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咐囑品第十〉
* * * * * * *
*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 吾本來兹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
* 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僧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 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
* 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
*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 * *
*「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此「眾生」是指自身的一切煩惱,認識看透了自身的煩惱,自身的佛性就顯現出來了。故此大師說:「煩惱即是菩提」,「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眾生皆有佛性,不需要外人為其說其自性中原本已存在之佛性佛法。佛陀出現於世僅為度眾生,為眾生指點迷津,引導眾生顯現自性佛。能以語言文字說明的僅是「方便法」。但我們凡夫眾生一時還未能達到和佛「以心印心」的境界。唯有用語言文字這「方便法」。故師說:「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壇經》裡所說的「不立文字」,是指不可執著於文字之相,而不是絕對不需要佛經上的文字,否則就是謗佛。「以指指月」,文字是「手指」,佛法是「月」。讀誦佛經上的文字,是透過文字而理解佛法。或以語言說「不立文字」,此語言本身也就是文字相。故此師說:「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因為「語言便是文字之相」。所以「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是「謗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 同理!逾二千年傳抄翻譯成漢字的佛經,因為年代的久遠,譯經者的悟性境界和版本的差異等等,以及不可避免有一些後人的「添加物」在內。但佛性是不二之法,佛法是不可思議的。千萬不要動輒就下結論說某部經為「偽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吾本來兹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此偈原是達摩祖師傳法慧可時所說。有說「一花」是指將禪宗傳入中國的達摩初師,「五葉」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慧能五大師。但中國禪宗是在六祖惠能之時才真正形成宗派的,故此亦有指是六祖慧能之後發展的五個主要宗派: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和法眼宗為「五葉」。後來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派和楊岐派,故形成了後代所稱的「五家七宗」。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