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名相]路伽耶陀

路伽耶陀:
        〈佛學大辭典〉載:「路迦耶底迦 (Lokā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譯作順世。四卷楞伽經謂之惡論,七卷楞伽經謂之世論。外道之名。隨順世間之凡情,計執是常是有等者。」
        〈慧琳音義〉曰:「路伽耶經,梵語,此名惡論義,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則順世外道,隨順世間凡情所說,執計之法是常是有等。」
        〈法華玄贊〉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惡答對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順世外道。」
「路伽耶陀」是「六師外道」之一的「順世外道」。
        據《大毗婆沙論》等說,原始佛教時期共有九十六種外道。在近百不同的學說中,著名的有六種,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包括:
        其一,「順世論」。「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hakambala)為代表的一派。「順世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而構成物質的元素是地水火風,認為「大種為性,四大種外別無有物。」「人依四大種所成,若命終者,地還歸地身,水還歸水身,火還歸火身,風還歸風身,諸根歸入空虛。」認為「身壞命終,斷滅消失,一無所存。」否定靈魂的存在,認為靈魂只是肉體的屬性。否定輪迴業報天堂和因果,反對祭祀和苦行,主張種姓平等。認為只有今生,沒有來世,一切認識憑感覺經驗,此外都不足信。認為「現受苦盡,樂法自出。」故佛教稱他們為「現世涅槃論」者。
        其二,「耆那教」(Jaina)。尼乾子若提子所創。尼乾子原名筏馱摩那,亦稱尼犍若提子,原意是「勝利者」,號稱「大雄」。西元前六至五世紀與佛教同時興起。其教理亦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和權威,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等多種元素所構成,主張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等五戒,主張苦行,肯定物質和靈魂的存在,認為人的靈魂本性是清淨的,因包在人體軀殼裡而不能顯露。認為人現世的一切是由前世的「業」所決定,業報是輪迴的,主張靈魂的解脫,而要解脫必須擺脫業的束縛,方法是正確的信仰和學習教義,奉行戒律,進行苦行的實踐。認為禁欲和苦行可以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而達到靈魂的解脫。創教二百年後,於北方摩伽陀和南方加羅奈克的信徒在教義上產生分裂,成為南方保守的,主張裸體的「天衣派」,和北方寬容的「白衣派」。耆那教曾經盛極一時,十三世紀起衰落,十七世紀後出現改革,主張以人道主義和博愛觀點解釋古老教義。漢傳佛典稱其為「尼乾外道」或「裸形外道」等。
        其三,「七元素說」。「婆浮陀伽旃那」(Krakuda kātyana),亦譯成「迦羅鳩馱‧迦旃延」所創。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苦樂和靈魂七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是原本存在的,並非創造或生成的,故其永恆不變,互不影響接觸,人類只是這些元素單純的集合體。認為「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靜,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力。」後來此一學派被稱為「積集說」。
        其四,「無因無緣論」。「富蘭那迦葉」(Pūrana Kāshyapa)所創。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無因無緣,無因果報應,宣稱「使用暴力不以為罪」。
        其五,「生活派」。「末伽梨拘舍羅」(Maskā ri Goshā li Putra),亦譯成「末伽梨‧俱舍梨子」所創。這原是耆那教的分支,主張「嚴格遵守生活法規」,主張世界由靈魂、地、水、火、風、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十二元素構成,其中虛空是其他十一個元素存在的場所,靈魂則存在於有生命的動植物和其他物質中,認為世上一切都受命運支配。認為「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其他教派貶其為「借行道以謀生活者」,漢譯佛經中稱其為「邪命外道」。
        其六,「懷疑論」或「不可知論」。「散若邪毘羅梨子」(Sanjaya Vairatiputra),亦譯成「删闍夜‧毘羅胝」所創。 認為世間萬物及真理都不能有定論,可以說有非有,亦有非有,非有非非有。佛教稱他們為「難以捕捉的鱔魚學說」。
        後來此六師外道除「耆那教」外,其他都逐漸消亡。 

(另見[名相-法數]之「六師外道」及[名相-13畫]之「外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