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點燈]-十二因緣

C5-                十二因緣
                                           ──  行者 果燦 ──

        「十二因緣」是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人類「生老病死」的十二個循環階段。      
        一,「無明」(Avidya),「無明」就是暗,是癡鈍,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不明真如實性。《本業經》說:「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圓覺經》說:「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轉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大智度論〉說是「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也就是說「無明」能生「業」,作業就有生老病死的循環。宿世之惑業,覆蓋了清淨的自性,故佛智無法顯現,凡人還在無明中,不斷的造業,也就不斷的生老病死。
        二,「行」(Samskārā),「行」是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造作和思想活動,能引起貪、瞋、癡等煩惱,能起善、惡之業,是一切煩惱的根源,稱為「無始無明」,依「無明煩惱」而使身、語、意之行為而造作善惡諸業,故「行」造作「業」。
        三,「識」(Vijnāna),指過去世因無明而造了「業」,諸業凝聚在「業識」裡,「業識」受「業力」的牽引,轉世帶著過去世的「業識」在此世投胎。這個「識」與五蘊的「識」和「六識」的第六「識」是同一個名相,不過此「識」是屬於宿世的「業識」,是宿世的業因,感得此世的果報。
        四,「名色」(Nāmarūpa),無形質為「名」,「名」為作想,五蘊的「受想行識」是心識之法,無形體可見,故稱為「名」。而「色」是有質礙之物,是物質現象。在此,指宿世的「識」投胎和父母的精血(色)結合,雖六根未具但已有胎形。故此「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五蘊」,總稱為「名色」。
        五,「六入」(Sadāyatana),指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長具備,開始有感覺,故為「入」。〈大智度論〉說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因為胎兒出生後,六根受六塵的攀緣影響,再和六識的功能結合,就會產生煩惱,故「六根」的介入稱為「六入」。
        六,「觸」(Sparsha),指接觸,感觸。嬰兒離開母胎,開始與外界環境事物接觸,開始發展「受」、「愛」、「取」等等。
        七,「受」(Vedana),是指童年的感官生起冷、熱、粗、細、苦、樂、憂、喜、捨等「感受」。
        八,「愛」(Trsnā),少年逐漸成長,對外境生愛欲、瞋恚,厭苦欣樂等等執著。
        九,「取」(Upādāna),成年後愛欲愈盛,執取所欲而造作諸業等等,稱為「取」。
        十,「有」(Bhava),有造業必有果報,一生造作諸業因而招感未來果報之種子,有「因」故有「果」,只不過在此世這個「業識」變成了「業因」,除「現世之報」以外,通常必須在來世去接受果報,這「業果」就稱為「有」。「有」的意思是「存在」,也就是三界中的五蘊身。〈俱舍論〉說:「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位名有。」果報之「色身」亦稱為「有」。故,從此生的五蘊身敗壞死亡到另一期生命出現之間的中間過渡期的「中陰」(Antarā bhava),亦稱「中有」。因為「有」亦是「色身」,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故「中有」也稱「中蘊」。
        十一,「生」(Jati),前世之「業」受此世之「生」,依此生之業再受來世之身。〈大智度論〉說是「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五眾」就是「五蘊」。
        十二,老死(Jarā-marana),來世之身又「生老病死」,另一個循環的延續。
        以上是人類一期生命的十二個階段,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到未來世,周而復始,流轉至無窮,稱為「三世十二因緣」。「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反過來:老死因生,生因有,有因取,以此類推至「行因無明」。「十二緣起」並非始自「無明」終於「老死」,而是從「無明」至「老死」又接「無明」至「老死」,成不間斷的環狀。除非如《心經》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否則,此循環不會停止。其中「無明、行、識」等三個階段屬「過去世」;「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等七個階段屬「現在世」;「生和老死」二個階段屬「未來世」。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切斷這「十二因緣」的鎖鍊,解脫「十二因緣」的束縛,這樣就會脫離生死輪迴,出離三界,進入涅槃的境界,這法門稱為「解脫道」。
        《楞伽經》說:「因緣無不生,不生故不滅,生滅因緣虛,非生亦非滅,為遮諸因緣,愚人虛妄取,有無緣不生,故諸法不起,以於三界中,熏習迷惑心,因緣本自無,不生亦不滅,見諸有為法,石女虛空花,轉可取能取,不生惑妄見,現本皆不生,緣本亦不有,如是等諸法,自體是空無,亦無有住處,為世間說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