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044-波羅蜜和波羅蜜多


波羅蜜和波羅蜜多

*   *   *   
[註]: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波羅蜜」是「波羅蜜多」(pāramitā) 的略稱。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說:「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是故名為大。」
*「般若波羅蜜多」(Prajnā pāramitā) 的Prajnā,漢譯為「般若」,意為「智慧」。Maha (摩訶) 是「大」,故「摩訶般若波羅蜜多」(Maha Prajnā pāramitā) 就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uttara samyak sambudhi)。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mbudhi) 是指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心經》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成了佛道。
*「六波羅蜜」(Satpāramitā) 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多。
*「十波羅蜜多」(daśa-pāramitā) 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方便、願、力。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ā 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民間有誤把《心經》稱為「多心經」的,那是不明「波羅蜜多」的「多」字,是從pāramitā最後一個音節的tā,直接音譯過來的緣故。「波羅蜜」是「波羅蜜多」的略稱。
*「六度」的「度」通「渡」。
* 一,「佈施波羅蜜」(Dāna pāramitā),Dāna (檀那) 漢譯為「佈施」,指以福利施與他人,包括以佛法度人稱為「法施」,以財物施人濟貧等稱為「財施」,消除眾生恐怖稱為「無畏施」。
* 二,「持戒波羅蜜」(Shila pāramitā),Shila (屍羅),漢譯為「戒」。廣義而言,防止和斷絕身、語、意一切為惡的行為及思想,稱為「戒」,具體而言是「防非止惡」。「持戒」就是防禁身心之過,是受持佛所制的戒規而不觸犯。「戒」不僅可防身口意造作惡業,亦可助修善,故也就是「諸惡莫作」而「眾善奉行」。「身、語、意」三業似火,持戒可以使心無熱惱而得清靜,故「戒」又稱為「清涼」。
* 三,「忍辱波羅蜜」(Ksānti pāramitā),Ksānti (羼提) 漢譯為「忍」。「忍」有多義,主要指忍耐、忍受、安忍、安住。「忍耐」是對反面的逆境而言,能對一切違逆之境、毀譽得失等等而不起瞋心,包括忍受一切有情之打擊,和非情之寒熱渴飢等等。
「六度」的「忍辱」並非毫無智慧的忍氣吞聲,例如對大自然的災害,當然要設法避免和控制,盡量減少傷害和損失。業報要接受,但有病當然要醫,也可通過行善、佈施、放生等福德來轉變和減輕。對於猛獸和瘋狂惡徒的侵犯,要以慈悲心來制止,這不僅可以避免了自己和親人受到傷害,也是救助了對方免於再造惡業,如此等同慈悲救生。所以,「持戒」和「忍辱」是要有「智慧」的,並非指軟弱畏懼退縮,
* 四,「精進波羅蜜」(Virya pāramitā),Virya (毘梨耶) 漢譯為「精進」。指不懈怠、勤奮、努力、修習不懈。
* 五,「禪定波羅蜜」(Dhyāna pāramitā),Dhyāna (禪那) 漢譯為「定」,亦稱「三摩地」(Samādhi),或「三昧」。指心注一境而不邪亂,意為「靜慮」。「定」可摒除雜念,明心見性,通常包括和外道共通的四禪八定,加上阿羅漢修證的滅受想定,共九個階次。修完無漏的解脫慧,才能出三界生死。
* 六,「智慧波羅蜜」(Prajnā pāramitā),Prajnā (般若)漢譯為「智慧」。「智慧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妄惑,去惑證理,見佛實相。「慧」可分為有漏和無漏兩類,有漏慧是有我的,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顯一分無漏慧,至到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才能出現純無漏慧,到此階位才徹底解脫,這個過程是「漸修法門」。
*「佈施如挖井」,挖得愈深,水出得愈多。出自聖嚴法師〈禪的世界〉P-232。但師父也提醒說:佈施是要有智慧的,愚蠢的不問青紅皂白,不辨真假的佈施錢財是好心做壞事。例如以錢財施於賭徒或吸毒者,那就是鼓勵他賭錢吸毒,是「好心做壞事」。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指以忍心調伏瞋恚。出自《維摩經》〈方便品〉。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出自《大乘大義章》第九卷。
*「四禪八定」是聲聞乘所修之「禪」與「定」。「四禪」(Caturdhyāna) 指從「初禪」到「四禪」的色界四種禪定。色界天的「四禪」與無色界天的「四空定」(Caturarūpasamādhi) 亦稱「四無色定」,合成「八定」。在色界為「禪」,到無色界為「定」,故「八定」包括「四禪」。
「四空定」指「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是滅盡六識的心心所而不使起的禪定。因先以滅受想二心所,最後並六識心所皆滅,故亦稱「滅受想定」。〈俱舍論〉說:「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
*「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於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出自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P-22。
*「戒禁取見」 (Shila vrata parāmarsha) 的「戒禁」,指戒律和禁制。「戒禁取見」是「五見」之一。指執取和受持各種邪法邪戒。如各種苦行和邪教儀式,並以邪為正。如持各種苦行,持牛狗等畜牲邪行,並以為乃解脫之道而修習之,稱為「戒禁取見」或「戒盜見」。 
* 漢譯佛典中某些專用名詞,使用漢語的數或字,如「一闡提」(Ecchantika)的「一」,以及「三昧」(Samādhi)「三藐三菩提」(samyak sambudhi)等等的「三」,都不是數詞,而是原梵文的直接音譯。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迴向文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