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127-因緣果報与懺悔之法

 

因緣果報与懺悔之法

*   *   *   
[註]: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解釋佛學最正確最安全的,還是以經解經,以佛法解釋佛法。」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今世病有二種:一者,內病,五臟不調,結堅宿疾。二者,外病,奔車逸馬,堆壓墜落,兵刃刀仗,種種諸病。……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頭,斬其手足,破種種身分;或壞佛像,毀佛像鼻,及諸賢聖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出自〈大智度論〉卷第八。
*「法有二種: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內有外:外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飢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種種名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種:一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為心法。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菩薩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菩薩思惟:我受此四大五眾身,應有種種苦分,無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愚智明暗無得免者。……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犁苦,我當忍之,何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忍。」出自〈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出自巴厘文《雜部經》。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出自《涅槃經》〈憍陳如品〉。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經論有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出自《六祖壇經》〈懺悔品〉。
*「懺悔的作用,是在亳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犯罪之後,必須坦誠地發露(以情節輕重,分向衆人、向三數人、向一人乃至自對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懇切悔過,決志不復再犯,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勢將永藏心底,也就成為他日感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後,這一罪惡所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淨。」出自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P-32。
*「大乘戒不到佛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小乘戒不到阿羅漢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所以凡是佛戒,除了重罪,均有悔罪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方便,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沒有悔法,那麼,任何一個眾生也沒有學佛成佛的可能了。」出自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P-294。
* 聖嚴師父說:「將『過去』當因,視『現在』為無可改變的果,是宿命論,不是佛法。佛法講因緣果報。」出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P-113。
*「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後世感報。……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將過去的因加上現生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可見,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離緣生法則的。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出自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P-55。
* 釋迦世尊回答一個婆羅門「巴雅華沙」,有關很多人在被公認為清淨神聖的「巴可加河」(Bahuka)裡清洗他們的罪的問題時說:「做了惡業的愚人,可能每天都跳進水裡,但是永遠都得不到清淨。那辛特利加河、畢也加河或巴可馬地河,可以有些甚麼作用呢?它們清洗不了一個有著仇恨和邪惡罪行的人啊!(但)對那些(思想)清淨的人來說,每一日都是吉祥的,每一日都是神聖的……所以婆羅門,來這裡清洗吧,愛一切眾生,假如你不說謊,不殺生,不偷盜,不做貪嗇的人,而又生活在誠實信任中,為甚麼要去加耶河?你的家已經是加耶了。」出自《中尼加耶第二經》(Majjhima-nikaya No.2)〈一塊布的寓言〉(Vatthupama Sutta)。
*「佛教裡根本就沒有所謂罪的觀念,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出自斯里蘭卡羅睺羅法師〈釋迦的啟示〉。
*「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24-26。
*「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自身功德是靠自家修的。師父說:「消災延生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53。
*「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出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P-24-26。
*「三歸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歸之後,也有三種禁止:第一、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天魔外道。第二、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第三、歸依僧,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眾。」出自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P-12。
* 《第一義法勝經》說:「若有眾生於地獄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噁心。彼此相憎。若人前身於畜生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瞋心。更求過短。常相伺便。欲為惱亂。若人前身於餓鬼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愛樂臭氣。性貪飲食。慳惜不施。於餓鬼中同處來者。見其富樂則生嫉心。悕望他物。若人前身於人道中異處和合復為人者。彼人相見則生染心。若人前身天中和合來生人者。迭互相見樂看不捨。」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