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點燈]-十二部經

D3-             十二部經
                                   ──  行者 果燦 ──

        《三藏》是「一切經」的總名,包括所有「十二部經」。「十二部」不是指經文的篇章,而是指依不同體裁和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的「一切經」,故亦稱為「十二分教」。
        據〈大智度論〉載,「十二部經」包括:
        一,「修多羅」(Sūtra),即「契經」,指長行直說的經。「Sūtra」原意是花串,印度人喜歡把一朵朵美麗的香花用線串起來成花環(好像夏威夷花環那樣),用以獻給神,獻給尊敬的長者或心愛的人,所以花串是尊敬和愛的表示。而佛所說的法,集結成一篇篇文獻,後人就稱為「修多羅」,就是我們所稱的「經」。  
        二,「祗夜」(Geya),即「重頌」或「應頌」,是佛對以前說過的經文,再重復說其義。〈華嚴疏鈔〉載:「祗夜者,此云應頌,一與長行(散文)相應之頌,由於長行說未盡故,雜集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二為後來,應更頌故,涅槃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等。」
        三,「伽陀」,「偈他」(Gāthā),指偈頌,漢譯為「偈」,原為良藥名,在此指「諷頌」、「孤起誦」,就是以「偈」的方法,諷詠佛法妙義,詠頌三寶功德。「偈」是佛教的一種韻文文體,似詩,似頌,每句從四言至三十二言不等,(言是字)一般是四句一偈,故通常亦稱「四句偈」。偈頌是聖者的智慧,或是行者自性所悟,一般雖以四句詩的形式,但較自由,並非一定講究平仄韵律。
        四,「尼陀那」(Nidāna),亦稱「緣起經」,通常指經文的「序」品。〈大智度論〉載:「尼陀那者,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有人問,故說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
        五,「伊帝目多」(Itivrittaka),或譯稱「伊帝目多伽」,即「本事經」,佛所說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的事。
        六,「闍多伽」(Jātaka),即「本生經」,佛所說自身過去世為菩薩身時所行之事。「本生」亦譯成「本起」、「本緣」。
        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或稱「阿浮陀達摩」,指「未曾有希法」,說佛菩薩神變希有事跡之經。
        八,「阿波陀那」(Avadāna),即「譬喻經」,「喩」同「喻」,是譬喩、比喩、曉喩,用一事物、故事來比方、譬喩解說佛法教理的經文。
        九,「優婆提舍」(Upadesha),即「論議」,是佛與弟子互相問答論議的經。
        十,「優陀那」(Udāna),指無人發問而佛陀自宣說的經。
        十一,「毗佛略」(Vaipulya),即「方廣經」,方正廣大的經典,如小乘的《長阿含經》,大乘的《華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義章〉載:「毘佛略經,此名方廣,正曰方,義備名廣,若依小乘,諸正為方,言多曰廣。」相對於小乘經,一切的大乘經都是「方廣經」。
        十二,「和伽羅」,Vyākarana「維和伽羅那」,即「授記經」。是佛對發心至位階不退的弟子,預言其將來何時何地必當成佛的「記別」。佛對其弟子的一切修行歷程瞭若指掌,授記不是猜測,而是很肯定的預告。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出其時間、國土及佛號等等。
        其中「修多羅」、「祗夜」、「伽陀」三部以體裁分,其餘九部以內容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