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優婆塞戒經》卷五至七

 《優婆塞戒經》

──北涼曇無讖譯──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餘〉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悋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慳悋。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

        若行施時於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憍慢施柔濡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云何說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

        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已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云何說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云何說言得惡果也。

        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用時破他慳悋。是故。說言從用生福。又復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槃。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若為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玔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若有說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布施者。亦無是處。

        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為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己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悋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咒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慈憐愍故。

        若有祀祠誰是受者。隨其祠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

        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棄飲食者。隨世法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悋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得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慳悋捨已思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

        復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

        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內外物。三者施內外已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知如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養慎無責恩。差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緣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為畜竪柱。負擔息處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隥。津濟渡頭施橋船栰。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携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見人鞾量衣裳鉢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蝨毒虫能為除遣。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遠至者濡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囊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   *   *   *   *   *   *

        〈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云何名為三歸依也。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云何說有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來歸依於法。

        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云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

        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

        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

        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如佛在世。為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罪報。歸過去佛亦復如是。猶如如來臨涅槃時。一切人天為涅槃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未入涅槃。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過去佛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或時瞋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歸過去佛亦復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槃後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

        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飢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

        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

        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云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云何五陰。不受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法。是名五陰。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雖復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云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

        復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同時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復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生令修善法以攘却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云何受於外道邪錯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復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欝頭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解脫果。入出家法破大惡業及諸有業。能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捨施於乞者。能作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緣能受三歸。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於聲聞。若有畏於師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於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脫。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善男子。諸外道說。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復說言。未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歸依自在天儀。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說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復說。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毘紐天主。悉皆是一。復說生處各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尸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眾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報。作貪瞋癡繫縛眾生。復言眾生得解脫時悉入身中。是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常者云何得名為解脫也。如婆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毘紐大天為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是無常者。當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

        復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解脫。復有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諦。是人乃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依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   *   *   *   *   *   *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得何等果報。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

        善男子。迦陵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毘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奈國有七寶藏名曰蠰佉。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羅鉢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勝出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受。何因緣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復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復一時。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齋先當勅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是故我為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教眾生淨八戒齋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教他清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優婆塞戒經》

──北涼曇無讖譯──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眾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

        何以故。戒力勢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鉢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鉢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於義戒。

        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說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圍遶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於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緣婬欲纏綿。應當至心慎無放逸。若有說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其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飲。若有說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為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

        善男子。如來先說。白黑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說有三齋。善男子。如因帳窓帳勒故不墮。三齋之法亦復如是。眾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三惡道中。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種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脫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是人得是五果。

        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諮問法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

        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也。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為了事。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稅賣估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違官私制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心不念惡。名如法住。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若優婆塞為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名人身。

        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緣不求三惡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以不堅財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給病瘦行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於六念慈悲喜捨。證四真諦。善能觀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離。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一切世樂常與苦俱。雖復受之心不染著。猶如寒月求火自煖。雖復為之終不作惡。修忍二施以潤眾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言言則柔軟。善化眾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心無放逸。飲酒博弈射獵之事悉不為之。是名以不堅之命易於堅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

        是故。我於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復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為破他苦自捨己樂。未得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內心初無退轉。為諸眾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脫人不作眾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   *   *   *   *   *   *

        〈尸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終不捨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常樂出家。若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堅固。菩薩具足如是四法。

        復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污戒。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暫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

        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二者為世。三者為法。云何自為。我自證知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如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虛妄。決定還得諸惡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虛妄。決定還得諸善之果若是二業無虛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誑。以是因緣我受戒已。不應毀犯。當至心持是名自為云何為世。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云何不生慚愧而作惡耶。

        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是名為世。

        云何為法。有智之人觀如來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岸。能作解脫不選時節。我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無上樂。我受身來所以未得證解脫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值遇恒河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愍至心受戒。受已堅持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無量諸眾生故。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

        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為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尸波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

        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禁戒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虫獸及諸蟻子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惡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尸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增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無量眾生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是因緣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口不說惡耳不樂聞。不樂說世亦不樂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寂靜淨戒。

        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惡心。為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憐愍。不為身命破戒捨戒。食已先修慚愧之心不放逸心。為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喜。得衰苦時不應生瞋得少供養應作是念。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少供養。

        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為增他福。二者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宿罪非眾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已為他作罪。亦應說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說諸惡為菩提道也。是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眾苦不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於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令煩惱穢污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離惡友令諸眾生遠惡邪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為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罵詈者不生惡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眾生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為報恩。以善加人為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諸眾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具尸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具足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   *   *   *   *   *   *

        〈業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為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說者。過去佛說流轉至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眾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承佛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緣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眾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思惟。是惡思惟名為無明。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內煩惱外有因緣則能繫縛。修十善已則能解之。

        是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分別演說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脫。是故。眾生應當至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為持大水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眾生十業道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輪金銀銅鐵。七眾受戒求三菩提。亦因十善業因緣故。是十善業道因緣故。一切眾生內外之物色之與命。皆有增減。

        是故。智者應當具足修十善道。若諸眾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異。小中大劫所起煩惱。亦復如是各各別異。眾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量命色香味具。因貪瞋癡一切皆失。是十惡業道因緣故。時節年歲星辰日月四大變異。若人能觀如是事者。當知是人能得解脫。眾生皆由苦因緣故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十善法意行。十處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者。惡口妄語兩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妬瞋邪見。是十惡業。悉是一切眾罪根本。若諸眾生異界異有異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緣應名無量。不但有十如是十事。三名為業不名為道。身口七事亦業亦道。是故名十。

        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眾生善惡因緣。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若人令業煩惱諸結得自在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若有能壞煩惱諸結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若人始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卒作是人不得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十善業道證四真諦亦復如是。

        作期為惡若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十善眾生修已。增長壽命及內外物。煩惱因緣故十惡業增。無煩惱因緣故十善業增。

        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想有眾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相或口說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噉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若壞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緣牆入舍求覓。乃至手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是婦女繫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若以手觸。若濡細語。是名方便。若事已竟遺以瓔珞。共坐飲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於大眾捨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虛妄說之。是名根本。若於先時次第莊嚴搆言語端。或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於憍慢。是名成已。

        是妄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及餘惡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到彼欲說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他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說欲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無義章句。隨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還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於他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歡喜受樂復向餘說。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讚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邪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舌。或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說者即是無義。是名為四。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云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若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偷三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說壞僧是名為重。

        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若為貪利故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瞋。殺老父母是名從癡。

        劫盜他財亦復三種。自為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奪下姓是名從癡。

        邪婬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

        妄語三種。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名從癡。

        兩舌三種。為財利故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眾是名從癡。

        惡口三種。為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向怨家說所惡事是名從瞋。說他往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

        無義語亦三種。若為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為勝他故歌叫諠譁是名從瞋。為增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

        從貪生者是名為妬。從瞋生者是名為瞋。從癡生者是名邪見。

        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脫。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廉。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真實。惡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無有常定。果蓏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

        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欝單曰唯有四事。地獄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俱死。是則不得根本業果。

        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如其殺已不追成已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無作罪。若惡口勅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有說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

        云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云何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不可以見一處無殺。舉一切處悉便無殺。有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不爾。刺截俱死。

        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作。或有說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無無作者。口勅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以無作。心則不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罪故。何因緣故。名作無作。是業墮於三惡道故。生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餘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報時在活地獄黑繩地獄。餓鬼畜生人中三處受於餘果。若於一人作殺莊嚴。作莊嚴已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為人得作無作。若有說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如是無記。

        云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惡心器。若壞是器遮於未來善惡心故。是故得罪。若王勅殺。侍臣稱善。是王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殘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先作意規欲撾打。然下手時彼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懷妊者。若破歌羅羅。是人則得作無作罪。若自刑者不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緣故。

        或有說言。若心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復善心不善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有人捉火不燒食毒不死。非惡心殺亦復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或有說言。婆藪仙人說咒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緣故。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殺已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復如是。若使他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毒而殺戮之。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以無作。

        若發惡心奪取他物。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數時取。若寄時取。因市易取。亦得偷罪。若自不取不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欲偷金取時得銀。出外識已還置本處。是人不得偷盜之罪。若欲偷金。得已即念無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而復畏之。設餘方便還所偷物。雖離本處不得偷罪。奴僕財產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貪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復思是物同共無異。雖離本處不得偷罪。若人行路為賊所剝。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何物我當償之。若說過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

        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須二。輒還留者是得偷罪。若人發心欲以房舍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未與之間更聞他方有大德來。輒迴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過比丘財物。誰邊得罪。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若臨終時隨所與處因之得罪。

        若偷佛物。從守塔人主邊得罪。若暴水漂財物穀米果蓏衣服資生之物。取不得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欝單曰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繫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婬。

        出家之人無所繫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為父母兄弟國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受財。或先受請。木埿畫像及以死尸。如是人邊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邪婬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說者。是名妄語。若言不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破相說無覆藏相。是非妄語。若異音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顛倒語若發大聲不了了語。若有所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罪。無義語亦復如是。

        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餘三事是業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於自他得大罪故。或有說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亦念念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有作。況有無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果無因無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離面無像。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無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

        譬如有人發惡心故則惡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因惡業得麁惡色。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以念念常滅無有作無作者。如先所說燈河等喻。雖念念滅。以二諦故說作無作。微塵雖復次第不住。亦復不破世諦法也。正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漢。其有殺者得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界入等等無差別。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恩田故。如說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二字終不和合義不可說。雖念念滅亦名妄語不破世諦。猶如射箭。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到不到處。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舞獨樂。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動轉。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旋火輪。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火得圓匝初發心異方便心異。作時心異說時心異。眾緣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緣生於無作。如威儀異其心亦異。不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得無作已。心雖在善不善無記。所作諸業無有漏失。故名無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當知是人獲得雜果。若身善業有作無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有無作。當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惡果。

        是故。經中說七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優婆塞戒經》

──北涼曇無讖譯──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業品第二十四之餘〉

  善男子。眾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及不殺時。常得殺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殺時得罪。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因根本故說。

        諸比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無心犯也。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足。則不得戒。譬如鑽火。有燧有力有乾糞草。然後得火。若少一法則不得火。戒法亦爾。如是戒者。若得若捨若持若毀。皆隨於心。如來了了知諸法性。是故制之。若復有人。因於善業思惟力故不造諸惡。名如法戒。若從他得名為受戒。若離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惡獸師子虎狼應得功德。然實不得。以是因緣。受善戒者得無量福。受惡戒者得無量罪。

        是故。經中說惡律儀。一者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猪。四者釣魚。五者網魚。六者殺牛。七者獄卒。八畜獵狗。九作長摾。十作獵師。十一咒龍。十二殺人。十三作賊。十四兩舌。十五以苦鞭靻枷鎖押額鐵釘燒炙加人。國王大臣受寄抵謾不知恩者。惡性惡心大惡村主典稅物者。毀戒比丘心無慚悔。如是之人皆無戒也。雖復不名不善業道而得大罪。何以故。盡壽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從人受。則不成就。

        如是惡戒四時中捨。一者得二根時。二者捨壽命時。三者受善戒時。四者斷欲結時。或有說言。如善戒具足惡戒亦爾。是義不然。何以故。惡戒易得故。一因緣得故。所謂立誓。善戒不爾。有五方便。所謂五根。是故難得。以難得故要須具足。若有說言。優婆塞戒無。無義語兩舌惡口。是故優婆塞戒八戒齋法。沙彌比丘不具足得。是義不然。

        何以故。我今受持淨口業故。若有說言。我受五戒淨身口意心若不淨。當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人受惡戒已。雖不殺生。是人常有惡戒成就毀禁。比丘亦復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一一戒邊多業多果故。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物無量故戒亦無量。

        是善惡戒俱有三種。謂上中下。若不受惡戒雖多作罪不名惡戒。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說。

        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德田。二報恩田。壞此二田名五逆罪。是五逆罪有三因緣。一者有極惡心。二者不識福德。三者不見正果。若人異想殺阿羅漢不得逆罪。父母亦爾。若無慚愧不觀報恩心無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生憐愛故。能堪忍故。難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報恩田。若復有人殺父母已。雖復修善。是善無報。是故。我說人所蔭處乃至少時。慎勿毀折枝條花葉。

        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諸弟子當作是說。若以異想異名殺父母不得逆罪。即曇無德。或復說言。雖以異想殺於父母故得逆罪。即彌沙塞。或復有說。異想異名殺於父母俱得逆罪。即薩婆多。何以故。世間真實是可信故。父母真實想亦不轉。惡心殺之即得逆罪。實是父母無父母想不發惡心。父母雖死不得逆罪。

        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實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惡心。三者捨心。四者作眾生想。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則不成就。若為憐愍故。若為恭敬故。若為受法故。若為怖畏故。若為名稱故。授與死具雖不手殺亦得逆罪。若為他使令殺父母。啼哭憂愁而為之者。如是罪相初中後輕。欲殺父母誤中他人不得逆罪。欲殺他人誤中父母亦復如是。欲殺母時誤殺相似。殺已藏刀。復中母身不得逆罪。母有異見兒有異殺。但得殺罪不得逆罪。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羅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殺羅漢。破僧復重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物重意輕。如無惡心殺於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物重意重者。以極惡心殺所生母。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有方便根本輕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有根本輕方便成已重。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

        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於我。未與我間轉施餓狗。我亦稱讚如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選擇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德。何以故。心善淨故。

        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

        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復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輕作重。眾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果。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之時有善圍遶。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時惡來圍遶。復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眾惡人中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惡地獄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復有作已亦具足者。無有念心。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善亦如是。

        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無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種果。雜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獄眾生惡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餓鬼畜生亦惡意摸身。身既成已雜善不善。善惡中陰以善惡摸身。身既成已俱得雜報善以不善。歌羅羅時乃至老時。亦得雜報善以不善。

        是故。經說有四種業。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不黑不白是業無報。黑業黑報所謂地獄。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雜報所謂欲天人中畜生餓鬼。不白不黑無報所謂無漏。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緣者。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

        善男子。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貪因緣故。色聲妙好威儀詳序。瞋因緣故色聲麁惡威儀卒暴。如瞋癡亦如是。無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獄處。無量畜生無量餓鬼皆因業。作人天亦爾。無量眾生獲得解脫。亦因於業。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煩惱。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長戒。如除毒藥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藥。二者神呪。三者真寶。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決定能修十善業道。若多放逸。無有慚愧及以信心。當知是人決定能作十不善業道。是十業道復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上。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

        善男子。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是十業道三法圍遶。所謂無貪恚癡有貪瞋癡。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

        捨戒有六。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二根時。三者捨壽命時。四者受惡戒時。五者捨戒時。六者捨欲界身時。或復說言。佛法滅時便失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斷身口意惡故名戒戒。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名定戒。

        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捨身後世更不作惡。名無作戒。守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攝根戒。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無作戒。善男子。波羅提木叉戒現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若復有人欲受戒時。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是無作戒三因緣捨。一者小莊嚴故。二者心放捨故。三者作不堅故。不捨因緣復有三事。一者有本願故。二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善男子。除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戒惡戒。已更有業戒所不攝者。謂善惡法。如是善惡有作無作。有人具足作及無作。若現在作善未捨之頃。具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去作無作。作已過去唯有無作無有作也。若人得戒雖作不善。是人現世成就二法。惡法有作善法無作。是作無作二因緣捨。一者所施物盡。二者心捨善作。二世成就過去現在無作。三世定戒二因緣捨。一者退時。二者斷善根時。復有三時。一者捨身時。二者退時。三者生上時。無漏戒有三時捨。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果時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退時身口意善。斷善根時一時俱失。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了解十業道。

        善男子。因十業道眾生。壽命有增有減。減者壽命十年。增者至無量年。北欝單曰定壽千年。此壽百年。東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壽無量彼亦無量。四天王壽人數九百萬歲。命亦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壽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焰摩天上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壽七千二百萬歲。除後身菩薩。餘一切命皆亦不定。化樂天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熱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化樂天上一年。即是大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獄壽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一年。即是小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七千二百萬歲。命亦不定。焰天一年。即眾合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黑繩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一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九百萬歲。命亦不定。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大熱地獄壽命半劫。唯此二處壽命決定。人中五百年。是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鬼壽命萬五千歲。命亦不定。

        畜生道中除難陀婆難陀。其餘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獄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處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天壽命八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劫。識處四萬劫。空處二萬劫。若有發起輕微煩惱愛著空定。

        當知是人生四無色。從十年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年。如是增減滿十八反。名為中劫。穀貴三災。疾病三災。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閻浮提中刀兵起時。東西二方人暫生瞋。此病起時。彼小頭痛力少微弱。此穀貴時彼則念食。如是惡事欝單曰無。因不殺故壽命增長。偷因緣故壽命減少。有二種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火劫起時地獄眾生。若報盡者悉得出離。若未盡者移至他方大地獄中。若此世間八大地獄空無眾生。是名眾生脫於地獄。四大海中所有眾生。業若盡者悉皆得脫。若未盡者悉轉生於他方海中。若是海中無一眾生。是名得脫。閻浮提地直下過於五百由延。有閻羅王城。周遍縱廣七萬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餓鬼眾生。業已盡者悉得出離。業未盡者轉生他方閻羅王所。若是城中乃至無有一眾生者。是名得脫。爾時。有人內因緣故獲得初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初禪寂靜初禪寂靜。諸人聞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獲得初禪。即捨人身生初禪地。時。初禪中復有一人。內因緣故修得二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二禪寂靜二禪寂靜。眾生聞已各自思惟。復獲二禪。捨初禪身生二禪處。當爾之時從阿鼻獄上至初禪。乃至無有一眾生在。

        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唯一日現。賴之熟成百穀草木。火劫起時七日都現燒燃一切百穀草木。山河大地須彌山王。乃至初禪。二禪眾生見是火災心生怖畏。彼中復有先生諸天。語後來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見如是火災。齊彼而止不來至此。如諸眾生增十年壽至八萬歲。減八萬壽還至十年。經爾所時如是火災熱猶未息。是時。便從中間禪處降注大雨。復經壽命一增一減。眾生業行因緣力故。為持此水。其下復出七重風雲。是時。雨止水上生膜猶如乳肥。四天下中須彌山王漸漸生現。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種種種子。是時。二禪復有一人短命福盡。業力故墮生世間壽無量歲。光明自照獨處經久。心生愁惱而自念言。我既獨處若我有福。願更有人來生此間與我為伴。發是念已是時二禪有諸眾生薄福命盡。業因緣故便來生此是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於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從彼生彼化作我。彼於我身有自在力。以是因緣。一切眾生生我見想。善男子。陰界入等。眾生世界國土世界。皆是十業因緣而有。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觀如是十業道者是不為難。在家觀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   *   *   *   *   *   *

        〈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說檀波羅蜜尸波羅蜜。菩薩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羅蜜。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薩若值他人打罵輕賤毀呰惡口罵詈。是時內心無加報想。菩薩雖作如是忍事。不為現在但為後利。有善報之惡則不反。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羅蜜。有非忍辱非波羅蜜。是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世忍。聲聞緣覺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所謂禪波羅蜜。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所謂若被割截頭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羅蜜尸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緣覺持戒布施。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應當先破憍慢瞋心癡心。不觀我及我所相種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觀。當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歡喜。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誰當受罵。然彼罵者即是風氣。風亦二種有內有外。我於外風都不生瞋。云何於內而生瞋也。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是故說言一切善惡皆因我身。

        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人軟言淨身口業。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能觀一切苦樂因緣。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修空三昧。觀諸眾生悉是無常受苦等想彼罵辱時。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當知是人能修忍辱。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奪我命。若不如者瞋亦不應報。何以故。非疇匹故。我若報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與他人無責者。如其自服人則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當於未來受大苦惱。一切聖人悉當責我。以是因緣。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云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覩之無厭。於受化者心不貪著。智人見怨以惡來加。當發善願。願彼怨者未來之世。為我父母兄弟親戚。莫於我所生憎怨想。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醜惡。諸根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瞋因緣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緣。智者應當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時。常樂觀察生死罪過。樂修法行勤於精進。讀誦書寫如來正典。供養師長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於慈悲憐愍一切。見苦惱者能令遠離。常樂出家乃至盡壽。持戒精進攝持六根。不令得起煩惱因緣。寧捨身命終不毀戒。若他有事樂為營理。常有慚愧樂讚忍德。為調眾生堪忍眾苦。於怨尚能忍於惡事。況復親所。能忍二瞋。一眾生瞋。二非眾生瞋。捨己樂具令眾得樂。不念多惡不忘少善。遠離兩舌前後默然。不說彼短說煩惱過。令眾得離他所不喜不為說之。淨身口意了諸罪業。若客煩惱因緣作罪。作已慚愧心生悔恨。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忍辱是不為難。在家修忍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   *   *   *   *   *   *

        〈毘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修六波羅蜜。誰為正因。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如是精進。即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因也是勤精進能脫一切諸煩惱界。

        善男子。若能受於三惡道苦。當知是人真實能修毘梨耶波羅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緩。精進二種。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信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無悔。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修善法時心無懈息。失身命時不捨如法。若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緣也。若自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自為法勤行精進。若能以是轉化眾生令調伏者。名為他法勤行精進。若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修舍摩陀毘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復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是名六波羅蜜之正因也。

        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進攝心念定。忍於惡事分別善惡。是故我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善男子。有勤精進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勤精進。有亦精進亦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精進非波羅蜜者。如邪精進善事精進。聲聞緣覺所有精進。有波羅蜜非精進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有亦精進亦波羅蜜者。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等五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及餘善法。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為難。在家修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   *   *   *   *   *   *

        〈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云何禪定。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

        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不與惡交不樂世事。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勤。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攢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

        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是三昧有四緣。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得無量福增一切善。復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復有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增時。

        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緣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根本禪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不在餘處。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脫門。自利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

        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

        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中施安。是名修慈。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都及怨家。

        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觀生死過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糞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難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脫。復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緣廣故廣緣少故少。

        慈悲三種。謂下中上。復有三種。一者緣親。二者緣怨。三者緣中。復有三種。一者緣貪。二者緣眾生。三者緣非眾生。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善男子。有禪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聲聞緣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非禪定者。所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剛三昧。非禪非波羅蜜者。謂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於淨禪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   *   *   *   *   *   *

        〈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言。世尊。菩薩云何修淨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菩薩持戒精進多聞正命修於忍辱。憐愍眾生心多慚愧遠離嫉妬。真實了知諸善方便。為眾受苦不生悔退。樂行惠施能調眾生。善知所犯輕重之相。勤勸眾生施作福業。知字知義心無憍慢。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寶諸師和上長老有德。於身菩提不生輕想。能觀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惡相知世出世一切聲論。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當知是人能得智慧。

        如是智慧有三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從字得義名從聞生。思惟得義名從思生。從修得義名從修生。能讀如來十二部經能除疑網。能讀一切世論世事。能善分別邪正之道。是名智慧。能善分別十二部經。陰界入等因果字義。毘婆舍那舍摩他相。上中下相。善惡無記。及四顛倒見道修道。能善分別如是等事。是名智慧。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於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親近佛及佛弟子。世無佛法樂在外道出家修學。雖處邪道樂求正要。常修慈悲喜捨之心及五通道。得五通已觀不淨想及無常想。能說有為多諸過罪。為正語故教諸眾生令學聲論。能令眾生離身心病。樂以世事教於他人。所作事業無能勝者。所謂呪方種種醫藥能善求財。得已能護用以道理如法惠施。雖知一切不生憍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眾生信施持戒多聞智慧。知善不善無記方便善知學行因緣次第。知菩提道及道莊嚴。知諸眾生上中下根。知外聲論心不存著。知眾生時隨宜調伏。知眾生世及國土世。知從具足六波羅蜜。

        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羅蜜。有非智慧非波羅蜜。是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世間智慧。聲聞緣覺所行智慧。是波羅蜜非智慧者。無有是義是智慧是波羅蜜者。所謂一切六波羅蜜。非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聲聞緣覺施戒精進。善男子。若人有能勤修如是六波羅蜜。是人名為供養六方能增財命。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智慧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說是法時。善生長者子等千優婆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即從坐起。禮佛而退辭還所止。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優婆塞戒經》又名《善生經》。

*本經收錄於〈受戒品〉,是《在家菩薩戒》的依據。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覺燈法師認為《優婆塞戒本》是以《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善生經》為基礎推衍發展而成。 與《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及《善生子經》《尸迦羅越六方禮經》等經,都是述及六方供養及在家信徒的持戒生活的相關經典。太虛大師更認為《優婆塞戒經》應題為《在家菩薩經》。 

*本經數品的結尾皆說:「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智慧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故此卷第一〈集會品第一〉說:「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解脫分」:指能為人帶來解脫的善根。〈解脫品第四〉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的「瞿陀身劫」的「瞿陀」是梵語音譯。「瞿」是指「牛」。

*佛經中指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周圍四大洲。分別為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盧洲。其中的西牛賀洲,梵語音為Godāniya,音譯就是「瞿陀尼耶」。「瞿」是牛,「陀尼耶」是指交易,以牛交易,故稱為「牛貨洲」。因為是在須彌山之西,故稱為Apara-godānīya「西牛貨洲」。

*「賓耆羅身」的「賓耆羅」,梵語音譯泛指一切禽鳥類,從最大體形的金翅鳥到最小體形的鴿子雀鳥等等。

*「三十二相業」:〈大智度論〉說,三十二身相是指佛陀身體形貌上的「足安平相」「垂手過膝相」「身毛右旋相」「身金色相」等等三十二種莊嚴特徵。 

《金剛經》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也就是佛的「形象」並非真如實相,並非佛的法身,故同經中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   *   *   *   *   *

[法語法句]: 

*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

*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兒。能得如見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

*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

*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

* 我於往昔為正法故。剜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身實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

*善男子。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

*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成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

*善男子。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善男子。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

*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禪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

*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