僧祇俱胝劫。積集菩提之法而為護持。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山自在王。前白佛言。世尊。若護惜身命。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不惜身命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吉祥峰王菩薩言。世尊。若於利養有所希求。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名聞利養等事而悉棄捨。非聖所許亦悉遠離。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大幢菩薩言。世尊。若法非法有其二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離二想得法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勝密菩薩言。若煩惱病之所逼迫。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諸聖智慧之力勝伏煩惱。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持炬菩薩言。世尊。若處癡暗境界之中。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無礙智光離諸癡暗。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電天菩薩言。世尊。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證得現量之智。於諸法中不起他信。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普密菩薩言。世尊。若世俗根性及散亂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諸根諸門諸處善調深密。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淨光菩薩言。世尊。若眾生法有種種性及種種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及一切法亦得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最勝步菩薩言。世尊。若起散亂非等引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等引不散亂心。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導師菩薩言。世尊。若不了知正道之法修行邪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正道智法。邪道眾生置如實道。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善慧菩薩言。世尊。若猶豫心起於分別。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今已離猶豫之心斷諸分別。復令一切眾生得除疑惑之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遍照菩薩言。世尊。若住非法壞修行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正法真實修行。復置一切眾生皆住如實道中。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明觀菩薩言。世尊。若具染慧離法光明。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決定慧圓善巧智具法光明。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無礙慧菩薩言。世尊。若有礙心不能隨護眾生之慧。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以無障礙心隨護眾生令住勝慧。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行淨慧菩薩言。世尊。若不善解諸眾生根。又不能知諸眾生行。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一切眾生根行智解入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莊嚴王菩薩言。世尊。於法若有分別之想。依止我人及依止法。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一切分別非分別。悉離遍計三輪清淨。無我無人無法依止亦無造作。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師子幢菩薩言。世尊。世間眾生聞一切法無生無起咸皆驚怖。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一切法無生無起無復驚怖。不見有法。若近若遠如實住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慈氏菩薩言。世尊。若於菩提起懸遠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有菩薩作是思惟。我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見菩提。若身若心有所和合非不和合。彼菩薩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功德光王菩薩言。世尊。若住非功德離真實功德。不求如來勝功德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遠離諸非功德。安住菩薩真實功德。勤求如來最勝功德。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妙吉祥菩薩言。世尊。如世狂亂之人作如是言。我能護持如來正法此非誠信。所以者何。如佛世尊坐道場時。無法可得亦無所證。是中云何有法可護。世尊。我於一切法都無所護。離諸執著。而以大悲持諸法性。然於諸法無所成辦非不成辦。
爾時。世尊讚妙吉祥童真菩薩言。善哉善哉。妙吉祥。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坐道場時無少法可得。無所得時乃作是言處于道場。妙吉祥白佛言。世尊。為於何時坐道場耶。若有所坐即於菩提而有所得。斯乃有二對礙有別菩提有別。世尊。謂以佛及菩提無二對礙故。佛言。妙吉祥。菩提場自性我了達已。是故我乃坐菩提場。以我自性即是菩提場自性。而菩提自性即一切眾生自性。彼一切眾生自性即一切法自性。妙吉祥。同一自性等一味故。我於菩提場成正覺時。觀菩提場無有少法而不解脫。謂以菩提平等故。現證諸法而亦平等。然平等法中不墮諸數。數與非數皆悉離故彼法平等。是故如來說名無為。妙吉祥如來得是無為。超越一切有為之法。
如來說是法時。妙吉祥菩薩深生信解。及一切眾會信解如來解脫之法。由信解故。普遍皆於平等法中無所違越。
爾時。無量功德寶無垢殊妙莊嚴世界。先同海意菩薩來此娑婆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聞是法已。心意快然踊躍歡喜。咸皆忻樂俱發是言。我等來此佛剎快得善利。見佛世尊又見妙吉祥童真大士。得聞說此甚深正法。見佛出世見此正法現住世間轉大法輪。世尊。若此正法所在之處廣流布者。彼諸眾生得大善利。又若有人於佛在世或涅槃後。而能聽受如是正法。聞已信解。受持讀誦廣為他說。當知是人得大利益。
佛言。諸善男子。如汝所知。菩薩善得幾種大利。彼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善得十種大利。此即不思議善利所轉。何等為十。所謂一者值佛出世而能親近得此大利。二者得見佛已深心清淨。三者起清淨心聽受正法。四者聞正法已離諸疑惑。五者離疑惑已於中出家。六者既出家已淨命自資。七者淨命資故能善說法。八者善說法已發菩提心。九者由不忘失菩提心故而能聽受菩薩藏法。十者聞菩薩藏甚深法已。依法修行得此大利。世尊。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十種大利。此即不思議善利所轉若諸菩薩如是住者。此即說名善得大利。
時佛讚言。善哉善哉。汝諸大士善說菩薩所得大利。說是法時。會中有三萬六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多所饒益修大乘者一切眾生。謂諸天人雖受天人中樂。乃能親近無上涅槃最勝妙樂。世尊。有幾種法而能隨轉攝受大乘。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復有幾法增長大乘。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世尊。復以何緣說名大乘。
佛告海意菩薩言。汝當諦聽。我今為說。海意當知。有一種法攝受大乘。何等為一。謂不忘失大菩提心復不放逸。海意。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信所作悉墮業報。復有一法謂起正見。於緣生法不相違背。復有一法離愛非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隨住大慈而自救度。復有一法起大悲心不著己樂。復有一法希求佛身隨念於佛。復有一法依法真修隨念於法。復有一法住不退轉眾中隨念於眾。復有一法蠲除一切煩惱隨念於捨。復有一法常不忘失菩提心故隨念於戒。復有一法住清淨法隨念於天。復有一法隨住利樂令他歡喜。復有一住堅固意極善樂欲。復有一法起歡喜心為一切眾生施作解脫。復有一法從甚深法如理出生勤求正法。復有一法不以財利之心而行法施。復有一法於聽法者作病人想。復有一法於所說法如良藥想。復有一法己說法者如醫王想。復有一法常行衛護令法久住。復有一法令三寶種不斷不絕。復有一法無貪相續常生喜足。復有一法捨諸所有不起愛著。復有一法雖自守戒而常將護諸破戒者。復有一法諸惡作者不觀彼過而住於忍。復有一法諸善作者現起饒益而住於忍。復有一法於背恩者起悲愍慧。復有一法於知恩者起恭敬悲。復有一法於無智者不起慢心。復有一法於有智者隨彼受學。復有一法深固善根心無厭捨。復有一法於諸善法心常隨轉。復有一法無諂曲故三戒清淨。復有一法於說法者愛敬承事如師尊想。復有一法捨諸外道文籍善聽正法。復有一法修諸善根雖復艱苦。於生死中亦不疲懈。復有一法於現住世及已涅槃諸佛如來。承事供養而無厭足。復有一法與諸眾生為不請友。復有一法以無依無取無著之心修四攝法。復有一法了知在家諸過失已常樂出家。復有一法於正士之業常自開發。復有一法所作決定住菩提道增修勝行。復有一法於同住大乘者不生惱恚。復有一法教授菩提心法不生疲懈。復有一法善護祕密法使不流散。復有一法常當勤求法工巧智。復有一法以真實語建立法幢。復有一法所發誓願當令畢竟。復有一法以無變悔心鈞行布施。復有一法常當覺了諸魔事業。復有一法常應發起離慢智業。復有一法遠於知識樂居寂靜。復有一法離增上慢及貢高心不起他謗。復有一法雖復了知諸煩惱已。而亦隨順世間行相。復有一法淨命自資離諸貪染。復有一法深固相應而常宴坐。復有一法雖復多聞而常寂定。復有一法如理正修瑜伽行地。復有一法如實伺察空境界法。復有一法於其利衰心無高下。復有一法怖畏憒鬧獨處園林。復有一法若得法利與他同分。復有一法。解四聖諦智。復有一法於諸智法而無祕惜。復有一法為未學者成辦學故心無高勝。復有一法若得若失。信業報故不生熱惱。復有一法恭敬聽法之者善為說法。復有一法於親友中離諸貪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於說法師所不起諂心而常讚歎。復有一法以調順心故荷擔一切眾生。復有一法於諸波羅蜜多相應勤求。復有一法精進長養菩提道行。復有一法建立信根令無動轉。復有一法於國城中不空受食。復有一法積集七種聖財而不匱乏。復有一法內意真實安固命根。復有一法以方便善巧成熟眾生。復有一法行法施故而善攝法。復有一法離諸諍論說最上法。復有一法以無所得心聽受正法。復有一法離沙門垢故而成沙門。復有一法以無染愛心入王城聚落。復有一法常當伺察過失善護一切眾生。復有一法棄捨世間諸雜藝者。復有一法於善知識所常當誠實。復有一法自心清淨已起智復令一切眾生心得清淨。復有一法無虛假故內意清淨。復有一法趣向最勝道故深心清淨。而此一法善作勝業方便清淨。復有一法福清淨已諸相清淨。復有一法智清淨已煩惱清淨。復有一法眾生清淨已剎土清淨。復有一法雖觀無相而善迴向。復有一法修隨順忍。復有一法於三解脫門常當伺察修習出離。復有一法住無所住。復有一法證漏盡智神通游戲。復有一法住於止觀所作成辦得明解脫。復有一法勤修方便所攝之慧。復有一法住三界輪得菩提場莊嚴。復有一法謂一切法平等現成正覺。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一切法自性無性無生無起。如是知已即得無生法忍。海意。此之一法而能攝受大乘。如是等一法攝受大乘已。餘諸攝受依止而悉捨離。
復次。海意。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何等為二。一者於佛法中生淨信解。二者不樂聲聞緣覺乘法。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何等為二。一者自解脫已善護未解脫者。二者隨為彼說解脫之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壞滅大菩提心。二者伺察眾生善為建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法。二者觀一切眾生皆悉無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心無厭離。二者所修方便而不虛假。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內心清淨而為根本。二者無作無不作故修諸福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修善根方便。二者所修方便而令畢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戲論故而修方便。二者所修方便住畢竟故其心寂靜。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深心趣向勝道。二者於最勝法中作最勝所緣。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說悔自罪。二者出離他罪。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捨諸所有。二者不求果報。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起平等心而行施捨。二者善能迴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護戒無缺。二者不求生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毀戒者起悲愍心。二者自具戒德不作貢高。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樂於忍。二者迴向菩提。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捨離高心。二者尊敬忍者。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發起精進求諸善法。二者於諸善根生歡喜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身心寂靜。二者心離依著。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積集禪支。二者心業調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著禪味。二者不厭欲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正法。二者常生法欲。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於法。二者於法寂定。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於師長所增加尊重。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專勤承事。二者善言隨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時非時而常請問。二者隨所得義領納於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義智。二者修法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聞財無厭。二者聞慧無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深固之法。二者遠離不深固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如理為他說法。二者於聽法者起悲愍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法不吝。二者不以財利之心為他說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止息外聽。二者攝受諸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息除五蓋。二者修七覺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獲得歡喜。二者喜受相應。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知法知量。二者知自境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信於業報。二者善修勝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了諸非業報。二者增長一切善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出誠實言。二者不誑聖人。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如說能行。二者不壞佛眼。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身業清淨。二者離三不善。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身猶如影像二者觀如草木瓦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語業清淨。二者離語四過。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悟不可說法。二者智了諸聲猶如對響。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心業清淨。二者遠離貪瞋邪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內心寂止。二者外無所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慈心觀。二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心如虛空清淨無垢。二者自度度他而善迴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厭離大悲之心。二者勤修善根而無懈倦。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無生。二者善護出離。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游戲法園。二者除厭離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圓滿寂默之法。二者未具法者而令修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捨離愛染。二者斷諸損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於捨行。二者觀察眾生而無艱苦。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佛觀。二者住於無念而起念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於法身。二者成辦諸相好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法觀。二者成辦諸眾生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離貪。二者於其貪行眾生起大悲心。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諸菩薩眾。二者歸向不退轉眾。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察無為。二者護得果者。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戒。二者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無加行戒。二者攝受將護破戒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捨。二者捨己不生變悔。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蠲除己之煩惱。二者為眾生說斷煩惱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天。二者不求生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住正念慧。二者散亂心者令住念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增修福行。二者增修智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修無加行智。二者於諸福行不生厭離。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超越諸著。二者於諸愛著悉能解脫。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極善樂欲。二者不生諂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知恩。二者報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斷除欲貪。二者於善法欲而無厭棄。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說悔諸罪。二者不作諸罪。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起惡作。二者不起隨眠。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喜他福。二者自福無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一切罪起盡滅智。二者於一切福起長養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勸請諸佛。二者護持正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知法界本無分別。二者智善分別說諸句義。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解迴向。二者隨所迴向與一切眾生共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決擇無相。二者修諸有相。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雖觀於空。二者觀照眾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慧起悉無所樂。二者方便而有所樂。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希求善根。二者為諸眾生成辦善根。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習無願。二者積集所生之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無著。二者無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慢。二者愛樂。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樂居寂靜。二者領納寂靜功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寂靜行。二者自度復度一切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少欲。二者知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省察己之煩惱。二者審觀斷除一切眾生煩惱。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安定。二者伺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常省己過。二者不觀他過。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離貢高。二者不起他謗。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我無我。二者觀眾生無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常行施。二者容受他施。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出離輪迴。二者度輪迴中一切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波羅蜜多。二者隨諸所求波羅蜜多如所說住。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得現量智。二者成辦他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二者勤求正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為作饒益。二者已饒益者而令增極。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所作大慈而無邊際。二者所行大悲而無間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已得度者而令證悟。二者未得度者而為濟度。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為諸眾生成就功德。二者無德眾生起大悲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作饒益行。二者已作饒益而無異想。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身念處觀。二者身住清淨。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身中身隨念觀。二者不與身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受念處觀。二者於苦樂等受而無領納。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受中受隨念觀。二者不與受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心念處觀。二者心住清淨。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心中心隨念觀。二者不與心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法念處觀。二者常起決擇法智。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法中法念處觀。二者不與法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已生諸不善法悉令除斷。二者已生一切善法而能守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未生諸不善法防令不生。二者未生一切善法當令生起。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修欲勤心慧四種神足。二者應以神足得度眾生而善度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獲無加行神變。二者不動法界能於一切佛剎之中顯諸神應。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所得信而無動轉。二者諸未信者令具於信。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自心而無雜染。二者染心眾生令得清淨。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發起諸精進根。二者安住念根不生散亂。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決擇善觀諸精進根。二者不著空相而起於念。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定慧根勤修諸行。二者所修諸行不生疲懈。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智無所行。二者成熟眾生而有所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諸煩惱觀離煩惱二者已生煩惱勤求出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一切法不和合本離煩惱故。二者於三界和合。為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一
復次。海意。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精進修七覺支。二者深心說覺支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住盡智。二者無生智忍。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行正道。二者善知非道不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向道智。二者安立正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順緣生之法。二者離二邊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知一切眾生染因染緣。二者善知一切眾生淨因淨緣。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覺知魔事。二者遠離魔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出離諸魔。二者令魔隱伏。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已盡之法復無所盡。二者無盡之法而不可盡。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本來無盡。二者諦觀諸法剎那破壞。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從初發心而即伺察大菩提場。二者伺察菩提場故不樂餘乘。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初發心時。是即出生菩提場因。二者雖復起諸善心而無取著。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生死相續之者為斷諸結。二者善根相續之者。令其發心不生厭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若有方分若無方分。一切善根悉用迴向無上菩提。二者雖復迴向菩提。起心諦觀皆如幻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令諸眾生普觀菩提。二者已觀菩提眾生令觀解脫。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菩提平等故眾生亦平等。二者成熟眾生精進無倦。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發心如理決擇一切善法。二者發起大悲之心。以諸眾生置涅槃道。海意。此之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一者無生而生。二者無起而起。海意。此之二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
復次。海意。有三種法增長大乘。何等為三。一者發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無退轉。此之三法增長大乘。復有三法增長大乘。何等為三。一者勤修勝行。二者伺察諸行。三者於勝行中為諸眾生而善成辦。復有三法。一者攝止慳心。二者廣行施捨。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自集淨戒。二者將護破戒之人。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心無障礙。二者忿恚眾生令得清淨。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精進無倦。二者懈怠眾生而能將護。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從禪定生。二者不著禪定。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勤求多聞。二者如聞伺察。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起於緣眾生慈。二者起於緣法之慈。三者起於無緣之慈。復有三法。一者自所作故起於悲心。二者為他作故起於悲心。三者離二邊故起大悲心。復有三法。一者勤求自利之智。二者勤求利他之智。三者發勤精進二利圓滿。復有三法。一者過去已盡之智。二者未來未至之智。三者現在住法界智。復有三法。一者於其正定眾生起方便慈。二者於其不定眾生起解脫慈。三者於其邪定眾生起大救度慈。復有三法。一者得樂受故身業調暢。二者善護他故語言甘美。三者行正直故心業堪任。復有三法。一者雖修不淨之觀而於貪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二者雖修慈心之觀而於瞋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三者雖修緣生之觀而於癡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復有三法。一者利益修勝行故。二者歡喜常知足故。三者清涼永無熱惱故。復有三法。一者任持所聞。二者總持文句。三者入於智聲前後際斷故。復有三法。一者攝集七聖財故而不匱乏。二者法施無障礙故能行大捨。三者所有財利鈞眾分故常得大富。復有三法。一者誠諦入勝義諦故。二者真實無虛誑故。三者如常無變異故。復有三法。一者自知今我云何。二者知諸眾生當何施作。三者知時解時非時諸分位故。復有三法。一者蘊法蘊平等。二者界法界平等。三者處觀如空聚。復有三法。一者不壞因果。二者能善長養諸緣。三者和合互相涉入。復有三法。一者不違背佛。二者不毀謗法。三者不輕慢眾而常尊重恭敬承事。復有三法。一者止息於貪。二者遠離於瞋。三者開曉於癡。復有三法。一者入世俗諦。二者真實說相。三者勝義諦無住。復有三法。一者於諸眾生不起輕慢。二者於阿羅漢常生尊敬。三者不為煩惱之所制伏。復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樂色界。三者不著無色界。復有三法。一者於衰譏毀苦其心不下。二者於利稱譽樂其心不高。三者不染世之八法。猶如山王安固無動。復有三法。一者隱密諸根。二者善解諸結。三者善調其心。復有三法。一者建立地位功德。二者能離地位過失。三者於地地中善能勝進。復有三法。一者內心起勝上智。二者深心起差別智。三者方便起安立智。復有三法。一者定清淨已得增上戒學。二者慧圓滿已得增上心學。三者解脫圓滿已得增上慧學。復有三法。一者樂受斷除貪愛。二者苦受斷除瞋恚。三者不苦不樂受斷除無明。復有三法。一者雖轉於因而無加行。二者雖轉煩惱而無分別。三者雖轉三界而無願求。復有三法。一者決擇於空遠離諸見。二者決擇無相止息尋伺。三者決擇無願三界寂滅。復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境離性。三者眼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耳空。二者聲境離性。三者耳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鼻空。二者香境離性。三者鼻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舌空。二者味境離性。三者舌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身空。二者觸境離性。三者身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意空。二者法境離性。三者意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密修於戒。二者善護於定。三者決擇於慧。復有三法。一者修念任持正法。二者修慧深固伺察。三者修行覺了行義。復有三法。一者隨住聲聞聖諦聲中說解脫法。二者隨住緣覺緣生法中說解脫法。三者隨住菩薩六波羅蜜諸勝行中說解脫法。復有三法。一者捨。謂捨一切珍寶。二者大捨。謂捨妻子奴婢眷屬。三者極捨。謂捨身分頭目手足。復有三法。一者護持正法。二者護持諸說法師。三者護持大乘之法。復有三法。一者不令生死相續。二者覺悟生死過失。三者遠離生死罪業。復有三法。一者無蓋障心聽受正法。二者無隨眠心而常宴坐。三者以出離心能正修行。復有三法。一者所聞依義。二者觀察依智。三者解脫依法。復有三法。一者多聞樂居寂靜。二者住寂靜已深固作意。三者深固作意相應而能覺了諸法平等。復有三法。一者恭敬智者。二者請問多聞。三者護修定者。復有三法。一者不以得利之心而行法施。二者於聽法者慈心攝受。三者起一切智心現前所作。復有三法。一者心平等故眾生平等。二者無種種性故諸法平等。三者智平等故諸佛平等。復有三法。一者智知三世平等。二者慧解三解脫平等。三者了悟三界平等。復有三法。一者善觀諸行無常亦復是苦。二者善觀諸法無我。三者善觀涅槃寂靜。復有三法。一者誓願真實住畢竟故。二者所聞真實如理修行。三者三摩地真實發生勝慧。復有三法。一者已作之罪而不覆藏。二者未作之罪防令不起。三者現所有罪悉令悔滅。復有三法。一者遠離惡作。二者遠離隨眠。三者遠離疑惑。復有三法。一者樂居寂靜。二者離於貪愛。三者起善法欲。復有三法。一者住深法忍。二者說種種法。三者得一切處通達辯才。復有三法。一者所聞決定總持。二者得佛加持辯才。三者諸所說法賢聖攝護。復有三法。一者從初發心坦平如地。二者諸行畢竟諸行相續。三者雖轉諸想而住不退轉地。復有三法。一者圓滿聞所成忍。二者思所成忍而不流散。三者獲得無生法忍。復有三法增長大乘。一者方便與慧和合修諸道行。二者大慈大悲和合成熟眾生。三者精進不放逸和合護持正法。海意此之三法而能增長大乘。
復次。海意。有四種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何等為四。一者惡聞。所謂尋求外道文籍。二者於其六波羅蜜菩薩藏正法不樂聽受。三者增上慢心起諸魔業。四者業障隨逐毀謗正法。海意。此之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復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何等為四。一者貪愛。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煩惱增盈不求善法功德。復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諂曲親近諸說法師。三者起黠利慧誑行饒益。四者以不實心而作欺誑。復有四法。一者於善友所起惡友想。二者於惡友所起善友想。三者於非法中起正法想。四者於正法中起非法想。復有四法。一者常起慳染之心。二者見乞丐人即起損害過失之心。三者施已生變悔心。四者起背一切智心。復有四法。一者欲心行施。二者過失心行施。三者怖畏心施。四者愚癡心施。復有四法。一者為求名稱故施。二者為求美譽故施。三者為求善聲故施。四者為求讚歎故施。復有四法。一者以世俗情義故施。二者有所為事故施。三者不顯明施。四者不自手施。復有四法。一者以麤物施。二者不貴重施。三者不恭敬施。四者增上慢施。復有四法。一者以利刀施。二者以毒藥施。三者不軌法施。四者損害心施。復有四法。一者於持戒人生瞋恚心。二者於破戒人起彼損害不將護心。三者自所修戒而常雜亂。四者於說戒人起殺害想。復有四法。一者好求艱苦財利。二者若得法利不鈞他分。三者不欲他人所得利養。四者於自得利不生知足。復有四法。一者身曲非威儀道。二者語曲所言不實。三者心曲欲作諸罪。四者一切處曲不以淨命而資養故。復有四法。一者於其同住大乘之者起瞋恚心。二者不能覺了諸魔事業增上慢故。三者聞非所說而即喜行。四者聞說諸善功德而生惱意。復有四法。一者高慢正法不能親近。二者於說法師不起尊重。三者於其父母師長及親教師不生歸敬。四者身心堅獷諸所起行常生違背。復有四法。一者舉揚自德。二者隱覆他德。三者我慢熾然。四者堅猛瞋恚。復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惛沈。三者不正順。四者執著。復有四法。一者不調伏。二者不寂靜。三者不隱密。四者不柔善。復有四法。一者少聞入於國城聚落。二者不具戒蘊而求利養。三者不護身儀入女人舍。四者不住等引之心解入一切眾生根性。復有四法。一者不能勤修四攝之法。二者棄捨成熟眾生。三者毀謗正法不作護持。四者於說法人而生嬈惱。復有四法。一者愚癡常生多欲。二者瞋恚樂作諸罪。三者貪愛不生喜足。四者求利心常無厭。復有四法。一者不信而常掉舉。二者親近惡友不厭捨罪。三者懈怠減沒善法。四者放逸所作善根而皆喪失。復有四法。一者不能內觀察故而常無慚。二者慧解不明曉故而常無愧。三者與無間業等故而不知恩。四者雖於他人少行善利而自伐滅返生誣謗。復有四法。一者瞋。二者忿。三者恨。四者害。復有四法。一者虛誑諸聖。二者不護諸聖。三者輕慢施主。四者於阿羅漢起增上慢。復有四法。一者身業不能清淨。二者語業不能善護。三者心業雜染。四者於大乘中而生疲倦。復有四法。一者於眾聚中而起兩舌。二者於師長阿闍梨所而發惡語。三者於諸來求者而興綺語。四者虛誑人天。復有四法。一者不護戒蘊。二者不越他世。三者散失善根。四者破壞長養勝行。復有四法。一者於大眾中起強勝心。二者於集會所執高慢心。三者常出惡言欲離於罪。四者以雜亂語說世間典。復有四法。一者以不勤行心居寂靜處。二者多損害心居憒鬧中。三者不種善根起有福想。四者竊菩薩名求利活命。復有四法。一者心不柔順。二者其心麤獷。三者心不調伏。四者於諸眾生起艱苦心。復有四法。一者憍恃持戒。二者憍恃多聞。三者憍恃住阿蘭若。四者憍恃頭陀功德。復有四法。一者計我為勝。二者計法為勝。三者以少善根計為高勝不迴向菩提。四者先修大乘之行中樂聲聞緣覺乘法。復有四法。一者執著於身。二者執著於心。三者執著於戒。四者不向勝道。復有四法。一者親友家乞於非家用。二者追求利養自謂清淨而復喜見破戒之者。三者耽樂俗舍。四者於具戒人而生瞋恚艱苦所作起諸纏縛。復有四法。一者多作事。二者多求利。三者多語言。四者多知識。復有四法。一者我見取著於我。二者眾生見取著眾生。三者斷見取著無作。四者常見取著身命。復有四法。一者雖於諸事有所發起。二者既發起已不能攝持。三者不攝持故而生疲懈。四者以疲懈故乃起怖畏。復有四法。一者不修昇進地地之智。二者不能善修禪定。三者棄捨眾生勝慧不行。四者雖修願及方便而起有得之想。復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一者法障隨眠而根性鈍。二者業障隨眠於諸善根而不勤行。三者煩惱障隨眠三蘊隨轉。四者魔事隨逐忘失菩提心。海意。如是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二
世尊說是攝受大乘等諸法時。會中四萬四千眾生及千天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有大光明廣照十方。有千天人處于空中言音互發喜躍回旋。復雨殊妙天諸寶花。鼓吹歌音奏天妙樂而為供養。以妙偈詞而讚嘆曰。
如是最上大法藏 如來今日親開示 久已安住大悲心 為諸眾生明顯了
說此偈已。又作是言。世尊。若人於此如來所說大法寶藏。而能受持極少分者。是人速能解脫一切地獄恐怖。次第當轉無上法輪。世尊。譬如有人去彼州城聚落不遠。見地伏藏中有無盡珍寶充滿。是人以具利益心故。見已即時詣州城中語諸人言。汝等善來。汝若欲求諸珍寶者。我知方處。當示於汝無盡伏藏。世尊。彼州城中有一類人。雖聞其言而不信受。有一類人信其所說。即同其人詣伏藏所。隨自力能恣取其寶。如其智量得寶而還。然彼伏藏取而無盡。亦無分別此人我與彼人不與。此人應取彼不應取。何以故。而是伏藏無分別故。世尊。諸佛所說大法寶藏亦復如是。佛於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積集如是無上廣大妙法寶藏。既積集已詣菩提場成正覺果。後於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大法輪。今日。世尊又復轉此集會正法。開示無上大法寶藏。而佛世尊以無取心。於諸眾生起大悲行作利益事。諸不知者。以妙梵音普遍告諭諸天及人阿修羅等而表示言。汝等來此受持無上廣大法寶。此法能盡生老病死諸苦邊際。能施一切無盡妙樂。世尊。或有一類不具於信愚癡之人。於此正法不生勝解。復不正順不能分別故不生信。或有一類具信之者。於此正法。能善分別而生勝解。復起正順以能分別故深生淨信。是人乃能於佛如來大法寶藏。隨力堪任取其法寶。自取寶已。復令他人於彼諸乘解脫法中而生信解。或有樂住聲聞乘性。或有樂住緣覺乘性。或有樂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佛如來無上最勝大法寶藏而無窮盡亦無分別。
又復。世尊。今此無上大法寶藏。如是廣大開發顯示。而諸眾生於此法寶總略乃至極少分中。有不能取者。是人不得寶故。於長夜中行三惡趣無有窮盡。世尊。若復有人於此無上大法寶藏少略。乃至或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人具足七種聖財而不貧匱。何況有能於此廣大集會正法少略一品信奉受持。或復二三四五若十二十。逮七十品乃至終畢能受持者。是人所獲功德不可稱計。何以故。今此法門不離菩提心故。為諸眾生起大悲心所逼切故。是故。若人能起淨心。受持讀誦為他說者。應知彼人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坐道場降伏諸魔。於大乘中得大神通。
爾時。世尊讚諸天子言。善哉善哉。諸天子眾。汝等善說。當知善能於此正法受持讀誦而生勝解如理修行者。是人建立一切語言勝妙功德。是人得至一切智頂。復知是人廣為一切世間作智慧光普遍照曜詣菩提場。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由能乘御此大乘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建立此最勝 廣大諸佛乘 如虛空光明 越諸世間故
出離三有已 往詣菩提場 無彼有著心 已離諸繫著
俱胝劫積集 廣大清淨說 布施調止門 令內心深固
由戒止諸罪 身心得清淨 離諸怖畏心 往詣菩提場
平等心及意 容受諸眾生 超勝於餘乘 謂諸下乘等
趣此大乘法 令眾生歡喜 高建大法幢 神足御如馬
聞精進相續 禪定為床坐 忍辱力隨得 大智慧灌頂
摧伏諸外眾 破諸魔軍已 詣淨菩提場 趣向大乘法
慈心為甲冑 怨惡不能壞 行堅固大悲 趣向深法理
四禪四神足 乘四無量行 調御菩提心 不捨諸正道
十方無邊際 一切眾生界 悉於此大乘 乘御而修進
無苦亦無樂 非減亦非增 最上佛乘中 具如是神力
修行四念處 及彼四正斷 四神足亦然 五根五力等
如佛所讚說 具七覺支寶 遊行八正道 往詣菩提場
寂止諸煩惱 圓具法光明 破一切暗塵 顯出於三有
神力普能召 帝釋梵王等 汝等各善御 此無比大乘
諸波羅蜜多 謂施戒及忍 精進禪定門 勝慧智神力
及彼方便行 所攝真實願 縱百千魔軍 此悉能摧伏
毀戒諸眾生 勤造諸罪業 高勝諸菩薩 集多種功德
若所起諸心 菩提心廣大 能御大乘人 彼悉能觀察
所有世間典 種種義及行 乃至出世間 真實諸善法
有學及無學 緣覺諸聖人 住於佛乘者 悉入彼彼門
若種種煩惱 及種種心行 諸苦惱眾生 輪轉有為界
住於佛乘者 菩薩悉能觀 令彼等息苦 趣向畢竟乘
又諸懈怠人 劣弱無勢力 而不能運心 盡眾生苦際
由聞大乘已 彼心生恐怖 唯求自樂因 不作利他行
若明解大力 有大智菩薩 精進力具圓 眾生常利益
行大悲方便 內心性清淨 由乘最上乘 故彼心歡喜
普盡諸世間 無邊種種行 上中下等差 根性及意樂
乘此最上乘 具大智菩薩 剎那能遍知 諸眾生心行
身得妙相好 莊嚴諸身分 語出悅美音 一切聞皆喜
心意得清淨 具禪定神通 由乘最上乘 獲廣大功德
此最上佛乘 三界遍聞故 乃至一切佛 聖佛眼不斷
增長最上眼 謂法眼熾然 超越三界眾 即諸阿羅漢
此乘淨微妙 不墮穢土中 菩薩御此乘 剎那見諸佛
十方界往已 無疲亦無減 觀此無比乘 有如是神變
御佛乘大士 遍行諸世間 超勝及比倫 求之俱不得
世間一勇猛 菩薩大威神 由乘最上乘 能怖魔軍眾
獲色力威勢 及得廣大富 或帝釋梵王 輪王護世等
乃至天及人 得是三界樂 由乘最上乘 妙樂悉圓具
菩薩心無高 而亦復無下 能施諸所愛 施已不求報
以歡喜慈心 亦施於頭目 由乘最上乘 迴向菩提故
菩薩持淨戒 或具於梵行 禁戒淨光明 煥耀踰日月
色相及富盛 悉無所希求 由乘最上乘 為救度眾生
菩薩聞惡言 不忿亦不恚 正使碎其身 亦護諸群品
此身即易得 法王值極難 由乘最上乘 得此忍清淨
菩薩於無邊 百千劫已來 循環惡趣中 流轉生死界
發大精進力 為救度眾生 由乘最上乘 精進力成就
菩薩得寂靜 柔軟勝妙樂 知定功德法 慈眼視眾生
是中無少分 味著禪定樂 唯思念希求 得見於諸佛
菩薩知諸法 因緣所生空 我法及眾生 彼皆無所得
諸見善清淨 勝慧調伏心 由乘最上乘 此妙慧清淨
所有四聖諦 四無量四定 及五種智通 四無礙解等
於四攝法中 法施為最上 如是功德門 皆從佛乘出
所有十力等 無邊諸佛法 佛人中師子 說法若其吼
眉間及口中 無見頂放光 由乘最上乘 菩薩不難得
諸佛有三種 最勝大神通 調伏於世間 照明諸心意
諸佛所說法 其果利不虛 由乘最上乘 疾速皆獲得
佛語義相應 無染無過失 緊那羅梵音 軟美復悅意
普攝諸世間 眾生言音等 聞佛妙音聲 一切皆歡喜
菩薩非久獲 如是佛言音 等空佛剎中 一切皆表示
普遍悉能聞 法義相應語 眾生聞皆樂 煩惱悉蠲除
假使以神力 能至虛空邊 十方海水中 亦能知其量
無邊眾生行 剎那心尚知 唯佛最上乘 功德說無盡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是故當知。若有菩薩欲於如是廣大正法。密作護持令法久住。自心潔白已。於他眾生及補特伽羅。所有一切上中下根能遍知者。應當受持如是句義。所謂門句印句及金剛句。得受持已。如義解了以慧相應。最勝方便如理伺察。海意。何者名為門句。所謂諸施設門。表示一切法分別義。阿字門。表示一切法無生義。波字門。表示一切法勝義。諦那字門。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義。捺字門。表示一切法調伏寂靜義。娑字門。表示一切法出過諸著義。多字門。表示一切法隨住真如義。迦字門。表示一切法了達業報義。又。娑字門。表示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義。摩字門。表示一切法大悲義。誐字門。表示一切法最極甚深難徹源底義。惹字門。表示一切法超越老死義。馱字門。表示一切法法界無分別義。設字門。表示一切法圓滿奢摩他義。佉字門。表示一切法虛空煥明義。叉字門。表示一切法普盡無生義。倪野字門。表示一切法智無著義。他字門。表示一切法善解處非處義。塞迦字門。表示一切法了知諸蘊義。姹字門。表示一切法畢竟無邊際義。身寂靜門。表示一切法無貪染義。心寂靜門。表示一切法調伏瞋癡義。止息門。表示一切法歸趣無著義。深固門。表示一切法出離三際義。住實性門。表示一切法住法界義。無取門。表示一切法解脫相義。無執著門。表示一切法離諍論義。無雜染門。表示一切法清淨相義。法自性門。表示一切法本來明淨義。妙光明門。表示一切法煥明義。觀想門。表示一切法離散義。無攝藏門。表示一切法不和合義。菩提門。表示一切法平等一味義。涅槃門。表示一切法離諸煩惱義。海意。如是等門句。能受持者。得自心潔白已。於他眾生及補特伽羅上中下根。悉能了知。
復次。海意。何名印句。所謂一切法解脫印所印。法本無二。二清淨故。一切法二邊無邊印所印。斷常清淨故。一切法盡離貪印所印。盡門盡際中無盡無邊際故。一切法無高無下印所印。平等性實際清淨故。一切法如虛空印所印。出過五眼道故。一切法住虛空印所印。法界即虛空界故。一切法無分別印所印。法界涉入故。一切法法界印所印。法無分別相故。一切法真如印所印。前後際如實故。一切法實際印所印。本來清淨故。一切法空印所印。有為同等故。一切法無相印所印。遠離差別諸所緣故。一切法無願印所印。離諸所求故。一切法無常印所印。自性無性無相故。一切法苦印所印。五蘊善積集相故。一切法無我印所印。自性無我故。一切法寂靜印所印。畢竟無動故。一切法誠諦印所印。普遍攝入勝義諦故。一切法無動印所印。種子無住故。一切法不壞印所印。畢竟決定故。一切法如如印所印。前後際不斷故。一切法三世平等印所印。於一切處同一味故。一切法無生印所印。自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滅印所印。自性無生故。一切法不相待印所印。離增上慢故。一切法無戲論印所印。一切尋伺無積集故。一切法明了無相印所印。無諸色相所表示故。一切法無染印所印。依止斷故。一切法無成辦印所印。對治不可得故。一切法非業報印所印。一切無造作故。一切法無為印所印。悉離生滅諸分位故。一切法平等性印所印。諸法等虛空悉無差別故。
海意。此等名為印句。是諸印句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菩提之印。如是印句。所有八萬四千法蘊於中出生。如是印句。普攝諸佛及諸菩薩最上智印。速疾證得無生法忍。海意。如是等印句。所有不種善根諸眾生等而不得聞。又。此法門善能降伏一切魔業。海意。所有無盡總持寶篋而能藏攝彼一切法。是法皆從印句中出。又復八萬四千三摩地門。及遍入八萬四千眾生心行。及千波羅蜜門。悉從如是印句中出。而此印句亦復隨入彼彼法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三
復次。海意。云何是金剛句。謂即自身是金剛句。自性無分別故。海意。此金剛句於諸見中決擇而轉無明。是金剛句入諸明故。此金剛句於所緣事中遍知而轉五無間際。是金剛無加行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諸加行遍知而轉貪際。是金剛句離貪際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貪離貪平等而轉瞋際。是金剛句慈際平等故。此金剛句破諸瞋恚癡際。是金剛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剛句開顯明慧一切眾生一眾生。是金遍入眾生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眾生自性一切眾生心一眾生心。是金剛句入無心故。此金剛而隨了知心之自性本來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平等性智一切剎土一剎土。是金剛句遍入無盡剎土故。此金剛句隨知虛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剛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無二法門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處智隨入解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金剛喻定諸魔事業諸佛事業。是金剛句入諸魔業隨警悟故。此金剛句出過一切魔之事業一切語言。
如來語言。是金剛句遍入一切音聲隨解了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不可說法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入無滅故。此金剛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入無止息故。此金剛句而能隨轉諸法寂滅。
海意。此如是等諸金剛句。是不破壞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聖諦句。是堅固句是無種種句。是愛樂句是不斷句。是寂靜遍寂近寂之句。是無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無趣之趣句是無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實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謗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說句。是三輪清淨是勇猛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虛空句是覺支句。是無相句是無願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識無住句。是摧伏諸魔外道句。是清淨無垢明澈句。是觀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無法顯示句。是畢竟不生不滅句。是自境界清淨句是入佛境界句。是無思惟分別遍計句。是法界無差別句。是入無句之句句。
海意。如是等金剛勝妙諸句。若有菩薩隨能領受決擇其義者。我說是人決定當坐菩提道場作師子吼。當佛世尊說是門句印句金剛句時。此會中有八千菩薩獲得入一切法門印陀羅尼。及得遍入一切眾生意樂三摩地。
爾時。十方世界所來集會一切菩薩摩訶薩眾聞是法已。踊躍歡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隨自所來諸佛剎土。彼彼剎中各各所有花鬘塗香。及抹香等而悉集來。於此會中廣雨眾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及此正法。願此正法久住世間。是諸菩薩作供養已。同發妙音讚歎世尊。說伽陀曰。
無相顯示於色相 一相離相大聖尊 諸相平等相無相 稽首安住真實相
遍入一切眾生語 所入音聲智隨入 一切音聲解脫門 稽首平等心解脫
世間差別諸心行 心如幻故無所覺 無行等行無所行 我禮虛空心明顯
有無平等邊無邊 法法分別離分別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頂禮心寂靜
佛知因緣諸運用 佛能宣說諸因行 因緣解脫本際中 佛知實際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觀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別有相身 故現差別諸妙相
所有十方佛剎土 皆同入此佛剎中 而此佛剎無所增 彼剎無動亦無減
諸心平等心無心 幻心無異無分別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混入平等界 諸法無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淨中 我禮世間利益者
日月尚可使墜地 風無形相亦可繫 須彌山可吹如塵 唯佛世尊無妄說
真實語言本清淨 淨心如空心明煥 世法貪愛不染心 如蓮不染居三有
或聞稱讚不生喜 或聞譏謗不生瞋 如須彌山不動搖 我禮世間與樂者
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眾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間故。即是寶出。佛出世故。即是樂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出。即慈悲喜捨出。即勝義出即實諦出。即正法出即作證法出。即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毘缽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脫出。以要言之。即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慧積。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以有身見生故佛出世。以無明有愛生故佛出世。貪瞋癡生故佛出世。四顛倒生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業生故佛出世。何以故。為斷一切眾生諸不善業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無對治及增勝力。以無所對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諸菩薩欲知諸佛出世因者。應如是知如是修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佛出世應如是知如是修學。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諸法出世亦如是知。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說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謂佛出世者。云何如是。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諸菩薩隨其所應心得清淨。所以者何。海意當知。菩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菩薩。二者修行位菩薩。三者不退轉菩薩。四者一生補處菩薩。海意。於此四種菩薩之中。若初發心菩薩觀佛如來色相莊嚴心得清淨。若修行位菩薩觀佛如來成辦一切勝妙功德心得清淨。若不退轉菩薩觀佛法身心得清淨。若一生補處菩薩者。彼不觀佛色相莊嚴亦不觀佛種姓族氏。亦不觀佛成辦功德。是中而悉無法可觀。何以故。慧觀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攝故慧無行故。離諸戲論。彼不如是觀亦非無觀。何以故。有見無見斯為二種。此位菩薩於見非見離彼二邊。如是觀佛。以如是觀佛故。觀身亦然。觀身清淨已即觀佛清淨。觀佛清淨已。應知一切法亦如是清淨。如是觀中若清淨者是為智觀。此即名為真實觀佛。
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見然燈如來。我時。見已獲得無生法忍及無所得相應忍。即時涌身虛空高七多羅樹處。虛空中得一切智智。無差別力永斷諸見。越諸思惟分別遍計。於諸境界意無所住。爾時。復得六萬三摩地門。是故然燈如來為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我當彼佛說記之時。我於耳根無所對礙。亦非餘識有所了知。我於和合有所得見中而無所住。我於爾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海意。是故。菩薩三輪清淨授成佛記。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
海意。復有三輪清淨。何等為三。謂無我執。無眾生執。無法執。復有三輪清淨。謂無名執。無色相執。無所緣執。復有三輪清淨。謂過去已盡智。未來未至智。現在住法界智。復有三輪清淨。謂身如影像智。語如響智心如幻智。復有三輪清淨。謂五蘊與法蘊平等。十八界與法界平等。十二處觀如空聚。復有三輪清淨。謂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海意。若此三輪清淨即一切法清淨。是故諸菩薩若三輪清淨者應修善巧之智。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轉菩薩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諸菩薩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佛告海意菩薩言。海意。當知此位菩薩以本願力故善作勝業。而彼菩薩設在散位之中。以本願力而亦不壞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無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說。今以喻言當令聞者由譬喻得解。
海意。譬如世間有甘蔗田。或復稻田或復豆田。農作之人於彼諸田作治事已。開其水道。隨彼畎澮流注周遍。水悉盈滿。是農作人善安布已憩於他所。彼諸田中隨處所經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諸田各得成熟。菩薩亦復如是。或時雖居散位有善方便。於一切眾生相續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隨其所說一切佛法中。諸有善根悉能圓滿。而彼菩薩心意清淨善護戒蘊。或在定位之中。以本願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相續滋長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緣故。當知諸菩薩隨其所應不假施力。而自圓滿一切善根。復善迴向於一切智。是故。諸菩薩若定若散。以本願力於諸善根中身心調暢。念不散亂不墮下乘趣向大乘。
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樹。或有人來斷彼樹根。斷已即去。當斷樹時樹漸低下。畢竟須隨斫處墮地。菩薩亦復如是。於長夜中修習善法。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畢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迴向於一切智。迴向一切眾生共其功德。迴向願令三寶聖種不斷不絕。迴向圓滿身相莊嚴具諸相好。迴向圓滿語業莊嚴。廣為眾生說無誑法。迴向圓滿心業莊嚴。常念諸佛定願成就。而是菩薩不假功用。無所發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迴向於一切智。不墮餘乘若定若散。於菩提分法修習圓滿。皆由本願方便善巧迴向之力。
海意。又如苾芻欲入滅定。先當要期聞犍椎聲然後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聲亦不入於定中。而是苾芻後假犍椎之聲乃從定起。菩薩亦復如是。為欲解脫一切眾生起大悲誓願。我當救度一切眾生普令解脫。悉當成辦菩提事業。於諸眾生廣行慈心。於生死流中運心意識普為濟度。雖入定中以本度脫眾生大悲願故。終不墮於聲聞緣覺之地。後從定起開發正慧。還復積集菩提分法。廣為眾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觀是諸菩薩者所作事業而悉最勝。雖入寂靜三摩地中。而能出過聲聞緣覺解脫境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四
復次。海意。我今復以喻明斯義。譬如世間或有二人。一被金剛堅固甲冑入於大火熾焰聚中。一被枯草而為甲冑入於大火熾焰聚中。海意。於汝意云何。彼二人中何人為火所焚。何人不為火焚。海意白佛言。世尊。若被金剛甲冑之者雖入大火熾焰聚中。以其堅固甲冑能善作護。是人不為火焚。世尊。若被枯草為甲冑者入大火中。是人決定為其所焚。何以故。為彼枯草於熾焰中力無能護。佛言。海意。彼身所被金剛甲冑入大火中不為焚者。即是菩薩。常以大慈大悲而為甲冑內心堅固。金剛力護解脫眾生。所緣誓願曾不棄捨。雖常觀察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入於空寂三摩地中。而常超越聲聞緣覺正位。不求得果。於彼定中雖受勝味而不嗜著。還從定起。從定起已嚴淨佛土。成熟眾生圓滿佛智。海意。彼以枯草而為甲冑入大火中為所焚者即是聲聞乘人。於諸行中而生怖畏。復觀三有熾然不息。棄捨眾生遠離大悲於寂靜三摩地中。生味著已無所容受。若復不得第八果證。能起是定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聲聞乘人於其福行罪行不動行中不能修習。諸菩薩者能於無量福智行中修習成熟。不於中間取證實際。畢竟圓滿一切佛法海意。是故。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法中。常生大火熾焰之想。雖於此法審伺察已而復於是法中起智善行。終不取證實際。是故。諸菩薩不成熟善根不應修習。
海意。菩薩成熟善根者。謂於甚深佛法之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此即名為成熟善根。何故如是。以彼菩薩俱為成熟大乘之法。漸向漸入漸復增勝。非餘乘法而成熟之。海意。如陶家輪日光未照。未成熟時但是坏模。無有諸器用之名。後成熟已乃可得彼器用之名。菩薩亦復如是。雖復廣多修諸善根。若不迴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復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又如妙好真金未經工作。即不能得莊嚴具名。但名真金若經工作得成熟已。乃可得諸莊嚴具名。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根若不迴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復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以是緣故。而諸菩薩常當運發廣大之心成熟諸善。隨所成熟諸善根已。即當迴向於一切智。以其迴向一切智故。菩薩當於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善能防護諸有過失。於所作中不生過染。世尊。若諸菩薩具於善巧方便之者即能迴向。所以者何。菩薩有方便故。雖入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中。而不為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過失所著。彼具善巧方便而能現諸所作。不墮無作見中。善住諸法平等之性。若有趣向邪定聚中諸眾生類。菩薩為說正定聚法。而彼菩薩為令圓滿眾生願故。自亦不住正定聚中。
佛告海意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於一切處常應修習善巧方便。何以故。海意。善巧方便者即是菩薩菩提。若無善巧方便。即不成菩提。譬如世間於一器中置三種色。一者青色。二者赤色。三者黃金色。是三種色同一器中染三種衣。一者毳衣染其青色。二者㲲衣染其赤色。三者無價上妙天衣染黃金色。彼三種衣於一器中。從彼染師所治事已。隨諸意樂皆得妙色。須青得青須赤得赤須黃得黃。然其染器曾無分別。海意。其染器者即是空無相無願。有三種人合一器中者。一聲聞乘人。二緣覺乘人。三大乘人。是三種人隨諸作用如心所樂。各隨所應皆取智色。而彼空無相無願之器。曾無分別彼毳衣者。當知即是聲聞乘人。㲲衣即是緣覺乘人。無價天衣即是安住大乘之人。
海意。汝觀諸法無有實性。無作者性無我性。無人性無眾生性。無壽者性無主宰性。隨欲所生。生已聚集。無所覺了亦無分別。海意。若能解了此諸法生。即諸菩薩於諸法中無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見清淨。諸所作中亦無饒益無不饒益。即能如實了知諸法平等之性。如是如實了知諸法平等性已。常不棄捨大悲之鎧。
海意。譬如世間琉璃珠寶。自體瑩潔淨無瑕翳。置塵穢中經於千歲。過千歲已取之治事。去其塵穢滌浣清淨。依然瑩潔離諸瑕翳。菩薩亦復如是。了知眾生心之自性。本來清淨明澈潔白。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菩薩觀已即作是念。眾生心性本來清淨。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而彼煩惱實無所住。眾生橫起虛妄分別。我當為彼諸眾生類宣說斷除煩惱之法起無懈心。於眾生所轉復增勝運心。普令皆得解脫。又復思惟。此諸煩惱能壞眾生諸有力勢使令劣弱此諸煩惱。能令眾生於無實煩惱中虛妄分別。若能如實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為煩惱所動。如所伺察已即彼煩惱不復和合。若與煩惱不和合者斯即為善。又復。我今若與諸煩惱合。云何能為煩惱繫縛諸眾生等宣說斷除煩惱之法。故我今時不與諸煩惱合。應為煩惱繫縛眾生說斷除法。然我欲為化度眾生於輪迴中令諸善根相續不斷。亦復應當與煩惱合。云何名為於輪迴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所謂勤求福行而無厭足。菩薩作是思惟已。於三有中故現受生願值諸佛誓度眾生而無懈倦護持正法。諸所施作勇進無退。常生法欲。永不棄捨波羅蜜多勝行。海意。此即名為於輪迴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菩薩當於是中雖合煩惱。不為煩惱過失所染。
海意白佛言。世尊。今說善根。何緣故說諸煩惱耶。佛言。海意。菩薩了知此如是等諸煩惱法與三界合。從煩惱中出生三界。而彼菩薩具善巧方便故。積集善根緣力與三界合。此即名為諸有善根與煩惱合。以其三界合故。即不復心生諸隨煩惱。海意。譬如世間有大長者唯有一子。慈育憐愍深加愛念。時彼童子愚小無智。於穢井邊而為戲舞。以幼稚故忽墮井中。爾時其母及彼親族。俱見其子墮穢井中。見已憂愁競前觀井深不可測。徒極悲苦。無能為計入其井中。雖痛愛子不能救拔。是時。其父知已奔至。見彼童子墮穢井中。臨視哀惱蒼惶旋轉。深愛此子不生厭捨。即設方計入其井中。善為救拔令子得出。
海意。當知彼穢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眾生。菩薩觀於一切眾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親族者。即是聲聞緣覺乘人。見諸眾生墮輪迴中。見已雖復心懷憂惱。無有方便而為救拔。彼大長者即是菩薩。而諸菩薩雖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住無為法。然復和合三界所修之行化度眾生。海意。此即菩薩大悲之行。菩薩畢竟自能解脫諸纏縛已。而復於其三有之中示現受生。具善巧方便勝慧所攝。己之煩惱無復有礙。能為一切眾生宣說斷除煩惱纏縛之法。
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能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於輪迴中不生厭棄。如其所說甚深之法。如理伺察不住無為。不求果證。佛言。海意。此菩薩者所修正道與禪支合。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及善巧方便。海意當知。若諸菩薩無垢潔白清淨心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於輪迴中不生厭棄。示現受生化度眾生。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諸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一切法中如理伺察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若復發起大悲現前之心。不住無為不求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諸菩薩善住三世平等法故。即無有少法見種種相。若彼法界平等即眾生界平等。若眾生界平等即涅槃界平等。若涅槃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若能入此法界平等性中。所入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若復能入一法界了知眾生界。不證涅槃界。是故不捨眾生界。不住於法界不取於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布施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以要言之。一切善根清淨此即是慧。迴向清淨即是方便。
海意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薩善根清淨。何者是迴向清淨。何者是慧清淨。何者是方便清淨。佛言。海意。菩薩善根清淨者為離我人。眾生壽者之見。然後積集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謂於空無相無願法中成熟善根迴向菩提。慧清淨者謂於一切眾生初後根性智悉了知。方便清淨者善為一切眾生如應說法。
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雖於諸有諸趣示現受生而無依止。然後積集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謂離一切聲聞緣覺作意。善攝諸乘所有善根。悉用迴向大乘法中。慧清淨者。普為斷除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方便清淨者。謂欲化度諸眾生故。先同其事後為教示大乘之法。
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所謂菩薩舒其寶手。普施無盡一切受用。迴向清淨者。謂以一切眾生一切學無學人。一切緣覺一切菩薩。及一切佛諸有善根。普用收攝入迴向中。慧清淨者。所謂任持諸佛所說。悉以陀羅尼印印之。其所任持而無壞失。方便清淨者。謂以無斷辯才無礙辯才。為諸眾生善說無誑之法。令諸眾生悉得歡喜。
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謂於生生之中常不捨離大菩提心。迴向清淨者。謂不忘失大菩提心。以諸善根悉用迴向於一切智。慧清淨者。謂善知安住大菩提心而為根本。方便清淨者。謂於菩提心住平等故。為他教示菩提之法。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諸善巧方便是菩薩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清淨一切處通達皆是菩提。無有少法非菩提者。何以故。世尊若了一切法平等性即是菩提。是故諸菩薩勿於菩提生極遠想。菩薩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若諸菩薩如是解者。即得善巧方便清淨。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爾時。世尊讚海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菩薩具善巧方便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海意。以是緣故諸菩薩者應如是知。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五
復次。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無等比劫數之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名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善變化劫名光味。以何緣故彼佛如來名無邊光照。以彼世尊初坐菩提場。未證一切智居菩薩位。爾時。身放種種色光。是光普遍十方無量阿僧祇出過算數諸佛剎土。皆悉照曜而彼一切佛剎之中。所有一切不退轉菩薩及一生補處菩薩。見彼菩薩坐菩提場。見已即各向彼菩薩散擲妙花。其所擲花以佛威神力故。皆悉向彼菩薩身聚。而一一花於彼善變化世界之中。廣大積集高七人量。以是緣故建立彼佛及光味劫如是名字。
海意。彼劫之中有十四俱胝如來出現世間。而彼善變化世界具大威神安隱豐樂。一切天人眾多熾盛國土廣遠。有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大洲。彼一一洲縱廣八十四百千由旬。一一百千由旬有八萬四千州城。一一州城有八萬四千縣邑聚落。一一城中各有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人民而共居止一。一縣邑各有八俱胝人民居止。彼世界中人民富盛尚爾許數。何況大威德諸天龍鬼。又。彼世界四寶所成。所謂金銀琉璃頗胝迦寶。又。復彼土隨意所念。飲食衣服莊嚴具等自然充足。又。彼人民無我我所。
海意。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壽量十中劫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諸聲聞眾。一千二百俱胝菩薩摩訶薩眾。有一王城名善清淨。是彼世尊本所生地。彼佛出王宮已別止一城其名樂生。而彼樂生大城之中。有轉輪聖王名善淨境界。統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女寶摩尼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七寶王之受用。
海意。彼善淨境界王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心具足。於一切眾生起無障礙心。王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宮嬪婇女。端正殊妙如天女相。是諸宮女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善淨境界王延請世尊無邊光照如來及菩薩聲聞大眾。經二中劫而伸供養。如法清淨離諸過失。依沙門法所應受用。衣服飲食病緣醫藥坐臥具等一切供給。其王為佛世尊別立精舍。清淨嚴潔縱廣百千由旬。琉璃珠寶而為其地。七寶牆界重重間作。處處皆用赤旃檀香及烏囉娑旃檀之香間為其柱。巧妙殊特與天宮等。次復安布十千樓閣。命諸菩薩聲聞大眾次第安止。海意。彼善淨境界王諦奉彼佛清淨之法。受持五戒精修梵行。與宮嬪眷屬經二中劫。承事供養彼佛世尊。過二中劫已。其王即與諸眷屬俱。詣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到已頭面禮足。右繞七匝退住一面。
爾時。善淨境界王白無邊光照如來言。世尊。云何菩薩於大乘中得不隨他信。云何菩薩雖復趣向最勝之道而無我相。云何菩薩善能安住無動無不動慧。云何菩薩得方便慧清淨。云何菩薩得久遠觀察不斷根本。云何菩薩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云何菩薩能於甚深義理之中不生驚怖。云何菩薩得名真實菩薩。時。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告善淨境界王言。大王。諦聽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於大乘中不隨他信。何等為四。一者從勝解出生故信出世聖法。二者勇猛不退故勤行精進化度眾生。三者善觀察故起神通智作諸游戲。四者智隨知法故於一切法起決擇相。大王。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於大乘中不隨他信。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趣向最勝道而不生我相。何等為四。一者不著禪味而心業調暢。二者不著己樂施於他樂。三者成大慈行安住大悲。四者得廣大信解。能起最上最勝樂欲。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趣向最勝道而不生我相。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安住無動無不動慧。何等為四。一者內心遠離諂誑。二者內心清淨具善方便。三者深心方便而不退轉。四者深心不捨所行。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善住無動無不動慧。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得方便慧清淨。何等為四。一者雖觀一切法無我。而常以其四攝之法化度眾生。二者雖知一切法不可宣說。常以音聲文字為諸眾生演說法要護持正法。三者雖觀諸佛法身而常信解一切如來功德。成辦相好精進無懈。四者雖觀一切佛剎空寂。而常嚴淨佛土勤行不息。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方便慧清淨。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久遠觀察根本不斷。何等為四。一者能善觀察菩提道場。以菩提心不捨離故。二者善觀佛智。自智無著故。三者善觀轉妙法輪。隨所聞法皆能為說不懈倦故。四者善觀大涅槃法。而不厭離生滅法故。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久遠觀察根本不斷。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何等為四。一者為轉輪聖王化度人民。善觀諸行無常。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二者為帝釋天主化諸天眾。善觀諸行是苦。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三者現作魔王化諸魔眾。善觀諸法無我。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四者為大梵王化諸梵眾。善觀涅槃寂靜。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於甚深義理不生驚怖。何等為四。一者親近真實善友。二者於善友所相續無間。開示甚深佛菩提法。三者於如是等甚深經典。乃至多百由旬亦往聽受決擇其義。四者如所聞法起慧推求。但依於義不依於文。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於甚深義理不生驚怖。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名為真實菩薩。何等為四一者勤行精進修諸波羅蜜多。二者趣大悲心勤行化度一切眾生。三者以精進力勤行圓滿一切佛法。四者能於無量生死之中。勤行攝化不生疲倦。復能積集福智勝行。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名為真實菩薩。
海意。彼無邊光照如來說如是等四種法門時。彼會之中有十千俱胝那庾多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俱胝那庾多百千苾芻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彼王太子妃主宮嬪皆得柔順法忍。其善淨境界王得利順法忍。彼王即時心大歡喜悅懌踊躍。即以王之一切所有諸妙受用持獻彼佛。
時。彼無邊光照如來告善淨境界王言。大王。汝已捨諸所有獻佛如來。汝宜於我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捨於非家。何以故。大王。若於如來最上法中淨信出家者。有大威力得大稱讚。大王當知。出家菩薩得二十種廣大善利。是即圓滿彼一切智無上勝利。何等為二十。一者棄捨王之所有富貴受用得無我我所大利。二者樂出家已而能出離煩惱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無雜染大利。四者於其聖種生歡喜已即能圓具長養大利。五者修行頭陀功德斷除多欲得離染大利。六者戒蘊清淨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不捨菩提心得圓滿六波羅蜜多大利。八者居寂靜處得離憒鬧大利。九者心無愛著得思惟法樂大利。十者修習禪支得心調暢大利。十一者勤求多聞得大慧大利。十二者離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決擇聖法大利。十四者於一切眾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脫一切眾生心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護持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輕安故得神通大利。十八者常念佛故(此下合有一句得大利。文梵本脫落)。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無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積集一切勝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
大王。此如是等二十種法。是即出家功德勝利。諸出家菩薩不為難得。是故。大王。汝今宜應於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海意。時彼世尊為善淨境界王。如應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捨一切所有。於王勝福乃至厭離。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苾芻相。其王於彼世尊法中。淨信出家已。王諸宮嬪亦隨出家。太子妃主而亦出家。乃至國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人眾。悉隨出家皆發精進勤求善法。
海意。汝且觀是諸佛誠言能生淨信。一切福行與諸眾生而為依止。彼善淨境界王既出家已。後復與諸出家眷屬。同詣無邊光照如來所。到已作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教授於我。當如佛言堅固修行。令我於諸國土之中不空受食。
爾時。彼佛告善淨境界苾芻。汝從今已往。名字苾芻。墮苾芻眾應當於自境界清淨所作。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隨所伺察如理而住。何名自境界。謂六塵境來為障礙。汝於爾時應當如實現前覺了諦觀菩提。應於菩提起深遠想。勿起近想。
時。善淨境界苾芻承彼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離煩惱如理修行。於自境界如實伺察。復云何是深固伺察。所謂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相境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相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無願境界無作境界無生無起境界。無起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起境界即佛境界。
海意。彼善淨境界苾芻聞所說已。即入是法中。乃得身心堪任調暢。是故能修欲勤心慧四種神足。不久能起五種神通。一心專注而不放逸。得入總攝一切言義陀羅尼門。
爾時。佛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汝今應當勿生疑念。彼時善淨境界苾芻捨轉輪王最勝之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者。豈異人乎。即汝身是。彼時隨王出家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苾芻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隨汝海意同來聽法菩薩眾是。
當佛世尊說是往昔因緣時。此大會中有一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六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海意。若諸菩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學汝等大士諸所施作。菩薩不應但修捷語利辯。應當如說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薩如說不能行。海意。謂若菩薩雖具辯慧而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然此菩薩不能勤行修習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虛誑一切眾生。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海意。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時。彼菩薩而能勤行修習多聞。亦復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能行。
海意。又復如說不能行者。譬如世間若王若臣普召國中一切人民。欲餉美膳悉令飽滿。而不備辦所須飲食。虛誑國中一切人民。是諸人眾既誤所食。各於異處求以食之。心懷恚恨呵責而出。海意。菩薩亦復如是。願為一切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彼菩薩雖有是願而不勤修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彼菩薩者。虛誑天人世間。賢聖呵毀亦復嫌棄。安立諍訟而不能為大智之主。不能畢竟圓滿誓願。海意。若欲發起最極難得最上大智。應當於彼無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
復次。海意。諸菩薩者。或有人來求請說法時。彼菩薩即當隨言。我為汝說如是之法。以如是法化度於汝。乃至棄捨己身亦不吝惜。而是菩薩即不虛誑一切眾生。如是因緣汝應當知。
復次。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師子獸王名不壞身。處於深山巖窟之中。常行慈心視護一切眾生。但以草葉花果而為所食。時彼巖中有二獼猴雄雌共居。後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託獸王而為守護。付已他行。有一鷲王名曰利見。飛處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轉於空。時。師子王見其被搏。即向鷲王說伽陀曰。
奇哉鷲王汝知我 放捨此二獼猴子 我此守護令無畏 與彼歸趣勿生害
爾時。鷲王即說伽陀答師子王曰。
獸王若能捨己身 我當捨此二猴子 我處空中此為食 無食居空何所為
師子獸王又復答曰。
我寧捨身與汝食 汝今速放此二猴 我願視護至菩提 智者應無虛妄語
於是師子獸王說伽陀已。深心堅固而無虛妄。將捨其身。
爾時。鷲王見是事已。歎未曾有。說伽陀曰。
世間性命為滋長 能捨己身為護陀 我今捨此二猴子 令汝久住修法行
海意。汝今當知。彼時不壞身師子王者。勿起異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大迦葉是。雌獼猴者。賢護苾芻尼是。二獼猴子者。今羅睺羅及阿難是。利見鷲王者。善愛苾芻是。以是當知。菩薩摩訶薩寧捨己身。終不棄捨為他作護。此即圓滿如說能行。
復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說能行顯明之相。所謂菩薩如說布施。即當棄捨一切所有。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持戒。即當成辦一切戒學及頭陀功德。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忍辱。即於忿恚諸有過失皆悉斷除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精進。即當於諸善法勤求修習。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禪定。即當修諸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智慧。即當分別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辯才決定。如所顯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薩如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當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習一切善法。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質直。即當無諸諂誑虛妄此名能行。如說方便。即當開示方便之門此名能行。如說勤勇。即當策勤離諸懈退此名能行。如說深心堅固。即當離著趣向勝道此名能行。如說誓願。即當畢竟圓滿諸願此名能行。如說聞持。即當如聞而善修習此名能行。如說積集善行。即當身心俱無懈倦此名能行。如說離慢。即當圓滿勝智此名能行。如說積集戒行。即當於戒無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說初發心位。即當成辦菩薩勝行此名能行。如說無生法忍之位。即當進趣不退轉地此名能行。如說一生補處之位。即當進向坐菩提場此名能行。如說堅固積集。即當現證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說轉妙法輪。即當於三寶種使令不斷此名能行。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如說能行。
當佛世尊說是如說能行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悉得無生法忍。
爾時。有一菩薩名蓮花莊嚴。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如來以如說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說能行。佛言。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菩薩白佛言。我知。世尊。佛言。善男子。隨汝樂說修行之法。汝今當說。菩薩白佛言。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說。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於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證三摩缽底。此為菩薩正所修行。
山王菩薩言。世尊。我亦樂說修行之法。佛言。善男子。隨汝意說。菩薩白佛言。世尊。無所修是修行。何以故。菩薩觀一切法都無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為正修行。
功德光照王菩薩言。世尊。心若隨流乃識有所轉。何名修行。若菩薩識心於一切法無住。彼即無有少法可住。若無少法可住。彼即是為正修行。
高炬王菩薩言。世尊。無所樂是為修行。無所厭是為修行。世尊。菩薩於一切法中無高無下。是故。無有少法而可樂厭。此即是為正修行。
日藏菩薩言。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轉。若無所依即無所轉。菩薩以無依止無動轉故。即於一切法無所動搖。此即是為正修行。
勇猛心菩薩言。世尊。心者世間所行世間馳流。若菩薩於一切心得無心者。即無所思亦無分別。此即是為正修行。
愛見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所知皆悉是苦。若菩薩於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無所知亦無所取。是故不入滅受想定。不捨眾生不失大悲。此即是為正修行。
香象王菩薩言。世尊。愚夫異生荷諸重擔。起於五蘊深重之見。若菩薩了知五蘊得輕利者。即捨諸重擔。復能為諸愚夫宣說棄置五蘊重擔之法。是故。無有少法起真實想。了知諸法無生無滅。此即是為正修行。
持世菩薩言。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惡所行。菩薩應當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謂一切法平等性。智虛空等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堅固意菩薩言。世尊。若菩薩有慧方便智。即無生而生無起而起。於生滅中亦無所住。此即是為正修行。
吉祥峰王菩薩言。世尊。若菩薩觀一切法自性寂滅。即不棄捨大悲之鎧。見諸勤力不虛果利。此即是為正修行。
無礙光菩薩言。世尊。若有所行之跡是為魔事。若為魔事即非修行。若無所行亦無所住。而彼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諸惡魔道。此即菩薩真實修行。
勤精進菩薩言。世尊。若有少法樂欲成辦。彼即虛其勤力。以一切法無所成辦故。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無意。此即是為正修行。
滅惡趣菩薩言。世尊。若有種類分別所行。何名修行。無種類無分別是為修行。彼無種類無分別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善思而思菩薩言。世尊。菩薩隨入一切眾生心。彼隨入已即了一切眾生心而無心。此中無心智所入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寂意菩薩言。世尊。近寂是為修行非近寂是為修行。菩薩於其大寂遍寂近寂諸心所緣。若增若減悉無造作。離增減故平等覺了。此即是為正修行。
導師菩薩言。世尊。菩薩發起善根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發起善根。何以故。菩薩發起福行即是發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為正修行。
嬉戲王菩薩言。世尊。一切法無分別是為修行。若菩薩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攝已。即無有少法若離若合。此即是為正修行。
善思義菩薩言。世尊。諸法依義不依於文。若菩薩解了義故。即於八萬四千法蘊。慧能受持讀誦解說。然於真實不可說義中無所動轉。此即是為正修行。
清淨意菩薩言。世尊。深固心是為修行。菩薩深心具足。即非語言記說最上所得。但修真實正道。觀彼真實道亦無去無來。此即是為正修行。
畢竟無垢思惟菩薩言。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潔。無垢之衣其何滌邪。菩薩亦復如是。不以本來清淨之心。如實伺察使令清淨。若復菩薩一切心垢煩惱本不轉者。彼即清淨。若如是清淨。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海意菩薩言。世尊。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何以故。若菩薩力不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惡知識之所攝受。若力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善知識之所攝受。世尊。是故菩薩若欲超越諸魔事者。應當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汝知魔事不。海意白佛言。世尊。我知魔事。佛言海意。隨汝意說。令諸菩薩聞已。即能超越摧伏諸魔外道。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是。海意菩薩而白佛言。如世尊敕當說魔事。唯願世尊威神建立。世尊。所謂魔事。有十二種。何等十二。一者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以非愛物而行惠捨。其心樂欲。以可愛物而行惠捨。心不樂欲。人不樂之物而固與之。人所樂之物而不與之。於所施物起種種想。於所與人起種種想。此為菩薩行布施時第一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持戒波羅蜜多時。若見彼於善法戒行律範軌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猶懷大懼。淨命自資堅持戒行。諸沙門婆羅門即當親近尊重。見破戒人呵毀恚怒。於彼之前自恃戒德毀謗於他。此為菩薩持戒之時第二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欲成忍行。身雖能忍語不能忍。心生瞋恚。見有力人於彼即忍。見劣弱人於彼不忍。復於有力人前顯示忍力。於劣弱人前現瞋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處可忍何等處不忍。若行忍處起憍倨心。於不忍處不速懺悔。此為菩薩行忍辱時第三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多時。發起精進化度聲聞緣覺乘人。亦復化度大乘中人。但為聲聞緣覺乘人相續說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諸愚人
(此下據梵本標列文義次第於海意菩薩說十二種魔事中止。有上三段半少下八段半於佛說十種破魔法門中止有下四段闕上六段既梵本脫落無以補之)。此為第六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染。以無染相化度染污眾生。此為第七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生無起。以無生無起相。為諸眾生宣說斷除生老病死之法。此為第八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諸法自性。同於一味而無差別。以同一味無差別相。建立三乘各為說法。令諸眾生亦不捨離大乘意樂。此為第九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若菩薩心意識雖無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雖離諸發起。然不捨離解脫一切眾生之心。雖超越諸行。而亦成辦菩薩勝行。此為第十破魔法門。
海意。如是十種破魔法門。若諸菩薩勤行修習者。即當超越一切魔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七
爾時。世尊說是破魔法門時。一切魔宮皆悉暗暝六種震動。如佛初坐菩提道場。未成正覺居菩薩位。爾時。眉間放大光明。而諸魔宮亦皆暗瞑。同於今日等無有異。是時。諸惡魔眾見斯廣大變異之相。速疾嚴整於四兵眾。猶如往昔詣菩提場所莊嚴相。今者亦然。領四兵眾廣三十六由旬皆悉遍滿。來至世尊大寶莊嚴大集會所。以佛世尊威神力故。而悉不能還復魔宮。又佛神力。魔眾來時。或見餘諸剎土有佛世尊。與不退轉諸菩薩眾化度眾生。及斷諸有結證阿羅漢者。或有正見具足補特伽羅。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海意。汝今見此諸惡魔眾如是莊嚴來眾會不。海意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佛言。海意。是諸魔眾至此會中。於我正法欲興難事。而汝今者當何所為。海意白言。世尊。我今以此惡魔之眾。置於他方諸樂莊嚴世界之中。
爾時。會中尊者舍利子。即白海意菩薩言。善哉。大士。諸樂莊嚴世界為在何所。其佛說法復何名字。海意菩薩言。尊者舍利子。東方去此佛剎。過十二殑伽沙數等國土。有世界名諸樂莊嚴。其土有佛號曰摧魔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見在說法。以何緣故而此世界名諸樂莊嚴。尊者。謂彼世界有諸樂事諸功德事諸莊嚴事。若廣宣說彼勝妙事。縱一劫中說不能盡。以是緣故。其世界名諸樂莊嚴。又。其佛號摧魔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謂彼世尊初坐菩提道場居菩薩位。未證一切智時。身放光明普照諸魔。其光所照彼魔界中百俱胝魔眾。而一一魔各有千俱胝眷屬。是時。諸魔詣菩薩所欲於菩薩興諸難事。而此菩薩威神力故。其魔不能作諸障難。即時各發希有之心。向彼菩薩歸依頂禮。菩薩即為如應說法。魔聞法已深心清淨。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後彼佛證道果已。是故立名摧魔如來。
又復。彼佛於過去世莊嚴劫中。居菩薩位時名降伏魔。今此賢劫之中得菩提已。能令諸魔發菩提心而為承事。其佛但為諸菩薩眾。唯說最上大乘之法。無復二乘之名。尊者。是故。我今置此魔眾往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置於彼已使諸魔眾不復興於魔之事業。於彼佛剎。與其降伏魔菩薩同發菩提心已。圓滿菩提分法。爾時。諸惡魔眾聞是語已。生大驚怖身毛悚豎。即欲離彼眾會。以佛威神力不能去。又不能隱蔽其身而極增懼。即各向佛歸依頂禮。作是白言。救我。世尊。救我。善逝。無令海意菩薩置我於彼世界之中。
爾時。佛告諸魔眾言。汝等諸魔勿生驚怖。菩薩大士於諸眾生不起嬈害。汝等應當自於海意菩薩之前求忍悔謝。必當為汝善作救護。爾時。魔眾即各合掌向海意菩薩稽首白言。我今悔謝大士忍可。勿置我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如我所作。不復第二往彼眾會。海意菩薩言。諸魔當知。我今於汝無復可忍。何以故。菩薩於一切眾生究竟常忍。汝等諸魔今宜往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觀彼世界眾莊嚴事。彼摧魔如來於汝魔眾無所嬈害。爾時。海意菩薩即舒右臂金色晃耀。安於魔頂而為加持。作如是言。若法真實此真實語。諸菩薩者於法無慳亦無祕吝。以此真實語故。如我所有如是神力。令此魔眾皆悉獲得。海意菩薩作是語已。而諸魔眾即得自在神力具足。
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而諸魔眾於此會中隱身不現。於須臾頃到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皆是海意菩薩加持力故。是時。魔眾到彼國已。即詣摧魔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頭面著地禮佛雙足。右繞七匝退住一面。
於是。彼佛剎中有一菩薩名降伏魔。見是相已。白其佛言。世尊。今此劣弱尟有威光。狀貌異常人可惡者。從何所來。其佛答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佛剎過十二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一世界名曰娑婆。彼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在彼大寶莊嚴道場。廣大宣說大集會正法。復有十方世界無量阿僧祇出過算數諸大菩薩。皆悉來集聽受正法。而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海意。善被不可思議大堅固鎧。而能請問釋迦牟尼如來如是正法。當說法時有惡魔眾。至彼會中欲興難事。於是海意菩薩大士置其魔眾而來至此。為欲化度作成辦故。
爾時。降伏魔菩薩白諸魔言。我等今者與汝諸魔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我昔亦嘗處於魔類。於諸眾生種善根時而生障難。其後於此如來法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今時汝等諸魔宜應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諸魔深心堅固。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咸作是言。我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復作魔之事業。於是。降伏魔菩薩即命其魔。同處於彼眾寶莊嚴師子之座而勸請言。善男子。云何是彼釋迦牟尼如來所說大集會正法。隨汝所樂今當演說。
爾時。諸魔承海意菩薩威神之力所加持故。尋即處于師子之座。從其口門及諸毛孔出清淨音。猶如釋迦牟尼如來所說大集會正法。如是文字如是章句。一一宣說滿足無遺。於其中間亦無增減。時。降伏魔菩薩於其魔所得聞如是大集會正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世尊。我今欲見娑婆世界及釋迦牟尼如來。又欲見彼海意菩薩并十方世界所來集會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時。彼世界摧魔如來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名曰普現一切色相。是光遍照西方去此十二殑伽沙數等諸佛剎土乃至娑婆世界。廣大明耀相續不斷。彼諸樂莊嚴世界諸菩薩眾。皆見釋迦牟尼如來在於大寶莊嚴道場之中。處百千種色相嚴飾寶師子座。為十方世界諸來集會大菩薩眾。廣大宣說大集會正法。又復見此娑婆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普觀是中悉無障礙。又見十方世界所來集會諸大菩薩。各各坐於眾寶莊嚴大蓮花上聽受正法。其花縱廣一俱盧舍。而諸大士見是相已生歡喜心適悅慶快。即以妙花遙向釋迦牟尼如來散擲供養。所散之花。以佛世尊威神力故。悉於釋迦牟尼如來頂上。結成廣大殊妙花蓋。時。此佛會一切大眾見是花蓋於佛頂上乘空而住。生希有心。俱白佛言。世尊。今此花蓋從何所來。佛言。諸仁者。而此花蓋是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菩薩大眾。遙向此會散擲妙花而伸供養。而此眾會咸白佛言。世尊。我等樂欲見彼諸樂莊嚴世界及彼世尊摧魔如來。亦欲見此所往諸魔之眾并其世界所施作事。
爾時。世尊知其眾會之所樂欲。即告海意菩薩言。善男子。今此眾會樂見諸樂莊嚴世界。亦欲見彼摧魔如來。汝可現之使諸大眾咸悉瞻奉。於是海意菩薩承佛教敕。即時於其足十指間放十千光明。其光普照東方去此十二殑伽沙數等諸佛剎土乃至諸樂莊嚴世界。廣大明耀相續不斷。時。此會中一切大眾悉見諸樂莊嚴世界。及得見彼摧魔如來。又見諸魔在彼佛會處于法座。廣為眾說大集會正法。此會大眾見是相已生希有心。各各從於蓮花座起。遙向摧魔如來合掌頂禮。各以妙花散擲供養。所散之花以佛世尊威神力故。於彼摧魔如來頂上結成廣大妙花樓閣。
爾時。魔眾白彼摧魔如來言。世尊。我等今欲還復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可還復。今正是時。於是。諸魔頭面著地禮彼佛足。右繞七匝。以海意菩薩威神力故。於彼剎中隱而不現。經須臾頃還於娑婆世界。到已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右繞七匝。退住一面攝心諦意恭敬歸向。
爾時。尊者舍利子告諸魔言。諸仁者。汝等見彼諸樂莊嚴世界不。諸魔答言。我等已見。尊者。彼土希有清淨可愛。是為清淨無垢最上所居。我等見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尊者舍利子言。諸仁者。汝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復作諸魔事業。魔言。不也。尊者。若有善住深固心者。諸菩薩眾乃能施作諸魔事業。何以故。如諸菩薩善住深固心者。即有力能隨其所應發起魔事。以是緣故。尊者當知。諸有菩薩施作魔事。此說即是佛之事業。非魔事業。
爾時。諸魔於此佛剎現神變已。此眾會中有二萬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魔眾中復有一萬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異口同音作如是言。世尊。我等悉願生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作是語已。於是釋迦牟尼如來即記之曰。汝等當生彼佛剎中。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菩提之法。諸魔外道多生障難。惟願世尊威神建立。令此正法久住世間。復於如是甚深經典攝受護持。世尊。若此經典得佛如來所加持故而不隱沒。受持讀誦廣大流布。令諸魔眾伺不得便。佛告海意菩薩言。海意。我今建立此之正法。若有眾生欲發精進。種諸善根為作成熟。化度之者當於如是甚深經典。如法受持為他演說。
復次。佛告海意菩薩言。汝今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呼召四大天王祕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召集四大天王。有此正法之處來為作護。亦當攝護其說法師。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佗 三彌 三摩散底 薩囉尼 娑囉嚩底 達泥 達那嚩底 度度彌
度度摩底 阿縛哩多泥 阿末里 尾末里 尾囉[口+爾] 葛葛哩 葛葛尼
虎魯 虎魯嚩底 虎魯散提 儞哩伽薩儞 阿嚩致 尾嚩致 末末枯末底
摩囉[口+爾]帝 尾戍提 尾戍駄嚩底 彌彌里 末努賀囉莎賀
海意。如是祕密章句。速能呼召四大天王來護持此甚深正法。及能攝護其說法師。又。此章句能令法師善說此法。如所作已諦觀四方起大慈心。是時。四大天王以此秘密章句所呼召故。皆來攝受諸說法者。
爾時。四大天王現在此會。即從座起前詣佛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於此最上甚深正法真實了知。而能為他如理宣說者。我等四王并諸眷屬常來營衛護持正法。復當攝護其說法師。令無障難及無衰惱。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八
復次。海意。我今為汝宣說呼召帝釋天主祕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呼召帝釋天主來護正法。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佗 惹曳 惹野嚩底 阿胝 摩酤哩 悉駄末底 戌毘扇底葛哩
那禰儞 難帝 難多末底 怛哩葛哩 叉曳 叉野目契 阿嚩吒儞 尾嚩吒儞
波哩嚩吒儞 波哩砌禰 悉蜜哩底 悉蜜哩底散提 阿
誐蹉憍尸迦儞哩[口+爾]多 阿蘇囉惹煬底禰嚩 三摩踰帝阿半努
達哩摩怛哩[口+爾]睹囉摩呬 莎悉爹野曩部多喃摩囉叉達哩摩左哩赧
海意。如是祕密章句而能呼召帝釋天主。有此正法之處來為作護。及能攝護其說法師。而彼法師應當以此祕密章句作持誦已。潔淨身心依法沐浴。著新淨衣處師子座。向於東方散擲妙花。祈求諸佛願賜攝受。於諸眾生起大悲念。虔想帝釋天主哀愍。故來為我安布聽法之眾令其嚴肅。復令此陀羅尼文句和合。如是等事現前所作。若彼法師內心清淨戒行潔白。即能令其帝釋天主來為攝受安布眾會。和合文句善作加護。
爾時。帝釋天主現在此會。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如世尊敕。於後末世若有法師而能受持此正法者。我當往彼為其安布眾會。和合文句而作加護。又。此正法所在之處。為其攝受令法久住。世尊。又。此正法於後末世。我當為彼三十三天諸天子眾常廣宣說。何以故。今此正法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菩提之法。佛所讚故。又復。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菩提之法起尊重已。是故我當說此正法。
爾時。世尊讚帝釋天主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作師子吼發如是言。於後末世護持正法。如汝所言應如是行。又。憍尸迦。以此正法攝受力故。能令諸天隨所願求常得最勝。阿修羅眾威光退失。
復次。海意。我今為汝宣說攝伏諸魔天眾祕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攝伏諸魔天眾來護正法。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佗 設彌 設摩嚩底 設彌多設訖囉 盎酤哩 [牟+含]酤哩
摩囉[口+爾]帝 葛囉膩 枳踰哩 帝野囀底 烏路野儞 尾設姹 儞哩摩梨
摩羅缽那曳 枯枯哩 珂誐 誐囉細 誐囉薩泥 烏目契 缽囉目契 阿目契
設彌多儞薩哩嚩誐囉賀滿駄那儞 儞屹哩係多薩哩嚩波囉缽囉嚩禰那
尾目訖多摩囉播舍 塞陀必多沒駄母捺囉 阿耨捺伽致多薩哩嚩摩賴
蘇左哩多缽哩戍[亭+夜] 尾誐蹉睹薩哩囀摩囉葛哩摩尼
海意。如是祕密章句而能攝伏諸魔天眾。復能消除一切煩惱。彼說法師以此祕密章句作持誦已。處于法座普觀眾會悉住道場。廣運無量大慈之心。當於己身起醫王想法如藥想。於聽法眾起病人想。於佛如來起正士想。法眼不失起久住想。如是等事。以此祕密章句加持力故。現前施作。廣為一切如應說法。是時。周匝百由旬內諸魔天眾悉不能來作破壞事。設復諸魔至法會者。亦復不能作諸障難。
爾時。諸魔天眾現在此會。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我今見此海意菩薩大士。以威神力加持我故。置我於彼諸樂莊嚴世界之中。世尊。我今最初已悉棄捨諸魔事業。是故。我等於此正法常當護持。後末世中若城邑聚落若僧坊中。有人宣說此正法者。我等往彼離諸慢心。恭敬尊重專注聽受。
爾時。世尊讚諸魔言。善哉善哉。汝等諸魔而能尊重如是正法。最先已捨諸魔事業。汝等今於如是法中有所獲得。此由海意菩薩大士神力所致。
復次。海意。我今為汝宣說呼召娑婆界主大梵天王祕密章句。而此章句。速能呼召大梵天王來法師所當為作護。
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佗 昧怛囉野哥哩 葛魯拏哥哩 母禰多哥哩 烏閉叉哥哩 沒駄哥哩
達哩摩哥哩 僧伽哥哩 蘇訖哩多尾左曳 摩賀尾多泥 儞瑟波哩那祇 烏惹缽底
烏儒誐彌 達哩摩那捺儞 薩爹缽囉底瑟姹那 烏波缽底尾戍提 莎唧睹缽設彌
咩嚩路葛野沒囉賀摩末踰底瑟姹 三摩地阿吠叉 達哩摩左囉赧酤嚕
薩達哩摩波哩誐囉㰠訖哩多摩耨播羅野 沒駄泥帝零摩咩嚩親那
娑摩囉多達哩摩作葛囉缽囉嚩哩多喃酤嚕 薩埵尾輸達喃缽囉底屹哩賀拏
達哩摩那誐囉播羅擔 沒駄提瑟姹喃摩尾酤缽野
海意。如是祕密章句而能呼召大梵天王。其說法師以此祕密章句作持誦已。應當依止梵行住無礙心。隱密諸根善護諸念。所言決定於其身業善令清淨。於其語業真實攝護。善固心慧善修忍行。善淨戒蘊善發精進之力。善持多聞諦善觀想令心調暢極利慧根。善修正行善護菩提心。善修慈觀安立大悲。普令眾生畢竟解脫一切苦惱。普令眾生獲得妙樂。其說法師起是心已。當處師子之座祈求大梵天王願垂攝受。然後如應為佗說法。即時。大梵天王與諸梵眾。來法師所而為護持。
又復。海意。其說法師應當覺知。大梵天王至法會時有諸善相。所謂一切眾會咸起慈心。或復眾會諸根無缺。或復互相安住菩提法中。或復愛樂法及法師起尊重想。或離諸染污。或專注一心離散亂意。或復繫念於諸善法。或攝斂諸念止絕外聞。諦意聽法。或於法師所昔未曾說昔未曾聞諸妙法門。聞已能說。若有如是等諸相現時。當知即是大梵天王來至法會。
爾時。大梵天王現在此會。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若復有人宣說如是甚深正法者。我居梵界雖有無量禪定之樂。悉能棄置。即當往彼說法師所為作加護。世尊。加護之法有其八種。何等為八。一者加護其念。令彼如所聞法而不忘失。二者加護其慧。令彼於甚深法不相違背。三者加護其行。令彼於義皆悉解了。四者加護辯才。令彼斷諸疑惑。五者加護記說。令彼一切語言音聲聞者皆喜。六者加護化度之法。令彼超勝一切眾會。七者加護現法光明令無暗鈍。八者加護得出離門。令其依法修證。世尊。我以如是八法善作加護其說法師。而復我等於法師所密常營衛令法久住。諸魔怨諍咸悉除滅。此等皆是如來威神之所建立。令其正法廣大流布。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今此正法。惟願世尊威神建立使令久住。於佛如來入涅槃後末世之中。若有深種善根諸眾生等。令得如是甚深經典受於手中。或安篋笥展轉流布令不隱沒。
爾時。世尊受海意菩薩伸勸請已。即於眉間放眾色光。其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廣大明耀。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藥草樹林砂石如是種類。蒙光照觸皆悉變成如來形像。所變之像皆於大寶莊嚴道場之中而為供養。以佛威神所建立故。其所變化如來之像。即時各各異口同音作如是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威神建立此正法故。即彼十方一切如來亦以威神共所建立。若彼諸佛威神建立故。即彼諸魔不能作其障難。世尊。正使魔眾其數猶如殑伽沙等。威勢增強盡其勇力。畢竟不能於此正法而興難事。所以者何。假使大地分裂破壞。一切大海而悉枯涸。諸須彌山碎若微塵。風可繫縛日月墜地。空現色像。火中得水水中得火。四大種中各有異性。一切眾生而同一心。虛空與地二事相合。假使若有如是等事。而亦不能於佛如來加持力中。而有少法可動可轉。
爾時。世尊即舉右手。置於尊者阿難頂上而告之言。阿難。汝當受持此之正法。於後末世廣宣流布。令得受持讀誦演說。使佛正法久住世間。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見何義故乃以如是甚深正法付囑阿難苾芻。而阿難者具分限智。此會中有諸大菩薩。念慧深廣猶如大海莫知淵際。此諸菩薩不付囑邪。佛言。海意。非彼阿難己之慧力而能受持如是正法。皆由如來威神建立。汝今當知。於後末世有諸眾生。於阿難所聽受如是甚深正法。聞已信樂生大歡喜。發希有心應作是言。皆是如來不可思議威神建立。聲聞之人乃能如是受持甚深廣大經典。此即如來威神加持力故。
時。眾會中或有天人作是思念。彼海意菩薩念總持力豈有間耶。何故世尊但說阿難多聞第一。
爾時。尊者大迦葉知眾有疑。觀察大會前白佛言。世尊。海意菩薩念總持力豈有間耶。何故世尊但說阿難多聞第一。佛言。迦葉。假使殑伽沙數等佛剎土中。攝聚眾生皆悉遍滿。於汝意云何。彼眾生界寧為多不。迦葉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迦葉。正使如是諸眾生等。無前無後一時皆得人身。一一皆具念總持力。悉與尊者阿難等無有異。若以如上諸眾生等念總持力。比海意菩薩念總持力。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迦葉。此海意菩薩能以十方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悉任持而無障礙。非於一佛二佛所說之法無障礙故。譬如天雨入大海中。非但容受一渧二渧而無障礙。乃至容受一切雨滴悉無障礙。而彼大海不增不減。海意菩薩亦復如是。悉能任持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無障礙。非於一佛二佛所說之法無障礙故。而是菩薩念總持力。亦無增減說是法時。
會中有八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咸作是言。我等當願各得念總持力。如海意菩薩。爾時。會中諸天及人。各以妙花向佛世尊及海意菩薩散擲供養。於是會中有一菩薩名蓮花莊嚴。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法門。聞已信解受持讀誦。如理伺察依法修行者。是人得幾數福。
爾時。世尊即說伽陀。答蓮花莊嚴菩薩曰。
正使大千世界中 遍滿真金用施佛 聞是法藏信解時 此福比前為最勝
正使十千世界中 滿中珍寶施如來 若能持讀此深經 其福比前不可數
又若十千世界中 滿中珍寶廣行施 若能宣說此深經 其福勝前不可數
正使千俱胝剎土 廣積珍寶滿其中 普施諸佛世間尊 修行此法勝於彼
十方殑伽沙數量 寶嚴佛剎施如來 此法真實修學時 其福比前不可數
四種法具無邊福 佛亦不能說邊際 發菩提心并護法 起大悲及修法行
四種法具無量福 智者聞已不生疑 虛空界與眾生界 菩提心及諸佛智
我此宣說正法寶 震動十方俱胝剎 放淨光明及雨花 不鼓自鳴百種樂
一切菩薩大智士 發最勝心伸偈讚 聞此所說妙法門 各得善利無虛果
從我得聞如是法 眾生普獲諸善利 皆由如來所護持 令菩提心無忘失
千俱胝數十方佛 各各合掌而頂禮 稱讚德海大聖尊 善住加持釋師子
天龍修羅緊那羅 乾闥婆及夜叉等 梵王帝釋護世天 各處空中作是語
願釋師子久住世 最上正法無減沒 勇猛菩薩聖眾尊 護持如是深妙法
有受持此法眼者 我等當往現其身 於彼尊重及策勤 密護令其無衰惱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海意。今此正法是大法眼。是妙法印是勝法幢。決擇諸法分別諸法。而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皆說是法。海意。我先已說。汝等應當尊重恭敬。志誠堅固如理修行。
佛說此經已。海意菩薩等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 * * * * *
[原譯註]:
澂。舉意刻藏。趙水臣。歷授此方撰述數卷。讀之心知其非佛語。不願刻。送還水臣。後得淨印經。則字字句句。無非甚深玅義。信是世尊金口所宣。快意踊躍。數十年前。曾夢大水充滿世界。而人民國土都無損礙。澂游衍其中。如常安樂。覺而異之。此非心想所及。無乃妖祥乎。今是經首。稱瑞應。適與夢符。則昔之現夢。今之值經。似非偶然。澂願藉是因緣。首度先父大學士。文靖公嚴訥。先母一品夫人吳氏。即生蓮界。見佛聞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次度一切冤親。一切眾生。悉成佛道。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澂不取自度。
[萬曆三十六年。歲在戊申。十月朔吉。邵武守道澈嚴澂書]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法語法句]:
* 我於不可說法中而成正覺。然善男子。不可說者謂以世俗文字語言。於無為法中而不可說。若以文字語言詮總持門。施設建立顯明開示。乃有所說。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