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091-誦咒持咒五不翻

 


誦咒持咒五不翻

*   *   *   
[註]: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 〈註維摩經〉說:「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的「肇」,指僧肇。
* 〈智論卷第五〉說:「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出自〈大智度論〉卷第五。
*「陀羅尼」Dharani 或稱「曼怛羅」Mantra,漢譯為「咒」。
* 漢朝哀帝時,是指約西元前2年。唐代是從西元618至907年。
*「第一,它是祕密語,一種獨樹的密碼,含藏了每一尊佛菩薩修證的心髓。同時也是一類『音聲法門』,直接透過音聲的共振與佛菩薩相應共感,是拍給諸佛的電報系統。第二,陀羅尼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皆含藏了無量義。無論翻出哪一個,皆只是它的一個斷片,也皆無法涵蓋它的全貌,以及深廣的指涉。因此,翻譯永遠是掛一漏萬,殘缺不全的。因而不翻,始能周全涵攝所有。」出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P-57。
*「咒語是象徵代表某位佛菩薩的力量,因此咒語本身就有力量。就這個意義而言,力量來自咒語的聲音。再者,專心一意持咒也會從內在產生力量,即使原先無意於此。」出自聖嚴法師〈禪的智慧〉P-263。
* 唐玄奘所立翻譯佛經時五種不翻譯的內容:一,祕密故不翻,如陀羅尼等不翻。二,含多義故不翻,經中一詞多義者不翻。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產於印度,中土無,故不翻。四,順於古例故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非不能翻,而是歷來梵文譯音眾人能理解,故不翻。五,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聞者能生信念,中文沒有任何詞能精確譯出其含義,用「智慧」太輕淺,故不翻。
* 老婆婆唸咒數豆的佛教故事:阿婆不識字,所唸的「大明咒」發音並不準確,但她心誠,唸咒出自內心,日子有功,所以感應了佛菩薩的本誓願力,到後來她每唸一句,豆自動從一碗跳到另只碗,幫助她數數。有一次一位路過的出家人聽到她唸咒,教她糾正了發音。當她以新學的發音唸咒後,因為有了分別心,豆反而不會跳過碗了。當她用回過去的發音唸,豆子又自動跳了。
另據說十二世紀的古西藏,曾經有一位專修「普巴金剛密法」的大修行人「固青達查華」。他在持咒時,可以以神通力用「普巴杵」在岩石上輕易刻寫「普巴金剛真言」的咒文。有一次他遇見薩迦派五祖之一的「薩迦班智達」大師,大師指出他的真言發音有誤,教了他正確的讀音。在他開始以標準的發音持咒後,卻發現他的「普巴杵」再不能在岩石上寫字了。當他集中心力再以過去他持的發音唸咒,「普巴杵」又切石如泥了。據說「固青達查華」當年刻寫在岩石上的真言,現在在西藏還能找到,成了藏人朝聖之地。
兩則佛教故事都說明了持咒主要是持心。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