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卷1至3     〈三律儀會〉      
卷4至7     〈無邊莊嚴會〉      
卷8至14   〈密迹金剛力士會〉 
卷15-16   〈淨居天子會〉
卷17-18   〈無量壽如來會〉
卷19-20   〈不動如來會〉
卷21至25〈被甲莊嚴會〉
卷26-27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卷28        〈大乘十法會〉
卷29        〈文殊師利普門會〉
卷30至34〈出現光明會〉
   *   *   *   *   *   *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序
        ──大唐太上皇製──

  朕聞。天之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紀。地之為大也廣。縱橫之數可推。則知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拯沈淪於沙劫。救焚灼於塵區。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其大則包於宇宙。其小則隱於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鈞之內。萬八千載即為俄頃之間。漢日載其通暉。周星彰其降誕。鷲頭峯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干戈不用。梵志摧鋒。甲冑無施。波旬潰旅。闢圓明之淨域。啟方便之禪門。慧晷耀於昏衢。慈雲清於朽宅。無得而稱者。其惟正覺乎。然則教自西方。法流東夏。馬鳴龍樹肇闡瓊編。羅什道安承宣寶偈。關中道俗。雖傳貝葉之文。江左黎元未極蓮花之旨。又以元魏迷於釋典。宇文扇於魔風。開皇之初暫為修建。大業之末遽即分崩。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叡聖重光。文思御曆。吞沙靜㜸。練石稱神。巢燧執鞭。羲農擁篲。懸法王之鏡。轉梵帝之輪。被正朔於蟠桃。混車書於細柳。三藏沙門菩提流志者。南天竺國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也。年十有二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并曆數呪術及陰陽等。年踰耳順遽乃心歸。知外法之乖違。悟釋教之深妙。隱居名岳。積習頭陀。初就耶舍瞿沙三藏學經論。其後遍遊五天竺國。
  高宗天皇大帝。聞其遠譽挹其道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聖帝。應乾司契當宇披圖。令住東都居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花嚴等經一十一部。
  中宗孝和皇帝。循機履運配永登樞。神龍二年。令住京下於崇福寺翻譯此經。俄屬靈祐虧微。綿區集禍。
  喬岳之仙長往。茂陵之駕不還。朕以庸虛。謬膺不構。敬遵前旨。勗就斯編。法師尋繹故文。發揮新句。炎涼不懈。曉夕忘疲。舊翻新翻凡有四十九會。總其部帙一百二十卷成。以先天二年六月八日。畢功進內。法師戒珠在握。慧炬明心。為法門之棟梁。啟僧徒之耳目。伏願上資七廟。八百之祚長延下及萬方。億兆之甿恒逸。遠邇寧謐。朝野歡娛。致澆俗於淳源。歸迷生於壽域。暫乘紫機之暇。聊題緗帙之前。所有會名。具於其目云爾。
*   *   *   *   *   *   *
        《大寶積經》述
        ──唐朝議郎行河南府告成縣主簿徐鍔撰──

  夫日月出矣。而輝耀十方。時雨降矣。而澡漉萬物。況我身常樂。湛虛空之相。妙覺圓明。融心行之本。唯曒唯昧。不生不滅者哉。是以闢無學之地。聿修迦蘭。啟息言之津。亶作羅奈。智勝菩薩。起方便之緣。淨居天人。發成就之力。稱謂所絕者。其第一義乎。自恒星夜掩。仙虹晝爍。青鉢傳其睟容。寶棺現其金臂。法山摧仞。拂魔箭於危屏。直水橫流。係慈航於彼岸。烏虖妙藏不可以常祕。戒輪不可以終 。雖雙林下砉示於泥洹。逮一千年。遹被於聲教。龍持貝葉。亟傳摩竭之城。象負蓮華。遂滿真丹之境。三十七品。慈悲於火宅。一十二經。引喻於沙界矣。大寶積經者。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及今朝玄奘法師。菩提流志等。咸自西天竺所致也。如來昔在鷲峯。利建平等。金口注海。酌之而不竭。寶言如綸。振之而有緒。烱茲瑞憲。久翳鴻都。原壑屢非。市朝多變。歷代侚齊之主。競興參譯。跋陀授記之言。罕能丕就。洎我唐之有天下也。功橫鐵圍。化緜忉利。苑禦千界。提封萬剎。張四攝之扉。廣納諸有。騁六道之驥。冥濟群惑。太上皇以澤深智海。掌耀禪珠。神皇帝以勛格梵空。胸懸法印。肅敷玄誥。照灑鴻波。歷選緇徒。明 列寀。博考同異。聿興刊緝。勇振頹綱。嚴持絕紐。爰有沙門大德思忠。東天竺國婆羅門大首領臣伊舍羅等。譯梵文者。求善住緣。悟無生忍。博聞強識。精而譯之。復有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者。開忍辱場。破煩惱眾。弼諧神侶。明而辨之。復有沙門大德履方宗一普敬慧覺等筆授者。令聞孔膠威儀不忒。手握仙札受而字之。復有沙門大德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慧迪等證義者。國之大師。佛之右臂探諸了義演而證之。復有大德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等次文者。庇影多林。息肩香窟。勤修精進。纂而次之。復有潤文官者。銀青光祿大夫邠王傅上柱國固安縣開國伯盧粲。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詹事崇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公徐堅。朝議大夫守中書舍人崇文館學士上柱國野王縣開國男蘇晉。朝議郎給事中內供奉崔璩等。位列鳳舞。聲流雞圃。分別二諦。潤而色之。復有銀青光祿大夫守侍中兼太子左庶子兼修國史上柱國鉅鹿縣開國公魏知古。兵部尚書上柱國郭元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上柱國范陽縣開國男張說。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上柱國興平縣開國侯陸象先等。朝踐瑣闥。夕遊珠域。護持四法。總而閱之。爾乃杖錫之士。端珪之俊。麻列定筵。林攢樂土。蔭祥雲而演譯。倐換炎涼。吸甘露而勤求。載淹衡晷。大乘章句。義不唐捐。小品精微。拯無遺溺。能事畢矣。佛何言哉。今所新翻經。凡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合一十二帙。以類相從撰寫咸畢。以先天二年六月三十日進太上皇。八月二十一日進皇帝。禁闈曉闢真教上聞。仙宁克怡。宸襟允穆。竦鈞陣於白日。親御靈臺。落雲雨於彤霄。荐加殊尉。賢愚稽首。以為利見仁王。真俗歸心。以為潛登覺道。次有清信佛弟子。前少府監丞李式顏等。皇朝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贈侍中隴西公逈秀子也。復有清信佛弟子。前右拾遺徐鐈等。皇朝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昭文館學士高平公子也。咸屬彼穹。降禍私門墜構。陟遙岵而崩心。瞻冥途而獻福。於是胠篋探笥。檀波羅蜜。廣疊簡牋。首崇書寫。不變槐火。遽盈苔袟。然後裝之鏤軸。綴以瓊籤。羅綵簟而霓舒。播珠函而錦縟。方使猛風吹嶽。長存妬路之文。劫火燒天。不壞多羅之典。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其山高峻嚴麗可觀。持諸雜種猶如大地。眾華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復有天龍夜叉毘舍闍緊那羅等常所遊止。復有種種異類諸獸。所謂師子虎狼麒麟象馬熊羆之屬止住其中。復有無量百千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鴝[只+鳥](䳅)羅鳥鳧鴈鴛鴦命命等類依之而住。是諸眾生。以佛威力。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猶如母子。
        是山王中多諸雜樹。叢林蓊欝枝葉繁榮。謂天木香樹。菴摩羅樹。甄叔迦樹。尼俱陀樹。栴檀沈水。如是等樹無不備有。復有水陸無量雜華。所謂阿提目多華。瞻婆香華。波吒羅華。婆師迦華。蘇曼那華。由提迦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芬陀利華。迦羅娑華。摩訶迦羅娑華。如是等類諸雜名華。光飾山王處處充遍。
        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大密雲。輕雷細雨。從初至末漸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如[殼/牛]乳頃廓然消散。涼風微動適悅身心。
        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卉木滋潤光澤如妙華鬘。微加水灑。光色鮮明倍更增勝。此山王中眾生草木。含滋發暉亦復如是。而此山中生諸軟草。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綠暉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師迦華。其觸又類輕兜羅綿。枝葉華果繁榮茂盛。未甞有一不具足者。山地柔軟無傷趾步。下足之時陷深四指。舉足之時還復如故。其中多有陂泉池沼。清冷盈滿生雜蓮華。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火等色。大如車輪。香氣普熏一踰繕那。
        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無降伏寶帝青金剛以為其莖。大吠琉璃為諸寶鐸。瞻部檀金為廣淨葉。順時清淨。栴檀為臺。瑪瑙寶王以為其鬚。其華縱廣猶如大海。十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十億雜色摩尼寶網彌覆其上。十億龍王雨妙香雨。十億金翅鳥王口銜繒綵。十億緊那羅王至誠瞻仰。十億摩睺羅伽王虔恭俯視。十億乾闥婆王歌詠讚歎。十億百千諸大天帝興布瑞雲。而雨末香燒香衣服華鬘幢幡寶蓋。十億梵王曲躬恭敬。十億淨居天眾合掌頂禮。十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十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十億光明摩尼寶以為照曜。十億淨福摩尼寶珠為勝莊嚴。十億遍照摩尼寶為無垢藏。十億妙光摩尼寶為大照明。十億雜色摩尼藏寶而為遍照。贍部幢寶為善安持。十億金剛師子摩尼寶難勝莊嚴。十億日藏摩尼寶。間錯廁填廣大嚴飾。十億不思議摩尼寶出種種色為妙莊嚴。十億如意寶出無盡莊嚴。
        是大蓮華從於如來超過世間善根所生。菩薩志意之所愛慕。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以無諍法性理趣。莊嚴如夢法性。無行法印順無着理。遍滿十方一切法界。是順佛境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色相功德莊嚴。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濕婆氏多。尊者摩史波。摩訶男優陀夷。耶舍。富那。無垢。善臂。憍梵鉢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睺羅。難陀等而為上首。悉皆覺悟自性諦理。現證實際。入法本性。度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悉能永斷隨眠結縛而於攝藏。住無所住行空寂靜。於如來所永斷疑惑。入佛智海勝信道中。利益世間為不請友。常能衛護一切眾生。與諸有情為不捨友。通達佛法。所行境界守護聖法。誓願受持諸佛正教。現前得生如來種性。善能趣向一切智智。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而為上首。所謂最上智智菩薩。最上寶智菩薩。一切語言智菩薩。無著智菩薩。花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光幢菩薩。妙高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端嚴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照幢菩薩。陀羅尼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福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普勝威德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清淨功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照藏菩薩。齊藏菩薩。勝蓮華藏菩薩。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明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照法界摩尼冠菩薩。妙菩提摩尼冠菩薩。照十方冠菩薩。出現一切佛藏冠菩薩。超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無映蔽冠菩薩。執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佛變化影像髻菩薩。妙菩提髻菩薩。一切願海音聲摩尼王髻菩薩。放一切如來圓光摩尼寶雷聲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差別表示摩尼寶網覆髻菩薩。一切如來法輪聲髻菩薩。一切三世名輪聲髻菩薩。大光菩薩。無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神變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光菩薩。智光菩薩。法光明菩薩。神通光菩薩。光照菩薩。華光菩薩。寶光菩薩。覺光明菩薩。梵光菩薩。普照光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地吼音菩薩。世間王音菩薩。山王音菩薩。山王相擊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伏諸魔音菩薩。大悲理趣雲雷音菩薩。遍息一切世間苦惱音菩薩。法勝涌菩薩。殊勝涌菩薩。智勝涌菩薩。福須彌勝涌菩薩。功德最勝涌菩薩。名聞勝涌菩薩。普光勝涌菩薩。大慈勝涌菩薩。智照勝涌菩薩。如來種姓勝涌菩薩。光德菩薩。勝德菩薩。法涌德菩薩。遍照德菩薩。法德菩薩。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光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帝王菩薩。法帝王菩薩。象帝王菩薩。梵帝王菩薩。山帝王菩薩。眾帝王菩薩。天帝王菩薩。寂靜帝王菩薩。不動帝王菩薩。最勝帝王菩薩。菩提寂靜聲菩薩。無著聲菩薩。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音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根雷聲菩薩。發悟本願聲菩薩。摧一切魔軍聲菩薩。智須彌覺菩薩。虛空覺菩薩。清淨覺菩薩。無礙覺菩薩。開寤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光覺菩薩。法界理趣照覺菩薩。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皆悉安住普賢願行。所行無著者。普遍一切諸佛剎故。變無邊身者。親近一切佛如來故。所緣無際限境界清淨者。了知一切佛神變故。趣無量者。往詣諸佛現等覺處無休息故。無邊光明者。於一切法實相海中得無邊智光明故。無邊劫中說功德無盡者。辯才清淨故。等虛空界者。智所行境清淨故。無所依者。隨世意樂現色身故。能離翳者。了知無有眾生界故。虛空智慧者。放光明網遍法界故。究竟寂靜者。最寂靜心故。一切陀羅尼種性智境界者。於三摩地勇猛無畏者。眼住法界盡其際者。於一切法住無所得者。遊無邊智海者。已度智彼岸者。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世間波羅蜜者。於三摩地彼岸得自在者。
        復有五百比丘尼俱。其名曰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瞿曇彌比丘尼。安隱比丘尼。優鉢羅華比丘尼。瘦瞿曇彌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塞俱。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超名稱威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睺賢優婆塞。大賢優婆塞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夷俱。其名曰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德優婆夷。月光優婆夷。光明優婆夷。勝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等而為上首。及餘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圍繞恭敬而為說法。
        所謂廣說三律儀品。一切如來毘奈耶法。開現一切諸菩薩行。明照法界入諸法門。能淨莊嚴一切佛剎。摧諸邪論降伏魔怨。令眾生界心得歡喜。開曉有情稠林之心。隨眾生意而為宣說。開示照曜眾生諸根。令其轉趣。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畏者。攝受何法而修行之。攝受何法增長成熟諸如來道。攝受何法取諸功德。增長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告大迦葉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今所問多所安隱哀愍世間。義利饒益安樂人天。乃能問佛如是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大迦葉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迦葉。若諸眾生求佛智慧力無畏者。是等眾生。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迦葉。菩薩乃至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所得者即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起解執時於佛法中堅住不捨。當知是人不名為向無上佛道。何以故。以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而不捨離。則分別所分別。由是分別所分別處。則為所害。若為所害則便馳騁。若馳騁者則有流轉。若流轉者則有貫穿。有貫穿者則有妄想。有妄想者則有分別。有分別者則增妄想。若增妄想則有遍計。若有遍計則離寂靜。若離寂靜則有隨逐。若有隨逐則有遊行。若有遊行則便失壞。
        云何失壞。謂失安隱。云何安隱。謂無分別。若失壞者則便常入。若常入者則便親近。若親近者則有隨眠。若有隨眠則有相續。若有相續則增相續。若增相續則遍相續。若遍相續語則狂亂。語若狂亂則便誑惑。若有誑惑則便憂惱。有憂惱者則有悔恨。若有悔恨則依倚無明。為憂喜損害。而於是中。無有少法可為依倚。然從妄想流澍生故。為想繫縛。從想繫縛則想相續故名想縛。無有實處。一切貪處忿瞋癡處。皆是虛妄遍計分別增分別。計度增計度。是故。彼人不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是名愛處。何名愛處。無有定法名之為愛。名為愛者名愛處所。然有愛者但由堅著。若堅著時為虛空愛。若虛空愛生執著者。彼人即當得愛執著。我愛執著者。眾生愛執著者。善不善愛執著者。迦葉。是人則於一切空法。起非空分別則於非物而生物想。
        何謂為物。謂以菩提。若以菩提為其物者。彼彼眾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薩。於是中想若不可得。彼中想者亦不可得。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何謂菩提。所謂圓滿猶如於幻。云何如幻。謂說大我想者。大命想者。若復以想依止想者。則由非想依止非想。若以非想依非想者。則由狂醉故醉。若由狂醉故醉。則以苦逐苦。若以苦逐苦者。則彼彼如來皆說安住。狂言馳騁者。何故名住狂言馳騁者。謂增作意。若增作意則有貢高。若有貢高則有言說。若有言說則便增說。若有增說如來記之。是言說者教授者所持者。是故。諸法皆從作意而得生長。
        迦葉。如上空中有雲聚起。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是故。如來名實語者。知是雲聚非十方來。如實說之。以其義說。理相應說。以實理說。言雲聚者。則為非聚故名雲聚。何名雲聚。以其各別起相狀故。云何種類各別相狀。以種種相皆是廣大。迷惑相續。而於其中無少大相以為可得。汝觀雲聚起廣大相。則為非相。若非想者。但由畢竟廣大之相。非實雲聚。
        迦葉。譬如有人語他人曰。可共往詣蔭處坐耶。智者言曰。我不往坐。彼作是言。我於今者不作是說。但言是蔭。爾時。智者復語彼言。汝言蔭者即是非蔭。
迦葉。汝觀彼人乃至隨俗猶能覺了。如是如是。迦葉。如來如實了知諸法真實理性。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復次。迦葉。如來樂欲於隨順法住非順想。於諸眾生所有我想。於如來所是第一義。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眾生想者即為非想。此是最勝祕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諍。是故我言。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云何名世。所謂眾生。何故眾生名之為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眾生名之為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
        何以故。彼居大闇名住世者。若住世者則便有貪。若有貪者則便有瞋。若有瞋者則便有癡。若有癡者則為不淨。若不淨者則便相違。與誰相違。所謂如來及聲聞眾。若相違者則便乖背。若乖背者則重相違。重相違者則樂於有。樂於有者心則求之。求於有者則便遍求。若遍求者則不知足。不知足者則多所作。多所作者則便多欲。若多欲者彼則隨眠於三界中。若隨眠三界則令他隨眠。令他隨眠者彼則隨流。亦隨流行者。若是隨流隨流行者。則趣於死。若趣死者則不趣涅槃。不趣涅槃者則至非行處。至非行處者則趣地獄。
        如是。迦葉。由不祥法與之相應。瞋忿毒心及不覆蔽。不覆蔽者不觀我想。不觀察者作一合想。不能銷滅我及我所。何名為我執。不實故。住種種想造諸世業。若如是者。彼執我相以為其我。何名我所。謂貪欲。故名為我所。以於諸欲與身和合即起貪心。起貪著已能壞戒蘊。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輕毀。及於財物攝為己有親近守護。是名我所。有我所者則有流轉。有流轉者則有迷惑。有迷惑者則有誹謗。有誹謗者則便有瞋。有瞋恚者則有吞害。有吞害者則為所燒。為所燒者則便遍燒。如是等過皆由貪欲。起男女想及以命想是我所有。名為我所。以是義故。說我所者則罵己身。一切愚夫。以我隨眠為愚夫法。是故說之以為我所。
        迦葉。若有眾生不聞此法。而說菩提及菩薩行。則為非行。言菩薩行者。實無所行是菩薩行。復次。迦葉。若諸菩薩得行圓滿無有缺減。清淨極清淨遍清淨者。是人則能說此大法。名有勢力勇猛精進。其所說法等於虛空而無積聚。為如理者。有功德者。能修行者。終不為彼不如理者。無功德者不修行者。汝等應當受持此法。於是法中勿生執著。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為於最上應供。有情而發問故。我以勝法而為解說。云何勝法。謂無法想。
        迦葉。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誑語離間麁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婬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膾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鬪諍。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
        有二十處應當遠離。何等二十。謂離女人。亦不與他調戲麁言論義諍訟。於父母處及佛法僧。離不恭敬。若諸女人減二十眾不為說法。除有男子。終不往詣比丘尼尼僧說法會處。不應問訊諸比丘尼。不與女人作其書疏。或為他人傳書送彼。應付丈夫勿付婦女。於一切時親族別請終不受之。不以欲心經須臾頃住女人前。又亦不應捨離本居往其屏處而與女人共為談說。不得隨逐比丘尼行。若比丘尼所施衣服不應受用。除在四眾演說法時。為說法故有施衣者。應生是心猶如大地。然後受之。不應別觀施者之面。若聞有尼勸導施衣不應受用。若比丘尼勸請受食。設令病苦終不受之。況復無病。若有寡婦而來請食。僧數不滿亦不受之。又亦不應入尼眾內。不應喚彼比丘尼來。若比丘尼來喚菩薩。應離住處拱手仰頭背而捨去。若說法時。有比丘尼來禮其足。無令足動。但應目視雙手掌中。善男子不應唯身修習精進。亦當勤心正念一處。於諸境界勿起貪瞋。為求一切智故。起堅牢誓。聞是法已。成就信心應當修學。
        迦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猫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證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迦葉。若有眾生修學此行。甚為難有。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何況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事。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若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億百千劫。為一眾生同唱是言。汝應作佛汝應作佛。是諸眾生。悉共圍遶相續唱言。當得成佛當得成佛。如是次第。出息入息猶可斷絕。彼所發言曾無間斷。如是之言。尚不能熟初菩提心。何況能證無上佛果。若能證者無有是處。
        迦葉。我滅度後。末法之時。及與汝等已般涅槃。不為諸天之所信護。當於爾時。多有眾生聞我功德。發菩提心。於中或有諸比丘等。雖發無上菩提心已。而便安住二十法中。何等二十。所謂親附諸比丘尼。受不淨食。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
        迦葉。譬如今世多聞比丘。住阿蘭若或聚落中勤修習法。於當來世諸比丘等。亦復如是。於聚落間或阿蘭若。與比丘尼聚集言談問答法義。彼諸比丘及比丘尼。多生染心少生法心。迦葉。汝觀是輩得菩薩名。墮大危險取於惡趣。當於爾時。初為法緣而相親附。互相見已欲火燒心。動於脣口表其欲念。彼相近時初為弟子。以阿闍梨法而申禮敬。自此之後當漸遣使。通致語言道路期會。或於街衢或在寺內。遙相瞻視。於出入時問其所由。互稱親族結為姊妹。彼等由是數相見故。而相習住。既習住已生於染心。生染心已共為穢事。為穢事已。更以非梵行名而相呼召。由行非法。退失菩提及以善趣。遠離涅槃棄捨如來。違背正法厭惡於僧。在於屏處。起欲恚害諸惡尋思。是人無有菩薩勝業四淨梵行。譬如今時勤修梵行諸菩薩眾。於未來世起欲恚害惡尋思者。亦復如是。
        迦葉。當於爾時住是種類。所謂惡行賊行矯行。汝觀爾時毀禁戒者。聞是等經便生誹謗。若有已能住戒布施。生於歡喜發菩提心。後聞是經復生謗毀。汝觀爾時有此相貌。可為記驗。若聞是經而生誹謗。於中智者。修淨戒者。持正法者。知是經內說此比丘名不知法。即應捨離。如是等人。此輩無心愛敬法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唐菩提流志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二〉

  復次。迦葉。當於爾時。有人詐現修菩薩行。便自顯揚生於放逸。生放逸已。謂勝獨覺及阿羅漢。住於非理。名不可治。當墮惡趣。
        復次。迦葉。未來有人住於非業。作非業故。取眾生相為說法故。處處遊行唯修似行。極似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熾盛流布。若有如實說是經者。則為他人憎嫌捨棄。於是經中起邪見想。是愚癡人不知此經呵責破戒。
        迦葉。當於爾時。皆為賊行之所穢污。是故彼人不思己過。能甚破壞正等菩提。由覆藏故。懷羞而謗無上佛果。
        復次。迦葉。當爾之際。不隨順僧不知恩報。而行開發。云何開發。謂開發他心。如來說彼數以語言誑惑他故。招致飲食。迦葉。當於爾時。不護語言。訶毀如來別解脫戒。復與不護語人同其事業。不攝威儀住不淨處。為住不淨處者。說諸法門。此法漸當為人輕賤。如是。漸漸多有女人棄捨丈夫入於寺舍。為聞法故而便就坐。時。有比丘即為宣說相似涅槃。迦葉。我觀爾時有五百數非法之門。不修行人常當隨順。五百煩惱悉無所減。諸有所為與俗無別。當有如是大可畏事。而復於中希望利益。是故。求菩提者不應親近諸比丘尼。亦不應行如是之行。常當捨離一切交遊。應一切時捨諸利養。受行乞食。捨所愛服受糞掃衣。棄捨一切樓閣房宇床鋪臥具。應住谿澗巖窟樹下。捨離一切病緣醫藥資具所須。依陳棄藥。知諸眾生昔為親屬。行大慈心。常應忍受捶打呵罵。終不捶打毀罵他人。捨離一切知友施主諸眷屬家。應當隨順自業行智。不應同彼在家俗人。常應順奉波羅提木叉教。
        迦葉。世若有人於別解脫起違背想。則為於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彼若於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則於去來現在諸佛而生違背。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受地獄苦。比前眾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優波尼沙曇分亦不及一。若欲遠離如是苦惱。應當遠離如是種類惡行。比丘縱遠相去千踰繕那。亦應遙避。何況近耶。若但聞名尚應棄捨。何況見聞而不遠離。
        是故。應當親近一法。何等一法。謂一切法悉無所有。若得諸法無所有忍。則不親近供養承事如是惡人。是人復應親近二法。云何為二。謂求諸法本無所有。及求諸法性而亦不應起於求心。應云何求。如所求者都不可得。不可得中不應起無所得心。猶如邪見。如是離一切三界心順菩提行。離一切相心。順菩薩行。菩薩行者。謂前所說為菩薩行。是故。聞此法已應捨離之。則於來世親得奉事彌勒世尊。心不貢高亦不卑劣。作是唱言。快哉安樂。我得解脫魔之羂網及諸惡趣。
        迦葉。若於後時聞是經典。不驚不怖。及見己身於中隨順。復能發心受持此教。佛知是人定當守護我之正法。迦葉。譬如長者財寶無量。子於家中。乃至見一盛水之器。起父財想。彼於異時。其父喪亡資財散失。忽見其器尋自念言。是我父物。將置身邊或時藏舉。
        迦葉。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此經已作是念言。此是如來柔軟微妙大梵音聲之所演說。復有比丘聞已誹謗。持法比丘作如是言。此最真實如來所說。彼持法者。人眾微少住處劣弱。將如是經晝夜藏舉。極遭誹謗。如是等人我亦知見。悉皆付囑彌勒世尊。於最後時。當為衛護如來法城。次後當為無礙大施。
        復次。迦葉。若善男子聞是法已。隨其智慧而修行之。成就深信正見眾生。於當來世遇彌勒佛。初會之中具修梵行。於最後時。亦當衛護如來法城。
        迦葉。我今普觀。乃至不見一人不親近我。於當來世五十年中。聞是經典不生誹謗。則能受持讀誦之者。無有是處。若於此時得見我身。及以奉事供養之者。彼於來世五十年中。當得讀誦受持是經。不待於我歎其功德。彼等自成一切智智同一體時。隨念於我。心生歡喜作如是言。希有奇特。釋迦牟尼佛。善能攝受護念我等。是故。迦葉。應學此法。學此法者。隨所樂求一切功德皆不難證。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究竟。無復志求。於此法中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是中極為知足。終不能成一切智智。世尊。無上菩提是希有事。於我聲聞難為證得。佛告大迦葉言。我不為汝說。然今因汝為他敷演。汝今勿於如是大事而生疑惑。汝等亦當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迦葉。若諸眾生成渴法心。成求法心。漸次皆證無上菩提。既證得已。為斷一切希求心故。與諸眾生宣說正法。迦葉。菩薩應當成就四法發大精進。何等為四。云何精進。所謂不求色受想行識。求無漏法。謂無地界。無水火風界。不說地界。不說水火風界。所有言說悉名表示。是表示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取表示法以為堅實。
        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所實無疑惑。若他問言。是表示法非真實者。佛之音聲言說表示為虛妄耶。若有此問當云何答。
        佛告大迦葉言。於未來世。有諸比丘不修身戒。心不識義理。瞋恚熾盛言辭麁獷。於是經典不能受持如法讀誦。何以故。彼住色受想行識生心故。未來比丘住是經典表示法中。如住色受想行識生故。復有一類諸比丘等。住在家法。於勝義諦無復志求。如生盲人以金華鬘冠飾其首而不自見。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是等經言說文字。尚不受持。況復能入所修勝義。譬如幼童若男若女。為大丈夫之所訶叱。此幼男女。於後異時。聞是人名驚恐怖畏。當於爾時。諸比丘等亦復如是。聞此等經如實說過。知已不悔樂好衣服。返於是經而生怖畏。
        迦葉。如繫蝦蟇在獼猴手。而此獼猴面不迴顧。當於爾時。諸比丘等亦復如是。聞此等經違背不顧。不住其前。迦葉。譬如野干為狗所逐走趣塚間窟穴深坑。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說此經如野干走野干走者。謂犯禁戒誹謗是經。聞是經已退道還家。馳求欲境趣向女人。趣於鬪諍喧雜醫術及以斷事。而於其中多犯禁戒。我說此等如趣塚間。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如趣窟穴。馳騁劍葉刀刃槍林諸大地獄。如趣深坑。迦葉。當於爾時。諸比丘輩成就如是野干之法。不能悟入如是等經。但能毀謗稱揚過失。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若表示法非真實者。如來言說亦非實耶。彼若說言。佛之表示名為真實。諸表示法亦應名實。有智比丘應問之曰。大德。今者為執何事。為執空耶為表示耶。彼若說言。我執表示。應報之曰。汝即是佛。何以故。汝有言說表示法故。彼若說言。我執於空。應問彼言。當為我說。執何等空。何以故。不可言說名之為空。若執表示以為空者。或於我我所眾生壽者。非空執空。又問彼言。汝意云何。樂一切法空不。彼若答言。我不喜樂一切法空。智者言曰。汝久忘失。沙門釋子。何以故。佛說一切空無我故。不說有我眾生壽者數取趣故。彼若說言。一切法空我樂空性。應語彼言。汝心尚樂一切法空。況復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尊者。為眼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如來。彼若說言。眼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如來。應語彼言。汝於今者。亦是如來。彼若說言。眼非如來。耳鼻舌身意亦非如來。應語彼言。仁者。汝作是言。眼表示非如來。乃至意表示非如來。即非表示是如來也。我於此處豈不悟耶。彼若說言。眼非如來。亦不離眼而有如來。乃至意非如來。亦不離意而有如來。應語彼言。如來所說十二處有。謂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此即眾生及眾生名字。仁者。為眼是如來非如來耶。乃至法是如來非如來耶。彼若答言。眼是如來乃至法是如來。應告之曰。如仁者言。一切眾生及山林大地應是如來。彼若答言。眼非如來。乃至意非如來。復應告曰。如仁者言。如來即法及以非法。彼若說言色非如來。乃至法非如來應告彼言。若如是者。豈以非法為如來乎。彼若說言。即以非法以為如來。應告之曰。若如是者。所有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及諸尊宿。殺害生命。犯不與取。行欲邪行。虛誑離間。麁惡雜穢。貪瞋邪見。應是如來。彼若說言。非非法而是如來。應告之曰。非法非非法應是如來。若非法非非法是如來者。則無表示。仁者。無可表示是如來耶。
        迦葉。應當如是折伏愚人。我不見有世間人天。能與如是如法說者而共對論。唯除瞋恚愚癡之人不堪忍者。雖為開示不生信心。毀呰空法棄捨而去。
        迦葉。汝等應當受持是經。於未來世。有諸比丘持是經者。當得三名而為表示。何等為三。謂說斷滅。無物無蘊及無恭敬。當爾之時。如是經典為他誹謗。汝觀爾時。不恭敬佛不恭敬法。但依表示名字語言。虛荷僧名而無實德。雖稱佛號。於他開示而不能解。云何可得瞻奉如來。雖說佛法。而不能知如來意趣。云何得名為善說法。四雙八輩是佛弟子聲聞之僧。但知其名。於彼功德不知其義。不能領受依名實德。為於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緣故。毀謗於法。菩薩於中應勤精進於是等經。深生希有樂欲之心。受持讀誦。何以故。是人來世為護法城。
        迦葉。我念過去九十一劫空無法時。如是等經不復流布。又念過去超於千劫。有佛出世。號休息熱惱。住世八萬四千劫。成熟菩薩利益世間。又念過去。復有如來。號無邊力。住世二十億劫。於二十億劫行菩薩道。然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汝觀於佛。修習幾何難作之行。攝諸眾生。
        復次。迦葉。劫濁盡世。我等不應輕賤己身。何以故。於劫濁中。乃至一人能於我所信解此法。甚為希有。一切眾生不持刀杖追逐我等。亦為希有。何以故。此法即是善丈夫法。謂於諸行為無行想。難了知故。若有我見眾生見命見數取趣見有見。若依諸蘊起於戒見若多聞見佛見法見涅槃見。若有起於涅槃見者。如來悉知見為邪見。何以故。佛於涅槃而無分別亦無所得。若於涅槃起於分別及有所得。如來盡說名為邪見。若邪見者則名無智。若無智者名為損害。若損害者名曰愚夫。名愚夫者。於大菩提則無樂欲。乃至遠離生天勝道。
        迦葉。於未來世。當有比丘年紀二十三十四十乃至百歲。為老所侵。莊嚴衣服。雖剃鬚髮毀壞威儀。老病衰朽無有威光。趣向邪法。臨命終時。由罪意樂之所障蔽。熟思已犯懈怠不修。而於三處示現證得。何等為三。或矯現威儀。或復詐現修持淨行。或舉手自稱言。我無與等以此三處示現有證。斯人咸墮增上慢中。臨命終時心生追悔。既命終已生地獄中。
        是故。迦葉。我今分明宣告汝等。我為汝等真善知識。樂欲利益哀愍汝輩。不令於後受大熱惱。如慕理迦。畔地迦。波利婆羅理迦。受諸苦毒。
        迦葉。我終不聽執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補特伽羅見者。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許強出家者。皆為是賊。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迦葉。寧當絕食至於六日。不於我法得出家已食重信施。起於我見眾生壽者數取趣見乃至涅槃見。是故。菩薩應發精勤。不應執著我眾生壽數取趣見有見涅槃見。為斷一切見故應當說法。迦葉。如是等經。我今付囑諸菩薩等。何以故。彼等意樂同於我故。若彼意樂同於我者。是我伴侶。我伴侶者。則便堪能受我付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眾苦所逼迫  都無能救護  唯除世導師  無有戲論者 
     諸苦惱眾生  修下劣邪道  漸增諸欲貪  由斯墮惡趣 
     無導無救護  住之嶮曠遠  趣向邪道中  終無安隱處 
     譬如人持財  求利行遠道  於中群賊起  劫盡諸貲財 
     失財已空歸  為利增熱惱  所貸他人財  被債倍生苦 
     斯等亦如是  為法故出家  本所持法財  白業皆銷滅 
     唯淨剃鬚髮  愚墮諸見中  執著我眾生  補特伽羅想 
     說空法比丘  不著數取趣  於此起謗心  速墮於地獄 
     以瞋恚因緣  遞互相誹謗  自犯畏人知  妄宣他過失 
     身惡及口惡  意業多諛諂  顛倒隨見流  斯人生惡趣 
     造諸惡業已  速疾往三塗  眾苦所燒然  無能救護者 
     未來有比丘  卒暴多瞋恚  逼惱諸出家  趣向菩提者 
     此諸可畏眾  誹謗如是經  不復能信受  釋師子之教 
     互起瞋恚心  遞共相苦切  更相揚過失  惡名遍十方 
     虛加惡唱他  於己便生恥  柔和者劣弱  邪友勢力增 
     是知正法衰  惡人多勢力  我之所愛子  謂諸善比丘 
     應趣向餘方  往求安隱處  從惡得解脫  於此起悲心 
     宜於是經中  當自審思念  佛有如是教  當樂住餘方 
     正法滅壞時  柔和者難得  相隨俱往詣  如來稱歎所 
     或有言此處  可離不可居  當詣大仙人  得大菩提地 
     復有稱仁者  汝實善為言  繞塔以求真  是名世尊教 
     寧當至於彼  悅意菩提地  不可恒此居  沒於瞋迫所 
     比丘當詣彼  為我故應行  見佛所遊方  昔曾安止處 
     經行宴坐地  若石及空閑  集已共諮嗟  為之數啼泣 
     言是彼大仙  經行受用處  昔日曾遊止  轉無上法輪 
     有為悉無常  我等今不見  人及非人等  天龍皆會集 
     善化令歡喜  何乃見空虛  時往道場中  最勝菩提地 
     同來集會已  當如理思惟  世尊於是處  成無上佛果 
     驚怖惡魔軍  猶如野干眾  是為道場地  大覺所端居 
     過去及未來  一切諸佛座  安處大雄尊  億天所敬禮 
     七日加趺坐  諦視菩提樹  瞻觀供養畢  次往鹿林中 
     言此轉法輪  聲聞於梵世  彼諸比丘等  當為數悲啼 
     為欲調五人  導師來至此  五人初見佛  各起憂惱心 
     立制自相要  我等勿為起  時大悲世尊  哀愍群生類 
     為五比丘說  甘露果時成  禮轉法輪方  心悲數啼泣 
     次往涅槃處  感佛最後身  於此雙林下  利益群生類 
     碎身分支節  於茲般涅槃  嗚呼大聖尊  釋迦大寂滅 
     今但聞其名  惜哉我不見  大師復於此  最後度善賢 
     能以智先知  此為最後度  或修時壽盡  或發趣命終 
     或修己身亡  彼皆生善趣  從於彼時後  深廣法沈淪 
     持戒毀禁人  皆當得供養  受他重信施  速墮惡趣中 
     汝觀諸比丘  有如是差別  智者修雖後  速受人天身 
     是等照世燈  憐愍世間者  大智諸菩薩  慈心利眾生 
     常作勤修事  勇躍心歡喜  當成大覺尊  亦逢事彌勒 
     供養彼如來  眾中蒙授記  隨心所憶念  為彼大威神 
     我說誠實言  安慰如是輩  彼雖不見佛  而與見佛同 
     我昔求菩提  禮敬於諸佛  若諸女人等  趣無上菩提 
     我及無量佛  皆當安慰彼  速成男子身  得見於彌勒 
     供養彼如來  所求悉如意  應學諸智者  淨信而出家 
     堅固樂欲心  多聞學持戒  於彌勒佛前  得受其記莂 
     是故聞勝利  起信修善賢  安住堅固心  攝諸眾生類 
     誰於如是處  求而不得之  有慧及精勤  菩提不難證 
     修習慈悲念  捨離諂曲心  常樂在空閑  是則菩提道 
     若人於是法  空說不能行  眾皆禮敬之  此為可畏賊 
     若人為飲食  及諸利養事  受持正法門  互共相傳說 
     斯惡活命人  名為空過世  於此捨人身  惡趣受眾苦 
     或於佛法內  假名為比丘  誹謗於契經  善說解脫禁 
     言我具弘宣  所有木叉教  雖為比丘像  終失人天身 
     若誹謗人天  及毀一切智  如是謗法人  得罪復過彼 
     善防身語意  令不起諸惡  能除此三行  必當得涅槃
 
  復次。迦葉。如來滅後。昔於佛所深種善根諸比丘等悉般涅槃。具勝意樂諸眾生類命終復盡。後五十歲正法滅時。當有比丘性懷貪著。猛利貪欲映蔽其心。樂離間語毒害於他。言詞麁獷慘勵顰蹙。住三法中。何等為三。所謂醫道。販易。親近女人。住此三法。退失四事。何等為四。謂退戒蘊善趣果證。如實見佛。由退此四。復成四法。不生厭離熾盛增長。云何為四。所謂嫉妬增長熾盛。瞋恚惡心增長熾盛。耽著種族增長熾盛。貪著飲食積聚眾味。愛樂衣服映蔽心故置之篋笥。專行此事以為常業。於沙門法空無所獲。亦不發生沙門證道。聞是等經當墮四處。何等為四。謂墮謗法。佛所不許而反說之。獨為女人宣說法要。毀謗如來別解脫戒。聞是等經轉加壞法。而墮生長惡業之中。
        迦葉。譬如惡狗以苦膽灌鼻。於意云何。彼狗倍生凶惡心不。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佛告迦葉。彼等惡人猶如惡狗及毘舍遮。見有比丘住淨意樂。持是法者說是法者。住於真實少欲之者。歎少欲者。於是人所不生歡喜而起厭背。心懷怯劣復生熱惱。以其瞋恚障蔽心故。作是念言。我等住在非時非處。於非時中而為他人輕毀我等。是故。聞說如是等經。起於誹謗面加毀辱。瞋恚麁言此非佛教。此輩受用多欲因緣。非少欲者。
        迦葉。我種種名。讚歎少欲及以喜足。名為易養亦名易滿。名淨除者。行頭陀者。極端嚴者。我亦讚歎住阿蘭若者。發精進者。遍淨命者。汝等不應多修貯聚箱篋等法。何以故。應當修習如是法故。汝等不應猶如銅鈸空有其聲。應順如來修行此法。又亦不應起重瞋恚。亦復不應攝取事物。應當住於無事無物。勿於處所生住著心。應無所住。不應自讚。亦不應畜牛驢等類。不應成就住懈怠處。應當發起殊勝精進。捨離不善攝受善法。
        迦葉。我種種名讚歎寂靜。住阿蘭若不處憒閙。今於是中。種種名說極淨除行。若有不住極淨除者。具大欲者。成罪惡者。即當誹謗諸有安住極淨除者。
        迦葉。譬如愚夫於四月中服蘇患渴。尋詣池所求水而飲。他人謂曰。汝已服蘇。勿復飲水而致命終。是時。愚夫瞋蔽心故。毀呰罵詈不順他言。飲水而死。
        迦葉。如是如是。未來比丘。貪著有見住不善行。有持法者作是教言。此是應作此不應作。彼惡比丘瞋蔽心故。毀呰罵詈謗是經典。迦葉。今時尚有於如來所多興諍競。何況未來。汝且觀是賢護比丘。如來制戒。令諸比丘受一坐食。瞋蔽心故。於夏三月不至我所。迦葉。今於我前尚有如是輕梵行者。況佛滅後。貪著飲食衣鉢病藥。睡眠所覆瞋恚猛利。如是比丘聞是法已。尚不恭敬如來大師。豈能敬彼持法比丘。迦葉。名為不善。亦名極惡。如是法寶即當隱沒。於中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後滓濁世極覆藏 時。善人難得。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我今亦為如理者說。非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
        迦葉。譬如惡馬不受被甲。若同良馬為被甲者反生驚怖。何況更聞螺貝鼓聲。能堪受者無有是處。如是如是。破戒比丘無有時分堪能忍受善丈夫法。猶如惡馬反生驚怖。迦葉。破戒比丘乃至聞說一言。諸法無我。執我想故。於中便生怖畏諍競。何況聞說被善甲耶。若被甲已。即能降伏百億魔軍。而令畢竟不生鬪諍。諸善比丘被精進甲。不破根本頭陀功德。淨除根本。無貪恚癡根本。無嫉妬根本。離欲根本。獨處性根本 寤根本。於一切時一切種中。不應發起恚貪之心。於種種物無所希求。如是被甲名無根本。若被如是種種甲已。應發無上菩提之心。於一切處不應執著。況起我想。是故。不應起於我想眾生想壽者想。數取趣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欲界色界無色界想。持戒想破戒想。空性想。取要言之。一切諸想皆不應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迦葉。貪若實有則應了知。近之令滅貪愛之心。非住一處無住可得。唯除妄語。是故。如來名實語者。如來說之。諸所有貪皆為非我。如是諸法是沙門法。諸沙門法皆無所得。若復有人著此想者。是人則為著我想等。如須彌山。退失聖教諸沙門法少不可生。亦復不能住沙門法。如是廣大最勝之法。於彼愚夫癡所衰損少不應說。何以故。若執少法。則當攝受極怖畏處。大地獄中住之一劫。迦葉。汝觀俱迦利比丘。提婆達多比丘。騫荼達羅比丘。迦盧底輸比丘。母達羅多比丘。阿濕繁比丘。布那婆蘇比丘。蘇氣怛羅比丘。是我給侍。親對我前。聞我說法見我經行。見我端坐。見我神足遊處虛空。見我降伏多千外道於大眾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於我所不生信樂。於步步間恒欲毀我。由是步步漸增其惡。
        復次。若說佛名信為實者。應持上器如須彌山盛栴檀末而散其上。應作繖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持在空中而覆其上。何以故。為信佛故。何況信已捨欲出家。無所依倚修諸靜慮。
        迦葉。如是眾生於中忍可極為希有。能善護持佛所制戒。則能了知彼甘露法。如大眾中。以其皮革及餘臭穢。共製人像。或造種種諸雜面相。彩畫莊飾令極端嚴。有人持之置於面上。或以衣物纏裹遊行。豈以相貌謂為好耶。審知穢惡便生厭離。如是如是諸惡比丘。以如來威德容儀嚴整審諦觀察。方知極惡由自他我想而生貪愛。若人了知我想非實。聞是等經不生瞋恚。何以故。由為他人毀呰違逆。聞此等經倍增厭離。若有眾生心懷執著。當知即是邪見之人。若起邪見。於是等經如實教誨。即生瞋恚。何以故。有我想者有瞋恚故。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等經瞋恚毀壞誹謗之者。即非沙門。雖復說有沙門名字。非我聲聞。我非彼師。何以故。是我聲聞則不妄語。我非妄語之師。何以故。如來是實語者。能如實說一切法空者。
        迦葉。如來能破我執。與之鬪諍。若與如來諍者名為惡魔。如來不許魔眾出家受具足戒。如有人言。青雀小鳥生大龍象。於意云何。如是之言為可信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於意云何。為等類不。迦葉白言。非為等類。復次。迦葉。又如說言。妙翅鳥王生於飛鳥。於意云何。為可信不。為等類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亦為非類。
        復次。迦葉。又如說言。螢火小蟲負須彌山飛空而去。於意云何。為可信不。為等類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亦為非類。佛告迦葉。如是惡人。若住我想乃至涅槃想者。稱我為師轉為非類。迦葉。如有帝王安住國界。撫育群生快樂無極。種種飲食自然成辦。傍有侍臣奉王正化。時。有一人眾未曾識。為財利故隨學臣法不稟王命。自於大臣王等眾中。詐宣王制。作如是言。汝等應當止住於此。或言汝等作如是事。迦葉。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王大千界攝化一切三乘眾生。十力功德圓滿成就。作諸佛事安樂無邊。飲食供養自然豐足。於中一類眾未曾識。為活命故說我眾生乃至涅槃。不受如來無我聖教。作如是言。如來所說此事應作。此不應作。於中有人信佛順教不誹謗者。聞其所說。謂是勝妙清淨福田。輟己資財及妻子分。殷重信心如法施與。乃至未覺諸過。已來初無斷絕。如是惡人。同於眾人所未識者。飲食既終。於聚閙處。日日談說王事賊事食事。婬事女人事醫方事。飲酒事日月博蝕事。王者來去事種族事等。或言吉日應行他所當得飲食。如是等類種種言談。推度晝夜還僧伽藍。或經二宿乃至六夜。隨所住處亦常談說如是等事。無正念慧失壞威儀。昏癡睡眠涎唾流溢。隨所想像睡夢中見。或見己身往詣他所。疾行緩行種種諸事。既[宀/悎]寤已互相向說。或夢汝身如是行坐。從如是處有得不得。復有說言。此夢吉祥。宜時速往村邑王城至他家處出入往來。搖動面目。苦逼惱故心不安和。無等引定貢高自舉。諸根穢雜與俗無殊。言不應時。心多馳散樂遊俗里。諸族姓家不能奉持別解脫戒。獨為女人宣說法要。於說法時心住貪染。而於是中增獲利養。染著之心猶如噬齧。愚癡耽愛增住增著。不生悔故。於別離時啼泣而去。
        又於二處開示他人。云何為二。得淨好施便讚歎之。得非淨好即便毀呰。相會遇時互看所得。復相問言。施主。今者為施何物為施與誰。飲食資財幾多幾少。迦葉。當知是謂不修行者。乃至命終之所言說。不修行者。復有餘過。生惡意樂。謂謗正法。迦葉。應於如是諸比丘輩生憐愍心。何以故。以其當受苦惱果故。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愚夫緣活命  隨學帝王臣  故往詣餘處  詐宣王制令 
     至彼傳密言  勿致王瞋罰  愚人於此處  亦以活命緣 
     何況最勝佛  於多百劫中  捨身支節等  及作多難事 
     我非法王家  僮僕被謫罰  亦無問者能  為作為不作 
     施與比丘房  上妙美珍饌  及施上妙衣  一切恭敬與 
     勤苦求財物  奉施持戒人  不以自供身  亦不將供子 
     不如法住者  食之便捨去  共相會遇時  言我快意噉 
     所在聚集處  說王事賊事  關邏鎮守事  種種飲食論 
     說日月博蝕  及王來去事  或言當得勝  或說當敗亡 
     此非所應言  常共數論說  極妙臥具上  晝夜耽睡眠 
     晝往善人家  求多富有處  言此施非少  亦非為最上 
     尋思是事已  安敷空坐談  愚惰不勤修  如驢恒負重 
     而於眠夢中  見所分別相  覺已宣示他  相向益談說 
     言勿憂勿笑  汝當得安樂  此事宜速成  勿復生憂惱 
     數往於村邑  動止無威儀  喻若行獼猴  迴轉於面目 
     入於聚落內  為女說法言  棄捨佛契經  及善別解脫 
     既從施家出  觀其物少多  見少則罵他  亦毀他眷屬 
     於相會遇時  發言互相問  得何物何食  相問答何事 
     略說如是事  經於百年中  如是所尋思  以為自活命 
     爭蒲桃酒味  及以香華等  為藥療其身  求之少病惱 
     假令有百佛  無能奈彼何  棄捨所修行  與在家無異 
     於身生保愛  不離於我人  彼作是修行  由斯墮惡趣 
     若人謗正法  重苦所燒然  無覺慧愚夫  與在家無別 
     若諸釋師子  修實行聲聞  不以活命緣  毀犯微少戒 
     智者不貪食  常生重檐想  不淨觀修心  以還施主債 
     捨離欲漏故  了知一切想  我聽如是等  此教中出家 
     智人不誹法  於所說空性  數數起勤求  不可得堅實 
     勇健大智人  了知空性理  能怖畏魔軍  彼堪銷供養 
     若能離貪染  不毀於空性  佛子勇健人  兩足中應供 
     正法不久住  生世多愚癡  少柔和比丘  求不放逸者 
     智者應生憂  不久自磨滅  後於晝夜間  談說曾有我 
     世間無救護  唯除兩足尊  修行學處人  悉皆當滅沒 
     彼不了如是  所有密意言  則不恭敬佛  及無上正法 
     正法當盡滅  應速發精勤  乃至少時間  聽聞當不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唐菩提流志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三〉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人等聞此等經不生厭離。
        佛告大迦葉言。若有眾生成就四法聞說此經。不生厭離。云何為四。多放逸故不能深信。業異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獄故不能審信。我當死故。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復有眾生成就四法。不生厭離。何等為四。年盛壯時自恃強力。耽著欲樂貪嗜諸酒。不能了知明思惟觀。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何等為四。本造惡業已成就故。毀壞正法。如是比丘不自發露不善異熟諸惡業故。於比丘尼行穢欲故。彼有和上或阿闍梨多人所敬。謗佛菩提。如是弟子。隨學於師亦生誹謗。是寡聞者。由嫉妬故謗毀諸佛。比丘成就如是四法。謗佛菩提。
        迦葉。若有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何者為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如是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譬如有人墮高山頂。謂無大地樹木叢林。唯起空想出入息斷。
        迦葉。著諸法者亦復如是。若執眼想及以眼相。執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相。若執色受想行識想。執淨持戒多聞慚愧經行往來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若起想者則為所害。為誰所害。謂貪瞋癡。若執眼相。由著可愛不可愛色相故。為眼所害。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乃至由著可愛不可愛法相故。乃至為意所害。若被害者則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界中。極為所害。何緣被害。由想執著。何名想著。謂執我想及我所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骨想壞想青瘀想血塗想。色變想離散想。勝解脫想。彼有少分得勝解脫想。此有少分不得勝解脫想。有無量種宿住隨念現證作想。我隨念想。異於過去異於現在。我是過去我是現在。於諸法中起想。執著乃至涅槃想我得涅槃想。迦葉。以要言之。諸執著者處處起想。乃至於空性中起一切想。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法。非沙門行非婆羅門行。迦葉。如來說言沙門婆羅門法者。譬如虛空及以大地。何以故。虛空之法。終不念言我是虛空。如是。迦葉。沙門婆羅門者。終不自謂我是沙門是婆羅門。是故。諸法亦不自謂是作沙門婆羅門法。沙門法者不作不除。是為沙門及婆羅門。
        迦葉。譬如有人於夜闇中。掉弄手臂搖動面目。作如是言。我弄世間我弄世間。於意云何。彼為弄誰。迦葉白言。世尊。是人自弄。何以故。於中無人為可弄故。佛告大迦葉言。如是如是。若有比丘至阿蘭若。或至樹下空室露處。作如是想。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悉是無常。復作思惟。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亦悉無常。作是思惟。我趣涅槃。如是等類為自劬勞。非沙門行。何以故。以有若干諸邪執故。知眼相已。為滅眼故勤勞修習。如是能知耳鼻舌身意相已。乃至為滅意故勤修習之。若於三處了知信受。則於三處而生分別。若於諸見起分別者。云何能得心一境性。
        迦葉。甚深菩提難入難趣。難具資糧。心一境性者。為以幾何名心一境性。周遍推求乃至一法亦不可得。所謂於眼不可得實。於耳鼻舌身意亦不得實。於一切法皆不得實。何以故。本性如是心性不生。一切諸法無實可得。是故。彼心不可得也。若過去未來現在無所得故。無所作故。是謂無所作。何名無所作。若新若故俱不可作。名無所作。是中過去心不解脫。現在心不解脫。未來心不解脫。隨所有心無所得者。是為心一境性。此即名入心之數也。
        迦葉。未來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執著眼等說為滅壞。於諸蘊中起於物想。如來說蘊猶如於夢。然彼說言夢為實有。由世間中說有是夢。若無夢者。我等不應有夢想事。以有表示。是故。我等於其眠夢起於夢想。如是如是。蘊有所因故說如夢。若無蘊者不應說蘊猶如於夢。彼諸愚夫謂夢為實。聞是等經便生誹謗。於中當有比丘尼等。於施主家妄稱我是阿羅漢果。或依淺智說現證得。若優婆塞優婆夷等。聞經律頌說我現證。
        迦葉。當於爾時。若有比丘。或二十年三十年中。常樂居止阿蘭若處精勤修習。為佛法故。來詣初信一日優婆塞邊。唯以空言互相唱說。言空空故。我已遍知我已遍知。或有比丘。聞是經等相向談說。有人聞之便生怖畏。復作是言。若諸在家出家人等。不應親近。應當遠離。此非教師。何以故。彼等所知不相親附。復有宣說甚深法者。為諸在家出家人等。棄捨輕賤。何以故。我今宣說勝妙梵行。尚少知者。況未來世。乃至最少知者亦皆滅沒。當爾之世。說法比丘千人之中。能如實解信入法者。一亦難有。乃至二千亦復如是。於中或有餘比丘等。下至不能暫發言詞。況能解了。
        迦葉。當於爾時。在家出家共輕此教。若有比丘發勤精進。為滅不善生善法故。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精進修學。則為他人譏嫌棄捨。或斷命根。如是等經即當毀滅。住法比丘亦皆滅盡。於中智者深勝無染解了之者。應當尊重深心恭敬共集會已住阿蘭若。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所說善法  第一義相應  言蘊無堅實  應觀察如夢 
     爾時諸比丘  鬪諍心紛擾  無禮別尊卑  唯有空名相 
     比丘所發言  俗亦如是說  如斯之教法  道俗語皆同 
     比丘謂俗言  汝解法希有  是謂佛菩提  已發初地果 
     彼心謂見法  親近在家人  數奉施比丘  與其最上供 
     如斯比丘說  無異語皆真  與彼共相親  言我能見法 
     生於彼時者  為施故出家  不住正法中  毀壞菩提道 
     我示汝道者  近我勿親餘  不久汝得之  還如我所得 
     此最寂靜位  共汝相向言  和合大眾中  毀壞我教法 
     猶如劫村賊  性懷兇險心  破壞諸國城  及以大聚落 
     比丘亦如是  無智多愚癡  少慧起諸非  著命數取趣 
     離我所說教  依止諸見心  說是羅漢人  盡懷增上慢 
     於大和合會  諸比丘眾前  說已慧名聞  於中一難得 
     或時有比丘  安住如實者  被說惡名聞  言非佛弟子 
     法王大菩提  于時被誹謗  天眾懷憂慼  相向數悲啼 
     對彼信心天  身自投于地  觀斯釋師子  無上法輪摧 
     嗟歎佛如來  快哉所說法  奇特福田僧  佛之所愛子 
     我等不復聞  法王之所說  牟尼今滅度  無覺抱迷心 
     地居天次後  出于大音聲  唱令告諸天  法炬今將滅 
     汝等得聞佛  不親近如來  勿致後天龍  而當懷悔恨 
     經於無數劫  為自及為他  遍受於眾苦  爾乃方成佛 
     此是諸世尊  為諸眾生類  所說善法門  今皆當隱沒 
     矯亂人興世  可畏造諸非  魔使及惡魔  恣情惡言說 
     諂詐多癡鈍  誑惑劣愚夫  若瞋與不瞋  毀師及勝教 
     聞地天聲已  上天皆慘然  人及四王天  悉亦懷憂惱 
     夜叉眾來集  阿吒筏底城  皆發可畏聲  滿面流悲淚 
     天居眾寶飾  城郭妙莊嚴  皆悉失光暉  猶如於聚土 
     國城非似本  堪生愛樂心  今見寶嚴城  須臾不可樂 
     諸天同詣彼  善逝本生國  躄踊而號咷  轉增大悲苦 
     我從天降地  往詣諸國城  真法盡沈淪  遍觀皆不見 
     下至閻浮境  見法大崩摧  逼惱諸出家  發聲大號哭 
     勝城七日內  處處失光暉  天亦七日中  數非數啼泣 
     嗚呼大雄健  昔曾親面奉  何期今不見  言說亦成空 
     曾住舍衛城  來已皆恭敬  於其地界內  數悲而數啼 
     見佛所坐林  言佛曾於此  轉四諦法輪  我等親聞聽 
     世間還黑闇  更互不相尊  己造諸罪因  往生三惡趣 
     天眾多宮殿  今者悉空虛  贍部諸眾生  無主無救護 
     言佛經行處  毀壞悉荒蕪  法王已涅槃  世間不可樂 
     三十三天主  帝釋立其中  苦惱發憂愁  高聲大悲慟 
     諸忉利天等  舉手共哀號  適聞園苑中  其次便馳走 
     是等諸天眾  恒歎佛如來  自嗟離世尊  曾為說法者 
     不能食甘露  亦絕歌樂聲  如是等諸天  心憂經六月 
     阿修羅聞說  教法空無主  於是即相呼  興師伐忉利 
     贍部諸王等  毀壞佛制多  當於爾時中  天與修羅戰 
     多有諸比丘  及多比丘尼  生諸惡趣中  備受眾苦毒 
     在家犯諸罪  近事壞尸羅  互相揚惡名  以之生苦趣 
     女人行不善  皆亦入三塗  如是事興時  世間不安靜 
     或時行聚落  或投竄山林  人眾以波逃  壽命便殀促 
     多有賊盜起  亦復有飢荒  苗稼不時登  蝗蟲起災暴 
     若於飢饉世  人有壽命終  便生餓鬼中  具受多辛苦 
     所有施塔廟  及與四方僧  爾時諸比丘  悉共分張取 
     於我滅度後  如是眾苦興  應速發精勤  勿復更迴顧 
     諸有愚夫類  而無智慧人  愚夫業已成  速生諸惡趣 
     應樂讀誦說  智慧從此生  人修智慧心  速能昇善趣 
     常以智慧觀  如我如是學  永離眾繫縛  速至於涅槃 
     正法不久留  應發堅精進  我已如是說  宜速正思惟 
     此劫過去已  滿於六十劫  當不聞佛名  何能生信樂 
     若人相會遇  饑餓苦所侵  母子是時中  互相食其肉 
     彼時所生子  慞惶行不安  住在己家中  猶生大怖畏 
     見聞此事已  知其生死燒  誰有智慧人  於中生愛樂 
     無明是生根  女人是欲根  蘊為苦惱根  是故應捨苦 
     世有愚眾生  耽著於女欲  人能離癡者  疾當得涅槃 
     宣暢此法時  不遭於惡果  不說果有漏  故墮惡趣中 
     所有無漏法  空空無所有  寂靜本無堅  宜應速了悟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或餘眾生。由能成就此第一法。求無漏者應作是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
  復次。迦葉。菩薩應為堅固修習。云何堅固。云何修習。言堅固者。謂堅固心堅固精進。何者名為堅固之心。菩薩念言。乃至供養恒河沙佛。然後乃發一念之心而求佛道。次後復經恒河沙劫一佛現世。以發恒河沙等心故。一得人身。以恒河沙等人身聞一句法。智慧光明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大利益。應發如是堅固之心。又以種種方便攝佛智慧。種種苦行以為希求。種種苦行攝受佛智。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復次。迦葉。我今為汝宣說譬喻。由此喻故。諸有智人而能解了爾所說義。由是種種難行苦行。能得菩提。於恒河沙劫不應休廢。若於恒河沙劫學不休廢。則能現證無上菩提。應發如是堅固之心。以為勢力以作策勤。終不捨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如是堅固之心。迦葉。若有菩薩發是心者。何以攝受。謂不取處不取非處。何故不取處非處耶。若有取於處非處者。於無上覺則為障礙。以不取於處非處故。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迦葉。譬如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持用布施。若有如是種種經典如來所說。隨順菩提受持教法以信安住。所生福聚倍多於彼。迦葉。菩薩復有堅固之心。乃至堅固心亦不可得。是故修行不可休廢。言修習者謂多修行有幾多耶。隨有若干多修習法。若起一心不能解了。何以故。彼法不可為表示故。然是最勝修習之法。謂堅固心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心起心想  當有大怖畏  我當成不成  是事為云何 
     而常起尋伺  住在於一邊  誹謗於正道  不可得菩提 
     此是懈怠心  非是菩提相  斯人疑一切  諸佛及聲聞 
     不行而希望  賢聖諸佛法  非但由言說  能成安樂果 
     要有信樂心  能成廣大法  亦非唯心量  能獲勝堪任 
     由一法能成  諸有所作事  知其殊勝已  為佛故應修
 
  復次。迦葉。菩薩以能成就此法。亦不親近供養諸佛。而自記言。我當得作如來應正等覺。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修。能於菩提而作利益。何等為三。為一切智故深生愛樂。不墮本業堅持五戒。具此三支能成六法。何等為六。謂得聖處。不瘂不吃不聾不失聰聽。身變端嚴速得深信。於甚深法不生怖畏。隨所聞法不用功勞。而能領解速得不退。於此六法應當善知。有五障轉。何等為五。謂離間語。一切妄語。意樂不成。心懷嫉妬。耽著諸欲。如是五法為障礙轉。復有三法應當修行。何等為三。謂常興心欲出家故。於持戒沙門婆羅門所。尊重恭敬。若非同類說法之者。應遠離之。何以故。菩薩不應修學彼法。若修學者如負芻草。何以故。非佛道故。若擔負者即為執著。同諸愚癡。是故。不應修學彼法。
        復次。迦葉。菩薩又應受學三法。何等為三。謂常隨順諸佛如來。為他演說勤自修行。於眾生所修習慈心。於此三處受已應學。復次。應當親近三法。何等為三。謂離捶打。不毀他人說云卑賤。於怖畏者施其無畏。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親下劣人  見不正直者  見已當遠離  猶如避毒蛇 
     不應隨學他  不禮應遠離  猶如見惡狗  以生惡趣中 
     有懷執著人  學之同惡趣  聞說勝空法  應生愛樂心 
     及樂空比丘  亦應起尊敬  增長多聞道  而生利智心 
     親近勝菩提  有情應敬禮  疾行受其教  速生諸善根 
     增長智慧心  如蓮生在水  宜多聽受法  所增善速增 
     以增智慧心  能斷於諸漏  大威德無畏  大智大精勤 
     為欲利益他  自身盛利益  在家應捨離  捶楚打眾生 
     發趣求菩提  於法得不退  無病最端正  人皆愛敬之 
     若修習慈心  捨離諸惡道  三十三天上  五欲自歡娛 
     從天若命終  不墮於三惡  生處於人世  種族豪貴家 
     形貌最端嚴  人無能毀者  天龍所守護  隨法正修行 
     受於勝妙處  為人所愛重  善得安隱眠  寤亦心安隱 
     以為天擁護  終無怖畏心  此之廣大法  有如是勝相 
     在家或出家  更有大饒益  令發悟憶念  多人諸善根 
     怖者以施安  趣向菩提果  更不事餘天  唯除一切智 
     是人得正道  諸智共相應  以此諸善根  捨離三惡趣 
     得智獲三明  善學於三學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敬 
     獨為眾生尊  人多恭敬禮  禮敬如來者  眾中為最上 
     住於在家地  若發菩提心  為彼說法言  及餘汝當聽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為三。應離世間嬉戲放逸互相贈遺。及以選擇良日吉辰。應常清潔離多納受。復當精進修學多聞。菩薩應成如是三法。復有三法應受修行。何等為三。於說法者不為障礙。應當勸請說法之人。恒然燈燭。常應作是三種之行。
        復次。迦葉。有三種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則受女身。何等為三。不應障母聽聞正法及見比丘。不應障妻見諸比丘及聞正法。乃至不應於己妻所犯其非路。如是三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便受女身。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應以信心  燃燈燭光曜  便獲無塵垢  清淨之佛眼 
     由依此眼故  了諸所知法  若能了所知  以知過去法 
     知現在亦然  不分別未來  無有三種相  有斯二種相 
     捨離於第三  相即名無相  皆同為一義  佛所說諸根 
     然法無根本  於斯起分別  便失勝菩提  淨修佛眼已 
     現證一切法  此句即菩提  如上所開示  法無有能示 
     亦無能毀者  諸法如虛空  是故說開示  導師宣此義 
     以為在家人  常燃燈燭光  得佛眼明了  不斷他說法 
     釋師子之教  終不往三塗  不受生盲果  能常勸請他 
     宣揚最勝教  以此善根力  轉無上法輪  若人於母所 
     為作法留難  受鄙陋女身  盲傴多眾罪  不曾覩眾色 
     亦不少聞聲  住於幽闇間  猶如蝙蝠類  於妻生妬忌 
     與作障法緣  從茲速命終  當為極陋女  髮黃眼睛綠 
     黧黯目盲冥  足跛懷毒心  耳聾多口舌  如斯種類處 
     速受眾惡身  常為欲因緣  丈夫生嫉妬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何等為三。若他施物。設有微少蘇醍醐等乃至或多難施之物。主若不請不應行施。他欲出家不應留難。未出家者。應當勸喻令使出家。見有建立如來塔廟。當助修營。不應緣此取其財物。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他施功德財  不應與非處  於重便獲罪  所施不能遮 
     信者詣施前  合掌儼然立  於中人力少  樂欲給侍僧 
     應隨施主言  助其少人力  水漿湯飲等  及餘輕物類 
     無違施主心  不令他怨恨  若有欲出家  或子或親屬 
     菩薩於是中  不應作留難  願有情安樂  願得證涅槃 
     我勝意樂然  願說無上法  知其過失已  不應穢自身 
     勿長夜憂嗟  為煩惱所染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不應修行。何等為三。不應販賣男子女人。又亦不應與他非藥。若有作者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應離販賣男  亦離販賣女  非藥勿與他  若與者應離 
     為苦眾生故  天等所同訶  隨趣諸方維  憂箭所中害 
     長夜增憂惱  眾苦逼其身  殀壽自銷亡  是故不應作 
     此過及餘失  我悉了其因  為諸菩薩等  略說其少分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何等為三。不應往彼婬女之家。不應親近諸媒媾者。不住屠殺牛羊等處。如是三法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至婬女家  專行穢欲者  速致世譏嫌  親近下欲故 
     尊者知其往  便即起嫌訶  招疾害其身  以之令壽盡 
     常不應親近  媒媾男女人  他娶女為婚  近之被誹謗 
     亦不應往詣  諸為屠宰家  菩薩勝依人  皆所不稱讚 
     此諸深過患  如來悉了知  為不正行人  我今如實說 
     世尊所有教  我弟子能知  斯人於佛前  能詣所行處 
     眾生住聖道  將速至涅槃  佛為如是人  非為惡行說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為三。住在家中觀己身命如客使想。於己施物起積聚想。於未施者。如遠離我百由旬想。不為妻子作積聚想。在家菩薩。應當成就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修於死想  我命速當終  於其所積財  應修取堅實 
     財不為妻子  亦不為己身  速疾得堅牢  身命及財物 
     慇重求佛道  不起貢高心  若捨饒益門  常遭諸損害 
     猶如於戲童  少嘗非飽足  法味尚輕微  雖信非堪保 
     修行非猛勵  相去實全遙  弘揚若不休  名為究竟法 
     迦葉我今說  如斯諸法門  人能解了之  名為一切智 
     以智善觀察  於身生厭離  常自正思惟  想之如對我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三。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捨。讚歎無上正等菩提。為他說法。是為第一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知可供養不可供養。可供養者而供養之。若不可者即不供養。然於彼所修習慈心。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勤苦積財。不令虛費無令散失。不浪與他宜堅舉置。而於淨戒沙門婆羅門諸眾生所。平等施之。與同法者無所障礙。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在家菩薩  求無上菩提  生三根本慧  此為最上覺 
     若父及與母  惡慧無信心  勸令生信樂  令其住勝法 
     慳犯住戒捨  無慧教令慧  亦常勸於是  為菩提勝法 
     應往於四方  遍求說法者  法施以教人  由斯增智慧 
        犯戒令住戒  無信令信心  無慧教令慧  得成不退轉 
     若逢慧比丘  持戒多聞者  恭敬親近之  數往而諮問 
     在家由此法  得不退菩提  知彼勝德人  多聞具諸智 
     慧解堪尊重  可持身肉施  此為信心相  如我前所言 
     無信則不能  發大菩提意  聰明見勝事  速成深利益 
     於諸殊妙法  取證不為難  知自及與他  如斯勝饒益 
     與出離相應  是故增智慧  本來恒積集  所有諸資財 
     為與持戒俱  共貯當來物  是無有異語  彼亦不虛言 
     勇進堅施成  當證如來果  持戒易共住  勇健獲深慈 
     布施攝眾生  如先後無異  清淨最上施  無所有希求 
     若金若與銀  無有不施者  勇猛施一切  宿世所行檀 
     希求無上乘  甚深最勝位  非法而供養  一切諸天人 
     不如能順法  供養一眾生  勇健為法求  以法能了法 
     聰明由勝道  獲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成就三法。於聲聞乘而般涅槃。何等為三。此有一類怖三惡道。於大菩提起重擔想。已集善根不專思念。不好善求。為心所害便生苦想。以成如是第一法故。退失菩提。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於所行施不生喜心。行布施已便生追悔。復不迴向佛之智慧。由成如是第二法故。退失菩提。速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不勤精進專求多聞。以下劣善根速般涅槃。由成如是第三法故。退失菩提。速趣聲聞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發菩提心已  不正隨順行  退失於佛乘  入於聲聞道 
     菩提非不信  及以懈怠心  無智守慳貪  則為有障礙 
     知恩住淨戒  常樂廣行檀  菩提不難得  由心造諸惡 
     心亦善行檀  眾生心若堅  當為世間塔  若能離三法 
     心趣大菩提  當為世間尊  成無上應供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何等為三。此有一類。雖已發趣大菩提心。於法慳悋。復有一類耽著觀望。及取世間吉凶之相。復有一類發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由成如是三種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慳悋於正法  不教誨他人  得獨覺菩提  退失無上道 
     由斯二種義  失利眾苦生  親近而修行  疑惑菩提道 
     思惟大乘法  就吉以避凶  此非正信心  為佛所棄捨 
     有能專意樂  堅固向菩提  終不禮餘尊  唯除世間塔 
     若有淨信心  不事餘天等  是為成最上  號曰天中天 
     若有樂菩提  不事餘天等  在在所生中  色力恒具足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受身黑闇。何等為三。如來塔所取其燈明。於他諍訟而現瞋恚。於他黑人不預己事橫加毀呰。由此三法其身黑闇。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塔所燃燈明  斷取是光焰  身便為黑闇  猶如烏毯毛 
     毀呰於黑人  我白汝身黑  由其輕毀他  受身便黑闇 
        宜善護其語  業終不敗亡  隨其所造業  當為彼業器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業生工匠家。何等為三。菩薩自身能持五戒。若有親屬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勸他人而令飲酒。即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一法。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自修梵行。和合他人令行穢欲。緣造此業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二法。
        復次。迦葉。菩薩見他精勤讀誦。然己家內起作興功。尋語彼言。汝且休廢讀誦之業。宜時為我營辦所成。以是業緣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持酒勸他人  及與諸親屬  以成狂飲故  便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及餘工巧處  唯能坐搖手  爐前鼓槖囊 
     自能修梵行  為他稱讚婬  此業異熟時  當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不能鼓風槖  唯解奮長槌  碪前而鍛鐵 
        令他棄捨法  從茲而命終  速生工巧家  稟識常愚闇 
     初不見囊槖  亦不見鉗槌  其業報應然  悉破壞眾器 
     迦葉應防意  及善護其言  永勿教他人  一切不善法 
     輪迴生死苦  由愛故增生  善法可勤修  應訶諸不善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顏貌端嚴人所愛敬。聰慧巧便不為嬾惰。何等為三。謂覩未曾見沙門婆羅門。即生信心供養禮敬。言是福田。以清淨心。延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所須。在家菩薩成此初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堅住本誓。如說修行終不妄語。成就如是第二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於具戒蘊沙門婆羅門所。修供養時而能攝受堅固之法。由成如是第三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等  見持戒多聞  應生歡喜心  往彼而請命 
     既為請命已  如法供養之  無有厭悔心  所施無罣閡 
     是取堅牢法  所為親近者  種種智相應  於難而速得 
     如斯深信意  趣向大菩提  是智之所行  佛道非難證 
     恒為上活命  應受最勝財  希求殊妙法  證無上涅槃 
     當生豪族家  顏貌甚端嚴  得上妙衣服  證最上涅槃 
     如佛所稱譽  行於最上乘  以佛乘能證  清涼妙涅槃 
     是為最勝果  如其所造業  獲果亦等流  設經百億劫 
     是業終無壞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種諸善根。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受於五欲世樂。何等為三。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讚五欲樂。勤修自業不使女人。及發是心。我止親近一切女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不逢五欲世樂。由成如是最初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聞是等經而生深信求趣涅槃。雖復受持如是等教。隱蔽不行。有能演說及發起者。若人聞已。即當捨離諸惡作處。以此善根得無礙辯。得無著辯。若於現在及命終時。速得見佛。命終之後往生天上。不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成如是第二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不樂色聲香味觸法財封尊貴。不愛眷屬。以無為心無為果報。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成如是第三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在家修五戒  堅守善護持  不親近女人  於中生厭惡 
    如是等法門  勤求無厭足  所有惡作處  應速捨離之 
     一切諸善法  悉迴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離於五欲 
    常獲勝多聞  為眾生說法  發生大慈意  求無上菩提 
     是故聞此利  應生賢善心  不近於諸欲  速疾轉法輪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今此經法以何為名。我等今者云何奉持。佛告迦葉。是經名曰說三律儀。亦名宣說菩薩禁戒。亦名同入一切諸法。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 菩提流志所譯《大寶積經》〈三律儀會〉与失譯之《大方廣三戒經》為同經異譯。
*《大寶積經》Mahā ratnakūṭa sūtra,又稱《寶積經》,唐朝菩提流志等眾譯師譯。收入《大正藏》第十一冊,《高麗藏》第六冊,《碛砂藏》第五-六冊,《龍藏》第十六-十九冊,《卍正藏》第八-九冊。
    「寶積」即為「積集法寶」之意。全經計收四十九會共一百二十卷。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或為另一部經的同經異譯本。
    《大寶積經》是一系列大乘佛教諸經典編纂的合集,其集成時間不一。是大乘經典的五大部(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之一。
    但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诃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此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異譯本極多。
    龍樹《大智度論》和世親或安慧的《大寶積經論》對《大寶積經》中的〈普明菩薩會〉等有專門解說。印度大乘空有二宗都很重視本經對菩薩行的解說。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當年玄奘法師從天竺請回《大寶積經》之梵文本,歸中土後並於貞觀十九年(645)首譯此經的《菩薩藏經》二十卷。後因玄奘專心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不久就圓寂(664),《大寶積經》就沒有再譯下去。
    西藏的《寶積經》譯本經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西藏譯本原缺少其中若干會,後由漢譯本補充,亦成四十九會,收錄於《高麗藏》。
    據漢傳《寶積經》〈序〉載,神龍二年起(706)菩提流志奉旨續譯。並將自魏晉南北朝隋唐諸譯經家以不同經名陸續譯出的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稱為「舊譯」),加上菩提流志(初譯及重譯)譯出的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編成一二○卷《大寶積經》。
    今傳的《寶積經》,在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与卷99〈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之間,缺了三十一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恆河上優婆夷會〉為三十一會,付於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之下。
    在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与卷102〈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一〉之間,缺了三十五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善德天子會〉為三十五會,付於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之下。
    在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与卷112〈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之間,缺了四十一會与四十二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為第四十一會,及〈彌勒菩薩所問會〉為四十二會。付於卷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之下。
    《大寶積經》被稱為大乘經典五大部之一,可見在中國佛教界地位之崇高。
*   *   *   *   *   *   *
[卷第二原註]:
慕理迦:唐言尾宿
畔地迦:唐言路生。
波利婆羅理迦:唐言女梵志。
俱迦利比丘:唐言惡時者。
提婆達多比丘:唐言天授。
騫荼達羅比丘:唐言鈌財。
迦盧底輸比丘:唐言器鬼宿。
母達羅多比丘:唐言海授。
阿濕繁比丘:唐言馬騰。
布那婆蘇比丘:唐言柳宿。
蘇氣怛羅比丘:唐言善星。
*   *   *   *   *   *   *
[法語法句]: 
* 何名我所。謂貪欲。故名為我所。以於諸欲與身和合即起貪心。起貪著已能壞戒蘊。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輕毀。及於財物攝為己有親近守護。是名我所。有我所者則有流轉。有流轉者則有迷惑。有迷惑者則有誹謗。有誹謗者則便有瞋。有瞋恚者則有吞害。有吞害者則為所燒。為所燒者則便遍燒。如是等過皆由貪欲。起男女想及以命想是我所有。名為我所。
* 迦葉。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誑語離間麁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婬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膾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鬪諍。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
* 在家菩薩有三種修。能於菩提而作利益。何等為三。為一切智故深生愛樂。不墮本業堅持五戒。具此三支能成六法。何等為六。謂得聖處。不瘂不吃不聾不失聰聽。身變端嚴速得深信。於甚深法不生怖畏。隨所聞法不用功勞。而能領解速得不退。於此六法應當善知。
* 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為三。應離世間嬉戲放逸互相贈遺。及以選擇良日吉辰。應常清潔離多納受。復當精進修學多聞。
* 在家菩薩知可供養不可供養。可供養者而供養之。若不可者即不供養。然於彼所修習慈心。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 在家菩薩由成三業生工匠家。何等為三。菩薩自身能持五戒。若有親屬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勸他人而令飲酒。即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一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及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俱。此諸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從異佛剎而來集會。爾時。世尊大眾圍遶供養恭敬。而為說法。
        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無邊莊嚴。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唯願如來哀愍聽許。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隨汝疑而為解說。令汝歡喜。
        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為趣求無邊智慧。被精進甲。諸菩薩等求大方便善巧地者。趣無邊義智善巧者。決定大智初發起者。於菩提道已安住者。世尊。我為如是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亦為利樂有情之類。心無等喻。思惟諸法清淨智義甚深大智方便。簡擇得無量義善巧決定。為欲趣求大師子座。昇一切智師子之座。正初發起勇猛勤修。獲不退轉。言詞善巧積集精進被甲冑者。為如是等諸菩薩故。請問如來。
        世尊。若有菩薩於諸有情願欲超昇到於彼岸。復有志求無礙無畏住無畏中。方便隨機演諸法義。善巧分別不增不減。又於諸法本性自性如實宣揚。世尊。復有趣入無等喻心。最勝之心及無上心。得自在故。為如是等請問如來。
        世尊。若諸有情求自然智及無師智。破無明殼超於天人。最為殊勝有希。利樂一切世間。當欲趣求大智無畏。除自然智。欲示無邊知見善巧。將說無量決定之法。欲以光照世間天人。復有為諸眾生樂欲開示無上無礙大智方便。欲行究竟清淨智見。求一切智善巧地者。我今為彼諸菩薩故。欲問如來。
        世尊。若諸菩薩住是地已。速能圓滿成如來地。及能證得不可思議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以少功用成熟眾生。現前能得如是智慧。令諸眾生捨離惡法增長善法。示菩提道諸佛種性。及能安立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彼諸菩薩能開覺路。於佛法中令心歡喜。我為斯輩請問如來。世尊。此諸大眾皆悉已集。說微妙法。今正是時。
        唯願如來。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授諸菩薩。令得圓滿不思議願及一生補處所有善根。世尊。如是善巧陀羅尼門。如來隨時應當授與。使諸菩薩能持無量法門理趣。善巧決定及以言詞演說諸義。復有志樂當證菩提。安住無邊大神通業。成熟無量無數眾生。攝受如來善巧之智。惟願開示如是法門。當令眾生證菩提道。
        世尊。往昔於長夜中已發弘誓。令無數眾生安住佛智及自然智。如是陀羅尼門。應當演說。令諸菩薩成自善根。及以如來威加之力。持彼無上不思議願。世尊。如來應正等覺。已證無量方便善巧。得不思議住無畏地。了諸眾生意樂差別。無量億劫蘊諸覺慧。世尊。此諸大眾瞻仰如來無時暫捨。於一切智智及諸法藏。志求不怠。欲樂無厭。願聞如來決定之義。世尊。安住一切智境。皆已知此諸菩薩願及發趣善巧成熟。
        世尊。是諸法門陀羅尼門圓滿句義。一切諸法決定善巧。如是法門如來應說。令諸菩薩未成熟者悉令成熟。已成熟者。速得神通及一切智心解脫智見。世尊。若諸菩薩住不定地。是諸菩薩預聞法已。而得成就一切智境。世尊。我以此緣敢申巨問。惟願大慈。威加守護攝諸菩薩說如是法。
         世尊。於後末世諍論起時。執著有情更相賊害。三毒增長壞亂正法。令諸菩薩於彼時中。以大慈悲堪忍斯事。流布此法而無諍論。由順無諍則能攝受大慈大悲。及當積集諸善根力。世尊。我今敢緣斯義。請問如來無礙法門決定之義。世尊。云何彼諸菩薩無量法門。法光明門及一切法方便發起。復願如來說不滅壞寂靜法門。兼演無邊微密法藏。具足成就念力無斷。降伏魔怨及諸異論。而不為彼之所摧伏。惟願如來演說正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亦令積集無邊善巧。於一切智智示現出生。隨念結集無量法要。得諸辯才清淨具足。相續不亂無等句義。欲令證得無量法門及陀羅尼真實方便。又令眾生發起意樂。為說先後兩際加行。示見去來現在諸法。於因自在。法無所住。願諸菩薩了知十方如來本事。以神通無畏遍諸佛剎。授彼眾生清淨法眼。亦為開示不思議法。成熟佛智方便善巧。我緣斯義敢有所請。惟願世尊說如來地廣大方便甚深之法為一切智。攝諸善巧無量不思議法理趣。令彼菩薩願及方便善巧圓滿。此諸菩薩預聞法已。悉皆獲證大法光明。成就菩提殊勝善巧。及彼弘誓悉令圓滿。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無邊莊嚴。汝今為諸菩薩住清淨願方便善巧。亦為哀愍諸眾生故。以決定慧善問如來。汝之功德無有限量。諦聽諦聽。如實思惟。我今為汝分別解說。令諸菩薩於佛智境出生無量種種功德。無邊莊嚴菩薩言。唯然。世尊。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為求無邊善巧願者。應知諸佛祕密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云何觀察。無邊莊嚴。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是諸菩薩應當進修此之法要。諸佛所說皆是平等。安住大悲普於群生。決定成熟諸有情類。或於下乘志希解脫於聲聞道。有於真實最勝涅槃。弘誓圓滿成一切智。我今安住無上解脫。遠離餘乘下劣之法。善入諸佛祕密語言。及說如來無比詞句。廣大清淨攝受諸法。令諸有情隨彼根性解脫成熟。
        然於是法皆悉平等。不增不減無缺無漏。乃至無色及無等色。無邊無際自性清淨。諸佛世尊之所演說。自性本性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如來假名說故。若彼諸法由假名者。是則不可以法施設。亦無示現。無示現故。如來所說皆真勝義。隨法同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以分別法及無分別。如實平等證一切法無有差別。法無有生。如是生法無所有故。法無有法。生妄分別遍計度故。法無有起不自在故。法無觀待捨圓滿故。法無作用無去來故。法無自性超過一切自性法故。法本平等無有差別。無戲論故。隨所作法起殊勝願無不成就。而於其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高下。
        我當以此清淨弘誓攝眾生時。實無少法而可著者。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法光明門。由斯門故。於殊勝願而得增長。如日出現光明普照。如是。善男子等於此法門能信解者。與諸眾生作法光明。無邊莊嚴。若諸菩薩。內正思惟外無散亂安住能斷諸障礙者。隨念菩薩普光三昧。及能信解甚深法者。應當觀察此諸法門。一切諸法如來悉知。以緣起門開示宣說。如是緣起虛妄不實。自性本性皆悉空寂。是緣起性亦非真實。能令眾生雜染清淨。於十方求皆不可得。無所得故無有攝受。無攝受故。於我所說尚應捨離。何況非法。
        所言捨離彼亦非有。亦無所取無有功用。本性清淨。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了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當了知。不應執著善與不善。若執善法。彼不善法亦當執著。由執如是不善法故。生諸苦惱。
        佛以異名於此示說為苦聖諦。由不執著善不善故。彼諸愛滅。如來於此善法所斷。異名示說。為集聖諦。第二聖諦能了知故。滅故盡故無憶想故。厭離觀察無所有故。無喜想受無分別故。如來於此異名言說。為苦滅諦。了知第三滅聖諦故。是所求道如實悟入。一切法地超過一切憶想分別戲論之境。八支相應修習正見乃至正定。苦滅趣道聖諦了知。佛以異名於此宣說。為第四諦。諸佛世尊於此施設。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集苦滅及滅趣道。
        此苦無有。以世俗故假名施設。是無明等。一切皆是無智攀緣。何以故。於彼無智。亦無有少攀緣可取。無有所證。無有光明。不可了知亦不可得。而於其中當有何物。一切皆是虛妄壞法。無有堅實。於中若以實物施設。彼即於常應有執著。若以無分別執著。彼即於斷應有執著。是故。於苦不應分別。以智慧故應當了知。無智自性即苦自性。由與無明共相應故。無明亦不與物相應。或不相應彼亦無有。由彼不相應故。是故。無明非分別非不分別。不作不壞亦無作者。施設作者不可得故。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了知悟入無明自性順明法門。由是門故。能捨一切無明黑闇。現前證得隨順明法。於菩提分能善修習。於諸聖諦能善了知。是諸菩薩於此法門能得清淨。所謂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由滅盡故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信平等故道即平等。如是諸法異名差別。應當解了。了已應斷應證應修。於如來言。若能解了彼即遍知。彼即隨斷。彼即作證。彼即修習。是故。聖者如是知已。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便得安住四諦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亦不增長亦不積集。聖者如實善了知故。不起分別不行戲論。能如實見不毀不著。由道斷故。於諸善法不起分別。亦無戲論。況不善法。由無分別共相應故。亦復不住法非法斷。若遍知斷。即無法結及非法結。彼能了知結法虛妄。此虛妄法空無所有。此是彼等所入諦門。由是門故不愛不恚。證捨圓滿能斷諸結。安住正道到於彼岸。證法自性而無入出。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靜。無有作者。諸法非實與結相應。非不相應。於彼無性法中不應執著。亦復不應離性非性而起分別。既能了知因緣清淨。不應戲論諸有一切因緣生法。彼緣性空究竟清淨。如是因緣非互相應。諸法展轉無有所作。無有所行。無有事業。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互相空故無有自性。無依無住。
        無邊莊嚴。汝於此中應當悟入。則能增長不可損壞。普遍光明清淨法門。由攝受故當得清淨。無戲論故當作光明。超過結使無所著故當得出離。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唯有名相開示宣說。何謂名相。相謂四大所造諸色。名謂一切非色之蘊。如是名相一切皆悉虛妄不實。以顛倒故而有執著。或色是我。色是我所。相分別故有名示說。如是名色二俱不實。一切皆是虛妄壞法。如幻如夢。色體不堅如夢所見。乃至四蘊亦非真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諦故無有攀緣。無攀緣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緣相應。由此而能於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
        無邊莊嚴。三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三界虛妄。想及作意亦非真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虛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
        無邊莊嚴。於此法中證於實諦。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捨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汝等於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於一切法勿生分別。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於眾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為利一切開示演說。云何法門。謂了無明諸有為法。悟智見等諸無為法。應遍清淨證入一切有為無為無戲論智。非數入數非數住數。隨順如是非數法故。證入無為清淨法門。獲得遍持光明智慧。攝受諸法令不失壞。能以覺慧方便善巧。廣為眾生演說諸法。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慧。及能發起演諸法義善巧之智。無邊莊嚴。此中何者是彼陀羅尼門。由是菩薩於諸法中能得總持方便善巧。
        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遍清淨善巧之智。行於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是故當知。三世所說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亦不應執諸法無性。此是諸菩薩無所執著陀羅尼門。為諸菩薩門清淨故。如是開示說一切法。有形相者。所說形相即非形相。不作不壞不愛不恚。是故當知。形相門者則為非門。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為欲了知此形相門無所有故。不以有義。如是宣說。無所作故入無形相。無邊莊嚴。如是所說無形相門。為陀羅尼清淨故轉。
        無邊莊嚴。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一切諸法依於虛空而有生滅。彼生滅者性皆平等。作是觀時無有生滅無所攝受。於一切法應如是知。一切諸法亦非攝受。非不攝受。非等非不等。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由是能了此形相門。為得無相門清淨故。開示演說。
        無邊莊嚴。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於此教義應當了知。彼無形相與虛空等。言虛空者。亦無虛空及空示說。此是無明隨順明智力聚法門。菩薩能證陀羅尼門理趣方便。由證入故無有諍論。無有忘失。隨入無斷祕密語言陀羅尼門。譬如有龍名無熱惱。降澍大雨流澍無斷。
        無邊莊嚴。所言陀羅尼者。是何句義。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即是隨順諸法祕密方便假名。即是隨念遍持之業。即是說法語言之句。由智聚力。得入如是陀羅尼數。以善覺慧。應當受持無量無邊菩提之力。世尊。如我所解。此無邊智演說方便。為欲利益諸眾生故。開示流布令法不斷。世尊。此陀羅尼門。是大虛空。是大方廣。以是義故能廣宣說。由說平等能攝受故。名隨教法。善巧開示廣大流布。文字差別得圓滿故。通達辯才而得成就。由觀察義善巧說故。於義辯才而得圓滿。決定諸法善開示故。於法辯才而得圓滿。哀愍眾生以大慈悲而能攝受。由攝受故次第調伏令得清淨。無諸戲論而能演說平等捨法。世尊說此陀羅尼祕密方便法門品時。無量無邊善巧之義。從佛口出。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所言門者。即是如來一切智智門之增語。於此門中由語言故。而得演說一切諸法。如來安住無邊清淨。究竟清淨自然智見。以無所住無所建立。流注廣大甚深之法。
        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說能了知一切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羅尼門。此陀羅尼而能遍入一切諸法。所謂語言演說談論。一切語言演說談論。皆由文字表示宣說。是中文字。阿字為初。荷字為後。猶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母為先。又如種子長養以父為先。如蘊積集以生為先。次後建立餘分差別。六處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母為先。一切文字差別和合。如是字母為先。光發長養。所謂阿字為先。荷字為後。諸餘文字在其中間。隨彼相應和合而轉。此即能入演說語言陀羅尼門。
        又當了知一切諸行皆悉壞滅。如彼文字書學成已尋當除滅。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當壞滅。如彼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應知壞滅。如是二種相應和合。建立一切諸有愛結。亦由如是二種和合。建立一切有為諸法。如是觀察。漸次能淨無作法門。由此能入演說生滅陀羅尼門。令諸菩薩方便善巧速得圓滿。猶如字母阿字為初荷字為後。如是作已。應以語言演說談論。善入一切祕密言詞。又應了知無障礙法開示宣說。
        無邊莊嚴。猶如字母阿字為初。乃至諸餘一切文字。分別作已。作意相續入於書寫。荷字之後更無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種作意。能生一切有意之行。彼二分別無有真實。以於真實無少文字。本性自性。亦無分別及不分別。而於其中。亦復無有少分所作。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復無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於真實無有形相。由入如是無形相故。捨離一切所作事業。無所作故。捨離一切有為之事。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清淨善巧遍持法門。若諸菩薩於此學時。能起一切無癡事業。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令不缺減。不住諸想覆蓋著心。及能遠離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諸法覺慧。證無邊智理趣善巧。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遍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種種積集言說所起之名。而無真實。如是知者。應當隨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云何應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無住處。不住諸法內外中邊。於一切處都不可得。但依積集種種言說。而假施設。於施設名如實隨覺。是如實句。以此實句。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無名無說。此是諸佛力無畏地。於所有法。應以此門開示演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於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若有著者。由是著故。於彼彼法隨生執著。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唯虛妄戲論分別。
        無邊莊嚴。汝應當觀演說諸法。而於彼法實無示說。豈於此中有能說者而為他說。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為希有。
        無邊莊嚴。汝等今於我前。聞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淨信。能生勝解雖復眾多。而於後世希有眾生於此法中能遍了知。唯除今時親於我所發弘誓言。願於來世。利益安樂諸眾生故。而當受持如來法教。若曾往昔於如來所。承事供養深生信解。愛樂希求於甚深法理趣善巧願聽聞者。此諸菩薩。常能獲得陀羅尼法。
        無邊莊嚴。由於往昔供養如來。復得值遇無量諸佛承事供養。於甚深法因緣理趣深信解者。善求於法多勝解者。趣行深廣求大乘者。聲聞乘人厭離三界。於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曾聽聞此甚深法。
        無邊莊嚴。如來為欲利益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復宣說甚深之法。此非愚夫無聞執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於微少過生大怖畏。於諸怖畏而求解脫。是此等類之所依處。
        無邊莊嚴。如來今為汝等天人世間。常演說法不生勞倦。由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億劫精勤修學此甚深法。既修學已方便迴向。云何為諸有情。當轉無上微妙法輪。及為有情而得示現無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種性不斷。
        無邊莊嚴。此由如來往昔願力。為令一切種性不斷。及威加此陀羅尼句。開示演說此甚深法。廣令流布。使諸有情於佛法中當能悟入。令一切智種性不斷。光闡弘宣此諸法教。
        無邊莊嚴。汝等今欲隨學如來。有諸眾生希求法者。開示演說勿生勞倦。無邊莊嚴。諸菩薩等如所聞法。於大眾中。當廣開演所有法行。由是當得近於佛智能速證獲陀羅尼門。由證陀羅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淨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法本性非彼相應。非不相應。非和合住非不和合。於諸法中而無有法。若無有者則無有處而可示說。唯除因盡。因盡故即離。離故即滅。我為有情了知故。說一切諸法本性自性。於彼無因即無因盡。無因盡故無離無滅。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於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如來非法亦非非法。如來尚不安住少法。何況非法。若住非法。無有是處。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
        無邊莊嚴。如是如來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識之所表示。如來亦非色盡解脫。非受想行識盡解脫。由是如來絕諸表示。與色等法非共相應。非不相應。而於一切有為無為。能遍解脫。不起分別無有戲論。如來不與色取相應。亦復不與受想行識諸取相應。永斷一切取蘊根本。而亦遠離諸法根本。謂無戲論。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無上諸佛智境。亦非不住。應說如來不住少法不取不捨。如說如來說法亦爾。如來不相應故。如來之法亦不相應。如如來法諸法亦爾。依如實理。諸法皆如是故。世尊說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與佛真如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如來安住無分別法。非遍計故。
        無邊莊嚴。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無邊莊嚴。如來於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於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復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於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簡擇法時。亦無了知及簡擇者。
        無邊莊嚴。此所演說第一義句。即是如來非句之句。句清淨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得一切句清淨之智。由是能入無邊理趣陀羅尼門。亦無少法而可證入。不來不去。
        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於一切句應如是知。如是諸句是厭離句。若厭離句是虛妄句。若虛妄句即厭離句。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真如句。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
        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謂離句。於厭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厭離句。亦非句句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諸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為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為離滅涅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虛妄故。為清淨句。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於此中分別斷故。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為菩薩乘者。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諍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姪他若曳  微若曳  隖計  烏迦筏底  阿𡀔計  阿𡀔迦筏底  鉢囉陛  
        鉢囉婆筏底  娜唎設儜  儞那唎設曇筏底  遏替  遏他筏底  戍闥儜  
        鞞戍闥儜  鉢唎戍闥儜  吃唎耶  吃唎耶筏底  嗢哆囉尼  珊哆囉尼  
        摩訶毘社曳  麼訶毘社耶筏底  阿怒珊地  阿鉢囉底珊地  
        庾伽磨[阝+欠]奈陀  悉地  悉馱遏挮  悉陀遏他筏底  麼底  麼底鉢囉  
        嗢哆唎  嗢哆囉筏底  弭磨唎  彌磨囉怒散地  薩嚟  薩囉筏底  
        薩囉怒伽底  娑冥  娑麼嚂婆弭伽底  羯底  阿儞伽底  阿鉢囉底儞筏底  
        彌勢曬  彌勢曬筏底  阿磨醯儞  儞磨醯儞  鉢囉磨醯儞  鄔荷鄔哆囉嚀  
        麼囉鉢娜曳  阿勢鎩  阿怒跛勢鎩  阿怒伽迷  阿鉢囉底伽迷  阿伽帝  
        阿娜伽底  伽底弭戍馱儞  鉢唎戍第  薑竭差掣娜儞夜帝  麼底鉢囉避帝  
        麼底毘戍馱儞  三縵多怒羯帝  三縵多鉢唎縛嚟  三縵多毘戍馱  
        儞阿怒跛仡囉呬  阿儞仡囉呬帝  呬那囉梯  阿囉他毘戍地鉢囉冥 
        奚都儞地珊寧鉢囉避底  鉢囉避多筏底  毘儞設者曳  避儞設者耶怒羯帝  
        阿難多囉挮  阿難多苾仡囉奚  麼社毘戍地  阿怒竭囉奚  
        鉢囉竭囉荷毘戍馱儞  阿地耶多麼毘竭帝  麼呬囉馱毘戍馱儞  
        苾地耶怒竭底  苾地耶怒散地  鉢唎戍馱儞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能為諸有情。開示演說住無諍地。復能隨入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別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二〉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言。我當說彼陀羅尼門理趣差別智慧善巧。令諸菩薩得陀羅尼善巧方便。由證此故。當能了知隨法祕密善巧理趣。
        云何了知。無邊莊嚴。於眼所見色陀羅尼。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無邊莊嚴。云何六內諸法所取外法陀羅尼門。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眼見色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了知遍持色是無常生滅不住皆盡離滅。由此復能於內眼界。而不執著我及非我。善巧安住眼處清淨。於色攀緣不攝受故。而能清淨陀羅尼門。善能觀見盡厭離滅則無戲論。由不戲論總持善巧。住無妄念無有積集。所行道中而能捨離眼與眼識及所知法。無有分別。由如實見得清淨故。亦能隨念諸法如幻。於能所識清淨善巧得總持時。善能攝取不共世間廣大智蘊。如是略說。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菩薩以意了知法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而能總持諸法無常生滅。不住盡厭離滅。於內意處安住總持。亦不執著我及非我。善於內住意識地者。隨能妙觀總持善巧次善安住意處清淨。於外法處不攝受故。能得清淨陀羅尼門。由內外法及餘結使不相應故。能隨觀見盡厭離滅不作戲論。由不戲論總持善巧。住無妄念無有積集。趣行之道而能捨離。意及意識并所知法。無有戲論不起分別。以如實見得清淨故。而能隨念諸法如幻。亦能總持於識所識清淨善巧。而能攝取不共世間殊勝福慧。
        又能如是。於去來今及諸內外一切法中。由隨義覺攝取方便善巧智力。不於少法起無因見。而不於因起於緣見。亦不於緣而起因見。了一切法各不相應。如實隨入諸法本性。此一切法本性清淨展轉寂靜。若一切法展轉依持隨種類持。由於遍持共相應故。得安住者。應知彼法不由依持共相應故而得安住。不生不起而不流轉。亦非言說之所能得。彼所有義一切諸法各不同分。非共相應非不相應。以一切法無有作者令作者故。無有壽者。無有眾生無補特伽羅。此說法句。非如其實非不如實。一切諸法不攝受故。同於涅槃。無有執著。斷於執著遠離執著。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演說陀羅尼差別善巧。如內外法於一切法應當了知。如是說時。彼諸菩薩捨離內句亦不取外。及能觀察無有始終。乘生死輪墮在世間。入無明室處無明㲉。周遍流轉。彼雖如是生死輪轉。於中亦無生死可得。亦無真實生死之輪。雖復隨順生死輪轉。墮在世間於中可得。然諸眾生不能了知此諸法故。於生死中遊行馳走周遍馳走。又不能了虛妄顛倒。於非眾生起眾生想。若眾生想所繫縛者。彼於諸法不能了知。隨入破壞極破壞法。為虛空執之所執著。
  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解了者。速疾獲得智慧光明。隨證法門。辯才清淨修習忍辱。而能精勤起大慈悲。志無懈倦善能安住。祕密言詞演說方便。亦能了知一切諸法異名差別。最勝語言隨所憶念。往昔住處能善讚說。無少相違。令諸眾生住無諍論。能壞一切外道諸論。為破眾生諸黑闇故。宣說法時。而為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之所稱歎。放法光明。作不思議法之施主。善能開示諸佛法藏。無有迷惑。及能攝取殊勝大願。如其所願皆令滿足。得不思議方便善巧。令諸眾生意樂開發。及能示現前後際因。亦能示現去來方便。
        無邊莊嚴。是中菩薩於能發起三摩地門。應勤修習。既修習已。而能證入陀羅尼門。於陀羅尼門得自在已。於諸祕密廣大異名。而能演說。及能入於異名之智。能隨順入甚深理趣。善能了知言說示現。令無少處而生疑惑。不由他教住於忍地。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能善發起勇猛精進。為欲哀愍諸眾生故。求諸法智證入通達。無有餘乘而不成就。得佛大智。超過一切世間之智。究竟清淨。一切智智未足為難無邊莊嚴。於此演說陀羅尼門甚深方便法品之中。所有諸法。為欲攝取諸菩薩故。開示發起。我今當說令諸菩薩普遍開悟。善能攝取祕密言教。凡有所作。皆能了知一切語言音聲之義。復能證入差別覺慧善巧之智。何者是彼所有之法。
        無邊莊嚴。是諸菩薩具淨尸羅。安住實諦加持之力。則能增長布施方便。求無我所無攝受法。修習方便。證一切法真實理趣。得不退法及善安住不退轉地。速疾具足無礙辯才智慧。增廣猶如大海。
        無邊莊嚴。當於後時。無有餘人頗能恭敬受持此法。唯除菩薩希求甚深如實法者。為欲開示如來法藏。希求樂欲增上心者。調善意樂正思惟者。彼等於此甚深法中。精勤修學入此理趣。則能了知異名演說。亦能了知一切諸法自性本性。
        無邊莊嚴。假使如來以種種名演說諸法。然於諸法本性自性亦不相違。如來開示諸法本性不相違法。說一切法無所造作。凡所演說。無有所說及能說者。
        無邊莊嚴。如來已得演說善巧勝波羅蜜。如來亦無少法可得。亦無隨得亦不遍得。如來不為少法安住故。不捨離故。不為生故。而能說法。亦不為得少分法故。亦非不得故。如來行無所得。如來不行亦非不行。亦不應說諸佛如來行如實行。何以故。無有少法說名如來。此是如來住如是住。行如是行。若彼如來以名字故名如來者。如來與名非異非不異。非異非不異故。不應說言如來若來若去。如來非戲論者。超過戲論亦無超過。如來無有超過。超過亦無如來。如是如來與如來性。非即非離。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亦復如是。如是稱揚如來體性。無有少法開示演說。亦無示現。如來證得一切諸法如實本性。然一切法所有本性不可宣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如是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所作亦無變異。不生不滅不出不離。一切諸法究竟清淨故。非得非遍得。於一切法無有所得。無所得故無有可證。如是無有少法可得。若法可得。於諸法中應有受者。既無受者。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由不生故無有得者。如來名號亦由聖教假名施設。如是言說性清淨故。聖者於中不得少法。然於聖者。亦無有法及與非法。亦無有法名為聖者及非聖者。無有少法與彼相應或當相應。於此如來所有演說皆應了知。亦復不應隨俗而轉。如來能說法及非法。亦不建立有法非法。如來能說善不善法。亦不建立有善不善。如來能說一切諸法。亦不建立有一切法。如來能說法無表示。亦不建立有無表示。
        無邊莊嚴。如來所說此甚深法。無淨業者不能了知。若有樂求無上菩提。於生死中求解脫者。應當覺了諸佛如來所演說法。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解了者。應無猶豫不取不捨。亦不見有少法生滅。無有戲論。非無戲論。則能演說此真實法。於此演說真實法中。亦不執著。
        無邊莊嚴。譬如須彌山王。與諸福德善根眾生所用宮殿。作依止處。眾生於彼而受歡樂。如是如是。作善根者諸菩薩等。於此法寶積集教中而能聽受。由此法寶菩薩能得一切智智。
        無邊莊嚴。此契經法能隨順入無上法智。為欲開示如來法藏陀羅尼故。如是流布此陀羅尼。能攝一切所有廣大真實之法。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悉從此無邊陀羅尼門之所流出此陀羅尼。為欲清淨一切法門。是故如來開示演說此陀羅尼。能攝一切契經等法。不成不壞。無初中後。此陀羅尼如來護念。遍於十方諸佛世界。能作無量無邊佛事。
        無邊莊嚴。於此最初陀羅尼品說義品理趣品中。而能攝受一切諸法。無邊莊嚴。彼中諸菩薩等。欲隨覺了此教法者。欲流注法令不斷者。欲入諸法無住印者。欲隨覺了無有障礙祕密門者。欲隨發起趣向加行大精進者。欲隨覺了諸法性相說此法者。應當受持諸佛如來所演言教。既受持已。隨應了知一切所有祕密言詞。欲隨趣入總相演說文字智者。欲隨覺了演說諸法差別理趣者。欲隨憶念一切諸法簡擇智者。為欲利益安樂一切諸眾生故。施設勝義。善隨機根授與眾生令得利益。若稱揚法。若流傳法。若演說法。以資糧心哀愍利益。求佛之智不於少法而生執著。由不執著無有所取。亦不觀察無二法智。亦不示現內智外智。不於少法而生厭足。亦不應以下劣精進希求上智。勤修一切甚深之法。所有難問隨義而說。應住自利及以利他。應善觀察自他之想。入一切法皆悉無我。我清淨已。隨入一切諸法清淨。愛樂開示演說言教。若問不問乃至少法不生慳悋。菩薩應作如是四無量心。我為利益諸眾生故。隨與勝施最上之施。所謂無上法寶之藏。我今當令一切眾生與不可說法寶相應。假令眾生作諸重惡。終不於彼生慳法心。離諸慳惜。能為捨施為法施主。我今當作如來之事一切智事。令諸眾生捨離重擔。於大瀑流。當以法船運度群品。能令眾生得於一切安樂資具。菩薩當以如是悲心發生覺慧。速疾證於殊勝之法。於此契經陀羅尼門。演說諸法差別總持。當得成就捨離生死。不為他論之所攝受。能破一切外道諸論。降伏魔軍。為欲滅壞諍論法故。應如是住。
        無邊莊嚴。此陀羅尼門一切如來之所攝受。善作憶念。譬如後身菩薩住於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中。兜率陀宮一切諸天承事供養。一切眾生咸生愛樂。成熟善根攝諸勝福。餘有一生。施戒福蘊具足清淨。成就一切殊勝智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不能及。而能映蔽一切有情所有善根。亦為一切諸有情等恭敬讚歎。現前獲得一切智智。若彼菩薩從兜率宮下閻浮時。即於中國無怖畏地最勝妙處。在大城內一切眾生眾會之中。降生出現。為諸眾生瞻仰禮拜供養恭敬。
        此陀羅尼契經之門亦復如是。入於一切諸法之中而得安住。一切諸法皆從此生亦從此滅。菩薩於此得安住已。成熟增長。於一切法而得安住。一切法中而得自在為其主故。菩薩最後受身生於人中。以無觀視一切法印三摩地力。普遍觀察一切有情。及遍觀察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由得法陀羅尼醍醐之味。以廣大心善住廣大智慧境界。終不貪愛一切欲樂玩好資具。亦不希求一切染法端嚴相續。由住彼空三摩地覺。能善觀察一切諸法。隨得無相方便善巧。而於一切無所執著。能善了知一切三界有為之法。無非過患。安可貪著。應求出離。速得寂靜極寂靜界。及勝解脫勝出離界。
        然於彼識不住不著。觀察生滅積集散壞。於諸有情起大慈悲。為成熟故生出離覺。以覺理趣隨宜方便。能隨順入最勝智慧。隨念一切有情。善巧方便而得自在。隨得諸法無有障礙陀羅尼善巧理趣。以善巧智。簡擇觀察一切有情。及善觀察不思議法決定理趣。雖復少年端嚴美麗。於諸欲境曾不愛樂。捨離所有一切資財珍玩眾具親戚眷屬。思惟觀察。以厭離心希求寂靜。從家出已趣於非家。既出家已。而能成就不思議覺甚深方便。隨所作業積集資糧。趣向無上菩提道場。隨願莊嚴獲得無上陀羅尼印甚深方便最勝尊頂。由是清淨陀羅尼門善巧理趣。得一切法自然之智。及無障礙一切智智遍持善巧。彼既得於一切智智陀羅尼門。隨得決定一切智智。善清淨已。安住無上一切智智。加持之力能轉無上清淨法輪。亦能隨得一切法智巧妙言詞諸法。譬如盛日光明照曜。如是法聲光明遍示一切天人之類。
        無邊莊嚴。菩薩住於一切智智陀羅尼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陀羅尼門句義差別。諸餘菩薩所不能知。若一生補處菩薩坐於道場。以清淨覺無師自悟。此陀羅尼而得現前。亦猶菩薩為菩提故。無量劫中積集善根。於其長夜久修梵行。得深法忍。哀愍一切諸眾生故。大慈悲心方得現前。
        無邊莊嚴。菩薩由是陀羅尼故坐於道場。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於汝不可示說。汝得菩薩智慧現前。能證彼法。當於爾時。諸菩薩等自應解了。爾時。菩薩得無邊門無量門因門無譬喻門。悉皆現前。而得門者不可宣說。超過世間。不共一切天人魔梵及諸沙門婆羅門等。逮得最上清淨之法。一切智智及自然智。菩薩由是能入清淨自然之智。能轉無上清淨法輪。漸次為於無量眾生。攝取無上一切智智。於諸法門及涅槃門。得清淨故。開示演說無量種種善巧理趣。而能發生持蘊善巧。亦能示現持蘊清淨善巧之智界處緣起。亦復如是。
        又令眾生發生趣入聖諦法門。亦能示現聖諦清淨善巧之智。又能發生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差別善巧。亦能示現菩提分法清淨之智。而能發起持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奢摩他毘鉢舍那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三摩地三摩鉢底善巧之智。亦能示現禪三摩地三摩鉢底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無迷惑功不唐捐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無迷惑功不唐捐清淨智慧。又能發起持厭離盡無生之智。亦能示現持厭離盡無生清淨善巧之智。又能發起持明解脫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明解脫清淨善巧。而能演說大涅槃門。亦能住持一切句義。捨離清淨善巧方便。於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出世法。以無量名表示宣說。法門清淨故。為諸眾生開示無上決定之法。及持清淨微妙智因。
        無邊莊嚴。如來說此大陀羅尼遍持方便。為一切智陀羅尼善巧之力得安住故。隨諸眾生一切本願。示如是行。令入隨覺理趣差別。善能開示陀羅尼威力無上法藏。而能流注降灑法雨。潤洽一切枯槁有情。施以妙法咸令滿足。汝等應當隨如來學。於此甚深決定之法。不應違逆。汝等於此一切智智大陀羅尼。不久當得遍持自在住陀羅尼。為諸眾生。當作如是無量義利。如我今者。汝等當以無量異名開示演說此陀羅尼。決定諸法甚深智慧。
        無邊莊嚴。此中應當希求勝解。不應捨離菩提資糧。云何應當希求勝解。謂諸菩薩。應當解了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動不住不來不去自性空寂。於彼空性亦不執著。何況於相起執著想。彼空性中無有相想。若彼空中無有相者能入。如來說有為空無我我所一切我人眾生壽者。如是空性非染著非不染著。非污非不污。非迷惑非不迷惑。非愛非不愛。不住於空亦不遍住亦不建立。若空厭離。彼即寂滅無有分別。無遍分別無勝分別。無普分別無有功用。乃至無有少法可取。自性清淨。彼即諸法本性自性。一切有為本性皆空。乃至一切善不善法。有為無為。世出世間亦復如是。
        菩薩攝受如是勝解。得入解脫解脫智見。及能攝受普淨無垢解脫之處菩提資糧。云何名為菩提資糧。謂戒清淨智慧清淨。三昧清淨解脫清淨。解脫智見清淨。施波羅蜜清淨。戒波羅蜜清淨。忍波羅蜜清淨。精進波羅蜜清淨。禪波羅蜜清淨。慧波羅蜜清淨。若彼清淨即普清淨。若普清淨即無垢法門。性淨之心。光明照耀無有煩惱。彼心常住本性空寂。亦無照曜。客隨煩惱三種染污。彼皆不實空無所有。
        如是心性。不與煩惱清淨相應。何以故。是心無二亦無二分。本性清淨。若能如是了知心性。非煩惱染之所染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皆不可得。唯除妄想因緣和合。雖有心生亦不可見。十方推求了不可得。亦無有心能見於心。如是攀緣非心和合。心亦不與攀緣和合。亦非因緣與心相應。心亦不與因緣相應。唯由心故。彼一切法與心相應。凡所有法與心相應非互相知。亦不可見。何況諸法非心相應。以第一義思惟觀察。無有少物可相應者及不相應。何以故。無有少法與少法相應及不相應。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自性亦不與少物相應及不相應。一切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若是本性彼無自性。
        汝今當知。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於諸法中無有少法名為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如空無性不可以相表示。乃至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空無性非染非淨。然是一切諸法本性。若是一切諸法本性。非由染淨之所建立。無住無起。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無住無起無所建立本性清淨。云何眾生。於中迷惑。此由世間乘虛妄輪。為虛妄輪之所迷惑。所言乘者。亦無有乘亦非無乘。而此世間乘虛空輪。為虛空輪之所繫縛。然虛空輪亦無所有。此諸眾生。為大愚癡之所迷惑。而於其中無有愚癡亦無迷惑。
        無邊莊嚴。汝觀眾生以愚癡故。於此法中不能了知。住於諍論。無邊莊嚴。住諍論者即為非住。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了知彼即清淨。若不住者即名為住。是則不住清淨善根。無邊莊嚴。如是如來祕密法門難解難入。唯除汝等能於長夜修行善法而得了知。
        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住諍論者則為非住。云何為住。所謂不善。然不善者是無所有。若有於此無所有中。不能了知住與不住無有別異。是則名為住於諍論。若復有住清淨善根。則不名住。若不住者無有過失。無過失故則能了知。如是法門若不清淨無有是處。若諸眾生無有智慧。為大煩惱之所覆蔽。無智慧故。假使少有明了順說。尚不能解。何況祕密非隨順說。若不住者是則清淨。
        云何不住。謂不住善法及出離界。何以故。無出離界及界施設。於涅槃界若不住者。名得涅槃。此涅槃名但假施設。如是涅槃無有所得。亦復無有得涅槃者。若有得者則應滅後更有如來。若無得者則應滅後無有如來。若滅度後。言有如來及無如來。俱不可說。此不可說亦是如來假施設句。有諸眾生於甚深法不勤修行而生疑惑。若有說言如來有色。滅度之後應有如來。若有說言如來無色。滅度之後應無如來。乃至滅後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復如是。
        若法不生不滅。彼法滅後。不應說有說無。如是如來不生不滅。彼亦滅後。不應說有說無。乃至邊無邊等。如來說彼俱不可說。若說有邊則無有中。若說有中則無有邊。所言中者非有非無。若復於中實有實無。是則便與緣起相違。若復有法非從緣起及非緣起。彼法不滅。若有若無俱不相違。所有一切從緣起法及緣起法。此無中邊非有非無。若非有無云何可說。
        無邊莊嚴。如來以大方便安住彼中。為諸眾生破無明 。開示演說不違緣起。一切諸法皆入緣起。若入緣起。是則無有中邊之說。若離言說。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無邊莊嚴。汝今當觀無所有法。無有邊法說名中道。以於方便說有覺慧能持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言說。無邊莊嚴。汝等智者應如是知。一切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當知不可宣說。唯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彼所趣。而於諸法應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
        無邊莊嚴。此名中道。然此中道即非中道。何以故。無增無減故。無邊無取故。法若無邊云何有邊。謂無處所是無邊法。凡夫眾生。於無處所執為邊處。見邊處故不得解脫。以於真實無處所故。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以善方便決定覺慧。乃能演說如是中道。
        無邊莊嚴。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無有疑惑無忘失念。諸佛世尊心常在定。得三摩地無礙自在。常善觀察。安住最勝三摩呬多而說語言。無量知見不住非處。說清淨法。說究竟法。說寂靜法。如來所說無有遺餘。
        無邊莊嚴。如有寶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雖有無量眾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令水銷滅而不盈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證菩提已。由智火力能令眾生煩惱銷滅。亦復如是。
        無邊莊嚴。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闇。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大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闇。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無邊莊嚴。我為信於如來眾生及諸眾生。煩惱滅故。降澍法雨。無邊莊嚴。如來所說是法真實。以真實故。無有少法開示演說。而於是法無實無虛。無邊莊嚴。如來是實語者。住真實法。能演說此陀羅尼門。無邊莊嚴。此真實法誰當能了。唯除菩薩如實見者。具足見者。作善業者。於甚深法餘無能了。
        無邊莊嚴。於此義中應當隨順。自於此法。繫念現前不信樂餘。從他生智。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於此法中應生隨順。若於此中生隨順忍。是則不住不隨順中。
        無邊莊嚴。無聞眾生無隨順忍。於此法教不能了知。或復有餘異見所行。乘異路者。趣惡道者。不作善者。親近諸餘行異行者。彼等不能入此法門。無邊莊嚴汝今當觀。若有說此無障礙藏法光明時。所有一切無聞眾生。未善調伏凡夫心故。無有威儀。由此遠離如是法教。若有眾生能修習身。於此法中。假使無有能隨順忍。尚不遠離。何況有能生無漏忍。無有執著。於此眾會能轉無障無礙法輪。何以故。此等皆住無障礙地。
        無邊莊嚴。我為成就善根眾生。及為如來加持眾生。於無礙法見清淨故。亦欲利益哀愍一切故。演說此陀羅尼門。無邊莊嚴。若有於此法門能悟入者。應知彼已住菩薩地。能速疾證無生法忍。不久當得授菩提記。無邊莊嚴。汝等於此甚深法門。應生勝解。
        無邊莊嚴。汝今當知如是法門。無執著者。無得忍者。以之為地。若有供養往昔諸佛。能於長夜勤心修習。善身威儀。善護語業。善調伏心。平等智慧隨憶念者。心無所住。於此法中善受持者。不顧身命。彼人則能流傳此經。當於後時若有眾生。於此法中為聽聞故。勤修習者尚難可得。何況有能書寫受持讀誦通利開示流布為他廣說。是人不久獲得清淨陀羅尼門。速疾逮得清淨智慧。當能入於一切智智。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為諸菩薩得一切智智故。開示演說如是法藏。然於其中。無有少法而不演說。如是所說無說而說。能生清淨。及能開示清淨法門。一切諸法等虛空相。云何為等。以一切法與虛空等。而是虛空非等不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空無邊諸法亦爾。一切諸法邊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邊際。無邊際故說為無邊。若能於中如是住者。是即名為住如來法。住如來法則無所說。若無所說。於一切法以假名相。隨應了知。不應於中而起執著。若不執著即不墮邊。若不墮邊則不墮中。若墮於邊則墮於中。是故應當離於中邊。若離中邊即離一切。若離一切則無所說。由此獲得清淨智慧。於一切法無所取著。無有所取及能取者。何以故。諸法無我我無所得故。我性自性無所有故。
        如是如是。無邊莊嚴。如佛所說諸行無常。如是演說無變異義不相應義。如佛所說諸有苦義。如是演說涅槃義厭離義。如佛所說涅槃寂靜。如是演說一切有為。皆捨離義。或無常故或諸苦故。或無我故。或涅槃故。如是等門。此是如來之所演說。此亦開示一切諸法本性自性。
        無邊莊嚴。如來以種種名以種種門。種種語言演說諸法。如來亦不異於諸法。本性施設。非一性非異性。一切諸法非一非異。不可見故。速疾證入虛空自性。趣一切法無所有相。
        無邊莊嚴。此陀羅尼門。為諸菩薩本性清淨自性調伏。是故發起。言調伏者。為欲調伏貪瞋癡故。調無明故。及令趣入如是平等。以貪瞋癡能調伏者。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即是調伏。
        無邊莊嚴。或貪瞋癡。如理推求亦不可得。以貪瞋癡空無所有虛空不實。誑惑愚夫無所安住彼亦如是。無有住處亦不可得。是貪瞋癡。從於彼生即於彼滅。本性空寂應如是知。云何應知。如其不生彼則不實。亦不顛倒。是貪瞋癡皆以無明黑闇為首。從彼所生。由彼所生。一切皆悉虛妄不實。是貪瞋癡本性清淨。如是見者。能生清淨不思議門。及能獲得陀羅尼門。若有能於如是法中思惟觀察。是名獲得陀羅尼業及智慧業。是名平等了知之智。是名清淨菩提資糧。是名精進不放逸地。是名調伏憍放逸地。是名不壞戒見威儀。是名清淨身語意業。是名隨順無我智相。是名能斷能滅離相。是名出生無量無邊善巧方便。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於此信解出離法中。開示演說一切諸法本性自相。及能開示此諸法門。說一切法等虛空性。能說法者亦不可說。所為說者亦不可得。
        無邊莊嚴。我今說此諸菩薩等悟入句門。若諸菩薩於此學已。能得甚深如海智慧。一切他論無能摧伏。隨得一切智所趣行。善說法要不由他教。得不思議平等智慧。由智慧故無有所著。能演說此無名無相一切法門。能得隣近諸佛如來。一切智智及自然智所有名號。逮得一切名相清淨。隨證速疾普遍音聲得悅意聲。得殊妙聲得清淨聲。為諸眾生信受語言。親近諮問。以決定慧能善巧答。所謂時語。如理語利益語。柔軟語義決定語。以一義說。能令眾生了知多義。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諸菩薩等。於此修行而能覺了諸佛菩提。能得如是無量功德。斷諸愛恚憂惱愚癡。能辦所作得差別智。於一切處已善修學。獲具足忍不退失法。意樂清淨住於大願。於諸眾生善言問訊。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已不勤修。今不勤修。當不勤修。於諸如來殊勝功德。無有少分。無邊莊嚴。若有菩薩於此法中。能勤修習志求一切。如其所願。如其所行。如所發趣。如所意樂。當滿足者。少極少難。得極難得。若有於此甚深法中能住能忍觀察簡擇者。當得證於無盡神通大神通智。超過一切世間智自然智無邊智無量智。
        無邊莊嚴。此出離法陀羅尼門。若有於此勤修學者。當得近於菩提道場。為諸眾生。安住發起大慈大悲。作諸佛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邊莊嚴會-出離陀羅尼品第二〉

  爾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出離諸法陀羅尼門。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出離一切文字印法。一切諸法悉入其中。云何名入。以平等故。一切諸法皆入平等。亦不見法入於平等。不可了知不可得故。於一切法自性如實不分別時。一切諸法悉入其中。離於無作及有作故。由諸文字及以語業演說諸法。如是二種不如實故。性平等故。所有文字及以語業皆悉平等。於諸法中所有言說皆非如實。此是諸法如實句義。所有文字及以語業。此二皆無。以無有故。無有真實開示演說。所言文字及以語業無真實者。即是諸法無差別句。無增勝句。無建立句。此甚深法不可宣說。一切諸法皆非真實非不真實。
        何以故。諸法本性。非以文字語業宣說可見可得。一切諸法皆無本性。如是諸法。非作非不作。非等非不等。非寂靜非不寂靜。然於諸法亦住寂靜及不寂靜。所言住者亦無所住。亦不變異。亦復不住不變異法。
        何以故。法無住故不入算數。非由算數建立言教。而能令法入於算數。一切文字語業演說。皆不可得。不住於處及一切處。如是文字及以語業。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不住中邊。一切文字及於語業。業非業故。非功用故。以於一切文字語業自性空故。文字語業亦復皆空。亦以文字語業他性空故。他性亦空。乃至自他性空故。自他性亦空。自他空故彼則寂靜。若寂靜者彼則寂滅。若寂滅者。彼一切法即寂滅門。由彼彼門得說法名。若說文字。若說語業。彼一切門亦不可得。門清淨故。無所有故。由彼彼門演說諸法。而於此門究竟清淨。能平等入於一切法。如是厭離。云何厭離。謂貪本性。貪本性者彼則清淨。若清淨者彼則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貪云何有說。
        無邊莊嚴。如是略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法門清淨陀羅尼門。入是門故。能破無明黑闇重障。能隨憶念明法種性。於一切法。得入光明清淨法眼陀羅尼門。及能證得文字差別。演說法門。由是門故。便得入於一切智智。及得近於諸佛如來。於諸法中得為勇健。能破外道降伏魔軍。令諸眾生增長善根。入於如來祕密之法。隨得法門陀羅尼門。由是法門。於十力中獲大法光。速疾成就如來之力。
        無邊莊嚴。諸佛如來。以十力為力為無上力。超過一切世間之力。能於眾中作師子吼。何等名為如來十力。無邊莊嚴。如來於此。以無上上一切智智。於處非處。以處非處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一之力。由此力故處大仙位。為諸眾生演說正法。及能為轉無上法輪。唯除如來。天人世間。先無有能如法轉者。復次。如來以無分別一切智智。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業攝取因善與不善無量行相。無著無礙。此是如來第二之力。復次。如來以無分別一切智智無著無礙。能善了知一切有情無量諸行。此是如來第三之力。復次。如來以無上上一切智智。如實了知種種勝解。無量勝解各各勝解。所有分別及妄分別。此是如來第四之力。復次。如來能如實知無量界種種界。無量緣種種緣世間住處。此是如來第五之力。復次。如來能如實知若因若緣知見趣道。此是如來第六之力。復次。如來以於天眼無礙智見。及以無上一切智智。如實了知諸有情等生死之智。此是如來第七之力。復次。如來能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離染清淨能出入智。此是如來第八之力。復次。如來宿住憶念作證明智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九之力。復次。如來漏盡智證明智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十之力。
        無邊莊嚴。如是無量無上一切智力。以是智力悉成就故。為諸菩薩及諸眾生。於諸佛智得攝受故。於諸法智證清淨故。開示演此無邊法藏。
  佛復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當觀如來所說。如是甚深如是難了。一切智智力清淨故。所有諸法。說名如來及如來力。然於彼法亦不可見亦不可說。
        無邊莊嚴。所言力者。此是如來不可摧伏無上法門。於彼安住。開示演說此法理趣。由斯理趣建立力故。能演說此一切諸法無建立性。以之為力。如是諸力無生起性。無有自性離於自性。如是。如來十力圓滿。而能開示無量無邊甚深之義。
        無邊莊嚴。此是諸佛無上法門。住斯門已。便能演說如來十力。及能說此力清淨門普清淨門。
        無邊莊嚴。我當復為諸菩薩等。能於法門得清淨故說陀羅尼。汝應聽受。陀羅尼曰。

        怛姪他鉢囉牟折寧  儞牟折寧  牟折寧  毘鉢囉悶折儞  阿折黎  
        阿毘耶咤儞  鉢囉婆怒揭帝  帝誓  摩訶帝誓  阿鉢囉底耶末囉尼  
        阿那靺囉尼  阿靺囉拏毘戍達儞  儞馱那鉢囉吠設儞  
        突囉阿儞乞屣鉢儞  靺虞  靺虞薩嚩黎  薩嚩囉尾戍憚儞  母達囉  
        母達囉尾戍憚儞  薩鉢唎縛嚟  三漫多鉢嚟嚩嚟  阿揭囉弩麼底  
        遏他娑憚儞  僧羯囉尼麼掣憚儞  戍嚟  戍囉寐唎曳  阿褐囉尼  
        烏波那末底  儞那嚟設儞  三曼多波嚟普里也揭帝  馱羅弩揭帝 
        阿儞迷設儞  阿傘儞迷設儞  陀囉尼揭帝  儞馱那鉢唎戍憚儞  
        阿弩達囉毘婆枲儞  跋[口+致]囇  跋達囉筏帝  莫异  莫企筏底  
        珊馱囉尼  烏筏馱唎尼  阿難多鉢囉皤吠  鉢囉步多鉢唎嚩嚟  設儞  
        鉢唎些設儞  摩訶嚩迦世 阿迦捨娑牟薩囉尼  弭底彌囉迦囉尼  
        薩婆若鉢他毘輸達儞  涅槃那鉢他珊那唎設儞  莎訶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印法教法門。一切諸法悉入其中。若諸菩薩於此法中如說修行。具勝辯才差別智慧。能善了知最勝出離陀羅尼句。云何名為勝出離句。陀羅尼曰。

        娑揭囉阿鉢演多  蘇迷嚧囉怛那婆揭囉珊儞折耶  阿毘怛儞  
        阿三毘怛儞  阿卑靺嚟  拔折囉珊儞  涅陛設儞  阿乞芻毘儞  
        阿僧乞芻毘儞  阿乞沙耶  阿避夜已  乞沙耶阿鉢演帝  
        阿乞師那乞沙演多薩姪里世  阿鉢唎乞沙曳  阿毘乞疏避儞  
        阿毘揭嚟  阿毘揭羅若那揭囉尼  莎訶

  無邊莊嚴。此勝出離陀羅尼句。若有菩薩於此法中精勤修習。則能增長智慧如海。能以大慈慰喻眾生。言我授汝廣大法藥。破滅汝等無明黑闇。拔除汝等無始無終生死煩惱憂苦毒箭。亦令汝等愛縛當解。超度一切生死瀑流。作大法光。使諸眾生善根生長。能得究竟永拔濟故。如是善人為善導首。能令入於一切智智。亦復不令有一眾生從此無上大智退失。能以大慈普遍一切。令諸眾生於未聽受與義相應。寂滅厭離無生智門得無礙辯。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欲說法時。云何於此陀羅尼句。繫念現前令法不斷。謂諸菩薩處師子座。以無礙辯。思惟如來無量功德。由於方便廣大智慧。令善巧地極清淨故。若諸眾生於聽法所來雲集時。當於彼所發生大悲。於諸眾生起大慈心。以廣大智決定理趣。如實開示令不增減。知諸眾生意樂差別。以善分明決定語業及文字句。廣為宣說。由是說故。能令自身善根增長。以清淨法攝受眾生。如來能以無量譬喻。開示演說如是法聚陀羅尼門。汝等若能如是宣說無上正法。是則住於佛所作事。速疾圓滿四無所畏。
        無邊莊嚴。如是菩薩以大方便清淨智慧。善能修習起神通業。所有諸法即能攝取廣大智聚。此中何者起神通業。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住神足中。以如虛空無所依想。善能分析大種積聚。如來成就無礙智見無邊智見。以智見力。於一切法得善巧智。能善決定。無有少法而可了知。住無所得。住無等等。亦不與俱住阿蘭若。住無執著。住清淨智。無有少法不知不見。遠離黑闇無有障礙。善住無量無邊智見。是故如來平等見。覺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及能開示無名法想。是故。我等應隨佛學。如來智慧無有障礙。能善了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令諸菩薩安住平等起神通業。由是成就神足現前。由是神足加持之力。於戒定慧及以解脫智見。淨施法智善能安住。由此能得真實加持。攝受無量差別神變。於梵世間而得自在。處師子座擊大法鼓。令諸眾會皆悉歡喜。及為眾生作大利益。
        無邊莊嚴。譬如大鐵輪圍山王。以諸眾生業增上力。於此世界圍遶而住。不令眾生嗅地獄香聞地獄聲見於地獄。如是菩薩於此法中。善修學已。為諸眾生除滅一切有障礙法。授與一切無障礙法。如是。菩薩以金剛智攝受善巧。於此法教悟入甚深。住無所得甘露灌灑。云何名得甘露灌灑。謂煩惱魔蘊魔天魔所不能損。縱於死時雖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於空性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分別。不生不滅不墮不起。不來不去不住。不染不淨亦不怯弱。無有障礙。無有所得。捨離憍慢其心謙下。內離迷惑善了於外。見聞覺知所不能攝。了知諸法皆悉平等。如實入於如來法中。以不虛妄無有變異。安住真如。此即名為諸菩薩等所入般若波羅蜜門。於此住已。則能成就無邊智慧。由是慧力。能使入於不思議智及諸如來祕密言說。於一切法能善了知。隨覺無間等菩提故。隨覺無間不可思議。等於菩提不可思議。隨覺無間無所分別。等於菩提無所分別。了知無間及菩提法無所得故。彼亦不作無間差別。不作菩提平等之想。無間菩提不作不壞。不集不散。於此義中能作業者。於此所說寂靜法門而不執著。亦不分別諸業果報。能善了知業果平等。以平等故不得業果。亦不分別。亦不執著。何以故。彼於煩惱及以業障。獲得輕安遠離結因。於諸法門能得照曜。於此陀羅尼品能得光明。彼住如是清淨門故。能於十方世界遊化。具清淨行無所住著。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於諸世間天人之中。堪為福田親近供養。
        無邊莊嚴。我說供養住第八地諸善男子功德無量。何況菩薩於如是法而修行者。若於菩提及以眾生。眾生之法乃至世間之法。無有所得。亦不分別及諸戲論。彼人則能了知此法。如說修行。能消世間廣大供養。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修學此法。於諸供養。一切所有皆悉具足。離諸怖畏乃至能捨一切身命。彼於諸法無所攝受。而能攝受廣大之法。處無畏座作師子吼。降伏外道及外道法。摧滅波旬及魔軍眾。能除眾生一切覆障。當以法船渡諸眾生。當示眾生一切智道。當能安住一切眾生於隨順道。當能令彼一切眾生隨順聖諦不相違逆。當為眾生開示一切菩提分法。當以法施慰喻眾生。當令眾生能得法喜。
        無邊莊嚴。若有於此陀羅尼門能忍信受。則與得受菩提記人等無有異。彼既聞法。當於己身而自授記。如來法王施設此法。開此法藏。而能安立此陀羅尼印。及能建立此諸法門。攝受我等。是我等父哀愍我者。
        無邊莊嚴。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於我所起於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無邊莊嚴。於此陀羅尼門法品之中。此是第二出離陀羅尼印。演說法藏。
*   *   *   *   *   *   *
        〈清淨陀羅尼品第三之一〉

  爾時。世尊。觀察四方。作如是類種種神通。以神通力。令此眾會諸菩薩等見於十方無量諸佛。及聞諸佛所說之法。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汝觀如來。於一切法無有所作。無數離數及寂靜數。能作如是自在神通。如來之力無畏如是。
        無邊莊嚴。如來之性。不一不異非不一異。無所有故。非有非無。無有自性。非無自性。應如是知如來之性。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如是見者。亦復無有少法可見。若不可見則無所有。亦無所取。
        無邊莊嚴。如來之性。無少真實少不真實。若少真實少不真實。是則應言有如來性無如來性。如來之性離有離無。亦不曾離。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自性本性。猶如虛空。如是法門。諸佛如來未出世時。所未曾說。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如是解者。則能發生無量辯才。於諸法中能為照曜。於佛無畏而作光明。
        無邊莊嚴。言無畏者。謂得如來最上無畏。能於少法不攝受故。不增長故。不可得故。不遍得故。不隨得故。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不增減不遍增減。諸法自性本性常住。法界住性法界定性。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住法定性。如是無有不可得故。一切諸法皆妄分別。不以業報而得成就。是故能入一切諸法無業報門。如是諸法無自性故。不如實故。諸業於果非生滅因。於滅趣道。亦復非因。如來但以世俗施設。說一切法有因非因。因自在故。無有因故。此是如來無畏之地。如來具足無量辯才故。能得入大無畏地。
        無邊莊嚴。云何無畏。謂諸如來四無所畏。此四無畏。緣覺尚無。何況聲聞及餘世間。何等為四。一者唱言。我是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或有一切天人世間。立論於我言。我不能覺了諸法。無有是處。由此能得最上無畏。於眾會中正師子吼。我能演說無上甚深廣大法教。二者唱言。我是一切諸漏盡者。或有一切天人世間。立論於我諸漏不盡。無有是處。由此能得住於安樂。我開示此無量俱胝劫所積集無上法藏。三者。我所宣說出離覺了。於彼修習正苦滅盡。或天世間立論於我。若苦盡道不出離者。無有是處。我不見此相。我不見此相時。得安樂住。為諸眾生。示現此法種性。於眾會中作師子吼。四者。我所宣說諸障礙法。於此或有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立論於我。於彼習行無障礙者。無有是處。我不見此相時。得增上安樂住。我於眾中正師子吼。我能轉此無上法輪。一切外道諸天世間所不能轉。
        無邊莊嚴。此是如來四無所畏。此中菩薩勤修學時。速疾獲得無畏之地。於人天中最為殊勝。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由善修習虛空相故。則能發生不可思議遍清淨門。由是門故。於一切法最初了知。見一切法等虛空相。無二無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然於虛空亦不分別。亦不戲論。得義善巧。無少法界所從將來亦不將去。亦不積集。乃能觀察一切諸法。無有積集不來不去。於一切法行無所行。燃大法炬。為諸眾生作法照曜。
        無邊莊嚴。汝觀此法。能為菩薩幾許利益幾許事業。謂佛十力四無所畏。亦復無有少法可得。亦非不得。無邊莊嚴。一切諸法等虛空相。為得義利開示演說業所依事及彼業因。於中亦無義利可得。
        無邊莊嚴。此甚深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一切世間皆是滅壞虛妄建立。由是於此法毘奈耶。不能信受。亦非世間能知世間。皆悉非法。以執著故。言有世間及安住處。假使乃至法想執著。亦無有法而可執著。由於非法起執著故。則與如來及所說法。共興諍論。又不能了一切諸法自性本性。復與無生法等相違。是故於此甚深法教。不能解了。
        無邊莊嚴。我為一切天人所信。如實語者。無諍論者。如來世尊息諍論故。捨離蘊故。開示演說如是法教。於中無蘊亦無蘊盡。
        無邊莊嚴。一切有者。所謂一切善不善法。於中都無善不善法。善不善法皆悉寂靜。善不善法各不相知。善不善法不相映蔽。以善不善執著因緣。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悉無記。以彼真實善不善法不可得故。若不可得則無有記。何以故。於中無因。無因可見。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皆悉無記。若諸菩薩如是覺已。於一切法無記言說亦不可得。如是法門為諸菩薩。於不善法如實見故。得捨圓滿於法不住。以無記門證入諸法。是無記門彼則非門。若非門者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彼則清淨。此是諸菩薩所入陀羅尼清淨法門。由是門故。得一切法光明照曜。於諸法中。無有愚闇迷惑猶豫。及能獲得無礙法智慧眼清淨。
        無邊莊嚴。於此法中應生願樂。云何願樂。謂於諸法無所取故無有執著。究竟離捨超過攝藏。無希求故。於善不善一切有為及世間法。不觀待故。此是無上不放逸地。離攀緣地。於諸法中無有所住。不來不去無所建立。此則說名慧眼清淨究竟遠離。無所取故。善能觀察捨離一切。自性本性此名慧眼。言慧眼者。所謂盡滅厭離智性。如是智性。無生無作本性寂靜。亦復不與寂靜相應。斷相應故。亦復非斷亦非無斷。無缺無減。此則名為清淨慧眼無戲論道。由是慧眼得成就故。以大慈悲攝諸眾生。令其發心住緣眾生無盡妙行。及能覺了一切諸法。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彼若證得大菩提時。決定當能開示演說無上法藏。及能清淨陀羅尼門。為諸眾生種性教法不斷盡故。應置法印。
  佛復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此陀羅尼清淨法門。一切諸佛常所護念攝受開演。住於十方三世諸佛。亦皆宣說如是法門。為諸菩薩開示三世平等法性。由是能於三世諸法如實悟入此之法門。成就菩薩清淨三世總持慧故。彼諸菩薩無有世想。於善不善了知無二。而能生長種種善根。身語意業悉皆清淨。能遍清淨無量法門。為得清淨總持慧故。亦能開演無起作性清淨法教。復能開示一切諸法畢竟空寂。猶如虛空。又能示現廣大慧光。而為開示清淨智故。亦能開示一切諸法及與菩提如虛空性。而為示現一切智智道清淨故。又能開示清淨道法。即是菩提隨其所願得圓滿故。能正了知演出實諦方便善巧。而能宣說無分別諦故。能善開示諸佛智慧。隨順覺了一切義故。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善修學者。能速清淨菩提資糧得住菩提無有遠近。不與少法共相違背。亦不於此所說諸法而見遠近。不以法及非法隨見菩提。通達菩提絕諸顯示。能以平等無顯示義。了知菩提。及觀諸法寂靜義時。不分別菩提。亦不見寂靜不寂靜義。非寂靜外見不寂靜。無有少分能觀見想。於一切處能清淨見。亦無少有可能清淨。此是諸菩薩清淨智門。由此門故。而能隨念諸佛如來無邊法藏陀羅尼門。能遍了知諸有情類自性本性。為諸有情開示演說此諸法藏。能遍清淨。諸智慧業諸所願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等覺已。增上意樂終不退轉。及能隨念善清淨願。於一切法速得自在而能習行。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一切如來善巧法藏。皆現在前。及能示現無量無邊大法光明。身常安住諸佛智境。
        無邊莊嚴。此無量無邊法門。誰之增語。無邊莊嚴。無量無邊者。謂一切法地水火風虛空識界。皆無量故。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諸有情界無有量故。然無少分諸有情界可得了知。有情無故。如是如是。此有情界不可得不可了知。界無有故。是故諸法等涅槃界。趣入涅槃。一切諸法皆同趣入不可說處。於涅槃界無有少分而可說故。涅槃界中無有障礙。亦無蓋覆障礙。蓋覆永清淨故。是故涅槃界清淨最清淨。是涅槃界。界亦非界。遠離界故。無有界故。超過界故。然以似界方便顯說。所言界者。安住非界及非非界。於言說中亦無有界。但以語言顯說諸法。所有言說及能說者。皆不可得不可了知。一切言說即非言說。如是一切言說。如虛空性等入虛空。由是地界不能言說。無能說力。乃至空界不能言說。無能說力。言識界者。由是但以語言顯說諸法。而彼識界。界亦非界。不入諸界。不與界相應。非不相應。從虛空生入於虛空。如是識界。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隨其空分之所攝受。趣入虛空。不可施設不可覩見。若不可施設彼無所作。餘緣相應說有識界。此是菩薩之所入門。一切諸法本性自性。猶如虛空。以依法界開示演說。而亦無有諸法之界。界非界故。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虛空。量難得故。顯一切法皆虛空性。諸法本性如虛空故。但以語言開示演說。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智所演說。爾所清淨。彼無法可生。亦無法授與。如是清淨法教。是諸菩薩不顛倒智。是故汝等。應當願樂不由他緣。智得無分別不增分別。及能清淨。不可言說理趣法門。由一切法智清淨故。
        佛告無邊莊嚴。諸飛鳥類於何所行。無邊莊嚴白佛言。世尊。行於虛空。佛復問言。虛空復何所行。答言。世尊。如是虛空無有所行。佛言。如是如是。一切諸法猶如虛空無有所行。行無所行法不可得。是故諸法無有所行。亦復不行。諸法本性無有可行。及無可說。而此法門為諸菩薩得虛空智清淨故轉。此是無邊光明法門。普遍照耀無量無邊。猶如虛空。彼之光明普遍照耀亦不可見。菩薩得是門已。能遍觀察十方世界。及能隨見一切世間。
        無邊莊嚴。此是菩薩智所知地。通達智地。而非一切他論者地。彼不能說故。此法理趣是不可說法印。語言顯示不可得故。是故一切諸法不印。亦不增印。了知不印。修習善巧故。以虛空印印一切法。以無相印能示現彼虛空無相。無有為相無語言相。以空無故說此虛空。所言虛空。彼無實體故說為空。以真勝義。應知諸法無言彼岸。
        無邊莊嚴。我於此中。當說陀羅尼印能清淨句。為虛空句。智清淨故。如空無句無句清淨。如是應當了無諸句。其句云何。即說呪曰。

        毘筏嚟  毘筏囉弩娑呬諦  鉢囉弩儞  儞珊那尾筏囉尼  
        阿毘夜筏伽賖珊奈設儞  鉢囉皤嚟  鉢囉皤囉弭輸達儞  
        涅毘羯鞞  阿迦賖三摩筏娑囉尼  儞省霓  省伽波揭底  
        省伽毘牟折儞  阿娜馱儞  阿馱曩毘揭帝  
        薑乞沙掣那鉢唎羯麼  遏掣泥  阿弩鉢掣泥  阿三冥  
        地毘耶  若曩阿呵囉寧  鉢囉攘斫芻毘輸馱儞  
        設黎耶播那耶儞  地孕祇烏怛囉尼  阿喻雞  阿毘喻雞 
        阿三鉢囉喻雞  阿毘鉢囉喻雞  阿紇囉鉢馱涅賀嚟  
        涅提賖鉢馱毘輸達儞  阿底多那揭多鉢囉底逾般那毘輸達儞  
        訖唎多鉢唎羯麼毘儞諦  曩多囉他弩揭諦  阿僧羯囉冥  
        阿訖囉鉢馱毘輸達儞  鉢馱鉢囉陛馱攘那毘輸達儞  涅皤斯  
        阿皤婆毘輸達儞  三漫多奈賖地賖毘耶筏盧羯寧  
        弭囉瘧鉢馱涅訶嚟  鉢囉若弭輸地  嗚皤娑阿鉢囉冥迦囉尼  
        阿矩羅波達摩奈唎設那弭輸達儞  步多遏囉他珊奈唎設儞 
        阿怒耄馱遏他弭輸誕儞  娑竭囉質多弩鉢囉吠世  
        謎嚧鉢唎僧薩他寧  囉濕弭鉢囉多鉢儞  
        薩婆路迦地鉢帝耶攘囊尾輸誕儞  阿鉢囉底褐多  
        阿僧伽攘那奈唎設寧

  佛言。無邊莊嚴。此諸陀羅尼印能清淨句。演說虛空分段之句。無有分段遍無分段。無分段故於中無句。無句清淨。由一切法句清淨故。為彼發趣住大乘者。希求甚深清淨法者。由如來力所加持故。此諸呪句而得流布。無邊莊嚴。若善男子愛樂現證大菩提者。欲為眾生作利益者。於此呪句雖未曾聞而能悟解。若有非人或淨居天。持此呪句當授與彼。若有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諸天子等。亦持此呪而授與之。
        即說呪曰。

  烏波僧荷嚟  娑荷嚟  紇唎  室唎地唎底弭輸誕儞  
        羯量曩遏他涅弟閃鉢囉底皤底  質多末弩弭攘那弭輸誕儞  
        阿地耶怛麼麼呬遏馱鉢唎輸誕儞  揭底枲蜜里底末底  
        阿褐囉儞岌多  岌多鉢底  薩嚟  薩囉筏底

  佛言。無邊莊嚴。有諸天神住雪山中。彼等天神。若如來力之所加持。而能授與諸說法者法之光明。即說呪曰。

  末底弭輸誕儞  蘇育多寐唎曳  阿竭囉呬多鉢馱涅荷唎 
         阿枳邏枲儞  阿弭邏枲儞  欝他曩三半寧  
        弭儞多三麼那鉢底  末底阿揭羅怒蘖諦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邊莊嚴會-清淨陀羅尼品第三之二〉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有諸天神住雞羅娑山。彼等天神能令諸說法者六根清淨。於諸演說開示法時。助其語業令相續說。
        即說呪曰。

  鉢囉多鉢怛底  吠嚧折那筏底  沒陀末底  嚩蘇末底  
        達摩末底  遏三鉢囉謀沙筏底  粵皤珊奈唎設曩筏底  
        烏波僧荷囉涅弟賖筏底

  佛言。無邊莊嚴。有諸天神住娑羅林。彼等天神。能令諸說法者身語意業皆悉清淨。及能令彼言音清徹。謂美妙聲可愛樂聲。及能授與愛語不相違語。
        即說呪曰。

  涅囉藍婆阿孽囉羯嚟  乞曬麼毘制曳  涅皤娑筏底  
        涅荷囉筏底  烏闍筏底  烏波曩酩底  烏波僧荷囉羯囉尼  
        阿尾捨他  伊荷馱囉尼目谿  達摩目谿  達摩波吒嚟

  佛言。無邊莊嚴。有諸天神住雪山南面。彼等天神為說法者。於此法中勤修行者。樂求法者。愛樂法者。益其精氣。
        即說呪曰。

  羯唎耶曩遏他微薩若儞  驕賖唎耶怒孽帝  嗚播耶僧仡唎呬帝  
        微寧目帝  扇多鉢那微薩囉儞  烏皤婆耶賒筏底

  佛言。無邊莊嚴。有諸天神住大海岸。彼等天神為聞法故。為諸法師而作安樂。如來為欲利益彼故。說此呪句。及天帝釋亦能授與此諸呪句。此是能攝帝釋等句。
        即說呪曰。

        麼棄鉢底  麼蘇莽底  泥婆阿囉若  舍至鉢底  薩婆阿蘇囉曩  
        涅羅伽多儞  未而曬野  素鉢囉底瑟恥多  鉢囉莽阿囉娜怒比  
        阿素囉喃  泥嚩南阿地鉢碪  薩  那布囉塞仡唎覩呬涅  
        泥微呬庶皤細  嚩娑嚩薩那  布爛奈囉  都  多閉肆  阿素囉薩那  
        墮喏阿䞘林  多嚩鉢施埵  微圖孕肆多  麼訶素囉  
        阿素麗那囉鉢囉演底  避多囉悉多  那輸地賒  那莽勃陀肆也  
        已曷底使曳  曩麼獄多囉  摩訶野舍  泥嚩阿素囉肆酩  僧孽囉名  
        勃陀攝陀  阿耨多囉  室囉末斯  泥嚩微誓耶  那麼勃陀底曩莽斯  
        僧羯囉麼闡那斯末捻  勃陀囊銘曩嚩呬多  微誓曳素  多多泥嚩  
        阿素囉室者  微寧多[口+梵]  訖里多帝  囉乞沙泥嚩南  麼努沙南  
        囉乞沙三尾那  曳翳訶  達麼儞泥世  污多囒底  素鉢囉底瑟恥多  
        寧疙里呬多  多嚩夜阿素囉  阿囉去灑娑藥叉緊那囉  
        曩伽鳩盤吒步多儞  毘舍遮那曩嚩多他  阿者羅悉他曩  
        鉢囉鉢覩肆  印那囉印那囉  布囉塞訖里多  阿底嚴毘囉  
        扇旦者  阿孽囉布𡀔沙  細尾囊  鉢囉攘漫覩肆  泥末那囉  
        勃地麼多他微庶路多  阿末捨翳訶  素多囉肆氏  
        阿囉乞沙三末娜呬多  娑訶薩囉泥多囉  素目佉罨播娑麗  
        鉢唎嚩履多  污波悶攘薩嚩甘羯忙  布囉迷呬覩肆酩  野訖唎檐  
        阿底鉢始遮  阿努鉢囉沒多  阿者羅素鉢唎底瑟恥多  訖里膽呬  
        據舍藍布囉迷  麼怒世數  忙呬鉢底  布囉嚩虛牟肆  泥嚩南  
        布[口+誓]印底  答嚩忙努沙  勃陀肆野訖唎得嚩  薩得迦藍  
        布闍陛殺底  帝莫呼  摩訶嚩莽寧  微者藍皤嚩南者  素庶皤底  
        泥嚩來野肆  莽地野肆氏  野去疏呬  播履嚩履覩  鉢囉濫磨  
        呵唎磨[合+牛]者  多嚩肆迦  微舍那阿疙囉嚩呬  娑哆底麼底  
        素囉多鉢囉底  娑囉多娑多他  鉢囉部薩建陀  阿儞囉者莽囉者  
        摩訶磨霓  摩訶薩建陀  摩訶計都  素鉢囉地者  摩訶磨囉  
        翳帝藥叉  摩訶帝喏  阿囉乞羼底皤嚩南多嚩  摩護藥叉鉢唎嚩𡀔  
        曳那輸皤肆嚩娑嚩  摩素薩嚩嚩素底喏  摩訶帝喏摩訶仰儞  
        摩訶鉢囉訶囉怒制嚩  阿尾呬娑那耶多替嚩者  素名嚧暮囉陀儞  
        多嚩嚩娑嚩  薩嚩泥嚩  布囉塞訖唎覩  庶婆底  婆嚩曩污婆娑  
        鉢囉磨悶者肆  底喏娑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能攝帝釋等句。若善男子趣菩提者。於彼後時有諸眾生攝受法者。及為眾生攝法善巧得安住者。由是諸句。天帝釋等而當授與此等諸句。
        佛言。無邊莊嚴。何者是能攝四天王并眷屬句。而說頌曰。

     於彼住夜叉  無忿無擾亂  多聞之長子  及父咸恭敬 
     刪闍耶夜叉  及諸勝軍旅  而常擁護彼  愛樂此法者 
     持國大神王  恒將諸眷屬  彼亦常衛護  善說此經者 
     醜目之眷屬  自身與軍眾  若能住此教  一切當擁護 
     增長王亦爾  軍旅及諸眾  愛樂此法者  普皆作衛護 
     幢幡大幢力  此住於東方  大稱羅剎斯  彼皆攝入此 
     而於此法門  有能受持者  自身與眷屬  常親近守護 
     藍婆毘羯遮  并及悉馱多  奚離末底等  此皆住南方 
     侍衛於帝釋  彼皆攝入此  擁護益精氣  一切智者說 
     劍離三蜜多  及伽羅繫翅  并與蜜室多  名稱羅剎斯 
     皆住於西方  此等皆攝來  說法了義者  一切常擁護 
     實諦有實諦  名稱羅剎斯  深信於此法  彼住於北方 
     佛為擁護故  攝彼來入此  由如來威力  一切合掌住
 
  佛言。無邊莊嚴。何者是能攝四天王并諸眷屬侍從內宮令入之句。
        即說呪曰。

  散寧微舍儞  摩訶薩嚟  摩訶揭儞  摩訶揭若儞  鉢囉步多微誓曳  
        馱嚩社阿孽囉  污播嚩薩儞  阿儞邏細曩覩娑呵  曩曩筏囊奈賒儞舍  
        折埵唎路迦播囉儞  覩肆銘囉若曩污折他  阿吠設娜  
        伊呵薩曼嚩呵囉他  勿囉[口+誓]寧孽囉呵  薩迷折突地捨

  佛言。無邊莊嚴。何者是摧伏魔波旬句。汝應諦聽。善思念之。
        即說呪曰。

  蜜底麗  蜜多囉嚩底  迦𡀔寧  迦𡀔曩嚩底  微步底  微步多嚩底  
        鉢囉牟折儞  鉢囉牟折囊嚩底  訖唎多訖唎多嚩底  阿怒仰酩  
        阿怒仰莽嚩底  鄔播多掣娜儞  伽麼微嚩攘儞  底唎瑟曩娑牟姝殺儞  
        儞孽唎呬多忙囉嚩藍  嗢多囉囊嚩底  鉢囉底與多囉嚩底  
        鄔閉去沙怒娑呬帝  阿灆麼囊微輸馱儞  寧那囉舍曩  
        阿三暮訶儞  儞瑟鉢囉半者寧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摧伏魔波旬句。由是句故。不令天魔及諸軍眾而得其便。佛言。無邊莊嚴。何者是能攝彼大梵天句。汝今諦聽。善思念之。
        即說呪曰。

  阿地鉢底  摩訶悉他曩筏底  娑嚩琰訖唎多  悉他曩酩底  
        曩曩摩護微尾馱  鉢囉底與播薩他曩伽囉曩  阿地伽薩他曩鉢底  
        庶馱薩他曩孽覩  娑含鉢底  阿地羯爛多  微庶馱曩  庶婆鉢唎  
        鉢囉庶皤地目多  鉢囉勃多室唎多  儞嚩娑囊  鉢囉步多  
        鉢囉皤  儞孽囉蹊多伽麼  娑嚩悉底伽麼  鉢囉底與播薩他曩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能攝大梵天句。由是句故。大梵諸天能授與彼諸說法師清淨妙善等。引梵行圓滿文句。
        佛言。無邊莊嚴。何者是淨居諸天法光明句。汝今諦聽善思念之。
        即說呪曰。

  微輸馱曩嚩底  案底麼伽嚕儞  伽麼磨嚩  鄔娑多儞  鉢囉涅酩多儞  
        鉢唎演多  鉢囉底與波悉他曩鉢耶  嚩娑曩  阿賴耶微輸馱儞 
         阿攘鉢演多伽囉儞  案底麼泥舍  鉢囉底與播悉他寧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淨居諸天法光明句。由是呪句而能授與諸善男子我諸法藏。
        佛言。無邊莊嚴。若有天王人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及諸龍王。或大威德小威德者。若信不信諸眾生等。我皆授與陀羅尼句。令其信者於此法中獲增上信。其不信者默然捨之。不令得起語言諍論。說此法時。若有來作障礙留難而悉摧伏。此中何者是能攝取淨信者句。
        即說呪曰。

        愚嚧那嚟  阿者鉢麗  娑嚩毘涅呵囉  句末泥  涅攘曩鉢囉底微嚧異寧  
        只多珊者曩儞  只多鉢唎羯酩  只多三鉢囉娑那儞  麼曩肆也  
        呵唎灑伽囉儞  微攘曩肆也  阿怒娑嚩底  阿怒達麼努閉去灑寧  
        呬都珊那唎舍儞  多他阿去殺囉鉢那  涅泥舍  輸地多嚩底  野他孽多  
        野他努句路播麼  鄔播莽涅泥舍  微庶地多  怛多囉伽麗  曩者羯答微閻  
        三鉢囉娑娜遏他覩娑麼  野他怒句嬾者目佉  鄔波僧賀囉喻儞舍  
        阿舍耶肆也  微庶地耶  野他庶地底  羅去灑曩羅去灑儞  
        羅去灑曩嚩羅去灑囊微輸馱儞  鉢囉底吠馱遏他  珊那唎舍儞  
        句舍囉冐他薩謎呵  鉢囉微者曳  娑麼娑囉儞  訖唎多怒阿囉去史  
        薩底也遏替  薩底也南  素微輸地帝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能攝淨信者句及授與句。由是當能授與說此法師善品及義善男子。我今復說摧伏不信者句。
即說呪曰。

        去灑迷  去灑麼嚩底  迷多囉鉢唎羯麼  鉢囉底與波娑他寧 
        伽𡀔囊鉢囉底邏婆  呬多努劍跛  散喏曩儞  僧揭囉呵嚩薩覩  
        呬多嚩薩覩  散那囉舍儞  鉢唎嚩喏儞耶  嚩喏儞  簸跛咩多囉 
        細嚩儞  曩坦多囉泥世薩他答微耶  野多囉尾揭囉呵嚩底怒  
        薩摩孽爛陀  鉢囉那邏儞  鄔波蔗囉珊那唎舍儞  
        儞舍囉夜微庶馱儞  阿多麼怒伽酩  鉢囉鄔波僧呵囉儞  
        涅酩多儞  阿怒囉去沙  鉢囉底與波娑他寧

  佛言。無邊莊嚴。此是調伏不信者句。由是不令造諸過惡。直爾善法尚多憎嫉。何況於此無上法教。是故。此諸呪句。為滅一切諸過惡故。為斷一切煩惱故轉。
        無邊莊嚴。我見眾生心無淨信。或欲鬪諍。或欲損害。或欲惱亂。而來親近如來。知彼心所動作。隨其種類。以諸法門而作覺悟。令其捨離不善尋思。及令發起諸善根因。
無邊莊嚴。如來安住於十八種不共法中。能善了知眾生心行。及能了知心所攝法。無邊莊嚴。何等名為十八佛不共法。
        無邊莊嚴。所謂如來於某時夜。現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於其中間無有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擇捨。無種種想。無不定心。精進無退念無退。志欲無退等持無退。慧無退解脫無退。解脫智見無退。一切如來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如來智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如來智見於未來世無著無礙。如來智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
        無邊莊嚴。如來成就此等十八不共法故。無量智見力悉皆成就故。能開演此陀羅尼門清淨法品。為於不信一切有情生淨信故。為淨信者於此法門得清淨智。
        無邊莊嚴。如來隨所樂欲。以諸無量種種語言。分別解說此陀羅尼門。亦不能說此陀羅尼門斷疑理趣百分之一乃至俱胝百千算數及譬喻分。何以故。此諸法門是無量門。不思議門。此所有門。能得一切智智轉故。
        復次。無邊莊嚴。由此如來以無量異名。今為汝等開示演說此諸法門。欲令汝等普遍了知無量法門。得陀羅尼故。
        即說呪曰。

  怛姪他阿唎曳  阿唎耶嚩底  阿唎耶怒揭帝  儞馱寧  儞馱曩嚩底  
        嚩覩鉢囉酩  嚩囉覩簸掣那伽囉儞  阿伽舍微輸馱儞  阿怒去鎩簸儞  
        阿寧去鎩簸儞  阿微孽多鉢囉酩  阿怒播孽底儞  涅畔曩鉢他微輸馱儞 
        微耶波儞去史鉢底  阿怒播那  寧𡀔馱播囉酩  薩嚩攘涅畔曩寧那囉舍寧

  佛告無邊莊嚴菩薩言。此諸陀羅尼印能清淨句。異名說句。由受持此陀羅尼法門。以少功用。證菩薩位差別妙智。及近大悲。由隨義覺。證得悟入一切法智。
        無邊莊嚴。此陀羅尼句是大良藥。以能除破諸重病故。復能除滅無明無智極黑闇障。隨順明法圓滿轉故。隨何明法圓滿而轉。謂隨順明法智圓滿故。而能現證宿住智明。隨順明法智善巧故。而得出生天眼智明。隨順捨離諸煩惱故。能現證得漏盡智明。由此復能獲得一切所學波羅蜜多無上知見一切智智見一切智智地。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善能如許廣大說法。於諸方便善巧圓滿。
        無邊莊嚴。如來如是成就大智。能善安住一切智智力無畏等。此無上寶藏。於無量俱胝那由他劫。所修善根之所積集。以是緣故。能善安住此諸法門。今為汝等成熟佛法。於法理趣出生善巧。開示演說此陀羅尼清淨法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發心求趣大菩提者。而欲隨我正修學者。於我法教欲擁護者。於諸如來無量法藏欲受持者。於此法中。當勤修習志樂精進。住不放逸不著三界。於一切智智心作意善加持者。於諸色緣清淨善巧善修習者。於受想行識清淨善巧勤修習者。於實諦句出生清淨勤修習者。於諸法中。應可樂求諸清淨智。
        無邊莊嚴。由內清淨故一切法清淨。由內寂靜故一切法寂靜。由內寂滅故一切法寂滅。由內無所取故一切法無所取。由內不住故諸法不住。由內滅故一切法滅。由內無所作故一切法無所作。由內無來去故一切諸法亦無來去。
        無邊莊嚴。此諸門句。令諸菩薩內清淨轉。由外本性無分別故。不起分別。然能受持清淨陀羅尼門。捨離貪恚心不貢高。為諸如來之所稱歎。於諸眾生最為殊勝。作無上主。當能證得無礙智說歡喜辯才。於前後際得清淨智。能遍記 而能隨念中道之性。及能證得無生法忍。能證緣起願殊勝性。及於諸願能遍清淨。當能遍持不共一切法智善巧。所發語言眾皆信受。能於當來雨大法雨。
        無邊莊嚴。菩薩由得陀羅尼故。必定當證無生法忍。逮得一切法清淨智。及能出生如是法智。謂一切法不生不滅。而復證得如是法智。謂虛妄生生不成就。不成就者即便散壞。散壞法者而無所趣。此一切法皆滅壞門。此滅壞門同無生相。若是無生彼即無滅。如實觀察一切諸法。遠離相已則不執著則不戲論。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無生智門善巧觀察。而能入此諸陀羅尼。由是速能獲無生忍辯才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若法虛妄生  生已必滅壞  諸法離於有  於誰可遍持 
     諸法既非有  無有無可取  若法不可得  於何而遍持 
     若不了諸法  自性不可得  彼則行於相  不得陀羅尼 
     諸法如虛空  由是說開示  虛空及開示  二俱無所有 
     此二離於有  諸法亦空無  如是解法者  彼能獲總持 
     隨覺無初始  不分別中後  諸法離分別  一切悉空無 
     若處無堅實  不實亦非有  依諸法真理  云何得遍持 
     如是了諸法  自性無所有  我今略說彼  得清淨總持 
     諸法如虛空  亦等於空曠  以慧常觀察  彼能獲總持 
     諸法無所有  不生亦不起  無有無可取  此云何遍持 
     一切法無相  自性無戲論  一切皆離相  說法無所有 
     若能如是解  一切法如理  彼則無分別  而能得遍持 
     諸法以自性  無故不可得  解了無有義  彼成就總持 
     若如是觀察  一切法不染  智不分別空  彼能持諸法 
     無常義空義  苦義及厭離  若以慧了知  彼智得增長 
     示說無所取  涅槃如理義  堅無分別意  亦不分別法 
     由是能受持  諸法不堅固  無有無所取  寂靜空難見 
     若解法已說  於說不分別  無著無分別  能持此法門 
     若解了相已  能了於無相  彼亦於諸法  不起捨離想 
     彼能了此義  正覺之所說  善巧說祕密  彼能隨我覺 
     若如理觀察  無量一切法  彼捨離諸量  能覺此理趣 
     若能觀察法  無名及無相  能了達此義  彼能增長忍 
     諸願與殊勝  及如理觀察  所願并諸色  不住能違彼 
     了此法門義  能如理觀察  於諸法理中  彼亦無疑惑 
     若以慧觀察  一切諸法相  決定解了者  彼則入無相 
     彼於此理趣  能了善安住  如是無畏者  能速證佛法 
     於法不戲論  平等無分別  了法相應已  於厭離無惑 
     於滅不分別  蘊盡寂靜義  彼於法平等  得如理辯才 
     能修習慈悲  利益諸眾生  善住相應者  彼覺了無上 
     若離眾生相  能了法無我  法無戲論義  如理不戲論 
     若聞此法已  能速得淨信  彼當見正覺  彌勒兩足尊 
     彼令我歡喜  於此眾會中  若有聞此法  彼能作賢愛 
     敬愛如來者  是則無破壞  由聞此法已  能為善賢愛 
     若於賢劫中  欲見諸如來  修學此法門  能令諸佛喜 
     無量壽威光  阿閦大名稱  若欲見彼者  當學此法門 
     若欲成菩提  寂靜最勝法  或求轉輪位  當學此法門 
     若樂求最上  善巧總持門  當於此法學  常應不放逸 
     若欲成廣大  最上殊勝願  求證菩提者  當學此法門 
     此經之所說  陀羅尼法門  能開示諸法  此印最無上 
     諸法內真實  以總持開示  此虛空法門  善決無邊義 
     所說諸善門  此法能開示  總持義善巧  陀羅尼力故 
     總持說為慧  能持一切法  總持義善巧  以慧能了知 
     於此異多釋  已善說佛法  以義正開示  無上菩提分 
     差別智善巧  於斯正開示  若於此法學  證無上菩提 
     於此教開示  無上善法門  得方便智已  應當說此法 
     未曾說諸法  此無上種性  於此義當學  開示甘露句 
     智者若欲求  諸佛無礙慧  若於此義學  當獲最上智 
     我於往昔時  無量無數劫  若不學此法  不證寂理趣 
     由我曾供養  無量百千佛  為是能了知  說此無上法 
     我為諸眾生  作無邊義利  汝等應當作  得此陀羅尼 
     若能了知此  陀羅尼門印  智者由一句  能入此法門 
     我智慧無上  亦無有數量  由我具智蘊  能開示此法 
     智者於此求  隨覺菩提義  於此義法門  無畏當勤學 
     智者若欲求  廣大智慧性  於佛生尊重  當學此法門 
     若欲轉法輪  及吹大法螺  智者應如理  當學此法門 
     若欲放光明  普照無邊際  求於佛法時  於此如理學 
     於天人世間  若欲為上首  彼可學此經  決定一切法 
     欲求廣大智  發起諸功德  樂求佛慧時  於此應隨學 
     欲開示法門  樂求於最勝  無戲論佛智  於此義當學 
     若欲樂開示  無礙智所說  修學此法已  應說甘露句 
     若欲照俱胝  無量無邊界  彼等於此教  應當善修學 
     此無上法門  能淨除諸法  一切法清淨  於此經中說 
     種智兩足尊  演此廣大法  於為菩薩說  此經最無上
 
  佛告無邊莊嚴。是故。諸菩薩於此法教生愛樂已。為攝此法令久住故。復為哀愍諸眾生故。於此法教應當書寫受持讀誦。
        無邊莊嚴。若復有人於彼時中聞此法已。於如來所。以愛樂心而常思念。彼諸人等。當得如來無邊法藏諸陀羅尼。辯才具足。於一切法速得自在。能具攝受不可思議佛剎莊嚴聲聞菩薩。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住一切法無戲論者。由陀羅尼清淨門故。此諸法門常得現前。皆能攝受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無邊莊嚴。此是第三陀羅尼門清淨法品。
        無邊莊嚴。於彼後時。若有菩薩。欲隨我學此陀羅尼法門者。當親近善友遠離惡友。為遍擁護此諸法門。當捨身命受持陀羅尼清淨法印。譬如迦利邸迦月圓滿時。光明照耀於眾星中最為殊勝。如是此陀羅尼印三品。攝受所有法門亦復如是。於一切契經中。此法光明最為殊勝。一切菩薩皆大尊重故。能出生無量辯才。此無量辯才。應知即是不放逸地。何者是於不放逸地。謂於此法作意思惟。如理觀察不生妄念。如是能令遍忍清淨。若諸菩薩精勤志求不放逸者。於此法門應善修習。為令此法得久住故。心常謙下尊重於法。書寫經卷不離身手。見有志樂希求法者。發心趣向大菩提者。應當為彼開示流布教授讀誦書寫經卷。乃至隨義而為解釋。如其受持所有法門不應藏匿。願諸眾生得此無上佛法。利益我等。當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法常不缺減。如是菩薩。於法無悋常樂施人。於義不祕盡皆為說。無少法門而不開示。
        無邊莊嚴。應為利益安樂諸眾生故。汝當受持此法門品陀羅尼門能清淨句。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阿難陀曰。汝當受持此法門品。我諸弟子承事我者。亦當受持如是經典。
        時。阿難陀白世尊言。以佛神力我已受持。我由成就此法門故。無量法門皆得現前。佛言。阿難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佛威力及此法門遍清淨故。諸有受持此法門者。及親事我能受持者。無量法門皆得現前。是故。阿難陀。汝當受持如來法教無量法藏。
        說此法時。於眾會中。無量菩薩即便獲得大法光明。得法光故。無量諸佛所說法門皆得現前。及得近於一切智智。如所樂求。勝願莊嚴悉能成就。阿難陀。汝觀諸法本性甚深。如是如來能於無名相法作名相說。又能開示諸法本性。亦復淨除令見清淨。雖說諸法無法可說。亦無能說。
        佛言。阿難陀。若能如是觀諸法性。便得發生無量智慧。
        說此法時。無數菩薩證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阿僧祇劫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復能出生無量辯才。
        爾時。世尊加持此陀羅尼門。放大光明。其光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由此光明。彼諸世界所有菩薩。皆悉得聞此陀羅尼。聞此法已能遍成熟菩提法分。於彼復有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於爾時。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是時。復有諸天雨天波頭摩華。於大眾會諸菩薩中。唱如是言。願一切眾生得佛智慧。
        爾時。無量辯才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當云何奉持。佛告無量辯才菩薩言。此法門名陀羅尼王。亦名陀羅尼印。亦名三品所攝善巧。汝當受持。此是無邊辯才。攝一切義善巧法門。由此法門。而能照了一切諸法。斷一切疑。是故。諸菩薩於此法門。應當奉持。
        爾時。一切大眾。為供養法故。以五色華散於佛上。
佛說此經已。諸菩薩摩訶薩一切眾會。及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法語法句]: 
* 諸法本性。非以文字語業宣說可見可得。一切諸法皆無本性。如是諸法。非作非不作。非等非不等。非寂靜非不寂靜。然於諸法亦住寂靜及不寂靜。所言住者亦無所住。亦不變異。亦復不住不變異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四萬二千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以達。各在十方異佛國會。故來集此。皆得法忍至不退轉一生補處。逮致總持辯才無礙。周流十方無數佛土。神通自娛。棄諸外學。降伏眾魔消諸怨敵。等心眾生覩一切原。曉了三界眾生根本。普入一切諸度無極。常處閑靜。善權方便靡所不通。諸佛諮嗟宣揚其德。修無數劫奉開士行。積功累德億載兆姟。從無限世心平如地。諸佛土境不可限量。所行清淨。棄眾罣礙除諸陰蓋。其身堅強猶如鉤鎖。得金剛志致道聖性。大師子吼獨步眾會。體解所入得無所畏。光蔽日月闡曜真法。等于三世去來今得寤惑決疑。深入微妙下於緣起。開化剛強。捐捨斷滅有常之想。一切禪思三昧正受。將護暢達處處所入。十方聞聲受無重問。不斷三寶訓誨言教。積德無量興隆道寶。過諸聲聞緣覺之地。行無盡慈遵無極哀。攝四梵行。四恩普濟隨時開度。過三脫門至三達智。周旋三界猶如日月。往來四域如轉輪聖王。以勇猛慧度生老死。出入五趣如炬照冥。心無所著。猶如蓮華生於污埿。行無增損。猶如虛空無所增愛。頒宣三藏。如國明君賜報印綬拜與官號。超俗八法不以慼忻。遊入八難化眾危厄。以慧成就轉不退輪。解眾廢亂。顯示正真本無之法。發訓超分至一切智三界為震。佛十八法誨諸愚冥。離於三毒如吹浮雲。以道法舟往度眾生。勸十二海脫生死輪。往來三處濟十二因。諸會菩薩具足功勳。
        其名曰。月施菩薩。月英菩薩。寂英菩薩。首英菩薩。光英菩薩。光首菩薩。首積。首寂。鉤鎖。龍忻。龍施。執像蜜天。緣勝。緣手。常舉手。常下手。寶印手。寶掌。普世。宿王。金剛意。金剛步。不動行迹。過三世度。無量迹。無量意。海意。堅意。上意。持意。增意。常慘。常笑。喜根。善照威。離垢。棄惡趣。去眾蓋。極精進。智積。常觀。光世音。大勢至。山頂。虛空藏。不眴。不慕樂。寶上。寶心。善思。善思義。珠結總。豪王。淨王。嚴土。寶事。恩施。帝天。水天。帝罔。明罔。喻天。積快。臂善。白象。香手。眾香手。師子。英普。利意。妙御。大御。寂意。慈氏。普首。童真。其八萬四千菩薩號各如是。
        爾時。於是三千大千佛土。大尊巍巍。釋梵四天王。諸天龍神。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揵沓惒。諸王官屬咸來集會。阿耨達龍王。和輪龍王。摩那斯龍王。多朱龍王。雪色龍王。無量色龍王。須深龍王。及餘無數百千龍王。并其官屬皆來在會。閑居阿須輪。須摩質阿須輪。決河阿須輪。順樹阿須輪。瓔珞阿須輪。狂惑阿須輪。斷絕阿須輪。執鬼阿須輪。各與無數眷屬圍旋皆來在會。摩竭國王萍沙及宮人眷屬皆來在會。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主天地神。欲行天色行天淨居天悉來在會。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旋而為說經。頒宣菩薩諸大士業。其法名曰淨濟廣布道義。何謂菩薩業。以行布施。開化眾生救濟危厄。修禁戒業。周滿所願十善之事。行忍辱業。備悉諸相八十種好嚴飾己身。行精進業。所造德本一切具足。無所缺漏。行禪思業。志性和安成無思議。行智慧業。斷眾塵勞成就聖明化諸不達。行博聞業。致無礙辯所說如流聽者輒受。行功德業。勸益眾生無限之福。行聖明業。緣致無量至真辯才。行寂然業。所興發眾不可思議。行正觀業。棄捨邪行無益之事。行慈心業。常修仁和未嘗懷害。行哀之業。欲濟眾生不厭終始。行喜之業。樂法之樂而以自娛。亦化眾生使慕道法。行於護業。斷無量釁示其罪福以法兼利。聽法會業去眾陰蓋令不自大。行出家業。捐捨恩愛戀恨之心世俗之習。行閑居業。所立要義不失一心。行有志業。逮得總持念法不忘以化眾庶。行思念業。其意曉了靡不通達。行遊步業。解義所趣有益不損。行意止業。觀身痛癢心意諸法。行意斷業。皆斷一切眾罪惡法。普修道義諸行妙法。行神足業。輕其身心往來趣厄救眾下劣。行諸根業。具足寂靜眼耳鼻口身心使定不亂。行諸力業。消眾塵勞瑕穢之非。常能自制亦化眾庶。行覺意業。暢自然法以達正己。行於道業。越眾邪徑九十六種。行真正業。致仁義事無有瞋喜。行解辯業。見眾生心而為開闡。行自歸業。己身自達不須仰人。行善友業。通功勳門濟以慧德。行純性業。普和三世無有欺惑。行應時業。皆能具足越一切難。行聖賢業。所往殊特與眾超異。行宴坐業。如所聞法常奉行之。行四恩業。合聚於眾為演經法。行正法業。順三寶教令不斷絕。曉勸助業。勤化眾生嚴淨佛土。權方便業。普用具足一切愍智。世尊如是廣為一切宣菩薩業。名曰清淨。
        於是。金剛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手執金剛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如來至真。快說菩薩號淨濟業經典之要。如向大聖頒宣斯法。我察思議是一切業。皆入菩薩眾德慧業。所以者何。其妙功德悉諸菩薩之所娛樂。所化變示。以是所樂攝導眾生。其慧業者。菩薩雅詞多所悅可。若有菩薩曉了舉要功德之業。修慧明業。是行第一真實至誠。所以者何。其功德業。則是菩薩善權方便所度無極具足福慶。其斯慧業。則是菩薩智度無極眾行備悉。以是二業。普備一切諸菩薩道而恩廣濟。諸魔官屬莫能當者。以度魔界。菩薩如是至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計於法本。諸不退轉近佛世尊。皆致如來祕密要藏。恣意頒宣未曾覆匿。
        於時。寂意菩薩謂密迹金剛力士。密迹。所云有二事業。近於如來慧。仁能樂住宣於如來祕密之業。非諸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逮。況餘凡庶之所及乎。時。密迹金剛力士默然不報。時。寂意菩薩前白佛言。密迹力士豈能屈意為斯眾會。隨時敷演諸菩薩密如來祕要。一切眾會普共渴仰欲得聞之。若聞所說心中坦然。忻喜大悅奉菩薩行。具足成就此要密事。心性調和入無極慈。
        佛告密迹。金剛力士仁能重任。為此眾會說菩薩密如來祕要。千佛勸歎。卿宣諸菩薩道品諸行。眾會樂聞。
        密迹金剛力士前白佛言。少能堪任為諸眾會宣菩薩密如來祕要。假使如來勸佐威神而見扶接乘大慧光。承佛聖旨。乃敢宣布諸菩薩密如來祕要。猶如世尊夜闇冥時依燈火明。得見形色往來好醜東西南北所當進退。如是。世尊。若見建立。承佛聖旨。所知少小粗舉歎說。佛言。善哉。便時宣之。
        時。密迹力士語寂意菩薩。仁者且聽。及諸來會聞諸菩薩密如來祕要。勿恐勿怖。無以懷怖。時。寂意菩薩告諸會者。如來所宣布四不思議。以是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覺。何謂為四。所造立業不可思議。志如龍王行不可計。禪思一心不可稱限。諸佛所行無有邊際。是為四事。仁者當知。是四不可思議。佛道所行不可思議。為最至尊以成正覺。是故。名曰四不可思議。諸仁集會。若聞菩薩諸佛世尊不可思議。不當恐怖而懷畏懼。益加踊躍倍抱恭恪。乃達大道。
        爾時。寂意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令一切眾會聞如來法。無誹謗者。各心忻豫。一切來集眾會場地。天雨眾華諸心念華若干種品。散於佛上及眾會上。以用供養。
        於是。密迹力士語寂意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宣布諸菩薩密如來祕要。夙夜寂然而修惔怕。如來菩薩所言至誠。無分別決乃授道別。從是以往順從菩薩五行。菩薩無有諛諂。不為匿訑不自貢高。現相應時自在變化。以自在心不計邪侫非法之業。謹慎身行威儀禮節。開化眾生。口無所說不妄有辭。菩薩威儀不可限量。
        又次。寂意。隨眾生行。因可開化一切威儀禮節之事。所行學問禪思禮節。使學若干音響言辭各令明了。男女所行舉動進止威儀禮節。各以大小乳下嬰孩。應見化者各慎威儀。長老中年少小之類。所可應化威儀禮節。尊卑豪賤明愚所行開塞達騃。所行多少威儀禮節。因依訓誨應得度者而開化之。地獄餓鬼畜生之類。諸天龍神阿須輪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若人非人。所應開化而誘導之。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釋梵四天王大神妙天。所應開化而訓誨之。菩薩皆知深淺厚薄難度易化。應病與藥而為說法。使諸貪婬不貪財業。建立威儀隨其禮節。菩薩在彼無為寂然。以身修行。不捨靜默顯身威儀。若有貪嫉各為示現。不惜身命隨時救濟。身行清淨體演光明。諸在地獄餓鬼畜生勤苦之患。濟其危厄。立在安處令無眾難。若有眾生多所悋業。隨其所好現若干種珍寶財業。各使得所。頭目肌肉骨節支體髓腦。妻子群從車馬奴僕衣裘。從志所樂皆施與之。若求甘饍上好衣被。皆令充意各得其所。受諸眾生無央數身。法界無量舉安無處飽滿一切。道智無窮各現其身。在於十方不可限極。因緣方便亦不可盡。以無數身隨時現體。開化眾生各令得所。
        若有眾生多貪欲者。婬想情色化現女像端正殊妙。其人見之喜悅敬向。與共相娛視之無厭如寶明珠。卒便臭穢顏色甚惡。覩是所變心患厭之。便示死亡益用惡見。因為說法無常苦空。一切三界猶如幻化無一真諦。聞之則達。便發無上正真道意。逮不退轉。
        又。彼菩薩以一寶蓋。覆斯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復能內之於一芥子。若劫燒時皆舉一切著其一掌。斯身不大亦不增減。其身供養周於十方諸佛世尊。復變化華如須彌山。懷之裓上。成為華蓋貢上如來。化一香鑪如千佛土。作一燈炬如須彌山。供奉如來。照恒河沙諸佛國土。以貢上佛。以細帛㲲裹覆其身。灌用麻油以為燈火。自然己身演其光明。照遍三千大千佛土。若眾生見怪之所以。或得想念菩薩境界。覩此變化。無央數眾皆發道心。得悅可意充實飽滿。被弘誓鎧現和羅勢。執於無極。手持金剛力士侍佛而自顯燿。眾人恐怖自歸作禮。菩薩大士聽受經法。示大力士在於塚間。大聚眾人自現身死。形體廣長棄大塚間。又諸禽獸食噉其肉。四足兩足服食其體。壽終之後皆得生天。緣是為本乃至滅度。悉是菩薩本願殊特之所致也。所以者何。其彼菩薩本發意時。心自要誓。設使有人禽獸飛鳥。見我身死來噉肌肉。壽終生天度世得道。奉持禁戒所願者得。如是。寂意。當作是觀。菩薩所行隨時之儀而開化之。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是閻浮利天下廣大。周合一域。有八萬四千國。其餘郡縣丘聚無數百千。人民熾盛不可計限。爾時。多有財寶衣食。自然周匝充滿。眾奇寶樹交絡屋宅。斯諸眾生有若干疾。不安眾患多羸瘦者。金痍療瘡疽痛惡疾。又有無數百千良醫所不能療。眾人得疾積有年歲。無能自安求哀自歸。當是眾人遭是其厄則無救護。各自稱怨。呼天龍神揵陀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誰能療治消我病厄。菩薩爾時為一切首。現為良醫療眾人疾。常用慈心。專精走使侍從其後。猶如奴僕給所當得。以報恩慈濟人危厄。
        是故。寂意。乃往古世。今斯世尊。當爾世時作天帝釋。名曰善自。在於天上遙見眾人得若干病困厄難言。以天耳聞眾人厄困呻呼悲嗟。見聞如是興大悲哀。心自念言。今此眾人委厄甚困無所歸依。今吾應宜濟眾困厄。其無救者為立善救。無所依者為設眾依。無所歸者為造受歸。
        爾時。天下閻浮利中有一大國。城名曰具留。彼時。天帝菩薩去國不遠。化作一蟲獸名曰仁良。自然化生在其國界。時。天帝釋往在虛空。以偈告語天下閻浮利人。

     去此國土不大遠  而有一蟲名仁良 
     其有服食此蟲肉  則得免濟一切厄 
     汝等勿恐莫懷懼  覩其蟲身恣取肉 
     終不抱瞋無厭穢  斯是神妙好良藥
 
  密迹金剛力士復語寂意菩薩。爾時。彼大國城郡縣村落丘聚眾疾。諸彼病人聞此音聲。咸皆集詣具留大國。到其蟲所。取其肌肉各齎來歸。以救療病。各得除愈。其蟲身肉如故不減。
        時。其國界空野中蟲說是頌曰。

        以斯之言要  令眾成佛道  使吾妙智慧  究竟無窮盡 
        周習學禁戒  取肌肉施與  以是至誠辭  速逮正真道
 
  密迹金剛力士曰。如是。寂意。其天下閻浮利諸有病者。皆往取是仁良蟲肉。悉服食之。療體之病靡不得瘳。於時。其蟲愍慈眾生。其身如故亦不增減。各各截取復生如故。其身完具亦不缺漏。郡國縣邑州城大邦諸有苦患。敢來食此仁良蟲肉。皆得安隱。七日之中。使天下人無復疾病眾患之難。唯去身病。未消心疾婬怒癡疹。時。天下人男女大小。皆得安隱無復身患。各心念言。今我等身以何方便。報答仁良所育慈養。乃能被荷眾病得愈。身得安隱永無眾患。諸病愈者普共集會。詣具留國到仁良蟲所。皆共叉手。為仁良蟲說此偈言。

        仁為是救護  仁身良醫藥  咸令我除患  以何報仁養
 
  爾時。仁良蟲自沒其身現天帝形。為大眾人而說頌曰。

        如吾今日身  不用眾居業  不以飲食供  金銀及珍寶 
        不以好象車  不快馬細車  男女諸大小  咸供心和同 
        皆改往修來  身奉行十善  各相向慈心  展轉相愍傷 
        相見如骨肉  猶如父母子  心不懷害念  乃報其慈養
 
  密迹金剛力士語寂意菩薩。時。彼眾人聞其訓誨。宿福所化皆共奉行是十善業。具足清淨不令缺漏。如是。寂意。時。天下人男女大小奉行十善終身沒已。不墮惡趣三厄之難。壽終之後自然得生忉利天上。又。天帝釋為講說法開示大業。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應時悉立不退轉地。
        寂意。當了是則菩薩所修密行。護身清淨不惜身命。以己用施開化救濟。無數眾生使至大道。
        佛告寂意菩薩。身所行眾密堅固牢強。不可破壞猶如金剛。其身散以眾人所學從志律故。雖欲毀之不能破壞。眾生以學從學法住一切不壞。所宣言教。火不能燒刀不能傷。其身堅強要不可毀。猶如。寂意。其菩薩身。身順法律調化眾生。其菩薩心。不以寂然不懷妄想。一切眾生身悉本無。其己亦然。亦復本空。以了本無己身本無。一切諸法亦復本無。諸法本無。又解己身以歸本無。一切諸法亦復本無。諸法本無。己身自然亦歸本無。己以本無。過去當來今現在法亦復本無。去來今法以了本無。又復。己身亦復本無。過去本無當來本無。而不錯亂。當來本無。不與過去本無相違也。過去本無。不與現在本無相違也。現在本無。不與過去本無相違也。現在本無。不與過去當來相違也。過去當來本無。不與現在本無相違也。其當來本無。不與現在本無相違也。去來今現本無。不與現在本無而相違也。其去來今本無。行者諸陰諸種諸入眾衰四大。未曾相違也。設使生死及與無為自然本無。生死本無。以無所行本無自然。無行本無。不違本無。諸行本無自然。
        又。族姓子。所謂本無。其本無者等無有異。不離於欲。無所成立。本無諍訟。是諍訟者與諸諍訟亦無所諍。以無所諍其本無者亦無所諍。是則名曰如來本無。如來無像歸斯本無。是則名曰如來形像。普現一切諸所色像。是故形像如來形像一切本空。是則名曰如來之像。
        是故。菩薩現一切像。如來未曾造現形像。無像無諍。爾乃普現一切眾像。不以本無有所成立。以本無業自觀其身諸身本無。自察法身一切諸身皆無有身。觀如來身。曉一切身從因緣生以了法身。本所從行因與法身乃成法身。無陰種諸入。則曰法身行平等業。消除眾生所見之緣。若有所聞所更麁細。
        猶如。寂意。耆域醫王合集諸藥。以取藥草作童子形。端正姝好世之希有。所作安諦所有究竟。殊異無比。往來周旋住立安坐。臥寐經行無所缺漏。所顯變業。或有大豪國王太子大臣百官貴姓長者。來到耆域醫王所。視藥童子與共歌戲。相其顏色病皆得除。便致安隱寂靜無欲。寂意。且觀其耆域醫王療治世間。其餘醫師所不能及也。
        如是。寂意。若菩薩奉行法身。假使眾生婬怒癡盛。男女大小欲相慕樂即共相娛。貪欲塵勞悉得休息。以得休息於內息想。謂離熱欲。因斯受化。皆是菩薩所願具足。
        如是。寂意。若菩薩行善修法身。斯諸菩薩則是法身。示以飲食充實斯體。不服摶食以安其身。以斷眾饍。愍傷眾生而現復食。不以飯食入於體裏。不著身中。又其法身力不增損。菩薩法身不知所生。亦無有死。無終無始。而隨習俗現有生死。雖現終沒。解一切法悉無所行示現所生。暢一切法無為無會。一切諸法雖有所生悉無所生。皆曉諸行自現其身。諸根闕減。而所遊行不毀法身。則以法身法食法力。以法自歸了如來身。
        寂意。欲知如來身者。即虛空身而無等倫。處於三界為最至尊。施於眾生身無所歸。不可譬喻而無比類。其身清淨捨垢無塵。其身本淨而無沾污。自然鮮明永無塵冥。本性仁和悉無所生。其身寂然。不為心意識所見拘繫。其身自然。猶如幻化野馬水月。其身已度空無相願。其身普周十方虛空。心悉平等了三界本。一切眾生無有吾我。其身無底不可限量。無作無想。斯身無著無所思念。所住真諦致不可還。其身無像自然現像。無痛現痛。自然無想而現有想。無生死識而自然現諸生死識。無地水火風。因其示現地水火風四大之身。解諸世間一切現法皆虛不實。眼無所見耳無所聞。鼻無嗅香舌不在味。身不倚行永消眾識。意無所受心無轉移。無心意識。解了真諦未曾進退。
        爾時。寂意。如來法身若有菩薩。以能逮斯如來等身。靡不周普奉菩薩行。在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四方域郡國縣邑州城大邦。悉化其身皆遍現之。一切眾魔不能見知菩薩所為。現若不現悉能明了微妙之業。雖無所現。普現一切未曾念行。見聞知識有所修行。開化眾生不以身行失四意止。為眾生類。因現其身無常苦空非身之義。解達諸身本法悉寂。為眾生現身歸壞敗。其以報應求於身者。以是退轉以是求報。隨四顛倒。其有解覩無作無見。曉知其身。猶如草木牆壁瓦石。為諸眾生現清淨身。
        如是。寂意。曾為菩薩從錠光佛授決以來。致於密身清淨之體。正使菩薩口有所宣。悉無言說。
        又有。寂意。如來所說隨時之宜。因其想念。說菩薩密身之寂靜。從是轉進而得拔濟。所至無際。所謂菩薩身之祕密由得自在。菩薩以宣己身祕密。粗舉其要。假欲具說江河沙劫。不能究暢。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何謂言密。其言清淨。隨眾生類墮畜生中多少限數。菩薩亦現若干音響言語。其察音響現若干辭。順其眾生章句言語而演言教。隨時頒宣而與談語。說其苦樂善惡之處。其菩薩音一切普入靡所不達。或有歌戲幻化瞋喜演其音句。隨其眾生言辭音響而入訓誨。因其一切身意所信心所好樂。菩薩悉解而分別之。各使聞了。
        寂意菩薩問密迹力士。菩薩所化音響如何。密迹答曰。從其眾生一切音響。又。菩薩音所順無限。猶如眾生所生之處心念各異。五趣音辭各各不同。不可稱計。菩薩如是各從音辭亦無言辭。是則名曰。隨眾生音無不達之曉無所有。當作是觀。一切眾響所宣言辭。終竟一切不可思議。言無窮極。是為菩薩所化隨時。不可喻盡。自恣頒宣不可計響。或演釋梵四天王音。或復恣宣諸天龍神阿須輪迦樓羅真陀羅揵沓和摩休勒人與非人。隨眾生音上中下聲麁細好醜。而演音響喜悅一切。  
        於是頌曰。

        以如言辭  多所解決  敷演無數  所說言教  
        療以慈心  達入愍哀  宣布廣說  喜悅護意  
        天帝合集  柔軟和調  若有聞斯  蔽眾音響 
        因從伎樂  所演悲聲  頒宣斯出  經典訓誨  
        諸真陀羅  思好雅頌  其音喻此  普悉具足  
        聞令欲止  婬心不興  一切山神  皆好音樂 
        計於欲界  眾諸妙音  諸伎樂出  諸天聲響  
        皆悉起此  誠可愛悅  其法音聲  隨時方便  
        所宣歌頌  消瞋恚欲  除去癡慢  自大之行 
        分別暢了  行所歸趣  以聞道術  宣傳之故  
        其在色界  一切諸天  皆能悅可  斯諸天意  
        因得聽聞  殊異言教  在世發意  當成佛道 
        龍揵陀羅  摩休勒等  一切妓樂  若干種品  
        德海若宣  微妙音教  眾生皆悅  心豫踊躍  
        入無央數  若干音響  閻浮天下  所居人民 
        其音普遍  入斯眾生  若得聞者  悉得度脫  
        虛空天神  及此地祇  其聲通達  咸至彼間  
        皆得聞教  莫不悅豫  僉然決疑  悉心歡欣 
        哀鸞鵠鴈  赤嘴鵶音  山鳥孔雀  鸚鵡鵾鷄  
        鴈殊異鳥  耆域鴛鴦  若聞此聲  皆可意悅  
        師子虎狼  熊羆猨猴  麑鹿騾驢  野狐諸兔 
        象馬狗犬  牛羊猪類  聞其音聲  可意喜悅  
        四足二足  諸有形貌  其多諸足  諸無足者  
        皆樂聞是  解知音聲  宣布受誨  捨眾邪業 
        於斯三千  諸國有音  最上中間  及豪下賤  
        地獄餓鬼  至畜生類  諸天人民  眾諸音響  
        行無妄見  唯念至真  亦無想求  未曾諍訟 
        奉行所業  志存道心  頒宣令現  當應時節  
        己以專一  忍眾生諍  以音教告  百億國土  
        從是通達  江河沙數  不倚財業  心無所行 
        諸佛國土  所有眾魔  此等得聞  斯大和聲  
        悲哀將護  所救如是  出入行步  悉為興禮  
        正使眾生  有百千億  其心各抱  若干志念 
        聞是言辭  不以蔽礙  叉其十指  稽首作禮  
        臥寐聾瘂  口不能言  跛蹇無足  諸大疾病  
        彼若聞此  微妙善語  宣暢柔和  至好音教 
        心常懷念  塵勞危厄  口所宣說  億載塵勞  
        其得聞是  清淨法音  開化烏鳥  致於清涼  
        口所宣布  眾生悉聞  諸佛經法  及諸聖眾 
        布施禁戒  行忍辱事  精進一心  智慧之法  
        說意所存  功勳眾行  億百千劫  不能暢盡  
        本際無底  其意無量  演於佛音  所往無極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二〉

  密迹金剛力士語寂意菩薩。菩薩所說口未曾宣。污染惡言不仁之辭。瞋恚癡言亦無諛諂。無剛結言崎嶇之語。調戲俳說無益之文語。不妄笑讒言兩舌。不顧男女不堅硬。無有麁辭卒暴之性。不有懷害無取捨心。不失儀節志亦無結心。無所著。無鬪訟言無所倚。無塵勞無所舉。無輕放逸無自恣。無橫理無宜之行。無非時辭。無貪欲無非惡。無所愛樂。無有處所亦無非淨。無違時無失節。諸根無毀。音聲無瑕。心不懷害亦無偏黨。無恣訑無覆蔽。不諍言語不有怨嫌。無有結恨。不妄受邪非。無自歸不計吾我。不嬈他人不惱彼己。不宣傷害。無殃罪法。不失所言無不受行。無不順業無不可忍。所宣言和。無種姓事。無輕調之教。去非法之行不毀法行。不越時節不違宜度。不宣須臾。不自歎類不壞他伴。於己得譽不以喜悅。見歎他人亦不愁憒。謹慎守節不輕慢人。不說非宜不毀有宜。不誹密言。常隨時護。不謗明智不呵賢聖。言不虛妄。不非證明。不入人罪不求他短。所言轉教不傷筋骨。不稱他惡。志願無上。不相顏色不求異黨。不念業便不行逆事。心常柔順。密迹力士語寂意。是為菩薩言行相應。
        以空慌忽神勇為力。功德報應所作果實。宣至誠辭從所作報。假使有人行詣大樹下。若復住立作是觀樹。以觀轉問他人言。男子能知此樹所生。葉數為有幾枚。有大智人。不觀樹木亦未計數。知彼樹葉便口出辭。其數如是。與侶俱坐。亦不計之既未能度。至於道德即知其數。來在一切而演若干。其人語詞等無有異。若有來問大江河沙能有幾沙。一一計之能得幾枚幾百千億兆載垓數。水有幾升斗斛限數。不可以喻量度。不觀其限亦不數之。悉知江河沙之多少幾億兆載。皆知水升斗斛限。各各為演若干品語。唯大聖知天不能證。諸龍鬼神阿須輪迦樓羅真陀羅揵沓和摩休勒人與非人。聲聞緣覺悉不能證明。獨佛世尊乃能知之。以是觀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慧不可計量。宣萬億音。眾生皆聞各得開解。
        密迹金剛力士語寂意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神仙名曰樓夷。爾時之世。有一梵志名曰寂然。時。國有一大樹。名曰仁賢。其樹枝葉華實茂盛。其樓夷神仙常處其下。具足十二歲。數其樹葉而復觀之。彼於後日。寂然梵志從城中出。往至仁賢樹所晝夜遊觀。飯食已後數樹莖葉。又以聖明一心數之。又曰何謂告啟神仙。我當數之知有幾枚。時。寂然梵志。不觀其樹不數其葉。尋時說頌曰。

        有八千姟  八千億葉  節有九千  六百二十  
        觚有五枚  二百五十  痱癗六千  六百六十  
        聖師欲知  葉有若干  數其樹莖  分布所在 
        并所知解  啟曰如是  今無放逸  有疑數之
 
  樓夷神仙嗟而說言。善哉。至言。諦辭無欺。吾十二年坐計限之。其樹葉數亦不數之。悉知本末葉有若干。唯願梵志為我說之。其音聲行何所以類。寂然即曰。神仙聽之。天不助我。亦非世人。以至誠故傳大正行。皆以真淨無所諍訟。
        樓夷神仙舍利弗是。寂然梵志釋師子是。當執持此至真言教。住於至誠以應法宜。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是則菩薩至密之業清淨之元。其無極慧。深入無量巍巍無限。隨時示現。至真無形不可說名。
        密迹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何謂心密。心行清淨不失神通。造立慧業。神通自娛在所示現。正住神通。建立大哀無極之業。以神通化無央數變。一切普顯以誠諦通。智慧為室。現目覩見一切諸法。是則菩薩正真之法。慧通無極普御一切。其神通慧皆顯眾像。解暢諸色本無有色。其以神通普入諸音等本音響。皆能觀察一切眾生心念諸行。因見本淨。常見一切隨時開化。常念識之未曾忽忘。斷去來心。普現神足無所罣礙。獨步三界不以為拘。悉無所有不造立行。其神通明盡一切漏。曉了隨時不失其節。現生死難。示度世業所察玄遠。其神通明。皆超聲聞一切緣覺。深入微妙。坐佛樹下降伏魔官。解暢一切諸佛道法。而轉順時道法聖輪。開化一切十方眾生。使入法律至阿維顏。轉一切法寂意欲知。是為菩薩心密之業心行清淨。
        若心真淨。永無所歸亦無不喜。性安調和隨行極良。則以普慧三昧定意。而行正受不永滅度。不厭欲界。設生其中無所繫著不為所縛。所生現決未曾有結。所以者何。以度一切虛空妄想。解眾塵結顛倒所受。心無所著。由是之故得脫生老病死。雖有所生悉無所生。以大乘本成就一切諸佛道法。斯諸佛法救護十方。求之無處而不可得。乃了一切諸佛之法。一切諸法悉歸佛法。是諸佛之法悉一切法。是一切法及與佛法。不是是法亦非非法。所以者何。求一切法本末處所而不可得。若求諸法悉無處所則無有數。超諸住數一切諸法知一切法。則不依倚一切諸法。以不依倚一切諸法。其求利義便致大衰。其無思求彼則無利亦無衰折。轉進學前其見利義。心無憂慼亦不喜歡。其心無憂志無罣礙。則無所住。其無所住乃無雜碎。其無雜碎則無所向。其無所向如是乃向。如是乃向者爾乃無向。其無所向乃無吾我。其無吾我則無所受。其無所受則無諍訟。其無諍訟則無鬪亂。其無鬪亂是沙門法。其心平等猶如虛空。住其平等如虛不隨欲界。不處色界不著無色。若以一切悉無所著無譽無毀。其無譽無毀謂一切法。斯等皆解如是深義。以能知是六事之業。宣暢分別亦復如是。以何等故解暢分別。以是之故。一切諸法不可得也。其能解暢分別諸法。本無所處三界悉虛。乃能解暢悉以分別。是為心密。
        密迹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其心行密。斯行慈愍不計吾我故。其行悲哀無有眾生故。以行歡喜則無命故。以能濟護乃達無壽故。行四布施心無慳故。奉行禁戒調和其心故。斯忍辱行盡心之業故。若修精進思惟寂靜故。其寂一心棄心所在故。其知聖心無所行故。其四意止無意無念故。若四意斷其心以了以不起不滅故。其神足飛心廣無際故。以行篤信心無罣礙故。若修精進心行寂靜故。其意已念心行得自在故。其定意者斯平等心無有若干故。其智慧根心無想故。其勢力者順流心本故。若以覺意心分別慧故。奉行道業心無所想故。其寂然者惔怕靜思故。其觀法心見無著故。修行賢聖究竟解心故。心念於佛。其明慧者心不妄想故。其心思道志不可量故。其思念法心平等故。思念聖眾心無所住訓誨眾生故。其心湛淨護於正法故。其法諸界心無所壞故。佛土清淨心等如空故。眾相具足心無別形相故。逮致忍辱心無顛倒故。阿惟越致心不復迴還故。莊嚴道場在於三界心不墮故。降伏魔業心攝眾生故。道所訓誨一切法心平等覺故。以轉法輪諸法無轉用心不還故。現大滅度解生死原。以心平等自然之故。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曰。菩薩若得不起法忍。心則甚密心亦清淨。心已清淨便解一切眾生心淨。普無不入其眾生心。入于道心。一切眾生心趣道心而被照明。猶如虛空普悉平等。遍入一切有形無形道心。如是一切皆入眾生心行。
        密迹金剛力士說是菩薩身口心密不可思議時。七萬二千諸天人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八千比丘意解無漏。是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上虛空中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其妓樂音中演出如是。
        其有聞是密迹金剛力士所說法誼。若有樂信。是等之人得立授決。愛喜經典受持讀誦。廣為人說不失道心。積功德本終不虛妄。曾以供養無央數佛殖眾德本。益於眾生靡不蒙濟。
        於是。世尊告寂意。汝寧聞彼伎樂所暢言響乎。答曰。已聞。世尊。唯然。大聖。誰之威神。佛語寂意。有菩薩名雷音。從雷音王如來佛國發。其國土名兩氏。來詣忍界欲見吾身。稽首作禮啟問法要。欲聽說是如來祕要法教。在於虛空不現其身。供養如來及斯經典。故雨天華作諸伎樂。從其伎樂出是輩聲。
        佛說未久。雷音菩薩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繞佛七匝。住於佛前白天師言。唯然。世尊。雷音王如來敬問無量。興起輕便遊步康寧。爾時。世尊告問雷音菩薩。善來。正士。快哉顧義故致奉現。寧欲聽受如來祕要經典之慧。今密迹金剛力士。承佛威神而頒宣之。於是眾會或有菩薩心自念言。斯密迹金剛力士。在於何世積眾德本。在何佛所而發道心。本何誓願所逮辯才廣大無極巍巍如是。
        時。佛悉知是諸菩薩心中所念。告寂意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無央數劫不可思議。爾時。有佛名無量勳寶錦淨王。出現于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莊嚴。劫名善見。其佛國土有異威德。人民熾盛皆得安隱。五穀豐收土地大盛。咸共快樂。天人繁熾地悉平等猶如砥掌。無沙塵穢荊棘瓦石。唯琉璃水精明月珠玉。珊瑚虎珀硨磲馬瑙遍布其地。其地柔軟猶如天衣。有甘美香光色甚好。生其好草如天綩綖。以足蹈上足下四寸。舉足如故。其土快樂無有大寒亦不大熱。人民仁慈性行和調。身口心定。香芬熏地紺琉璃色。彼國人民普得自在。皆受訓誨婬怒癡薄。安隱寂靜悉有威力。聞說法言皆識議理。
        其佛世尊時。諸聲聞眾有十二垓。諸菩薩三千二億。其佛壽命三十六億歲。無中夭者。斯莊嚴國其中四城。名曰快見。甚大廣長。風雨時節五穀豐饒。人民安寧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一一方城廣長各八十萬里相去四百里。有一大國。一一大國各有千郡縣及諸村落丘聚。其土人民身長四里。是時。大城快見四方大城。復有大城名曰清淨。王所治處土地廣長。其城東西長二千五百六十里。南北廣千二百八十里。郡國縣邑各有一萬。具足快樂。諸遊觀園各有一萬。極甚清淨七寶合成。
        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勇郡王。有七寶。一曰金輪。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紺色馬朱髦尾。四曰明月神珠。五曰玉女妻。六曰主藏聖臣。七曰主兵大將軍。主四天下。供過去佛殖眾德本。威神難量。發無上正真之道心。逮不退轉。在城中央立一屋宅。廣長高大。長廣各六百四十里。以七寶立七重牆壁欄楯。七重交道七重寶幔。七重七重深塹。其宅裏內有四大果園。生若干華。一名妙華。二名功勳阿。三名山河。四名春安。有池水滿。廣長各二十里。皆以眾寶而作欄楯。紫金為池。紫金琉璃以為底沙。滿八味水合生寶華。鳧鴈鴛鴦異類之鳥遊戲其中。一浴池名施財。二名上窟。三名上香。四名妙御。中宮婇女七萬六千。如天玉女。各有好相端正殊好。非世之有。其王正后玉女寶及諸婇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王有千子。具足勇猛與眾殊異端正超絕。二十八相嚴飾其身。志性仁和。亦俱同心發大道意。
        爾時。其佛遊在清淨大國。其王勇郡供養無量勳寶罽淨王如來。具足億歲。諸菩薩眾聲聞等。衣被飲食床臥醫藥一切所安。園觀浴池屋宅講堂。房室精舍高臺樓閣。一一比丘與二侍使給所當得。其王諸子志性安和無放逸行。常以至心供奉如來聽受經典。不樂愛欲戲笑邪業。以無放逸聽受經典不以生心。不久即逮興五神通。以得神通踊在虛空。猶如鴈王飛行自在無所罣礙。從其一觀復至一觀。從縣至縣從國遊國。從一天下至一天下普行遊觀。以是要偈為大眾說。

        諸佛興出世  玄遠甚難值  人生在世間  亦甚難得遇 
        諸人咸同志  俱信樂聽經  於億百千劫  甚復不可遭 
        今人中之雄  以出于世間  欲令寂然定  故說經法義 
        從安住世尊  諮受教訓誨  求于大聖明  奉啟佛至言 
        以聽受經法  棄捐于惡趣  以逮聞正法  得坐極安處 
        以逮聞正法  消除眾塵勞  因其聽受慧  得致正真法 
        彼時布宣訓  而演是甘香  緣其斯瑞應  地六反震動 
        普布告天人  諸天舉歎曰  即時雨天華  其華若干種 
        眾生皆來集  不可稱計數  最勝之開化  皆入于道法
        前稽首足下  禮於天人尊  皆俱以叉手  恭恪而住立
        其最勝聖師  是逮得是心  隨時順義理  而為說經法 
        斯等之伴侶  得聞安住法  三十六億俱  悉發大道心 
        其三百億眾  具足不減一  皆以得清淨  極上之法眼 
        其心以厭患  於俗之家業  悉共在彼世  棄家行學道 
        諸人無數眾  億載兆姟人  咸啟受經戒  皆作清信士
        以逮聞經法  稽首佛足下  各各前辭別  悉自還歸家
 
  佛告寂意。爾時。王太子并共父王。以栴檀造立樓閣。廣長清淨好校飾之。作諸窓牖以眾寶成。以牛頭栴檀香一升。燒氣遍天下皆有美香。以是栴檀造立樓閣。廣長高大高四百里莊嚴校飾。威神顯現巍巍無量。正四方好四角四柱。所作平正安不傾斜。其王勇郡。因欲往到無量勳寶罽淨王如來所。奉視稽首諮問聽受經典。勸王眷屬。人命難得。佛興難值。億載時有經道難聞。宜往奉視諮受經典。王及太子夫人婇女。大臣百官人民大小。皆入校露高臺樓閣。坐於百千嚴飾寶床。以眾華香雜香衣服寶蓋幢幡鼓諸妓樂。以恭恪心奉事尊敬。寶珠挍露高臺樓閣以貢上之。一切同心仁和之意。
        上在虛空猶鳳凰王。與諸眾俱無所罣礙。飛行浮疾往詣佛所。其寶挍露高臺樓閣以到大會。前詣佛所。斯寶挍露高臺樓閣。繞佛七匝還住一面。王及大眾各下以出。前禮佛足及禮聖眾。繞佛七匝因在前住。白世尊曰。久服聖音。國有多事。不尋奉現慚愧無顏。飢虛之情今日乃果。時。佛大聖見王真心。宮人眷屬故來聽法。則以隨觀。從其心本。應病與藥頒宣經法。
        佛告大王。志建大乘有四事法。所遊殊特不違大道。何謂為四。若學大乘篤信重人。所遊殊特不違道意。何謂為信。若以喜樂奉諸賢聖。所不當造終不行之。大王恭敬則學大乘。所遊殊特不違大道。若謙恪聽於賢聖經。至心入耳聞則受持以不自大。學于大乘所遊殊特不違大道。以不自大觀見眾聖。稽首作禮一心歸命。若尊精進學于大乘。所遊殊特不違大道。以用精進輕身口心。舉動便宜行以越度於一切行。是為四事。
        佛告王曰。復有四事。見無放逸。所見擁護。何謂為四。將護諸根見愛欲難。曉一切受想知無常。因法得生命根第一。是為四事。菩薩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謂為四。一曰不捨道心。二曰亦復勸化他人發意。三曰以諸德本勸助道心。所可聞者意廣無極。四曰一切釋梵及四天王其諸聲聞并緣覺地。至于無極無壞弘廣無窮之業。是為四事。
        是故。大王。當行無放逸常修篤信。好喜無量道法之義常受正法。以法之樂而以自娛。若以精進求于道法。大王所行不貪境界。所以者何。大王當解。貪欲無厭猶飲鹹水。其見賢聖智慧之明乃知限節。人命甚短安少苦多。生無不終當就後世。常畏將來心不可保。今日大王所供養佛。因是德本。以有四事具足勸助。何謂為四。世世財富不可限量。功德福報不可盡極。聖明之慧而無涯底。辯才之智悉無窮盡。是為四。復有四事而當勸助。何謂為四。身行清淨功德之業。言行清淨戒禁具足。心行清淨博聞無厭。其法清淨聖明為黨。是為四。復有四事勸助德本。何謂為四。善權方便修清淨行。訓誨眾生智度無極。以清淨業降伏魔官誓願清淨言行相應。一切諸佛法悉清淨。積功累德逮見諸佛是為四。
        爾時。世尊為勇郡轉輪聖王。說經中慧分別深義。其王心解。即時欣然。便解身頸無數百千奇珍珠瓔。以貢上佛。舉國事佛給所當得。奉持五戒。盡其形壽淨修梵行。其王中宮夫人婇女。從佛聞法心中喜悅。隨時之心抱柔和意。無陰蓋心。脫身衣被奇異寶瓔。以覆佛上。啟白報王。欲得捨家出為沙門。淨修梵行。盡其形壽奉持禁戒。王即聽之。
        如是。寂意。其勇郡王奉無極法。逮法財富。稽首佛足繞佛七匝。與中宮婇女及其官屬。入大高臺樓閣挍露。便涌出上於虛空中。須臾之間即復還服清淨大國。
        於是。聖王以十五日月盛滿時若干種華。出入行到遊觀之園。中宮眷屬觀見好地。彼時。聖王在遊觀園作眾妓樂。其二正夫人。一名不行步。二名無虛損。從宮中出洗身沐浴適還去已。以香熏衣坐蓮華臺妙勝床席。有二孩童自然來上夫人膝上結加趺坐。端正殊好非世所見。有二十八大人之相莊嚴其身。適自然現。即時。虛空中百千諸天舉聲歎曰。是二孩童則法神聖。一名法意。二名法念。是二孩童適自然現。
        時。其名法念孩童。坐不移夫人膝上。其法意孩童子。化生無損夫人膝上。適加趺坐。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若有守己身  能發菩提心  斯等之學士  為致善福慶 
        以為曾覩見  護吼興現世  常以歡悅心  一志供事佛 
        為大神通業  快得受救護  得消生死輪  疾滅無所生 
        若發菩提心  未曾忽忘之  以救攝眾生  壞破生死難 
        其上方境界  不可計佛土  彼土而有佛  號名曰時節 
        從彼佛土來  以用法故舉  亦欲見功勳  國土之所有 
        於時二孩童  各從所坐起  因便從母膝  移下在于地 
        俱發進其路  行詣天人尊  前稽首佛足  却退叉手住 
        四方宣佛德  今故來聽經  佛法甚難致  聞受亦難遇 
        以得聞是法  當啟人尊勝  至誠於佛道  無上正真業 
        諸佛之道法  為甚難得值  愛樂經義者  亦復倍難遭 
        今日以閑靜  用親友好法  隨順之威則  奉敬信法教 
        慕嘉於精進  所行無放逸  以得為沙門  如是處閑居 
        愍念住如是  質朴等無量  常抱慚愧心  知博聞難遇 
        其慈普具足  愍念於眾生  以能達深法  乃可逮法忍 
        計諸威力勢  其心無怯羸  攝救諸眾生  開化一切難 
        若在於獨處  造業無思議  以不貪其身  壽命根亦然 
        於學禁無厭  我思於道法  以是能曉了  逮功勳若斯 
        若能學如是  第一甚難得  其法王之業  諮嗟此最上 
        斯諸法之要  報應普備足  當發往俱到  聖安住佛所 
        其斯諸明智  受菩薩道行  奉行清白法  以用宣布教 
        隨時而閑靜  逮到五神通  因其識皆念  所行法惔怕 
        其王二太子  與夫人婇女  斯二明智等  行菩薩之法 
        以獲神通慧  經行虛空中  往到世尊所  功勳智慧海 
        前稽首佛足  自歸人中尊  一切悉和同  俱往叉手禮 
        法意前啟佛  并餘一切眾  唯願大聖尊  為我說道法 
        最勝知是等  心中之所念  則為分別說  深妙之法義 
        是一切諸法  皆從因緣起  本無主師教  從造化現生 
        其解內以空  外則無因緣  是一切諸法  慌忽悉空虛 
        以能察本末  無作見清淨  計之猶虛空  常不可護持 
        佛以無數便  為此等頒宣  分別敷演此  深奧之正真 
        七十六姟人  及二億載眾  一時皆得成  柔順之法忍
 
  是時。轉輪聖王勇郡。中宮太子眷屬萬民。繞佛作禮。供養世尊及與聖眾。晝夜七日畢竟還歸其宮。
        於是。勇郡轉輪聖王獨處宴坐在於清淨高閣挍露。自心念言。是吾諸子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今當試之。何所太子先當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者。便勅工師作七寶瓶極好團圓。作七寶㼤顯現微妙。又高七刃為四十九尺。使諸千太子各各疏名。作七寶籌。著瓶中舉瓶著㼤上。咸共夙夜七日供養。以天華香擣香雜香華蓋幢幡。作眾伎樂。供養寶瓶所疏名號。十千天子來佐勸助供養名號。
        時。轉輪王過七日後。取是七寶瓶。在中宮夫人婇女諸太子眾前。舉著紫金案上使人舉瓶。令諸太子各各探籌。有太子名曰淨意。得第一籌。適得此籌。於時。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中宮夫人婇女一切妓樂不鼓自鳴。於寂意所念云何。彼時。淨意太子豈異人乎。莫造異觀。所以者何。則拘留孫如來是也。從次太子名離名聞兵。則拘那含牟尼佛是也。次有太子名寂根。則迦葉如來是也。次有太子名一切苦利。則吾身是也。次有太子名雨室。則彌勒如來是也。次有太子名明月珠服。將來作佛名曰師子。次有太子於將來世成佛名曰妙英。次有太子名賢氏。將來成佛名曰供養。次有太子名曰光首。後成佛時號曰妙華。次有太子名曰蓮華氏。後成佛時號曰奉養。次有太子名離垢光。後成佛時號曰善目。次有太子名兵氏。後成佛時號曰快臂。次有太子名曰意妙。後成佛時號曰焰光。次有太子名曰淨復淨。後成佛時號曰焰味。次有太子名曰富黨。後成佛時號無退沒。次有太子名曰離垢淨。後成佛時號曰執德。次有太子名曰堅強。後成佛時號曰寶事。次有太子名曰寶稱。後成佛時號曰無欺世。
        於是。寂意。取要言之。次廣具足。有太子名曰甘鎧。莊嚴第九百九十九。千不滿一。後成佛時號曰無量德寶稱。在是賢劫立興來世。
        佛言。如是。寂意。有太子名意無量。得最後籌。是王太子當在最後成行覺道。時。其諸太子輕易調戲數數笑之。眾等各言。我當成佛時。降魔官屬轉于法輪。開化度脫無量眾生令至滅度。假眾生盡後何所設。當何救濟。其後太子名意無量。目自覩見得最後籌窮底成佛。應時愁惱。吾獨何釁窮底得籌。五體投地猶太山崩。口自宣言。諸佛道法不可稱量。眾生之界亦無有限。所願殊特不可思議。尋即立一切願。令我兄弟千人成佛。後所教弟子所度多少。其壽長短計合是等一切壽命。與我成佛道時所壽久長若干適同。仁等所有一切聖眾。我成佛時聖眾獨爾。頒宣經法所化度脫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與仁千人功勳巍巍適等無異不可限量。假使吾身所言至誠合成不虛。三千大千世界為吾現瑞。六反震動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時。意無量國王太子適立斯誓。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上虛空中諸天百千而歎頌曰。當如所願。最後成佛。名曰樓由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言。寂意。何故名之樓由。爾時。愁感自投於地。用得下籌自積誓願。由斯世尊號之樓由。
        於彼世時。其王太子誓願已竟。說此偈言。

        是諸佛道法  猶等如虛空  意覺若如幻  眾生不可盡 
        所願誓吉祥  戒禁成清淨  諸仁且聽是  我所欲誓願 
        合集諸仁君  所壽之有限  諸重尊聖王  一切皆盡見 
        計是諸佛名  與我一壽等  成佛名樓由  比丘眾如是 
        其王太子感  故宣是言辭  諸天立虛空  舉聲歎頌曰 
        如今清淨人  所願必當成  因以眾生故  會成所要誓
 
  佛告寂意菩薩。欲知爾時意無量太子乎。答曰。不及。佛言。在是賢劫最後成佛號曰樓由。於賢劫中。所與諸佛千不滿一。所度眾生諸菩薩學比丘聖眾。不及樓由。最後成佛而壽半劫。所度眾生菩薩聲聞一切聖眾。竟於賢劫。與九百九十九佛所度適等無有差特。
佛告寂意。且觀菩薩善權方便。成就禁戒而有殊特。具足誓願獨步獨坐。周旋三界曾無休廢。所以者何。樓由如來獨以一身開化眾生。與千佛興所度無異。所益無限巍巍若斯。
        如是。寂意。王千太子其後二子。各心念言。汝等正士所志云何。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祕要。常委託依。普聞一切諸佛祕要密迹之事。信樂受憙不懷疑結。法念太子曰。諸正士聽。吾心自誓言。諸仁成佛道。身當勸助使轉法輪。適見相勸輒轉法輪。
        寂意。欲知爾時勇郡轉輪聖王乎。答曰。不及也。佛言。則往過去定光如來是也。其時諸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拘留孫為始作佛。至樓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則今金剛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識其梵天是也。彼時。聖王中宮夫人婇女。今諸來會者是也。彼世之時。王諸太子所勸。出家作沙門者及所教化。皆此賢劫稍漸受決當次第成最正覺。
        寂意。且觀十二緣起。不亂德本獲報應果。諸所發意不失其功。斯等正士十力普備悉獲所願。是故。寂意。若有菩薩疾欲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當學斯等諸正士業。勤修奉行悉存佛道。彼何謂佛道。不以害心於眾生。興乎慈心奉度無極。習行四恩常修梵行。遵道品法具進神通。行權方便成就德本。是為佛道。
        佛復告寂意。其道心淨斯性通達。其道和雅志性安隱。其道質朴而無諛諂。其道廣普無所罣礙。其道平等心無偏黨。其道無畏不犯眾惡。其道財富施度無極。其道豐饒戒度無極。其道不諮忍度無極。其道離處進度無極。其道不亂寂度無極。其道善擇智度無極。道歸己慧奉于大慈。道不曲意至于大哀。道受喜悅行以大喜。道歸妙御至於大護。其道以除眾苦之惱。消去貪害瞋恚之想。其道趣安心不懷色。道化難調刈色聲香味細滑之法。道降魔官屬令化去心自大及眾怨賊。道消除陰種諸入悉無所著。道捨魔事。在眾塵勞而得自在。道歸上心離於聲聞緣覺之念。道習諸去來所行致平等覺。道御大寶順一切智。道常分別無礙慧明。道宣善行攝善親友。道廢坑塹消眾結著。道棄塵勞越瞋諍地。道歸安隱捐眾非惡。道歸吉祥趣泥洹業。是為菩薩行佛道業三十二事。菩薩住此。疾成無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覺。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三〉

  爾時。寂意復問密迹金剛力士。如來有幾事祕要。一切聲聞諸緣覺地所不能及也。何況凡庶闇蔽之類。善哉。密迹。願意樂任頒宣如來祕要。普入一切眾會咸欲聞之。
        密迹力士謂寂意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敷演如來祕要。有三事。何謂為三。一曰身密。二曰口密。三曰意密。何謂身密。如來於斯無所思想。亦不惟念。普現一切威儀禮節。或有諸天人民自憙經行。見覩如來經行之時。諸天人民心自念言。世尊為上。斯等逮見如來身密。佛之所念亦不思望。一切眾生覩見如來至真妙德威儀。若諸天人憙坐見如來坐。若諸天人憙臥見如來臥。若憙聽經見如來說經。若憙寂靜見如來默然。若憙禪思見如來三昧。若天人民目視不眴者。見如來目未曾眴。若意自在有憙光者。便見如來光無所閡。憙紫金色者亦見紫磨金色。若諸天人民憙銀色水精色琉璃色馬瑙色硨磲黃色真珠正白正赤黃白紅紫色。或取明月珠色暴亂色。炎光日月四天王釋梵阿須倫。或中分色。須彌華色。或思妙色。或藥形色。或碧石色。或無憂華旃匐色。或思夷華色。或青蓮紅黃白華色。或了忉利天色。或毘沙門王顏。或四天王形。首藏青帝黃帝赤帝白帝。或虛空淨。或天人民心志無量品色各異。亦見如來若干品種功勳德色。
        如是。寂意。正使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眾生有含命類。展轉相愛展轉相生。皆決罪畢得為人形。從思想生。其中一人正使所生。亦猶如彼一切眾生。如來亦見若干品色。威儀禮節心所好樂。不可限量。悉欲察知本末言行亦復如是。如來至真。有以是緣各於眾生。現如來像威儀禮節言行使然。猶如一人心得解脫。不與二人俱共同也。欲宣至實心得解脫乃至乎道。如來至真乃能可悅一切眾生。以悅眾生顯示色像。威儀禮節言行亦然。
        猶如。寂意。清淨明鏡。隨其色貌以往照之。則現其像不失本類。等示無異未曾變改。明鏡照形亦無想念。如來如是。雖以法濟一切眾生。無有想念無利養心。可悅一切眾生心行。隨上中下深淺之法。開化度脫三界迷惑。是為如來身行祕要。
        密迹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如來祕要亦不分別陰種諸入。不歸罪福。不生塵勞。不成父母。無四大胞胎亦無骨肉。所聞功勳無塗華香。悉無所有不繫在色。無出入息。壽命滅盡。欲知。佛身則是法身。身無有色。無眾妄想。所現色相為貪慕好求豪尊位眾生之故。而示形相令目覩矣。法相靜寂為敬慧故。一切眾生使趣天眼。
        密迹復謂寂意。若有眾生俱在一會。各見佛身以緣意覩。其遠住觀住本不見。其住本也。見住遠不見者。無意緣也。見者以亂意緣不見也。若以意緣不得見者。若以己身而察見之。用見他人故。不見之也。又見他人故。復能見者。用見己心故。不見之也其在夢中有所見者。從夢覺已則無所見也。定意所見起無所見。起往所見定無所見。其空靜所見不靜不見。其在空靜則無不見。其見無業。離於無業無所見之。其離無業乃有所見一無所見。
        密迹復謂寂意。其如來身從無數事。各隨顯現其色行天身行寂然威儀禮節。而心自定然後復亂。斯如來身無有邊際。亦無限礙亦無妄想。不可想節。如來身者不可限取。無若干像。如來身者亦復如是。無所不遍。猶如虛空不有妄想。如來若斯永無思想。猶如虛空皆以遍入一切形色。如來若斯。悉以周遍照諸眾生。猶如虛空普入諸色間關其裏。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普照眾生靡所不遍。猶如虛空皆長一切百穀草木。如來若斯。至真之體長育德本。猶如虛空不計有常及與無常。亦無晝夜。如來若斯。身不有常不云無常。不能見頂。
        又復。寂意。諸佛世尊。佛以普見天上世間魔王梵天。無敢當佛覩其頂者。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聲聞緣覺若諸菩薩。莫能堪任見如來頂。所以者何。佛成道未久時。轉法輪遊波羅奈。東方去是世界甚遠。乃得思夷華佛土。世界曰懷調。有菩薩名曰應持。來詣忍界奉覲世尊。稽首作禮敬問供事。禮足下已。繞佛七匝則往其前。應持。菩薩時心念言。我欲度知如來身限。自變其身高三百三十六萬里。觀如來身五百四十三萬兆姟二萬億里。則心念言。我獲神足。神通自娛。我寧可復測度佛身所入云何。佛以威德。以神足力。上方去此百億江河沙諸佛國土。有世界名蓮華嚴。其土有佛名蓮華上。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應持。菩薩往在其前。不能覩之。在上而立遙視。永不逮見世尊大聖能仁佛頂。欲見頂相永不得見也。不知佛身高長廣遠幾千億載江河沙佛土。
        時。應持菩薩往詣蓮華上佛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住於佛前而白佛言。我身所來去是遠近。佛言。去此百億江河沙佛土。卿族姓子從彼到斯。應持菩薩白佛言。我上過到若干佛土。不能得見釋迦文佛頂。不知高長幾百千億江河沙佛土。彼佛答曰。假族姓子以是方便聖明之慧斯神足力。從此轉上江河沙劫。忽以越過上無喻佛土。尚不能得見於世尊釋迦文頂。亦不可得其身邊限。又。族姓子當知。佛身無限巍巍如是不可譬喻。諸佛世尊不可稱載。又。族姓子。用無侶故名不可喻。如來禁戒亦無譬喻。三昧定意智慧解脫。度知見品身口心業。色相眾好悉不可喻。一切眾生以若干品。引譬舉喻。諮嗟如來禁戒無極。定慧解脫度知見品。身口心業色相威好。猶如虛空不可得邊。如來之身無際若斯。
        於時。應持菩薩聞蓮華上如來所說。忻然大悅。得未曾有。即禮佛足繞聖七匝。沒彼佛國。承佛聖旨蒙已神力。發意之頃到此佛土。往詣佛所前稽首禮釋迦文佛足。右繞七匝則住佛前。以偈頌曰。

        欲解達佛身  猶如喻虛空  樂得知邊際  以捨所造作 
        過此百千億  無量江河沙  上越若干土  欲見佛身頂 
        過到無限土  至蓮華佛界  樂得身邊限  不覩見佛頂 
        其彼國土佛  名曰蓮華上  見我心所念  便以分別說 
        假使引眾喻  講諸佛世尊  便不順佛教  則為誹謗聖 
        若欲知譬喻  諸佛法平等  頒宣虛空限  實無有邊際 
        設猶如虛空  佛戒禁若斯  定意智慧業  解脫度知見 
        猶虛空無際  色身亦如是  欲觀世護頂  等譬如虛空 
        如虛空所周  佛身遍如是  如虛空所遍  光明照亦然 
        其光照所至  有言辭若茲  如言辭所至  心遍亦復如 
        如心所遍至  慈心布如是  如慈心所遍  慧周等無異 
        如慧之所周  身所周若斯  功德亦如是  道心無有二 
        如道心功德  解色亦如是  充滿于虛空  所度復越是 
        如一切眾生  所受福德品  其發道心福  一人德如是 
        如其發道心  功德業名稱  若受正法者  功德過於彼 
        一切諸佛興  頒宣百億劫  歎持正法功  不得其邊際 
        其興於道心  而護諸正法  好樂解空無  十六不獲一 
        以樂解空無  則不失道心  執持尊上法  是慧乃和同 
        逮得斯法趣  菩薩則勇猛  獲致佛功勳  奉修佛道行 
        說是頌偈時  震動億佛土  諸天億百千  鼓億千伎樂 
        無數億千人  悉發大道心  因聞大法故  應持之所歎 
        是處不可議  無上不可限  諸佛普示現  自在之祕業
 
  密迹力士謂寂意曰。是如來身祕要。若彼眾生皆集一會。或有能見如來身者或不見者。其能見者歡喜觀之。其不見者默然而觀。如來不食。眾生悉見如來服食。又。寂意。如有天名精力。初化受道取如來食。而器受之濟諸窮乏。眾人皆見如來而食。見如來舉食著於口中。自然還器。諸天子取往古宿世如來所種植眾德本而有餘殃。在在所生就與羸劣。使服食之。飢乏困厄不得食者。如來愍此以食授之。是眾生等食斯飯已。身體安隱消除塵勞。眾想休息心性仁和。志存無上。以平等覺發不可思議。以是之故當作是觀。如來不食。如來至真以法為食。所以者何。如來之身成鉤鎖體。猶如金剛鏗然堅強不可破壞。其如來身無有生藏。亦無熟藏。復無堅軟。亦無不淨大小諸便欬唾之穢。又。如來身如紫金色。無怯無弱不有恐畏。
        寂意。且觀於如來身。曠然無極甚妙堅固。猶如金剛。而身柔軟如細天衣。或時上妙顯微妙身。天人玉女稽首足下。禮如來身觸如來足。柔軟極細不可為喻。悉發無上正真道意永無眾塵。若貪婬人瞋恚愚癡。若有等分。見如來身適值目覩。其婬怒癡所有等分一切身行。悉為消除無復眾塵。若有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取要言之。若有離於清白之法。見如來身。棄不善想皆修德本。以不妄想觀於如來。乃曰真道是為。
        寂意。如來身祕要。若有布施。如來瑞應所化自在。以律開化眾生不受長育。解眾生想而為頒宣。建立應度。如來於彼觀無所業。又無所行。如來至真未曾念是。我當化形。所當化者。若方當化心自念言。又化所觀。如來至真在此業前。乃至世界所說土地無數世界。如來所化往來所至。如來在彼觀無所想。其如來者。從身放光明。若干種色無央種色。不可計限百千曜色。其光所照江河沙等諸佛國土。光明遠照所奉行業。眾生皆從彼開化之。以是無業所作行無。
        是故。寂意。如來身祕要。諸所念行。所頒宣說。所成就發無上正真道意。又。如來身祕不可稱計。
        說是如來身行祕要時。十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諸天人民阿須輪世間人。讚歎密迹。善哉善哉。諸天伎樂不鼓自鳴。雨於天華。世尊以右紫磨金色手。舉著密迹金剛力士頂上。歎曰。善哉善哉。密迹。快善說是如來身祕要。今所宣說如佛所教而無有二。
        密迹力士謂寂意。何謂為如來口祕要。其夜如來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至無餘界泥洹之界。滅度日夜。於其中間。施一文字以能頒宣。一一分別無數億載。講演布散無限義理。所以者何。如來常定。如來至真無出入息。無所思念。亦無所行。無復思想。悉無所行。雖口所宣無想無行。如來所行無應不應。無言無說。不想有人。世尊所說一切超越三昧正受。皆以文字而分別說。頒宣文字而自倚著。一切眾生如是周旋往來。如來為我講說經法。是則名曰如來在彼亦無想念。如來所觀而知止足。其舌之門口宣音響。聞所宣音莫不悅喜。而演如來言辭之教散一音聲。悉普周遍眾生所想眾生心念。是則如來從口敷演。如來言辭出六十品。各異音聲。
        何謂六十。吉祥音。柔軟音。可樂音。悅意清淨音。離垢音。顯曜音。微妙音。明聽音。無亂音。無憒音。師父音。無剛鞕音。無麁獷音。善順音。安重音。身所吉和音。隨心時音。空悅音。與愛安想音。無惱熱音。方正音。識達音。親近音。意好音。歡悅音。和教音。曉了音。精勤音。忍和音。重了音。其響去穢音。應師子音。龍鳴音。雨好音。海雷龍王音。真陀羅伎音。哀鸞音。鷹暢音。鶴鳴音。耆域音。英鳥音。雷震音。不卒音。不暴音。普入響音。去非時音。無乏音。無怯音。悅豫音。通暢音。戒禁音。美甘音。進行音。廣普音。具足音。諸根無瑕音。不輕疾音。無住音。響普入眾會音。宣諸德音。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是為如來六十品音。其如來音。普通十方諸佛世界。可悅一切眾心性行。如來所觀無有妄想。如來道心不作是念。吾當為其口宣經法。通聞經德經所演經分別經頌詩經藏經。於是順經生經方等經未曾有法經譬喻經章句經。若說古喻。若有引喻。有頒宣言論談語。諸無上講諸事敷演眾事。有所處當分布遠近。開通其本自解曉了。宣暢其義而為開化。又。眾會等。如來至真所宣法典。親近佛坐。入比丘眾比丘尼清信士女。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若人非人眾會之黨。隨眾生根所行精進。從所樂法而令入道。以順入道。求眾生無因開化之。樂法音響亦復如是。斯諸眾生心自念言。從如來口出。不以各各說法。隨心別異言行應時。各各聞法而得開解。是則名曰如來口密要也。
        又有。寂意。無數眾生行不可計。其所言辭八萬四千闇處下劣。誘進此輩無明眾生。入如來法而蒙開化。又。眾生行不可限量。若有貪婬。隨時因彼眾生所行。由入其中便救濟之。怒癡眾生及等等分行三事。蔽眾生之類。隨其三界思想之頃。莊嚴拔之令無所住而無異心。入眾生類罪福之行而為分別。現如來壽而有限盡。不知眾生所行罪福。以權方便各說異法。如來善權眾生無限。不可計量。所行不同。便為頒宣若干品法。又以眾生在於我所面現相值。如來所說悉遍入心。隨其本行宣布道業。各解入道。是則名曰如來祕要。
若有菩薩入如來祕要。是等不知。謂於如來至真演有為之門。而如來法悉是無為。又。有如來宣一品音。眾生想念坐有所說。唯憶想樂如來音者。望想所說。不當作是觀。而如來口永無所說。所以者何。或有眾生聞如來音。眉間之相謂之在頂。若有想髮。知之紺色從天中[立+寺]。目善明好。人不堪任諦視如來。所以施與。消除諸非。棄諍訟門。無危害心。若頸肩臂去眾陰事。若諸指事。若以身脅。若有宣頒。從背至足。若以腹若以臍又陰馬藏。若以膝腨無瞋休息。若以有相及成種好於世最上。若有想知如來至真聞其音響。隨其所好諸根厚薄。從其應度而開化之。演斯音訓悉使入律。雖爾如來所觀開化亦無相念。猶如。寂意。或譬如伎樂以調其音。以手鼓之其聲悲和。無有在彼作是聲者。皆由方便緣合。而有殊特悲和之音。
        如是。寂意。如來言辭化眾生心。緣其暢教。如來在彼有所演說無有偏黨。皆是宿緣所造立行而有殊特。如來至真在於眾生。超絕巍巍由本殊特。猶如。寂意。呼聲之響其音遠徹。其音所出不在於內。亦不處外不在中間。如來若斯宣音訓誨眾生之心。其辭言教不從身出亦不從心。不內不外不從中間。猶如大海之中如意明珠。演其光曜可一切眾。若寶明珠繫在幢頭。遍照城市。從眾生心所欲志願。其明月珠出寶。眾人各得所欲。斯明珠寶亦無想念。如來若斯其有寶心。志存清淨執大哀幢。從眾生性根無所不應。各使開解。雖顯是教亦無想念。是則如來所宣祕要。
        密迹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吾今普觀天上世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都不能限如來所宣音響文辭。所以者何。我身憶念。如是世尊在靈鷲山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有法典名淨音場。廣為眾生而頒宣此。時。慈氏菩薩之所建立。當爾之時。賢者大目連心自念言。吾欲試知如來音響所徹遠近。時。大目連自於其坐忽然不現。住須彌頂聞如來音。如在目前。自以神力即遊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最在其邊。越眾須彌諸四方域一切鐵圍山。住在極邊大鐵圍山頂聞如來音。如故無異如近不遠。
        佛自念曰。是大目連欲試如來清淨音場。吾今寧可顯其神足。於是。世尊發現神足。時。大目連承佛聖旨蒙己神足。西方界分去是懸遠。然過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目連到彼。住其佛土。故聞佛音。如人對住聽所語辭。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長四十里。諸菩薩身長二十里。其諸菩薩所食鉢器。其高一里。目連行鉢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蟲何所從來。被沙門服行鉢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斯耆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諸聲聞中大弟子。神足第一。時。光明王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咸發輕慢。仁當自顯現神足力。承釋迦文佛威德聖勢。時。大目連往詣光明王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七匝却在前住。白其佛言。又。今是身我欲加趺坐。此地容不。佛告之曰。如意所樂。時。大目連踊在虛空億百諸仞。在彼寶域便作一床。加趺而坐。從其床座。垂眾名寶珠瓔億百千姟。一一珠瓔一一珠中。演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蓮華。一切蓮華現釋迦文身坐蓮華上。其所說音如釋迦文音響。清淨頒宣經典。等無有異。
        時。大目連顯神足力已。復往佛前。時。諸菩薩得未曾有。怪之所以。前白佛言。是大目連以何等故詣此世界。世尊告曰。欲試釋迦文佛音響所徹遠近故到此土。時。光明王佛告賢者大目連。仁者不宜試如來至真音響。無限無有遠近。豈欲知限卿甚大誤。假使目連仁以神足過江河沙劫西行不休。不能得知如來音響所聞。諸佛世尊音響曠遠超絕無限。巍巍無量不可為喻。
        時。大目連在彼世尊。自投足下自懺悔過。唯然。世尊。我身不敏。佛音無量而橫生心。欲知其限所聞遠近。其光明王告目連曰。汝雖遠來過九十九江河沙諸佛世界到此佛土。復白佛言。甚遠甚遠。天中之天。身甚勞極不能復還至其本土。世尊告曰。於目連意所在云何。以己神力到此世界。莫作是觀。故是世尊釋迦文佛威德所立到此世界。當遙自歸稽首作禮於釋迦文佛。其佛聖旨將仁本土。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還本國。一劫不至。卿既未至。到不見能仁佛滅度時。於目連意所念云何。我從何方。東方南西北方乎。目連答曰。不知何方也。今以迷惑。不知本土何所在處。為在何方。世尊告目連。釋迦文佛在於東方。時。大目連右膝著地向釋迦文佛所在東方。叉手自歸。爾時頌曰。

        唯天人之尊  見垂力愍念  威德大巍巍  天人所恭敬 
        音響徹無量  其慧無邊際  願顯其國土  今欲還斯土 

  如是。寂意。諸佛世尊音聲無際不可限量。釋迦文佛遊在靈鷲山。時。舍利弗聞賢者大目連宣揚大音。怪之所以。賢者阿難前白佛言。誰為於今宣揚大音遙自歸命。佛語阿難。耆年大目連在西方境。去是九十九江河沙佛土。世界名光明幡。其土佛號光明王如來至真。今現說法。耆年大目連到彼佛土。意中欲還歸斯國土故。遙宣揚此大洪音。阿難又問。以何因緣到彼佛土。佛告阿難。大目連至當問其意。時。大眾會各白佛言。欲樂得見光明幡世界及光明王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覩大目連遊在其國。
        爾時。世尊見諸眾會勸助意。時。從眉間相有大光明名俱受。照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世界。至光明幡佛土。其大光明普遍眾會。悉覩其土光明王如來至真。大目連見之自投其地稱宣大音。爾時。世尊釋迦文佛告賢者大目連。承其光明來還此土。時。目揵連依佛光明。發意之頃還到此土。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則住佛前悔過自歸。重自剋責我甚迷誤。如來音響不可限量。而欲試之。我所至到極為曠遠。所至到處聽音適等。近不覺遠。如來音響巍巍無際。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如來音響徹遠。無以為喻。欲知如來音響遠近。猶限虛空欲得邊際。所以者何。猶如虛空普周無邊。如來言辭響徹無際。迴遠如是。
        寂意當說目連往反品時。尋於彼會。一萬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如來言辭祕要。密迹金剛力士言。於寂意所知云何。一切眾生心各所念。寧可知乎。寂意答言。一人心念思想難限。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劫共計觀察多少不能知之。何況一切眾生心念思想。不可稱限乃如是也。今故語汝慇懃囑累。計如一切眾生心想。所演音響無限若斯。何況一切眾生心性。是無形想。不可計喻。於是頌曰。

        三千界眾生  皆使成緣覺  一人一劫中  心念不能知 
        一切心所念  佛悉知志思  以無想之心  佛悉了此念 
        其一切眾生  三世所想念  世護口所言  所布各得解 
        佛隨之所念  宣音講經典  斯音響在心  乃演其道宜 
        如一切眾生  所思諸名色  世雄一毛孔  所演光如是 
        如一切眾生  名色及心念  如來演音響  過於彼眾想 
        佛頒宣一切  引喻計諸想  其音不休廢  不得佛言際 
        無色誰能得  愍無言之辭  無色無有言  消滅無色塵 
        假使塵無色  一切不可得  以是無色塵  究竟不可獲 
        設言虛無實  無內亦無外  塵勞虛空等  故曰無內外 
        如使不得辭  佛言通十方  塵勞亦無際  斯建立所處 
        一切眾生言  上中下之辭  無身口心事  不捨無所立 
        想應如倡妓  諸天之音樂  亦無身言辭  而音響普周 
        如是本甚淨  眾生心若斯  佛皆頒宣之  其心無所想 
        猶如呼聲響  無內亦無外  人尊言如是  乃無內無外 
        無想如妙寶  所說悅眾生  其言無妄想  可一切萌類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曰。是則如來口言祕要。又。如來密要隨其音聲。而為眾生說法開化斯三千大千世界。設若干種。如來至真宣布訓誨。從其音辭。以不可計諸有名號。化立至誠。若往無業。斯則名曰苦習盡道。名曰地神擁護其心堅固意本。於是咒曰。

  阿裨 阿婆牟黎 加阿呵那移 阿迦優頭

  是護一切。是神呪乃名曰苦習盡道。其虛空中一切諸天悉歎所言。各宣咒曰。

  活知 阿活知 阿活吒迦彌 阿和尼抳黎

  救一切。是則名曰苦習盡道。其四天王諸天復咒曰。

  伊泥彌泥 多閉多多閉 維盧

  救一切眾生。是則名曰苦習盡道法。彼忉利天上諸天咒曰。

        是諸呪護一切其迴轉  貫習 主滅盡 為盡不相舉要

  第三焰諸天而復咒曰。

  首黎 道羅 斯和尼 道羅 犀雖耶 道犀雖耶被和尼

  第四兜率天咒曰。

  獨犯面觸 固轉種畜業 是諸咒護一切

  第五樂無慢天說咒曰。

  所度 俱所度 護所度 主度女 是諸咒護一切

  第六他化自在諸天咒曰。

  呵呼事業 呼和泥移 啊羅尼含 是咒護一切

  第七諸梵天咒曰。

  有事業 事業種 因緣樹以因緣度 是咒護一切

  第八梵身諸天咒曰。

  清明 造清淨 清淨風 動清淨 是神咒護一切

  第九梵滿諸天咒曰。

  無極氏 俱將去 道御主 念堅要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梵度著諸天咒曰。

  和那和那散提 和那呵呵那 和那拘摩那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一大梵諸天咒曰

  木密 木密鞕彼亦鞕印氏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二光曜諸天咒曰。

  伊諧諧 將諧去 親近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三少光諸天咒曰。

  是取去 不將去 不使去 無所至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四無量光諸天咒曰。

  貫習 俱供習 習滅盡 習無量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五光音諸天咒曰。

  以斷終 自在斷 順從和 常清淨 是神呪護一切

  第十六約淨諸天呪曰。

  所至趣 所可歸 近所到 以近所到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七少淨諸天咒曰。

  清淨 清淨氏 淨復淨 歸清淨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八無量淨諸天咒曰。

  無我氏 無吾我氏 非貢高歸自大 是神咒護一切

  第十九淨難逮諸天咒曰。

  解脫以遮 迹解度本近解 是神咒護一切

  第二十應果天。第二十一御辭天咒曰。

  以無作無所作除所作所作 究竟 是神咒護一切

  密迹金剛力士言。是則名曰苦習盡道。所當奉行。所應開化而隨律教。顯現微妙無極之業。第二十二離辭諸天。第二十三假使諸天。第二十四善見諸天。第二十五一究竟諸天。淨居有四天。謂所奉行決了一處究竟天。真究竟天。無瞋恚天。不親近天。
        是為。寂意。諸天立至誠誓慧眾。如是諸夜叉鬼神揵沓和阿須輪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迦盧跡鬼神持花鬼神。其言辭教各各別異。
        又。寂意。是閻浮利天下大國。具足有一千。各有大郡。其十六大國。以用治政而相攝護。各自諮嗟。一切諸人及與非人。言語各異音聲不同。辭有輕重。如來聖慧從其音響隨時而入。皆悉化之立正真業。各有種號。釋種。安息。月支。大秦。劍浮。擾動。丘慈。于闐。沙勒。禪善。烏耆。前後諸國。匈奴鮮卑。吳蜀秦地。諸麼夷狄。他羅多愚民野人。及諸須曼耶呪。女人處國。牟兜吒國。因緣國。波羅奈國。數樹國。金本國。脾羅本國。倚脾沙國。益本國。上本國。他談國。北方異國。西方所持國。海中諸神。眾蟲魚鼈。諸山中神。有形含血之類。阿拘羅。摩拘羅。阿那散諸牧羊諸禽獸。所負諸瘻種。心不平正。前曾生者處在世者。如是。寂意。如斯千國周圍充滿。於閻浮利天下。各自異居。又。是諸人及非人類。言語各異志操不同。音聲各別。如來至真隨其言音而入其中。因開化之立於正真。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曰。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姟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誼。至真之慧至誠無怒。如是。寂意。是則如來言辭祕要。又。寂意。如來言辭。決於一切眾生疑網。令無餘結。十方一切所有眾生。眾生種類多於地土。此眾生之類所行各異。與本不同。罪皆使畢。逮得人身。以得人身。從思想生。是諸眾生逮得智慧辯聖勇猛。如舍利弗。合斯智慧為一人聖。如是比像普使眾生皆得智慧。各如前一聖明。以是聖明在於一劫。若過一劫。智慧禪思以察眾想。求其本末。如其一人智慧禪思。不復訓誨從第二人咸受言教。智慧聖達各有大明。以是比像。斯眾生等各各所疑。往詣如來。如來一時彈指之頃悉說本末。大聖如是。常以一心入於一切眾生心念。皆能分別慧明所在。以一言辭悉決結網。各各處當慧本所在。各令欣然而得其所。所聞如來智慧明達。如來悉令明了。
        又次。寂意。如來悉決一切眾生前後所疑。令無餘結。是為如來言辭祕要。所入音響又其言教。是不足言。如來言辭不可限量。無以為喻。
        說是如來祕要言辭時。二萬二千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一切眾會得未曾有。普聞密迹金剛力士宣如來言辭祕要之業。各懷悅豫。各從坐起。稽首自歸密迹金剛力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一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四〉

  密迹金剛力士復謂寂意菩薩。何謂為如來心祕要。其業清淨。所以因緣。一切諸天子所生以一識慧。壽八萬四千劫。又。其神識不轉不變。以為餘識乃至定意還得壽命。從彼終沒。因其所行受身而生。如是寂意。如來從其夜得成佛道。至滅度日。於其中間。如來無疑亦不迴轉。心無思行。心無遊行。心無不堅。心無所合。心無所散。心無亂。心無移。心無遊。心無護。心無寂。心無失時。心無迷。心無求理。心無暗。心無生。心無喜。心無怯。心無住。心無往。心無想。心無望。心無求想。心無消滅。心無所觀。心無御識。心無住處。心無觀他。心目無覩。耳無所聽。無鼻口身。心無想念。意不倚色。無聲香味細滑。心不依法。心無樂處。心不非樂。心不住內亦不住外。心不入法。心不越慧。心不觀過去。心不觀當來。心不觀現在。心如來聖。心清淨巍巍。其心不造罪福之業。於一切法慧無罣礙。而普示現已。心清淨。不見他人心不清淨。其所見者亦無所觀。若所觀者亦無妄想。察無放逸。覩所觀見亦無馳騁。觀有所見。永無所見。如來所見。不肉眼視。不天眼覩。不慧眼察。不法眼看。不佛眼觀。不合天耳聽。不合觀他心。不雜念識過去世事。不依神足而為變化。不倚所有。諸漏已盡。於一切法悉無合會。應於諸法無所罣礙。其無吉祥。無有眾業。永無所行。其慧所住。猶若本無。皆知一切眾生心行。十種力業四無畏慧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亦若斯。進退無業。捨心意識。不離如來三昧定住。普造一切諸佛道事。一切諸法慧無罣礙。悉無所著。
        猶如。寂意。如來至真化如來像。其化如來。無心意識身口意。其行所在至真示現。隨時能作佛事。化亦無想。亦無求念。如是。寂意。道心如斯。猶如來化等無有異。其所化者所念無念。無身口心。因緣進退。目覩見之。皆作佛事。亦無所有。所謂化者悉無所行。諸法如化。如來解是成最正覺。已成正覺。如來慧識不住五陰。無十八種亦無諸入。不住內外。無善無不善。無現世無度世。無有漏無不漏。無塵勞諍訟之厭。不住無為有數無數。無有三世去來今行。周旋往反。不住有為有所觀察也。不住無為觀也。其慧亦如是。悉無所住。如來至真處於一切眾生志性。顯仁慈慧。無所傷害。救濟危厄。
        寂意當知。是如來祕要。若有所入。其所班宣無不普達。又有。寂意。如來祕要不可限量。所宣祕密不可得底。
        密迹金剛力士說如來祕要品時。無央數諸佛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照於十方。覩於十方無量佛土。天雨眾花。箜篌樂器不鼓自鳴。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覺道意。不可計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不可限人逮得柔順法忍。倍復不可計菩薩得一生補處。德本淳淑。以是因緣故。十方所在諸佛國土。各各在諸佛世尊。於賢劫中。眾菩薩等淨修梵行。是諸菩薩以法供養。皆各散花。奉事貢上密迹金剛力士。其所散花化成花蓋。承佛威神。是諸花蓋一切咸來。在於佛所而繞佛及密迹金剛力士。三匝普覆眾會。又。其寶蓋住虛空中。當於佛上從寶蓋。出如是比好妙音聲。唯然。世尊。賢劫菩薩遣我等來。供養大聖及密迹金剛力士。奉法供養及班宣是如來至真不可思議所說祕要。皆佛威變之所為也。
        爾時。一切諸來眾會聞說是法。欣然大悅。皆共叉手。咸禮稽首密迹金剛力士。益加恭敬。現若干變。宣說是言。我等。世尊。為得善利。獲無極慶。乃逮得見密迹金剛力士。值聞如來不可思議祕要言教。若有眾生得致聞是經典之要。而信樂者。以近道業不懷狐疑。未曾猶豫入佛訓誨。則當觀之。為不退轉。當至無上正真道也。
        時。佛嗟歎密迹金剛力士言。善哉善哉。快說是言。誠如宣意。復告寂意菩薩。大士。如來功勳甚奇真諦。四無所畏。是經典者。如密迹金剛力士所可諮嗟。快說至訓。斯諸正士。諸佛尊法道慧巍巍如是。其聞是法。不恐不怖心不懷懼。解義所趣。若復受持能諷誦學。廣為人說。不久受決。當作是觀。疾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爾時。彼眾會場地正其中間。於世尊前。地尋時劈裂。深六十八百千由旬。自然出水渧大如車釭。上虛空中高至梵天。灑三千大千世界。佛告寂意。汝寧見此其大渧水上虛空中。灑乎三千大千世界地乎。對曰。已見。天中之天。唯然。大聖。垂愍唯說何所先瑞。佛告寂意。仁當知此。今斯水渧地無思想無所裂壞。水自然出。諸法師等亦復若斯。若以受持是經至要。住如上教而奉行法。皆當裂壞六十二見眾邪疑網。逮得於此不可盡明法辯才之慧。斯諸正士為諸眾生。快說正法普悅眾心。又。寂意。知是經典者。盡脫眾惡三塗之難乎。
        時。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今賢劫中諸菩薩眾。在於十方諸佛世界淨修梵行。云何於是密迹金剛力士。期諸菩薩後成佛時。皆當手執金剛侍從後乎。佛言。且止。舍利弗。是不可思議。諸天世人得聞是言。將無怪惑。菩薩所行或能不信。
        舍利弗復白佛言。若有學人殖眾德本。當信樂之。我等咸當受如來命。佛言。汝寧見此密迹金剛力士住侍佛後乎。答曰。已見。佛言。以神通力本願所致。常當供養諸菩薩眾。於賢劫中當成佛時。密迹力士常應侍之。亦如侍我也是。舍利弗。密迹金剛力士。皆於賢劫諸菩薩眾常當侍衛。賢劫諸佛以神通力。皆是本宿自在誓願。
        佛言。舍利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將來成佛。皆當須侍。得佛道時亦執金剛悉衛侍後而自示現。雖爾變化。又。此正士神足之德。建立聖威未曾損耗。舍利弗。寧見彌勒菩薩。今密迹金剛力士常侍其後。答曰。已見。世尊。以是之故。承佛聖旨。從古以來未曾聞斯。
        佛告舍利弗。常侍彌勒汝等不見也。亦在他方諸佛國土諸菩薩來。天帝釋梵及四天王。見密迹金剛力士侍於彌勒菩薩之後。又時。其餘賢劫之中彌勒菩薩及餘菩薩化作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在其後而侍化人。開度眾生。以是正士所建立威。不可思議神足威變巍巍如是。具足眾德六通慧力。不可限量。
        於是。寂意菩薩謂密迹金剛力士曰。豈能屈意班宣如來修勤苦行。莊嚴道樹降伏魔官。而轉法輪造立至諦。仁者所明具說意旨。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曰。其功德勳不可限量。假使住命一劫稱其至德。不能具宣講論意旨。承佛威神粗舉其要。又曰。寂意。菩薩所行。不以一事修勤苦行。菩薩行法為外異學。欲濟危厄故示現義。各以隨宜從其身行。多少明宣顯其威儀。因而得化外學眾邪。現身最勝尊豪難逮。所行勤苦甚不可及。示現菩薩威儀禮節。一切外學眾邪異業。所不能逮。菩薩在彼。住一章句解無量義。或現上方或現日月。周旋往反。或現神通飛行仙人隱處。或現儒林國師居士。或現宗長聖帝四王。或現帝釋梵天轉輪聖王。或以自現行不具足。或現其身臥荊棘上。或現臥䴬草上或臥土上。或現所臥。或畏或無所畏。或現臥處。或現坐食果。或現弊衣。或臥泡上。或現赭衣。或現裸形所共遊居。或現服食猶孝子睒。或現惡食。或現食豆穀。或現食麻米。或現食蘿菔若芋蕪菁。或以食餔若食菜茹。或食荊棘。或服葉花實。或現食棗果。或能一食或再食。或現常食。或現七日一食。或現十五日一食。或有一月一食。或服一渧蘇。或服一渧油。或服一渧蜜。或服一渧水。或服一渧乳。或現不食。或現常住。或現常坐。
        如是。寂意。是及餘行不可稱計威儀禮節。是為菩薩所現苦行。菩薩所現勤苦之行。具足六年。不但一行威儀禮節。行若干種示現具足。復以超是堅固勤修精進。又。諸眾生不見如來若干品威儀禮節。亦不能知菩薩所為。若有眾生能修行道。如其所行。舉動進止威儀禮節。以是開化使得度脫。若見菩薩威儀禮節。乃能覩之。菩薩所行觀無妄想。是為菩薩所行勤苦。具足開化六十姟人三百萬諸天人民。皆入道業。爾時。菩薩行微妙業。又。菩薩行在於所生。坐寶挍露高閣之臺。而示現生無眾患難。永得安隱三昧常定。而反示現六年苦行。復見起去。彼時。諸天求於法樂。若志經典不慕世俗。住菩薩邊無有異業。唯班宣法是為菩薩。
        時。有菩薩名曰法種。好樂大乘入于大哀。復有法典。名入不可思議法門。又號普攝。降伏眾邪一切諸魔。入苦難慧永獲大安。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菩薩勤行竟六年已。輒如所現精進威儀。從其坐起。詣於尼連閑靜河邊。順示從世故。到閑靜流河水際。洗身清淨度河水去。往至他處而獨立焉。有彌迦女名善蔭。搆千頭牛而取其乳。展轉相飲取後淳湩。用作湩糜。在釜跳上數十丈。女怪所以。梵志占之。臨成佛者乃應服耳。時。女齎往詣菩薩所。及六萬天龍鬼神揵沓和等。各各齎食奇異甘饍。詣菩薩所各自啟曰。唯願垂愍。受是供養。于時。菩薩受善蔭彌迦女乳糜服食。亦取一切六萬天龍鬼神揵沓和妻飯。示現皆食。諸來施者各各自見。獨受其食不見他人。他人亦不知之。時。一一人各自念言。菩薩獨念取我供食。當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以是喜悅發大道意。應時得立不退轉地。是為名曰受供饍食。開化眾生故現六年勤苦行業。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曰。是為菩薩隨其世俗受供而食。使身氣力充備安和。往詣樹下。又有地神名善地天子。告諸天子及餘地行天神。持地不動莫令肅震。斷眾愛欲及諸結著菩薩。已到於樹王下。嚴淨其地次第諸施。歡然三千世界自然清淨。散花燒香。香水灑地。迦留迹天持花鬼神下其天宮。住虛空中。見菩薩欣然雨種種華。其四天王與其眷屬。至四方域。以紫磨金網縵妙帳。周遍覆蓋三千佛土。以供養佛。天帝釋梵前有大神足。莊嚴如意。諮嗟三千世界。忉利天焰天各紫磨金帳而挍露之。紺琉璃帳覆三千大千佛土供養。兜率天珠校露帳挍飾。供養如來巍巍堂堂。及諸天王微妙甚好如紫磨金。其心大悅。供養如來。雨好真珠。化善天王。以明月珠光明晃耀白玉銀帳。演其和音流布十方。令三千世界莫不悅豫。乃至諸天清淨眾寶威神。無量無垢顯明。他化自在天化作一帳眾寶合成。普奉事佛。諸天龍神。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各以神足聖力示現莊嚴。修治一切欲界。
        力士謂寂意。爾時。有大梵天王。名曰威神自在。主三千世界極尊無量。其菩薩行往覩佛樹。又。是天王告諸梵天。諸仁當知。是菩薩大士。於過去佛修治正行殖眾德本。稽首歸命無數諸佛。大願不動堅強意固。志不患厭。皆興一切諸菩薩行。奉修諸度所度無極。悉於其地而得自在。志性普和善修清淨。盡入一切眾生根本。皆通一切如來祕要。悉度魔事。其眾德本不依仰人。為諸如來善修建立無上道法。為大導師救濟眾生。班宣經典。一切眾生合一勇猛拔乎魔境。永無魔業曉了道法。為大醫王療眾生病。服解脫冠為大法王。演智慧光無極聖帝。不為世俗八法所拘。猶如蓮華不著塵水。執持諸法未曾忽忘。猶如江海智不可限。如須彌山不可動搖。淨洗其心如水洗垢。終不自大常行謙下。如明月珠去冥眾濁。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積眾德本。猶如梵天天上第一。往詣樹下降伏眾魔。逮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具足諸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轉大法輪為師子吼。充滿一切潤以法施。欲淨一切眾生道眼。攝取諸法。棄外邪業九十六種。具足本願。好見諸佛十方境界。大聖威德遊得自在。第一諸度所濟無極。汝等仁者。常當謙恪恭諸菩薩。
        於是。自在梵天於諸天前說是頌曰。

        清淨正行  決上妙法  愍傷世間  哀及諸天  
        天中之天  天人中尊  大聖今往  詣佛樹下  
        當降伏魔  及與官屬  逮得正覺  成一切智 
        已樂備悉  最正覺業  便復以轉  正法之輪  
        大智無窮  大師子吼  可悅一切  眾生之心  
        以清淨故  致妙法眼  導師往詣  於佛樹下 
        降棄眾魔  消外異學  皆悉具足  本宿誓願  
        正覺法身  所見無倦  其時導師  往詣佛所  
        善哉一切  皆共和同  當好莊嚴  三千界地 
        是以校飾  於其欲界  色無色界  莊嚴如是  
        善哉梵天  其心仁和  此三千國  一切嚴淨  
        如是欲界  以清淨好  所見供養  復過於彼 
        名香木櫁  眾花順義  斯寶光明  鼓眾伎樂  
        其有覩者  莫不欣喜  而梵天王  普三千界  
        從梵天王  至迦尼吒  各各梵天  平生清淨 
        在虛空中  神尊復尊  有天中天  見淨復淨  
        六十億載  諸天來會  為於菩薩  嚴金剛場  
        下諸天花  而雨供養  眾香香水  以用灑地 
        眾寶妙床  施設諸座  嚴淨校飾  佛樹下坐  
        我等導師  一切諮嗟  隨所安處  令其清淨
 
  時。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時。菩薩往而坐樹下。於其足底生千輻相。從出光明。其光遍照斯佛國土。靡不周至。一切地獄畜生餓鬼。一切眾人苦惱休息。又。大光照黑耳地獄。時。黑耳地獄蒙世尊光。歡喜踊躍眾雲集焉。
        於時。諸天咸說頌曰。

        紫磨金色光  從天中眉出  來照我等身  令心中欣然 
        我值過去佛  覩見好瑞應  大雄必不疑  佛定出世間 
        善哉雜飾鬘  香花及塗熏  紫金明珠成  右手執持衣 
        鼓其妙伎樂  而受綵幡蓋  亦竪其大幢  供養於世尊 
        諸地獄中人  蒙光普清淨  以供奉於佛  承事於大聖
 
  於時。黑耳大地獄中。王與中宮俱。其所集眾。一切各持花香雜香澤香衣服幢蓋幡綵伎樂。出其宮宅上虛空中。化作寶雲。雨明月珠名香木櫁及栴檀香眾花真珠。承龍大神神足變化。詣菩薩所稽首足下。右繞三匝與其眷屬。各以所執供養之具。進上菩薩作其伎樂。
        以是頌偈而歎世尊。

        猶如有寶地  莊嚴雜豐妙  佛樹花果茂  獲坐其道場 
        如河定不流  若月住虛空  成佛普一切  降伏魔官屬 
        世尊眾祐曜  猶如日盛光  若如重六通  蜂王宣和音 
        演其光明慧  如梵天須輪  今日眾祐現  充滿藏無限 
        日月珠火光  天帝釋梵曜  能仁光適出  皆覆蔽其明 
        光現我宮殿  知佛興乎世  顯瑞應歡喜  知今佛出現 
        見聞拘留孫  拘那牟尼佛  迦葉詣佛樹  適聞音供之 
        見於無等倫  瑞應與彼同  心生歡喜悅  今必當有佛 
        世尊我善利  得廣供養佛  以四事世光  奉信行恭敬 
        所積功德福  具足奉明眼  是世光明曜  成佛無等倫
 
  爾時。菩薩往到迦隣龍王所止土界。龍王見佛心中欣然。自出其室往詣佛樹。住佛之右。又有一人名曰吉安。遙住視佛。因求好草手執此草。觀菩薩至詣佛樹下。諸天宣暢柔軟微妙。諮嗟德音安隱巍巍可意快樂無上之德。繞佛轉進。其草香好香風流布。靡麗光澤好細無量。猶如天衣。如是好草以時執持。往到其所。以此好草貢與菩薩。稽首足下右繞七匝。以仁和心至不退轉。發無思議無上正真之道。心自念言。不當作是非宜之行。所觀若斯無吉不來。乃至吉安。以時。施與菩薩之草。當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本願所致。寂意當知。吉安乃往宿世本願作是。所以者何。我憶識念。
        寂意菩薩。乃往過去無央數世經九十一劫。維衛佛時興出乎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其佛世時。有千比丘淨修梵行。彼時。世尊授是千比丘決。在賢劫中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時。於會中有一長者。名曰有志。聞授菩薩決。心自念言。我於賢劫當成如來逮最正覺。則不違宜。吾於彼世見施好草時布師子座。甚妙嚴淨仁和安然。緣是則發無上正真之道。寂意。欲知爾時有志長者。今吉安是也。以是之故當作是觀。如其本願致吉安行。彼以隨時施與好草。所可因號。後成佛時。名如來至真寶淨師子。爾時。菩薩以授好草布佛樹下。又。上樹神乃至虛空一萬天女。各以衣裓盛好天華。各取香花雜香澤香。往迎菩薩。稽首作禮。各持眾花香幡蓋供養菩薩。以此讚曰。

        無恐無所畏  無怯不懷難  建立難得值  無染無癡惡 
        無凶禍之罪  無慳嫉無愚  離欲以解脫  願稽首大聖 
        以律化得度  麁獷及邪行  善為俗良賢  療治眾苦疾 
        見諸無救護  無燈光自歸  今佛興出世  濟脫於三世 
        諸天之大眾  各心抱踊悅  一切普雨花  眾花若干種 
        諸天所造供  衣被及細好  當成為佛道  皆發歡喜心 
        以坐樹王下  心不懷恐怖  以甘露之味  壞裂塵勞網 
        覺了乎寂然  致最尊佛道  如過去諸佛  曉了最勝法 
        其所奉行要  修無央數劫  以積累苦行  欲度於眾生 
        昔願已得成  今正是其時  逮得尊佛道  唯演布慈愍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佛以時取草往詣道樹。以此好草布其樹下。稽首作禮右繞七匝。適布座竟。應時。八萬四千諸天子等。覩菩薩布座心中欣然。尋設八萬四千師子之座。座甚微妙若干殊異。極高廣長眾寶合成。以奇珍為欄楯。周迴興立挍露之帳。以紫金飾。則用真珠垂珞其間。明月夜光雜廁羅列瑰奇之寶以用作鈴。懸之甚鳴。其音和雅無量調合。無數天衣而布其上。菩薩應時自變其身。普遍八萬四千師子之座。是諸天子各不相見。亦不相知。一一天子心自念言。菩薩獨處我師子座成最正覺。以是悅心至不退轉。然後皆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也。
        密迹力士謂寂意。於時。菩薩建立威神。使魔知之。與無央數不可稱計億百千姟鬼神俱。發眷屬圍繞。皆被鎧甲。顯大神足興最勢力。將眾鬼兵。周三百三十六萬里顏貌各異所從不同。各現威勢無數眾難若干種像。兵仗嚴整。頭首各異志願各別。飯食所行志操不同。言聲各別辭談音異。皆詣菩薩。時。魔波旬與大眷屬甚可畏懼。不順仁義所作大非。興反逆事。不可見聞。不怙道德。各執兵仗稱呌大呼。揚其音聲驚動三界。假使凡夫未離欲者。得聞此音輒當沸血從面孔出。或恐怖死。
        其時。菩薩不以此難而有畏矣。亦無罣礙。于時。菩薩興大悲哀。可畏音響自然消滅。不知所湊。所以者何。欲安眾生不令被嬈。無危害患。菩薩逮承奉淨道心善權方便。雖聞此音了之本虛。本無有聲。衣毛不竪。見魔眾來光顏益榮。大明顯發宣四事業。志無所畏以十六事。興己辯慧。隨所可樂摧折大難。而告魔曰。且止。波旬。用為興發如斯色像無益之事。而懷瞋毒。還自危身長夜不安。所以者何。波旬。今日發心欲壞菩薩。菩薩弘仁以大勇猛無盡大哀。懷無極慈降伏惡逆。欲亂菩薩。菩薩本淨消除垢濁羸劣閡心弊惡之塵。今日波旬反成菩薩。欲以螢火越日月光明。菩薩已免無限之底。演大柔和深妙道味甘露正覺。諸小蟲獸欲驚師子。魔今欲躄大無極樹以使摧折拔其根本。以牛迹水欲比大海。反長怨賊。無益之城起凶敵心。今日魔王當與度怨。言談說事橫興反禍。惡鬼為倫。當蠲迷惑取道伴黨。令至平等而無殊特。棄非法王自歸聖道嚴淨微妙。生無上慧仁義法味。捨眾邪曲令心質朴。今日波旬心當惟念。過大曠野最後究竟盡生死源。而反馳騁入大海中。當乘大舟度終始流。今遇習學。值被劫燒并災樹木眾雜藥草。莫復毀壞大金剛術。當歸大道然後得佛度脫十方眾生人物。
        密迹力士謂寂意。於時。諸天歎詠佛德巍巍。如是而無比像。其魔波旬。以得歎佛聞是十六事。好樂所慕心存大猷。
        於是。密迹力士謂寂意菩薩。菩薩自念。吾不可計劫功勳普著。因行成就從無央數百千億姟。積功累德。皆是宿本世世本法。每生自剋愍念眾生三界之厄。故行柔軟平正鮮明。致清淨業。誰敢毀壞獨地證明。於時。菩薩從袈裟裏出紫磨金色手。普摩己身不捨大哀。志性調和欲度眾生。常行安徐。舉其右手向十方界。自見諸佛適至乎地。三千大千世界六反振動。有自然音。其音宣徹十方佛土。其魔波旬聞斯音聲。及魔官屬在虛空中亦聞斯音響。咸共自責。飢虛禁戒樂乎勤修。又時。大聖加施無畏。愍傷眾生。應時八十姟魔及鬼神伏向菩薩。自然躄地心自歸命。唯見擁護諸在眾中。與魔眷屬破壞亡去。自然迷惑不知所湊。所以菩薩演大光明。愍哀斯等各離恐畏。皆歸天宮。
        以是之故。菩薩大士現降魔王及眾官屬八十億姟鬼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九十二億載人以仁和心立不退轉。八萬四千諸天子等宿殖德本。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密迹力士謂寂意曰。以是比像所降眾魔。諸天世人不可稱載受化得濟。其諸天人追魔波旬。若人以見菩薩所行。或見坐於寶淨蓮花師子之床。或見在地。或在虛空師子座上。或復見在貝多樹下。或見在忉利天上晝夜樹下。或以見在眾寶樹下。或復普見一切諸人七尺諸佛樹下。或諸天見坐佛樹下處在師子半仞座上。或在七仞。或復十里或二十里或四十里。或諸天人悉見八萬四千由旬佛樹下座。或復現在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床。
        如是。寂意。諸菩薩不可稱計境界難限。諸菩薩眾由是道場歸乎殊特。菩薩所行有若干種歡樂之業八百千行。菩薩所現不同。各從本性而開化之。發賢聖意成最正覺至一切智。隨時音響而班宣法供所當奉。菩薩於彼以若干品。其所諮嗟。皆是菩薩本宿所行。菩薩所因勸樂示義。咸來諮嗟而供養之。雖爾菩薩心無所著。無有魔難以捨眾害。普逮一切諸佛道法。須臾一時發心之頃。等行智慧悉當知此。逮致佛道為最正覺。以達一切逮最正覺。住在一切十方世界。見不可計無限如來。授其右掌盡問佛道。又諮永安道德之源。道慧微妙無有患厭。講論至道慧得自在。宣布平等入無邪業。分別示眾無央數行。剖判三寶使不斷絕。敷演大哀。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入于豪勢無窮之業。若有眾生諸根淳熟。悉能了是菩薩所行。若諸根亂不知所趣。菩薩適成如來道法。夙夜七日悉存法樂。觀佛道樹不以為厭。目未曾眴。百千億天來歎供養。百千玉案貢上甘饍。咸發無上正真道意。覩見如來威儀禮節。已成佛道如來至真。
        時。四天王各往執鉢奉上如來。如斯剎土一四方域。三千大千世界為中國土。大千國土各有百億。諸四方域四百億四大天王。皆各執鉢往授如來。如來悉受。
        佛顯威神。使諸天王各不相見。各自心念。佛受我鉢當以飯食。以此忻喜心中坦然。咸發無上至真道心。至不退轉。佛以成道提謂波利五百賈客。佛欲度之。現車馬頓。賈客伴黨及餘而不自在。怪之所以。天於虛空告言。佛興在世可往供養。聞之忻然。各上蜜麨醍醐。八萬四千諸天子眾亦貢供饍。如來受之。其本宿世曾建至願。如來成道。我等第一進奉供饍。欲遂本願。各不相見不知所在。一一各念。獨供養佛餘無進者。以是忻預逮不退轉。然後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度眾危厄。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二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五〉

  爾時。密迹力士謂寂意曰。菩薩往詣佛樹以成佛道。如來至真未轉法輪。開導眾生巍巍如是。所化無量。多於初發行道時心。及坐佛樹所濟眾生。豈可呰哉。以故知之。當作是觀。若有菩薩坐在法床。疾近無上正真之道。所度眾生益復加倍適成佛道。妙式梵天王與六十八萬億姟百千眷屬。圍旋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七匝。側住佛前勸助世尊。唯垂大哀。轉乎法輪宣布道化。多有眾生應在法器。聞佛說法能解受行。
        如是。寂意。妙式梵天王勸助如來。使轉法輪。殷勤若茲。住在佛前。本宿所願得見天尊。其一天王名提頭羅。與其子俱勇出本誓。我當普勸賢劫千佛一切如來使轉法輪。欲知妙式梵天王獨勸助佛使轉法輪乎。莫作是觀也。所以者何。與十億梵眾眷屬俱。十億天帝及十億百千垓諸菩薩眾。勸助如來使轉法輪。世尊適然。當轉法輪。
        妙式梵天王詣波羅奈鹿苑之野神仙所遊。布師子座。高三千二百八十里。若干種品文飾微妙眾珍嚴校。妙式梵天王適為如來布師子座。其十億梵天十億天帝。十億百千兆垓諸菩薩。亦為世尊布師子座。高廣俱等。各自心念如來當坐我師子座轉于法輪。
        密迹力士謂寂意言。爾時。如來詣波羅奈鹿苑之野神仙所遊。坐師子床。梵釋四天王及諸菩薩。各自心念。如來獨坐我師子床。如來遍坐師子床已。應時。十方無限佛土六反震動。爾時。世尊以無極界三昧正受。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平正。等如手掌。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獄畜生。若在餓鬼天上世人普獲安隱。一切眾生無婬怒癡。消三毒病清淨無塵。慈心相向如父如子如母如女。十方無限諸佛世界。不可計數諸菩薩。來聽佛說經。三千大千世界大神。無極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輪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若非人。皆詣佛所欲聽經法。諸來會者皆遍充滿。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無如毛髮空不周者。皆共同心飢虛於法。悉欲稽顙諮受大道。
        於時。世尊見大眾會皆來雲集請轉法輪。為諸沙門異學梵志諸天魔王上梵天王及其世俗。宣布正法。
        又有。寂意。于時如來適轉法輪。隨時之宜。從眾生心各令得解。因其雲集。各各為宣宿本所習。令心開達悉遵法行。如來至真適說斯法。為重分別。拘隣欲知。眼悉無常。了眼無常則隨律業。計眼有常不喜無常。聞眼無常眼苦毒痛。計眼吾我不好無身了無吾我。以聞於眼無有吾我。乃隨律教解其音響。眼如幻化野馬水中之月。如夢已覺。猶若形影山中之響。隨此律教乃奉行法空無相願。其眼無行惔怕寂寞。聞眼靜默。眼從緣起以聞緣起。耳鼻舌身心亦復如是。皆歸無常。以聞無常解意為苦。覩無吾我寂然惔怕。空無相願用不達故。從因緣起五陰無常。其計有陰不了無陰。雖說諸種悉歸無常。以得聞說諸種無常。心無所著。心得聞說五陰無常。悉解空耳。計有諸入。不解諸入無常之誼。以聞諸入歸於無常。五陰諸入四大諸種亦復如是。聞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覺八品道行。以得聞是三十七品。解無常空。若聞寂然。頒宣道法乃隨律教。若聞所觀。其可聲聞不樂緣覺。樂聞緣覺不志聲聞。若慕二乘不說大乘。若宣大乘聞其義趣。不好聲聞緣覺之辭。
        如是。寂意。如來以斯隨眾生心所可愛樂而轉法輪。各令得所。如來以是為眾生講轉于法輪。
        時。耆年舍利弗。於百千歲思惟本行道義所入處。不能限知。何況於餘眾生無底。
        時。佛說是菩薩苦行。莊嚴道樹降伏魔官轉法輪時。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前白佛言。唯然。大聖。我向所宣如來祕要。將無違失毀謗如來儻不順法。如來祕要甚為玄妙廣大無際。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下劣雖說如來祕要。心自憶之。如來至慧入我身中。非我威勢聖猛之力。
        佛言。如是。如密迹言。如來道慧所入至處。莫不蒙安。敢佛弟子班宣經典。皆承如來威神聖旨。以入如來空法之身。道慧玄妙靡不通達。所以者何。欲使眾生奉承建立。如來聖旨宣柔順義。未之有也。卿審真諦承如來慧。得無所畏今演斯法所云真諦。正謂此法。所以者何。所謂正諦。去來今佛普世布信。靡不篤樂。其行無上正真之道。假使班宣此經典要。如法不違。皆當成佛。若有聞說是如來祕要經法之典而信樂者。斯等之類。普世一切皆信敬之。設使有人。以頂若肩戴須彌山在虛空中。是事當可。無德之士不能堪任聞是經典。既聞不信不能愛樂。況復受持諷誦講說。未之有也。若聞是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前世宿本以曾供養無央數億百千兆載諸佛世尊。斯等正士殖眾德本。志存大乘受決無疑。何況至真能奉行者。
        爾時。寂意菩薩前白佛言。唯然。大聖。所云寂然惔怕之義。為何謂也。佛告寂意。所云寂然惔怕義者。謂消塵勞惔怕眾穢。以消塵勞。爾乃名曰去於貪欲眾想希望。以去欲想便無所思。以無所思便不著界。以不著界。便無報應因緣之對。以無報應因緣之對。便無無明所有恩愛。以消無明所有恩愛。便消吾我。以無吾我。便消名色。以無名色。便消斷滅計常之業。以無斷滅計常之業。便消貪身。
        佛告寂意。諸因緣報隨於諸見顛倒之業。便成塵勞。皆由貪身而生斯患。以無貪身。便捨諸見六十二疑。以無貪身便寂眾緣。以無貪身。一切貪欲自然惔怕。以無貪身。一切諸願寂然消滅。猶如。寂意。拔樹根株。莖節枝葉花實一時并除。永無有樹。行者如是。以消貪身便無諸見六十二疑。以無貪身。皆去一切諸所受法五陰六入塵勞之患。以無貪身。無有五陰塵勞諸患。唯然。大聖。不斷貪身故有吾我。
        佛告寂意。住吾我故不斷貪身。住人壽命故不斷貪著。其所見者不住內外。諸見無處一切所至永無所見。以無所住見慧無所住。是則名曰斷貪身見。貪身悉空以能解空。柔順法忍不受彼見。己身無想悉無所行。無生無起亦無所興。乃名之曰柔順法忍。不受諸見是斷貪身。
        寂意。欲知若不貪身。解脫身無身。何謂無身。身四大成本亦無名。以了是者意解虛偽。故曰不真而不可得。皆由不真妄想而興。若無所求不懷妄想。不迷不惑不作不住。若無所住則無瞋諍。其無瞋諍乃曰寂然。為行惔怕。何所消滅名曰寂然。消眾因緣乃曰寂然。所以者何。從其因緣令心熾然。以無因緣則無熾然。猶如。寂意。從其緣對而生有火。兩木相揩因火然熾。無對無火則不然熾。
        如是。寂意。從其緣對令心然熾。以無緣對則不然熾。又彼寂意菩薩大士以權方便。曉了隨時消寂因緣。而不消滅眾德根本。不興塵勞因緣之對。興發諸亂諸度無極。棄捨魔事眾邪之業。不捨諸佛道行緣業。捨因泥洹。不捨道業三十七品。心不志樂聲聞緣覺。不捨菩薩至真道意。用觀空無以興大哀。察眾因緣。以無相緣宣講至德。不以妄想失乎道心。以無願緣厭於三界。因對諸對惟無生緣。不捨所生無猶豫緣。因諸所行修其德本入道業行。是為菩薩權智入淨逮得自在。
        無常緣哉。不厭生死而得自由。無所畏故。有苦緣哉。建立眾生存滅度安。使得立故。無我緣哉。建立愍心安於眾生。行大哀故。虛無緣哉。心得八正如來淨身故。緣欲行哉。為諸貪愛病清淨藥故。頒宣其法哉。令心堅住故。緣瞋恚哉。使眾怒行宣慈心藥。志住無病故。緣愚冥哉。為眾癡行施十二因緣藥。治其心病使不動移故。等分緣哉。等於三事化眾生行建立其心。講無常藥故。緣無欲哉。心以存立化開聲聞故。離瞋恨哉。使心得立緣覺之乘故。離愚冥哉。開化其心立乎大乘故。色像緣哉。其心等住逮得如來像身故。緣音響哉。心以住在如來言聲故。緣眾香哉。心以存立如來戒勳故。緣眾味哉。心以住存如來道味故。緣大人相哉。心行以住得莊嚴故。緣細滑哉。心以存立得於如來手足柔軟故。緣經法哉。心以住在逮得如來無所生意故。緣布施哉。心以住在相好具足故。緣持戒哉。心以存在佛土嚴淨故。緣忍辱哉。心以住在逮梵音響故。緣精進哉。心以存立度於眾生故。緣禪思哉。心以住在興大神通故。緣智慧哉。心以存立斷眾邪見六十二疑罣礙之因故。緣慈心哉。心以住在等志眾生而不懷害故。緣愍哀哉。心以存立救濟眾生故。緣喜悅哉。心以住在好樂聽法故。緣於護哉。心以存立棄捨眾結危厄之患故。緣四恩哉。心以存在開導眾生故。緣貪恚哉。心以存立一切所有訓施眾生故。緣犯惡哉。心以存立如來戒品清淨行業故。緣諍穢哉。心以住在如來忍諍故。緣怨害哉。心以存立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故。緣亂憒哉。心以住存逮佛三昧故。緣邪智哉。心以存立無所罣礙智度無極具足眾生故。緣下乘哉。心以住在積功累德志好大乘故。緣順應哉。心以存立志和安然。不犯眾惡一切非宜故。緣惡趣哉。心以住在救護一切眾生惡趣墮八難故。緣諸天哉。心以存立解諸合會皆當別離故。緣眾人哉。心以住在一切妙善故。緣念佛哉。習見諸佛故。緣念法哉。心以存立奉行道法捨無益宜故。緣念眾哉。逮致便御不退轉法故。緣施與哉。心以住在不捨眾生故。緣禁戒哉。具足所願故。緣念天哉。心以存立備悉功德一生補處故。緣身行哉。逮致佛身故。緣口言哉。心以住在致佛言教諸經典故。緣其心哉。心以存立獲乎佛意故。緣有為哉。心以住在積功累德具足自剋故。緣無為哉。心以住在聖慧具足故。
        如是。寂意。不以無緣化至道乘。皆由緣心得至佛道。導一切智。若有菩薩皆由緣故導一切智。是為菩薩善權方便。皆由見諸法悉懷來導。猶如三千大千世界含受土地。十方眾生草木五穀。諸水河海毛髮之形。靡不苞之。一切咸仰而得生活。
        如是。寂意。一切眾緣皆由菩薩善權方便。行最第一眾行之英至一切智。猶如眾色諸形貌皆有四大。菩薩如是執權方便。所造行緣皆至佛道。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所興殃罪。為無反復。菩薩緣是行施度無極。輒能具成戒度無極。若人瞋恚心懷毒害。
        於時。菩薩行忍度無極。尋時充備進度無極。若見眾生在於憒閙。不能安心。緣是菩薩行禪度無極。忽以具成智度無極。若有眾生存在諸蔽。立冥冥室窈昧之厄。菩薩為斷眾縛罣礙眾結之網。若有眾生能勤修業。便為消除一切所著。有求諮嗟稽首歎之。示其自師喜誹謗者。亦隨順意令不起心。若見勤苦被無數惱菩薩。則時為興大哀。見在安者。則以大悅而救攝之。菩薩隨時若見剛強難化之類。開訓導示興發覺意見仁和人。菩薩在彼修治至業。發起道心。若有眾生力勢。在緣菩薩則隨興顯。將護證發意心。若有力士報應業行。菩薩尋順攝取訓誨。顯起道意。是曰隨緣而得自在。菩薩隨順善權方便曉了眾生。應時宣法在報應力。志欲愛慕開化剖判。各使坦然。勤進大道聖慧。為論深遠無逮之義。其存側慧廣為敷演至真之道。漸為班宣示斯道因。解別章句。以一句法暢若干慧。樂寂然者因為分別。普觀一切好於觀者。以觀解脫三昧定意。講說禁戒不可究竟。
        復為宣講地獄餓鬼畜生以聞其法。為解無常無救護事使求道護。若有定意。為論慧度慕在閑居。因行化之靜身口心。知限足者。顯發智根聖賢之業。在於自大愚冥之思。當為宣布勤學博聞。好貪欲者。示其不淨無益之患。喜於瞋恚。勸發慈心不懷厄害。若存愚惑。顯化其心。十二緣起生死之法。其存等分。為演無常苦空非身。勤志色欲。各化不淨仁慈至無解愚冥者。為誨瑕穢緣起事或作諸見。因其決了空無之慧。其懷希望演無想行。志存要誓訓以無願。訓慕諸蓋剖析諸陰。想如幻化虛偽不真。貪著諸種。為了四大十八諸種。猶如形影行照而現。其倚衰入講說諸入。內外十二皆非我有。猶夢所覩覺不知處。其依欲界。為人分別暢說一切萬物皆歸無常。若恃色界。敷演一切眾行悉苦惱根。設怙無色界。宣布道教。一切諸法而無吾我。難化之人。常令勤習賢聖之法。易安化者。當為開示無極之辭。志存天人。欲往心懅。諮嗟戒品清淨無垢。樂聲聞乘。指示四諦苦習盡道。若慕緣覺乘。則為開示十二緣起以癡為本。覺大乘業。因其流布六度無極四等四恩而訓導之。初發心者。觀其志性而訓喻之。備悉眾行不厭生死。示以無難令立不轉。為不退轉者。因分別說佛土清淨。一生補處菩薩大人。顯示至真佛樹道場。
        如是。寂意。若有菩薩逮得自在。從其緣化所宣道法無有罪釁。以善言辭可悅眾生。
說是語時。有一萬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菩薩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時。彼眾會有諸菩薩各心念言。密迹金剛力士久如當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道時所號為何。其佛國土嚴淨功勳為何等類。諸菩薩眾成就云何。
        爾時。世尊知眾菩薩心念本末。尋時即笑。無央數億百千光明從佛口出。照於十方無限世界。蔽日月光。蓋魔宮殿。光還繞佛無央數匝。從頂上入。
        時。寂意菩薩即從坐起。偏出右臂叉手禮佛。以偈歎佛而問笑意。

        巍巍猶紫金  妙光捨眾垢  意寂然堅住  如日在虛空 
        其光大盛明  悉消諸幽冥  今所以顯現  人中尊宣之 
        惔怕如蓮花  生立淤泥中  其莖根在水  稍長無垢穢 
        功勳甚馨香  意念轉廣遠  唯安住說之  何故而欣然 
        其意慧永安  寂然以柔和  慈愍日增益  消除眾垢穢 
        以智慧光明  蠲去諸闇冥  安住如蓮花  棄捨眾狐疑 
        如哀修道場  奉行得自在  口面演光明  乾竭眾愛欲 
        開化於眾生  令其眼清淨  安住消逆賊  除去眾瑕疵 
        曉了生死無  眾生之性行  以訓覺所有  諸天世間人 
        一切普眾會  觀大聖顏貌  今所笑現義  唯為分別說
 
  佛告寂意菩薩。見密迹金剛力士乎。白曰。已見。世尊。佛言。是密迹金剛力士。已當供養賢劫諸如來眾。將護正經受而持之。道利開益無量眾生。從是沒已生阿閦佛土。在妙樂世以生彼土。其阿閦佛為諸菩薩宣千八百印。皆當逮是歸於道義。往反周迴。然後來世。見不可計無數如來。稽首自歸淨修梵行。然後來世。過此劫數積累德本。逮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以得至佛。號金剛步。出現於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普淨。劫曰嚴淨。
        又彼。寂意。普淨世界神妙豐熾安隱。五穀卒賤自然無價。眾民滋盛天人甚多。合以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車磲馬瑙珊瑚真珠。以成佛土城。有八交道平等若掌。其地柔軟如天綩綖如兜率天。被服食飲宮殿屋宅。園觀浴池校露樓閣。其佛國土巍巍如是。諸天人民自然顯發如天妓樂。懸諸綵幡竪好幢蓋。燒眾名香。雨寶眾花遍散其土。上虛空中羅列眾蓋。和雅妓樂。其佛國土無有惡趣三苦之毒。亦無八難不閑之處。所有諸業如兜率天。被服飲食宮殿園觀校露樓閣。等無有異。天人不別。諸天人民皆慕微妙。唯志佛道。
        又。其佛土無有二乘。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其如來尊宣不退轉菩薩大法。其金剛步世尊。諸菩薩眾不可稱計。無能限量。億百千載。其佛國土無有惡姓疽嫉之行。無有毀戒墮邪見者。此國土人皆至究竟。好慕佛法。無有盲聾瘖瘂癭瘇。性行和雅。悉二十八相莊嚴其身。
        又。其如來現在世時。壽八小劫。其諸天人臨欲壽終。如來至真常為講法。演身光明。皆照三千大千世界。時。諸天人蒙斯光明。悉決眾疑。歎法隨佛。各心念言。當往詣佛諮受經典。或以己身神足之力往詣佛所。或有學人承佛聖旨往詣佛所。佛住虛空去地百千仞。在其世界。於四衢路周一大座。告於十方可悅一切諸來眾會以如來辭。為諸菩薩敷演經道。唯宣大乘無極大道。其佛國土無有一人違逆世尊教。亦無誹謗罵詈毀辱者。一切眾生諸根明利。其慧通達。土無君王。唯佛世尊以為法王。其土人民無有吾我。無受業處。悉無我所不主田宅。諸天人民皆悉如是。其金剛步如來至真。所欲受食。以愍傷故。先宿晡時現佛身像。著衣持鉢住其門前。其家則知便心念言。佛愍念我欲就我食。即夜莊嚴施設床座。清淨布具。甘美供饍若干種味。
        明旦早往。日時以到。佛與聖眾往入其舍。飲食畢訖行澡水竟。佛為施家隨時說經。其人逮得不退轉法。當成無上正真道。已乃為說訖。佛從坐起還歸精舍。若佛宴坐在於靜室。時。諸菩薩各從本行所逮三昧。而自修已。
        如是。寂意。其佛世界功勳快善。無量巍巍殊特如是。土地嚴淨普平博好。快不可量。
        佛說是經法。授密迹金剛力士決時。應時會中二萬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諸來會者各各心念。願生其土。
        佛即記說。金剛步成佛道時。諸願見者皆生彼土。其佛授決。亦皆當成無上正真之 道。為最正覺。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從佛聞斯所授決已。歡喜踊躍。以持金剛投之虛空。適投空中。應時。三千大千佛土六反震動。光照十方。天雨眾華紛紛如雪。箜篌樂器不鼓自鳴。一切眾會各在右手。自然有華香若干種品幢蓋眾飾。各執持行。
        於時。密迹金剛力士以寶花香幢蓋繒幡。周匝繞佛以偈歎曰。

        廣法普自在  法藏不可盡  曉了分別法  導利益眾生 
        以付授我義  常樂以法施  極奉行正法  住道願自歸 
        智慧能清淨  明了所行業  其名聞三世  功勳度無極 
        其智通三處  能仁無所著  以度眾罣礙  班宣快濟厄 
        清淨猶月淨  顏貌甚鮮明  斯曜極遠照  喻於日火光 
        其音殊妙好  和聲喻梵天  宣布於愍哀  稽首眾生寶 
        自顯現其身  示有形壽命  唯願班宣法  演布文字音 
        雖講說經法  亦無有法想  度脫於眾生  亦無有人想 
        世尊所開化  誰能報佛恩  設一切眾生  積行無量劫 
        唯啟受佛教  志不在餘業  己身能奉行  復化他人眾
 
  於時。密迹金剛力士繞佛眾會竟七匝已。手執眾花及與寶蓋。供上散佛。適供散佛。應時。四天下一切方域。自然化生若干品花。莊嚴校飾八重交道。八味池水承佛威神靡不周遍。巍巍難限。
        爾時。寂意菩薩問密迹金剛力士。如來以授仁者道決。答曰。族姓子。以見授決所受道決。自然如夢。又問。仁者受決為何所逮。答曰。族姓子。所受決者為無所逮。又問。何所不逮。答曰。不逮吾我。不得人壽命。不得五陰六衰四大。不見現世度世之業。不逮諸罪及與不罪。無漏不漏。塵勞瞋恨。有為無為。生死無為。悉不逮是。此族姓子。乃曰受決。
        寂意又問。設無所逮誰為受決。答曰。無所逮者乃曰為逮。又問。若無吾我。誰為受決。誰授決者。答曰。其有受決及授決者。適俱平等本際無二。又問。密迹。若無本際。彼誰受決。答曰。本際無生亦無所滅無有二際。以是本際今日受決。又問。住何本際而受決也。住於自然。無二本際無我本際。無人壽命住於自然。乃曰受決。又問。吾我本際住在何所。答曰。如來所住。又問。無所識知。為何所知。答曰。其所識知為無所知。又曰。若無所告語為無所語。又問。設無所語為何所教。答曰。教無所教。又問。何謂教無所教。答曰。一切諸法悉無所教。又問。說無所教云何知之。答曰。設無所教所知若斯。又問。云何教所知。答曰。不問所知。又問。云何不問所知。答曰。識無放逸。又問。何謂識無放逸。答曰。自歸要誼。又問。何謂自歸要誼。答曰。不見無誼。又問。何謂不見無誼。答曰。不以於誼亦非無誼。乃曰為誼。又問。何謂不以於誼。亦非無誼乃曰誼乎。答曰。其不以誼亦非無誼。彼則進誼。又問。若以無誼不成法義乎。答曰。其法義者。云何義乎。所以者何。其趣義者則為非法。不成為法。又問。何謂為法。答曰。法無音響乃曰為法。又問。法無音響何謂為法。答曰。其於彼法無有文字。乃曰為法。其無所得。彼法無音。無有言詞。
        又問。密迹。何謂所逮。答曰。族姓子。如所可逮。是乃名曰一切無逮。離於所得。又問。密迹。是曰我所逮得如來。其習諸法乃能逮得。又問。豈能寂然吾我之心。一切所宣智慧之明。因其文字宣如來業。不以無逮。不以當逮。又問。其所逮者。何所不可。答曰。口之所說為不可也。又問。口之所說心倚文字。則為不可。又問。何謂為可。答曰。其無所逮。彼無所教。其無所教知則不自知。不知他人。其不自知不知他人。乃曰為可。
又問。不可誰為是本。可誰為是本。答曰。所受是本。又問。所受誰是其本。答曰。所倚為本。又問。所倚誰是其本。答曰。虛偽妄想即是其本。又問。虛偽妄想誰是其本。答曰。虛偽妄想塵勞是本。又問。虛偽妄想塵勞何所是本。答曰。慕著是本。又問。慕著何所是本。答曰。色聲香味細滑所著是本。又問。何所著本。答曰。恩愛結集是曰著本。於是諸著而無所慕。乃曰無著是為。
        寂意。諸恩愛結求於所著。永無所著。諸佛世尊為班宣法。重說是法。
        授密迹金剛力士決時。五百比丘眾漏盡意解。二百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三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六〉

  於是。密迹金剛力士所願已備得受佛決。所望已畢欣然大悅。叉手白佛言。唯。佛大聖。就我曠野之界鬼王國土。在密迹宮舍七日受請。諸菩薩等及大聲聞。唯見垂愍顧意不忽。當於佛所在。於曠野鬼王土地。在於鄙舍垂意小食。化鬼神眾妖魅反足之物。揵沓和摩休勒及餘所居眾生。見如來尊聽聞斯經法。長夜安隱無有眾患。一定無難。便當棄捐瞋恚毒害。無懷逆心。其四天王一切眷屬。遊在曠野鬼神王界。若見如來聞所說法。常獲安和不遭危難。時。佛默然。受密迹請七日供養。用愍念故。并欲開化無數眾生使殖德本。
        爾時。密迹見佛默然。以受其請。歡喜踊躍。稽首佛足右繞三匝。禮退而去忽然不現。還曠野國因歸其宮。時。密迹力士心自念言。當為大聖莊嚴宮殿。欲行天人。色行天人。得未曾有。十方世界諸菩薩等。皆當歡喜。心自念言。吾憶識念。往故一時夜懷志願。所尊道法不可思議。今亦當然。即時三昧正受。宣不可限。彼時。高座無央數億百千兆載師子眾座自然普現。以寶作脚及奇珍欄楯。以百千天衣而布其上。清淨妙華真珠瓔珞在八交道。以寶蓮華覆蓋其上。適三昧正受。
        東方去是恒河沙佛國。有世界名無量寶德淨。佛號淨王。當致彼淨王如來所。莊嚴淨師子之座。欲授萬菩薩決。其佛國土所見嚴淨。越無央數諸天人民所有嚴淨。我今寧可往彼佛土莊嚴高座。
        爾時。密迹力士以淨寶王三昧正受。適三昧已。自然莊嚴現好高座。高廣好淨。如無量寶德淨佛土師子高座等無有異。忽然以至在於曠野鬼神界土。所施高座巍巍如是。甚高廣長東西二千四百八十里。南北千二百八十里。紺琉璃水精硨磲為地。吉祥藏寶無量名香雜香熏之。竪立無數眾寶香鑪燒殊妙香。散諸天花若干品物。極好巍巍光色暐曄。可悅人心安和其身。從心應時。行菩薩法不失其節。功勳無際。所歎妙德而無崖底。
        又。其高座所化自然。有億百千垓不可計數諸師子座。以寶為脚。寶為欄楯。無數天衣而布其上。諸寶蓮華淨珠校露。立八交道。以用眾寶而布其上。建在地上一切普具。
        於時。密迹力士如是比像不可思議。設諸高座高廣嚴淨。殊特無量師子之座。安然庠序從三昧起。即於宿夜。設若干種甘饍飲食。尊奉菩薩。和調性行。興發如來報應之果。眾供已辦。夜未向明告四天王。諸人當知。世尊今日詣我宮食。請竟七日。諸菩薩眾及諸聲聞。皆當來集。仁等恭恪設無放逸。大聖難遇。億世時有。咸皆一心。捨俗慕道恭恪奉事。除去生死弘慈至道。時亦難遭法不可聞。三界無怙唯道可恃。普如虛空無所復礙。勿懷亂心為放逸行。眷屬徒使妻子僕從。供養七日勿倚身心。唯道為本。莫順他業損違道教。專精一心供養如來。常當下意加敬無二。令其曠野鬼神之處。王者土地鬼神妖魅。反足諸鬼揵沓和等。皆歸命佛密議道法。其四天王及餘眾生。皆不失時普蒙濟度。諸仁當了。已請天尊。稽首歸命供養佛已。勤聽經典宣布八方。使一切蒙乃報佛恩。
        爾時。密迹力士有一太子名曰密兵。而告之曰。汝往遍令地神及虛空神。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無憍慢天。他化自在天上至魔天。各令使知。世尊今日在於曠野鬼王土界。受密迹金剛力士請於宮舍。當就飲食。菩薩聲聞亦復同然。若欲見佛聽聞道教。咸皆往至。太子金剛兵受教宣命。須臾令遍。其第二子名曰善分。而告之曰。子汝今自往。己力神足。告諸梵天。梵迦夷天。梵滿天。梵度著天。大梵天。有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清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淨難逮天。淨離穢天。順行天。少順行天。無量行天。行果實天。亦然天。於是天。善願天。善現天。至一善天。悉遍令之。今日世尊遊於曠野鬼王國土密迹金剛力士宮舍就請。諸人欲見悉共往會善分。受教宣令。
        如是須臾之頃。欲行天色行天人。皆共集會在於虛空。廣縱四萬里上下俱然。亦四萬里周遍諸天。各次第坐。於是密迹金剛力士莊嚴場地。供饍辦已。叉手向佛所在遙啟白言。今時已到。願佛大聖垂光迴意。而說頌曰。

        丈夫尊雄屈  人中上願顧  蓮花正士發  大聖人時到 
        兩足尊在神  天人聖祠祀  人中尊屈意  聖明時以至 
        戒如蓮華盛  精進轉增長  覆護上慚愧  最勝唯顧意 
        建立於聖諦  慈哀加弘恩  無我無所施  最勝師子願 
        戒行博聞業  茂盛覺意花  解脫具足實  殊勝樹願來 
        功勳海唯在  其意深且廣  清水定為意  熾盛精進業 
        奉哀道場業  智慧瓔珞嚴  明本慧開覺  聖達降怨顧 
        第一明無動  以藥樹療病  學不學盛明  最勝唯屈神
 
  於是。世尊見密迹金剛力士白時已到。告諸比丘。皆早嚴服著衣持鉢。并勅護寺。密迹金剛力士來啟時到。各自建行七日就請。其諸聲聞眾菩薩等。若得神足。以己神力往追侍佛。其無神足。入如來光承其威明。佛愍念之。皆得往就。
        於時。世尊適發進路。諸菩薩皆於前而導。諸聲聞眾在後侍從。諸天龍神花香妓樂在虛空侍。諸天玉女而嗟歎佛。因說頌曰。

        歡喜發光明  妓樂自然鳴  震動佛剎土  天雨於眾花 
        佛之大威德  神足度無極  聖變化無限  娛樂佛無底 
        佛吉祥無際  佛神聖無量  佛威儀無底  佛功勳無限 
        遊靈鷲之山  在於八山中  於上虛空中  無礙如鷹王
 
  於時。欲行天人色行天人。見佛世尊從虛空來。猶如日光現於水中。如月盛滿眾星獨明。猶若天帝諸天中尊。若如梵王照乎眾會。見是變化大悅欣然。雨天青紅黃白若干諸雜蓮華。供養散佛。意花大意花。柔軟花大柔軟花。晝夜樹花。有果大實。及諸轉輪王離垢之華。百葉千葉又百千葉。樂歡喜生。味興起光照一切香華。善妙香常熏香。烏虛延香。常有花樂。眼目樂。如是眾花興雲致雨。雨眾雜香鼓天妙樂。諸天玉女眷屬百千。
        爾時。須臾至於曠野鬼王國土。毘沙門天王界在其宮殿。一切聲聞諸菩薩眾眷屬圍繞。佛適下住。地大震動。光照十方。安和柔軟不嬈眾生。時。四天王見佛世尊到大曠野鬼王之國。速疾速疾與其宮人及諸眷屬。花香雜香澤香繒綵幢蓋妓樂。行列吹貝。各持此供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持所齎供養佛上。見佛大悅。心中欣然。供散佛已却住一面。叉手自歸。
        爾時。世尊因四天王應病隨時班宣經法。萬三千鬼神妖魅厭鬼之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一萬玉女亦復發是無上大意。
        時。密迹力士與宮人婇女諸子眷屬。花香雜香擣香幢蓋妓樂。從其宮中。詣毘沙門天王宮舍。至世尊所。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各從所執皆供散佛上。毘沙門天王宮中次第而坐。鼓眾妓樂。自入清淨心無所著。所將侍從各自就座。如來高座獨顯巍巍清淨妙極。密迹諸子。舉所莊嚴校露之帳師子高座。從虛空下安著于地。寂然不動。諸菩薩眾及諸聲聞。故坐本位。
        時。欲行天人色行天人。覩其設座高廣嚴好。得未曾有。怪之難及。心自念言。密迹力士何所得覩。斯寶高廣師子之座。玄妙無極殊特難喻。
        於時。承佛威神。於虛空中自然聞音。仁欲知者。東方去是界分。過江河沙諸佛國土。有世界名為限淨。佛號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密迹金剛力士。曾見其土微妙嚴淨。今以法故。遣此殊妙巍巍高座。時。佛適入上處師子高廣之座。應時。曠野鬼王國土鬼神妖魅反足之鬼。揵沓和迦樓羅真陀羅摩休勒。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叉手歸佛。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語四天王及諸來會諸賢。屈意咸共和心。飲食已辦各手斟酌。勤供養佛菩薩聖眾。所以者何。如佛所說。若能歡悅佐助興功。供養蒙祐得福無量。於本施主其福不減。諸仁者等。以是勸助佐其所施。得受功祚不可限量。
        於是。密迹金剛力士。與其宮人婇女一切諸子及諸眷屬。手自斟酌百種餚饍不可計味。心佐開士求如來福。供養大聖加謙恪心。佛及菩薩諸聲聞眾。皆悉充滿飲食畢訖。行澡水竟。密迹金剛力士更取小床。於佛前坐。白世尊曰。唯加弘慈應時演法。宣入法門使眾生類了於道心。行所從生其未發心。興斯道心。已發道心至不退轉。令此鬼神妖魅揵沓和等。長夜永安使無眾患。多所安和多所愍傷。諸天及人三界眾生。得殊特願。與世超殊。
        爾時。世尊告密迹金剛力士及諸大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若族姓子族姓女。行入法門。堅住於斯。至殊特願。無所分別。不至損耗。密迹力士與諸大眾。受教而聽。佛告密迹力士。若族姓子及族姓女。當奉篤信善從道法。多諸順宜。欲見賢聖樂聽於法。心不慳嫉不縮財業。舒手布施捨俗所習。好所施福不望其報。心不懷害。其志清淨專精一心而不暴亂。信報應果好善真業。不以狐疑未曾猶豫。覩清白理。知不亡果。寧失身命不犯非義。仁慈不殺。不與不取。不為邪婬不犯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嫉妬恚癡。不犯十惡身行十善。亦勸人行。常奉等信。見諸沙門奉戒具法。勤精修行志存思道。常應義節。寂然調和心存惔怕。受無所著不受邪語。志性仁慈棄捐惡法。行不卒暴。明如炬火。不愚如獸。言無所毀。心性平和絕却睡眠。棄唐突心捐其重檐。數數惠施。見諸善友一切諸佛及佛弟子。常行恭恪。如是比像。常追侍從沙門梵志。謙下作禮。習與相隨不失其意。常奉斯等諸善知識。以愛樂故。加用法施救濟危厄。以班宣法而勸化人。演所報應施致大富。持戒生天博聞大智。修行合道各為說報布施大財慳貪餓鬼。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稍入道元犯戒地獄。瞋恚醜陋懈怠廢道。亂意墮罪愚癡投冥。是為由身由言由意惡行之報。是身口意善惡之果。犯是三事長夜不安。投於地獄餓鬼畜生。護斯三業。生天人間十方佛前。長夜永安無有眾患。各為開示罪福之報善惡所趣。若見應器為演深法。空無相願行無所行。至無所至。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分別幽奧十二緣起。若倚是事便有生矣。若不倚是則無有生。從是致是。不從不致。從無明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取。從取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死。從老死合大苦陰。成四大身。癡滅無行。行滅無識。識滅無名色。名色滅無六入。六入滅無更。更滅無痛痛滅無愛。愛滅無取。取滅無有。有滅無生。生滅無老病死大苦陰合。不受四大。則常永安長無眾患。以滅盡者則無所有。
        所以者何。起是生是無是則無。猶如種樹始生芽根莖節枝葉花實。拔樹無芽。何從有是莖節枝葉花實。解無無明。心無所著則無牽連。十二緣起皆從緣對。無緣無對。一切三界皆悉本無。悉從無生。從有而死。不達無故。謂有致生。不知有空。倚是我故便致死矣。解無不生了有不死。為罪所追塵勞所逮。顛倒苦惱癡冥不實。為宣真諦應其儀節。所觀如法。而於諸法無所造作。不得所造則不有退。亦不無退。不有往來周旋之難。假使意法。意無所著。信受本空。一切諸本悉淨惔怕置是人者。若菩薩大士常得見佛。未曾遠離。不失聞法。不違聖眾。在在所生常見諸佛。雖有所生。不生無佛之土。生以見佛。行無放逸。慕求真正精進之法。勤修此已不用家業。善奉淨行。不用妻子男女奴婢僕使。守護宅舍速疾持法。無以戲逸自恣愛欲。諸佛世尊所施言教。以篤信故捨家為道。信捨家已。為善親友真正伴侶。以受真業。性行微妙聞玄妙法。以行為要。不歸嚴飾。覺意第一而不厭足。求於博聞。如所聞法廣為人說。無冀養心。不以己言有所依仰。講說經典從所聞慧。因其行住而為人說。使聽法者興隆大慈。而於眾生發無盡哀。以致博聞無所愛悋。不貪身命。少欲少求而知止足。以善重業至快供養。好樂閑居專精守節。從所聞法觀其義趣。自歸正義思惟奉行。不歸嚴飾。其所導御天上世間。不但為己。而有所行。為眾生故求上大乘。至慕佛道自在之乘。成無放逸。
        何謂無放逸。以達境界。眼不見色。不受妄想。不著文飾了色之難。雖以慕樂便捨之逝。曉之本無若耳聞聲。鼻香眾想。舌嗜美味。身更心法亦復如是。所言無逸。己心無生。護他人心。棄愛欲樂入於法樂。不行欲想無瞋恚想及危害想。無貪瞋恚愚癡之業。無是惡本。身不行惡。口不說非。心不行穢。不為反念。不犯一切諸不善法。是曰無放逸。以無放逸常應節行。曉了有無知無無有。彼何謂有何謂無行平等者有賢聖脫。修邪行者無賢聖脫。
        又次。亦有罪福之報。或有無罪福之報。或有眼或無眼。或耳鼻舌身。或有意或無意。又能了色無常苦空別離之法。是謂名有志學於道。計色有常。長存永立無別離法。以無平等住。有是念故。有痛想行識。有了無常苦空別離之法。又從無明緣。便生不善。若無無明。則無有行。從生緣故。有老病死。若無生緣。便無老病死。施致大福。貧無放捨。窮有貪嫉。慳無大財。奉法至道。不順義則。不至道業。精進菩薩得至大慧。懈怠菩薩不得至道。不自大者真得異決。其貢高者不至滅度。若普入寂至於空無。計吾我人貪身壽命。不至道慧。是為人者。應順時儀。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修普明智或致所知。若在於世若無於世。普智計斯不有所知。彼有天食而無所著。若無天食亦無所著。一切如來皆以敷演。入於順義一切諸法。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一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二曰一切諸有悉為苦毒。三曰一切諸法皆無有我。四曰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所以言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眾生愚惑自想有常。如來說法斷諸計常。一切所有悉為苦毒。眾生闇塞計想有樂。故為說法斷除諸樂。一切諸法皆無有我。而眾生心計有吾我。故為說法斷諸我想。一切有形悉歸於空。眾生沈冥反想悉有。故為說法斷有著想。寂然泥洹。
        一切眾生懷自大者。如來說法。使自大者不復貢高。捐去倚著。以聞無常。解音悉空。爾乃曉了無常之義。其義何謂。都不生不增不起不滅。是乃名曰入永無常以聞苦音。入際所願五陰空無所起。是名曰苦義。以聞諸法皆無我音。奉空脫門。於我不我無是二相。是非我義以聞泥洹寂志造無想。不然不滅為都滅定。無終始是乃名曰解了空義。不以無想而為取證。如是賢者。若有菩薩能行是者。未曾違失一切諸行道品之法。以無想行。普周備悉諸佛道法三十七品。
        於時。世尊在密迹金剛力士宮殿。應病演法。尋時。彼會二萬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人悉受五戒。
        爾時。四天王前白佛言。唯哀愍說。我等云何護於世間。佛告四天王。仁等宜以當行十法。護世眾生。何謂為十。一曰不害一切命類。二曰不竊取他財寶。三曰不犯他人妻室。四曰不兩舌鬪亂於人。五曰不妄言欺詐於人。六曰不惡口以辭傷人。七曰一切所說未曾綺飾。八曰不懷嫉妬生彼此心。九曰在於善惡業不發瞋恚。十曰常修正見不隨邪疑。是為十。諸仁者等。以是十事護於世間。乃應法教。
        佛復告四天王。又諸。仁者。復有八法護於天下。何謂為八。一曰言行相應未曾相違。二曰奉敬尊長不懷輕慢。三曰言辭柔軟不宣麁獷。四曰謙下恭順常執遜意。五曰常行質朴不為諛諂。六曰常修仁和而無侫飾。七曰一切諸惡悉無所犯。八曰以諸德本將順世間。是為八。
        佛告四天王。復有六事護於天下。何謂為六。一曰身常行慈不害眾生。二曰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曰意念慈心不抱增損。四曰以得利養等御於業。五曰等護禁戒而無所犯。六者等以正見開導曲戾。是為六。
        佛告四天王。復有四事。常為法首護於世間。何謂為四。一曰有所立行未曾貪嫉。二曰不懷瞋恚加害於人。三曰不用愚冥蔽加不逮。四曰所行至處不懷恐懼。是為四事。
        佛告四天王。復有二事。以用護法世間人民。何謂為二。一曰慚恥從無數劫不應道法。二曰懷愧自責不深入法救護一切。是為二。
        佛言。諸仁。當行是法以護天下。以能建立如是法行。乃能護世間。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以寶挍露用貢覆佛。復白佛言。菩薩云何無瞋恚法。至於無上正真之道。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十事。行無瞋恚法。至無上正真之道。何謂為十。一曰常行慈心不犯傷害。二曰不厭眾難常修大哀。三曰所作事業常勤精進而有殊特。四曰常奉空行逮致三昧。五曰從因緣發入於智慧。六曰以權方便普入一切。七曰解達三世淨過去來今。八曰以真諦見無所罣礙。九曰遵奉道業入一切法。十曰一切諸法皆悉歸空。是為十。
密迹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聞佛不可思議法不以恐懼。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八法。聞佛不可思議心無恐懼。何謂為八。一曰所造功德常能究竟。二曰一心禪思暢達不亂。三曰以為善友而見將順。四曰心常篤信樂微妙法。五曰以解諸法悉如幻化。六曰曉一切法不可思議。七曰而了諸法不可成就猶入虛空。八曰暢一切法狂惑放逸虛偽之相。是為八。
        密迹金剛力士復白佛言。何謂菩薩而得自在。於一切業開士之法。佛言。菩薩有四事法而得自在。何謂為四。一曰遵行如幻三昧暢一切法。入五神通而特超越。二曰以三脫門過於四禪。三曰以智度無極修四梵行。四曰行權方便具六度無極。是為四。
        密迹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有幾法入於法門。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四事法入於法門。何謂為四。一曰入禪思門。具足曉了一切眾生根本。二曰入智慧門。分別一切章句義理。為眾敷演。三曰入總持門。一切所執常念不忘。四曰入辯才門。因能可悅諸眾生心。是為四。
        密迹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為有幾力致開士行。又。斯道力無能當者降伏眾魔。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八力。莫能當者降伏眾魔。何謂為八。一曰道心之力性行清淨。二曰精進行力而不退轉。三曰博聞行力奉無極慧。四曰忍辱行力護眾生故。五曰無所生力不懷瞋恚。六曰不虛妄力具足解脫。七曰修道行力備悉智慧。八曰以大哀力開化眾生。是為八。
        佛說是法時。密迹金剛力士及五百子。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以得法忍。前白佛言。唯願大聖。以是八法經典之要。使流天下。用愍我等。是密迹宮使自然廣。以是德本光明普照。如來滅已。令遍流布而不沒盡。於時。世尊覩密迹諸子等心中所念勸助啟佛。佛告密迹金剛力士。密迹堪任斯諸章句。我詣佛樹下。汝於彼時與諸菩薩。魔將兵來。卿以威勢。至擁護我故降魔兵。即時想念諷誦通利。今復當護將來末世令法流布。遍閻浮利周於十方。令所施教使法久存。持制一切諸外異學。
        於時。密迹金剛力士觀佛世尊以見勸告。即從座起長跪叉手。應時於是言辭章句。用宣咒曰。

  醯黎 休留休留 其強飈聚 各羅眼動搖歸救 忍力力盡 
        寂怕作角鵄伊犁佉丘    佉犁佉犁 護無擇 
        住勝生往還無曲以慈受之調和成 施持已

  諸天龍告鬼神揵沓和妖魅若人非人。常吉安隱。動於山王。亦震天地。亦擾水王。用說此咒故。攝伏外道法君所救。晃曜法炎。篤信是句。聞此咒已。諸天眾各各舉聲而歎曰。

        正法住甚久  動三千佛土  一切眾會同  自投人王前 
        歸命使無罪  施此無恐難  其持是言教  令正法永存
 
  爾時。世尊從曠野鬼王土密迹金剛力士宮。受供七日。開化無數眾生。七日之中。忽沒曠野宮踊在虛空。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一切諸天於上普共供養佛及聖眾。諸玉女眾咸共諮嗟演大光明。諸天人伎百種自鳴。空中雨華。佛土大動。顯佛大變。佛沒密迹力士宮殿。猶鳳凰王還住靈鷲山。佛在靈鷲山與比丘眾俱。及諸菩薩眷屬周旋。各思道教。
  爾時。王阿闍世出羅閱祇大城。與篤信慕樂長者梵志俱。一國人民聞佛還國。各集晡時亦出其城。往詣靈鷲山到佛所。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却住一面。
        王前白佛。我曾立坐有所參議。時。諸比丘到太子所。口自宣言。今日世尊往到曠野鬼王土界。詣密迹金剛力士舍食。唯然。世尊。我得聞是怪之難及至未曾有。諸佛世尊不可思議。乃能大哀垂愍眾生如來行慈普濟眾生。猶如虛空言無偏獨。用一切故。往到曠野鬼王土界。就密迹金剛力士舍食。佛大弘志至不可喻。無辭可盡。若有得蒙如來講法。宣傳道訓決疑之律。靡不得安。
        又復。世尊。其密迹力士。為有幾事在於平等。而逮正覺最為至重。殖眾德本。乃能有是妙大辯才。佛言。大王。是事究竟而不可逮。其至德本無能過上。
        王白佛言。實為至真。種其德本故獲此果。若有信者。其功德云何。佛言。大王。假使十方各如江河沙數。一一沙尚可知限。密迹金剛力士所見諸佛不可計數。盡其崖際供養奉事。緣是行故合積大辯。當作是觀。皆有本末。
  佛告王曰。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限量。爾時。有佛號曰息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選主。劫名不移。其息意佛純化一切諸菩薩眾。皆令精進。言作菩薩法無懈怠。心無厭倦。棄身壽命不以為悋。唯志道法。
        時。有菩薩名曰勇力。即從座起。往詣息意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如大聖宣我承解議。若有菩薩心自念言。我等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念是菩薩名曰懈怠。所以者何。若菩薩不用精進。厭患生死。不與此心成佛大道。若有菩薩見生死難則見縛結。不至滅度唯化眾生。乃成正覺。所以者何。唯然。世尊。菩薩之法普行勤修。在在生死常所在處。開導利益無量眾生。悉令滅度。亦無所教。是故。世尊。菩薩作行宜重生死不敬滅度。菩薩造行重生死已。奉無限佛。導利開化無量眾生。聞無數法。入眾生念。所行志性敬泥洹行。重於眾觀。便自墮落沒在小節。若有菩薩畏於生死而懷恐難。樂泥洹行。當作是觀。如是菩薩則為墮落。以無行墮失如來行。於諸眾生則有釁咎。何謂菩薩而不順行。樂於聲聞緣覺地者。自觀其行欲化眾生。是故。名曰無開士行。其行聲聞無菩薩行。所以者何。諸聲聞行畏生死苦。菩薩遊於無量生死。不以為拘。
        時。息意如來讚勇力菩薩曰。善哉善哉。正士。仁快說此教言淳淑。菩薩行道捨身之安不捨他人。常省己身不求他漏。又問。何謂菩薩所行。佛言。族姓子。自正己行而為眾生。宣成敗事生死之難。受於無量生死之患。而無恐畏。不樂聲聞緣覺之地。習菩薩行。不近禪思在於三界。曉了禪定。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禪智。功德聖慧而不可盡。發無生慧為人班宣。一切本無慧無所生知其所受。了諸眾生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曉諸法寂解護諸法。暢諸佛土了於一切。自然虛空佛國清淨。其慧鮮明。以慧聖達一切法無。增益相好入於莊嚴。慧無所行因其奉遵。一切德本未曾忘捨。少惱尠事。有為眾生所可造作。常行拔難身心惔怕。積功累法無所穢厭。興發法思曉了長寂。正定一心方便覺達深妙之禪。若以宣布若干品教。分別諸觀護於德果。開化聲聞緣覺之律。愛樂如來所解脫業。降菩薩行。示現如來所行之本。是為族姓子如來所行之業。王當知之。
        爾時。勇力菩薩於彼如來所。聞說是法所行清淨。復白彼佛。甚難。世尊。至未曾有。於今如來至真之言。宣斯菩薩之所應行。又復。世尊。如佛所說。我察解議善權方便。是諸菩薩一切諸法。由己所行。猶如世尊察於虛空含受一切。十方萬物為一切色顯現己體不可稱計。現苞一切有形之類虛空行業已無所礙。如是。世尊。善權方便。是諸菩薩。在一切法而得自在。諸學之法及未學法。凡夫之法。最正覺法。皆悉由之。猶如。世尊。若火所遇草木百穀靡不被燒。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自在所行。以智慧炎燒諸愚冥。三界無烟。猶如。世尊。大怒丈夫瞋恚熾盛。逆害他人無所顧難。菩薩如是以權方便自在由己。智度無極。斷除一切眾生塵勞。猶如。世尊。清水寶珠著濁水中尋時清徹。菩薩如是以權方便。消一切塵三垢穢濁。猶如。世尊。有大威藥名曰消。除若著毒中消一切毒永無有餘。菩薩如是以權方便。遊於一切三界之難。執權智業。滅去眾生塵勞愛欲。以是之故。世尊。當作斯觀善權方便。是諸菩薩一切諸法自在己行。如是。大王。
        勇力菩薩說是語時。不可計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王欲知之。爾時。勇力菩薩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則今密迹金剛力士身是也。此正士身堅強精進。被弘誓德無極大鎧。巍巍如是。供養諸佛不可稱限。光光若斯無以為喻。
        爾時。阿闍世王心自念言。是密迹金剛力士所執金剛為重幾所。以承大力謂應執持乎。時。密迹金剛力士知王阿闍世心之所念。以持金剛下著地上。適置地上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密迹金剛力士謂王阿闍世。王試舉此。時。阿闍世王以大力士力。盡勢舉之。而不能搖離地如毛髮。
        時。王怪之得未曾有。前白佛言。我身世尊有大力士被極異鎧。牽捉大象。舉鼻投身在所無礙。今日舉此小金剛杵。不能動移大如毛髮。時。王阿闍世益用懷疑。何故。世尊。乃如是乎。佛言。大王。是金剛者入在重德。不可用被鎧力及象力而舉移此也。
        爾時。密迹謂天帝釋。仁者名號執持金剛拘翼。今日仁者。且從地舉此金剛杵。時。天帝釋以無限神力。極闡神足欲舉其金剛了不能舉。爾時。天帝釋前白佛言。吾等之身及諸天俱。與阿須輪鬪。以一手指。舉維質阿須輪所在。投之如一圓丸。皆令犇馳不知所湊。又。是金剛其形小小。而不能動乎。
        佛言拘翼。是金剛者入在重德。不可以比阿須輪三百三十六萬里身在所可投。於拘翼心所知云何。須彌山王為重不乎。白言。甚重。世尊。不可計喻。佛言拘翼。假有勇士大神無極。取是金剛右手執持。以是金剛著須彌山邊。藏之在中。纔現形取。俱舉二形。須彌山王尚復微輕。不如金剛重。若。天帝釋。密迹金剛力士以是金剛。擊鐵圍山大鐵圍山及金剛山。令碎如塵。雖爾正士。未盡現力。不可喻極。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四
──西晉竺法護譯──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七〉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謂賢者大目揵連。耆年目連。世尊所歎神足第一。仁且從地舉是金剛。時。大目連前舉金剛。以無極力。以四大海水上沃日。其勢又牽曾到野馬世界。無所不至。道力顯變。奮其神足而欲移之。此三千大千世界震動上下。而不能搖金剛大如毛髮。
  時。大目連怪未曾有。投佛足下。白世尊曰。唯願。大聖。歎我於聲聞中神足第一。自試神足。動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挑小鉢舉擲他方佛土。我身開化降伏難頭和難龍王。能食大㮯如須彌山。不能動是小金剛乎。發意之頃捉牽日月。使止不行以手摩之。不能動是小金剛杵大如毛髮。有何意也。將無我身失神足力也。佛言目連。不失神足。又。目揵連。菩薩神足威力所感。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也。假使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須彌山。合成一須彌。尚可震動。不可動是金剛杵也。菩薩威神所建立行。不可思議巍巍如是。
  爾時。賢者大目揵連得未曾有。口自宣言。難及。大聖。菩薩大士威力所致。是密迹金剛力士承於金剛杵乎。又此密迹今所有力。父母遺體之力也為神足力乎。佛言。父母遺體之力也。假使菩薩行神足力普能示現。悉達天上世間。
        佛告密迹金剛力士言。卿自舉是金剛。於時。密迹動三千大千世界。以己右手舉取金剛。投于虛空。在於虛空七反迴旋。還立密迹力士右手而住。彼時。諸來一切眾會得未曾有。咸悉叉手自歸禮之。異口同音各自說言。難及難及。密迹金剛力士。其力甚妙乃如是乎。使諸眾生得斯大力無窮之勢也。
        於是。王阿闍世前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行。逮如是力無極之勢。佛言。菩薩有十大法。逮如是象無極大力。何謂為十。一曰寧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曰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眾生。三曰見於剛強難化眾生立之忍辱。四曰見飢饉人以好美饍而充施之。五曰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曰若有眾生得於重疾療以良藥。七曰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曰以淨泥水塗如來廟補其虧缺。九曰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檐。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曰若有無護無所歸依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是為十事法。
        王復問佛言。菩薩仁和為有幾法。往反周旋常存和雅不興麁心。佛言。菩薩仁和有八事法。何謂為八。一曰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二曰性行和雅常無侫偽。三曰心存淳熟永無虛妄。四曰心行堅要亦無羸劣。五曰無迷惑志存於仁和。六曰為世眾祐受異德行。七曰心行了達而無所著。八曰思惟罪福心無所念。是為八事。
        佛言。復有四事法。志性淳熟往來周旋。何謂為四。一曰在於人間為轉輪聖王。逮見諸佛興不捨道心。二曰在於天上作天帝釋。諸天中天常見諸佛不違經道。三曰若在梵天王而得自在。殖於道業不壞道心。四曰而常生在清淨佛土。面見諸佛世尊說法。是為四事。
王阿闍世復問佛言。何謂信坐。佛言。大王。善友所坐。又復問佛。施何所坐。佛言。大王。布施處在。大富饒財多寶。其持戒者得生天上。坐其忍辱者。面色淨悅常得端正。其精進者。勤修通達與眾超異。其禪思者。常得寂定諸根不亂。其智慧者。斷諸塵勞眾垢之患。其博聞者。得生大智。若每事問決眾狐疑。令無餘結。其勤學者。合集入道無上正真。其察無常無我寂然。所存坐處消除顛倒是為信坐。
        又問。順時之念。為何所坐。佛言。大王。觀無常苦寂。坐在正見。不隨邪業身心清淨。坐在禪思。興發神通。又問。道在何所。答曰。存坐無脫。成於道果無三界難。又問。無脫坐在何所。答曰。其無脫者。坐在解脫生死眾患。又問。佛興何坐。答曰。坐在所習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所破壞。轉於法輪而不斷絕三寶之教。又問。誰興佛乎。答曰。大王。能興篤信了本無者也。又問。誰興篤信乎。答曰。若有能發菩薩心者也。又問。誰發菩薩心乎。答曰。其有志性定不亂者也。又問。誰有志性定不亂乎。答曰。其行大哀未曾絕者也。又問。誰不絕大哀乎。答曰。其不棄捨一切眾生者也。又問。誰不捨眾生乎。答曰。其安己身并安一切者也。又問。誰安己身并及一切眾生乎。答曰。其興隆道不斷三寶者也。又問。誰不斷三寶乎。答曰。棄於塵勞乃不斷三寶也。
        王阿闍世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如來班宣入於法律。如來布教所可宣法至於柔順。棄乎斷滅有常之業。而不忘失報應之果。入於所造立行無所亂。無善不惡淨不淨業。勤修果實無所違失。唯然。世尊。誰入是願決眾狐疑。順於如來正真法教。誰聞是法而發猶豫。唯有宿世不殖德本者也。隨於惡友。不信誹謗。我等。世尊。前世宿命曾殖德本。非無功福。吾今蒙聽所聞正法。欲報恩養至意不能。諸佛世尊文殊師利慈德。乃為我等決眾狐疑。顯大光明。世尊善言具悉梵行。至善親友。得大人慈。上友黨故。
  於是。寂意菩薩前問密迹金剛力士曰。仁以為建立是經法。於將來世流布一切。答曰。建立是經典要。最於末世如來滅度之後。普布天下閻浮利地。令諸法師正士之等靡不蒙燿。
        密迹復曰。今。族姓子。佛以建立是經典要。諸佛皆護。所以者何。其能護者則善學法。不生文字言辭不盡。無能中斷。又。族姓子。如來至真不廢諸法。所以者何。彼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壞。以是之故。如來言曰。如來興出為無所生。如來所住立於法界。法住如法。有佛無佛。佛法常住如故。以如是住。十二緣起為不錯勃。不亂緣起。不亂正法。又察其法常無言說。故曰。正法以無言說。
        寂意問曰。密迹。其護正法被弘誓鎧。以是被鎧。又問。寂意。被弘誓鎧將護正法。不亂諸法。不以是法。所以者何。是正法者。一切諸法悉無所亂。彼護正法。又問。何謂亂於正法。答曰。依倚恐畏為成迷亂。又。族姓子。究竟無亂謂義亂。爾乃名曰將護正法。又問。密迹金剛力士。寧有方便。一切世亂因護正法乎。曰。族姓子。因亂將護。所以者何。其以因世。倚於邪疑六十二見故。菩薩所行以空為本。是故與世一切為亂。又。族姓子。其世俗者。以諸計有常。立倚吾我以為淨安。菩薩常了無常苦空非身之法。是故。名曰與世共諍隨世沒流。菩薩方便逆流盡源。反生死流現在重世。菩薩敬重積功累德。以是之故與世諍亂。世人依倚陰衰諸入十八諸種。行菩薩業心無所著。是故。與世而諍亂矣。所以者何。不同塵故。以故。寂意。菩薩將護一切正法。便與世諍。
        又問。密迹。行者云何護於正法乎。答曰。族姓子。以受正法而護己身。亦護眾生人壽命形。護一切法為無所護。又問。云何受之。答曰。寂然吾我。眾生惔怕。眾生已寂三世便默。三世已默佛法便默。佛法已默佛土便寂。佛土已寂諸法便寂。其於諸法無所歸趣。是則名曰將護正法。
        爾時。世尊歎密迹金剛力士曰。善哉善哉。是則名曰將護正法。其護諸法為無所護。無所忘失。又。護正法者。斯受一切。於一切想而無妄想。已無有想。於諸妄想無行放逸。是則名曰於諸一切法而無放逸。乃名道法。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賢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諸佛言辭甚為寂然。其見者何所是也。佛言。言辭正教寂然之義。一切所樂行寂然耳。彼以加忍。已能加忍故能然熾。已能然熾故曰晃曜。已能晃曜故曰寂然。成為惔怕。則是如來將護正法。是乃名曰諸如來眾總持。佛道所持如是。若不持法。又不捨法。宣如是行。
        說如是證答賢王天子時。具足千比丘漏盡意解。千天子遠塵離垢諸法眼生。
        於時。寂意菩薩謂賢王天子言。從何所得此辯才也。天子答曰。若能斷除一切罣礙。悉無所得。得第一義者。因無所倚。是曰辯才。自了解之。神識不轉。不經他識。亦無所立。乃曰辯才。其意不逸。遊在所著。若能奉行無所著法。乃逮此辯。若以思惟一切諸法。往反示現皆當知之。神識信休乃逮辯才。是族姓子如是行者逮致辯才。其無所住無有應行。度于流波四瀆之難。其無所生無所起者。亦無所滅。無能滅者乃曰為度逮辯才耳。
  爾時。寂意菩薩前白佛言。是賢王菩薩。從何所來至於此土乎。乃有斯辯。佛言。從阿閦佛土而來。沒彼生此妙樂世界。舉欲得見聞如來祕要所演經典。寂意當知。是賢王天子逮入法室總持其心。若一劫若復過一劫宣其功德。而不可盡辯才之際。又問佛言。何謂法室總持乎。是天子令所逮致遵法也。佛言。族姓子。所云得至逮法室總持者。入於聰慧文字無盡。一切諸法皆入此室。於一切法悉無所作。解了法室奉行法室。於諸文字。宣以音響口之所說。作屋舍事不舍事。亦不知之。宣布一切音響之事。是則名曰入於法室總持之業。
        又。寂意。法所可入者。又復。諸法而不可得。所可曰入。所出智慧其文字者。無所從來。入於內室。又。其文字不現內室。亦不現出。又無所向。亦無方面。又其文字展轉所湊。亦不想念。字不順法亦無非法無斯想念。其文字者悉無有說。亦無非說。亦無增損。又。文字者。不見有起無所滅者。無作文字亦無所失。
        又復。寂意。若如文字文字之數。心數亦然。一切如是諸法之數。有所歸趣。若諸法數彼則無數。所以者何。不歸法數無有數者乃曰法數。以隨法數。如是乃曰入於法室。不入過去。入於不生無所起法。其無所生以無所起。何所入乎。以無所入。若有入是諸所數者。如是如是。乃能逮於法門。自覩本無。便得安住。入於法室總持之業。入眾生心。以入眾生心隨眾生心。應當度者而為說法。若受總持乃曰寂意。
        寂意。菩薩心以離垢。其心清淨嚴和甚明。其性超越所住安詳。智慧無失所願堅固。所當度者魔不能壞。諸外異業無不摧伏。降消塵勞除諸怨賊。其身力盛心無怯弱。辯才無盡所說無量。所歸無限。慧無罣礙入乎覺意。其明甚遠。班宣深妙真正之辭。其所博聞猶如江海。斯三昧定。如須彌山處在大海。在於大眾若如師子。不倚俗法。猶若蓮花不著塵水。無所憎愛心。若如地百穀草木因其得生萬民得安。洗淨眾塵若如清水。開化眾生。燒眾毒難。譬如火熾燃諸草木。普誨眾生。猶如大風靡所不吹。行平等心。若月盛滿照於星宿。消婬怒癡。譬如日光照於眾冥。伏心意識。譬如勇將摧折嚴敵。調和其心猶如龍王。淳熟隨時。譬如淳陰雷震乃雨。菩薩如是調和其心。敷演法雨潤澤三界。宣甘露水淨除心穢。若如天雨洗諸風塵。療治眾疾婬怒癡病。若如良醫治眾人病。志存無為奉行正法。則是法王君訓十方。亦如國王治於萬民。護化一切生老病死。猶如四天王君四天下。猶天帝釋處忉利宮主誘教天人。
        菩薩如是。在於欲界化眾生類。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淨如明珠。能伏心意而得自在。若如梵王主於天民。其心清淨無所倚著。譬如飛鳥飛行虛空無所觸礙。御安其行。猶如鹿王從眾群屬。敬承法教愛於真行。如母戀子令得安隱。曉諸妓術。猶如嚴父化導子孫。聞趣諸法。如息意王德自莊嚴。以三十二福相交飾。用八十好若干品媚。一切世間所共戴仰。不為邪見而被繫縛。具足七財無貧匱業。為十方佛所見擁護。諸明智者所見諮嗟。總達眾黨所共歎譽。及上諸天所見守養。諸善親友所念攝救。於眾講法最為上選。具六神通而得自在。又普遍入眾生性行。而遍周入一切諸根。班宣經典未曾懈厭。永不志慕於諸利養。樂布法訓不以悋惜。其志清淨無所犯負。忍辱解明無所越失。所作事業能令究竟。清淨精進心性安和。一心清淨蠲除諸垢。覺意坦然。智慧清淨。修四梵行而無放逸。以成度世禪定三昧至於正受。逮於無上菩薩道佛道。普能成就。所當行業不中懈止。至阿惟顏是為。寂意。菩薩大士入於法空逮得總持。功勳無量巍巍如是。寂意當知。假使菩薩住在世間。不修餘事。於百千歲。諮嗟難宣其總持行諸菩薩眾。不能窮盡總持行諸菩薩德。
  爾時。寂意菩薩謂賢王天子曰。仁者。大利無極善慶。今者如來相歎譽德。光光如是。天子答曰。又。族姓子。於此諸法無真究竟可得處所也。諮嗟功勳。又。族姓子。其無色無有像無形貌。如是行者諮嗟功勳。無能暢盡。
        於是賢王天子前白佛言。一切諸法不可受取。亦無吾我而無所屬。以是之故不可授人。亦不可奪。唯然。大聖。若使有人修行樂是。當行平等。若勤奉行修平等訓。訢逮法門。
        猶如。世尊。現此大地土在水上。水在風上。假使地種斯土處所周布天下。設使有人穿鑿其地。出去塵土。極其功力乃致水耳。不置遠去。以水給渴。如來聖慧普入一切眾生性行。如來脫者。隨向法門而修精進。從是方便致大慧光。其精進者不見侵欺。猶如去土穿地大深因得其水。若復有人於如來世奉行精進。是興大慧光明。是故。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欲求佛道常行精進。以何精進。當以用是於諸法門。而詣法門。
        猶如。世尊。從生而盲。又其男子初不見色。假使有人不行精進。則名愚闇盲冥之侶。不見諸法所生本末。猶如。世尊。有目之士蒙光有見。不有光出冥夜無覩。外仙天眼亦復如是。離於善友無所開化。不曉諸觀見所受法。猶如天眼。若有男子有自然慧。不用光明以成就眼。以有大智德其行如是。猶如。世尊。曠野飛鳥遊廣澤地。不見空野有所增損。一切菩薩精進所行如是。不見佛道有所增損。一切菩薩入道品法。猶如。世尊。其彼雪山雨雪生長樹木。不為諸風所見災害。菩薩如是隨時應行。生慧光明照於一切。不於眾生有所計數。所遊居處無所忘失也。
        猶如。世尊。轉輪聖王生種姓家七寶則現。何謂為七。一曰紫金輪有千輻。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紺色神馬烏頭朱髦。四曰明月化珠八角。五曰玉女后口優鉢香身栴檀香。六曰主藏聖臣。七曰主兵大將軍御四域兵。
        如是。大聖。菩薩大士以七寶現於世時。自然道寶現於世間。何謂為七。一曰施度無極寶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度無極寶。出現於世度濟一切。猶如轉輪聖王遊四方域。不可計人民有若干念。菩薩如是。以四恩法救攝眾生。不想眾生有若干品。解之本無。猶如轉輪聖王所舉事業。坐於正座無鬪諍者無理曲直。眾民自然而順其命。菩薩如是處佛法座。無鬪諍者何所從來。魔諸官屬。雖抱惡意自然為降。猶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前第一立鐵圍。大鐵圍山須彌山王。
        如是。大聖。學者菩薩如是。先建大乘。次立大哀。志性仁和最住無極。譬如日初出時。其大光明先照鐵圍大鐵圍山須彌山王。乃照其餘。菩薩如是。演慧日明普曜三界以仁和心先照眾生。大乘光明去三毒之冥皆得神通。猶如世尊。一切諸樹郡國縣邑樂依於地。一切所生百穀草木皆悉仰地。所生萬物而得自在。菩薩如是。一切德本悉因道心。長育聖慧而成正覺也。
  爾時。世尊讚賢王菩薩曰。善哉善哉。仁。族姓子。解引其譬。說功勳業。快乃如是。又。族姓子。如眾生界及與法界。逮得總持菩薩聖慧。亦復如是。一切萬物皆歸無常。引喻說相皆能堪任。取要言之。未曾患厭。亦復如是。悉能敷演其所說者。所以者何。皆無口辭亦無所說若有菩薩未得總持。無有言教所造因緣。又。其菩薩無有罣礙。不興辯才。其餘聲聞無此辯才。不思觀本乃為說法。所以者何。此菩薩眾得無礙辯。言不可盡。無有陰蔽。無閑無休分別辯才。諸佛尊前說經法。不怯無弱。
        菩薩如是。佛所建立逮總持門故有所說。不懷怯劣菩薩如是得三無礙。何謂為三。一曰總持無所罣礙。二曰辯才無所罣礙。三曰道法無所罣礙。是為三。復有三事。得入清淨業。何謂為三。一曰自然清淨。二曰本無清淨。三曰本際清淨。是為三。復有三事。得入無盡矣。何謂為三。一曰經法不可窮盡。二曰文字之義而不可盡。三曰所宣訓誨而不可盡。是為三。又復。得入三無住處。何謂為三。一曰聖慧而無住處。二曰言辭文飾亦無住處。三曰所修建立亦無住處。是為三。又復。逮得三卒決對。何謂為三。一曰應譏宣慧。二曰尋發辯才。三曰應時智慧。是為三。復有三疾得歸慧。何謂為三。一曰決疑令無餘結。二曰斷猶豫使無沈吟。三曰可悅一切眾生心意。是為三。說是語時。八千菩薩逮得總持。
  於是。密迹金剛力士前白佛言。願佛世尊建立法典。然後如來滅度之時。最後末世遍布天下。閻浮利地使得久存令不滅盡。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觀察已竟時說頌曰。

        降根自然勝  寂根無所害  無本斷其無  伏魔兵眾黨 
        解脫解清淨  無恐解所畏  捨棄於重檐  醫神呪上師 
        降制外異學  以法而救攝  護於行法者  神呪佛所說 
        無我以除我  其義宜以度  斯於四天王  說無澤之句 
        勇持章句勳  淨復淨正等  梵天釋天帝  作是如此乘 
        慈氏彼通忍  以觀哀所察  愛敬覩梵天  此者無所犯 
        曠野離空曠  無根法曰淨  降伏魔官屬  故說此神呪 
        人中尊建立  是經善義辭  爾時普流布  隨器能受者 
        以說此呪術  其地則大動  諸魔皆悉來  各口宣是言 
        用言護頭首  是曰為法師  若手得斯經  歸逮佛所說
 
  爾時。佛告密迹金剛力士。以建立竟是經典要。今建立是無能亂者。所以者何。佛憶識念過去世時。有佛名寶月。興出於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無悅。其佛世時。有二比丘而為法師。一名智寂。二名持至誠。威神變化高德無極。大尊巍巍。受彼如來是章句呪。而奉持之。如來滅度之後半劫持法。其彼三千大千世界百千億魔。皆見開化。承無上正真之道。密迹。欲知爾時二比丘為法師者。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其法寂者。則我身是也。持至誠法師比丘者。則密迹金剛力士是也。此諸章句令是經法。多所饒益成護正法。
        彼時。世尊觀於四面一切眾會。而口宣言。汝等正士。為能堪任於斯。如來從無數劫億百千姟。積功累德總持無上正真之道。以持擁護無所罣礙。從是以來至今蒙濟。去來今佛之所由生。
        於是。菩薩眾會之中。三萬二千菩薩即從坐起叉手而住。稽首禮佛。說是偈言。

        棄其身壽命  思惟好寂然  受持是經法  世護之所歎 
        其是經如藥  療治一切病  受持所言教  發生世尊意
 
  爾時。賢王天子之等五百天子。說是偈言。

        用一切眾生  以故想積德  受持是經典  最勝特深妙 

  於是。密迹金剛力士時說頌曰。

        是議無文字  而反宣文字  人中尊所作  班宣我當持
 
  爾時。世尊告識氏梵天。如來有三不可限量無上供養。德無有極。何謂為三。一曰至心仁和發其道心。二曰以發道心護於正法。三曰如所聞法為人解說。身行如是。是為至不可計德。梵天當知。如來以是三事。積累功勳。假使其壽住世一劫。廣分別說不能究暢。是故。梵天。當以隨順恭敬奉事如來至真。是為三事。梵天。供養如來受四句頌。是去來今佛世尊之所說法。受而擁護。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從是法生。故當供法。供法不用衣食。以法供養。諸養中尊。為上為長為無儔匹。為無等倫。是故。梵天。當以正法而相供養。是養真諦無以衣食。
        佛自憶念。梵天王過去曾生為王太子。名曰意行。生於王家。以是見教。諦樂道法。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本行放逸無脫路。以眾生故。志於道心在山空閑隨順念無所貪受本悉安。
        佛語梵天。彼時聞是頌教。從夢中覺。思惟了了。惟是忻然大悅。心中解暢。即時以偈而歎頌曰。

        快哉安上樂  得法藏無盡  當充滿眾生  諸貧天人民
 
  佛告善安大梵天。時。王大子得安諦藏。曉文字無。心自念言。以是偈義。充滿眾生貧匱之人。往語父母。寧有金銀琉璃水精車磲馬瑙明珠藏乎欲濟窮乏以是歡喜。父母報言。一切財業非是真寶。五家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縣官惡子分耳。博聞之慧無衣食求。甚為難得。父母言善。如子所志。便取廣施與諸乏者。了三界空。令得難致無盡之慧。以故。梵天。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無數眾生當生天上。以故。梵天。其有受是深妙之法。持諷誦讀為人廣說。聞之歡喜若奉行。是德不可量逮無極藏。
        假使。梵天行大乘業有三事法。多益菩薩。何謂為三。一曰聞行得立受之無厭。二曰以聞建立。以行為要守口第一。不以害心加於眾生。三曰不捨大哀。是為三。以故。梵天。益於眾生。當加勸助是經典要。
        復有二事。所造行願無所忘失。何謂為二。一曰。佛初成道。勸助如來使轉法輪。二曰。梵天當勸助是賢劫中當來具千如來至真等正覺。使轉法輪。令化出家眾人作菩薩行。如佛世尊為自在法王。善教訓誨少有能及。難逮如是。以故。梵天。如是比像多所親立。一切眾人除老病死。至無為業。於色無著。以解了是能忍眾苦忍無所求。主諸天人造立三忍。執持正法。受諷誦讀是乃甚難。受是經者。當作是觀。受我身億百千姟劫。修清淨行嚴淨佛土。擁護正法疾成正覺。
         佛告賢者阿難。受是經典持諷誦讀。為他人說。阿難曰。諾。當受持之。令其堅固。佛言阿難。勿持是法授非法器。莫得授與諸惡知友。當施善友慕樂學者。授是經法。常當奉護。阿難。是經不歸非法。當歸應器。能奉行法。常慈心眾。又。是經者無有妄想。瑞應現前精進所致。行是經典有是福報。
        阿難白曰。當受是經。承佛威神常令普流。若受是法承佛威神。其光遠照是等不隨無器之業。又。是經者。所號為何。云何奉行。佛言。是經名曰佛所訓誨。阿難。又有號曰密迹金剛力士所宣布義。當持奉行。又名如來功勳報應。當奉持之。又復名曰如來祕要經法之品。為他分別無冀養心。歸於無量功德而順法律。當奉持之。
        所以者何。若有奉持是經法者。令以佛眼普見佛土及十方國。從地以上高至三十三天思想天。滿中七寶百種眾饍。貢施如來。若有受是經學持奉行。以無冀養為他人說。是德最多。又。以衣食供養是經典要。宣如來德。得福無量不可為喻。
        說是經時。無量眾生發大道心。不可計菩薩逮得法忍。復無央數菩薩逮一生補處。佛說如是。
       賢者阿難。密迹金剛力士寂意菩薩。及大聲聞一切眾會。及諸天人諸阿須輪。揵沓和及世間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稽首而去。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原註]:
世尊號之樓由:「樓由」者晉言涕泣。
天王名提頭羅:晉曰勇護。

[註]: 
竺法護譯《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与趙宋法護譯《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五
──西晉竺法護譯──
        〈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比丘眾六萬人俱。皆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諸聲聞眾所知識。爾時。世尊於中食後。入於三昧。此三昧威神力故。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時。諸釋梵天護世四王等。來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合掌向佛。以此三昧威神力故。爾時。淨居天。歡喜天子。善歡喜天子。大歡喜天子。賢歡喜天子。善受天子。兜率陀天。自在天。大自在天。一切諸天。大眾淨居天等。各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於一面一心而住。
        爾時。淨居天眾白世尊言。大德世尊。菩薩所行相貌。攝受諸法。過去諸佛之所說者。唯願演說分別顯示。為利益安樂多眾生故。憐愍世間利安天人。為未來諸菩薩。於如來般涅槃後。聞此法者生欲樂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自知不生疑悔究竟安住不放逸行。值遇於苦不生退轉。
        時。淨居天眾及兜率陀天。向於世尊說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有天子名金剛摧。為諸天眾。請於世尊而說偈言。

        百福德滿故問此  人天敬愛故問此 
        住不放逸故問此  多眾醫王故問此 
        無過法句願顯說  諸音最勝世明慧 
        能斷百千諸疑悔  能放眾明故問此 
        猶日能破諸黑闇  如月淨明除欝蒸 
        於怨於親生平等  難忍能忍猶如地 
        亦如淨水洗塵垢  如火能燒煩惱網 
        三有意淨故問此  無礙智辯望宣說 
        如醫療治眾生病  如毘沙門多財寶 
        賑給窮下貧苦者  如雲能滅三種熱 
        是句最勝唯願說  若破煩惱眾苦箭 
        煩惱眾垢姦諂詐  善能調伏施安樂 
        念眾生故故問此  慚愧明慧念堅固 
        大尊無姦離諂曲  無相德聚故問此 
        瞋恚怨嫌永寂滅  於諸眾生安樂忍 
        和顏悅色視眾生  常以歡喜先意語 
        於諸眾生親友想  度諸眾生至彼岸 
        合指十爪一心請  十力善逝眾生寶 
        唯願時說斷眾疑  天人聞此道行已 
        見於第一諸相貌  使彼得知大丈夫 

  爾時。世尊告金剛摧菩薩摩訶薩言。金剛摧。汝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所有相貌。使菩薩摩訶薩得知。如是。大德金剛摧菩薩言。我聽受是因緣。
        世尊作如是言。有百八相。金剛摧。菩薩乘人應當知。何等為百八。夢中所見。已有夢見如來身共語見妙身。復次夢見如來默然。復次夢見如來覆頭坐。復次夢見如來背坐。復次夢見如來身紅色。復次夢見如來彩色畫身。復次夢見如來去。復次夢見如來為他說法。復次夢見如來神通虛空中行。復次夢見如來般涅槃。復次夢見闍維如來身。復次夢得如來舍利。復次夢得如來髮。復次夢見如來未曾見塔。復次夢見如來寶莊嚴塔。復次夢見如來神通塔。復次夢見如來光。復次夢聞如來聲不見身。復次夢見如來身。復次自夢見花鬘香塗覆如來上。復次自夢見如來著垢膩衣。復次自夢聞未曾聞法。復次自夢為人說未曾聞法。寤已無所顯示。乃至不念。
        又見未曾見法師。復次自夢坐法座為他說法。復次自夢得無畏。復次自夢見道場。復次夢見如來經行。復次夢見如來轉法輪。復次夢見如來般涅槃塔。復次夢得如來衣。復次夢得如來鉢。復次夢獨見一如來。復次夢見如來多人圍繞。復次夢見如來蓋。復次夢見如來革屣。復次夢見如來坐。復次自夢與如來食。復次自夢與如來衣。復次自夢與如來花。復次自夢入山。復次自夢裸形。復次自夢四維行。復次自夢見未曾方。復次自夢濁水中行。復次自夢見雲雨。復次夢見地旋。復次自夢在豺狼野干中行。復次自夢病。復次自夢墮山無所依仗。復次自夢被縛將殺。復次自夢刀劍中行。復次自夢虛空中行。復次自夢手捉炬火。復次夢見菩薩踰宮出城。復次自夢得經。復次自夢聞陀羅尼聲。復次自夢聞三昧聲。復次自夢聞方廣經聲。復次夢某甲法師聲。復次自夢夢中得偈。復次自夢夢中得經說。復次自夢聞法藏聲。復次自夢聞他方世界如來名。復次自夢聞他方世界某甲菩薩名。復次自夢入海去。復次自夢集寶。復次自夢在須彌山頂。復次自夢上山。復次自夢上到山頂。復次自夢上樹。復次自夢見龍象。復次自夢乘龍象。復次自夢乘馬。復次自夢發真實誓願。復次自夢見果樹。復次自夢見花樹。復次自夢見未曾見城。復次自夢見阿耨大池。復次自夢見天子。復次自夢見龍。復次自夢見餘閻浮提去。復次自夢見著白衣。復次自夢寶鬘在頭。復次自夢見花鬘在頭。復次自夢取散花。復次自夢打鼓餘人作樂。復次自夢見日蝕月蝕。復次自夢以不淨自塗。復次自夢作王。復次自夢作王輔相在大眾中行。復次自夢乘乘往園林中去。復次自夢見未曾見方土聚落僧坊房舍人眾。復次自夢得蓋。復次自夢為多人說法。復次自夢入聚落。復次自夢施繫橋梁。復次自夢集船。復次自夢見雲雷電。復次自夢得力著鎧仗。復次自夢得器物。復次自夢示眾生道。復次自夢入園林中。復次自夢見眾穀聚。復次自夢治眾生病。復次自夢受記聲。復次自夢覺道。復次自夢得滿瓶。如是。金剛摧。是名百八相。
        若見如來覆頭坐者。是人見善知識修善說法因緣。為作留難。應以無礙心修集說法所須。此是說初相。
        復次。金剛摧。夢中見如來背坐者。前為出家人作留難。為聽法人作留難。此人令常當敷施法座。勸多眾生聽法如是。得除業障。是七地初相。亦是從初地至七地。處處地相。
        復次。金剛摧。若夢見如來泥像。是菩薩初地相。是人曾毀呰說法師故。此人應於經像前若如來塔前。以無礙心。頂戴燈供養。如是用淨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畫像者。此菩薩是見五地中處處相。是人應以花香供養佛像。此是菩薩六地處處地見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如來行者。此人應勤修精進。當勤修受學讀誦。此是菩薩三地見相。此人常應法施。又應掃如來塔。破除憍慢以此淨業障。見餘菩薩詣如來所。是何相。見如來向食之處。此是初地相。見如來向經行處。是第二地相。見如來向說法處。是第三地相。見如來默然坐。是第四地相。見如來靜處坐。此是五地相。見如來行唄者。是六地相。見如來疾走。是七地相。若見如來作神通。是八地相。見如來變化。變化去者。是九地相。見如來行去迴顧共語說空。是十地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知為眾生說法不知所說。是第二地相。是人於如來般涅槃後。毀呰說法師。不自知過。此人當求善知識。供養聽聞善法。不求其過如是。淨除業障。聞佛說施是初地相。聞說戒是二地相。聞說忍是三地相。聞說精進是四地相。聞說禪是五地相。聞說般若慧是六地相。聞說大悲是七地相。聞說無礙是八地相。聞說三昧是九地相。聞說成就力是十地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虛空中神通行者。此是七地相。聞受道記。此人常應修尊重默然。修習成就甚深忍。如是疾成正覺。見如來在虛空中是初地相。見如來食是第二地。見光是第三地。見說法是第四地。見現神通是第五住地。見入三昧是第六住地。見放光見如來虛空中行去。是第七住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見如來般涅槃者。此人前謗法。出家諂曲求利。應勤供養三寶奉施說法之人。一心三時精進。如是以淨除業障。見前五地處處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見闍維如來。是人口惡知識。見毀法隨喜。此菩薩初地。此人發菩提心不久。是人應於七日七夜中持燈。若說法人前若如來塔前。一心懺悔。於日中晝三時。勸眾人聽法。以此淨除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得如來舍利。此說菩薩三地。夢中親近如來。聞受記得度。夢住餘地。得如來舍利。如是相得如來髮是初地。夢得如來爪是第二地。夢得舍利是第三地。夢得齒第四地。夢得牙第五地。夢得白毫第六地。夢得手第七地。夢得冠第八地。夢見闍維如來全身不散第九地。見如來全身第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見得如來髮不散。此是菩薩第九住地。夢佛前授菩提記。除生死業障。夢得在家時髮是初地。夢得出家時髮第二地。夢市中得髮說第三住。於城中得髮第四住。於城門中得說第五住。於外得第六地。於園觀中得第七地。於乘上得第八地。於虛空中得第九地。於三昧中得第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塔。此菩薩少業障。少許魔業。若親近善友。善解法忍得陀羅尼。此是一切十地相。見如來泥塔。此說是菩薩初地。見石塔第二地。見石泥像說是第三住地。見欄楯塔第四住地。見石柱圍遶是說第五住地。見金覆塔是說第六住地。見寶塔是第七地。見鈴網覆塔是第八地。見若七地初見是覺魔業。若九地十地見。是不顛倒見。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莊嚴塔。不久覺菩提道。為諸天憶念。此是菩薩第八住。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神通塔。此生當淨業障。此是菩薩第八住地。若菩薩憶念。此應離惡知識。應初住修信。二住修智。三住地多修信解。四住地久修行。五住地修淨信解。六住地修平等心。七住地第一義解。第八住地修莊嚴佛土。第九住地授持。十住地住不顛倒。若住餘初住。當知是魔業。若七住人不可欺誑無巧方便。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聞如來聲不見形。是菩薩四地。以住自在地。破見佛地眾生出家諂曲說法。此人應晝三時夜三時修淨心。如是淨除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供養如來。說是菩薩初地乃至九地。如是菩薩能成就陀羅尼。是菩薩諸佛所念。此菩薩應修平等心。如是疾成無上道。若夢住供養如來。此說菩薩初地相。若坐與者。是說二住地。若莊嚴與此說。是三住地。共自眷屬與者。是說四住地。與多人共與。是說五住地。若與自眷屬及與多人共與。是說六住地。一切莊嚴成就與。是說七住地。若稱讚與。是說八住地。若作神通與。是說第九住地。覺一切魔事。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見以花鬘香末栴檀供養如來塔。此是菩薩見初地五地處處地。是前少行檀波羅蜜。覺已憶念此相。生長施心。此說是初地相。生長戒心說是二地。生長忍說是三地。生長精進是見四地。生長禪是見五地。生長無礙心。疾遍一切不退轉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著垢膩衣。此菩薩多法障。是初地處處。見一向憎疾迴向緣。是見初地離憎愛。迴向是見二地。若身見第三地。若心見是第四地。若夢中見是第五地。若成就菩薩。夢中少夢見受報。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聞未曾聞法。此菩薩曾供養多佛。多世中作說法師。此說見初地處處乃至七地。此如說修行。此疾覺菩提。若聞種種說是見初地。若有疑心猶欲更聽。是見第二地。若聞已斷疑。是見第三地。若聞說陀羅尼。是見第四地。若聞說佛相者。是見第五地。若聞第一義諦。是見第六地。若聞說一切法。是見第七地。如是地地知。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未曾學法。學已不忘不失不見。若忘失此菩薩前身。為利養心不清淨心法施。今應以清淨供給。攝取學人。以無諂曲心求一切物。供給說法學問人。以此淨除業障。若初地二地聞法不失是見初地。若覺失是見二地。此覺魔業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未曾見法師。此菩薩為諸菩薩所憶念少業障。覺已得見明此菩薩說。是六地初地。若說偈不說經是說初地。若說經是說二地。若說經說偈是說三地。若說種種是說四地。若說甚深是說五地。若說無礙是說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夢在法座說法。此菩薩前身為佛敷法座。此菩薩是甚深法忍器。是見第八地初相。若夢樂說是說初地。若非樂說是說第二地。若忍樂說是說第三地。若無辯說是說第四地。若說凡夫界是說第五地。若說聲聞界是說第六地。若說菩薩界是說第七地。若說佛界是說第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知得無畏。此菩薩過一切業障。過八地見九地處處。若夢得無所畏。所說眾人樂聞。此菩薩是見初地。若夢得無畏說法得財。此菩薩見第二地。若得法利無畏。此菩薩見第三地。若見善知識無畏。此菩薩見第四地。若思善心無畏。此菩薩見第五地。若得身安樂無畏。此菩薩見第六地。若心樂無畏。此菩薩見第七地。若得通無畏。此菩薩是見第八地。若得記無畏。此菩薩見第九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道場。此菩薩純善。心向道不退轉是。十地處處見。若見道場不見樹。是說初地。若見樹不見菩薩。是說第二地。若見多樹圍繞。是說第三地。若見葉具足成就。此菩薩是說第四地。若見花葉具足。此菩薩見第五地。若見果成就。此菩薩見第六地。若見敷坐。此菩薩是見第七地。若見人圍繞。此菩薩是見第八地。若見龍圍繞。此菩薩見第九地。若見天圍繞散花聞歡喜聲。此菩薩見第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如來經行。此菩薩應勤修精進。勤修法施。安慰眷屬不求其過。若菩薩是七地處處見。若見如來不淨地經行。此菩薩是初地。若見淨地經行。此菩薩見第二地。若見敷座經行。此菩薩是見第三地。若坐者。此菩薩見第四地。若見樹圍繞。此菩薩見第五地。若見散花。此菩薩見第六地。若見高座覆上者。此菩薩見第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如來轉法輪。此菩薩是不退轉。是七地初地見處處地。淨無業障。若見座。是菩薩是見初地。若見敷座。是菩薩是見二地。若見敷雜色座。是菩薩見三地。若見散花於座。此菩薩是見四地。若見種種寶覆蓋高座。此菩薩是見五地。若聞空中歌頌稱歎聲。此菩薩是見六地。若見白蓋以寶網覆上。此菩薩見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如來般涅槃塔。此菩薩是初地八地處處見。近無上道。少於業障。若見塵土坌塔。此菩薩是見初地。若見淨無塵者。是菩薩見二地。若上生草。此菩薩是見三地。若見青草覆上。此菩薩是見四地。若見種種雜花樹圍遶。此菩薩是見五地。若見花果樹圍遶覆上。此菩薩是見第六地。若見種種雜姓眾生圍繞。此菩薩是見七地。若見幢蓋聚集。此菩薩是見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得如來衣。此菩薩是見初地八地處處地相。此菩薩應勤修成就念佛智。此菩薩少於業障。若得如來垢膩衣。此菩薩是見初地相。若得如來淨衣是見二地。若得如來染衣。此菩薩是見三地相。若得如來打衣。此菩薩是見四地相。若得如來放光衣。此菩薩是見五地相。若得如來一衣。此菩薩是見六地相。若得如來三衣。此菩薩是七地相。精進相不精進相除魔業。是菩薩有疑。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得如來鉢。此菩薩佛所憶念。是見八地。此菩薩是聞明法器。修無業障忍。如是趣無上道。若得污不淨鉢。此菩薩是初地。若得空淨鉢。此菩薩是二地。若得滿鉢味。此菩薩是三地。若得滿鉢花。此菩薩是四地。若得滿鉢果。此菩薩是五地。若得滿鉢食。此菩薩是六地。若得滿鉢香。此菩薩是七地。若得滿鉢花鬘香。此菩薩是八地。若得如來衣鉢。此菩薩是九地。若虛空中得如來鉢。此菩薩是十地。此菩薩應覺魔業。除初業不勤修。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一如來。應靜處勤修空三昧。此菩薩是八地雜業障。應勤修淨心。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於夢中見如來。多人眾中見如來身。此應忍樂攝取多人。此菩薩一切地處處見。相應勤進修道。若見居士雜姓人圍繞如來。此菩薩是初地。若見王者眾圍遶如來。此菩薩是二地。若見婆羅門圍繞如來。此菩薩是三地。若見王圍繞如來。此菩薩是四地。若見龍圍繞如來。此菩薩是五地。若見四大天王圍遶如來。此菩薩是六地。若見帝釋圍繞如來。此菩薩是七地。若見梵天圍繞如來。此菩薩是八地。若見淨居天圍繞如來。此菩薩是九地。若見菩薩圍遶如來。此菩薩是十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得如來蓋者。此菩薩最後地處處見地。解魔業雜業。求利養疾趣向。若見草葉蓋。此菩薩是初地。若見竹蓋。此菩薩是二地。若見樺皮蓋者。此菩薩是三地。若見大蓋者。此菩薩是四地。若見鐵疊蓋者。此菩薩是五地。若見銅蓋者。此菩薩是六地。若見金蓋者。此菩薩是七地。若見七寶蓋者。此菩薩是八地。若見鈴網蓋垂下者。此菩薩是九地。應覺六地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革屣。見一切十地。此菩薩應勤修精進趣向。此菩薩受記繫在受記界。若向村間見革屣者。此菩薩是初地。若僧坊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二地。若園觀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三地。若經行處見革屣者。此菩薩是四地。若房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五地。若坐禪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六地。若河水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七地。若山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八地。若空中見革屣者。此菩薩是九地。若神通見革屣者。此菩薩是十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如來坐。此菩薩是初地六地。此菩薩應樂修寂靜少於業障。未成就業無敷座。此菩薩是初地。敷座。此菩薩是二地。顯現敷座。此菩薩是三地。若敷種種座坐。此菩薩是四地。畢竟敷座。此菩薩是五地。若善敷好座。此菩薩是六地。應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與如來食。此菩薩是七地見初地相應。勤修精進趣向道。此菩薩少於業障。若見如來入家中立施食者。此菩薩是初地。若在家中坐施食者。此菩薩是二地。若門外立施食者。此菩薩是三地。若市中施食者。此菩薩是四地。若城門中施食者。此菩薩是五地。若僧房中施食者。此菩薩是六地。若房中施食者。此菩薩是七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於夢中自知施如來衣者。此菩薩是六地初地。此菩薩應勤修無相三昧趣向菩提。若恭敬心施如來衣者。此菩薩是初地。若施如來白衣。者此菩薩是二地。若施染衣者。此菩薩是三地。若施如來雜色衣者。此菩薩是四地。若施如來金色衣者。此菩薩是五地。若施如來雜寶衣者此。菩薩是六地。若施如來色衣者。此菩薩是七地。若施如來天衣者。此菩薩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知施如來花。此菩薩是六地處處相。此人多業障善根難生。若夢中施如來曼陀羅花。此菩薩是初地。若散花施者。此菩薩是二地。若種種雜色花施者。此菩薩是三地。若以花著如來上。此菩薩是四地。若自手以花著如來手中。此菩薩是五地。若以天花施如來。此菩薩是六地除魔業。除二種人初業多疑悔者。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夢入山生疑心生謗。當知多有業障。多有病痛少於智慧。此人應於一切眾生生無礙心。以此心趣向菩提此菩薩。是五地初地見。此菩薩應七年中晝夜六時起清淨心。初地明慧相當勤具安樂具。供給二地第三地。供養三寶第四地。應勤修甚深法忍第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見裸形。當知自無業障。當知見初地。若城中自見裸形。是見第二地。若阿練若處見裸身。是見第三地。若山中見裸形。此見第四地。當知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見自趣四維去。此菩薩捨善知識。是見初地。少於智慧懈怠多憂多惱。為多人所笑。多於病痛。心多狂癲。為善根故求於出家。復還入俗。貧苦無有財物多病。為利養故謗毀法師謗法不信不解。當還生正直心親近法師。勤修一切施無礙心趣向菩提。此菩薩乃至解於六地。此菩薩以軟中上心。除害過罪。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趣向未曾見方。此有魔業業障。此菩薩三地處處見地。應勤修淨根供養三寶淨初地。若勤修空見第二地。修法忍見第三地。乃至住六地。自知此菩薩見初地。出入多於善根。亦多不善根。此捨命不生愁惱。捨惡知識。親近信解知法人無姦偽。如是淨於業障。彼以姦詐心盜法。當親近善知識。此菩薩自夢見在濁水中去。是見初地。若自見在濁水沫中行。此是見二地。若見涌沒水中行。此是見第三地。若涸水中行。見第四地。若夢在清水中行。是見第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雲雨。此菩薩多魔業。此菩薩是初地七地見。此以自在力。嬈說法師。前出家為利養故。呵責法師。若法師如法教悔。常違反師語。應勤修忍辱生信解心。離於利養一向為利他。以此淨業障。若見塵土雲雨。此菩薩是初地。若見黑雲。此菩薩是二地。若見亂雲。此菩薩是三地。若見雷雲。此菩薩是四地。若見電雲驚怖。此菩薩是五地。若見雨雹。此菩薩是六地。魔業地地應知。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地搖。此菩薩是初地。久行初業多。初業多初業障多恐怖眾生。應修無畏施眾生守護三業。以此淨除業障。彼若常見地搖。是初業初地。破城池燒人眾。此菩薩二地。若地久動是三地。發真實誓是四地。魔業是五地六地。勤修總持是七地。大威德諸天悉來集會是八地。諸龍來增益氣力是九地。是梵天來是十地。聞如來祕密語。地搖動地地應覺知。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見在鬪訟中。是菩薩是四地初地。若見上地。是魔業乃至七地。不勤修習攝取伏非法人。先時為利養故。違說法人。姦詐說法自活。當學方便。當善心修六波羅蜜。以此淨除業障。若被呵瞋生驚畏心是初地。夢被刀斫是二地。若被土塊杖是三地。若被惡罵是四地。魔不解不勤修。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自病。此菩薩是二地處處地見相。世間出世間多作艱難。欲多法施復還斷絕。欲多財施。復還斷絕。應當供給修行法人。修無礙心修不放逸。慢修不自在慢。以此淨除業障。若見在餘處地病。此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墮山。無所依止。先時於善心。一向詐姦多不信解。多於業障。魔業增盛。身心羸劣。受法疾得尋復忘失。生欲樂心中間放捨。若見財封捨離。若見佛法捨離。捨離忍辱。親近惡行。不近善法。於深信解入邊。不生信解。此菩薩是見二地初地。若自見刀山中行是見初地。若自知石山中墮是見二地。住餘地無業障無魔業。應生信心於三月中晝三時夜三時懺悔。應觀世間因緣法。應修供養。如是以除業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六
──西晉竺法護譯──
        〈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二〉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見被縛將殺。此菩薩魔業增盛非業障。彼應修無礙定修於慈心。以此淨除業障。此菩薩是見六地初地。若夢被繫在死尸中是見五地。若被縛至親里圍繞是六地。是魔業不勤修初地羸劣。為無上道應修增上進。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知在刀中。此菩薩是初地五地。多惡知識多艱難。應靜無忿怒無障礙心。一向勤利他人。以此淨除業障。前曾在上位惱亂持戒人。見人持種種刀。自見在中。此菩薩初地見。若見人持一刀在中是第二地。見捉杖在中是見三地。若見捉石在中此見四地。見在空手眾中住是五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自見在空中。此菩薩在信地。得無生法忍。此菩薩諸天所念。應修好威儀。應常修精進勸發眾生求無上道。不應常住一處。如是清淨。此菩薩是初地七地。見處處地。若見虛空中行施。此是初地。若空中見仙人。此見第二地。若見沙門。此見第三地。若見龍第四地。若見天第五地。若見梵天是第六地。若見菩薩如來。是第七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見捉炬。應勤修明慧。此菩薩是初地五地。此菩薩應不顧身命不觀飲食。應行禪不生疑悔。如是趣向。住初地樂修對治。住二地樂修禪。住三地樂修慈。住四地樂修悲。住五地樂修捨。住初地應修念佛為明見。住二地應修放解。住三地應修聞。住四地應修持。住五地應修空。如是應得明。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菩薩踰宮出。此菩薩初地六地處處見。增加精進得不退轉。在菩提記界疾近無上道。若見步出是見初地。見乘牛車出是見二地。見乘馬車出是見三地。見乘象車出是見四地。若見乘人車出是見五地。若見乘空中車出是見六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經。此菩薩是初地三地處處地見。此人多諸因緣。多諸謗毀。數數多諸艱難。應一心修悔過常修精進。若夢得世俗典籍聲聞經法。此是初地。夢得檀相應經是見二地。夢得甚深相應是見三地。不勤修乃至七地。若諸天與。若菩薩與。如法來與藏。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聞得法功德聲。此菩薩是初地六地。見處處地。見前得佛總持。此菩薩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施於辯才不求人過。如是清淨。聞出香陀羅尼聲。此菩薩是初地。聞文字陀羅尼是第二地。聞書寫陀羅尼是八地初地。見處處地。此不應愛著三界。勤修獨處。彼少於業障少於魔業。煩惱增盛。應聽種種法。應修多觀。如是相應。有覺觀三昧是初住地。無覺少觀是三住地。無覺無觀是四住地。梵處空處三昧是五住地。現一身三昧是六住地。大通三昧是七住地。出生佛莊嚴三昧是第八住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方廣經聲。此菩薩是六地初地。應修信解法決定忍。此菩薩少於障。緩趣無上道。勤問持戒之相。應尊重師長。如是趣向菩提。聞檀波羅蜜經聲是初地。聞戒經聲是二地。聞忍經聲是三地。聞精進經聲是四地。聞禪經聲是五地。聞般若波羅蜜聲是六地。除不勤修人。佛所持善心成就者。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說法比丘字聲。此菩薩是四地初地。此應依止善知識。此菩薩多諸艱難。多諸疑悔。少於智慧。應修無礙心。應方便勸一切眾生修無疑悔心。如是清淨。若見前所聞法師名此初地。若聞不見法師名見第二地。若聞他異世界法師名是第三地。若聞一生補處菩薩。若聞樂上地聲是第四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信辯。此菩薩是初地三地。此菩薩是辯器。若遠離三法疾得明。何等三。見他得利心生嫉妬。為利養故姦詐親近。如是三法當遠離。然後趣向說少偈頌是初地。能說種種偈是二地。說甚深偈是三地。多說上地偈。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得經辯。是初地八地見。此有多功德因緣。當勤依修戒當修勝供養供養淨行人。不應修智慢。如是夢中當受業障。少受苦報。彼出初地。四辯說方等經是說二地。說種種經是三地。說前因緣是四地。說三世是五地。說波羅蜜是六地。說甚深經是七地。說一切決定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聞陀羅尼聲彼是七地。此菩薩受諸煩惱少業障。應問智者修靜默處趣解脫。如是趣向。夢在村中是初地。在房中是二地。在僧房中是三地。在阿練若處坐是四地。若夢坐是五地。若園觀中是六地。夢在山頂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聞他方世界未曾聞如來名。此菩薩是受記初地八地。憍慢自在故。不趣向道多魔業。為供養故修不淨威儀。然後趣向。修捨是初地。夢戒慢是二地。聞慢是三地。方便慢是四地。疑慢是五地。智慢是六地。所說慢是七地。受持慢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某世界某菩薩聲。此菩薩是五地初地。此菩薩為菩薩所憶念。少煩惱應離憍慢。勸多人修智。如是相應得陀羅尼是聞初地。夢出家是聞二地。夢苦行是三地。夢道場降魔是四地。夢覺道是五地。聞見上多聞見不定羸劣善心是見初地。住於疑心是二地。退心放逸是三地。增上放逸是四地。多定是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在海中。此菩薩精進是八地。見處處地。應修多聞精進慧解。若夢中無所依止是初地。若在海際是二地。若在船乘是三地。夢往去是四地。夢上船是五地。夢水中坐是六地。在船中坐是七地。夢船中滿寶在上坐欲出海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集寶此菩薩是初地三地。見處處地。此菩薩多逢苦惱。應樂修淨業不求人短。於說法者知恩。如是趣向。夢掘地中得寶初地。雜土得寶是見二地。雜草得寶是見三地。是不勤進相是魔業。若六地若四地。不勤方便。魔業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在須彌山頂。此人不退轉。是見初地五地。彼有少功德。親近惡友。因緣姦詐。無信親近善知識。今應修不姦詐多修信解。如是趣向。若夢在須彌山。當知上六住。夢住須彌山是七地。夢四顧望是八地。夢坐者是九地。夢山動是十地。此初地乃至見五地。勤進修善心。在善知識手是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見上山。此菩薩是初地五地。害一切煩惱業障。於說法人不生恭敬。應修不諂曲淨除業障。如是趣向菩提。初地增長三時勤進。二地勤修念佛。三地修空。四地修大悲。五地修慧。夢自上山是初地。在山中是二地。在山上是三地。夢觀看是四地。坐者是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上山此菩薩見。是七地初地。此菩薩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捨一切所愛物供養智慧者。於智慧人邊。應自伏憍慢。若夢度七大山乃至須彌山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夢上樹。此菩薩是初地四地。處處地見。應覺業障魔業。應親近依止善知識。得於慧明。時時當決斷法義覺知。如是趣向。見樹枝葉具足陰涼是初地。見香樹是二地。見花樹是三地。見果樹是四地。是勤進相若不勤進是魔業。若見高處樹枝葉花果具足除業報。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龍象。此菩薩是初地六地。處處地見。此菩薩行施不行慧。困乏善根。應當修信。當修善念如是相應彼初地。見不清淨龍象二地。見白龍象三地。見六牙白龍象四地。見莊嚴象五地。見捉幡蓋龍象六地。見歡戲龍象。
  復次。金剛摧。菩薩自夢上龍象。此菩薩是見初地七地。一生當得如來應供。有入法智。多希望應修恭敬勸發。菩薩離於幻偽姦詐。應處處知足修適意施。如是清淨。夢上象是初地。夢自著白衣上象是二地。若夢染衣是三地。若夢種種色衣是四地。若夢香染衣具足莊嚴是五地。若夢著冠是六地。若夢捉莊嚴蓋是七地。除魔業不勤進上地相。見一切具足。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上馬。此菩薩是初地四地。此應修依止戒波羅蜜度。彼魔業增盛。少於業障。當多修空慧勤修生信。如是清淨。自夢上住馬是初地。夢上行馬是二地。夢上走馬是三地。上莊嚴馬第四地。除上地魔業。此菩薩增上慢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作成實誓。此菩薩一切地十地。處處地見。彼於業障多增盛魔業。多諸方術行。善修出生三昧。應正修威儀不多積聚。如是淨業障。作成實施誓。此是初地。為解繫縛是二地。為解病是三地。為城池是四地。為王是五地。為閻浮提是六地。為四天下是七地。為千世界是八地。為三千世界是九地。日出時地遊雨天花是十地。除魔業初地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藥樹。是菩薩是見初地七地。滿足成就受記法。應修不望報施正直不求人過。如是清淨。夢見少果樹是初地。若見多果樹是二地。若見苦果樹是四地。見藥樹是五地。若見天樹是六地。若見甘果樹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花樹。此菩薩是七地初地。應作種種善根不親近四眾。如是趣向。見多花樹無香是初地。見香花樹是二地。夢見多香花樹是三地。見雜花果樹是四地。見無葉花樹是五地。見天花樹是六地。若見菩提樹是七地。除在惡知識手慢緩不勤精進魔業。上地一切成就見。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未曾有城。此是六地初地。此菩薩有業障。此無生法忍。先修堅固三昧空三昧。無礙心極苦行。如是清淨。夢見初起城是初地。見作竟城是二地。見城中街市成就是三地。見遊戲處成就是四地。見池水成就是六地。除在惡知識手慢緩不精進魔業。上地具足見。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阿耨龍王池。此是八地初地。少眾煩惱彼疾出生明。若無姦詐勤修進行不顧身命。一切所須滿適他意。如是清淨。若見阿耨龍池岸際此是初地。若見池中是二地。若一切見是三地。若手觸水是四地。若洗是五地。若岸際坐是六地。若見阿耨龍王是七地。若入龍宮增與氣力是八地。除魔業九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見天子。此菩薩上地五地。見處處地。彼少業障少魔業。猶如微滴。應三月勤修寂靜除業障得明淨。如是人應念十方佛。應修不愁惱。彼若見四大天王眾是見六地。見三十三天是七地。見兜率天是八地。見梵天眾是九地。見淨居天是十地。初地相應。一切見魔業。成就善心。見一切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見龍。此是見八地處處見。當成就慎忍。雖勤精進數數廢稽。勤修方便數復放捨。彼所有財封。當以供給法師。乃至所愛之物悉以捨與。然後趣向。若山上見龍是初地。若曠野見是二地。若池岸上見是三地。若林中見是四地。若人眾中見是五地。若王城中見是六地。若多人眾圍繞見是七地。若空中見是八地。除魔業業障初地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自見向餘方閻浮提。是初地六地。若得忍彼少於障。若不勤修。不得於明。若懈怠姦詐親近彼。若生信如是清淨。若不樂見閻浮提是初地。若樂見是二地。若見村落城邑可愛是三地。若見園觀雜花是四地。若見大眾喜樂是第五地。若相娛樂是六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著白衣。此菩薩是見八地初地。此業障清淨魔業增盛。彼生樂法心。數復退減功德。多諸艱難。一切物不應慳惜。如是清淨。若自見一切所須一切敷具人所憙者。不惜身命。多聞修善根。若著久故好衣是初地。若見長領新衣是二地。若見長領衣是三地。若見打治衣是四地。若見打治摩衣是五地。若見染衣是六地。若見象色衣是七地。若見天衣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得寶鬘此是初地九地。彼無業障無魔業。當自責己過。不責於他。求修聞法不作鬪訟。如是清淨。若一種寶鬘是初地。如是二種乃至七種寶鬘是七地。若得轉輪王摩尼寶鬘是八地。若見天寶鬘是九地。除魔業。是見初地起業相。若戲笑懈怠。親近戲笑懈怠不省錄人。應當覺知。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見頭著花鬘是八地初地。此實有業障。若初中後生定善心。捨一切物不生愁惱。如是清淨。若得一色鬘是初地。若得惡色鬘是二地。若得種種色鬘是三地。若得一切花鬘是四地。若得龍花鬘是五地。若得天花鬘是六地。若得天種種花鬘是七地。若得雜天人花鬘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取得亂花。此菩薩是見六地初地。此菩薩應勸化菩薩。若有自在力勢不侵抂餘人。若取有色無香花是初地。若取有色香花是二地。若取金色花是三地。若種種色花是四地。若取水陸花是五地。若水陸種種雜花是見六地。如是相勤修精進。若魔業若上地若四地。一切適意龍所持來。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打鼓作伎彼是九地。見處處業障魔業增盛。此應勤修多聞精進。於一切眾生生平等心。如是清淨。若夢空中打鼓是初地。若平地見是二地。若村中見是三地。若大城中見是四地。若大眾中見是五地。若屋上見是六地。若山中見是七地。若須彌山頂見是八地。若虛空中見是九地。除勤修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日月蝕。是菩薩初地六地。毀滅善法多諸煩惱。成就惡業。應以一切物施不望業報。如是清淨。見日月初出是見初地二地。見雲三地。見聚雲五地見無塵霧六地。見日月中時除魔業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不淨塗身。是菩薩見初地三地。於前身毀罵賢聖。修惡行菩薩。此菩薩應三年中。晝夜三時勤修懺悔。自後更不於餘人生輕慢心。應多修信解如是清淨。以青淤泥自塗身者是初地。若塗半身是二地。若處處被塗是三地。乃至六地。應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作王。此菩薩一切十地見處處地。有厚善根亦有厚艱難。不應於他希望。供養於他不起姦詐。修質直施。所有持戒。與他共不自讚不毀於他。如是以覺道。若在村中恐怖者是初地。若在僧房中是二地。若在園觀中是三地。若天祀中是四地。若在大城中是五地。若在山中是六地。若作閻浮提王是七地。若作轉輪王是八地。若在海中是九地。若在須彌山頂是十地。除魔業不勤精進。應念諸佛菩薩也。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王前若輔相前若大眾中。是菩薩是八地。見此雜煩惱。彼應教化眾生。應修供養自修清淨。如是清淨。彼初地施雜眾煩惱。二地戒。三地聞。四地定。五地持。六地通。七地說法。八地眷屬成就。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騎乘在園林中。此菩薩是九地初地。見此菩薩不知是世間利養飲食。為魔所牽縛。少於業障。應供給法師供養所須應習寂默。如是趣向彼。初地無智行。二地無慧。三地無決定智。四地無禪智。五地無無礙智。七地無出生智。八地無莊嚴智。九地無願智。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見所未見有村落僧坊人眾。此菩薩是初地六地。彼多艱難應修念佛。如是清淨。修信心施修一切信解。見如是行相者是初地。若卒有所作是二地。若莊嚴是三地。若見莊嚴竟是四地。若見四眾聚會是五地。若見天眾是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蓋是初地七地。見佛所持多艱難不為所屈。彼於說法人不應起惡意。如是清淨。若見花蓋是初地。若見琉璃蓋是二地。若見花及蓋是三地。若見物蓋是四地。若見畫莖蓋是五地。若鈴網蓋是六地。若見寶網蓋寶網垂覆是七地。除魔業不勤精進。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自夢與多人說法。此菩薩一切十地。見彼地地應覺知魔業業障。欲得決定辯當出推求。於一切物不應愛著。於求法人生清淨信心。修六和敬戒。如是清淨。若夢說云何修行施。此是初地。云何十善法是二地。云何聞是三地。云何頭陀德是四地。云何說空是五地。云何說訶責習是六地。云何說無染著是七地。云何說莊嚴定是八地。云何說莊嚴佛是九地。云何說妙時是十地。初地施財二地戒財。三地方便財。四地具七財。五地奉給財是。六地決斷財。七地決定財。八地通無礙財。九地行財。十地得財。彼初地善根增上。二地戒增上。三地方便增上。四地所作增上。五地十二因緣增上。六地甚深忍增上。七地壞智增上。八地壞教化眾生增上。九地調伏增上。十地壞淨國土增上。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初立城郭。此菩薩是八地。受不退轉記。應親近供養甚深信解。人多決定疑悔法障。彼應供養法師得除疑悔。如是清淨。彼中住初地。疑道為得佛為不得佛是二地。教化眾生智疑是三地。出生定疑是四地。應作智疑是五地。道果疑是六地。出生疑是七地。遊戲疑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縛筏濁水中過。彼是七地初地業障魔業增盛。應生增上欲心堅固不壞和合相應。無生明淨。若智方便艱難是初地。若欲修勤善身懈怠是二地。若心非時是三地。或時明是四地。若少無畏是五地。若教化艱難是六地。若佛法艱難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集船。此菩薩是六地。若平等行六波羅蜜有艱難。當行無依六波羅蜜。如是清淨。若夢作船未竟是初地。作船竟是二地。若夢二船並是三地。若並縛二船是四地。見大眾上船是五地。見入船去是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雲雷放電。是菩薩五地初地。彼魔業增上。少於業障。當多思善念捨所愛物。集陀羅尼。如是清淨。若見雲雨電驚怖是初地。若不驚怖是二地。若憶念法是三地。若住山頂憶念是四地。若空中念是五地。除魔業。若上地龍來集。會奉事所。作不生驚怖。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莊嚴得刀。此菩薩是初地三地。此魔業業障增盛。彼應親近忍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如是清淨。若是垢膩刀是初地。得無垢刀是二地。得利刀是三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器物。此菩薩是七地。如是相應當修行。彼不定有魔業業障。應勤行四攝法。如是清淨。應淨除六地。退法得增上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示眾生道。此是一切十地相。此如是初相應覺業障煩惱障。應供養親近法師。捨一切物勤修精進。如是趣向。若見乘在道轉動是初地。示趣園觀道是二地。示趣城道是三地。示阿練若道是四地。示山道是五地。示趣海道是六地。示天道是七地。示聲聞道是八地。示菩薩道是九地。示佛道是十地。說示道竟示地初地。覺魔業覺煩惱業。此前六地無過也。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入園林中。此菩薩八地初地。彼夢中受魔業煩惱業。夢驚怖悟已生愁苦。此應當修空聽甚深法。應當默然離於睡眠。應親近決定說道法者。如是清淨。若自夢退失王位心生驚怖是初地。夢破戒驚怖是二地。夢法沒盡驚怖是三地。夢法師無常驚怖是四地。若夢為火所燒驚怖是五地。夢被驚怖是六地。夢墮山驚怖是七地。夢見世尊入涅槃驚怖是八地。不勤進六地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五穀聚。此菩薩是八地上地住。初地第二地如是見不勤進。見魔業不要談說。前身曾供養諸佛。多諸艱難。不依一切世間。不觀於捨守護三業。如是清淨。夢見聚穀是七地。夢聚三千大千世界穀是八地。若夢五穀聚熟是九地。若夢刈穀是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治眾生病。此菩薩是八地。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修大悲勤勸化不生疑悔。如是相應。夢治小兒是初地。若夢治女人是二地。若夢治大人是三地。若夢治熱病是四地。若夢治白癩病是五地。若夢治自殘病是六地。若夢治乾消病是七地。若夢治鬼病是八地。除魔業。應修集忍行成就菩薩大悲善心。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聞授菩提記。此菩薩是見十地。此受記魔業業障應覺知。受十地記。初地受道記。二地受菩薩行記。三地受忍記。四地受願記。五地受三昧記。六地受慧記。七地受方便記。八地受出過聲聞辟支佛地一切知記。九地受一生補處記。十地受佛灌頂記。彼修大悲般若波羅蜜善權方便。親近如是趣向。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覺道此菩薩是初地。應覺大悲應勤修精進。應信善心。如是趣向覺知是八地。動三千大千世界是九地。夢放光諸天大聲歌頌喜嘯是十地。初地七地不勤進魔業如是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滿瓶。此菩薩見一切十地。當如是知。若村中得是初地。若門中得是二地。若道中得是三地。若樹下得是四地。若住得是五地。若坐得是六地。若山頂頭得是七地。若空中得是八地。若食時得是九地。若莊嚴乘騎若園觀是十地。此地地魔業業障。應覺如是清淨趣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是相所得  決定無有疑  大士應如是  莫見他少短 
        人德難可量  大海可熾火  火中可生水  此一一有相 
        若退於菩提  終無有是處  若以於兩肩  頂戴於須彌 
        遊至於十方  恒河沙世界  如是之相貌  此事猶可作 
        如此菩提心  終無有退轉  大地可反覆  菩提心退轉 
        終無有是處  此中少功德  若有善心人  以向無上道 
        有四法無量  世間無智者  虛空界難知  如是眾生界 
        佛知菩提心  愚者應當知  諸菩薩所行  不應生輕毀 
        可以一小草  測量於大海  眾生之所行  不可得思議 
        假使大海水  盡融為洋銅  為己身命故  猶尚可飲盡 
        於諸菩薩行  終不可輕毀  如飲洋銅苦  其苦不可數 
        或有業障礙  或為魔所亂  彼人受生處  終無有憂悔 
        若人為樂故  於惡色愚癡  破戒可厭惡  不可恭敬者 
        如是等人所  不應生輕慢  眾生之所行  甚難可得知 
        猶如舍利弗  寂默入禪定  能於一心中  唯知五十心 
        猶如諸世尊  一念知無量  不應於諸佛  而生於疑心 
        猶如阿羅漢  不知自境界  況復當能知  眾生之境界 
        是故一切人  不應作是言  我能知眾生  心中之所念 
        我見染服人  須臾著白衣  如是念念間  念念有變異 
        況誰能復知  真實者愚患  譬如阿闍世  殺害於己父 
        又於如來所  而生惡逆心  還於一念中  深悔過罪心 
        即能除罪報  脫於惡道苦  況有能自生  清淨善心者 
        此心或時縛  此心或時解  此身是無記  亦無有所知 
        云何令此身  而有於過惡  是身亦不應  親近於身色 
        亦復所不應  殺害他人身  譬如真淨金  墮於不淨中 
        本性常清淨  不淨不能損  彼人雖貪樂  行於世間法 
        彼人實功德  善心無損減  王子長者子  眾中作戲笑 
        一切諸大王  見者悉喜樂  此眾生中行  或在天人中 
        或食毒不死  或捉火不燒  況於知覺者  世間愚癡人 
        不能奪癡行  緣覺及聲聞  不如施菩薩  清淨心福田 
        平等猶如佛  菩薩等如佛  見善心甚深  譬如恒河沙 
        諸佛世界中  滿中七寶施  若書持此經  欲比其功德 
        倍數無比喻  善得於命利  菩提心不失  若人為財故 
        入於大海中  必當獲大利  若持一切經  能為多人說 
        不聞於此經  不知眾生行  以是因緣故  應當知勝如 
        不自讚己德  不應謗毀他  善心行清行  若欲速覺悟 
        第一菩提道  樂阿練若處  常護諸情根  勤修於精進 
        遠離於親里  修第一義慈  如是當速疾  得於菩提道
 
  爾時。世尊說此經時。六萬天人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八那由他天人未發心者。令發菩提之心。聞此經故。除捨八十劫生死之罪。是故。若欲不捨菩提者。當受持此經讀誦通利善思念之。勤於方便忍受歡喜奉行。
        爾時。眾中十千菩薩。欲退菩提心生於疑悔。欲還歸家。不知障及魔業過。聞說此經。捨除罪過。於世尊前。生少信心。於此世界。當與彌勒菩薩一時成佛。淨除二十劫魔業。不起此坐。住一生補處。當生他方世界。彌勒成佛時。當一時成佛。彼除二十劫魔業及煩惱故。菩薩但聞此經。尚能多作利益。況受持讀誦顯說。
        佛說此經已。天人阿修羅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諸大聲聞眾所知識。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馬勝。大名有賢。無垢。須跋陀羅。善稱圓滿。憍梵鉢提。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摩訶劫賓那。摩訶注那。滿慈子。阿尼樓馱。離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羅。難陀。有光善來。羅睺羅。阿難陀等而為上首。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所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諸菩薩摩訶薩眾。前後圍繞。又與賢護等十六丈夫眾俱。所謂善思惟義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善化神通菩薩。光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慧願菩薩。香象菩薩。寶幢菩薩等。而為上首。
        咸共遵修普賢之道。滿足菩薩一切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到諸佛法究竟彼岸。願於一切世界之中成等正覺。又願生彼兜率陀天。於彼壽終降生右脇見行七步。放大光明。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而自唱言。我於一切世間。最為尊貴。釋梵諸天咸來親奉。又見習學書計曆數聲明伎巧。醫方養生符印。及餘博戲擅美過人。身處王宮厭諸欲境。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捐捨國位踰城學道。解諸纓絡及迦尸迦。被服袈裟六年苦行。能於五濁剎中作斯示見。順世間故。浴尼連河行趣道場。龍王迎讚。諸菩薩眾右繞稱揚。菩薩爾時。受草自敷菩提樹下結加趺坐。又見魔眾合圍將加危害。菩薩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成無上覺。
        梵王勸請轉於法輪。勇猛無畏。佛音震吼。擊法鼓吹法螺。建大法幢然正法炬。攝受正法及諸禪定。雨大法雨澤潤含生。震大法雷開悟一切。諸佛剎土普照大光。世界之中地皆震動。魔宮摧毀驚怖波旬。破煩惱城墮諸見網。遠離黑法生諸白法。於佛施食能受能消。為調眾生宣揚妙理。或見微笑放百千光。昇灌頂階受菩提記。或成佛道見入涅槃。使無量有情皆得漏盡。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如是諸佛剎中皆能示見。譬如幻師善知幻術而能示見男女等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如是如是諸菩薩等。善學無邊幻術功德故。能示見變化相應。能善了知變化之道故。示諸佛土見大慈悲。
        一切群生普皆饒益菩薩願行。成就無疆無量義門。通達平等一切善法具足修成。諸佛剎中平等趣入。常為諸佛勸進加威。一切如來識知印可。為教菩薩作阿闍梨。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通達一切法界所行。能善了知有情及土。亦常發趣供諸如來。見種種身猶如影像。善學因陀羅網能破魔網。壞諸見網入有情網。能超煩惱眷屬及魔侶魔人。遠出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而能安住方便善巧。初不樂入二乘涅槃。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廣大諸根辯才決定。於菩薩藏法善能了知。佛華三昧隨時悟入。具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諸佛皆悉見前。於一念中遍遊佛土。周旋往返不異其時。於難非難邊能了諸邊。敷演實際差別善知。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超過世間一切之法。善知一切出世間法。得資具自在波羅蜜多。荷擔有情為不請友。能持一切如來法藏。安住不斷一切佛種。哀愍有情能開法眼。閉諸惡趣開善趣門。普觀有情能作父母兄弟之想。又觀眾生如己身想。證得一切。讚歎功德波羅蜜多。能善了知讚歎如來一切功德。及餘稱讚諸功德法。如是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皆來集會。
        爾時。尊者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大德世尊。身色諸根悉皆清淨。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暉。從昔已來初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世尊。今者入大寂定行如來行皆悉圓滿。善能建立大丈夫行。思惟去來現在諸佛。世尊。何故住斯念耶。
        爾時。佛告阿難。汝今云何能知此義。為有諸天來告汝耶。為以見我及自知耶。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如來光瑞希有故。發斯念非因天等。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優曇花希有大士出見世間。故問斯義。又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阿難。如來應正等覺。善能開示無量知見。何以故。如來知見無有障礙。阿難。如來應正等覺欲樂住世。能於食頃住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若復增過如上數量。而如來身及以諸根無有增減。何以故。如來得三昧自在到於彼岸。於一切法最勝自在。是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阿難。往昔過阿僧祇無數大劫。有佛出現號曰然燈。於彼佛前極過數量。有苦行佛出興于世。苦行佛前。復有如來號為月面。月面佛前過於數量有旃檀香佛。於彼佛前有蘇迷盧積佛。盧積佛前復有妙高劫佛。如是展轉。有離垢面佛。不染污佛。龍天佛。山聲王佛。蘇迷盧積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種姓佛。光明熾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開敷花莊嚴光佛。妙海勝覺遊戲神通佛。金剛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捨離煩惱心佛。寶增長佛。勇猛積佛。勝積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覺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瓔珞色王開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無明暗佛。真珠珊瑚蓋佛。底沙佛。勝花佛。法慧吼佛。有師子吼鵝鴈聲佛。梵音龍吼佛。如是等佛出現於世。
        相去劫數皆過數量。彼龍吼佛未出世前無央數劫有世主佛。世主佛前無邊劫數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阿難。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處。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福智殊勝人相端嚴。阿難。彼法處比丘。往詣世間自在王如來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向佛合掌。以頌讚曰。

        如來無量無邊光  舉世無光可能喻 
        一切日月摩尼寶  佛之光威皆映蔽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戒定慧進及多聞  一切有情無與等 
        心流覺慧如大海  善能了知甚深法 
        惑盡過亡應受供  如是聖德惟世尊 
        佛有殊勝大威光  普照十方無量剎 
        我今稱讚諸功德  冀希福慧等如來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願當安住三摩地  演說施戒諸法門 
        忍辱精勤及定慧  庶當成佛濟群生 
        為求無上大菩提  供養十方諸妙覺 
        百千俱胝那由他  極彼恒沙之數量 
        又願當獲大神光  倍照恒沙億佛剎 
        及以無邊勝進力  感得殊勝廣淨居 
        如是無等佛剎中  安處群生當利益 
        十方最勝之大士  彼皆當往生喜心 
        唯佛聖智能證知  我今希求堅固力 
        縱沈無間諸地獄  如是願心終不退 
        一切世間無礙智  應當了知如是心
 
  復次。阿難。法處比丘讚佛德已。白言。世尊。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惟願如來為我演說如是等法。令於世間得無等等成大菩提。具攝清淨莊嚴佛土。佛告比丘。汝應自攝清淨佛國。法處白佛言。世尊。我無威力堪能攝受。唯願如來說餘佛土清淨莊嚴。我等聞已誓當圓滿。
        爾時。世尊為其廣說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嚴。說是法時經于億歲。阿難。法處比丘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
        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世間自在王如來壽量幾何。世尊告曰。彼佛壽量滿四十劫。阿難。彼二十一俱胝佛剎。法處比丘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既攝受已。往詣世間自在王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七匝。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我已攝受具足功德嚴淨佛土。佛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皆當攝受圓滿佛土。法處白言。唯願。世尊。大慈留聽。我今將說殊勝之願。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趣者。我終不取無上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有墮三惡趣者。我終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皆同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得宿念。下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劫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無天眼。乃至不見億那由他百千佛國土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佛說法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無他心智。乃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國土中有情心行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起於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佛剎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壽量有限乃至俱胝那由他百千及算數劫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聲聞無有知其數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及諸緣覺。於百千歲盡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壽量有限齊者。不取菩提。唯除願力而受生者。
  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若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彼無量剎中無數諸佛。不共諮嗟稱歎我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眾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迴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菩薩皆不成就三十二相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於彼國中所有菩薩於大菩提。咸悉位階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被精進甲。勤行利益修大涅槃。遍諸佛國行菩薩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安立洹沙眾生住無上覺。所修諸行復勝於前。行普賢道而得出離。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每於晨朝。供養他方乃至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還到本國。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於彼剎中諸菩薩眾。所須種種供具。於諸佛所殖諸善根。如是色類不圓滿者。不取菩提。
  若我當成佛時。國中菩薩說諸法要。不善順入一切智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彼國所生諸菩薩等。若無那羅延堅固力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眾生能總演說。乃至有天眼者。不能了知所有雜類形色光相。若有能知及總宣說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具有無量色樹高百千由旬。諸菩薩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讀誦經典教授敷演。若不獲得勝辯才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土光淨遍無與等。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如明鏡中現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界之內地及虛空有無量種香。復有百千億那由他數眾寶香鑪。香氣普熏遍虛空界。其香殊勝超過人天珍。奉如來及菩薩眾。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界眾生之輩。蒙佛威光所照觸者。身心安樂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無量不可思議無等界諸佛剎中菩薩之輩聞我名已。若不證得離生獲陀羅尼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周遍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量。諸佛國中所有女人聞我名已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若於來世不捨女人身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佛剎菩薩之眾。聞我名已得離生法。若不修行殊勝梵行。乃至到於大菩提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有等量諸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五體投地。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若諸天人不禮敬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所須衣服隨念即至。如佛命善來比丘法服自然在體。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諸眾生類纔生我國中。若不皆獲資具心淨安樂。如得漏盡諸比丘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國中群生隨心欲見諸佛淨國殊勝莊嚴。於寶樹間悉皆出現。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餘佛剎中所有眾生聞我名已。乃至菩提諸根有闕德用非廣者。不取菩提。
  若我成佛。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皆善分別勝三摩地名字語言。菩薩住彼三摩地中。於一剎那言說之頃。不能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諸佛。又不現證六三摩地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餘佛土中有諸菩薩聞我名已。壽終之後。若不得生豪貴家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應時修菩薩行。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具諸善根。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菩薩聞我名已。皆得平等三摩地門。住是定中常供無量無等諸佛。乃至菩提終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餘佛國中所有菩薩。若聞我名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菩提。
  爾時。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前。發此願已。承佛威神而說頌曰。

        今對如來發弘誓  當證無上菩提日 
        若不滿足諸上願  不取十力無等尊 
        心或不堪常行施  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  不成救世之法王 
        我證菩提坐道場  名聞不遍十方界 
        無量無邊異佛剎  不取十力世中尊 
        方趣無上大菩提  出家為求於欲境 
        於彼念慧行無有  不作調御天人師 
        願獲如來無量光  普照十方諸佛土 
        能滅一切貪恚癡  亦斷世間諸惡趣 
        願得光開淨慧眼  於諸有中破冥暗 
        除滅諸難使無餘  安處天人大威者 
        修習本行已清淨  獲得無量勝威光 
        日月諸天摩尼火  所有光暉皆映蔽 
        最勝丈夫修行已  於彼貧窮為伏藏 
        圓滿善法無等倫  於大眾中師子吼 
        往昔供養自然智  多劫勤修諸苦行 
        為求最勝諸慧蘊  滿足本願天人尊 
        如來知見無所礙  一切有為皆能了 
        願我當成無與等  最勝智者真導師 
        我若當證大菩提  如斯弘誓實圓滿 
        願動三千大千界  天眾空中皆雨花 
        是時大地咸震動  天花鼓樂滿虛空 
        并雨栴檀細末香  唱言未來當作佛
 
  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前。廣發如是大弘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修習如是菩薩行時。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內。初未曾起貪瞋及癡欲害恚想。不起色聲香味觸想。於諸眾生常樂愛敬猶如親屬。其性溫和易可同處。有來求者不逆其意。善言勸諭無不從心。資養所須趣支身命。少欲知足常樂虛閑。稟識聰明而無矯妄。其性調順無有暴惡。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為群生勇猛無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奉事師長敬佛法僧。於菩薩行常被甲冑。志樂寂靜離諸染著。為令眾生常修白法。於善法中而為上首。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若入王城及諸村落。雖見諸色心無所染。以清淨心不愛不恚。
        菩薩爾時。於檀波羅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於惠施。於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起前二行皆悉圓滿。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復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無邊諸眾生類。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無邊諸菩薩眾起諸妙行。供養奉事於諸世尊乃至成佛。皆不可以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或作輪王。帝釋。蘇焰摩天。兜率陀天。善化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王。皆能奉事供養諸佛。及能請佛轉於法輪。若作閻浮提王及諸長者。宰官婆羅門剎帝利等。諸種姓中皆能尊重供養諸佛。又能演說無量法門。從此永棄世間成無上覺。
        然彼菩薩能以上妙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盡形供養一切如來得安樂住。如是種種圓滿善根。非以語言能盡邊際。口中常出栴檀妙香。其香普熏無量無數乃至億那由他百千世界。復從一切毛孔。出過人天優鉢羅花上妙香氣。隨所生處相好端嚴殊勝圓滿。又得諸資具自在波羅蜜多。一切服用周遍無乏。所謂諸寶香花幢幡繒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身諸毛孔流出一切人天音樂。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眾生等。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今已說法處菩薩本所修行。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法處菩薩成菩提者。為過去耶為未來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佛告阿難。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今現在說法。無量菩薩及聲聞眾恭敬圍繞。阿難。彼佛光明普照佛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我今略說。光照東方如恒河沙等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唯除諸佛本願威神所加。悉皆照燭是諸佛光。或有加一尋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億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或普照佛剎者。
        阿難。以是義故。無量壽佛復有異名。謂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奪日月光。彼之光明清淨廣大。普令眾生身心悅樂。復令一切餘佛剎中。天龍夜叉阿修羅等皆得歡悅。阿難。我今開示彼佛光明。滿足一劫說不能盡。
        復次。阿難。彼無量壽如來。諸聲聞眾不可稱量知其邊際。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大目揵連神通自在。於晨朝時周歷大千世界。須臾之頃還至本處。彼經億那由他百千歲數。欲共計算無量壽佛初會之中諸聲聞眾。盡其神力乃至滅度。於百分中不知其一。於千分百千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中。亦不知其一。
        阿難。譬如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以目極觀不知邊際。若有丈夫析一毛端為五十分。以其一分於大海中霑取一滴。阿難。彼之水滴比於大海。何者為多。阿難白言。假使取千由旬水。猶以為少。況以毛端一分而可方之。佛告阿難。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大目揵連。經百千億那由他歲。皆共算數彼無量壽如來初會聲聞。所知數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餘不測者猶如大海。諸菩薩摩訶薩眾亦復如是。非以算計之所能知。
        阿難。彼佛壽命無量無邊。不可知其劫數多少。聲聞菩薩及諸天人壽量亦爾。
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佛出世于今幾時。能得如是無量壽命。佛告阿難。彼佛受生經今十劫。
        復次。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國土豐稔天人熾盛。志意和適常得安隱。無有地獄畜生及琰魔王界。有種種香周遍芬馥。種種妙花亦皆充滿。有七寶幢周布行列。其寶幢上懸諸幡蓋及眾寶鈴。具足百千諸妙雜色。阿難。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黃金白銀琉璃頗梨。赤珠馬瑙玉樹。唯一寶成不雜餘寶。或以二寶乃至七寶莊嚴。阿難。彼金為樹者。以金為根莖。白銀為葉及以花果。白銀之樹銀為根莖。黃金為葉及以花果。馬瑙之樹馬瑙根莖。美玉為葉及以花果。美玉樹者。玉為根莖七寶為葉及諸花果。或有金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頗梨為條。赤珠為葉。馬瑙為花。美玉為果。或有銀樹。以銀為根黃金為莖。餘枝果等飾同金樹。琉璃樹者。琉璃為根黃金為莖。白銀為枝頗梨為條。赤珠為葉馬瑙為花美玉為果。頗梨真珠馬瑙等樹。諸寶轉飾皆若琉璃。復有玉樹。玉為其根黃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頗梨為葉赤珠為花馬瑙為果。復有無量摩尼珠等寶莊嚴樹周遍其國。是諸寶樹光輝赫奕世無能比。以七寶羅網而覆其上。其網柔軟如兜羅綿。
        復次。阿難。無量壽佛有菩提樹。高十六億由旬。枝葉垂布八億由旬。樹本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圓亦爾。其條葉花果。常有無量百千種種妙色。及諸珍寶殊勝莊嚴。謂月光摩尼寶。釋迦毘楞伽寶。心王摩尼寶。海乘流注摩尼寶。光輝遍照超過人天。於其樹上有諸金鎖垂寶瓔珞周遍莊嚴。謂盧遮迦寶。末瑳寶。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寶以為瓔珞。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鎖飾諸寶柱。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鐸以為其網。莊嚴寶鎖彌覆其上。以頗梨萬字半月寶等互相映飾。微風吹動出種種聲。令千世界諸眾生等隨樂差別。於甚深法證無生忍。
阿難。彼千世界諸有情等。聞此音已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及無量無數有情得無生法忍。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見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由此因緣乃至涅槃。五根無患心無散亂。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復由見彼菩提樹故獲三種忍。何等為三。一者隨聲忍。二者隨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威神見所加及往修靜慮。無比喻故。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受故。善成就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八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量壽會第五之二〉

  復次。阿難。彼極樂界無諸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妙高山等。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既無。諸山依何而住。
        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諸天等。依何而住。阿難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佛告阿難。諸佛及眾生善根業力。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世尊。我今於此法中實無所惑。為破未來疑網故發斯問。
        佛告阿難。彼極樂界其地無海而有諸河。河之狹者滿十由旬。水之淺者十二由旬。如是諸河深廣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數。或有極深廣者至千由旬。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濬流恒激出微妙音。譬若諸天百千伎樂。安樂世界其聲普聞。有諸名花沿流而下。和風微動出種種香。居兩岸邊多栴檀樹。修條密葉交覆於河。結實開花芳輝可玩。群生遊樂隨意往來。或有涉河濯流嬉戲。感諸天水善順物宜。深淺寒溫曲從人好。阿難。大河之下地布金砂。有諸天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雜水流馚天曼陀羅花。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華。芬陀利花。彌覆其上。
        復次。阿難。彼國人眾。或時遊覽同萃河濱。有不願聞激流之響。雖獲天耳終竟不聞。或有願聞。即時領悟百千萬種喜愛之聲。所謂佛法僧聲。止息之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邊寂靜聲。極寂靜聲。大慈大悲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滅壞相應。寂靜相應。邊寂靜相應。極寂靜相應。義味相應。佛法僧相應。力無畏相應。神通相應。止息相應。菩提相應。聲聞相應。涅槃相應。
  復次。阿難。彼極樂世界。不聞諸惡趣名。邊無障礙煩惱覆蔽名。無有地獄琰摩畜生名。邊無八難名。亦無苦受不苦不樂受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阿難。我今略說極樂因緣。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復次。阿難。彼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種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華瓔珞。隨意所須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諸天。
  復次。阿難。彼佛國中有微細食。諸有情類嘗無噉者。如第六天隨所思念。如是飲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長而無便穢。復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及散花幢幡亦皆遍滿。其有欲聞香者隨願即聞。或不樂者終無所受。復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釧耳璫瓔珞花鬘帶鎖諸寶莊嚴。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復有金銀真珠妙寶之網。懸諸寶鈴周遍嚴飾。若諸有情所須宮殿樓閣等。隨所樂欲高下長短廣狹方圓。及諸床座妙衣敷上。以種種寶而嚴飾之。於眾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宮。
        復次。阿難。極樂國土所有眾生無差別相。順餘方俗有天人名。阿難。譬如下賤半挓迦人。對於輪王則無可諭。威光德望悉皆無有。又如帝釋方第六天。威光等類皆所不及。園苑宮殿衣服雜飾。尊貴自在階位神通。及以變化不可為比。唯受法樂則無差別。阿難應知。彼國有情猶如他化自在天王。阿難。彼極樂界於晨朝時。周遍四方和風微動不逆不亂。吹諸雜花種種香氣。其香普熏周遍國界。一切有情為風觸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其風吹動七寶樹林。華飄成聚高七人量。種種色光照曜佛土。譬如有人以花布地手按令平。隨雜色花間錯分布。彼諸花聚亦復如是。其花微妙廣大柔軟如兜羅綿。若諸有情足蹈彼花沒深四指。隨其舉足還復如初。過晨朝已其花自然沒入於地。舊花既沒大地清淨。更雨新花還復周遍。如是中時晡時。初中後夜飄花成聚亦復如是。
        阿難。一切廣大珍奇之寶。無有不生極樂界者。阿難。彼佛國中有七寶蓮花。一一蓮花有無量百千億葉。其葉有無量百千珍奇異色。以百千摩尼妙寶莊嚴。覆以寶網。轉相映飾。阿難。彼蓮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花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殊勝莊嚴。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極樂世界無有昏闇亦無火光。涌泉陂湖彼皆非有。亦無住著家室林苑之名。及表示之像幼童色類。亦無日月晝夜之像。於一切處標式既無亦無名號。唯除如來所加威者。阿難。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阿難。東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彼諸佛等各各稱歎阿彌陀佛無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稱讚亦復如是。何以故。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
        阿難。若有眾生於他佛剎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及恒種殖眾多善根。發心迴向願生彼國。是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比丘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即隨如來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阿難。若他國眾生發菩提心。雖不專念無量壽佛。亦非恒種眾多善根。隨己修行諸善功德。迴向彼佛願欲往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即遣化身。與比丘眾前後圍繞。其所化佛光明相好與真無異。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阿難。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佛告阿難。東方如恒河沙界。一一界中有如恒沙菩薩。為欲瞻禮供養無量壽佛及諸聖眾來詣佛所。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  數如恒河沙  如是佛土中  恒沙菩薩眾 
        皆現神通來  禮無量壽佛  三方諸聖眾  禮覲亦同歸 
        彼於沙界中  道光諸辯論  住深禪定樂  四無所畏心 
        各齎眾妙花  名香皆可悅  并奏諸天樂  百千和雅音 
        以獻天人師  名聞十方者  究竟威神力  善學諸法門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功德智慧景  能破諸幽冥 
        咸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彼觀殊勝剎  菩薩眾無邊 
        願速成菩提  淨界如安樂  世尊知欲樂  廣大不思議 
        微笑現金容  告成如所願  了諸法如幻  佛國猶夢響 
        恒發誓莊嚴  當成微妙土  菩薩以願力  修勝菩提行 
        知土如影像  發諸弘誓心  若求遍清淨  殊勝無邊剎 
        聞佛聖德名  願生安樂國  若有諸菩薩  志求清淨土 
        了知法無我  願生安樂國
 
  復次。阿難。極樂世界所有菩薩。於無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能師子吼擐大甲冑摩訶薩眾。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諸聲聞眾。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除二菩薩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薩名為何等。佛告阿難。汝今諦聽。彼二菩薩。一名觀自在。二名大勢至。阿難。此二菩薩從娑婆世界捨壽量已。往生彼國。阿難。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皆具三十二相。膚體柔軟諸根聰利智慧善巧。於差別法無不了知。禪定神通善能遊戲。皆非薄德鈍根之流。彼菩薩中有得初忍或第二忍者。無量無邊。或有證得無生法忍。阿難。彼國菩薩乃至菩提不墮惡趣。生生之處能了宿命。唯除五濁剎中出現於世。
        阿難。彼國菩薩皆於晨朝。供養他方無量百千諸佛。隨所希求種種花鬘塗香末香。幢幡繒蓋及諸音樂。以佛神力皆現手中供養諸佛。如是供具廣大甚多。無數無邊不可思議。若復樂求種種名花。花有無量百千光色。皆現手中奉散諸佛。阿難。其所散花。即於空中變成花蓋。蓋之小者滿十由旬。若不更以新花重散。前所散花終不墮落。阿難。或有花蓋滿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此諸菩薩生希有心得大喜愛。於晨朝時。奉事供養尊重讚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種諸善根已。即於晨朝還到本國。此皆由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復次。阿難。彼極樂界諸菩薩眾。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無自想。無煩惱想。無我想。無鬪諍相違怨瞋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有柔軟無障礙心。不濁心無忿恨心。有平等調伏寂靜之心。忍心忍調伏心。有等引澄淨無散亂心。無覆蔽心。淨心極淨心。照曜心無塵心。大威德心善心。廣大心無比心。甚深心愛法心。喜法心善意心。捨離一切執著心。斷一切眾生煩惱心。閉一切惡趣心故。行智慧行已成就無量功德。於禪定覺分善能演說。而常遊戲無上菩提勤修敷演。肉眼發生能有簡擇。天眼出現鑒諸佛土。法眼清淨能離諸著。慧眼通達到於彼岸。佛眼成就覺悟開示。生無礙慧為他廣說。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既自調伏亦能調伏一切有情。能令獲得勝奢摩他。於一切法證無所得。善能說法言辭巧妙。勤修供養一切諸佛。摧伏有情一切煩惱。為諸如來之所悅可而能如是。
        如是思惟。作是思惟時。能集能見一切諸法皆無所得。以方便智修行滅法。善知取捨理非理趣。於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於世語言心不愛樂。出世經典誠信勤修。善巧尋求一切諸法。求一切法增長了知。知法本無實不可得。於所行處亦無取捨。解脫老病住諸功德。從本已來安住神通勤修深法。於甚深法而無退轉。於難解法悉能通達。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其智宏深譬之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凡所思擇與慧相應。猶如雪山其心潔白。光明普照無邊功德燒煩惱薪。方之於火不為善惡之所動搖。心靜常安猶如大地。洗滌煩惑如清淨水。心無所主猶如火。不著世間猶如風。養諸有情猶如地。觀諸世界如虛空。荷載眾生猶如良乘。不染世法譬之蓮花。遠暢法音猶如雷震。雨一切法方之大雨。光蔽賢聖猶彼大仙。
        善能調伏如大龍象。勇猛無畏如師子王。覆護眾生如尼拘陀樹。他論不動如鐵圍山。修慈無量如彼恒河。諸善法王能為前導如大梵天。無所聚積猶如飛鳥。摧伏他論如金翅王。難遇希有如優曇花。最勝丈夫其心正直。無有懈怠能善修行。於諸見中善巧決定。柔和忍辱無嫉妬心。論法無厭求法不倦。常勤演說利益眾生。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善聞諸法而為勝寶。
        其所說言令眾悅伏。以智慧力建大法幢。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常樂勤修建諸法表。由智慧光心無迷惑。遠眾過失亦無損害。以淳淨心離諸穢染。常行惠施永捨慳貪。稟性溫和常懷慚恥。其心寂定智慧明察。作世間燈破眾生闇。堪受利養殊勝福田。為大導師周濟群物。遠離憎愛心淨無憂。勇進無怖為大法將。了知地獄調伏自他。利益有情拔諸毒箭。為世間解為世間師。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力。緣力。願力。發起力。世俗力。出生力。善根力。三摩地力。聞力。捨力。戒力。忍力。精進力。定力。慧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神通力。念力。覺力。摧伏一切大魔軍力。并他論法力。能破一切煩惱怨力。及殊勝大力。
        威福具足相好端嚴。智慧辯才善根圓滿。目淨脩廣人所愛樂。其身清潔遠離貢高。以尊重心奉事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善本。拔除憍慢離貪瞋癡。殊勝吉祥應供中最。住勝智境赫奕慧光。心生歡喜雄猛無畏。福智具足無有滯限。但說所聞開示群物。隨所聞法皆能解了。於菩提分法勇猛勤修。空無相願而常安住。及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摩訶薩眾真實功德悉皆如是。阿難。假令我身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以無礙辯欲具稱揚彼諸菩薩摩訶薩等真實功德不可窮盡。阿難。彼諸菩薩摩訶薩等。盡其壽量亦不能知。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是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汝應從坐而起合掌恭敬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彼佛名稱遍滿十方。彼一一方恒沙諸佛。皆共稱讚無礙無斷。
        是時。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西面合掌五體投地。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見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并供養奉事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菩薩眾。種諸善根。時。無量壽佛即於掌中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俱胝那由他剎。彼諸佛剎所有大小諸山。黑山。寶山。須彌盧山。迷盧山。大迷盧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叢薄園林及諸宮殿天人等物。以佛光明皆悉照見。譬如有人以淨天眼觀一尋地見諸所有。又如日光出現萬物斯覩。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剎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以無量壽如來殊勝光明極清淨故。見彼高座及諸聲聞菩薩等眾。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
        如是。阿難。彼佛剎中無有他論及異形類。唯除一切大聲聞眾一尋光明。及彼菩薩摩訶薩踰繕那等百千尋光。彼無量壽如來應正等覺光明。映蔽一切聲聞及諸菩薩。令諸有情悉皆得見。彼極樂界菩薩聲聞人天眾等。一切皆覩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汝頗見具足清淨威德莊嚴佛剎。及見空中樹林園苑涌泉池沼不耶。汝見大地乃至色究竟天。於虛空中散花樹林以為莊嚴。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猶如佛聲普聞世界。是諸眾鳥皆是化作非實畜生。汝見是耶。彌勒白佛言。唯然。已見。佛復告彌勒菩薩言。汝見此諸眾生。入踰繕那百千宮殿已。遊行虛空無著無礙。遍諸剎土供養諸佛。及見彼有情於晝夜分念佛相續不耶。彌勒白言。唯然。盡見。佛復告言。汝見他化自在天與極樂諸人受用資具有差別不。彌勒白言。我不見彼有少差別。佛告彌勒。汝見極樂世界人住胎不。彌勒白言。世尊。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宮殿之內遊戲歡樂。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加趺坐自然化生。
        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彼國眾生有胎生者化生者。佛告彌勒。若有眾生墮於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若有眾生。斷除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信已善根。此人於蓮華內結加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譬如他國有人來至。而此菩薩亦復如是。餘國發心來生極樂。見無量壽佛奉事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阿逸多。汝觀殊勝智者。彼因廣慧力故受彼化生。於蓮花中結加趺坐。汝觀下劣之輩。於五百歲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不知菩薩威儀法則。不能修習諸功德故。無因奉事無量壽佛。是諸人等皆為昔緣疑悔所致。譬如剎帝利王其子犯法。幽之內宮處以花觀。層樓綺殿妙飾奇珍。寶帳金床重敷茵褥。名花布地燒大寶香。服御所資悉皆豐備。而以閻浮金鎖繫其兩足。
        佛告彌勒。於意云何。彼王子心寧樂此不。答言。不也。世尊。彼幽縶時常思解脫。求諸親識居士宰官長者近臣。王之太子雖希出離終不從心。乃至剎帝利王。心生歡喜方得解脫。佛告彌勒。如是如是。若有墮於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花中不得出現。彼等眾生處花胎中。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一切無有不可樂者。然彼眾生於五百歲。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不得供養奉事諸佛。不得問於菩薩法藏。遠離一切殊勝善根。彼等於中不生欣樂。不能出現修習善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彼於出時。心迷上下四方之所。若五百歲無疑惑者。即當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并種無量無邊善根。汝阿逸多當知。疑惑與諸菩薩為大損害。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國界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告彌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於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國。況餘菩薩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阿逸多。從難忍如來佛國。有十八億不退菩薩當生極樂世界。東北方寶藏佛國中。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無量聲如來國中。有二十二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光明如來國中。有三十二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龍天如來國中。有十四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勝天力如來國中。有十二千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師子如來國中。有五百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離塵如來國中。有八十一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世天如來國中。有六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勝積如來國中。有六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人王如來國中。有十俱胝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從勝花如來國中。有五百菩薩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能令眾生離百千億那由他劫生死流轉。彼等亦當生極樂界。從發起精進如來國中。有六十九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土。到彼國已。供養禮拜無量壽如來及菩薩眾。
        阿逸多。我若具說諸方菩薩生極樂界。若已到今到當到。為供養禮拜瞻仰無量壽佛等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阿逸多。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聞彼佛名。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囑於汝。應當愛樂修習。乃至經一晝夜。受持讀誦生希望心。於大眾中為他開示。當令書寫執持經卷。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阿逸多。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令無量諸眾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假使經過大千世界滿中猛火。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讀誦受持書寫經卷。乃至於須臾頃為他開示。勸令聽聞不生憂惱。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阿逸多。彼諸眾生獲大善利。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殖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一切如來稱讚悅可。若於彼法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隨意所樂種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彼法中廣大勝解之者。當能聽聞獲大歡喜。受持讀誦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阿逸多。無量億數諸菩薩等。求請此法不曾厭背。是故。汝等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今來世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阿逸多。如來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學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難。離八難身亦為難得。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能說法人亦難開示。
        阿逸多。善說法人非易可遇。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說。汝等修習應如教住。
        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無令滅沒。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於福德初未修  終不聞斯微妙法 
        勇猛能成諸善利  當聞如是甚深經 
        彼人曾見諸世尊  能作大光拯濁世 
        多聞總持如巨海  彼獲聖賢喜愛心 
        懈怠邪見下劣人  不信如來斯正法 
        若曾於佛殖眾善  救世之行彼能修 
        譬如盲人恒處闇  不能開導於他路 
        聲聞於佛智亦然  況餘有情而悟解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天龍夜叉所不及  二乘自絕於名言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敷演一佛之功德  時逾多劫不思議 
        於是中間身滅度  佛之勝慧莫能量 
        是故具足於信聞  及諸善友之攝受 
        得聞如是深妙法  當獲愛重諸聖尊 
        如來勝智遍虛空  所說義言唯佛悟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人趣之身得甚難  如來出世遇亦難 
        信慧多時方乃獲  是故修者應精進 
        如是妙法已聽聞  常念諸佛而生喜 
        彼人往昔真吾友  善能樂欲佛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被大甲冑當成正覺。有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有八萬億那由他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憶念儔昔所發思願皆得成滿。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世界。無量億那由他百千天人。同時音樂不鼓自鳴。雨天曼陀羅花沒至于膝。乃至阿迦膩吒天。皆作種種殊妙供養。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等及尊者阿難。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与 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趙宋法賢《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九
──大唐菩提流志譯──
        〈不動如來會第六之一〉
        〈授記莊嚴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眾所知識。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慧解脫自在無礙猶如大龍。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教通達到於彼岸。唯有阿難住於學地。
        爾時。尊者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世尊。如是行願及以發心。惟尊大慈開示演說。世尊。彼諸菩薩摩訶薩為利益安樂天人世間。精勤修習遍清淨行被精進甲。由是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及為現在未來菩薩。當作佛法光明。讚揚功德證獲善根故。使諸菩薩聞此法已。於真如法性精勤修學。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能問過去未來菩薩摩訶薩淨行光明廣大甲冑闡揚功德。為攝受未來菩薩摩訶薩故。諦聽諦聽。如理思惟。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從是東方過千世界。彼有佛剎名曰妙喜。昔廣目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彼。與諸菩薩摩訶薩說微妙法。從六波羅蜜為首。舍利弗。彼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法教志願修行。佛言。善男子。汝今當知。菩薩教法難可修習。何以故。菩薩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故。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無諂無誑實語不異語。求一切智智。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於眾生起瞋害心者。則為違背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中現在說法諸佛如來。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於其中間若發聲聞獨覺心者。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於眾生起愛欲瞋癡之心。或與惛沈貢高惡作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生疑惑心。如是或起殺害不與取心。或起邪見及非梵行。妄語兩舌麁語相應。或與損害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舍利弗。時。有異比丘作如是念。此菩薩摩訶薩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舍利弗。時。彼菩薩因此念故。妙喜國中號為不動。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見彼菩薩得不動名。隨喜讚善。四大天王釋梵世主聞彼名已。亦皆隨喜。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於彼佛前作如是言。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正覺。所修行業或違此言者。則為欺誑無量無數世界諸佛如來安住說法者。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迴向。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則為違背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節減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著糞掃衣。不隨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蘭若不安止樹下。不露坐不住塚間。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大菩提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若不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不住三威儀。或立或坐或復經行。則為欺誑無量諸佛。世尊。我今發如上心。乃至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閙之言。或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與婦人說法。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而取彼相及露齒而笑。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說法時顧指輕躁。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唯除諸佛沙門弟子。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大心至無上覺。若行財法施時。情有彼此。應供養所生簡異心。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一切智心。乃至無上菩提。若見諸罪人將被刑罰。不捨身命而救護彼。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舍利弗。時。彼菩薩修此大行。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無一眾生將被刑罰不救護者。舍利弗。爾時。有一比丘作如是念。如來於此行者當為作證。彼天人阿修羅等亦為證見。舍利弗。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言。如是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證見。彼諸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亦為證見。比丘。若復有菩薩摩訶薩被如是等大精進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皆當成無上正覺。
        舍利弗。時。不動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其中間。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諸罪釁若說其所犯。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我修是行願成無上正等菩提。使我剎中廣大清淨。諸聲聞眾悉無過失。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若未證得無上菩提。乃至夢中若生欲想而有所泄。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我修是行證無上覺。使彼國中出家菩薩。彼於夢間亦無漏泄。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我佛剎中若諸女人有女過失如餘土者。終不取正覺。若取正覺則為欺誑一切諸佛。舍利弗。若菩薩以此大願種子成就者。念隨出生如是諸法。能為眾生說種種教。
  舍利弗。時。有比丘白不動菩薩言。大士。若此誠心不退至言無妄者。願以足指搖動大地。時。不動菩薩以佛威神及本願善根力故。令彼大地六種搖動。所謂動大動遍動。搖大搖遍搖。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如昔所願今已成辦。是故。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學不動菩薩摩訶薩。若有菩薩善修其行。當獲如彼佛剎。及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不動菩薩初發心時。幾何天子而來集會。佛告舍利弗。彼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天王及與帝釋魔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等。皆歡喜合掌作如是言。今此所聞被功德甲。我等昔未曾聞。世尊。彼不動菩薩當成佛時。於彼剎中所有眾生。不以下劣善根而得成就。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不動菩薩被甲功德。諸餘菩薩所未曾有。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諸餘菩薩被大甲冑。發趣無上菩提。無有如不動菩薩摩訶薩者。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成就功德。於賢劫中一切菩薩皆悉無有。舍利弗。爾時。廣目如來授不動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曰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如然燈佛與我授記。舍利弗。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大光明普照世界。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如我往昔證一切智時。此大千界六動震動。
  復次。舍利弗。彼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卉木叢林。皆向菩薩傾靡。亦如我昔證菩提時。一切草木傾向於我。
  復次。舍利弗。不動菩薩蒙佛記時。彼大千界所有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皆悉合掌頂禮菩薩。如我於此證大菩提。娑婆世界所有天龍等。皆悉合掌頂禮於我。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得授記時。彼世界中所有女人懷孕。皆得安和分釋無諸苦難。盲者得視聾者能聞。如我成佛時等無有異。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廣目如來應正等覺授菩提記。於彼二時。一切眾生無橫死者。亦如我證一切智時無有異也。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悅意香普熏世界。亦如我昔證大菩提。妙香遍聞適意無異。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彼不動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廣大功德。佛告舍利弗言。彼不動菩薩蒙佛授記。非唯有此功德。又能到無邊功德彼岸。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由廣目如來與授佛記。彼時。天人世間阿修羅等。心皆悅慶柔順調善。亦如我證無上菩提。諸天人等皆同歡喜。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獲授記時。有大夜叉手持金剛侍衛菩薩。如我無異。復次。舍利弗。不動菩薩蒙佛記時。諸天及人散諸名花塗香末香於菩薩上。亦如我證大菩提時散諸香華。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諸天人各二十億。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廣目如來授佛菩提記。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蒙佛記時。優鉢羅花波頭摩華紛陀利華。遍滿大地。亦如我道場諸華遍覆。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無量諸天在虛空中。散諸天衣覆菩薩上咸作是言。願此菩薩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亦如我昔得一切智諸天散衣無有異也。復次。舍利弗。彼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見不動菩薩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皆大歡喜甚於世間父母生子。猶如我證一切智時。諸天人等皆大歡悅。
  復次。舍利弗。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人。以佛神力皆聞不動菩薩授菩提記。各施種種上服名衣珍奇美膳。譬如比丘加提月滿。一切諸人悉皆供養。舍利弗。彼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欲界眾生持諸上味。并奏天樂而以供養。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得授記已。有如是等功德成就。
        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甚為希有。善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如是禪定境界及諸龍境界不可思議。諸業果報不可思議。世尊。彼不動菩薩住初發心。攝受如是殊勝功德得如來記。又成此等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爾時。尊者阿難白舍利弗言。大德。彼初發心菩薩被精進甲冑。世尊略說少分功。德猶故未盡。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來略說。何以故。彼菩薩住初發心被精進甲。成就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今已略讚不動菩薩被甲精進殊勝功德。唯願世尊。為攝受現在未來諸菩薩故。廣為宣說。佛告舍利弗。不動菩薩住初發心被精進甲。如是功德不可思議。吾今為汝說其少分。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彼不動菩薩發如是願。假使虛空而有變異。我之弘誓終無退轉。由此願故。不動菩薩所有功德皆速成就。舍利弗。我不見有於賢劫中諸菩薩輩被精進甲如不動菩薩者。舍利弗。寶幢菩薩所修之行。比於不動菩薩。於少分中乃至歌羅分亦不及一。舍利弗。不動菩薩所被精進甲冑。無量千菩薩悉無與等。舍利弗。不動菩薩摩訶薩以此堅固誓願。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住於妙喜世界。號為不動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時。諸有乞求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不逆其意悉皆施與。舍利弗。彼不動如來從初發心。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由此因緣無風黃痰及頭痛等和合諸病。舍利弗。彼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得如是等未曾有法。舍利弗。彼由往昔於生生處供養奉事諸佛如來。於彼佛所常修梵行。由是因緣。生生之處。還復本名號為不動。從一佛剎至一佛剎。生有佛世常見如來。
        舍利弗。譬如剎利灌頂大王。於世間中得勝自在。從一宮殿至一宮殿。足不履地受五欲樂。彼不動菩薩往昔行菩薩行時。生生之處常修梵行供養諸佛。隨所說法示教利喜。皆與波羅蜜相應。少與聲聞地相應。能令諸菩薩趣入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發心於無上菩提故。獲此廣大功德利益。又以法施善根迴向菩提。發如是願。願我成佛於彼剎中。一切菩薩以佛威力。聞我說法。受持讀誦。及能歷事諸佛如來。從一佛剎至一佛剎。乃至未證無上菩提。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譬如於我。唯除至兜率天宮補處之位。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法爾如是。若從兜率天眾降神母胎。右脇生時大地震動。舍利弗。最後身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瑞相。
        舍利弗。譬如比丘具諸神足。入宮殿內猶處虛空。住諸威儀皆無障礙。彼後身菩薩亦復如是。雖在母胎而住虛空。一切胎垢不淨不能污染。臭穢之氣彼亦不聞。舍利弗。彼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道發如是願。若我當證無上菩提。於彼佛剎。行菩薩乘及聲聞乘者皆斷諸魔業。諸眾生類。於一切種於一切時。令諸魔眾不得其便。亦猶於我行菩薩行時斷一切魔業。而彼諸菩薩乃至未成諸大功德。常勤攝受修菩提行。
        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往昔行菩薩行。演說諸法及聽聞時。身之與心不生疲倦。何以故。彼初發心修菩薩行時。得法身威力故。舍利弗。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往昔行菩薩行時。作如是願。我佛剎中所有菩薩摩訶薩。皆得法身圓滿。如我無異。
*   *   *   *   *   *   *
        〈佛剎功德莊嚴品第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佛已說。不動如來修菩薩行時所有功德。復願。世尊。開示廣說不動如來見今剎土功德嚴勝。何以故。使諸補特伽羅行菩薩乘者。聞彼功德生愛樂心。欲見彼佛禮拜供養。住聲聞地補特伽羅證無學者。聞彼剎土功德莊嚴。亦希瞻禮供養奉事。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問如是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分別解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證一切智時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彼世界中所有眾生。知不動如來證無上覺。經七晝夜無有食想無飢渴想。亦無疲倦宴處睡眠之想。唯有安樂歡喜愛樂善心。而於彼時。世界之中所有眾生及欲界天無有婬欲。何以故。由彼如來本願力故。彼諸眾生現世攝受此諸功德。舍利弗。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證一切智時。彼世界中所有眾生。皆至誠合掌向不動如來。由渴仰如來故。能於現世攝受如是無量功德。
  復次。舍利弗。彼佛世界功德莊嚴。無量佛國悉無與等。舍利弗。由彼如來修菩薩行時發斯弘誓願。此佛剎殊勝莊嚴。如我於今本願成就。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證無上菩提時。於其剎那或須臾頃。三千世界所有眾生。若有天眼若無天眼。彼皆得見不動如來。舍利弗。此亦如來本願成就。令諸有情獲此功德。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坐菩提道場證無上覺時。天魔波旬不生障礙之想。復有無數百千諸天。以諸香花及天伎樂供養如來。各持細末栴檀而散佛上。是諸香末及彼花鬘。於虛空中合而成蓋。舍利弗。此皆不動如來本願之力今得成滿。
  復次。舍利弗。彼佛得菩提時。大光普遍三千世界。日月諸天光悉不現。此亦不動如來昔願圓滿今獲斯瑞。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彼不動如來昔行菩薩道。誠有廣大精進甲冑。能發如是弘誓之心。由彼往修菩薩行願。能令無數百千眾生殖諸善本於無上菩提。又以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佛剎。如是如是迴向願力悉皆圓滿。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有菩提樹。成以七寶高一由旬。樹身周圍半拘盧舍。條葉垂蔭周一由旬。下有基陛周四由旬。佛坐其上證菩提道。道樹四邊有多羅樹及蘇漫那樹周遍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世間音樂所不能及。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無三惡趣。何等為三。所謂地獄畜生剡魔王界。一切眾生成就十善。地平如掌而作金色。無有溝坑荊棘瓦礫。其地柔軟如兜羅綿。足所履時其地即下。隨舉其足還復如初。
        舍利弗。彼佛剎中無三種病。云何為三。謂風黃痰所起之病。舍利弗。彼佛土中一切有情無虛妄語。亦無醜陋身無臭穢。於貪瞋癡皆悉微薄。亦無牢獄囚繫眾生。
        舍利弗。彼佛剎中無有外道異學之眾。所生諸樹常有華果。復有奇樹時號劫波。上出名衣皆備五色。光花鮮潔異氣芬芳。於一切時常無變易。譬如天花種種芬馥。彼衣香氣亦復如是。諸服用者身所出香與衣無異。譬如此界富樂之人。名衣自豐服用如意。
        舍利弗。彼土眾生所須飲食。如三十三天應念而至。無有便利穢惡不淨。舍利弗。彼國所居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於其四邊多諸池沼。八功德水受用隨心。園觀又多悉皆清淨。諸眾生輩多以法樂而居。舍利弗。彼剎人倫無有嫉妬。一切女人超諸女寶。獲天功德此無能比。假令況之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算數譬喻。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舍利弗。彼剎諸人隨其業報感諸床座。皆七寶成嚴麗具足。其所偃息以兜羅綿枕。此皆由不動如來往昔願力。成就如是種種嚴好。舍利弗。彼剎諸人所資飲食。色香味等不異諸天。譬如欝單越人無別王者。彼妙喜國亦復如是。唯有不動如來以為法主。又如三十三天奉事帝釋。彼諸人等咸事如來。舍利弗。汝應知彼不動佛剎功德莊嚴。舍利弗。彼土眾生心無放逸。何以故。亦由不動如來本願力故。
        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復次。舍利弗。彼土眾生隨其所樂。有清淨池應念而見。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飲漱洗沐皆適人意。有不樂者即便不見。舍利弗。彼佛剎中香風和暢悅可眾心。而彼香風為諸天人作諸香事。曲從人心有至不至。舍利弗。此皆不動如來本願力故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女人衣服及莊嚴具。從樹而生隨意受用。彼國女人無女過失。不如此界諸女等心多嫉妬兩舌惡口。又。彼懷孕之時至於誕育。母子安適亦無穢污。何以故。此皆不動如來本願力故。舍利弗。彼佛剎中有如是等安隱快樂。
        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佛剎土中。無有市易商賈。亦無田業農作。常得快樂。舍利弗。彼佛剎中歌詠遊戲。無有婬欲相應。彼諸人等唯受法樂。舍利弗。彼佛剎中所有蘇漫那樹及多羅樹而為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假使天人音樂不如彼樹。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攝佛土者。應當攝受如是功德。及淨修佛國如不動如來行菩薩行。攝受佛剎功德莊嚴。舍利弗。彼佛土中無諸黑闇。雖有日月不現暉光。何以故。不動如來常有光明普照佛剎故。舍利弗。譬如高大樓閣密閉戶牖。以摩尼寶置於室中。其內有情雖經晝夜常覩光耀。彼佛剎中諸眾生類。見如來光亦復如是。
        舍利弗。大樓閣者。彼方妙喜世界。摩尼寶者。此喻不動如來。摩尼寶光者。喻佛光明。閣中有情。譬妙國土諸群生等。舍利弗。不動如來隨所行住。有千葉蓮花自然承足。是華金色世無可喻。舍利弗。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殊勝力之所成就。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彼不動如來若入室中。金色蓮花為承足不。佛告舍利弗言。斯事微淺何勤致問。彼佛世尊若入村坊舍宅。其千葉華即隨而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念。若如來降尊入此室者。足下蓮花應聚一處。隨其所念花則為聚。若復有人願花住空。即如彼念在空中住。由彼如來威神力故。舍利弗。彼承足蓮華。與諸人等為塔供養。
舍利弗。彼佛世尊為演法故。遍遊三千大千世界。隨所行處其花即現。又復。如來隨所化現。他方剎土其金色花亦現於彼。以佛威力故。三千大千世界。皆以金色千葉蓮花莊嚴其土。
*   *   *   *   *   *   *
        〈聲聞眾品第三〉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於說法時。能善調伏無量眾生。皆令現證阿羅漢果。安住靜慮八解脫者其數甚多。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有無量無數諸聲聞眾。我不見若算師算師弟子。有能算數彼聲聞眾爾許。頻婆羅。殑伽羅。波頭摩。阿羅吒。若干阿頻婆。阿部多。舍利弗。如此算數無有能知彼聲聞眾定其數量若干名者。舍利弗。如我此剎諸善男子獲預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則無其數。於彼剎中證阿羅漢亦復如是。
        舍利弗。譬如懈怠預流果入七返受生。為其說法方獲勝果。我說名為七返生人。舍利弗。若有於不動如來初說法時獲預流果。第二說法證斯陀含。第三說法證阿那含。第四說法證阿羅漢者。此諸人等非一坐定得盡諸漏名懶惰人。舍利弗。彼佛剎中得預流者。於此現身而得漏盡。非如此界經七返生。斯陀含者。即於現生能盡苦際。匪如此界經一往來名斯陀含。阿那含者。彼於現身成阿羅漢。非如此界往上地生。不還來此名阿那含。
        舍利弗。不動如來於彼剎中說諸聲聞行位差別。乃至安立如是聖果。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了此法。不住諸識及於學地。而身歿亡住無學地方取滅度。舍利弗。無學地者。是阿羅漢地假名建立。言無學者。是阿羅漢假名建立。舍利弗。彼不動如來。諸聲聞眾清淨具足安住堅固。舍利子。此是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假名建立。所謂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教解脫。是諸羅漢多住靜慮八解脫中。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有如是等諸聲聞眾。具足功德之所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以金銀琉璃三寶為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舍利弗。三十三天若欲樂見不動如來禮拜供養。彼諸天眾從寶階下至於佛所。時。彼諸天見閻浮提人富盛具足。便生愛樂作如是言。我等諸天有天福報。彼閻浮提人有人福報。我今所見殊勝之福與我無異。然閻浮提復有勝福過於天者。謂不動如來演說正法。是故。天眾常樂人間。
        舍利弗。閻浮提人若昇天者了無愛樂。何以故。不動如來在於人間。常演正法饒益我等。然我之福報不異諸天。是故三十三天所不能及。舍利弗。彼界人天以佛神力互得相見。譬如此界閻浮提人見諸星月。舍利弗。彼諸人眾。仰觀上界諸天宮殿亦復如是。舍利弗。此亦是不動如來本修菩薩行時願力成就。
        舍利弗。彼佛說法之聲普遍三千大千世界。聽法四眾間無空缺。舍利弗。彼聲聞眾。唯希法食無餘食想。於聽法時一心寂靜。若坐若立身心無倦。舍利弗。不動如來住虛空中為眾說法。彼聲聞眾若得神通及不得者。以佛威力皆住虛空。以三威儀而聽法要。何等為三。謂行住坐。是聲聞輩若欲涅槃。結加趺坐而便滅度。
        爾時。大地為之震動。既滅度已。一切天人皆來供養。或有阿羅漢將欲滅度。身中出火而自闍維。或有自然化滅無遺舍利。或有於滅度時遊行空中如五色雲。須臾消散滅無遺迹。或住虛空如降時雨至地消盡。
        舍利弗。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本修菩薩行時作如是願。若我得證無上菩提。諸聲聞眾以三威儀而取滅度。
  復次。舍利弗。彼佛國中諸聲聞眾。多獲四無所畏。得四神足者復多於此。舍利弗。彼剎土中諸聲聞眾。成就如是具足功德。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諸聲聞眾功德熾盛廣大成就。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
──大唐菩提流志譯──
        〈不動如來會〉
        〈第六之二菩薩眾品第四〉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今者已說聲聞功德。復願說諸菩薩具足功德。何以故。一切功德從此出生。爾時。世尊知其所念。告舍利弗。彼佛剎中有無量百千億諸菩薩眾皆來集會。所有出家菩薩。以佛神力隨所聽聞。皆能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我於此界說法至少。比不動如來所說法藏。百分千分百千分。億百千分算分數分。迦羅分鄔波尼殺曇分亦所不及。舍利弗。此皆不動如來應正等覺。修菩薩行時發如是願。願我成佛。彼剎土中所有菩薩。以我威力隨所聽聞。皆能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是諸菩薩由彼如來本願神力。於佛所聞悉能領受諷誦通利。
  復次。舍利弗。若彼菩薩自心欲樂往異佛土。舉心便至。形服言音善同方俗。於彼如來禮拜供養。聽聞正法善為問難。能事已周還歸佛所。舍利弗。此賢劫中有九百九十六佛當出於世。若有菩薩樂見此如來者。應願生彼不動佛剎。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從此佛剎及餘佛剎。於命終後。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中者。必不信住諸聲聞地。何以故。彼行佛道常遇如來。天魔波旬不得其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必定當得無上菩提。常在如來諸大集會。
        舍利弗。汝應當知。若住不動如來清淨佛剎者。彼諸眾生終不退墮。不可引攝亦不退還。住無上菩提。有大勢力不可搖動。永無退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世界或他世界。若命終後生於彼土。即於生時得如是念。我已入如來室住無畏城。舍利弗。彼諸菩薩所有言議。皆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互相遵敬起導師想。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皆以佛神力隨所聽聞。即能領悟受持諷誦。舍利弗。若在家菩薩摩訶薩雖不繫念。於法會中隨在方所若坐若立以佛神力。皆能聽聞領悟受持讀誦通利。彼出家菩薩亦復如是。諸在異方乃至諷誦無別。是諸菩薩捨身受身。於所聞經終不忘失。於諸佛土隨願受生。舍利弗。彼亦是不動如來本願功德之所莊嚴。
        舍利弗。若菩薩於一生中。欲見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者。應當願生不動如來之所。若菩薩於彼生已。即見無量諸佛。種諸善根。復能為無數百千眾生演說法要。令諸眾生增長善根。舍利弗。此賢劫中諸佛世尊當出於世。若諸菩薩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供養如來。便即出家。既出家已於諸佛所淨修梵行。以此善根。方餘菩薩於不動如來之所。於一生中與波羅蜜相應。所有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算分迦羅分數分喻分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舍利弗。此亦不動如來清淨佛剎功德莊嚴。
        舍利弗。若有菩薩從此世界或餘世界於壽終後。若已生現生當生不動如來佛剎者。一切皆得不退轉位。何以故。彼佛剎中天魔波旬不為障礙。亦無魔業之所嬈亂。舍利弗。譬如毒蛇神咒所伏不能為害。一切諸蟲見彼毒蛇亦無憂懼。然此毒蛇雖無毒害。由本業故受此蛇身故名毒蛇。
        舍利弗。彼魔波旬亦復如是。由不動如來往修菩薩行時。本願善根如是迴向。願我當證無上菩提。調伏諸魔不為障惱。彼諸菩薩聲聞凡夫。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不為障惱。然由先業所感受此魔身。生彼天中而自悔責。無始故業獲此身名。雖得自在常生厭患。於彼如來說法之時。諸魔眷屬常預聽聞。聞已心淨。於聲聞眾而生愛樂。云何當得住於寂靜少欲知足。彼諸魔眾常起出家之心。而無障礙之想故。彼國中聲聞菩薩及凡夫眾。皆由彼佛往昔精勤弘誓威力得安樂住。舍利弗。此亦不動佛剎殊勝莊嚴。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願生彼國。由茲行願。此善男子善女人。終不退墮聲聞辟支佛地。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歷事供養諸佛如來。於諸佛所聽聞正法。雖未證得無上菩提。而能見彼無量百千乃至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由此方便。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由茲善捨往生彼國。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彼善生善往。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滿彼剎中。舍利弗。譬如金礦精加鑄鍊。除去砂礫唯有真金。造諸飾好嚴身之具。舍利弗。彼佛剎中菩薩摩訶薩。住於真實亦復如是。然彼菩薩摩訶薩清淨集會。汝今應知。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所有菩薩。若已生若現生若當生。如是菩薩皆行一行。所謂住如來行。舍利弗。云何如來行。所謂超過聲聞辟支佛地。言行一行者是彼假名。是故。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樂行一行者。應當願生彼佛剎土。舍利弗。我所授記得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輩應生不動佛所。舍利弗。是諸菩薩生彼佛剎者我不捨離。譬如剎利灌頂大王。有敵國來欲侵財位。王既聞已作是思惟。我之妃后愛子不堪禦敵。及諸財寶收入宮城。不為怨敵之所侵害。王之國祚安靜無虞。威震強敵不憂災難。舍利弗。我不捨離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如彼王之寶物愛子妃后。修菩薩行者應如是知。彼佛剎中無有畏懼猶如宮城。彼敵王者即魔波旬。於菩薩行人勤為障礙。如彼灌頂大王不被怨敵之所侵擾。如來亦復如是。不為天魔之所擾惱。
        舍利弗。譬如有人畏於債主遠適邊國。不為債主及於他人之所陵奪。何以故。由路遠險絕債主家人不能達彼。彼諸菩薩生妙喜國者。波旬路絕亦復如是。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天魔波旬。常為菩薩聲聞作諸障礙。妙喜剎中諸天魔眾不為魔業。彼諸菩薩若已生現生當生。常無恐怖。何以故。由彼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有善根如是迴向。我證無上正等覺時。彼天魔眾不為障惱及作魔事。舍利弗。譬如丈夫善服毒藥能使消化。方為食事無有諸毒。彼剎天魔亦復如是。常加利益不為損害。舍利弗。彼佛剎土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爾時。舍利弗作是思惟。我今欲見彼佛世界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及聲聞眾。爾時。世尊知舍利弗心之所念。則以神力。不起于座皆令得見。告舍利弗言。汝今見不。答言。已見。佛告舍利弗。汝見彼諸天人微有勝劣殊異相不。答言。不見。何以故。我見妙喜國人衣服飲食及諸珍玩。皆是諸天樂具。彼不動如來處眾說法。猶若金山光明赫奕。諸聲聞眾無量無邊。譬如有人遊於大海。中流四望涯際莫知。觀彼聲聞亦復如是。是諸聲聞隨所聽法。身心不動如入禪定。匪如此界入定之人時或搖動。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由茲善捨彼諸菩薩善得往生妙喜世界。何以故。彼亦如是得不退轉。世尊。譬如王使遠適他國。執持符印經途來往。關防主司莫能為礙。何以故。以王印力人無遮止。彼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或從此界若他世界壽命終後。於彼佛剎。若已生若現生若當生。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不遠離諸佛世尊。皆當速證無上菩提。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彼界所生菩薩摩訶薩。與此世界預流果人無有差別。何以故。如預流果人不墮惡趣。彼界菩薩若已生現生當生。亦皆斷諸惡趣及聲聞辟支佛地。乃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不離諸佛及聲聞眾。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諸菩薩摩訶薩受生彼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得現前供養諸佛。及當證得佛菩提果。舍利弗。譬如預流果人。決定當得聲聞菩提終不墮惡趣。是諸菩薩亦復如是。或從此世及以他世。命終之後受生彼剎。彼皆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於諸佛所。常不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所有一來向及一來果。乃至住阿羅漢向及羅漢果。與彼佛剎所生菩薩摩訶薩等無有異。佛告舍利弗。汝勿作此言。何以故。於此佛剎。菩薩摩訶薩佛授記者。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
        復次。舍利弗。於此世界坐道場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何以故。彼諸菩薩行如來行。不為天魔之所得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能供養一切如來。乃至證得無上正覺。
        爾時。阿難作如是念。我今應察長老須菩提辯才之力。作是念已白須菩提言。我等應觀不動如來及聲聞眾兼彼佛土。時。須菩提告阿難言。汝欲見彼如來者。今應且觀上方。爾時。阿難觀上方已。白須菩提言。我極觀上方皆空寂靜。須菩提言。彼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及彼佛土。亦復如是。如見上方。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此世獲記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世尊。我今不知以何為等。佛告舍利弗。以法界等故。得無有異。
*   *   *   *   *   *   *
        〈涅槃功德品第五〉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世尊已說不動如來應正等覺修菩薩道功德無邊。又說彼土及聲聞菩薩殊勝德業廣大莊嚴。復願世尊於茲開示彼佛滅度化迹如何。
        爾時。世尊。知舍利弗心之所念。告言。舍利弗。不動如來般涅槃日。化身分布一切世界。於地獄中說諸妙法。以法調伏無量有情。皆當證得阿羅漢果。然此時獲果方滅度。前證無學人轉增其數。即於此日。授香象菩薩摩訶薩記云。汝於我滅度後當得作佛。號曰金蓮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舍利弗。彼金蓮如來佛剎功德聲聞眾數。與不動如來等無有異。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入般涅槃。是時。大地普皆震動。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震吼發聲。其聲上徹乃至阿迦尼吒天。諸天聞已即知彼佛入於涅槃。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所有叢林及諸藥草。皆悉傾向不動如來涅槃之處。是時。天人悉以華鬘雜香及諸衣服而散佛上。所散香花周匝圍繞高一由旬。
        復次。舍利弗。彼涅槃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皆向不動如來合掌作禮。他方諸天以佛神力。悉皆得見入般涅槃。是諸天人經七晝夜心懷悲惱。不受人天嬉戲娛樂亦無欲想。互相謂言。不動如來為世光明作眾生眼。今取滅度一何速哉。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從此世界或餘世界。於命終後生彼佛剎。若現生彼。皆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非可以百數而數彼以千數及百千數。
        舍利弗。是百千菩薩摩訶薩數者。應知入如來數皆入佛數。皆入佛數入一切智性數。若有菩薩摩訶薩當生彼剎者。亦皆得入如來等數。舍利弗。除彼不退菩薩摩訶薩。所餘菩薩於此世界。若不聞稱讚不動如來功德法門者。皆為惡魔之所攝受。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般涅槃後乃至正法住世。彼佛剎中所生菩薩摩訶薩亦當入其數。所以者何。由彼如來本願力故。是諸菩薩若於後時受生彼者。應當讀誦百八法門。讀誦茲已方能受持彼一切法。不動如來之所安立。一百八法門本性。我滅度後。若有菩薩摩訶薩當生彼剎者。亦當讀誦一百八法門。及能受持一切法門。舍利弗。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善能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佛雖滅度其說法聲及莊嚴功德。與佛在世等無有異。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從身出火而自闍維。舍利遺形皆作金色。譬如低彌羅樹。隨分斷處皆有卍字之文。如來舍利亦復如是。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所有舍利分分周圓。表裏皆有吉祥之相卍。舍利弗。譬如補羅迦樹。隨解之處中表皆有吉祥之文。彼佛舍利亦復如是。舍利弗。彼國眾生為供舍利起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又以金色千葉蓮華而為供養。其大千世界。即以塔華而為嚴飾。
復次。舍利弗。若諸菩薩於不動佛國將滅度者。臨壽終時曾不失念。而見如是種種瑞相。或有菩薩見當生土。無有如來自方作佛。或見彼有佛當即奉事。或見菩薩入於母胎。或見菩薩被大甲冑。或見捨家趣於非家。或見坐於道場降伏魔軍。或見菩薩證一切智智。或見菩薩於某世界。成等正覺轉於法輪。或有菩薩住虛空中。自身漸滅不遺少分。譬然濕草煙氣上騰。漸以消散至于滅盡。舍利弗。是諸菩薩既滅度已。一切天人備修供養。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以大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經百千劫。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不動如來正法所住。是何等劫。佛告舍利弗。二十小劫以為一劫。彼住如是百千劫數。舍利弗。正法滅已。有大光明照十方界。地皆震動發大音聲。然彼非天魔之所能壞。亦非如來及聲聞眾而自沈隱。但由彼時。人少有聽聞多無欲樂。能說法者皆悉遠之。既於正法寡聞轉增不信。不信增長則無精勤。知法比丘自當退靜。觀無樂欲不復弘宣。彼佛微言漸當隱沒。
*   *   *   *   *   *   *
        〈往生因緣品第六〉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以何因緣善根之力。於彼佛剎而得受生。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生妙喜世界者。應學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發弘誓心願生其國。如是行願能作因緣生彼佛剎。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以此相應善根。迴向無上菩提。願與不動如來共相會遇。舍利弗。以此因緣當生彼界。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佛之剎土。願於來世當見此光證無上覺。因見光已成大菩提。復以身光遍滿世界。舍利弗。菩薩以是因緣當生彼土。
        復次。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諸聲聞眾無量無邊願我當見。見已起如是行證佛菩提。證菩提時。亦有如是無量無數諸聲聞眾。舍利弗。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於彼佛剎而得受生。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我當欲見此諸菩薩。行禪定行願當隨學。與諸菩薩處處結集。同學同乘同俱究竟。願當會遇欲求圓滿大慈悲者。欲求菩提及沙門者。捨離二乘心者。安住真實空性者。於佛如來一切智性及法僧名號。念住相續者。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色類菩薩名者。於彼佛剎當得受生。何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善根。迴向不動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弗。以是因緣。是人於彼佛土決定當生。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願生彼佛剎者。於東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說微妙法。及聲聞眾應以其像隨念在前。願我當證菩提說微妙法。及聲聞眾皆如彼佛。舍利弗。是諸菩薩應修三種隨念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平等共習。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是菩薩迴向善根無有限量。假使一切眾生。各持一器量等虛空。作如是言。丈夫彼之善根分與於我。舍利弗。此諸善根若有色相。給與眾生皆滿其器各各持去。而彼善根亦無窮盡。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不可移轉故。
        舍利弗。彼三隨念所成迴向一切種智。以此善根三寶隨轉。舍利弗。若有菩薩成此善根。應知不墮一切惡趣。而能摧伏波旬及諸魔眾。於彼彼佛剎隨樂受生。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皆得隨願受生。是故。菩薩摩訶薩於此隨念善根應當積集。彼積集已。應迴向不動如來故。於彼剎當得受生。
        復次。舍利弗。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廣大莊嚴。於無量佛剎中彼皆無有。是故。菩薩摩訶薩應當發如是心。我以此善根願當見彼土。彼土莊嚴願當攝受。亦願當見彼諸菩薩。舍利弗。以此因緣菩薩當生彼國。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願生彼佛剎者。應發增上樂欲之心。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發增上心我皆與記。於彼佛剎而得受生。
        舍利弗。譬如有城無有樓閣園林池沼。亦無象馬遊行之處。彼城之王雖有力安處。而城無樓閣諸功德故則非莊嚴。舍利弗。我此佛剎亦復如是。無彼功德故則非嚴飾。舍利弗。我此剎中若有如是功德莊嚴。則如不動如來佛剎嚴勝。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願當攝受清淨佛剎者。應如不動如來往修菩薩行。植眾德本嚴淨佛剎已。及當如是攝取功德。
        復次。舍利弗。如我今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調伏無量眾生。於二乘道皆獲果證。及我聲聞所調伏者悉皆積聚。方彼如來諸聲聞眾。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億百千分。數分算分喻分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何以故。由數無量故。若言解脫則無有異。且止斯事。舍利弗。彼彌勒如來當出於世。諸聲聞眾及彼調伏所餘聲聞。以方不動如來聲聞之數。不及之分如上應知。舍利弗。由彼如來於一說法。善能調伏無量有情。然彼世尊之所攝受。無有能知其數量者。舍利弗。我之聲聞及彌勒如來諸聲聞眾。乃至賢劫諸佛世尊所有聲聞。及彼聲聞當所調伏餘聲聞眾彼皆積聚比不動。如來諸聲聞眾百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何以故。其數多故。解脫無異故。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知彼阿羅漢剎非愚夫剎。何以故。彼佛剎中阿羅漢多故。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佛剎中多漏盡阿羅漢故。
        復次。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星宿數量。不如彼佛聲聞眾多。由彼如來於一說法。無量有情得阿羅漢。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星宿猶有數量。彼一一會無量有情得阿羅漢故。諸會聲聞無有數量。
        復次。舍利弗。彼剎天人殖眾善本。餘界人天縱以天眼亦不能見。舍利弗。假令餘界諸天及人。往彼剎中善男子善女人所。盡其天眼亦不得見。若人聞此功德稱揚法門。聞已受持讀誦通利。彼善男子等。皆於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時。皆已見聞。是故。聞此法門即得信心清淨。舍利弗。東方一切世界諸剎土中。若菩薩乘人或聲聞乘人。於此法門讀誦通利者。其數甚多。彼諸菩薩及聲聞人。由願力故於不動剎中。若已生現生當生。唯除不退菩薩。由彼菩薩於諸剎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不動如來於妙喜世界及他方剎土。在菩薩等乘中而為上首。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常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舍利弗應知。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無上菩提。無有退轉之怖。亦無水火刀杖惡獸毒蟲之所損害。亦不為人非人等之所怖畏。何以故。由不動如來常加護念。於彼佛剎當受生故。
        舍利弗。譬如日輪雖復遙遠。與閻浮提眾生而作光明。不動如來亦復如是。雖在遙遠能與他界諸菩薩眾而作光明。舍利弗。譬如比丘有天眼者。能見遠方諸善惡色。不動如來雖在彼剎。餘世界中諸菩薩眾所有形類等色皆悉能見。舍利弗。又如比丘得心自在。獲彼神通波羅蜜者。雖在遙遠了知一切有情之心。不動如來亦復如是。能知餘界諸菩薩心。舍利弗。譬如比丘證得天耳。身雖在遠能聞諸聲。不動如來亦復如是。餘世界中所住眾生作如是言。我於彼剎願當生者彼佛皆聞。
        舍利弗。如是色類善男子善女人所有姓名。不動如來皆悉了知。若有受持讀誦通利此功德法門者。此諸人等。皆為不動如來之所知見及已護念。
        時。舍利弗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彼佛世尊。護念彼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白已。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彼菩薩摩訶薩如來之所護念。何以故。由護念菩薩故。一切眾生皆得護念。舍利弗。譬如剎利灌頂大王。多有倉廩盈儲穀豆。嚴誡主司善令監守。何以故。於饑饉世當濟群生。舍利弗。是諸菩薩於彼如來滅度之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於正法饑饉之時作大豐稔。如來亦復如是。善能覆護此諸菩薩。
        舍利弗。於此世界有諸菩薩。當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能善受持讀誦通利。於彼佛剎願欲受生。應知此人得不退轉。舍利弗。若餘菩薩於此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量無數百千眾生開示演說。亦令諸有情如是殖眾善本。使當親近無上菩提。
        舍利弗。若菩薩願速證無上菩提者。應當受持讀誦通利如是法門。為諸眾生開示演說。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演說此功德門大智慧業。當如是如是發起積集。彼諸人等由發起積集故。於其現身諸漏當盡。舍利子。是故。聲聞乘者。若聞彼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廣為眾生開示演說。何以故。此善男子善女人。由受持如是正法。於其現身當證無學。
        舍利弗。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於此功德稱讚法門。應當為他時時演說。彼諸人等不越兩生。當於現身得盡諸漏。
        復次。舍利弗。此不動如來所有功德稱讚法門。非愚淺者之所能受。其有智慧深廣方能受持。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見諸佛。於此功德稱讚法門必當身得。
        舍利弗。譬若無價寶珠從海持來。於意云何。此無價寶何人先得。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諸國王王子大臣此人先得。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佛告舍利弗。假使有人終以金寶滿閻浮提。持用布施冀聞此法終亦不聞。何以故。此功德法非薄福眾生當執持故。
        復次。舍利弗。若聲聞乘人聞此功德法門受持讀誦。為無上菩提及真如相應故精勤修習。彼於後身當得成就。或於二生補處。或復三生終不超過當成正覺。彼若聞此稱讚法門讀誦通利。復為無量百千眾生開示演說。舍利弗。如轉輪王。以先業感七寶見前。不動如來亦復如是。以本願力。我今說此功德法門。
        舍利弗。若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稱讚法門。若已聞若當聞者。彼皆由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時慈悲願力。或當於賢劫中諸佛世尊之所。預聞開示此之法門。如我於今演說開示。不增不減名數若干。舍利弗。是故。菩薩摩訶薩欲速證無上菩提者。於此功德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他廣說。
        復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此法門故。於彼村落城邑。聽聞受持讀誦通利。雖出家菩薩居白衣家。我說無過亦隨聽住。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於命終後欲。令此法當不隱沒。舍利弗。若彼村邑在於遙遠。是諸菩薩亦當應往。及住彼中受持讀誦開示演說。
        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於已流布稱讚法門。或於他人有是經卷。應可詣彼而書寫之。彼人若有願求汝當斷食。或使經行若坐若立。等應曲隨教命書寫是經。若於彼村求不能得。應詣隣境書寫受持讀誦通利。復為他人開示演說。若往餘方勤求不獲。彼人應發如是誓心。我於無上菩提。不應生於退轉之相。由我已聞不動如來法門名號。是人於我欲為利益令我聽聞。
        舍利弗。如是稱讚法門。有能演說及預聞者。皆由如來威神之力。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由誰威力而當得聞。舍利弗。我滅度後。由不動如來威神之力。當復得聞。或由四大天王釋提桓因等當勤加護。令諸法師宣揚此法。及彼菩薩本業成熟。四天王等威加策進。令諸菩薩而得聽聞。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此法門能成就廣大功德。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舍利弗。若於國中雨雹為災。非時霹靂及餘種種可怖之事。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專念不動如來及稱名號。是諸災害皆得消除。由彼如來往昔弘濟百千諸龍解脫眾苦。又由慈悲本願誠諦不虛。迴向善根要期圓滿故。稱彼名號憂患自消。唯除有情宿業成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現身欲證無上菩提者。應如不動如來往修願行。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舍利弗。少有菩薩摩訶薩。已能如是具修淨剎及當淨修如不動如來者。舍利弗。彼諸菩薩皆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佛性及一切智。攝受佛國悉皆同等。菩薩聲聞非無優劣。而於解脫則無有異。
  爾時。欲界諸天及梵眾天等。皆向彼如來合掌頂禮。而三唱言。南無不動如來應正等覺甚為希有。又。歸命此界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善能說彼稱讚法門。爾時。欲界諸天以曼陀羅花及諸天香以散佛上。所散香華於虛空中合而成蓋。復以諸天花香。遙散彼佛以為供養。
        時。天帝釋作如是念。我此四眾及欲界諸天。皆欲見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爾時。世尊知彼釋天心之所念。結加趺坐安處虛空。是諸大眾以佛神力亦住空中。皆遙見彼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及聲聞眾。眾皆見已右膝著地。向不動如來應正等覺。
        爾時。此界眾人皆作是念。豈非三十三天為見彼佛而來集會禮拜供養。是時。帝釋作如是念。彼界諸天以人相而住。我見彼諸人等服玩資具。與彼諸天無少優劣。
        爾時。世尊攝神通已。告天帝言。彼諸人民皆受天樂汝應愛樂。是諸人等見彼如來。及愛樂彼受天資具者。彼諸眾生從餘世界命終以後。皆得往生不動佛剎。
        爾時。舍利弗告帝釋言。汝見釋迦牟尼佛及不動如來。由此緣故。汝於此身得大善利。況汝已得過人之法。時。天帝釋作如是念。彼諸眾生聞此法門亦得善利。何況得生不動佛剎。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彼菩薩乘人。當生彼佛剎者亦得善利。何以故。彼諸菩薩皆應得住不退轉故。若餘菩薩於其現身。願生彼佛國者。應知皆是住不退轉。
        佛說此法門時。五百比丘於無漏法心得解脫。五千菩薩六千比丘尼。八千優婆塞十千優婆夷。及欲界中無量天子。於彼佛剎皆願受生。如來是時皆與授記。於彼佛剎當獲往生。若餘有情當願生者。如來亦當與記生彼佛剎。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搖遍搖等遍搖。震遍震等遍震。由此法門所加持故。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等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与  東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為同經異譯。

*《大寶積經》Mahā ratnakūṭa sūtra,又稱《寶積經》,唐朝菩提流志等眾譯師譯。收入《大正藏》第十一冊,《高麗藏》第六冊,《碛砂藏》第五-六冊,《龍藏》第十六-十九冊,《卍正藏》第八-九冊。
「寶積」即為「積集法寶」之意。全經計收四十九會共一百二十卷。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或為另一部經的同經異譯本。
《大寶積經》是一系列大乘佛教諸經典編纂的合集,其集成時間不一。是大乘經典的五大部(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之一。
但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诃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此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異譯本極多。
龍樹《大智度論》和世親或安慧的《大寶積經論》對《大寶積經》中的〈普明菩薩會〉等有專門解說。印度大乘空有二宗都很重視本經對菩薩行的解說。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當年玄奘法師從天竺請回《大寶積經》之梵文本,歸中土後並於貞觀十九年(645)首譯此經的《菩薩藏經》二十卷。後因玄奘專心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不久就圓寂(664),《大寶積經》就沒有再譯下去。
西藏的《寶積經》譯本經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西藏譯本原缺少其中若干會,後由漢譯本補充,亦成四十九會,收錄於《高麗藏》。
據漢傳《寶積經》〈序〉載,神龍二年起(706)菩提流志奉旨續譯。並將自魏晉南北朝隋唐諸譯經家以不同經名陸續譯出的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稱為「舊譯」),加上菩提流志(初譯及重譯)譯出的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編成一二○卷《大寶積經》。
今傳的《寶積經》,在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与卷99〈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之間,缺了三十一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恆河上優婆夷會〉為三十一會,付於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之下。
在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与卷102〈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一〉之間,缺了三十五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善德天子會〉為三十五會,付於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之下。
在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与卷112〈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之間,缺了四十一會与四十二會。由菩提流志補譯上〈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為第四十一會,及〈彌勒菩薩所問會〉為四十二會。付於卷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之下。
《大寶積經》被稱為大乘經典五大部之一,可見在中國佛教界地位之崇高。
*   *   *   *   *   *   *
[原註]:
隨分斷處皆有卍字之文 :「卍」音萬。
* 吉祥之相(相表之文其狀如下)卍 :「相」表之文其狀如下「卍」。
*   *   *   *   *   *   *
[法語法句]: 
* 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 不動如來於說法時。能善調伏無量眾生。皆令現證阿羅漢果。安住靜慮八解脫。
* 所謂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教解脫。是諸羅漢多住靜慮八解脫中。
* 若善男子善女人。從此佛剎及餘佛剎。於命終後。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中者。必不信住諸聲聞地。何以故。彼行佛道常遇如來。天魔波旬不得其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必定當得無上菩提。常在如來諸大集會。
* 舍利弗。此不動如來所有功德稱讚法門。非愚淺者之所能受。其有智慧深廣方能受持。
* 舍利弗。彼諸菩薩皆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佛性及一切智。攝受佛國悉皆同等。菩薩聲聞非無優劣。而於解脫則無有異。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悉從種種佛剎來集。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眾所圍遶供養恭敬。
        時。彼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邊慧。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稽首作禮。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請問如來。願垂聽許。為我宣說。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大雄大丈夫  世間無與等  我為眾生故  少疑當請問 
        不起師子座  現身遍十方  一切異論中  無能傾動者 
        智藏無邊際  諸力無有量  世尊一一力  普能度世間 
        善住一切智  善住於十力  無畏大師子  最勝無上尊 
        十八不共法  如來之所有  照明於世間  摧伏諸外道 
        了知一切法  是故無過上  無失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無邊離垢智  大海不動智  境界無礙智  我疑當請問 
        世尊善修集  於道無疑惑  安隱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已度諸暴流  已斷諸結縛  能拔眾毒箭  我疑當請問 
        已破無明㲉  已息煩惱熱  清涼善安住  我疑當請問 
        無畏無上智  無著無礙智  法海一切智  如來已證得 
        佛無量功德  智證悉圓滿  盡一切有漏  破諸煩惱見 
        世尊多積集  無量大功德  不思議法王  我疑當請問 
        世尊殊勝智  普能照世間  演暢法光明  無邊功德海 
        導師法光故  遍照於世間  是故世間中  佛法光明現 
        法海一切智  辯才無有上  精進不思議  清淨離諸見 
        佛眼無邊故  智境亦無邊  世間無等尊  我疑當請問 
        法王大牟尼  能斷眾生惑  導師我當問  願隨其意樂 
        我觀一切處  天上及人間  無有等如來  普遍照明者 
        善住諸功德  莊嚴大丈夫  不思議法王  仙中照曜者 
        譬如大雪山  眾寶端嚴處  世尊安法座  端嚴亦如是 
        妙音大精進  能宣悅意聲  眾生若得聞  善根悉清淨 
        世尊人中勝  時演法光明  以是諸眾生  隨意便開覺 
        知時知眾會  知人大導師  敷演法光明  以時智慧者 
        梵音大精進  願賜清淨言  如天雨大地  法潤遍霑洽 
        世尊處眾會  普宣法雨已  於此法悕望  眾生皆滿足 
        最上勝安住  如王處妙高  惠施諸眾生  能令眾歡喜 
        大雄兩足尊  不思議境界  一切諸眾生  無有能知者 
        無量大丈夫  眾會已和合  依怙大牟尼  志求佛境界 
        我於佛境界  發趣故來集  導師無礙智  如何疾開覺 
        我隨其意樂  瞻顏欲請問  世尊願開示  為斷諸疑惑 
        若聞無上法  便得心歡喜  踊躍充遍身  能斷眾疑網 
        法王無上尊  一切智無畏  一切知見者  我疑當請問 
        佛於一切法  無有少疑惑  精進大導師  我疑當請問 
        無上斷疑者  於法不疑惑  無邊功德海  我疑當請問 
        無邊大光明  無邊大功德  無邊清淨智  我疑當請問 
        無邊精進智  無邊境界智  無邊饒益智  我疑當請問 
        世尊無邊智  離邊及無邊  能斷一切疑  我疑當請問 
        不思議法王  垂哀聽我問  見許我當問  牟尼為宣說 
        請問一切智  釋迦名稱尊  若垂聽許我  願決我疑網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汝今於我渴仰志求。欲於如來幾何所問。若有問者。我當解說。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告無邊慧  汝欲何問  悉應問之  我當解說  
        如彼所問  一一發明  隨其樂欲  速為開示  
        我為汝說  一切無疑  如汝志求  稱汝所問 
        汝今時問  如時如義  以時問故  我決定說  
        如汝意樂  問所應問  我皆隨順  為汝說之  
        汝今時問  我亦時說  斷汝疑網  當得無疑 
        我為法王  了義究竟  於一切法  得無疑惑  
        我於諸法  正覺難思  如眾生意  所問為說  
        我於諸法  悉無有疑  時而問者  速當為說 
        我時為說  無有疑惑  如其意樂  釋彼所疑  
        我常了知  時及眾會  諸眾生等  意趣所同  
        亦常觀察  一切眾生  有欲無欲  彼皆明見 
        若有智者  能善修行  我皆以時  正法開悟  
        若無智者  愚癡迷亂  彼無慧明  不尊重法  
        若無尊重  於法不求  雖聞此法  無大明智 
        法善巧者  於法希求  若聞此法  得大明智  
        樂大乘者  求人中尊  聞斯法已  得大明智  
        佛無上智  不思議智  而發趣者  聞皆滿足 
        樂無礙智  求最上尊  彼聞此法  得大饒益  
        若有智性  求不思議  彼聞此法  得無上智  
        若有眾生  求佛道場  轉無上輪  得法歡喜 
        愛樂精進  於法尊崇  聞離垢法  欣然踊躍  
        若有眾生  樂善修習  以法光明  說無上法  
        荷諸重擔  無邊策修  彼聞法已  歡喜充滿 
        若有希願  善法思惟  於彼慈哀  為之開釋  
        哀愍汝等  隨汝所問  我能決定  當斷汝疑  
        我多千歲  修行善巧  疑惑已除  知汝意樂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當為汝說  斷諸疑惑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如其樂欲  我當說之  
        若有疑者  恣汝所問  我住於法  得無動搖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我於菩薩乘中少有所疑。今當請問。何等善丈夫遠離於怖畏一心正念。為諸眾生被大甲冑。於大甲冑而莊嚴之。起大愛樂而尊重之。以不放逸乘此大乘。以大清淨平正之道。無諸堆阜瓦石荊棘眾惡雜穢。諸見稠林亦無毒刺苦惱坑陷。亦無繫執怖懼艱難。正直無曲如理平道。無障礙道。剪諸稠林裂一切網。遠離黑闇。蠲除愛著捨和合故。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我於此義故致斯問。何等善丈夫。何等大甲冑。被此甲冑乘於大乘。以斯大道而當發趣。世尊。應說諸菩薩摩訶薩甲冑莊嚴。安住於道。安住諸法理趣善巧。於法理趣住善巧故。而能起於諸法理趣善巧光明。法光明故不捨甲冑乘於大乘。以不退轉精進之力。無忘念根相續慧力。速能成就法界理趣分明善巧。往詣道場轉于法輪。為諸眾生演說法故。一切眾生如其所願。如其發趣解脫生死。
       世尊如來應正遍知。此之大乘。我欲利益安樂眾生故問斯義。世尊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以何等法成就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諸法海印三昧。以三昧故。令諸菩薩摩訶薩乃至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不退轉。世尊。如來知見成就未曾有法。善諸眾生智慧之藥。故我問耳。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為諸菩薩故  我問兩足尊  一切知見者  甚深佛法義 
        大乘所修行  何定能發趣  我今皆請問  饒益諸眾生 
        云何善丈夫  能被無邊甲  如是被甲已  云何當發趣 
        云何起樂欲  云何愛於彼  云何大精進  云何不放逸 
        云何諸菩薩  乘於此大乘  乘已復云何  此事應當說 
        云何乘大乘  發趣菩薩道  唯願世尊師  速為我宣說 
        云何平正道  平等而發趣  於諸見稠林  剪伐恒無倦 
        於諸境界中  云何得超越  云何以平等  裂於貪愛網 
        云何除黑闇  得大智光明  彼諸菩薩等  云何當發趣 
        云何能觀察  遠離眾結縛  云何諸菩薩  離縛善安住 
        云何諸菩薩  超過大怖畏  善巧諸法義  發趣於無上 
        菩薩被何等  無邊大甲冑  被斯甲冑已  乘於此大乘 
        云何諸菩薩  發趣平正道  我今所問者  世尊應演說 
        菩薩云何得  莊嚴大甲冑  莊嚴無上乘  世尊應演說 
        安住於斯道  及彼道莊嚴  諸法之善巧  世尊應演說 
        云何能了知  法界之理趣  法善巧光明  世尊應演說 
        云何諸菩薩  得此法光明  究竟一切法  世尊應演說 
        云何諸菩薩  得法光明已  不捨大甲冑  由是而發趣 
        云何諸菩薩  乘於此大乘  精進不退轉  由是而發趣 
        云何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能以智慧力  而得善調伏 
        云何得法界  理趣之善巧  法王不思議  世尊願宣說 
        云何能速往  至於菩提場  轉于大梵輪  世無能轉者 
        云何無所動  演說於諸法  為一切眾生  如其昔所願 
        演說諸法故  解脫於生死  云何令眾生  究竟獲安樂 
        饒益眾生故  我問世導師  一切知見者  願為我宣說 
        當以何等法  成就諸菩薩  一切法大海  所作印三昧 
        樂求佛法者  渴仰大菩提  若聞此法者  舉身悉充悅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無邊慧。汝於往昔供養承事無量諸佛。種諸善根集諸功德不可稱量。於此深法欣求渴仰。以大志樂成就眾生。而興大悲問於如來。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諸菩薩摩訶薩以功德成就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甲冑者。為欲攝取諸眾生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布施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持戒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忍辱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精進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禪定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智慧清淨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起饒益事相應心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貪瞋癡病作對治故被大甲冑。為大功德作善巧故被大甲冑。為無上智善圓滿故被大甲冑。為諸眾生生死怖畏作救護故被大甲冑。為欲顯現無等等智善圓滿故被大甲冑。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魔。若魔眷屬若魔使者住魔業者。及行諸見稠林險逕一切外道諸遮羅迦。出家吠陀。烏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此外道相應之輩與交戰故被大甲冑。
        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被於大甲冑已。不捨甲冑起大精進。能入一切眾生界中。以忍安住遠離怖畏。不驚不懼不動不亂。而復被於無邊甲冑。所謂救護一切眾生甲冑。剪一切見稠林甲冑。破諸魔軍甲冑。能授智慧甲冑。無邊津梁甲冑。度諸重擔甲冑。增長淨信甲冑。安住尸羅甲冑。淨治業藏甲冑。一切清淨力藏甲冑。方便善巧力藏甲冑。能斷一切執著甲冑。不退不悔智慧甲冑。諸菩薩摩訶薩被於如是大甲冑已。亦不捨離乃至盡邊際。堅固精進力曾不動搖。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被甲冑  為攝諸眾生  眾生無邊故  被甲亦無邊 
        布施清淨故  一切令充悅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持戒清淨故  饒益於世間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忍辱清淨故  勇猛善安住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精進清淨故  成就不退轉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禪淨定清故  所行境亦然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智慧清淨故  無漏無過上  為利諸眾生  乃被斯甲冑 
        一切諸眾生  樂具悉當與  善知此義故  乃被斯甲冑 
        菩薩於眾生  能為饒益事  以清淨四攝  普遍諸有中 
        若病貪瞋癡  而為對治者  授諸眾生藥  所患令消除 
        由是諸菩薩  善能被甲冑  於功德資糧  獲無邊善巧 
        眾生生死苦  逼迫不安隱  我當為救護  被甲冑無邊 
        無邊生死苦  我能令解脫  愛見網所縛  一切皆當斷 
        於此煩惱網  一切能斷者  堅固精進力  勇猛而被甲 
        一切諸眾生  令住安樂道  以是趣涅槃  安隱而無上 
        以大精進力  乃被斯甲冑  當共一切魔  敵戰甞無倦 
        若住於諸見  稠林而行者  路伽耶陀等  被甲利於彼 
        及餘無量眾  行諸非道者  於彼咸利益  故被甲無邊 
        如是被甲已  不捨於甲冑  起大精進力  被甲勝堅固 
        入於生死界  以忍得安住  成就堅固忍  被甲無過上 
        遠離於怖畏  亦無有驚懼  被無邊甲冑  一切勤修習 
        善住於甲冑  常能正了知  寂然不動搖  不亂不退轉 
        被如是甲已  智者復當被  救護眾生甲  破壞眾魔甲 
        無邊津梁甲  一切悉當被  勇猛勝智人  被已得安住 
        為大重擔故  被甲無有上  度一切眾生  苦擔悉令脫 
        增長清淨信  善住於六根  戒得共相應  被甲無過上 
        成就勇猛智  菩薩能安住  威儀戒相應  被甲無所動 
        於昔勝尊眾  清淨修諸業  是故被甲冑  而常不怯弱 
        以愛眾生慧  饒益諸世間  通達於方便  被甲善安住 
        於巧方便智  菩薩能通達  如是被甲已  斷除眾結縛 
        遠離一切執  正信不違背  被甲之智人  發趣於無上 
        菩薩能決定  自利及利他  以善精進力  堅固無退轉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荷諸重擔被大甲冑。如是甲冑。若魔若魔眷屬或魔使者。及行邪見稠林惡磧諸眾生等所不能見。何以故。無有形色不可示現。無對無相捨相離相無名字故。
        無邊慧。假使飛箭量如須彌。攢鋒激射無能中者。設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為魔。各有若干魔軍眷屬。競共俱時發諸利箭。亦如須彌彼終不能壞。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甲冑乃至不能損一毛端。於諸菩薩摩訶薩意。尚猶不能令有異念。何況身也。
        諸菩薩摩訶薩。若以一心摧伏彼者。能令眾魔退散消滅善能安住。如是甲冑而不動搖。一切眾生無能壞者。何以故。以無相故。非諸眾生見所行故。一切眾生不能見知。諸菩薩摩訶薩而能了知一切法故。如實知見被大甲冑。為欲救護諸眾生故。於一切法無所執著。為欲饒益諸眾生故。於一切法亦無所得。是故眾生不能見知。如是甲冑無有形相無有示現無言說故。不與色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應。不與內相應。不與外相應。不與亦內亦外相應。不與非內非外相應。不與界相應。不與處相應。不與地界相應。不與水界相應。不與火風空界相應。不與欲界相應。不與色無色界相應。不與有作相應。不與無作相應。不與亦有作亦無作相應。不與非有作非無作相應。不與聲聞地相應。不與獨覺地相應。不與佛地相應。不與語言道相應。亦不與色因相應。不與色相相應。不與受想行識因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相應。亦不與相非相相應。亦不與一切法相應。非不相應。無有繫縛無有解脫。亦非算數譬喻可知。以一切法過諸數故。
        如是甲冑。一切法見皆不可得。色見不可得。受想行識見不可得。乃至無少法見可得。如是甲冑不與一切法相應。非不相應。不與色相應。非不相應。不與受想行識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法若相應不相應彼皆遠離。如是甲冑。亦無有作。作者無故。亦無有相。相非有故。無處所相。無和合相。無有分別。無有動搖。無有攀緣。無性可見。被甲冑者亦不可得。如是被甲亦不可見。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而不見有誰為被甲。何處被甲。從何被甲。亦不見有我能被甲我所被甲。亦不見有此處被甲他處被甲。亦不見有如是被甲所為。眾生於一切法無所行故。無所有故。
        諸菩薩摩訶薩被如是甲冑。則被如來所被甲冑。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意不可得。不可得故遠離分別。諸菩薩摩訶薩若住少法若得少法。現被甲冑當被甲冑。不應說名被大甲冑。若心超過。乃可說名被不思議大甲冑也。
        諸菩薩摩訶薩不為少眾生故被大甲冑。亦不為一劫眾生故被大甲冑。亦不為百千劫百千俱胝劫。百千那由他俱胝劫。諸眾生故被大甲冑。為於無量無數劫中諸眾生故被大甲冑。是故說名被於無量大甲冑也。
        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被於不住眾生想甲冑。不起我想甲冑。離眾生想甲冑。滅我想甲冑。知眾生性甲冑。知我性甲冑。過想受甲冑。知一切法無作相甲冑。空相甲冑。無想相甲冑。無願相甲冑。知一切法無生相甲冑。無滅相甲冑。知一切法差別性相甲冑。無差別性相甲冑。知一切法事相甲冑。無事相甲冑。
        無邊慧。若住於事而被甲冑。終不說名被大甲冑。以諸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事求大智慧。是故說為被大甲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量千劫中  被大無邊甲  為欲令眾生  解脫諸苦惱 
        如是大甲冑  若魔若魔使  作諸魔業者  眼所不能見 
        及餘眾生等  行見稠林者  甲冑不思議  亦非彼所見 
        無色無形像  無對無相待  甲冑不思議  故非眼所見 
        無名亦無相  遠離一切相  甲冑無有邊  故無相見者 
        假如須彌箭  攢鑽來中射  甲冑不思議  令箭自摧折 
        世界所有魔  亦以須彌箭  於斯大甲冑  競共來激射 
        然於大甲冑  不損如毛端  甲冑不思議  無能摧壞者 
        由是諸菩薩  身心無變異  甲冑不思議  誰能傾動者 
        若以一念心  摧伏諸魔眾  菩薩不思議  魔軍咸退散 
        如是大甲冑  未甞有動搖  一切諸眾生  而無能見者 
        一切諸眾生  不知甲冑相  是故諸眾生  眼所不能見 
        菩薩為依怙  能知一切法  猶若勝金剛  斯為善被者 
        不受一切法  救護諸眾生  順諸佛法故  斯為善被者 
        甲冑無所取  隨順一切法  甲冑不思議  斯為善被者 
        甲冑無示現  淨治一切法  諸法離言說  無能示現者 
        不與色相應  不與受相應  不與想行識  相應及和合 
        不與內相應  不與外相應  不與內外俱  相應及和合 
        不與界相應  不與處相應  若界若處中  亦無有和合 
        不與地相應  不與水相應  不與火風空  相應及和合 
        不與欲相應  不與色相應  不與無色界  相應及和合 
        一切無所得  不與諸有作  不與諸無作  相應及和合 
        甲冑不思議  無住無和合  無縛無解脫  亦無不相應 
        甲冑無邊際  不共聲聞地  不共獨覺地  相應及和合 
        乃至諸佛地  及與一切法  一切不相應  一切不和合 
        種種語言道  而無能及者  甲冑無有邊  無體難思故 
        不與一切法  相應不相應  甲冑不思議  超過一切數 
        甲冑無有上  無縛無非縛  亦無有色相  受想行識相 
        不與彼諸相  相應及和合  不與諸法相  相應不相應 
        亦不與無相  相應及和合  甲冑無有上  無縛無解脫 
        一切諸法中  不墮一法數  一切諸法中  甲冑不可得 
        是故無有上  說名不思議  甲冑無有色  無受亦無想 
        無行亦無識  非諸蘊所攝  如是勇猛者  被斯大甲冑 
        身心無所得  不見微少法  過諸思擇故  清淨心安住 
        而常無怯弱  說名不思議  堅固被甲冑  其心無所動 
        不計諸劫量  說名不思議  甲冑無有量  不取法非法 
        以無時量故  說名不可量  不起眾生想  亦無有我想 
        能知此想故  一切想不生  亦知一切法  此法皆無相 
        如是被甲冑  說名不思議
 
  復次。無邊慧。此大甲冑名曰妙法嚴具莊嚴。亦名最上。不可壞故。亦名一切法無差別。不於少法作差別故。諸菩薩摩訶薩被此甲冑。持大慧力。乘於大乘最上之乘。無等等乘。大攝受乘。無邊攝受乘。一切眾生乘此乘者。於此乘中無不容受。然於此乘不增不減。能令眾生安樂而住。亦令眾生安樂而出。若有眾生乘此決定安樂乘者。無有身心疲倦勞苦。
        無邊慧。此乘映蔽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聲聞緣覺。及餘諸乘而當出離。此乘無來無去無住無見無知。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三世平等猶如虛空。不離塵染無有相待。無有障礙亦無執著。以此乘故而當出離。此乘無量不可量故。本無礙相不住相故最上第一。乘此乘者無怯弱心。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如燈如日月輪。為諸眾生作大光明。此之大乘亦復如是。光照三千大千世界。無能映蔽無能障礙。能以無邊大功德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離闇。能除一切世間之病。超過一切世間之法攝大眾生。非諸下劣所能乘也。唯除能被大甲冑者。如我所說。於無量劫救護眾生。供養諸佛種種善根。資糧清淨之所能乘。聲聞緣覺及餘下劣。繫縛世間世間相應或增上慢。慢所調伏一切外道無信之輩。尚不欲聞此乘之名。何況而能乘此乘也。若有眾生遊戲不可思議境界。乘此乘已如其勝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乘無際。初中後際不可了知。此乘際斷。際不可得無邊際。是乘際無量際是乘際。無邊慧。乘無邊際亦無中際。無有少際而可斷者。言際斷者。以無少際說為際斷。不分別際說為際斷。如是名為此乘際斷。際無所有說為中際。際無所有說為邊際。際無所有以際說之。於彼際中際不可得。不可得故邊際中際無際無斷入於際門。入際門故此乘超過。於彼超過亦無所得。
        無邊慧。何者為際。謂斷常際。入語言故際則非際。彼斷常際無有邊際。以彼際相相無邊故。所言際者無有分別。分別斷故超過於際遠離斷常。無邊慧。有身見者。則於際門有所依止。若無身見。則於際門無所執著。無執著故。於斷常際乃能超過。無邊慧。斷常際者而無有實。但誑語言。於三有中分別二際。於彼二際。若不攝取若不相應。乃能超過斷身見故。於二際門而無所執。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未離身見。則不名為被大甲冑乘於大乘。於彼際門則為執著。設欲斷際起斷際想。於前後際而有分別。若諸菩薩摩訶薩已離身見。是則名為被大甲冑乘於大乘於彼際門則無所執。過二際已以安樂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大慧力。能於一切住際之法不斷不破。善巧方便攝取止觀。修習無相得無相證。則為諸佛授法光明。法光明故一切際斷。於彼際斷亦無所執無有少際。於彼際門。若相應若不相應。若憶念若不憶念。於一切法善巧方便安住止觀。便獲無邊大法光明。法光明故遠離黑闇怖畏毛竪。建大法幢出大梵音。大師子吼告眾生言。汝等速來。於此大乘大安樂乘大調御乘大發趣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演法光明。法光明故。能令眾生被大甲冑乘此大乘。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此大甲冑勿生慳悋。當願眾生發菩提心。被此甲冑乘此大乘。於此大乘此大甲冑亦勿慳悋。而能展轉勸諸眾生。復願眾生被此甲冑乘此大乘而當出離。諸菩薩摩訶薩。住是行時。攝取佛國清淨佛國。攝取聲聞及諸菩薩圓滿功德。以此無邊大功德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此之大乘等于法界。此岸彼岸無可得者。然能運載一切眾生。從此至於法界之中。無處相應。法界相應。甲冑相應。若於此乘等于法界。勤修習者。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譬如法界無有塵染。無能壞者無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復如是。無壞無染無壞染故。而當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說為大乘。此乘無礙。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退轉。以無著故而當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說為大乘。言大乘者謂大莊嚴。一切莊嚴無不入此大乘中者。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乘中。豈有有為諸莊嚴耶。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無邊慧。我隨世俗。於此乘中亦說一切有為莊嚴。無邊慧。若轉輪王帝釋梵王。無不皆從此大乘出。若已出者若當出者。雖住轉輪釋梵尊位。不為生死煩惱過失之所染著。能於諸欲一一稱量。既稱量已則便厭捨。於出離道而能了知。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乘此乘者。雖受生死。於一切處不為染污。能見過患能知出離。若我於此未說諸法及諸莊嚴。以此乘相。於彼諸法及諸莊嚴亦能了知。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乘無上乘  此乘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  彼皆當出離 
        是大依止處  此乘不思議  無量無邊際  故名為大乘 
        一切諸眾生  乘於此乘者  此乘無有減  亦復無有增 
        一切諸眾生  乘於此乘者  安樂而發趣  於中無苦惱 
        若諸菩薩等  於此乘發趣  直進無他行  身心不疲倦 
        照明於世間  天人阿修羅  當於此大乘  無上而發趣 
        映蔽諸緣覺  及以聲聞乘  亦於此大乘  無上而發趣 
        無來亦無去  無住無前際  後際及中際  無得無所見 
        三世悉平等  猶若淨虛空  此乘亦如是  遠離諸煩惱 
        此乘無相待  無障無罣礙  一切悉能救  所向無執著 
        此乘無有量  亦無一切相  自性不可得  無畏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  得無所畏者  乃於佛法中  無障無罣礙 
        以此乘發趣  普明於世間  如日百千光  無時而不照 
        此乘不可壞  無能映蔽者  無量德資糧  無上而發趣 
        此乘超世間  出過於三界  遠離諸黑闇  能趣於無漏 
        此乘唯攝取  一切諸菩薩  其餘眾生類  於中不容受 
        若有智慧者  無量千劫中  方便勤修習  乃乘於此乘 
        非諸聲聞眾  及以諸緣覺  一切外道輩  而能乘此乘 
        若有諸眾生  趣於非道者  斯人尠福德  不堪聞此乘 
        若有諸眾生  於不思議法  善巧而遊戲  安住於此乘 
        隨其所建立  殊勝之誓願  住斯正道中  無上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  亦無有中際  邊際及中際  一切不可得 
        以際不可得  此乘無有際  一切際斷故  安樂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  無邊是乘際  此乘無量際  無量是乘際 
        此乘無際斷  無際為際斷  於際不分別  斷亦不可得 
        乘際無邊際  亦無有中際  亦無無際際  際性無所有 
        於際無際相  非際為際相  於彼諸際中  際相無所有 
        非際說際門  此乘已超過  於彼所過量  相應不可得 
        我說斷常際  有邊無邊際  如是一切際  彼際悉非際 
        一切際無邊  際相無所有  一切際自性  於中不分別 
        如是諸際中  以斷於分別  邊際無邊際  一切悉能斷 
        若有有身見  則說諸際門  執著此諸際  為無依怙者 
        若無有身見  不著諸際門  不執一切際  為能照明者 
        一切際非際  諸際非真實  一切際性相  彼皆無所有 
        不受一切際  於際悉超過  不著諸際門  能斷有身見 
        若於有身見  不斷不遠離  不被大甲冑  不乘於大乘 
        以受於諸際  分別諸際相  前際及後際  一切皆分別 
        若於有身見  一切已能斷  乃被無邊甲  乘於無上乘 
        不著諸際門  為世智慧者  能於種種際  一切悉超過 
        由是佛法中  安樂而發趣  菩薩善觀察  能以大慧力 
        不得少有法  可斷可除滅  常以善方便  善攝於止觀 
       一相了知故  諸相皆了知  安住於正法  得大法光明 
       以是法光明  決了彼諸際  不見少有際  若際及非際 
        於彼可相應  一切無所著  若見苦眾生  慰諭而告言 
        汝來於此乘  安樂而出離  一切受生處  能作法光明 
        被甲乘大乘  亦以此開示  此乘此甲冑  於彼勿慳悋 
        亦令諸眾生  被甲乘大乘  乘此安樂乘  無上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  安住此修行  能於佛法中  以速而發趣 
        清淨佛國土  攝受諸聲聞  及諸菩薩等  功德莊嚴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
──大唐菩提流志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二〉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冑。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進。乃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聞此菩薩摩訶薩甲冑莊嚴大乘莊嚴。踊躍歡喜。觀此法時。於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我被如是甲冑我有如是甲冑。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種類之法。我於爾時無有我想。遠離身見遠離我慢。心無高下亦無分別。為欲攝受一切眾生。護持諸佛如來法藏。成熟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曾無一念勞倦之心。
        我於爾時。不捨甲冑乘無邊乘。世世生中能破魔軍。魔諸眷屬退敗消滅。魔之使者怖畏馳散。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一切異論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眾生令於此乘住眾善軛。為諸眾生開示甲冑甲冑莊嚴。亦為眾生演說如是種類之法。安樂大乘。住此乘者便獲一切安樂資具。所謂有為安樂資具。轉輪聖王安樂資具。帝釋梵王安樂資具。及得無為安樂資具。為諸眾生說此法時。令諸眾生入此法中生聖種性。建大法幢作師子吼。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應被如是大甲冑已。如理觀察而選擇之。當於何法而發趣之。於一切法盡能知見無有分別。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發趣如理見故。如理清淨則不分別非不分別。而於分別不分別中平等知見。若見有法可求可覓。則不平等不住如理清淨知見。以無分別無不分別。於彼分別不分別中而無執取。以無執取遠離分別及不分別。於此道中無有憐愍。無有施為。亦無增益亦無取捨。住平正道亦不分別。過現未來遍能了知。一切分別所有隨眠。於一切法得住平等。無顛倒義。乃得名為住斯道者。
        無邊慧。何等為道及道清淨。所謂說名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能斷薩迦耶見。超過一切見所行境。一切諸見於一切處悉得清淨。而能了知一切分別。若勝分別若遍分別則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不住邪思斷邪思惟。能見正命。見正命想。見命清淨。住清淨命。如理能見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住於正業正見語業。於語語者悉能見知。住於正語能淨對治。正精進見善攝精進。住正精進。正見憶念而無有念。亦無作意無所執取。以清淨念住於正念。正見三昧。於三昧中無所依止而能清淨。三昧之見住於正定。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時。得一切處清淨正見住清淨道。此清淨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讚。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諍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此道能淨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捨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滅貪瞋癡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息諸諍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
        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訶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無有勞倦亦無憂惱。隨欲所求隨欲莊嚴。隨莊嚴處一一莊嚴。隨攝眾生而為說法。令諸眾生皆得歡喜。何以故。此道無等能淨對治所作究竟。諸佛世尊聲聞緣覺。皆於此道而發趣之不相違背。未到彼地未如其願終不相離。何者為地。謂涅槃地。大宮殿地。譬如虛空不可為喻。唯除虛空以喻虛空。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名大宮殿。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此殊勝道。非諸聲聞緣覺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資糧得不退轉。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殊勝行為大莊嚴。以是道故而發趣之。如彼莊嚴亦非聲聞緣覺所有。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若作輪王無所顧悋。有大威德神通變現。而能了知世出世間。若作帝釋大梵天王。無所耽著遠離憍慢。樂見諸佛樂聞正法。成熟無量百千諸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殊勝道  世間無有上  眾聖及二乘  皆趣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發趣大菩提  為得道莊嚴  以斯道開示 
        若於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見  安住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若住平等見  行於斯道中  安樂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斯道為無上  如實能誘進  於中無所執 
        若住於斯道  行於斯道中  一切諸智人  其意不傾動 
        不說於斯道  少有傾動者  由是無所動  於動常遠離 
        我說於斯道  無動無施為  亦無有增益  斯道故無上 
        一切諸菩薩  善住於斯道  斯道無有愛  亦復無有憎 
        斯道非過去  斯道非未來  彼際不分別  如是而修習 
        斯道無煩惱  斯道無分別  於義不乖違  如是而安住 
        住於最勝道  無住為安住  住於斯道者  能獲清淨性 
        我說八支道  眾聖之所行  住於斯道者  菩提不難得 
        菩薩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淨  一一而進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來所稱讚  此智為無上 
        魔及魔軍眾  魔之所攝者  外道餘眾生  非其所行處 
        分別涅槃者  不住斯勝道  愚為分別害  不能趣涅槃 
        超過分別者  無想無分別  於斯大道中  以是而發趣 
        眾聖之勝道  愚夫皆遠離  若行此法者  斯道為無上 
        斯之最勝道  能至無上處  其中無衰惱  無畏無災難 
        斯之無上道  無色無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現者 
        斯之安隱道  正直無所畏  以斯道發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淨道  猶若太虛空  一切無罣礙  常趣於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無復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勝安樂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宮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煩惱滅  若至其中者  無退無受生 
        涅槃大空寂  猶若太虛空  廣大空寂故  於中無罣礙 
         涅槃大宮殿  永離苦憂惱  無邊境界處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數量  數量不可得  寂滅清涼性  設名為涅槃 
        涅槃無施設  趣道亦無上  無量無分別  分別不可得 
        我為諸菩薩  開示於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於涅槃 
        若住於斯道  世間勝安樂  一切皆當得  說名無畏者 
        善住於斯道  其心無所染  由是道清淨  說名無畏者 
        以見平正道  一切能隨覺  一切資具中  一切不貪著 
        菩薩依怙者  殊勝真實道  饒益諸眾生  勇猛而發趣 
        若得無上道  最上道莊嚴  令世悉歡喜  斯道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能令意清淨  隨其所樂求  一切當發趣 
        若得聖王位  轉輪大軍旅  能捨大王位  出家行學道 
        若得天帝釋  大梵天王位  於彼無耽著  斯為善順道 
        世間諸學處  一切能明了  住於斯道中  乃為實語者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為欲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謂不作諸不善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於外隨何善法如理請問。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如事了知諸法。二者了知無事無住無所分別。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順覺知。二者於外無所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自信無所分別。二者眾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於此道中。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能於所作之業如實知見。二者能於所作之業而無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於諸苦取蘊中一一了知。二者於諸無苦取蘊勤求至樂。三者於諸和合法中專修遠離。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宣說最上之法語不乖違。隨說法義心無諍論。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攝取一切諸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於義正方便事。二者隨義而作相應正方便事。三者順法而作觀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執著正方便事。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能以堅誓自守如說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於道發趣。三者能令意樂清淨。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法行攝取道故。乃可名為隨順道者。觀一切法性空故無名故。無相故無願故無生故。無作故厭故離故滅故出故。得法光明。觀生盡時。不於無生而起生想。便於爾時超昇離生出過非法。得道清淨獲無生忍。道清淨故過一切想。不住非想滅於道想。離於法想出無明網。以明修習所應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習得何等法。謂明修習得想受滅。得一切法決定善巧。得隨祕密順於法性。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時。不住於處不為相覆。知一切法同於虛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無有少相而為罣礙。此道清淨不畏災患。被大甲冑不為執縛。乘於大乘無所迷惑。離諸障難猶如虛空。於此道中而發趣之。為諸眾生作大光明。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殊勝之道。非諸聲聞緣覺所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為攝八正道  演說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為大精進 
        善法修行者  能於一切時  不作不善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修習者  於內如理思  於外求請問  斯行攝於道 
        菩薩觀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攝於道 
        菩薩依怙者  於內隨覺知  於外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畏者  自信無分別  令他住淨信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惟者  淨諸所作業  於業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繫者  常知苦取蘊  求無苦取蘊  斯行攝於道 
        菩薩善智者  修離和合行  能離於和合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義者  隨義能了知  演說無違諍  斯行攝於道 
        菩薩具慧者  不著於文字  攝持一切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行法者  能與法相應  亦隨義相應  斯行攝於道 
        菩薩順道者  正住於堅誓  如說而修行  斯行攝於道 
        菩薩道清淨  善淨於意樂  住法不放逸  斯行攝於道 
        菩薩一切時  勤修此諸行  身心獲安樂  斯行攝於道 
        菩薩正念者  住於清淨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無有相 
        菩薩觀察者  能令願清淨  亦不住無願  遠離於諸相 
        菩薩如理觀  理趣悉平等  於諸法不生  無有少疑惑 
        菩薩妙智者  能觀一切法  厭離寂滅故  明見而發趣 
        菩薩觀法者  如理見法生  不於生見生  不於盡見盡 
        菩薩精進者  如是觀察時  出離於非法  超昇正位中 
        菩薩妙智者  斯道為清淨  速至大安隱  成就無上忍 
        菩薩妙智者  隨順觀諸法  超過一切想  常住於無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能淨治  遠離於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淨治故  出於無明網  獲大法光明 
        菩薩妙智者  能以明修習  教授諸眾生  由是而發趣 
        菩薩明修習  為得一切法  決定甚深義  善巧大方便 
        菩薩明修習  方便離諸想  隨順祕密法  能知決定義 
        菩薩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滅於想受  由是而發趣 
        菩薩妙智者  不住於斯道  不住斯道故  於道而發趣 
        菩薩無畏者  能知一切法  猶若淨虛空  諸相無所覆 
        菩薩知諸法  其性同虛空  諸法如空故  清淨而無垢 
        菩薩如是住  不為相所礙  速為諸眾生  演說而教授 
        菩薩妙智者  一切道清淨  於道無災患  無礙而發趣 
        如是清淨道  速往大菩提  能於無為證  平等而發趣 
        菩薩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如空無罣礙  清淨而發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虛空  遠離於眾相  無相而發趣 
        大乘平等乘  廣大如虛空  於斯清淨道  此乘當發趣 
        一切諸菩薩  尊重於斯法  為諸眾生故  勇猛而發趣 
        若詣大菩提  住斯殊勝道  非諸二乘等  於此能發趣 
        菩薩正憶念  能令道清淨  以斯清淨道  最上而發趣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趣之時。能以善巧而正了知無量念處。正斷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神足止觀。無量功德殊勝莊嚴。為欲降伏諸世間故被大甲冑。出三界故乘於大乘。攝受天人阿修羅故安住斯道。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時。不以慈悲喜捨遍照眾生。於諸眾生不愛如己。如是甲冑大乘大道。而於大地所不堪受。一切眾生不任親近。若以哀愍利益眾生。被大甲冑乘於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冑大乘大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間住世間者亦不能見。
        又。諸菩薩摩訶薩哀愍一切諸眾生故被大甲冑。能以甲冑加持地界水火風界。令此地界而不傾覆。一切眾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風界。隨彼所應作所應作。又。諸菩薩摩訶薩始自初心發趣甲冑。乃至今被斯大甲冑乘此大乘。以清淨道而發趣於一生補處。詣菩提樹坐道場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剛所成堅固場地。若不加持踊沒傾覆。雖以堅固金剛所成。無堪荷負斯大甲冑大乘大道。
        又。諸菩薩摩訶薩往昔誓願。於諸眾生趣慈悲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共稱讚故。設復金剛大輪圍山須彌盧山。一切寶山及餘山王。若不加持亦無堪荷斯大甲冑大乘大道。又。諸菩薩摩訶薩本願力故。諸佛如來本願力故。於諸眾生不為惱故。不為害故不為損故。不為怨故不為讐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為令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中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被慧甲冑持慧刀仗。大慧迴向乘迴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觀察諸法。而發起於一切智智。為欲攝取一切智智。為諸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一切皆以慧為先導。慧為修習。慧為攝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悉能攝持。成就無量諸佛之法。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攝一切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為先導而發趣之。
        無邊慧。設有智慧無慧先導。於此道中不能發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導。遍一切處隨轉隨行。以慧攝持以慧防禦。爾時。乃名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隱法饒益世間。能開慧眼以眼觀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甲冑莊嚴所乘大乘。大乘莊嚴所行大道。大道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一切功德種種莊嚴。我若具說。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為未來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無邊功德資糧莊嚴。我今於此略說少分。彼善丈夫若聞我法。亦當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功德莊嚴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一切斷  亦說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憶念  法善巧相應  勇進而出離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禪定勝解脫  等持及等至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大慈悲喜捨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成就於止觀  神足及神變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無量諸功德  被甲乘大乘  於道無疲倦  菩薩當發趣 
        精進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處  菩薩當發趣 
        光明大甲冑  降伏諸世間  被斯甲冑已  乃名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過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為智者 
        大道清淨道  映蔽諸世間  天人阿修羅  乃名遍聞者 
        如是諸菩薩  普為諸眾生  能於一切時  精進被甲冑 
        菩薩不修習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捨等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知時饒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愛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以慈乘大乘  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慈念諸眾生  乘於此大乘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慈光不照明  於彼大甲冑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功德海無邊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不譏惱眾生  被斯大甲冑  大乘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無上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沒亦不傾  水火風界等  能作所應作 
        然諸大菩薩  被甲乃無邊  乘於此大乘  以道而發趣 
        成就一生處  至於最後身  往詣樹王下  坐于堅固地 
        於此道場處  安住如金剛  身心不疲倦  現證一切智 
        菩薩無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當傾覆  壞已無復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剛成  無不傾覆者 
        菩薩於往昔  大誓願莊嚴  於諸眾生所  已起大慈念 
        現在十方界  諸佛剎土中  遍知兩足尊  一切皆護念 
        設復餘石山  須彌盧寶山  金剛輪圍山  堅固嶷然住 
        菩薩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於斯大甲冑  不堪為荷負 
        諸佛諸菩薩  神力所加持  眾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負 
        被斯大甲冑  不為惱眾生  甲冑無有上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害眾生  甲冑不思議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讎眾生  為除眾生病  以乘當發趣 
        具足殊勝道  無上最淨治  不惱不讎怨  不害正安住 
        被慧大甲冑  乘慧迴向乘  甲冑不可壞  迴向無過上 
        菩薩依怙者  住道慧光明  以慧觀諸法  無上而發趣 
        菩薩殊勝道  甲冑及大乘  斯由慧光起  是故心清淨 
        乘諸波羅蜜  趣佛大菩提  慧攝慧清淨  以慧為先導 
        一切波羅蜜  以此慧為先  慧攝慧清淨  能授無上智 
        菩薩不思議  能起慧光明  能然大慧燈  安樂而發趣 
        起慧光明故  慧眼由是開  於佛無上智  明見而發趣 
        菩薩勇猛者  甲冑乃無邊  無邊莊嚴故  名為大甲冑 
        菩薩大智者  大乘大莊嚴  於佛一切智  無染而發趣 
        菩薩大智者  大道大莊嚴  殊勝不思議  清淨而發趣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三
──大唐菩提流志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三〉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乃於無邊甲冑境界。無邊大乘境界。無邊大道境界而發趣之。何以故。於一切處能隨入故。諸菩薩摩訶薩為欲隨入一切法故被大甲冑。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乘於大乘。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住斯大道。於一切法得平等故而發趣之。然此甲冑。不得少法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遠若近。過現未來。有為無為住不住者。若此甲冑於一切法不能選擇。不能決了不能遍知。不能隨入不能作證。不能超過。不可名為被大甲冑。於一切法。若能選擇若能決了。若能遍知若能隨入。若能作證若能超過。乃可名為被大甲冑。
        又。此大乘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迴向一切智智。遍知隨入作證超過。是故此乘名為大乘。法善巧乘至涅槃乘。無上上乘無等等乘。又。此大道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能於一切諸法。平正大道而發趣之。此平正道無有少法不遍知者。是故此道名無上道。無數量道。無等等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遍能隨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遍能清淨一切眾生雜染煩惱。乘於大乘增長眾生一切善根。住斯大道。勸化眾生一切善法。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為一一眾生一一心行。盡生死際長時流轉求智慧樂。不捨甲冑而能堅固。被大甲冑無量甲冑。難思甲冑清淨甲冑。無邊甲冑無取甲冑。知眾生想甲冑。知無眾生甲冑。知無我甲冑。知眾生自性甲冑。隨覺眾生自性甲冑。知我自性甲冑。隨覺我自性甲冑。知內自性甲冑。隨覺內自性甲冑。知外自性甲冑。隨覺外自性甲冑。知內外自性甲冑。隨覺內外自性甲冑。知一切法自性甲冑。隨覺諸法自性甲冑。知一切法無所得甲冑。知一切法自性無所得甲冑。了知一切諸法甲冑。無邊甲冑無中甲冑。無中邊甲冑。非過去甲冑。非未來甲冑。非現在甲冑。無作甲冑無作者甲冑。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甲冑。亦無所被亦不隨覺。亦不決了亦不出離亦不現證。無甲冑故而被甲冑。不隨覺故而能隨覺。不決了故而能決了。不出離故而能出離。不現證故而能現證。無所乘故而乘大乘。不於大乘而有施設。無所施設而為施設。然於大乘無少施設。若有施設則非施設。於彼施設不可得故不可見故。亦無有乘以乘安住。以無所得而住大乘遠離趣向。不至究竟不到涅槃。不可得故非道為道。於道發趣以平正故。此平正道無所施設。誰為施設何處施設從何施設。亦無有作亦無作者。亦非和合非不和合。一切厭離一切不求。何以故。此平正道與一切法不異不同。不相應故不起法想。離一切法無垢無淨。法性亦爾無垢無淨。是故此道名無染道。以不可趣而為進趣。以不可攝而為攝取。此道甚深。無生無起無出無作無得無行無處無住無障無事。於一切事而能顯了。於一切事而無差別。不隨事轉以無事故。至無上處。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甲冑此乘此道應如是知。然此甲冑此乘此道。無所可見無所可知。不可得故。誰為被甲誰乘此乘誰行此道。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得。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聞斯法已。不驚不怖讀誦宣說。於法理趣無所乖違。隨順修行而生愛樂入於勝解。為斯法故應勤精進。若於斯法決定理趣。善巧方便有堪能者。被此甲冑。乘於此乘行於此道。於此深法無所得故。而發趣之盡生死岸為正覺者。能以無邊功德莊嚴出現世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生愛樂起大精進而無放逸。若有眾生於此深法纔生愛樂。我說彼人得大饒益。況能精勤不為放逸。戒行清淨而發趣者。無邊慧。汝觀斯法若干廣大。若干殊勝。若干清淨。我於此法慇懃稱讚。欲令眾生而生愛樂。當得長夜利益安樂。為厭離故。寂滅故遍知故。
        無邊慧。汝當復觀斯法。能授世間出世間具足安樂。諸有若干匱乏眾生。於此深法而退失故。遠離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具足豐饒安樂。無邊慧。汝當復觀如來現前此深法寶。若干豐饒若干易得。汝今於此甚深之法應勤修習。諸有愚夫。於我演說此法寶時尚不欲聞。況能受持如來現前法寶豐饒。不樂聽聞不欲諮問。若於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佛及法寶及持法者三不現前。何能欲聞愛樂諮問。無邊慧。然於後時。若為如來善加持者。此深法寶亦令可得。
        無邊慧。彼怖畏時。此深法寶實無損減亦無滅盡。但於此法無聽聞者無受持者。唯除我前渴仰聽聞被甲冑者。當於彼時乃能愛樂聽受斯法。彼時眾生聞此法已能生淨信。我說彼人當得成就斯廣大法。況於今時於此法中。能生淨信勤修行者。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無上甲冑無量甲冑大甲冑時。應作是念。我為一切匱乏眾生。所謂乏於戒者乏於聞者乏於慧者。乏解脫者乏於解脫知見者。以此大法而豐足之。由是大法豐足之故。一切匱乏皆令捨離。戒財聞財。慧財解脫財。解脫知見財。皆令富饒。貪瞋癡火皆令息滅。一切眾病皆令除愈。無上良藥皆令服之。服斯藥故眾病消除。獲大安樂永離有餘。證清涼性無上涅槃。無復有餘思惟觀察。不求一切有為無為。何以故。以此涅槃最上安樂。一切所求更無餘故。所求永息已滅盡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於如是大甲冑已。又為哀愍攝取一切諸眾生故乘此大乘。此大乘者。過去諸佛已乘出離。未來諸佛當乘出離。現在諸佛今乘出離。無有去者。亦無有乘亦無出離。何以故。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者故。非已出離。非今出離。非當出離。乘此乘者如是出離。為善出離而無執著。於一切法。非有和合非無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而出離時。亦非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於大甲冑而出離時。亦非和合非不和合。無來無去。不可得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甲冑此乘此道而發趣之。又。此甲冑此乘此道而發趣時。不作是念。若凡夫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諸佛法。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厭若離若滅。乃至大般涅槃。彼法於我若遠若近。
        無邊慧。此大甲冑此乘此道。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眾生所不能動。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佛世尊於此甲冑此乘此道。得不動已而般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不可動故。一切法性法性之相。相遠離故。相清淨故。遍清淨故。不可以相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法相法相之性。不可以性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諸法無性無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是為諸法真實性相。
        無邊慧。如此甲冑此乘此道。真實之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亦復如是。為令眾生當了知故。增長一切法光明故。於此甲冑此乘此道。假以施設而略說之。汝今若欲於此甲冑此乘此道隨義行者。勿以施設勿以顯示。勿以言說。應隨義行。隨義行者無少應行無少隨行。若於非義不應隨行。若於是義則應隨行。隨義行時不隨聲行。不隨字行不隨語行。不隨行者不隨彼轉。何者為義。謂祕密說。於祕密說應隨覺了。應以信行。以信行者。於是義中無所分別。於無分別乃應隨行。應隨行者乃為不行亦不隨行。何以故。於是義中無少有行。無少隨行無少遍行。遠離行故不應隨行。不隨菩提相應而行。不隨流轉相應而行。於彼相應及不相應。皆非作意皆非正念。念清淨故。故不應行。
  無邊慧。於是義中。汝應隨行勿異有行。若異隨行則為妄失。隨逐音聲。隨逐文字隨逐語言。於彼語言不能捨離。遍知音聲超過文字。隨覺語言。則不隨行則不流轉。於是義中如是隨行。如是隨入則無少行。行止息故。
        無邊慧。於義行時。勿復以行而行於義。若不以行而行於義。則為不來不復退還。若得不來不復退還。於此甲冑此乘此道。隨順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作大饒益。
        無邊慧。若於此法如是說者。隨義行者能隨入者心不顛倒。無有疑惑成就勝解。於此甲冑此乘此道若未攝取。能攝取之速當發趣。若有未被斯甲冑者則能速被。若有未乘於此乘者。則能速乘。若有未住於此道者。則能速住。
        無邊慧。彼諸眾生當攝廣大福德資糧。為佛世尊之所護念。於法無違與僧同行。無邊慧。汝已攝取無量善根。於後末世當以此法攝諸眾生。為諸眾生荷負重擔。所獲福德其量難說。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被甲時  為利諸眾生  乃被無邊甲 
        眾生若貧乏  弊苦無法財  無戒無多聞  無慧無解脫 
        被此無邊甲  令法致豐饒  以法豐饒故  一切獲安樂 
        為捨諸貧苦  演說無上法  聞者皆離塵  住斯安樂道 
        戒蘊備充足  多聞如大海  便得最上慧  由斯能斷縛 
        解脫遍照明  解脫正知見  若能現證者  一切獲安樂 
        貪瞋癡大火  恒燒遍熾然  眾生由是苦  彼火我令滅 
        授諸眾生藥  一切病皆除  若病消除已  得至涅槃界 
        永捨一切餘  趣於安樂處  從彼安樂中  無有退還者 
        一切有為樂  於彼不復求  無上大安樂  於彼皆當證 
        以無戲論法  成熟諸眾生  究竟大安樂  一切皆當得 
        如是發趣者  一往不復還  出過於發趣  常得勝安樂 
        於大安樂中  樂欲不樂欲  發趣無發趣  一切皆當斷 
        如是被甲已  當乘於此乘  為愍諸眾生  一切皆攝取 
        過去正遍知  此乘已出離  未來正遍知  此乘當出離 
        現在佛世尊  此乘今出離  故於此大乘  無不皆乘者 
        一切諸最勝  世間大依怙  以此乘出離  不起於乘想 
        非乘以為乘  非道以為道  非出以為出  出離故無上 
        此乘出離時  曾無少出離  以空無有相  無願無作故 
        非乘非出離  乃名為大乘  一切悉平等  由是而發趣 
        此乘無和合  亦無不和合  發趣無上道  現證大安樂 
        此乘無相應  亦無不相應  無處無所依  由是而發趣 
        此道無有來  此道亦無去  行斯正道者  寂靜而發趣 
        我說於此道  此乘此甲冑  於法無所依  寂靜最無上 
        一切凡夫法  一切聲聞法  一切緣覺法  一切不可得 
        於佛一切法  離垢無上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空無相法  無願無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厭離滅法  涅槃寂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此乘此甲冑  此道無所取  無上不可動  畢竟不可得 
        一切法自性  真實希有相  不可以施設  諸法性空故 
        此乘此甲冑  此道無顯示  如諸法自性  彼性亦如是 
        一切諸法中  相性不可得  於無相性法  我略為開示 
        一切諸法中  一切自性相  於我如是說  畢竟無所有 
        此乘及此道  甲冑自性相  於彼求言說  畢竟亦非有 
        言說非有故  是為希有相  於彼言說中  語相亦非有 
        諸法不可量  無勝無邊量  一切不可測  是故法無上 
        此乘此甲冑  此道亦如是  於彼無相中  如是應隨入 
        為令諸眾生  遍知勤修習  速逮法光明  故我如是說 
        諸法無語言  一切不可說  於彼諸法中  一切應隨入 
        以法無言故  於彼應隨行  行無少有行  一切法無行 
        無求而樂求  無行而隨行  如是隨行者  於義不觀察 
        汝今於實義  一切應隨行  音聲及語言  於彼勿隨轉 
        音聲語言中  若得不隨轉  於義乃隨行  是為求義者 
        何者名為義  應知祕密說  以信無分別  是義乃隨行 
        明了如是義  能於祕密說  無執無所著  不行不隨轉 
        若有隨行者  彼則隨執著  若無隨行者  一切不隨轉 
        由是正憶念  遠離於隨轉  菩提及生死  二俱不相應 
        於彼亦無念  無念為正念  於念清淨故  說為清淨者 
        若異此修行  遠離無上法  汝應於是義  如說而修習 
        若隨語言者  是則隨音聲  於彼不超過  同於世間法 
        音聲及文字  不應隨彼轉  應知真實義  無行以隨行 
        實義無音聲  亦無有文字  超過語言故  乃名為實義 
        是義應隨行  隨行無所有  以行止息故  乃名為實義 
        於真實義中  不行以為行  斯則不退轉  不捨於甲冑 
        隨順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趣於安樂處  利益諸眾生 
        此諸安隱法  我今為汝說  汝當隨義行  能斷汝疑惑 
        若乘此乘者  乘已當發趣  速詣大菩提  現證無上覺 
        於此最上乘  不乘為速乘  於道於甲冑  其義亦如是 
        於此無上法  精勤修習者  彼諸眾生等  為佛之護念 
        於後怖畏時  汝當開此法  廣為諸眾生  而作利益者 
        於後怖畏時  若能開此法  所生無上福  其數不可量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名曰大勝。亦名無邊勝亦名大莊嚴。所乘之乘名曰大商。亦名無邊光亦名妙莊嚴。所行之道名曰無量莊嚴資糧。亦名無量方便資糧。以是道故。諸善丈夫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無邊慧。乃往古昔過無量劫。復倍是數有佛出世。號栴檀香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電光國名光明。時。彼剎土地平如掌。無諸雜穢瓦礫荊棘。黃金白銀而為沙聚。行列國界覩者欣悅。
        時。四天下其洲皆廣二億由旬。一一洲中復有四萬八千大城。其城一一廣十由旬長二十由旬。垣牆周迴嚴麗峻極。一一城有八俱胝人止住其中。十千聚落一千園苑圍遶莊嚴。而此國界。復有種種花樹果樹香樹衣樹上味之樹及金剛樹間錯莊飾。池沼泉流涯岸端直。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雜色輝映靡不周遍。彼栴檀香光明如來。壽六十八俱胝那由他歲。復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諸聲聞眾以為眷屬。彼時。人民顏貌端正安隱快樂。薄貪瞋癡易可開示。以少勸化而能遍知諸法性相。
        無邊慧。復於彼時。有轉輪王名一切義成。七寶具足四天歸化。彼閻浮洲有一大城。其城縱廣四十由旬。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宮城之內廣五由旬。間以七寶而為莊飾。妙多羅樹垂諸鈴鐸。真金羅網彌覆其上。王之正殿純紺琉璃。廣一由旬四面千柱。其殿之上復有千樓。高峻嚴麗眾寶裝飾。於其殿前有大香池周環澄澈。其傍復有十六香光小池。七寶所成布列圍繞。一一池間流渠激注。出妙音聲如奏眾樂。一一小池有八階道。香光大池三十二道。一一階道純金所成。寶樹行列寶網彌覆。上妙香氣遍滿城中。故號彼池名曰香光。
  無邊慧。彼轉輪王有四夫人。一名無邊音。二名賢善音。三名眾妙音。四名鵝王音。一一夫人各有二子。一名不空勝。二名賢勝。三名龍勝。四名勝音。五名妙音。六名梵音。七名勝雲。八名雲音。婇女六億諸子十千。爾時。彼王於內宮中與其眷屬娛樂嬉戲。忽於空中見一如來妙色之身。時彼。如來即告王言。大王應被無上甲冑乘無上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授諸眾生智慧之藥。勿得貪著人天五欲。此大甲冑而能攝受無上安樂。此無上乘而能誘入無上園苑。入此中者不復退還。一切人天種種諸欲。皆是無常變壞之法。勢不久住須臾磨滅。
        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聞此說已。於彼如來而白言曰。其誰能示斯大甲冑。如彼甲冑而嚴被之。其誰能示斯之大乘。如彼大乘而乘御之。其誰能示斯之大道如彼大道而發趣之。時。彼如來告一切義成大王言。大王當知。有栴檀香光明如來。王應詣彼。當為大王演說斯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趣於大道。時。彼如來如是說已欻然不現。
  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覩斯事已。悚慄毛竪發希有心。便生怖畏。不樂人天種種欲樂。厭捨一切諸行有為。求大甲冑大乘大道。即與八子及四夫人并餘諸子婇女侍從俱。往詣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所。既到彼已。與其眷屬恭敬作禮稽首佛足。即以一百檀盧那七寶雜花散於如來應正遍知。復以無量支婆羅。奉獻如來及聲聞眾。復以一切安樂資具。滿十千歲而供養之。從是以後。棄捨王位與其眷屬。於栴檀香光明如來法中出家。
        無邊慧。時。彼栴檀香光明如來。知一切義成比丘及其眷屬至樂之心。便為開示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彼既聞已發堅固心。為深法故盡其軀命。端坐思惟精勤無退。常近如來。而於世間一切諸欲得無動念。
  無邊慧。時。彼如來問一切義成比丘言。善男子。汝於今時被大甲冑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以是道故而能成就一切智智無等等智。汝當如理精勤修習。彼一切義成比丘白栴檀香光明如來言。世尊。我於今時乃不見有名甲冑法。亦不見有能被甲冑者。亦不見有被甲所從。亦不見有被甲之處。世尊。我不見有名乘之法。亦不見有乘大乘者。亦不見有乘之所從。亦不見有乘大乘處。世尊。我不見有名道之法。亦復不見由此道故已發趣者。今發趣者。亦不見有道之所從。亦不見有道之處所。世尊。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遠若近若去來今無得無見。如我今者作是觀時。實無少法而可親近而可證者。若我無證。世尊。寧當而問我言。被大甲冑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如我等比於法修行。唯有如來乃能了知。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無邊慧。彼一切義成比丘於如來前作是說時。與其眷屬便得菩薩無生法忍。得法忍故皆不退轉。爾時。栴檀香光明如來悉為授記。過五百阿僧祇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聞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即以偈頌讚如來曰。

        無量大名稱  挺特如山王  世尊一切智  能演諸功德 
        佛眼悉明見  猶如日照臨  尊嚴大會中  我禮如來足 
        無量德資糧  佛智已圓滿  我等亦當得  世尊無上智 
        無上大光明  普照於人天  開示諸法藏  無邊功德海 
        智慧常無失  正覺離煩惱  慧光大精進  我禮深功德 
        大龍大莊嚴  眾相以嚴身  安住如須彌  御眾無倫匹 
        能為世導師  映蔽人天眾  演說無所畏  我禮勝丈夫 
        世尊大牟尼  無邊功德海  能開我法眼  令我被甲冑 
        然我一切時  為乘大乘者  常於此勝道  發趣更無餘 
        牟尼勇猛尊  覺知一切法  世無有過者  我等咸歸命 

  無邊慧。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說此法時。成熟無量無數眾生。一切義成比丘從是已後。與其眷屬供養承事無量無數諸佛世尊。過五百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超無邊境界王如來。彼佛剎土所有功德廣長之相。亦如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光明世界無有異也。諸聲聞眾其數無量。王之夫人諸子眷屬。亦過五百阿僧祇劫。皆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於此道中持大法炬作大法明。放大法光建大法幢。擊大法鼓乘大法船。以攝大法而發趣之。善丈夫戲而遊戲之。霔以法雨潤於眾生。皆令歡喜。精勤勇進。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得法光明。以光明故能見一切諸法緣起。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不於色中而見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於識中而見於識。異識緣起。了知識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但屬眾緣見緣和合。眾緣亦空無相無起。作是見時。不於眼中而見於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不於意中而見於意。異意緣起。了知意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乃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不於少法見有少法。異緣而起屬眾因緣。自性無相自性無起。緣性亦空無相無起。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觀察緣起。作是觀已能以智慧。於緣起中證真實際。以斯一切法光明故。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乃至一切諸佛之法。速得圓滿。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能安住  作大法光明  妙智而發趣 
        建于大法幢  此幢無有上  一切佛法中  正念而發趣 
        智慧善遊戲  法施諸眾生  霔於大法雨  無畏而發趣 
        以法潤眾生  皆令得歡喜  以是諸菩薩  妙善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  得大法光明  能於正法中  勇猛善安住 
        由是法光明  了知一切法  以眾緣故起  一切無堅實 
        諸法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自性無有生  自性無有體 
        諸法以眾緣  和合而共起  眾緣和合故  自性無所有 
        菩薩能觀察  了眾緣亦空  眾緣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亦無有生起  亦非有所作  如是觀察者  於法勤修習 
        諸起無體故  眾緣亦非緣  如是如理觀  能知一切法 
        觀諸色受想  行識亦如是  皆以眾因緣  由斯諸蘊起 
        諸蘊無有實  自性本來空  性空故無相  一切無所起 
        諸蘊遠離相  離相則無生  無生則無滅  諸蘊如是相 
        無相妄有相  彼相從何有  諸法無體故  斯蘊亦無性 
        界處亦如是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無有體 
        一切諸法中  法體不可得  了知一切法  名義思惟者 
        欲色無色界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亦無體 
        觀此能觀智  何能知彼境  此智及彼境  自性常遠離 
        所起及眾緣  此二俱無作  能作如是知  斯為真實相 
        無相以相說  菩薩由斯入  而亦不分別  若相及無相 
        如斯善智者  能見真實相  於諸法界中  不作少法相 
        若法及法界  此二俱無相  諸法遠離相  說名為法界 
        說名法界者  無界無非界  雖名為法界  然實不可得 
        思惟此義時  不念不可得  離諸分別故  獲大法光明 
        諸法無性故  光明亦無性  由斯觀察故  復得法光明 
        不見能觀智  斯見亦不見  見法虛妄故  說此名為觀 
        光明不思議  無邊無有量  見諸法皆空  說名不分別 
        若法有諸相  常無證入者  聞斯淨法音  應生大歡喜 
        若法無有生  常無分別者  聞斯淨法音  寂然獲安樂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應說彼眾生  久集諸功德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當於此法中  以速而發趣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四
──大唐菩提流志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四〉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一切法時。便於諸法得法光明。不於空中而見於空。亦不離空而見於空。不見少法與空相應。若不相應。不以空空不見於空。不見不空亦不以見觀一切法。作是見時。不於無相而見無相。不異無相而見無相。亦無少法而與無相若相應若不相應。不於無相以無相見。不於有相以有相見。非有相見非無相見。無生無作亦復如是。不於盡中而見於盡。亦不異盡而見於盡。不見少法與盡相應若不相應。亦不於盡而以盡見。亦不於盡以無盡見。亦非盡見非無盡見。諸菩薩摩訶薩作是見時。無有少法若可得見不可得見。若可顯了不可顯了。若可趣入不可趣入。若可覺知不可覺知。
        無邊慧。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斯道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見一切法悉無有邊。於邊於中亦無所執。無所執故於佛法中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於空見空  不異空見空  能作如是見  說名為見空 
        不住於少法  亦不見少法  於彼空相應  及以不相應 
        空以自性空  於空無所取  以無所取故  能知一切法 
        於見無所取  於觀無所執  能知見與觀  此二俱不受 
        於見悉清淨  於觀不可得  如是觀諸法  畢竟無所執 
        不以無相見  不以無相觀  亦不於無相  而作無相觀 
        無相無所顯  無願不可得  無有少法體  而可修習者 
        不念於無相  亦不念無願  如是無分別  顯了相無相 
        不趣於無相  亦不入無相  無趣無所入  顯了平等住 
        智人不見相  亦不見無相  不見不思惟  一切無顯了 
        若人常思惟  無思無顯了  於思及顯了  平等平等住 
        如是於無相  無作亦復然  雖顯無所顯  思惟了知故 
        無生亦如是  曾無少法生  自性無所有  顯了而無體 
        若生若無生  有作及無作  亦無少所執  智者不分別 
        念慧無所動  顯了無思擇  有體及無體  平等離諸性 
        不於盡見盡  亦不見無盡  顯了無所見  盡智無過上 
        若盡若無盡  二俱不分別  以無分別故  無念平等住 
        於盡無盡見  亦無無盡見  如是見盡時  不執盡無盡 
        若於盡無盡  一切無所執  以無所執故  盡智當顯了 
        盡智之境界  無畏之所得  顯了斯法故  菩薩善安住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勝慧。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欲攝取諸法智故。起於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於法光明無少可見。法光明故了一切法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若順若逆。若有戲論若無戲論。世尊。此法光明。豈諸菩薩摩訶薩無修行而當得耶。
  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訶薩言。勝慧。諸菩薩摩訶薩無少修行無勝修行。不隨修行不遍修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訶薩尚不可得不可見耳。況菩薩行而當可得當可見乎。如何乃見若干劫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行息所行清淨得法光明。法光明行非數量行非隨相行。從何施設一切諸行。然所修行非施設行而亦不離。勝慧。諸菩薩摩訶薩住此行時。捨一切行無所執取。具斯行者非數量行非隨相行。無相無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所行  而亦無有行  得無有行者  無畏而發趣 
        未曾有勝行  亦無有遍行  無行無勝行  平等而發趣 
        此行無示現  示無有諸相  無相無行者  斯為行之相 
        菩薩無相行  不住於諸事  無行無所住  智者乃成就 
        無行則無動  斯行為無上  能行不動行  勇進而發趣 
        菩薩不可得  行亦不可見  亦不見色身  斯為善順者 
        無色無形相  故無一切行  於見無所取  斯為無比行 
        菩薩無上行  不墮於施設  亦無有遷變  於中無所執 
        行無施設故  乃為無上行  若得如是行  獲大法光明 
        菩薩所修行  無言無劫量  能以無量劫  顯說於諸行 
        菩薩行清淨  清淨妙安住  悉捨一切行  曾無攝取者 
        菩薩恒住捨  守護於諸行  已捨一切行  於捨妙安住 
        菩薩無邊行  離邊及無邊  彼行無所動  名為無上行 
        菩薩無相行  斯行為無上  修行此行時  超越諸魔界 
        菩薩無相行  明了於無相  若相及無相  一切無所依 
        菩薩住此智  此行善成就  無有少所行  說名不行者 
        菩薩常清淨  於行無所畏  正念而發趣  斯為善安住
 
  爾時。勝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善丈夫若干修行乃為甚深。非諸愚夫有相有為所修行者少能行之。世尊。無有少法入此行中。是故。此行為善丈夫平等之行。世尊。善丈夫行非諸數量邊際能測。
        爾時。勝慧菩薩摩訶薩即以偈頌讚如來曰。

        大雄正等覺  無上兩足尊  演說甚深行  饒益諸菩薩 
        世尊妙辯才  其量頗難測  無邊辯才者  最勝大丈夫 
        法王息譏論  斯由正遍知  乃為諸菩薩  說此無上行 
        世尊能演說  滅行之方便  於行悉超過  智人當發趣 
        大龍不思議  無邊智境界  遍知兩足尊  善開斯妙行 
        世尊所開示  牟尼不動行  此行無能動  故名無比行 
        大雄大牟尼  往昔所修行  設以多劫行  無人能到者 
        菩薩聞斯法  雖住於世間  而於諸種智  不久亦當證 
        我等愍眾生  當於末世中  於此無上法  能為護持者 
        我等聞斯法  當於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能行亦能說 
        我等以光明  當於末世中  為諸求法者  而興大利益 
        我等發誓願  當於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護持而建立 
        我等常思念  當於末世中  供養佛法海  願持無上法 
        我等於法藏  當為勝丈夫  願持此法門  守護令久住 
        我等於法水  誓願悉能飲  而於此法門  當為守護者 
        我等聞法已  當於末世中  願為大丈夫  受持佛正法 
        我等寧失命  不捨無上法  願於此法中  而為持法者 
        我等持此法  未曾生喜足  渴聞斯甚深  決定契經故 
        我等於末世  為求諸法者  當演斯正法  能令悉歡喜 
        法王叵思議  能作大依怙  願垂加護我  念我持法者 

  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勝慧。汝能於後末世之中。為欲護持此諸法故被大甲冑。亦如往昔諸菩薩摩訶薩。於最勝所供養承事。種諸善根。久修梵行被大甲冑。護持諸佛世尊。法者而無異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後怖畏時  汝當持此法  為利諸眾生  以此法開示 
        於後末世時  汝持最勝法  若聞斯法者  悉當生愛樂 
        於後末世時  汝為持法者  我說甚深法  汝當悉受持 
        祕密修多羅  汝聞當憶念  於斯理趣中  勿復有疑惑 
        決定甚深義  汝聞當憶念  饒益諸眾生  為持法藏者 
        以法施一切  普潤諸眾生  聞已令充悅  身心遍歡喜 
        為諸菩薩道  所行之理趣  及彼修多羅  究竟受持故 
        汝當能廣度  無量諸眾生  一切世間中  所不能度者 
        汝持此法故  饒益諸世間  獲勝眾福聚  以是而發趣 
        我今說此法  汝當悉受持  於後末世中  為諸聰慧說 
        現在未來世  能持斯法者  則為能受持  千佛之正法 
        為諸眾生故  護持斯法門  於後末世中  而興大饒益 
        若能於末世  護持斯法者  彼不於一佛  親近而承事 
        若能於末世  護持斯法者  彼已多承事  善說斯法者 
        能於此法中  無有少疑惑  末世護持法  斯為聰慧者 
        被大無邊甲  敵戰為殊勝  而於末世中  乃能持此法 
        彼於佛正法  疑網悉已除  聞法無所畏  乃能持此法
 
  是故。勝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勤求最勝大功德者。於末世中為深法故。應被甲冑受持讀誦解說其義。
  復次。勝慧。我念往昔過無量劫。復倍是數。有佛出世。號曰遍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超勝國名離垢。其地平正廣博嚴淨。七寶所成。
        時。彼大洲廣長延袤七萬由旬。於中復有六萬大城。一一大城縱廣正等十六由旬。垣牆周匝樓雉嚴飾。門剎殊勝覩者歡悅。妙多羅樹行列圍繞。百千園苑而共莊嚴。諸園苑中臺座床敷處處嚴設。池沼渠流一一盈滿。涯岸階砌飾以眾寶。周迴平正出入安隱。於其岸邊。沈水栴檀多摩羅等雜香之樹扶踈布列。彼一一城各有十千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彼諸眾生悉已成就十善業故。一切皆受如是安樂。時彼。如來始從初劫超二百劫於中出現。是故。彼劫名曰超勝。於彼劫中。有五百如來次第出現。一一剎土皆七寶成。其佛滅後正法住世各十千歲。如是五百如來現化於世。多有聲聞菩薩法會。一一法會各有俱胝那由他數無量菩薩。趣一乘道獲無生忍。
  時。彼劫中有轉輪王名勇猛軍。七寶成就王四天下。於閻浮提有一大城。其城周迴六十由旬。復有八萬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安隱快樂豐饒熾盛。七重隍塹七重行樹。七重街道七重表剎七重鈴網。一千園苑所共圍遶莊嚴大城。一一園苑縱廣正等二十由旬。其中各有七重垣牆七重羅網。種種莊嚴。一一微妙眾寶珍玩猶如諸天。各各復有一百池沼。毘琉璃寶以為堤岸。馬瑙雜玉以為階砌。眾華敷榮寶樹行列。
        於大城中。王之正殿量七由旬。黃金青寶間錯所成。周以寶竿飾以琉璃。摩尼珠網彌覆其上。諸多羅樹暉映莊嚴。二十淵池圍遶縈帶。底布真金覆以金網。雜琉璃寶以為津橋。純妙黃金而為階道。於其池中。優鉢羅華拘勿頭華。芬陀利花敷榮遍滿。彼轉輪王二千婇女六萬諸子。與其眷屬於彼園中五欲娛樂。竊作是念。諸欲無常不久變壞。我當決定志求佛法。若聞法已如教修行。令我長夜利益安樂。
        適思惟已。忽然有天現虛空中。告彼王言。善哉。丈夫。今有遍照如來出現於世。演說正法初中後善。王應速詣於彼佛所當聞正法。令王長夜利益安樂。成就佛法圓滿佛法。王聞天言踊躍歡喜。與其眷屬侍從圍遶。即往遍照如來之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能攝諸法善巧方便。能令梵行速得圓滿。我當修行。如是問已。時。彼如來廣為開示。
        王聞法已。與其眷屬悉捨安樂資生之具。恭敬供養遍照如來及諸大眾滿二萬歲。於遍照如來法中出家修行正法。以聞法故。於時獲得受法善根。持法善根說法善根。有所聞法思惟不忘。無量功德精勤修習。乃發誓願。願持如來三時正法。為諸眾生種種宣說。作是願已。於勝超劫諸如來所。一一親近供養承事。彼諸如來現前正法。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受持。教化成熟四萬八千俱胝那由他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調伏無量眾生。住於聲聞辟支佛乘。
        彼劫之中。最後如來號曰電光。勇猛軍比丘聞電光如來說法之時。獲無生忍。電光如來即為授記。汝勇猛軍。於未來世供養無量千佛世尊。受持如來三時正法。利益無量無數眾生。安立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眾生住聲聞乘。如是乃過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無邊精進光明功德超勝王如來。其佛剎土積集無量清淨功德。安隱豐樂人民充滿。多有聲聞及菩薩眾。其佛壽命至五小劫。滅後正法住一小劫。法教流布天人受持。舍利塔廟遍諸剎土。
        是故。勝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清淨甚深之法。應當尊重受持修習。以法嚴具莊嚴其身。法莊嚴故證得如來金剛所成大那羅延堅固之身。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盡其軀力。而欲破壞堅固之身。乃無有能摧伏之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眾中。演法光明亦無有能敵論之者。若有眾生於此深法受持讀誦精勤修習。隨其意樂生於清淨大族姓家。乃至坐於菩提樹下。名稱具足。世界殊妙不雜異道。尚無梵志遮羅迦名。況有惡見邪求之輩。諸不善法亦甞未聞。寧有習行不善根者。能以足指放大光明。遍照無邊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安樂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慧。若諸菩薩摩訶薩於我法中勤修行者。當獲如是殊勝功德。我若具說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若有住斯菩薩道者。勤修如是清淨深法。與空相應寂靜相應。得法光明。以法光明見一切法自性無異。性無異故所見清淨。見清淨故則無法見。亦無有法離自性見。法見清淨亦無清淨。無清淨者無清淨時。能得清淨智之境界。見諸法界非界非非界界見清淨。遠離諸界種種性想。離性想故。於界理趣祕密言辭而能覺了。亦能遍知諸法非界。以見法界無差別故。不可壞故不變異故。便獲一切法界理趣善巧方便。以善方便遍能了知法界理趣。以等持力。於諸法界差別理趣隨順能入。
        住此行時。以一切法善巧方便。於一切法無住無著。無所著故能於一切法界理趣。隨其所應種種開示。等持力故復能出生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遊戲神通變一為多變多為一。山石牆壁飛行自在而無罣礙。善巧能知四界和合不住於界。知一切界與空界合。於虛空界無著無繫。以界和合善巧智故。於一切界方便修習。以修習故決了水界。能於水界或令起煙或令發焰。或復於中煙焰俱熾。乃至無量種種變現。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能安住法界理趣善巧方便而無所動。隨其意樂。隨何佛剎。能於諸有轉胎藏形受化生身。常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如是名號。如是族姓。如是眾會。如是說法。悉分別知。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無邊勝。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住何等法。如佛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
        爾時。世尊告無邊勝菩薩摩訶薩言。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住者。如我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若住於色受想行識。若住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若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我於此經則不說有斯諸功德。然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而無所住。不入不出。故我說彼當得無邊大功德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亦無少法若入若出。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無住無動。以無動故無高無下。無高下故。遠離於高不住於下。以不住故名善處住。善處住者於無處住。無處住者不住於處。諸菩薩摩訶薩不於少法若有安立若有積集。無處無住無起無作。何以故。處不可得。以無處故則無分別。無分別故不動處住如法界住。無有處住則無有住。於處無處無所執著名為善住。
        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於法理趣而安住者。如是安立住於無住。無住處住。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住於如是無分別行。以如是行。見一切法而無所動。則與如理而住相應。則與如理不動相應。則與如理不取相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正憶念  於義善思惟  不住諸法中  說名為智者 
        未曾有少法  可為安立者  以無安立故  無畏而發趣 
        不立於諸色  亦不立諸受  諸想及諸行  識等亦如是 
        不住於諸蘊  諸界及諸處  若處若非處  亦常無所住 
        不住於地界  亦不住水界  火界及風界  亦常無所住 
        不住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得無安立故  不住於三界 
        及以虛空界  於彼無所住  以無有所住  平等而發趣 
        故無有少法  於中而可住  若得無所住  斯為妙智者 
        妙智無所住  無住為菩薩  能得如是住  則住法界中 
        無住相應故  彼常能善住  無住無依止  於法得安住 
        若得不依止  則常無所動  不入亦不出  平等善安住 
        於法如是住  斯為勇猛者  一切法無高  一切法無下 
        如是無所動  法界善安住  安住不動故  便得無上住 
        不住住相應  斯為勇猛者  不住於住處  於處無所動 
        成就無住處  而得善安住  若處若非處  一切無所動 
        住於不動處  乃名為不動  若住不動處  一切無所住 
        不念處非處  常住無分別  不住於處故  則無有所動 
        於處無所動  一切得無住  若得不住處  處非處不動 
        若於處不動  乃善住於處  善住處安住  則住無所住 
        能見一切法  住法相應住  如是見諸法  種種無所住 
        無住無安住  善巧於法住  常住於諸法  而無有分別 
        離諸分別故  斯為不動者  若能住不動  於行無分別 
        遠離處非處  斯為觀察者  若能觀不動  一切無所動 
        諸法常平等  如是而發趣  如理住相應  如理而不動 
        得無動處者  常住於無處
 
  爾時。無邊勝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安立諸菩薩摩訶薩於法理趣。無有繫縛無有解脫。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於法理趣善巧安立。不與少法若相應若不相應。若和合若不和合。若攝取若不攝取。若有所歸若無所歸。若貪離貪。若瞋離瞋。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善巧安立。設有眾生供養恭敬。不生貪愛毀辱逼惱。不生瞋恚無種種想。離一切法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若相應若不相應。超過相應不相應故。遠離相應不相應想。了知相應不相應想。超過了知不於少法若進若退。若有所趣若無所趣而作相應。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無妄念。亦無所取。以善方便不壞法性。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如是住時。能以善巧宣說一切法界理趣。一切佛法速得圓滿。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無所安立無所住時。則見佛法無有安立無有所住。亦無勝住亦無遍住見佛法住。不傾動故。不流轉故。不變異故。一切法界相應而住。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無住無不住。無勝住無遍住。無處住無非處住。亦無所動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而為安立。亦不見有一切法處為勝安立。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不見少法若住若去。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見一切法如淨虛空。光明顯照遠離煩惱。於一切法光明照故。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得善方便不以安立而觀法界。何以故。不於法界少安立故。譬如虛空及以風界。無有處所亦無可見。無安立處無依止處。無可示現。法界亦爾。無可入處無可見處。無安立處無依止處。亦無了知亦無示現。諸菩薩摩訶薩無示現故。與如如界相應而住。
        無邊慧。一切法界無生無命無老無死無昇無沈無示現界。是為法界。無變異界是為法界。而法界者遍一切處。
        無邊慧。法界無去亦無去處。無去處故乃名法界相應而住。如如法界。於中無處亦無非處。何以故。如如法界。如如自性無所有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聞我此說。則於一切法界理趣。便獲無邊大法光明。以法光明得無生忍。速能圓滿如來十力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為欲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善根勝資糧故。如來種性無斷絕故。速詣道場轉于法輪。蔽諸魔宮摧伏異論。作善丈夫大師子吼。為諸眾生演說妙法。隨其樂欲隨其志願。隨其發趣正解脫故。皆令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切菩薩  不住諸法  於佛法中  無所安立  
        一切菩薩  無安立故  於佛法中  無畏發趣  
        一切菩薩  見諸佛法  無住無處  妙善安立 
        一切菩薩  不住於處  能見諸法  無住無退  
        一切菩薩  見法無住  不動佛法  不求佛法  
        一切菩薩  見法不異  不動佛法  亦不推尋 
        一切菩薩  見法如是  於法善巧  方便而住  
        一切菩薩  見常平等  不住佛法  亦非不住  
        常無住處  亦非無處  常不分別  非不分別 
        種種分別  常無所有  一切菩薩  無住相應  
        於諸時處  而無所動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平等住時  名為善住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不見少法  可平等住  一切菩薩  能見諸法  
        無有處所  亦不離處  得無所動  亦無親近  
        一切菩薩  於一切法  理趣善巧  方便安住 
        住無所住  名為菩薩  一切菩薩  不於少法  
        若去若來  分別而住  爾時乃住  諸法理趣  
        一切菩薩  於法理趣  種種安住  能起無邊 
        大法光明  以法光明  住平等見  見一切法  
        及法理趣  如淨虛空  如影如像  平等無垢  
        一切菩薩  於見了知  亦無了知  遠離自性 
        一切菩薩  如是觀察  於一切法  理趣而住  
        能於法界  堅固勤修  說名法界  理趣方便  
        一切菩薩  不住法界  觀諸法界  畢竟非有 
        一切菩薩  決了法界  見一切法  如虛空風  
        無有安立  遍一切處  法界亦爾  遍一切處  
        法界難思  無可示現  於諸智者  不作親近 
        無示現界  乃為法界  無有住處  名為住者  
        法界無生  無命無老  無死無沈  亦無出離  
        法界難思  無來無去  法界非蘊  非界非處 
        亦不離處  而無所動  法界如如  自性非有  
        一切菩薩  如是了知  法界難思  得法光明  
        由是發趣  往詣道場  而於佛法  無有疑惑 
        不為所動  以法光明  令諸眾生  獲大安樂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甚深之法。勤修行者。乃得如是大法光明。以此智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五〉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過二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世間。號曰月燈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甘露。國名清淨。彼佛世界頗梨所成。常有光明遍照其土。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淨妙端嚴。是故世界名為清淨。無別城邑聚落之名。交道殊妙金繩界飾。諸交道間一一等量半俱盧舍。一一道間光明寶柱雜多羅樹。各八十四輝映行列。復有四池堤塘圍遶。七寶臺觀人民止住。覆以鈴網懸諸繒帶。花飾珍玩猶如諸天。彼界眾生寂靜安樂。十善業道悉已成就。顏貌端嚴壽命長遠。薄貪瞋癡易可開悟。以少方便廣知諸法。彼佛壽命千俱胝歲。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俱胝歲。十會說法。諸聲聞眾住學地者。一一法會各有二十俱胝那由他諸菩薩眾。趣一乘者其數無量。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寶菩提樹。周五十由旬高一百由旬。珊瑚為根琉璃為幹。黃金為枝馬瑙為葉。道場縱廣一百由旬基陛周匝欄楯圍遶。妙多羅樹布植行列。金鈴寶網彌覆莊嚴。大菩提座高三由旬。細軟敷具張施其上。妙衣百千間飾垂下。幢幡二十樹列其傍。月燈王佛於此座上。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國界無三惡趣及惡趣名。亦無諸難及諸難名。月燈王佛常於一切諸世界中。化現其身轉于法輪。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有二菩薩。一名雲音。二名無邊音。是二菩薩於彼如來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時。彼如來欲令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為二菩薩廣說斯法。時。諸菩薩摩訶薩聞斯法已。於一切法理趣之中。便獲善巧方便安立。是二菩薩從是已後。於二萬歲無有睡眠無欲恚惱。不起食想不生臥想。亦無病緣湯藥等想。不樂世間遊觀談戲。於彼如來說法之時。即於法座得無生忍。
        時。彼如來而問之曰。善男子。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汝今求耶。是二菩薩即白佛言。世尊。我尚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名。亦復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法。況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世尊。我亦不得一切諸法。我亦不得諸法安立。於一切法無住無不住。世尊。我如是見。寧復說言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為求耶為不求耶。世尊。我亦不見於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而作求者。亦不見有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安立者。亦不見法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可安立。世尊。我亦不見乃至少法內外中間。理趣善巧方便安立而可趣向。而可親近。世尊。既無少法而可趣向而可親近。我於其中當何安立。世尊。我亦不見過現未來為安立處。若安立處無所有者。我於何處而可安立。世尊。無安立故。非住相應非不住相應。無盡相應無生相應。世尊。我亦不見從誰由誰何處何時。我心意識若生若滅。當何說言。以心意識。於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
  無邊慧。是二菩薩於如來前如是說時。一千菩薩得無生忍。千俱胝菩薩發菩提心。
        爾時。月燈王如來復告之曰。善男子。汝以無住而住無處。而住於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善男子。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隨順世俗道故。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於如來。不隨世俗。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法無處亦非無處。若處無處皆隨世俗。若隨世俗則於其中無有少法而可生者而可了者。是故。善男子。應加精勤速於諸法逮得解脫。
        是二菩薩於如來前聞斯法已。飛騰虛空。即以偈頌。讚如來曰。

        法王不思議  得未曾有法  遍知兩足尊  佛法無過上 
        以法無上故  如來世無等  一切法無生  我今獲此忍 
        我常不分別  若生若無生  如是亦不念  一切無分別 
        法王大牟尼  功德離言念  願說清淨法  令眾皆歡喜 
        於佛勝功德  欲知其邊際  設經無量劫  而亦不可得 
        功德無邊故  最勝無過上  一切法無生  我亦不分別 
        我於佛法中  未曾有毀壞  不謂眾善根  云何當可得 
        諸法無示現  無生亦無相  如是無相忍  於此亦皆證 
        我今所得忍  畢竟無退轉  故於一切智  以此生歡喜 
        我於如來法  決定不猶豫  亦於一切法  遠離眾疑惑 
        無上佛法中  我今得此忍  我亦不分別  亦無不分別
 
  無邊慧。是二菩薩說此偈已。於月燈王如來右繞三匝。以天妙花栴檀末香而散佛上。時。彼如來即為授記。而告之曰。汝雲音等。過二萬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聞如來記踊躍歡喜。諦觀如來入於諸禪遊戲神通。出沒自在煙焰暉發。復為眾生說法開示。令二十四俱胝人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乃至盡命勤修梵行。於彼如來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護持。復於爾時。教化成熟四俱胝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薩。次第供養親近承事多百千佛。及諸如來三昧正法一一受持。過二萬劫復值寶幢如來。隨轉法輪教化成熟無量眾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寶幢如來剎土清淨。無諸聲聞。唯有一生補處菩薩。寶幢如來將滅度時。乃為授記。我滅度後。雲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日燈王如來。其佛剎土成就莊嚴。積集無量無邊功德。菩薩聲聞大眾圓滿。日燈王如來滅度之後。無邊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以此法門無所得故。無言說故不可示現。無生無滅。諸菩薩摩訶薩當應如理精勤修習。若有菩薩住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以無所得獲無生忍。圓滿佛法無量功德以為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我曾不說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法外。別有少法速能成就一切智智。若有於此無生無滅甚深空法勤修行者。速得菩薩法界理趣善巧方便及陀羅尼。具足辯才無上攝化。諸佛世尊之所稱讚。以法嚴具而莊嚴之。能圓滿施住清淨戒。得清淨忍無上精進無緣禪定。以大智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勝中最為殊勝。速得名為一切智者。坐于道場。四大天王持蓋來詣請轉法輪。為諸人天作大光明。皆令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海印三昧勤修行者。見一切法同於法界。如是見時。不於法界見一切法。不於諸法見於法界精進修習。以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於一切法諸界和合。無所執著亦無所動。於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亦無執著亦無分別。能於一法和合之中。而見一切諸法和合。能於一切諸法和合。而復見於一法和合。不於一切諸法和合而親近於一法和合。不於一法和合之中親近一切諸法和合。以能了知此一法故。亦能了知一切諸法。以能了知一切法故。於此一法應了知處亦能了知。不以諸法親近一法。於諸取蘊和合之中悉能了知。不於取蘊種種性相。若有和合若無和合而生執著。
        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時。若有諸法以眾因緣和合而生。若有諸法以眾因緣和合而成。於彼諸法悉能了知。若有諸法因緣和合。以種種性相應而起。於彼諸法亦能了知亦無執著。隨順了知一切諸法施設之相。亦能了知若相無相。亦能了知諸界差別諸界種種性相差別。亦能了知以誰為因不以煩惱親近趣向諸緣起法。亦於世間出世間法不相違背。隨順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世間相印皆遍了知。以一法門而能了知一切法門。以諸法門復能了知一法之門。不以一切諸法之門。而親近於一法之門。亦復不以一法之門。而親近於諸法之門。如是法門悉能淨治。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勤修習者。以一理趣言教之門。而能了知一切諸法性同一味。於一切法得勝無諍。如理寂靜不相違背。能於大會讚說斯法。精勤修習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如是修習。若有諍論若無諍論。皆令寂靜如理而住。隨順斷除憍慢放逸。於決定說善能受持。差別名言亦能覺了。法界理趣方便勤修。於諸法門善寂思念。當以何法何法相應。若不相應。能以方便於決定義住清淨念。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門如是住者。以少加行得一切法海印三昧。以此無量法海三昧。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汝觀一切法  流入法界中  諸法同法界  理趣悉平等 
        復觀於法界  流入諸法中  法界同諸法  理趣亦平等 
        不於法界中  觀察一切法  亦不離法界  而見於諸法 
        不於諸法中  觀察於法界  亦不離諸法  而見於法界 
        了知種種界  法界種種性  一切法和合  善巧無所住 
        一切時及處  種種性和合  無住無所依  亦無有所取 
        和合差別性  分別不分別  於彼二俱無  智者平等見 
        知一和合故  則知諸和合  知諸和合故  則知一和合 
        和合不和合  一性差別性  不近不分別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法  彼法無和合  亦不念和合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種  彼法施設相  亦不念親近  無執無所著 
        業及業果報  一切悉能知  於彼不相違  斯為精進者 
        業及業作者  此二和合相  知彼相無相  斯為精進者 
        於諸界和合  諸界差別性  知彼常平等  斯為精進者 
        因果相繫屬  一切悉能知  於彼諸緣法  被甲如理住 
        能知出世法  於諸世間法  無有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亦知世間法  於諸出世法  亦無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世間所應作  一切諸相印  隨順能觀察  遍知平等住 
        能以一法門  了知諸法門  亦以諸法門  了知一法門 
        不以一法門  親近諸法門  不以諸法門  親近一法門 
        一切法門中  平等遍清淨  於法無異相  斯為觀察者 
        於諸法言教  而能平等說  常住平等性  斯為觀察者 
        於諸法言教  如理能知見  便得善相應  斯為方便者 
        不起於諍論  不作諍因緣  一切不相違  斯為相應者 
        常起於無諍  無諍得相應  平等不相違  斯為智慧者 
        於法理趣中  永息諸諍論  被甲如理修  斯為勇猛者 
        如是遍觀察  純一無違諍  能於法會中  讚說無上法 
        如是諸菩薩  成就一切法  大海印三昧  斯為正念者 
        如是勤修習  純一無違諍  息諍論相應  成就此三昧 
        如理而安住  能知祕密說  知我及我慢  斷慢絕矜高 
        決定言教中  成就善方便  亦知差別名  斯為有智者 
        諸法理趣中  如理勤修習  能見諸法門  斯為見法者 
        如是勤修習  能知一切法  何法共相應  何法不相應 
        一切諸法中  念業清淨者  能於決定義  而得善方便 
        一切諸法中  精進思惟者  了知一切法  乃獲此三昧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勤修習者。復有能攝三昧之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有諸菩薩摩訶薩法光明門。而能出生諸法理趣善巧方便。亦能出生一切法印。能入一切法印之門。於一切法所應作者能了能入。於法光明能得能說。以法光明隨順趣入諸法句門。何者名為法光明門而能出生善巧光明。謂能了知異名教門。祕密教門。異名事門。攝取事門。諸差別門。云何於彼而得了知。乃能出生三昧之門。一切法界理趣之門。入於一義。能隨解了諸法光明。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甚深諸法理趣善巧方便。若現修行若當修行。若現求者若當求者。聞此法門。以少加行得大光明入諸法門。從此法門復起光明。以是光明隨何法門。隨何所行。應入應行。如其理趣。以三昧力觀諸法門。於三昧門出生智慧。而能了知如實理趣三昧力故。觀法門故。生智慧故。以三昧門了知法界。住善方便。能起一切法門光明。得一切法海印三昧。
  無邊慧。云何法門。謂阿字印。印一切法。無明所作。行得圓滿。阿字為首。無明止息無所作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相印門。以[木+亠/可/𧘇]字印印一切法。業異熟果。業所應作。業果和合。了知業果和合緣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業無果。無有和合無緣印門。以諸行印印一切法。於種種業。業所應作。起一切法智光明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一切諸行善巧印門。以橠字印印一切法。以麼字助。施設名言與種種法而作相應。了知橠麼而相助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合無助無名印門。以無邊印印一切法。一切分別而不可得。離分別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分別印門。以無際印印一切法。際不和合盡於際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尋無伺無言說印門。以無種種自性之印印一切法。以一自性起作之相。斷除種種自性想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種種自性印門。以欲相應和合之印印一切法。現起有為諸行圓滿。離欲寂靜無和合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盡欲智見無和合印門。無邊慧。是為菩薩摩訶薩印門印一切法。以此印門而應入於一切法中。
        無邊慧。復有無障礙門無和合門。諸菩薩摩訶薩應隨悟入。云何無障礙門無和合門。謂虛空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著印門。以空閑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二印門。以寂靜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止息印門。以無門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不動印門。以無處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染印門。以性空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得印門。以無相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善巧修習方便印門。以無願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善寂靜願光明印門。以無貪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遍知分別如實印門。以無生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生正智見無生印門。以寂滅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離蘊印門。以盡相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生盡印門。以法界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顯現法界善巧印門。以無念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實無分別平等印門。以離性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遍知一切自性印門。以涅槃印印一切法。諸菩薩摩訶薩應入如實寂靜順滅印門。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障礙門不和合門。超過一切斷常見門。無邊際門前後際門。以厭離故寂滅故。止息故清涼故。諸菩薩摩訶薩於此一切法印之門隨學隨入。以善修行此諸法門。得一切法海印三昧。此三昧者。如實相應能攝諸法善方便智。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此印門。應善修習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觀一切法。而能出生無量無邊大法光明。
        無邊慧。譬如大海水乃無量而無有能測其量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終無有能測其量者。又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諸法海印之中。於此印中。見一切法同於法印。又如大龍及諸龍眾。諸大身眾能有大海。能入大海。於彼大海以為住處。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而於無量百千劫中善修諸業。乃能入此三昧印門。於彼印門以為住處。為欲證得諸佛法故。善巧圓滿一切智故。成就如是諸法印門。諸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此法門時。則能修學一切法門。見諸法門在此門故。而能發起諸法光明。入於一切法海之中。是故。此法名一切法海印三昧。又如大海是大珍寶積集之處。此三昧者亦復如是。是一切法及法善巧積集之處。
  無邊慧。若有眾生為得無上佛之知見。於此三昧。若已求者若當求者若現求者。彼則能求一切法海圓滿智慧。以是義故。我此法印付囑於汝。汝於末世後五十歲正法滅時。以此法印印諸眾生。為此法印而印之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成就佛法速詣道場。轉無上輪紹隆佛種。隨順住於一切智地。能於無上大般涅槃而般涅槃。令諸天人受持正法。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若欲攝取如是無量殊勝功德。於此深法。精勤愛樂而無放逸。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過大無量阿僧祇劫。復倍是數。爾時。有佛出現世間。號曰超過須彌光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善住。國名悅意。時。彼劫中眾生壽命不可限量。安隱豐饒住眾善法。是故。彼劫名為善住。彼佛國界廣博嚴飾多諸美妙。見者和樂悅意。名香周流普遍。是故。彼國名為悅意。時。四洲中三洲等量八萬由旬。一一洲中有二萬城。一一城量各十由旬。唯有閻浮一洲。廣量俱胝由旬。有八萬城。一一城量二十由旬。重樓表剎垣牆周匝。種種衣樹種種味樹。諸雜花樹寶多羅樹而莊嚴之。國界安樂人民充滿。其中復有最大都城周百由旬。二萬園苑而圍遶之。諸園苑中。澄潭泝流處處盈注。華蘂甘實一一榮茂。名香普熏聞者欣悅。鳥獸和鳴其聲雅亮。爾時。彼佛住一園中為眾說法。
        無邊慧。超過須彌光王如來壽十小劫。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滿一小劫。時。彼如來四會說法。一一法會諸聲聞眾住學地者。各有五百俱胝那由他。諸阿羅漢及菩薩眾。各有五十俱胝那由他。時。彼如來有二菩薩。一名勇猛軍。二名勇猛力。是二菩薩具足神通得無生忍。前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成就菩薩摩訶薩一切諸法海印三昧。時。彼如來以此句門廣為宣說。說此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忍。是二菩薩證一切法海印三昧。及證菩薩一切三昧。以證諸法海印三昧。及證菩薩諸三昧故。能於一切佛剎土中。現大神變放大光明。出妙梵音。為諸眾生演說正法。而能成熟八俱胝人。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如來即為授記。過一百劫。皆當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百劫之中於一一劫。供養承事五百如來。於彼如來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受持。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一一劫中一心不亂。一一生處皆受化生。一一生中不退三昧。神變說法度諸眾生。過百劫已復值無邊功德如來。供養親近。善能遊戲無量三昧神變解脫。
        是二菩薩於彼佛所。一名離憂。二名善住。能隨如來轉于法輪。教化無量無數眾生。令住三乘。時。彼如來復為授記。我滅度後。離憂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無邊辯才如來。滅度之後。善住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最勝光明如來。共壽一劫。剎土積集無量功德。是二菩薩。於如來前受斯決已。次第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海印三昧。應生愛樂起大精進不惜身命。以不放逸而修行之。
  時。彼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慧義。即從坐起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為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法智善巧故。及得如來一切智故。說一切法海印三昧。世尊。若得諸法海印三昧。決定當得諸法理趣善巧方便速詣道場。以此無邊功德大海。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諸佛勤修正法與僧同行。能消如來最上之供。超過聲聞緣覺之地。
  爾時。世尊告慧義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慧義。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則得無量殊勝功德。若住諸法海印三昧。能以諸法海印三昧善巧方便。決定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慧義。譬如須彌山王眾寶所成。出于大海。量高八萬四千由旬。嶷然安住最極光明。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此三昧善發趣故。出于一切法藏大海。映蔽一切世間天人。無上安住最極光明。又如滿月眾星圍遶。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於一切世間天人大眾之中。作大光明。
        慧義。汝觀斯法。其誰於此不生愛樂。不起精進而為放逸。唯除下劣薄福眾生。若諸眾生有大智慧。而能成就此廣大法。廣大法者具足功德。諸善丈夫之所攝取。如我所說。若能攝此廣大法財。為諸天人之所侍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念。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若於此法勤修學者。能為眾生作大饒益。除一切疑解一切結。捨諸習氣斷諸隨眠。超諸喜愛渡諸有海。永滅黑闇永離驚怖。速以善巧能知一切眾生之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放大光明。其光遍照無數世界。映奪一切日月光明。放斯光已。復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勤修海印三昧。亦當如是現大神變放大光明。大師子吼演說斯法。超過三界作大照明。如我今日而無異也。
        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加持此法。於後末世。若有眾生聞斯法名。當獲無量無邊功德。
  爾時。世尊為欲加持此法門故。又放光明。復以一指遍動三千大千世界。令諸眾生得大安樂。于時。會中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眾等。散天妙花及天妙衣。天諸妓樂俱時而作。無量諸天手執天衣。搖裔翩翻滿虛空中。同聲唱言。奇哉奇哉。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若有受持此深法者。當知堪受一切眾生恭敬作禮。
  爾時。世尊復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後末世時薄福眾生。不得聞此甲冑莊嚴三昧莊嚴。若諸眾生有善方便攝大資糧。於後末世乃聞斯法。若於斯法勤修行者。則為三世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無邊慧。於後末世大怖畏時。我此法門付囑汝等。我於無數俱胝那由他劫。積集無上諸法寶藏。具足功德無邊安樂汝今皆得。一切苦蘊汝今皆捨。汝以無邊功德大海。而速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與五百菩薩摩訶薩。及諸居士賢護商主等而為上首。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隨力能當持如來大菩提法。於後末世。為諸眾生作大饒益。
        爾時。諸菩薩摩訶薩各從坐起。以諸雜花散於如來。脫身妙衣持以供養作如是言。世尊。以此善根。我皆迴向一切眾生。願諸眾生悉得圓滿菩提分法。成就如來一切法智。於後末世一切眾生所有善根願皆成就。
        爾時。世尊為令一切菩薩摩訶薩生歡喜故。而說偈言。

        為諸眾生故  當興大饒益  持我菩提法  法王師子吼 
        於後末世中  若諸求法者  聞斯廣大法  一切獲安樂 
        如我之所說  若有見此乘  聞斯契經法  得隨其所樂 
        若有智慧者  修習善方便  聞斯最上法  身心大歡喜 
        若在於此會  現前見我說  得聞斯法已  善能愛樂者 
        於後末世中  生汝大福聚  無數無有量  廣大無邊際 
        於後末世中  若能受持此  法王所說法  為佛之攝受 
        於後末世中  持我菩提法  則為無量佛  最後持法者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無量菩薩得無生忍。無量眾生成熟善根。
        無邊慧菩薩摩訶薩及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甲冑」是古代軍士作戰時護身的器具。「甲」是保護身體的器具,稱為「鎧甲」,「冑」是保護頭部的防具,亦稱「盔冑」或「頭盔」。「甲冑」亦可稱為「盔甲」。
古文「被」与「披」同。「被大甲冑」就是穿上盔甲。在此喻為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甲冑」,也就是以佛法為「甲冑」而行菩薩道。所以說:「諸菩薩摩訶薩被如是甲冑。則被如來所被甲冑。」「乘此乘已如其勝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此佛說:「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冑。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

本經卷第二十一〈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一〉載:「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魔。若魔眷屬若魔使者住魔業者。及行諸見稠林險逕一切外道諸遮羅迦。出家吠陀。烏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此外道相應之輩與交戰故被大甲冑。」
及卷第二十二所舉「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
其中的「諸遮羅迦。出家吠陀。烏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波利婆羅遮伽」等,皆是指當時的外道。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

──梁曼陀羅譯──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從無量佛土而來集會。復有三萬二千天子悉向大乘。

        時。大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童子及寶上天子。爾時。寶上天子作是思惟。若今世尊告文殊師利演說於法。若告已說。令諸魔宮皆悉闇蔽無復威德。使魔波旬憂惱不悅。令諸魔眾悉善調伏。諸增上慢者破增上慢。自記所得善修行者獲沙門果。已得果者轉更增上。使佛法僧種相續不斷。令多眾人發菩提心。此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菩提令得久住。若如來在世及滅度後常聞說此法。隨所向乘疾得滅度。

        爾時。世尊於寶上天子所念。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於此眾中可少說法。今此大眾欲從汝聞。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白佛言。世尊。當說何法。佛言。說於法界體性因緣。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界法界體性。世尊。出法界外無有所聞。世尊。云何言因法界演說於法。佛言。文殊師利。憍慢眾生若聞此法生於驚怪。文殊師利言。世尊。法界體性無有驚怪。世尊。是驚怪者即法界體性。

        爾時。大德舍利弗問於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皆法界體性。眾生何處有污染淨。法界體性無污淨故。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是諸眾生身見顛倒。安住我勝我所勝。是凡夫人發起我想。是眾生等執著我想及著他想。起心心數法。是心心數法造作諸業若善不善。是諸眾生行業因故獲得果報。大德舍利弗。若已有生即有染污。是污染者法界體性。大德舍利弗。若知污染是法界體性。是名白淨。然第一義無有污淨。若污染法。若白淨法。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出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爾時。大德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所說法界無有錯謬。說是法已。過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此法界者本是繫縛。今得解耶。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是法界者非本繫縛。今得解耶。大德舍利弗。是諸比丘今於何處心得解脫。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如來甚多調伏聲聞。皆斷諸漏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是世尊聲聞不耶。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是世尊聲聞人也。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斷諸漏得於無漏解脫心耶。舍利弗言。我得無漏解脫之心。文殊師利言。大德。以何等心得於解脫。為過去心為未來心現在心耶。大德。過去世心已滅之想。未來世心未至之想。現在世心不住之想。云何大德心得解脫。舍利弗言。文殊師利。非過去心得於解脫。非未來現在心得於解脫。文殊師利言。大德。汝云何言心得解脫。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住世諦說心得解脫。第一義中都無有心繫縛解脫。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欲令法界體性有於世諦第一義諦耶。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法界體性無有世諦第一義諦。文殊師利言。大德。汝云何說住於世諦心得解脫。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寧無有心得解脫耶。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心有內有外中者是得解脫。大德。而是心者無內外中。無繫縛解脫。

        爾時。眾中有二百比丘。聞於文殊師利所說。即從坐起說如是言。若無解脫無解脫心。我等何故出家修道。若無出世何故修道。是諸比丘說麁語已。背眾而去。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欲調伏是諸比丘故。知諸比丘所去道。前化一比丘。是諸比丘到化比丘所。在化比丘前如是問言。大德從何處來。是化比丘答諸比丘。大德。我於文殊師利所說。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緣故從彼眾來。是諸比丘即復語此化比丘言。大德。我等亦爾。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緣故從彼眾來。化比丘言。大德。於文殊師利所說法中。云何不適違逆汝意從眾出來。諸比丘言。大德。以文殊師利說。無向果無有證果。又無解脫。我等聞已作如是念。若無向果無有證果無解脫者。我等何義修行梵行。若無出者何故修道。思是義故。出彼眾來。是化比丘作如是言。大德。汝不解故為誹謗故。為罵詈故出彼眾來。諸比丘言。我等亦不誹謗罵詈。但以不見於解脫故出彼眾來。

        是化比丘即便稱歎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大德。我等今當善共思議。若非罵詈則非諍訟。非諍訟者。是第一義沙門法也。汝等心者何等相耶。為青黃赤白紫頗梨色實耶。不實耶常耶無常耶。色耶非色耶。諸比丘言。大德。心者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亦無觸對。無處無教。化比丘言。大德。而是心者實非是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亦無觸對。無處無教。而是心者內住外住內外住耶。是諸比丘答言。不耶。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無有觸對。無處無教非內外中。是正成就不。是諸比丘答言。不也。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無有觸對。無處無教。非內外中是正成就不。諸比丘答言。不也。化比丘言。大德。若心不實無成就者。云何解脫。是諸比丘答言。不也。化比丘言。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大德。汝凡夫顛倒故。執我我所而起於心。行諸境界起攀緣心。是盡能滅一切攀緣生滅。不住變易之法。若心緣出家受具足戒。修道得果。是心體性空無有實從妄想起。若不實妄想則是不生不住不滅。若其非是生住滅者。無有繫縛亦無解脫。無向無得。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亦無向得無解脫者。

        是化比丘如是說時。諸比丘等無漏解脫。得解脫已。即便還向文殊師利所。到已各脫欝多羅僧。以用供養文殊師利。說如是言。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守護我等。我等不信向是甚深調伏法故。遠離捨去。

        爾時。大德須菩提如是問言。諸大德等。為何所得為何所覺。各各脫於欝多羅僧。以為供養文殊師利。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我等今者無得無覺。是故。我等供養文殊師利童子。大德須菩提。我等以有所得想故。於此眾中從坐起去。我等已能捨離得想。是故還此。須菩提言。何故汝等說如是語。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著名為動搖愛著。若有動搖有愛著者。無向無得。大德須菩提。若無向得即於此處能斷一切動搖愛著。須菩提言。誰調伏汝。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無有所得無所覺者是調伏我。是人不生亦不滅度。亦非禪定又非亂心。須菩提言。誰調伏汝。諸比丘言。可問文殊師利童子。

        爾時。大德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比丘誰所調伏。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無陰界入者亦非凡夫。非緣覺非聲聞。非菩薩非如來。非身相應。非言相應。非心相應。阿難言。文殊師利。爾說誰耶。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若如來化化。而是化者有相應乎。阿難言。文殊師利。化無有法可與相應不相應者。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一切諸法體性是化。阿難言。文殊師利。如汝所說。一切諸法體性是化。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是化調伏此諸比丘。大德阿難。如化調伏者。一切聲聞亦復如是。大德阿難。如是調伏者正是調伏。若不解如是調伏者。當知名為增上慢者。

        爾時。大德阿難問於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是增上慢比丘可識知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戒聚清淨即是動搖。當知此即是增上慢。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清淨。即是動搖。當知此即是增上慢。我得我證。如是思惟動搖妄想。當知此即是增上慢。驚畏身見。亦空如空。入一道亦空。此說是正說。當知此即是增上慢。

        復次。大德阿難。若比丘云。身見是空乃至入一道空。如是之空是平等空。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難。身見異空異故。身見即是空。空與異道不異。道者即是空。

        復次。大德阿難。若有驚畏無明。有愛喜明解脫。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若有二相非是解脫。

        復次。大德阿難。若有比丘畏貪瞋癡。喜三解脫。驚畏四倒。喜於四相。驚畏五蓋。喜於五根。驚畏六入。喜於六通。驚畏七識住。喜七助道法。驚畏八邪。喜八聖道。驚畏九眾生居。喜九次第定。驚畏十不善。喜十無漏善。驚畏有為界。喜無為法。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難。而是一切皆是動搖皆是戲論。大德阿難。若有動搖若有戲論。心即自高。自在攝取。依止妄想堪忍成就。如是等法名為自在。自在故生於憍慢。大德阿難。如是比丘。當知名有增上慢也。所以者何。大德阿難。云何有為界空。是空入空。當知此比丘有增上慢。

        大德阿難問文殊師利。云何比丘無增上慢。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若有比丘寂靜於內則外寂靜。一切境界若平等非平等。若有若無若有為無為。無有動搖。亦無妄想無不妄想。無二無一。無莊嚴無不莊嚴。非有戲論不執著。始見於一切諸法平等。亦無平等無不平等。無有一法能作平等非平等者。如是不動不搖。無有妄想無不妄想。又不執著亦不見妄想。何況向解得果智證。有動搖者無有是處。

        大德阿難。如是比丘無增上慢侶亦無戲論。遠自他伴捨諸愛著。一切愛著非愛著故。離諸攀緣覺觀思惟。思惟解脫解脫向。無有取者悉皆寂靜。因寂靜緣。是我身我所身度到彼岸。不見有法解向斷證。若有比丘如是修行。無增上慢。空平等故。解知一切諸法平等無有上下。若善不善可作不可作有漏無漏。若世出世有為無為。如是等上下動搖。無不妄想亦不見知。如是諸法悉見平等。喻如虛空。大德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解者。名善解脫。如是比丘無增上慢。以是義故如來說言。若有比丘解諸法平等。喻如虛空如動于虛空無所觸著。沙門法者亦復如是。

        說是語時。二百比丘悉斷諸漏得於無漏解脫之法。

        爾時。寶上天子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無增上慢。願如實說。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一切智心無等等心三界最勝心。過諸聲聞及緣覺外諸境界。以安住心。然亦修行一切善根。為增上故。化眾生故。攝正法故。為餘眾生為他人說一切智心。是心如實解本始平等。如隨所聞其心體性。解知一切眾生體性。解知一切諸法體性故。解知一切善根體性。解知一切善根體性故。解知演說菩薩體性。天子。是菩提薩埵如實說受記。

        復次。天子。若菩薩布施。隨所施與隨所願施。及諸餘施一切無礙。施無所依不著。無覺無有解。無有解故即是空也。若能如是解施體性。解施體性故。解如實始體性。解如實始體性故。解諸法體性。解諸法體性故。解諸一切眾生體性。解諸一切眾生體性故。說菩薩體性。天子。是名菩薩施清淨。故說授記也。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解知身者即解知戒。解知口者即解知戒。解知心者即解知戒。解身口者解覺寂靜。解覺寂靜故解眾生寂靜。解眾生寂靜故解一切法寂靜。解一切法寂靜故解如實始寂靜。解如實始寂靜故得寂靜法。因寂靜緣寂靜。隨有所聞一切諸法能說寂靜。天子。是名菩薩戒清淨。故如實說受記。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知於法性畢竟是空。知於法性畢竟自在。於諸眾生能忍眾惡。心不起忍。不思外事不背眾生。能滅一切眾惡。如諸眾生性忍體性亦爾。如忍體性菩提性亦爾。如菩提性一切諸法體性亦爾。如知一切諸法體性如實如法亦爾。如如所聞同盡法性。法性界畢竟空。法性畢竟空說行順忍。天子。是名菩薩真實淨忍說授記也。

        復次。天子。菩薩知慎一切法行離諸思惟。無諸莊嚴成捨進行。如有所為亦無所作。其知堅固一切能離。內性寂靜外化眾生。知精進寂故知菩提寂。知菩提寂故亦知一切諸法寂靜。知諸法寂故知如實始如所聞法。精進性寂故一切能說。天子。是名菩薩清淨精進如實知授記。

        復次。天子。若菩薩入諸法平等無增減禪。以禪力故其心安住。心安住故識無所住。識無所住故七覺心平等。七覺心平等故得禪定平等。得禪定平等故知菩提平等。知菩提平等故知一切眾生平等。知識一切眾生平等故知諸法平等。若如是知諸法平等。隨所聞法。能說諸法體性平等。天子。是名菩薩清淨禪定如實說受記。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慧眼清淨。如實知見於一切法。隨所見法皆無所見無有動搖。得無動智無行無因無緣行。亦不行諸威儀法則。亦非不行。不行因緣。知諸法平等不救不行。何以故。若不行者即無分別。斷諸妄想悕望貪著。是菩提薩埵離諸所有。亦行一切眾生行處。為欲教化諸眾生故。聚集一切助菩提法故。攝取正法故。不斷三寶種故。如來所行者。於一切法清淨體性無所分別。以此般若體性淨故知菩提體性淨。知菩提體性淨故知眾生體性淨。知眾生體性淨故知一切法體性淨。知一切法體性淨故於諸法體性得如實智。得如實智故隨所聞事是法界性說無分別。天子。是名菩薩慧眼清淨如實說受記。

        復次。天子。菩薩觀身行身念處。知過去身無有邊際。知未來身無趣向者。現在身者猶如草木瓦石牆壁。身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身身行。是身體性癡行寂靜。思惟竝行亦無發起。不思惟不起自在是名離我。識無所住修身念處行。亦無有法可修行者亦非不修。知一切法無有體性非不有性。如是觀身修於身行。觀心如幻化。知心如響應。如實知心。受樂不愛受苦不苦。受不苦樂不失正念。不執無明。離受於受不為所牽。是名如實知見受念處。若能如是觀受行者。於諸受法心無所行心不安住。是一切心亦不放捨。菩提之心亦不失念。亦不遠離。是名觀心行心念處。善知法知見法行法。無念無思惟。入於法性無身受心。非觀法相。發起見行入於法性。是名觀法行法念處。是一切法體性和合。聚集無物猶如虛空。如所聞事無念無思惟。自然說法念處。天子。是名知於淨法念處說受記也。

        復次。天子。又。是菩薩一切智心而得自在如所教悔。正住不施不亂不失。念於初發一切善根無垢心行。隨所行處一切能捨。訶犯戒心不依止戒。忍無諍訟。身口心意於諸眾生不生瞋心。不起聲聞緣覺精進乘進。不念思惟一切善法。不依諸禪定次第定。心無所行不見行諸見。不行諸法入一切法。如諸聖人於諸境界而無所行。雖近非聖身口意業未曾被訶。不以信故。求於善法獨行無侶。欲自過世行精進行。永斷貪欲瞋癡結故。心無煩惱不破戒故。亦不親近行惡行者。無有諛諂內行淨故。無散亂語者口業淨故。無所求者自財知足故。非驅使者非邪命活故。無積聚者隨有所得皆知足故。無希望者離三界欲故。是知足者離惡求故。是寂靜者解一切法皆寂靜故。現瞋癡者捨世行故。無戲論者斷諸戲論故。是不還者斷欲瞋癡故。貪嗜法者調伏憍慢故。是易解者善調心故。善守護者護戒聚故。心善解脫者慧聚淨故。是不捨者行聖種故。無退轉者發菩提心畢究竟故。無所用者一切世行故。無諍訟者等一切眾生故。善自護者護他人故。調自心者不求他過故。離諸悕望者護淨戒故。廣說法者無悋惜故。是愛護者護於一切眾生心故。初發心者集一切善法故。無異行者於一切法得一味故。不動搖者斷諸動故。不觀種性者教化眾生故。等眾生者攝取一切諸眾生故。初觀空者一切法故。調諸見者善教化故。無想行者調伏行想諸眾生故。知無願者所願滿足善調伏故。一切知者觀無作故。是行善者不知足故。無物觀物者示現非物而是物故。不思惟觀者我寂靜故。無自我者觀化眾生以無我故。無非道行者化諸眾生離結使故。方便之心得畢竟者修行般若故。定住無去者終不證觸一切聲聞緣覺乘故。離道非道者第一義故離行非行者。一切凡夫證正行故。無莊嚴無不莊嚴者無不悕望諸法故。不自讚者不戲論他故。無等等智者具佛法故。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天子。是名菩薩得於自在。

        天子。菩薩者隨所生處。非不知故生以知故生。而是菩薩攝取生死得自在故。亦得具足成就佛法。而是菩薩非生死流轉。以願力故。在在處生得自在智。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非以得邊際故名自在智。若不斷絕一切善根。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非得諸善根故名自在智。於諸善根無厭足故名自在智。菩薩非不生三界得名自在。為化眾生故生三界名為自在。菩薩非以離自結故得名自在。為諸眾生斷結使故勤修精進。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不以為己身故得名自在。為於寂靜一切眾生諸苦惱故名為自在。菩薩非以捨故自在。攝取教化眾生故名為自在。菩薩非斷自貪瞋癡得名自在。斷諸眾生貪欲瞋癡諸結使故名為自在。菩薩非自證滅法故得名自在。為諸眾生證滅法故得名自在。菩薩非自斷漏故得名自在。菩薩為諸善根增長不斷漏法名得自在。菩薩非證三解脫故名得自在。菩薩解了三解脫故名為自在。菩薩非自在寂滅五陰名得自在。為捨一切眾生重擔名為自在。菩薩非以滅六根故名得自在。知諸眾生上下根故名為自在。菩薩非以生分盡故名得自在。菩薩不以斷絕生故名為自在。菩薩非得過於聲聞緣覺解脫名得自在。菩薩道場得解脫果受用一切諸眾生故名為自在。演說如是自在品時。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皆發無上正真道心。

        爾時。世尊讚於文殊師利童子。善哉善哉。善說一切菩薩受記。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薩受記。一向信解不生驚畏。諸佛世尊為說真實無上道記。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汝今演說於受記也。文殊師利言。天子。我說受記我有是法。有覺了者我說受記。天子。我今不得乃至一法亦無覺了。云何說受記。

        天子言。文殊師利。恒河沙等諸佛世尊。豈無解向而得果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無解向得果。天子。諸佛世尊不為解向得果說法。

        天子言。文殊師利。諸佛世尊云何說法。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亦不分別體性而說法也。無生無滅無因無緣無去無來。無有眾生非無眾生。無污染無白淨。無生死無涅槃。天子。諸佛世尊如是說法。

        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諸佛世尊不為涅槃而說法者。何以故名為佛出世耶。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梁曼陀羅譯──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二〉

  文殊師利言。天子。覺了身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無明有愛體性名佛出世。覺了貪瞋癡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顛倒體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覺了諸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陰界入法界體性名佛出世。天子。佛出世者。諸法無生是名演說無生法也。是無生法都無生死亦無涅槃。

        天子言。文殊師利。當為眾生說莊嚴無上正真道法。何以故。文殊師利。諸佛出世無所增長。文殊師利言。天子。知恩報恩者。天子言。有所作者當知報恩。文殊師利言。天子。汝欲使如來有所作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者無有所作。諸佛如來到於無為。無為之道無有所作。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許無為者無報恩非不報恩。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此法者不應為初發意者說。何以故。若聞是法生於驚畏便當退轉。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之心。驚畏退轉是人則住於退轉也。天子言。文殊師利。何故說是。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驚畏聲聞緣覺地則便退轉。若慳惜破戒瞋怠亂癡住於不退。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住也。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安住法界平等中故是名善住。初發心菩薩名之為住。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齊幾名初發心。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心者。修行於空無相無作。解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菩薩初發心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久行。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凡夫名為久行。於生死中不知始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久行者。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行於愛染。為化愛染諸眾生故。而亦不共是愛染住。名菩薩久行。行於瞋恚為化瞋恚諸眾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癡。為化愚癡諸眾生故。不共癡住亦行等分。為化等分諸眾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結住。天子。若有菩薩化眾生故觀一切相。亦不分別法界體相。名菩薩久行者。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不退轉。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災無不災。觀法界體性無災無不災。是名菩薩不退轉也。復次。天子。若有菩薩亦退不退。是名菩薩不退轉也。所以者何。退者欲界退諸善故。復次。天子。菩薩不知不解故退。以知解故無有諍訟。是名不退。何以故。解一切性法性。我以能解了一切法性更不復退。是名不退。於佛法無疑不信他語。離是不是。初心清淨無有嫉妬亦無動搖。智慧明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薩不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一生。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若知一切諸生而亦不生。亦知一切眾生生死。於諸生中善能說法。教化眾生生處無取。亦取諸生離生死取。不去不來不上不下。一切諸法悉平等故。亦知因緣和合增長。一切眾生身口心意悉皆平等。一切眾生無有境界。住佛境界入於法界。法界平等故。平等解了眾生之心。善解知時至於道場。是名一生。天子。是則名為菩薩一生。

        爾時。寶上天子問於文殊師利童子。云何名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知於行業。非憍慢故。是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

        復次。天子。菩薩能捨一切所有菩提之心。畢竟不退是名不生。若不共諸嫉妬結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有菩薩威儀法則。諸功德戒具成就行是名不生。不共犯戒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心不捨背一切眾生是名不生。不共一切無明瞋恚諸結使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於諸善根堅住不動是名不生。於善根中發勤進勇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入諸禪定及次第定是名不生。不味禪樂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勤精進求般若慧學問無厭。是名不生。不共癡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不瞋惱諍是名不生。不共瞋惱諸諍訟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如實語是名不生。若如實住名得自在。若內寂靜是名不生。若不污染外諸境界名得自在。若能究竟一切智心是名不生。不求下乘名得自在。覺諸業果是名不生。降伏魔業名得自在。得世光明是名不生。世法不污名得自在。不逆所住是名不生。不墮所作名得自在。若離諸慢放逸勢力是名不生。若智慧識成就聖樂名得自在。不退所誓是名不生。所誓出世名得自在。順行緣生是名不生。不執緣生法名得自在。若以盡智觀一切空是名不生。具諸善根名得自在。若方便智發起所作。生大悲心修勤進行是名不生。若能安住諸解脫法名得自在。若不污染於一切法名為不生。若斷諸見而為說法名得自在。若善思惟不見諸法是名不生。得力不證一切諸法名得自在。若觀一切諸法性空是名不生。若不放捨一切眾生名得自在。若不住三界是名不生。為眾生故不入涅槃名得自在。

        復次。天子。若有言語。是動搖語。是妄想語。是執著語。是有發起。天子。於一切法無有言語。不行不動無諸戲論語。不捨眾生亦不滅度。無所言說。天子。若無言說亦無文字則無所說。若有用者則有發起言說文字。天子。以是義故。菩薩之行不可說用不可行念。是名慈心是名不殺。於諸聖中得名自在。

        說是法已。世尊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為諸菩薩說不生自在。文殊師利。若菩薩行如是法自在無礙。是菩薩疾得諸佛授無上道。

        聞此法時。於是眾中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即與無上正真道記。各各佛土各各名字某甲如來。

        爾時。眾中有於天子如是思念。是寶上天子當於幾時成無上道。佛名何等佛土云何。以佛力故。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寶上菩薩當於幾時得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土云何。得成道已其佛何名。

        佛告阿難。是寶上天子於百千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寶莊嚴如來。於此東方。其佛國土名寶莊嚴。劫名寶來。阿難。是寶莊嚴佛土豐樂甚可欣樂。饒諸財寶多諸人民。無有諸難亦無惡道。阿難。是佛土中。無諸瓦石沙土荊棘山谷堆阜。地平如掌三寶所成。閻浮檀金琉璃頗梨。互相間錯甚可愛樂。以金網覆上。阿難。如化樂天宮殿園池衣服豐饒。行來往返。是寶莊嚴佛土人民亦復如是。土無聲聞緣覺乘名。唯有菩薩。受種種法樂。入種種禪定莊嚴。作於種種神通。以自娛樂無有餘樂。唯除法喜悅預之樂。是故。世界名寶莊嚴。彼佛壽命六十六億歲。出家菩薩僧六十六億。在家菩薩無量無邊。

        是莊嚴如來為諸菩薩演說法時。上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之樹。結加趺坐。滿千國土出千光明照彼佛土。雨於天花天香末香。天樂各各有百千種。說法音聲普聞佛土。說無盡主陀羅尼法。何謂無盡主陀羅尼法。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身心寂靜之想。一切諸法觀照主故。顯示分別於一切法。一切諸法善思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善行主故。顯示一切可作之法光明照曜。一切諸法智光明照平等主故。顯示諸法無有增減。一切諸法決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增長。一切諸法智慧主故。顯示一切法無諍訟。一切諸法善觀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瞋。一切諸法正念主故。顯示一切法不失念。一切諸法導引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相義。一切諸法慧分別主故。顯示一切法清淨意。一切諸法空寂主故。顯示諸法斷諸見道。一切諸法無相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無願主故。顯示諸法斷於諸道。一切諸法無作主故。顯示諸法離於作者。一切諸法無出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出。一切諸法無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盡。一切諸法離欲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錯。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法現在智。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二。一切諸法無依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動。一切諸法無眾生主故。顯示諸法眾生平等。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變。一切諸法不得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行。一切諸法無居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處。一切諸法無定主故。顯示一切無法自在。一切諸法因緣生故。顯示一切諸法出過。一切諸法勇猛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出。一切諸法無過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起。一切諸法如主故。顯示一切法無不如。一切諸法如始寶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壞。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一味。一切諸法如實主故。顯示諸法三世平等。一切諸法不可說主故。顯示不執一切諸法言語談論。一切諸法禪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人。一切諸法菩提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諸法願主故。

        阿難。寶莊嚴如來坐空未起。此無盡主陀羅尼陀羅尼主。為諸菩薩廣演說之。彼土無量阿僧祇菩 薩摩訶薩皆得法忍。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若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佛言阿難。我今為汝說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爾時。大德阿難語寶上天子言。天子。汝得大利。如來說汝無上道記。天子言。大德阿難。都無有法不說受記。何以故。色非菩薩。非說色記。受想行識非菩薩。非說識記。地界非菩薩。非說地界記。水火風界亦非菩薩。非說風界記。眼非菩薩。非說眼記。耳鼻舌身意非菩薩。非說意記。名色非菩薩。非說名色記。過去未來現在非菩薩。非說三世平等之記。因見非菩薩。非說因見記。生滅非菩薩。非說生滅記。

        大德阿難。菩薩名者即是假名。是寂靜句。若法究竟是寂靜者。無有受記。大德阿難。夫受記者攝取一切言所說法。大德阿難。亦無有法菩薩可執。若內若外。若善若不善。若有為無為。然後受記。

        大德阿難。菩薩記者。一切諸法無有所屬名為受記。一切法不取是名受記。一切法無處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居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出是名受記。一切諸法無有妄想是名受記。大德阿難。夫菩薩者如是受記。

        爾時。世尊讚寶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菩薩通達是諸法故。則能如是說於受記。如諸佛世尊說於無上菩提道記。

        說是法時。魔王波旬與諸眷屬。各有所乘來至佛所。到已却住一面。說如是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記。不說聲聞。波旬問已。佛即答言。波旬。是菩薩者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所有人天悉善知之。以是因緣故說菩薩記。聲聞者非人天所識。是故不記說菩薩記。多諸眾生發菩提心。以是緣故說菩薩記。說聲聞記者菩薩退轉。是故不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波旬言。汝今何故來至此眾。波旬答言。文殊師利。以佛世尊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汝當作佛。號寶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記聲聞。我宮殿樓觀欄楯寶樹園林娛樂處。互相棖觸出如是音云。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又聞是音。波旬。汝今往至眾所。勿令更受記菩薩來生汝宮。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說菩薩記汝今不喜也。魔言。文殊師利。我實不喜。為閻浮提一切眾生說羅漢記。我無愁惱。說一菩薩無上道記。我之愁惱不可言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說菩薩無上道記。我諸魔宮闇蔽不明。而是菩薩以三乘法。拔濟無量阿僧祇諸眾生等出於三界。文殊師利。我以是事受諸憂惱。

        文殊師利言。波旬。汝還所止。汝無力勢能留難遮畢竟向於菩提之道。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羅蜜行者。何以故。是諸菩薩離諸魔縛。成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答言。波旬。若有菩薩離於一切諸少分行。是名菩薩成畢竟行。若見一切結使魔業。悉能利益於無上道。是名菩薩善知方便。不共一切諸結使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菩薩心畢竟拔濟諸眾生故。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以四攝攝諸眾生。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畢竟觀一切眾生體性寂滅。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捨於內外一切能施。菩提之心畢竟究竟。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菩薩若為一切眾生起受者心。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有菩薩乞者受者。知如實始行平等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於諸善法。從初發心終不退轉。是名菩薩畢竟行於菩提之心。若有菩薩不為他逼能捨自利。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見乞者不背捨之。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有菩薩集諸善根願求一切智。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善知諸法體性。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言。是魔波旬眷屬及乘可以神力。內之腹中。或能令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為作留難。文殊師利言。天子。不如汝言。內魔波旬置菩薩腹。復次。天子。汝所受持佛相莊嚴第一受樂。令魔波旬坐師子座。以佛力故佛辯說法。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欲隱身出眾而不能隱。文殊師利之所持故。爾時。文殊師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坐師子座。是時。一切大眾見知是魔波旬。文殊師利復言。波旬。汝今得諸如來道耶。成佛色身坐師子座。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魔波旬言。文殊師利。世尊尚不得於菩提。況我得也。所以者何。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無覺知者故。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提之相。聞已能於諸法體性無所分別。即名為佛。

        魔以佛辯說是法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德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未曾有也。汝力持故。令魔波旬作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說是深法。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我亦能令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以佛辯說法。

        爾時。大德舍利弗即作是念。我今可於此眾中沒。文殊師利或能使我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戲弄於我。令聲聞人作世尊相。文殊師利神力持故而不能隱。時。文殊師利知大德舍利弗心所念。變大德舍利弗為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一切眾會亦悉見知。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舍利弗。汝可與魔波旬共說。猶如如來共如來說。

        爾時。大德舍利弗如是問言。波旬。夫菩提者何等體性。波旬答言。覺知一切諸法平等。是菩提體性。覺知二法是菩提體性。一切智觀是菩提體性。非不體性。非行非不行。永斷一切諸行非行非道非不道。是名諸佛世尊菩提。

        波旬問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住於何處。舍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動。住一切諸見如實之性。住於一切眾生結使。亦住一切諸法根本。住於有為無為二法。諸住不住無有住故。波旬。諸佛如來如是住也。時。舍利弗問波旬言。菩提者當何處求。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從身見根本求於菩提。無明有愛求於菩提。顛倒起結求於菩提。障礙覆蓋求於菩提。舍利弗言。波旬。何因緣故如是說也。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

        說是法時。八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諸天子等信舍利弗魔波旬故。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欲調伏諸天子故。文殊師利童子令魔波旬及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文殊師利還攝神力。大德舍利弗及魔波旬身復本相。

        爾時。四方出千菩薩。從諸佛土乘空而來。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右遶如來住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等聞說法界體性無分別經。聞已來此守護正法。世尊。我等受持守護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攝取正法。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從何處來。佛告阿難。是諸菩薩各各集在諸佛國土。此等菩薩皆是文殊師利童子本所教化。常為說此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以開化之。是諸菩薩知報經恩故來至此。及見如來禮敬圍遶。亦欲供養禮拜文殊師利童子。又。願護此經是故來此。阿難。我涅槃後。是諸菩薩於此閻浮提。當廣流布護此正法。阿難。是諸菩薩於百千佛所。志意勇猛護持正法。

        是時。眾中有釋梵護世諸天王等白言。世尊。我等若此若彼有護持法者。是善丈夫善男子女人等。我當守護供給。使令得無苦惱。

        爾時。世尊讚釋梵護世諸天王言。善哉善哉。汝能勇猛守護是諸愛護正法善丈夫等。即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并愛護正法。

        爾時。佛即告於文殊師利童子。汝受持此經。後末世時。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文殊師利言。世尊。火災起時。而此虛空都無受持亦不被燒。世尊。如虛空體性。是一切法亦復如是。而是諸法不生不滅。若法無生無有滅者。亦無受持諸法體性。無受持故如法體性。受持諸法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持此經。為善男子善女人等種善根故。若供養法者貪樂此經。世尊。如是如是受持此經。調伏憍慢諸怨憎故。無能留難。於當來世此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身放光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皆作金色。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如來光明一切普照。而此經者亦復如是。心行無礙者於佛法究竟。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手執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阿難。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阿難。汝則供養去來現在諸佛世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汝受持此經。名說法界體性無分別。亦名寶上天子所問。亦名文殊師利童子所說。善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文殊師利童子。寶上天子。及諸佛土諸來菩薩天人阿須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

──元魏佛陀扇多譯──

        〈大乘十法會第九〉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大阿羅漢俱。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淨無垢寶月王光。即從坐起整服右肩。右膝胡跪蓮花臺上。至如來所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行大乘住大乘比丘。云何行大乘云何住大乘。世尊。以何義故。此大乘名為大乘。復以何義名為住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淨無垢寶月王光。善男子。汝善能問此甚深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聞佛聽許。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頂受聖教。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是行大乘是住大乘。何等為十。一者信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性成就。四者樂菩提心。五者樂法。六者觀正法行。七者行法慎法。八者捨慢大慢。九者善解如來祕密之教。十者心不悕求聲聞緣覺乘。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信成就。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不諂行。得柔軟行。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信諸如來於一念中說三世事。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信諸佛實際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信諸如來無見頂相。信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有圓光。信聲聞所說緣覺所說菩薩所說。及信所有善言說者。信此世過世。信正行者住正行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信善業果。甚可愛樂微妙最勝。所謂若天天主。若人人主。信不善果不可愛樂苦惱無量。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彼菩薩如是信已得離三法。一疑二惑三不決定。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信。名為信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信為增上乘  信者是佛子  是故有智者  應常親近信 

        信是世間最  信者無窮乏  是故有智者  應常親近信 

        若不信之人  不生諸白法  猶如燒種子  不生根牙等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成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成就故。剃除鬚髮被正法服。捨家出家。既出家已。修學菩薩戒行等事。修學聲聞戒行等事。修學緣覺戒行等事。修菩薩如是學已。身口意等惡業悉滅。何者名為身不善業。所謂殺生偷盜邪婬。瓦石刀杖欺擲他人。傷手足等。若來若去行欺凌事。善男子。如是等名身不善業。

        善男子。何者名為口不善業。所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不善言說。誹謗正法甚深經典。說諸和上阿闍梨等住正法者所有過短。如是等名口不善業。

        善男子。何者名為意不善業。所謂姤悋邪見。增上妬悋。樂利樂稱樂親愛等。家慢色慢恃少壯慢。恃無病慢恃壽命慢。恃多聞慢恃修行慢。欲覺害覺瞋惱覺等。及國土覺衣服等覺。著處著乘著敷具等。著飲著食及著兒女。犁牛耕種諸所作等。憂奴憂婢憂諸作者。穀帛庫藏諸財物等。彼菩薩如是著已。於向所說種種事中。若失一事。其心則生憂悲苦惱。彼菩薩以愛潤心。是故生於後有牙心。

        善男子。略說意業猶如輪轉。如是名為意不善業。彼菩薩離身等業。於和上所起於尊想。於阿闍梨起和上想。於餘若老若少起止恭敬。彼菩薩在於獨處作是思惟。我不應爾。我已起度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心令一切眾生住正定行中。彼菩薩作是思惟。我今自身不調諸根不勤修行。不覆諸根不調諸根。彼菩薩作是思惟。今我已作如是修行。是諸眾生既見我已。心即調伏隨順我教。諸佛歡喜。及諸天龍乾闥婆等悉皆歡喜。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薩慚。

        彼菩薩作是思惟。勿令若道若俗。於我若身若口若意等業諸威儀中。訶責我者。所謂毀壞戒行。或作見行。或作行行。或行邪命。彼行菩薩如是慚已。日夜繫心觀察戒行。觀戒行已。無諸憂悔離諸障礙。菩薩如是正修行已。於諸如來正法之中而修諸行。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薩愧。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行。名為行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行為增上乘  諸佛緣覺等  是故智者修  彼等微妙事 

        菩薩大名稱  無畏行成就  是故證菩提  諸佛本所說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性成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性自少欲少瞋少癡。不悋不澁不麁獷。不我慢不卒暴。調和柔軟善言軟語。易共同止。彼菩薩於一切上勝供養。如心行施。所有諸事衣服飲食分捨與他。如是施已。即生歡喜遍滿身心。如是乃至捨上身分。

        善男子。彼菩薩行如是行。若見如來若見聲聞。見已即生歡喜之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法。名為性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相煙即知火  見鴛鴦知水  異相知菩薩  菩薩大智慧 

        不澁不惱眾  捨諸諂曲行  善信眾生故  是名菩薩性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樂菩提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有菩提相故發菩提心。未發菩提心時。或諸如來或諸聲聞勸發菩提心。善男子。此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薩聞有菩提。聞菩提心有大功德。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二發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薩見諸眾生。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能度之令至彼岸。菩薩即為彼諸眾生。起慈悲心而作是言。我當於彼無主無親無救無護諸眾生等而作救護。為彼因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三發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薩以見如來相具足身。生歡喜心。生勇悅心。心生歡喜。以是因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四發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薩為彼眾生令得利益安隱樂故。修行布施持戒忍辱修行精進禪定般若。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我當云何行於布施。即生念言。須食施食須飲施飲。須床敷者施與床敷。須衣服者施與衣服。指環臂釧若寶冠等。所須之物皆施與之。善男子。菩薩乃至割自身肉施於眾生。如是行施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取著受者財物。不住事等。是名菩薩修行布施。

        善男子。菩薩云何修持於戒。善男子。彼菩薩先自調順身業。調順口業調順意業。菩薩所有自身惡業一切捨離。所有口惡業一切捨離。所有意惡業一切捨離。持戒不缺不漏不雜。菩薩如是持禁戒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心終不取著於戒。是名菩薩修持於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薩為聞若道若俗乃至毀罵。聞說其惡。若打繫閉若截手足。皆能忍受。為彼前人起忍辱心。菩薩如是修行忍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彼忍而起慢心。是名菩薩修行忍辱。

        善男子。菩薩云何修行精進。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如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界亦無量無邊。唯我一人獨無等侶。令入無餘涅槃界中。如是菩薩為彼因緣發精進行。初持自身。持身行已觀受心法。如是正觀受心法已。行持心行。菩薩既行持心行已。次復修行見法等行。菩薩如是持心意已。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斷不生故起欲勤精進。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勤精進。菩薩如是次復修行初如意足。如是修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如意足分。修如是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薩修行精進。

        善男子。菩薩云何修行禪定。善男子。菩薩不著欲故。不著滅故。不著離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無相無願。不著此世界不著未來世界而行布施。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進。不依止禪。如是修行禪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別。是名菩薩修行禪定。

        善男子。菩薩云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薩常作如是思惟而化眾生。化眾生已復作是念。我化無量無邊眾生界。令入無餘涅槃界中。而無一眾生入涅槃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無我無眾生無命無養育無富伽羅。如是修慧而以彼慧。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願而於智慧不生分別。是名菩薩修行般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菩提心。名為菩薩樂菩提心。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猶如真寶珠  光明不捨離  又如鑛中金  治已轉增明 

         如是菩提性  轉明菩提心  二邊清淨已  魔所不得便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樂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性自樂法喜法潤法。若見沙門若婆羅門如法人已。隨所有物而以奉上。若飲食等一切施與。乃至合掌生恭敬心。生恭敬已。從彼聞於未曾聞法。菩薩如是求正法已。如實修行。菩薩於彼持法法器生於尊想。生和上想阿闍梨想。起如是意。我從昔來久失導師。今忽遇之生導師想。又作是念。我常縛在世間牢獄。無解無救無推訪者。今忽遇之生推覓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睡於世間。愚癡盲目。忽於今者令我目開。即起覺想起開示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沒深泥中無拔濟者。今忽遇之生拔濟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失於導師引導眾生。今忽遇之起導師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閉在世間。貧苦難處無救接者。今忽遇之是故即生救接者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遇難愈病。無有良醫能療治者。今忽遇之起良醫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為貪欲火之所燒然。未蒙雲雨。今忽遇之。是故即起大雲雨想。菩薩如是為彼因緣。忍寒熱等諸苦惱事。及諸眾生能惱人者。若蚊虻等皆能忍之。亦能忍受飢渴等事。見樂眾生不生著心。彼菩薩作如是念。我雖得受世間快樂。若我得聞一句法已。能成聞慧生聞慧想。菩薩以是樂法因緣故。行布施不生憂愁。乃至無有憂苦等事。菩薩如是遠離一切憂苦等事。起如是心。我為得聞如來所說一句法故。乃至入於阿鼻地獄。壽命一劫若百千劫無疲倦。無疲倦已。然修行一切種智。若有未得佛正法者。能令得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樂法名為菩薩樂法。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大智求法者  所謂諸菩薩  求法無厭足  以恭敬心故 

        當求於正法  是名菩薩相  聞已常憶持  復如法修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正法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一切法如幻誑凡夫故。愚癡覆心無正慧故。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一切法如水中月。非有事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眾生故。一切法如響。空聲生故。一切法生滅。因緣成故。一切法不生。真如性故。一切法不滅。以無生故。一切法無作。以無作者故。一切法如虛空。以無染故。一切法寂靜。體性無染故。一切法離垢。離一切垢故。一切法永滅。以本滅煩惱故。一切法無色。不可見故。一切法離心意意識。以無身故。一切法無住滅。一切阿梨耶故。一切法無求。離此彼親愛故。一切法無著。離一切煩惱境界故。一切法如蛇。以無方便呪術力故。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實故。一切法如水沫。性無力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正法行。名為菩薩觀正法行。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一切法如幻  覆眾生心故  虛妄猶如夢  應如是受持 

        諸法如水月  以影像起故  諸法如鏡像  智何不覺知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法順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色無常。而不以滅色故證於法界。以如實智於法界中所有諸法。如實覺知諸法相已。善記善修彼法界中所有諸相。有所說者修者記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是乃至受想行識。以如實觀。正觀察已。而不滅識不厭離識。證入法界。所有法界一切諸法。以實智慧如實證知。彼諸法中有諸名字。善說善知善修善記。以善知故。以善修故。以善記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知無常如是知苦無我不淨亦復如是。觀色無常如實善知。於彼色中。不復生於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色虛妄生故。如是。菩薩如實善知受想行識悉皆無常皆苦無我及不淨等。於彼識中不復生於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識是虛妄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

        善男子。譬如善巧幻師幻師弟子。幻作種種四兵等事。所謂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智者見已不生恐怖。何以故。善知虛妄幻所作。誑惑眾生而示現之。善男子。菩薩如是觀色無常。觀無常已。於中不生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色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受想行識悉皆無常。觀無常已。則於識中不生恐怖。何以故。如實知識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善男子。菩薩如是觀法順法。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觀色無常。而不離色說於法界。證於法界習學法界。一切諸法以智慧力如實證知。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為汝問故。我今說喻。善男子。譬如世間有智之人持諸毒藥。持毒藥已。或煎或熬或合餘藥。合餘藥已。為財利故。而衒賣之而不自食。何以故。彼人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緣而致斷命。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心順向涅槃。心潤向涅槃。心潤流涅槃。心正取涅槃。菩薩摩訶薩而不證涅槃。何以故。菩薩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緣退轉菩提。

        復次。善男子。我更說喻。善男子。譬如有人奉事於火。彼事火已。尊重敬順善將護之。而不生於如是之心。我供養火。尊重讚歎善將護故。二手捉之。何以故。彼人作念。勿令我身由此因緣身苦心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心順向涅槃。心潤向涅槃。心潤向涅槃流。心正取向涅槃。順向涅槃岸。而彼菩薩不證涅槃。何以故。菩薩思惟。勿令我身以此因緣退菩提智。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菩薩應當常住世間。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常應住於世間。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住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以譬喻說。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解方便捉諸禽獸。以咒力故。共毒蛇戲捉諸毒蛇。若含若磨種種弄之。而終不以弄蛇因緣被害命終。何以故。以有善巧咒術力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世間行世間法。以有善巧大智方便咒術力故。共諸煩惱惡毒藥戲弄煩惱蛇。而不為彼煩惱因緣退於菩提。何以故。菩薩成就善巧方便智慧力故。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世尊。奇哉善逝。最難有世尊。最難有善逝。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雖心向涅槃而不證涅槃。雖在世間而不為世法之所染污。世尊。我今歸依諸菩薩。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此菩薩行已。生歡喜心者。彼人過去種諸善根。何以故。若聞此法門。乃至一彈指頃生希有心。世尊。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已為如來之所記也。何以故。聞此法門至心諦聽故。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

        說此法門時。五百比丘得無漏心。得無漏心已。從座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世尊。諸菩薩可以正恭敬善逝。可以禮敬諸菩薩。佛言諸比丘。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法順法。名為菩薩觀法順法。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應敬大智慧  應敬大無畏  應敬正服者  應敬佛所生 

        以方便力故  智慧善巧故  超過聲聞地  菩薩大智慧 

        善知諸陰虛  生滅不定故  見世間火然  是故不證滅

 

  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觀法順法。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離慢大慢。善男子。所言慢者生如是心。我今所有若家若姓若色。及以種種金銀珍寶諸寶藏等。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不劣他人。若人如是起憍慢心。是名為慢。以其不生恭敬心故。

       善男子。何者大慢。善男子。若有菩薩作如是念。唯我若家若姓若色。若金銀寶藏。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勝於他人。是故不生恭敬之心。是名大慢。善男子。如是憍慢及以大慢。菩薩摩訶薩悉已捨離。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離慢離於大慢。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離慢離大慢  常行慈悲心  以彼潤心故  於世不放逸 

        雖行乞食事  諸菩薩大事  說義利益事  若諸天及人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解如來祕密之教。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諸經中所有隱覆甚深密義。於彼說中如實善知。善男子。何等是為如來密教。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不應爾。如言阿難。我患背痛。此不應爾。語諸比丘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此不應爾。語目連言。汝可往問耆婆醫王。我所有患當服何藥。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處處逐諸外道論義捔勝。此不應爾。善男子。佉陀羅刺刺如來足。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又說提婆達多是我宿怨。常相隨逐求覓我便。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昔日入舍衛城。於奢犁耶婆羅門村。周遍乞食空鉢而出。此不應爾。善男子。旃遮摩那毘孫陀梨。木器合腹以謗如來。亦不應爾。善男子。如來昔在毘蘭多國。受毘蘭若婆羅門請。三月安居而食麥者。此不應爾。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此向所說當云何取。世尊。何故記諸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見聲聞有佛性故。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此諸聲聞斷諸有漏離於三有。生分已斷而有性。故為如來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此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善男子。譬如灌頂轉輪聖王具足千子。隨最大者授其王位。然彼輪王以子根鈍。應初教者而中教之。應中教者而後教之。一切工巧咒術等事。然是王子以根鈍故。應初學者而中學之。應中學者而後學之。善男子。於意云何。彼輪王子如是學已。豈可非是王正子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不也。世尊。不爾。善逝。是真王子。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根鈍故。應初學者而中學之。應中學者而後學之。如是依觀眾生五陰滅諸煩惱。煩惱滅已。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於意云何。彼諸聲聞以此因緣得成正覺。豈可得言聲聞不得成正覺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如是。世尊。我曾不見若人若天若魔若梵。是等眾中。而有能說聲聞不得成正覺者。若有能說無有是處。除一闡提。

        爾時。如來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今為汝更說譬喻。善男子。利根菩薩住第十地。除二無我坐道場者。為除故坐不除坐耶。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已除故坐。世尊。已除故坐。善逝。佛言。善男子。彼利根者以此因緣。豈可不得成正覺耶。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得成。世尊。得成。善逝。爾時。如來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處亦如是。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如來何故昔告阿難我患背痛。佛言。善男子。我觀後世憐愍眾生作如是說。言我背痛。令諸病者作如是知。佛金剛身尚有背痛。何況我等及其餘者。以是事故我說此言。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有病有背痛等。則便自壞亦令他壞。

  如來復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於昔日告比丘言。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善男子。我說此言亦為憐愍念後世故。作如是說。為令後世聲聞弟子年老朽弊應須給侍。故說此言。我今老弊須覓侍者。令未來世如是知已不生退轉。以是義故我說此言。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而諸愚人如實取之。如來老弊故須侍者。

  善男子。云何當知。佛告目連。令到耆婆大醫王所問服藥法。善男子。此亦是我憐愍後世故作是說。有諸聲聞假藥將身。彼當憶我。佛金剛身猶尚服藥。何況我等及其餘者。以是事故我說此言。汝到耆婆大醫王所問服藥法。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如來身是病患身。善男子。如來昔告目連比丘。令彼目連問耆婆藥。耆婆無容故不正答。唯作是言。但當服蘇但當服蘇。然是如來示業果報。令諸弟子聞當憶知而不退還。

  善男子。如來處處逐諸外道尼乾子等。捔勝論義。此事云何。善男子。我觀後世愍念眾生故作是事。令彼眾生作如是知。諸佛如來正真正覺尚有怨家。何況我等及其餘者。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如來實有怨家。善男子。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無怨家。何故如來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善男子。佉陀羅刺刺如來足。是事云何。善男子。如來示現業果報故。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成就無量功德而有業報。何況我等及其餘者。以是因緣令彼息惡。復為因緣我作是說。有是業報。而諸愚人如實取之。佉陀羅刺刺如來足。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提婆達多是佛宿怨覓如來便。佛言。善男子。若無提婆善知識者。終不得知如來具有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共我諍勝現作怨家。得顯如來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善友知識。在於宮內語阿闍世王。令害如來。時。王故放護財象王令滅如來。善男子。如來見象即調伏之。爾時。無量無邊眾生見象調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歸依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顯三寶故。善男子。如此之事應如是知。提婆達多是善知識。久來隨逐示現怨家。而諸愚人如實取之。作如是言。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

        善男子。乃至過去五百世中所生之處。提婆達多是善知識。示怨家事。悉是示現顯諸菩薩及顯如來無量功德。而諸愚人如實取之。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以是不善取義因緣。墮三塗中。所謂地獄餓鬼畜生諸苦惱處。何以故。善男子。提婆達多善知識者。善修無量諸勝功德。善修善根。親近諸佛宿殖德本。心向大乘順向大乘。向大乘彼岸。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彼壞心故於未來世。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如來昔日入舍衛城。於奢犁耶婆羅門村。周遍乞食空鉢而出。此事云何。善男子。我此所作。亦為愍念後世眾生故示是事。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尚空鉢出。何況我等及其餘者。善男子。復有說言。是魔波旬勸於婆羅門長者居士。令其不肯供養如來。此亦不爾。何以故。善男子。魔王無力能勸長者。令不供養如來食故。善男子。此事不應如是取之。何以故。魔王無力而能遮障如來供養。乃是如來勸持魔王。令語長者婆羅門等而不供養。善男子。如來已滅一切障礙。成就無量諸勝功德。而有能障如來供養。無有是處。如來無有實業果報。為彼眾生令得道故。如來示現如是方便善巧諸事。

        善男子。如來若斷一飡食已。令諸聲聞及魔波旬天龍八部及諸天子。作如是念。無令眷屬生憂苦心。為彼諸事。是故如來日夜示現如是等事。令發一念不善之心。乃是如來斷於諸有。如前示現後亦如是。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斷有尚有此事。何況我等及其餘者。現此事時七萬天眾。於如來所起清淨心。如來爾時知其心已。種種說法。彼聞法已得法眼淨。善男子。我觀後世故示是事。如來無有如是業報。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旃遮摩那毘孫陀梨。木器合腹以謗世尊。此事云何。佛言。善男子。此亦不爾。如來成就無量功德。無業報患。善男子。乃是如來威神之力。能令旃遮摩那毘孫陀梨等。置過無量恒河等世界之外。而被謗者。乃是如來以方便力示業果報。我諸弟子以薄福故。既得出家在我法中。以被謗故則退我法。以不思量如來言教作如是說。我等今者已被謗故。不應得在佛正法中。令彼諸人聞教憶念。諸佛如來具足成就一切白法。滅諸惡法尚有如是惡對被謗。何況我等及其餘者。如是知已不復退還修淨梵行。善男子。旃遮摩那毘孫陀梨等起於惡心。以佛力故令夢開悟。我實謗佛。我若捨身必墮三惡。善男子。如來若知可防護者必防護之。是故示現如此之事。善男子。無一眾生如來捨者。故現此事。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如來昔在毘蘭多國。受毘蘭若婆羅門請。而食麥者。此事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亦愍念後世眾生故現是事。如來實知諸婆羅門居士等請而不供養。而受其請彼處安居。何以故。善男子。彼安居處有五百馬。所有食麥施與眾僧。令至三月。善男子。彼馬悉是大菩薩也。宿殖德本而值惡友。造諸惡業生畜生中。善男子。彼五百馬有調馬者。是日藏菩薩。以願力故生在彼處。善男子。是日藏菩薩勸五百馬發菩提心。為令得脫故生彼處。善男子。以彼善調馬主力故。彼五百馬皆憶宿命。得菩提心還得本心。善男子。如來愍念彼五百馬故。受彼請彼處安居。調馬人麥與如來食。五百馬麥諸弟子食。

        善男子。彼調馬者以馬音聲調五百馬。皆令懺悔勸其發心。復令彼馬於佛法中。於三寶所起敬重心。善男子。過三月已。彼五百馬捨身生於三十三天。彼在畜生尚得是利。如來爾時為彼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男子。彼處所有調五百馬。防護馬者如來記彼。當得成就自調伏心緣覺之道。

        善男子。世間無有是可食物。如來食之而有不作微妙味者。善男子。假使如來食於土塊瓦石等物。而無不退微妙味食。善男子。如來所食皆作上味。無有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食之物而可比者。何以故。以如來得味中上味。得食上味。得大丈夫諸相好等。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正取如來所食。悉微妙味無有可比。善男子。阿難比丘憐愍我故而作是言。云何。如來生轉輪聖王家。捨王位出家而能食麥。如來善知阿難心已。故與一麥告言。阿難。汝當知之此是何味。阿難食已生奇特心。即語我言。世尊。我生在王家長養王家。而未曾得如是上味。善男子。阿難比丘以彼食味身心得安。七日不食。善男子。以是事故當知。如來無有業報。然彼居士婆羅門。請諸有德清淨比丘不供養者。諸比丘等受請往彼。而不供養示現業報。善男子。汝應當觀如來神力。彼婆羅門請佛及僧而不供養。如來記彼不墮惡道。善男子。共佛受請彼處安居五百比丘。於中乃有四十比丘。多有貪心不能觀察。不淨行故。若得稱意微妙食者。悉皆退轉。食馬麥故不生欲心。過七日已得阿羅漢果。

        善男子。如來善巧知眾生心故。受彼請為度彼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善巧成就如是甚深祕密法教示現之事。若如是知名為善解如來密教。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善知漸法門  及以頓所說  內心善巧知  諸菩薩示現 

        善巧知祕密  遠離諸疑惑  善知諸佛說  所有祕密教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不求聲聞緣覺乘。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在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雖在彼處受極重苦不可具說。而心不求聲聞緣覺乘。亦無心求自得解脫。不念少欲不念少作。不行少欲不行少作事。善男子。菩薩於彼善業眾生而與同事。然是菩薩於彼眾生善勸化之。令其修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法故。不求聲聞緣覺菩提。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常化諸眾生  心不生疲惓  於無上菩提  堅固不退轉 

        其心不可動  猶如妙山王  修行慈悲心  不求二乘道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已說菩薩成就如是等法。是故名為行大乘住大乘。而如來不說。以何義故此大乘名為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我今問汝。隨汝意說。善男子。於意云何。轉輪聖王所行之道。具四兵眾所行處道。以何而說。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是名王道。是名大道。是無畏道。是無礙道。是勝一切諸國王道。

        佛語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名無上乘。名無上上乘。名無等乘。名不惡乘。名為無等等乘。善男子。以是義故名為大乘。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善哉世尊。善哉善逝。善哉世尊。快說如是大乘名義。

  如來說是十法法門時。魔波旬作是念言。今日沙門瞿曇過我境界。若我具備四種兵眾。惱彼瞿曇。令其不得說此法門。時。魔波旬作是念已。即具四兵。至王舍城耆闍崛山。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遙見波旬具四兵眾。為惱如來令不得說此法門故欲來至此。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即現神通。現神通已。令魔波旬至王舍城四衢道頭。唱如是言。汝王舍城諸人民等。當知今日沙門瞿曇。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諸四眾具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俱深。淳備具足清淨梵行。汝等諸人。可往詣彼沙門瞿曇聽其說法。令汝長夜成大安樂諸利益事。

  爾時。王舍大城之中。諸婆羅門剎利長者及居士等。被魔勸已。手執香花塗香末香燒香寶幢寶蓋。出王舍城至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頂禮佛足。尊重讚歎却坐一面。時。魔波旬亦具四兵。從王舍城出至耆闍崛山到如來所。化作曼陀羅華散如來已。與四兵眾却坐一面。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知魔波旬坐一面已。即語魔言。汝魔波旬。以何因緣將四兵眾。惱亂如來并障如來說此法門。汝今應當於如來所。生慚愧心起懺悔心。無令汝於長夜。得無利益成大苦報。

        時。魔波旬聞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語已。即合十指爪掌拄地禮如來足。於如來所生慚愧心起懺悔心。而作是言。我於今者甚畏如來。甚奇。善逝。唯願大慈受我懺悔。我甚愚癡無有智慧。無善巧智不自惜身。而於如來起於惡心。復欲令此法門絕滅。善哉。世尊。重受我懺。

        佛言。波卑椽。善哉善哉。長養善根。若我法中有善男子若善女人。起心懺悔以求清淨。善哉波卑椽。

        時。魔波旬至佛所立白言。世尊。如來諸經皆斷惡語不善語耶。如來答言。如是如是。魔波旬言。云何如來法王法主。得法自在而語。稱我言波卑椽。如是喚我。

        佛言。波卑椽。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善男子。譬如長者居士財富無窮。唯有一子甚愛念之。不用離目以命繫子。然彼一子諸根不調甚惡諂曲。長者居士愛念心故以杖打之。或瓦或石欲令此子息彼事故。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是長者居士撾打其子有惡心不。魔波旬言。不也。世尊。欲令成就愛念子故。作如是事。佛言。波旬當知。如來正真正覺善知眾生心性根欲。是故觀察。應以惡言而得度者。即說惡言。應以默然無所言說而得度者。即為默然。應以驅遣而得度者。即驅遣之應以說法而得度者。即為說之。應以攝受而得度者。即攝受之。應見色身而得度者。即現色身令彼見之。應聞聲香若得味觸而得度者。即為現聲而為說法。至香味觸現令得度。

        時。魔波旬歡喜踊躍。復合十指爪掌頂禮佛足。白言。世尊。隨所有處。若村若城若在王都。說此法門。我為聽受此法門故。當往其所護此法門。亦為護彼持法法器。世尊。我至彼時必有眾相。諸眾寂定離睡眠蓋。復令諸方上勝法器而來問法。若讀若誦若受持者。身心俱安不起慢心隨說此法。若廣說者若略說者。於如來所生歡喜心。又復。如來。於諸眾生起歡喜心。彼諸眾生心歡喜已。善根增長惡法消滅。

        時。大眾中有諸外道尼乾子等。聞魔波旬如是懺悔。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得無生忍。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此法時。此諸外道得無生忍。佛言。阿難。乃往。過去過無量劫。此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有佛名上力足正真正覺。在此說法。佛說法已。有諸外道來向佛所。欲惱如來。復欲障說此法門故來至佛所。既聞法已心生歡喜。即言世尊快說此法。於如來所生奇特心。以是因緣六十劫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唯生人天所生之處憶念彼佛。雖憶念佛而無善友。

        阿難。於意云何。彼諸外道尼乾子等。豈異人乎。今此眾中諸外道是。何以故。此諸善男子。當爾之時具足惡見故。欲惱如來并障此法。彼既聞法生大歡喜。以是因緣今蒙佛記。是諸外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於今得無生忍。

  說此法門時。萬二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此法門起一念信功德無量。況復讀誦受持。擁護廣為人說。

  佛言。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勸無餘眾生界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起一念信。若讀若誦廣為他說。此人得福過前說者。何以故。阿難。以此法門是一切智智道處。阿難。若有男子女人。聞此法門及見持此法門法師。若起惡心得罪過前。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若有男子女人謗此經者。如來已說得罪過前。佛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若男子女人一時挑却一切眾生所有眼目。若復有男子女人。於此法門及持法者。起一惡心得罪過彼。何以故。阿難。以此法門名為光明。能施一切眾生慧目。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門不應於不信男子女人前說。何以故。須護眾生故。世尊。我見如是謗法業緣。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惡道中故。

  佛言阿難。應說此法門。不應不說。何以故。以此名為彼者因故。令修行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云何奉持。佛言阿難。阿難當知。以說十法是故名為十法法門。如是受持。亦名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所問。如是受持。

  佛說此法門時。尊者阿難。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并眾會中諸大菩薩及聲聞眾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元魏佛陀扇多譯〈大乘十法會〉与南齊僧伽婆羅《大乘十法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

──大唐菩提流志譯──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人俱。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

        時。有菩薩名無垢藏。與九萬二千諸菩薩眾。恭敬圍遶從空而來。爾時。世尊即告大眾。彼諸菩薩為遍清淨行世界普花如來勸發來此娑婆世界。令於我所聽受普入不思議法門。其諸菩薩亦當集會。說是語已。無量無邊他方此界諸菩薩眾。悉來集會耆闍崛山。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無垢藏菩薩手持七寶千葉蓮花。至如來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遍清淨行世界。普花如來以是寶花奉上世尊。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作是語已。即昇虛空結加趺坐。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過去久遠世時。曾於普燈佛所聞說普入不思議法門。我於爾時。即便獲得八千四百億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萬億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願垂哀愍為諸菩薩說此法門。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文殊師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若諸菩薩欲學此法。應當修習諸三昧門。所謂色相三昧。聲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觸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龍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闥婆相三昧。阿修羅相三昧。迦樓羅相三昧。緊那羅相三昧。摩睺羅伽相三昧。地獄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閻魔羅界三昧。貪相三昧。瞋相三昧。癡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為三昧。無為三昧。文殊師利。若諸菩薩於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達者。是則已為修學此法。

        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色如聚沫  中無有堅實  不可執持故  是名色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聲如谷響  其性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無相無差別 

        了知皆寂靜  是名聲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香相三昧。即說頌曰。


        假令百千劫  常嗅種種香  如海納眾流  而無有厭足 

        其香若是實  則應可滿足  但有假名字  其實不可取 

        以不可取故  鼻亦無所有  了知性空寂  是名香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味相三昧。即說頌曰。


        舌根之所受  鹹醋等諸味  皆從眾緣生  其性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因緣和合起  了此不思議  是名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觸相三昧。即說頌曰。


        觸但有名字  其性不可得  細滑等諸法  皆是從緣生 

        若能知觸性  因緣和合起  畢竟無所有  是名觸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意界三昧。即說頌曰。


        設集三千界  無量諸眾生  一心共思求  意界不可得 

        不在於內外  亦不可聚集  但以於假名  說有種種相 

        猶如於幻化  無住無處所  了知彼性空  是名意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四大假為女  其中無所有  凡夫迷惑心  執取以為實 

        女人如幻化  愚者不能了  妄見女相故  生於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  而非實女人  無智者迷惑  便生於欲想 

        如是了知已  一切女無相  此相皆寂靜  是名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自謂是男子  見彼為女人  由斯分別心  而生於欲想 

        欲心本無有  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別故  於身起男想 

        是中實無男  我說如陽焰  知男相寂靜  是名男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童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樹無根枝  花則不可得  以花無有故  其果亦不生 

        由無彼女人  童男亦非有  隨於分別者  假說如是名 

        了知彼女人  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觀察  是童男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童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斷多羅樹  畢竟不復生  何有智慧人  於中求果實 

        若有能了知  諸法無生者  不應起分別  童女為能生 

        又如焦穀種  其牙本不生  女人亦復然  是童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天相三昧。即說頌曰。


        因清淨信心  及以眾善業  受諸天勝報  端正殊妙身 

        珍寶諸宮殿  非由造作成  曼陀羅妙花  亦無種植者 

        如是不思議  皆因業力起  能現種種相  猶若淨琉璃 

        如是殊妙身  及諸宮殿等  皆從虛妄生  是名天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龍相三昧。即說頌曰。


        受此諸龍身  由不修於忍  興澍大雲雨  遍滿閻浮提 

        不從前後際  亦不在中間  而能生此水  復歸於大海 

        如是諸龍等  積習性差別  起於種種業  業亦無有生 

        一切非真實  愚者謂為有  能如是了知  是名龍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夜叉相三昧。即說頌曰。


        是大夜叉身  從於自心起  是中無有實  妄生於恐怖 

        亦無有怖心  而生於怖畏  觀法非實故  無相無所得 

        空無寂靜處  現此夜叉相  如是知虛妄  是夜叉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乾闥婆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實無所趣  名言假施設  了知趣非趣  乾闥婆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阿修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修羅相所印  其相本無生  無生故無滅  阿修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迦樓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身以為身  名字假施設  名相無所有  迦樓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緊那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法無作而作  說為緊那羅  了知此不生  緊那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摩睺羅伽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由於名字  隨世而安立  是中無有法  而妄起分別 

        了知此分別  自性無所有  彼相寂靜故  摩睺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地獄相三昧。即說頌曰。


        地獄空無相  其性極清淨  是中無作者  從自分別生 

        我坐道場時  了此無生相  無相無生故  其性如虛空 

        此相皆寂靜  是地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畜生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雲現眾色  是中無有實  能令無智人  於此生迷惑 

        於彼畜生趣  而受種種身  猶如虛空雲  現於諸色像 

        了知業如幻  不生迷惑心  彼相本寂靜  是畜生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閻魔羅界三昧。即說頌曰。


        造作純黑業  及以雜業者  流轉閻羅界  受於種種苦 

        實無閻羅界  亦無流轉者  自性本無生  諸苦猶如夢 

        若能如是觀  閻羅界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貪相三昧。即說頌曰。


        貪從分別生  分別亦非有  無生亦無相  住處不可得 

        貪性如虛空  亦無有建立  凡夫妄分別  由斯貪染生 

        法性本無染  清淨如虛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見貪生怖畏  無畏生畏想  於何得安樂 

        譬如愚癡人  怖畏於虛空  驚懼而馳走  避空不欲見 

        虛空遍一切  於何而得離  愚夫迷惑故  顛倒分別生 

        貪本無自性  妄生厭離心  如人欲避空  終無能脫者 

        諸法性自離  猶如於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捨離  於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脫 

        如是貪自性  究竟常清淨  我證菩提時  了達皆平等 

        若執貪為有  於彼當捨離  由妄分別故  而言捨離貪 

        此唯分別心  實無有捨離  其性不可得  亦無有滅壞 

         平等實際中  無解脫分別  若於貪解脫  於空亦解脫 

        虛空及與貪  無盡無差別  若見差別者  我說令捨離 

        貪實無有生  妄起生分別  彼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應以此名  而生於執著  了貪無染故  是則畢竟空 

        不由滅壞貪  而得於解脫  貪法與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應當知  了貪寂靜已  入於寂靜界  是名貪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瞋相三昧。即說頌曰。


        以虛妄因緣  而起於瞋恚  無我執為我  及由麁惡聲 

        起猛利瞋心  猶如於惡毒  音聲及瞋恚  究竟無所有 

        如鑽木出火  要假眾緣力  若緣不和合  火終不得生 

        是不悅意聲  畢竟無所有  知聲性空故  瞋亦不復生 

        瞋不在於聲  亦不身中住  因緣和合起  離緣終不生 

        如因乳等緣  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無起  因於麁惡聲 

        愚者不能了  熱惱自燒然  應當如是知  究竟無所有 

        瞋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瞋恚即實際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瞋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癡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明體性空  本自無生起  是中無少法  而可說為癡 

        凡夫於無癡  而妄生癡想  於無著生著  猶若結虛空 

        奇哉愚癡人  不應作而作  諸法皆非有  雜染分別生 

        如欲取虛空  安置於一處  設經千萬劫  終無有積聚 

        愚夫從本來  經不思議劫  所起於癡結  而無少分增 

        如彼取虛空  終無有增減  多劫集於癡  增減亦如是 

        又如於槖籥  受風無際限  愚癡著欲樂  無有厭足時 

        是癡無所有  無根無住處  以根非有故  亦無癡可盡 

        以癡無盡故  邊際不可得  是故諸眾生  我不能令盡 

        設我一日中  能度三千界  所有諸眾生  皆令入涅槃 

        復經不思議  無量千萬劫  日日如是化  眾生界不盡 

        癡界眾生界  是二俱無相  彼皆如幻化  故不能令盡 

        癡性與佛性  平等無差別  若分別於佛  彼則住愚癡 

        癡及一切智  性皆不可得  然彼諸眾生  皆與癡平等 

        眾生不思議  癡亦不思議  以不思議故  不應取分別 

        如是思惟心  思量不可得  癡亦不可量  以無邊際故 

        既無有邊際  從何而得生  自性無生故  相亦不可得 

        了癡無有相  觀佛亦復然  應當如是知  一切法無二 

        癡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我證菩提時  亦了癡平等 

        能作如是觀  是名癡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不善三昧。即說頌曰。


        知彼貪瞋癡  種種諸煩惱  所有諸行相  虛妄無真實 

        能如是觀察  是不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善法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諸善意樂者  心行各差別  皆同於一行 

        以一出離相  了知於一切  皆悉寂靜故  是名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有為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一切有為法  非是所造作  亦無可稱量 

        我了知諸行  性無有積集  一切皆寂靜  名有為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無為三昧。即說頌曰。


        無為性寂靜  於中無所著  亦復無出離  但有假名字 

        為執著眾生  而說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  名無為三昧

 

  爾時。世尊說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偈時。九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萬六千比丘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七十二萬億那由他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萬優婆塞二千二百優婆夷等。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菩薩演說種種三昧名字。令其聞者諸根通利。而於諸法得智慧明。不為一切邪見眾生之所摧伏。亦令證得四無礙辯。於一文字而能了知種種文字。於諸文字了一文字。復以無邊辯才。為諸眾生善說法要。亦令證得甚深法忍於一剎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復有無邊行相。皆能了知。

        佛言。文殊師利。有三昧名無邊離垢。若菩薩得此三昧。能現一切諸清淨色。復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復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釋梵威光。復有三昧名為出離。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出離一切貪恚愚癡。復有三昧名無礙光。得此三昧。則能照曜一切佛剎。復有三昧名無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諸佛所說教法。亦能為他敷演斯義。復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顯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復有三昧名為喜樂。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喜樂滿足。復有三昧名喜無厭。得此三昧。其見聞者無有厭足。復有三昧名專一境難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現一切神變。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語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了一切字同於一字。復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羅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諸陀羅尼。復有三昧名為一切辯才莊嚴。得此三昧善能分別一切文字種種言音。復有三昧名為積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眾生悉聞佛聲法聲僧聲。聲聞聲緣覺聲。菩薩聲波羅蜜聲。如是菩薩住三昧時。令諸眾生聞聲不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護念。令我獲得無礙辯才。說此法門殊勝功德。佛言。善哉。隨汝所願。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若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無疑惑者。當知是人於現身中。決定獲得四種辯才。所謂捷疾辯才廣大辯才。甚深辯才無盡辯才。於諸眾生心常護念。隨所修行欲毀壞者。皆能覺悟令無毀壞。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汝於斯義能善分別。如布施者獲大財富。持禁戒者決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經典者。現得辯才必無虛妄。如日光出能除諸暝。亦如菩薩坐菩提座。成等正覺決定無疑。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現得辯才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現身中欲求辯才。當於此經心生信樂。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勿生疑惑。

  爾時。無垢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佛涅槃後。於此法門心無疑惑。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我當攝受加其辯才。

  爾時。天魔波旬愁憂苦惱悲涕流淚。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如來昔證無上菩提。我於爾時已懷憂惱。復於今者說此法門。倍生大苦如中毒箭。若諸眾生聞是經典。決定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虛。如來應正等覺能令一切諸苦眾生咸得安樂。願垂哀愍與大慈悲。不於此經加威護念。令我安隱憂苦皆除。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勿懷憂惱。我於此法不作加護。諸眾生等亦不涅槃。天魔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踊躍憂惱悉除。即於佛前忽然不現。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前白佛言。如來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於此法不作加護。佛言。文殊師利。以無加護加護此法。是故為彼說如是言。以一切法平等實際。皆歸真如同於法界。離諸言說不二相故。無有加護。以我如是誠實之言無有虛妄。能令此經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阿難言。此經名為普入不思議法門。若能受持如是經典。則為受持八萬四千法門等無差別。何以故。我於此經善通達已。方能為彼諸眾生等。演說八萬四千法門。是故。阿難。汝於此法當善護持。讀誦流通無令忘失。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菩薩無垢藏菩薩。尊者阿難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与晉竺法護譯《普門品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
──大唐菩提流志譯──

        〈出現光明會第一十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一切皆悉得大自在。復有八十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四十那由他諸大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
        爾時。會中有一童子名為月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修何等業。能得如是決定光明。攝取光明。發起光明。顯現光明。種種色光明。無雜色光明。狹小光明。廣大光明。清淨光明。遍清淨光明。無垢光明。極無垢光明。離垢光明。漸增長光明。鮮淨光明。極鮮淨光明。無邊光明。極無邊光明。無量光明。極無量光明。無數量光明。極無數量光明。速疾光明。極速疾光明。無住光明。無處光明。熾盛光明。照曜光明。愛樂光明。到彼岸光明。無能障光明。不動光明。正直光明。住無邊處光明。色相光明。種種色相光明。無量色相光明。青黃赤白色相光明。紅色相光明。頗梨色相光明。虛空色相光明。如是等種種光明。一一皆與五色光明和合顯現。乃至青黃赤白等事。一一亦與無量無邊種種色光和合顯現。
        爾時。世尊即為月光而說偈言。

     我以不思議  善業因緣故  遠離諸迷惑  成就種種光 
     復以種種行  安住於佛道  以空無作慧  而現和合光 
     譬如外法中  種種相差別  於中空無我  無作無心意 
     又如內身中  空無我無作  於中能示現  種種諸音聲 
     由如是無作  現無邊色光  隨其所意樂  皆令得滿足 
     或於一光中  出生二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三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四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五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淨業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六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方便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七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善業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八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勝善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九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資糧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十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布施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二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持戒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三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忍辱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四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精進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五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禪定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六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智慧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七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慈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八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悲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九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喜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百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捨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千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千功德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萬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福資糧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一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淨信生 
     或於一事中  現二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隨喜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三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輕安生 
     或於一事中  現四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佛生 
     或於一事中  現五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法生 
     或於一事中  現六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僧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七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戒生 
     或於一事中  現八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定生 
     或於一事中  現九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普憐愍生 
     或於一事中  現十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無放逸生 
     又從一毛孔  所現諸光明  彼光種種名  今當為汝說 
     我有一光明  名為雲淨照  其光由積集  無量善根生 
     以於往昔時  見有眾生類  種種多病惱  皆生憐愍心 
     給施諸醫藥  令彼悉除愈  以此因緣故  得如是光明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清淨  以燈明施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耳清淨  以音聲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鼻清淨  以香水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舌清淨  以上味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身清淨  以衣服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心清淨  於佛常信樂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色清淨  綵畫於佛像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聲清淨  於法常稱讚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香清淨  於僧常恭敬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味清淨  隨意皆施與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觸清淨  以塗香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法清淨  以攝受諸法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地清淨  塗掃佛僧地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水清淨  以井泉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火清淨  持火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風清淨  持扇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蘊清淨  以身供養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界清淨  常修於慈心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諦清淨  常離於妄語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剎清淨  常行於布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聲清淨  以稱歎諸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念清淨  以稱歎三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辯清淨  以稱歎總持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日和合  以和合乖諍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顯現義  以通達空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青色相  以青蓮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黃色相  以薝蔔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赤色相  以真珠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白色相  以金華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勝功德  以眾彩嚴飾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龍威力  以龍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象威力  以象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師子王  師子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牛王  牛王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月清淨  灑掃於佛塔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龍調伏  以繒帶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夜叉調伏  以能諦觀察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覺悟女  以離於女相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覺悟男  以離於男相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金剛威力  以業智清淨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顯現空  以開示世報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覺悟真實  以離於顛倒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顯示佛語  以讚於法界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過  以讚於勝解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莊嚴普照  以讚施燈燎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恩愛  以讚於定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習  以讚前際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著  以讚無生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趣  以讚漏盡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捨離處  以讚於苦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佛神變  以讚神通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超戲論  以讚一切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現眾色  以讚於神足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樂善友  以讚於覺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前際  以讚眼前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盡際  以讚於無盡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有際  以讚於無有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不可壞  以讚於滅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無邊際  以讚於無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有相  以讚於無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無變異  以讚無差別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不入  以讚於無著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不出  以讚於無起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無起  以讚不出現  由是故得生
 
     我有光名無表示  而能成熟諸群生 
     我有光名法本性  其光能動俱胝剎 
     我有光名調伏魔  其光威德令魔怖 
     我有光名福德幢  持其名者離危厄 
     我有光名有力幢  持其名者離怨對 
     我有光名寂靜幢  持其名者離貪欲 
     我有光名禪定幢  持其名者離邪行 
     我有光名名聞幢  持其名者得稱讚 
     我有光名悅意幢  持其名者無憂惱 
     我有光名淨戒幢  持其名者離毀禁 
     我有光名妙香幢  持其名者無臭穢 
     我有光名法甚深  持其名者無疑惑 
     我有光名無所住  持其名者離諸有 
     我有光名離分別  持其名者無執取 
     我有光名妙高山  持其名者無能動 
     我有光名祕密行  持其名者無所著 
     我有光名解脫行  持其名者無繫縛 
     我有光名善調伏  持其名者得柔軟 
     我有光名無動搖  持其名者離貪染 
     我有光名善調順  持其名者戒圓滿 
     我有光名眾善行  持其名者無所染 
     我有光名多利益  聞其名者離諸過 
     我有光名勝知見  聞其名者無迷惑 
     我有光名求利益  聞其名者無瞋恚 
     我有光名心適悅  聞其名者得安樂 
     我有光名無熱惱  持其名者了空性 
     我有光名空無性  持其名者超戲論 
     我有光名無依止  持其名者不動搖 
     我有光名離迷惑  持其名者不猶豫 
     我有光名無住處  持其名者離愚闇 
     我有光名厭肉身  持其名者當不受 
     我有光名無所取  持其名者離文字 
     我有光名無有癡  持其名者離言說 
     我有光名無去處  持其名者知未來 
     我有光名普邊際  持其名者知過去 
     我有光名無與等  持其名者了無漏 
     我有光名證聖者  持其名者知最上 
     我有光名無垢染  持其名者離諸著 
     我有光名離塵坌  持其名者無闇蔽 
     我有光名無愛戀  持其名者離所依 
     我有光名最勝上  持其名者摧他論 
     我有光名少壯年  持其名者成六行 
     我有光名最勝尊  持其名者智無礙 
     我有光明名速疾  持其名者成勝僧 
     我有光明名有相  持其名者了深法 
     我有光明名無相  持其名者離於慢 
     我有光明名無生  持其名者獲無得 
     我有光明名念佛  為諸如來之所讚 
     於多佛所修諸行  爾乃得成如是光 
     佛身所現諸光明  千俱胝剎微塵數 
     如是無量俱胝剎  其數又如大海沙 
     一一微塵諸光明  各有若干多眷屬 
     其光遍往無佛剎  化作如來清淨身 
     演說甚深微妙法  安住眾生忍辱中 
        我有光明名為佛  令諸眾生住佛道 
     我有光明名為法  清淨照曜無瑕垢 
     我有光明名為僧  諸佛如來所稱歎 
     我有光明名清淨  其光殊勝甚難得 
     我有光明名為華  利益眾生得成熟 
     我有光明名為梵  或名帝釋或名天 
     名月名龍名夜叉  名阿修羅迦樓羅 
     或有名王名婦女  或名童女或童男 
     如是種種諸光明  各以善法化同類 
     能令無量俱胝眾  皆得成就於菩提 
     我有光明名智慧  或有名戒或名慈 
     或名悲喜或名燈  或號塗香或音樂 
     如是等類諸光明  各隨本行為其稱 
     皆攝無量群生類  由是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尊重  諸佛如來之所讚 
     於佛教法常恭敬  由是成就此光明 
     佛眼所見眾生數  一毛孔現若干光 
     而彼一一諸光明  各有眷屬共圍遶 
     隨諸眾生心所念  蒙佛光明皆成熟 
     若有聞說此光明  能生歡喜深愛樂 
     是人往昔諸佛所  已曾得聞如是經 
     我有光明名最勝  眷屬八十俱胝數 
     昔曾一偈讚於佛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無憂  眷屬八十那由眾 
     持一如來所說法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勝淨  眷屬八十俱胝數 
     若能受持一三昧  是故成就此光明
 
        過去有佛  名為最勝  彼佛住世  壽命無量  
        最初成道  法會之中  時有八十  那由他眾  
        爾時於此  閻浮提中  有一國王  名為樂聲 
        其王復有  五百王子  顏貌端正  見者歡喜  
        是時父王  威德自在  於三寶所  深生信樂  
        其王所有  勝妙園苑  悉皆奉施  彼佛世尊 
        是園苑中  經行之處  復有無量  薝蔔迦樹  
        拘律陀樹  甄叔迦樹  優曇鉢羅  波羅波吒  
        及尸利沙  無憂樹等  其數各有  八十俱胝 
        如是諸樹  冬夏敷榮  華果枝葉  光色鮮茂  
        出微妙香  薰如來身  有諸比丘  身真金色  
        各各皆坐  是林樹下  勇猛精進  得陀羅尼 
        爾時彼佛  愍其父王  及諸王子  并餘大眾  
        演說如是  決定光經  其王聞已  心生歡喜  
        以無量偈  稱讚如來  其王復以  八十俱胝 
        微妙寶蓋  奉獻於佛  一一寶蓋  以摩尼珠  
        於其網間  周匝嚴飾  是摩尼寶  一一價直  
        八十俱胝  閻浮檀金  是一一蓋  八十俱胝 
        摩尼寶珠  以為瓔珞  是摩尼寶  色澤鮮淨  
        無有晝夜  常放光明  一一光明  照百由旬  
        其光顯曜  蔽於日月  其蓋復以  八十俱胝 
        師子寶帶  八十俱胝  金縷寶鬘  四面嚴飾  
        復以種種  妙色珍奇  間錯莊嚴  真珠寶網  
        以如是蓋  周覆園苑  其上復有  蘇摩那花 
        阿提目多  目真隣陀  優曇鉢羅  青蓮華等  
        如是種種  無量華蓋  一一皆悉  稱其寶網  
        復以金縷  俱吒摩衣  以為繒蓋  而覆其上 
        復有金足  栴檀寶床  其數亦有  八十俱胝  
        其床復以  八十俱胝  繒綵茵褥  而嚴飾之  
        是時一切  諸眾生類  乃至有頂  皆來集會 
        於如來所  聽是經典  天龍夜叉  乾闥婆王  
        摩睺羅伽  阿修羅等  聞是經已  生歡喜心  
        以百千偈  稱讚如來  一切皆發  大菩提願 
        諸天龍神  及阿修羅  以殷淨心  雨曼陀華  
        真珠等寶  而為供養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大威力天  聞是經已  心生歡喜  發菩提願 
        於未來世  得斯光明  是時如來  知彼意樂  
        即授其記  當得作佛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釋提桓因  并諸梵眾  聞說如是  現光經典 
        亦生歡喜  發菩提心  皆得授記  當來作佛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那由他龍  聞是經已  
        發菩提心  皆蒙授記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金翅鳥王  聞是經已  堅持五戒  亦授其記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乾闥婆王  聞是經已  
        奏千種樂  出微妙聲  供養於佛  而得授記 
        復有八十  那由他數  夜叉鬼王  聞是經已  
        於佛智慧  深生淨信  一切皆得  受菩提記  
        月光當知  時樂聲王  種種供養  彼如來者 
        豈異人乎  即汝身是  汝因往昔  聞是經典  
        是故今者  還復諮問  若人於我  般涅槃後  
        法輪將欲  滅壞之時  於是教中  生淨信者 
        則能廣說  如是經典 

     若於未來說是經  則為護持於我法 
     猶如眾商善導師  亦名護持於寶藏 
        若於末世聞此經  如彈指頃生欣樂 
     當知皆是佛威神  亦由文殊所加護 
     是人則為見諸佛  授其祕法令聰慧 
     若人質直心柔軟  常勤供養於諸佛 
     修行無我生慈忍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常懷不善心  貪求利養無厭足 
     於諸寂靜無欣慕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供養諸如來  善能了知深妙法 
     於佛正智生淨信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散亂無淨心  常行魁膾難調伏 
     於諸欲境為僮僕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常樂阿蘭若  獨處空閑心寂靜 
     不著利養及親屬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隨順惡知友  損壞自他諸善法 
     彼於戒定多退失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意樂極清淨  常以智慧觀諸法 
     為善知識之所護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繫著親友家  與之花果令歡喜 
     心無正直懷諂曲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常念諸佛恩  於勝善根生愛樂 
     迴向菩提無諂曲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戀著於婦女  種種上服而嚴飾 
     常願與彼同遊戲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深心無所依  於諸欲境曾無染 
     不以飲食生諛諂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教導諸群生  而言婬欲無諸過 
     則為誹謗三世佛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信樂常堅固  發起精進求諸法 
     不生疲倦及輕慢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繫著諸婦女  常於欲境懷思念 
     不修智慧廣饒益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宴坐山林中  修習智慧皆清淨 
     不貪一切資生具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前後際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羂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前後際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羂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有無邊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羂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有無邊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羂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成壞相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羂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成壞相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羂  是人愛樂於此經 
     乃至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并觸法 
     地水火風與體性  事物眾生及以苦 
     蘊界世生聲名諦  貪瞋癡慢愛覆憍 
     慳嫉諂誑并忿等  當知一一皆如是 
     若人於彼眼盡邊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盡邊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滅壞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滅壞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寂滅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寂滅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無去來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無去來  而常通達不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無我  於眼盡性常迷惑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無我  於眼盡性常通達 
     彼則離於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無我  於忍行處常迷惑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無我  於忍行處常通達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依戒 
     以不成就無依戒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依戒 
     以能成就無依戒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漏戒 
     以不成就無漏戒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漏戒 
     以能成就無漏戒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漏慧 
     以不成就無漏慧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漏慧 
     以能成就無漏慧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於眼空性常迷惑 
     彼不能生總持智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於眼空性常通達 
     彼則能生總持智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了知眼盡性  彼則成就總持智 
     乃至無上無著智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樂於此經  於眼盡性常迷惑 
     彼則退失諸禪定  證無上智實為難 
     若人愛樂於此經  於眼盡性能通達 
     彼則成就諸禪定  證無上智不為難 
     若人了知眼盡性  於無我相能通達 
     彼則常聞如是法  深生信解得無疑 
     若人思惟眼盡性  晝夜精勤無懈惓 
     彼則成就總持辯  常能演說於此經 
     若人思惟於此經  成就出現光明智 
     彼則顯發諸如來  於眼空性能通達 
     假使建立百千塔  供養一切諸世尊 
     若人思惟於此經  所獲功德復過彼 
     假使百千諸伎樂  供養如來之舍利 
     若人得聞於此經  所獲功德復過彼 
     佛眼所見諸眾生  皆同如來而供養 
     過於無量俱胝劫  不如受持於此經 
     若人於此契經中  受持演說四句偈 
        當於是人生恭敬  猶如最勝大悲尊 
     我於往昔百千劫  流轉三有生死中 
     曾於無量諸佛所  為是經故而供養 
     或然無量百千燈  其炷各等由旬量 
     為於此經得自在  是故供養大導師 
     或以薝蔔婆利花  蘇摩那花無憂花 
     以此花鬘及幢蓋  種種供養如來塔 
     我於往昔生死中  有來求者咸能施 
     或施花果諸林苑  或施橋梁及井泉 
     或施白象及麒麟  或施寶馬并綵女 
     或施金床珍寶帳  或施瓔珞雜花鬘 
     如是一一滿百千  為此經故心無倦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之二〉

         我昔為是經  護持清淨戒  常修於定慧  及施諸眾生 
         我昔為是經  惡人來毀罵  我時生憐愍  於彼不加害 
         我昔為是經  求者皆施與  各隨其所樂  悉令得歡喜 
         我昔為是經  奉施諸宮殿  莊嚴眾寶網  供養於諸佛 
         我昔為是經  捨種種珍玩  及以摩尼寶  供養於諸佛 
         我昔為是經  有恩常憶念  乃至聞一偈  於彼恒尊重 
         我昔為是經  尊重持戒者  乃至經行處  於彼常恭敬 
         我昔為是經  或處於生死  乃至有少恩  於彼常懷報 
         我昔為是經  不求利謗法  哀愍於親友  乃至諸眾生 
         我昔為是經  具多聞善說  於法無所著  不慳親友家 
         我昔為是經  若心生不善  速懺令除滅  終不使增長 
         我昔為是經  身為王太子  所得諸珍寶  塗香及末香 
         我時生淨心  迴施於諸佛  我昔為是經  愍諸囚徒類 
         種種加楚毒  以身而代受  我昔為是經  捨諸五欲樂 
         常於月六齋  受持諸禁戒  我昔為是經  常修行忍辱 
         乃至於妻室  亦不生貪悋  我昔為是經  令諸貧乏者 
         皆悉得安樂  豐足諸財寶  我昔為是經  攝受於一切 
         沙門婆羅門  種種群生類  我昔為是經  利益於一切 
         常為大施主  求者心無悋  或蒔於華果  不令人剪伐 
         普施諸眾生  隨意皆充足  我昔布施時  其心常平等 
         持戒具功德  破戒無慚愧  或證大神通  下至凡愚類 
         皆生希有心  恭敬而周給  我昔布施時  其心無高下 
         不求生善趣  志樂於此經  或令國界中  一切無怨敵 
         調伏諸龍眾  應時霔甘雨  月光汝當知  我於無量劫 
         為求是經故  修習諸苦行  設於百千劫  宣說不能盡 
         汝已住淨信  當來末世時  應生正念心  演說是經典 
         我以佛眼觀  明見未來世  隨其種種行  一切皆了知 
         若有諸比丘  為求無上智  能以淨信心  演說此經典 
         是人及方所  一切皆了知  若於末世時  聞是經愛樂 
         志願及方便  一切皆了知  若諸下劣人  不聞是經典 
         誹謗宣說者  一切皆了知  若有諸比丘  及諸比丘尼 
         得聞於是經  悲感而涕泣  我皆與受記  得見最勝尊 
         月光汝當知  諸佛神通力  若人意清淨  或有不清淨 
         乃至於信解  一切皆了知  若有諸眾生  志樂常寂靜 
         安住諸禪定  不著生死中  乃至於習氣  究竟皆永斷 
         如是等功德  一切皆了知  或有諸眾生  耽著虛妄法 
         或有諸眾生  於佛生欣樂  如是未來事  一切皆了知 
         若有諸眾生  染著世間樂  於佛菩提種  不能善開發 
         以是因緣故  退失諸方便  若有能了知  諸佛菩提種 
         是人當獲得  清淨無邊光  月光汝當觀  如是光明等 
         一一諸因緣  各各有差別  汝以智慧力  一切應了知 
         若捨惡知識  親近於善友  護持清淨戒  成就佛光明 
         汝當護諸根  捨離無慚愧  修行於善法  隨護諸眾生 
         汝當捨違諍  了達於性空  不貪著利養  具多聞善說 
         汝當觀利養  猶如於糞穢  無以利養垢  染污清淨心 
         常求於明脫  常得無上利  汝當修佛道  觀佛同法性 
         常然大法炬  普照於世間  汝當如山王  其心安不動 
         毀罵及捶打  一切皆能忍  汝當為眾生  作真實善友 
         應捨下劣心  常修於淨業  汝以堅固心  演說無上法 
         如是微妙經  當授慈心者  欲求無上智  勿怖於生死 
         由此捨諸惡  當得於勝利  譬如明智人  善能用於火 
         成熟種種味  不為火所燒  若諸愚癡人  無有善方便 
         將火置於掌  便為火所燒  亦如人中毒  迷悶心狂亂 
         以火而炙療  因此得除愈  月光汝當知  智者亦如是 
         依意了意空  故處於生死  依眼了眼空  於眼無執著 
         若能如是知  住眼亦無惱  若了眼性空  成就真實智 
         以真實智故  當得出現光  若了眼性空  永滅於貪欲 
         以無貪欲故  當得出現光  如是瞋與癡  我執并覆惱 
         慳嫉無慚愧  不忍將貢高  憍慢及增上  諂誑兼放逸 
         乃至憍詐等  一一如貪說  若得真實智  了知眼寂滅 
         以知寂滅故  當得出現光  若得真實智  住佛理趣中 
         以住理趣故  當得出現光  若得真實智  住佛方便中 
         以住方便故  當得出現光  若不修實智  永離於障惱 
         成就出現光  我昔未聞見  若勤修實智  永離於障惱 
         能順於是行  當得出現光  若求最勝行  當學於此經 
         供養諸如來  得實智方便  若修真實智  當供養諸佛 
         成就出現光  猶如掌中果  若迷眼無我  退失沙門法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了眼無我  成就沙門法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若了眼盡際  亦了耳生邊 
         由了耳生邊  是大沙門法  若不遍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不能遍知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能遍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能遍了知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若不善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不能善知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能善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能善了知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若不現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不能現知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能現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能現了知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若不善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不能遍知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能善了知  眼性之邊際  於眼生邊際  亦能現了知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若不善了知  眼性之清淨 
         於耳性清淨  亦不能善知  彼人不能得  如是出現光 
         若能善了知  眼性之清淨  於耳性清淨  亦能善了知 
         彼人當證得  如是出現光  乃至耳鼻舌  身意與色聲 
         香味并觸法  地水若火風  性事世間苦  蘊界世將生 
         及以聲名等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告月光童子言。善男子。若有眾生發趣大乘。為欲圓滿成就如是出現光者。有八十種善根資糧。云何八十。所謂護念眾生心無損害。於清淨戒奉持無缺。其心平等無有諂曲。亦無慳嫉貪誑之心。深信大乘微妙經典。亦不耽愛富貴憍逸。忍力具足志願無退。意樂清淨住阿蘭若。不依眷屬利養名聞。安住諸禪現光三昧。於有戒者無諂承事。於同梵行起勝意樂。以敬法故。常於和上阿闍梨所深生尊重。了達契經善巧宣說。所言誠諦住正思惟。勤種善根常行慧施。覺知魔業密護諸根。言詞安審善解真諦。亦能了知諸地自相。求無盡色不惜身命。教於四眾絕世思惟。離諸邪見無後世法。不於未學矯現其相。常於已學任力開示。曾不讚美歌詠音聲。亦不稱譽莊嚴資具。證入諸諦具足多聞。捨離睡眠勤求正法。於佛尊重發菩提心。捨於世業修諸學處。為愛法故依於勝友。求諸善根心無厭足。愛樂出家護持佛法。不起惡業於教無疑。善說譬喻開示祕密。於大菩提志求無倦。所受經典未嘗忘失。不捨自學摧伏他論。求出離道修無量行。於彼法智其心決定。明見因果相續輪迴。不著三有離增上慢。為於信者建立對治。了達未來果報差別。善知前際不假他緣。於遠離行精勤修習。於佛相好具足莊嚴。是為八十。
        復次。月光。此八十法入於五法。云何為五。所謂知生死。知涅槃。知煩惱盡。知增上。知福果。復次。月光。如是五法入於二法。云何為二。所謂心清淨莊嚴。色清淨莊嚴。復次。月光。如是二法入於一法。云何為一。所謂能成諸佛如來無礙解脫。
  復次。月光。復有八十種法。善能成就諸佛如來無礙解脫。云何八十。所謂布施資糧。廣大智慧。修清淨戒。離煩惱熱。摧伏憍慢。柔軟言詞。於種種事無不知時。亦知善友。發趣大乘。被精進甲。威儀利物。墮煩惱者令斷疑惑。毀諸不善。修行白法。不與惡人而為伴侶。種諸善根無有厭足。發菩提心勇猛精進。覺知魔事。證於諸諦。真實供養決了無疑。心念眾生常懷濟度。不著諸有。起於大心。不善眾生示其過惡。捨貪瞋癡。不求欲利。成熟眾生。修治佛塔。於諸聖者尊重恭敬。住大乘者親近承事。終不讚歎下劣乘人。遠離聲聞。摧伏怨敵。於世尊所廣大供養。以殊勝心種種奉施。得無礙智。具足辯才。以諸譬喻開示正法。而於性空不相違背。求法無懈。顯發深義。具大總持。說法無染。能廣流布。化導無厭。圓滿諸行。有大威德。辯才無滯。成就多聞。不讚惡人。修於善業。解了諸蘊。捨離諸見。通達因性。超過所行。遠離非境。生清淨信。住於正道。愛樂大乘。平等攝受。不著無我。不厭生死。樂求涅槃。以少欲故住阿蘭若。常行乞食無有懈惓。隨有所得心生喜足。離無慚愧。親近於佛。善友同止。捨於非類。愍諸凡夫。同眾生行。於佛淨信。離於非器。有相違者不與言說。不來求者不為開曉。若有來求如應為說。於食平等。常施等施。開門大施。如是。童子。此八十法。能得諸佛無礙解脫。
        爾時。月光童子得聞是法生大歡喜。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如來了知眼盡邊  故能出現清淨智 
     以能出現清淨智  具足如來清淨光 
     如來了知眼無我  故能出現清淨音 
     以能出現清淨音  具足如來梵音相 
     佛於往昔利眾生  故能成就語清淨 
     以能成就語清淨  饒益無量諸世間 
     如來了知眼性空  故能成就總持智 
     以能成就總持智  出現如來無量光 
     如來了知眼差別  眼名差別亦無邊 
     以知名字無邊故  出現如來無量光 
     佛知文字差別門  即知眼空離文字 
     以知眼空離文字  出現如來無量光 
     若人思惟眼無我  即了佛語為真實 
     以能知佛語真實  出現如來決定光 
     如來成就勝神通  即了無邊眼滅壞 
     以能了知眼滅壞  利益一切諸世間 
     大悲最勝兩足尊  了達無邊眼生起 
     如佛能知眼生起  願我不久亦當然 
     如是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并觸法 
     乃至世生聲名等  當知一切皆應作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布施波羅蜜 
     如佛布施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淨戒波羅蜜 
     如佛淨戒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忍辱波羅蜜 
     如佛忍辱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精進波羅蜜 
     如佛精進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禪定波羅蜜 
     如佛禪定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智慧波羅蜜 
     如佛智慧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法身波羅蜜 
     如佛法身波羅蜜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清淨色 
     如佛已具清淨色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清淨意 
     如佛已具清淨意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勝功德 
     如佛已具勝功德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諸色相 
     如佛已具諸色相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聲清淨 
     如佛已具聲清淨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具無邊大神變 
     如佛已具大神變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為化眾生處三有 
     如佛化彼眾生類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邊生死行 
     如佛已度生死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邊貪欲行 
     如佛度於貪欲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邊瞋恚行 
     如佛度於瞋恚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量愚癡行 
     如佛度於愚癡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量貪瞋行 
     如佛度於貪瞋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量瞋癡行 
     如佛度於瞋癡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量貪癡行 
     如佛度於貪癡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大悲最勝兩足尊  已度無邊等分行 
     如佛度於等分行  願我不久亦當然 
     導師已度於貪欲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已度於瞋恚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度於愚癡行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已度貪瞋行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已度瞋癡行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已度貪癡行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導師已度等分行  普能饒益諸世間 
     如佛饒益諸世間  願我亦成如是智 
     如來具足殊勝智  調伏一切諸天眾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調御天人師 
     如來具足殊勝智  調伏一切諸龍眾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調御天人師 
     如來具足殊勝智  調伏一切夜叉眾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調御天人師 
     如來具足殊勝智  調伏一切乾闥婆 
     乃至無量鳩槃茶  所有若干諸眷屬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調御天人師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知諸法真實義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真實得無疑 
     如來若了苦盡邊  利益一切群生類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苦盡得無疑 
     如來善了因盡邊  利益一切群生類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因盡得無疑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世間之所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世間行得無疑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世間處非處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世間諸業果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世間種種性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一切諸趣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無量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世間諸勝解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一切諸根性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靜慮之所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解脫之所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等分之所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等至之所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了於生死  流轉皆因煩惱生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一切皆了知  利益世間無與等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住於等持  發起殊勝方便智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無邊宿住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生死無有邊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達一切煩惱盡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成就無上正等覺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離諸煩惱并習氣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知欲染障菩提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殊勝智  了知出離生死法 
     願我亦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了於法義  覺悟無量諸眾生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了於法性  如幻如夢如陽炎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了於世間  一切文字并言說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具足勝辯才  開示甚深微妙法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調身語意  一切皆隨智慧行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了於三世  無取無著無罣礙 
     我亦願成如是智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來善修戒定慧  於彼一切無退轉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三界大悲尊 
     如來善修於解脫  解脫知見無退轉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三界大悲尊 
     如來善修於正觀  天人世間無等倫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三界大悲尊 
     如來具足殊勝智  於諸世法無所染 
     我亦願成如是智  得為三界大悲尊 
     如來善了於世間  種種諸趣皆明見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諸趣得無礙 
     如來善了盡生邊  是故於彼無迷惑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盡生性得無疑 
     如來善了寂靜邊  是故於彼無迷惑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寂靜得無疑 
     如來善了流轉邊  是故於彼無迷惑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流轉得無疑 
     如來善了前後際  是故具足無師智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前後際得無疑 
     如來善了轉生邊  是故具足無師智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彼生轉得無疑 
     如來善了前後際  於眼斷常無所執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前後際得無疑 
     如來善了盡生邊  於眼斷常無所執 
     我亦願成如是智  於盡生性得無疑 
     若人不了前後際  彼則於貪生取著 
     如來於彼能證知  是故於貪無所染 
     若人不了有無邊  彼則於貪生取著 
     如來於彼能證知  是故於貪無所染 
     若人不了盡無邊  彼則於貪生取著 
     如來於彼能證知  是故於貪無所染 
     若人不了轉無轉  彼則於貪生取著 
     如來於彼能證知  是故於貪無所染 
     瞋癡忿覆并嫉誑  諂曲貢高與憍慢
     布施持戒將忍辱  禪定智慧皆如是
 
  爾時。世尊知月光童子深心所念。熙怡微笑。放金色光。其光普照無量無邊諸佛國土。於彼國界作利益已。繞佛三匝還從如來頂上而入。
        是時。彌勒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諸偈讚而問佛言。

     雲雷師子吼  迦陵頻伽聲  出大法鼓音  何緣現微笑 
     殊勝百千日  清淨妙音聲  功德甚希有  何緣現此光 
     施戒忍精進  定慧等莊嚴  一切皆圓滿  何緣現此光 
     如來柔軟音  常遠離麁語  善療眾生病  何緣現此光 
     大悲兩足尊  知眼常空寂  以清淨梵音  為眾生演說 
     耳鼻舌身心  乃至聲名等  并諸集滅道  智忍亦如是 
     大悲兩足尊  知眼盡生際  寂靜及流轉  一切皆空寂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聲名等  一切皆如是 
     又說因緣法  遠離於斷常  非自非他作  眾緣之所生 
     或以種種門  開示於苦本  或以種種義  稱讚佛光明 
     以無量言詞  演說寂滅法  無人無壽者  無我無眾生 
     過去無量佛  亦以不思議  百千諸偈頌  演說如是法 
     如來所演說  真實功德法  無說無說者  所說法亦無 
     佛說最勝法  覺悟於群生  諸天及夜叉  聞者皆能了 
     一切阿脩羅  意樂已清淨  無量諸人眾  疑網悉皆除 
     了知貪自性  滅壞瞋與癡  愛慢及無明  諂嫉并戲論 
     乃至苦蘊等  一切皆捨離  如是諸句義  究竟悉清淨 
     如來於一法  通達種種名  其數百千萬  乃至不思議 
     於無量佛所  善學如是法  而於一法中  演說無窮盡 
     如來善了達  種種諸法門  亦能分別知  名句上中下 
     修學於一切  種種異言詞  善巧而宣說  微妙第一義 
     如是清淨音  因緣和合起  亦不依喉舌  乃至於身心 
     其地六種動  十方眾咸集  合掌瞻仰佛  願為除眾疑 
     如來善了知  眼盡生邊際  自性常空寂  無去亦無來 
     無住無處所  深入於實際  佛眼無障礙  是故我今問 
     如來善了知  眼性前後際  盡無盡流轉  自性常空寂 
     開示諸法義  令世間歡喜  牟尼美妙音  何緣現微笑 
     佛知前後際  眼性常空寂  離分別言詞  何緣現微笑 
     佛知眼無量  種種言宣說  本性常空寂  何緣現微笑 
     佛知盡生邊  眼性常空寂  捨離諸煩惱  證佛菩提智 
     具足勝名聞  何緣現微笑  如來久修學  演說不思議 
     了達眼性空  離垢常清淨  無量諸心行  一念皆了知 
     光明照世間  為是何瑞相  大仙等正覺  最勝兩足尊 
     煩惱悉已除  其心常寂靜  如來殊勝智  深達眼盡邊 
     復以何因緣  而今現微笑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聲名等  一切皆如是  佛知眼無我  亦達耳無常 
     及了鼻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舌無我  亦達身無常 
     及了心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色無我  亦達聲無常 
     及了香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味無我  亦達觸無常 
     及了法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地無我  亦達水無常 
     及了火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風無我  亦達性無常 
     及了事性空  何緣現微笑  知世間無我  亦達苦無常 
     及了蘊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界無我  亦達世無常 
     及了生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聲無我  亦達名無常 
     及了道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智無我  了寂靜無常 
     及眾生性空  何緣現微笑  佛知性無性  亦知我非我 
     及了意樂空  何緣現微笑  觀生死無我  亦達常無常 
     及了涅槃空  何緣現微笑  如來心解脫  名聞滿三界 
     帝釋與人王  龍神咸供養  如來善了知  眼盡生邊際 
     乃至於寂靜  何緣現微笑  無量諸佛子  俱集於眾會 
     從佛口所生  從法變化生  皆來佛前住  合掌而尊重 
     為於彼眾故  問此光因緣  如來善了知  眼性空無我 
     超過於一切  在家修學者  佛以平等智  了法無差別 
     如來意樂知  非是神通見  佛知眼無我  性空無去來 
     清淨智無邊  何緣現微笑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二
──大唐菩提流志譯──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之三〉

        如來已盡於生際  大悲普覆諸世間 
     法王最勝人中尊  願說何緣現微笑 
     無量無邊大菩薩  并餘威德諸天眾 
     悉於空中持妙蓋  而此大地皆振動 
     誰於往昔如來所  長夜修行諸善法 
     平等悅意大悲尊  願說何緣現微笑 
     誰於往昔供諸佛  得聞此法生歡喜 
     導師最勝人中尊  願說何緣現微笑 
     世尊音聲悅眾意  猶如鴈王聲美妙 
     自然無量音和雅  願說何故放斯光 
     無量俱胝諷頌言  勸讚悅可相應語 
     拘抧羅聲殊勝類  願說何故放斯光 
     雷鼓深遠說法聲  普聞無邊千億界 
     慈心麁言或軟語  何故現斯金色光 
     了生無生盡無盡  知眼性離無來去 
     為世照明甘露滅  何故現斯金色光 
     知眼起作常空寂  無去無來無住處 
     猶如陽炎水泡沫  示現微笑何因緣 
     如是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并觸法 
     乃至音聲及名等  當知一切亦復然 
     金剛常身不壞身  具足百千殊勝相 
     體無機關而運動  願說微笑何因緣 
     髀膊傭滿足跟長  腹相不現如師子 
     臍深妙好腰圓滿  願說微笑何因緣 
     金色淨身離塵垢  一一眾毛紺青色 
     右旋上靡香芬馥  願說微笑何因緣 
     妙身圓滿常安住  猶如尼拘陀樹王 
     一切功德以莊嚴  音聲悅眾令欣樂 
     修臂傭圓肩妙好  項約圓滿螺文現 
     遊步無邊百千剎  示諸眾生邪正道 
     齒白無垢如珂雪  舌相廣長周覆面 
     師子頰輔鼻脩直  皆從方便淨心生 
     優鉢羅香從口出  栴檀香氣遍於身 
     已於往昔廣修慈  清淨意樂常相續 
     如來足下善安平  隨所履地無窊曲
     猶如師子象王步  超過一切諸世間 
     千輻輪相妙端嚴  殊勝光文常炳著 
     所行善利諸群品  見者皆生淨信心 
     一指能出百千光  普照無邊諸佛剎 
     往昔勤修眾善行  獲此種種相莊嚴 
     成就色身無等倫  面相端嚴最殊勝 
     神變利益諸世間  願說何緣現微笑 
     膊傭平正如鹿王  身不低屈猶師子 
     出與為世作燈明  願說何緣現微笑 
     馬王隱相無塵染  掌中平滿手過膝 
     希有最勝人師子  願說微笑何因緣 
     從身出現無邊光  妙色寂靜而恒照 
     其心清淨常相續  演說無邊諸契經 
     非彼安住斷常人  所能淨修如是法 
     若能捨離諸邊見  速成如來清淨身 
     天鼓雲雷聲遠震  迦蘭陀鴻響清徹 
     天樂音聲千萬種  願說何故現斯光 
     導師一音演說法  令諸毀戒斷相續 
     如來所說妙言音  皆是甚深希有法 
     牛王眉間白毫相  遍至百千諸佛剎 
     妙眼猶如紺青色  頂相空天無能見 
     齒白齊密具四十  猶如清淨頗胝寶 
     皆從無量善業生  願說何緣現微笑 
     如來圓滿功德身  成就無邊微妙色 
     出現希有淨光明  願說何緣現微笑 
     大悲最勝兩足尊  了達眾生心志樂 
     已得無礙妙辯才  願說何緣現微笑 
     如來已到於彼岸  具足三明及六通 
     示現無邊清淨光  願說何緣現微笑 
     佛於往昔無量劫  供養百千諸世尊 
     如是因果不敗亡  願說何緣現微笑 
     佛於往昔無量劫  安住微妙諸等持 
     知眼生邊及盡邊  願說何緣現微笑 
     過去未來現在世  導師於彼悉能了 
     淨智無礙不思議  願說何緣現微笑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以金色手摩月光頂而說偈言。

        童子諦聽  吾今付汝  此菩提法  出現光經  
        於後惡世  法欲滅時  當為眾生  開示演說  
        我以佛眼  見未來世  於是微妙  甚深經典 
        若樂不樂  皆悉了知  若有眾生  志求佛道  
        常念諸佛  當授此經  若壞淨信  樂於憒閙  
        長夜惛睡  不樂斯經  於我法中  雖得出家 
        於涅槃法  不生欣樂  如是癡人  虛食信施  
        聞有為法  多諸過患  猶著世間  不生驚怖  
        如是癡人  智者呵責  雖服法衣  而無智慧 
        牟尼諸說  真實之言  無智若聞  不能信受  
        如是愚人  勿與同止  若有得聞  此殊勝法  
        不生歡喜  愛樂之心  如是等人  我所呵責 
        雖得人身  則為空過  若有得聞  此甚深法  
        能生歡喜  愛樂之心  是人已曾  值遇諸佛  
        決定當得  無上菩提  若人愚癡  惡見所害 
        斷於慧命  遠離菩提  是故應當  捨惡知識  
        親近恭敬  明慧之人  一切世間  無量過患  
        眾生常沒  三惡趣中  皆從癡惡  因緣所起 
        隨惑流轉  不得自在  棄捨正法  行於非法  
        是故當離  愚小之人  猶如御者  自折其軸  
        既作惡業  生地獄中  口出惡言  恒自傷害 
        如持利斧  自伐其身  不知諸法  因緣所造  
        隨業受報  無能救者  親近世仙  以為善友  
        而便自謂  修習於空  已證無為  生斷滅見 
        如身器破  心亦隨滅  多所樂說  綺飾言辭  
        於此味著  終無義利  雖為毒蛇  之所螫害  
        終不令人  墮於惡趣  愚者說法  壞人善根 
        令無量眾  墮於地獄  汝等大眾  應當觀察  
        如是童子  今在我前  往昔已曾  供養無量  
        恒河沙數  諸佛世尊  堅固修行  求無上智 
        心不依止  一切諸有  知眼生邊  畢竟清淨  
        離諸戲論  無所染著  為欲利益  無量眾生  
        演說無上  現光經典  愚人不能  修學是法 
        於修行者  見其過失  是故應捨  愚癡之人  
        不應親近  修學是法  愚癡之人  樂於諍論  
        不能勤修  無諍論行  彼諸人等  無如理心 
        是故不應  恭敬稱讚  愚癡之人  懈怠嬾惰  
        常行不善  身語意業  無有淨戒  智慧多聞  
        常思欲境  樂於憒閙  汝等應觀  如是愚人 
        種族及身  皆悉鄙惡  瞋恚佷戾  形貌醜陋  
        設生善處  身常下劣  執著我相  迷於真理  
        無有智慧  分別語言  聞性空法  不生愛樂 
        如來世尊  久已遠離  一切世間  語言戲論  
        凡夫於此  深生染著  盡其壽命  不能了知  
        雖讚持戒  不修梵行  口說於法  身行非法 
        自說是律  常行非律  佛教弟子  著壞色衣  
        破戒之人  而披此服  增長憍慢  放逸之心  
        所食信施  如吞猛火  既捨居家  無五欲樂 
        又於佛法  無勝妙樂  樂於雜行  不離二邊  
        所有意樂  皆不清淨  如是愚人  處在大眾  
        猶如野干  入師子群  雖說如是  寂靜之法 
        不能了知  真實空義  為眾稱讚  生貢高心  
        不念大師  慚愧謙下  受不淨物  如得摩尼  
        歡喜執持  心無暫捨  是輩下劣  雖復出家 
        守護威儀  執持衣鉢  但有形像  無實智慧  
        雖復剃髮  不捨惡心  墮於倒見  非沙門法  
        退失寂靜  涅槃之道  亦無沙門  所證之果 
        無明煩惱  不滅微塵  遊行聚落  自稱寂靜  
        愚人無智  不知正趣  心所樂欲  皆為不善  
        因利養故  住阿蘭若  不為修習  涅槃之因 
        惛沈憙睡  但念安身  常樂修行  如是等事  
        雖住蘭若  經歷多年  以倒見故  失涅槃道  
        終不能得  沙門道果  毀破正見  違犯禁戒 
        愛好衣服  莊嚴其身  於諸欲樂  常生愛染  
        若入城邑  現憍慢相  放縱身業  不住威儀  
        或入城邑  遊行自說  彼阿蘭若  山窟之中 
        汝等當知  是我所住  徐行低視  進止安庠  
        發言詭異  現羅漢相  令白衣眾  咸相謂言  
        蘭若比丘  是真聖者  或復在彼  阿蘭若處 
        見有人來  即便指示  我於是處  晝夜經行  
        或施軟草  宴坐之所  或入聚落  詣白衣家  
        詐現慇懃  問訊安隱  說於世俗  王賊之事 
        或以染心  於女人前  種種方便  自讚其德  
        我能為世  作大福田  我捨王位  出家修道  
        宮人婇女  皆悉生天  彼人聞已  益加恭敬 
        衣服飲食  種種供養  大德哀愍  數來我所  
        貪著美味  不知過患  為魔得便  如龜墮網  
        於蘭若眾  矜高利養  輕毀誹謗  精進比丘 
        心迷名利  轉生貪著  為活命故  常行欺誑  
        增長身語  不善之業  若有施主  淨心供養  
        由懈怠故  損減其福  如是愚人  常生惡欲 
        於此空法  無順忍心
 
     若於我法中  能離如是過  勤修不放逸  得此法非難 
     於利與非利  稱譏苦樂等  世法不能動  得此法非難 
     觀身不淨想  諸蘊瘡疣想  受食塗瘡想  得此法非難 
     雖受好衣服  亦不生憍慢  為遮慚恥故  得此法非難 
     不矜持色力  於食無貪著  為存壽命故  得此法非難 
     了知諸有空  於欲無取捨  常修空寂行  得此法非難 
     去一由旬山  獨坐修禪定  觀有為無我  得此法非難 
     觀眼盡生邊  及眼流轉相  勤修眼淨道  得此法非難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如是未來世  無量諸比丘  精勤懈怠者  一切皆應了 
     彼遇善惡友  修習不修習  生信及不信  一切皆應了 
     彼遇善惡友  於諸根盡道  修習不修習  一切皆應了 
     若愛樂菩提  或一二三月  後時還退失  一切皆應了 
     若人聞此法  能生愛樂心  設令時退失  還得於淨信 
     若人聞此法  不能離放逸  便生是念言  此經非佛說 
     若人聞此法  為魔所攝持  初雖起信心  後則還棄捨 
     於法無欣樂  虛空求名利  遊行於聚落  讚說陀羅尼 
     三昧總持光  彼實不能了  纏縛於五欲  貪求諸世業 
     以分別言說  誹謗修空者  無有念慧心  盡壽為空過 
     愚人捨空法  是則為破戒  當墮阿鼻獄  終不得生天 
     若於一剎那  造立於千塔  不如聞是經  受持四句偈 
     以百千華鬘  供養於佛塔  不如聞是經  思惟四句偈 
     若人造寶塔  其數如恒沙  不如剎那頃  思惟於此經 
     於百億佛剎  散華以供養  不如剎那頃  思惟於此經 
     袈裟百萬億  奉施於諸佛  不如剎那頃  思惟於此經 
     佛眼勝清淨  無所不知見  若愛樂此經  當得如來眼 
     過去無數劫  有佛名然燈  我為摩納仙  持華來供養 
     便記我成佛  號釋迦牟尼  當坐於道場  演說此經典 
     汝時為童子  聞我得受記  歡喜生淨心  合掌而發願 
     若摩納成佛  我當助宣化  乃至滅度後  護持於法藏 
     如彼然燈佛  所說現光經  摩納與童子  爾時俱聽受 
     我曾於往昔  以優鉢羅華  供養於彼佛  汝時在此會 
     即發如是願  於我末法中  受持此經典  廣宣說流布 
     若有聞是法  心不生瞋恚  能受持讀誦  是名善丈夫 
     汝當於後世  持此難聞法  廣為諸眾生  分別其義趣 
     我亦於過去  正法欲滅時  持此現光經  廣為眾生說 
     愚人不勤修  於此生誹謗  我雖聞此言  亦不生瞋恚 
     我常修忍力  饒益諸世間  由忍力成就  相好莊嚴身 
     童子汝當觀  佛身妙圓滿  金色最清淨  皆從忍力生 
     我足指按地  震動無邊剎  眾生不顛墜  皆從忍力生 
     我從一毛孔  出百千光明  清淨照一切  皆由勝忍力 
     羅剎甚可畏  吸人精氣者  常慈心敬我  皆由勝忍力 
     我所有眷屬  善能調伏心  尊重於如來  皆由勝忍力 
     百千諸音樂  遍於大眾中  稱讚佛功德  皆由勝忍力 
      百千諸龍王  瞋毒甚可畏  見佛生歡喜  皆由勝忍力 
        羅叉夜叉等  持百千華鬘  悉來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無量百千剎  現在諸如來  稱讚我功德  皆由勝忍力 
     八千鳩槃荼  及阿吒嚩迦  散華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六十百俱胝  諸夜叉王等  悉來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復有千龍王  摩那娑伽等  赤真珠奉我  皆由勝忍力 
     百千兜牟盧  及與尸棄毘  音樂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百千鳩槃荼  毘盧釋迦等  香華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持大地龍王  示現於半身  合掌恭敬我  皆由勝忍力 
     有百千俱胝  無身羅怙等  淨心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童子汝當觀  如來光所照  離苦得安樂  皆由勝忍力 
     百千三暮多  風天遍虛空  雨香供養我  皆由勝忍力 
     百千諸天眾  散天華供養  悉捨諸愛著  親近於如來 
     汝觀佛神通  所說施戒聲  周聞於一切  皆由勝忍力 
     演說蘊界聲  及四諦音聲  周聞於一切  皆由勝忍力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盡邊寂靜  生邊亦復然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從因緣生  無來亦無去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觀察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盡邊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邊際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生邊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流轉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無生寂靜  諸佛由是生 
     由我神通力  聞空中演說  眼寂滅寂靜  諸佛由是生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貪瞋癡忿覆  嫉妬及諂誑  貢高憍慢等  廣說亦復然
 
  爾時。月光童子聞說如是最勝之法。歡喜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於明日欲請如來并諸大眾。唯願哀愍而受我食。爾時。世尊知彼童子意樂清淨。亦知饒益無量眾生。起大慈心默然受請。
        是時。童子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歡喜還家。與其眷屬及諸天龍夜叉羅剎鳩槃荼等。皆共嚴飾王舍大城。於四衢道張施綵幔。其幔高廣普覆一切。金繩交絡珠纓垂布。師子幡帶金藥鉤鬘。百千萬種而校飾之。復有寶華其色殊特。叢廁錯糅以為華鬘。薝蔔迦華鬘目真隣陀華鬘。如是種種無量無數。於寶帳間周匝垂下。普遍大會一切莊嚴。又於其下敷諸床座。燒眾寶香。畢力迦香。都摩遮香。栴檀欝金清淨悅意。如是種種和合妙香而為供養。復以香水遍灑街道。雜華覆地處處充滿。
        爾時。諸天童女阿修羅女摩睺羅女。其數無量心生歡喜。為欲成就菩提因故。俱來嚴飾最勝大城。月光童子知是城中普遍嚴淨。食時已到。前白佛言。願為利益諸眾生故。入是城。
        爾時。如來與其大眾前入城門。當下足時。城中大地普皆震動。周遍十方百千億剎悉亦震動。於是時中。盲者能視。苦者得樂。聾者能聽。色下劣者得妙好色。無財物者而得財物。無子得子。無衣得衣。無金寶者得諸金寶。無親屬者得諸親屬。若乏一切嚴身具者。普皆令得嚴身之具。復有諸鳥拘抧羅鳥鸚鵡孔雀舍利迦羅。是諸眾鳥見如來已。生歡喜心出勝妙音。聞是音者能令意悅。如來復以神通之力。化作無量薝蔔迦樹。百千眾生持彼淨華并餘妙香。散佛供養。復有百千阿修羅女摩醯首羅。持赤真珠及栴檀末。於如來上歡喜奉散。阿修羅眾及餘諸天。執持寶蓋。皆是黃金白銀之所校飾。於虛空中覆如來上。世尊復以神變之力。化作無量栴檀香樹。百千金剛樹。寶器衣服。如是等樹無量無邊。珍寶莊嚴華葉繁茂。一切眾生福德之果而共成熟。微風吹動最勝妙香。流溢普遍無量佛土。百千眾生俱持散佛。如是無量情與非情。皆是如來神通道力之所變化。若有希求以神變故。隨彼意樂悉令充足。
        佛入城時。一切大眾於虛空中聞殊妙聲。其聲演暢不可思議。亦復不知彼從何出。以百千頌宣說諸法。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盡邊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生邊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邊際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寂靜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流轉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無有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無生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了貪寂滅常空寂  證其實性得菩提 
     瞋癡忿覆并嫉誑  諂曲貢高憍慢憂 
     苦集滅道及有情  童男童女并婦女 
     丈夫養育兼六根  六塵四大性事物 
     世間苦蘊界世生  音聲名等亦如是 
     法王演說微妙音  一切眾生悉歡喜 
     諸天世人共聞已  樂欲住於如來乘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施力深愛樂  由施力故證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淨戒深愛樂  由淨戒力證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忍辱深愛樂  由忍辱力證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精進深愛樂  由精進力證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禪定深愛樂  由禪定力證菩提 
     爾時世尊方入城  空中有聲如是說 
     佛於智慧深愛樂  由智慧力證菩提 
     神通福德智住力  方便色力名稱力 
     業因緣友淨信聞  施相應力寂靜力 
     調伏實際諦善力  所畏歡喜利愛樂 
     慈悲喜捨忍無惱  空無相等亦如是 
     十力聖主天中尊  功德名聞無等量 
     當入勝城初下足  廣為饒益諸眾生 
     昔於三有修淨業  增長諸天眾善行 
     一切世間普宗仰  聞我此說咸歡喜 
     如來入城當下足  城邑大地皆震動 
     咸覩世尊清淨光  靡不渴仰生欣躍 
     世尊入城廣饒益  人天大眾心歡喜 
     地及空行三有中  皆歎如來善安樂 
     世尊足輪初按地  淨光普照未曾有 
     善馬城中出妙聲  眾鳥於空亦歡喜 
     復有清淨女人眾  手足環釧及瓔鬘 
     如是種種寶莊嚴  不擊自生微妙響 
     各各互來相慶美  同聲共歎勝吉祥 
     聾盲殘缺得諸根  皆是如來殊勝果 
     世尊入城咸慶悅  天人散華以供養 
     普遍空中出妙聲  無量諸天大歡喜 
     復有失念諸眾生  狂亂已除相慶慰 
     女人懷妊生憂懼  蒙光離苦得安樂 
     或有慚愧諸男女  為說離於垢染法 
     皆生歡喜清淨心  頂禮最勝牟尼足 
     或求如來無上道  或求菩薩聲聞乘 
     猶入最勝栴檀城  瞻仰尊容自欣慶 
     佛慧善了於他行  隨順世間作饒益 
     殊勝法財與菩薩  上妙珍寶施眾生
 
     世尊當入城  空中如是說  若愛眼盡邊  於佛能尊重 
     世尊當入城  空中如是說  若愛眼盡邊  於佛生淨信 
     若愛眼盡邊  得佛不壞信  於淨信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得法不壞信  於淨信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得僧不壞信  於淨信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得戒無取著  於淨戒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離惡趣貪欲  捨離貪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離惡趣瞋恚  捨離瞋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離惡趣愚癡  捨離癡相續  由觀眼盡邊 
     若愛眼盡邊  則住菩提智  菩提智相續  由觀眼盡邊 
     乃至眼生邊  邊際及流轉  寂靜并無有  無生將寂滅 
     如是等諸門  皆同眼盡說  若愛眼盡邊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生邊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邊際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流轉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寂靜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無生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無有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若愛眼寂滅  彼常無疑惑 
     以無疑惑故  即得佛神通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知眼生無邊  發起無邊智 
     以智無邊故  說此法亦然  知眼盡無邊  於眼無障礙 
     以無障礙故  得佛無礙智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世尊入城時  百千眾生類 
     聞空聲說法  於佛德無疑  或雖起貪欲  於佛智不壞 
     或有起貪欲  退失佛功德  或雖起貪欲  而求無上智 
     勤修不共法  不樂聲聞乘  愚人修習禪  樂於禪定樂 
     便起增上慢  謂得沙門果  愚人修習禪  無眼盡邊智 
     設於百千劫  彼終無解脫  一切受生者  於中皆染著 
     若了生性空  所見常清淨  若復修四禪  無眼盡邊智 
     設經百千劫  於禪不清淨  若證於等引  無證盡邊智 
     不知證盡故  常行於證漏  若執著於想  無想盡邊智 
     不知想盡故  常行於想漏  若樂著世間  無世盡邊智 
     不知世盡故  常行於世漏  若住有漏心  無心盡邊智 
     不知心盡故  常行於心漏  若住有漏法  無法盡邊智 
     不知法盡故  常行於法漏  若具頭陀法  無眼盡邊智 
     不知眼盡故  非實頭陀者  雖著壞色衣  無眼盡邊智 
     不知眼盡故  非實應法服  雖生貴族家  無眼盡邊智 
     不知眼盡故  彼非家清淨  雖多畜眷屬  無眼盡邊智 
     速墮惡趣中  眷屬無能救  雖善聲明論  無眼盡邊智 
     不知眼盡邊  非達聲明者  雖善諸工巧  無眼盡邊智 
     不知眼盡故  彼非工巧者  雖於多問難  一字廣分別 
     無眼盡邊智  彼非隨義說  雖學智者說  不知密非密 
     無眼盡邊智  於法無所得  雖了種種言  世論及諸法 
     無眼盡邊智  如墜險攀藤  雖善於聲明  推步吉凶相 
     及文字音韻  讀誦皆窮了  不知眼盡邊  彼等終無智 
     雖明女人相  邪語令迷惑  按摩蠲勞法  祕密之幻術 
     不知眼盡邊  彼等終無智  雖演說百宗  一字無遺失 
     不知眼盡邊  所說終無義  如是眼生邊  邊際與流轉 
     乃至於寂滅  當知亦復然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雖讀誦聲論  而悉了其義 
     不知眼盡邊  彼終為下劣  雖誦四圍陀  及呪皆通利 
     不知眼盡邊  彼終為下劣  如是眼生邊  邊際與流轉 
     乃至於寂靜  當知亦復然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三
──大唐菩提流志譯──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之四〉

     世尊入城時  無量諸眾生  聞空中所說  得眼盡邊智 
        世尊入城時  無量諸眾生  聞空中所說  了知眼自性 
     畢竟空無我  皆獲眼清淨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貪瞋癡忿慢  慳嫉誑貢高 
     乃至於放逸  當知亦復然  世尊入城時  無量眾生類 
     於上虛空中  聞佛種種名  或聞滅壞貪  無有等比名 
     或聞滅壞瞋  利益世間名  或聞了愚癡  摧伏憍慢名 
     或聞示世間  寂靜導師名  或聞現智慧  利益世間名 
     或聞現方便  饒益眾生名  或聞降伏魔  無有懟恨名 
     或聞以教法  示現解脫名  或聞廣度脫  諸苦眾生名 
     或聞人中尊  運濟世間名  聞是諸名已  皆得眼清淨 
     虛空及海水  乃至於須彌  一切皆可量  佛智無窮盡
 
     若於眼盡得決定  成就法身不為難 
     若能成就勝法身  當獲無邊總持智 
     若獲無邊總持智  彼悟無量諸契經 
     若悟無量諸契經  於佛神通不難得 
     若於眼生得決定  成就法身不為難 
     若能成就勝法身  當獲無邊總持智 
     若獲無邊總持智  彼悟無量諸契經 
     若悟無量諸契經  於佛神通不難得 
     如是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并觸法 
     乃至音聲及名等  當知一切亦復然 
     爾時大地皆震動  大海諸山亦如是 
     阿修羅眾及諸天  一切皆悉生歡喜 
     魔及魔軍摧諂曲  咸求成就佛莊嚴 
     諸天各處妙宮殿  淨心歡喜相慶言 
     導師今已出世間  為利一切人天眾 
     地居天眾在本宮  亦以淨心相慶慰 
     善哉導師今出現  普為世間安樂因 
     空行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悅意聲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四王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殊勝音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忉利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殊勝音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夜摩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殊勝音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我等當發菩提心  志求如來無上智 
     依止天人最勝尊  度脫一切眾生類 
     兜率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殊勝音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如來往昔俱胝劫  修習無邊殊勝行 
     示苦眾生安隱道  令超生死證涅槃 
     化樂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殊勝音稱歎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他化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微妙聲稱讚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如來已度於生死  降伏眾魔并外道 
     成就無上佛菩提  拯濟群生登彼岸 
     諸梵天眾聞是言  咸皆歡喜生淨信 
     以微妙聲稱讚佛  導師出現利世間 
     如是展轉聲遞聞  諸梵眷屬皆欣慶 
     導師出現利世間  魔軍怖畏懷憂戚 
     上至有頂諸天眾  聞佛出現利世間 
     如是展轉聲遍聞  修羅損減天增長 
     惡魔宮殿悉空虛  諸天眷屬皆充滿 
     以無畏力降邪眾  速成最勝大菩提 
     如是剎那天遍知  世尊出現利群品 
     善哉世間開導者  以清淨眼施眾生
 
     世尊入城時  貪欲逼惱者  聞說不淨觀  貪欲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瞋恚逼惱者  聞說慈悲法  瞋恚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愚癡逼惱者  聞說智慧法  愚癡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憍慢逼惱者  聞說離慢法  憍慢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嫉妬逼惱者  聞說離嫉法  嫉妬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忿怒逼惱者  聞說離忿法  忿怒滅無餘 
     世尊入城時  慳悋逼惱者  聞說離慳法  慳悋滅無餘 
     若修調伏行  聞此無邊法  便入多聞海  成就總持門 
     又聞空中說  以華供養佛  成就勝功德  大悲神變說 
     又聞空中說  讚歎如來身  生處及種族  言音悉殊勝 
     如彼眾生趣  神通隨類說  眼耳鼻舌身  若色若聲等 
     屈伸或俯仰  所現皆殊勝  如來超世間  而作世燈炬 
     示現諸色像  皆佛神通力  凡夫樂著色  為現種種身 
     隨彼眾生類  說色無堅固  若人多執著  如來現神力 
     隨彼器非器  為說相違法  眾生無量世  未曾供養佛 
     剛強難調伏  為說於地獄  若人迷業道  依見樂戲論 
     世尊令彼聞  息見戲論聲  又聞空中說  眼性決定空 
     無來亦無去  無相無所有  又百千眾生  聞空中演說 
     肉眼及慧眼  乃至於法眼  世尊神變力  聞說戒定聲 
     智慧及解脫  解脫知見聲  眾生若干種  如應現神變 
     以隨類言音  演說真實法  若有諸眾生  樂修施戒忍 
     神通隨類說  施戒忍辱聲  世尊神變力  隨眾生根性 
     皆為廣分別  令受持演說  世尊神變力  聞說蘊界處 
     縛解若遠近  地位差別相  又聞說諸地  無量智光明 
        亦聞煩惱習  有離有非離  世尊神變力  聞說人天性 
        由業果不同  受生有差別  或於女人眾  化女莊嚴身 
        空聲說厭離  聞者除貪欲  若於舍利子  深心有淨信 
        大悲隨應現  為說無上法  拘律陀迦葉  劫賓那難陀 
        摩訶迦葉波  及憍陳如等  隨彼所愛樂  聞說聲聞法 
        天及阿修羅  及諸夜叉眾  毘婁迦眷屬  無量鳩槃荼 
        以佛神力聞  陀羅弭拏咒
 
  一致徙  畢致徙  瑿囉蘇瑿囉  污囊徙  曼囊徙  污企  
        阿怒企  阿乞差羅忙囊夷  陀囉尼儞瑟咤儞名  多迦儞  
        伊名滿多囉  儞呵囉  阿不唎步底  儞囉阿察囉  微耶乞里夜帝  
        阿察囉縛囉耳帝  迦羅嚩呬寧  薩攘微蛇呢底攘曩  
        鉢囉舍薩帝舍薩多  鉢囉舍薩多  多囉[薩/女]多部名  
        暗嚩囉暗嚩囉  麗羅嚩曩室者  質多微嚩耳多  質多阿難多  
        烏閉囉呵嚩耳多部名  囊南  迦尼阿迦尼微嚩耳多  室麗瑟咤  
        阿麼羅寧麼羅  弗理底曩囉始者  呵呵里  摩摩里  吠囉妮  
        底瑟咤  斫芻怩呵囉  烏地哩多嚩枳  安吒哩  句吒哩  計都  
        蘇計都  素頗囉嬭  迦囉嬭  句素磨儞曳  迦迦[口+犂]   
        郤佉[口+犂]  嗚般羅暮[口+犂] 底瑟咤呬  陀羅尼  那伽昵呵囉  
        般囉羅也底  阿底般囉羅也底  頞哆囉般提  安多囉多嚩地失遮  
        呵呬哩  摩佉里  瑿妮三婆[口+犂]  底瑟咤呬  陀羅妮   
        [況+鳥]蒲盧若提

     又以毘沙門  提頭賴吒等  無數殊妙聲  說真實呪法 
     如是無量聲  善逝神通說  神通無有量  所說亦無邊 
     或於無佛剎  遊戲神通力  佛身眾圍繞  亦如今所見 
     於不思議剎  現無量變化  初生行七步  捨王位出家 
     道場成正覺  思惟所得法  為眾轉法輪  示現入涅槃 
     及以神變力  演說種種法  令無量眾生  成就殊勝智 
     爾時大悲現  諸梵眾圍繞  為說修慈法  增廣於慈心 
     爾時大悲現  諸天眾圍繞  為說四攝法  增廣四攝行 
     爾時大悲現  諸龍眾圍繞  為說瞋恚過  令捨瞋恚心 
     爾時大悲現  夜叉眾圍繞  為說損害過  令捨損害心 
     爾時大悲現  修羅眾圍繞  為說鬪諍過  稱讚修忍心 
     爾時大悲現  迦樓羅圍繞  為說乖違過  稱讚和合心 
     爾時大悲現  乾闥婆圍繞  以無邊愛語  稱讚於如來 
     爾時大悲現  摩睺眾圍繞  呵毀外道法  稱讚如來教 
     爾時大悲現  鬼神眾圍繞  廣稱讚如來  希有諸功德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盡邊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生邊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邊際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流轉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寂靜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無有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無生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寂滅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無我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說眼無人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眼無眾生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眼無命者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令百千眾生  聞眼無養育  究竟能通達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於世智  不令起愛著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於世利  讚無為功德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有漏智  讚諸無漏慧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世間禪  稱揚出世定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有漏戒  讚無漏學處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呵責小心過  稱揚大心德 
     大悲現神變  稱讚修身戒  乃至於心慧  無漏無所依 
     大悲現神變  稱讚滅苦道  樂著戲論人  諸佛所呵責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分別眼斷過  開示寂滅相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盛年少壯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生處憍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種姓憍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受用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自在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於色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女人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衣服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於酒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為王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於戒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大悲現神變  廣為諸眾生  智慧放逸者  示以無邊過 
     如是覺神通  禪巧增上慢  財說明眷屬  音樂及歌詠 
     是名稱讚歎  供養并利養  美妙誑諂憍  無慚及無愧 
     貢高具足慢  放逸貪亦然  大悲現神變  開示諸眾生 
     心意下劣者  為說殊勝想  大悲現神變  開示諸眾生 
     自輕退屈者  為說精進力  大悲現神變  開示諸眾生 
     貪著財物者  為說知足法  又化香宮殿  及以華宮殿 
     皆挾妙樓閣  化佛於中坐  又化諸天女  住薝蔔華宮 
     皆現於半身  持華鬘供養  又化諸天女  住婆師華宮 
     皆現於半身  持金鬘供養  又化修羅女  住摩利華宮 
     皆現於半身  持花鬘供養  又化諸天女  住青蓮華宮 
     皆現於半身  稱讚佛功德  又化諸梵天  坐真金宮殿 
     而現於全身  慈聲稱歎佛  又化諸天女  種種莊嚴身 
     環珮牙樘觸  出微妙音聲  說諸有為法  遷變無堅固 
     愚人妄分別  不能如實知  如是嚴具聲  不從身心出 
     無去亦無來  亦無有方所  乃至於色心  一切皆如是 
     愚者不能思  於此生疑惑  如是莊嚴具  所出妙音聲 
     聞于百千剎  解脫無量眾  汝等當觀察  導師自然智 
     無邊功德身  超過愛戲論  寂靜無諸過  離見治心翳 
     相好以莊嚴  身意皆清淨  汝觀佛入城  猶如師子步 
     鵝王象王行  滿足眾生願  成就殊勝福  真實相莊嚴 
     普令諸眾生  瞻仰無厭足  汝觀兩足尊  具大慈心者 
     雖以少物施  獲無量功德  能令諸眾生  於多百千劫 
     乃至證涅槃  果報無窮盡  汝觀兩足尊  成就無漏戒 
     令諸眾生等  恭敬而頂禮  無量諸天眾  各捨其宮殿 
     不耽樂遊戲  親近於導師  汝觀魔及民  於佛生信樂 
     咸持金柄扇  侍奉於左右  五百諸魔子  以天悅意華 
     共散於如來  希求無上慧  曾於過去佛  稱讚而供養 
     今者遇世尊  各各懷欣慶  亦以無量辯  讚歎於如來 
     爾時有魔子  名為捨愛者  最初稱讚佛  能知眼盡邊 
     亦了眼生邊  乃至寂滅相  又知眼盡等  無邊名義句 
     以善巧言詞  為眾生演說  而於名義中  無著無疑惑 
     了知無去來  無取亦無捨  自性常空寂  遠離於文字 
     亦無能受持  讀誦修行者  往昔諸如來  已曾廣開示 
     得以假名字  而實無所說  如是自性空  超過蘊界處 
     無妄無真實  亦無處非處  乃至言語斷  心行處亦滅 
     愚夫著相故  見佛有入城  世尊離諸相  愚人妄分別 
     世尊入城時  若人生歡喜  是則相分別  當必懷憂戚 
     若離相分別  則不見入城  乃至行動相  得無分別慧 
     若以相見佛  則見有入城  於生轉法輪  一切皆分別 
     若以相見佛  乃至生歡喜  彼人住魔行  魔境常現前 
     若以相見佛  當見於變異  是人懶憂戚  智者應憐愍 
     於法若見得  便有失法憂  於佛若見生  則有涅槃苦 
     若多劫修行  了知一切相  不分別入城  亦無涅槃想 
     若了心相空  則住佛行處  不分別入城  亦無涅槃想 
     若人如是知  則見於諸佛  亦能了性空  畢竟無生滅 
        世尊無量劫  修習諸苦行  為證於性空  愚人不能了 
     世尊入城時  百千眾圍繞  人及非人等  淨心而供養 
     若於剎那頃  思惟眼盡邊  了達諸相空  其福復過彼 
     乃至算數分  皆所不能及  如是眼生邊  邊際與流轉 
     乃至於寂滅  當知亦復然  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觸 
     乃至音聲名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足按地  普皆震動  
        諸山傾靡  悉向於佛  人天為法  咸來恭敬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天主人王  阿修羅眾 
     并諸夜叉  各捨本城  來詣佛所  歡喜供養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復有無量  異類諸鳥  
        鸚鵡孔雀  迦陵頻伽  覩佛如來  殊勝功德 
     於虛空中  歡喜遊戲  皆出種種  微妙音聲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佛功德  威神力故  
        能令無量  百千眾生  盲者能視  聾者能聽 
     不完具者  令得完具  不安樂者  令得安樂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於虛空中  聞如是說  
        若以諸相  分別如來  是人不名  供養於佛 
     亦不了知  眼盡邊性  若離諸相  殖眾德本  
        則能了知  眼盡邊性  以能了知  眼盡邊故  
        則能了知  諸佛功德  於眼盡邊  無有執藏 
     於眼生邊  無有依止  於眼寂靜  無有動念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於眼生邊  無有分別  
        於眼邊際  無有意謂  於眼滅壞  無有表示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於眼無有  無有染著  
        於眼無生  無有攝受  於眼寂滅  無有所執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知眼盡故  於根修習 
     知眼邊故  於根決定  知眼生故  於根自在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知眼無有  於色了達  
        知眼滅壞  於法觀察  知眼無生  於道修習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如實了知  眼盡邊故  
        於業差別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業差別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如實了知  眼生邊故 
     於苦差別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苦差別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如實了知  眼滅壞故  
        於苦滅壞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苦滅壞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如實了知  眼無有故  
        於離諸相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離諸相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如實了知  眼無生故 
     於離習氣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離習氣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又如實知  眼無常性  
        於離障礙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離障礙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又如實知  眼無文字  
        於佛智力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佛智力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又如實知  眼不來性 
     於離諸欲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離諸欲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又如實知  修習禪定  
        於離煩惱  亦能了知  以能了知  離煩惱故 
     是人則為  見於如來  彼人亦能  成就如是  
        眼前際智  眼無住智  眼無生智  佛神通智  
        眼下劣智  眼殊勝智  智下劣智  智清淨智 
     戒清淨智  身律儀智  聲清淨智  語律儀智  
        心清淨智  處差別智  諸心法智  心過失智  
        業清淨智  心律儀智  智過失智  聲清淨智 
     蘊差別智  蘊因緣智  眼遍知智  苦出生智  
        無漏戒智  戒因緣智  苦因緣智  苦因盡智  
        諸有為智  盡無盡智  又如實知  十二因緣 
     有所行智  無所行智  有相無相  有為無為  
        建立攝受  自他心智  又如實知  眼盡生邊  
        邊際寂靜  乃至流轉  無有無生  寂滅之性 
     令諸眾生  得清淨智  諸勢力智  精進之智  
        又如實知  一異門智  一切眾生  意樂之智  
        又如實知  一切眾生  殊勝意樂  心清淨智 
     業異熟智  諸根界智  心變異智  慧解脫智  
        遍解脫智  勝辯才智  又如實知  諸惡眾生  
        不樂法者  令渴仰智  又如實知  於諸理趣 
     知時修習  無懈怠智  又如實知  神通之力  
        分析諸法  無障礙智  又如實知  於廣大義  
        及以言教  隨解了智  又如實知  善友同處 
     衣服飲食  節量之智  又如實知  於諸無作  
        陀羅尼法  勤修習智  又如實知  身心無過  
        遠離增減  求無上智  又如實知  神通威力 
     於虛空中  現變化身  成就無量  百千眾生  
        皆令歡喜  發淨信智  於諸如來  樂尊重智  
        於離欲法  樂修習智  於諸聖眾  樂供養智 
     於大菩提  樂迴向智  於陀羅尼  樂演說智  
        於諸意樂  善觀察智  於聖者定  善了知智  
        於諸護念  能決定智  於無邊心  善趣入智 
     於無邊頌  能演說智  於諸欲結  能覺悟智  
        於下劣趣  不墮落智  於惡知識  應捨離智  
        於善知識  能親近智  於諸問答  能決擇智 
     於處非處  能解了智  於地非地  能了知智  
        於上中下  能分別智  有為之智  無為之智  
        事物之智  非事物智  攝受之智  非攝受智 
     修習之智  非修習智  眼非眼智  眼共相智  
        眼差別智  眼自性智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若人思惟  眼因緣性 
     真實空寂  畢竟無我  是人則能  成就如是  
        真實決定  心三摩地  若人思惟  眼因緣起  
        決定了知  眼無常相  是人則能  如實了知 
     眼及因緣  畢竟無有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足按地  現希有事  我今略說  少分功德 
     普令眾生  聞者歡喜  天人導師  從一毛孔  
        出現無量  百千光明  一一光明  遍無量剎  
        為諸眾生  而作佛事  若人往昔  供養諸佛 
     長夜修行  布施持戒  彼人得聞  如是所說  
        神變之事  歡喜愛樂  若能了知  諸佛神變  
        非諸聲聞  所行境界  彼人得聞  如是神變 
     當生信解  發希有心  天人導師  不思議力  
        現如是等  種種神變  能令無量  百千眾生  
        於諸如來  親近供養  天人導師  不思議力 
     演說無量  百千契經  令諸眾生  聞其所說  
        皆能信受  心生歡喜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神通力  於虛空中  作如是說  知眼盡邊 
     乃至寂滅  眼性所因  無去無來  畢竟空寂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於虛空中  出微妙聲  
        稱讚如來  種種名號  令諸大眾  生信解心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伏  魔軍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降伏  一切邪眾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貪欲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貪欲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瞋恚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瞋恚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愚癡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愚癡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憍慢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摧滅  一切憍慢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忿恚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忿恚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嫉妬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嫉妬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虛誑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虛誑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諸見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諸見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摧滅  戲論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捨離  一切戲論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正法  清淨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解了  清淨之法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通達  諸業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解了  一切諸業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具足  神通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威德神通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具足  諸度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六波羅蜜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了達  諸行法王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了達  一切諸行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生清淨  光明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殊勝受生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色清淨  光明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殊勝妙色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身清淨  光明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殊勝色身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性清淨  光明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殊勝種族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名稱  光明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廣大名稱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布施  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  智慧總持  若有得聞  如是名者  
        則能成就  布施持戒  乃至智慧  陀羅尼門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成就  空性法王  
        若有能持  如是名者  則能演說  諸法空義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為成就  無我法王 
     若有能持  如是名者  則能演說  無生滅義  
        今現在世  人中師子  名眼清淨  總持法王  
        若有能持  如是名者  則能演說  眼盡邊義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并華鬘香  
        燈傘衣服  悉皆如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四
──大唐菩提流志譯──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之五〉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不思議  神通之力  
        於虛空中  出微妙聲  演說種種  陀羅尼行  
        令諸大眾  聞如是言  是陀羅尼  於眼盡邊 
     生邊邊際  寂靜流轉  乃至寂滅  如是諸法  
        皆能通達  究竟安住  以布施力  究竟攝取  
        以持戒力  究竟成就  以忍辱力  究竟莊嚴 
     以精進力  究竟發起  以智慧力  究竟宣說  
        離諸文字  語言音聲  乃至色心  究竟清淨  
        有漏無漏  若義若利  皆悉空寂  究竟清淨 
     亦不依止  一切諸有  究竟安住  總持三昧  
        無去無來  非善不善  乃至無記  自利利他  
        如是諸相  究竟清淨  亦不安住  自在威德 
     聲聞凡夫  諸佛之法  亦不安住  於眼盡邊  
        生邊邊際  乃至寂滅  如是諸行  究竟寂靜  
        若生不生  是苦是樂  稱讚毀謗  皆悉捨離 
     究竟清淨  究竟照明  空陀羅尼  之所解了  
        此即住佛  所行之處  此即住佛  遊戲之處  
        此即安住  諸佛神通  此即安住  諸佛智慧 
     安住如是  眼盡邊力  安住如是  眼生邊力  
        安住如是  眼邊際力  乃至安住  寂滅之力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是陀羅尼  成就如來  殊勝之力  是陀羅尼  
        成就如是  威德之力  入諸如來  一切行處  
        住諸如來  一切境界  令諸世間  於修羅眾 
     離堅固心  住梵天行  能令無量  百千夜叉  
        及鳩槃荼  皆生歡喜  亦令無量  乾闥婆眾  
        并諸羅剎  愛樂調伏  假使梵眾  以妙音聲 
     於其句義  不能宣說  非諸心法  之所計度  
        亦非心法  之所受持  是陀羅尼  非眼所得  
        是陀羅尼  亦不至身  是陀羅尼  非眼所得 
     亦不至於  眼所行處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又說於眼  盡邊生邊  
        邊際流轉  乃至寂滅  無我無人  眾生壽者 
     乃至無有  補特伽羅  無相無為  不來不去  
        如是等相  皆悉了知  又說了知  法性之眼  
        又說了知  法成就眼  智眼慧眼  梵眼天眼 
     梵生得眼  天生得眼  梵異熟眼  天異熟眼  
        梵因生眼  天因生眼  天神變眼  天精進眼  
        下劣生眼  珠勝生眼  捨離閻羅  世間之眼 
     龍夜叉眼  鳩槃荼眼  熱惱之眼  非熱惱眼  
        清淨之眼  非清淨眼  廣狹之眼  聲聞乘眼  
        禪定之眼  三摩地眼  境界之眼  想出生眼 
     貪出生眼  貪捨離眼  從因生眼  非因生眼  
        相應之眼  不相應眼  依門生眼  非門生眼  
        因緣生眼  因門生眼  非肉成眼  智清淨眼 
     無所有眼  不可得眼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  於虛空中 
     復出無量  微妙音聲  演說殊勝  陀羅尼法 
     皆是如來  之所變化  陀羅尼曰 

        呬麗  麼麗麼麗  賜弟  伊泥  弭泥  句路爾庾  句路爾庾
        句麗  麼麗  句拏帝  阿囉藝  阿呬麗  弭弭麗帝  素弭麗  
        弭麗弭麗  弃比麗  阿比麗  素帝替  馱嬭  麼嬭  伽  伽唎帝  
        素伽[口+犂]  鉢唎野然曩泥  阿努盧弭計  微𡀔迷  素婆涅里世  
        阿施唎麗  薩麼鉢囉本帝  鉢囉尾醯  陀羅尼  底瑟恥呵  
        素底阿替  步攘伽伽曩  躬盤拏  嚩娑嚩曩  播唎妬里野寧  
        鉢唎伽拏寧  麼曩娑  素路指多  鉢那  惡察囉  阿毘羅比野
        鉢囉底瑟咤訶  陀羅尼  阿耳多  虞泥毘

     如是陀羅尼  諸佛之所得  具足大威神  智慧無邊量 
     遠離於執著  念處悉清淨  無色無去來  非方及方所 
     無相離言說  超過諸戲論  菩薩勤修習  究竟得清涼 
     假使以百千  那由他偈頌  演說於一句  不能得其邊 
     眾聖之所讚  清淨無染著  一切諸眾會  皆悉生尊重 
     如是陀羅尼  善法威神力  能摧滅煩惱  令得於勝利 
     功德及智慧  廣大猶如海  成就忍辱力  其心安不動 
     菩薩常修習  智者所稱歎  捨離於貧窮  當獲大財寶 
     如是陀羅尼  增長諸功德  常以空性等  真實句莊嚴 
     以捨於文字  名之為空性  以捨於心識  名之為法性 
     如是陀羅尼  離垢常清淨  安住於實智  現種種饒益 
     令諸眾生等  歡喜發淨心  無量夜叉眾  及於鳩槃荼 
     如是眾鬼王  亦生大歡喜  如是陀羅尼  寂靜無戲論 
     愛樂於眾生  普皆與安樂  於多百千劫  常在於諸趣 
     作無量利益  清淨無所染  或以百千偈  演說甘露法 
     令無量眾生  皆生大歡喜  往昔無量佛  以清淨意樂 
     於是陀羅尼  常思惟法性  釋梵諸天眾  龍王阿修羅 
     聞此陀羅尼  心生大歡喜  如是陀羅尼  所經諸國土 
     常無有災難  病苦及憂惱  一切諸眾生  各各皆欣樂 
     願此陀羅尼  常住於我心  如是陀羅尼  隨所在身心 
     喉腭及脣舌  生無量功德  若能常受持  獲無量功德 
     利益多眾生  皆令得歡喜  如是陀羅尼  捨離諸過惡 
     演說微妙法  得無盡辯才  令百千眾生  皆斷除疑惑 
     摧破諸憍慢  獲無量功德  如是陀羅尼  甚深微密法 
     智者常思惟  勇猛勤修習  被於智慧甲  摧滅諸煩惱 
     增長功德已  愛樂無厭足  如是陀羅尼  具廣大名稱 
     能了盡無盡  生邊無生邊  以如是智慧  種種自莊嚴 
     百千諸如來  尊重而供養  如是陀羅尼  明行為兩足 
     依止於勝定  趣向菩提道  隨順於止觀  通達無漏慧 
     以淨信根力  成就於二手  以精進忍辱  成就於兩乳 
     智慧波羅蜜  而為其頂相  修多羅為線  貫穿四辯鬘 
     往昔所修行  種種諸功德  及無量譬喻  一切悉莊嚴 
     如是陀羅尼  具無量功德  於眼前後際  盡邊無盡邊 
     若生若無生  邊際非邊際  寂靜不寂靜  流轉非流轉 
     無有及無起  寂滅并無我  無人無壽者  乃至無眾生 
     如是無量門  一切皆解了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如上所稱歎  微妙陀羅尼 
     寂靜勝功德  諸佛之境界  陀羅尼實義  非文字詮表 
     隨順於世間  但以假名說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童子家。敷座而坐。是時。月光童子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獻如來及諸大眾。其供純以禪定福德殊勝善根不思議力之所成熟。如是施時亦不為己。普令一切無量眾生。發趣菩提獲大善利。其供周遍皆悉充足。
        爾時。世尊飯食已訖。於眾會中告月光童子言。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大乘者行施資糧。有八十種殊勝功德。云何八十。所謂成熟眾生。善言攝受。妙相圓滿。諸根無缺。捨離生死。證於涅槃。盡諸結使。得勝自在。具足功德。莊嚴佛土。眷屬清淨。有大威德。具足智慧。成就最上殊勝之行。圓滿無上無等等行。除滅習氣。增長如來一切智行。身及舍利為諸世間聲聞緣覺之所供養。摧破惡人。能令人王天龍夜叉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及梵天王皆生清信。有大威德。宣說契經。應頌。受記。自說。諷誦。譬喻。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乃至論義。受持演說。心無懈惓。於法無悋。安住佛道。世界最勝。名色清淨。證於法身。得無所畏。成就福德。蔽諸外道。具善人法。捨惡人行。信福智因。和合佛法。降伏眾魔。於佛所說安樂之法無有疑惑。摧破惡欲。具大威德。修菩薩行。得勝神通。捨離生死。成就眾生。讚無邊行。攝受功德。慰喻眾生。受用法樂。修行惠施。入大智門。住於煖法。種性決定。修行法忍。安住佛道。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施資糧。具足成就是八十種殊勝功德。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大智諸菩薩  具足施資糧  勝利有八十  我今已略說 
     復有諸功德  無量難思議  皆從布施生  今當少宣說 
     汝以平等施  普遍於大會  如是施資糧  智者應修習 
     此施能積集  福聚不思議  相好莊嚴身  一切皆圓滿 
     生處及種族  國土若居家  名稱與色心  一切皆清淨 
     諸天神變事  及宮殿婇女  清淨無礙辯  皆從布施生 
     布施勝資糧  諸佛咸稱歎  此即是菩提  最初安住本 
     精進諸菩薩  於施無疑惑  安住決定心  勤修於布施 
     如是布施心  成就殊勝福  菩薩勤修習  當證佛菩提 
     由布施威力  成就勝神通  振動俱胝剎  不損諸眾生 
     由布施能引  淨戒及多聞  正信與精進  三昧無漏慧 
     由布施能引  根力菩提分  正斷及神足  遠離諸習氣 
     由布施能引  清淨妙音聲  於百俱胝剎  開示無邊法 
     由淨信行施  速得諸神通  為成就神通  應勤修布施 
     無量諸天眾  百千阿修羅  龍神及夜叉  眷屬共圍繞 
     咸乘妙樓閣  自在而遊戲  如是等諸王  見勤行施者 
     皆當起遠迎  敷座而供養  如是行施人  具足大威德 
     自在神通力  攝受諸天王  鳩槃荼夜叉  皆悉來歸伏 
     及乾闥婆眾  亦獻諸音樂  賊害起慈心  惡人當遠離 
     珍財無損減  庫藏悉充盈  以修布施故  成就勝資糧 
     乃至於佛智  不行外道法  是人無病惱  守護陀羅尼 
     得諸殊勝力  皆由布施生  如是行施人  修習菩提道 
     不遇惡知識  得同類善友  復有諸菩薩  積集施資糧 
     成就不思議  陀羅尼智慧  以無量偈頌  演說於總持 
     一切無罣礙  不失於本義  廣大菩提心  志願常堅固 
     具足於淨戒  捨離諸魔業  不著五欲樂  專精求正念 
     心常無迷惑  亦不生貪愛  瞋恚諸煩惱  如實皆了知 
     於一切境界  不著不迷惑  是人善了知  如是諸煩惱 
     以因緣和合  能生諸過失  乃至於佛法  若因若因因 
     如是因作用  一切皆能了  是人能了知  眼盡邊因性 
     遠離諸迷惑  於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因性 
     遠離諸迷惑  於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是人能了知  貪欲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貪無所染  一切諸佛道  當於煩惱求 
     知性無差別  是入總持門  說貪是總持  總持即是貪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貪  即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瞋恚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瞋無所染  瞋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瞋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瞋  亦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愚癡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癡無所染  若如實了知  癡性之邊際 
     是則修佛道  成就總持門  癡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癡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法 
     以供養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僧 
     以供養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戒 
     以供養戒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精進 
     供養精進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讚歎 
     供養讚歎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佛法 
     供養佛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性 
     供養法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真如 
     供養真如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生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滅 
     供養無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盡 
     供養無盡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邊 
     供養無邊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三有 
     供養三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靜 
     供養寂靜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流轉 
     以供養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轉 
     供養無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起 
     供養無起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滅 
     供養寂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不來 
     供養不來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行 
     供養無行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有為 
     供養有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等 
     以供養苦等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智 
     供養苦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集智 
     供養集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滅智 
     供養滅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道智 
     供養道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智 
     供養法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類智 
     供養類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供養無生智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盡智 
     供養盡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於正斷  念住并神足 
     五根及五力  七覺八道支  兼彼奢摩他  毘般舍那等 
     於斯九種法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告月光童子言。善男子。若有眾生住於大乘。為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遠離八十種人。云何八十。所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以屠害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賊住出家。無根二根。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不知處。不知時。不知法。不知道。不知量。不知自他。於佛法僧并諸學處不能尊重。於不放逸及殊勝境亦不宗仰。不知法。不知律。不知學處。不知其罪若重若輕。不知其戒是毀是缺。又不知行若細若麁。亦不知業未來現在。於下劣事亦不了知。讚聲聞乘毀如來法。勸導開示辟支佛乘遠離厭捨無上正道。破戒。破見。破諸威儀。行於非道。說有我人。說有眾生。說有命者。說有補特伽羅。志意下劣。起貪瞋癡。斷見。常見空無因見。不見有。不見無。不見業。不見精進。不知業。不知業因。不知異熟。不知異熟因。不知諸根。不知諸根因。不知界。不知界因。不知解脫。不知解脫因。不知道。不知道因。不知煩惱。不知煩惱因。不知施。不知施因。不知前際及於後際。不知前際及後際因。不知生死。不知生死因。不知有漏。不知有漏因。不知盡非盡。不知有非有。不知邊際非邊際。不知寂靜非寂靜。不知轉非轉。不知性非性。不知生非生。不知滅非滅。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捨離是八十種非法之人。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不了於眼  生盡之邊際 是人迷總持  智者應遠離 
     若能了於眼  無我無眾生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生盡離文字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寂靜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無轉無色相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無生性寂滅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離名相 諸佛無能說  稱歎及表示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離名相 
     無有能思惟  受持及演說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如是總持性  非文字詮辯 無有諸方所  亦非心所到 
     是法無歡喜  亦不住瞋恚 不動如山王  雖說無所得 
     總持實無有  乃至我亦無 若我自性空  總持亦無有 
     總持自性空  愚者計為有 由是妄分別  不聞生憂惱 
        若分別貪性  及以總持空 如是二分別  畢竟不可得 
     若了空性空  總持亦非有 乃至菩提分  三摩地亦空 
     若有能了知  總持及空性 乃至三摩地  於眼亦了知 
     若於眼盡邊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生邊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邊際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寂靜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流轉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無有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無生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寂滅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盡邊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生邊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邊際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寂靜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流轉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無有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無生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寂滅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於眼前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盡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生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邊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寂靜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流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無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無生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寂滅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貪瞋癡忿慢  嫉誑慳憂惱 過失垢毒箭  暴流黑白業 
     不生亦不滅  不去亦不來 不動亦不異  非作亦非行 
     非明亦非闇  非流捨暴流 無盡及無住  非行非不行 
     非字非攀緣  非出亦非入 分別妄想等  六十二諸門 
     各隨其義理  一切皆如是 若知眼前際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盡邊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生邊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邊際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靜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流轉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有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生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滅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於地不變異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生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滅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證入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出離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願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住相  不來亦不去 
     無邊與無盡  相應不相應 離名字計度  觀察與流轉 
     無有及修治  無言說表示 寂靜無所依  念住并正斷 
     神足及根力  覺支無畏道 如是諸地法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入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出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願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住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生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滅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我離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知眼前後際  遠離於斷常 
     因緣自性空  導師方便說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真說法 若思惟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思惟法 若修習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修習法 若了眼空性  即不趣菩提 
     諸佛於是人  常現前說法 若不了知眼  亦不了知色 
     若能了知眼  於色亦了知 若能了於眼  於色亦了知 
     若於色了知  於眼亦能了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因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寂靜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道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空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積集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事物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眼攝取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於眼不了知  是則生貪欲 
     若能了知眼  貪欲則不生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種種果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不退於志願  了達於性空 
     得諸三昧門  彼能善說法 不退於志願  於眼離分別 
     以無分別故  彼能善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眼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眼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句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句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文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文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名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名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色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色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依世相分別 
     不能善隨順  調伏諸眾生 若了眼性空  不依相分別 
     即能善隨順  調伏諸眾生 不了眼有無  處眾而說法 
     是人貪利養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有無  處眾而說法 
     是人不貪著  一切皆信受 不了眼性空  而處於法座 
     雖說多譬喻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性空  而處於法座 
     所說諸譬喻  一切皆信受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月光童子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卷35至54〈菩薩藏會〉

卷55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卷56至57〈佛說入胎藏會〉

卷58至60〈文殊師利授記會〉

卷61至76〈菩薩見實會〉

*   *   *   *   *   *   *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五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一〉

        〈開化長者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於室羅筏國。雨安居過三月恣舉已。作衣服竟。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化諸國。是薄伽梵成就廣大微妙名稱出現世間。為諸天人之所讚頌。所謂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深住自證具足神通。威德映蔽諸天世間魔王梵王阿素洛等。常為眾生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時。四部眾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及諸長者。天龍藥叉人非人等。以無量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供具奉獻如來。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漸次遊行至摩揭陀國。詣王舍大城住鷲峯山。

時。王舍城中有大長者名曰賢守。已曾親覲過去諸佛。宿殖善根。福感通被大族大富。資產財寶無不具足。時。彼長者聞大沙門出釋氏宮。證於無上正等菩提。與諸大眾來遊此國。彼佛世尊有如是等廣大名稱出現世間。十號具足。成就通慧說微妙法。乃至圓滿清白梵行。時。彼長者作是思惟。我今當往鷲峯山王。為欲奉見彼如來故。若我見者必獲善利。作是念已。與五百長者出王舍城將往佛所。

        爾時。世尊於日初分。服僧伽胝執持衣鉢。諸苾芻僧侍從圍繞。在大眾前威儀嚴整。進止安庠正智而行。顧視屈申端嚴殊異。為化眾生現乞食法。方欲入城處於中路。

        時。賢守等五百長者遙見如來。威嚴超挺眾所樂觀。成就金色之身大丈夫相三十有二。諸根寂定神慮憺怕。逮得上勝調順寂止。攝護諸根如大龍象。清淨無撓如澄泉池。足蹈七寶所成百千億葉紅蓮華上。為諸無數天人藥叉之所供養。雨大天華散如來上。其華若流彌滿于地。諸長者等既覩世尊。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遠而來。歎未曾有。以清淨心往如來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賢守等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神力映奪天仙吉祥魔梵。如來威德具大名稱。圓光妙色蔽諸大眾。世尊體相如大金山。容貌端嚴無等等者。世尊成就一切世間甚希奇法。我惟世尊威德如是觀何等相。棄捨家法。悟大菩提。

        爾時。賢守長者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我昔曾聞最勝尊  吉祥妙色大名稱 

        今覩威光勝所聞  如真金像備眾德 

        如來色像喻金山  高廣嚴淨觀無厭 

        威德莊嚴苾芻眾  猶如滿月處眾星 

        世尊頂相無能見  高顯映發踰山王 

        頂髻周圓漸次歛  其相平偃猶天蓋 

        紺髮軟膩而右旋  如安繕色帝青寶 

        鮮淨光踰孔雀項  我今瞻仰無厭足 

        面貌端嚴額平正  眉相皎淨若天弓 

        白毫映徹無瑕穢  光潔照曜如星王 

        發喜淨眼甚微妙  眾覩皆生欣樂心 

        我今奉觀無暫捨  頂禮淨眼世間依 

        鼻相高平修旦直  漸廣圓成如鑄金 

        脣相丹暉極清淨  喻頻婆果末尼等 

        妙齒鮮白含光潤  等鶴牛乳蓮華根 

        堅密齊平極明淨  調順奢摩他所感 

        齒及隨齒根深固  斷際上下皆齊整 

        佛牙光白最超勝  如彼鴈行王處中 

        善逝廣長之舌相  覆面薄淨如蓮華 

        赤銅赤色末尼寶  含暉皎鏡如初日 

        世尊耳相極端嚴  梵世天人不聞見 

        喬答摩種狻猊頷  無畏猶如師子王 

        我觀善逝咽喉相  能引世間甘露味 

        清淨映徹無瑕穢  具大神力不思議 

        頸前橫約修旦直  處中都無孅雜文 

        現人中勝天中天  恒食味中第一味 

        肩膊充圓悉成滿  胸臆雄猛威容盛 

        人中尊相世未聞  如山頂日光流照 

        手足兩肩及項後  七處光淨恒平滿 

        修臂傭圓象王鼻  雙掌垂下摩于膝 

        上身廣厚如獸王  瞿陀樹相周圓滿 

        那羅延力合成身  具足大力及忍力 

        無垢身毛皆上靡  隨現一孔一毛生 

        煙塵不污如蓮華  右旋相成而細軟 

        我昔傳聞隱密相  陰藏深如天馬王 

        髀腨周圓漸次斂  其相猶如天鹿王 

        足厚隆起跟圓長  手相網鞔如鴈王 

        平滿孅長二十指  赤銅甲色如蓮華 

        雙跖千輻金輪相  光淨微妙具莊嚴 

        如來遊步於世間  瞿拉坡相不相觸 

        去地四指蹈空行  眾寶紅蓮隨足現 

        顧視安行象王步  進趣端肅如天主 

        大聖威嚴無所畏  處眾踰於師子王 

        妙色映蔽毘沙門  威光超勝百千日 

        梵世天人尚無等  何況出過如來者 

        行住說法度眾生  天仙龍神咸恭敬 

        或散天華奏天樂  紛然繁會滿虛空 

        今覩世尊大神變  故我竊懷疑惑心 

        本觀何等勝功德  出家趣於無上道

 

  爾時。世尊告賢守長者曰。長者當知。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苦事之所逼迫。何謂為十。一者生苦逼迫。二者老苦逼迫。三者病苦逼迫。四者死苦逼迫。五者愁苦逼迫。六者怨恨逼迫。七者苦受逼迫。八者憂受逼迫。九者痛惱逼迫。十者生死流轉大苦之所逼迫。長者。我見如是十種苦事逼迫眾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逼迫事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我觀諸凡夫  閉流轉牢獄  常為生老病  眾苦所逼迫 

        愁憂及怨恨  死苦等所牽  為除牢獄怖  令欣出離法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惱害互相憎嫉。何謂為十。一者曾於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二者今於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三者當於我身作不饒益。心生惱害。四者曾於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五者今於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六者當於我之所愛作不饒益。心生惱害。七者曾於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八者今於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九者當於我所不愛而作饒益。心生惱害。十者於諸過失作不饒益。心生惱害。長者。我見如是十種惱害。惱害世間一切眾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惱害事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眾生互憎嫉  皆由十惱生  於我及我親  三世俱惱害 

        或於我非親  起諸饒益相  怨憎由此生  三世俱惱害 

        第十諸過失  生長怨憎苦  我觀如是過  厭患故出家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入於十種惡見稠林。由異見故不能自出。何謂為十。一者我見惡見稠林。二者有情見惡見稠林。三者壽命見惡見稠林。四者數取趣見惡見稠林。五者斷見惡見稠林。六者常見惡見稠林。七者無作見惡見稠林。八者無因見惡見稠林。九者不平等因見惡見稠林。十者邪見惡見稠林。長者。我見眾生入於十種惡見稠林不能得出。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如是諸惡見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愚凡夫  入惡見稠林  我見有情見  及以壽命見 

        斷見與常見  依無作見等  為安立正見  是故我出家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於無數劫具造百千那庾多拘胝過失。常為十種大毒箭所中。何謂為十。一者愛毒箭。二者無明毒箭。三者欲毒箭。四者貪毒箭。五者過失毒箭。六者愚癡毒箭。七者慢毒箭。八者見毒箭。九者有毒箭。十者無有毒箭。長者。我見眾生為於十種毒箭所中。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如是諸毒箭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愛箭毒眾生  過拘胝大劫  無明之所盲  從闇入於闇 

        欲箭中諸蘊  吸染名貪箭  悶亂過失箭  被服愚癡箭 

        陵高發慢箭  違諍起見箭  因有無有箭  墮有及無有 

        諸愚癡凡夫  鋒刃由其口  更相起諍論  此實此非實 

        為拔毒箭故  如來興世間  救諸中箭者  出家成聖道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十種愛建立根本。何者為十。所謂緣愛故求。緣求故得。緣於得故便起我所。緣我所故起諸定執。緣諸定執故起欲貪。緣欲貪故起深耽著。緣深耽著故起慳悋。緣慳悋故起於聚斂。緣聚斂故起諸守護。緣守護故執持刀仗。諍訟譏謗起種種苦。又因此故興別離語。長養諸惡不善之法。長者。我見眾生由此十種愛根本法之所建立。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得無根無所依法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愛所吞眾生  尋逐於諸欲  得利興我所  從此生定執 

        我當作所作  欲貪縛增長  耽著慳悋等  相續次第生 

        慳過染世間  能起堅積聚  聚斂故守護  遍生無有間 

        守護在愚夫  刀仗相加害  種諸不善業  因此生眾苦 

        觀愛因緣已  眾苦則不生  無根無住覺  諸覺中最上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皆由十種惡邪性故建立邪定。何等為十。一者邪見。二者邪思惟。三者邪語。四者邪業。五者邪命。六者邪精進。七者邪念。八者邪定。九者邪解脫。十者邪解脫智見。長者。我觀眾生由如是等十邪性故建立邪定。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如是諸邪性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懷邪見眾生  邪思惟境界  宣說於邪語  及行諸邪業 

        邪命邪精進  邪念與邪定  成就邪解脫  及趣邪智見 

        邪性決定聚  愚夫之所依  為令住正性  故趣無上道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於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何等為十。一者奪命。二者不與取。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離間語。六者麁語。七者綺語。八者貪著。九者瞋恚。十者邪見。長者。我見眾生由是十種不善業故。乘於邪道多趣多向多墮惡道。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超出一切諸邪道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害命眾生  劫盜他財物  行諸邪欲行  速墮於地獄 

        麁言離間語  妄語乖寂靜  綺語等凡夫  愚癡之所縛 

        貪著他資財  數起於瞋恚  興種種邪見  是人趣惡道 

        三種由身起  四種語業生  意能成三惡  故名惡行者 

        行諸惡業已  牽趣惡道中  吾今現世間  拔濟令出離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於十種染污法故。處在煩惱墮煩惱垢中。何謂為十。一者慳垢染污。二者惡戒垢染污。三者瞋垢染污。四者懈怠垢染污。五者散亂垢染污。六者惡慧垢染污。七者不遵尊教垢染污。八者邪疑垢染污。九者不信解垢染污。十者不恭敬垢染污。長者。我見眾生以如是等十染污法之所染污。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於無染無上法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世多分眾生  十染所逼迫  樂有為煩惱  曾不生厭離 

        慳垢所染污  一切愚凡夫  犯戒非寂靜  不習三摩地 

        瞋垢背忍辱  懈怠退正勤  其心不專住  惡慧愚鈍者 

        於父母師長  不遵奉言教  疑見網眾生  不求照世覺 

        誹謗於甚深  佛所說妙法  被服無明蘊  聖蘊懷輕賤 

        觀是染污已  誰樂處有為  當勤證寂滅  無為無染污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種纏縛之所纏縛。何謂為十。一者由慳嫉網之所纏縛。二者由無明膜之所覆翳。三者煩惱迷醉墮愚癡坎。四者愛欲駛流之所漂沒。五者末摩死節邪箭所中。六者忿恨密煙之所熏 。七者貪欲盛火之所燒然。八者過失毒藥之所悶亂。九者諸蓋毒刺之所遮礙。十者常處生死流轉飢饉曠野正勤疲怠。長者。我觀眾生為如是等十種纏縛所纏縛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證無纏無縛法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老吞少盛年  老壞淨妙色  老損念定慧  終為死所吞 

        病能摧勢力  劫奪勇猛心  壞諸根聚落  羸劣無依怙 

        死如羅剎女  猛健甚可畏  常隨逐世間  飲竭眾生命 

        我已厭世間  老病死逼迫  為求無老死  清安法出家 

        世為三火燒  我觀無救者  雨甘露法雨  滅除三毒焰 

        觀諸失道者  生盲癡瞽等  為與世間眼  示導故出家 

        眾生疑乳養  蘊蓋所蔽障  為彼除悔惱  說法故出家 

        愚夫互違反  伺隙興加害  為和怨憎故  利世故出家 

        於父母師長  力慢無恭敬  為摧憍慢幢  是故我出家 

        觀貪障世間  由財相損害  為得七聖財  斷諸法貧者 

        或致相刑殘  利已終非益  我觀定捨身  求離三有獄 

        三有昔未知  真實利益事  為開真實益  是故我出家 

        觀趣地獄者  惡業因熾然  受無邊重苦  為脫故出家 

        觀諸畜生趣  互相加殺害  無依為作依  悲心故出家 

        觀焰魔鬼趣  飢渴大苦逼  為證妙菩提  施不死甘露 

        人道追求苦  諸天捨命苦  觀苦遍三有  為濟故出家 

        我觀耽欲者  遠離諸慚愧  凌逼於尊親  荒婬甚猪狗 

        又觀諸愚夫  女媚所吞食  放逸造非義  為捨故出家 

        觀劫濁眾生  惡法嬈魔使  我為摧伏故  趣成無上覺 

        在家眾過本  出家趣菩提  故捨大地等  為窮生死際

 

  爾時。五百長者聞佛所說。得未曾有。方知如來是真覺者。即於佛前。異口同聲而說頌曰。


        我等怖畏老死逼  願宣妙法盡其際 

        世尊諸有趣清淨  離有性淨超諸有 

        願拔諸有令不有  及在禁閉有家者 

        世雄離染最解脫  遠離塵垢心清淨 

        調御法中大調御  願開微妙甘露門 

        備上妙色勝丈夫  天人世間無等者 

        世無等等最勝尊  願說妙法濟群生 

        三垢永滅吐諸過  慧眼清淨翳障消 

        淨塵離闇開癡網  願無等尊宣妙法 

        眾生苦聚無依怙  溺大有池無救者 

        願起慈悲廣濟心  速拔高昇安隱岸 

        有河憍慢癡迴澓  鬪訟病苦波濤盛 

        眾生漂沒無依救  願發慈心濟有流 

        朗日千億曜金山  佛身光盛踰於彼 

        願以勝妙梵音聲  宣布端嚴最上法 

        諸法自性本清淨  體相洞徹等明珠 

        無有作者無受者  不從他聞遍照覺 

        自然具足力無畏  行妙淨行稱無邊 

        無邊智解如遊空  願大法王宣妙法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是五百長者善根已熟。堪任法化。我今當為如應說法。令諸長者即於此處。除捨俗相以信出家。斷諸煩惱得漏盡慧。作是念已。即昇虛空結跏趺坐。諸長者等既覩神變。歎未曾有。於如來所倍生敬重信仰之心。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汝等善聽。世有十種逼迫苦事。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憂受。痛惱。生死。如是十種逼迫苦事。逼迫眾生。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惱害事。所謂曾於我身作不饒益。今於我身作不饒益。當於我身作不饒益。於我曾愛作不饒益。於我今愛作不饒益。於我當愛作不饒益。我曾不愛而作饒益。我今不愛而作饒益。我當不愛而作饒益。又於一切不饒益過心生惱害。如是十種惱害之事。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異見惡見稠林。所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數取見。斷見。常見。無作用見。無因見。不平等見。邪見。如是十種惡見稠林。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長者。世為十種大毒箭所中。所謂愛毒。無明毒。欲毒。貪毒。過失毒。愚癡毒。慢毒。見毒。有毒。無有毒。如是十種大毒之箭。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愛根本法。所謂緣愛故求。緣求故得。緣於得故便起我所。緣我所故起諸定執。緣諸定執故起欲貪。緣欲貪故起深耽著。緣深耽著便起慳悋。緣慳悋故起於聚斂。緣聚斂故便起守護。緣守護故執持刀仗。譏謗諍訟起別種語。種種諸苦惡不善法竝因斯起。如是十種愛根本法。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邪性。所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邪解脫。邪解脫智見。如是十種邪性。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不善業道。所謂害命。不與取。行邪婬。妄語。離間語。麁惡語。綺語。貪。恚。邪見。如是十種不善業道。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染污垢法。所謂慳垢。惡戒垢。瞋垢。懈怠垢。散亂垢。惡慧垢。不遵尊教垢。疑垢。不信解垢。不恭敬垢。如是十種染污垢法。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復次。諸長者。世有十種生死流轉大怖畏事。所謂纏縛慳嫉之網。覆翳無明之膜。墮墜愚癡深坑。漂沒愛欲駃流。末摩邪箭所中。薰㶿忿恨密煙。焚燒貪欲盛火。迷悶過失毒藥。遮障諸蓋毒刺。飢饉流轉曠野。如是十種。生死流轉大怖畏事。汝等今者欲解脫不。

        爾時。五百長者一心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願欲解脫所說十種逼迫苦事。所謂生老病死愁怨憂苦惱害生死。如是廣說乃至流轉飢饉曠野諸逼迫事。我等皆當願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是五百諸長者曰。汝等善聽。吾今當說正法之要。諸長者。眼不求解脫。何以故。眼無作無用故。眼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眼非是我應如是持。如是耳鼻舌身意。意不求解脫。何以故。意無作無用故。意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意亦非我應如是持。

        復次。諸長者。色不求解脫。何以故。色無作無用故。色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色亦非我應如是持。如是聲香味觸法。法不求解脫。何以故。法無作無用故。法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法亦非我應如是持。

        復次。諸長者。色蘊不求解脫。何以故。色蘊無作無用故。色蘊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色蘊非我應如是持。如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識蘊不求解脫。何以故。識蘊無作無用故。識蘊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識蘊非我應如是持。

        復次。諸長者。地界不求解脫。何以故。地界無作無用故。地界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地界非我應如是持。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識界不求解脫。何以故。識界無作無用故。識界不能思不能了別。是故。諸長者。識界非我應如是持。

        復次。諸長者。諸法不實分別所起。依於眾緣。無能無力從眾緣轉。若有眾緣假設諸法。若無眾緣則無假法。諸長者。一切諸法唯假施設。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滅。可以歸依。是故。汝等應如是知。

        是故。諸長者。一切諸法不實分別之所生起。依於眾緣羸劣無力從眾緣轉。若有眾緣假立諸法。若無眾緣則無假法。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靜可以歸依。

        如是。諸長者。若有不實分別。則有假立不正作意。若無不實分別。則無假立不正作意。若有不正作意則有假立無明。若無不正作意則無假立無明。若有無明則有假立諸行。若無無明則無假立諸行。若有諸行則有假立於識。若無諸行則無假立於識。若有假識則有假立名色。若無有識則無假立名色。若有名色則有假立六處。若無名色則無假立六處。若有六處則有假立於觸。若無六處則無假立於觸。若有於觸則有假立於受。若無於觸則無假立於受。若有於受則有假立於愛。若無於受則無假立於愛。若有於愛則有假立於取。若無於愛則無假立於取。若有於取則有假立於有。若無於取則無假立於有。若有於有則有假立於生。若無於有則無假立於生。若有於生則有假立老死。若無有生則無假立老死。

        如是。諸長者。云何為老。所謂情識惛耄。頭白髮落。皮緩面皺。壽命損減。諸根衰熟。諸行朽故。是名為老。云何為死。所謂喪滅轉世休廢墮落。諸蘊散壞委棄於地。捨眾同分是名為死。若老若死合名老死。

        諸長者。生若是有。有假老死。生若是無。無假老死。云何為生。所謂是生等生趣起諸蘊出現。及得諸處會眾同分。是名為生。

        諸長者。有若是有則有假生。有若是無則無假生。云何為有所謂欲有色有。及無色有。福及非福不動業等。是名為有。

        諸長者。取若是有則有假有。取若是無則無假有。云何為取。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故名為取。諸長者。愛若是有則有假取。愛若是無則無假取。云何為愛。所謂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愛。

        諸長者。受若是有則有假愛。受若是無則無假愛。云何為受。所謂眼觸所生受。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所生受。是名為受。

        諸長者。觸若是有則有假受。觸若是無則無假受。云何為觸。所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名為觸。

        諸長者。六處若有則有假觸。六處若無則無假觸。云何為六處。所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為六處。

        諸長者。名色若有有假六處。名色若無無假六處。云何為名色。所謂受想思觸作意。四大界及四大界之所造色是名名色。

        諸長者。識若是有有假名色。識若是無無假名色。云何為識。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名為識。諸長者。行若是有則有假識。行若是無則無假識。云何為行。所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名為行。

        諸長者。無明若有則有假行。無明若無則無假行。云何為無明。所謂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緣無知緣起無知。於緣生法。若黑若白。有緣無緣。有光影無光影。有罪無罪。可親近不可親近。無知無見。無對觀無達解。如是等相是名無明。

        諸長者。不正作意若有。則有假立無明。若無不正作意。則無假立無明。云何名為不正作意。所謂我於過去。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我往未來。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復於內身多起疑惑。云何名我。我為是誰。為有為無為。虛為實。是何等性。是何等處。是何等類。我昔何處住於彼處。起如是等不正作意。從六見中隨生一見。執有我見執無我見。或依我故而觀我見。或不依我而觀我見。又復虛妄起如是見。我即世間或當緣起。為常為恒不轉不變。永正住止。如是諸見。是名不正作意。

        諸長者。不實分別。若有則有假立不正作意。不實分別若無。則無假立不正作意。云何名為不實分別。謂我。有情。命者。丈夫。數取。生者。意生。摩納婆。作者。受者。是名不實。而諸無聞凡夫。妄起如是我分別。有情分別。命者分別。丈夫分別。數取分別。生者分別。意生分別。摩納婆分別。作者分別。受者分別。等分別故。是為不實分別。

        諸長者。如是不實分別。若有則有假立不正作意。不實分別。若無則無假立不正作意。

        諸長者。不正作意若有。則有假立無明。不正作意若無。則無假立無明。無明若有則有假立諸行。無明若無則無假立諸行。如是乃至生若是有。則有假立老死。生若是無。則無假立老死。

        爾時。佛告諸長者。汝今當知。一切諸法不實分別所起。依於眾緣。羸劣無力。從眾緣轉。眾緣若有則有假法。眾緣若無則無假法。

        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及以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滅。可以歸依。

        諸長者。於意云何。譬如大池所生諸魚水族之屬。依何力住。長者白言。世尊。此諸魚等依水力住。佛言。如是如是。諸長者。此水頗有思念為有力不。長者白言。世尊。此水無力無能。何所思念。佛言。如是如是。諸長者。不實分別所起諸法亦復如是。但假施設無力無能。從眾緣轉。眾緣若有則有假法。眾緣若無則無假法。

        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無生者老者死者盡者起者。唯有永斷諸趣清淨寂滅。可以歸依。

        是故。諸長者。汝等應正觀察如是眾緣。非安隱處難可保持。深生怖懼逃走遠避。復應觀察此是何法。因怖何法而來至此。汝等如是正觀察時。無法可得無怖無捨。何以故。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一切種求不可得故。諸法無我離塵垢故。諸法無眾生遠離我故。諸法無命出過生老病死愁憂苦惱逼迫等故。諸法無數取三世斷故。諸法無字。一切言音不可說故。諸法無著無所緣故。諸法寂靜寂滅相故。諸法普遍虛空性故。諸法性空無定屬故。諸法無動無所依故。諸法依實際住。善住無動相應故。諸法不可開闡。離相波浪故。諸法不可顯示。無相無形。無有光影。離諸行故。諸法非我所有。離我所故。諸法不可分別。離心意識故。諸法無有愛藏。超過眼耳鼻舌身意道故。諸法不可舉移。離生住壞故。諸法無作無用。離心意識故。諸法屬緣性羸劣故。

        諸長者。我說是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羸弱速朽難可保信。眾苦所集多病多害。汝諸長者。眼為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不應依止。當如是觀。

        復次。諸長者。眼如聚沫不可撮摩。眼如浮泡不得久住。眼如陽焰業惑愛生。眼如芭蕉性不堅固。眼如幻術從顛倒起。是眼如夢唯虛妄見。是眼如響繫屬眾緣。眼如光影業光影現。眼如浮雲聚亂散相。眼如流電剎那便滅。是眼無主猶如地。是眼無我猶如水。眼非有情猶如火。眼非壽命猶如風。眼非數取猶如空。眼為不實依藏諸大。是眼為空離我我所。是眼無知如草木土石。是眼無作機關風轉。是眼虛假朽穢所聚。是眼浮偽摧散破壞滅盡之法。眼如丘井常為老逼。眼無住際終歸磨滅。諸長者。眼為多過應如是觀。乃至於意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復次。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妄謂是眼。妄謂是耳。乃至妄謂是意。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是色。謂此是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色蘊。謂此受蘊。想行識蘊。亦復如是。諸長者。但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地界。謂此水界。火風空識亦復如是。

        諸長者。一切諸法唯有妄欲。異生愚夫不知妄欲故。謂此有為。謂此無為。乃至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諸長者。汝等今者應捨妄欲趣於無欲。於諸妻子家宅財物。深知虛妄不應執著。不執著故。以淨信心捨離家法。趣於非家當得無欲。

        諸長者。何等名為出家無欲。謂住尸羅別解脫戒。具足攝持威儀行處。見於小犯生大怖畏。受學律儀成就戒蘊。

        諸長者。汝等若能奉持戒已。於是六根六境五蘊六界。深知虛假皆不執著。以不著故是名出家無欲之法。諸長者。若不著眼乃至識界。以不著故則不保護。何者不保護。眼不保護。耳鼻舌身意不保護。色不保護。聲香味觸法不保護。色蘊不保護。受想行識蘊不保護。地界不保護。水火風空識界不保護。以不保護則無煩惱。若無煩惱則名為輕。云何為輕。謂無所見。若無所見則不依物起瞋害心。由無瞋害則不自害。不思害他。不思俱害。以無害故。則於無餘大涅槃界而便入證。諸長者。汝等應知。誰於寂滅而便入證。

        諸長者。眼不入寂滅。耳鼻舌身意不入寂滅。然因於眼起諸妄執。或計為我。或計我所。若遠離者即是寂滅。遠離何等而為寂滅。若遠離貪即是寂滅。若遠離瞋即是寂滅。若遠離癡即是寂滅。若離無智即是寂滅。

        復次。諸長者。過去無智不可遠離。未來無智不可遠離。現在無智不可遠離。然要因於遠離無智而正智起。諸長者。何等為智。所謂盡智。何等盡智。過去非盡智。未來非盡智。現在非盡智。

        然。諸長者。因離無智而此智生。此智不遠離智。因離眼無智而此智生。

        又。諸長者。眼非我所。若非我所則不取著。若不取著即是最上。若是最上即是解脫。何處解脫。於我執所而得解脫。有情執所。壽命執所。數取執所斷常執所。一切執所。乃至分別執所而得解脫。行者若能於執解脫。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非分別非不分別。何等不分別。所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行者爾時於一切法離散不積。捨而不取。捨故寂滅。解脫除遣。最勝解脫離諸繫縛。於何等處名為除遣。一切苦處而得除遣。汝諸長者。若求出離。勿於一法而生取著。何以故。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取著則無怖畏。

  復次。諸長者。眼非寂滅。耳鼻舌身意亦非寂滅。色非寂滅。乃至識界亦非寂滅。然諸長者。因於識界起不實執。或計為我及以我所。若離於此即是寂滅。遠離何等而得寂滅。謂遠離貪而得寂滅。離瞋離癡及以無智而得寂滅。

        復次。諸長者。過去無智不可遠離。未來無智不可遠離。現在無智不可遠離。然離無智而得智生。

        諸長者。何等為智。所謂盡智。何等盡智。過去非盡智。未來非盡智。現在非盡智。然。諸長者。因離無智而智得生。此智不遠離智。因離識無智故而智得生。而此識界非是我所。若非我所則不取著。若不取著即是最上。若是最上是即解脫。何處解脫。於我執所而得解脫。有情壽命乃至於一切分別執所。而得解脫。行者若能於執解脫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非分別非不分別。何等不分別。謂不分別我及我所。行者爾時離散不積。捨而不取。捨故寂滅。解脫除遣。最勝解脫。離諸繫縛。於何除遣。一切苦處而得除遣。汝諸長者。若求出離。勿於一法而生取著。何以故。若有取著則有怖畏。若無著者則無怖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取著生怖畏  由斯趣惡道  觀此有怖處  智者不應取 

        汝修諸聖道  應當善觀察  如是觀便得  異此則不可 

        一切處皆空  虛動非堅實  愛誑惑世間  勿於此生亂 

        我已知空法  了諸法不堅  湛然獲安泰  證無動妙樂 

        若如是了知  諸法唯空者  彼解脫眾苦  及滅於諍論 

        欲攝受一切  生諸災橫者  攝受故取著  著故生諸有 

        從有生於生  由生遠寂滅  生者老病死  如是大苦逼 

        無欲故無取  無取故無有  無有故無生  老病死亦爾 

        聚集資生具  一時皆棄捨  并捨愛妻子  趣苾芻威儀 

        勿貪親與財  咄哉念知足  勿如旃茶羅  下賤心來往 

        勿自恃持戒  輕毀犯戒者  恃戒凌於人  是名真破戒 

        譬如鹿被弶  若縛若致死  處魔羂慢者  縛害亦如是 

        慢能壞善心  又損自他善  故勿輕毀戒  況持戒梵行 

        當學大仙子  常住空閑處  勿顧於身命  趣寂靜解脫 

        應離無義本  順世尼乾論  愛敬演甚深  空相應妙法 

        內外十二處  我說心為本  彼復因業生  業由思久住 

        眼色俱為緣  而生起於識  緣闕則不生  譬無薪之火 

        如是生諸法  和合互相生  無作無受者  現作用如幻 

        一切內外法  我已知空幻  愚夫顛倒執  分別我我所 

        眼中無有情  外諸處亦爾  非我作壽者  諸法類應知 

        眼不思解脫  耳鼻舌亦然  身意等無作  諸法觀如是 

        譬如巨海中  鼓濤成沫聚  明眼者察知  審其非堅實 

        如是五蘊體  達者知非固  當解脫生老  愁憂災橫等 

        我法中出家  知諸法如幻  不虛彼信施  即名供諸佛

 

  爾時。五百長者聞是法已。即於此處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如無黑淨衣置染器中速受染色。如是。諸長者法眼清淨。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為長者宣說妙法。示教讚善。諸長者。我說此眼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之所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

        如是。諸長者。我說此耳鼻舌身意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諸長者。我說此色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之所熾然。乃至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諸長者。我說色蘊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之所熾然。乃至受想行識蘊亦復如是。

        諸長者。我說地界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之所熾然。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自性是苦而復熾然。何等熾然。所謂貪火瞋火癡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不安等法之所熾然。

        是故。諸長者。我今不執眼耳鼻舌身意。汝等亦應如是隨學。我今不執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不執色等諸蘊地等諸界此世他世。汝等亦應如是隨學。

        諸長者。汝等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執著者則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住。汝等不依色聲香味觸法時。汝等則不依於一切法住。汝等不依色蘊。乃至不依識蘊住者。則不依色蘊乃至識蘊住。汝等不依地水火風空識界時。則不依地界乃至識界住。汝等不依此世他世。及以一切世間住者。如是汝等不取一切法時。則不依於一切法住。若能不依一切法住者。是則名為非當有非不當有。汝等若悟非當有非不當有者。我說汝等解脫生老病死諸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生死所熾盛  燒然諸世間  受苦無能救  喪失於聖道 

        照世諸如來  時乃一興現  無剎那遠離  當起堅精進 

        修習於正行  慧觀應察知  如慧觀當得  異此非所獲 

        若於此修習  應知一切空  了達空法已  非心空菩提 

        貪瞋及與癡  是三毒大火  燒諸世愚者  長眠而不覺 

        生老病及死  愁歎諸苦等  知世逼迫已  勿依諸法住

 

  爾時。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欲於佛所出家。受具足戒修清淨行。未審世尊垂愍聽不。

        佛言。善來苾芻。即名出家具足戒已成苾芻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袈裟執受已  其髮自然斷  一切皆持鉢  即座成羅漢 

        知得羅漢已  於苾芻眾前  及對諸天等  大師已問說 

        昔於世依怙  廣行諸布施  隨其所生處  常感多安樂 

        彼今得見我  復生清淨心  由彼心清淨  故為說妙法 

        聞說得羅漢  永離於我見  證空法現前  解脫諸生死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六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

        〈金毘羅天受記品第二〉

  爾時。世尊於彼中道不移其處。令諸長者建立聖果。以如來威勢入王舍城。四眾圍繞容儀庠序。

        時。有護王舍城諸天藥叉大善神王名金毘羅。作如是念。今者如來形相殊異。於世間中最勝難遇。堪受人天之所供養。我等今當應以種種上妙供具奉獻如來。作是念已。便以最勝飲食具足香味成就妙色。奉上於佛。

        爾時。世尊愍其所獻。故為納受。時金毘羅王所領大藥叉眾六萬八千在虛空中咸生隨喜。以清遠音唱言。善哉善哉。時。金毘羅即以此義告其眾曰。我已奉佛上妙供具。汝等亦應以諸供養施苾芻僧。當令汝等於長夜中利益安樂。諸藥叉眾受王教已。即以上供施苾芻僧。時。諸僧眾哀受其供。

  爾時。世尊為乞食故入王舍城。既得食已將還所止。時。有無量千眾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及無量千人與非人。又有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眾生。隨從佛後。爾時。如來往彼最勝寬廣之地。敷如常座而坐其上。

        時。金毘羅與其部從。即持種種天曼陀羅花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復持種種天旃檀末諸供養具而散於佛。所謂勝散大勝散。妙散大妙散。作如是等慇懃散已。合掌佛前禮敬而住。

        爾時。如來知金毘羅及其大眾心之所念。即便微笑。諸佛常法現微笑時。從其面門出種種無量色光。所謂青黃赤白紅色銀色及水精色。其光遍照無量無邊一切世界。日月威光掩蔽不現。下照地獄令彼悅樂。乃至上踊至於梵世。所應作已而復還來。右繞七匝。或於世尊頂上而沒。或從兩肩或從兩膝而滅沒者。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若授畜生光從背沒。若授鬼趣從身前沒。若授人道從左脇沒。若授天趣從右脇沒。若授聲聞從兩膝沒。若授獨覺從兩肩沒。若佛世尊授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爾時。光明從頂上沒。

        時。長老阿難陀既覩世尊微笑光明。以七條衣覆左肩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足。以頌問曰。


        照世依怙者  何故放光明  利益世間尊  何緣現微笑 

        誰今下聖種  為佛菩提因  今為誰授記  誰應住解脫 

        大雄猛導師  非無因而笑  願牟尼當說  現光之所為

 

  爾時。世尊即便以頌報阿難曰。


        金毘羅淨心  奉獻諸供具  救世依怙者  故現斯微笑 

        捨神王報已  往三十三天  受彼天福盡  上生焰摩天 

        又生覩史多  受諸天欲樂  福盡生人中  興為智慧王 

        王四洲人主  自在轉輪帝  捨後人王已  便生梵世天 

        天上及人中  數往來不息  二十拘胝劫  常感諸妙樂 

        最後捨王位  出家求佛道  眾緣具足已  成究竟菩提 

        三萬諸藥叉  由奉養於佛  便捨藥叉報  生三十三天 

        後見慈氏尊  復獲阿羅漢  既蒙授道化  即各供諸佛 

        滿千藥叉眾  為住大菩提  由是善根故  不生諸惡趣 

        或有千藥叉  當供佛導師  求無上菩提  利益眾生故 

        或有二三千  持香花鬘等  當供養諸佛  為得佛菩提 

        或有千拘胝  當供諸佛已  修自體清淨  後證入菩提 

        金毘子世羅  具大神通力  亦發大願心  我當成等覺 

        曾供養諸佛  遍起於弘誓  今復供養我  心趣無上道 

        由此善根力  捨諸弊惡趣  當見慈氏尊  又獻拘胝蓋 

        獻拘胝蓋已  復獻拘胝衣  獻拘胝衣已  爾時便出家 

        具滿五百歲  專修行梵行  求最上菩提  利益眾生故 

        當成彼願故  修行施戒等  如殑伽沙劫  精勤常不斷 

        如是汝當知  為示現故說  彼修行勝行  倍增過上數 

        如前說譬喻  殑伽沙劫數  得見彼諸佛  當修大供養 

        奇哉勝妙智  奇哉無上心  諸眾大導師  名所不能顯 

        後當成正覺  一切眾生尊  號名曰醫王  普聞十方界 

        七十拘胝歲  說法度眾生  其兩足世尊  久當入寂滅 

        二十大集會  調伏眾生心  最後一大會  經二百億歲 

        如所說大會  度無量聲聞  如聲聞數量  菩薩眾亦爾 

        利益眾生已  如來方涅槃  正法住世間  經於百千歲 

        滿五百劫中  是苾芻成佛  於彼一一劫  千如來出現 

        諸有智慧者  當思法水灌  應生勇猛心  行多聞正理 

        遠於非正理  常修正理法  應修習多聞  由此慧增長 

        四根本法義  濟度諸菩薩  施戒聞捨法  賢善菩提道 

        為眾說是法  最勝無上乘  演布聲聞道  善斷諸疑網 

        諸有請問者  我今悉開許  能說深妙法  照世者難遇

 

  爾時。金毘羅子世羅即於佛前聞佛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作如是念。今者世尊將往鷲峯山王。我當復應於如來所殖少善根。作是念已。告其眾曰。卿等當知。如來當發王舍大城昇鷲峯山。卿等宜可發勇猛心。隨其力能辦諸供養。時。彼世羅即與官屬。從王舍城至鷲峯山。中間道路屏除草穢甎瓦礫石株[木+瓦]毒刺。極令遍淨如明鏡面。又以香水霑灑其地。敷勝妙衣遍于中路。散布名華量與人等。燒妙堅香順路普熏。列樹幢旛懸諸寶蓋。於虛空中張施繒綵。條別間設羅布其上。又作種種天諸音樂前後充滿。其路極廣盡一箭道。皆遍覆以水生諸花。所謂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又以鴛鴦勝鳥間錯其花行列道側。於彼道上。又以金縷繒綵而用敷之。上施七寶所成殊妙等網遍覆于道。

        時。彼世羅於佛由路。作如是等大莊嚴已。自化其身極令姝大。與諸官屬歡喜踊悅。倍生欣慶發諸勝心。所謂暢適心調善心。柔軟心清淨心。離蓋心充美心。歸依佛心歸依法心歸依眾心。不動菩提心不退轉心。無等心無等等心。超過一切三界心。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起大悲心起大喜心起大捨心。起一切佛法器心。堅心固心。不可壞心不朽敗心。捨離聲聞獨覺地心。成立一切菩薩地心。彼住如是諸勝心已。往如來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我已為世依  辦無上供養  佛為世間尊  演最上法者 

        十力皆成就  安住諸無畏  利益眾生事  如導師所作 

        具相三十二  八十隨形好  世怙猶如日  流光遍於世 

        轉於妙法輪  最勝十二行  宣布深妙法  利益群生故 

        顯示諸神變  如佛之儀式  為多拘胝眾  作諸利益事 

        未來諸大雄  祐世間如日  宣揚彼聖法  悟成無上智 

        為舍為救拔  為道為歸趣  為諸生盲眾  導之施慧眼 

        五趣眾生類  我當作依怙  解脫諸苦聚  如先佛所離 

        我為兩足尊  天中天日月  天帝那伽眾  阿素洛奉敬 

        所設諸供具  世無有等者  我作上妙業  無有相似者 

        如法主世尊  具足三十二  上微妙福相  世無與等者

 

  爾時。世尊為金毘羅子世羅而說頌曰。


        諸供大師者  為最上法因  彼有情中勝  菩提不難得 

        供養照世間  光性世依怙  諸天龍及人  所應供養者 

        悟上妙菩提  坐最勝道樹  摧伏諸惡魔  為眾生說法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天龍藥叉羅剎健達縛緊捺洛牟呼洛伽人與非人。復有無量百千那庾多拘胝諸眾生等。前後圍繞。佛於其中最居眾首。以如來大威德故。大神通故大宗勢故。種種自在大變化故。放大光明震動大地。雨大蓮花滿虛空中。鼓於百千那庾多拘胝天諸伎樂。時。諸大眾歎未曾有。既覩神變倍加恭敬。

        爾時。如來足步蓮花大如車輪。隨莊嚴道往鷲峯山王。既到彼已。告長老阿難陀曰。汝為如來敷置勝座。所謂最上之座。法座微妙座。勝過一切三界座。尊勝座佛座如來之座。我當於此坐。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說大乘菩薩行所依經。名微妙吉祥大菩薩藏。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山崩墮。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網斷絕。此經能令一切眾生疑根不生。此大乘經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哀愍大眾及諸天人。是故。如來方為開闡。

        爾時。長老阿難陀如佛所教。敷施法座。時。彼眾中有六十八拘胝天子。各捨上衣。為如來故敷法座上。佛於其上如常敷座。顧諸天子。而說頌曰。


        諸天敷衣服  最勝上微妙  救世大導師  安處此法座 

        到諸法彼岸  如來昇座已  大地六種動  令眾皆歡喜 

        放光照佛土  并耀諸山王  世尊現神通  濟度樂法者 

        諸天龍及人  鳩槃荼餓鬼  布怛那等眾  互相見無障 

        百千那庾多  拘胝諸天等  覩佛放光明  此時甚難遇 

        頻毘婆羅王  諸大臣圍繞  來詣世依怙  最勝如來所 

        佛知天龍人  大眾皆坐已  為利諸眾生  顧視於四方 

        告諸有疑者  當問兩足尊  我將導世間  善斷諸疑網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為聽法者皆來集會。既聞如來說是法已。為聞法故靜息外緣。心住一境攝念而住。

        爾時。世尊告長老大目揵連。汝今當知。有誰苾芻住在遠處未來會坐。當召令集。

        時。長老大迦葉在大雪山南面而住。大目揵連憶念知已。以神通力往彼白言。如來今者在鷲峯山。於大眾前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阿素洛等。當說妙法。正待仁者。可共往彼。勿令我等於法障礙。時。大迦葉語大目揵連言。汝且前往。吾尋後至。作是語已。時。大迦葉不起于座。化神通力入王舍城。將從四部導眾而行。往鷲峯山頂禮佛足。於大眾中對於佛前。不遠而坐。時。大目揵連覩斯化已。以神通力來至佛所。乃見迦葉先已處座。白迦葉言。尊者。成就速疾大神通分。乃能不起本座現斯神化。大迦葉言。世尊說汝神通第一。吾今微現未可涉言。

*   *   *   *   *   *   *

        〈試驗菩薩品第三〉


  爾時。長老舍利子即從座起。以欝多羅僧覆左肩上。偏袒右肩以右膝輪而置於地。向佛合掌恭敬而住。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少問。唯願如來應正遍知哀愍聽許。為我解說。佛告長老舍利子言。恣汝所問。如來今者當為解說。令汝心喜。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成就幾法。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成就幾法。身業不動語業不動意業不動。不為天魔及魔軍眾之所嬈轉。從初發一切智心修行正行。地地增勝善巧方便。為一切眾生作勝導師為普導師。為大照炬為大梯隥。為橋為船為濟度者。為彼岸者為舍為救。為歸為趣而能不捨一切智心。

        爾時。舍利子欲重宣此義以頌問曰。


        菩薩何等義  能住大菩提  何名德及法  由此悟無上 

        又行何等行  利益諸眾生  修習何法已  成佛人中勝 

        云何伏惡魔  住最勝菩提  震動拘胝土  悟無上正覺 

        菩薩者何義  如是句云何  云何為菩提  及無上佛法 

        云何行世間  利益群生類  不染如蓮花  解脫拘胝眾 

        云何為天龍  非人等供養  我諸所請問  慈悲願為說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子。善哉善哉。吾今當為分別解說。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則能攝受汝所問法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何者一法。謂菩提心及備信欲。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則能攝受無邊佛法。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信欲具足。復以何義名菩提心。佛告舍利子。信欲具足者。是謂堅實不可壞故。是謂牢固不可動故。言不動者無蹶失故。無蹶失者能善住故。能善住者不退轉故。不退轉者觀眾生故。觀眾生者大悲根本故。大悲根本者不疲倦故。不疲惓者成熟眾生故。成熟眾生者善知自樂故。善知自樂者無希望故。無希望者不染資具故。不染資具者為眾生依故。為眾生依者觀待下劣眾生故。觀待下劣眾生者為救濟故。為救濟者為歸趣故。為歸趣者不卒暴故。不卒暴者善觀察故。善觀察者無怨嫌故。無怨嫌者善調信欲故。善調信欲者無所存故。無所存者善清淨故。善清淨者妙鮮白故。妙鮮白者內離垢故。內離垢者外善清淨故。舍利子。如是堅實難壞。乃至內離於垢外善清淨者。是名信欲具足也。

  佛復告舍利子。菩提心者何相何貌。舍利子。菩提心者無有過失。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染故。菩提心者相續不絕。不為餘乘中所證故。菩提心者堅固難動。不為異論所牽奪故。菩提心者不可破壞。一切天魔不傾敗故。菩提心者常恒不變。善根資糧所積集故。菩提心者不可搖動。必能獨證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妙善安住。於菩薩地善安住故。菩提心者無有間斷。不為餘法所對治故。菩提心者譬如金剛。善能穿徹佛深法故。菩提心者勝善平等。於諸眾生種種欲解無不等故。菩提心者最勝清淨。性不染故。菩提心者無有塵垢。發明慧故。菩提心者寬博無礙。含受一切眾生性故。菩提心者廣大無邊。如虛空故。菩提心者無有障礙。令無礙智遍行一切無緣大悲不斷絕故。菩提心者應可親近。為諸智者所稱讚故。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為能建立。建立一切喜樂事故。菩提心者發生諸願。由戒淨故。菩提心者難可摧滅。由住忍故。菩提心者不可制伏。由正勤故。菩提心者最極寂靜。由依一切大靜慮故。菩提心者無所匱乏。由慧資糧善圓滿故。

        復次。舍利子。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尸羅蘊三摩地。蘊般羅若。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之根本也。又。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之根本也。

        舍利子言。菩提心者。謂以此心用菩提為生體故名菩提心。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信欲菩提心故。是名菩提薩埵。是名廣大薩埵。是名極妙薩埵。是名勝出一切三界薩埵。是名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是名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是名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菩薩摩訶薩以具如是諸業淨故。不為天魔及魔軍眾之所嬈轉。從初發一切智心修行正行。地地增勝善巧方便。不為一切世法所動。能為眾生作大導師。作勝導師作普導師。為大照炬為大梯隥。為橋為船為濟度者。為彼岸者。為舍為救為歸為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發一切智心故。魔及魔軍不能傾動。

  爾時。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具如是淨信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心多淨信。樂覩賢聖。樂聞正法。樂不慳悋。開舒心手。而行大施。欣樂大捨。樂均普施。於諸眾生心無罣礙。心無穢濁。心無憒亂。心不間雜。於業業報深心奉敬。無疑無慮。知黑白法果報不壞。乃至命難不起諸惡。永離殺生。不與取。邪婬行。妄語。乖離語。麁惡語。綺語。貪染。瞋恚。愚癡。邪見。為斷如是不善業道。受持奉行十善業道。由具信故於諸沙門若婆羅門。正至正行具德具戒。其心純淨成調順法。具足多聞勤行諮問。修正作意調善寂靜。親近寂滅不起諍訟。非不愛語。善知信欲。非不善知。善法相應。遠諸惡法。不掉不高。性離躁動。性離麁言。語無浮雜。守念正住。心安妙定。善斷有本。不中毒箭。捨離重擔。超度疑慮。及以後有諸佛世尊。菩薩摩訶薩聲聞獨覺。於如是等善知友所。如實覺已。親覲敬仰奉事將遇。行者如是於善知友身行奉事。復以法施而攝受之。宣說妙法示教讚喜。所謂若行柁那得大財富。若行尸羅得生天樂。若好多聞獲得大慧。若修諸定便離繫縛。復為開顯種種微妙清淨勝法。此是布施此布施報。此是慳悋此慳悋報。此是尸羅此尸羅報。此是犯戒此犯戒報。此是忍辱此忍辱報。此是瞋恚此瞋恚報。此是正勤此正勤報。此是懈怠此懈怠報。此是靜慮此靜慮報。此是亂心此亂心報。此是智慧此智慧報。此是惡慧此惡慧報。此身妙行此身妙行報。此身惡行此身惡行報。此語妙行此語妙行報。此語惡行此語惡行報。此意妙行此意妙行報。此意惡行此意惡行報。此善此不善。此應作此不應作。此若作已感得長夜義利安樂。此若作已感得長夜非義非利非安樂果。

        舍利子。行者如是為諸善友。宣說是法示教讚喜。已覺知堪任大法器者。即為開示甚深微妙空相應法。所謂空法。無相法。無願法。無行法。無生法。無起法。無我法。無數取法。無壽命法。無眾生法。

        復為開示甚深緣起。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憂苦身心焦惱。如是種種生起純大苦聚。

        又。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

        舍利子。又應為說。此中無有一法。是有可得而可滅者。何以故。由彼諸法從因緣生。無有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從因緣轉。又無一法流轉旋還。亦無隨轉。由癡妄故假立三界。從煩惱苦之所流轉但假施設。行者如是如實觀察癡妄之時。無有一法能作餘法。若於是中無有作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無有一法流轉旋還。流轉旋還不可得故。

        舍利子。行者若聞如是甚深法已無疑無慮。善入諸法無罣礙性。是人不著於色。不著受想行識。不著眼色及以眼識。不著耳鼻舌身意法及以意識。皆不可得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信受如是性空法已。不退見佛。不退聞法。不退奉僧。在在所生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奉僧。面生佛前猛勵正勤志求善法。是人住正勤已。不戀居家男女眷屬奴婢僕使及諸資具。是人不為婬欲所嬈。速於今生捨盛年樂。以淨信心於佛法中出家入道。既出家已得善知識善伴善友。善住思惟善住信欲。由善住信欲故。善聽聞法堅奉修行。不但言說以為宗極覺慧成就。樂求多聞無有厭足。如所聞法以無染心為他廣演。於諸利養恭敬名譽情無希望。不捨正義妄為他說。如其所聞如其所住而為說法。於聽法眾起大慈心。於諸眾生起大悲心。

        舍利子。行者如是有多聞故。不顧身命。少欲知足。寂靜欣樂。易滿易養。樂處空閑。如所聞法觀察其義。依於實義不依於文。為諸天人阿素洛界之所依止。不專為己。為諸眾生求於大乘。所謂佛智無等智無等等智。勝出一切三界之智。

        舍利子。我說是人獲得第一不放逸法。舍利子。云何名為不放逸法。所謂諸根寂靜。何等諸根寂靜。所謂眼見於色不取相貌。如實覺知色味色患及色出離。如是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意所識法。不取相貌。如實覺知法味法患及法出離。

        舍利子。如是名為心不放逸。復次。不放逸者。調伏自心善護他心。除樂煩惱趣樂正法。不行欲覺恚覺害覺。不行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不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不行不如理作意。不行一切惡不善法。此則名為不放逸也。

        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既不放逸。能勤修習如理作意。若法是有如實知有。若法是無如實知無。觀察此中。何者是有何者是無。即以慧力如實能知。正修習者聖解脫有。邪修習者聖解脫無。無業報者此則是有。有業報者此則是無。

        復次。眼為是有。有眼者無耳鼻舌身意。意為是有。有意者無。復次。色為無常苦變異法。此則是有。色為常住不變不壞。此則是無。受想行識無常苦變異法。此則是有。受想行識常住不變不壞。此則是無。

        復次。無明為緣諸行則有。若無無明諸行則無。乃至以生為緣老死則有。若無生者老死亦無。

        復次。施感大財此則是有。施感貧窮此則是無。持戒生天此則是有。犯戒生天此則是無。聞生大慧此則是有。諸惡慧者能生大慧此則是無。修定離縛此則是有。修定繫縛此則是無。

        復次。若如理作意而有繫縛。不如理作意離繫縛者。此二俱無。若諸菩薩發起正勤菩提則有。若起懶惰菩提則無。若無憍慢出家授記。是名為有。若憍慢者寂滅則無。

        復次。遍一切處空性是有。遍一切處有我數取眾生壽命丈夫等類。此則為無。

        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行不放逸。能善修習如理作意。世間智者同知是有。施設為有。世間智者同知是無施設為無。

        舍利子。若定說有非正了知。若定說無是亦名為非正了知。何以故。諸佛世尊所說實義能隨覺了故。

        舍利子。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安處四種鄔柁南中。何等為四。所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舍利子。所演一切行無常者。如來為諸常想眾生斷常想故。所演一切行苦法者。如來為諸樂想眾生斷樂想故。所演一切無我法者。如來為諸我想眾生斷我想故。所演寂滅涅槃法者。如來為諸住有所得顛倒眾生。斷有所得顛倒心故。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若聞如來說一切行為無常者。即能善入畢竟無常。若有聞說一切行苦。則能興厭起離願心。若有聞說諸法無我。則能修習於三摩地妙解脫門。若有聞說寂滅涅槃。則能修習無相三摩地。而不非時趣入真際。

        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能善修習如是法者。終不退失一切善法。速能圓滿一切佛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七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三〉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善住如是清淨信已。復能信受如來應正遍知十種不可思議法。諦奉清淨無惑無疑不異分別。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舍利子。何等名為如來十種不思議法。舍利子。一者信受如來不思議身。二者信受如來不思議音聲。三者信受如來不思議智。四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光。五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尸羅及以等觀。六者信受如來不思議神通。七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力。八者信受如來不思議無畏。九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大悲。十者信受如來不思議不共佛法。

        舍利子。是名十種不思議法。若有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興起正勤。不怯不退不生捨離。發如是心。我今未得不思議法。寧使風所轉身皮肉筋骨受大苦惱。或復血肉乾枯竭盡。要必勤行精進中無暫廢。

        如是。舍利子。已得信解諸菩薩摩訶薩。若聞如是如來十種不思議法。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身難思議  為真法身顯  無相不可觀  唯佛子能信 

        諸趣雜種類  音聲不可思  隨音為說法  信諸佛境界 

        一切種群生  三世諸根異  佛皆能覺了  信是不思議 

        諸佛無邊光  光網不思議  遍滿十方界  無邊佛土海 

        佛戒超世間  不依止世法  神足不思議  菩薩能信受 

        眾生不能知  如來之境界  如來常在定  解脫不思議 

        法界不相雜  唯佛力能知  大仙諸智力  猶若空無際 

        為利一眾生  住無邊劫海  令其得調伏  大悲心如是 

        一切諸群生  種種問難海  一音令悅解  無畏不思議 

        成一切種智  隨覺於諸法  及不共佛法  遍智皆能見 

        一切難思議  諸佛法如是  有能奉信者  是為善住信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身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所謂如來身者。永斷一切惡不善法。何以故。由能成就一切微妙諸善法故。如來身者。遠離一切不淨洟唾痰癊膿血大小便利。何以故。如來久已解脫一切骨肉筋脈故。如來身者自性清徹。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如來身者無量功德。久已積集福智資糧。一切眾生慧命依止。如來身者無量淨戒之所熏修。無量等觀及無量慧解脫解脫智見之所熏修。如來身者諸功德華之所嚴飾。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又如光影之所照耀。如來身者不可思議等虛空界極法界性。如來身者清淨無染遠離一切諸染穢濁。如來身者即是無為遠離一切諸有為相。如來身者是虛空身。是無等身無等等身。一切三界無與等身。如來身者無譬喻身。無相似身。如來身者清淨無垢。離諸煩惱自性清徹。

        又。舍利子。如來身者不可以前際求。不可以後際求。不可以現在求。不可以生處種姓求。如來身者不可以色求。不可以相求。不可以好求。如來身者不可以心求。不可以意求。不可以識求。如來身者不可以見求。不可以聞求。不可以念求。不可以了別求。如來身者不可以蘊求。不可以界求。不可以處求。如來身者不可以生求。不可以住求。不可以壞滅求。如來身者不可以取求。不可以捨求。不可以出離求。不可以行求。如來身者不可以顯色求。不可以相貌求。不可以形色求。不可以來求。不可以去求。如來身者不可以淨戒作意求。不可以等觀作意求。不可以正慧作意求。不可以解脫作意求。不可以解脫智見作意求。如來身者不可以有相求。不可以無相求。不可以諸法相求。如來身者不可以力增益求。不可以無畏增益求。不可以無礙辯增益求。不可以神通增益求。不可以大悲增益求。不可以不共佛法增益求。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求如來身者。當應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自性求如來身。舍利子。如來身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之身。無變異身。無動壞身。無分別身。無依止身。無思慮身。如來身者即是安住善住得不動身。如來身者即是無色色自性身。即是無受受自性身。即是無想想自性身。即是無行行自性身。即是無識識自性身。

        舍利子。如來身者無有無生無四大身。如來身者即是希有希有法身。如來身者非眼所起。不在色中亦不在外。不依於耳。不在聲內亦不在外。非鼻所知。不在香中亦不在外。非舌所顯。不在味中亦不在外。不與身合。不在觸中亦不在外。如來身者不依心轉。不依意轉。不依識轉。安住不動。非是旋還亦不隨轉。

        舍利子。如來身者等量虛空。如來身者極於法界。如來身者盡虛空界。舍利子。是名第一如來不思議身。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思議身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拘胝那庾劫  行無量大行  善淨身三業  獲無等佛身 

        慈心遍十方  起大悲行施  常離邪婬行  得勝虛空身 

        於世尊福田  佛子廣行施  捨淨珍服等  如無量殑沙 

        奉持於淨戒  如犛牛護尾  假使碎身苦  於怨大忍生 

        正勤波羅蜜  修行極疲苦  發弘大誓願  求常住佛身 

        樂觀諸定境  樂廣慧方便  樂觀於法界  願等法界身 

        於佛行善已  成無等妙覺  獲大虛空身  清白離塵染 

        無我人性空  無相不可說  證是牟尼身  過諸眼境界 

        意淨離色聲  本空無起作  見真如身者  則見十方佛 

        如種種幻化  象馬狂夫等  誑惑愚倒者  如是觀十方 

        三世無量佛  同處法性身  無等等虛空  極清淨法界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可思議身。菩薩摩訶薩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音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出世愍諸含識敷演法化。所發音聲齊於眾會。由所調伏眾生力故。如來音聲普遍十方無量世界。令諸眾生心歡喜故。

        舍利子。然諸如來所出音聲雖遍世界。不作是念。我為苾芻眾說法。我為苾芻尼眾說法。我為鄔波索迦眾。鄔波斯迦眾。婆羅門眾。剎帝利眾。長者眾。天眾梵眾。如是等眾而為說法。亦不作是念。我今演說契經。應頌。記莂。伽他。自說緣起。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譬喻。解釋。如是等趣十二分教。初未生念為之敷演。

        舍利子。如來隨諸眾集。所謂苾芻乃至梵眾。如其所聞種種正勤而為說法。是諸眾生樂聞法故。各自謂聞如來法聲面門而發。然是法聲於其所說。種類言詞不相障礙。各別悟解自所了法。是則名為不可思議。

        舍利子。諸佛如來先福所感。果報音聲其相無量。所謂慈潤聲。可意聲。意樂聲。清淨聲。離垢聲。美妙聲。喜聞聲。辯了聲。不䩕聲。不澁聲。令身適悅聲。心生踊躍聲。心歡悅豫聲。發起喜樂聲。易解聲。易識聲。正直聲。可愛聲。可喜聲。慶悅聲。意悅聲。師子王吼聲。大雷震聲。大海震聲。緊捺洛歌聲。羯羅頻伽聲。梵天聲。天鼓聲。吉祥聲。柔軟聲。顯暢聲。大雷深遠聲。一切含識諸根喜聲。稱可一切眾會聲。成就一切微妙相聲。

        舍利子。如是等如來音聲具足如是殊勝功德。及餘無量無邊功德之所莊嚴。舍利子。是名第二如來不思議音聲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思議音聲具足無量殊勝功德。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導師演妙音  所謂梵音聲  由是法具足  令諸梵歡喜 

        牟尼演妙音  從大悲流涌  謂與慈相應  喜捨亦如是 

        如是具足音  滅眾生貪火  息除瞋恚毒  壞裂諸癡暗 

        假使贍部洲  無量種人聲  縱獲遍聞已  終不悟解脫 

        天地虛空聲  不悟亦如是  若聞聖主聲  必能證寂滅 

        二足及四足  多足及無足  悉同彼音聲  悟之善惡法 

        三千世界內  下中上音聲  隨彼種類音  化令證解脫 

        演無分別聲  無縛無攝受  處定開真諦  聞者息煩惱 

        無邊眾生聞  佛法僧音聲  及施戒聞忍  如來聲如是 

        彼聲非有量  聲智但無邊  信佛聲無疑  唯聰慧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大智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無礙智見不可思議。於一切法中依之而起。諸菩薩摩訶薩則能信受諦奉。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為生信故。依如來智波羅蜜多廣說譬喻。諸有智者便得開解。舍利子。假使有人以殑伽沙等世界中所有草木莖幹枝葉。下至量齊四指積為大聚。以火焚之乃變成墨。擲置他方殑伽沙等世界海中。於百千歲就以磨之盡為墨汁。舍利子。如來成就如是無礙智見。以是智故。從彼如是大海之中取一墨滴。以智力故。分析了知是某世界。如是樹成某根某莖。某枝某條花果葉等。類別所作皆悉了知。何以故。舍利子。由如來善通達法界故。而能如是了知此墨從某世界某樹而來。如是次第乃至廣說。舍利子。是名如來應正遍知。具足如是大神通力。具足如是大威德力。具足如是大宗勢力。

        是故。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大智清淨信受。又於佛所起愛敬心者。彼善男子善女人。所有善根叵知其邊速盡苦際。何以故。舍利子。如來善通達法界故。由通達故。若有眾生於如來所起微善者。盡於苦際畢竟不壞。舍利子。我今為汝復說譬喻。令有智者因此喻故於義解了。

        舍利子。如有男子壽命百年。此人持一毛端。散分以為百五十分。取毛一分霑水一滴。來至我所而作是言。敢以滴水持用相寄。後若須者當還賜我。爾時。如來取其滴水置殑伽河中。而為彼河流浪洄澓之所旋轉。和合引注至于大海。是人滿百年已來至我所。而白我言。先寄滴水今請還我。舍利子。如來成就不思議智。由是智故。如來應正等覺。知彼水滴在于大海。便以一分毛端就大海內。霑本水滴用還是人。舍利子。此譬喻者義何謂耶。所謂眾生曾以一滴微善之水。寄置如來福田手中久而不失。

        如是。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不思議智清淨信受起愛敬心。緣念如來興諸供養。又以名花散空奉獻。是人所有善根叵知其邊速盡苦際。何以故。舍利子。如來善通達法界故。若人於如來所起一念善心者。盡於苦際畢竟不壞。

  爾時。長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不思議大智離識而轉不。佛言。不也。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云何為智。云何為識。

        佛言。舍利子。有四識住識。依此住故名識住。何者為四。所謂色識住者識緣於色識住色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受識住者識緣於受識住受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想識住者識緣於想識住想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行識住者識緣於行識住行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舍利子。如是等相名之為識。復以何等名之為智。所謂不住五受蘊中了達識蘊。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名為識。所言智者。若有不住四大界中能善通達識之法界不相離者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眼所知色。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是名為識。所言智者。於內寂靜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住有為法。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住生滅者名之為識。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舍利子。如是諸相若識若智。是名如來第三不思議大智。若諸菩薩摩訶薩聞如是不思議大智無障無礙。一切法中依之而起。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無量殑伽沙  十方界草木  盡焚成墨灰  億載磨于海 

        十力智深妙  取滴示含生  如實分別知  此某界樹等 

        如是十方界  塵水示如來  佛智等虛空  遍曉無疑滯 

        十方眾生心  發貪瞋癡行  如實悉能知  無增減解脫 

        十力世尊智  照明於法界  無分別離思  佛子能信受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大光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諸佛如來善通達法界故不可思議。由通達故一切如來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而無障礙。舍利子。譬如空中無諸雲霧。日輪炎盛放大光明遍照於世。如是。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放大光明遍照一切。亦復如是。

        又。舍利子。如世間中燈油之光。於螢火光為廣為大。顯照明淨超過最勝。燭炬之耀超勝燈光。庭燎火聚又勝燭炬。藥草發光踰於火聚。星宿之光倍過藥草。滿月流光又過星耀。炎盛日光踰超於月。四天王天身所發光宮殿光。牆壁光。莊嚴具光。倍勝於前不可為喻。如是展轉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宮殿牆壁身莊嚴具。皆發光明又倍於上。梵身天光。梵輔天光。梵眾天光。大梵天光。如是少光。無量光。光淨少淨乃至遍淨。廣果。有想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所有身光。宮殿光。牆壁光。莊嚴具光。比前諸光為最第一。如是色究竟天所有光明。比於如來正遍知光。而如來光超過於彼。微妙顯照最勝明淨。廣大第一不可為喻。

        何以故。舍利子。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

        又。舍利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光。比如來光百倍不及其一。乃至優波尼商倍不及其一。如是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次。舍利子。如贍部捺陀金置凡金中。令彼凡金猶如墨聚失於明照。如是。舍利子。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光明。若於如來光前不能明照亦復如是。又一切世間所有諸光。於如來光前不可說言。有光有淨有勝有上有無上也。

  復次。舍利子。汝今當知如來不為憐愍眾生攝持此光。令周一尋者但以一分業所生光。則能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令日月光悉不復現。若如是者不可分別有晝有夜。不可分別有月半月。及以時節歲數分齊。但為憐愍諸眾生故現周一尋。舍利子。若如來應正遍知。發意欲以光明遍滿。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則能遍照。何以故。舍利子。如來以得第一般若波羅蜜多故。舍利子。我今為汝更說譬喻重明此義。諸有智者倍增顯了。

        舍利子。假使有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置衣襟中往至東方。過爾所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展轉盡此微塵。而此東方所有世界未盡其邊。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舍利子。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得是世界諸邊際不。舍利子言。不也。薄伽梵。不也。蘇揭多。舍利子。是諸世界所有諸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如來光最為第一。彼一切光於如來光百倍不及其一。乃至優波尼啇分不及其一。如是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子。如來發意。欲以光明遍照一切世界。則能遍照。何以故。由如來得第一般若波羅蜜多故。舍利子。如來光者無有障礙。所有牆壁。若樹若木。若輪圍山大輪圍山。乾陀摩達那山。目脂隣陀山。大目脂隣陀山。伊沙陀羅山。雪山黑山。及蘇迷盧山王。如是等皆不能障。佛之光明悉能洞徹。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舍利子。少智眾生不能信解如來光者。或有眾生見如來光唯照一尋。次有智者見如來光照於二尋。次有智者見如來光照拘盧舍。次大智者乃至能見如來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子。乃至百千世界主梵天王。能見如來光明遍照百千世界。如是展轉乃至已登上地諸大菩薩摩訶薩。能見如來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

        舍利子。如來為欲憐愍諸眾生故。又放光明遍照如虛空等諸眾生界。舍利子。是名第四如來不思議光。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說是大光不可思議如虛空已。無惑無疑清淨信受。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日月等光明  及諸釋梵等  乃至色究竟  無光等佛者 

        色究竟天光  遍照三千界  比佛一毛光  十六不及一 

        如來所放光  遍滿虛空界  諸大慧眾生  方能見如是 

        佛光無有邊  量等虛空性  隨所化眾生  見光有差別 

        如有生盲者  不見日光明  彼不見光照  謂日光無有 

        下劣諸眾生  不見佛光明  彼不見光照  謂佛光無有 

        或見光一尋  或見拘盧舍  或及一由旬  或滿三千界 

        已住於大地  大慧光菩薩  或住八九地  至于十地者 

        如來超彼地  光輪無有邊  不思議佛土  施作諸佛事 

        諸佛不思議  佛光不思議  信者及獲福  亦爾難思議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可思議淨尸羅眾及三摩地眾。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汝等應知如是正說。若諸含識在于世間。奉持尸羅清淨無染。由清淨故。當知是人成就清淨身業。成就清淨語業。成就清淨意業。是人雖復常處世間。而不為彼世法所染。當知是人為婆羅門。為離諸惡為沙門者為寂靜者。是名第一修靜慮者。得第一三摩地波羅蜜多者。

        舍利子。如是含識則是如來。如是說者是名正說。何以故。舍利子。我初不見諸天世間。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及餘天人阿素洛等。具有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清淨尸羅三摩地眾等如來者。何以故。舍利子。如來以得第一尸羅三摩地波羅蜜多故。

        舍利子。汝今欲聞佛說如來尸羅波羅蜜多譬喻不。舍利子言。今正是時。薄伽梵。今正是時。蘇揭多。世尊。若諸苾芻聞佛所說如來尸羅波羅蜜多譬喻者。如所聞已當共受持。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諸眾生界與大地界何者最多。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眾生界多非地界也。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子。眾生界多非如地界。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所有眾生。彼一切眾生於一剎那頃。或一牟呼羅多頃。或一羅婆頃。假使同時皆得人身。舍利子。彼一切眾生得人身已。於一剎那乃至一羅婆頃。假使同時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一如來復化作爾所如來。是一一所化如來各有千頭。是一一頭各有千口。是一一口各有千舌。時。彼一切諸化如來。皆悉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又成就佛無障無礙無盡辯才。舍利子。是諸如來以爾所舌布演無礙無盡辯才。依一如來尸羅波羅蜜多眾無量稱讚。雖經拘胝那庾多百千大劫。如是稱讚而如來戒眾猶不能盡。舍利子。如來戒眾無量無邊。無有窮盡不可思議。是諸如來無上智慧。無礙無障無盡辯才。亦無窮盡不可思議。乃至諸化如來未至同時入大涅槃。讚說如來戒眾亦不能盡。何以故。如來戒眾及諸世尊。無上智慧無礙辯才。此二俱是不可思議故。無量無數與虛空界平等平等。

        舍利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假使東方殑伽沙等世界中所有眾生。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殑伽沙等世界中所有眾生。彼一切眾生於一剎那頃乃至羅婆頃。同時皆得人身。俱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廣說。乃至如來戒眾。及諸如來無上智慧無礙辯才。俱是不可思議無量無數。與虛空界平等平等。何以故。舍利子。由如來證得第一尸羅波羅蜜多故。

  爾時。佛告舍利子。汝今欲聞佛說如來三摩地波羅蜜多譬喻不。舍利子言。今正是時。若諸苾芻聞佛所說。如來三摩地波羅蜜多譬喻者。如所聞已當共奉持。

        佛告舍利子。假使有時於此世間。劫將欲燒由第七日。彼日出故。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燒然。如是極然遍極然大洞然。舍利子。當知如來於此大洞然等世界之內隨於一處。假使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若坐若臥。當知此處成就十種甚希奇法不可思議。舍利子。何等名為十希奇法。所謂如來遊止之處。不加功力坦然平正猶如掌中。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一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高踊顯敞無雜瓦石。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二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平博嚴淨。而為如來之所受用。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三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生諸香草。光色青翠卷軟右旋。具細滑觸如迦遮隣地。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四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於地。所謂一輕二冷三軟四澄靜五無穢六清淨七樂飲八多飲無患。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五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涼風和暢輕靡相發。此是如來先業所感。舍利子。譬如極炎熱時。於日後分有一丈夫。熱所逼故奔趣殑河。投于水中沐浴身體。熱乏既息清涼悅樂。往返遊戲度至餘岸。經行往來遙見不遠。有大樹林枝葉翠盛陰影厚密。便往林中。復見施妙床座敷勝毺。上加綿蓐。覆以迦遮隣地之帔。輕妙鮮支重覆其上。排軟倚枕置床兩頭。彼大丈夫昇于此床若坐若臥。於床四面清風微動輕扇相續。如是。舍利子。如來於此大洞然等世界之中。行住坐臥。自然涼風微扇相續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六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江河池沼。有水生花種種出現。所謂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其花芬馥光彩映發見者悅樂。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七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於中行住坐臥。其處自然原陸陵阜。皆生妙花種種出現。所謂阿底目多迦花。瞻博迦花。蘇末那花。婆使迦花。阿輸迦花。波吒羅花。迦膩羅花。怛羅尼花。瞿怛羅尼花。如是等花開敷鮮榮色香具足。眾生見者得未曾有。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八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洞然等。如來於中行住坐臥。其處自然金剛為體堅固難壞。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九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上三千大千世界劫欲盡時。乃至燒極燒遍極燒然極然遍極然大洞然等。是諸世界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當知其處是佛靈廟諸天世間。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天及人民阿素洛等。恭敬供養尊重之處。舍利子。是名此處成就第十甚希奇法。

  復次。舍利子。汝今當知如是十種甚希奇法。皆是如來先世業力之所成就。何以故。舍利子。如來善通達法界故。由通達故。如來應正遍知入是三摩地。依此定心受樂不退。雖經殑伽沙等諸大劫住。然如來未曾退起三摩地心。

        舍利子。如來應正遍知依此定心經一食頃。或住一劫百劫千劫。或住百千劫。或住一拘胝劫。百拘胝劫。千拘胝劫。百千拘胝劫。或復乃至過於上數。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成就第一三摩地波羅蜜多故。由成就故。如來具足如是大神通力。具足如是大威德力。具足如是大宗勢力。

        舍利子。如彼非想非非想處。諸天子生識緣一境。經八萬四千劫住。乃至三摩地壽命未盡已來。此識不為餘境界識之所移轉。舍利子。彼諸天子尚以世定之力經爾所時。何況如來三摩地波羅蜜多而無久住。

  復次。舍利子。如來應正遍知。初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夜乃至入無餘大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如來之心於三摩地未曾有起。故名此定無迴轉心。無所行心。無觀察心。無動慮心。無流蕩心。無攝眾聚心。無散亂心。無高舉心。無沈下心。無防護心。無覆藏心。無欣勇心。無違逆心。無萎悴心。無動搖心。無驚喜心。無惛沈心。無分別心。無異分別心。無遍分別心。又此定者不隨識心。不依眼心。不依耳鼻舌身意心。不依色心。不依聲香味觸法心。不趣諸法心。不起智心。不觀過去心。不觀未來心。不觀現在心。舍利子。如來應正遍知住三摩地。如是離心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於一切法中無礙智見生。以無功用故。

        又。舍利子。如來不起於三摩地。離心意識而能作諸佛事。以無功用故。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思議尸羅及三摩地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無量無等百千劫  昔有趣中行覺行 

        戒聞定忍不放逸  導師能修妙覺因 

        最勝業果淨如是  妙廣淨戒超諸有 

        十力尊戒如空淨  難說無垢譬虛空 

        從佛初得菩提夜  至後入於寂滅夜 

        佛心無行無異行  大靜慮定未曾起 

        十力戒聚無退分  解脫神力亦如是 

        一心住經無量劫  大聖無思無異思 

        佛智如空非思境  明達無緣照三世 

        無心意思無改變  唯有佛子能信受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神力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應正遍知所獲神通。不可思議不可宣說。今當為汝方便開顯。

        舍利子。如來常說我聲聞眾中得神通者。所謂長老大目犍連最為第一。舍利子。如是所得神通。若以稱量觀察聲聞神通。不見有與菩薩神通等者。若以稱量觀察聲聞菩薩所得神通。不見有與諸佛如來神通等者。舍利子。是名如來不可思議神通。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證得如來神通者。倍應發起上品正勤則能獲證。

        舍利子。汝等今者欲於如來所聞說不思議神通譬喻不。舍利子言。今正是時。若諸苾芻聞佛所說神通譬喻者。如所聞已當共受持。佛告舍利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舍利子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於汝意云何。尊者大目揵連有大神通不。舍利子言。我昔從佛受持是語。尊者大目揵連於聲聞僧中神通第一。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子。今當為汝廣說譬喻。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皆得神通如大目揵連。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是諸聲聞以諸正勤。迅速勢力神通變化顯現之時。欲比如來神通變化。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拘胝分百拘胝分千拘胝分。百千拘胝分不及其一。如是僧佉分迦羅分。伽拏那分漚波摩分。優波尼商分不及其一。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以得第一神通變化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假使如來以一芥子投之于地。彼聲聞眾以諸正勤。迅速勢力神通變化大顯現時。終不能動所投芥子如毛端許。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以得第一神通變化故。

        又。舍利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東方乃至如殑伽沙等世界中所有眾生。如是十方殑伽沙等世界眾生。若卵生若胎生。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眾生俱是聲聞。成就第一神通變化。皆如尊者大目揵連如是聲聞以諸正勤。迅速勢力神通變化大顯現時。終不能動所投芥子如毛端許。何以故。如來以得第一波羅蜜神通波羅蜜多故。舍利子。是名如來具足如是大神通力。具足如是大威德力。具足如是大宗勢力。

  爾時。薄伽梵復告長老舍利子言。舍利子。汝頗曾聞風劫起時。世有大風名僧伽多。彼風所吹。舉此三千大千世界。蘇迷盧山王。輪圍山。大輪圍山。及四大洲。八萬少洲。大山大海。舉離本處高踰繕那碎為末不。舍利子言。我昔面於佛前親聞受持如是之事。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子。又。風災起更有大風名僧伽多。彼風所吹。舉此三千大千世界。并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舉高百踰繕那已碎末為塵。或復舉高二百踰繕那。或高四百五百。乃至舉高千踰繕那。或高三千四千踰繕那已碎末為塵。乃至或高無量百千踰繕那。已碎末為塵。而此諸塵隨風散滅了不可得。何況山石當有存者。此風又上擊散壞滅焰摩天宮。乃至諸塵散滅。何況宮殿當有存者。如是展轉次第而上。擊散壞滅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魔羅眾天。婆摩天。淨光天。遍淨天所有宮殿。乃至彼諸微塵。亦皆散滅不可而得。何況宮殿牆壁而可存者。

        舍利子。假使如上大風卒起摧壞世界。即以此風吹如來衣。一毛端際尚不能動。何況衣角及全衣者。何以故。如來應正等覺。成就不可思議神通。不可思議威儀。不可思議妙行。不可思議大悲故。

        復次。舍利子。假使十方如殑伽河沙等世界。有如是等大風輪起。將欲吹壞此諸世界。爾時。如來以一指端。持此世界往至餘處。或令風輪無力能吹颯然還返。然於如來神通變化。及一切力無有退減。

        舍利子。如來神通不可思議難聞難信。唯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乃能信受諦奉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假使三界諸含靈  一切變成聲聞眾 

        盡得神通波羅蜜  譬如尊者目揵連 

        獲大神通力如來  以一芥子投于地 

        一切聲聞現神通  未能搖轉毛端量 

        假使十方世界中  所有殑伽河沙等 

        吠嵐僧伽大猛風  吹碎如斯諸世界 

        如是諸風大猛盛  將吹一切智衣服 

        盡其勢力不能動  乃至如一毛端量 

        大牟尼尊以一毛  能障彼風令不起 

        佛具如斯大神力  等彼虛空無邊際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可思議大神通力。菩薩摩訶薩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八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四〉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力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舍利子。諸佛如來俱足成就如是十力。由成就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等不能如法而轉。

        舍利子。何等名為如來十力。所謂處非處智力。業報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種種根智力。一切遍行行智力。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雜染清淨智力。隨念前世宿住作證智力。死生作證智力。漏盡作證智力。舍利子。如來成就如是十力故。乃至於大眾中能轉梵輪。一切世間所不能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是處非處智力。舍利子。如來無上智力處非處者。所謂於是處如實知是處。於非處如實知非處。舍利子。何等為是處。何等為非處。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感可喜可樂可愛可意報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感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報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能感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報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能感可喜可樂可愛可意報者斯有是處。

        復次。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謂由慳故能感大富。由犯戒故得生人天。由瞋恚故感得端正。由懈怠故能得對觀。謂心亂者入正決定。由惡慧故永斷一切相續習氣。如是說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由慳故能感貧窮。由毀犯戒便感地獄畜生鬼趣由瞋恚故感醜陋報。由懈怠故不得對觀。由心亂故不入正定。由惡慧故不斷一切相續習氣。如是說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謂由布施能感貧窮。由持戒故墮於地獄畜生鬼趣。由含忍故感得醜陋。由正勤故不得對觀。由心一緣不入正定。由聖慧故不斷一切相續習氣。如是說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由布施能感大富。由持戒故得生人天。由懷忍故感得端正。由正勤故能得對觀。由心一緣入正決定。由聖慧故永斷一切相續習氣。如是說者斯有是處。

  復次。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謂因殺生而感長壽。不與取者能得大富。行邪欲者感貞良妻。如是說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殺生者能感短壽。不與取者能感貧窮。行邪欲者妻不貞良。如是說者斯有是處。

        又。非處者無所攝受。謂離殺者能感短壽。離不與取能感貧窮。離於邪欲妻不貞良。如是說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離殺者能感長壽。離不與取能感大富。離邪欲者感貞良妻。如是說者斯有是處。

  復次。舍利子。如是一切善不善業道是處非處。今當略說顯示其要。謂妄語者不感誹謗無有是處。若能感者斯有是處。離妄語者能感誹謗無有是處。不感誹謗斯有是處。離間語者若能感得不壞眷屬無有是處。不能感者斯有是處。遠離間語感壞眷屬無有是處。感不壞眷屬斯有是處。麁惡語者若得常聞可意之聲無有是處。聞不可意聲斯有是處。離麁惡語聞不可意聲無有是處。若不聞者斯有是處。若懷綺語感說言教令他信受無有是處。若不信受斯有是處。若離綺語所說言教令他不受無有是處。若信受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貪著者感財不散無有是處。若感散失斯有是處。若離貪著感財散失無有是處。若不能感斯有是處。若心瞋恚不趣地獄無有是處。若有趣者斯有是處。若離瞋恚不生善趣無有是處。若往生者斯有是處。若興邪見受邪見因能得道者無有是處。不能得道斯有是處。謂正見者受正見因不得聖道無有是處。能得聖道斯有是處。

  復次。舍利子。造無間者心得安住無有是處。若不安住斯有是處。又。舍利子。若戒淨者心不安住無有是處。若得安住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住有所得見能得順忍無有是處。若不得者斯有是處。若信解空不得順忍無有是處。若有得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住惡作得心安息無有是處。若不能得斯有是處。若繫心者不得心安無有是處。若能得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有女人為轉輪王。為釋天主為梵自在無有是處。若丈夫作斯有是處。若有女人出世作佛。無有是處轉女身已出世作佛。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第八人未證於果而出受者無有是處。證果已出斯有是處。若至聖流受第八有無有是處。即此諸蘊而般涅槃斯有是處。若一來人受第三有無有是處。即此諸蘊而般涅槃斯有是處。若不還人復還於此無有是處。即於彼處而般涅槃斯有是處。若阿羅漢更續生有無有是處。若不更續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諸聖人更求邪師受邪標幟無有是處。不求邪師及邪標幟斯有是處。又。舍利子。若得無生法忍菩薩有退轉者無有是處。定得菩提無有退轉斯有是處。

  復次。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若諸菩薩安坐道場。不證菩提中而起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若諸菩薩坐於道場。證佛道已而便起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言非處者。若謂如來習氣相續無有是處。言是處者。一切如來習氣永斷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謂如來智有礙者。無有是處。佛智無礙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有能觀如來頂者無有是處。無有能觀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有能知如來心住無有是處。若不能知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言如來有不定心而可得者無有是處。諸佛世尊心恒在定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若諸如來行不實語無有是處。若諸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諦語者不異語者斯有是處。

        又。舍利子。諸佛如來誤失可得無有是處。由無誤失故名為佛及薄伽梵斯有是處。舍利子。如是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亦應如是廣分別說。

  復次。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乃至如來於現在世。有障有礙智見轉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佛薄伽梵於現在世。無障無礙智見轉者斯有是處。

        舍利子。是名如來處非處智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譬如虛空無邊無際。如是如來處非處智力。無邊無際亦復如是。若有欲求如來應正等覺處非處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虛空際。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諸如來不可思議。是處非處智力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十方虛空無邊量  處非處智亦無邊 

        如實知處非處已  為眾廣宣微妙法 

        解脫道器成就人  佛知其行方為說 

        若非解脫道器者  知非處已便捨離 

        假使虛空可移動  十方大地同時裂 

        世出世間大聖尊  處非處智皆如實

 

  舍利子。此謂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由成就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於諸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等一切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業報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如實能知去來今業及於業受。若因若處若諸異報皆能了知。

        舍利子。云何如來如實知耶。所謂如來應正等覺。如實能知過去業受。得於善因遠離不善。於未來世當與善根為因。若於過去業受。得不善因遠離於善。在未來世當與不善根為因。如是等相如來於此如實知之。若諸業受於未來世當順劣分。若諸業受於未來世當順勝分。如是等相如來於此如實知之。

        又。舍利子。若諸業受於現在世順下劣分。於未來世當順勝分。若諸業受於現在世隨順勝分。於未來世順下劣分。若諸業受於現在世順下劣分。於未來世亦順劣分。若諸業受於現在世隨順勝分。於未來世亦順勝分。如是等相如來於此如實知之。

        又。舍利子。若諸業受於過去世狹劣方便。於未來世廣大方便。若諸業受少有所作獲大勝進。若諸業受廣有所作得少勝進。如是等相如實知之。

        又。舍利子。若諸業受當得聲聞性因。當得獨覺性因。當得佛性因者。如是等相如來於此如實知之。

        又。舍利子。若諸業受現在世苦。能於未來感樂異報。若諸業受現在世樂能於未來感苦異報。若諸業受現在世苦。能於未來感苦異報。若諸業受現在世樂。能於未來感樂異報。如是等相如來於此如實知之。

  復次。舍利子。如來如實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有情若業若因。若諸異報。若即若離。若有隨順不異分者。如是等相如來知已。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舍利子。如來應正遍知去來今業。及業受因處所異報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譬如虛空無邊無際。如是如來業異報智力。無邊無際亦復如是。若有欲求如來應正等覺業異報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虛空際。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諸如來業異報智力如虛空不可思議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來善知因異報  明眼如實了諸業 

        最勝三世無有礙  有情諸行如實知 

        一切含靈於五趣  當得成諸苦樂因 

        若能轉因所轉苦  明照善逝如實知 

        黑白異報一切業  隨其所應因異報 

        猶若掌中如意寶  善逝了觀如實知 

        諸異報業因雖少  當來獲果無有量 

        或無量因感少果  善逝遍能如實知 

        若因當證聲聞果  及當證於獨覺果 

        能感無上妙智力  善逝無餘如實知 

        若業成熟因時苦  此業當獲於樂果 

        若業成熟因時樂  當獲苦果如實知 

        若業因果皆住苦  若業因果皆住樂 

        若業自體因自體  善逝相應如實知 

        苦果循環於三世  有情流轉五趣中 

        最勝圓滿菩提智  皆能不異如實知

 

  舍利子。是名第二如來業異報智力。由成就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於諸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等一切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種種解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能如實知彼有情類。彼數取趣非一欲解種種欲解。如來於此能竝了知。舍利子。吾更為汝廣分別說彼數取者。或住貪欲起瞋恚解。或住瞋恚起貪欲解。乃至住於愚癡起貪瞋解。如是等相如來如實皆能了知。

        又。舍利子。若數取者住於不善起不善解。或住善法而起善解。是亦如來如實了知。若數取者住於下劣方便起廣大解。或住廣大方便起下劣解。或由此解下劣方便當住勝進。或由此解勝進方便當住下劣。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由此解當殖邪定種。若由此解當殖正定種。若由此解當殖正定解脫種者。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由此解當趣欲界。或趣色界或無色界。若由此解遍趣三界。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由此解順下劣分當獲勝進。或得勝進當住下劣。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由此解當於來世受種種生。受種種類種種受用。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由此解當退墮頂。或由此解殖解脫種。是亦如來如實了知。既了知已如其所應。廣為有情如法演說。

        如是。舍利子。如來非一解種種解智力。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與虛空等。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種種解智力如虛空不可思議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世間種種解  過現無有量  彼種種解心  導師皆能了 

        若有貪解者  復當住瞋恚  或現住瞋恚  癡解如實知 

        住癡起貪解  心注不思議  間雜流轉起  導師悉能知 

        諸下劣方便  而起廣大解  或增上方便  導師悉能知 

        隨入於邪性  復入所不趣  解脫三界解  如來悉能知 

        種種生及類  諸受用差別  若退墮於頂  兩足尊能知 

        知種種解已  導師如法說  是第三佛力  最勝子能信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三種種解智力。由成就故。如來應正遍知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及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種種界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如實了知一切世間種種諸界。由此界故。世間含生集起福行。集非福行集不動行。或由此界殖出離種。如是等界如來於此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眼界色界及眼識界。如是等界云何知耶。謂如實知。由內空外空內外空故。乃至如實了知意界法界及意識界。如是等界云何知耶。謂如實知。由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又如實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等界云何知耶。謂如實知。如空界故。如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如實了知。遍分別所起故。又如實知有為界造作相故。無為界無造作相故。雜染界煩惱所引相故。清淨界自體光淨相故。又如實知諸行界不順理無明相故。涅槃界順理明相故。如是諸界皆能明了。

        是故。舍利子。若界能安立世間。此界世間之所依住。如是若界能發牽引。若界能興建立。若界能起方便。若界能生意欲。若界能起熾然。若界能為依止。舍利子。如是等界無量無邊。是亦如來如實明了。既明了已如其所應。廣為有情如法演說。

        舍利子。如來非一界種種界智力。不可思議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若有欲求如來種種界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

        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種種界智力如虛空不可思議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世間諸含生  依止種種界  隨其所流轉  最勝悉能知 

        福非福不動  及順於出離  住如是界已  證寂靜涅槃 

        若眼界色界  及以眼識界  耳鼻舌身意  諸界悉能知 

        又知於法界  及以意識界  內外界悉空  佛能如實知 

        地界及水界  火界與風界  四界同空相  如是悉能知 

        若欲界色界  及以無色界  遍分別所起  佛能如實知 

        如虛空無邊  界無邊亦爾  佛皆能照了  不謂我能知 

        諸界本無生  亦無有滅者  是謂涅槃界  勝丈夫能知 

        如空量無邊  諸佛智如是  由智能了知  變異於諸界 

        已知種種界  調伏諸含生  是佛第四力  最勝子能信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四非一界種種界智力。由成就此力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及天魔梵所不能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非一根種種根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故如實能知。若他有情若數取者。種種諸根差別之相。如來皆能分別了知。舍利子。如是等相云何知耶。所謂了知鈍根中根利根勝根劣根。由隨遍分別根故。能知眾生起極重貪。起極重瞋起極重癡。如是諸根。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由隨遍分別根故如來能知。或起假立貪瞋癡。或起微薄貪瞋癡。或起顛倒貪瞋癡。或起摧伏貪瞋癡。如是等相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若不善因所生諸根。若由善因所生諸根。若不勤因所生諸根。若出離因所生諸根。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正勤根。念根慧根。三摩地根。未知當知根。知根知已根。如是諸根差別之相。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知彼諸根。因於眼根當住耳根。而不住彼鼻舌身根。或因耳根當住鼻根。或因鼻根當住舌根。或因舌根當住身根。或因身根當住眼根。如是等根如來於此如實知之。

  復次。舍利子。若諸有情住布施根修戒方便。爾時如來以勝劣根智為說布施。若住戒根修施方便為說於戒。若住忍根修勤方便為說忍法。住正勤根修忍方便為說正勤。住靜慮根。修慧方便為說靜慮。若住慧根修定方便為說正慧。如是一切菩提分法。諸根差別如實了知。皆應廣說。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住聲聞根而返修於獨覺方便。如來以諸根智為說下乘。住獨覺根而修聲聞智方便者。以諸根智為說中乘。住大乘根而修二乘智方便者。以諸根智為說大乘。住下劣根修大乘行。以諸根智為說二乘。若諸有情無堪任根無堪任相。如來如實知無堪任非法器已而便捨置。若諸有情有堪任根有堪任相。如來如實知有堪任是法器者。即便慇懃鄭重說法令其悟入。

        如是。舍利子。如來了知一切有情諸根純熟及不純熟。諸根出離及不出離。舍利子。諸有情根如來如實一切了知。住如是相。如是方便。如是信解。如是本因。如是所緣。如是等流。如是究竟。

        舍利子。如來種種根智。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有欲求如來諸根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虛空際。諸菩薩摩訶薩聞是根力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到根彼岸含靈尊  善達有情意性行 

        隨諸眾生根所堪  人中師子為說法 

        下中上根所堪任  善逝勝智根中起 

        觀彼解脫器心已  知行慧者為說法 

        若人諸根能發起  至極相續微煩惱 

        善達彼人所有根  知行隨順為說法 

        若諸丈夫有善根  隨勤信欲廣開示 

        又隨根行相差別  說諸勝義定慧等 

        若人發起於信欲  慧者隨根說淨道 

        知彼所行眾行已  為說勝法超諸苦 

        有定住佛菩提根  迷倒誤轉聲聞智 

        為說大乘成正覺  此佛難伏第五力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五種種根智力。由成就此力故。如來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及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遍趣諸行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故。如實了知遍行諸行。舍利子。如是等相云何了知。謂能了知有情性等正定之性。不正定性及邪定性。

        舍利子。云何名為正定之性。謂由因力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諸如來為彼說法。若不說法。如來如實知彼有情前世因果堪任法器。隨應說法令速解脫。

        舍利子。云何名為不定之性。由外緣力而成熟相。若得如法教授教誡可得解脫。不得如法教授教誡不得解脫。如來為說隨順緣因相應之法。彼諸有情聞正法已。如理修行證解脫果。為如是等得義利故。諸佛世尊出興于世。

        舍利子。云何名為邪定之性。謂有情性煩惱所蔽不修淨業。識性薄弱愚癡深厚。住邪見網非正法器。若使如來為彼說法。若不說法。終不堪任證於解脫。如來如實知彼有情非法器已而便捨置。

        是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愍此有情作利益故。被弘誓鎧入邪見軍教化摧伏。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三種貪行。或淨美相起於貪行。或愛戀相起於貪行。或先世因起於貪行。又能了知三種瞋行。或損害相起於瞋行。委練觀察起於瞋行。先世隨眠起於瞋行。又觀了知三種癡行。或有癡行因無明生。或有癡行因妄有身見生。或有癡行因疑而生。如是一切如來如實皆能了知。

  復次。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諸行。苦樂二行俱能速通。諸根利故。苦樂二行俱是遲通。諸根鈍故。又如實知遲行遲通。捨所緣故。遲行速通道不息故。速行遲通勇決進故。速行速通非彼性故。又如實知。或有諸行簡擇力滿非修習力。或有諸行修習力滿非簡擇力。或有諸行簡擇修習二力俱滿。或有諸行簡擇修習力俱不滿。如是諸相如來如實皆能了知。又如實知。或有諸行信欲具足非方便具足。或有諸行方便具足信欲不具足。或有諸行信欲方便俱不具足。或有諸行信欲方便二俱具足。如是一切皆能了知。又如實知。或有諸行身業清淨非由語心。或有諸行語業清淨非由身心。或有諸行心業清淨非由身語。或有諸行非身語心。或有諸行由身語心而得清淨。

        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有情所有諸行。或因流轉或因不流轉。或因流轉及不流轉。如來以無礙智見故。於如是等一切處轉。

        如是。舍利子。如來遍教行智力。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諸菩薩摩訶薩聞是智力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善逝如實了諸行  能知定因有情性 

        又知不定成熟相  及諸根因相應法 

        諸行三種貪相應  及與三種瞋癡合 

        無邊廣惑相應行  緣因大師如實知 

        諸有苦行而根利  及有此行而鈍根 

        諸有樂行根利鈍  世大依怙如實知 

        諸有鈍行及鈍修  或復行鈍而修利 

        或復行速而修遲  或有俱速非彼性 

        或有諸行簡擇生  不由修習道力起 

        或修習生非簡擇  俱生別異共相應 

        或有諸行信欲轉  清淨而非方便淨 

        或有返此俱不俱  佛遍智者皆明了 

        復有淨修於身業  非語非心業清淨 

        或復語淨及身淨  而彼心體非清淨 

        或有內心常清淨  身語二業非清淨 

        或復語淨及心淨  而彼身業未甞淨 

        或身語心淨不淨  諸行流轉及寂滅 

        遍智見者如實知  是為如來第六力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六遍趣行智力。由此力故。如來自稱處仙尊位轉大梵輪。乃至無有如法轉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發起雜染清淨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故。如實了知若自若他。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及三摩鉢底。發起雜染清淨之法。舍利子。如是等相云何知耶。謂如實知。由因由緣一切有情能令雜染。又如實知。由因緣故一切有情能令清淨。

        舍利子。何因何緣能令雜染。舍利子。由不稱理作意為因無明為緣。令諸有情發起雜染。如是無明為因諸行為緣。諸行為因識為其緣。以識為因名色為緣。名色為因六處為緣。六處為因諸觸為緣。諸觸為因受為其緣。以受為因愛為其緣。以愛為因取為其緣。以取為因有為其緣。以有為因生為其緣。以生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為其緣。隨眠為因諸纏為緣。舍利子。由如此等諸因緣故。令諸有情發起雜染。如是等相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舍利子。何因何緣能令清淨。舍利子。有二因二緣能令一切有情清淨。所謂由他順音。及由內自如理作意。又奢摩他緣於一境。及毘鉢舍那善巧方便。復有二因二緣能令清淨。謂不來智及不去智。復有二因二緣能令清淨。謂無生觀及證正定。復有二因二緣能令清淨。謂行具足及明無明解脫作證。復有二因二緣能令清淨。謂修解脫門及性解脫智。復有二因二緣能令清淨。謂隨覺諦及隨得諦。舍利子。如是諸因諸緣能令一切有情清淨。是亦如來如實了知。

  復次。舍利子。如來如實知諸有情雜染境界。知諸有情清淨境界。或有雜染境界入於清淨境界。或有清淨境界入於雜染境界。如是皆由如實觀故。或有雜染境界入於雜染境界。或有清淨境界入於清淨境界。如是皆由增上慢執故。如來於中如實智轉。

        又。舍利子。如來以如實知。於諸靜慮超越間雜差別中轉。所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安止最初靜慮。如來安住初靜慮已從滅定出。如是乃至入滅定已從初靜慮出。

        又。舍利子。如來以如實知。於八解脫或順次入或復逆入。或順逆入或間雜入。舍利子。如是解脫何等為八。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諸色。是第二解脫。於淨解脫或於淨性起於淨解。是第三解脫。虛空想處定。是第四解脫。識想處定。是第五解脫。無所有處定。是第六解脫。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是第七解脫。若想受滅。是第八解脫。

        又。舍利子。如來以如實智。或安住一三摩地中。而復示現餘三摩地及三摩鉢底。又復示現種種觀解。而諸如來於諸等持未曾混亂。

        又。舍利子。諸佛如來不緣三摩地故。入於三摩地。或依一三摩地故。成就一切餘三摩地。或不起一三摩地。而能遍入諸三摩地。又諸如來心常住定無展轉緣。又諸如來無不定心而可得者。諸佛如來住定深妙。無有能觀如來所得三摩地者。

        舍利子。聲聞所得三摩地。為獨覺三摩地之所映奪。獨覺所得三摩地。為諸菩薩三摩地之所映奪。菩薩所得三摩地。為諸佛三摩地之所映奪。如來所得三摩地無映奪者。何以故。以諸如來無映奪智常現轉故。

        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如是教授如是教誡。而能發起聲聞獨覺諸三摩地。又以如是教授教誡。而能發起諸菩薩等妙三摩地。諸佛如來如實知已。便作如是教授教誡。舍利子。如來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雜染清淨發起智力。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有欲求如來定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空邊際。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是諸定智力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由此有情興雜染  由此有情得清淨 

        大雄如是了知已  廣為宣揚微妙法 

        由彼違理作意因  無明為緣生雜染 

        復因無明諸行緣  乃至展轉生諸苦 

        違理作意及無明  為彼有支生根本 

        諸佛如實了知已  隨其所應宣妙法 

        一切雜染之根本  所謂業行及無明 

        復從此緣生諸識  如是展轉興諸苦 

        由彼所說隨順音  及由內懷如理觀 

        如斯二因二緣故  一切含靈證清淨 

        由奢摩他如理因  及由毘鉢舍那緣 

        如是含靈證解脫  大師如實皆能了 

        行者安住淨尸羅  觀察諸法皆空寂 

        已善修習解脫門  遠離諸有迫迮苦 

        此皆諸佛如實知  一切有情清淨行 

        空無相願解脫門  善逝隨根而顯示 

        獨覺最勝及聲聞  順逆履遊諸靜慮 

        如來宣示彼所證  如有毒刺及怨讎 

        諸佛所證定解脫  究竟無怨無毒刺 

        當知第七如來力  不為異證所摧伏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七諸定智力。由得此力故。如來自稱處仙尊位轉大梵輪。乃至無有如法轉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宿住隨念作證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故。隨所憶念如實了知。舍利子。如來如是如實了知。若自若他一切有情無量宿住。或念一生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生。悉皆隨念而能知之。又隨念知劫壞劫成。或劫成壞。或無量劫壞。無量劫成。無量劫成壞。或復隨念百拘胝劫。乃至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劫皆能了知。又能隨念我於先世曾彼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如是飲食。如是色。如是相。如是形貌。如是壽量。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於彼彼處終生彼彼處。復於彼彼處終來生此處。如是若自若他并諸形相。處所流類無量宿住。悉能隨念而竝知之。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隨其往因。以此因故。如是有情來生於此。知此因已隨應說法。又能了知一切有情。於過去世諸心相續。此心無間緣如是境如是心生。由是所緣不具足故如是心滅。如是一切如來如實隨念了知。

        又。舍利子。若一有情心生展轉。從如是心無間次第如是相續。於如殑伽沙劫種種言說不能令盡。如一有情心相如是。一切有情其心亦爾。如來隨彼所有一切心相。隨念悉能如實了知。

        又。舍利子。如來依諸有情諸心展轉盡於後際。拘胝劫數說不能盡而如來智亦無有盡。

  復次。舍利子。如來宿住隨念作證智力不可思議。無有等者無等等者。無量無數。不可宣說。又不可說有邊盡際。舍利子。如來以佛神力。加諸有情令念宿住。而告之曰。汝今應念於過去世。已種如是諸善法根。或於佛所。或聲聞所或獨覺所。或於正法種諸善根。如是善根悉當憶念。彼諸有情以如來力隨念皆知。舍利子。如是如來以佛神力加彼有情。令知宿住無量善根所緣境已。如其所應而為說法。

        舍利子。若諸有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隨其欲解而求出離。或依聲聞乘或依獨覺乘。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是如來隨念智力如實了知。

        如是。舍利子。如來宿住隨念作證智力。不可思議。無量無數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諸有欲求如來宿住隨念邊際者。不異有人求空邊際。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是宿住智力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無惑無疑。乃至踊躍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不思那庾拘胝劫  照世明燈悉隨念 

        亦念過往自他生  如觀掌內五菴果 

        隨念名姓色分別  住壽命盡諸生趣 

        含靈具足如是因  知時如應為說法 

        諸過去世無邊際  眾生所有心心法 

        是心無間是心生  最勝大智皆能了 

        善逝了知一有情  過往無間心相續 

        如殑伽沙拘胝劫  不能說盡其邊際 

        乃至後際拘胝劫  演諸含靈往所行 

        而不與等智無盡  是名諸佛智海量 

        一切有情善信欲  已曾供養諸世尊 

        佛威神力所加被  令緣過去修淨行 

        大師隨念彼所受  過去曾修諸福行 

        念彼所住三乘智  不退解脫所依處 

        善逝稱往無邊智  諸有情界難思議 

        無邊名稱第八力  最勝長子能信受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八宿住智力。由得是力故。如來自稱處仙尊位轉大梵輪。乃至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天眼通作證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清淨天眼超過於人。觀諸有情死此生彼。若劣若勝好色惡色。如其習業或往善趣或往惡趣。如是等相如來明見如實了知。又能如實知諸含靈所造業行。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起諸邪見。彼乘如是邪見業受因故。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鬼趣。如來又知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賢聖修行正見。彼乘如是正見業受因故。身壞命終往諸善趣。若生天上樂世界中。

        又復。如來以淨天眼觀於十方。不可宣說過殑伽沙數。盡虛空際窮法界量。諸佛世界種種相狀。或復現見諸佛剎土有洞然者。或見剎土有正壞者。或見剎土有正成者。又復。現見一切含識死時生時。或復現見諸大菩薩從覩史多天降神母胎。或復現見出母胎者。或觀諸方各行七步。或復現見入處內宮。或見出家現修苦行。或見諸佛悟大菩提。或復現見轉大法輪。或復現見捨諸壽行入大涅槃。或復現見諸聲聞眾一切畢竟入般涅槃。或復現見一切獨覺示諸神通報淨施福而涅槃者。又諸。有情非可現見。而為如來天眼所見。亦非彼外五通仙眼之所能見。亦非聲聞獨覺菩薩等眼之所能見。彼一切如來天眼悉能現見。如是非所現見微細眾生如車輪量。如來以天眼觀之。多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如是一切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來悉能如實明見。

        舍利子。如來以淨天眼觀察一切無量佛土諸含靈性。何等眾生是如來化。何等眾生見如來已方調伏者。如來爾時隨應利見。即於前住令彼悟解。非餘眾生之所能知。

        如是。舍利子。如來天眼隨念作證智力。不可思議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諸有欲求如來天眼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空邊際。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如是力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乃至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善逝天眼淨無垢  淨業修治無量劫 

        最勝由是觀十方  無垢難思諸佛土 

        或壞或成或成壞  乃至起住火洞然 

        或有佛住或無佛  自然尊眼悉能見 

        有情性廣難思議  乃至有色及無色 

        若墮惡趣善趣生  自然尊眼悉能見 

        或多拘胝佛現在  或現如來入涅槃 

        并及緣覺若聲聞  自然尊眼悉能見 

        或為利生諸菩薩  或行近妙菩提行 

        住諸如來無障處  自然導師皆能見 

        善逝如是眼無垢  能見極細諸眾生 

        第九眼力不思議  最勝聰慧了能信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九天眼智力。由此力故。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乃至一切世間不能如法而轉。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流盡作證智力。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智力。如實了知。為盡諸流無流。心解脫慧解脫自然通慧。作證具足而住。如實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舍利子。如來流盡智力清淨無垢光潔圓照。永斷一切相續習氣。諸聲聞乘雖復流盡。唯能斷除少分習氣。諸獨覺乘雖復流盡。亦能斷除少分習氣。而遠離大悲及諸才辯。唯有如來諸流永盡。具一切種微妙佛法。斷除一切相續習氣。大悲所攝無畏才辯之所觀察。一切世間諸有含識不能映奪。一剎那心而常具足相應無異。何以故。由如來無業無煩惱無忘失威儀諸習氣故。

        舍利子。譬如清淨虛空。不與一切煙塵雲霧而共住止。如是如來流盡智力。不與一切煩惱習氣而共住也。舍利子。諸佛如來住如是等流盡智已。復能為彼有流有取一切眾生說流盡法。及說永斷一切取法。一切眾生諸流諸取。皆從虛妄遍分別起。如來如實觀察是已。欲令一切不復起故。如其所應以諸譬喻而為說法。令如實知諸流虛妄。由知是已不取諸法。由不取故則能畢竟入般涅槃。

        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流起滅諸流趣行。如是知已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如是。舍利子。如來流盡作證智力。不可思議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若有欲求如來流盡智力邊際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流盡作證智力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心慮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導師流盡智無垢  無量廣大淨無障 

        由成如是第十力  故說寂靜妙菩提 

        諸聲聞乘流盡智  有量習氣隨繫縛 

        人中最勝大導師  無量結習同灰燼 

        有證緣覺菩提者  遠離大悲才與辯 

        唯薄伽梵諸流盡  大悲才辯無有量 

        諸佛安住流盡智  了知眾生流取相 

        皆從虛妄諸法生  彼未解斯真理趣 

        如來起悲為敷演  無常不淨無我法 

        彼觀諸法空無性  當證如來寂靜地 

        無我無壽無數取  無人摩納作受者 

        虛妄遍入諸法中  起大悲心說令脫 

        善逝慈悲無厭倦  真智常流無忘失 

        由是最勝恒方便  為利眾生開妙法 

        能伏他論第十力  無有邊際等虛空 

        世尊常住十力故  無等法輪恒轉世

 

  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流盡智力。由成就此力故。如來應正等覺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聞如來功德不可思議故。於如來十力信受諦奉。心慮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九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五〉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三〉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無畏。信受諦奉心志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有四種不思議無畏。由成就是四無畏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

        舍利子。何等名為四無所畏。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成就無上智力故。於大眾中自稱我是正等覺者。此中諸天世間不見有能於如來前立如是論。汝於此法非正等覺。

        舍利子。云何如來名正等覺。舍利子。如來能於一切諸法平等正覺。無非平等。若凡夫法。若諸聖法。若諸佛法。若諸學法。若無學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平等平等。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罪無罪。有流無流。有為無為。如是等一切諸法。如來悉能平等正覺。是故名為正等覺者。

        舍利子。云何名為平等之性。舍利子。諸見自體與彼空性其性平等。諸相自體與彼無相其性平等。三界自體與彼無願其性平等。生法自體與彼無生其性平等。諸行自體與彼無行其性平等。起法自體與彼不起其性平等。貪性自體與彼無貪其性平等。三世自體與彼真如其性平等。無明有愛自體與明解脫其性平等。生死流轉自體與彼寂靜涅槃其性平等。如是。舍利子。如來能於一切諸法平等正覺。是故如來名正等覺。

  復次。舍利子。此如來無畏不可思議。又以大悲而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不變異性。無覆藏性。無怖畏性。無退屈性。無違諍性。由如是故光顯大眾。能令悅豫遍身怡適。心生淨信踊躍歡喜。

        舍利子。世間眾生無有能於如來無畏起違諍者。何以故。由如來無畏不可為諍故。如性平等處法界性。流布遍滿諸世界中無能違害。舍利子。如如來無畏於一切甚深微細雜可知法。能正等覺。如是如來安住大悲。種種言音種種法門。為彼有情開示妙法。若能依此修遠離行速盡苦際。若諸含識實非大師自稱大師。非正等覺稱正等覺。以如來不思議無畏故悉皆映奪。令彼眾生傲慢摧碎逃迸遠避。舍利子。如來無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譬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無畏邊際者。不異有人求空邊際。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說是不思議無畏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歡喜踊躍發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一正等覺無畏。由如來成就此無畏故。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乃至一切世間所不能轉。

        復次。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成就無上智力故。於大眾中自稱我今諸流已盡。此中諸天世間。無能於如來前如法立論。汝有如是諸流未盡。

        舍利子。云何如來流盡之性。舍利子。如來於欲流中心善解脫。永斷一切貪行習氣故。如來於有流中心善解脫。永斷一切瞋行習氣故。如來於無明流中心善解脫。永斷一切癡行習氣故。如來於見流中心善解脫。永斷一切煩惱行習氣故。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諸流已盡。

        舍利子。如是說法依世俗故非為勝義。於勝義中無有一法住聖智前。可遍知可永斷可修習可作證者。何以故。舍利子。所言盡者未甞不盡性究竟盡。不由對治說名為盡。如實性盡。如實性盡故無法可盡。無法可盡故即是無為。以無為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是故說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常住法性常住法界。即於其中聖智慧轉。雖如是轉無轉無還。舍利子。由是法門故無有諸流。亦無流盡而可得者。如是如來住大悲已。為諸有情說流盡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無畏不可思議。復以大悲而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不變異性。無覆藏性。無怖畏性。無退屈性。無違諍性。由如是故光顯大眾。能令悅豫遍身怡適。心生淨信歡喜踊躍。

        舍利子。世間眾生無有能於如來無畏起違諍者。何以故。由如來無畏不可為諍故。真如平等處法界性。流布遍滿諸世界中無能違害。如是不可思議無量無數無有邊際。妙法成就。由如來大悲熏心。為諸眾生說流盡法。欲令永斷彼諸流故。舍利子。如來無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譬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無畏邊際者。不異有人求空邊際。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說是不思議無畏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二流盡無畏。由成就此無畏故。如來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乃至一切世間所不能轉。

  復次。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成就無上智力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說障法決定能障。此中諸天世間。無能於如來前如法立論。汝說如是障法不能為障。

        舍利子。云何名為能障礙法。舍利子。謂有一法能為障礙。何等一法。謂心不清淨。復有二法能為障礙。謂無慚無愧。復有三法能為障礙。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復有四法能為障礙。由貪欲故行所不行。由瞋恚故行所不行。由愚癡故行所不行。由怖畏故行所不行。復有五法能為障礙。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飲酒。復有六法能為障礙。謂不恭敬佛菩提。不恭敬法。不恭敬僧。不恭敬律儀。不恭敬三摩地。不恭敬建立施設。復有七法能為障礙。謂慢勝慢勝上慢增上慢邪慢下慢我慢。復有八法能為障礙。何等為八。謂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三摩地。復有九法能為障礙。何等為九。謂於我身去來今世作不饒益生惱害事。於我所愛去來今世作不饒益生惱害事。我所不愛於去來今而作饒益生惱害事。復有十法能為障礙。謂十不善道。是故略說。是十種法能為障礙。為欲止息寂靜永斷如是障礙法故。如來為諸有情敷演正法。

        舍利子。乃至一切違罪作意相應諸結。若由諸法住愛味觀。顛倒相應違背出離。愛見執著於有味著。有所依事身語意業。彼一切相如來了知皆是障礙。既了知已。如實說為能障礙法。

        復次。舍利子。此如來無畏不可思議。以大悲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無變異性。無覆藏性。無怖畏性。無退屈性。無違諍性。由如是故光顯大眾。能令悅豫遍身怡適。心生淨信踊躍歡喜。舍利子。世間眾生無有能於如來無畏起違諍者。何以故。由如來無畏不可為諍故。如性平等處法界性。流布遍滿諸世界中無能違害。如是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與等者。不可宣說。妙法成就。而如來大悲熏心。為諸有情說障礙法。欲令止息寂靜永斷彼障法故。

        舍利子。如來無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譬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無畏邊際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說是不思議。無畏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三說障法無畏。由如來成就此無畏故。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乃至一切世間所不能轉。

  復次。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成就無上智力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說聖出離所修能正盡苦道。若諸有情修習此道必定出離。此中諸天世間。無能於如來前如法立論。汝所說道不能出離。

        舍利子。云何名為聖出離道。舍利子。所謂一正趣道。能令眾生畢竟清淨。復有二法。能令眾生畢竟出離。謂奢摩他及毘鉢舍那。復有三法能令出離謂空無相無願解脫之門。復有四法能令出離。謂緣身生念緣受生念緣心生念緣法生念。復有五法能令出離。謂信根勤根念根三摩地根慧根。復有六法能令出離。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復有七法能令出離。所謂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勤等覺支。喜等覺支。安息等覺支三摩地等覺支捨等覺支。復有八法能令出離。所謂聖八支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三摩地。復有九種悅根本法能令出離。所謂悅喜安息樂三摩地如實智見厭及離欲解脫。復有十法能令出離。謂十善業道。如是如來為諸有情如實開示離聖出行。舍利子。乃至一切所有正善菩提分法。或戒聚相應。或三摩地聚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相應。或聖諦相應。如是名為能出離行。

        又。舍利子。能出離者。所謂正行。言正行者。於此法中無有一法。若增若減若來若去。若取若捨。何以故。非行正行者行一種覺。若能如實知見諸法皆不二性。是則名為聖出離行。舍利子。此如來無畏不可思議。以大悲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知性。無變異性。無覆藏性。無怖畏性。無退屈性。無違諍性。由如是故光顯大眾。能令悅豫遍身怡適。心生淨信踊躍歡喜。

        舍利子。世間眾生無有能於如來無畏起違諍者。何以故。由如來無畏不可為諍故。如性平等處法界性。流布遍滿諸世界中無能違害。如是聖出離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與等者。不可宣說妙法成就。而如來大悲熏心。為諸眾生開示演說聖出離行。若有眾生如實解了修行正道。必能出離速盡諸苦。舍利子。如來無畏無邊無際。譬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無畏邊際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聞是如來不思議無畏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四說聖出離道無畏。由如來成就此無畏故。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舍利子。如來如是四種無畏無邊無際。譬如虛空。一切眾生不能得盡其邊際者。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如是不思議無畏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自然正覺悟  諸法平等性  故遍見如來  說名正等覺 

        若諸凡夫法  及學無學法  最勝獨覺法  佛法悉平等 

        一切世間法  及諸出世法  善不善不動  涅槃路平等 

        若空若無相  若離諸願樂  無生無有為  悉見平等性 

        覺平等性已  如所應宣說  解脫諸有情  大牟尼無畏 

        已解脫三有  復開示解脫  諸人天聖尊  顯第二無畏 

        最勝覺障法  習不證解脫  非清淨下劣  不具諸羞愧 

        未甞有身護  及以語意護  貪瞋癡怖畏  害命損他財 

        行邪欲妄語  飲酒不恭敬  七慢八邪支  悉非解脫處 

        九惱害多過  十不善業道  不如理思惟  愚癡無解脫 

        顛倒修諸行  執虛妄放逸  佛知說障法  是第三無畏 

        清淨門無量  修習證菩提  佛自然通達  說趣甘露法 

        乃至諸所有  眾多妙善法  助清淨菩提  最勝所稱讚 

        若善修習已  不證諸解脫  必無有是處  十力者誠言 

        若如理思惟  息廣大煩惱  觀諸法平等  善修習聖行 

        不執著諸相  是法及非法  解脫諸憂怖  大淨者所說 

        善知種種法  虛廓如淨空  又如幻如夢  解脫諸有海 

        若放逸造業  輪迴諸有趣  大悲愍眾生  欲令證解脫 

        十力牟尼尊  處生死化法  是第四無畏  清淨等虛空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思議無畏。菩薩摩訶薩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大悲信受諦奉。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諸佛如來大悲常轉。何以故。諸佛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於一切時為成熟一切眾生故。當知大悲常起不息。舍利子。此如來大悲如是無量。如是不可思議。如是無等等。如是無邊。如是不可說。如是猛利。如是久遠。隨諸眾生乃至如來一切語業。於是大悲亦難宣說。何以故。猶如如來證得菩提。不可思議。如是如來於諸眾生大悲發起。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舍利子。云何如來證得菩提。舍利子。猶如來入如是無根無住故證得菩提。舍利子。何等為根。何等為住。有身為根。虛妄分別為住。如來於此二法平等解了。是故說言。猶如如來入無根無住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不能解了。如是二法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無根無住法故。

  復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寂靜。何等名為寂靜二法。舍利子。於內為寂於外為靜。何以故。眼性是空離我我所。如是耳鼻舌身意。意性是空離我我所。若如是知名之為寂。如實了知眼性空已不趣於色。乃至如實了知意性空已不趣於法。若如是知名之為靜。一切眾生於此寂靜二法不能解了。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寂靜二法故。

  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自性清淨。云何名為自性清淨。舍利子。菩提之性體無染污。菩提之性與虛空等。菩提之性是虛空性。菩提之性同於虛空。菩提虛空平等。平等究竟性淨。愚癡凡夫不覺如是自性清淨。而為客塵煩惱之所染污。一切眾生於是自性清淨不能解了。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淨故。

  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如來明見無入無出平等法性。猶如如來明見無遠及無彼岸。何以故。以一切法性離遠及彼岸故。能證是法故名如來。一切眾生於此無入無出法性不能覺了。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了。如是無入無出法故。

  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相無境。何等名為無相無境。舍利子。不得眼識名為無相。不觀於色名為無境。乃至不得意識名為無相。不觀於法名為無境。舍利子。無相無境眾聖所行。何等所行。謂在三界愚癡凡夫。於眾聖所行不能行故。於無相無境不能覺了。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了。如是無相無境法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非去來今。三世平等三相輪斷。何等名為三相輪斷。舍利子。於過去世心無顧轉。於未來世識無趣向。於現在世意無起作。是心意識無有安住。不分別過去。不執著未來。不戲論現在。一切眾生不能覺悟。三世等性三輪清淨。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三世三輪平等清淨故。

  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為無性。何故名曰無為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為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三相永離故名無為。舍利子。知無為性當覺有為。何以故。諸法自性即是無性。夫無性者即體無二。一切眾生不能覺悟此無性無為故。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性無為故。

  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差別迹。何故名為無差別迹。舍利子。真如法性二俱名迹。性無別異性無安住名無差別。諸法實際名之為迹。性無動搖名無差別。諸法空性名之為迹。性不可得名無差別。諸法無相名之為迹。性不可尋名無差別。諸法無願名之為迹。性無發起名無差別。無眾生性名之為迹。即體性無名無差別。是虛空相名之為迹。性不可得名無差別。其性無生是名為迹。其性無滅名無差別。其性無為是名為迹。性無行住名無差別。為菩提相是名為迹。其性寂靜名無差別。為涅槃相是名為迹。其性無生名無差別。舍利子。一切眾生不能覺悟無差別迹。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差別迹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證。何以故。身性無知無有作用。譬如草木牆壁琢石之光。心性亦爾。譬如幻事陽焰水月。若能如是覺悟身心是名菩提。舍利子。但以世俗言說假名菩提。菩提實性不可言說。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法得。不可以非法得。不可以真實得。不可以非真實得。不可以諦得。不可以妄得。何以故。由菩提性離言說故。亦離一切諸法相故。又。以菩提無有形相用通言說。譬如虛空無有形處故不可說。舍利子。如實尋求一切諸法皆無言說。何以故。由諸法中無有言說。於言說中亦無諸法。一切眾生不能覺悟如是諸法理趣。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諸法理趣令其覺悟。如是諦實義旨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無取無藏。何等名為無取無藏。舍利子。了知眼故名無所取。不觀色故名曰無藏。舍利子。如來證是菩提無取無藏故。不取於眼。不藏於色。不住於識。乃至不取於意。不藏於法。不住於識。雖不住識。而能了知一切眾生心之所住。云何了知。謂諸眾生心住四法。何等為四。一切眾生心住於識。心住於受。心住於想。心住於行。如來如是如實了知住與不住。一切眾生不能覺悟無住實際。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住實際法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空之異名。由空空故菩提亦空。菩提空故諸法亦空。是故如來如其空性覺一切法。不由空故覺法空性。由一理趣智故覺法性空。空與菩提性無有二。由無二故。不可說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若有二者。則可言說此為菩提此為空性。以法無二無有二相。無名無相無行。畢竟不行亦不現行。所言空者遠離取執。勝義諦中無法可得。由性空故說名為空。如說太虛名為虛空。而太虛性不可言說。如是空法說名為空。而彼空性不可言說。如是悟入諸法實無有名假立名說。然諸法名無方無處。如名詮諸法。此法無方無處亦復如是。如來了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無生無起。如是知已而證解脫。然其實性無縛無脫。諸癡凡夫不能覺悟此菩提性。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菩提之實性故。

  復次。舍利子。菩提之性與太虛等。然太虛性無等不等。菩提亦爾。無等不等。猶如諸法性無真實。不可說等及不平等。如是。舍利子。如來覺悟一切諸法。其性平等無不平等。如實覺悟無有少法。可為平等及不平等。如是如來如實智量窮諸法量。何者名為如實智耶。謂知諸法本無而生。生已離散。無主而生無主而散。若生若散隨眾緣轉。此中無有一法若轉若還及隨轉者。故說如來為斷諸徑說微妙法。一切眾生不能覺悟斷諸徑法。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斷諸徑法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即是如句。何等名為如句之相。舍利子。如菩提相諸色亦爾。同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彼真如無不遍至。舍利子。如菩提相同彼真如。四大之性亦復如是。如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如菩提性同彼真如。眼界色界及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及意識界亦復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設。一切諸法蘊界處等但假施設亦復如是。知如是相名為如句。又。舍利子。如來一切如實覺悟不顛倒覺。猶如前際中後亦爾。何以故。前際無生。後際無趣。中際遠離。如是一切名為如句。如是一句一切亦爾。如是一切一句亦爾。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一切眾生不能覺悟此之如句。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真如法句故。

  復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名入於行及入無行。何等名為行及無行。舍利子。發起善法名之為行。一切諸法即不可得名為無行。住不住心名之為行。無相三摩地解脫門名為無行。舍利子。所言行者稱量算數觀察於心。言無行者過稱量等。云何名為過稱量等。以一切處無有諸識作用業故。舍利子。所言行者謂於是處觀察有為。言無行者謂於是處證於無為。愚癡凡夫不能覺悟入行非行。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入行非行法故。

  復次。舍利子。夫菩提者無流無取。云何名為無流無取。舍利子。離四流性故曰無流。何謂為四。離欲流性。離有流性。離無明流性。離見流性。舍利子。離四取性故名無取。何等為四。離欲取性。離有取性。離見取性。離戒取性。舍利子。如是四取皆由無明。而為盲闇愛水隍池之所擁閉。由執我故受蘊界處。如來於中如實了知。我取根本自證清淨。亦令眾生證得清淨。

        舍利子。如來既證是清淨故。於諸法中無所分別。何以故。舍利子。由此分別起不如理思惟。此但如理相應故不起無明。不起無明故不能發起十二有支。若不發起十二有支此即無生。若無生者此即決定。若決定者此即了義。若了義者此即勝義。若勝義者即無人義。無人義者即不可說義。不可說義者即緣起義。諸緣起義者即是法義。諸法義者即如來義。舍利子。若能如是觀緣起者即是觀法。若觀法者即觀如來。如是觀者離真如外無有所觀。此中云何有所有耶。謂相及緣如是二法。若能觀察無相無緣。即真實觀如來。覺悟如是諸法平等故平等。愚癡凡夫不能覺悟此無流無取性。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流無取性故。

  復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清淨無垢無執。云何名為清淨無垢及以無執。舍利子。空故清淨。無相故無垢。無願故無執。又。舍利子。無生故清淨。無作故無垢。無取故無執。又。舍利子。自性故清淨。遍淨故無垢。光潔故無執。又。舍利子。無戲論故清淨。離戲論故無垢。戲論寂靜故無執。又。舍利子。真如故清淨。法界故無垢。實際故無執。又。舍利子。虛靜故清淨。無礙故無垢。空寂故無執。又。舍利子。內遍知故清淨。外不行故無垢。內外不可得故無執。又。舍利子。蘊遍知故清淨。界自體故無垢。處損減故無執。又。舍利子。過去盡智故清淨。未來無生智故無垢。現在法界住智故無執。

        舍利子。如是清淨無垢無執之性同趣一句。言一句者謂寂靜句。諸寂靜者即極寂靜。極寂靜者即遍寂靜。遍寂靜者名大牟尼。舍利子。猶如太虛菩提亦爾。如菩提性諸法亦爾。如諸法性真實亦爾。如真實性國土亦爾。如國土性涅槃亦爾。故說涅槃諸法平等。亦名究竟。無邊際相故無有對治。離對治相故。如是諸法本來清淨無垢無執。舍利子。如來於是色無色等一切諸法。如實覺悟觀有情性。遊戲清淨無垢無執。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清淨無垢無執法故。

  復次。舍利子。如是如來不可思議大悲。不由功用任運常轉。流布遍滿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舍利子。如來大悲不可思議。無邊無際猶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大悲邊際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思議大悲同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佛證菩提  無根無所住  如佛所證已  為諸眾生說 

        諸佛證菩提  寂靜極寂靜  觀眼等內空  色等外空性 

        有情不覺悟  寂靜極寂靜  如來知句義  於彼起大悲 

        菩提性光潔  清淨等虛空  是眾生不了  於彼起大悲 

        諸佛證菩提  無去來取捨  是眾生不了  於彼起大悲 

        諸佛證菩提  無相無境界  眾聖之所行  非愚夫所履 

        諸凡夫不知  雖知不明達  如來於彼類  興起於大悲 

        無為之自性  無生亦無滅  於彼亦無住  三輪長解脫 

        愚夫不能覺  諸有為自性  於彼起大悲  開如是理趣 

        菩提非身證  亦不由心證  身自性無知  心如幻事等 

        愚夫不能覺  身心自體性  於彼起大悲  開如是妙理 

        諸佛自然證  廣大勝菩提  安坐樹王下  觀察含靈性 

        登上生死輪  循環種種趣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憍慢之所壞  見網恒纏裹  於苦生樂想  無常起常想 

        計諍我眾生  命者見所壞  如來觀彼已  興猛厲大悲 

        一切眾生性  覆障於癡膜  無有慧光明  如重雲掩日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以無垢智光  當為彼明照 

        既入諸惡趣  常迷失正道  或墮地獄趣  畜生鬼趣中 

        過去佛已知  導開前正路  今佛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佛知一切法  真如及實性  清淨等虛空  證成真解脫 

        諸眾生不知  如是淨妙法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思議大悲。諸菩薩摩訶薩聞是不可思議大悲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玄奘譯〈菩薩藏會〉与趙宋法護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為同經異譯。

* 「菩薩藏」(bodhisattva-pitaka)是大乘經的總稱,是「二藏」(菩薩藏和聲聞藏)之一。

《法華經》《華嚴經》等諸大乘經,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之法,故名「菩薩藏」。

漢譯大乘經中,以「菩薩藏」為名的經典包括:

唐玄奘譯《大菩薩藏經》二十卷,編入《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秦鳩摩羅什譯《菩薩藏經》三卷,編入《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趙宋法護等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的異譯。

梁僧伽婆羅譯《菩薩藏經》一卷,是《大乘三聚懺悔經》的異譯。

蘇揭多:「蘇揭多」Sugata 就是如來十號之一的「善逝」的另譯。

〈佛學大辭典〉說:「舊稱修伽陀,修伽度,修伽多,莎伽陀等。新稱蘇揭多,索蘗多」。是「去生死海而不再回來也。」也就是「入涅槃」。

〈玄應音義〉曰:「蘇揭多,舊言修伽陀,或作修伽度,或作修伽多,此云善逝,即如來德之一號也。有三義:一讚嘆,二不迴,三圓滿也。」

*   *   *   *   *   *   *

[法語法句]: 

* 菩提心者無有過失。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染故。菩提心者相續不絕。不為餘乘中所證故。菩提心者堅固難動。不為異論所牽奪故。菩提心者不可破壞。一切天魔不傾敗故。菩提心者常恒不變。善根資糧所積集故。菩提心者不可搖動。必能獨證諸佛法故。

* 菩提心者即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之根本也。

* 云何如來名正等覺。舍利子。如來能於一切諸法平等正覺。無非平等。若凡夫法。若諸聖法。若諸佛法。若諸學法。若無學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平等平等。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罪無罪。有流無流。有為無為。如是等一切諸法。如來悉能平等正覺。是故名為正等覺者。

* 云何名為平等之性。舍利子。諸見自體與彼空性其性平等。諸相自體與彼無相其性平等。三界自體與彼無願其性平等。生法自體與彼無生其性平等。諸行自體與彼無行其性平等。起法自體與彼不起其性平等。貪性自體與彼無貪其性平等。三世自體與彼真如其性平等。無明有愛自體與明解脫其性平等。生死流轉自體與彼寂靜涅槃其性平等。如是。舍利子。如來能於一切諸法平等正覺。是故如來名正等覺。

* 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寂靜。何等名為寂靜二法。舍利子。於內為寂於外為靜。何以故。眼性是空離我我所。如是耳鼻舌身意。意性是空離我我所。若如是知名之為寂。如實了知眼性空已不趣於色。乃至如實了知意性空已不趣於法。若如是知名之為靜。

* 舍利子。我證菩提自性清淨。云何名為自性清淨。舍利子。菩提之性體無染污。菩提之性與虛空等。菩提之性是虛空性。菩提之性同於虛空。菩提虛空平等。平等究竟性淨。愚癡凡夫不覺如是自性清淨。而為客塵煩惱之所染污。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六〉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四〉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不共佛法。信受諦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如來成就十八不共佛法。由成就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

        舍利子。何等名為十八不共佛法。舍利子。所謂如來處世無諸誤失。以無失故名為如來。何等名為無有誤失。舍利子。如來身業無有誤失。以無失故。一切世間若愚若智。不能立如法論謂如來身有誤失者。何以故。佛薄伽梵身業畢竟無誤失故。舍利子。諸佛如來遊步世間。直視於前轉身迴顧。若屈若伸服僧伽胝。攝持衣鉢進止往來行住坐臥。如來於中無失威儀端嚴庠序。

        舍利子。如來若往城邑若旋返時。雙足蹈空。而千幅輪現於地際。悅意妙香鉢特摩花自然踊出承如來足。若畜生趣一切有情為如來足之所觸者。極滿七夜受諸快樂。命終之後往生善趣樂世界中。舍利子。如來被服不著其身。如四指量吠嵐婆風不能披動。舍利子。如來身光極照無間。觸彼眾生令興樂受。舍利子。如是一切身無過相。故說如來身無誤失。如自所證身無誤失。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永斷身業誤失。

        舍利子。如來語業無有誤失。以無失故。一切世間若愚若智。不能如法伺求如來語業誤失。何以故。舍利子。如來為迦羅時語者。如來為實語者。為諦語者。為三摩耶時語者。為如語而作者。為善訓釋詞語者。為令眾生歡悅語者。為無重述語者。為文義莊嚴語者。為隨發一音皆令信解歡悅語者。舍利子。如是一切語無過相。故說如來語業無失。如自所證語無誤失。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其永斷語業誤失。

        舍利子。如來之心無有誤失。以無失故。一切世間若愚若智。不能如法伺候如來心業誤失。何以故。舍利子。如來不捨甚深定法而能發起作諸佛事。不役神慮。於一切法無礙智見任運而轉。故說如來心無誤失。如自所證心無失故。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永斷心業誤失。舍利子。如是身語心業無有失故。是名如來第一諸業無有誤失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所發言音無有卒暴。舍利子。如來以無卒暴發言音故。一切世間若魔若魔眷屬及餘天子諸外道等。不能伺候如來便者。何以故。舍利子。如來言音本無卒暴無隨卒暴。何以故。久已永離諸愛恚故。一切眾生雖加尊敬而心不高。雖加輕侮而心不慼。又。舍利子。如來無有所作過時及不究竟。非由此事而起追悔。及隨前事起卒暴音。又。舍利子。如來無有與世諍訟。是故。如來無卒暴音。如來常止無諍深定無我所執。亦無有取遠離諸縛。是故。如來無卒暴音。舍利子。如是無量音無卒暴。如來於中悉皆證入。如佛所證音無卒暴。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永斷諸卒暴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二言無卒暴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念無忘失。舍利子。如來正念無忘失故。不於一法而生愚亂。何以故。如來住於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中。不癡忘故。觀諸有情心行動轉無罣礙故。如其所應宣說妙法無忘失故。於諸義法訓詞辯才無礙解中無忘失故。於去來今無礙智見。如是無量無忘失故。如自所證去來現在無礙智見無有忘失。亦為有情說如斯法。令其證得無忘失念。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三念無忘失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無不定心而可得者。舍利子。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食若飲若語若默。常處深定中無出離。何以故。由如來證得甚深三摩地最勝波羅蜜多。成就無障無礙深靜慮故。舍利子。無有眾生處有情類。若定不定能觀如來心及心所。唯除如來威力加被而能得知。如自所證常處定心。亦為有情依三摩地。說如斯法。令其永斷散亂之心。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四無不定心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無諸異想。何以故。舍利子。由異想故可有安住不平等心。如來心常安住平等故。於一切無諸異想。舍利子。如來於諸佛土無諸異想。以彼佛土如虛空故。如來於諸有情無種種想。由彼有情性無我故。如來於諸佛所無種種想。由彼法性無有差別平等智故。如來於一切法無種種想。由離欲法性平等故。如來於持戒者其心無愛。於犯戒者其心無恚。於有恩所無不酬報。於有怨所情無加害。於所調伏無不平等。於住邪定心不輕慢。於諸法中平等安住。故名如來無種種想。如自所證無異想故。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永斷種種異想。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五無諸異想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無簡擇捨。何以故。舍利子。如來已修聖道而證此捨。非未修道而有證故。如來已修於心已修於戒已修於慧而證此捨。非所未修而有證故。舍利子。如來捨者隨智慧行不隨癡行。如來捨者是出世間不墮世間。如來捨者是聖是出離。非為不聖非不出離。如來捨者能轉梵輪。悲愍眾生常不捨離。如來捨者任運成就不隨對治故。舍利子。如來捨者無高不高亦無下劣。得住不動遠離二邊。超過一切思量簡擇。觀待於時亦不過時。無動無思無有分別。無異分別無修無損。無有憍逸無有示現。真性如性。不虛妄性。非不如性。如是無量。舍利子。如來如是大捨成就。為諸眾生捨圓滿故說如斯法。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六無簡擇捨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志欲無有退減。舍利子。何等志欲而無退減。所謂如來善法志欲。復有何義名為志欲。舍利子。如來大慈志欲無減。如來大悲志欲無減。如來說法志欲無減。調伏眾生志欲無減。成熟眾生志欲無減。興於遠離志欲無減。教導菩薩志欲無減。紹三寶種令不斷絕志欲無減。一切如來不隨欲行。如來志欲智為前導。如自所證志欲無減。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彼證得圓滿無上一切智智之志欲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七志欲無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正勤無有退減。舍利子。何等正勤而不退減。所謂不捨所化眾生正勤。於聽法眾不懷擯遣正勤。以如是等無有退沒故。說如來正勤無減。舍利子。假使如來值遇如是。樂聞法眾堪任法器。若能聽法經劫無倦。如來亦隨經劫不起于座。不緣食飲相續說法中無暫廢。又。舍利子。如來為眾生故。假使過於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唯一眾生是佛化限。爾時。如來躬往其所為說法要。令其悟入正勤無厭。舍利子。如來身無疲倦。及以語心亦無疲倦。何以故。如來身語及心常安息故。舍利子。如來長劫發起精進。讚歎精進。為諸眾生說如是法。令彼勤修是精進故證聖解脫。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八正勤無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於一切一法及一切種一切念無有退減。何以故。由諸如來念無退故。舍利子。如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間觀察一切眾生。去來諸心相續知已。如來於中畢竟了知無有忘念。又如實知眾生行已。如來於中無復役智。而如來念曾無退減。又。舍利子。如來安立三聚眾生。諸根悟入意解趣行。審觀察已更不憶念。無重思惟不復觀察。常為眾生宣說妙法無有斷絕。何以故。由如來念無退減故。如自所證無退減念。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永斷諸念退減。舍利子。是名如來第九念無退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佛三摩地無有退減。舍利子。佛三摩地與一切法。其性平等無非平等。何以故。由一切一法及一切種法無有不平等性故。舍利子。何因緣故佛三摩地復無退減。舍利子。以真如平等故。即三摩地平等。以三摩地平等故。即如來平等。以能證入如是平等性故。三摩地者名為等定。又。舍利子。若貪際平等即離貪際平等。若瞋際平等即離瞋際平等。若癡際平等即離癡際平等。若有為際平等即無為際平等。若生死際平等即涅槃際平等。以如來證入如是平等性故。於三摩地而無退減。何以故。平等之性無退減故。舍利子。此佛三摩地非眼相應。亦非耳鼻舌身意相應。何以故。然彼如來諸根無缺故。又。如來三摩地不依地界。不依水火風界。不依欲界色無色界。不依此世及他世間。何以故。由無依故無退無減。是故。如來如自所證諸三摩地無有退減。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彼證得諸三摩地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三摩地無有退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智慧無有退減。舍利子。何等名為如來智慧。所謂了知諸法不緣他知。為他有情及以他人演妙法智。無盡善巧無礙解智。分別一切句智。悟入一句百千大劫說無盡智。如其所聞斷疑網智。於一切處無障礙智。宣說安立聖三乘智。能遍了達八萬四千有情心行智。如應開示八萬四千諸法藏智。舍利子。此如來智慧無邊無際無有窮盡。由此智慧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故說如來智慧無有退減。如自所證智慧無減。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其證得無盡智慧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一智慧無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解脫無有退減。舍利子。何等名為如來解脫。舍利子。諸聲聞乘隨悟音聲故得解脫。諸獨覺乘隨悟眾緣故得解脫。佛薄伽梵遠離一切執著二邊故得解脫。是故說為如來解脫。何以故。舍利子。如是解脫前際無縛後際無轉。不住現在故。又。舍利子。眼之與色二執解脫。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二執解脫。攝受無執依止解脫故。又。舍利子。心之與智自性光潔體無瑕穢。是故。諸佛由剎那心相應慧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如來隨所證覺。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彼證覺如是法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二解脫無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何以故。舍利子。由能成就是身業故。一切有情若見如來即便調伏。或聞說法亦皆調伏。是故。如來或現默然調伏眾生。或現飲食調伏眾生。或現諸威儀調伏眾生。或現諸勝相調伏眾生。或現隨形好調伏眾生。或現無觀頂調伏眾生。或現觀視相調伏眾生。或現神光觸照調伏眾生。或現遊步舉足下足調伏眾生。或現往還城邑聚落調伏眾生。舍利子。以要言之。佛薄伽梵無有威儀而不調伏諸眾生者。故說。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其證入如是智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三身業智導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何以故。舍利子。佛薄伽梵不虛說法故。以智前導。所有記莂無不圓備。凡所宣說言詞顯妙。舍利子。如來語言隨現而轉。不可思議。今當略說。舍利子。如來語者易解了語。易明識語。不高大語。不卑下語。非不勝語。不邪曲語。不謇吃語。不繁亂語。不澁鈍語。不麁獷語。不隱沒語。柔和聲語。可欣樂語。不虛羸語。不輕掉語。不調疾語。不繁重語。不迅急語。善斷約語。善調釋語。極妙和美語。勝妙音語。善唱導語。大清亮語。大雷震語。無遺逸語。飲甘露語。有義旨語。可親附語。廣大之語。可愛重語。無塵染語。離塵黷語。無栽穢語。無垢濁語。無魯鈍語。威嚴盛語。無障礙語。能教導語。明潔之語。有正直語。無怯憚語。無缺減語。非輕急語。能生喜樂語。令身怡適語。令心踊躍語。寂靜貪語。寂靜瞋語。壞滅癡語。吞噉魔語。調伏惡語。摧異論語。有表示語。天鼓音語。智者悅語。羯羅頻迦音語。上帝音語。梵天音語。海潮音語。雲雷音語。地山震吼音語。鴻鶴王音語。孔雀王音語。黃鸝音語。命命音語。鵝鴈王音語。鹿王音語。箜篌音語。伐洛迦音語。鉢拏縛音語。大䖶吼音語。長笛音語。易開解語。易了別語。暢明曉語。適悅意語。可聽聞語。深遠音語。無瘖瘂語。悅可耳語。生善根語。文句無缺語。善說文句語。義句相應語。法句相應語。時相應語。時捷對語。不過時語。知根勝劣語。莊嚴施語。淨尸羅語。教授忍語。練正勤語。令樂靜慮語。悟入正慧語。慈善集語。悲無倦語。清淨喜語。證入捨語。安立三乘語。令三寶種不斷絕語。安立三聚語。淨三解脫語。遍修諦語。遍修智語。達者不毀語。聖者稱讚語。隨虛空量語。一切種妙成就語。舍利子。如是無量無邊微妙清淨如來之語故。說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如自所證如是語業。亦隨諸有情而為說法。令其證入如是語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四語業智導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舍利子。夫如來者心意與識皆不可說故。舍利子。夫如來者應以智求。智增上故說名如來。此如來智隨至一切眾生之心。隨入一切眾生之意。不離一切眾生之識。焚蕩諸法諸三摩地。不從他緣超過一切所緣境界。遠離緣生滅三有趣。超諸慢種。解脫魔業。離諸諂誑。捨我我所。除滅無明癡暗之膜。善修道支。與虛空等無有分別。與諸法界而無差別。舍利子。如來證入如是意業。為如是相智為前導。隨眾生心而為說法。令彼證入如來意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五意業智導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智見轉。舍利子。何以此智名之為轉。舍利子。如來以無礙智。能知如是無量無邊過去世中。所有諸佛國土若成若壞。彼一切事無量無數。如來方便悉能數知。如是乃至諸佛國中。所有卉木叢林眾藥所攝彼一切事。如來於此悉能了知。如是乃至諸佛國中。諸眾生身眾生假立。彼一切相悉能了知。又能了知彼中所有若干眾生種種性種種色。乃至廣說。如來於此悉能了知。舍利子。如是彼中所有諸佛出現於世。彼一一如來所宣正法。如來於此悉能如實分別了知。如是乃至爾所眾生。於聲聞乘已調伏者。或獨覺乘已調伏者。或於大乘已調伏者。是亦如來悉能了知。又。諸佛土差別之相。苾芻僧眾壽量法住。入息出息受用飲食。如是等類差別之相。如來於此悉能了知。舍利子。一切有情過去世相。若死若生若界若趣。如來於此悉能分別如實了知。又。諸有情種種根性種種行性。種種意解性。如是無量悉能了知。又。能了知諸心相續。所謂如是如是心無間。如是如是心生起。彼諸心相若干非一。如來方便悉能數知。舍利子。如來或以現智或種類智。證得如是過去謝往諸心相續。自既證是智無不備。隨眾生心而為說法。欲令證入如是智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六過去無礙智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於未來世無著無礙智見轉。舍利子。何以此智名之為轉。所謂未來世中所有如來。或當出現或當滅度。或復當有或復當無。彼一切相。如來於此悉能了知。如是乃至當來火劫燒。當來水劫壞。當來風劫壞。乃至一切諸佛國土。當住久近若干等異。如來於此悉能了知。如是乃至當來諸佛國土。所有地界若干微塵。所有卉木叢林眾藥等事。乃至當來星宿色相若干非一。如來於此悉能了知。如是乃至遍滿一一諸佛土中。當來諸佛獨覺聲聞及以菩薩出現於世。所有受用若飲若食入息出息。行住威儀無量等相。如來如實悉能了知。如是乃至一一如來化行差別。觀有情性當證解脫。或乘聲聞乘或乘獨覺乘。或乘大乘當證解脫。如來一切悉能了知。如是遍滿未來之世一一佛土。爾所眾生生處差別。諸有情心心所有法。如來一切悉能了知。舍利子。如來如是如實了知。非有來世遠心相續。然由如來觀於來世如實了知。自既證已亦與眾生演說斯法。欲令證入如是智故。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七未來無礙智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於現在世無著無礙智見轉。舍利子。何以此智名之為轉。舍利子。如來於現在世十方一切諸佛土中。所有三種方便數知如是了知。現在諸佛諸菩薩眾。諸聲聞眾諸獨覺眾。若干差別悉能了知。又能了知現在世中星宿色相卉木諸藥叢林等事。乃至現在十方一切地界微塵分量。如來如實方便數知。舍利子。十方國土一切水界不可思議。如來以一毛端舉滴令盡。如是無量悉能明了方便數知。又。十方國土一切火界焰起差別。如來於此方便數知。又。十方國土一切風界依色處起。如來亦能方便了知。又。十方國土諸大虛界。毛端際量若干非一。如來如實方便數知。舍利子。如來如是了知現在三種眾生界。乃至了知現在地獄眾生界。彼能生因及彼出因。又知現在畜生眾生界。生因出因俱能了知。焰魔界眾亦復如是。又能了知現在人間諸眾生界。生彼之因及終歿因俱能了知。又能了知現在天趣諸眾生界。生彼之因及終歿因俱能了知。又能了知現在眾生諸心相續。有煩惱性離煩惱性。及以現在所化眾生。諸根差別及非所化。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如是無量。如來如實悉能了知。舍利子。如來如是了知現在一切諸法。非如來智隨二識行。為諸眾生悟入無二而說斯法。令其覺悟如是之智。舍利子。是名如來第十八現在無礙智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成就如是十八不共佛法故。圓滿無餘遍十方界。光明流照一切大眾。復由是法希有奇特威光名稱功德法故。映奪一切天魔眾會。舍利子。如來不共佛法不可思議。無邊無際猶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一切不共佛法邊量者。不異有人求於空際。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共佛法不可思議如虛空已。信受諦奉志懷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導師身語及意業  無有誤失亦無動 

     即以此法導眾生  是為如來不共法 

     其心不高亦不下  究竟遠離於瞋愛 

     常住無諍諍永滅  是為如來不共法 

     導師於法及與智  解脫所行無忘念 

     諸無礙解亦無失  是為如來不共法 

     若住若食若經行  若坐若臥心常定 

     無亂亦無眾生想  是為如來不共法 

     善逝於諸佛國土  有情及佛無異想 

     住平等性大意解  是為如來不共法 

     最勝無諸簡擇捨  勝決定道善修故 

     無有分別異分別  是為如來不共法 

     大師善欲無退減  常與慈悲方便俱 

     調伏眾生廣無量  是為如來不共法 

     善逝精進曾無減  觀所化眾量無邊 

     三業調伏諸眾生  是為如來不共法 

     諸佛大念曾無減  處菩提座成正覺 

     已覺諸法無重覺  是為如來不共法 

     無有分別異分別  自然住等三摩地 

     靜慮諸法無所依  是為如來不共法 

     導師智慧最吉祥  了達一切眾生行 

     演說妙法隨意解  是為如來不共法 

     隨聲而聞緣獨覺  及與諸佛勝解脫 

     無礙離垢譬虛空  善逝大捨難思慮 

     諸佛本來無有心  自性解脫心相續 

     如解脫法為眾說  是為如來不共法 

     眾生眼見佛威儀  若住若行入城邑 

     相好光明諸所現  莫不調伏而修善 

     真實薩埵放光明  多拘胝眾受安樂 

     光現無不度眾生  是為最勝不共法 

     自然聖者演法音  皆得聽聞隨意解 

     所聞法聲如響應  是名最勝不共法 

     善逝導師無心業  諸行業轉皆由智 

     智入一切眾生心  是名最勝不共法 

     諸三摩地及靜慮  善修成滿離戲論 

     住平等性類虛空  是名最勝不共法 

     於過去世一切法  種種諸趣解脫智 

     善逝妙智無礙轉  是名最勝不共法 

     諸佛於彼未來世  世界當有及當無 

     眾生國土及最勝  無有遺餘正明了 

     善逝觀於未來世  心靜曾無散亂時 

     眾生及法如實知  是名最勝不共法 

     諸有流行現在世  最勝無障悉能知 

     導師境界等虛空  是名如來不共法 

     已說如來不共法  最勝十八不思議 

     真如實性等虛空  聰慧菩薩能信受

 

  舍利子。是名如來成就如是十八不共佛法。由成就故。如來應正遍知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轉。舍利子。如是安住淨信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十不思議。及十種不可思議法。信受諦奉志懷清淨無惑無疑。倍復踊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一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七〉

        〈四無量品第五〉


  爾時。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清淨信已。佛薄伽梵知是菩薩摩訶薩為菩薩藏法門之器。知是諸佛正法器已。躬往其所。開發顯示菩薩之道。舍利子。汝今當知。如是法門差別之相。所謂菩薩摩訶薩安住淨信。佛薄伽梵知是菩薩為菩薩藏法門之器。知是諸佛正法器已。躬往其所開菩薩道。

        舍利子。如彼往昔超越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大蘊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住自作證具足神通。為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阿素洛等無量大眾。宣說妙法開示演暢。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滿清白隨順梵行。

        舍利子。爾時。大蘊如來應正等覺。有七十二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心得自在。到於第一究竟彼岸。舍利子。是時。有王名最勝壽。如法治世號持政王。所治大城名最勝幢。廣博嚴麗安隱豐樂。甚可愛樂。人物充滿諠譁熾盛。舍利子。時。勝壽王有子名精進行。年居童幼形貌端嚴。成就第一圓滿淨色。為諸眾生之所樂見。已曾供養承事拘胝那庾多百千諸佛。親覲奉敬殖諸善本。舍利子。爾時。精進行童子與諸內宮出遊園觀。時。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知是童子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便往彼園精進行所。既到彼已上住空中。為是童子開菩薩道。又復讚說三世諸佛。

        童子當知。云何名為菩薩道耶。所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精勤修習四無量心。何等為四。所謂大慈波羅蜜。大悲波羅蜜。大喜波羅蜜。大捨波羅蜜。又勤精進於諸攝法隨順修學。童子。若有菩薩如是修行。是名開菩薩道。

  復次。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精勤修學大慈無量波羅蜜。所謂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盡眾生界慈心遍滿。以何等量為眾生界。所謂盡虛空界是眾生量。童子當知。如虛空界無所不遍。如是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亦復如是。無有眾生含識種類而不充遍。童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如是菩薩摩訶薩所修之慈亦無限量。空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慈亦無邊。童子當知。眾生界多非大地界。又非水界火界風界。吾今為汝廣說譬喻。令汝了知諸眾生界無限量義。

        童子當知。假使十方各如殑伽河沙等世界數量。一切同時合成大海。滿其中水。復有如上殑伽河沙等眾生同共集會。析一毛端為百五十分。共以一分霑取海中第一滴水。復有餘殑伽河沙等眾生。如前同會。取一分毛霑取海中第二滴水。復有餘殑伽河沙等眾生。如前同會。取一分毛霑取海中第三滴水。童子當知。假使以是毛滴方便尚可霑盡此大海水。而眾生性邊量無盡。是故當知。眾生之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菩薩慈悉皆遍滿。童子。於汝意云何。如是無量無邊修慈善根。頗有能得其邊際不。精進行童子白佛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修慈善根遍眾生界為無限量。

        復次。童子。我今更說大慈之相。童子當知。此慈無量能護自身。此慈如是發起他利。於無諍論慈最第一。慈能除斷忿恚根栽。慈能永滅一切過失。慈能遠離諸有愛纏。此慈如是。但見眾生清淨勝德。而不見彼有諸愆犯。慈能超越熱惱所侵。慈能生長身語心樂。慈力如是。不為一切他所惱害。慈性安隱離諸怖畏。慈善根力隨順聖道。慈能令彼多瞋暴惡不忍眾生發清淨信。慈能濟拔諸眾生聚。以慈力故。於彼刀杖性無執持。慈能將導一切眾生趣於解脫。是慈能滅諸惡瞋恚。是慈遠離詐現威儀諛諂矯飾逼切求索。而能增長利養恭敬名譽等事。以慈力故。梵釋天王之所禮敬。以慈嚴身所有威德。行慈之人。為聰慧者所共稱讚。慈能防護一切愚夫。是慈力故超過欲界。順梵天道開解脫路。慈為大乘最居前導。慈能攝御一切諸乘。慈能積集無染福聚。慈善之力一切有依。諸福業事所不能及。慈能莊嚴三十二相及隨顯相。慈能離彼鄙賤下劣不具諸根。慈為坦路善道涅槃歸趣之所。是慈能遠一切惡道及諸八難。是慈力故喜樂法樂。不貪一切富貴王位受用樂具。是慈力故。於諸眾生等心行施。是慈能離種種妄想。慈為門路。一切尸羅學之所由。慈能救濟諸犯禁者。是慈能現忍辱之力。慈能遠離一切憍慢矜伐自大。慈能發起無動精進。慈能令修正方便行速疾究竟。慈能為諸靜慮解脫及三摩地三摩鉢底之所根本。慈能令心出離煩惱諸有熾然。慈為一切智慧生因。由慈無量能聞持故。自他諸品皆悉決定。慈能除遣順魔煩惱。是慈力故同住安樂。慈能令人起住坐臥密護威儀。慈能損減諸掉性欲。是慈猶如妙香塗身。是慈能塗慚愧衣服。是慈能遣一切諸難煩惱惡趣。慈能濟拔一切眾生。大慈無量捐捨自樂。能與一切眾生安隱快樂。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大慈之相。吾今略說。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波羅蜜。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是大慈無量故。觀諸眾生常懷慈善。勤求正法無有疲倦。

        童子當知。諸聲聞慈唯能自救。諸菩薩慈畢竟度脫一切眾生。童子當知。眾生緣慈初發大心菩薩所得」法緣之慈趣向聖行菩薩所得」無緣之慈證無生忍菩薩所得。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慈波羅蜜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遍滿。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波羅蜜。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應以大悲而為導首。如人命根出息入息而為上首。如是。童子。證得大乘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必以大悲而為導首。童子。如轉輪王所有眾寶。要以金輪而為前導。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有一切諸佛正法。皆以大悲而為導首。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度諸眾生行於大悲。畢竟不捨一切眾生。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眾生所發起大悲。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虛偽身見之所纏縛。為諸惡見之所藏隱。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偽身見種種纏縛諸惡見等。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安住不實虛偽顛倒。於無常中妄起常想。於諸苦中妄起樂想。於無我中妄起我想。於不淨中妄起淨想。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妄不實諸顛倒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愚癡顛倒耽嗜愛欲。於母姊妹尚生陵逼。況復於彼餘眾生等。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作如是念。苦哉世間。乃能容止非聖之聚。惡業無愧充滿其中。復作是念。咄哉苦哉。如是眾生曾處母胎。臥息停止生由產門。如何無恥共行斯事。如是眾生深為大失極可憐愍。種種過患極可訶責。何以故。為貪瞋癡之所害故。又為無智所加害故。捨離正法安住非法。修行惡法墮在地獄畜生焰魔鬼趣。如是眾生惡業引故。所往之處行於非道。童子。譬如野干於彼塚間為諸群狗之所搏逐。逃迸走避臨大峻崖窮途所逼。夜中嘷叫。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野干。

        復次。童子。譬如生盲群狗逼逐臨大坑澗。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生盲。復次。童子。譬如圂猪行處糞穢兼又食噉初無厭惡。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圂猪。如是眾生極可憐愍。婬惱所逼於親非親。為諸煩惱之所加害。行魔徒黨魔羂所縛。纏裹惑網陷沒欲泥。童子。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五蓋所覆。欲箭所中。貪著六處。眼見色已。執著像貌不能捨離。如是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執著形相皆不能捨。是諸眾生多於瞋恚互相怨讐。若得義利稱我善友。得非義利便相加害。是諸眾生多於惛沈及以眠睡羸劣愚鈍。為無智膜之所覆障。是諸眾生不善掉悔之所纏縛。常為種種諸惡煩惱染污其心。是諸眾生疑網纏裹。於甚深法不能決定。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諸廕蓋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為慢所害。過慢所害。我慢所害。增上慢所害。邪慢所害。於諸下劣計我為勝。於彼等者計我最勝。或有眾生計色為我。或復乃至計識為我。於所未證計我已證。由恃此故。應可問訊而不問訊。應可禮拜而不禮拜。於諸長宿心無敬順。於尊重師不加祇仰。於聰叡者而不請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修何等不修。何等應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何等為道。何等為三摩地。何等為解脫。如是等法曾未明了。但自計我為勝為尊。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一切憍慢種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愛縛所縛。為愛僮僕妻妾男女所共纏裹。為無義利之所圍遶。為諸衰禍之所繫縛。生死關鍵之所遮礙。不能出離地獄傍生焰魔鬼道。為彼有縛之所抅撿。而不能得縱任自在。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獲得縱任自在。隨欲而行趣涅槃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遠離善友為惡知識之所纏執。由彼昵近諸惡友故。耽著一切不善之業。所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離間麁獷綺語貪恚邪見。諸如是等無量惡業熾然建立。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為諸善友所攝。捨棄十種不善業道令具受持十善業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為諸愚癡之所覆蔽。無明暗暯之所翳障。顛倒執著。於其自體有情命者。生者人者少年丈夫。及數取者作者受者。我及我所。如是諸見無邊無量堅執不捨。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聖慧眼得清淨故。又令永斷一切見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樂著生死流轉不息五蘊魁膾。常恒尋逐三界囹圄。曾無遠離桎梏枷鎖不思開釋。菩薩摩訶薩觀見是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彼解脫五蘊魁膾。又令越度生死曠野。及以出離三界牢獄諸繫縛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含識從不善生。如毱如輪轉圓不定。由此業故。從此世間至彼世間。又從彼世間至此世間。迅速流轉馳向五趣背涅槃道。童子。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應為彼說微妙法。當為開闢涅槃宮門令其趣入。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眾生性發起十種大悲無量。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大悲轉相。所謂如是大悲由於不諂而得生起。譬如虛空永出離故。如是大悲由於不誑而得生起。從增上意而出離故。如是大悲非由詐妄而得發起。從如實道質直其心而出離故。如是大悲由於不曲而得生起。極善安住無曲之心而出離故。如是大悲由彼無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離故。如是大悲由護彼故而得生起。從自心淨而出離故。如是大悲由堅固慧而得生起。永離一切動不動心。妙住其心善出離故。如是大悲由捨自樂而得生起。授與他樂善出離故。如是大悲為欲荷負諸眾生故而得生起。堅固精進善出離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復有如是十種轉相。所謂一切大乘出離。皆因大悲而得出離。以是因故說名大悲。如是大悲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由是因故說名大悲。如是大悲建立念處正斷神足。如是大悲建立根力覺支隨念共法覺支及與道支。歡喜本業。諸定次第十善業道。乃至諸相皆如是說。以是因故說名大悲。如是大悲建立如來自然智慧。以是因故名為大悲。童子當知。如是大悲作自所作。善作所作不變異作。為諸眾生作所應作。如是大悲一切眾生如意圓滿。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波羅蜜。由成就是大悲波羅蜜故。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處如是位。復於彼所重興悲愍。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喜無量波羅蜜。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行大喜。如是喜者有無量相。童子當知。菩薩喜者名諸善法。憶念歡悅清淨妙喜。何以故。於諸善法無下慼性無退屈性無疲倦性故。是喜名為遠離一切樂世間性。何以故。安住一切樂法樂性故。是喜能令內以歡悅身力勇銳。何以故。慧覺怡暢心意踊躍故。是喜樂於如來之身。何以故。樂求相好好莊嚴故。是喜聞法無有厭倦。何以故。欣樂依法能正行故。由斯喜故於法欣勇。於諸眾生心無損害。喜樂菩提於廣大法悉能信解。發起遠離少分乘心。是喜名為制伏慳喜。

        何以故。於諸求者行必施故。由斯喜故。於諸犯戒愛心攝受。於諸持戒心常清淨。又復能令自尸羅淨。是喜名為超過一切惡道怖畏安隱之喜。是喜名為忍受他人諸惡言詞鄙語路喜。是喜名為無返報喜。何以故。若遇挑眼截手刖足斬支節時心堪忍受。是喜名為敬尊重喜。何以故。於諸長宿具修威儀。曲躬恭敬跪拜尊嚴故。是喜名為恒舒顏喜。何以故。心志和泰遠離嚬蹙先言問訊故。是喜名為遠離一切詐現威儀諛諂矯誑逼求之喜。何以故。是喜趣向堅實正法之道路故。由此喜故。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大師。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於如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於尊重師起愛樂心猶如父母。於諸眾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身首。於波羅蜜起愛樂心猶如手足。於說法師起愛樂心如眾重寶。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於能舉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喜無量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住是大喜波羅蜜故。行菩薩行常懷歡喜。勤求正法無有厭倦。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捨無量波羅蜜。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行大捨。當知是捨有於三種。何等為三。謂捨煩惱捨。護自他捨。時非時捨。何等名為捨煩惱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於敬事所其心不高。於不敬事心無卑下。若受利養心不憍高。不得利養心無紆欝。於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覺。得勝名譽心不悕樂。被諸毀謗情無憂慼。若致譏訶志無貶退。於稱讚所善住法性。於諸苦事有擇慧力。於諸樂事有無常苦觀解之力。棄捨愛欲斷諸瞋恚。於怨親所其心平等。於善作惡作其心無二。於有愛不愛情無所觀。於善聞惡聞不生執著。於善說惡說心無愛恚。於諸欲味及過患所平等稱量。於我自身及他眾生。起於平等信欲之意。於身命所情無顧戀。於下中上諸眾生所起平等照。於隱顯法起平等性。於諦非諦自體清淨。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自然起勝對治。是名菩薩摩訶薩捨煩惱捨。

  復次。童子。何等名為護自他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被他人節節支解割皮肉時。常自觀心住於大捨。雖復支解割其身肉。然其內心唯住於捨無所希望。及以追求縱於身語起諸變異俱能堪忍。是則名為護自他捨。爾時。菩薩又觀二種心無損害。何等為二。所謂不由眼相及以色相。乃至不由意相及以法相。心生損害而住於捨。何以故。無損無害。是乃名為護自他捨。復次。何等名為護自他捨。被他所損不加報故。於自於他俱能忍受。是名為捨。於諸有恩及無恩所平等方便。是名為捨。是捨名為無諍極捨。滅自心捨。觀自體捨。不害他捨。於諸定事菩薩能捨。然佛世尊非所聽許。諸菩薩等唯修於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尚應修習諸行作用。日夜常念發起精進求諸善法。於時非時乃應修捨。

  復次。童子。何等名為時非時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大智慧。善能修習時與非時。謂非法器諸眾生所應起於捨。不恭敬所應起於捨。於無利益譏毀苦惱應起於捨。於聲聞乘趣正決定應起於捨。於修施時應捨修戒。於修戒時應捨修施。於修忍時應捨牽引施戒精進。修精進時應捨修戒。修靜慮時應捨施度。修習慧時應捨緣發五波羅蜜多。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時非時捨。何以故。由所不應作法無造作性故。是故菩薩深知非益而行於捨。若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捨波羅蜜行菩薩行。則於一切惡不善法能興大捨。童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蜜者。當知是則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如是。舍利子。此薄伽梵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廣開示此四無量已。復為開解六波羅蜜多及諸攝法。令是童子隨順修學。舍利子。是精進行童子。精勤修習如所聞法。廣如後說。

*   *   *   *   *   *   *

        〈陀那波羅蜜多品第六〉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勤修習諸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者。即於如是六波羅蜜多精勤修學。是則名為行菩薩行。舍利子。何等名為六波羅蜜多。舍利子。所謂柁那波羅蜜多。尸羅波羅蜜多。羼底波羅蜜多。毘利耶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依如是六波羅蜜多故行菩薩道。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柁那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度眾生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為諸眾生而作施主。若沙門婆羅門等。有來求者悉皆施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珍異餚膳無不盡施。如是或求車乘。衣服華鬘塗香末香。或求坐臥依倚床席敷具。病藥燈明音樂奴婢。或求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或求象馬車輅園林池苑。男女妻妾財穀庫藏。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樂具。及諸嬉戲娛樂之物。或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悉能一切歡喜施與。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世間所須之物。菩薩摩訶薩行大施故。但見來求無不施與。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故。復有十種清淨施法。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逼迫眾生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恐怖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不棄捨邀請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觀顏面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情無異想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貪愛心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起瞋恚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不求剎土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起福田想。不以輕蔑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滿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行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不毀業報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以邪意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信解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無有厭倦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無有現相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勇勵熾然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變悔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於持戒者不以偏敬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於犯戒所不以輕鄙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希果報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毀呰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以背面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清淨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不現忿相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現嫉相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不現恚相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殷重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自手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不以許多後便與少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求來生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無不常施。二者。菩薩摩訶薩無繫屬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差別施。四者。菩薩摩訶薩無他緣施。五者。菩薩摩訶薩無微劣施。六者。菩薩摩訶薩不希財色及以自在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求生於釋梵護世諸大天故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迴向聲聞獨覺地故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無為聰慧所譏訶故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迴向薩伐若故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何等為十。謂如前說十種法中。出離有為證得無為。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能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食故獲得長壽才辯。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無不具足。二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飲故。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無不具足。三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諸乘故。獲得一切利益安樂眾事無不具足。四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衣服故。獲得成就慚愧。皮膚清淨猶如金色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香鬘故。獲得淨戒多聞諸三摩地。塗香聖行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由以末香塗香施故。當得遍體香潔妙香聖行無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由施上味故。獲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由以舍宅房宇施故。當得與諸眾生為舍為宅。為救為洲為歸為趣無不具足。九者。菩薩摩訶薩由愍病者施醫藥故當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死妙藥無不具足。十者。菩薩摩訶薩由以種種資生眾具施故。感得一切圓滿眾具菩提分法無不具足。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修行是施。獲得如是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於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修行布施。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故。獲得如來清淨五眼無不具足。二者。菩薩摩訶薩施音樂故。獲得如來清淨天耳無不具足。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一切珍寶施故。感得圓滿三十有二大丈夫相無不具足。四者。菩薩摩訶薩以種種雜寶及眾名花施故。獲得圓滿八十隨顯之相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象馬車乘施故。獲得廣大徒眾眷屬繁多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以園林臺觀施故。獲得成就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無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以財穀庫藏施故。獲得圓成諸法寶藏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以奴婢僕使施故。獲得圓滿自在身心閑豫無不具足。九者。菩薩摩訶薩以男女妻妾施故。獲得圓滿可愛可樂可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具足。十者。菩薩摩訶薩以四洲自在一切王位施故。獲得一切種微妙圓滿一切智智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名為攝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智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摩訶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摩訶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摩訶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甚深。無量方便行於布施。以世間財求於無上正等菩提眾聖王財。以生死財而求甘露不死仙財。以虛偽財而求堅實賢聖之財。由如是故廣行布施。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菩提及涅槃故。以世間財物修行施時。一切世間財物樂具無不盡捨。何以故。皆依無上正等覺故。舍利子。如世農夫依彼犁牛。耕治地已便下種子。如是農夫依彼犁具無量功力。展轉獲得金銀末尼一切寶物。及得種種上妙衣服。何以故。一切世間無有財物與穀等故。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時有分依世間財證覺無上正等菩提亦復如是。

  復次。舍利子。譬如乳牛或噉乾草或噉濕草。或飲冷水或飲煖水。而能出於乳酪生蘇熟蘇及以醍醐。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於無上正等菩提。行世財施隨所樂欲。有能獲得轉輪王報。及獲帝釋梵王勝報。由成就是三種報故。菩薩十地速得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因是施故速得圓滿。乃至具足千業所起十八不共佛法。又具千業所起六十種圓滿妙音。又具百業所起一一大丈夫相。又具二百業所起無見頂髻相。又過此百倍。圓滿成就如來大法螺相。又過拘胝百千倍。成就如來皓齒齊列。不缺不踈平等之相。如是等相。無量功業之所合成皆由如來業果報相施行所起。速得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於乞者所起大慈心而行布施。此心續起殑伽沙等方得成滿。中無間絕佛三摩地。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住此三摩地已。能於一一毛孔而出百三摩地。猶如殑伽大河流化不絕而得自在。是故當知。如來所有一切神通變化。多由施行而得成就。

        舍利子。如是如來所有佛法。皆由昔日行菩薩行。世間財施之所攝受。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財施時。為求甘露為求堅實。為求菩提為求涅槃。應知如是法門差別。所謂菩薩摩訶薩依世財施。而與柁那波羅蜜多相應。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相無量吾今當說。往昔過去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於彼時分有佛出世。號旁耆羅私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彼佛住世壽十千歲。與百千苾芻大聲聞眾同共集會。皆阿羅漢。離諸煩惱具大勢力。乃至一切心得自在。逮勝究竟。

        舍利子。時。彼世中有紡績者名織紡綫。形貌端正眾所樂觀。彼作業處去佛不遠。每日將晚欲還家時。往詣佛所。常以一縷微綫奉施如來。因白佛言。願薄伽梵哀愍我故。受此縷綫為攝受處。以此善根於未來世。得成如來應正等覺能攝一切。時。彼世尊便為納受。如是日施一縷。滿千五百為善攝受。由此福故。乃經十五拘胝劫中不墮惡趣。又經千拘胝反為轉輪王。又經千拘胝反為天帝釋。以此善根柔和微妙欣愛等業。便得奉覲千拘胝佛。於諸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以諸花塗香末香及以香鬘繒蓋幢旛。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一切眾物奉獻如來。

        從是已後。又經一阿僧企耶劫出現於世。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善攝受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住壽世間經二十拘胝歲。有二十拘胝那庾多大聲聞眾。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彼佛世尊成立安住。五拘胝等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演說妙法。利益安樂無量無數諸有情已現入涅槃。彼薄伽梵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滿一千年。廣布舍利流遍供養。亦如我今涅槃之後。

        舍利子。汝今當觀。由施微縷發大心故。次第展轉成滿佛法。舍利子。當知此施由心廣大不由於縷。何以故。若施廣大不由心者。如向施主以微縷施。不應得心清淨究竟。如是。舍利子。當觀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依世財施便得一切圓滿功德。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甚深。因於少施多有所作。由智力故增上所作。由慧力故廣大所作。迴向力故無邊所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為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行施不求名稱聲  未曾為樂及徒眾 

     亦不求諸生死報  施微而獲於大果 

     布施飲食及衣服  不求諸有及諸趣 

     為求開解甘露門  施如毛端福無量 

     既無掉動及高慢  亦離諂誑慳嫉心 

     懈怠諸緣皆悉捨  唯勤行施利於世 

     財穀王位及身命  歡喜捨已心無變 

     如斯善捨獲廣大  菩提解脫未為難 

     愛樂諸來乞求者  如父如母如妻子 

     所獲財物常行施  見彼感財無妬心 

     行施之時眾繁雜  土塊杖木來加害 

     雖見曾無忿恚心  愛語如舊情欣悅 

     若施彼怨猶若親  於驚怖者施無畏 

     凡所有物皆能捨  而心未甞生鄙悋 

     恒樂正求無上法  於世王位絕希求 

     出離世間嚴飾處  常勤奉行於法施 

     除彼樂求穢欲者  誰有能求天世王 

     是故智者不貪樂  諸欲王位生天樂 

     大名稱者所行施  恒求無上佛菩提 

     捨捐身命及餘事  速疾能感多安樂 

     聰慧菩薩行諸施  未曾遠離上菩提 

     不求妙色世間財  又不願樂生天樂 

     雖求涅槃無所依  遠離一切諸希願 

     若能如是善修習  則名知道開道者

 

  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於是布施具足成就。善能修行菩薩妙行。無有疑惑。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柁那波羅蜜多。若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進修行是菩薩行。一切眾魔魔民天子。於此菩薩不能嬈亂。又不為彼異道他論所能摧屈。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二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八〉

        〈尸波羅蜜品第七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有三種妙行。何等為三。一者身妙行。二者語妙行。三者意妙行。舍利子。何等名為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耶。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訶薩遠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是名身妙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遠離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麁惡語遠離綺語。是名語妙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諸貪著瞋恚邪見皆無所有。是名意妙行。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三妙行故。是名尸羅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如是思惟。云何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身不造殺生不與取欲邪行業者。是名身妙行。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語不造妄語離間麁惡綺語業者。是名語妙行。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意不造貪著瞋恚邪見業者。是名意妙行。由具如是正思惟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作如是念。若業不由身語意造。此業為可建立不。菩薩摩訶薩如是如理觀察。若業不由身語意造。此業不可建立。若青若黃若赤若白若紅若頗胝色。此業又非眼所識非耳所識。非鼻舌身意所識。何以故。舍利子。由於此業非能生非所生非己生。不可執受。都無有能了別此業。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此尸羅性不可為作。若不可為作。則不可建立。若不可建立。我等於中不應執著。如是菩薩摩訶薩由觀解力故。不見妙行及以尸羅。亦不見有具尸羅者。不見尸羅所迴向處。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畢竟不起妄有身見。何以故。舍利子。有身見故可有觀察。此是持戒此是犯戒。如是觀已。於彼守護及以儀則。若行若境皆悉具足正知而行。正知行故名持戒者。菩薩摩訶薩不取著自不取著他而行於行。不毀尸羅不取尸羅而行於行。若取著我即取尸羅。若不著我不取尸羅。若知尸羅是不可得。即不毀犯所有律儀。若於律儀無毀犯者。即不名為毀犯尸羅。又亦不名執取尸羅。舍利子。以何因緣於是尸羅而不執取。謂一切法知他相故。若由他相則無有我。若我是無何所執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若有身語意清淨  行時恒修一切淨 

     常住清淨諸禁戒  是名菩薩具尸羅 

     賢聖聰慧諸菩薩  能善護持十業道 

     不由身語及意作  如是智者說尸羅 

     若非造作非所生  非執無形亦無顯 

     由無有形有顯故  未曾可得而建立 

     尸羅無為亦無作  非眼能見非耳聞 

     非鼻非舌亦非身  又非心意所能識 

     若非六根之所識  則無有能施設者 

     如是觀察尸羅淨  曾未依執住尸羅 

     不恃持戒生憍慢  不計我想護尸羅 

     善護尸羅無戒想  具足尸羅行覺行 

     妄有身見已除遣  見與見者曾無有 

     無有能見無彼處  不觀持戒犯戒者 

     善入無護法理趣  威儀具足不思議 

     妙善正知能守護  除斯更無具戒者 

     無我想者無尸羅  無所依我能依戒 

     我說究竟常無畏  不執身我與尸羅 

     說無我者不取戒  說無我者戒無依 

     說無我者不希戒  說無我者戒無心 

     不毀尸羅不執戒  亦不計我起尸羅 

     無所依我及戒想  甚深慧行菩提行 

     如是尸羅無所畏  此人常不犯尸羅 

     若能不執有諸法  如是尸羅聖所讚 

     若住我見諸愚夫  計我具戒能持戒 

     彼受護戒果終已  於三惡趣常纏縛 

     若有斷盡諸我見  彼無有我及我所 

     是真持戒無見故  無復怖畏墮諸惡 

     若能如是知戒行  無有能見犯尸羅 

     尚不觀我及三有  況見持戒及犯戒

 

  復次。舍利子。如是行尸羅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清淨戒時。具有十種極重深心。何等為十。一者。發起深心信奉諸行。二者。發起深心勤加精進。三者。猛勵樂欲諸佛正法。四者。廣具崇重一切諸業。五者。深懷信奉一切果報。六者。於諸賢聖深發敬心。七者。於諸尊重鄔波柁耶阿遮利耶清淨侍奉。八者。於賢聖所興起供養。九者。於諸正法勵意求請。十者。求菩提時不顧身命。舍利子。如是行尸羅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十深心法。菩薩摩訶薩安住深心修諸善法。何等名為諸善法耶。所謂三種妙行。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三種妙行。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依此法門。能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由身而發起  佛所讚善業  為得聞法故  供養諸賢聖 

     於法及聖人  猛勵起恭敬  為利諸眾生  慈心不嫉妬 

     當演智人言  無談不愛語  所說欣樂相  發語無麁鄙 

     意業常居善  曾無樂諸惡  恒觀察法性  恭敬住慈心 

     於如來聖教  敬心而聽法  於法恭敬已  速悟大菩提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安住如是十最勝法。勤求菩薩藏法門故。於諸賢聖一切師長。勤加恭敬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應具如是十種發心。何等為十。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觀是病身。諸界毒蛇恒相違害。多諸苦惱多諸過患。癲狂癰癤疽癬惡癘。風熱痰飲眾病所聚。又是身者如病如瘡。如被箭刺。如暴水流。如魁膾者。搖動不息速起速滅。又觀是身虛偽羸弱老朽疾壞。暫時停住難可愛樂。狀若塚間。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我此病身雖經此苦。曾不值遇如是福田。我今得值。又復善感如此之身。我當依諸福田長養慧命。捨不堅身獲於堅身。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彼賢聖鄔波柁耶阿遮利耶諸尊師所。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界暴毒蛇  展轉相依附  隨一興增動  生則致大患 

     所謂眼耳鼻  舌齒內腹藏  如是諸患惱  皆悉依身生 

     癰癤與癲狂  疽癬大疾癘  諸餘種種病  無不依身生 

     是身猶如病  如癰如中箭  如是毒害身  速壞暫時住 

     如趣彼塚間  悉是無常相  搖鼓爛壞身  眾病速生滅 

     我當修佛身  所因賢善業  以彼朽爛壞  衰老無常身 

     轉成於佛身  及難思法身  以如是朽壞  遍常流穢身 

     當證得如是  無流無穢身  若人怖寒熱  遮障堅防護 

     畢為老病死  諸苦同煎害  若人於寒熱  身遍能堪忍 

     莊嚴丈夫業  速成無上身  我當勤供養  世所同尊重 

     以不堅實身  當貿彼堅實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等第一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復奉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念。身是不堅性非牢固。當假覆蔽洗濯按摩。而復終歸破壞離散摩滅之法。舍利子。譬如陶師埏埴瓦器。若大若小終歸破壞。如是。舍利子。身為不堅。終歸破壞如彼瓦器。又。舍利子。譬如樹枝所依花葉果實。終歸墮落。如是。舍利子。身為不堅必墮落法。勢非久住。如熟果等。又。舍利子。譬如草端霜露凝滴。日光照灼必不停住。如是。舍利子。身為不堅。如霜露滴亦不久住。又。舍利子。譬如大海及以眾流。有泡沫聚一切不堅。其性虛弱不可[亭+攴]觸。如是。舍利子。是身不堅猶如沫聚。本性虛弱亦復如是。又。舍利子。如天大雨流泡亂浮徐起徐滅。如是。舍利子。身為不堅如水上泡。其性輕薄亦復如是。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深自觀身。見是事已。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感得如是不堅固身。曾未值遇如是福田。我今得值。又復善感如此之身。我當依諸福田長養慧命。以不堅身貿易堅身。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世諸陶師  埏埴坏成器  皆當歸破壞  眾生命如是 

     譬如依樹枝  所有葉花果  皆歸墮落法  人命亦如是 

     如草端垂露  日光之所照  須臾不暫停  人命亦如是 

     如河海聚沫  其性本虛弱  如是不堅身  虛浮亦如是 

     譬如天大雨  生起水浮泡  剎那速消滅  不堅身亦爾 

     不堅起堅想  於堅想不堅  邪分別所行  不能證堅實 

     於堅起堅智  不堅知不堅  正分別所行  能證於堅實 

     為修堅實想  微施於水器  故以不堅身  貿易彼堅實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第二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復奉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於長夜遠離善友。諸惡知識之所拘執。其性懈怠不修精進。下劣愚鈍多邪惡見。妄起如是癡不善心。無施無愛亦無福祀。無有善作及以惡作無作。增長諸業果報。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為貪欲之所惑亂。長夜流轉。造作種種惡不善業。由此不善惡業力故。感得穢惡自體報果。生鬼國中乏資生具。無有一切最勝福田。又。我曾生餓鬼趣中。恒食炭火經無量歲。又於眾多百千歲中。不聞水名況復身觸。又作是念。而我今者值遇如是最勝福田。又感善身果報成就多資生具。我當依諸福田廣修善業。不顧身命承事師長鄔波柁耶阿遮利耶。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是善知識  常親近敬奉  便成如是性  故應數親近 

     為惡友拘執  遠離賢善友  懈怠鄙精進  慳嫉多諂曲 

     無施等邪見  非撥於一切  我曾生鬼趣  受弊惡形質 

     於生死長夜  可畏大闇中  飢渴遍煎惱  多受於眾苦 

     於多百千歲  曾不聞水名  不見淨福田  不得無是難 

     我今感於此  難得之世間  又奉值賢明  獲無難具足 

     復離惡知識  得逢賢善友  誓不顧身命  當為證菩提 

     以清淨善心  恭侍尊師長  亦當供諸佛  為證菩提故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第三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復奉敬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於長夜遠離善友。惡友拘執懈怠懶惰。下劣精進無智愚癡。由如是見由如是忍。謂有眾生受諸苦惱。如是悲泣號哭之時。復以身手妄加捶打種種惱害。以此因緣。便生如是無量惡見。謂無惡業無惡業報。復由瞋恚覆蔽心故。造作種種惡不善業。以是業報得穢惡身。生畜生中乏資生具。無有一切最勝福田。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於彼趣。或作馲駝及牛驢等。食噉芻草。加諸杖捶訶喝恐怖。情所不樂強令馱負。復作是念。我於往昔雖經此苦。曾不值遇如是福田。我今得值又復善感如此之身。我當依諸福田不顧身命。以不堅身貿易堅身供事師長。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我於彼長夜  未知登聖道  墮在駝牛驢  多受諸勤苦 

     我今得人身  當修賢善業  由此證菩提  是為聰慧相 

     我當起恭敬  建立諸佛法  奉覲說法師  為得菩提故 

     過去難思劫  循環生死輪  往來非義利  無福田養命 

     遠離善知識  常親近惡友  隨彼教誨轉  數墮諸惡處 

     我曾於傍生  閉縛驅打罵  由斯惡業故  受不愛苦果 

     遂墮於惡處  作馲駝牛驢  負重猶加杖  不親善友故 

     我今得難得  人身及善友  既蒙生善處  又得值無難 

     如龜久處海  欣遇浮木孔  身語善防護  精進心強盛 

     無諂事善友  長養慧命身  若有尊重師  發我慧心者 

     能宣說勝妙  菩提道大師  供養兩足尊  諸塗香末香 

     種種衣花鬘  我當承敬奉  現在十方佛  勝義常開示 

     無邊金色日  當修行供養  遍遊諸佛土  廣供調御師 

     為淨菩提道  當昇大覺座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等第四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增奉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昔長夜遠離善友。惡友拘執。懈怠懶惰下劣精進。無智愚癡由興惡見。如是信忍如是欲樂。妄作是念。若以一切有情一切眾生。或取身肉同煮一鑊。或取其身同剉為膾。雖作如是不名非福。又興惡見。不由此故而招於惡。不由此故而生於惡。由妄見故。又於大海此岸所有眾生。一切布施悉令充足。雖作如是不名非罪。妄生異計。不因此故而招於福。不因此故而生於福。以妄見故。又於大海彼岸所有眾生。一切斬害。亦不因此而招於惡。又不因此而生於惡。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於往昔如是作已。不能了知是罪非罪。是福非福。習近惡見。愚癡所蔽。多造不善諸重惡業。由此業報。感得下弊穢惡地獄之身。於地獄中或噉鐵丸或以鋸解。受於種種堅硬苦味。純苦無間相續不已。乃至經彼多百千歲尚不聞樂聲。何況身觸。

        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我於往昔雖經此苦。曾不值遇如是福田。我今得值。又復善感如是之身。我當依諸福田長養慧命。以不堅身貿易堅身。不顧身命奉事師長。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我曾親惡友  為惡心欺誑  依止眾惡見  徒興造惡業 

     盡大海此岸  所住諸眾生  施飲食充滿  謂不招生福 

     盡大海彼岸  所住諸眾生  我悉加殺害  謂非招惡業 

     如是諸惡見  數習恒親近  墮極苦地獄  厭榨於身首 

     昔於三惡趣  徒盡百千身  未曾見諸佛  世間之導首 

     世善友名稱  其聲尚難聞  我幸人中利  當修賢善業 

     得人身甚難  既得長命難  正法聞難會  諸佛出世難 

     我已得人身  感茲危脆命  逢值佛興世  預如來正教 

     我不復當行  身語心惡業  勿令我未來  受不愛苦果 

     我以清淨心  當修清淨業  由身語及意  行世所難行 

     我終不違師  眾人所許教  又當興供養  為佛菩提故 

     以我不諂誑  及無幻偽心  當開修直路  為佛菩提道 

     無畏大菩薩  已發如是心  奉施貯水器  慧方便具足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第五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增奉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於長夜遠離善友。惡友拘執懈怠懶惰。下劣精進無智愚癡。由是惡見如是信忍。如是欲樂。妄生是念。撥無迎逆曲躬跪拜。合掌問訊。諸善業報為慢所蔽。多造惡業。由惡業報。在人趣中感鄙穢形。於諸福田。未曾長養清淨慧命。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憶往昔。受於孤露貧窮下賤。繫屬於他奴婢等類。又受耽嗜色欲有情眾生。貪著一切諸色欲相。住不平等惡行之數。起於種種諸惡邪見。毀壞尸羅毀壞正見。安住三種不善根中。安住四種不應行處。為五種蓋之所覆蔭。於六尊重不懷恭敬。於七種法未能隨轉。八邪性中邪決定行。九惱害事之所惱害。十惡業道常登遊踐。地獄因道常面現前。於天因道背而不面。遠離一切諸善知識。為諸惡友之所執持。隨逐魔怨自在而行。遠諸善法現行一切不善之法。又為如是橫加鞭杖。訶喝恐怖情所不忍。強抑驅役供給於他。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昔未值如是福田。故受諸惡。我今得值。又復善感如來之身。我當依諸福田。以不堅身易於堅身。又當自養慧命。不顧身命奉事師長。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奉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親近惡友增憍慢  經於無量多劫海 

     人趣受生奴婢身  於諸有流長夜轉 

     我今已得於難得  第一勇猛善人身 

     又得生於妙國土  值佛清淨無諸難 

     諸有賢善最勝友  能宣菩薩行道者 

     心寶增長諸菩薩  多拘胝劫今乃值 

     無常無恒虛薄身  譬如水泡并聚沫 

     又似幻事及戲變  如夢所見寱言等 

     命如雲電不久住  於世念念將消滅 

     是命將逝剎那間  故以不堅易堅命 

     我憶往昔多時中  墮在慢山深險處 

     曾於過去被欺誑  經不思議百劫海 

     我今盡捨身貪愛  又無顧戀壽命心 

     當速捨離憍高慢  於尊重師深敬奉 

     又世所共同尊長  所謂父母諸兄等 

     當速捨離憍高慢  第一崇遵極恭仰 

     近妙菩提諸菩薩  與我同奉菩提行 

     應生堅固愛敬心  當樂供養專承事 

     昔具重慢慢增長  不知調御斷慢法 

     當以無上智金剛  令憍慢山永摧碎 

     菩提妙行圓成已  安止最勝菩提座 

     摧伏鬪諍魔軍眾  當度四流群生等 

     十方所有諸患人  臥自糞中為眾厭 

     於彼興發慈悲意  為作拔濟所歸趣 

     安住大施波羅蜜  於佛威德能防護 

     具足修成於忍行  發起正勤令現前 

     得具淨慮波羅蜜  此時調伏心令住 

     安住大慧善方便  當為一切尊福田 

     增長盛福力如是  不可思議善智慧 

     若得第一自在智  乃至應時奉水器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第六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復承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於長夜遠離善友。惡友拘執懈怠嬾惰。下劣精進無智愚癡。由是惡見。如是信忍如是欲樂。妄生是念。謂無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黑白報。無非黑白業無非黑白報。又不請問沙門婆羅門。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應修何者不修。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又不請問修何等行。於長夜中能感無義無利及諸苦惱。又作何行。於長夜中能感有義有利及諸安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於往昔。由於此慢及以勝慢所障蔽故。而能多造不善惡業。以此業報感得人身。諸根缺減。於勝福田未養慧命。雖處人中等作覆器。童蒙嬉戲愚戇聾盲。於善惡義無力無能了達宣暢。又作是念。我昔未遇是勝福田。故造諸惡。我今值遇。又復善感具諸根身。我當依諸福田增長慧命。又應不顧身命求諸力。能了達善說惡說之義。又當請問於說法師。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應修何者不應修。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作何等行。令彼聲聞及獨覺法而現在前。作何等行令諸佛法及菩薩法而現在前。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勤求菩薩藏故。依尸羅波羅蜜多行菩薩行。以不堅身易於堅身。於說法師承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昔過去多百劫  遠離益我親善友 

     未曾請問善不善  有罪無罪諸業果 

     由增上慢自在力  墮於地獄鬼趣中 

     習近惡念為同侶  經多百劫墜惡道 

     或習人趣多千劫  輪迴受身根不具 

     不知何善何不善  有罪無罪作業果 

     我獲人道猛健身  具足諸根處清淨 

     遠離諸難得無難  如龜引頸遇浮孔 

     值世作明燈照者  聞說離欲諸聖教 

     時我請問世間尊  善與不善等業果 

     云何具慳墮諸趣  云何無慳為施主 

     云何貪諂污尸羅  云何戒財全守護 

     云何忿恚憤亂人  云何無忿忍辱力 

     云何懈怠散亂心  云何精勤樂靜慮 

     云何惡慧瘂愚癡  云何有慧樂真實 

     云何專意行菩提  具足尋求賢聖行 

     云何流慈遍世間  云何拔濟諸惡趣 

     云何樂法無厭心  能求菩提諸行藏 

     云何往詣十方剎  現住諸佛世尊前 

     云何致敬修功業  云何請問普賢行 

     我今正應勤請問  法師尊重等尊重 

     云何於師樂敬養  云何令師意歡悅 

     佛子已生如是心  能集廣大妙福力 

     及勝自在智慧力  歡喜奉施至水器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第七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復奉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我於長夜遠離善友惡友拘執。懈怠懶惰下劣精進。癡鈍無識猶如瘂羊。捨離一切正義相應文句。正法相應文句。寂靜相應文句。滅止相應文句。正覺相應文句。諸沙門婆羅門般涅槃等相應文句。捨離如是諸文句已。反更受持讀誦思尋。究達一切非義相應文句。非法相應文句。乃至非涅槃等相應文句。由如是故妄興是見。謂無有力無有精進。無丈夫果。無勢無勇無行無威。或俱生念。無有行威。又生是念。無因無緣。可令有情而生染污。不由因緣有情雜染。又生是念。無因無緣。可令有情而得清淨。不由因緣有情清淨。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於長夜。由依如是不平等因。無因見故。多造種種惡不善業。由此業報。我於往昔在人趣身諸相不具。於諸福田未長慧命。雖處人中等於覆器。童蒙嬉戲愚惷聾盲。無力無能。受持讀誦思惟究達。正義相應文句。乃至涅槃相應文句。又作是念。我昔未遇是勝福田。故生妄見。我今值遇。乃至不顧身命為求力能。當於正義相應文句。正法相應文句。寂靜相應文句。乃至涅槃相應文句。如是等正法文句。皆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之所攝者。我今受持讀誦思惟究竟。必當發起最上正勤。盡命承事於說法師。我今依尸羅波羅蜜多行菩薩行。為欲於此菩薩藏法。能受能持能讀能誦修行供養故。又作是念。我當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當善造集若福若智二種資糧。由是二力。常恒親近菩薩藏法。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於說法師承事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若法真實義相應  隨順修習道支道 

     為於寂滅而作證  而能流通涅槃路 

     我昔遠離如是法  反更流習於諸惡 

     非法非義非寂靜  乃至涅槃不相應 

     無有精進亦無力  無丈夫果無威勢 

     撥無諸行無勇猛  一切盡空無所得 

     無有諸佛亦無法  及無世間之父母 

     無有黑法與白法  若果若報悉皆無 

     於如是等諸惡見  無始世來恒習行 

     由斯墮於地獄中  純受極苦久難出 

     如是轉受傍生趣  及墮焰魔惡世間 

     或時得生人趣中  愚騃無智而瘖瘂 

     童蒙嬉戲與盲聾  闇鈍頑嚚無智識 

     從是復墮於地獄  受諸重苦增愚暗 

     我從久遠無量劫  未曾得是清淨身 

     已遇諸根皆具足  是時宜速加精進 

     諸法真實義相應  能為寂靜之助伴 

     趣菩提道與菩提  我宜及時求是法 

     諸大菩薩祕奧藏  甚深真實義相應 

     經彼百千俱胝劫  若得聞者為希有 

     如是及餘諸佛法  無量無數不思議 

     我當精勤受已持  為證諸佛菩提故 

     又當正勤起恭敬  承事供養說法師 

     所謂諸佛諸菩薩  當於彼聞無上法 

     諸無所畏大菩薩  發起如是勇猛心 

     智慧方便善成就  乃至施及貯水器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起如是第八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於說法師倍增承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一切眾生為無義行之所拘執。顧戀身命著無義行。不能勵意專修義利。舍利子。云何名為著無義行。謂於身命有所顧戀。於覺分法情無希望。計我我所以為前導。恒於其身防衛覆障。沐浴調治莊飾寶護。是則名為著無義行。

        舍利子。復有著無義行。謂於身命有所顧戀。於覺分法情無希望。計我我所以為前導。而於妻妾男女兄弟。朋友眷屬親戚防衛覆障。乃至一切諸受用具寶玩執著。是則名為著無義行。

        舍利子。復有著無義行。謂於身命有所顧戀。於覺分法情無希望。計我我所以為前導。而於奴婢僮僕。防衛驅役桎梏守護。是則名為著無義行。

        舍利子。云何名為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專修勝善身業意業及以語業。是則名為專修義利。舍利子。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專修引發柁那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是則名為專修義利。

        舍利子。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而專修行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攝化一切諸眾生故。是則名為專修義利。

        舍利子。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專修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分。如是道支。是則名為專修義利。

        舍利子。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而於父母及諸師長。專修供養恭敬禮拜。曲躬合掌謙下問訊。迎逆給事并和順業。是則名為專修義利。

        舍利子。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戀。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於三寶所隨順法教。專修敬事。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專著無義。為無義行之所拘執。顧戀身命放逸懈怠。而我今者專修義利。為有義利之所守護。我當勤加精進。以身供事諸說法師。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當修福智二力資糧。以修福智力資糧故。當近無上微妙菩提。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尸羅波羅蜜多行菩薩行。為求如是菩薩藏故。承事供養諸說法師。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愚癡凡夫  常顧於身命  不願求菩提  起雜染三業 

     常為利自身  及妻子眷屬  寶玩於無義  是名癡凡夫 

     驅役奴僕等  多畜養四足  寶著於無義  是名無智者 

     貯積多財穀  不施不食用  寶著於無義  名守藏愚夫 

     諸愚癡凡夫  專寶著無義  具妙慧菩薩  精求諸義利 

     不顧於身命  欣樂助菩提  起種種善業  是名專義利 

     方便善修習  施戒忍正勤  靜慮與妙慧  是名專義利 

     供養於父母  給侍諸師長  深敬奉三寶  是名專義利 

     於攝一切法  諸菩薩妙藏  誦持及開闡  是名專義利 

     如是專義利  諸佛之所讚  精進善相應  是勝無畏子 

     發如是念已  以清淨信心  敬養尊重師  乃至奉水器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起如是第九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故。於說法師倍復承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如是心。世間眾生邪僻自在。反執師教無所剋獲。不獲何等。所謂聖財。云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今應修妙善自在。於師教誨隨順敬受。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妙自在。於師教誨隨順敬受。有所證得。何所證得。所謂聖財。何等名為菩薩聖財。謂菩薩藏法門差別。了知菩薩妙善自在。即說法師妙善自在。於菩薩藏法門差別。廣為眾生宣暢敷演。辯了建立。開闡分別。顯示流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菩薩藏已。獲聖法財永斷貧窮。速疾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尸羅波羅蜜多行菩薩行。發是心已妙善自在。於師教誨隨順敬受。復作是念。我當以不堅身貿易堅身。為欲勤求菩薩藏故。承事供養於說法師。乃至施及貯水之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世間下劣諸眾生  諛諂幻惑多姦偽 

     顛倒僻執不如理  專惡自在違師教 

     深知是已順師誨  便能分別廣敷演 

     由斯獲得仙聖財  信戒捨聞慚愧慧 

     如是七財無盡藏  知非器者勿開顯 

     世間多有善眾生  堪為諸佛淨法器 

     無諂美言來請問  妙善自在而閑雅 

     常發勇猛勤精進  恭敬正法樂常聞 

     為證諸佛妙菩提  不顧所愛之身命 

     知彼堪任正法器  復能受持深妙理 

     導師發起大慈悲  為說無雜真法界 

     諸大菩薩妙法藏  依彼建立勝菩提 

     又於其中廣開示  諸佛堅固聖財寶 

     一切諸法為空相  亦無相相無我相 

     無有壽命無變異  無諸戲論無受藏 

     一切諸法之自性  不從緣生亦無相 

     曾無初起無終滅  無相真如之所顯 

     若善自在柔和者  於師教誨無倒執 

     自然最勝為開示  本境所學解脫門 

     淨信尸羅與慚愧  正聞捨施般羅若 

     為彼分別廣敷顯  無盡七財之法藏 

     佛子和柔妙自在  隨順善友所誨言 

     我當承事語法師  為證無上菩提故 

     菩薩適發是心已  於渴乏者生悲愛 

     乃至經營淨瓦器  盛滿清水隨時施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發起如是第十心已。為欲勤求大菩薩藏故。於說法師倍增承事勤加供養。乃至施及貯水之器。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三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九〉

        〈尸波羅蜜品第七之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善根力故。獲得四種廣勝處法。何等為四。一者。於諸善法速能趣入。二者。為說法師之所讚美。三者。修行成滿無有毀犯。四者。於佛正法堅持不壞。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廣勝處法。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是力故。處在人中復獲四種廣勝處法。何等為四。一者。為多眾生隨逐修學。於諸白法究竟安住。二者。於夷坦路營建逆旅極當堅密。速令眾生獲得歡喜。三者。於長夜中得法利故。歡泰之心無有退減。四者。臨終捨命無惑纏心。往生善趣安樂世界。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處在人中。獲得四種廣勝處法。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是力故。處在天中復獲四種廣勝處法。何等為四。一者。以福感故能攝天眾。二者。諸天集會瞻仰面門。菩薩今者將何所演。我等聞已當有開悟。三者。為天帝釋及餘天子之所參覲。請法斷疑而是菩薩不往其所。四者。現大宮殿。為於菩薩之所受用。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處在天中。獲得四種廣勝處法。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若在天上若生人中。復得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妙法門。皆為滿足尸羅波羅蜜多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菩薩處高座  諸天所禮敬  瞻仰彼尊顏  將宣何等法 

     一切皆恭敬  具慧除慳悋  處歡喜宮殿  釋天來請疑 

     天中命盡已  來生於人間  為轉輪聖王  大力無慳悋 

     若人中命終  還復生天上  曾未更眾苦  奉養法師故 

     恒獲如是等  四種廣勝處  為無下劣心  恭敬說法者 

     若以敬愛心  奉施於水器  則天龍及人  所應親供養

 

  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故。復於天中得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了知先世所經造業。二者。了知因此善故來生天上。及能了知退失善法。三者。了知從此命終當生某處。四者。為諸天眾宣說妙法示教讚喜。既利益已便捨天身。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生在天中得四種法。皆由尸羅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故。復得四種圓成勝法。舍利子。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捨天宮已。還來人趣與戒俱生。二者。菩薩摩訶薩處在人中。獲得五種成勝生法。云何為五。所謂得生勝家。得勝妙色。得勝淨戒。得勝眷屬。於諸眾生得修勝慈。如是名為獲得五種成勝生法。三者。菩薩摩訶薩處在人中。復得五種成不壞法。云何為五。所謂得善知識不可破壞。所受之身終無中夭。所得財位中無退失。得菩提心無能壞者。於匱法時得自豐足。如是名為獲得五種成不壞法。四者。菩薩摩訶薩處在人中。又復獲得五種希有圓滿之法。云何為五。菩薩摩訶薩於舍宅中安設空器。隨菩薩手所及之處。一切眾寶即皆盈滿。是名第一獲得希有圓滿之法。菩薩摩訶薩若遇渴時。即於其前具八德池自然涌現。是名第二獲得希有圓滿之法。菩薩摩訶薩福德持身不為外物之所侵害。所謂若毒若刀若火若水。吸精氣者或復藥叉及諸惡鬼不能損害。是名第三獲得希有圓滿之法。菩薩摩訶薩於贍部洲諸災劫起。所謂若刀兵劫。若飢饉劫若疾病劫。若火劫若水劫。若風劫若渴劫。若熱光劫若藥叉劫。舍利子。如是別劫興起之時。爾時。菩薩不生其中。便處天上受極快樂受多極樂。是名第四獲得希有圓滿之法。菩薩摩訶薩即以如是善根力故。永不復生諸難之處。不生惡趣。若悔纏心。即能見知速疾遠離。是名第五獲得希有圓滿之法。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又復獲得四種希有圓成勝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常不遠離四種妙法。云何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但見有苦諸眾生時。即便獲得大悲之心。二者。菩薩摩訶薩所有男女。皆於菩薩恭敬隨順。三者。菩薩摩訶薩能制衰老不為所侵。四者。菩薩摩訶薩資生作業百倍獲利。或復過此二倍三倍。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四種妙法。恒無遠離。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故。不為三法之所劫奪。何等為三。一者。不為貪欲之所劫奪。二者。不為瞋恚之所劫奪。三者。不為愚癡之所劫奪。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遠離三種劫奪之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故。獲得四種無病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不為長病之所纏逼。二者。菩薩摩訶薩支體鮮澤未曾羸顇。三者。菩薩摩訶薩資生眾具無有損減。四者。菩薩摩訶薩不為國王盜賊惡人及餘眾生所加惱害。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獲得四種成無病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故。獲得四種尊位之相。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為轉輪王威加四域。以法御世名為法王。七寶來應皆悉成就。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女寶。末尼珠寶。主家藏寶。主兵臣寶。千子滿足形貌端嚴。威勢雄猛降伏怨敵。是轉輪王為四大洲之所朝宗欽仰歸化。又為宰相群臣守衛。眾會國界人民及諸小王共所遵敬。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第一尊位之相。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妙五欲不染樂著。所謂眼所識色。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菩薩摩訶薩於是五欲不染著故。以淨信心捨家入道。速獲五通。人及非人之所恭敬。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第二尊位之相。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在所生處。自然常得最上覺最上慧最上辯。為諸大王之所尊敬。如過去世大烏末荼。為王敬重。而是菩薩亦復如是。為王敬重請昇御座。又為宰相群臣守衛。眾會國界人民所共尊仰。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第三尊位之相。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既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威德殊勝圓滿第一。為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有情同所歸敬。何以故。由是菩薩成就最勝戒定慧品。解脫解脫智見品。於此法中證得清淨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獲得第四尊位之相。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四種尊位之相。皆為成滿尸羅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具清淨心以貯水器。奉施鄔波柁耶及阿遮利耶二尊師故。獲得如是無量無邊功德妙法。所謂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去來進止隨順於師。如其所言終不違逆。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復獲四種最勝資財。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所生之處。獲得大王所用資財。非餘眾生下劣資具。二者。菩薩摩訶薩所生之處。受離欲法獲得仙財。以淨信心捨家入道。名聖法財。三者。菩薩摩訶薩所生之處得宿命念名獲念財。由此念故。生生之處終不忘失菩提之心。四者。菩薩摩訶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菩提財。常為四眾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前後圍遶。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證得四種最勝資財。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於說法師乃至受持四句頌等。去來進止隨順教命。所謂是善是不善。是有罪是無罪。是應修是不應修。又如是教乃至作此事已。於長夜中能感無義無利諸苦惱法。若作此已。於長夜中能感有義有利諸安樂法。如是等教隨師所命。不作不善修習善法無違無逆。由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復獲四種成高勝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得具尸羅成高勝法。二者。菩薩摩訶薩所感形體一切身分悉皆圓滿。三者。菩薩摩訶薩獲得大慧。涌慧高慧。廣慧捷慧。利慧速慧。深慧決擇之慧。四者。菩薩摩訶薩身壞命終生於善趣諸天世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四種成高勝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又獲四種無能觀法。何等為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根力故。所在生處感得隱密陰藏之相。是名第一無能觀法。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從初生已。若母若父若餘眷屬。若天若龍藥叉羅剎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所有眾生若清淨心若雜染心。皆不能見菩薩之頂。是名第二無能觀法。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從初生已。若母若父乃至人非人等。所有眾生若清淨心若雜染心。於菩薩面無能修飾。瞻覩之者若有起心。我當瞻飾菩薩面者。便於兩足而現面像。何以故。舍利子。以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希奇法故。名善丈夫。又復成就最勝丈夫第一訶辯。是名第三無能觀法。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根力故。初生之時無人扶侍。自立于地遍觀四方。即便獲得明利之智。何以故。由是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以無諂心。求聞法故。而是菩薩摩訶薩又復獲得無邪諂眼。由成就是無諂眼故。以淨天眼超勝於人。乃至能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又。此菩薩摩訶薩獲得速疾廣大之智。由成就是廣大智故。而能了知一切眾生。於三時中所積集心。何以故。由是菩薩摩訶薩於彼往昔求法之時。作意攝心勤加恭敬。於正法所起良藥想起珍寶想。起難遭想起妙善想。如其所念求聞正法。聞已受持。菩薩摩訶薩又因是故。復獲捷疾簡擇之智。由成就是簡擇智故。善能稱量諸眾生戒。乃至善能稱量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又。菩薩摩訶薩善能稱量一切眾生尸羅同性。乃至善能稱量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同性。又。菩薩摩訶薩善能稱量一切眾生戒之等流。乃至善能稱量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等流。又。菩薩摩訶薩善能稱量一切眾生尸羅等流超勝之相。乃至善能稱量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等流。超勝之相。又。菩薩摩訶薩善能稱量一切眾生進止威儀。修行正行勇猛之相。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展轉稱量思惟。一切眾生諸功德已。而作是念。是諸眾生所有戒聞。乃至解脫解脫智見。是諸眾生所有尸羅同性。乃至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同性。是諸眾生所有尸羅等流。乃至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等流。是諸眾生所有尸羅等流。超勝之相。乃至正聞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等流。超勝之相。是諸眾生所有進止威儀。修行正行勇猛之相。如是等相。皆是眾生所有功德。我今於中稱量觀察。不見與己有平等者。爾時。菩薩又更思惟。一切眾生根本堅住與己校量。不見一切與我等者。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初生之時。於剎那頃。能速發起業報妙智。由此智故。一彈指頃善能了知。一切眾生千種心相。是時。菩薩摩訶薩以智尋思此一切心。不見與己有平等者。菩薩摩訶薩如是正知。我今獨處最上尊位。如師子王安住無畏。如大龍王有大威德。足不踐地各行七步。念菩提座微妙業報。住在現前唱如是言。我於世間最為尊大。我於世間最為殊勝。我今當證生老死邊。我當度脫一切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當為諸眾生宣說廣大微妙最勝無上正法。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發是語時。中無有間。其聲遍告滿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眾生聞是聲已。驚怖毛竪天鼓戰掉數發大聲。而此世界皆悉震動。唯有菩薩所住之地。如車輪許嶷然安靜。即此地輪下依水聚。亦不為彼大風搖動。是菩薩摩訶薩自觀己身。見無量光遍身而住。即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諸眾生所共瞻仰。是名第四無能觀法。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無能觀法。何以故。皆是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行尸羅波羅蜜多時。隨順法師去來進止。遵承教命無違逆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成就如是諸善根已。復獲四種迅速之法。何等為四。菩薩摩訶薩成佛之時。具足如是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無有缺減。又所說法言無虛設。是名第一迅速之法。菩薩摩訶薩成佛之時。具足如是。諸佛如來若有所命。作如是言。進來苾芻。爾時。眾生便進佛所。髮自斷落。被服袈裟。持鉢多羅。是名第二迅速之法。菩薩摩訶薩成佛之時。具足如是。諸佛如來善知眾生三時之心。是名第三迅速之法。菩薩摩訶薩成佛之時。具足如是。諸佛如來善知眾生應病藥智。是名第四迅速之法。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迅速之法。何以故。由於往昔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以清淨心奉施鄔波柁耶及阿遮利耶。諸說法師之水器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尸羅波羅蜜多。具足如是善根力故。成佛之時。復得四種他不害法。何等為四。舍利子。如來身者無依無受。何以故如來之身。若為火刀毒藥他物。能損害者無有是處。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成佛之時具尸羅故。獲得四種無損害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尸羅波羅蜜多。由具如是善根力故。成佛之時。復得四種他無過法。何等為四。一者。諸佛如來無依無受。所以者何。無有眾生於如來前能發是言。我為如來說未聞法乃至一句。若能說者無有是處。二者。諸佛如來無依無受。所以者何。無有眾生於如來前如法立論乃至一句。若立論者無有是處。三者。諸佛如來無依無受。所以者何。無眾生能得如來乃至微分一不定心。若能得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舍利子。諸佛如來心恒在定。謂住慈悲喜捨等故。四者。諸佛如來無依無受。所以者何。無有眾生能取如來身色諸相。若取相者無有是處。舍利子。諸佛如來具尸羅故。獲得四種他無過法。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成就如是善根力故。獲得具足五無量法。何等為五。一者。諸佛如來尸羅無量。二者。諸佛如來正聞無量。三者。諸佛如來正定無量。四者。諸佛如來正慧無量。五者。諸佛如來解脫解脫智見無量。舍利子。如是如來五無量法。皆由往昔行尸羅波羅蜜多時。於鄔波柁耶阿遮利耶諸尊重所。隨順師教。去來進止無違逆故。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具足尸羅波羅蜜多已。成就如是善根力故。獲得四種無障礙智。何等為四。所謂諸佛世尊於過去世。無障無礙智見轉。諸佛世尊於未來世。無障無礙智見轉。諸佛世尊於現在世。無障無礙智見轉。諸佛世尊善能發起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能知三世平等之性。舍利子。是為如來具尸羅故。獲得四種無障礙智。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又復善能成就正智。由正智故不依屬他。而能悉知一切諸法。諸佛如來又能成就不思議智。由成就此不思議智故。而能了知諸風雨相。舍利子。如來善知世有大風名烏盧博迦。乃至眾生諸有覺受。皆由此風所搖動故。此風輪量高三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雲風。此風輪量高五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瞻薄迦。此風輪量高十踰繕那。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吠索縛迦。此風輪量高三十踰繕那。又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去來。此風輪量高四十踰繕那。如是。舍利子。次第轉上六萬八千拘胝風輪之相。如來應正等覺依止大慧悉能了知。

        舍利子。最上風輪名為周遍。上界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高量六十八百千踰繕那。為彼大地之所依止。其地量高六十八千踰繕那。舍利子。是地量表有一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佛。號曰弘蘊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住世施化。其佛壽量三十拘胝歲。聲聞弟子有三十拘胝那庾多。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證得諸心自在最上波羅蜜。爾時。彼佛與如是等大聲聞眾同共集會。復有百拘胝等菩薩摩訶薩。皆悉證得菩薩藏法。於諸義理妙善決定。為多聞海為大法師。住空無相及以無願。

        舍利子。我涅槃後具滿千歲。彼佛方乃入般涅槃。正法住世滿於千歲。流布舍利遍益世間。亦如我今般涅槃後。舍利流布遍益之相。舍利子。如來無障礙智。又能了知過於彼佛世界之上。無量無邊風輪圓相。并諸佛土具足圓相。

        舍利子。又過此上有別世界。現無如來。而有百千獨覺所住。其中眾生皆於獨覺而種善根。舍利子。如來依彼智故。復能了知此世界上。有殑伽沙等諸佛如來出興于世。今現在彼度諸眾生。如是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興于世。今現在彼度諸眾生。如來妙智悉能了知。舍利子。如來又能了知如上所說。諸佛世界現燒然等。成壞之相無量無邊。如來妙智皆悉明了。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長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成就何等諸善根故。而能獲得如是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礙智。佛告舍利子。如來由住尸羅波羅蜜多故妙善自在。於正法所發起恭敬尊重之想。起良藥想起珍寶想。起難遭想起善根想。如所應想生深敬想。又能安住攝正法想。舍利子。如來由住尸羅波羅蜜多。敬重法故。獲得如是明利大智。如是大智又能了知。無量無數過於前量。舍利子。諸佛世尊無斷之智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不可宣說往來之相。舍利子。諸佛如來具尸羅故。復得如是自在之力。是故。如來如彈指頃。往殑伽沙等諸佛世界。而復旋返還本住處。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是正法尸羅波羅蜜多。所以淨信解聽聞受持。由此獲得速疾解脫。由此解脫我善解脫。於何法中而得解脫。謂於諸苦善得解脫。

  復次。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此四種恭敬住處。聞斯法已得清淨信。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發如是心。我如是住我於此住。由我如是常安住故。我常不離諸佛正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受持是經法門章句。彼由如是善根力故。復獲四種慧所成法。何等為四。一者。由具慧故。能發大慧。二者。由具慧故。逢值諸佛親覲承事。三者。由具慧故。以淨信心捨家入道。四者。由具慧故。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四種慧所作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由成就是善根力故。又獲四種多所作法。何等為四。一者。受得人身。名多所作。二者。值佛出世。名多所作。三者。以淨信心捨家入道。名多所作。四者。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多所作。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四種多所作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由成就是善根力故。復獲四種支分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獲轉輪支。謂處人中作轉輪王。二者。菩薩摩訶薩處於梵世為大梵王。三者。菩薩摩訶薩處諸天眾而為天帝。四者。菩薩摩訶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法具足圓滿。號為法王處世垂化。又復獲得吉祥諸力淨眾生智神通境界。如是諸相皆能了知。為諸世間天人之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救世之明眼  諸群生最上  善解諸醫法  由斯證寂滅 

     往返隨師教  感報為如是  未曾受眾苦  及不善自在 

     速往生天上  速還返人中  速奉見諸佛  速得離諸難 

     巨富豐大財  目觀諸伏藏  隨手之所及  眾寶皆盈滿 

     化現妙池沼  八德水常盈  未曾受憂惱  為善自在果 

     手足不繚戾  又無醜短相  支體不乾枯  亦復不減少 

     不傴不缺目  指相無增減  首異於象頂  為善自在果 

     儀貌皆圓滿  質重如金聚  端嚴眾樂觀  容相皆鮮妙 

     諸天龍鬼神  及以世人等  供養而尊敬  為妙自在德 

     遠離諸惡道  往人天善趣  速悟大菩提  為善自在果 

     若人悉能了  一切眾生心  各行七步已  妙音告世界 

     斯人智最上  斯人慧最上  解脫亦最上  眾生中最上 

     慧令慧清淨  慧依智安立  慧智與解脫  皆依諸佛證 

     由慧自性生  所知由智了  若有具智慧  所求無不遂 

     如是甚深義  我為汝略說  無慧少欲人  寧當受此義 

     彼由癡所癡  眾惡所逼迫  發起於忿恚  不恭敬正法 

     若少欲眾生  於如是正法  不復興恭敬  更起諸餘事 

        不敬法眾生  忿恚所迷執  常懷染污心  不應為宣說 

     諸老熟所及  衰邁摩訶羅  彼臨命終時  虛言住後有 

     諸老熟所及  衰邁摩訶羅  妄吞羅漢供  速墮於地獄 

     具戒尚難得  況阿羅漢果  信者營靈廟  復由沈惡趣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如是精勤修行戒行。為求菩薩藏故。以身承事正行諸師。獲得如上所說功德。又復獲得倍過前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利益。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菩薩藏故。行善自在妙清淨戒諸菩薩行。

        舍利子。云何名為妙戒清淨。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淨尸羅。汝應知之。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曾無損害。二者。於他財物不行劫盜。三者。於他妻妾遠諸染習。四者。於諸眾生不興欺誑。五者。和合眷屬無有乖離。六者。於諸眾生不起麁言。由能堪忍彼惡言故。七者。遠離綺語。凡有所言諦審說故。八者。遠離貪著。於他受用無我所故。九者。遠離瞋恚。善能忍受麁言辱故。十者。遠離邪見。由不敬事諸餘天仙及神鬼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十種清淨尸羅。當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尸羅。汝今當知。何等為十。一者。不缺尸羅。不由無智之所證故。二者。不穿尸羅。不平等生所遠離故。三者。不斑尸羅。一切煩惱所不雜故。四者。不染尸羅。唯為白法所增長故。五者。應供尸羅。隨其所欲自在行故。六者。稱讚尸羅。諸聰慧者不訶毀故。七者。不呰尸羅。一切過惡不容受故。八者。善護尸羅。善能守護諸根門故。九者。善守尸羅。自然正智恒現前故。十者。善趣尸羅。大菩提願為助伴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獲得十種清淨尸羅。當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復有十種清淨尸羅。汝今當知。云何為十。一者。少欲尸羅。如法清淨善知量故。二者。知足尸羅。永斷一切諸貪著故。三者。正行尸羅。能令身心皆遠離故。四者。住靜尸羅。於諸憒閙皆捨遠故。五者。杜多功德蠲除嗜欲尸羅。自在善根之所成故。六者。聖種知足尸羅。不顧他顏無希望故。七者。如說而行尸羅。幽明奉攝不欺人天故。八者。自省己過尸羅。常以法鏡照了自心故。九者。不譏他闕尸羅。將護彼意故。十者。成熟眾生尸羅。不捨諸攝法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淨尸羅。當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尸羅。汝今當知。云何為十。一者。於佛淨信尸羅。離心栽枿故。二者。於法淨信尸羅。守護正法故。三者。於僧淨信尸羅。恭敬聖眾故。四者。俯屈從事尸羅。不離思惟佛菩提故。五者。親近善友尸羅。覺分資糧善積集故。六者。遠離惡友尸羅。棄捨一切不善法故。七者。大慈波羅蜜多尸羅。成熟一切諸眾生故。八者。大悲波羅蜜多尸羅。困厄眾生令解脫故。九者。大喜波羅蜜多尸羅。於彼正法生喜樂故。十者。大捨波羅蜜多尸羅。於諸愛恚兩俱捨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淨尸羅。當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尸羅。汝今當知。何等為十。一者。柁那波羅蜜多尸羅。為善成熟諸眾生故。二者。羼底波羅蜜多尸羅。善護一切眾生心故。三者。毘利耶波羅蜜多尸羅。於諸正行不退轉故。四者。靜慮波羅蜜多尸羅。靜慮資糧善滿足故。五者。般若波羅蜜多尸羅。聽聞根本無厭足故。六者。樂求聞法尸羅。常樂請求菩薩藏故。七者。不顧惜身尸羅。以無常想恒觀察故。八者。不寶重命尸羅。以如幻心常現觀故。九者。諸意滿足尸羅。從初發心善清淨故。十者。佛戒和合尸羅。迴向如來一切戒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獲得清淨尸羅。當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具足如是清淨戒故。無有人天諸妙快樂是諸菩薩而不受者。無有世間工巧等處是諸菩薩所不知者。無有世間諸眾生等所受用具是諸菩薩不獲感者。無有凡夫不互為怨。而是菩薩於彼眾生曾無瞋恚。無有世間虛誑妄語菩薩於彼不生信受。無有世間諸眾生等菩薩於彼不起母想。無有世間諸眾生等菩薩於彼不生父想。無有世間諸眾生等菩薩於彼不生保任親附之想。無有一切有為之法菩薩於彼不起無常生滅之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了知諸行皆無常已不顧身命修清淨戒。行諸菩薩所行正行。皆為成滿尸羅波羅蜜多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妙色妙音聲  能濟樂法者  菩薩未為難  住淨尸羅故 

     面目皆圓淨  不生盲跛傴  諸身分端正  皆由淨戒生 

     具大力大勢  赫奕大威光  復由精進慧  令惡魔驚怖 

     諸王咸供養  天龍所尊敬  善斷諸疑網  深心行大慈 

     安住於戒聚  法行大名稱  苦逼不生畏  終不墮惡道 

     眾生皆惛睡  菩薩能覺之  常無有暫眠  遍四方求法 

     安住於戒聚  為求菩提道  捨最上名珍  妻子身肉等 

     求最勝法教  及無上佛法  於世間所依  應修諸供養 

     若訶責罵詈  惱害興惡行  加哀及讚美  斯由住忍故 

     如所說修行  言常不虛誑  安坐道場已  震動於大地 

     於佛法無疑  捨離邪天眾  恒事天所尊  謂佛薄伽梵 

     世間諸眾生  刀杖等相加  能令彼和合  是為聰敏相 

     眾生受重苦  多百拘胝劫  雖不來見求  若覩常無捨 

     善友交談論  義利由斯獲  而眾生不求  反更相加害 

     我以贍部洲  及諸佛國土  滿中珍寶聚  用資求善友 

     假使以利刀  割斷我支節  於彼眾生類  常行平等心 

     捨愚夫作業  為佛法因緣  常守淨尸羅  安住微妙法 

     修習法隨法  行菩薩妙行  為求佛菩提  三明慧甘露 

     安住於戒聚  修學諸佛法  是為聰慧者  天世應修供 

     一切法無疑  善達諸工巧  深曉眾生意  弘揚美妙法 

     戒聚已清淨  安坐菩提樹  降伏惡魔軍  悟無上正覺 

     揚暉滿世界  猶如日月光  菩薩有情尊  能開聖慧眼 

     授手引群生  問道皆開示  常歡笑先言  曾無懷嫉恚 

     捨無量自身  及施多財寶  未嘗有遠離  最上佛菩提 

     信戒已圓具  善住諦實言  曾無有幻偽  安住尸羅聚 

     諸來菩薩所  或設虛妄言  有聞皆信受  而恒依諦語 

     若有許菩薩  假言衣食施  終無有惠及  菩薩無恚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四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

        〈尸羅波羅蜜品第七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具足如是清淨尸羅。於諸行中常恒發起不可樂想。於諸眾生起父母想。於彼有情起難保想。於妙五欲起非妙想。於受了別起無識想。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不起平等不平等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若當發起心平等者。應超出心入於寂滅。若當發起心不平等。應令染心轉不平等。如是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染心起滅由隨眠故。彼心體生於所緣境妄心計淨。若能了知彼不如理而體不淨。如是知已便得解脫。若彼解脫即盡於彼。彼何所盡。所謂貪盡瞋盡癡盡。如是盡者。即非貪盡瞋盡癡盡。何以故。若剎那貪有滅盡者。即應貪異盡異。若如是者貪應是實盡亦是實。若貪是實不應滅盡。

        然。舍利子。一切有情皆由不正思惟。如理作意故生於貪欲。夫貪欲者分別所起。若無分別計執斯斷。若斷計執即無有實。由無實故中無所貪。由無貪故即是真實。若是真實於中無苦。由無苦故則無燒惱。無燒惱故即是真實。若是真實於中無熱。由無熱故是即清涼是即涅槃。於涅槃中無有貪愛。何以故。舍利子。夫涅槃者無有思慮。我當除滅如是貪愛。貪愛盡故名得涅槃。若如是者即能貪異所貪亦異。涅槃復異。此若異者則於彼為彼。若於彼為彼。智者應當尋思彼實。如是求已不得堅實。若無堅實即為是虛。若是虛者即為寂靜。若寂靜者即為是空。空無何法謂我我所。若常若恒若住若變異法。則無有情則無命者。由如是故。於貪瞋癡則無所起。

        舍利子。以何等故。有我我所計此為我。此我所有起我我所。顛倒計我故執我所。執我所故便有所作。於所作中起四種行。云何為四。謂身所作。語心所作。由意思惟發麁惡語。從此便生運身加害。舍利子。一切愚癡凡夫。由起自他別異想故。為想所執為想所縛。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於如是事知顛倒已。不與諸行而相習近。何以故。由習近故則生怖畏。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今為求無怖畏故度諸眾生。不宜於彼而生怖畏。我當與之共為親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尸羅波羅蜜多故於一切眾生起父母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作是思惟。無有眾生於彼過去久遠世來非父非母易可得者。何以故。一切眾生定曾為我若父若母。然由於彼生貪心故捨於母想。生瞋心故捨於父想。流轉生死不能斷絕。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斯事故。深思惟已。於諸眾生起眷屬想。

        舍利子。如彼過去超阿僧企耶廣大無量不可思議劫。爾時。有佛名最勝眾出現於世。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佛住壽九拘胝歲。與九拘胝那庾多大聲聞眾同共集會。

        爾時。有一菩薩名為得念。生在王宮。形貌端嚴眾所樂見。成就第一圓淨色相。然此菩薩初生之時。父母各以八萬四千童少婇女而以賜之。親友眷屬復以八萬四千諸妙綵女而用上之。父母知友復以綵女八萬四千奉於菩薩。為欲生長常隨翼從。舍利子。時。菩薩父為是菩薩起三時殿。熱時雨時及以寒時。令彼菩薩居重殿上。隨時而住。又令無量百千伎樂圍遶菩薩而娛樂之。爾時。菩薩聞諸樂音。將舉其聲起生滅想而現在前。樂音暫止。便思此聲依何而起。何處而生。依何而息。何處而滅。爾時。菩薩作是觀時。不起晝夜差別之想。唯恒發起無常之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舍利子。爾時。得念菩薩四萬歲中未曾於樂而生耽著。又四萬歲於諸欲中未曾貪染。是時。菩薩住深宮中。入四靜慮發五神通。即從內宮以神足力身昇虛空。往最勝眾如來應正等覺薄伽梵所。既到彼已。請問彼佛。得少善法旋還本宮。舍利子。是得念菩薩於彼如來入涅槃日。復往如來所住之處。問諸苾芻最勝眾佛今為何在。我今欲見親覲供養。時。諸苾芻告得念曰。善男子。汝不知耶。如來今者已般涅槃。

        爾時。菩薩既知如來般涅槃已。即於是處舉身投地。涕泣悶絕良久乃蘇。便說頌曰。


     如是照世間  到諸法彼岸  我住放逸地  如何自欺誑 

     百千劫拘胝  如來乃一現  而我不奉事  誰當作依救 

     如我自惟忖  我母非親善  何不讚如來  令我初生見 

     父亦非親善  陷我於諸欲  既被所拘執  乖事世間依 

     不聞佛所說  六十妙音聲  生為失大利  謂不事佛故 

     到諸法彼岸  利世大悲者  我憍逸所執  不事兩足尊 

     千億那庾劫  見諸佛甚難  我不修供養  滅後方來至 

     今我重思忖  父母俱非善  當我初生時  何不為讚佛 

     令見最勝尊  常住如來所  廣修諸供養  及聽聞正法 

     如來所宣暢  六十妙音聲  而我未曾聞  滅後方來至 

     我今失大利  涅槃後方來  無為演妙法  如先佛所說

 

  舍利子。爾時。得念菩薩即於是處悲啼而起。往最勝眾如來般涅槃床。既到彼已哀慟悲噎。右遶如來滿百千匝。却住一面而說頌曰。


     佛為群生真實尊  顯揚無上微妙法 

     我今發起至誠心  為獲最勝菩提故 

     我今敬禮如來足  世界真言大慧者 

     願我當獲如斯智  等最勝尊之所得 

     我昔羸劣無智慧  墮在魔羅品類中 

     安處居家多迫迮  不得奉事人中上 

     我已曾修勝妙福  由此暫得覲如來 

     然佛不垂開正法  故我於今受極苦 

     我今天龍等眾前  興發至誠真諦語 

     若我本期如實者  當依所言無不遂 

     願我當於未來世  諸佛出現人中尊 

     見甚深義廣大用  宣說無上真實法 

     爾時諸難我不生  既生諸欲不親近 

     女色自在無隨轉  摧壞魔羅之囹圄 

     生生常得見諸佛  無上正法現前聞 

     由覩諸佛淨信生  生淨信已修諸行 

     若我所發至誠言  必當諦實非虛者 

     由此如來還起坐  如從重睡欻然覺 

     菩薩適發誠言已  如來應時便起坐 

     百千拘胝諸天眾  以上妙衣而奉散 

     菩薩是時心喜悅  舉身上踊住虛空 

     既在虛空安住已  以妙伽他讚最勝 

     慈心利世大明照  第一說者大神通 

     覺悟愍念世間依  演宣無上正法者

 

  舍利子。爾時。得念菩薩宣說如是諸讚頌已。欲令大眾倍歡悅故。復於佛前而說頌曰。


     我於未來當作佛  示現授記人中尊 

     汝等大眾應隨學  於如來所興供養 

     世間依怙不思議  誰有於斯不生信 

     哀愍我等及眾生  已入涅槃還重起

 

  舍利子。是得念菩薩。於最勝眾如來法中大設供養殖諸善本。即以如是善根力故。於此命終。生彼善趣諸天世界。經二十大劫拘胝不墮惡趣。又經二十大劫拘胝不受欲樂。舍利子。是得念菩薩。於如是時親覲奉事七千諸佛。於諸佛所廣設供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常修梵行。於最後劫來世之時。得勝上身自善根力之所發起成等正覺。號娑羅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現於世。舍利子。是娑羅王佛壽二十拘胝歲。與諸弟子再會說法。第一大會聲聞弟子有二十拘胝。第二大會有四十千。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獲大勢力。乃至得到諸心自在第一彼岸。舍利子。彼佛世尊般涅槃後。流布舍利廣起靈廟。正法住世滿十千歲。

        爾時。薄伽梵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舍利子當知  是得念菩薩  二十劫拘胝  未曾墮惡道 

     又經如是劫  不習諸貪欲  於是中間時  七千佛滅度 

     愛樂諸佛法  常修清淨行  最後悟菩提  號娑羅王佛 

     三十拘胝千  住無上正覺  悟上菩提已  利益諸眾生 

     二十拘胝歲  廣宣微妙法  二十拘胝眾  及餘四十千 

     一切盡諸漏  皆佛之仙眾  彼佛涅槃後  舍利廣流布 

     靈廟具足滿  六十千拘胝  滅後法住世  經於十千歲 

     聞佛說正教  皆生清淨信  如來所說法  智者不生疑 

     終不墮惡道  速證於寂滅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清淨戒眾。於諸眾生起父母想。何以故。我於往昔生貪心故捨於母想。生瞋心故捨於父想。我今行尸羅波羅蜜多。安住淨戒。於彼諸欲恒興起厭違背之心。是菩薩摩訶薩為除貪故。以正作意。於諸欲中起於真實違厭之想。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起如是正思惟故。能自了知諸欲之相。又能了知諸欲違厭。

        舍利子。云何名為了知諸欲。及能了知諸欲違厭。舍利子。所言諸欲名為貪愛。謂貪眼識所識諸色。是名為欲貪愛耳識所識諸聲。是名為欲。如是貪愛鼻識所識諸香。舌識所識諸味。身識所識諸觸。是名為欲。舍利子。若有貪愛則有執著。夫執著者名之為結。結名發起。發起名縛。又亦名為不實戲論。如是。舍利子。一切眾生皆為不實戲論諸縛所縛。纏縛遍縛。增上遍縛不得解脫。舍利子。一切眾生為誰縛故名之為縛。所謂色縛所縛故。名之為縛。乃至聲香味觸縛所縛故。名之為縛。又何等故名為色縛。謂於自身所得諸色妄起我想。命者之想數取趣想。常想恒想不變異想。實想全想一合之想。如是等想名為色縛。

        舍利子。何等名為色縛所縛。謂於所起我自體相。深親寶重廣興我愛。於諸妻妾一切女色戀著不已。如是名為色縛所縛。舍利子。是諸眾生既得受用諸欲法已。造不善業。不如實知諸欲過失。云何名為諸欲過失。舍利子。一切諸欲無非過失。是故智者於諸過失不應生欲。然趣惡道是欲重過。吾當為汝開示其相。

        舍利子。云何名為能趣惡道諸欲重過。舍利子。我說一切習近欲時。無有少惡而不造者。彼若報熟。無有少苦而不攝受。是故。舍利子。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何以故。舍利子。夫有智者即是如來。言無智者謂群生也。若諸智者之所訶毀。是名真實。若諸無智之所攝受。則非真實。

        舍利子。諸無智者何所攝受。所謂攝受諸有為法。攝受妻妾女色諸欲及男女等。彼無智者。又為妻子諸女色等之所攝受。如是展轉更相攝受。則不攝受於彼聖道。舍利子。彼無智者。為於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縛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何所障礙。所謂障礙出家。障礙尸羅。障礙靜慮。障礙天道。障礙涅槃。又能障礙諸妙善法。

        又。舍利子。彼無智者。若有攝受男女妻妾諸女色等。略說則是。攝受怨讐。即為攝受地獄傍生焰魔鬼趣等。舍利子。如是攝受。取要言之。即是攝受一切惡不善法。障礙一切諸賢聖法。又若攝受男女妻妾諸女色等。乃至則於一切美食。亦能障礙。況餘勝事。舍利子。如是障礙略而言之。所謂障礙見佛。障礙聞法。障礙奉僧。障礙見佛所得淨信。障礙聞法所得淨信。障礙奉僧所得淨信。又略而言。障礙獲得具足無難。障礙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慚財愧財。舍利子。若有攝受男女妻妾諸色欲等。即為攝受不信惡戒邪聞慳悋惡邪之慧無慚無愧。又復攝受病癰毒箭火聚毒蛇。

        舍利子。若有樂處居家耽嗜不捨。當知即是樂處塚間。是故。我說樂處居家如住塚間。及曠野處無所投告。即為喪失諸白淨法。

        又。舍利子。若有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机隥。舍利子。若有味著花鬘香塗。即是味著熱鐵花鬘。亦是味著屎尿塗身。舍利子。若有攝受居處舍宅。當知攝受大熱鐵瓮。若有攝受奴婢作使。當知攝受地獄惡卒。若有攝受象馬駝驢牛羊雞豕。當知攝受地獄之中黑駮諸狗。又是攝受百踰繕那禁衛之卒。取要言之。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眾苦憂愁悲惱之聚。

        舍利子。寧當依附千踰繕量大熱鐵床。是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花。散布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舍利子。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負重擔故。能使眾生弊重擔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

        舍利子。復以何緣名之為婦。所言婦者。是諸眾生所輸委處。是貪愛奴所流沒處。是順婦者所輸稅處。是婦媚者所迷惑處。是婦勝者所歸投處。是屈婦者所憑仗處。婦自在者所放逸處。為婦奴者所疲苦處。隨婦轉者所欣仰處。舍利子。以如是等諸因緣故。名是諸處以之為婦。

        又。舍利子。世間眾生。由婦因緣不捨重擔。不捨何等之重擔耶。所謂五蘊。何等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舍利子。世間婦人。能令眾生不捨如是五蘊重擔。故名五蘊以之為婦。

        舍利子。復何因緣世人名婦。為故第二。舍利子。如是女人是犯尸羅第二伴故。是犯威儀第二伴故。是犯正見第二伴故。是飲食時第二伴故。是往地獄傍生鬼趣第二伴故。能障聖慧礙涅槃樂攝一切苦第二伴故。是以名為故第二也。

        舍利子。復以何故。世人名婦以為母眾。舍利子。一切女人生多過失無邊幻誑。故名母眾。若有隨逐母眾自在。當知即墮魔羅手中自在為惡。如是。舍利子。當知世界一切女人生多過失無邊幻誑。心多輕躁心多掉動。其心流蕩傾覆不住。心似山狖心似猨猴。善能示現幻誑之術。如是諸相。故名女人以為母眾。

        又。舍利子。言母眾者即母幻村。又亦名為幻之城邑幻王所都。幻客之亭幻人之館。幻國幻村幻處幻方。是幻世間是幻世界。是無邊幻是廣大幻。是無量幻是不可思議幻。舍利子。由如是等諸欲重過能趣惡道。故號女人名母幻村。舍利子。譬如幻師善學幻術於大眾中示現種種幻誑之事。舍利子。母村亦爾。善學女人幻誑之術。能令丈夫若見若聞若摩若觸皆被繫縛。又諸女人巧知惑媚。由知媚故勢力自在。凡有所作。歌舞戲笑啼泣往來。若住坐臥於一切時。能令丈夫不得自在。隨彼女人繫縛驅使。

        舍利子。譬如世間成熟稻田被大雹雨傷殘滋甚。如是。舍利子。是母幻村猶如大雹墮丈夫田。摧壞一切白法苗稼消滅都盡。舍利子。諸如是等能趣惡道。貪欲重過。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為之幻惑不能覺了。而復攝受所愛妻妾諸女色欲為之迷醉。

  復次。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於是諸欲深知過已。便依正法起二種想。所謂於諸愚夫起惡人想。於佛菩薩起善人想。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便自思惟。我今應往善丈夫趣。不宜往彼惡丈夫趣。我不應往地獄傍生焰魔鬼趣。我不應往毀尸羅趣。我不應往犯戒住處。我今應往最勝無上離前諸法無障礙趣。我今應往諸佛如來大智慧趣。又作是念。我當逆流而行。非順流者。我當作師子吼。非野干鳴。我當示現金翅鳥王之大勢力。不應示現微細蜫蟲之所有力。我今應作賢良之人。不作險惡憒雜之人。我今應噉賢良勝士清淨之食。不應噉彼無良下士不淨之食。我應修行微妙靜慮。最勝靜慮。殊特靜慮。第一三摩地所得。彼類靜慮不應修行。非彼類靜慮。非下少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應遊戲諸佛靜慮。不應遊戲聲聞獨覺一切愚夫異生靜慮。我當修行無依靜慮。不應修行依色靜慮。又亦不依受想行識靜慮。不應修行依地界靜慮。又亦不依水界火界風界靜慮。亦不修行依欲界靜慮。又亦不依色界無色界靜慮。亦不修行依此世他世靜慮。又亦不依已見已聞已念已識已得已觸已證如是靜慮。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言。我當修習無依靜慮。由修習故當不自損。又不損他亦不俱損。我當追求圓成佛智。豈復應求世間諸欲。

  復次。舍利子。如是。聰慧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作如是等諸正觀已。復應當發四種厭離。云何為四。所謂能於諸欲而生厭離。於諸有中能生厭離。於不知恩諸眾生所而生厭離。於一切行諸苦惱所而生厭離。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發起四種厭離之想。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觀諸有情處於惡道見妙女色起貪心者。應起四種厭離之想。云何為四。所謂退失想。顛墜想。行廁想。膿潰糞穢不淨之想。如是。舍利子。處諸惡道有情識者。見妙女色。尚應發起如是四想。何況於人。舍利子。安住大乘諸族姓子。厭離一切有為行者。見妙女色起於退失顛墜行廁膿潰糞穢。如是四想。若起此想猶生貪心。又應更起三種親想。所謂於母等類起於母想。姊妹等類起姊妹想。於女等類而起女想。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我所說能善解者。應當隨順如是經典尸羅波羅蜜多。何以故。無有眾生是易可得久遠世來非我父母。所以者何。是諸眾生皆曾為我而作父母。若有習近妻妾女人。則為習近過去之母。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我說已。為清淨故。應當如是勵勤修學。

  復次。舍利子。一切世間愚癡凡夫。於彼正法違逆不信。菩薩不爾。隨順正法無有違逆。若有修行如是諸觀。猶為貪心所隨逐者。菩薩復應如理觀察。所生貪心見何而生。若當於眼起貪心者。菩薩重應如理觀之。我為於眼起染愛者。誰能見眼。為眼見眼耶。則彼自體見自體耶。何以故。彼亦是眼此亦是眼。皆為四大之所造故。又為大種之所生故。非由自體。於此自體而起染愛。又非於我自體而起染愛。何以故。彼則是此故。若有於彼起染愛者。應是於此而起染愛。以無差別故。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無差別住。我今應求差別之法。何以故。以諸欲覺都無有德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展轉同一義  都無差別性  由乖理邪執  起是貪愛心 

     云何四大生  還能染大造  諸法猶如幻  無由起貪愛 

     我等邪分別  妄起貪愛心  不肖者生貪  賢善人無愛 

     遍於十方界  無實貪可求  但虛妄分別  故起斯貪愛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作是觀已。猶被貪心而隨逐者。若有聞佛所說諸法善根力故。復應隨順如是經典。所謂眼如聚沫不可撮摩。何以故。彼聚沫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有命者。無數取趣無摩納婆。無丈夫無意生。無作者無受者。於如是等無作無受。一切法中誰能染愛。又於何所而生染愛。

        舍利子。眼如浮泡性非堅實。何以故。彼浮泡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有命者。無數取趣無摩納婆。無丈夫無意生。無作者無受者。於如是等無作無用。諸法之中誰能染愛。又於何所而生染愛。

        舍利子。眼如陽焰業惑愛生。何以故。彼陽焰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芭蕉體非貞固。何以故。彼芭蕉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是眼如夢非如實見。何以故。彼虛夢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傳響繫屬眾緣。何以故。彼傳響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光影依業影現。何以故。彼光影等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浮雲飄亂散相。何以故。彼雲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流電念壞相應。何以故。彼電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是眼如空離我我所。何以故。彼空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為無知如草木土石。何以故。無知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無作用隨風機轉何以故。無作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為虛誑不淨朽爛之所積聚。何以故。虛誑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為虛偽摧破壞散滅盡之法。何以故。虛偽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如丘井常為老逼。何以故。丘井等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乃至誰能染愛。於何染愛。舍利子。眼不久停終於死際。何以故。彼非久停。一切諸法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有命者。無數取趣無摩納婆。無丈夫無意生。無作者無受者。於如是等無作無用。緣會所生諸法之中。誰能染愛。又於何所而行染愛。如是廣說一切內外。諸根塵法亦復如是。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時。為諸貪愛所牽引者。無有是處。若有菩薩摩訶薩作是觀者。當知是則於諸法中永離貪愛。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畢竟清淨滅諸貪愛。

  爾時。佛告舍利子。如是清淨行尸羅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不行一切害眾生業。乃至命難。於諸眾生終不加害。不行一切不與取業。乃至命難。於他資具終不劫盜。不習一切婬荒邪行。乃至命難。於諸女色終不染趣。不說一切欺誑妄語。乃至命難。於諸眾生不行虛誑。不說一切麁獷之言。乃至命難。於諸眾生終不毀罵。不說一切離間之言。乃至命難。於諸眾生不行破語。於自眷屬生知足故。不傳一切浮綺談說。言必如量。乃至命難。終不綺繪異詞矯飾文句。於他財物不起貪著。乃至命難。諸所受用終無愛染。於諸惱辱具忍成就。聞麁惡言善能堪耐。乃至命難。不生忿恚。於諸法中不生邪見。乃至命難。終不信事諸餘天神。唯於佛所淨心歸趣。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尸羅清淨。

  佛告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故。具足成就無量無邊諸佛正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行尸羅波羅蜜多故。具足成就不缺尸羅。不與無智相親近故。具足成就不穿尸羅。不平等生能遠離故。具足成就不斑尸羅。不近惡人諸煩惱故。具足成就不雜尸羅。唯為白法所增長故。具足成就應供尸羅。如其所欲自在行故。具足成就稱讚尸羅。不為智者所訶毀故。具足成就善守尸羅。圓備正念及正知故。具足成就不呰尸羅。於諸過失所不生故。具足成就善護尸羅。於諸根門善防衛故。具足成就高廣尸羅。為一切佛所憶念故。具足成就少欲尸羅。知淨量故。具足成就知足尸羅。欣樂斷故。具足成就正行尸羅。身心遠離故。具足成就處靜尸羅。厭煩閙故。具足成就聖種善喜尸羅。不顧他顏無希望故。具足成就杜多功德少事尸羅。自在生長諸善根故。具足成就如說而行尸羅。不誑世間諸天人故。具足成就大慈尸羅。不害一切諸有命故。具足成就大慈尸羅。堪忍一切諸苦惱故。具足成就大喜尸羅。於彼法樂無退減故。具足成就大捨尸羅。一切愛恚畢竟斷故。具足成就常省己過尸羅。恒於內心善察照故。具足成就不譏彼闕尸羅。於眾生心善隨護故。具足成就成熟眾生尸羅。究竟能到施彼岸故。具足成就善守護尸羅。究竟能到戒彼岸故。具足成就無憎害心尸羅。究竟能到忍彼岸故。具足成就不退轉尸羅。究竟能到正勤彼岸故。具足成就定分圓滿尸羅。究竟能到靜慮彼岸故。具足成就正聞無厭尸羅。究竟能到大慧彼岸故。具足成就親近善友尸羅。覺分資糧善修集故。具足成就遠離惡友尸羅。棄捨不平等道故。具足成就不顧戀身尸羅。以無常想恒觀察故。具足成就不顧戀命尸羅。以其所重不常保故。具足成就不起悔尸羅。心善清淨故。具足成就不詐現尸羅。方便善清淨故。具足成就不惱熱尸羅。於增上意善清淨故。具足成就不輕掉尸羅。永離諸貪愛故。具足成就不高慢尸羅。和柔質直故。具足成就不強戾尸羅。性賢善故。具足成就善調伏尸羅。無憤恚故。具足成就寂靜尸羅。性安攝故。具足成就善語尸羅。如其所說無違逆故。具足成就成熟有情尸羅。常不捨離諸攝法故。具足成就守護正法尸羅。於聖法財自不壞故。

        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如是清淨戒聚。具足成就尸羅波羅蜜多。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能修行菩薩妙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多。若諸菩薩摩訶薩。精勤修行是菩薩行。一切眾魔魔民天子。於此菩薩不能嬈亂。又不為彼異道他論所能摧屈。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玄奘譯〈菩薩藏會〉与趙宋法護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為同經異譯。

卷第四十:講述「十八不共佛法」。

卷第四十一:是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開菩薩道。

卷第四十二至四十四:講述「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

*「尸羅波羅蜜多」為「六波羅蜜」之一。

「六波羅蜜」(Satpāramitā)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多」。因能助人度生死海到達究竟涅槃解脫的彼岸,故亦稱「六度」(「度」通「渡」),「六度」包含了一切「波羅蜜多」的法門,故稱「萬行」,是修行菩薩道之法門。 

「尸羅」Shila意為「戒」,「尸羅波羅蜜多」Shila pāramitā即是「持戒波羅蜜多」。廣義而言,「戒」可防止和斷絕身語意一切為惡的行為及思想,具體而言是「防非止惡」。就是防禁身心之過,是受持佛所制的戒規而不觸犯。「戒」不僅能止惡,而且可以向善,故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載:「舍利子。如來為眾生故。假使過於殑伽沙等諸佛世界。」

佛經中常以「恆河沙」來比喻數量無窮之多,「殑伽沙」(Gangā-Nadī-Vālukā)是玄奘大師音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如來於一切法無種種想。由離欲法性平等故。如來於持戒者其心無愛。於犯戒者其心無恚。於有恩所無不酬報。於有怨所情無加害。於所調伏無不平等。於住邪定心不輕慢。於諸法中平等安住。故名如來無種種想。

* 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花。散布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五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一〉

        〈羼底波羅蜜多品第八〉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羼底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如是法精勤修學。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住如是羼底波羅蜜多故。具足忍力立性堅正。於諸寒熱飢渴。蛇蝎蚊虻風日等觸。志能堪忍。又能忍麁惡言說鄙陋詞句。及以依身所起猛迅苦受。堅鞕辛楚奪命至死。諸如是等所有苦受並能堪忍。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能具是者。是則名為羼底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我昔長夜未成佛時。行菩薩行常修忍辱。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為菩薩時。修集忍辱行菩薩行。佛告舍利子。我憶過去行菩薩行。多有眾生數來毀罵。非法訶責。面於我前出諸非法弊惡言說。舍利子。我於爾時行羼底波羅蜜多故。制伏其心。不生忿恚慳悋惱熱。但作是念。於諸行中無有少法是易可得過於毀罵及訶責者。是故我今應當修捨。又。我於彼應起慈悲。何以故。世間眾生多分安住毀罵訶責。由斯業故。還復感得如是之相訶毀果報。在在所生常得醜陋可惡之身。我今不樂醜陋之事。豈應樂行毀罵訶責。何以故。如是訶毀諸惡業者。是則名為不相應業不稱理業。愚夫之業。是下劣業。非善人業非賢聖業。由此業故。墮於地獄傍生焰魔世界。又。由此業與諸惡趣而為眷屬。由此業故。感得貧窮藥叉之身。又。由此業感貧藥叉根本果報。由此業故。感得貧窮餓鬼之身。又。由此業感貧餓鬼根本果報。由此業故。感得貧窮人趣之身。又。由此業。感貧人趣根本果報。又。由如此訶毀業故。感得下趣及以下趣根本果報。我今不應求下劣趣。所以者何。若我求作如是事者。與諸眾生有何差別。然彼眾生不順於理。我既順理不應同彼。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者。應當隨我修學是法。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為他毀罵訶責之時。便能依是正法作意思惟忍受。是菩薩摩訶薩由得如是忍辱力故。復獲無量諸妙善根。假使以諸珍寶滿佛世界。四大洲中持用布施。比前功德皆不能及。所以者何。是忍辱行極善丈夫方能修習。何以故。一切眾生。多為毀罵訶責之所拘執。由如是故。生死流轉不能斷絕。

  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者。應自勉勵審諦觀察。作如是念。我若被他訶毀之時。為能思惟於佛菩提及法僧不。若能思惟是則為善。若不能思不名為善。復更以餘無量方便思惟於佛。思惟菩提及以法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已。應當觀察。我今與一切眾生。有何差別殊異之相。何以故。彼諸眾生現於我身起瞋害者。於佛菩提及以法僧曾不思惟。我若同彼不思惟者。與諸眾生有何差別。有何殊異希奇之相。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復思惟。若被他人現瞋恚時。心便生捨。於佛菩提及法僧等曾無思念。此非我宜。又作是念。若我於彼起瞋恚者。則為無智無忍辱力。亦於本願而便棄捨。所以者何。若起瞋恚則無是心。我當攝受一切眾生。我當不捨一切眾生。我若起瞋於一有情。不名菩薩攝化之法。誰請於我行菩薩道。而況往昔發如是願。我當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廣為眾生宣說正法。適發如是弘誓之時。諸佛世尊同共證我便作是念。此族姓子發心安住如是無上正等覺已。當為眾生廣宣正法。又。於今者。諸佛世尊無障礙智。無障礙見現證知我。是故。不應為他毀罵訶責之時若起瞋恚。於佛菩提法僧之所。若生捨者不應憶念。

        何以故。現在東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彼世界中有殑伽沙等如來應正等覺現在住持。彼佛世尊亦證知我心生正願。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當我發是正願之時。諸佛同聲讚我忍力。故我不應作師子吼已復作野干聲。師子吼者。謂我當證大忍辱力。野干聲者。謂於眾生而行瞋恚訶毀等相。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世間眾生。若得彼利方乃利他。我亦如是得眾生利方利彼者。我與世間有何差別。有何殊異希奇之相。又作是念。世間眾生。若彼於此作無義利。此復於彼作無義利。我亦如是。眾生於我作無義利。我復於彼作無義利。若如此者。我與眾生有何希奇差別殊異。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法中應當修學。又作是念。世間眾生互為怨對。若得彼利謂為善友。若不得利更相殺害。我見如是深過失故。應當不觀一切眾生。於我之身作諸利樂。及於我身作無義利。但作是念。我於今者必當饒益一切眾生。為欲滿足羼底波羅蜜多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設彼於我為無利  經於多百拘胝劫 

     見彼有情受眾苦  終無安住於捨心 

     設有互得世財利  更相稱讚為善友 

     若互不得世財利  彼此怨對相殘害 

     假使以此贍部洲  或復三千佛世界 

     盛滿珍寶來相惠  常求我為賢善友 

     假使執持利刀劍  來解我身諸支節 

     我當於彼諸眾生  平等利益心無二 

     於諸毀罵我當忍  亦忍一切諸難苦 

     當為眾生讚忍力  亦自安住大忍中 

     世間暴惡諸有情  以刀毒等相加害 

     能和合彼為善友  此則聖賢聰叡相 

     我當不學世愚夫  又應與彼而為異 

     凡夫聖者之所行  流轉寂滅差別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時。應作如是修學正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假使經於百千那庾多拘胝大劫。被諸眾生常以刀杖瓦石土塊種種加害。但使須臾得存微命。猶應欣慶作如是念。奇哉如是有情聖者。能於我命不見全斷。是菩薩摩訶薩從是已後。轉增修學。又作是念。假使眾生行七步頃。斬截我首等殑伽沙。然我於彼終不發起若忿若恚。所以者何。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為瞋害已。復當經於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鎧。以堅固力摧忿恚軍。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住大乘者。起忿恚心魔得其便。既得便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為障礙。舍利子。忿恚心者於菩提道能為擾亂。擾亂心者能發惡魔所有魔業。此中云何名為魔業。若有菩薩心住衣鉢不能捨離。當知魔業。心住乞食。諸施主家不能捨離。當知魔業。心住名聞。恭敬利養不能捨離。當知魔業。於出家法常生厭患。當知魔業。於白淨法多生輕賤。當知魔業。於空寂處無志求心。當知魔業。不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魔業。於餘智慧恒欣求習。當知魔業。乃至於鄔波柁耶阿遮利耶二勝師所。不修敬仰恭順之心。當知魔業。舍利子。諸如是等忿恚之心。能於菩提而為擾亂。舍利子。是則名為住擾亂心。菩薩摩訶薩為諸惡魔之所使故。作諸魔業。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時。作如是念。於長夜中。諸眾生等為諸惡魔伺求便者。所謂瞋恚。舍利子。我今為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為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化作五百健罵丈夫。恒尋逐我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巷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麁惡言毀罵訶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為諸魔羅之所訶毀。未曾於彼起微恨心。恒興慈救而用觀察。舍利子。我於爾時復作是念。若有諸善男子守護尸羅具眾善法。於貪瞋癡性輕少者。不唯於彼作諸利益。說我以為行難行者。又亦不唯於彼作諸利益。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若有眾生剛強難伏。毀犯尸羅具諸惡法為性濁重貪瞋癡者。若我於彼作諸利益。是則說我為難行者。由我於彼作諸利益速成無上正等菩提。先當令彼證寂滅故。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若忿恚心現在前時。應生如是諸大正念。若生是念。諸利益事速得圓滿。舍利子。如來於過去世。由行如是羼底波羅蜜多。菩薩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摩訶薩欲求無上正等覺者。於諸忍力常具成就。堪受一切寒熱飢渴。風日蚊虻蛇蝎等觸。又能堪忍麁惡言說鄙陋詞句。依身所生猛利諸苦堅鞕楚辛奪命至死。如是苦受並能堪忍。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是忍。速能成就羼底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羼底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依之修行。具足成滿忍法之相。舍利子。菩薩忍者無有瞋恚是菩薩忍。無有忿懟是菩薩忍。無諸怒害是菩薩忍。不起怨諍是菩薩忍。無諸煩惱是菩薩忍。善能自護是菩薩忍。善能護他是菩薩忍。當善護身是菩薩忍。當善護語是菩薩忍。當善護心是菩薩忍。如理觀察是菩薩忍。厭離諸欲是菩薩忍。依淨業報是菩薩忍。身善清淨是菩薩忍。語善清淨是菩薩忍。心善清淨是菩薩忍。受諸天人圓滿淨樂是菩薩忍。如來相好圓滿莊嚴是菩薩忍。如來言說梵音微妙是菩薩忍。行菩薩行攝諸善本。令不壞失是菩薩忍。出離眾生逼迫苦惱是菩薩忍。除滅一切諸惡怨對是菩薩忍。舍利子。略而言之。當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量圓滿諸佛妙法。皆是菩薩摩訶薩羼底波羅蜜多之所成就。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時。應當具足諸忍正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被罵詈終無返報。善達言語如響聲故。若被捶打終無返報。善達身形如影像故。若被忿怒終無返報。善觀其心如幻幻故。若被讚毀終無愛恚。善知自身德圓滿故。於得失利不生欣慼。調伏其心住寂靜故。不希美稱不犯惡名。善能觀察廣大慧故。毀而不下讚而不高。德善安住不傾動故。於諸苦事曾無厭惡。苦眾生所深懷戀故。於諸樂相曾無欣愛。知有為樂性無常故。世間八法所不能染。不依一切有趣生故。於諸自苦善能堪忍。終不令他受苦惱故。於勝菩提心無退屈。覺分資糧善圓滿故。節節支解乃至斬首。善能堪忍。希求如來金剛身故。屠割身肉善能堪忍。為求如來妙相好故。諸變惡事善能堪忍。為殖一切善業力故。舍利子。如是等相。名為菩薩摩訶薩成就羼底波羅蜜多。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羼底波羅蜜多時。諸忍之相。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忍者。是則名為畢竟堪忍。何以故。若謂我能堪忍毀罵而起忍者。是則名為俱生之忍。如是忍者非畢竟忍。若謂誰能起罵。復何所罵而起忍者。是則名為挍計法忍。若謂是眼能罵眼耶而起忍者。是則名為觀諸處忍。若謂此中無能所罵而起忍者。是則名為悟入一切無眾生忍。舍利子。如是諸忍。皆非菩薩畢竟之忍。

        又。舍利子。若謂罵聲但有諸字。是則名為響聲之忍。如是忍者非畢竟忍。若謂彼我俱無常者。是則名為悟無常忍。若謂彼有顛倒我無顛倒。是則名為高下之忍。若謂彼非正理我是正理。是名相應不相應忍。若謂彼住邪道我住正道。是則名為二道別忍。如是忍者非畢竟忍。若謂我忍於空不忍見趣。我忍無相不忍諸覺。我忍無願不忍志求。我忍無作不忍諸行。我忍惑盡不忍煩惱。我忍諸善不忍不善。我忍無罪不忍有罪。我忍無漏不忍有漏。我忍出世不忍世間。我忍清淨不忍雜染。我忍涅槃不忍生死。舍利子。如是諸忍。但得名為治斷之忍。皆非菩薩畢竟忍也。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於羼底波羅蜜多時。修行菩薩畢竟之忍。舍利子。若隨順空不減諸見。於彼空性亦無增益。如是忍者是名菩薩畢竟之忍。若隨順空不減求願。於無願性亦無增益。若隨順空不減諸行。於無作性亦無增益。若隨順空不減煩惱。於惑盡性亦無增益。若隨順空不減不善。於彼善性亦無增益。若隨順空不減有罪。於無罪性亦無增益。如是乃至若隨順空不減生死。於涅槃性亦無增益。舍利子。如是等相而生忍者。則名菩薩摩訶薩畢竟之忍。

        舍利子。一切諸法非能生非所生。非已生非現生。無有一法是可生起。無生起故則無有盡。若有能知此無盡者。則名菩薩摩訶薩畢竟之忍。舍利子。一切諸法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無有增益無損無增。亦無長養。無盛無衰。無有作者無有起者。由無起故亦無有盡。如是忍者。則名菩薩摩訶薩無生之忍。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菩薩行。若有具足成就如是忍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底波羅蜜多圓滿成就。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羼底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行菩薩行者。不為諸魔魔眾天子之所擾亂。又亦不為異道邪論所能摧伏。

*   *   *   *   *   *   *

        〈毘利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依毘利耶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正勤波羅蜜多。精進修學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不退正勤。而能不顧所重身命。發大精進求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究竟研尋通達義趣。廣為他人敷演開示。或復書持如理修學。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

        舍利子。云何名為不顧身命。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正勤波羅蜜多時。設為於他所加恐怖。作如是言。若汝於此菩薩藏經受持讀誦。乃至廣為他人開示書持。如理修學者。我當以百具箭矟貫舉汝身。除斷汝命。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當於爾時。雖聞此言曾不入心。無恐無怖無驚無畏。發四堅固勇猛威勢。於菩薩藏微妙法門轉加精進。不棄不捨不遠不離。具足成就猛利信解堅固信解堅固堪忍堅固正勤。

        舍利子。我當為汝說堅固忍堅固正勤方便譬喻。為令菩薩得堅固忍堅固正勤。行菩薩道不顧身命。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有情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可見若不可見。彼諸眾生乃至於剎那頃皆得人身。於菩薩所同結百千極重怨讎。彼諸怨等語菩薩言。汝若於是菩薩藏經差別文句。受持讀誦乃至廣為他人開示書持。如理修學者。我等諸人同時執縛當斷汝命。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當於爾時。雖聞此語都無發起一念怖心。但具攝持四種正法。專務尋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不退正勤波羅蜜多故。又復成就無邊勢力。勇猛精進正勤勇健。心意勇健淨戒勇健。大忍勇健等持勇健。大慧勇健正行勝智皆悉勇健。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正勤波羅蜜多時。具足如是大忍力故。假使十方無量眾生各競執持百千刀劍。於菩薩所興加逆害。菩薩爾時於諸有情終不微發一念瞋心。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住忍力故。如大梵王如天帝釋。如蘇迷盧四寶山王不可傾動。常住慈悲恒起意解。救療眾生於諸所行終無退轉。而是菩薩心如大地。心如大水心如大火。心如大風及以虛空。又能善修對治貪瞋癡等栽枿根本。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殑伽沙等無量世界盛滿一切無價珍寶。持用奉施無量如來應正等覺。又有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者。聽聞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聞是經已往空閑處。繫念思惟如是之法精進修學。令未修學諸菩薩等愛樂習行。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正勤故。攝持無量諸妙善根非彼行施之所能及。何以故。舍利子。如是善根繫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應當聽聞受持讀誦。若復書寫廣為他說。發起正勤勇猛修習。

  復次。舍利子。發起正勤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當應修行不行行處。舍利子。云何名為不行行處。舍利子。不行行處所謂涅槃。言不行者。諸惡天魔所不行故。所言行者。正勤善人之所行故。言善人者。所謂諸佛獨覺及佛弟子。所以者何。諸登聖道所有善人及佛世尊。皆為趣向般涅槃故。

        舍利子。一切眾生多行三處。何等三處。所謂隨順惡道。趣向惡道。將墮惡道。是故。諸菩薩摩訶薩雜染法終不隨順。唯求出離戒忍多聞白等諸法。舍利子。世間眾生多住無業。而恒自計住於有業。世間眾生多諸懈怠。而恒自謂發起正勤。是故。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終不與彼無業懈怠共相習近。又亦不墮於其數中。唯與同行發起正勤諸大菩薩而相習近。何以故。舍利子。無有眾生於彼最勝無染淨相。大般涅槃生淨信解如菩薩者。

        舍利子。發起正勤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不唯自為證涅槃故發勤精進。然為攝受一切有情。令諸眾生得利樂故。修行正行發勤精進開示教導安處眾生於聖道路故。說菩薩名善丈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正勤無緩縵  常具大精進  於菩薩藏法  聰叡恒受持 

     善思惟法義  於佛不思議  但勤求淨法  故名為菩薩 

     正勤大慧者  坐妙菩提樹  摧怖惡魔軍  由般若精進 

     現守護禁戒  任持諸世間  為利益眾生  常精進無限

 

  復次。舍利子。如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經典。流布於世能令眾生發大歡喜。又能引生福德智慧感大財富。令其增長。能感諸天殊勝快樂。能感一切圓滿具足。能生一切諸佛如來力無所畏無礙智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不共佛法。略而言之。能引一切諸佛之法。摧怖魔怨令心清淨。能發猛慧窮生涯本。盡苦邊際能近涅槃。

        舍利子。於當來世。我與汝等般涅槃後。後五百歲。爾時。多有薄福眾生當於是經不生信重毀滅捨棄。復有無量福德眾生。欽奉是經如理修學勤加精進。為求無上正等菩提故。為求尸羅故。為求多聞。為求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故。為求一切佛法利樂一切眾生故。為捨邪見修行正見故。為捨生死流轉修於聖道故。為欲演說正法降伏天魔故。為欲捨離貪愛調伏瞋心摧破愚癡除滅無明發慧明故。

  復次。舍利子。當來之世。若有眾生聞是法已。為求一切諸善法故。當發增上勇猛正勤。以聞如是微妙法故。於諸佛法無有障礙決定無疑。舍利子。爾時。復有無量眾生福果所資住增上意。為求無上正等覺故。聽是經典。聞已當獲廣大歡喜。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極善研習如說修行。

        又。舍利子。爾時。當有於如來教樂聞法者。彼諸眾生隨以何等差別因緣。遇得聽聞如是經典。聞已當獲廣大歡喜。生歡喜已發堅精進。能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寶取少寶分。

        舍利子。譬如大海水上漂流無量種種熟果。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有一丈夫發起勇猛大精進力。便入海中運動手足接取彼果若二若三。然是丈夫執持此果。從海而出往至一處。取而甞之。乃知其味淳美希有。即作是念。如是妙果具色香味。我從生來未曾得食。當更發勤精進。重入海中運其手足斂收餘果。作是念已。來至海濱通遍觀之。了不復見。深起追悔生大憂惱。我先何為不多收取。乃令失是無量妙果。

        如是。舍利子。於我滅後後五百歲。無上正法將滅之時。當有無量諸眾生等。少信少施少戒少慧少修精進。隨以何等差別因緣。遇得聽聞如是經寶。既聞法已。於此經中但得少分微淺之義。乃至受持一四句頌。復為惡魔嬈亂障蔽。不為眾人之所敬問及以供養稱讚信奉。是持經者知彼眾人不敬重故。便於此經安住捨心。持先所聞經中句義微細少分。往一靜處思惟觀察。心生歡喜而復悔恨。作如是言。嗚呼奇哉。我於今者大失善利。諸佛如來無上正教。如何不多聽聞領受。又於如來起深重心。倍於先來發正念者。

        舍利子。當爾之時。有諸苾芻惡魔持故。聞是經已。於眾人前當起誹謗言。是經典諸文華者之所造作。實非佛說。由如是故。有諸苾芻於是經典全不聽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聞是法已  當無障礙  於諸佛法  最上無疑  

        諸少福者  不得聽聞  諸多福者  聞是經典  

        少福之人  雖聞不信  多福聞已  頂戴如鬘 

        諸少福者  言非聖教  當墜惡趣  如盲墮坑  

        多福之人  聞生歡喜  當往善趣  如酥滴水  

        諸薄福者  聞生憂惱  受苦長夜  不脫黑暗 

        雖得少聞  復為魔嬈  謗佛菩提  速入地獄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具足成就清淨妙智。乃至能知四眾之心。若一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於當來世正法滅時。或有聽聞如是經典隨順領受。或有聞已輕毀誹謗。或有眾生全不聽聞。如是一切如來淨智悉能了知。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及餘一切諸有眾生。聞已領受如是經典。精進修習當得成就四種無障清淨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成就尸羅無障清淨。二者。成就具足無難清淨。三者。成就逢值諸佛親事供養無障清淨。四者。成就見慈氏佛初得見已無障清淨。舍利子。彼諸眾生聞是經已。如上所說諸妙善根。隨其方便必當獲得。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正勤波羅蜜多故。成就四種無上清淨之法。

  復次。舍利子。於當來世正法滅時。有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修行正勤波羅蜜多者。於是經典勤加修學。發大精進聽聞受持。書寫讀誦窮尋旨趣。廣為他說敷揚開顯。爾時。當有十障礙法出現世間。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但當發起勇猛精進受持是經。舍利子。何等名為十種障礙。智者覺知不應隨轉。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求聞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口噤不語。便於是經不得建立。是名第一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求聞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患其眼目。便於是經不得建立。是名第二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求聞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身諸支節一時皆病。便於是經不得建立。是名第三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求聞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於其住處心不喜樂尋欲捨棄。便於是經不得建立。是名第四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求聞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互生忿恚為忿壞心相加殘害。便於此經不得建立。是名第五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欲求誦習。爾時。惡魔令持經者起言諍事。起鬪訟事起譏刺事。起乖離事起瞋罵事。由是事故彼此口中互生矛矟互相言訟。互相殘害互相乖競。由起如是諍競事故。便生障礙。於是經典不得流轉。起意造作諸餘事業。是名第六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有諸苾芻發勤精進於是經典欲求誦習。爾時。惡魔將壞滅故作諸形相。或俗人形或出家形。來至其所嬈亂其意。令於是經不能受持反加謗毀。復更起心樂餘事業。是名第七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深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正法欲滅。爾時。有諸年少苾芻。於是經典起清淨信心生愛樂。在我法律中。為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發勤精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心安住。又於是經恭敬聽聞。既得聞已生大歡喜。時。諸年少苾芻。當為鄔波柁耶及阿遮利耶。二本學師之所障礙。令於自法不生樂欲。是時。二師而語之言。汝所持經此非佛語非佛菩提。非是正法非毘奈耶非大師教。時。彼苾芻聞師教誨信受領解。於佛菩提即便棄捨。是時二師重語苾芻。汝等應當精進修學。如我所說若法若律。時。諸苾芻信受領已。先所修習增上善根。為師所壞皆悉斷滅。舍利子。彼諸苾芻斷善根已。復為惡魔之所誑惑。由誑惑故於佛正教造障法業。臨命終時惡境現前惛癡迷亂。乃至夭死都皆集現。而復重興感地獄業。舍利子。如是當來諸不善事。如來於此悉能了知。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有諸年少苾芻。於是經典起諸惡見。誹謗不信。凡所遊履經行往來以種種言常興謗毀。如來於此悉能了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發勤精進住大乘者。當於爾時應起四想。何等為四。一者。應當發起自調伏想。二者。應觀自身所作事業。不應觀他所有諸事。三者。於彼有情起悲愍想。四者。住空閑處。於自他心起隨護想。舍利子。如是四想住大乘者。若被誹謗應當發起。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無量眾生受諸邪見。於彼演說正法。苾芻信受者少不懷敬重請問經義。又不供養親近往來。亦不承事返生凌蔑。於說非法。苾芻信受者多得大勢力。為諸眾生所共敬重請問經義。供養稱讚是非法者。因此緣故復於是經毀謗譏笑。舍利子。當爾之時。諸眾生等於是經典不欣樂者。聞斯毀謗倍不欣樂。諸欣樂者被謗毀故。便於此經捨離樂欲教離樂欲。諸苾芻等轉更熾盛。致令轉讀是經典者。於眾會前不得開示。是名第八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應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有諸苾芻。貪愛所蔽多行劫盜。欣樂世間三種弊法。何等為三。一者。欣樂追求世間衣鉢。二者。欣樂追求世間飲食。三者。欣樂追求世間戲論綺飾文頌。如是三法是名第九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應當覺知不應隨轉。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正法滅時。有諸菩薩安住大乘。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於是經典發勤勇猛增上精進書寫受持研尋讀誦。廣為他人開示演說。彼諸人等。當為諸魔之所執持。煩惱業障之所覆蔽。喜世間業樂世間業。方便勤求世間事業。於世談論喜樂轉增。方便勤求世間談論喜樂睡眠。方便勤求喜於眾亂樂於眾亂。方便勤求樂著眾亂。於是經典不能受持。又不轉讀研尋其義。亦不為他廣敷開示。舍利子。於佛教中無有所餘。能為內損無有所餘能速毀滅。唯除嬾惰諸惡苾芻。是名第十障礙之法。諸有智者應當覺知不應隨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正法滅時多障礙  當興種種惡魔業 

     於白淨法不修習  亦不樂求勝涅槃 

     薄少智慧具惡覺  不求安住於正法 

     備行種種非法行  遊諸惡趣定無疑 

     彼諸眾生臨命終  無有能為救護者 

     又彼親教及傳授  命終當墮三惡趣 

     百千拘胝那庾劫  為求世利涉諸苦 

     常為三火所燒然  云何令彼速解脫 

     我已證成無等覺  轉於微妙梵法輪 

     諸天世間不能轉  今故為轉度眾生 

     如是彼時諸群生  捨我世間難得法 

     習近惡魔諸品類  當受無邊極重苦 

     障彼習行施戒等  菩提聖道之因緣 

     若有精勤於佛教  當迷惑彼正道路 

     諸有聽聞如是法  宣說無我諸空理 

     安住此法正行時  惡魔當為彼障礙 

     謂此最勝此真實  於非勝實勝實想 

     反加謗毀佛正教  當知速墮於地獄 

     若有眾生於佛所  深起堅牢愛恭敬 

     聽聞如是正法已  歡喜隨順而稱讚 

     惡魔知彼既生喜  與諸眷屬同愁怖 

     便與種種驚畏相  於彼人所生留難 

     或當變作苾芻形  詐現相親竊言議 

     謂此非正菩提道  何故在此而奔趣 

     有諸眾生於是經  將發堅固住正勤 

     又被誘附而輕弄  用斯廢捨不修學 

     既被魔羅所惑亂  隨魔意轉而拘執 

     乃告此經非正法  便於寂滅永棄捨 

     彼又棄捨大導師  復不勤求無上法 

     又復發生我愛已  速疾趣彼地獄中 

     爾時當有少眾生  樂欲勤求此空法 

     不得和合同修習  乃各流散他方土 

     如是無上最勝法  諸當聞者皆輕毀 

     持法者怖遠逃避  是相當興未來世 

     此國全無持法者  遠方雖有未為多 

     縱有受持此經者  悉皆捐捨無諮問 

     世間依怙聖教中  如是甚深無上法 

     無量障礙在未來  了然猶如現在住 

     時有持法賢善者  不顧身命住空閑 

     修習演宣如是法  速疾往昇於善趣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六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二〉

        〈毘利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二〉

  復次。舍利子。當來之世。法欲滅時。復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行毘利耶波羅蜜多者。見如是等諸惡眾生誹謗毀滅是正法已。倍增振發勇猛正勤大精進力。於是經典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慇懃聽受書持讀誦。廣為他人開示演說。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當於爾時應起四想。何等為四。舍利子。所謂我父寶藏不久當滅。由為此故。佛薄伽梵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於百千那庾多拘胝無數大劫。精勤修習難行苦行。方乃獲是正法寶藏。是故。我當發勤精進。奉持此藏遍持此藏。極當遍持廣通此藏。欲令法寶久不滅故。

        舍利子。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憐念愛重具大福相。觀無厭足。是人後時欲有所趣。而携此子將涉危難。恐顛墜故以手執持。又等遍持極等遍持。勿令我子墮險難處。如是。舍利子。彼善男子亦復如是。深懷奉信敬重於我。不捨如是無上法寶。志恒希求清淨寂滅。雖經惡世而能攝受最勝正法。舍利子。我今以此菩提因緣無上正法。付囑是人。

        又。舍利子。譬如世間大軍戰時。少有眾生為護眾故處於前陣。唯有果敢雄猛丈夫。合率驍勇抗拒勍敵。為護己眾處大軍前。振威而住。如是。舍利子。於當來世正法滅時。懷正法者當現前時。有諸眾生發起深心。欣樂寂滅。而能於是無上法寶。乃至受持少分要義。當知是人亦復如是。被於正勤堅固甲冑。奮發勇猛大精進力。摧碎諸魔所有軍陣。何以故。舍利子。若有眾生。於是經典乃至受持一四句頌。不生誹謗隨喜讚歎。言此經典真是佛說。於多人前廣宣顯示者。當知是人即為隨喜讚說去來現在諸佛所說經法。舍利子。如來不說是人但得少分功德果報。我說是人乃能成就如虛空量大功德聚。何以故。舍利子。我說是等名為善人。如是善人甚為難得。謂知恩者及報恩者。舍利子。如是知恩及報恩者。當知是為人中珍寶。

        又。舍利子。於當來世正法滅時。諸惡魔等威勢現時。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信重不捨。受持是經無有遠離。我說是人第一丈夫。為善丈夫為勝丈夫。為健丈夫為大丈夫。當知是人則為如來勝法朋侶。非為詐現朋惡黨者。當知是人行實行者。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堅固正行。乃至命終中無暫廢。於諸佛所當勤衛護。乃至命終中無暫廢。於正法所當勤攝受。乃至命終中無暫廢。甚深空法當勤信解。乃至命終中無暫廢。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所起四法。若有成就如是四法。菩薩摩訶薩於當來世法欲盡時。謗正法時。滅正法時。犯戒徒黨大強盛時。熾然追求順世外道惡咒術時。劫濁亂時。有情濁時。壽命濁時。煩惱濁時。諸見濁時。菩薩摩訶薩當於爾時。應住三處而為依止。何等為三。所謂應住阿蘭若處。應住諍息滅處。應住佛菩提處。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當來惡世住於三處。應如是持。是則具足毘利耶波羅蜜多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最勝法不遠離  為盡生老病死苦 

     常勤精進無妄念  當速成就自他利 

     若有於是善說法  聞已安住正思惟 

     當知我為彼大師  彼則是我真弟子 

     若不聽聞如是法  設聞不住正思惟 

     是人當趣諸惡道  猶彼眾流歸大海 

     百千拘胝那庾劫  諸佛出現甚為難 

     雖復暫遇不親奉  當隨惡魔自在轉 


  復次。舍利子。乃往過去九十一劫。當於爾時有佛出世。名曰勝觀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善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彼佛法中有六苾芻。行諸惡行恒相隨逐。一名善見。二名善樂。三名歡喜。四名調善。五名蘇逾遮。六名火天授。舍利子。是六苾芻恒說非法。有我有人有常有斷。結固周旋更相信任。趣深隱所同共謀議。我等應當各各誘化人別百家用為徒黨。又令百家傳告眷屬。如是展轉親姻傳告。或當至於五十百等。作是議已便往教化。若村若城郊野店肆。或至王都及餘邦國。一一諸家悉皆往趣。既到彼已不說正法。於佛世尊先行毀謗。

        舍利子。彼惡苾芻云何毀謗。舍利子。諸惡苾芻告眾人言。世間決定有我有眾生有壽命者。有數取者。若諸世間定無有我及諸法者。誰去誰來誰坐誰臥誰語誰默。誰能行施誰是所受。誰能受用誰受苦樂。誰有能受不苦不樂。若有人來語汝等言。世間決定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數取者。當知是人為汝等怨。非汝善友。

        舍利子。爾時。諸惡苾芻重更誘化婦人丈夫及以男女。作如是言。若有人說無我等法。當知其人為不善者。為暴惡者。是汝惡友非汝善友。復更化言。汝等諸人是聰慧者。深能領解我所說義。自今已往。若諸惡友非善友來。當為汝說。世間決定無我等法。汝等不應輒相親昵交顧往還承事供養。舍利子。諸惡苾芻行如是化。於半月間人各誘得滿五百家歸從其見。

        舍利子。爾時。有諸苾芻是阿羅漢。永離一切煩惱垢穢。而是勝觀如來應正等覺真實弟子。為乞食等諸因緣故。詣彼諸惡苾芻所化之家。暫至其門。便為婦人丈夫及諸男女。所共毀罵非理訶責。以麁惡言面陳挫辱。為諸苾芻而說頌曰。


     汝等不能知正法  汝等迷失於聖道 

     汝等退捨於淨教  汝等皆當墮地獄

 

  舍利子。彼諸人等說是語已。於阿羅漢倍更訶罵。既訶罵已。復以種種言詞而罵於佛。即於佛前說伽陀曰。


     如來所說非虛妄  所謂諸行悉無常 

     又說諸法皆無我  及以無恒無不變 

     諸行都無有堅實  皆為虛偽妄失法 

     所說空華無所有  但能誑惑彼愚夫 

  

        舍利子。彼諸人等說如是語。輕毀佛已倍增憤恚。又於佛前說伽他曰。


     如來所說一切法  決定無我無眾生 

     無有壽命無數取  亦無作者及受者 

     而今現見諸世間  有能行施及所受 

     并餘種種受用人  及覺廣大諸受等 

     當知宣說定無我  一切皆應墮惡道

 

  舍利子。當爾之時。諸不善人同聲說是非法語者。大小男女有六十八拘胝千眾生。皆惡苾芻所化導故行是惡業。彼命終已同生無間大地獄中。受身麁大魚形人首。其舌長廣彌布於地。周遍下釘如殖薑田。又於舌上眾多鐵犁。常以耕之。彼一一身。又為一百極惡商佉之所唼食。又於空中大熱鐵丸。猛焰赫然光色熾盛。從空而墮常雨其身。是諸罪人以惡業故。受如是等種種楚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鐵丸猛焰如飛電  可畏無量百千種 

     常於其身而墮墜  熾然恒受種種苦 

     又於身內遍流轉  炎熾猛盛難逢近 

     騰焰高踊百由旬  流火遍出身毛孔 

     又彼眾生一一舌  盡為無量鐵犁耕 

     一切舌分皆分裂  如是苦受恒纏繞 

     斯由親近惡友已  能感如斯大苦聚 

     又由遠離具戒者  致令速墮於惡道

 

  舍利子。時。彼非法六惡苾芻。由惡教故。命終之後皆生阿毘大地獄中。一一受身縱廣等量三十踰繕那。彼一一身皆生千口。一一口中各生二舌。是一一舌廣長量等四踰繕那。一一舌上有五百鐵犁。鐵牛挽之以耕其舌。是諸罪人雖受苦痛。大苦逼故不遑號叫。又於頭上各有萬億獄卒。手執害具刀鋸矛矟。斫刺破裂壞其身首。在此獄中壽萬億歲。如是展轉復往諸餘大地獄中。具受辛酸種種苦楚。何以故。由彼瞋毀佛聖教故。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大長者名曰安隱。財富無量資產具足。多諸珍寶金銀琉璃珊瑚末尼真珠貝玉無不備有。又多僕使奴婢財穀庫藏皆悉盈滿是時長者。為惡苾芻之所教化。既受其語生於斷見。長者有妻名為焰慧。容色盛美為人所重。彼生一男。形貌端嚴眾覩無厭。成就第一圓滿淨色。曾於過去無量百千那庾多拘胝佛所植諸善本。當初生時三返微笑。又發是言。奇哉奇哉。云何今者生斷見家。其母聞已驚恐惶懼。身毛為竪。與諸女人棄之逃避。

        舍利子。時。諸女人欲審悉故。還來近住觀察是兒為何等類。天耶龍耶為藥叉耶。為健達縛為阿素洛。為揭路荼為緊捺洛。為牟呼洛伽為究槃荼。為畢舍遮人非人耶。舍利子。時。此嬰兒再發是言。告諸女曰。汝雖怖走我甚安樂。時。此嬰兒為諸女人而說頌曰。


     汝當樂義利  於義利勿怖  我當度汝等  令脫於邪道 

     汝安隱勿怖  應怖前惡友  我當度汝等  令脫於邪見

 

  舍利子。時。彼父母及餘大眾。聞是嬰兒說伽他已。便往兒所。是時。嬰兒為其父母而說頌曰。


     家中凡所有  廣大諸財穀  速持來見與  供佛及聲聞 

     彼大聲聞眾  照世勝觀尊  三界圍輪中  都無與等者 

     彼大聲聞眾  照世勝觀尊  廣闡揚妙法  利益諸群品 

     彼大聲聞眾  照世勝觀尊  身具三十二  大丈夫威相 

     彼佛聲聞眾  猶如烏曇花  名稱甚難聞  過億拘胝劫

 

  舍利子。時。兒父母聞是法已。即取家中二十拘胝上妙財寶。將至兒所而語之言。此諸財寶。是汝父母所有之物。汝當取之。隨汝志意生信之所任持奉施。

        爾時。父母即為是兒而說頌曰。


     此是汝父母  所致諸財寶  隨心所敬信  汝當持布施 

     若金若珍寶  家中甚豐積  隨心所敬信  汝當持速施 

     衣服坐臥具  花鬘及塗香  隨心所敬信  汝持歡喜施 

     於佛及法僧  無上福田所  為利諸群生  當應行布施

 

  舍利子。爾時。嬰兒聞其父母所說頌已。復為父母而說頌曰。


     我今往勝觀  世間依怙所  當廣設供養  為利群生故 

     諸有欲希求  天上人中樂  應隨我所詣  勝觀如來所

 

  舍利子。爾時。嬰兒以念正知觀視四方。白父母曰。父母當知。我今應往薄伽梵勝觀如來應正等覺所。於是眾人聞是語已。皆大驚愕。云何嬰兒當初生日。便能與人往返言議。又能徙步有所造詣。時。有八萬四千眾生。聞是奇異皆來雲集。而作是言。我等當觀此嬰兒者。是何等類。為天為龍為藥叉耶。乃至為畢舍遮人非人耶。

        舍利子。爾時。嬰兒與諸大眾八萬四千前後圍遶。往詣勝觀如來所止之處。當此嬰兒往佛所時。以福德力恐為風日所損弊故。於上空中十千寶蓋。自然而現用覆其身。又於嬰兒所由之路。虛空之中羅布金網。雨上妙花及細末香超勝諸天。常所散者。扇清涼風與天香合。周流飄散相續不斷。虛空諸天又於行路。以諸香水而用灑之。覆以金羅種種珍服。又彼諸天雨花布道。光彩相曜積齊于膝。於其道側無量百千清淨池沼自然出現。八功德水具足盈滿。生諸妙花。所謂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含發鮮榮彌滿池內。又有鳧鴈鴛鴦異類眾鳥遊戲水上。

        舍利子。時。彼嬰兒所由之路。七寶欄楯以界道側。諸天伎樂具無量千深遠妙音。自然而發。左右寶樹行列莊嚴。於大道中復施花路。現於身前為供養故。以待嬰兒遊履其上。於其花路承步諸花。舉足之時自然隱沒。及將下足花便踊現。

        爾時。嬰兒遊此花道。經須臾頃。即便迴顧觀諸大眾。說伽他曰。


     汝等無理不應行  異我此路餘非理 

     而我常遊此正理  故往有理最勝處 

     超過無量那庾劫  時復一福遇人身 

     時有一佛出世間  時勤修得淨信慧

 

  舍利子。爾時。嬰兒為諸大眾說伽他已。於虛空中有八萬四千諸大天子同聲讚言。善哉善哉。便說伽他。讚嬰兒曰。


     善哉善哉大智慧  汝所宣說會正理 

     仁者後顧為無理  有正理者當前趣

 

  舍利子。爾時。嬰兒又以伽他報諸天曰。


     汝諸天等所宣說  有理無理之正言 

     我今問汝汝當答  有理無理之實義

 

  舍利子。爾時。諸天復以伽他報嬰兒曰。


     若樂欲住諸財寶  不樂出離所行處 

     如是無理諸凡愚  安住地獄之前道 

     若樂捨家趣非家  當應捨欲棄財寶 

     是人於世有正理  不久便開解脫門

 

  舍利子。爾時。嬰兒復以伽他報諸天曰。


     如汝所說理無理  觀汝全未能明曉 

     如是有理無理義  我深於此正開悟

 

  舍利子。爾時。嬰兒說是語已。即便前進趣薄伽梵毘鉢尸如來應正等覺大會之所。既到彼已。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於薄伽梵勝觀如來深生敬仰。即以伽他而讚頌曰。


     常行利益諸世間  勝觀三明施甘露 

     如大龍象大師子  由是我今常敬禮 

     世間明照甚難得  猶如烏曇跋羅花 

     為世依怙作光明  形色微妙甚圓具 

     世間眾苦所逼迫  不能了知真聖道 

     踰越正路而逃迸  譬等生盲處於世 

     願我此世當成佛  如今勝觀人中尊 

     當拔眾生無量苦  及救三火燒然者 

     如是無邊百千眾  皆隨我來至於此 

     唯願演宣微妙法  悉令安住上菩提

 

  舍利子。爾時。嬰兒說是頌已。白勝觀如來應正等覺言。世尊。願我來世於此世間。當成如來應正等覺。為諸眾生顯揚正法。亦如今者勝觀如來。為諸大眾廣說妙法。

        爾時。會中有八萬四千眾生。復白勝觀如來言。世尊。我等亦願於當來世。得成如來應正等覺。為眾生故顯揚正法。亦如今者勝觀如來等無有異。

        爾時。勝觀如來應正等覺了知如是八萬四千人增上意已。即便微笑。舍利子。諸佛法爾。於微笑時有種種光青黃赤白紅頗胝色。從佛面門自然而發。遍照無量無邊佛之世界。上至梵世。映蔽一切日月光明。其光遍照所應作已。而復還來右繞勝觀如來百千匝已。從薄伽梵頂髻而入。

        舍利子。爾時。勝觀如來有一侍者。覩佛神變現微笑已。從坐而起偏覆左肩。以右膝輪安處于地。向佛合掌曲躬禮敬。即於佛前以頌問曰。


     我今問佛勝觀尊  端嚴希有生眾喜 

     何等因緣大善逝  現發微笑世間依 

     兩足世尊現微笑  其相非無有因緣 

     願演微笑因緣本  利益世間悲愍故 

     今有百千拘胝眾  現住牟尼世尊前 

     攝耳專注樂聽聞  願世間依愍眾說 

     佛為一切眾生眼  為舍為救為歸趣 

     能斷眾生諸有疑  憐愍世間利益者 

     如來善知諸過去  又能通達彼未來 

     於一切法不生疑  及以現在諸佛土 

     通智法王論自在  出過三世妙如來 

     我今請問世間依  何等因緣現微笑 

     佛能永斷他疑網  於一切法自無疑 

     八音暢宣微妙法  善拔眾生憂毒箭 

     我心喜踊難陳說  合十指掌懷恭敬 

     敢問法主大聖尊  何等因緣現微笑 


  舍利子。爾時。勝觀如來應正等覺告侍者曰。苾芻。汝今見是嬰兒在我前不。對曰。唯然。我今已見。勝觀佛言。此嬰兒者。往昔過去曾於六十四拘胝那庾多百千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以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餘資物。持用奉施彼諸佛已。為欲趣向三菩提故。又於過去十那庾多佛所。修行梵行。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苾芻當知。今是嬰兒所將大眾八萬四千。於過去世並是嬰兒本生父母。何以故。此嬰兒者。曾於過去發如是願。願我經生在在處處所有父母皆令安住於佛菩提。又令諸母更無第二再受女身。由是願故。彼諸眾生至于今日。隨逐嬰兒來至我所。又隨修學發於無上正等覺心。

        爾時。勝觀如來欲重宣此義。為侍者苾芻而說是頌。


     苾芻當觀此嬰兒  及現前住多千眾 

     其心踊躍發誠言  願我當來如法主 

     當知曾於過去生  如上數量諸佛所 

     恭敬供養大導師  利益天人世間者 

     於十那庾諸佛所  依佛捨家持正法 

     常行最勝之所行  為求無上菩提故 

     汝觀八萬四千眾  今現皆住如來前 

     曾於久遠過去世  悉是嬰兒之父母 

     又此嬰兒曾發願  諸有生生父母者 

     普令安住上正覺  更不重受女人身 

     彼皆隨學嬰兒行  發菩提心於我所 

     今我皆當授彼記  方將為世兩足尊 

     由此因緣現微笑  彼昔勝行我能知 

     及以未來諸所作  當證人中大聖主 

     諸天龍神及人等  無量百千那庾多 

     聞佛為彼授記已  於勝觀尊生大喜

 

  舍利子。爾時。嬰兒聞佛授記。心生歡喜踊躍無量。悅意泰然得未曾有。速疾往詣其父母所說伽他曰。


     如是多千眾  我前生父母  皆已住菩提  父母心何趣

 

  舍利子。爾時。父母復以伽他報其子曰。


     如子志所趣  我心亦如是  當成一切智  此決定無疑 

     子已生我家  願後勿相捨  常當憶念我  令速證菩提 


  舍利子。爾時。嬰兒復以伽他報父母曰。


     我諸行化導  皆願先成佛  最後我當成  照世人調御

 

  舍利子。汝今當觀彼過去世勝觀如來法中嬰兒者。豈異人乎。勿作餘疑。今大自在天子是也。從是已後。又經拘胝那庾多劫更不退墮。過是劫後生轉輪王聖種族中。彼當來父號曰名稱。如我今父淨飯大王。彼當來母號曰離暗。如我今母摩訶摩耶。彼當來子號曰無憂。如我今子羅睺羅。

        舍利子。彼既出家悟菩提已。得成為佛。名曰大悲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其佛壽量滿百千拘胝歲。佛身常光遍照所及十踰繕那。佛說法處大會充滿百踰繕那。大悲如來處世教化。為度聲聞三會說法。第一大會度諸弟子有百拘胝。第二大會度諸弟子有那庾多拘胝。第三大會度諸弟子有百千那庾多拘胝。舍利子。其弟子中滿一拘胝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自在慧具八解脫。成就靜慮及六神通。

        舍利子。大悲如來所度聲聞阿羅漢眾。如上所說三會數量。彼菩薩眾其數亦等。皆是往世所生父母。彼佛世尊宣說妙法利益無數諸眾生已。然後涅槃。佛滅度後。正法住世滿拘胝歲。分布舍利饒益眾生。亦如我今般涅槃後。流布供養等無有異。

        舍利子。安住正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時。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能於是經修行正行。倍增振發勇猛正勤大精進力。度脫無量諸眾生等。我說是人為善丈夫思覺觀察不倦不退。勇猛精進明繫在心。

        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不倦精進。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菩提時。不應限以數量而有所求。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於爾所劫我當流轉。於爾所劫我不流轉。以如是故。菩薩爾時被難思鎧。處於生死作是念言。假使如我前際所經。生死如是更受勤苦。經於生死倍過前際。為求菩提中無懈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堅固弘誓。則名成就不倦精進。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勇猛精進。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發起勇猛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欲往覲彼如來故。以精進力於是熾火從中而過不怯不退。又。舍利子。勇猛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求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故。以精進力雖逢是火。從中直過而無怯退。又。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勇猛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欲宣說大菩薩藏深妙法故。以精進力於是熾火。從中直過而無怯退。又。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勇猛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欲生起善根因緣。以精進力於是熾火。從中直過而無怯退。又。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勇猛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以精進力能於中過。如是為欲令他得寂靜故。得調伏故。雖逢是火。皆由中過而無怯退。又。舍利子。發起勇猛不倦正勤。菩薩摩訶薩為欲令他般涅槃故。以精進力雖逢是火。能於中過而無怯退。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勇猛之相。

  復次。舍利子。發起勇猛不倦正勤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時。由不懈倦堅固不退。善根所發無上大悲之所熏故。恒發勇猛大精進力。於諸眾生常行化導。又。舍利子。如是發起勇猛不倦正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時舉足下足。常不捨離大菩提心。於佛法僧恒生珍敬繫念在前。於諸眾生恒遍觀察為利益故。不欲令被煩惱勢力之所逼奪。又。舍利子。發起勇猛不倦正勤菩薩摩訶薩。所有已生諸妙善根。一切迴向無上菩提。令此善根畢竟無盡。譬如少水投于大海乃至劫燒中無有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根迴向菩提亦無有盡。是名菩薩摩訶薩勇猛不倦大精進力。

        又。舍利子。勇猛不倦精進菩薩摩訶薩以平等行積集善根。於諸眾生起平等行積集善根。為欲引生一切智智積集善根。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積集善根。舍利子。如是無量諸大善根。皆是菩薩摩訶薩勇猛無倦大精進力之所集起。

  復次。舍利子。如是。勇猛不倦正勤菩薩摩訶薩。常應精進修學是法。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今當廣說福聚之相。

        舍利子。我觀世間一切眾生所有福聚無量無邊。如是乃至一切有學無學所有福聚。一切獨覺所有福聚。轉復無量不可思議。如上所有諸福聚等。假使皆悉內置眾生一毛孔中。如是眾生一一毛孔皆有如上福德之聚。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是假使一切眾生。一切毛孔所有福聚合集置一無關鍵會大法祠中。舍利子。如是法祠功德福聚倍增于百。感得如來大丈夫身色相之一。如是一一大丈夫相。皆以如是功德所成。如是一切如來身中大丈夫相。所有福聚皆合成一眉間毫相。如是入一眉間毫相福聚。又過於此滿百千倍大功德聚。合成如來頂上無能觀見烏瑟膩沙大丈夫相。如是入一肉髻大功德聚又過於此滿於拘胝百千倍大功德聚。合成如來大法商佉之相。

        舍利子。由此如來大法螺相。為無量種功德集成。以如是故。如來隨所意欲出大音聲遍告無量無邊一切世界。為諸有情廣說妙法。如其根性隨聞信解悉令歡喜。何以故。皆由精進所修學故。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如是無上正等菩提雖極難得。我當不捨精進鎧甲。發大勇猛必定速悟無上菩提。不足為難。既成佛已隨我意欲。於法螺相出大音聲。遍告無量無邊一切世界。為諸眾生說微妙法。隨根信解皆令歡喜。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勇猛無倦正勤之相。

  復次。舍利子。勇猛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依毘利耶波羅蜜多故。常應如是精進修學。由修學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慧。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成就隨信行智即用此智。欲以比一成就隨法行智。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僧佉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伽拏那分不及一。烏波摩分不及一。烏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復次。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成就隨法行智。欲以比一第八人智。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沙陀分不及一。復次。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成就第八人智。欲以比一預流果智。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復次。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成就預流果智。欲以比一乃至一來向智。如是一來果智乃至欲比不還果智。如是乃至欲比阿羅漢智若獨覺智。若過百劫菩薩智。若成就不退轉菩薩智。如是乃至欲比繫屬一生菩薩智。皆應廣說。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是。舍利子。假使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悉成就繫屬一生菩薩之智。欲比如來十力之一處非處智。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僧佉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伽拏那分不及一。烏波摩分不及一。烏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聞如來如是甚深智解之時。其心不驚無有怖畏。於是智人生樂欲心。發起正勤中無廢捨。作如是念。我今修行勇猛精進。假使我身皮肉骨血筋脈髓腦。皆悉枯燥爛壞無遺。未得如來如是處非處智力已來。於其中間發大勇猛堅固精進終無懈廢。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勇猛無倦正勤波羅蜜多堅固之相。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發大勇猛無倦正勤。常應如是精進修學。由修學故。能滅眾生諸煩惱火。舍利子。假使一切眾生。於過去世所有諸心皆入眾生一心中轉。如是眾生一一諸心。乃至一切眾生一一各有爾所諸心。無量繁雜難可了知。如是一切眾生一一心中。各具無量貪瞋癡等諸惑繁雜。以此一切眾生所有煩惱。皆入一眾生一心中轉。

        舍利子。假使展轉一切眾生。皆具如是無量煩惱。難可了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策勵勇猛發勤精進。尋求如是智慧資糧。隨我所發正勤之力。於諸眾生貪瞋癡火及餘熱惱我要當令息滅無遺。斬除毒害摧破散壞同於灰燼。速令眾生住涅槃道。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勇猛無倦正勤波羅蜜多。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毘利耶波羅蜜多故。安住勇猛無倦精進。常應如是正勤修學。以修學故。諸善身業無有休廢。諸善語業無有休廢。諸善心業無有休廢。乃至所有一切正勤。皆為方便策進菩薩身語心業。舍利子。然諸世間但說菩薩身語二業精進。第一不說菩薩心精進相。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心精進相無量無邊。吾今略說。何等名為心精進相。謂菩薩心修行正勤若進若止。如是為相。

        舍利子。云何名為正勤進止。舍利子。菩薩修行大精進者。為菩提故勤行精進。所言進者。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所言止者謂無我忍。所言進者攝諸眾生。所言止者於法不取。所言進者生死無倦。所言止者不得三界。所言進者一切盡捨。所言止者不厭布施。所言進者攝取淨戒。所言止者不厭尸羅。所言進者堪忍眾苦。所言止者心無毀壞。所言進者起諸善法。所言止者心常遠離。所言進者攝受靜慮。所言止者心常寂滅。所言進者聞法無厭。所言止者如理善巧。所言進者聽說無倦。所言止者無戲論法。所言進者求慧資糧。所言止者斷諸戲論。所言進者增長梵信。所言止者真知行捨。所言進者具五神通。所言止者遍知漏盡。所言進者修諸念處。所言止者念無功用。所言進者正斷方便。所言止者善惡俱捨。所言進者引發神足。所言止者任運作用。所言進者諸根善權。所言止者觀非根性。所言進者攝受諸力。所言止者智無制伏。所言進者生菩提分。所言止者智簡擇法。所言進者求道資糧。所言止者無來往性。所言進者求奢摩他。所言止者心住寂止。所言進者資助勝觀。所言止者伺察法性。所言進者隨覺諸因。所言止者諸因遍智。所言進者從他聞音。所言止者如法修行。所言進者謂身莊嚴。所言止者謂法性身。所言進者謂語莊嚴。所言止者聖默然性。所言進者信解脫門。所言止者無有發起。所言進者遠離四魔。所言止者捨煩惱習。所言進者方便善巧。所言止者觀察深慧。所言進者觀察緣境。所言止者無功用觀。所言進者觀察假名。所言止者了達實義。

        舍利子。諸如是等進止之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唯心精進。若諸菩薩摩訶薩。聞如是等心精進相。應當發起勇猛無倦具足正勤。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正勤波羅蜜多無有厭倦勇猛精進修習之相。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七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三〉

         〈毘梨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三〉

  復次。舍利子。如是勇猛無倦正勤菩薩摩訶薩。成就五種增進之法。便能速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子。何等名為成就五種增進之法。所謂值佛出世為增進法。得近善友為增進法。得具無難為增進法。隨所修集一切善法永不失壞為增進法。於彼安住律儀菩薩摩訶薩所隨從修學為增進法。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成就五法增進不退速悟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長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菩薩於是五法而損減不。佛言。有。曰。何謂也。大德薄伽梵。何者是也。大德蘇揭多。佛告舍利子。有五種法菩薩成就便能損減。何等為五。謂於佛世而不值遇。於彼善友不懷親近。具無難法而不獲得。修習善法多有失壞。於諸安住律儀菩薩心無隨學。由具如是損減法故。亦不速悟無上菩提。

        舍利子。何等五法菩薩成就。舍利子。在家菩薩為王師傅。以威勢力恐怖眾生。致有緣務祈請威福。若為成辦如是事者重相酬謝。而是菩薩覩世利故。心無正直。便為作之。凡所出言無非為利。舍利子。由如是法損減善道。由如是法損減無難。如是。在家菩薩為養身故行諸惡行。不值佛世乃至不疾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成就第一損減之法。

        復次。舍利子。在家菩薩住毀城法。何等名為住毀城法。舍利子。若諸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為諸天人魔梵說法。開示宣暢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爾時。當有四眾出現。所謂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時。苾芻尼依附村城郊野館舍國邑王都。為護戒故在中居止。彼諸在家菩薩。來是住處污其戒眾。以毀戒故名住毀城。犯是事已不值佛世乃至不能疾悟無上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成就第二損減之法。

  復次。舍利子。在家菩薩見諸有依。善說法律演正法時。便於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眷屬及諸眾生而為法障。舍利子。在家菩薩障礙法已。於長夜中自於法律常多障礙。不值佛世乃至不能疾悟無上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成就第三損減之法。

  復次。舍利子。在家菩薩聞佛經中如來讚說。少欲知足出要相應獨靜山林離苦之法。心生不信。輕毀誹謗。亦教他人起如是見。是諸在家不善菩薩。毀呰如來清淨教已。還復沈溺可毀呰趣。何等名為可毀呰趣。謂墮地獄畜生焰魔世界。或生邊地及蔑戾車惡邪見中。在家菩薩行是事故。不值佛世乃至不悟無上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成就第四損減之法。

  復次。舍利子。在家菩薩依止國王及諸大臣乃至富貴有自在者。行弊惡行恃為勢力。譏訶毀罵輕蔑戲弄無量眾生。舍利子。在家菩薩以成就此語惡行故。速能招集諸惡趣報。不值佛世不遇善友。不得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不能速悟無上菩提。舍利子。是名菩薩成就第五損減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菩薩成就五種法  如是智慧無增長 

     既不速疾見如來  亦不逢事人中上 

     或為王者大師傅  欺詐誑惑諸眾生 

     由具如斯不善業  不遇世間依怙者 

     令多有情生怖畏  若納贜財若損害 

     興造如斯惡業已  終不奉值人中尊 

     或令諸尼淨戒聚  破壞摧滅生悲苦 

     當離無量億如來  叵得成就諸無難 

     於其父母妻子等  障礙不令修法行 

     又障聽聞於正法  速感愚癡覆蔽果 

     若人厭世樂出家  便致拘執緣留礙 

     當離無量最勝尊  叵得成就諸無難 

     若有聽聞如是法  所謂讚說住空閑 

     便生不忍忿恚心  謗毀謂為非法說 

     謗毀如是正法已  常住生盲大劇苦 

     一切重障罪業中  方斯十六不及一 

     彼難奉見諸如來  設見不能懷信敬 

     受女黃門生盲身  又受駝驢猪狗等 

     若有於佛及菩薩  深生殷重愛敬心 

     遠離一切障礙已  相續修行賢聖道 

     父母妻子眷屬等  恒樂安勤正法中 

     眾生厭世求出家  讚美勸助令其果 

     若處眷屬正法中  當速往登賢善趣 

     有能讚勸出家者  速悟無上佛菩提

 

  復次。舍利子。出家菩薩復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親善友。不具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亦不速悟無上菩提。

        舍利子。何等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一者毀犯尸羅。二者誹謗正法。三者貪著名利。四者堅執我見。五者能於他家多生慳嫉。舍利子。如是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不值佛世乃至不獲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瑣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謂甜美。或䶧或舐或齧或吮。歡愛纏附初無捨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遊此路。時。此餓狗遙見彼來。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於是人發大瞋恚。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便行齧害。舍利子。於意云何。彼來人者應為餘事。豈復求此無肉赤塗之骨瑣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舍利子。若如是者。彼慳餓狗以何等故。出深毒聲現牙而吠。舍利子言。如我意解。恐彼來人貪著美膳。必能奪我甘露良味。由如是意現牙吠耳。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當來末世有諸苾芻。於他施主勤習家慳。耽著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是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撿此之苾芻。我說其行如前癡狗。舍利子。我今出世憐愍眾生。欲止息故專思此事。為如是等諸惡苾芻。說此譬喻。

  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故。求於佛智。行毘利耶波羅蜜多。彼諸菩薩摩訶薩於己身肉尚行惠施。況復規求妄想惡肉而於他家起諸慳嫉。舍利子。彼諸苾芻慳他家故。我說是人為癡丈夫。為活命者。為守財穀奴僕隷者。為重世財寶玩縛者。唯於衣食所欽尚者。為求妄想貪嗜惡肉起慳嫉者。舍利子。我今更說如是正法。彼諸苾芻先至他家。不應見餘苾芻而生嫉妬。若有苾芻違我法教。見餘苾芻或作是言。此施主家先為我識。汝從何來乃在此耶。我於此家極為親密。調謔交顧。汝從何來輒相侵奪。

        舍利子。以何等故。彼慳苾芻於後來者偏生嫉妬。舍利子。由諸施家許其衣鉢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供身等資生什物。彼作是念。恐彼施主將先許物施後來者。由如是故。即此苾芻於施主家起三重過。一者。起住處過。見餘苾芻或起恨言。我於今者當離此處。二者。凡所習近當言未知應與不應。三者。於不定家妄起諸過。舍利子。彼慳苾芻。於後來人發三惡言。一者。說住處過。以諸惡事增益其家。令後苾芻心不樂住。二者。於後苾芻所有實言。反為虛說。三者。詐現善相諂附是人。伺有微隙對眾治舉。舍利子。如是苾芻。於他施家生慳嫉者。速滅一切所有白法。永盡無遺。

  復次。舍利子。若有苾芻住家慳者。我說是人為不善者。則為棄捨菩提資糧。又為不能隨逐安住律儀菩薩修正法者。

        又。舍利子。如是種相我更當說。乃往昔時。過於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勝現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佛住壽九十拘胝歲。聲聞眾會九十拘胝那庾多。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乃至一切得心自在第一究竟。舍利子。當於爾時。有大長者名為善擇。其家巨富多饒財寶。資產僮僕無不充遍。有二子。一名律儀。二名住律儀。年在幼稚。容貌端正。淨色圓滿。眾人喜見。

        舍利子。時。勝現王如來應正等覺。於晨朝時服衣持鉢。大苾芻僧左右翼從。彼佛世尊居僧上首。為福利故現乞食法。入彼長者所住大城。威儀庠序諸根寂定。心意恬怕逮得調順奢摩他。及獲第一調順奢摩他。修攝諸根如大龍象。澄靜無濁如深泉池。盛德巍巍如金樓觀。色相超挺如紫金山。又如大海眾寶充盈。如帝釋主諸天圍遶。如大梵王心慮寂靜。

        舍利子。彼薄伽梵有如是等威相莊嚴。長者二子。當於爾時在重閣上。遙覩勝現王佛從遠而來。容貌威嚴色像第一。發歡喜心嘆未曾有。舍利子。彼住律儀童子。以先覩佛喜踊內心。白其兄曰。從生已來。兄頗曾見如是端嚴含靈王不。兄報弟曰。我從生來實未曾見如是端嚴含靈中王。弟白兄言。如我惟忖。於未來世定當作是含靈中王。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即為其兄而說頌曰。


     如律儀兄今所見  我於當來定如是 

     大苾芻眾所圍遶  當復倍勝於今日 

     求菩提道因緣故  當誓不噉諸飲食 

     兄既樂居牢獄中  我意決定當超勝 

     如是一切眾生尊  譬等眾星之滿月 

     誰有見斯不生信  而樂居家不出離

 

  舍利子。爾時。律儀童子即以伽他報其弟曰。


     弟當且止勿高聲  非但語言便遂事 

     我豈當發世語言  試誰在先成正覺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復以伽他白其兄曰。


     如是無上菩提道  非但弊鄙慳心證 

     我當發大賢善聲  決定成佛人中上 

     夫懷慳者相如是  資產不欲令他知 

     今我豈復守沈默  尚捨身命況財寶 

     我以家資咸布施  為求菩提道因緣 

     及以兄分家財寶  盡施佛田深敬故 

     誰見如是最勝尊  具三十二妙相者 

     而不發願趣菩提  唯除具諸下劣見 

     所有家宅及財寶  父母并諸眷屬等 

     我當一切皆捨離  速往善逝如來所 

     為世依怙作光明  照世慈尊極難遇 

     百千拘胝那庾劫  如是勝相甚難聞 

     我見世尊入王都  大苾芻僧所圍遶 

     如盛滿月在清天  流光洞照諸依地 

     我見世尊遊四衢  周遍莊嚴於一切 

     猶彼具足千光日  獨滿虛空常遍照 

     我見世尊居眾首  莊嚴顯發苾芻僧 

     如彼蘇迷盧山王  映諸寶山悉嚴麗 

     如來威光極熾盛  通照此土諸群生 

     圓成妙相兩足尊  榮光鎣飾諸大眾 

     如來住大神通力  善御天龍非人等 

     復興無量種變現  為眾生故入王都 

     誰見如斯正法主  三十二相大莊嚴 

     而復希趣下劣乘  唯除不肖愚闇者 

     我今欣覩人中尊  發生難得清淨信 

     為利含識趣菩提  要當往覲如來所

 

  舍利子。爾時。律儀童子又以伽他報其弟曰。


     我於途路非懈怠  而不速往如來所 

     待我下斯重閣已  當出外宇諦思惟 

     宜應捐捨於我想  又不顧惜吾身命 

     及求最上丈夫智  爾乃往詣如來所 

     父母家宅及財寶  於如是等生重愛 

     我今一時皆棄捨  爾乃往詣如來所 

     若有欲願當成佛  又深愛樂如來者 

     宜速捐諸珍寶聚  捨離家法趣非家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聞是語已。即於閣上下其階道。將往勝現王如來應正等覺所。未至之頃。其兄律儀又從重閣速疾而下。馳詣佛所。修敬已訖。時。住律儀後乃方至。爾時。律儀兄童子即以十億無價寶衣奉獻如來。又於佛前而說頌曰。


     我今不求於妙相  奉施如來無價衣 

     唯願當來所獲報  如今世尊等無異 

     一切含靈中最勝  一切妙法善安住 

     唯願當來所獲報  如今世尊等無異 

     具足無上智慧藏  諸力正勤善安住 

     三十二相身所持  願速當成人中上 

     成就諸佛十種力  四無所畏善安住 

     唯願當來所獲報  如今世尊等無異 

     如佛所知真淨法  唯佛善住皆明照 

     願賜演通如是法  令我速悟上菩提 

     我今不求妙色相  奉佛無價勝上衣 

     唯希寂靜妙菩提  為利諸天世間故 

     如來所住微妙法  一切異論無傾動 

     我今為求如是法  敢施無價勝上衣 

     諸法無生無老病  亦無憂愁悲嘆等 

     願為開斯寂靜法  導利諸天世間故 

     若法無有貪瞋癡  亦無諸慢及渴愛 

     願說菩提與佛性  無為清涼甘露法 

     若法如來所安住  為天龍等深敬禮 

     或有思慮或無思  願為開斯寂靜法 

     佛住是處能通照  無量四方諸佛土 

     如發大焰深暗中  願證如斯等甘露 

     若諸一切愛無愛  性常不依於欲界 

     色無色界亦無依  願說如斯勝妙法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聞兄律儀說是頌已。便以一具新妙寶屐。奉施勝現王如來。即於佛前說伽他曰。


     願我當為諸群生  為救為趣為依舍 

     更不履踐於邪徑  恒導群迷說正路 

     願常不習諸貪欲  此乃愚夫之所行 

     永離一切有為法  恒值如來出興世 

     既逢明照世間者  便應供養兩足尊 

     勤求無上佛菩提  為利一切群生故 

     當以無量香花鬘  高妙幢幡諸寶蓋 

     奉獻龍中之大龍  為利一切群生故 

     復以種種上衣服  臥具飲食諸醫藥 

     俱持奉獻佛世尊  為利一切群生故 

     擊大小鼓吹螺貝  及奏簫管清歌等 

     俱持奉獻照世尊  為利一切群生故 

     厚味種種極淳濃  世間微妙所珍尚 

     俱持奉獻救世尊  為利一切群生故 

     廣行如是供養已  利益無量諸群生 

     我於爾時便出家  精勵勤修於梵行 

     當安住斯八妙道  復安無量億眾生 

     願我為諸有識依  常不履於邪曲徑 

     眾聖訶毀極下劣  所謂婬欲我能捐 

     又當棄捐諸放逸  於不放逸恒修學 

     願我永不生眾難  常得生諸淨信家 

     生生常見人中尊  見已於佛生深信 

     既生信已修恭敬  以妙花鬘及塗香 

     種種音樂供養已  為求諸佛深智慧 

     如是廣修諸供養  乃經無量拘胝劫 

     永斷欲法捨居家  精勤奉修清淨行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說是頌已。即於所讚勝現王如來之處。為彼如來以赤栴檀建立道場。高花綺飾四踰繕那。縱廣莊嚴備諸彫麗。

        爾時。童子既立道場莊嚴成就。即以奉施彼佛世尊。又於佛前而說頌曰。


     佛所安住四種住  往昔最勝所稱譽 

     我今欣求如是住  唯願善逝慈哀許 

     若有安住是所住  心常了知無量眾 

     及知過去未來生  我今欣求如是住 

     若住是住至究竟  四種正勝四神足 

     及四最勝無礙辯  我今欣求如是住

 

  舍利子。爾時。薄伽梵勝現王如來。哀此童子。受其所獻上勝道場。與苾芻僧入中居止。時。彼童子既覩如來及苾芻僧受其施故。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又以種種上妙供具而為供養。倍加恭敬尊重讚歎。於半月間中無斷絕。過是已後。便於佛前除去鬚髮被袈裟衣。以淨信心捨棄家法。趣於非家。專志精勤求諸善法。

        舍利子。時。二童子求善法已。心正了知。於佛菩提俱發弘誓。其兄律儀作是誓言。願我最先成等正覺。其佛名曰世間依怙放大光明。其弟住律儀者又發誓言。願我最先成等正覺。其佛名曰大導商主天人中尊。

        舍利子。爾時。律儀童子菩薩摩訶薩作是願已。即於勝現王如來前。合掌而立大誓莊嚴。說伽他曰。


     我當不復更安坐  亦無放倚身眠臥 

     專精勤求菩提道  為利一切群生故 

     我當不觀身與命  常捨嬾惰勤精進 

     志求上妙菩提道  為利一切群生故 

     假使血肉都乾竭  皮骨筋脈皆枯燥 

     要捨懈怠及身命  精勤為趣上菩提

 

  舍利子。爾時。住律儀童子菩薩摩訶薩。聞兄律儀童子菩薩摩訶薩發是願已。歡喜踊躍。即於其前說伽他曰。


     今當共契同和好  修行無上菩提行 

     與發最勝勤精進  為利一切群生故 

     我今薄濟於身命  隨彼血肉皆枯燥 

     發千精進隨兄學  為求無上菩提故 

     我當獨處住空閑  山野林中勤精進 

     常求微妙最勝智  隨住莊嚴大法王

 

  爾時。佛告舍利子。彼過去世。勝現王如來法中。律儀童子菩薩摩訶薩與住律儀童子菩薩摩訶薩。於彼佛所發大弘誓。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精勤不懈修行正道。舍利子。彼二菩薩行精進時。於千歲中乃至未曾如彈指頃。被於睡眠之所逼奪。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欲臥息心。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欲樂坐心。於千歲中未曾一返屈身蹲踞。唯除便利若食飲時。便就住立。於千歲中未曾再食。日止一食。食止一搏。飲水一器。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欣樂食心。如謂我今極為飢渴。願當疾得如是等念初無有生。於千歲中未曾一返過量飲噉。於千歲中未曾起念稱量飲食。此醎此淡此甘此苦。辛酢美惡初無興慮。於千歲中每乞食時一心正念。未曾觀彼授食人面。不生是念。誰與我食。為丈夫耶為婦人耶。乃至童男童女皆不瞻視。於千歲中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於樹相。於千歲中所著衣服未曾再易。於千歲中未曾一念起於欲覺恚覺害覺。於千歲中未曾起念緣親里覺。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及餘眷屬皆不緣念。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於所居家發思覺心。於千歲中未曾起念仰觀虛空日月星宿雲霞等色。於千歲中未曾起念以身依倚若壁若樹。於千歲中未曾起念以諸蘇油用塗支體。於千歲中未曾起念身心驚怖。於千歲中未曾起念身心疲倦。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懈怠嬾惰放逸之心。唯興是念我今修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時當證。何時當得。於千歲中未曾一返身心痛惱。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我欲剃髮。唯除四天大王。時來頭上。以其神力手摩持去。於彼天宮起窣堵波。眾寶莊嚴而為供養。於千歲中雖有天王若來若去而心都無去來之想。於千歲中未曾起念。從陰影處至光景處。從炎熱處至清涼處。於千歲中於嚴寒時未曾起念覆厚煖衣而取溫適。於千歲中未曾起念論說世間無益之語。

        舍利子。是二菩薩於千歲中行如是等堅固精進時。有惡魔名愚癡念。如我今者出現世間。有惡魔羅愚癡念者。舍利子。彼時。惡魔興壞亂故。於律儀菩薩所經行道。仰布利刀遍其行處。爾時。律儀菩薩於彼刀道微失本心。生利刃想。適生想已便即追悔。發大音聲再返唱言。咄哉奇事。我今如何住於放逸。舍利子。時。彼菩薩所發音聲遍告三千大千世界。於上空中有百千拘胝天魔徒黨。聞是菩薩憶念音聲。即共同時語菩薩言。如汝今者普告之聲。深為善說。深為善說。舍利子。如是天聲唯律儀聞。彼住律儀於諸天聲及此菩薩。普告大聲初不聞之。爾時。律儀菩薩聞天語已。奮發堅固大精進。欲復前經行。再轉其心不緣刀刃。舍利子。時。彼菩薩摩訶薩降魔怨已。住如是威儀。行如是妙行。修如是道迹。起如是大悲。興發如是勇猛精進。未曾休廢。

        復次。舍利子。彼二大士於彼法中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俱成就是威儀行迹大悲勇猛。又於千歲住空閑林修佛隨念。過是已後。勝現王如來方入涅槃。爾時。諸天便來告曰。善男子。豈不知耶。如來今者已般涅槃。時。二大士既聞天告。即便往詣勝現王如來涅槃林所。既到彼已合掌而立。瞻仰如來目未曾捨。極懷戀慕深生敬重。作是念言。如來出世大慈悲者。覆護眾生同於舍宅。如何一旦速般涅槃。令我等類無依無怙。

        舍利子。是二大士立如來前深懷戀仰。七日七夜足不移處。不勝哀感。遂立命終往生梵世。既受梵身得宿智力。以大神通從上來下。至涅槃會。為勝現王如來應正等覺。所有舍利起窣堵波。珍寶妙物極世莊嚴。四十千歲方得成就。以諸輪蓋安施其上。

        舍利子。時。二菩薩為彼如來起窣堵波已。心大歡喜合掌而立。觀其福相倍加欣慶。如是又經七十千歲。方始致禮。因爾命終。俱生贍部洲中大轉輪王家。處太后胎。

        舍利子。彼初生已。便憶過去所經諸事。作如是言。我於今者應當安住最上第一不放逸法。復以伽他而自誡曰。


     我今生處輪王家  廣大財食皆如意 

     於極放逸當捐捨  勤求無上佛菩提 

     財寶色欲及王位  無常迅速須臾頃 

     智者於斯不欣樂  勤求上妙佛菩提 

     若於財寶不生樂  為利含識證菩提 

     應疾捨欲求出家  修行勝妙諸梵行 

     我昔過去無量劫  耽滯五欲為功德 

     若生天上及人中  未曾於彼生知厭 

     故應捨欲及王位  父母眷屬諸財寶 

     及捨國城大軍眾  出家勤求證菩提

 

  舍利子。時。彼菩薩身相端正。如十六少童不樂俗網常思過患。即剃鬚髮服袈裟衣。以清淨信棄捨家法。趣於非家。二十千歲勤修梵行。後命終已復生梵世。於彼壽盡還生贍部。

        舍利子。當於爾時。於贍部洲有佛出世。名曰妙香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善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彼菩薩既遇佛已。即於法中剃除鬚髮服袈裟衣。以清淨信棄捨家法趣於非家。滿拘胝歲修行梵行。如是次第十千如來出現於世律儀菩薩皆得值遇。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勤精進修行梵行。彼住律儀菩薩常與其兄同生一處修諸聖道。唯於一佛不修梵行。以是因故。律儀菩薩先得成佛。出現於世。名曰熾然精進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住世教化。經九十拘胝歲。聲聞大眾有九十那庾多。共會說法。

        舍利子。熾然精進如來興世之時。彼住律儀菩薩為轉輪王。威加四域福德所被。於熾然精進如來極起深信。以種種上妙衣服餚饍飲食病緣醫藥什物眾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三月中。奉獻彼佛及苾芻僧。

        舍利子。爾時。熾然精進如來應正等覺。雖受供養為欲覺悟彼輪王故。令其憶念說伽他曰。


     若為證得諸佛法  勇猛精進最為上 

     貪著五欲諸含生  凡有所求難果遂 

     若求義利於五欲  智者當知無義利 

     汝今處在無義中  求勝義利不可得 

     我昔與汝為兄弟  俱發弘誓趣菩提 

     爾時競列至誠言  誰速在初成正覺 

     今汝見我證菩提  轉勝梵輪於大眾 

     汝猶沈溺五欲家  淫荒女色恒守護 

     過去諸佛常宣說  智者不應保弊欲 

     是故我恒勤遠離  曾未追求行放逸 

     汝攝惡慧行無義  汝常安住無義業 

     欲法引苦汝長迷  離欲清淨聖所讚 


  舍利子。時。彼輪王聞熾然精進如來說伽他已。生大覺悟。深見欲過希求出家。竟不辭諸妻子眷屬長者僚宰大小諸王。亦不顧戀國邑人民財寶府藏。即從座起。往如來前。一心合掌說伽他曰。


     我當悉捨於家國  要往空閑至命終 

     寧使肌肉並乾枯  為佛菩提因緣故 

     復當勇猛大精進  利益無量諸群生 

     棄捨家法趣非家  當住虛靜無為處 

     不欣緣附於五欲  弊惡誑惑彼愚夫 

     由我陷沒欲泥中  故使掩面而隨後 

     諸欲財寶及王位  一切一時皆棄捨 

     即於如來聖教中  專務精修無上道 

     誰有智者當親附  誰行學藏有為行 

     令我修行精進已  不速成佛耽諸欲 

     是故我捨諸欲樂  王位財寶皆除斷 

     要歸佛教趣非家  為佛菩提因緣故

 

  舍利子。爾時。輪王說伽他已。即於熾然精進佛所剃除鬚髮服袈裟衣。以淨信心棄捨家法。趣非家道。住空靜處勤修梵行。於時。復有六十拘胝百千眾生聞彼輪王出家學道。亦懷淨信除捨俗相。隨王出家修諸梵行。

        舍利子。時。熾然精進如來處世垂化久乃涅槃。輪王苾芻見佛滅度。悲感充塞。奉接如來遺身舍利。起窣堵波嚴飾供養。其後不久便致命終。生覩史多天受天報盡。還生贍部洲中。即於是劫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曰妙行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其佛住世滿拘胝歲。聲聞弟子有拘胝那庾多而共集會。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乃至一切心得自在。已到究竟第一彼岸。妙行如來安住百千菩薩摩訶薩。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又為無量無數諸眾生等。宣揚妙法所應作已入般涅槃。正法住世經餘一劫。流布舍利饒益眾生。亦如我今般涅槃後舍利廣流等無有異。

  爾時。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安住正勤行菩薩道。應當依隨律儀菩薩摩訶薩。修學勇猛無倦精進波羅蜜多。不應依附彼枯骨瑣住慳眾生而為修學。

        舍利子。若有菩薩樂求菩提。不應他家而生慳悋。若復失念起慳悋時。應樂觀察三種怖畏。何等為三。謂於他家數致來往。或因乞食或復談話。纏綿不已遂成親好。見彼第二賢善苾芻。以貪著故便生慳嫉。或時微起一念恚心不相隨順。由是緣故。當知攝受地獄諸苦業道。當知下生盲種於其心田。當知生邊地業具足攝受。

        舍利子。我今為汝更說其相。謂彼菩薩見諸賢善清淨苾芻來至其所。輒生嫉妬瞋恚之心。內雖忿結而外現清白。與交言論心乃慳悋。而身恒將遇隨事供擬。或私處隱屏怒眼視之。或以不實事用加誣謗。舍利子。以是因緣。如是菩薩當知攝受地獄業道。生盲種子植其中心。雖生人道復在邊地。遭諸苦楚。受生盲報。多被誹謗。為他役使晝夜辛勤初無停息。舍利子。若諸菩薩設於他家起慳嫉時。應思惟此三種怖畏。

        爾時。如來說是語已。長老舍利子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是諸菩薩摩訶薩極為希有。乃能善遇如來說是家慳出要之法。善哉。世尊。願為我等諸聲聞眾說正法要離家慳相。所以者何。我等於佛法中。非為不願脫於地獄生盲邊地誹謗果報。常願生於中國人趣。我等聲聞。深欲樂聞離家慳法。唯願世尊。捨無緣怨。不捨我等。必為宣說。

  爾時。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舍利子。甚為希有。汝等乃能住無浮諂。請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舍利子。若有眾生欲隨如來修學佛法。我當為彼如應顯說。何以故。以諸眾生能隨佛學。如來不違彼意。必現其前而為說故。

        又。舍利子。若有眾生不樂隨佛修學正法。若為彼說是人聞已。則當成立鬪諍根本。舍利子。如是成就淨信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於諸佛法廣生淨信。長久大夜常樂觀察。為欲救濟沈溺眾生故。往如來所。殷勤鄭重諮疑問義。凡所敷演樂欲聽聞。既聞法已。復獲廣大清淨深信。歡喜踊躍倍加精進。受持正法如說修行。

        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苾芻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三事以為常業。何等為三。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三者。喜樂追求花飾房宇。貯積財富什物資具。是名依止追求三事。舍利子。是諸苾芻以依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

        舍利子。如是苾芻不樂解脫地獄傍生焰魔鬼趣。而返喜樂勤修滅盡趣天道法。又常勤修相言鬪訟譏刺離間諍論之事。復樂攝受心不淨信諸惡友等。捨空靜林依泊村落。白衣俗人而為朋翼。舍利子。諸在家者作如是言。如是長老數來我家。與我同好。我當供給施其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餘資具。彼住空閑。諸長老等。既於俗人素無周接。我等如何與之言問。以此事故。是諸苾芻與在家者轉相親狎。更互談說。但敘世事繁雜戲論。

        舍利子。是惡苾芻樂共無良之人同止遊涉。久著住處曾無移轉。多覓朋黨及多食家。數數瞻視躬行慶弔。由此事故密懷親愛。設有客苾芻來都無供給。先行毀呰非法之言。而客苾芻實是賢聖。是惡苾芻亦不稱說。汝為多聞具戒清淨。汝是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如是等言全不稱說。

        舍利子。是惡苾芻在我法中不修我法。更無餘事。唯樂毀呰訶罵不息。舍利子。彼諸俗人為朋黨者又作是言。諸客苾芻未曾與我共住。久處周旋還往。舊住苾芻與我久住情事相委通致使命。經理緣務。以是義故。我當與諸舊住苾芻。共相護悋假為威勢。舍利子。以是等故。諸惡苾芻於是經典若解不解。一切時中皆悉誹謗毀呰不信。

        又。舍利子。若復有人聽聞如來所說經典。如是文句差別法門常樂聽聞。聞便信解無疑惑者。必能捨離如是眾生。及捨應往惡趣之業。

        如是。舍利子。修行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聽聞如是慳嫉等相往惡趣業。既聞是已。便不自行家慳等事。況復為他開示此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精勤無倦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應如是學。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八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

        〈毘利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四〉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精勤無倦修習毘利耶波羅蜜多時。於諸眾生起病者想。何以故。一切眾生常是病者。恒為三種熱惱所燒惱故。舍利子。何等名為三種熱惱。所謂貪欲熱惱。瞋恚熱惱。愚癡熱惱。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等今者應以如是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塗傅如是熱惱眾生。何以故。由是無上正法清涼微妙膏藥用塗傅故。一切眾生貪瞋癡等。諸熱惱病皆悉除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以是正法良藥。塗傅眾生令三毒滅故。是菩薩摩訶薩無倦正勤。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其相無量。我今當說。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常作是念。所謂一切眾生皆是病者。何以故。由為三毒常熱惱故。若有眾生生地獄者。亦為如是貪瞋癡等之所燒惱。如是生傍生者。焰魔世界人中天上。所有眾生無不為是三毒燒惱。若有眾生成疑見等諸煩惱者。亦常為於貪瞋癡等之所燒惱。舍利子。是諸眾生具煩惱病。非餘良醫及勝妙藥若塗若傅能令貪瞋癡等熱惱靜息。唯除如來無上勝妙大法醫王。及證法身菩薩摩訶薩。以大願力自嚴持身為良藥已。乃能除滅一切眾生貪瞋癡等諸熱惱病。

  復次。舍利子。汝應解了如是法門。所謂一切眾生貪瞋癡病非餘醫藥而能差愈。唯有如來無上醫王法身菩薩。以大願力而得除滅。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眾生界多地等界多。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妙義。眾生界多。非大地界。亦非水界火界風界所能比類。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眾生界多。非大地界。乃至眾生界多非彼風界。舍利子。我今更說如是之相。

        舍利子。有諸眾生身形微細難可覩見。非佛法外諸神仙眼之所能及。亦非聲聞獨覺天眼境界。唯是如來清淨天眼所能照了。舍利子。如來以淨天眼明見。如車輪量所有微細含識眾生。其數無量。多於三千大千世界。於人天趣諸受生者。舍利子。如是無量無邊諸有情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可見若不可見。如是乃至所有假名建立諸有情界。設使於一剎那。或一羅婆或一牟呼多頃。非前非後皆得人身。彼諸人等並成良醫。壽命一劫明練方術。通閑醫道為大醫師。善療眾病。皆如今者時縛迦醫王。舍利子。彼諸醫王同共集議。作如是言。有一眾生懷貪瞋癡熱惱之病。我為醫王勤加功用。當為除滅。

        如是。舍利子。設使彼等一一諸醫。皆持清涼妙藥。其量高廣如蘇迷盧山王。並又勤加功用將欲滅一眾生貪瞋癡惱。又。彼諸醫於是清涼藥分山王。摩以為末。盡其劫壽塗一眾生。一切醫王盡其功術並悉疲倦。乃至藥分山王用末塗盡。皆亦不能滅一眾生貪瞋癡等諸惱熱病。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出興于世。見諸眾生具煩惱病。如來但說一不淨觀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用以塗傅。無量眾生貪欲熱惱無不除滅。如是塗傅無量百眾生無量千眾生。無量百千眾生無量拘胝眾生。無量百拘胝無量千拘胝無量百千拘胝眾生。無量拘胝那庾多眾生。無量百拘胝那庾多。無量千拘胝那庾多。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如是無量薑羯羅眾生。無量頻跋羅眾生乃至無量不可說不可說眾生。以聞一不淨觀故。貪欲熱惱同時靜息。

        舍利子。如來但說一慈悲觀無上正法清涼妙藥。用以塗傅。無量眾生瞋恚熱惱皆得除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瞋恚除滅亦復如是。舍利子。如來但說一因緣觀無上正法清涼妙藥。用以塗傅。無量眾生愚癡熱惱皆得止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愚癡止息亦復如是。

        又。舍利子。證得法身菩薩摩訶薩。亦以大願自嚴持身為法良藥。善能息滅無量眾生三毒熱惱。乃至息滅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眾生貪瞋癡等諸惱熱病。

  復次。舍利子。如我先說。證得成就法身菩薩摩訶薩。願力持身而為良藥。用滅無量不可說眾生煩惱熱病。如是等相吾今更說。汝當諦聽。

        舍利子。我念往昔過無數劫有佛興世。名曰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爾時。然燈如來應正等覺為我授記。作如是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過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佛薄伽梵。舍利子。彼然燈佛授我記已。爾時。便證法身成就。佛滅度後。我為帝釋名微妙眼。於三十三天得大自在。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宗族熾盛。舍利子。是時。贍部洲中有八萬四千大城。有無量千村邑聚落市肆居止。復有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一切眾生住如是處。人物繁擁極為興盛。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大疫病中劫出現。多有眾生遭遇重病身體潰爛。癰腫痤癤疥癬惡瘡。風熱痰癊互相違返。以要言之。一切病苦無不畢集。於時。復有無量百千諸醫藥師。為欲救療如是病苦。勤加功用極致疲倦。而眾生病無有愈者。舍利子。彼諸無量病苦眾生不遇良醫。為病所弊。無有救護無有歸趣。皆共呼嗟。失聲號哭涕泣橫流。作如是言。我今受此無量重病。何處當有天龍藥叉健達縛及諸羅剎人非人等。以大慈悲而能見為除我病者。若有能除我病苦者。我當不悋一切財寶。厚報其恩。隨其教誨。

        舍利子。我於爾時。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眾生種種疫病逼惱其身。煩冤纏繞無有救濟。又以天耳清淨過人。徹聽眾生號訴之聲。極為悲怨酸楚難聞。舍利子。我於彼時見聞是已。於是眾生深起大悲。即作是念。一何苦哉。如是無量無邊眾生遭是重病。無舍無宅無救無護。無歸依趣無能療者。我今決定為諸眾生為舍為宅。為救為護。為歸依處為醫療者。必令病惱普皆平復。舍利子。我於爾時。便隱帝釋高廣之形。於贍部洲俱盧大城不遠。受化生大眾生身。名曰蘇摩。既受生已住虛空中。以伽他頌遍告贍部洲內所有眾生。說其頌曰。


     俱盧大城為不遠  有大身者名蘇摩 

     若有眾生噉其肉  一切病惱皆除愈 

     彼無瞋恚諸忿害  為作良藥生贍部 

     汝當欣踊勿驚疑  隨意割肉除眾惱

 

  舍利子。爾時。贍部洲內所有諸城。八萬四千村落市肆。又無量千一切含識。為病惱者聞是聲已。一時。皆往俱盧大城蘇摩菩薩大身之所。競以利刀或割或截彼之身肉。舍利子。蘇摩菩薩行精進行。當被割時。於其身內出大音聲說伽他曰。


     若此能實證菩提  智藏當成無盡者 

     隨我所發諦誠言  亦願身肉常無盡

 

  舍利子。爾時。贍部洲內一切眾生為病逼故。段段割截菩薩之身。或擔持去或就食者。雖被加害以願力故。隨割隨生無有缺減。舍利子。是諸眾生噉食蘇摩菩薩肉已。一切病患悉皆除滅。病既除差。復令眾生心得安樂。形無變易。是諸眾生身心安樂。展轉聲告遍贍部洲。來食肉已病皆除愈。無有變易。身心安樂。

        舍利子。爾時。一切贍部洲中人民之類。若男若女童男童女。食菩薩肉病除愈者。於是菩薩深懷恩慧競自思惟。是蘇摩者極有重恩。除我病苦施我安樂。令無變易。我當云何施設供養酬斯厚澤。作是念已。咸共集會詣俱盧大城蘇摩菩薩大身之所。既到彼已。皆共圍繞。感戴其恩不能自勝。說伽他曰。


     仁為舍宅為救護  仁為良醫妙藥者 

     唯願哀憐垂教勅  我等如何修供養 


  舍利子。我於爾時為是大身拔濟眾生如是病苦。知是無量諸眾生等。銜我重恩歸依我已。便滅所現蘇摩大身。復帝釋形住眾生前。威光顯盛而告之曰。卿等當知。若為病苦。由我身肉而得除差。卿等懷恩將思報者。卿等當知。我本不為村城館邑王都國土田宅舍屋住處等事。愍卿病苦行身肉施。我亦不為金銀末尼琉璃真珠珂貝璧玉珊瑚等寶行身肉施。我亦不為象馬牛羊放牧畜產行身肉施。我亦不為婦人丈夫童男童女奴婢僕使行身肉施。我亦不為餚膳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及餘資蓄行身肉施。我亦不為園林池苑宮殿樓觀。愍卿病苦行身肉施。卿等當知。我本所以愍卿病苦行身肉施。為令眾生離不善業。卿等但能為我永斷永離殺生之業。永斷永離不與取業。永斷永離欲邪行業。如是永斷永離虛誑語業離間語業。麁惡語業綺飾語業。貪欲瞋恚諸邪見業。卿等於此永斷離者。是為利益是為報恩。

        舍利子。爾時。帝釋復為大眾說伽他曰。


     我非為求珍寶聚  其量高廣等迷盧 

     亦不為求天玉女  及諸衣食床敷事 

     欲奉蘇摩大身者  但當尊重同和合 

     展轉慈心相敬視  專修淨妙十業道 

     卿等當於十業道  但常和合堅防守 

     是名大興法供養  菩薩非求世財故 

     我不用諸世財寶  芳羞飲食妙衣服 

     象馬車乘牛羊等  床敷婇女資生具 

     卿等但共同和合  善持清淨十業道 

     展轉發起大慈心  彼此熏修利義意

 

  舍利子。爾時。贍部洲內無量眾人聞我說是勸發之言。感恩德故頂禮我足。皆悉受持十種清淨妙善業道。舍利子。我於爾時為彼大眾廣宣正法。示教讚喜便隱天身不現於世。

        如是。舍利子。我正憶念。往昔世時贍部洲中所有人民。食噉蘇摩菩薩肉者。從是已來。乃至無有一人墮於惡趣。彼命終已皆生三十三天。宿業力故與戒俱生。舍利子。我於爾時。復為彼天隨其所應敷演法化。示教讚喜。皆令安住聲聞乘中或獨覺乘。或有安住阿耨多羅一切智乘。如是等眾聞我法故。或有已般涅槃正般涅槃當涅槃者。舍利子。汝觀如是安住法身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成就如是大神通力。成就如是大威德力。成就如是大勢之力。乃能但捨一身之慧。而大成熟無邊眾生。皆住三乘得不退轉。

  爾時。長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時。精勤修獲法身之相。唯然。世尊。願為解說。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法身之相無生無死。堅固難壞猶如金剛。不可思議。而諸法身菩薩摩訶薩。為欲化度身壞眾生故現壞身。又欲化諸身不壞者現不壞身。然此法身圓成具足。非火所燒非刀能割。如彼金剛堅固難壞。

        舍利子。安住法身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無倦精進非有功用。但以其身則能成熟無量眾生。不假其心思量分別。即此菩薩身自能知了諸身相隨入自身真如法性。自身真如隨入諸法真如。諸法真如隨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隨入諸佛真如。諸佛真如隨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隨入去來現在真如。去來現在真如隨入自身真如。又。過去真如不違未來真如。亦非未來真如違過去真如。又。過去真如不違現在真如。亦非現在真如違過去真如。又。未來真如不違過去真如。亦非過去真如違未來真如。又。未來真如不違現在真如。亦非現在真如違未來真如。又。現在真如不違過去真如。亦非過去真如違現在真如。又。現在真如不違未來真如。亦非未來真如違現在真如。又。去來現在真如即蘊界處真如。又。蘊界處真如即染污清淨真如。又。染污清淨真如即流轉寂滅真如。又。流轉寂滅真如即加行真如。又。加行真如即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一切行。

  復次。舍利子。夫真如者即是實性。即是如性。是非不如性。是不遠離性。是無發動性。是無嬈亂性。是不相違性。是無違諍性。又。舍利子。夫真如者無所違諍。以無違諍名曰真如。然諸如來說名違諍。舍利子。真如說名隨順攝受。何因緣故。如來乃說以為違諍。舍利子。如來違於一切諍故。以是因緣。菩薩常現一切違諍。又諸如來本無違諍。亦未曾起。何以故。無違無諍說名如來。而常現諸色像違諍。非唯如來而有動亂。諸菩薩摩訶薩以如實智觀如來身。於如來身平等法性。即觀自身平等法性。又於自身平等法性。觀察如來平等法性。又於自身平等法性。觀察諸身及以非身。於一切身及以非身。觀察於彼不思議身。菩薩摩訶薩於緣生法了一切身。既了知已引攝法身。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當於引攝此法身時。我說是等便證法身。既得證已。又能示現蘊界處身。當知是身法身所顯。是故。舍利子。一切眾生若有值遇如是法身。若見若聞即皆調伏。觸彼身時。能令眾生作諸義利。

  復次。舍利子。如時縛迦大醫王者。聚集眾藥和為形相。變成女像妍質華美淨色悅人。由是醫王善能作故。妙善成就善加嚴飾。舍利子。是藥女像雖無思慮又無分別。而能示現往來住止若坐若臥。諸有豪貴大王王子大臣長者及諸小王有病惱者。至時縛迦大醫王所。爾時。醫王觀其所治。即以藥女賜為仇匹。彼諸人等既蒙所惠。便執藥女暫身交觸。一切患苦自然消除。無病安樂無有變異。舍利子。此時縛迦大醫之王。療治世間諸病妙智。餘有世醫無與等者。

        如是。舍利子。法身所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乃至一切眾生。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有貪恚癡熱惱病者。至菩薩所暫觸其身。一切病苦皆得消滅。又覺其身離諸熱惱。何以故。由諸菩薩摩訶薩本發大願善清淨故。

  復次。舍利子。法身菩薩摩訶薩不由食搏食故身得安住。雖復了知一切飲食本無所有。愍眾生故而現受食。雖現食之情無耽著。於其自身未曾顧戀。何以故。法身之力無退無減。不以飲食安住其身。

        又。舍利子。法身菩薩摩訶薩於諸生死雖可了知。而示現身有生有死。何以故。為欲成熟諸眾生故。示現終盡。然此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無有終盡。示現有生。了知諸法無有起作。雖現生起。了知諸法畢竟無生。又。此法身以法為食。法力所持。依止於法本願力故。無有功用成熟眾生。舍利子。法身菩薩摩訶薩如是等相。皆由無倦精進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而便證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身如金剛不可損  知時設化故現身 

     毒惡刀火非燒害  見燒害者所化眾 

     有病則見為良藥  飢渴眾生見飲食 

     以諸法性無分別  法身無身一理證 

     了知一法從緣生  無摩納婆意生等 

     眾緣有故苦綸運  眾緣無故苦綸斷 

     了色不堅如聚沫  思惟諸受等浮泡 

     想如熱時陽焰動  芭蕉諸行應觀察 

     如世善幻舞戲者  剎那便現諸色像 

     了知識用亦如是  智者於彼皆無願 

     知世財如箭離弦  復似電飛山水瀑 

     暫聚還散類空雲  智者於彼皆無願 

     諸有都無有眾生  未曾不受天諸樂 

     復墮地獄更貧苦  佛子觀已不求天 

     彼心無依似遊空  非有非無離依止 

     雖生諸有無生死  證無老死大我故 


  復次。舍利子。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時。當應如是正心修學。

        舍利子。世間雖有諸醫充滿世界。不能了知三種大患。何以故。彼皆不善又無智故。而不能識貪瞋癡等三種大患。舍利子。彼無智醫。非唯不識三種大患。又不了知三大良藥對治三患。何等為三。所謂不能了知貪欲大患。不淨良藥而為對治。瞋恚大患慈心良藥而為對治。愚癡大患緣起良藥而為對治。舍利子。如是諸醫唯能療治一二別病。不能普治一切眾病。惟能暫治少時降損。非為盡病畢竟除差。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今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修菩薩道。豈當隨學如是諸醫。我當依隨諸佛世尊。善達諸法無上大醫之王。畢竟療治一切病者是大醫王。我今隨從依憑修學。既修學已。我應普治一切病苦。豈當療治別別諸病。我應畢竟除眾病本。豈當暫差不除病本。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積集如是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當使一切眾生聞藥聲已。貪瞋癡等極重大患自然消滅。

        是故。舍利子。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積集如是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塗傅一切有病眾生。不與聲聞獨覺法共。唯除如來無上大醫之王善達一切法者。以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遍塗所吹大法之螺。如是塗已便就吹之。其聲遍告三千大千世界。於中所有非一眾生聞是聲已。但使一切貪瞋癡等諸大重病皆悉除滅。如是除滅。非一百眾生非一千眾生。非一百千眾生。如是除滅。非一拘胝眾生。非一百拘胝千拘胝百千拘胝眾生。如是除滅。非一拘胝那庾多眾生。非一百拘胝那庾多千拘胝那庾多。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非一薑羯羅眾生。如是除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所有三毒大患皆得除滅。

  復次。舍利子。如大雪山中。有大藥王名為毘伽摩。若聞其聲。一切世間猛烈毒熱皆悉消滅。若藥所住百踰繕那。其威盛故令諸惡毒皆無勢力。若以藥王塗大螺鼓。若擊若吹其聲所及諸有眾生。或飲毒藥或被毒螫。毒塗毒刺眾毒惱者。但聞如是螺鼓之聲暫至於耳。一切諸毒皆得除滅。舍利子。如是毘伽摩大妙藥王。一切世醫皆不能識。唯除時縛迦大醫王者。方知色性。

        如是。舍利子。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積集如是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不與聲聞獨覺法共。唯除如來無上正法大醫之王。能滅眾生諸有病者。以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用塗大法之螺塗已吹之。聲告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等。聞是聲已。貪瞋癡等諸重大患。悉得寂滅無有遺餘。

  復次。舍利子。如是無上正法阿竭陀膏藥。從於何所而來集此。舍利子。當知如是膏藥。從大菩提法器中來。又。舍利子。彼菩提器從何而來。當知從菩薩法財寶篋中來。又。舍利子。如是菩薩寶篋從何而來。當知不異大菩薩藏法門中來。

        是故。舍利子。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應極至誠尋求如是大菩薩藏法門經典聽聞受持。若讀若誦研究義理。廣為眾生宣說開示。舍利子。汝又應知如是之相。吾今當說重顯其義。若諸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聞我說已。於是經典。應極至誠尋究義理。為他開示。

  舍利子。乃往古世過阿僧企耶劫。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難可度量乃至過是等數。又復過是等量。當於爾時。於此世界有佛出現。名赤蓮花勝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彼佛聲聞弟子一大集會。其數具滿八十拘胝。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乃至獲得諸心自在最勝波羅蜜。舍利子。彼佛壽量滿八十歲便般涅槃。正法住世經五百歲。像法住世亦五百歲。舍利流布如我今者。般涅槃後供養舍利當流布相。

  舍利子。彼佛去世入涅槃後將滿百年。有一菩薩他方界終。生此世界大王之家。適初生已便唱是言。奇哉。今者生非法處。又作是言。奇哉。今者生非法處。如是唱已。復作是言。我於今者當行法行。我於今者當行法行。爾時。眾人皆生疑怪。以其所述同共號之。名為法行。

        舍利子。時。法行王子漸漸長大。諸根成滿。狀年二十。淨信捨家趣無上道。既出家已。獨止幽閑空寂林中宴處靜室。時。虛空中有大天神來告之曰。苾芻當知。汝今若求如來佛果。聲稱高遠尊上法者。但當勤學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若未獲者勿捨精進。專志尋求無令不果。

        舍利子。時。法行苾芻從彼天神聞斯語已。心大歡喜。踊躍無量。身意悅豫。即行尋訪菩薩藏法。躬詣村城王都國邑乃至亭館。展轉尋求了無所得。爾時。法行苾芻復更經歷往諸僧坊。或見苾芻或苾芻尼。便至其所。作如是言。善哉仁者。何處當有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菩薩摩訶薩依之修學。出生無量諸佛妙法。彼便答言。苾芻當知。我初不聞何等名為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我於今者因汝說故。方聞大菩薩藏法門名字來入我耳。舍利子。爾時。法行苾芻重自思念。如是法門諸佛妙法。不應天神妄有所說。我於今者要當不捨勇猛精進。乃至未聞大菩薩藏法門已來。中無懈廢。便更請問彼苾芻等。赤蓮花勝如來般涅槃時。焚身之地為在何所。汝當示我此地方面。我當往彼行精進業。彼苾芻等即告之言。苾芻當知。如是方面。是薄伽梵赤蓮花勝如來焚身之地。

        爾時。法行苾芻即往其所。到已頂禮右遶無數。却退一面結加趺坐。一心攝念想對彼佛。作是誓言。我於此處結加趺坐。我若不從赤蓮花勝如來現前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者。要當不解此坐不起此處。

        舍利子。時。法行王仙苾芻精進堅固發如是誓。結加趺坐過七日已。東方世界有薄伽梵。名曰寶藏如來應正等覺。為法行王仙苾芻故。從彼而來現其身前。為說開示八門句法。因又告曰。王仙苾芻。汝今當隨八門句法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精勤修行。則諸佛法不難得遂。時。王仙苾芻聞佛教已。精勤修習八門句法。於後不久便得成就不可思議無上多聞。即從地起離本坐處。為欲廣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勇猛正勤。往諸村城王都國邑乃至亭館。從一一處至一一處。展轉宣說顯通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滿六十歲。於如是時教化眾生。天人等眾滿拘胝數。皆得安住於三乘中。

  舍利子。彼王仙苾芻化眾生已。臨命終時發如是言。願我還生此佛世界人趣之中。當修法行。作是願已便就命終。以願力故。於此世界贍部洲中生居士家。彼初生日便唱是言。我於今者當修法行。又作是言。我於今者當修法行。爾時。眾人因其所述為立本號。還名法行。舍利子。是法行童子形如八歲。淨信捨家趣無上道。出家不久。以宿習故。法菩薩藏微妙法門無上深義自然現前。法行苾芻安住如是大菩薩藏。六十歲中廣行法化。躬至村城王都國邑乃至亭館。處處施化。為諸眾生開示是法。於六十歲教化天人滿拘胝眾。於三乘中皆已成熟。或住聲聞乘或住獨覺乘。或住無上大乘之者。

  舍利子。彼時。法行苾芻化眾生已。臨命終時復發是言。願我未來當得為人出家聞法。既命終後。以願力故。於此世界贍部洲中生於王家。彼初生日。於上空中天神唱言。此眾生界。法勝菩薩出現於世。又唱是言。此眾生界。法勝菩薩出現於世。爾時。眾人聞天告已。便號王子以為法勝。

        舍利子。法勝王子如是漸漸諸根成熟。壯年二十。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既出家已。眾人便號法勝苾芻。

        舍利子。法勝苾芻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精勤修習。能善永斷眾生疑惑。六十年中躬事巡化。遊歷村城王都國邑乃至亭館。為諸眾生開示是法。於六十歲。成熟拘胝諸天人眾。悉令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子。法勝苾芻將欲命終。復發是言。願我來世生人道中。正信出家。適發願已便就命終。還生此界贍部洲中大富長者家。彼初生時。復有天神大聲唱令。於此世界。得念菩薩今日出現。如是再返。爾時。眾人聞天告已。皆共號之名為得念。

        舍利子。是得念菩薩諸根成滿。壯如二十盛年之者。淨信捨家趣於非家。纔出家已。宿習力故。便得成就不可思議最勝無上不忘總持多聞具足。六十年中身行化導。巡歷村城王都國邑乃至亭館。處處流化宣說正法。斷眾生疑。開示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過六十歲。安置天人滿一拘胝。或住聲聞或住獨覺。或復安住無上佛智舍利子。是得念菩薩。化眾生已。臨命終時。復發是言。願我未來生於人中。正信出家。彼命終已。還生此界大王之家。初生之時。復有天神大聲唱告。此有情界。依法菩薩出現於世。如是再返。爾時。眾人聞天告已。便名王子以為依法。舍利子。依法菩薩如是漸漸諸根成滿。壯二十歲。以信捨家趣於非家。纔出家已。宿習力故。便得成 就無間斷念念力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

        舍利子。依法菩薩而作苾芻。五十年中遊行教化。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一村墟至一村墟。從城至城。從館至館。從國至國。從一王都至一王都。為諸眾生開示如是菩薩藏法。斷除疑惑。於五十歲令四拘胝諸天人眾。住聲聞乘住獨覺乘。或住無上諸佛大乘。

  舍利子。是依法菩薩摩訶薩從是命終。生於東方寶藏如來佛之世界。初生之時。即得成就不可思議無上多聞。教化示導六十八拘胝諸天人眾。皆得成滿安住三乘。

        舍利子。是依法菩薩摩訶薩。於彼寶藏如來法中化眾生已。命終還來於此世界赤蓮花勝佛土贍部洲中。生大王家。當初生時。彼所教化。六十八拘胝天人大眾皆成熟者。於彼命終。亦隨菩薩生此佛土。與是菩薩而為眷屬。

        舍利子。當於爾時。此方世界有佛出世。名最高行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其佛壽命滿足八十拘胝歲。爾時。人壽量與佛等。舍利子。最高行如來應正等覺。處世說法。一一歲中有一大會。一一大會皆有八十拘胝諸聲聞眾。其佛凡有八十拘胝聲聞大會。純是大阿羅漢。

        爾時。菩薩為王子時名曰勇施。成就多聞聰叡勝觀。與其眷屬六十八拘胝。如是大眾前後圍遶。往詣薄伽梵最高行如來應正等覺所住之處。既到彼已頂禮佛足。遶無數匝却坐一面。

  舍利子。爾時。最高行如來了達勇施王子增上信樂。即便開示本行相應微妙勝法。時。勇施王子聞佛開示如是法已。豁然意解。得清淨信。心清淨故。即與六十八拘胝眷屬。以信捨家趣於非家。既出家已。盡其壽量淨修梵行。

        舍利子。時。勇施王子。彼佛法中精進經行於菩薩道。其心將證無上菩提。時。最高行如來便為授記。告諸大眾。今此苾芻勇施菩薩摩訶薩者。次我滅後。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現世間。名大精進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是最高行如來授彼記已。便般涅槃。勇施菩薩見佛滅度戀慕增感。恭敬供養如來舍利。廣起靈廟利益眾生。住持正法開化無量。其後不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大精進。

        舍利子。是大精進如來壽量半劫。其佛說法無量大會。一一集會有十二那庾多聲聞弟子。純阿羅漢。

  舍利子。如是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鄭重慇懃。尋求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惟研究。開析義理。廣為含生宣示演說。惟功不已遂至成佛。名大精進如來應正等覺。出興于世。廣宣法化饒益眾生。如上所說。

        是故。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安住大乘微妙正行。欲疾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奮發勇猛精進。鄭重慇懃尋求如是菩薩藏法。即得奉遇恭敬聽受。乃至廣為含生宣說開闡。何以故。舍利子。勇猛精進菩薩摩訶薩必因尋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方得成滿毘利耶波羅蜜多故。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勇猛精進勤修毘利耶波羅蜜多。為眾生故行菩薩行。若諸菩薩摩訶薩精進修行是菩薩行。一切眾魔魔民天子。於此菩薩不能嬈亂。又不為彼異道他論。所能摧屈。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九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五〉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靜慮波羅蜜多。為眾生故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具足勤修四種靜慮。何謂為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離欲離惡不善法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是名菩薩安住第一具足靜慮。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滅尋伺故。內正等淨。心一趣體。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是名菩薩安住第二具足靜慮。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離喜故。便住於捨。正念正知。身正受樂。眾聖所說。有捨有念。樂住離喜。是名菩薩安住第三具足靜慮。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斷樂故。斷苦為先。及憂喜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是名菩薩安住第四具足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靜慮。定心清白無有穢濁。離隨煩惱不捨深定。而能發起一切靜慮種種作業。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勤修如是四種靜慮。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靜慮作業。所謂菩薩成就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神通。復以何等而為智業。舍利子。言通智者菩薩摩訶薩。成就通智具足五種。何等為五。所謂天眼作證智通。天耳作證智通。他心智作證智通。宿住憶念作證智通。如意足差別作證智通。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五種神通。菩薩。於中具足成就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性作證智通。云何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得是天眼智業圓滿。如是定心清淨明白。又無濁穢離隨煩惱故。於含識死生作證智神通。其心善趣入。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淨。明亮顯照超過於人。觀諸含識。若死若生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劣若勝。隨諸眾生業所積集悉能了知。如是以淨天眼見諸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發起邪見。彼由邪見業受因故。身壞終後。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眾生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賢聖發起正見。彼以正見業受因故。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世界中。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淨超過於人。隨諸眾生業所積集悉能明見。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天眼明徹最勝。過諸含生所得天眼。舍利子。由是菩薩所獲天眼極善明朗。徹視顯現所有色相。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如是諸境皆對目前悉能明見。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是眼故。一切有障諸色像等。經菩薩眼徹視明朗皆無障礙。是故。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所獲天眼於諸天中為最為勝。如是一切那伽一切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有學無學及阿羅漢。諸獨覺等所得之眼。菩薩於彼所得天眼作證智通。為最為上為尊為勝為妙為明清徹第一。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天眼。諸出離道之所發生。以是天眼極善明了徹視顯現故。所有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麁細勝劣若近若遠。一切諸色如實明見。又以是眼於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所有含識生一切趣。除無色界。彼一切類皆能如實了知明見。又以是眼善知眾生所有業因及業果報。又善了知彼諸眾生所有諸根及諸根因諸根差別。悉能分別如實了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又以是眼能觀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功德莊嚴。皆對目前悉能現見。既現見已清淨修治。所行戒聚。即以迴向所成佛土。清淨功德之所莊嚴。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具足天眼安住尸羅圓滿迴向。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朗超過於人。如實明見一切諸佛及菩薩僧。既現見已。彼諸正士所有軌則。景行根念正智威儀。聖法解脫智住證得總持勝智。巧妙智慧方便善權。趣入如是一切勝妙法行。菩薩悉能如實明見。便志勤修速令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得天眼清淨超人。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何以故。是眼無障於一切色悉能見故。是眼無著於一切色無執著故。是眼解脫解脫一切隨眠見故。是眼清淨性清徹故。是眼無依以諸境界無所依故。是眼無受煩惱隨眠不執受故。是眼無醫無疑惑故。是眼無縛離障法故。是眼明了證法明故。是眼依智行非識故。是眼無染無恚無癡遠離一切煩惱濁故。是眼隨順勝決擇分以為聖行之所根故。是眼無礙相於一切眾生等放神光故。是眼清朗離聚亂故。是眼無垢性皎淨故。

        又。舍利子。是菩薩眼能引佛眼。性如虛空。無所退捨。是菩薩眼無著無縛。於諸愛恚皆悉遠離。是菩薩眼行義境界等行正法。清淨智道於諸眾生。善能安住高廣大悲。是菩薩眼於來求者無所恚礙。是菩薩眼於犯戒者曾無譏毀。是菩薩眼於諸愆失能隨守護。是菩薩眼於彼嬾惰能施策進。是菩薩眼於心亂者示靜慮分。是菩薩眼於惡慧者施正慧眼。是菩薩眼行邪道者開示正路。是菩薩眼於彼下劣信樂眾生示現如來廣大佛法。是菩薩眼畢竟能趣一切智智。高廣神通妙覺現前。乃至道場無有退轉。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天眼神通作證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天耳性作證智神通。復以何等神通智業具足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勤修獲得是天耳性。徹聽清淨超過於人。有二種聲。人非人等若遠若近皆聞顯現。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能聞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一切聲響。所謂天聲龍聲藥叉聲。健達縛聲阿素洛聲。揭路荼聲緊捺洛聲。牟呼洛伽聲人非人聲。及聞賢聖說法之聲。如來聲獨覺聲。菩薩聲聲聞聲。如是等一切聲響。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徹聽之力。悉現聞知。又能了知諸弊惡趣所有音聲。地獄聲畜生聲。焰魔界聲。如是等無量無邊一切聲響。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徹聽之力。悉能現聞。又諸小蟲蚊虻蠅蟻。乃至微細有命之類。隨所發聲。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悉能現聞。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耳清淨。若諸眾生於心所緣。起善不善發生語業。以天耳性悉能了知。又能了知或有諸業善因攝受。或有諸業不善因攝受。如是一切悉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隨眠故瞋恚發起。或有語業瞋隨眠故貪欲發起。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瞋隨眠故愚癡發起。或有語業癡隨眠故貪瞋發起。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隨眠故貪欲發起。或有語業瞋隨眠故瞋恚發起。或有語業癡隨眠故愚癡發起。如是一切隨有言說。音聲所顯悉能了知。又能了知。或有語業意解清淨方便染礙。或有語業方便清淨意解染礙。如是一切所有音聲。菩薩摩訶薩以無礙天耳大神通智。隨諸遠近皆如實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天耳通智清淨明達。十方世界聖及非聖。所有音聲皆悉聽聞。復能分別無有錯謬。雖聞聽已。於聖音聲不起欣愛。於非聖聲不生嫌嫉。又於聖聲聽聞知故獲得大慈。於非聖聲聽聞知故獲得大悲。又十方諸聲一時無量。菩薩摩訶薩以前後際分齊智力。天耳無亂皆如實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天耳周廣聽聞。盡於十方一切世界。如來遊化剎土之處。佛薄伽梵說法言音悉皆聽聞。既得聞已念器不忘。一切能持不令流散。如處器中堅住不溢。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聲亦復如是。悉能了知堅不堅法。

        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聽法故。非於一佛所說法音而偏領受。於第二佛所說法音纏縛障礙。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聞法無厭故。雖復前後一切如來所說法音。皆能任持無有錯謬。又。菩薩摩訶薩以淨天耳。悉能聽聞十方世界善不善聲。此諸聲中。有所顯說時非時語。如是無量皆如實知。

        舍利子。何等名為時非時語。舍利子。諸佛菩薩善知時宜。或時為眾廣說法要。或時為眾略說法要。菩薩摩訶薩如是諸聲皆悉聞已。以一音聲隨其所應廣略開演。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能善了知。或有實可記法。若為說者。恐惱他故而不記別。或實非可記法。謂能引無義。菩薩摩訶薩妙能隨順利他方便無量善巧。自淨其心而便授記。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天耳清淨徹聽之力知諸聲相。或時具有如是相聲應須隨喜而聽聞者。菩薩摩訶薩即便聽聞如是相聲。或時具有如是相聲不應隨喜而聽聞者。菩薩摩訶薩便不聽聞如是相聲。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處大眾說法之時。眾生耳識不能清淨。便以神力加被於彼。令其解了說法音聲。若諸眾生於一切法皆欲領解。便令得聞如是法聲。若諸眾生不欣諸法既無欲解。便令不聞如是法聲。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天耳通智。所聞音響無量無邊。又。舍利子。天耳性者。能令諸法皆明淨故。天耳性者。能令智慧性清徹故。天耳性者。能令菩薩自清淨故。天耳性者。能令眾生性清淨故。天耳性者。極善審察如其文字。所說音詞而能聽聞明了通暢。又能悟入於五趣生所有含識種種言詞音聲差別。菩薩悉能同其類音而為說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天耳性通。唯能趣向如來天耳。必定不趣諸餘乘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天耳性徹聽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作證智神通。何等復名他心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是清淨他心智通明了所及。盡於十方諸世界中所有含識無量心相。菩薩悉能如實了知。若諸眾生。前際心相後際心相現在心相。菩薩於中皆能曉了。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他心通智故。以過去心智。悉能解入一切含識因及隨因差別之心。何以故。由能了知如是眾生是廣大因所生心因。如是眾生是中品因所生心因。如是眾生是下劣因所生心因。如是一切皆如實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施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戒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忍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精進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靜慮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智慧欲解相應根。如是一切諸根相應。菩薩悉能如實明了。

        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慈行根。如是眾生有悲行根。如是眾生有喜行根。如是眾生有捨行根。悉能了知如實分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佛乘行根。如是眾生有獨覺乘行根。如是眾生有聲聞乘行根。如是一切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如實知。如是眾生有強因力。趣向大乘善因成就。如是眾生有強緣力。趣向大乘緣因成就。皆能如實分別了知。菩薩摩訶薩又如實知。如是眾生有強因力。成就趣向大乘善因。然此眾生。由方便因生下賤家。如是眾生有強方便力。雖不成就廣大善因。然此眾生更殖因力生廣大家。如是一切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欲解清淨非方便淨。如是眾生方便清淨非欲解淨。如是眾生欲解清淨方便清淨。如是眾生非欲解淨非方便淨。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是通力故。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獲是他心通智故。所有一切眾生。前際因根心行智。及隨諸行說法智。如是皆名菩薩摩訶薩他心通智。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是智故。以彼後際心入智通悉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戒因。於現在世而有施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施因。於現在世而有戒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精進因。於現在世而有忍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忍因。於現在世有精進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慧因。於現在世有靜慮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靜慮因。於現在世而有慧因。如是一切無量因行。悉如實知明了通達。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出世行因。於現在世而有世間行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世間行因。於現在世而有出世行因。如是一切悉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大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獨覺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獨覺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而有大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大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聲聞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聲聞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而有大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獨覺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聲聞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聲聞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獨覺乘因所生根。

        如是。舍利子。如前所說。諸有因行及以有緣。於未來世一切眾生當有是根。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力故。若因若行若緣。皆能如實分別了知。舍利子。當知是諸菩薩摩訶薩於未成熟諸眾生所。發起正勤方便化導不生厭倦。隨彼眾生心能悟入為說正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知如是正法器已。即便為說如是正法。說法之業常無差失。是故皆號之為不虛說法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智業通證。於現在世一切眾生心及心法次第生起。如是無量悉皆了知。舍利子。云何名為心及心法次第轉起而能知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諸含識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又復能知。由彼如是如是諸煩惱惑。覆障如是如是諸眾生心。菩薩摩訶薩皆於是等如實了知。既了知已。隨彼如是諸煩惱等。出離正法而為宣說。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他心通智。將欲說法往大眾中。先應觀察一切大眾諸根行等差別之相。既了知已。如彼眾生所應行行而為說法。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以了知眾生根心勝劣之智。能悉了知眾生根心勝劣之性。舍利子。當知如是菩薩不妄輕毀於自心相及他心相。何以故。由此菩薩摩訶薩以智簡集心相續故。如是以念簡集以悟簡集。以趣簡集以慧簡集。以覺簡集心相續故。離煩惱習相續斷絕。清淨無垢明徹。無染無濁無躁擇照諸法。隨入眾生一切心行。如是簡集心相續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悟入如是一切心法智者。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神通智業圓滿成就之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獲得宿住隨念作證智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具如是宿住隨念之智力故。盡於十方遍周世界所有眾生。非一種種諸宿住事悉能隨念。如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若百千生。非一百生非一千生。非一百千生。如是次第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壞劫成劫若成壞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劫。非一成壞劫。如是無量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知如是眾生曾於彼處。有如是名有如是性。如是種類如是色相。如是狀貌如是形像。如是飲食如是久住。受如是等苦樂之事。菩薩摩訶薩以宿住智皆能隨念。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此處命終彼處受生。彼處命終此處受生。如是此彼命終此彼受生。若自若他。如是一切所有行相。所有處所非一種種諸宿住事。菩薩摩訶薩悉能隨念分別了知。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宿住念力善能隨念。前際所有自宿住事。悉能了知又能隨念。前際所有他諸有情。他數取趣所受非一。無量種種諸宿住事皆能隨念而得知之。菩薩摩訶薩又能隨念前際因生自善根因。又能隨念一切含識前際因生他善根因。如是一切隨念了知。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宿住智力無量方便。以自善根迴向菩提。能令眾生各自憶識所有善根。又令眾生於菩提心勤行攝受。如是一切隨念能知。又能隨念先世所有諸苦樂因。善知此因。皆趣無常苦無我等。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既知是已。於菩薩行無色憍逸無財憍逸。無眷屬憍逸無自在憍逸。無有希求轉輪聖王憍逸。無有希求帝釋天主憍逸。無有希求梵世天王憍逸。無有希求護世天王憍逸。無有希求諸處受生樂著憍逸。無有希求諸欲之王富樂憍逸。唯除為欲成熟眾生便以願力故受諸有。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皆趣無常苦無我故。於過去世煩惱諸行。善能訶責輕毀厭惡。於現在世更不容納如是煩惱。乃至命難重苦因緣。終不造作不善之法及諸惡業。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先所集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其增廣現在所集諸善根等。為欲攝受一切眾生。遠離一切不平等迴向故。是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諸善根已。紹三寶種令不斷絕。皆為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念定之力。乃能如是成就無量微妙善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宿住妙緣隨念極善安住。住法界故。如是隨念堅固不動。方便善巧簡擇集故。如是隨念無有掉亂。已善修治靜慮業故。如是隨念無有躁擾。妙奢摩他善住持故。如是隨念無諸迷謬。毘鉢舍那善攝受故。如是隨念性無魯樸。善證清淨現妙智故。如是隨念能善憶持。久遠諸念無忘失故。如是隨念大寶伏藏。福德資糧善積集故。如是隨念不隨於他。智慧資糧善積集故。如是隨念已到彼岸。諸度資糧善積集故。如是。舍利子。當知無量無邊諸妙善法。皆由念力所任持故。於過去世及現在世。發起憶念無忘失法。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宿住神通成就具足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作證智神通。何等復名如意足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如是勤心觀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依如是等欲勤心觀助發之法。極善修治極善成立。自在轉故。能善修習四如意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四種如意足已。隨其願欲。如意神通證得現前。能示非一種種神變。菩薩摩訶薩雖現無量神通變化。皆為度脫諸眾生故而修習之。舍利子。是諸眾生應見如是神通變化受調伏者。菩薩摩訶薩隨彼所應。即便顯示如是神通無量變化。或現色相或現威力。或冥加被眾生。因是而從度脫。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通現諸色相調伏眾生。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由如是等諸色像現。若見若聞方從調伏。菩薩即便隨其所念現斯色像。或現如來色像。或現獨覺色像。或現聲聞色像。或現天帝色像。或現梵王色像。或現護世天王色像。或現轉輪聖王色像。如是等諸餘色像。菩薩摩訶薩隨所化度皆能示現。乃至由現畜生色像。及餘一切而調伏者。即便示現如是色像。為諸眾生宣說正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通現諸威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恃增上慢忿恚憍逸。極懷深重。由如是力得調伏者。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便為示現如是神力。或現摩訶諾伽那力。或現那羅延力四分之一。或現那羅延力全分之半。或現那羅延力具足全分。如是乃至漸致兼倍。令彼眾生調伏化度。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靜慮波羅蜜多如意足神通力故。能以二指舉蘇迷盧最大山王輕轉自在。猶如取一阿末羅果。復以山王擲置他方無邊世界。舍利子。如此山王舉高一十六萬八千踰繕那。量廣八萬四千踰繕那量。四寶所成高廣第一。由是菩薩住如意足。雖擲異方於菩薩力無損無減。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住如意足故。又能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縱廣盡其際量。從水輪聚上至有頂。擎置掌中住經一劫。現諸威儀無有妨礙。舍利子。如是無量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悉能隨應示現神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化現成就如是大力。為令力增上慢忿恚憍逸極重眾生見聞菩薩顯現神變。所有恃力懷慢忿恚憍逸悉皆摧滅。菩薩了知既調伏已。隨其所應為說法要。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證得如意足通加被之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即以如是加被智力。隨所加念即便成就。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欲加念深廣大海使如牛跡。即如其念令是大海量如牛跡。又欲加念微淺牛跡猶如大海。即如其念令是牛跡量同大海。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欲加念劫燒大火令成水聚。即如其念便成水聚。加念水災令成火災。即如其念火災便起。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加念神足之門。菩薩摩訶薩隨念加之皆得成就。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加念下中上法互相轉易。即隨其念皆得成就。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凡所加念神通被物。貞固難壞不可轉變。一切世間無有能令搖動隱沒。若沙門若婆羅門。諸天帝釋魔王梵王及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搖動及隱沒者。唯除法主諸佛世尊。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加念持力。但為尊重種種廣大奇特變現。諸眾生等為宣正法故現威神。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如意神足無退自在。超過諸魔煩惱境界。趣入一切諸佛境界。是諸眾生不惱方便。一切善根資糧積集。一切魔王及魔軍眾。諸威德天不能遮斷。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如意足作證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得是神通。此神通者何等義理。復以何等而名為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觀色像名曰神通。若能了知色像盡法而不證盡。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聽聞一切聲響是名神通。若能了知聲響前際本不可說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了達眾生心行是名神通。若能了知心性寂滅不證彼滅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隨念過去邊際是名神通。若能了知三世無礙是名為智。又。舍利子。於諸佛土若往若來是名神通。若知國土等虛空相是名為智。又。舍利子。了法興起故名為神通。觀法平等是名為智。又。舍利子。明達諸世間故名神通。不雜諸世間是名為智。又。舍利子。威勢映奪一切釋梵護世諸天故名神通。了知一切聲聞緣覺其證下劣是名為智。舍利子。諸如是等若通若智。其德無量不可思議。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精勤獲得如是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得無邊深妙靜定。何以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無數煩惱積集心捨。菩薩於彼亦有爾所無數靜慮資糧功德安住其心。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一切眾生。以煩惱心生諸散亂。菩薩於彼亦應積集爾所靜慮資糧功德。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所證靜慮無量無邊皆由靜慮波羅蜜多之所發起。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證之定極善深妙。菩薩應時安住於中平等引攝。是處說名三摩呬多。舍利子。云何名為平等引攝。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有情平等之性。故名此定三摩呬多。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其心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方便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增上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拕那平等性故。又。能引攝尸羅羼底毘利耶靜慮般羅若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一切諸法平等性故。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三摩呬多。深妙靜慮引攝平等諸法性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靜慮微密深妙唯智能入。亦得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何等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如是妙定等諸法性。所以者何。若菩提平等。即是一切有情平等。若一切有情平等。即是諸法平等。若能平等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又。舍利子。若空性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如是無相無願及以無行性皆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又。舍利子。若心性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獲是靜慮三摩半那平等之性。皆因靜慮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平等微妙靜慮。於諸含識有恩無恩。皆生平等心無簡約。是故。菩薩等心於地。等心於水等心於火。等心於風等心虛空。無有高下亦無萎屈。安住善住證無動搖。於諸威儀心恒在定。又不分別所住威儀。心性純熟樂處深定。不掉不舉無有飄轉。遠諸愚鈍言無雜亂。知義知法善識諸時。所謂迦羅吠羅及三摩耶。巧能隨順一切世間。而與世間性不相雜。超越世間利等八法。諸煩惱惑不能染污。雜憒閙處遠於所行。唯常安止平等法性。不捨深定而現世間一切作業。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入如是無量功德。當知皆是妙慧方便之所發起。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是妙慧及以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力繫心於境。為度眾生。是名方便。證入寂靜最極寂靜。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能證入佛智無礙。是名方便。無有一法而可慮知。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能證入諸法攝觀。是名方便。若於法性無雜思惟。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佛身莊嚴而現在前。是名方便。觀察法身性無處所。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憶念諸佛所演言詞梵言聲等。是名方便。觀察法性不可言說。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其心安住金剛喻定。是名方便。念無散亂觀察法性。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如是定安住本願成熟眾生。是為方便。觀察眾生皆無我性。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緣彼增上境界。發起一切增上善根。是名方便。若能觀察無根無住。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修治佛土現前。是名方便。觀察國土與虛空等。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發起莊嚴道場。是名方便。若住寂靜慮知諸法。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發起轉正法輪。是名方便。若觀所轉法輪無起。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如是無量覺分資糧平等證入觀察現前。是名方便。如是無量諸惑寂滅息除熱惱。如來所有靜慮妙樂。不與諸法而共相應。無有諸相諸相遍知。遠離一切所緣境界。如是皆入菩薩正定所有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具足。是名為慧。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盡靜慮與靜慮波羅蜜多相應故。一切惡魔不能得便。即名安住諸佛法器。舍利子。如是方便如是妙慧。是名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具足成就。皆是妙慧方便之所發起。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具足成就不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非彼慢力之所發起。遊戲神通示現世間。一切作用安住神通。發起世間一切大事。又。舍利子。此神通者為大智相。具足世出世間微妙作用故。此神通者為大慧相。現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此神通者為無盡相。隨遍一切如虛空故。此神通者等見諸色。色無色中平等見故。此神通者善能隨入音聲法門。前際音聲平等性故。此神通者能觀眾生一切心行。現見彼性故。此神通者善能隨念一切諸劫。分別了知前後際故。此神通者善能示現無量神變。恒現在前無加行相故。此神通者了知漏盡。觀待迦羅及三摩耶不過時故。此神通者是聖出世。於一切法決擇分故。

        又。舍利子。如是神通微妙甚深。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如是神通有大威德。善能調伏一切有情。如是神通有大功業。證得灌頂一切諸法自在轉故。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無退諸勝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非彼慢力之所發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 羼底波羅蜜多:

「羼提」(Ksānti)意為「忍」。「忍」有多義,主要指忍耐、忍受、安忍、安住。「忍耐」是對反面的逆境而言,能對一切違逆之境,毀譽得失等等而不起瞋心,包括忍受一切有情之打擊和非情之寒熱渴飢等。

「羼提波羅蜜多」(Ksānti pāramitā)就是「忍辱波羅蜜多」。

本經說:「菩薩摩訶薩由住如是羼底波羅蜜多故。具足忍力立性堅正。於諸寒熱飢渴。蛇蝎蚊虻風日等觸。志能堪忍。又能忍麁惡言說鄙陋詞句。及以依身所起猛迅苦受。堅鞕辛楚奪命至死。諸如是等所有苦受並能堪忍。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能具是者。是則名為羼底波羅蜜多。」

「六度」的「忍辱」,並非毫無智慧的忍氣吞聲,例如對大自然的災害,當然要設法避免和控制,盡量減少傷害和損失;業報要接受,但有病當然要醫,也可通過行善佈施放生等福德來轉變和減輕。釋尊住世時,比丘有病釋尊也叫他們去求醫。有病不就醫以求所謂「圓滿」,不僅是邪見,還是形同自殺,是犯了殺身大戒的。對於猛獸和瘋狂惡徒的侵犯,要以慈悲心來制止,這不僅可以避免了自己和親人受到傷害,也是救助了對方免於再造惡業,如此等同是慈悲救生。

所以「持戒」和「忍辱」是要有「智慧」的,別人打你左臉,沒有必要再把右臉伸過去,忍辱是有一定原則的,否則就成了「執著」。執著於忍辱就相當於「苦行」,並不如法,那就成了「戒禁取見」而不是「忍辱波羅蜜」了。「安忍」是對正面的順境而言,不論是初發菩提心,還是已修行到何種階位,能「安住」於佛理,而不為任何誘惑動心就是「安忍」。

(「戒禁取見」指執取和受持各種邪法邪戒,如各種苦行和邪教儀式,並以邪為正。如持各種苦行,持牛狗等畜牲邪行,並以為乃解脫之道而修習之。故「戒禁取見」亦稱為「戒盜見」,是不如法的。)

論典對「忍」有多種解釋。《維摩經》〈方便品〉指「以忍調行攝諸恚怒」,就是以忍心調伏瞋恚。〈大乘義章〉所指「慧心安法」,以般若心安住於佛法,是安住於法的信心毫不動搖。

「忍」又分「生忍」和「法忍」。能安忍於一切順逆之境而不喜不瞋,稱為「生忍」,就是「眾生忍」。「生」指的是眾生,也就是能「安忍」的那個人。「法忍」亦稱「無生忍」「無生法忍」,指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於諸法實相中信心堅定而不動搖。七地以上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斷除一切煩惱業障,不再退轉,稱為法身菩薩或無生菩薩,也就是「無生法忍菩薩」。因其清淨之身已非色身,故稱為「妙行法性生身」。

《大智度論》說:「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又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說:「菩薩住無生忍法,得諸法實相。」

「波羅蜜多」(Pāramitā)略稱「波羅蜜」,指度、出離、超越、解脫,到彼岸之義。就是由生死迷界的此岸到達究竟涅槃解脫的彼岸。


* 毘利耶波羅蜜多:

「毗梨耶波羅蜜多」(virya-pāramitā)意為精進、勤奮、努力、不懈怠。故「毗梨耶波羅蜜多」亦稱為「精進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說:「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彊,心無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進相。……菩薩精進名為精進波羅蜜;餘人精進不名波羅蜜。……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名為身精進。如受是心數法,而有五識相應受是名身受;意識相應受是為心受。精進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布施,口誦法言,若講說法,如是等名為身精進。復次,行布施持戒是為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名心精進。復次,外事勤修是為身精進;內自專精是為心精進。麤精進名為身,細精進名為心;為福德精進名為身,為智慧精進是為心。……復次,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為身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倦是為心精進。」

因為「精進波羅蜜」是精進、勤奮、努力、不懈怠等,故也有稱為「正勤波羅蜜」的,但通常是稱為「精進波羅蜜」。


* 靜慮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dhyāna-pāramitā)的Dhyāna漢譯為「禪那」,意為「定」。指心注一境而不邪亂,故亦稱為「靜慮」。「靜慮波羅蜜多」即為「禪定波羅蜜多」。

「定」可摒除雜念,明心見性,通常包括和外道共通的四禪八定,加上阿羅漢修證的滅受想定,共九個階次。修完無漏的解脫慧,才能出三界生死。

四祖道信說:「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聖嚴師父解釋:「不但環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一的一念心也要空。」(禪的世界P25

〈頓悟入道要門論〉載:「問,雲何為禪,雲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刑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禪宗的「禪」,是在行住坐臥等日常生活中。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解釋說:「禪是波羅蜜之本。得是禪已憐愍眾生。內心中有種種禪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令眾生皆得禪定內樂離不淨樂。依此禪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禪定得名波羅蜜。復次。於此禪中不受味不求報不隨報生。為調心故入禪。以智慧方便還生欲界。度脫一切眾生。是時。禪名為波羅蜜。」

〈智論〉卷第四十五又說:「發大莊嚴無有眾生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行禪波羅蜜能入慈無量。是時無能壞。如說行慈三昧者刀不能傷水火不害。亦有神通力種種變化能發大莊嚴。如佛說。鳥無兩翼不能飛翔。菩薩無神通力。不能發大莊嚴。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


* 鄔波柁耶阿遮利耶二勝師:

「鄔波柁耶」Upādhyāya和「阿遮利耶」Āchārya,是梵文音譯,是授業傳法教人以道的導師。

有說「鄔波柁耶」是剃度師,「阿遮利耶」是軌範師。總之是親教師,依止師。


* 鄔波索迦鄔波斯迦:

優婆塞(Upāsaka)意為清信士、近事男等,指已皈依三寶的在家男性佛教信徒。

優婆夷(Upāsikā)意為清信女、近事女等,指已皈依三寶的在家女性佛教信徒。


* 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

此為「天龍八部」眾的異譯。健達縛為乾達婆,阿素洛為阿修羅,揭路荼為迦樓羅,緊捺洛為緊那羅,牟呼洛伽為摩睺羅伽。究槃荼為鳩槃荼。

「天龍八部」或「八部鬼眾」,指四天王所領八類鬼神,是守護佛法的諸神。經典中有將「天龍八部」和「八部鬼眾」分開說,也有混合說的。詳見名相篇之「28-聖號」。

「八部鬼眾」是指:一,「乾闥婆」Gandharva。二,「毘舍闍」Pishācā。三,「鳩槃荼」Kumbhānda。四,「薜荔多」Preta。五,「龍」Nāga。六,「富單那」Putana。七,「夜叉」Yaksa。八,「羅剎」Rāksasa。   

「天龍八部」是指:一,「天」Deva。二,「龍」Nāga。三,「夜叉」Yaksa。四,「乾闥婆」Gandharva。五,「阿修羅」Asura。六,「迦樓羅」Garuda。七,「緊那羅」Kimnara。八,Mahoraga「摩睺羅伽」。

梵語Gandharva「乾闥婆」,譯為「乾闥婆城」,亦指海市蜃樓,比喻虛幻不實之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六〉

        〈靜慮波羅蜜品第十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無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得是通智。由清淨心。鮮白心。明潔心。無濁心。離隨煩惱心。善調順心。善寂靜心。善修治心。如是心相之所由生。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之所發起。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處於世界故作意生。非繫縛生。不由繫縛命終受生。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解脫一切虛妄分別故。解脫一切非真實煩惱縛故。解脫一切顛倒妄執所依止故。是故。此菩薩摩訶薩隨現世界解脫而生。解脫命終。解脫受生。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現受生已成辦大乘。圓滿一切諸佛正教。遍遊十方廣求佛法。雖志有所求而無取無得。隨入諸佛法即為一切法。隨入一切法即為諸佛法。如是。菩薩隨入佛法及一切法。然不隨彼法非法行。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實求諸法時。安住無取及無得者。是則無有一法而可入於算數。何以故。一切諸法超過算數道故。若能了達法平等性。是則不執法與非法。何以故。一切諸法性無執故。若計於中而有義者。是則獲得廣大無義。若有善能不計於義。是則義與非義不現前故。不見義者於一切處覺慧無礙。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了覺無礙。則為獲得無障礙覺。若有無障礙覺則於一切而無所著。若無所著則無所住。若無所住則無所乏。若無所乏則無癡無求。若無癡無求則無迷無惑。若無迷無惑則無我所。若無我所則無攝受。若無攝受則無所執。若無所執則無諍論。若無諍論是則無諍沙門之法。若有無諍沙門法者。是則一切無礙無障等虛空求。若能等彼虛空求者。則不繫屬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若於諸處無繫屬者。則無色相及以形量。若其無是色相形量。則能如是隨覺。若能如是隨覺。則能如是通達。

        舍利子。云何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隨覺通達。是處無有少法可得。此則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平等證入如是隨覺通達故。說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成就希奇未曾有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成就希奇未曾有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雖行大慈而恒觀無我。雖行大悲而知無眾生。雖行大喜而知無命者。雖行大捨而知無數取。雖廣行大施而心恒調順。雖緣境淨戒而心常寂靜。雖隨辱行忍而心無窮際。雖勤加精進而心能簡集。雖入諸靜慮而正心觀察。雖遍行智慧而心無所行。雖行四念住而心無緣念亦無作意。雖行四正斷而心無生滅。雖行如意足而心無戲論。雖行淨信而心無繫著。雖行正勤而心恒遠離。雖行於念而心恒自在。雖住三摩地而心證平等。雖行般羅若而心本無根。雖行諸力而心無摧伏。雖行覺分而解析菩提。雖修道分而心無所修。雖行奢摩他而心恒寂滅。雖行毘鉢舍那而心無定觀。雖修行聖諦而畢竟遍知。雖成熟眾生而心本清淨。雖攝受正法而不壞法性。雖淨佛國土而心等虛空。雖證無生法而心無所得。雖行不退轉地而心性無退。雖獲諸妙相而知性無相。雖莊嚴道場而心遊三界常處周輪。雖降伏魔軍而於諸含識無所摧伏。雖知諸法即菩提性而心隨覺了。雖轉法輪而心住法性無還無轉。雖復示現大般涅槃而於生死性心常平等。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平等證入隨覺通達。如是希奇未曾有法。當知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之所成就。

  復次。舍利子。何等名為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學菩薩靜慮之相。舍利子。菩薩靜慮不住自性。為滿如是三摩地故。菩薩靜慮無有愛味。不為貪著自安樂故。菩薩靜慮緣於大悲。為斷一切眾煩惱故。菩薩靜慮定無退轉。緣於欲性增上性故。菩薩靜慮鎣發神通。了達眾生諸心行故。菩薩靜慮心欣愛悅。善能顯發心自在故。菩薩靜慮了知一切三摩鉢底。映蔽一切色無色界故。菩薩靜慮是為寂靜。最勝寂靜近於寂靜。映蔽聲聞獨覺定故。菩薩靜慮無有分別。極為究滿妙清淨故。菩薩靜慮行品最勝。習氣相續永除滅故。菩薩靜慮以慧超度。超度一切諸世間故。菩薩靜慮為諸含生欲解導首。善能度脫諸含生故。菩薩靜慮紹三寶種令不斷絕。以佛靜慮無窮盡故。菩薩靜慮最為高顯。三摩呬多常現前故。菩薩靜慮自在而轉。諸有所作善圓滿故。菩薩靜慮是為大我。以妙智慧為大我故。舍利子。如是無量菩薩靜慮。皆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之所集起。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何等之法而為前導。舍利子。靜慮波羅蜜多者。心靜觀智以為前導。心住一緣以為前導。心無散動以為前導。其心安住以為前導。心奢摩他以為前導。心三摩地以為前導。三摩地根以為前導。三摩地力以為前導。三摩地覺分以為前導。正三摩地以為前導。靜慮解脫以為前導。九次第定以為前導。九滅除法以為前導。一切善法以為前導。伏煩惱怨以為前導。三摩地蘊具足圓滿以為前導。菩薩摩訶薩諸三摩地以為前導。佛薄伽梵諸三摩地以為前導。舍利子。如是等無量靜慮。皆為靜慮波羅蜜多前導之法。

        舍利子。復有無量無邊證寂靜法。並是靜慮波羅蜜多之所前導。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當於是中發勤精進具足修學行菩薩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靜慮解脫到彼岸  勤行此行多劫海 

     其心清淨無濁穢  不染世法喻蓮花 

     有大靜定名遍照  此定依修到彼岸 

     又名月光淨莊嚴  復名電光所嚴飾 

     或名高行或心勇  或定名為無垢光 

     或戒德辦或無憂  或名諸法自在轉 

     或名法炬或法勇  或名山威法自在 

     或正法智自然超  或持正法妙清淨 

     或名觀察他心定  或名正法寶光明 

        復名滅惑嚴勝幢  有定名為摧魔力 

     或名斷疑及無著  或定名為寂靜燈 

     或力高勝或十力  或名敬手大名稱 

     或名持山善安住  或蘇迷盧大明燈 

     或名無勝勝彼勝  或名智炬及慧行 

     或無邊智或自在  或名發慧寂靜定 

     或名月淨日音聲  或那羅延摧高慢 

     或善調龍師子吼  或名遠離種種想 

     或名旋轉或返還  或無瞚眼力清淨 

     或定名為念諸佛  或名念法或念僧 

     或名智轉或入空  或名無相或無願 

     或金剛喻或靜地  或金剛地或高勝 

     或名山王或不瞚  或無邊轉或淨音 

     或離煩惱或觀察  或虛空妙或如空 

     或發廣大諸功德  或趣覺慧或念慧 

     或辯無盡或相續  或無邊說詞無盡 

     或無壞善作所作  或名觀察或眾悅 

     或名慈現或悲廣  或入歡喜或欣慶 

     或捨或脫二種礙  或名法光或法義 

     或金剛幢或智海  或解脫堅或眾喜 

     或名智炬無動定  或定名曰勝蓮花 

     或簡集法或無動  或名慧上及寂靜 

     或無邊光或佛海  或名解脫或智授 

     或名如來妙莊嚴  或名無邊勝光焰 

     或名歡喜莊嚴土  或名悅豫眾生意 

     有定名為一切時  順菩提道三摩地 

     或定名為到彼岸  覺分花嚴施寶髻 

     或施甘露堅解脫  或風無動盛光明 

     或名海潮溝寶藏  諸那羅延山峰力 

     或名神通廣大義  妙善攝受三摩地 

     或定名為大通照  諸佛如來之境界 

     證得如斯寂靜定  及餘拘胝無有邊 

     修行靜慮到彼岸  菩薩功德廣無量 

     行住恒遊靜慮境  其心無擾常澹泊 

     若坐若臥止定中  無有威儀不在定 

     處定能發大音聲  以諸法性恒寂靜 

     無異分別無自在  無我無命無分別 

     如是及餘無涯際  無有數量功德海 

     聰叡菩薩愍含靈  修行靜慮到彼岸

*   *   *   *   *   *   *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慇懃鄭重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擇義理。既能通達。復為他人廣宣敷演開示其要。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我說已。如法奉行。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慇懃鄭重聽聞受持。讀誦研尋通達其義。為他宣說廣開示已。當知是人證得如是無盡慧相。舍利子。如是慧者為何等相。云何入證。舍利子。所言慧者以聞為相。菩薩之人如理證入。是故說為無盡慧相。

        又。舍利子。如是之相我當廣說。謂此相者。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欲樂為相。欲解為相。方便為相。善友為相。無慢為相。於多聞所恭敬為相。尊重為相。旋繞為相。謙敬為相。親覲為相。諦聞為相。承事為相。思惟為相。不亂為相。珍寶想為相。良藥想為相。息諸病想為相。念器為相。趣覺為相。樂大慧為相。證入覺為相。聞無厭足為相。捨增益為相。調順離薪為相。親近多聞者為相。於諸作事喜愛為相。身調適為相。心勇銳為相。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聽法眾無倦聽聞為相。聽聞正義為相。聽聞正法為相。聽聞正行為相。聽聞證智為相。聽聞波羅蜜多為相。聽聞菩薩藏法為相。聽聞諸攝法為相。聽聞方便善巧為相。聽聞梵住為相。聽聞神通為相。聽聞正念正智為相。聽聞念住為相。聽聞正勝為相。聽聞神足為相。聽聞緣起為相。聽聞無常為相。聽聞苦法為相。聽聞無我為相。聽聞寂靜為相。聽聞空為相。聽聞無相為相。聽聞無願為相。聽聞無加行為相。聽聞善根加行為相。

        又。舍利子。如是自在為相。聞法為相。對治雜染為相。制伏一切煩惱想為相。讚美智者為相。親覲聖者為相。遠離非聖為相。聽聞聖者為相。聽聞諸根為相。聽聞修習隨念為相。聽聞覺分為相。聽聞聖八支道為相。聽聞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為相。

        如是。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聽聞。即於此解了。若於此解了。即於此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微妙法門。聞相趣入方便無量。吾今略說四十一種。舍利子。何等為相。一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欲樂者。當知此菩薩摩訶薩即為聽聞聞便解了。既解了已便行正行。二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於欲解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方便趣入。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者。若有菩薩親近善友。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五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心無有慢。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六者。若有菩薩恭敬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七者。若有菩薩於多聞者生尊重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八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旋遶奉敬。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九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行謙下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者。若有菩薩親近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一。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攝耳諦聽。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二。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承事迎逆。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三。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思惟義趣心定不亂。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四。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珍寶想。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五。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良藥想。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六。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能起息滅貪瞋癡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七。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能持。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八。若有菩薩趣覺於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九。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樂其智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覺悟。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一。若有菩薩聞無厭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二。若有菩薩聞說柁那便增長捨。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尸羅便守護戒。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四。若有菩薩聞說羼底便能修忍。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五。若有菩薩聞說毘利耶。便起正勤無倦精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入靜慮其心不散。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七。若有菩薩聞說般羅若其心決定。便修智慧為盡諸漏。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八。若有菩薩於多聞所生大歡喜。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九。若有菩薩聽聞法已身調適者。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若有菩薩聽聞法已其心勇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一。若有菩薩聞大乘經心生信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二。若有菩薩聞攝法已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念住便即趣於身受心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四。若有菩薩聞說正勝。便於惡法已生未生若背若捨。若彼善法已生未生不捨覺轉。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五。若有菩薩聞說神足。即能奉行生身輕性生心輕性生欲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靜思惟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七。若有菩薩聞諸法中不輕蔑行。便於眾生起大慈心。於入苦者起大悲心。於正法所起大喜心。於不善所起大捨心。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八。若有菩薩聞說根已。其心趣入於彼諸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三摩地根。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九。若有菩薩聞說覺分。其心趣入覺悟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若有菩薩聞說道支。其心趣入涅槃正路。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一。若有菩薩聞說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及餘無量諸佛正法皆聽聞已。其心趣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如是如法聽聞。既聽聞已便能解了。既解了已行於正行。舍利子。我已說是四十一法趣入聞相。諸菩薩摩訶薩當於中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聞慧本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者應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鄭重聽聞受持讀誦。思惟其義通微妙法。復為他人廣分別說。是行資糧。

        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而起正行。舍利子。菩薩於法起正行者。所謂如說修行建立而住。是名於法而起正行。若復有能一切不取。是名於法而起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取於法即名邪行。無處無位執取法人。由如是法能得出離。必無是處。何以故。無取行人於法無行。尚應生疑。無作用故。況取法行而非邪行。是故。應當不取諸法而行正行。

        又。舍利子。若於諸法無有障礙是名正行。若於諸法不輕蔑者是名正行。若於諸法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名正行。乃至若於諸法無合無散是名正行。

        又。舍利子。如我所說若有是處。無有少法而可見聞亦無可說。如是一切諸法非可得見非可執取。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又。舍利子。一切諸法性本無相。若有菩薩說於無相。是則無相還應可說。何以故。無相有相皆無相故。不可說言此為有相此為無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無相。不可得見不可執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安住正行聰叡者  於菩薩藏善決定 

     此人於法不起執  無執取行相如是 

     證得諸法不為空  非於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執  無執正行相如是 

     於法無取亦無捨  亦非取法以為法 

     無取是名諸法相  無取正行相如是 

     若於諸法智無礙  此智無有不焚燒 

     於焚燒智無所執  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遠離德  於法應起勤精進 

        若能依止軌則行  爾時當入清淨門 

     是清淨門通諸法  亦了有情諸欲解 

     智者雖知無所觀  而能演宣如是法 

     於甚深法了勝義  常於深義勝決擇 

     踊現無邊功德行  明智多聞如大海 

     於彼所說諸文義  究竟無能證得者 

     以彼文義俱無邊  真實正行恒無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乃至為他如法說已。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獲得光明。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膜。舍利子。如是光明即為智慧。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實知故。是菩薩摩訶薩修如是法獲明慧已。乃至命難眾苦因緣。決定不造諸不善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欲永滅不善法故。隨所聞法極善通達。既通達已。是則說為牟尼寂靜。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人入闇室  覆蔽絕光明  雖有眾色像  非明眼所見 

     如是雖有人  內具諸明解  不聞於正法  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淨覺法相應  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已  正法善安住  為世大光明  行菩提妙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深起敬心善知識想。既生想已。又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倍復尋求。令此法門轉增明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菩薩藏故。發生信欲策勵正勤。撿攝其心令定安住。是菩薩摩訶薩於四正斷方便修成。一切法中得無障礙。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所謂說法者  即為善知識  恭敬聽聞法  安住於正行 

     欲解常無退  精進常高勇  淨慧常修治  於智常安住 

     自然達諸法  不隨於信行  以智觀於法  是為諸佛說 

     智者分別句  趣義善加學  於白黑品等  常修常遠離 

     心曾無厭倦  於法無退沒  身欲並輕安  速得心精進 

     由聞法增智  智增無退念  智恒依念住  了知淨穢法 

     學於無上法  趣勝念慧力  了眾生欲解  自學於長夜 

     學法已昇進  極進智清淨  了眾生欲解  如解便開示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如是尋求通達覺慧。依是清淨善法明門。菩薩常應如是修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修學。應作是念。二因二緣能發正見。何等為二。所謂從他聞音及以內自如理作意。彼復思惟。從他聞音如理作意為何等相。尋重思惟。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是故。如來依是人故如實說法。若能從他隨順聽聞。是則解脫諸老死等。

        復作是言。如我先聞薄伽梵說。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是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當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及以聖法毘奈耶教。殷重聽聞受持讀誦。廣為他人敷演開示。

  復次。舍利子。若諸含識於菩薩藏微妙法門。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正行。是故。如來依是人故說正法要。作如是言。若欲解脫生老病死。當具內自如理思惟。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舍利子。云何名為如理方便。何等菩薩如理作意而能修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無有一法若合若離。何以故。如理方便非方便故。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安住如理方便及作意者。當知此相但是音聲。而此音聲性無所起。亦不轉起。及由彼故而發音聲。何以故。彼一切皆不可得故。

        又復。菩薩觀是音聲前際後際。從何而生滅往何所。如是觀察了不可得。又更推求如此聲者。為在已說。為在今說。為在當說。又重推求如是聲者。若已所說。若今所說。若當所說。如是聲者。若為斷故已說。若為斷故今說。若為斷故當說。如是聲者。若為證故已說。若為證故今說。若為證故當說。是菩薩如是一切尋求聲已都無得者。又更觀察。若過去相若未來相若現在相。如是觀已皆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時。是名如理方便作意。是故。如理方便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觀應具修學。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理觀耶。諸菩薩等云何應學。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性息滅。若如是觀。名如理觀若觀諸法自性寂靜。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空寂。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入平等性。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無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起。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寂滅。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是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如是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而生障礙。如理方便者。無有少法非解脫門。如理方便者。無有為斷少分法故發勤精進。如理方便者。不為證少法故勇勵正勤。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

        舍利子。云何名為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謂無所見名觀諸法。何等是為無所見耶。舍利子。無所見者名為無生。言無生者是為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是故。如來依是正法說如是言。若有菩薩觀一切行見無生時。即是趣入正性決定。夫正見者謂能趣入正性決定。

        舍利子。彼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何因緣故當得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若觀我見為平等者。即是一切諸法平等。若作是觀。當知趣入正性決定。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趣入正性決定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窮義趣。復應為他如法廣說。便當於是法門如理方便作意修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七〉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為求如是深極妙善清白覺慧故。由是妙善淨法明門。精勤方便如理證入觀如理句。

        舍利子。云何名為如理證入。復以何等為如理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證入者。謂依奢摩他證入。毘鉢舍那證入。正行證入。如理證入。身遠離證入。心調順證入。非斷證入。非常證入。因緣證入。緣起證入。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者證入。未來已來若有若無證入。無有轉移因果不壞證入。雖修集空無相無願證入。而不取空無相無願證故。雖於三摩地三摩鉢底證入。而不以如是等力受生證故。雖取神通智證入。而不盡諸漏證故。雖觀察無生證入。而不正趣決定證故。雖觀眾生無我證入。而不捨大悲證故。雖觀一切有生可怖證入。而故取諸有證故。雖於寂滅離欲證入。然於離欲法不作證故。雖捨樂妙欲證入。而不捨樂法證故。雖捨一切戲論思覺證入。而不捨善巧方便證故。舍利子。如是名為如理證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如理證入。應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學是正法如理之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當如是知。如理句者即出生句。即趣理句。即法門句。即面門句。即是因句。即積集句。即不相違句。即無諍論句。即是捨句。即無執取句。即無棄捨句。即無戲論句。即無捨句。即無誹謗句。即無輕蔑句。即隨足句。即無諍句。即無退轉句。即無對治句。

        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實性之句。如性之句。非不如性句。真如之句。如理之句。三世平等句離分別句。

        又。舍利子。如理句者色識無依住句。受想行識識無依住句。眼色眼識性無依住句。耳聲耳識性無依住句。鼻香鼻識性無依住句。舌味舌識性無依住句。身觸身識性無依住句。意法意識性無依住句。

        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即名依義句。即名依法句。即名依智句。即名依了義句。舍利子。如是等無量法門。是則名為如理之句。是故。如理證入正勤方便。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理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

        舍利子。如理方便菩薩非於少法而有愚迷。非於少法而生障礙。無有少法非解脫門。非為斷少法故發勤精進。不為證小法故勇勵正勤。應具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何等正觀謂無所見。無所見者即是無生。言無生者即是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舍利子。如是次第轉法廣如前說。乃至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應學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正觀諸法。所謂我如理故則觀諸法一切如理。我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無我。眾生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無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

        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如理方便。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不觀如理生死性與彼如理涅槃性共相交雜。作如是觀。是則名為如理方便。又。是菩薩觀煩惱性與涅槃性同一合相無有差異。亦不分別相應違背。作如是觀。是則名為如理方便。亦得名為如理正觀。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如理方便。皆於無量眾生處起。若眾生處不棄捨於諸法不破壞。是名菩薩如理方便。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是相如是聞。如是如理證入。如是如理觀察。如是如理正見等流。是名菩薩如理正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修行正行。皆為成滿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有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何等諸法不與同止。舍利子。所謂如是般若不與無明而共同止。不與諸行而共同止。如是廣說乃至不與老死而共同止。

        舍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身見而共同止。乃至不與身見為本六十二見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高慢而共同止。不與下劣而共同止。不與世間八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蘊界處法而共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所緣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慢同止。不與下慢邪慢同止。乃至不與隨煩惱等二十一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微細下劣中上品貪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煩惱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愚暗翳膜障蓋諸纏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順退分諸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欲諍穢濁煩惱魔同止。不與蘊魔死魔天魔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魔業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執我同止。不與有情命者數取養育意生摩納婆等同止。乃至不與住我見等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業障同止。不與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俗習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思惟分別同止。不與相貌所緣見聞念識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結縛增益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慳捨同止。不與持犯忍恚勤怠靜亂愚慧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波羅蜜多能治所治諸法智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遠離同止。不與住不遠離邪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無罪生死涅槃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相對治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種種差別性同止。不與國土差別性諸佛差別性有情差別性諸法差別性同止。乃至不與一切差別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無智同止。不與智識世俗勝義乃至不與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慧不現行同止。不與無身無形無相無為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思惟心意識安住等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微妙清淨。不與如是無量無邊有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名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般若之相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大菩薩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獲得般若分別善巧。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即以此法於諸法中明了通達獲得善巧。

        舍利子。云何名為如是般若分別善巧。舍利子。如是善巧無量無邊。吾今略說十種善巧。何等為十。所謂蘊法善巧。界法善巧。處法善巧。諦法善巧。無礙解善巧。依趣善巧。資糧善巧。道法善巧。緣起善巧。一切法善巧。舍利子。如是十種微妙善巧所有分別。若通達者。是則名為般若分別。菩薩摩訶薩於是善巧應當修學。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蘊法善巧。舍利子。蘊法善巧者。所謂依諸蘊法起於言說。何等言說。舍利子。如是言說。猶如幻化陽焰夢中傳響光影。是故。如來以無礙辯為諸眾生說如是法。

        舍利子。我說此色喻如聚沫。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聚沫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聚沫性即色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受喻如水泡。何以故。舍利子。即此水泡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水泡性即受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想喻如陽焰。何以故。舍利子。即此陽焰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陽焰性即想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行喻如芭蕉。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芭蕉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芭蕉性即行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識喻如幻事。何以故。舍利子。即此幻事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幻事性即識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舍利子。所言蘊者說名世間。世間之法即敗壞相。是故當知。諸世間性即蘊自性。舍利子。何等名為世間性耶。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是等性名為蘊性。如是蘊性即世間性。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善巧知者。是則名為蘊法善巧。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蘊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界法善巧。舍利子。界法善巧者。所謂法界即為地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堅鞕相故。又。法界者即為水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濕潤相故。又。法界者即為火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又。法界者即為風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搖動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又。舍利子。言法界者即眼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又。法界者即耳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聞聲相故。又。法界者即鼻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嗅香相故。又。法界者即舌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甞味相故。又。法界者即身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覺觸相故。又。法界者即意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分別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又。舍利子。如是我界與法界平等。有情界與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虛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舍利子。以何義故而得平等。謂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無變異平等故一切法平等。

        又。舍利子。若有宣說有為界證入無為界證入。如是則有無量無邊。若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簡擇證入法界。是則名為界法善巧。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習界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處法善巧。舍利子。處法善巧者。眼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意性。菩薩摩訶薩雖於諸處不積集不善。而積集於善。然於善不善中不起二相。如是了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

        又。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眼處色處。而能通達善巧了知。舍利子。謂於眼色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即此意法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

        又。舍利子。諸佛如來說微妙法。或說聖處或非聖處。言聖處者堪受道法。非聖處者遠離道法。菩薩摩訶薩安住於道。於離道住諸眾生所。獲得大悲不捨道處。若有菩薩如是了知善通達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學處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諦法善巧。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行入諦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舍利子。云何名為苦智乃至道智。謂於諸蘊本無生智。如是之智名為苦智。於諸染愛永斷滅智。如是之智名為集智。謂於一切無生無壞。如是之智名為滅智。於一切時諸所緣法無有損益。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是四諦。以如是等智慧了知。雖復明達而不作證。何以故。為欲成熟諸眾生故。如是具足名諦善巧。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諦善巧者。復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世俗諦。二者勝義諦。三者相諦。舍利子。世俗諦者。當知乃至世間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說。如是等相名世俗諦。勝義諦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況復文字而能陳說。如是等法名勝義諦。相諦者所謂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無相。如是說者名為相諦。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世俗諦為眾生故說無厭倦。勝義諦者。於中作證而無退墮。於彼相諦深達本性了知無相。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學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諦善巧者。如實當知。復有一諦無有第二。何等一諦。所謂滅諦。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此一諦。明了通達無有增益。既通達已。為處增益諸含生等。宣說如是一諦之法。令彼修學悟無增益故。舍利子。若有菩薩作如是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應修學諦法善巧。舍利子。諦善巧者。謂善通達諸聖諦故。何等名為通達聖諦。舍利子。苦聖諦者。謂五受蘊其性實苦。是名苦諦。菩薩摩訶薩於是諦中通達五蘊皆為苦相。夫苦相者即為空相。如是則名為苦聖諦。

        舍利子。集聖諦者。五受蘊因隨眠愛見。是名集諦。菩薩摩訶薩於此因法。若愛若見無有增益。無取無迷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集聖諦。

        舍利子。滅聖諦者。若五受蘊究竟滅盡。是名滅諦。菩薩摩訶薩觀是諦法。不失前際不往後際。不住現在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滅聖諦。

        舍利子。道聖諦者。若依彼道證得苦智集智滅智。無第二智。是名道諦。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諦明了通達。無有分別。是則名為趣苦滅行聖諦。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諦以智觀察。亦令眾生觀察解了。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又應觀知如是四諦。云何苦諦。於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諦。於如是中善當簡擇。即此智性善簡擇覺明了通達。是名菩薩苦聖諦。云何集諦。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諦。於如此因如實了知。是名菩薩苦集聖諦。云何滅諦。諸受永息無所覺受是名滅諦。雖觀受滅而不作證如是通達。是名菩薩苦滅聖諦。云何道諦。若善修習離受聖道是名道諦。譬如船筏不求於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諦。如是。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如是現觀依寂靜定發四種見。而此四見非畢竟淨。若能通達如此法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善巧通達。若證於滅則苦不生。觀無生智是名苦智。舍利子。有為生緣觀察此有非有非無。如是之智名為集智。舍利子。一切生者即是無生。了知此故都無所滅。此無滅智名盡滅智。舍利子。若如是道無所稱量。無所追尋無所觀察。名廣大智。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諦法善能建立。而於諦智無所住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是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無礙解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具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四種無障礙解。何等為四。所謂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舍利子。何等名為義無礙解。舍利子。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義無礙解。謂一切法勝義處智。觀是智者即義無礙解。如是諸覺智因智。緣智和合智。遍隨行智。廣大緣生智。法性無雜智。如來隨入智。安住實際智。於空法中隨覺觀智。於無相法如所觀智。於無願法起願行智。於無加行起加行智。於一理趣觀入證智。於無有情觀入證智。於無我法觀入證智。於無命者一向入智。於無數取觀勝義智。於過去世觀無礙智。於未來世觀無邊智。於現在世觀一切處智。於諸蘊法觀如幻化智。於諸界法觀等毒蛇智。於諸處中觀如空燼智。於諸內法觀寂靜智。於諸外法觀無所行智。於諸境界觀無所有智。於諸念住觀安住智。於彼諸趣觀隨行智。於諸緣起觀現見智。於諸諦法觀通達智。於一切苦觀無生智。於一切集觀無加行智。於一切滅觀離相智。於一切道觀拔濟智。於諸法中觀句分析智。於諸根法觀證入智。於諸力法觀無屈伏智。於奢摩他觀所依處智。於毘鉢舍那觀明照智。於諸幻事觀虛集智。於諸陽焰觀迷亂智。於所夢事觀虛見智。於彼傳響觀緣合智。於彼光影觀無動智。於差別相觀一相智。於諸繫縛觀離縛智。於諸相續觀無相續智。於聲聞智觀隨聲入智。於獨覺智觀廣大緣生入一境智。於佛大乘觀知一切善根資糧能積集智。舍利子。諸如是等一切觀智。是名菩薩摩訶薩義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義無礙解。所謂依趣之義。以諸法性之所依趣。何以故。以一切法遍皆是空。空性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無相。無相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無願。無願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遠離。遠離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無數取義說名為義。菩薩摩訶薩若能隨入如是相義。是則名為義無礙解。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說是義者。當知是為說無住法說無盡法。即說一切之所顯說。即說一切智者諸無礙解所簡擇義。當知是人即為諸佛世尊印可隨喜。當知此智是為真慧。是為實慧是為無異慧。是為諸處簡擇無礙之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是則名為義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法無礙解者。謂諸法中隨證入智。何等名為隨證入智。舍利子。謂諸法中有所證入。何等諸法。謂善不善。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染污清淨。若有隨順生死及以涅槃。於如是等一切法中隨能證入。法性平等菩提平等。如是智性是則名為法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法無礙解者。菩薩摩訶薩以如是解心智。證入如是貪行。如是入證假立貪行。或復證入方便貪行。或復證入堅固貪行。或復證入微薄貪行。或復證入非處貪行。或復證入營求貪行。或復證入宿世貪行。或復證入無邊異相貪行。或復證入現在眾緣貪行。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了諸有情如是貪相。所謂或有眾生內貪非外貪。或有眾生外貪非內貪。或有眾生內外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聲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 觸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聲香貪。或有眾生聲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聲香貪。或有眾生聲香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香味貪。或有眾生香味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聲香貪。或有眾生色聲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香貪。或有眾生色聲香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聲香味貪。或有眾生聲香味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香味貪。或有眾生色聲香味觸俱貪。

        舍利子。如是等無量眾生。具各起是無量貪相入於貪行。由菩薩摩訶薩證入是門故。入諸眾生二萬一千貪行門。二萬一千瞋行門。二萬一千癡行門。二萬一千等分行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證入如是八萬四千煩惱行門者。當知。如是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心廣大智。及隨行說智。不增不減說智。不過時說智。根器有差別智。立言不虛說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諸勝智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如是詞無礙解。所謂於諸言詞證入之智。獲是智已。而能了知諸天言詞。諸龍言詞。藥叉言詞。健達縛言詞。阿素洛言詞。揭路荼言詞。緊奈洛言詞。牟呼洛伽言詞。人言詞。非人言詞。乃至五道眾生一切含識。所有言詞音聲籌議。菩薩悉能以智證入。又能以是言音。為彼眾生宣說正法。舍利子。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

        又。舍利子。復有詞無礙解。謂諸菩薩善能了知如是言詞。唯應顯了如是之法如是言詞。唯應隨辯如是之法。如是言詞。應以是字隱藏是法。菩薩摩訶薩又以是解。當應了知是一名言。是二名言。是多名言。又能了知是女名言。是男名言。是非男非女名言。又能了知是略名言。是廣名言。是好名言。是惡名言。又能了知過去名言。未來名言。現在名言。又能了知如是等相。一字增益。如是等相多字增益。若諸菩薩能善了知。是則名為詞無礙解。

        又。舍利子。復有詞無礙解者。菩薩摩訶薩所發言詞。無量功德所共集成。何等是耶。舍利子。諸菩薩等所發言詞無有微弱。即此言詞善巧施設。無有繁重無有急速。詞極明了文義圓備。順悅大眾。種種美妙顯示深奧。世俗勝義之所莊嚴。自心智見通達無礙。諸佛印可悅豫眾生。舍利子。如是具足是名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辯無礙解。舍利子。菩薩辯者。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言詞無礙辯。無滯記別辯。宣暢無斷辯。速辯迅辯。捷疾辯。不可動辯。不訥鈍辯。隨問對辯。無退怯辯。不相違辯。無諍論辯。可樂法辯。住忍力辯。妙甚深辯。種種差別辯。種種微妙辯。世俗勝義辯。建立一切布施持戒懷忍正勤靜慮般羅若辯。建立一切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分奢摩他毘鉢舍那辯。建立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諦廣大智辯。一切聖人所乘辯。一切眾生心行辯。無謇吃言辯。無梗澁言辯。無輕掉言辯。無麁獷言辯。愛潤音言辯。清淨言辯。橫逸言辯。無著言辯。教詔言辯。三摩呬多言辯。妙相應言辯。無關鑰言辯。美妙音言辯。柔滑音言辯。無致譏訶言辯。眾聖所讚言辯。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所有言辯。遍告無邊諸佛剎土。所發言音。超過一切梵音言詞。如是言音明了清淨。為諸如來之所印可。是諸菩薩具足才辯。以是言音。愍諸有情及數取者。廣為宣說微妙正法。能令是等出離生死正盡眾苦。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辯無礙解。

        舍利子。如是名為無礙解善巧。由此無礙解善巧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習無礙解善巧。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八〉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趣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為四。所謂依趣於義不依趣文。依趣於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

        舍利子。云何名為依趣於義不依趣文。復以何等為文為義。舍利子。所言文者。謂諸世間諸法作用傳習文詞。所言義者。謂所通達出世間法。所言文者。宣示可樂布施調順寂靜言詞。所言義者。謂所布施調順寂靜。決定了知無朽壞智。所言文者。訶毀生死分別言詞。所言義者。生死不染徹見法性。所言文者。稱揚讚歎涅槃功德。所言義者。謂諸法性涅槃無分別性。所言文者。隨順諸乘建立言說。所言義者。一理趣法善通達智。所言文者。宣說捨離諸所有法。所言義者。謂是三輪究竟清淨。所言文者。宣說律儀身語意業受持學處杜多功德。所言義者。身語意業皆不可得。不由加行尸羅清淨。所言文者。宣說忍受瞋恚裁忿憍慢傲逸。能行是忍名善丈夫。所言義者。謂善證得無生法忍。所言文者。演諸善根發起精進。所言義者。無取無捨無住精進。所言文者。宣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所言義者。滅盡定智。所言文者。一切聞持諸慧根本。所言義者。不可說義。所言文者。謂能開示三十七覺分聖道正法。所言義者。證得菩提分法正行之果。所言文者。謂能開示苦集道諦。所言義者。於滅作證。所言文者。開示無明為初乃至老死。所言義者。謂無明滅故。乃至老死亦滅。所言文者。宣說止觀資糧正法。所言義者。明解脫智。所言文者。宣說貪瞋及癡等分行法。所言義者。謂無分別心解脫智。所言文者。開示一切障礙之法。所言義者。謂無障礙解脫之智。所言文者。開示三寶稱讚功德。所言義者。離欲法性無為無著功德正行。所言文者。宣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修學功德發起正行。所言義者。謂剎那心相應。證覺一切智智。

        舍利子。舉要言之。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趣於智不依趣識。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是名為識。此不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即是於智。此應依趣。

        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二法善巧。便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等為二。謂識及智。舍利子。何等為識。何等為智。舍利子。所言識者。謂四識住。何等為四。一者。色趣識所依止。二者。受趣識所依止。三者。想趣識所依止。四者。行趣識所依止。如是識住是名為識。不應依趣。所言智者。於五取蘊。識不安住。諸蘊遍智是名為智。此應依趣。所言識者。謂能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了知則名為識。不應依趣。若有說言四種識住。識不安住。此則名為識之法性。若於法性不雜亂智。是名為智。則可依趣。又復。識者。所謂了別眼所識色。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如是了別是名為識。所言智者。若於內處心慮寂靜。若於外處尋伺不行。依趣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如是等相名之為智。又復。識者。從所緣境而生於識。從諸作意而生於識。從遍分別而生於識。如是等相名之為識。所言智者。無取無執無緣無了別無所分別。是名為智。又復。識者。於諸一切有為行法。識所依趣是名為識。所言智者。於無為法無識能行此無為智。是名為智。又復。識者。有生有滅有住之識。故名為識不應依趣。無生無滅亦無所住。是名為智此應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智不依趣識。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了義經。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通達即如先說所有廣文。是則名為不了義經。如是廣文不應依趣。即如先說所有廣義。是則名為了義經際。如是廣義則可依趣。

        又。舍利子。何等經中以為了義。何等經中名不了義。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分別。若諸經中宣說於道。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於果。如是言教名為了義。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惑染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煩惱業盡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訶責染污之法名不了義。若有宣說修治清淨。如是法者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若說甚深難見難覺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文句廣博能令眾生心意踊躍名不了義。若有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摩納婆作者受者。又說立有種種受蘊無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義。不應依趣。若諸經中說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亦無出現無有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者無數取趣者及三解脫門。如斯言教是名了義。則可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了義不趣不了之義。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諸經教善能分別諸有宣說。不了義經。即為補特伽羅義。如是言教不應依趣。諸有了義即如性法義。如是言教此應依趣。

        又。舍利子。復以何等名為依法。云何名為數取趣者。舍利子。若有依止數取之見諸所緣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此數取見所緣法住性之法性。如是相者是名為法。言數取者。所謂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第八數取。預流數取。一來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舍利子。復有一數取者出現於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悲愍世間。為諸天人義利安樂。如是數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如是一切數取名言。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何以故。如來欲令於彼正依趣故。佛薄伽梵說如是法。汝等依趣諸法實性。無宜依趣彼數取者。

        舍利子。何等是為諸法實性。舍利子。所謂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無不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復。於一切處通照平等。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於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無有分別無有所緣。於一切法證得決定究竟體相。如是名為諸法實性。舍利子。若有依趣法性之者。則諸法性無不依趣。菩薩摩訶薩由證入如是門故。於一切法依趣一切法性故。

        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四種依趣。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能通達者。是則說名依趣善巧。舍利子。如是名為依趣善巧。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依趣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資糧善巧。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通達二種資糧。何者是耶。謂福及智。舍利子。云何名為福德資糧。所謂布施體性福所作事。尸羅體性福所作事。諸修體性福所作事。及大慈定大悲方便。菩薩摩訶薩住福所作諸事業故。於諸善根。若自若他勵志奉修。悉能興起三世積集所有諸惡悉皆發露。又於一切眾生所有功德。一切學無學所有功德。一切獨覺所有功德。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廣修諸行。得不退轉繫屬一生。如是等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德。菩薩普皆心生隨喜。又於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薄伽梵所。一切善根菩薩亦皆心生隨喜。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復善能隨喜俱生福所作事。復能勸請一切諸佛轉妙法輪。及諸賢聖令演勝法勸請俱生福所作事。復能以諸善根迴向菩提。迴向俱生福所作事。是菩薩摩訶薩見有未發大菩提心諸菩薩等。方便教令發菩提心。若有已發菩提心者。說法示導教令成熟。諸貧窮者攝以財物。若疾病者施以醫藥。殷勤瞻視恭敬承事。於暴惡者心生忍受。所犯戒品無有覆藏。發露諸過善能除罪。已般涅槃諸佛世尊。於一切時常修供養。於鄔波柁耶及阿遮利耶敬如大師。於正法所發勤精進追尋請問。於說法師敬愛尊奉猶如事佛。有說法會。雖去已遠多百踰繕那。要往其所聽聞正法無有厭足。或有眾生來請疑滯以無染心宣說淨法。於父母所承修供養知恩了恩無有變悔。積集一切諸清淨福。修行建立情無厭倦。以諸律撿防護於身身無詭詐。防護於語發言和雅。防護於心心無諂誑。欲攝梵福故。為諸如來營搆制多令丈夫相具圓滿故。積集無遮大祠法會。為隨顯相令圓滿故。積集種種善根資糧。為莊嚴身故。捨離憍慢。為莊嚴語故。遠諸語過。為莊嚴心故。遠離一切憎嫉覺慧。為大莊嚴佛剎土故。化現神通轉變自在。為欲莊嚴諸法相故。無上妙智善勝清淨。為欲莊嚴大法眾故。遠離一切離間麁惡破壞語言。為不取著一切法故。離妄分別。令說法者無憂慼故。歡喜授與善哉言詞。令說法者無唐捐故。遠離諸蓋恭敬聽法。為欲莊嚴菩提樹故。奉施諸佛清靜園林。為欲莊嚴佛道場故。備修善根無有退轉。為欲淨除生死法故。不染一切諸業煩惱。為欲獲得珍寶手故。修行布施一切珍寶。為欲獲得無盡之財及無盡藏故。所愛重物先用行施。為欲令諸眾生暫見便起清淨信故。舒顏先問遠諸嚬蹙為欲獲得平掌相故。於諸眾生起平等照。為放無邊諸光網故。於不學識諸眾生所。情不輕蔑又無捨置。為令受生得清淨故。常存積集清淨戒福。為令胎藏得清淨故。於諸毀犯善能清淨。為欲生於天人中故。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遠離無知往還進止故。於諸教誡無妄分別。為得法財富逸自在故。於深奧法性無藏悋。為諸世間所瞻仰故。修治清淨增上欲解。為得廣大法勝解故。於微少行而不修證。為欲攝取一切福故。心恒思惟一切智者。為七聖財得圓滿故。於佛正法信為前導。為欲攝受諸淨法故。於己身命曾無顧錄。為諸世間所委任故。於先所許必令果遂。為令一切諸佛妙法得圓滿故。圓滿修習一切佛法。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相者。是名菩薩摩訶薩福德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智德資糧善巧。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由住如是如是因緣法故攝取於智。是故名曰智德資糧。舍利子。如是攝智。以何等法為因為緣。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無厭倦精進尋求智隨行性親近善友。趣諸佛智不趣聲聞及獨覺智。於彼善友情無憍慢。恭敬愛重如愛大師。而是菩薩知彼善友具諸欲解無有少分。順智言說而不諮受彼善友者。又知菩薩是法器已。即為宣說中無暫斷。是諸菩薩聞說如是正法資糧相應之行。精進尋思方便修習。舍利子。諸如是相此則名為智德資糧相應正行。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法資糧相應正行。舍利子。正法資糧者。所謂菩薩摩訶薩具修正行故。嗜欲饕餮善能節儉。事緒緣務善能減約。言說談話善能遠離。於諸音聲善能棄捨。初夜後夜無有睡眠。精勤修習相應正行。是菩薩摩訶薩稱量理義鄭重尋思故。心無濁穢制伏諸蓋故。於所毀犯善知出離無有諂詐現除悔故。無所追求堅修正行故。隨順正法趣向正法俯臨正法。於法勇猛常如救彼頭衣熾然故。勤求妙智無暫休息不處愚暗故。無有慢緩不棄善扼故。遠離憒閙常樂獨處故。宴默思惟聖種知足故。不捨杜多所有功德愛樂法樂故。常樂尋求出世間法。不思寶玩隨順世間文章咒術故。成就正念無忘失故。備甚深義善隨行故。具足妙慧道隨順故。堅固勇猛防衛外緣故。內懷羞恥慚愧莊嚴故。隨行佛趣離非智故。捨愚癡膜慧眼清淨善覺悟故。覺慧寬廣於如是覺無狹劣故。妙覺明顯證現智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德不隨於他。於自功德無增上慢。於他功德不嫉不毀。善修行業不輕業報。由如是故。具足成滿業清淨智。舍利子。如是等相具足圓滿。是名菩薩摩訶薩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施法。便得成就智德資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若見書寫如是經典給施葉紙筆墨眾事。二者。菩薩摩訶薩請說法者演深妙義。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利養恭敬名聞讚頌稱揚奉說法者。四者。菩薩摩訶薩於說法師攝受正法無有諂曲。讚悅彼意應施是言善哉善哉。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四種清淨布施。當知善能積集智德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積集無盡智德資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巧能守護說法者身。二者。巧能守護所有眾善。三者。巧能守護其所止處。四者。巧能守護彼說法者所有徒眾。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四種積集智德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任持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於說法者以法任持。以智任持。以財任持。以菩提功德而用任持。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四種任持智德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五種勝力。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五。所謂菩薩摩訶薩具足信力為欲成就信解心故。具足進力求善知識成多聞故。具足念力令菩提心無忘失故。具足定力審諦觀察平等覺故。具足慧力由久修習多聞力故。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五力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具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智德資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樂法尸羅。求法尸羅。觀法尸羅。迴向菩提尸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忍法。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忍受一切麁惡非法言說。二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堪忍一切風日寒熱飢渴。三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於阿遮利耶鄔波陀耶二勝師所。隨有訓誨頂戴領受。四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信解於空無相無願之法。舍利子。如是四種含受忍法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精進。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堅固精進聽聞正法。堅固精進任持正法。堅固精進演說正法。堅固精進修行正行。舍利子。如是四種堅固精進。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靜慮於法修習。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常樂行遠離法。二者。樂獨專一守靜山林。三者。常樂尋求神通靜慮。四者。常勤修行廣大佛智。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靜慮。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正法智慧光明。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智慧光明。不住於斷。不說於常。不違緣起。信解無我。舍利子。如是四種諸慧光明。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成就四種正法無上方便。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隨順世間。隨順經典。隨順妙法。隨順淨智。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方便。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進趣四種法道。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行到彼岸道。七覺分道。八聖支道。趣向一切智者智道。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之道。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具四種無厭足法。則能善集智德資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奉持正法無量聽聞無有厭足。為眾說法無有厭足。觀察理義無有厭足。智慧方便無有厭足。舍利子。如是四種無厭足法能集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智德資糧善巧。隨遍入於一切行處。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布施由智資糧而成就故。如是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正慧。亦是智德資糧成就。乃至慈悲喜捨一切善法。亦因智德資糧成就。何以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有發起堅固正行皆依正智。彼一切行智為前導。由是菩薩具大智故。為諸無智之所歸趣。一切惡魔不得其便。諸佛如來所共加護。將得趣入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智德資糧善巧之行。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福智二種資糧善巧。當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資糧善巧之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舍利子。何等為四。一者。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二者。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三者。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四者。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云何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於身住隨身念。觀察是身前際過咎。是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如是身者。顛倒業起因緣所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從因緣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此身又如館舍所起。皆由草木牆塹眾緣所共合成。此身亦爾。但為蘊界處等之所攝持。而其本性空無有我無有我所。無常無恒無有堅住。非不變法。我今不應於是身分妄有所計。是故。我今當以如是不堅之身用貿堅身。何等身者名為堅實。謂如來身是堅實身。我觀是身極為虛偽。要當成辦如來之身。何以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於三界最勝之身。又作是念。我此身者無量過咎之所雜染。我當求證離諸過染如來之身。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諸覺慧簡擇力故。觀察是身四大種攝。為諸隨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當以此身為諸眾生驅役給使。何以故。譬如世間外四大種。所謂地界水火風界。以種種門無量差別眾具資財。饒益養育一切眾生。我今亦爾。用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種種門無量差別境界資財。當為眾生之所受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觀察是身。有如是等大義用故。雖觀此身體性是苦。而不厭患如是苦身。雖觀是身究竟盡性。而不厭患流轉受生。雖觀是身其性無我。而無厭倦成熟眾生。雖觀是身我寂滅性。而不墮彼永捨寂滅。雖觀身空無相遠離。而不墮於遠離邊際。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淨無有染污。具足一切清淨身業。得清淨相莊嚴之身。既具如是莊嚴身故。為諸天人之所歸仰。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此身法隨身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是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於一切善道眾生起大慈心。不為貪欲隨眠所惱。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不為瞋恚隨眠所惱。雖復受諸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為無明隨眠所惱。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離。又能令彼一切眾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又作是念。此諸眾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能了知諸受出離。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癡。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諸眾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

        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舍利子。復以何等智慧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受。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如是廣說若內若外。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等相是名為受。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差別之相。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所謂一心了別諸境。或說二受。謂內及外。或說三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或說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或說五受。所謂思惟如是五蘊。或說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處。或說七受。謂七識住。或說八受。所謂八邪方便之相。或說九受。所謂九位眾生所居。或說十受。所謂十善業道等。舍利子。如是廣說。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緣境隨所作意。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說受無量。何以故。眾生無量故。隨有眾生各具如是無量諸受。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隨受觀。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方便善攝一切眾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若諸菩薩如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忘念。密護防守離諸散亂。觀察於心生滅散壞念念不住。於內於外不住不轉。是名菩薩正觀於心。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憶最初曾所發心。如是諸心生已即滅。離散變壞。不可了知詣何方所。又。我所有無量諸心。積集善根生已即滅。離散變壞無有方所。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若迴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復作是念。此緣起法因果不壞。雖復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有作用。無有主宰。然此諸法依止因緣而得生起。我當隨其所欲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相應行。終不捨離是心法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尸羅。皆為迴向神通作用。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焰。究竟盡滅。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辱之力。迴向積集莊嚴菩提。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離積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迴向成熟無量佛法。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覩見。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迴向諸佛勝三摩地。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別說智。迴向圓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緣。無生無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則名為善根積集。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住隨心觀。為求證得勝神通故。繫縛其心修學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說諸法。舍利子。如是住隨心觀。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力制御其心。成熟眾生而無厭倦。由是菩薩住隨心觀故。不為心盡不為心滅。安住於心。但為令心遠離生死相續結縛而安住心。又復以諸心念智力。安住諸法無生無起正決定性。而不退墮二乘地中。又以是力持心相續。乃至成滿一切佛法。一剎那心相應妙慧。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觀於法及以非法。此中何者以定為法。謂無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為法。復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

        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或名非法。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並名為法。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並名非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是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無少煩惱可積可集。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由如是故。說此諸法與虛空等。

        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復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雖復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又不捨離無生實際。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安住念故。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而此正念無散無失。乃至後際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堅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三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九〉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四正勝道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般若波羅蜜多故。道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二者。已生惡不善法。為永斷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三者。未生善法。為生起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四者。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圓滿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四種又亦名為四種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所言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者。是謂如理作意故。發勤精進者。是謂不捨如理作意故。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者。是則名為如理觀察。何以故。由如理方便故。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何等名為惡不善法。復以何義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惡不善法。所謂尸羅戒所對治。定所對治。慧所對治。云何名為戒所對治。舍利子。言對治者。所謂犯戒及餘一切。發起毀犯尸羅之法。諸妙戒聚之所對治。如是名為戒所對治。

        舍利子。何等名為定所對治。所謂違犯軌則及餘一切。引心亂法。諸妙定聚所對治法。如是名為定所對治。舍利子。何等名為慧所對治。所謂毀犯於見及餘一切。能引諸見纏障蓋法。諸妙慧聚之所對治。如是名為慧所對治。舍利子。諸如是等並得名為惡不善法。若諸所有如理作意。不令如是惡不善法得生起者。是則名為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已生惡不善法為永斷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若諸惡不善法積集於心。無方無處及諸惡不善法現行覺心。依止於因緣所緣而得生起。何等名為緣境生起。所謂因淨妙相而起貪心。損壞相故而起瞋心。無明相故而起癡心。爾時。菩薩便住如是如理思惟。不淨相故貪欲寂靜。慈愍相故瞋恚寂靜。緣起相故愚癡寂靜。是諸煩惱雖由作意永息滅故。假立言說名為寂靜。而實寂靜無別可得。但為斷滅平等性故。現觀諸法。即以此法而名正勝。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未生善法為欲生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義者文句無量。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無量善法皆應積集。由是文句而有無量。舍利子。當知菩薩一切善根。樂欲為本。由精進故。便能積集一切善根。何以故。由如是法攝持安住故。一切善根皆得究竟。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圓滿便生欲樂。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義者。當知即是迴向菩提。何以故。由迴向菩提。所有善根無復失壞故。所以者何。以彼菩薩不依三界而發心故。舍利子。若諸菩薩不依三界修習善根。又復迴向一切智者。當知所有一切善法。則為究竟無能有盡。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正勝。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如是四種道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五分道善巧。舍利子。何等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信根。舍利子。如是信者信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信受如是處生死中世間正見。由此信故。菩薩摩訶薩依趣業報。乃至失命因緣終不興意造諸惡業。二者。信受如是諸菩薩行。由此信故修行正行。終不起意樂證餘乘。三者。信受如是勝義了義甚深緣起。一切諸法無我無有情。但是言說之所假立。唯空無相無願之相。由此信故。有情見趣及諸隨眠不復增長。四者。信受如是力無畏等一切佛法。既信受已離疑離惑。修集一切所有佛法。舍利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摩訶薩信根。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進根。所謂信所信法。由精進根而得生起。即以此法名精進根。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念根。所謂諸法由於精進之所積集。以念根力而不失壞。即以此法而為念根。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定根。所謂諸法由念根力所不失壞。即彼諸法以定根故攝住一緣故名定根。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慧根。所謂諸法由定根故攝住一緣。即彼諸法以慧根力觀達明了故名慧根。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五增上根。無間相續修行正行。能速圓滿一切佛法。亦速趣入授記別地。

        舍利子。譬如外道具五通仙。若諸胎藏男女二形猶未生起。終不為彼妄有授記。如來亦爾。若諸菩薩未具成就如是五根無間相續。終不為彼而授記也。舍利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五分道法。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便能修習如是五分道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道善巧者復有五分。何等為五。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信力。舍利子。是諸菩薩清淨勝解忍受決定。堅固難壞。不可制伏。設有惡魔化為佛像。到菩薩所為作障礙。令是菩薩於正法智及勝解脫。欲使遠離情不欣樂。又作是言。如是法者非佛正教。舍利子。假使四大之性互相轉變。終不能使成就信力。勝解菩薩為魔惑故信力傾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信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精進力。舍利子。所謂菩薩發勤精進方便修習一切善法。於彼諸處獲得堅固住持之力。由是力故。乃至彼處所為之事未終究竟。於其中間。無有一切天及世間於是菩薩住持之力。能令移動不住本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精進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力。舍利子。諸菩薩等於彼彼法由安住念。令心安住。無有能令移動散亂。是菩薩摩訶薩由念持力。善能摧滅一切煩惱。而無有能制伏此念。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念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三摩地力。舍利子。諸菩薩等安住遠離諸靜慮支。雖復觀察一切音聲諸語業道及音聲刺。而不能障最初靜慮。是諸菩薩雖以如是一切善法。尋伺推求無量諸法。而不能障第二靜慮。是諸菩薩雖復安住所生歡喜。而不能障第三靜慮。是諸菩薩雖為成熟一切眾生攝受正法不住於捨。而不能障第四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種靜慮。一切靜慮所對治法不能制伏。又。是菩薩雖於三摩地安住不捨。而不隨彼定力受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三摩地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慧力。舍利子。是智慧力堅固難伏。所謂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所不制伏。如是智力又是菩薩生生之處。乃至世間已行正行。工巧業處難作難解。而諸菩薩於彼一切。不由師教現前了知。舍利子。是諸菩薩又於一切出世間法。謂能救度諸世間者。菩薩摩訶薩以智慧力悉能攝受。不為一切世間天人之所制伏。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慧力。如此等相。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五分道善巧。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如是五分道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覺分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七種覺分。何等為七。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安覺分。等持覺分。捨覺分。是名菩薩摩訶薩七種覺分。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念覺分。所謂諸菩薩由依如是正念力故。隨覺諸法。觀察諸法。尋思諸法。了達諸法。簡擇諸法。鑒照諸法。是菩薩摩訶薩由念力故。隨覺一切諸法體相。舍利子。何等名為了達諸法自體相智。謂由念力覺一切法自體相空。若諸菩薩通達此者。是則名為念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擇法覺分。謂諸菩薩具足簡擇八萬四千諸法藏智。隨彼諸法應當簡擇。如是簡擇所謂了義。如是了義由不了義。不了義者由世俗義。世俗義者由勝義義。勝義義者由假施設。假施設者由勝決擇。此勝決擇是名簡擇。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擇法覺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精進覺分。所謂菩薩即於如是念擇法喜安定捨智。攝受欣樂。勇猛勢力欲無退減。正勤策勵不捨善扼。為道現觀所發正勤。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精進覺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喜覺分。謂由菩薩於法生喜便喜悅法。由喜悅法故心不沈沒。不沈沒故生清淨喜。由喜清淨故。身心安隱離諸煩惱。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喜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安覺分。所謂菩薩由身安故獲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諸煩惱遠離一切所有蓋障。於所緣境其心安住。如是便入於三摩地。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安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三摩地覺分。所謂菩薩以是定心覺知於法。非不定心。何以故。若心得定覺了諸法。終不發起諸愛見等纏障邪覺。唯除於法平等實性。心定趣入覺一切法平等之性。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三摩地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捨覺分法。所謂菩薩於能順憂喜分法。心無執著。於諸世法心不攝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動。無欣無厭。無愛無恚。唯能隨順修習聖道。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捨覺分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於是等七覺分法通達善巧故。便樂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習覺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道分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八聖道分。何等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三摩地。如是名為諸菩薩等八聖道分。

        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見。舍利子。謂眾賢聖出世間見。如是見者非我見起。非有情見起。非命者見起。非數取者見起。非斷見起。非常見起。非有見起。非無有見起。非善見起。非不善見起。乃至非涅槃見起。舍利子。若諸菩薩遠離此見。是則名為菩薩正見。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正思惟。舍利子。若諸菩薩由此思惟。則能發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如是思惟終不發起。若諸菩薩由此思惟。便能生長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解脫智見聚等諸功德者。如是思惟諸菩薩等恒常發起。舍利子。若有菩薩成就此法。是則名為正思惟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語。舍利子。謂諸菩薩如是語言。不自損惱不損惱他。不與眾生共相交諍。由是菩薩成就是語。能入聖道故說名為菩薩正語。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業。舍利子。謂諸菩薩終不造作黑黑報業。若業能感白淨果報。若業能盡一切諸業。如是業者方便發起。舍利子。是諸菩薩即以此業而為白業。業為依趣精勤方便修平等業。如是名為菩薩正業。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命。舍利子。謂諸菩薩所有聖種杜多功德。不諂不誑不懷浮詐。於諸乞求性離逼切。易滿易養。於彼軌則奉而修行。不生慢緩。於他利養不興嫉妬。於自利養而生知足。於聖所開不深染著。而常清淨自守命行。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菩薩正命。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正精進。舍利子。是諸菩薩若於聖者所不開許。貪瞋癡等煩惱隨眠及諸邪行。於是法中發勤精進者。菩薩不樂行於精進。若諸正勤為聖諦攝。趣入聖道能至涅槃。引發正行。如是精進。為諸菩薩所樂修學。即以此法名正精進。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念。舍利子。謂有諸念極善安住性非下劣。心善正直無有邪曲。能觀生死所有過患。與大涅槃為歸趣路。若諸菩薩於如是念恒正憶持。為令聖道不忘失故。即以此法名為正念。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三摩地。舍利子。三摩地者。若於正性平等則於一切法平等。諸菩薩等安住如是三摩地已。為欲解脫一切眾生故。趣入正性。如是正定是無盡道。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為諸菩薩證現觀故宣說開示。是則名為菩薩正定。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八聖道分。若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勤修是八聖道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道善巧。道善巧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名為二。舍利子。何等名為奢摩他道。舍利子。謂諸菩薩其心寂靜。深極寂靜。最勝寂靜。無有散亂諸根憺怕不掉不舉。離諸躁擾及以惛沈。安靜密護離諸諂曲。調順堪能樂常獨處。離彼諠閙樂遠離行。身無塵染心無惑亂。於寂靜門思惟作意。離諸惡欲無所希望。遠諸大欲歡悅知足。正命清淨正行圓滿。密護威儀知時知分。易養易滿善知其量。常樂思擇無高無下。弊鄙麁言性能堪忍。於相應門發心安住。樂處閑室於靜慮分作意緣念。生起大慈引發大悲。安住大喜修習大捨。從初靜慮乃至八定次第證入。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奢摩他道。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無量諸奢摩他資糧正行。諸菩薩等於此資糧方便趣入。如是又名奢摩他道。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毘鉢舍那道。謂諸菩薩於妙慧分修習聖道。於諸法中發起如是無作觀智。又復發起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觀智。於諸蘊中起法觀智。於諸界中起法界觀智。於諸處中起空聚落觀智。於諸眼中起照了觀智。於緣起中起不相違觀智。於諸見趣起遠離觀智。於諸因果起業報觀智。於所應得果起作證觀智。於所入正性起趣入觀智。

        舍利子。毘鉢舍那者。所謂於諸法中起如理見。於諸法中起真實見。於諸法中起不變異見。於諸法中而起空見。於諸法中起無相見。於諸法中起無願見。又。舍利子。毘鉢舍那者。非以有因故觀。非以無因故觀。非以生滅住因故觀。非以有所得因故觀。何以故。菩薩於此都無所觀而復觀察。不見而見。見而不見。舍利子。若諸菩薩作是觀者名如實觀。名真實見。亦名證得毘鉢舍那善巧方便。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觀中。雖復發起如是觀解。而不墮彼無所為作。亦不遠離善根加行。若諸菩薩成就是者。是名菩薩摩訶薩毘鉢舍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道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道相如是。我若略說菩薩道者。則唯有一趣道善巧。舍利子。何等是耶。所謂菩薩獨一眾表無有與等不假伴助。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由自攝受精進勢力。清淨欲解被堅固鎧。何以故。由是菩薩不由他悟。不緣於他自所建立。自力所起。嚴備如是堅固甲鎧。舍利子。是諸菩薩興發是念。如是甲鎧一切眾生所不能擐。我今獨擐如是甲鎧。一切聖賢諸新發意未住正位諸菩薩等。所未曾擐我今獨擐。

        爾時。菩薩又作是念。我於今者嚴備如是。豈令布施自在度我。我當自在度彼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及般若等。豈令自在而度於我。我當自在先度於彼。又作是念。我於今者。豈令波羅蜜多發起於我。我當發起波羅蜜多。如是廣說一切善根。皆當因我而便發起。不令善根發起於我。

        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不假伴助自能建立。謂我獨一無有等者。當坐堅固勝金剛座。自以勢力摧伏魔軍。用一剎那相應妙慧。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若諸菩薩起如是等欲解方便決定觀察。是名菩薩摩訶薩趣一道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趣一道善巧。舍利子。諸如是等道善巧相。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道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舍利子。謂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修緣起者處密靜室。作是思惟。如是世間純大苦聚。從於何所而得集起。既思惟已。便自了知如是苦聚。由不如理作意集故無明集起。無明集故諸行集起。諸行集故諸識集起。諸識集故名色集起。名色集故六處集起。六處集故諸觸集起。諸觸集故諸受集起。諸受集故諸愛集起。諸愛集故諸取集起。諸取集故諸有集起。諸有集故而生集起。生集起故老死愁歎憂苦逼惱皆悉集起。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彼諸法雖復集起。無作無用無有主宰。如是諸法諸善為因。不動為因。涅槃為因。彼一切法從緣生起。無有主宰。亦復如是。若諸眾生下根為因。中根為因。上根為因。諸業為因。因果流轉亦復如是。舍利子。如是一切有所取法因緣和合而得集起。菩薩一切悉能了知。如是名為緣起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由何滅故彼諸法滅。既思惟已便自了知。由不如理作意滅故而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便滅。諸行滅故乃至純大苦聚滅。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法智。是則名為緣起善巧。

        舍利子。是諸菩薩又作是念。因依正法依止諸緣依止和合得修諸善。是法若由諸因和合依止諸緣則。此法等不依止我。不依有情。不依命者。不依數取。是則此法不可稱量。舍利子。諸菩薩等若能如是如理觀察。是則名為緣起善巧。又復觀察一切佛法。皆菩提相緣所起相。觀諸緣起皆盡滅相。以能觀待諸眾生故。而不趣入畢竟寂滅。是則又名緣起善巧。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緣起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遍攝一切有為無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應修善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所謂妙善身行。妙善語行。妙善意行。是則名為有為善巧。云何名為無為善巧。即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畢竟無為菩提。迴向無為菩提妙觀。又復迴向於薩伐若。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即是積集五到彼岸。何等為五。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是名有為。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則五到彼岸不可厭毀。如此妙智又能積集諸到彼岸資糧善法。信解無漏無上菩提。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以無礙光照諸眾生。以四攝法攝諸眾生。是名有為。若觀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取無執。於四攝法方便善巧。愛樂信受無為等覺。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不斷能令生死相續結縛。而復永斷能令生死相續煩惱。任持菩提結縛相續一分結縛不復現行。是名有為善巧。若復修習空無相願。諸法正智現觀善巧無上菩提。不由他緣於無為法而復作證。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謂諸菩薩雖行三界。而不為彼三界煩惱之所染污。如是名為有為善巧。雖具通達一切三界出離之法。而不墜墮出離界中。是則名為無為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者。是則名為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圓滿證入一切智智。即一切時智慧善巧。即此名為諸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一切法善巧。如是。舍利子。若有依菩薩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慧分別善巧通達。修習如是十種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妙慧。云何名為到彼岸義。舍利子。所言慧者。謂能解了一切善法。是現見慧。隨順通達一切法故。是真量慧。如實通達一切法故。是通達慧。一切見趣諸纏縛法不為障故。是離願慧。永離一切欲求願故。是安悅慧。永息一切諸熱惱故。是歡喜慧。緣法喜樂無斷絕故。是依趣慧。於諸義智皆現見故。是建立慧。建立一切覺品法故。是證相慧。隨其所乘證得果故。是了相慧。善能照了是智性故。是濟度慧。救度一切諸瀑流故。是趣入慧。能趣正性無生法故。是策勵慧。振發一切諸善法故。是清淨慧。離先隨眠煩惱濁故。是最勝慧。昇陟一切諸法頂故。是微妙慧。以自然智隨覺法故。是離行慧。更無雜染三界法故。是攝受慧。一切賢聖所攝受故。是斷願慧。除遣一切相分別故。是捨逸慧。遠離一切愚黑闇故。是方便慧。安住一切瑜伽師地者所成就故。是發趣慧。當住一切聖智道故。是照明慧。除滅一切無明瀑流翳暗膜故。是施明慧。開導一切猶如眼故。是無漏慧。慧眼超過邪僻路故。是勝義慧。照了如是大聖諦故。是無別慧。善調順故。是光明慧。諸智門故。是無盡慧。遍於一切隨行照故。是無滅慧。常廣見故。是解脫道慧。永斷一切取執縛故。是不離處慧。不與一切煩惱障法而同止故。

        舍利子。如是慧相我今略說。當知菩薩摩訶薩更有無量無邊諸慧。何以故。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心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業智行。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欲解。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觀察智。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諸煩惱門。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廣大慧門。如是乃至一切聲聞獨覺及正等覺所有遍智。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所行處。舍利子。如是等一切慧處。諸菩薩摩訶薩皆於其中精勤修學。是則名為菩薩妙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到彼岸義。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所知諸妙善法能到彼岸者。當知皆是到彼岸義。又。舍利子。如上廣說一切慧句。應知皆是到彼岸義。又。諸菩薩修行差別圓滿之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如是一切智智圓滿之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於諸一切為無為法無執著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能善覺悟無量生死大過失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一切諸法有能開悟不覺者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有能開示無窮盡法寶藏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無障解脫圓滿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覺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平等義。當知是為到彼岸義。最勝決擇善巧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遍行一切眾生界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無生法忍圓滿之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不退轉地究竟滿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清淨修治諸佛土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成熟一切眾生義者。是則名為到彼岸義。往詣道場昇菩提座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畢竟摧伏諸魔軍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一切佛法皆圓滿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於菩薩藏差別法門正安住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舍利子。若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正修學已。我說是等則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得究竟。

  復次。舍利子。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皆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請求受持讀誦通達義理。廣為他說分別顯示。何以故。舍利子。若有於是菩薩藏經。殷重聽聞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解說者。當知是人必定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在在所生一切微妙功巧業處究竟通達。二者。在所生處常居高族榮望當世。三者。所生之處有大威嚴勢力自在。四者。凡所言令一切皆從無不信伏。五者。所生之處具大豪富。六者。在所生處恒為天人所加愛敬。七者。生處人中常為輪王得大自在。八者。所生常得為天帝釋。九者。若生色界為大梵王。十者。在所生處常不遠離大菩提心。舍利子。受持經者。則為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說開示。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不與尼伽蘭陀邪論相雜。二者。不起我見。三者。無有情見。四者。無命者見。五者。無數取見。六者。不起斷見。七者。不起常見。八者。一切世務情無顧及。九者。恒發勝心樂欲出家。十者。若聞經典速能受持悟解深義。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正念。二者。成就正覺。三者。成就正趣。四者。成就志勇。五者。成就正慧。六者。得具無難。七者。憶本生事。八者。性薄貪欲無猛利貪。不為重貪之所燒惱。九者。性薄瞋恚無猛利瞋。不為重瞋之所燒惱。十者。性薄愚癡無猛利癡。不為重癡之所燒惱。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者。成就捷辯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為讚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獲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常樂遠離諸不善友。二者。常樂親近諸善知識。三者。能緩諸魔所有繫縛。四者。摧殄諸魔所有軍陣。五者。善能訶厭一切煩惱。六者。於一切行心恒捐捨。七者。違背一切向惡趣道。八者。歸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說一切越度生死清淨之地。十者。巧能隨學一切菩薩所行軌則。又能奉行諸佛教勅。如是名為十種功德稱讚利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尋義趣明了通達。復能為他廣說開示。當知是人則為獲得如上功德稱讚利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聰叡者慧無邊  妙能通達法及義 

     尊勝文詞善圓具  由持如是大經王 

     常獲豐饒法寶藏  恒欣悅意行法施 

     發生最上勝歡喜  由持如是大經王 

     多眾生聞說法者  證斯廣大勝功德 

     我當云何說是法  如持經者之所獲 

     證獲如斯最勝慧  於正法所終無壞 

     由念發生微妙智  能說無上智依處 

     勤求善說正法句  最勝眾聖所稱讚 

     常聞發起超勝行  由持如是大經王 

     慧者聞已持深義  於諸文句無妄執 

     常隨理趣而觀照  增長妙智量無邊 

     無邊妙智無邊義  第一義解諒難思 

     遍遊十方廣稱讚  聞經勝利無窮盡 

     極善微薄貪瞋癡  獲得第一心清淨 

     由聞如是大經王  功德勝利無邊際 

     雖獲勝財無放逸  稱量財義誰堅固 

     深達世財非有實  於財無戀趣非家 

     出詣閑靜住中林  於彼惛沈常遠離 

     聽聞淨法曾無厭  靜慮正教無慳悋 

     請問疑難世導師  聞已為他廣開釋 

     由斯增長微妙智  於白淨法終無退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是經典精勤修學行菩薩行。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方便修學正法之要。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

──大唐玄奘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十〉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往昔過去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如是四無量法及說六波羅蜜多已。爾時。彼佛復告精進行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來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恒處長夜攝諸眾生。何等為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

        童子。云何名為如是攝法。童子。所言施者具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心意清淨。言愛語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善言安慰。言利行者。隨諸眾生所有義利皆令成熟。言同事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行平等心成其義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諸菩薩發意行捨。言愛語者。方便無斷。言利行者。深心無悔。言同事者。迴向大乘。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隨慈心而行於捨。言愛語者。常不捨離歡喜之心。言利行者。成就大悲心。恒欣樂利眾生事。言同事者。修捨平等無有高下。心恒迴向一切智智。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如法求財。常思行捨拯濟貧乏。言愛語者。既施財已重復安處令住法義。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攝受。言同事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究竟發起一切智心。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一切所有內外諸法悉皆捨離。言愛語者。於一切法功德智慧無所祕惜。言利行者。棄捨自利專務利他。言同事者。總攝財物如置掌中。隨緣惠施情無憂慼。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言利行者。謂為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

        復次。童子。所言法施若為往返求聽法者。如佛正教不亂宣說。言愛語者。以微妙音開示正法。言利行者。謂以衣服飲食床敷醫藥及餘隨用什物眾具。於求法者及說法者。但有匱乏即便給施。言同事者。常起深心無間說法。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由是菩薩了知法施諸施中上常行法施。言愛語者。謂所演說利益之事。言利行者。演暢其義不依於文。言同事者。欲令圓滿一切佛法。常為眾生如應敷化。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所謂柁那波羅蜜多。言愛語者。所謂尸羅波羅蜜多及以羼底波羅蜜多。言利行者。所謂毘利耶波羅蜜多。言同事者。所謂靜慮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初發心一切菩薩。言愛語者。謂已發行一切菩薩。言利行者。謂不退轉一切菩薩。言同事者。所謂繫屬一生諸大菩薩。

        復次。童子。言布施者。為欲堅固菩提根本。言愛語者。為欲成就菩提萌芽。言利行者。為欲開發菩提妙花。言同事者。為欲成熟菩提勝果。

        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種攝法。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以如是等四攝之法。處於長夜攝受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童子。如是攝法無量無邊。皆說名為菩提之道。

  舍利子。爾時。薄伽梵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是精進行童子開示如是大菩提道。時。彼童子具於佛所聞是法已。又聞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得大歡喜。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床敷醫藥什物眾具。持以奉獻大蘊如來及聲聞眾。如是乃經九十六拘胝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菩提大願。雖作如是無量功德。而大蘊如來未與童子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舍利子。汝謂彼時精進行童子豈異人乎。勿作餘疑。即我身是也。我於彼佛所。以諸供養奉佛及僧。經爾所歲。又復起發大菩提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從大蘊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名曰寶性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寶性如來有八十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其心自在。證得第一波羅蜜。

        時。彼世中有轉輪聖王名曰善見。七寶來應。所謂成就金輪乃至主將兵寶。是善見王以其輪寶威四天下。正法治世名為法王。仁德育物眾所欣重。國界人民居住寬博。所治大城名曰圓滿。東西長十二踰繕那。南北廣七踰繕那。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甚可愛樂。多諸財寶資具充溢。

        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曰善慧。其家巨富財寶充積。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眾德本。舍利子。時。薄伽梵寶性如來觀是長者深心欲解。作是思惟。此大長者善根已熟。堪為如是大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既了知已。便往其所現大神變。上住虛空結跏趺坐。為彼長者開菩提道。又復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舍利子。爾時。善慧聞佛開示大菩薩道。又聞讚說三世佛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即以上妙衣服肴饍飲食及餘資具。以用奉獻寶性如來及弟子眾。經於千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微妙大願。雖作如是廣發眾行。然彼如來未為授記。

        舍利子。汝謂爾時善慧長者豈異人乎。勿餘異疑。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雖以種種供養奉佛及僧。并起廣大菩提勝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云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舍利子。自寶性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曰放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以何義故佛名放光。舍利子。當於爾時。有王出世名曰勝怨。所都大城名盛蓮花。安隱豐樂人民熾盛。財寶眾具充積流溢。王有大臣婆羅門種名曰光主。其家巨富。財產倉庫具足盈滿。而是大臣為勝怨王偏所愛重欣慕其德。常所見遇情無厭逆。舍利子。時。勝怨王割所王國四分之一。賜此大臣封以為王。時。光主王治于小國以法御世。不行邪抂。舍利子。是光主王於後異時誕生太子。形貌端正眾所樂觀。成就第一圓滿淨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莊嚴。又於王子一切身分皆放光明。猶如日輪之所照耀。因為立號名曰放光。

        舍利子。時。光主王召集國中諸婆羅門善占相者。皆悉集已。便示王子令其相之。諸婆羅門既覩相已。便作是言。今此王子定當作佛。時。光主王即以王子付諸養母。其後不久身相長大聰叡明達。

        時。淨居天處色究竟天宮。以通智力知是王子將登正覺。便於彼沒來至放光王子菩薩所止處已。右遶菩薩即於其前。說是頌曰。


     非謂安處大王宮  能生清淨勝功德 

     要假仙幢袈裟相  果證無上妙菩提 

     盛壯須臾若流逝  迅速過於大猛風 

     不可憙樂弊衰老  摧壞世間之所愛 

     衰老能令薄勢力  難得欣樂趣非家 

     大仙今者極盛年  宜當及時發精進 

     善哉善哉大慧者  善哉善哉大超悟 

     善哉善哉速出家  定成堅固正等覺

 

  舍利子。時。放光菩薩摩訶薩為淨居天所開悟已。以清淨信趣於非家。當出家夜。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世尊便以如是廣大名稱出現世間。號曰放光如來。十號具足。為諸天人之所讚頌。時。勝怨王聞光主王子出家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曰放光。即便往告光主王言。我聞卿子出家成佛。不審世尊大慈悲故。能來降不。若不垂愍至於此者。我當嚴備四種力軍。往如來所躬事奉敬。

        舍利子。時。光主王即集大臣守衛軍眾具宣是事。諸大臣言。王於今者應自往詣放光如來諮問是事。大悲世尊愍眾生故。為欲往彼勝怨王所。為不往耶。時。光主王即便嚴駕與諸大臣侍衛導從。往如來所。既到彼已頂禮佛足。即以上事具白世尊。時。放光如來告父王曰。大王當知。我今往詣勝怨王所。愍眾生故。

        舍利子。時。放光如來隨所樂欲別住一處勝怨王都。即與二十拘胝大阿羅漢出詣彼國。爾時。父王亦備四種強力軍眾隨從佛後。辦具種種上妙衣服餚膳飲食床敷醫藥及餘資具。供佛及僧。乃至隨逐如來到已王領國界之際。便禮佛足遶無數匝。涕泣哽噎辭退而還。

        時。勝怨王聞放光如來與諸大眾。將來詣此盛蓮花城。即便嚴飾所都大城。除去一切沙礫瓦石。清淨夷坦街巷道路。掃灑修治極令華麗。又以香水重增霑灑。散布名花量齊人膝。以妙香瓶列薰於道。敷置種種微妙寶衣。於上虛空張施幡蓋。作倡伎樂騰欝充滿。

        舍利子。時。勝怨王作如是等莊嚴。綺飾盛蓮花城大王都已。又下嚴勅擊鼓宣令。於此王都城之內外。所有花鬘及塗香等。無令有人輒自受用并將出賣。一切皆當奉獻供養放光如來。若違此令當加重罰。

        舍利子。時。勝怨王齎持種種花鬘塗香末香珍妙衣服幢幡寶蓋。鼓擊種種諸妙音樂。又設羽儀現大嚴備。以王威勢出所都城。為欲瞻仰彼如來故。并申禮拜陳諸供養。與四種軍及王城內所有婆羅門長者居士豪族類等。往詣佛所。既到彼已。時。勝怨王最先頂禮彼如來足。復以種種花鬘塗香末香上妙衣服幢幡寶蓋供養如來。自供養已。復令王子大臣及諸侍衛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亦如大王廣修供養。

        舍利子。時。勝怨王既供養已。具歡喜心具妙善心。具離蓋心具適悅心。與諸群臣而隨佛後。

        舍利子。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珍寶。住大雪山王側。五百儒童以為弟子。眾人所宗名德遠被。善持藝術。於三毘陀經達到彼岸。又於尼揵荼書及計羅婆論。分別字論。伊底訶婆論。五分記論。隨順世論。祠祀呪論。丈夫相論。於是等論皆善通達。及以自宗師傅三明大教。曉其理趣妙識開遮。

        舍利子。是婆羅門有一儒童近住弟子。名曰迷伽。受學珍寶備通幽旨。藝術經論並皆明達。智與師齊堪為導首。時。彼迷伽白其師曰。大師當知。所學經論皆已通達。我今當返自所生地。云何奉酬大師恩德。時。師告曰。伐瑳迷伽。夫為弟子欲報師恩。當以財寶方陳厚意。所謂何等。若辦五百羯利沙鉢那者。足表深心。

        舍利子。爾時。迷伽儒童奉師教已。致敬右遶辭退而行。遍遊村城亭館國邑王都。處處追覓謝師財寶。既具集已將陳酬報。漸漸往詣盛蓮花城。遙見王都種種嚴飾明發華麗甚可愛樂。即問傍人。今此王都有何盛事。榮飾周布莊嚴乃爾。傍人答曰。卿不知耶。今日放光如來應正等覺與八十拘胝大阿羅漢。八萬四千諸大菩薩將入此城。其中人民當行大施當興大福。由斯事故致此莊嚴。時。迷伽儒童忽聞如是佛名之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竊自惟忖。諸佛如來出世甚難。極難得值過烏曇花。又似盲龜難遇浮孔。百千大劫時或一遇。我今奉見甚為希有。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當更求財用酬師德。

        舍利子。當於爾時。有一女人齎持七莖殟鉢羅花從市而來。迷伽告曰。何處得此水生花來。女曰。我於某處賣花鬘所。以五百羯利沙鉢那買得此花。迷伽告曰。今酬本價能與花不。女曰。不然。又曰。若不許者。今有五百羯利沙鉢那。汝當獨取此七莖花。二人當共為可爾不。女曰。卿用此花為作何等。告曰。將用奉散放光如來。女曰。如卿所言。從今已往。於諸有趣常能降及為我夫者。當以此花持用相委。爾時。迷伽便報女曰。止止。女人。勿作是說。何以故。汝女人性掉動輕轉多諸放逸。汝之所言不足收採。又我當於阿僧企耶劫。修集佛法廣行布施。或以金銀珍寶珊瑚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象馬駝驢牛羊群畜。乃至或捨大國王位車輅服飾內宮妃后男女眷屬。或捨手足耳鼻皮肉骨髓髻中明珠眼目頭首。大略而言。無有一切內外之物於我施門而不捨者。或復有時當捨於汝。入佛法中以信出家趣於非家。汝性掉動輕轉放逸。或當爾時於我大捨而為障礙。其女報曰。審如所言。我為大利。縱使卿今賣我此身。乃至充一羯利沙鉢那者。終無異心於施留礙。或復割截我身段段捨施。定無留礙修集佛法。迷伽告曰。若能如是。此則為可宜速與花。

        爾時。女人持花授與。迷伽取花。便即往詣放光佛所。遙見如來為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前後圍遶。威儀庠序導眾而前。乃至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彼而來。於世尊所心生淨信。以無量種清淨歡喜深愛重心。前詣佛所恭敬禮拜不勝欣慶。又見多人以諸大價微妙衣服。為供佛故敷施行道。便作是念。我今雖無上妙衣服。唯有所著弊鹿皮衣。當敷道中藉如來足。作是念已。脫衣布地。

        爾時。諸人競取皮衣。遠棄他所。咸生蚩責。云何為是含靈中寶敷設如此弊鹿皮衣。時。彼迷伽即便馳往四衢道邊泥濕之處。取鹿皮衣敷置其上。作如是念。放光如來大慈悲者。加哀憐我。以遍照眼及遍照智。賜觀所為希願。以足蹈我衣上。

        爾時。如來愍其所念。便以足趾蹈鹿皮衣。迷伽見已。心生慶悅踊躍歡喜。即以所持殟鉢羅花。用散佛上。於時。復有無量天子住虛空中。以天曼陀羅花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利花及天栴檀末香俱散佛上。作天音樂詠天清歌。遍滿虛空大興供養。時。彼迷伽所散之花列住空中。乃復變成無量千數殟鉢羅花葉。皆垂下合成花蓋隨佛而行。迷伽見已。倍復踊躍心生淨信。於如來前。解十二年金色髮髻以布于地。便發無上菩提大願。若我來世當成如來應正等覺審不虛者。唯願今者放光如來授手安慰。又發堅固勢力弘誓。作如是言。若使如來不以足趾蹈金色髮授手安慰。及不授我菩提記者。我終不起。即於此地乾枯命終。

        舍利子。爾時。放光如來應正等覺具遍照眼及遍照智。於三世中無事不達。知彼迷伽意欲解已。便舉足趾躡其髮上。即便右顧如龍象迴。告諸聲聞一切大眾。汝等苾芻勿蹈其髮。所以者何。此儒童者。却後過阿僧企耶劫。當成如來應正等覺號釋迦牟尼。

        舍利子。是時。迷伽聞佛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證得百千那庾多拘胝無動諸定。又以神通智力。觀見東方過殑伽沙等無量諸佛皆為授記。作如是言。儒童當知。汝於來世經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無量如來。皆如東方諸佛授記。

        舍利子。迷伽儒童既蒙諸佛授記安慰已。從虛空下來詣佛所。以信捨家趣於非家。修習堅固清淨梵行。

        舍利子。汝今於此無生疑惑。謂彼往世迷伽儒童是餘人乎。勿作是觀。即我為彼儒童菩薩。我於爾時。以是五莖青色蓮花奉散彼佛。復解金髮敷置道上。興如是行便蒙授記。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受如來記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明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復應修行無相正行。何以故。我憶往昔未得值遇放光佛前。無有一切白淨行法不修行者。雖作如是無量勤苦。然不蒙佛為我授記。所以者何。由修諸行皆有相故。從是已後。我方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隨所聞已安住正行。如是行者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行如是等無相行已。放光如來乃為授記。

        舍利子。我憶往昔最初得見放光佛時。便得超過一切有相有功用行。又初見佛便能隨覺一切法性。又得通達一切諸法自性無生。從是已後放光如來乃為授記。作如是言。迷伽儒童。汝於來世過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當授記時。我便證得無生法忍。舍利子。證得何等無生法忍。所謂證得一切色法無所得忍。證得受想行識法無所得忍。證得蘊界處法無所得忍。

        舍利子。言得忍者。是則名為忍受諸法都無所得。何以故。非於證得如是忍時。世間之法而復現行。非異生法。非諸學法。非無學法。非獨覺法。非菩薩法。非諸佛法而復現行。所以者何。由一切法不現行故。說名得忍。由一切法畢竟無得亦無所得故名得忍。又。是忍者於一剎那盡一切相及諸所緣故得名忍。又。是忍者不忍於眼。不壞於眼及諸所緣故名得忍。不忍於耳鼻舌身意。不壞於意。如是忍者無盡境界。如是忍者非趣境界故名得忍。

        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為如來授記證是忍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安住正行。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如是等法名為正行。

  爾時。大眾中有長者子。名那羅達多。從薄伽梵聞說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聞讚歎諸佛菩薩勝功德已。即從坐起披一肩衣。以右膝輪安置于地。向佛合掌頂禮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先為諸長者等廣說諸法相續不絕。如是開示如是教導。皆令證得阿羅漢果。即於此生盡老死際。而未聞說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讚歎諸佛菩薩功德。我幸大利今具得聞。竊生是念。如是大乘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現前親聞佛說受持領悟開顯諸法。如是法者分別諸法無所依執。無我我所無有攝受。世尊。我作是念。如是妙法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如是法者我當修集。世尊。我今思惟一切乘中為無上者。所謂佛乘。諸佛如來亦說此乘置為第一。最為無上。我從今日發起無上正等覺心。為欲利安多眾生故。為欲悲愍諸世間故。利益安樂無量天人。如佛建立諸大菩薩所有學處。我今皆當悉依隨學。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長者子。善哉善哉。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難證信甚難修習。汝今乃能深發是意。時。長者子白佛言。世尊。無上菩提雖復甚難證信修集。然我今者發起如是勇猛精進。必當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又。我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奉修牢強定無退轉。世尊。我於今者發大弘誓。假使發菩提心如殑伽沙數。方證無上正等覺者。我於是事彌增精進。乃至如上一一發心。經如殑伽沙等劫。乃至隨是發菩提心。一一所發要由斬截殑伽沙等身分頭首。方能起者是菩提心。雖復經履如是勤苦。我於是中倍加精進。終不放捨無上菩提。何以故。縱逢如是諸苦難事猶應修集。藉斯緣故必證菩提。何況為證無上菩提。受諸安樂而不修學。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性高廣具足周大無上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有涯際不可宣說。雖復諸佛無障礙智。經歷百千拘胝那庾多劫。以諸言音說此菩提。非易可盡。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百千拘胝劫  乃發菩提心  雖眾苦所逼  不捨含生界 

     隨發菩提心  要斷諸身首  聚量高迷樓  我亦能堪忍 

     我安住菩提  利樂含生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遠彼聲聞乘  兼濟下乘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此乘為大乘  最上佛稱讚  我觀無與等  故欣樂菩提 

     為拔濟危厄  為脫三惡趣  為求是如來  出世現成佛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說是頌已。便自思惟。我今明達廣大佛法。如何不以教化妻子諸眷屬等。此非我宜。作是念已。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速疾還家。嚴辦種種諸供養具。與其七妻男女奴婢各有七人。齎持千雙上妙衣服。及諸花香供養之具。又與五百樂人相隨。疾出王舍大城。為欲奉見薄伽梵故。

        時。王舍城有多人眾見長者子與其眷屬速疾馳出。因而問曰。汝等今者有何怱遽。與諸眷屬將往何所。長者子言。諸善男子豈不知乎。今者如來應正等覺止鷲峯山。無量百千天人大眾前後圍遶。無數方便為諸眾生。分別開示廣大佛法故。我今者率領眷屬將往佛所。為求如是廣大佛法。為欲成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智慧。為欲種殖無上正等菩提善根。汝等若欲成就廣大諸佛法者。可共同詣彼如來所。當共種是廣大佛法無上善根。

        爾時。王舍城中人民之類聞長者子說是語已。有十千人皆樂隨從往至佛所。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與其眷屬及以隨從滿十千人。同時見佛頂禮佛足却住一面。時。長者子與諸俱來所有大眾。齎持花鬘塗香末香衣蓋幢幡。作倡伎樂歌詠讚歎供養如來。復以千雙淨妙珍服以覆佛上。時。長者子作是奉已歡喜無量。即於佛前說伽他讚。其頌曰。


     第一有情微妙者  成清淨行上菩提 

     能發無邊勝智見  如是我今修供養 

     昔無量劫多修行  為利眾生求大覺 

     證法自在現成佛  如是我今修供養 

     我與妻子眷屬眾  為利含識求菩提 

     并及多千人民等  同共歸依大覺者

 

  爾時。長者子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便白佛言。世尊。我今與此諸有情等至如來所。皆已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世尊哀愍此等。復為說法。當令一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又。我今者欲於佛所種諸善根。唯願世尊現為我證。當使如是善根力故。令諸眾生平等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獲無量廣大佛法。亦如今者現在世尊。

        時。長者子與諸眷屬五百樂工十千人眾。一心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同共至誠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唯願世尊憶持我等。是鄔波索迦始從今日乃至壽終。寧棄身命不捨歸趣清淨信心。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始從今日乃至菩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起增上勇猛之心。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亦如今者如來無異。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成佛之時。大眾圍遶如今無異。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度脫無量苦逼眾生。如今無異。時。長者子及諸來眾并五百樂工。作是誓已。復以種種微妙音樂供養如來。右遶三匝。

        爾時。世尊愍此等故。上昇虛空結加趺坐。時。五百樂工既覩如來現此神變。於世尊所倍生淨信。以佛威力。諸音樂器不假攝持自然上踊。住在空中無所憑據。作眾伎樂繁會充溢右遶如來。時。長者子俱來大眾。咸覩神變歎未曾有。心生慶悅踊躍歡喜。皆共合掌致敬如來。

        爾時。空中周匝正等一踰繕那。復有無量百千音樂。亦無執持自然而現。猶如蜂房懸處虛空。作倡伎樂發微妙音。

        爾時。長者子與其眷屬及五百樂工。十千城人及以先來聽法眾內六十千人。諸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佛威力故皆踊空中。又。佛神力於上空中。五百樂臺自然出現。是諸臺中皆說妙法。又有四大樂臺現於佛前。莊嚴彫飾窮世瓌異。又有無量百千拘胝諸天子眾列住空中。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八萬高妙花臺。時。諸大眾覩上臺中有如是等廣大莊嚴。於如來所倍生淨信愛敬之心。歎未曾有。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其心清淨。又復了知那羅達多及俱來眾增上意已。便現微笑如前廣說。乃至其光還從從頂沒。

        時。長老阿難既覩微笑。披一肩衣。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微笑。我惟如來所現神相。非無因緣。佛告阿難。汝今當知。此長者子那羅達多。七婦男女并奴婢等三十六人。由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之世經千拘胝劫不墮惡趣。人天往返受諸快樂。過是劫已值佛出世。名曰商主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於是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修梵行。從是已後復經二十拘胝劫不墮惡道。阿難當知。是長者子七婦七女及以七婢。自此命終便捨女身得成男子。恒與那羅達多。不相捨離行菩薩道。於當來世同處一劫。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當知。長者子那羅達多菩薩摩訶薩當成佛時。號平等心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是大菩薩所有眷屬當成佛時。皆同一號阿若末若如來應正等覺。具足十號。是五百樂工以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又經阿僧企耶劫不墮惡趣。又經於彼滿千拘胝。轉輪聖王而為翼從。阿難當知。是五百樂工大略而言。於是劫中得值十千諸佛。皆得親承供養無空過者。從是已後同一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號美音。是十千人以供養我善根力故。中四百人當得值遇慈氏如來。於彼佛所淨修梵行。得盡諸漏便般涅槃。所餘人等。當來又經殑伽沙等如是大劫不墮惡道。漸次得值千拘胝佛。於彼佛所廣修諸行。爾後一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甚希有。

        阿難當知。是六萬眾中具滿千人。於我滅後正法已盡。又過於彼刀兵中劫。慈氏如來未出現前。眾生壽命漸增長時。爾時。贍部當有八萬獨覺出現於世。是一千人皆得值遇供養修善。於後復值慈氏如來還得供養。從是已後經二十五拘胝那庾多劫。不墮惡趣。最後人身諸善根力所覺曉故。淨信捨家趣於非家。便得證悟緣覺菩提。

        阿難當知。於此眾中有十千人具生聖見。餘千人等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六十那庾多諸天子等。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如是。阿難。誰有見斯殊特勝利而於佛所不生淨信愛樂恭敬發希有心。唯除愚癡不肖之士。何以故。彼諸人等於如來所。但修如是微細善根。乃能獲得如來大我或復證入無上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佛所修諸供養  獲得如斯勝功德 

     若有希求高大果  當於導師修供養 

     若佛現在修供養  或復於佛涅槃後 

     供養馱都如芥子  常得奉侍諸如來 

     若復欲修諸供養  如來住世或涅槃 

     供養馱都如芥子  行平等心果平等 

     若有具修平等心  供養平等人中上 

     當成平等之勝報  及證平等妙菩提 

     若有欲攝諸善趣  遮障絕除眾惡道 

     及欲趣向涅槃路  如是獲得不為難 

     佛具最勝淨尸羅  佛具最勝三摩地 

     若生最勝淨信已  當獲最勝如來果 

     若修最勝諸供養  速登最勝之善道 

     及證最勝尊正見  能宣最勝微妙法 

     若樂人中聰叡者  親持諸佛清淨法 

     當修猛利正欲樂  多聞如理正思惟 

     有得轉輪之聖主  或為帝釋梵天王 

     廣修無量勝功德  定趣無餘大寂滅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告長老舍利子。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發生猛利清淨欲樂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何以故。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說者。能令三寶永不斷絕。常不遠離四無量行。常勤修習六到彼岸。恒正方便以四攝法攝化眾生。舍利子。如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當知即是諸菩薩道。所以者何。是經典者。善能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子。是經乃是諸菩薩等聖珍寶藏。我依是經正修學已。畢竟證得生死永斷。又證一切波羅蜜多。由證是故。即號無上正等覺者。

        舍利子。如來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已畢竟。如來於一切所作皆已靜息。如來於無量諸地皆已證得。又復更證無邊之地。何以故。由佛證是諸波羅蜜多故。而能究竟安住一切到彼岸法。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精進修行如我所證。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於業應知業  於報應知報  無業亦無報  是安隱涅槃 

     諸有為皆苦  於中無有智  是故智生已  有為皆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長老舍利子及大苾芻。并諸天人健達縛阿素洛等。一切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玄奘譯〈菩薩藏會〉与趙宋法護譯《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為同經異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為四。所謂依趣於義不依趣文。依趣於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舉要言之。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義不依趣文。……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是名為識。此不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即是於智。此應依趣。……所言智者。於五取蘊。識不安住。諸蘊遍智是名為智。此應依趣。所言識者。謂能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了知則名為識。不應依趣。若有說言四種識住。識不安住。此則名為識之法性。若於法性不雜亂智。是名為智。則可依趣。……諸菩薩等善能通達即如先說所有廣文。是則名為不了義經。如是廣文不應依趣。即如先說所有廣義。是則名為了義經際。如是廣義則可依趣。……若諸經中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摩納婆作者受者。又說立有種種受蘊無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義。不應依趣。若諸經中說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亦無出現無有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者無數取趣者及三解脫門。如斯言教是名了義。則可依趣。……若有依止數取之見諸所緣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此數取見所緣法住性之法性。如是相者是名為法。……復有一數取者出現於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悲愍世間。為諸天人義利安樂。如是數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

* 言得忍者。是則名為忍受諸法都無所得。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於日晡時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俱詣佛所。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即告阿難及諸比丘。我有法要。初中後善其義微。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謂入母胎藏修多羅法。應當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若有眾生欲入胎時。因緣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則不受身。云何名為緣不具足。所謂父母起愛染心。中陰現前求受生處。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後而不俱時。復於身中各有諸患。若如是者則不入胎。其母胎藏或患風黃血氣閉塞。或胎閉塞或肉增結。或有醎病或麥腹病。或蟻腰病或如駝口。或車轅曲木或如車軸。或車轂口或如樹葉。或曲繞旋轉狀如藤笋。或胎藏內猶如麥芒。或精血多泄不暫停住。或滯下流水。或胎藏路澁。或上尖下尖。或曲或淺。或復穿漏。或高或下。或復短小及諸雜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

  復次。阿難。云何得入母胎。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便生恐怖。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餘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佛告阿難。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淨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復次。阿難。譬如依止青草牛糞及以棗酪而各生蟲。一一之中蟲不可得。因緣力故蟲乃得生。此蟲生時青黃赤白。各隨所依而作其色。是故當知。父母不淨而生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亦不離緣。和合力故而便受胎。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亦無差別。所謂地為堅性。水為濕性。火為熱性。風為動性。歌羅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其性潤濕。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則便爛壞。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譬如有人及其弟子能善炊糖。諸有所作而令其內悉使空虛。若無風力終不成就。如是四大互相依持而得建立。是故當知。歌羅邏身因於父母四大業風而得生者。亦復如是。眾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復次。阿難。譬如新淨種子善能藏積不為蟲食。無有爛壞乾焦穿穴。或復有人選擇良田潤沃之處。下此種子。令一日中牙莖枝葉扶踈蔭映花果滋茂皆具足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歌羅邏身亦復如是。皆從因緣次第生長。不得一時諸根具足。是故當知。雖從父母而有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生。

  復次。阿難。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懸其上。去珠不遠火便出生。不即牛糞及以日光各能生火。亦不相離。因緣力故火便出生。從於父母所生之身亦復如是。歌羅邏身名之為名。受想行識說之為名。名色五陰剎那受身已。經諸苦我不讚歎。況復長時輪迴諸有。譬如少糞猶尚臭穢。何況於多。如是五陰歌羅邏身誰當愛樂。

  復次。阿難。如是之身處在母胎凡經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

  第一七日處母胎時。名歌羅邏身相。初現猶如生酪。七日之中內熱煎煮四大漸成。

  第二七日處母胎時。所感業風名為遍滿。其風微細吹母左脇及以右脇。令歌羅邏身相漸現。狀如稠酪或似凝酥。內熱煎煮便即轉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漸漸成就。

  第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藏口。由此風力令漸凝結。其安浮陀轉為閉手。狀如藥杵而復短小。於其胎中內熱煎煮。如是四大漸漸增長。

  第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取。由此風力能令閉手轉為伽那。狀如溫石內熱煎煮。四大漸增。

  第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持。由此風力能令伽那轉為般羅奢佉。諸皰開剖兩髀兩肩及其身首而便出現。如春陽月天降時雨樹木枝條而便出生。因業風力諸皰現時亦復如是。

  第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之為飯。由此風力四相出現。云何為四。所謂兩膝兩肘。名為四相。

  第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旋轉。由此風力四相出現。所謂手足掌縵之相。其相柔軟猶如聚沫。

  第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翻轉。由此風力二十相現。所謂手足二十指相而便出生。如天降雨樹木枝條漸得增長。業風力故諸相現前亦復如是。

  第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分散。由此風力現九種相。云何為九。所謂眼耳鼻口大小便處。名為九相。

  第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堅鞕。由此風力即便堅實。復有一風名為普門。吹其胎身悉令脹滿猶如浮囊。

  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金剛。由此風力在於胎中。或上或下。令其身孔皆得通徹。又以風力使懷胎者或復悲喜行住坐臥。其性改常運動手足。令胎身孔漸漸增長。於其口中而出黑血。復於鼻中出穢惡水。此風迴轉於諸根已而便息滅。

  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口。由此風力左右脇間生大小腸。猶如藕絲及緊紡線置在於地。十八周轉依身而住。復有一風名為穿髮。由此風故。三百二十支節及百一穴生在身中。

  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作飢渴。由此風力胎身虛羸生飢渴想。其母飲食所有滋味於身穴中及以臍輪資持潤益。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其子處母胎  已經十三七  身即覺虛羸  便生飢渴想 

     母所有飲食  滋益於胎中  由此身命存  漸漸而增長

 

  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線口。由此風力生九百筋。於身前後及以左右而交絡之。

  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蓮花。由此風力生二十脈。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何者二十。於身前後及以左右各有五脈。此一一脈皆有四十枝派小脈。如是等脈各各復有一百枝派。身前二萬名曰商佉。身後二萬名之為力。身左二萬名為安定。身右二萬名為具勢。如是八萬大小支脈生於此身。其脈復有種種之色。所謂青黃赤白酥酪油色。是八萬脈一脈一根。於其根上生於一孔。或復二孔乃至七孔。一一皆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生諸孔穴。

  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甘露。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藏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若有飲食滋潤其身。有停積處復能銷化從下流出。譬如窯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安布輪繩下上迴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此亦如是。皆由風力及善惡業。令眼耳等漸漸具足。

  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髦牛面。由此風力令其兩眼而得光潔。耳鼻諸根漸漸成就。譬如有鏡塵翳所覆。或取塼末及以油灰磨拭令淨。是故當知。以業風力吹其眼等使得明淨亦復如是。

  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大堅強。由此風力令其諸根。漸漸成就而復明淨。猶如日月雲霧覆蔽猛風卒起吹令四散。而此日月忽然大明。以是業風吹其諸根。轉更明淨亦復如是。

  十九七日處母胎時。由前風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時已具三根。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如是諸根悉已具足。

  二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堅固。由此風力能於身中生種種骨。於左脚中生二十骨。復於右脚亦生二十。足跟四骨膊有二骨。膝有二骨。髀有二骨。腰胯三骨。脊十八骨。肋二十四。胸十三骨。左右二手各二十骨。臂有四骨。肩有二骨。頷有二骨。髑髏四骨。及齒根等有三十二。譬如塑師及其弟子。先以堅木後以繩纏造諸形狀。雖未有泥。如是之時名為骨相。以業風力生諸骨時亦復如是。是故當知。於七日中。除其小骨大骨生者數有二百。

  二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生起。由此風力能令其子生於身肉。譬如泥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泥諸牆壁。此由業風能生身肉亦復如是。

  二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浮流。由此風力能生身血。

  二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淨持。由此風力能生身皮。

  二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雲。由此風力令其皮膚皆得調勻光色潤澤。

  二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城。由此風力令其子身血肉增長漸漸滋潤。

  二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生成。由此風力便即能生髮毛爪甲。一一皆與諸脈相連。

  二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藥。由此風力令其身相漸得成就。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慳貪悋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踈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踈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瘖瘂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醜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憙見。況復餘人。

        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慳貪諂誑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

        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脇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繫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澁食乾食膩食。辛醎苦醋冷熱之食。或復婬欲。急行跳躑久臥久坐。皆受苦惱。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二十八七日處母胎時。生於八種顛倒之想。何等為八。一乘騎想。二樓閣想。三床榻想。四泉流想。五池沼想。六者河想。七者園想。八者苑想。是故名為八種之想。

  二十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花條。由此風力令此胎身光色潤澤諸相分明。皆由過去所造諸業差別不同。隨其形類有種種色。或作白色。或復黑色。或不白不黑色。或作青色。或乾枯色。或潤澤色。如是色相而得成就。

  三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鐵口。由此風力髮毛爪甲皆得增長。亦復能現白黑諸光。從業緣起而生此相。

  三十一七日。乃至三十五七日處母胎時。身相長大。漸漸增廣。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日處母胎時。生厭離心不以為樂。

  三十七七日處母胎時。便起五種不顛倒想。何者為五。一不淨想。二臭穢想。三囹圄想。四黑闇想。五厭惡想。其子處胎生如是等厭離之心。

  三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拘緣。由此風力即便迴轉。復有一風名為趣下。能令其身頭向於下。長伸兩臂漸欲出生。然其此子。或於前世曾經積集墮落之業。令其此身手脚縱橫不能轉側。惡業緣故。於母腹中而便捨命。母於此時受大苦惱。或復命終。若於前世修諸善業。作長壽因。臨欲生時母子安隱。無有如上惡業諸苦。

        過於三十八七日已。欲出胎時。受種種苦方乃得生。是故當知。受此身者實為大苦。初出胎時。若男若女。適生墮地。或以手捧。或衣承接。或在床席。或在屋中。或復地上。或逈露處。或在日中。或冬夏時冷熱風觸此身。初生受大苦惱。如生剝牛觸於牆壁。或復露地隨在之處為蟲所食。亦如有人而為蚊虻諸蟲唼食。復加杖捶而鞭撻之。初出胎時。以煖水洗觸其身時。所受之苦亦復如是。

        兒既生已。漸漸增長。母身所出雜血之乳而養育之。我於諸餘經中。先已廣說。是故當知。此身皆是不淨眾苦之所成就。誰有智者於生死中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初出胎時經於七日。八萬戶蟲從身而生縱橫食噉。有二戶蟲名為舐髮。依髮食髮。有二戶蟲依眼食眼。有四戶蟲。一名鞍乘二名有腭三名發病四名圓滿。依頭食頭。有一戶蟲名黑稻葉。依耳食耳。有一戶蟲名為藏口。依鼻食鼻。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唼脣。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有一戶蟲名為利口。依於舌根而食舌根。有一戶蟲名為手圓。依腭食腭。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止手掌食於手掌。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戶蟲。一者名鐵二名近鐵。依止咽喉。食於咽喉。有二戶蟲。一名金剛二名大金剛。依心食心。有二戶蟲。一者名羸二名羸口。依肉食肉。有二戶蟲。一名具色二名具稱。依血唼血。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止脊骨。食於脊骨。有一戶蟲名曰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膽食膽。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肺食肺。有一戶蟲名之為荻。依脾食脾。有五百戶蟲。一百戶蟲名之為月。一百戶蟲名為月口。一百戶蟲名為輝耀。一百戶蟲名為輝面。一百戶蟲名為廣大。依止左邊而食左邊。復有五百戶蟲亦如是名。依止右邊而食右邊。有四戶蟲。一名少穿二名大穿三名骨穿四名骨面。依骨食骨。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吸力四名虎道。依脈食脈。有四戶蟲。一名意樂二名師子力三名兔腹四名耽欲。依止生藏而食生藏。有二戶蟲。一名勇猛二名勇猛主。依止熟藏食於熟藏。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網口三名蘊口四名鳥口。依小便處食小便處。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碎末四名臆皺。依大便處食大便處。有二戶蟲。一名黑面二名可畏面。依髀食髀。有二戶蟲。一名疾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有一戶蟲名為愚根。依膊食膊。有一戶蟲名為黑頭。依脚食脚。

        阿難。我今為汝略說八萬戶蟲依止此身晝夜食噉。亦復能令氣力虛羸顏容憔悴。種種病苦皆集此身。復令其心憂悲熱惱。雖有良醫亦生迷惑。不知何藥能治此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從初生時乃至長大。衣食資養成立此身。然其壽命或經百年。或復短促。於百年中有三百時。謂春夏冬。春為熱際。夏為雨際。冬為寒際。此三時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於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凡經晝夜三萬六千一日。再食七萬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數。所謂或病或醉或時斷食。或復瞋恨睡眠調戲諸餘事務及飲母乳。以此因緣名為不食。如是之身雖壽百年必歸磨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

        復次。阿難。受於此身有二種苦。云何為二。一者。眾病集身名為內苦。二者。人與非人之所逼惱名為外苦。何者名為眾病集身。所謂眼耳鼻舌咽喉牙齒胸腹手足有諸病生。或復風癎涕唾癲狂乾消。上氣肺逆小便淋瀝。疥癩癰疽痃癖痔瘻惡瘡膿血煎寒壯熱種種諸病。皆集此身。復有百一心黃之病。百一風病。百一痰病。風黃痰等和合共起復有百一。如是四百四病逼切其身名為內苦。

        復有外苦加害此身。所謂或在牢獄撾打楚撻杻械枷鎖繫縛諸苦。或劓耳鼻及刖手足斫截其頭。不為諸天之所守護。即令非人諸惡鬼神夜叉羅剎而得其便。復為蚊虻蜂等毒蟲之所唼食。寒熱飢渴風雨並至。種種苦惱逼切其身。人中尚爾。況惡道苦難可具說。

        是故當知。皆由過去諸不善業受如是報。若為刀杖之所加害。而造城壁及諸牆塹防衛其身。為惡風雨蚊虻蜂螫而求屋舍。為四百四病內苦外苦。而求飲食臥具醫藥田園室宅金銀七寶奴婢車乘資生之具供給所須。不稱其心便生苦惱。設獲珍財慳貪悋惜常加守護。或時散失復生大苦。

        阿難。此五陰身一一威儀。行住坐臥無不皆苦。若長時行不暫休息是名為苦。住及坐臥各各長時亦復皆苦。若長時行而得暫住。便生樂想其實非樂。若長時住而得暫坐。若長時坐而得暫臥。妄生樂想實無有樂。是故當知。此五陰身皆名為苦。若復有人。或為自利。或為利他。若自他俱利。應當厭患如是諸苦。出家修學則於涅槃解脫之法為不唐捐。若復有人或以衣服臥具醫藥資生之具供養彼者。獲大果報威德名聞。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阿難白佛言。世尊。色是無常。佛言。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阿難答言。色即是苦。佛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之色。即是於我及我所不。不也。世尊。色中無我亦無我所。

        復次。阿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耶。阿難白佛言。世尊。皆是無常。佛言。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阿難答言。如是四陰即名為苦。佛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四陰。即是於我及我所不。不也。世尊。此四陰者實無有我及以我所。

        復次。阿難。如是我者。不在過去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阿難當知。以如實智而觀察之。諸法無我。若有名聞諸聖弟子。作是觀已。便生厭離而得解脫究竟涅槃。如是修學證此法時。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遠塵離垢得此法眼淨。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与晉竺法護譯《胞胎經》為同經異譯。

「歌羅邏」Kalala,亦作羯羅藍等,意為和合、凝滑、雜穢、無明等。指受孕最初七日間的胎位。也就是尚在胚胎狀態,是生命的開端,此後才發育成完整的胎兒。

《雜阿含經》卷四九說:「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迦羅邏為初,迦羅邏生胞,胞生於肉段,肉段生堅厚,堅厚生肢節,及諸毛髮等,色等諸情根,漸次成形體,因母飲食等,長養彼胎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

──大唐義淨譯──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與大苾芻眾無量人俱。

        爾時。世尊有弟名曰難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孫陀羅。儀容端正世間罕有。光華超絕人所樂見。難陀於彼纏綿戀著無暫捨離。染愛情重。畢命為期。世尊觀知受化時至。即於晨朝著衣持鉢。將具壽阿難陀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難陀門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難陀宅中皆如金色。

        于時。難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來。令使出看乃見佛至。即便速返白難陀曰。世尊在門。聞此語已。即欲速出迎禮世尊。時。孫陀羅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與其出家。遂捉衣牽不令出去。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已我即却迴。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莊溼額而告之曰。此點未乾即宜却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鉢却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相不令取鉢。如來大師威嚴尊重。不敢喚住。復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鉢。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

        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鉢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薩道時。於父母師長及餘尊者所有教令。曾無違逆。故得今時言無違者。即告阿難陀曰。汝與難陀剃除鬚髮。答曰。如世尊教。即覔剃髮人為其落髮。難陀見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當不久作轉輪王。汝若輒爾剃我髮者。當截汝腕。彼便大怖。裹收刀具即欲辭出。時。阿難陀便往白佛。佛便自去。詣難陀處問言。難陀。汝不出家。答言。出家。是時。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頂上。淨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為出家。暮當歸舍。既至日晚。尋路有行。爾時。世尊於其行路化作大坑。見已便念孫陀羅。斯成遠矣。無緣得去。我今相憶或容致死。如其命在至曉方行。憶孫陀羅愁苦通夜。

        爾時。世尊知彼意已。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彼難陀。令作知事人。即便往報。世尊令爾作知事人。問曰。云何名為知事人。欲作何事。答曰。可於寺中撿挍眾事。問曰。如何應作。答言。具壽凡知事者。若諸苾芻出乞食時。應可灑掃寺中田地。取新牛糞次第淨塗。作意防守勿令失落。有平章事當為白僧。若有香花應行與眾。夜閉門戶至曉當開。大小行處常須洗拭。若於寺中有損壞處。即應修補。聞是教已。答言。大德。如佛所言我皆當作。時。諸苾芻於小食時執持衣鉢。入劫比羅城為行乞食。于時。難陀見寺無人。便作是念。我掃地了即可還家。遂便掃地。世尊觀知。以神通力令掃淨處糞穢還滿。復作是念。我除糞穢。方可言歸。放箒收持糞穢無盡。復作是念。閉戶而去。世尊即令。閉一房竟更閉餘戶。彼戶便開。遂生憂惱。復作是念。縱賊損寺此亦何傷。我當為王。更作百千好寺倍過於是。我宜歸舍。若行大路恐見世尊。作是思量即趣小徑。佛知其念從小道來。既遙見佛不欲相遇。路傍有樹枝蔭低垂。即於其下隱身而住。佛令其樹舉枝高上其身露現。佛問難陀。汝何處來。可隨我去。情生羞恥。從佛而行。

        佛作是念。此於其婦深生戀著。宜令捨離。為引接故。出劫比羅城詣室羅伐。既至彼已。住毘舍佉鹿子母園。佛念難陀愚癡染惑。尚憶其妻愛情不捨。應作方便令心止息。即告之曰。汝先曾見香醉山不。答言。未見。若如是者捉我衣角。即就捉衣。于時。世尊猶如鵝王。上昇虛空至香醉山。將引難陀左右顧盼。於果樹下見雌獼猴。又無一目。即便舉面直視世尊。佛告難陀曰。汝見此瞎獼猴不。白佛言。見。佛言。於汝意云何。此瞎獼猴比孫陀羅誰為殊勝。答言。彼孫陀羅是釋迦種。猶如天女。儀容第一舉世無雙。獼猴比之。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佛言。汝見天宮不。答言。未見。可更捉衣角。即便執衣。還若鵝王上虛空界至三十三天。告難陀曰。汝可觀望天宮勝處。難陀即往歡喜園婇身園麁身園交合園圓生樹善法堂。如是等處諸天苑園花果浴池遊戲之處。殊勝歡娛悉皆遍察。次入善見城中。復見種種鼓樂絲竹微妙音聲。廊宇踈通床帷映設。處處皆有天妙婇女共相娛樂。難陀遍觀見一處所。唯有天女而無天子。便問天女曰。何因餘處男女雜居受諸快樂。汝等何故唯有女人。不見男子。天女答曰。世尊有弟名曰難陀。投佛出家專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我等於此相待。難陀聞已踊躍歡欣速還佛所。世尊問言。汝見諸天勝妙事不。答言。已見。佛言。汝見何事。彼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見天女不。答言。已見。此諸天女比孫陀羅誰為殊妙。白言世尊。以孫陀羅比此天女。還如香醉山內以瞎獼猴比孫陀羅。百千萬倍不及其一。佛告難陀。修淨行者有斯勝利。汝今宜可堅修梵行。當得生天受斯快樂。聞已歡喜。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便與難陀即於天沒。至逝多林。是時。難陀思慕天宮而修梵行。佛知其意。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不得一人與難陀同座而坐。不得同處經行。不得一竿置衣。不得一處安鉢及著水瓶。不得同處讀誦經典。阿難陀傳佛言教告諸苾芻。苾芻奉行皆如聖旨。

        是時。難陀既見諸人不共同聚。極生羞愧。後於一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供侍堂中縫補衣服。難陀見已。便作是念。此諸苾芻咸棄於我不同一處。此阿難陀既是我弟。豈可相嫌。即去同坐。時。阿難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難陀。諸餘苾芻事容見棄。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難陀曰。誠有斯理。然仁行別道。我遵異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謂我道。云何爾路。答曰。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圓寂而除欲染。聞是語已倍加憂慼。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告難陀曰。汝頗曾見捺洛迦不。答言。未見。佛言。汝可捉我衣角。即便就執。佛便將去往地獄中。爾時註世尊在一邊立。告難陀曰。汝今可去觀諸地獄。難陀即去。先見灰河。次至劍樹糞屎火河。入彼觀察。遂見眾生受種種苦。或見以鉗拔舌捩齒抉目。或時以鋸㓟解其身。或復以斧斫截手足。或以牟 鑱身。或以捧打矟刺。或以鐵鎚粉碎。或以鎔銅灌口。或上刀山劍樹碓搗石磨銅柱鐵床受諸極苦。或見鐵鑊猛火沸騰熱焰洪流煮有情類。見如是等受苦之事。復於一鐵鑊空煮炎熱中無有情。覩此憂惶。問獄卒曰。何因緣故。自餘鐵鑊皆煮有情。唯此鑊中空然沸涌。彼便報曰。佛弟難陀。唯願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竪白汗流出。作如是念。此若知我是難陀者。生叉鑊中。即便急走詣世尊處。佛言。汝見地獄不。難陀悲泣雨淚哽咽而言。出微細聲白言。已見。佛言。汝見何物。即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或願人間或求天上。勤修梵行有如是過。是故汝今當求涅槃。以修梵行勿樂生天而致勤苦。難陀聞已情懷愧恥默無所對。爾時。世尊知其意已。從地獄出至逝多林。即告難陀及諸苾芻曰。內有三垢。謂是婬欲瞋恚愚癡。是可棄捨。是應遠離。法當修學。

  爾時。世尊住逝多林未經多日。為欲隨緣化眾生故。與諸徒眾往占波國。住揭伽池邊。時。彼難陀與五百苾芻亦隨佛至。往世尊所。皆禮佛足在一面坐。時。佛世尊見眾坐定。告難陀曰。我有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所謂入母胎經。汝當諦聽。至極作意。善思念之。我今為說。難陀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難陀。雖有母胎。有入不入。云何受生入母胎中。若父母染心共為婬愛。其母腹淨月期時至。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此中蘊形有其二種。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醜陋。地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餓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元無中有。以無色故。中蘊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復無足。隨其先業應託生處。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傍生鬼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凡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生處。言月期至者謂納胎時。

        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灑水之時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云何不入。父精出時母精不出。母精出時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受胎。若母不淨父淨。若父不淨母淨。若俱不淨亦不受胎。若母陰處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癊。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藤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鵶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淨。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或父母尊貴。中有卑賤。或中有尊貴。父母卑賤。如此等類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貴。若業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於前境處無男女二愛亦不受生。

  難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淨。中有現前見為欲事。無如上說眾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眾閙聲。作此想已。墮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相。云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昇臺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應知受生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餘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為識所緣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動轉不已得有酥出。異此不生。當知父母不淨精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

  復次。難陀。有四譬喻。汝當善聽。如依青草蟲乃得生。草非是蟲蟲非離草。然依於草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青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牛糞生蟲。糞非是蟲蟲非離糞。然依於糞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黃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棗生蟲。棗非是蟲蟲非離棗。然依於棗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赤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酪生蟲身作白色。廣說乃至因緣和合大種根生。

        復次。難陀。依父母不淨羯羅藍故。地界現前堅鞕為性。水界現前濕潤為性。火界現前溫煖為性。風界現前輕動為性。難陀。若父母不淨羯羅藍身。但有地界無水界者。便即乾燥悉皆分散。譬如手握乾麨灰等。若但水界無地界者。即便離散。如油渧水。由水界故地界不散。由地界故水界不流。難陀。羯羅藍身有地水界無火界者。而便爛壞。譬如夏月陰處肉團。難陀。羯羅藍身但有地水火界無風界者。即便不能增長廣大。此等皆由先業為因更互為緣。共相招感識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

        難陀。又如有人若彼弟子熟調沙糖。即以氣吹令其增廣。於內虛空猶如藕根。內身大種地水火風業力增長亦復如是。

        難陀。非父母不淨有羯羅藍體。亦非母腹亦非是業。非因非緣。但由此等眾緣和會。方始有胎。如新種子不被風日之所損壞。堅實無穴藏舉合宜。下於良田并有潤澤。因緣和合方有牙莖。枝葉花果次第增長。難陀。此之種子非離緣合牙等得生。如是應知。非唯父母。非但有業及以餘緣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因緣和合方有胎耳。

        難陀。如明眼人為求火故。將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置其上。方有火生。如是應知。依父母精血因緣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淨成羯羅藍號之為色。受想行識即是其名說為名色。此之蘊聚可惡名色。託生諸有乃至少分剎那。我不讚歎。何以故。生諸有中是為大苦。譬如糞穢少亦是臭。如是應知。生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皆有生住增長及以衰壞。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長衰壞即是老死。是故難陀。誰於有海而生愛味。臥母胎中受斯劇苦。

  復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如癰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

  難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於母腹中。有風自起名為遍觸。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頞部陀。狀如稠酪。或如凝酥。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四界現前。

        難陀。第三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刀韒口。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曰閉尸。狀如鐵箸。或如蚯蚓。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四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為內門。從先業生吹擊胎箭名為健南。狀如鞋楥。或如溫石。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五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攝持。此風觸胎有五相現。所謂兩臂兩䏶及頭。譬如春時天降甘雨。樹林欝茂增長枝條。此亦如是五相顯現。

  難陀。第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廣大。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肘兩膝。如春降雨荑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顯現。

        難陀。第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為旋轉。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手兩脚。猶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難陀。第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翻轉。此風觸胎有二十相現。謂手足十指從此初出。猶如新雨樹根始生。

        難陀。第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分散。此風觸胎有九種相現。謂二眼二耳二鼻并口。及下二穴。

        難陀。第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鞕。令胎堅實。即此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普門。此風吹脹胎藏。猶如浮囊以氣吹滿。

        難陀。第十一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踈通。此風觸胎令胎通徹。有九孔現。若母行立坐臥作事業時。彼風旋轉虛通。漸令孔大。若風向上上孔便開。若向下時即通下穴。譬如鍛師及彼弟子以槖扇時上下通氣。風作事已即便隱滅。

  難陀。第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口。此風吹胎。於左右邊作大小腸猶如藕絲。如是依身交絡而住。即此七日。復有風名曰穿髮。於彼胎內作一百三十節無有增減。復由風力作百一禁處。

        難陀。第十三七日。於母腹中。以前風力知有飢渴。母飲食時所有滋味。從臍而入藉以資身。

        難陀。第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線口。其風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後有二百五十。右邊二百五十。左邊二百五十。

        難陀。第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蓮花。能與胎子作二十種脈。吸諸滋味。身前有五。身後有五。右邊有五。左邊有五。其脈有種種名及種種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勢。色有青黃赤白豆蘇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雜。難陀。其二十脈別各有四十脈以為眷屬。合有八百吸氣之脈。於身前後左右。各有二百。難陀。此八百脈。各有一百道脈眷屬相連合有八萬。前有二萬後有二萬。右有二萬左有二萬。難陀。此八萬脈。復有眾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一各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有多孔隙。

        難陀。第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甘露行。此風能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處所。如是兩耳兩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貯之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譬如陶師及彼弟子。取好泥團安在輪上。隨其器物形勢安布令無差舛。此由業風能作如是。於眼等處隨勢安布。乃至能令通過出入氣息亦無爽失。

        難陀。第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毛拂口。此風能於胎子眼耳鼻口咽喉胸臆食入之處。令其滑澤通出入氣息。安置處所。譬如巧匠若彼男女。取塵翳鏡以油及灰。或以細土揩拭令淨。此由業風能作如是。安布處所無有障礙。

        難陀。第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無垢。能令胎子六處清淨。如日月輪大雲覆蔽。猛風忽起吹雲四散。光輪清淨。難陀。此業風力。令其胎子六根清淨亦復如是。

        難陀。第十九七日。於母腹內。令其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腹時。先得三根。謂身命意。

        難陀。第二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固。此風依胎左脚生指節二十骨。右脚亦生二十骨。足跟四骨髆有二骨。膝有二骨。䏶有二骨。腰髁有三骨。脊有十八骨。脇有二十四骨。復依左手生指節二十骨。復依右手亦生二十。腕有二骨。臂有四骨。胸有七骨。肩有七骨。項有四骨。頷有二骨。齒有三十二骨。髑髏四骨。難陀。譬如塐師或彼弟子先用鞕木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後安諸泥。以成形像。此業風力安布諸骨亦復如是。此中大骨數有二百。除餘小骨。

  難陀。第二十一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起。能令胎子身上生肉。譬如泥師先好調泥泥於牆壁。此風生肉亦復如是。

        難陀。第二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浮流。此風能令胎子生血。

        難陀。第二十三七日於母腹內。有風名曰淨持。此風能令胎子生皮。

        難陀。第二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滋漫。此風能令胎子皮膚光悅。

        難陀。第二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持城。此風能令胎子血肉滋潤。

        難陀。第二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成。能令胎子身生髮毛爪甲。此皆一一共脈相連。

        難陀。第二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藥。此風能令胎子髮毛爪甲悉皆成就。

        難陀。由其胎子先造惡業慳澁悋惜。於諸財物堅固執著不肯惠施。不受父母師長言教。以身語意造不善業。日夜增長當受斯報。若生人間。所得果報皆不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彼即短。若以短為好彼即長。以麁為好彼即細。若以細為好彼即麁。若支節相近為好彼即相離。若相離為好彼即相近。若多為好彼即少。若少為好彼即多。愛肥便瘦愛瘦便肥。愛怯便勇愛勇便怯。愛白便黑愛黑便白。

        難陀。又由惡業感得惡報。聾盲瘖瘂愚鈍醜陋。所出音響人不樂聞。手足攣躄形如餓鬼。親屬皆憎不欲相見。況復餘人。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不信受不將在意。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惡業。獲如是報。

        難陀。由其胎子先修福業好施不慳憐愍貧乏。於諸財物無悋著心。所造善業日夜增長。當受勝報。若生人間。所受果報悉皆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則長。若以短為好則短。麁細合度支節應宜。多少肥瘦勇怯顏色無不愛者。六根具足端正超倫。詞辯分明音聲和雅。人相皆具見者歡喜。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皆信受敬念在心。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善業。獲如是報。

        難陀。胎若是男。在母右脇蹲居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脊住。若是女者在母左脇蹲居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腹住。在生藏下熟藏之上。生物下鎮熟物上刺。如縛五處插在尖摽。若母多食或時少食。皆受苦惱。如是若食極膩或食乾燥。極冷極熱醎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時皆受苦痛。若母行欲。或急行走。或時危坐。久坐久臥。跳躑之時悉皆受苦。難陀當知。處母胎中。有如是等種種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說。於人趣中受如此苦。何況惡趣地獄之中苦難比喻。是故。難陀。誰有智者。樂居生死無邊苦海受斯厄難。

        難陀。第二十八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八種顛倒之想。云何為八。所謂屋想。乘想。園想。樓閣想。樹林想。床座想。河想。池想。實無此境妄生分別。

        難陀。第二十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花條。此風能吹胎子。令其形色鮮白淨潔。或由業力令色黧黑。或復青色。更有種種雜類顏色。或令乾燥無有滋潤。白光黑光隨色而出。

        難陀。第三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鐵口。此風能吹胎子。髮毛爪甲令得生長。白黑諸光皆隨業現。如上所說。

        難陀。第三十一七日。於母腹中胎子漸大。如是三十二七。三十三七。三十四七日已來。增長廣大。

        難陀。第三十五七日。子於母腹支體具足。

        難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樂住母腹中。

        難陀。第三十七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種不顛倒想。所謂不淨想。臭穢想。黑暗想。依一分說。

        難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藍花。此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臂趣向產門。次復有風名曰趣下。由業力故。風吹胎子。令頭向下雙脚向上。將出產門。

        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業。并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時。手脚橫亂不能轉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時。有智慧女人。或善醫者以煖蘇油。或榆皮汁及餘滑物。塗其手上。即以中指夾薄刀子利若鋒芒。內如糞廁黑闇臭穢可惡坑中。有無量千蟲恒所居止。臭汁常流精血腐爛深可厭患。薄皮覆蓋惡業身瘡。於斯穢處。推手令入。以利刀子臠割兒身。片片抽出。其母由斯受不稱意極痛辛苦。因此命終。設復得存與死無異。

        難陀。若彼胎子善業所感。假令顛倒不損其母。安隱生出不受辛苦。難陀。若是尋常無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將欲產時母受大苦。性命幾死方得出胎。

        難陀。汝可審觀。當求出離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七

──大唐義淨譯──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汝今既知胎苦生苦。應識凡受胎生者是極苦惱。初生之時。或男或女。墮人手內。或在衣等。安在日中。或在陰處。或置搖車。或居床席懷抱之內。由是因緣。皆受酸辛楚毒極苦。

        難陀。如牛剝皮近牆而住。被牆蟲所食。若近樹草樹草蟲食。若居空處諸蟲唼食。皆受苦惱。初生亦爾。以煖水洗受大苦惱。如癩病人皮膚潰爛膿血橫流。加之杖捶極受楚切。生身之後。飲母血垢而得長大。言血垢者。於聖法律中即乳汁是。

        難陀。既有如是種種極苦。無一可樂。誰有智者於斯苦海而生愛戀。常為流轉無有休息。生七日已。身內即有八萬戶蟲。縱橫噉食。

        難陀。有一尸蟲名曰食髮。依髮根住常食其髮。有二戶蟲。一名伏藏二名麁頭。依頭而住常食其頭。有一戶蟲名曰繞眼。依眼而住常食於眼。有四戶蟲。一名驅逐二名奔走。三名屋宅四名圓滿。依腦而住常食於腦。有一戶蟲名曰稻葉。依耳食耳。有一戶蟲名曰藏口。依鼻食鼻。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食脣。有一戶蟲名曰蜜葉。依齒食齒。有一戶蟲名曰木口。依齒根食齒根。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有一戶蟲名曰利口。依舌根食舌根。有一戶蟲名曰手圓。依腭食腭。復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手掌食手掌。有二戶蟲。一名短懸二名長懸。依腕食腕。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戶蟲。一名欲吞二名已吞。依喉食喉。有二戶蟲。一名有怨二名大怨。依胸食胸。有二戶蟲。一名螺貝二名螺口。依肉食肉。有二戶蟲。一名有色二名有力。依血食血。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脊食脊。有二戶蟲。俱名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黃食黃。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腎食腎。有一戶蟲名曰大真珠。依腰食腰。有一戶蟲名曰未至。依脾食脾。有四戶蟲。一名水命二名大水命。三名針口四名刀口。依腸食腸。有五戶蟲。一名月滿二名月面。三名暉曜四名暉面。五名別住。依右脇食右脇。復有五蟲。名同於上。依左脇食左脇。復有四蟲。一名穿前二名穿後。三名穿堅四名穿住。依骨食骨。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重雲四名臭氣。依脈食脈。有四戶蟲。一名師子二名備力。三名急箭四名蓮花。依生藏食生藏。有二戶蟲。一名安志二名近志。依熟藏食熟藏。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蘊口。三名網口四名雀口。依小便道食尿而住。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小形四名小束。依大便道食糞而住。有二戶蟲。一名黑口二名大口。依髀食髀。有二戶蟲。一名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有一戶蟲名曰愚根。依脛食脛。有一戶蟲名曰黑項。依脚食脚。

        難陀。如此之身甚可厭患。如斯色類。常有八萬戶蟲。日夜噉食。由此令身熱惱羸瘦疲困飢渴。又復心有種種苦惱。憂愁悶絕眾病現前。無有良醫能為除療。

        難陀。於大有海生死之中。有如是苦。云何於此而生愛樂。復為諸神病之所執持。所謂天神龍神八部所持及諸鬼神。乃至羯吒布單那。及餘禽獸諸魅所持。或為日月星辰所厄。此等鬼神作諸病患。逼惱身心。難可具說。

  佛告難陀。誰於生死樂入母胎。受極辛苦。如是生成如是增長。飲母乳血及諸飲食。妄生美想漸至長成。假令身得安樂無病。衣食恣情壽滿百歲。於此生中睡眠減半。初為嬰兒次為童子。漸至成長。憂悲患難眾病所逼。無量百苦觸惱其身。難可說盡。身內諸苦難忍受時。不願存生意便求死。如是之身苦多樂少。雖復暫住必當謝滅。

        難陀。生者皆死無有常存。假使藥食資養壽命得延年歲。終歸不免死王所殺,送往空田。是故當知。生無可樂。來世資糧應勤積集。勿作放逸。精修梵行。莫為嬾惰。於諸利行法行功德行純善行。常樂修習。恒觀自身善惡二業。繫在於心。勿令後時生大追悔。一切所有愛樂之事。皆悉別離。隨善惡業趣於後世。

        難陀。壽命百年有其十位。初謂嬰兒位臥於襁褓。二謂童子樂為兒戲。三謂少年受諸欲樂。四謂少壯勇健多力。五謂盛年有智談論。六謂成就能善思量巧為計策。七謂漸衰善知法式。八謂朽邁眾事衰弱。九謂極老無所能為。十謂百年是當死位。

        難陀。梗概大位略說如是。計准四月以為一時。百年之中有三百時。於春夏冬各有其百。一年十二月總有一千二百月。若半月為數。總有二千四百半月。於三時中各有八百半月。總有三萬六千晝夜。一日再食總有七萬二千度食。雖有緣不食亦在其數。不食緣者。所謂瞋恨不食遭苦不食。或求索不得。睡眠持齋掉戲不食。事務不食。食與不食而共合集。數有爾許。并飲母乳。人命百年我已具說。年月晝夜及飲食數。汝應生厭。

        難陀。如是生成長大身有眾病。所謂頭目耳鼻舌齒咽喉胸腹手足疥癩癲狂水腫欬嗽風黃熱癊眾多瘧病支節痛苦。難陀。人身有如是病苦。復有百一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總有四百四病。從內而生。難陀。身如癰箭。眾病所成。無暫時停。念念不住。體是無常苦空無我。恒近於死敗壞之法不可保愛。

        難陀。凡諸眾生復有如是生受苦痛。謂截手足眼耳鼻舌頭及支分。復受獄囚枷鎖杻械鞭打拷楚飢渴困苦寒熱雨雪蚊虻蟻子。風塵猛獸及諸惡觸。種種諸惱無量無邊難可具說。有情之類常在如是堅鞕苦中。愛樂沈沒。諸有所欲苦為根本。不知棄捨更復追求。日夜煎迫身心被惱。內起燒然無有休息。如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四威儀中行立坐臥。亦皆是苦。若常行時不立坐臥。即受苦無樂。若常立時不行坐臥。若坐不行立臥。若臥不行立坐。皆受極苦而無安樂。

        難陀。此等皆是捨苦求苦。唯是苦生。唯是苦滅。諸行因緣相續而起。如來了知故。說有情生死之法。諸行無常非真究竟。是變壞法不可保守。當求知足深生厭患勤求解脫。難陀。於善趣中有情之類。生處不淨苦劇如是。種種虛誑說不可盡。何況具說於三惡趣餓鬼傍生地獄有情所受楚毒難忍之苦。

  復次。難陀。有其四種入於母胎。云何為四。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誰是正念入住出。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愛持戒。數習善品樂為勝事。作諸福行極善防護。恒思質直不為放逸。有大智慧臨終無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由先修善行故。臨命過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正念而終。復還正念入母胎內。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常與諸魔作居止處。

        難陀應知。此身恒是一切不淨窟宅。體非常住。是愚癡物誘誑迷人。此身以骨而作機關。筋脈相連通諸孔穴。脂肉骨髓共相纏縛。以皮覆上不見其過。於熱窟中不淨充滿。髮毛爪齒分位差別。執我我所故。恒被拘牽不得自在。常出涕唾穢污流污黃水痰癊爛壞脂膩腎膽肝肺大腸小腸屎尿可惡。及諸蟲類周遍充滿。上下諸孔常流臭穢。生熟二藏蓋以薄皮是謂行廁。汝應觀察。凡食噉時牙齒咀嚼。濕以涎唾咽入喉中。髓腦相和流津腹內。如犬咬枯骨妄生美想。食至臍間嘔逆覆上還復却咽。

        難陀。此身元從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鉢羅奢佉。不淨穢物而得生長。嬰兒流轉乃至老死輪迴繫縛。如黑闇坑。如臭壞井。常以醎淡苦辛酸等食味而為資養。又。母腹火燒煮身根不淨糞鍋。常嬰熱苦。母若行立坐臥之時如被五縛。亦如火炙難可堪忍。無能為喻。

        難陀。彼胎雖在如是糞穢坑中眾多苦切。由利根故心不散亂。復有一類薄福有情。在母腹內或橫或倒。由其先業因緣力故。或由母食冷熱醎酸甘辛苦味不善調故。或飲漿水過量。或多行婬欲。或饒疾病。或懷愁惱。或時倒地。或被打拍。由是等緣母身壯熱。由身熱故胎亦燒然。由燒然故受諸苦惱。由有苦故便即動轉。由動轉故。或身橫覆不能得出。有善解女人。以蘇油塗手內母腹中。緩緩觸胎令安本處。手觸著時。胎子即便受大苦惱。難陀。譬如幼小男女人以利刀削破皮肉散灰於上。由斯便有大苦惱生。胎子楚毒亦復如是。雖受此痛。由利根故正念不散。

        難陀。此胎如是住母腹中。受如斯苦。又欲產時辛苦而出。由彼業風令手交合。支節拳縮受大劇苦。欲出母胎身體青瘀。猶如初腫難可觸著。飢渴逼迫心懸熱惱。由業因緣被風推出。既出胎已被外風觸如割塗炭。手衣觸時皆受極苦。雖受此苦。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亂。於母腹中知入住出悉皆是苦。

        難陀。誰當樂入如是胎中。難陀。誰是於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其心質直不為放逸。少有智慧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先修善行臨命終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廣說如上。乃至出胎。雖受如是諸極苦楚。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廣說如上。乃至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等。臨命終時眾苦來逼。雖受痛惱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時知住出不知。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入住出俱不正念。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樂毀淨戒不修善品。常為惡事作諸惡行。心不質直多行放逸。無有智慧貪財慳悋。手常拳縮不能舒展。濟惠於人恒有希望。心不調順見行顛倒。臨終悔恨。諸不善業皆悉現前。當死之時猛利楚毒痛惱逼切。其心散亂。由諸苦惱。不自憶識我是何人。從何而來今何處去。難陀。是謂三時皆無正念。廣說如上。

        難陀。此諸有情生在人中。雖有如是無量苦惱。然是勝處。於無量百千俱胝劫中。人身難得。若生天上常畏墜墮。有愛別離苦。命欲終時。餘天告言。願汝當生世間善趣。云何世間善趣。謂是人天。人趣難得。遠離難處更復是難。云何惡趣。謂三惡道。地獄趣者。常受苦切極不如意。猛利楚毒難可譬喻。餓鬼趣者。性多瞋恚無柔軟心。諂誑殺害以血塗手。無有慈悲形容醜陋見者恐怖。設近於人受飢渴苦。恒被障礙。傍生趣者。無量無邊。作無義行無福行無法行無善行無淳質行。互相食噉。強者凌弱。有諸傍生。若生若長若死。皆在暗中不淨糞尿垢穢之處。或時暫明。所謂蜂蝶蚊蟻蚤虱蛆蟲之類。自餘復有無量無邊生長常暗。由彼先世是愚癡人。不聽經法恣身語意。貪著五欲造眾惡事。生此類中受愚迷苦。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有情。生長及死皆在水中。所謂魚鼈黿鼉蟬蛭蚌蛤蝦蟇之類。由先世業身語意惡。如上廣說。

        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有情。聞屎尿香。速往其處以為食飲。所謂猪羊雞犬狐狢鵰鷲烏蠅蜣蜋禽獸之類。皆由先世惡業所招。受如是報。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之類。常以草木及諸不淨。充其飲食。所謂象馬駝牛驢騾之屬。乃至命終由先惡業。受如是報。

  復次。難陀。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燒然極大炎熱。無一眾生不被燒煮。斯等皆由眼耳鼻舌身意熾盛猛火。貪求前境色聲香味觸法。難陀。云何名為熾盛猛火。謂是貪瞋癡火。生老病死火。憂悲苦惱毒害之火。常自燒然無一得免。

        難陀。懈怠之人多受眾苦。煩惱嬰纏作不善法。輪迴不息生死無終。勤策之人多受安樂。發勇猛心。斷除煩惱。修習善法。不捨善軛。無休息時。是故汝今應觀此身。皮肉筋骨血脈及髓不久散壞。常當一心勿為懈怠。未證得者勤求證悟。如是應學。

        難陀。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於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論。由無見解起妄執故。我證正覺作如是語。我於諸法無不了知。

        難陀。我所言說有差異不。難陀言。不也。世尊。如來說者無有差異。佛言。善哉善哉。難陀。如來所說必無差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欲令世間長夜安樂獲大勝利。是知道者。是識道者。是說道者。是開道者。是大導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間之人無知無信。常與諸根而為奴僕。唯見掌中不觀大利。易事不修難者恒作。難陀。且止如斯智慧境界。汝今應以肉眼所見而觀察之。知所見者皆是虛妄。即名解脫。

        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

        難陀。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如是。難陀。若有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是謂隨觀內身是苦。若觀外身及內外身。亦復如是。

        難陀。次於集法。觀身而住。觀滅而住。復於集滅二法。觀身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無依而住。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外身內外身為觀亦爾。次觀內受外受及內外受而住。觀內心外心及內外心而住。觀內法外法及內外法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觀集法住觀滅法住。復於集滅二法觀法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

        難陀。若有丈夫稟性質直遠離諂誑。於晨朝時來至我所。我以善法隨機教示。彼至暮時自陳所得。暮以法教旦陳所得。難陀。我之善法現得證悟能除熱惱。善應時機易為方便。是自覺法善為覆護。親對我前聞所說法。順於寂靜能趣菩提。是我所知。是故。汝今見有自利見有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等法應常修學。於出家法謹慎行之。勿令空過。當獲勝果無為安樂。受他供給衣食臥具病藥等物。令其施主獲大福利。得勝果報。尊貴廣大。如是。難陀。應當修學。

        復次。難陀。未有一色是可愛樂。能於後時不變壞者。無有是處。不起憂悲不生煩惱者。亦無是處。難陀。於汝意云何。此色是常為是無常。大德。體是無常。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白言。不也。世尊。於汝意云何。受想行識是常無常。大德。皆是無常。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受等是我我有受等。受等屬我我在受等中不。不也。世尊。

        是故。應知凡是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所有諸色皆非是我。我不有色。色不屬我。我不在色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此等亦非是我。我亦非有此等。我亦非在此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若我多聞聖弟子眾。如是觀察於色厭患。復於受想行識亦生厭患。若厭患已即不染著。既無染著即得解脫。既解脫已自知解脫。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時。具壽難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於諸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重說伽他。告難陀曰。


     若人無定心  即無清淨智  不能斷諸漏  是故汝勤修 

     汝常修妙觀  知諸蘊生滅  清淨若圓滿  諸天悉欣慶 

     親友共交歡  往來相愛念  貪名著利養  難陀汝應捨 

     勿親近在家  及於出家者  念超生死海  窮盡苦邊際 

     初從羯羅藍  次生於肉疱  肉疱生閉尸  閉尸生健南 

     健南暫轉變  生頭及四支  眾骨聚成身  皆從業因有 

     頂骨合九片  頷車兩骨連  齒有三十二  其根亦如是 

     耳根及頸骨  腭骨并鼻梁  胸臆與咽喉  總有十二骨 

     眼眶有四骨  肩偶亦兩雙  兩臂及指頭  總有五十骨 

     項後有八骨  脊梁三十二  此各有根本  其數亦四分 

     右脅邊肋骨  相連有十三  左脇相連生  亦有十三骨 

     此等諸骨鎖  三三相續連  二二相鈎牽  其餘不相續 

     左右兩腿足  合有五十骨  總三百十六  支柱於身肉 

     骨節相鈎綴  合成眾生體  實語者記說  正覺之所知 

     從足至於頂  雜穢不堅牢  由此共成身  脆危如葦舍 

     無梢唯骨立  血肉遍塗治  同機關木人  亦如幻化像 

     應觀於此身  筋脈更纏繞  濕皮相裹覆  九處有瘡門 

     周遍常流溢  屎尿諸不淨  譬如倉與篅  盛諸穀麥等 

     此身亦如是  雜穢滿其中  運動骨機關  危脆非堅實 

     愚夫常愛樂  智者無染著  洟唾污常流  膿血恒充滿 

     黃脂雜乳汁  腦滿髑髏中  胸鬲痰癊流  內有生熟藏 

     肪膏與皮膜  五藏諸腹胃  如是臭爛等  諸不淨同居 

     罪身深可畏  此即是怨家  無識耽欲人  愚癡常保護 

     如是臭穢身  猶如朽城郭  日夜煩惱逼  遷流無暫停 

     身城骨牆壁  血肉作塗泥  畫彩貪瞋癡  隨處而莊飾 

     可惡骨身城  血肉相連合  常被惡知識  內外苦相煎 

     難陀汝當知  如我之所說  晝夜常繫念  勿思於欲境 

     若欲遠離者  常作如是觀  勤求解脫處  速超生死海

 

  爾時。世尊說是入胎經已。具壽難陀及五百苾芻。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難陀苾芻越生死海險難之處。能至安隱究竟涅槃。獲阿羅漢果。說自慶頌曰。


     敬心奉澡浴  淨水及塗香  并修諸福田  獲斯殊勝報

 

  時。諸大眾聞是說已咸皆有疑。為斷疑故請大師曰。大德。難陀苾芻先作何業。由彼報得金色之身。具三十相以自嚴飾。望世尊身但少四指。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惟願為說。

        佛告諸大眾難陀苾芻。先所作業果報成熟皆悉現前。廣說如餘。即說頌曰。


     假使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諦聽。過去世時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有毘鉢尸佛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與六萬二千苾芻遊行人間。至親慧城王所都處。往親慧林即於此住。時。彼世尊有異母弟。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其毘鉢尸如來應正等覺於生死海勸令出家。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時。彼國王名曰有親。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隱。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王異母弟極耽婬染。王聞佛眾住親慧林。將諸王子親侍大臣及內宮女人民翊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彼王眾宣揚妙法。示教利喜得殊勝解。其弟耽欲不肯出門。時。大臣子及餘知友撫塵之類。詣而告曰。善友知不。王及王子并諸內宮大臣人眾。往毘鉢尸佛所。躬行禮敬聽受妙法。獲殊勝解。人身難得汝已得之。如何今時耽著婬欲不肯出門。彼聞責已。心生愧恥。俛仰相隨同行而去。時。佛弟苾芻見諸徒侶共行而去。問曰。何故君等將此一人共伴而去。時。彼同伴具以事白苾芻曰。我是佛弟。昔在家時。於諸欲境極生耽著。幸蒙大師強牽令出。安隱將趣究竟涅槃。更有如是愚癡之輩。與我相似。仁等慈悲強共將去。誠為大善。今可往詣無上大師。得至佛所必生深信。

        時。彼同伴共至佛所。佛觀彼類稱根欲性而為說法。既得聞已。深起信心。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及諸聖眾。明至我家入溫室澡浴。佛默然受。彼知受已。禮佛雙足奉辭而去。遂至王所。申恭敬已。白言大王。我詣佛所聞法生信。於婬欲境起厭離心。奉請佛僧明至我家入溫室浴。如來大師慈悲為受。佛是人天所應供養。王今宜可灑掃街衢嚴飾城郭。王作是念。佛來入城。我當嚴飾。然我之弟耽欲難諫。佛今調伏實誠希有。答言。甚善。汝今可去營辦澡浴所須之物。我當隨力嚴飾城隍。弟生大喜。辭王而去。

        王告諸臣曰。當可唱令普告諸人。明日世尊將入城內。諸舊住者及遠方來。汝等諸人。咸當隨力嚴飾城郭灑掃街衢。持諸香花迎大師入。臣奉王教普告令知。具宣王勅時諸人眾。於彼城中除去瓦礫。遍灑香水燒諸妙香。懸眾幡蓋散花供養。如天帝釋歡喜之園。

        時。彼王弟辦諸香湯及香油等。莊嚴浴室敷置床座。毘鉢尸佛漸欲至城。王及諸臣太子后妃宮人婇女。及諸人眾咸出奉迎。遙禮佛足隨從入城。時。彼王弟引佛世尊入溫室內。授香水等以充澡浴。見佛世尊身如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遍莊嚴。見已歡喜生深信心。洗浴既竟著衣服已。即便頂禮世尊雙足。發是願言。我今幸遇最上福田微申供養。願此善因於未來世身得金色。與佛無異。如世尊弟。於欲境中深生耽著。強拔令出得趣安隱究竟涅槃。願我當來得為佛弟。獲金色身亦復如是。我於欲境生耽著時。強牽令出愛染深河。得趣涅槃安隱之處。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親慧王耽欲之弟。即難陀苾芻是。由於昔時請毘鉢尸佛入浴室中香湯澡浴淨心發願。彼之善因。今為佛弟身作金色。我於耽著婬欲之境強拔令出捨俗出家。究竟涅槃至安隱處。

  時。諸大眾更復有疑。請世尊曰。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今身感得三十大丈夫相。佛告諸大眾。彼所作業廣說如前。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資生無乏。有一苑園花果茂盛。流泉浴池林木森竦。堪出家人棲隱之處。時。有獨覺出現於世。哀愍眾生處於閑靜。世間無佛唯此福田。于時。有一獨覺尊者。遊行人間至斯聚落。周旋觀察屆彼園中。其守園人既見尊者。告言。善來。為解勞倦。尊者住此。即於中夜入火光定。園人見已作如是念。此之大德成斯勝行。即便夜起往就家尊。告言大家。宜於今者生慶喜心。於苑園中有一大德來投我宿。成就妙行具足神通。放大光明遍照園內。長者聞已疾往園中。禮雙足已作如是言。聖者仁為求食。我為福因幸住此園。我常施食。彼見慇懃即便為受。住此園內入勝妙定解脫之樂。復作是念。我此臭身輪迴生死。所應作者并已獲得。宜入圓寂永證無生。作是念已。即昇虛空入火光定。現諸神變放大光明。上燭紅輝下流清水。捨此身已神識不生。永證無餘妙涅槃界。時。彼長者取其屍骸焚以香木。復持乳汁而滅其火。收餘身骨置新瓶中。造窣堵波。懸諸幡蓋深生敬信。灑三十種眾妙香水。并發大願求諸相好。

        汝等諦聽。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即難陀是。由以勝妙供養敬信業故。今受果報感得三十殊妙勝相。時。諸大眾更有疑念。重請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若不出家棄塵俗者。必當紹繼力輪王位。佛告諸苾芻。難陀先世所造之業。果報熟時必當自受。廣如上說。

        過去世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時。彼城中王名訖栗枳。以法化世為大法王。廣如上說。王有三子。謂大中小。彼迦葉波佛施化事畢。猶如火盡入大涅槃。其王信敬取佛遺身。以諸香木栴檀沈水海岸牛頭天木香等。焚燒既訖。滅以香乳。收其舍利置金寶瓶。造大窣堵波。皆用四寶。縱廣正等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安相輪。時。王之中子親上中蓋。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時。王中子者即難陀是。由於昔時敬心供養安置中蓋。斯之善業。於二千五百生中。常為力輪王化一洲內。今此生中若不出家者。還作力輪王得大自在。

  時。諸大眾更復有疑。請問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於佛弟子善護根門最為第一。佛言。此由願力。難陀苾芻於迦葉波佛時。捨俗出家其親教師。彼佛法中善護根門稱為第一。盡其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證悟。於命終時便發誓願。我於佛所盡斯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所證。願我以此修行善根。此佛世尊記未來世有摩納婆當成正覺號釋迦牟尼。我於彼佛教法之中。出家離俗斷諸煩惱。獲阿羅漢如親教師。於斯佛所善護根門最為第一。我亦如是。於彼教中守護根門最為第一。由彼願力。今於我所諸弟子中。善護根門最為第一。

        如是苾芻。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若雜業者當受雜報。是故。汝等離純黑雜業。修純白業。如是應修。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義淨譯《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与唐義淨《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為同經異譯。   

「歌羅邏」Kalala,亦作羯羅藍等,意為和合、凝滑、雜穢、無明等。指受孕最初七日間的胎位。也就是尚在胚胎狀態,是生命的開端,此後才發育成完整的胎兒。

《雜阿含經》卷四九說:「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迦羅邏為初,迦羅邏生胞,胞生於肉段,肉段生堅厚,堅厚生肢節,及諸毛髮等,色等諸情根,漸次成形體,因母飲食等,長養彼胎身。』」

伽那轉為般羅奢佉:

「伽那」Gaṇa或Ghana,譯曰密合。

〈大智度論〉說:「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大日經疏〉曰:「梵雲伽那是密合義,如眾微相合成一細塵,諸蘊相合成一身等。」

「般羅奢佉」Praśākhā,亦作缽羅奢佉、缽羅賒佉等,意譯作枝枝支節。指受胎第五個七日後,肢節等之形相漸漸具足之位。

「伽那轉為般羅奢佉」就是指受孕從第一個七日至第五個七日後的胎。

〈法華玄贊〉說:「五七日內名缽羅賒佉,此云形位,猶如泥團五分相連,一身四支,內風向外擊生根形差別相故,即前肉團增長支分相現。」

天竺古醫學認為,胎兒在母胎中分為八時期,受胎八個時期以後,胎兒基本生長完備。本經中說有三十八個七日,即266日。

「八位胎藏」為一、羯羅藍Kalala,二、額部曇Arbuda,三、閉屍Peśī,四、健南Ghana,五、缽羅奢佉Praśākhā,六、毛髮爪齒位,七、根位,八、形位。

故經中說:「此身元從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鉢羅奢佉。不淨穢物而得生長。」

*「捺洛迦」Naraka,意為「苦具」,不得自在的意思,也就是指「地獄」。

*「頞部陀」Arbuda,亦作頞浮陀或安浮陀。八寒地獄之一。因嚴寒逼身,其身生疱,故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原註]商佉:此云贏。

*   *   *   *   *   *   *

[法語法句]:

* 生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皆有生住增長及以衰壞。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長衰壞即是老死。

* 難陀。由其胎子先造惡業慳澁悋惜。於諸財物堅固執著不肯惠施。不受父母師長言教。以身語意造不善業。日夜增長當受斯報。若生人間。所得果報皆不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彼即短。若以短為好彼即長。以麁為好彼即細。若以細為好彼即麁。若支節相近為好彼即相離。若相離為好彼即相近。若多為好彼即少。若少為好彼即多。愛肥便瘦愛瘦便肥。愛怯便勇愛勇便怯。愛白便黑愛黑便白。

* 難陀。又由惡業感得惡報。聾盲瘖瘂愚鈍醜陋。所出音響人不樂聞。手足攣躄形如餓鬼。親屬皆憎不欲相見。況復餘人。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不信受不將在意。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惡業。獲如是報。

* 難陀。由其胎子先修福業好施不慳憐愍貧乏。於諸財物無悋著心。所造善業日夜增長。當受勝報。若生人間。所受果報悉皆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則長。若以短為好則短。麁細合度支節應宜。多少肥瘦勇怯顏色無不愛者。六根具足端正超倫。詞辯分明音聲和雅。人相皆具見者歡喜。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皆信受敬念在心。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善業。獲如是報。

*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欲令世間長夜安樂獲大勝利。是知道者。是識道者。是說道者。是開道者。是大導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八

──大唐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為上首。復與七十二億諸天眾俱。悉皆趣向菩薩之道。復與四天大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及其眷屬。各有五萬二千眾俱。亦皆趣於菩薩之道。有四阿修羅王。各與眷屬無量眾俱。復與七萬二千大龍王俱。其名曰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婆留那龍王。娑竭羅龍王。持大地龍王。無熱惱龍王。高勝龍王。伏魔龍王。最勝龍王。月上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復與無量夜叉王俱。其名曰金毘羅夜叉王。阿吒薄拘夜叉王。蘇支路摩夜叉王。妙意夜叉王。妙慧夜叉王。妙相夜叉王。普色夜叉王。不動夜叉王。有力夜叉王。大力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及諸四眾天龍夜叉人非人等。各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於如來所恭敬尊重而為供養。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比丘及於天人百千之眾前後圍遶。向王舍城阿闍世宮。佛威神力放百千種妙色光明。百千音樂同時俱奏。雨眾妙花優鉢羅花。鉢曇摩花拘勿頭花。芬陀利花繽紛而下。是時。如來以神通力。隨所行處涌出寶蓮。大如車輪。白銀為莖真金為葉。毘琉璃寶以為其鬚。於花臺中。有化菩薩結加趺坐。是諸菩薩與寶蓮具遶王舍城。右旋七匝而說頌曰。


     釋種應供大商主  利樂含識令安隱 

     具大威德寂靜心  為世依怙當入城 

     若欲遠離老死苦  或樂遊戲於天宮 

     或有欲破諸魔軍  應近妙辯人中主 

     難得聞名今出現  經百千劫修眾行 

     以大悲心遊世間  如是之尊當入城 

     曾行無量無邊捨  男女妻室及王位 

     頭目耳鼻并手足  衣服飲食亦復然 

     已修無量施功德  證於無上一切智 

     以施調心固其行  戒淨無缺大丈夫 

     成就無量忍功德  心恒恬怕當入城 

     俱胝劫行勝精進  念眾生苦忘疲倦 

     具足無量無比禪  彼梵音者當入城 

     智慧無量無倫匹  猶若虛空無邊際 

     最勝人尊戒亦然  備修眾行智清淨 

     摧壞魔軍能濟拔  得住無憂不動位 

     無等法王轉法輪  彼釋師子當入城 

     若欲成佛出興世  三十二相以莊嚴 

     應發無等菩提心  於如來所興供養 

     若欲永捨貪恚癡  及以遠離諸煩惱 

     速當親近釋師子  施作種種諸供養 

     若欲速成釋梵王  各千眷屬常隨從 

     恒受天宮諸快樂  彼應親近釋師子 

     欲為四洲勝輪王  所願七寶皆成就 

     最勝千子咸勇健  應當供養彼勝尊 

     欲為長者邑中主  資財增廣無有量 

     眷屬色相悉超倫  彼應供養釋師子 

     已得解脫及當得  皆由聞佛寂靜法 

     難可值遇彼勝尊  應聽甘露無憂句

 

  爾時。王舍城中男女長幼無量眾生。聞此頌已即皆開悟。各齊香花寶蓋幢幡無量音樂。詣如來所一心瞻仰。踊躍歡喜恭敬供養。

        於是。世尊將欲入城足蹈門閫。城中之地六種震動。雨眾妙花及諸音樂。城中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得心。裸者得服。飢者得食。貧者得財。時。彼眾生亦復不為貪欲瞋恚愚癡憍慢之所逼惱。慈心相向猶如父子。彼樂音中而說頌曰。


     十力大丈夫  最勝人師子  利物入都城  群生獲安樂 

     盲瞽得見色  聾聵得聞聲  顛狂復本心  裸露蒙衣服 

     飢渴遇珍膳  貧窶得資財  又於虛空中  諸天百千億 

     同為供養佛  競奏諸樂音  具德十力尊  今入此城內 

     城中六種動  所謂遍動等  眾生無怖想  皆獲大歡喜 

     而今此城中  一切諸眾生  不為貪恚癡  慳嫉之所惱 

     欣悅充遍身  慈念而相向  願佛速入城  安樂諸群品 

     世尊入城時  普放大光明  人天咸奏樂  悅暢於心意 

     如是諸奇特  種種無有量  天人阿修羅  莫不皆瞻奉 


  時。王舍城有菩薩長者之子。名摧過咎。於里巷中遙覩世尊相好奇特端嚴澄睟諸根湛寂觀者無厭。住奢摩他最上調伏。防護諸根如善調象。正念不亂如淨淵池。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彼菩薩既見是已。生極尊重淨信之心。便往佛所稽首雙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復有無量百千眾生同詣佛所。無數諸天住虛空中。合掌恭敬尊重頂禮。

  是時。摧過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嚴淨佛剎。

        於是。世尊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為欲哀愍摧過咎故。往詣廛肆。於大眾中而告之言。善男子。菩薩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嚴淨佛剎。

        善男子。何謂一法。此菩薩於一切眾生行大悲故。以勝志樂發菩提心。云何名為以勝志樂發菩提心。應作是說。若有已發菩提心者。乃至微惡終更不作。何所不作。謂貪瞋癡。及以在家威儀調戲悉皆遠離。若出家已。不復悕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云何出家所修行法。謂如實悟入一切諸法。云何所悟一切諸法。謂蘊界處有為無為。云何悟入。謂觀察五蘊寂滅如幻空無所有。如是悟時不見悟入。無覺無思。一切分別悉皆寂滅。若於諸蘊如是悟入。即為悟入一切諸法。是名出家所修行法。菩薩如是修此行時。亦不捨離一切眾生。何以故。是菩薩如自所觀為眾生說。而亦不著法及眾生。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令佛剎具足圓滿。

        說此法時。摧過咎菩薩得無生忍。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彼眾中二千眾生發菩提心。一萬四千諸天及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是。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光。照無量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而從頂入。

        是時。阿難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於世尊前而說頌曰。


     自在力導師  到諸法彼岸  一切智人尊  何緣現微笑 

     善逝十力尊  能為諸利益  三世悉明達  何緣現微笑 

     了眾生心行  上中下差別  知諸想無礙  願佛為宣說 

     億那由諸天  咸來頂禮佛  願發微妙音  充濟諸渴仰 

     勝定到彼岸  智慧亦復然  遠離於錯謬  何緣現微笑 

     百千諸天眾  為法故來集  無量諸比丘  合掌皆願聞 

     奏種種音樂  供養於如來  善哉佛世尊  願決眾疑惑 


  佛告阿難。汝今見此摧過咎菩薩昇虛空不。阿難白言。唯然。已見。佛言。善男子。此摧過咎却後過於六萬二千阿僧祇劫。於此世界當得成佛。號寂靜調伏音聲。劫名離熱惱。彼佛剎土功德莊嚴。及以聲聞菩薩之眾。亦如不動如來妙喜世界等無差別。

        是時。世尊與諸比丘到阿闍世王宮已。各隨次第敷座而坐。時。王即以種種飲食。手自斟酌供養世尊及比丘僧。悉令充足。復以上妙衣服奉獻如來。即於佛前。踞卑床座而白佛言。世尊。忿恨瞋惱從何而生。愚癡無智由何而滅。

        佛告大王。忿恨瞋惱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名為無智。若如實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大王當知。一切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若無來去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彼智無智亦復皆無。何以故。無有少法而能了知生與非生。若離能知是為知也。時。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如是善說。我今寧可聞法中夭。不願徒生壽命相續。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勸發開曉令歡喜已。從座而去。詣耆闍崛山。洗足已敷座而坐。入于三昧。

        是時。如來為法施故。於晡時間從三昧起。諸大菩薩及聲聞眾皆從定出。於是。文殊師利與四萬二千趣菩薩乘諸天子俱。彌勒菩薩與五千菩薩眾俱。勇猛雷音菩薩與五百菩薩眾俱。如是一切菩薩及諸聲聞并阿闍世王。各將眷屬前後圍遶。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時。王舍城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皆共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於是。舍利弗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來前已於王舍城廛肆之內。為摧過咎略說菩薩摩訶薩功德莊嚴清淨佛剎。善哉。世尊。唯願廣說。如諸菩薩行不退轉菩提之行。息諸煩惱。嚴淨佛剎。圓滿大願。具足修行諸波羅蜜。遠離聲聞辟支佛地。履踐如來所行之跡。降伏眾魔制諸外道。具一切智轉妙法輪。如是菩薩乃至未得一切種智。而能決定利益安樂無量眾生。世尊。今此會中為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已歡喜修行。

        于時。世尊作是思惟。今我所說非但為此現前會眾。是故宜應示現神變。作是念已。放百千億妙色光明。一一光明普照十方百千億土。彼諸佛土所有日月天龍摩尼電火光明映蔽不現。而彼一切大小圍山須彌山王。及餘諸山叢林樹木。為佛光明之所鑒徹。無能現影。是時。如來復現威德謦欬之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

        爾時。東方去此八十四恒河沙等佛剎。有世界名普光明。彼現有佛號集吉祥王。而彼佛剎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是菩薩充滿其土。一一菩薩各有百億不退菩薩而為眷屬。

        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法上。以何義故名為法上。謂彼菩薩於眾會前聞說法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自隱其身。說菩薩藏法門名陀羅尼金剛句。時。彼會眾咸作念言。一切諸法但有其聲。何以故。即如法上菩薩。不見身相但聞其聲。此聲無體如彼身相。既離見聞則為法性。說此法時。會中無量得忍菩薩。遙見彼土法上菩薩。又見此剎佛放光明。及聞其聲暨乎彼界。彼諸菩薩即時共詣集吉祥王如來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法上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現此瑞。未曾有也。佛言。善男子。西方去此過八十四恒河沙等佛剎。有世界名娑婆。彼現有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十方世界諸菩薩故。一切毛孔放此光明及謦欬聲。法上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法上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一切莊嚴身三昧。由是三昧威神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妙花積至於膝。百千音樂同時俱作寶幢幡蓋種種莊嚴。復以妙香普熏此界。猶如他化自在天宮。是時。法上菩薩現神變已。即與六十三億大菩薩眾前後圍遶。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南方去此過九十六億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離塵。彼現有佛號師子勇猛奮迅。而為無量大菩薩眾恭敬圍遶。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掌。以何義故名為寶掌。謂彼菩薩於諸佛土化眾生時。欲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施戒忍進禪慧慈悲喜捨之聲。出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法寶之聲。

        爾時。寶掌菩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詣彼佛所。白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北方去此過九十六億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演說佛剎功德莊嚴法門。集諸菩薩。令聞此法攝受功德故現斯瑞。寶掌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善男子。寧用去為。何以故。彼娑婆世界具足三毒苦惱眾生之所聚集。寶掌菩薩白佛言。世尊。彼釋迦如來應正等覺見何義利。捨嚴淨剎現穢土中。佛言。善男子。彼佛如來昔於長夜作如是言。願我速得成就大悲。常於弊惡眾生之中。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寶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釋迦如來乃能往昔發是大悲難發之願。現於如此惡世界中。如是慈尊甚為難遇。我今當往禮覲供養。佛言。可爾。今正是時。然。善男子。汝詣彼土應當謹察無自毀傷。所以者何。生彼世界諸菩薩等雖為難遇。其餘眾生心行險詖難可調伏。寶掌白言。彼土雖有忿恨怨讎。無傷於我。假使一切眾生盡未來際瞋恨罵辱。乃至刀杖瓦石打擲。悉能受之終不加報。

        爾時。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謂彼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能如寶掌者。可與俱行。說是語時。於彼會中有七萬二千菩薩同聲白言。我等共往娑婆世界。寶掌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復能安樂無量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右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雨諸飲食衣服車乘金銀琉璃真珠珂貝珊瑚璧玉。隨諸眾生心所悕望悉能充滿。樂聞法者即令得聞。復使無量聞法眾生證得真實。亦令無數病苦眾生受勝妙樂。是時。寶掌菩薩現神變已。與諸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西方去此過七十二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有世界名摩尼藏。彼現有佛號摩尼積王。其佛剎土清淨琉璃之所成就。無有聲聞及辟支佛。唯是清淨大菩薩眾。去來坐立於琉璃地。咸見如來分明顯現。如明鏡中覩其面像。是諸菩薩於彼地中。見佛世尊亦復如是。見已請法。佛便為說往昔大願。彼諸菩薩聞法得忍。爾時。如來於眉間毫相摩尼寶中。放大光明遍照彼剎。其中所有日月光明映蔽不現。以華開合而為晝夜。

        於彼剎中。有一菩薩名勝智願。遇斯光已。便詣佛所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七十二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諸菩薩故而現斯瑞。時。勝智願聞是語已。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時。勝智願作是念言。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三昧。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三惡道苦悉皆消滅得無上樂。譬如比丘得諸禪定。是時。一切諸天世人及以非人。不為貪恚愚癡諸見。我慢忿恨怒害慳嫉憍諂覆藏之所逼惱。皆發慈心。爾時。勝智願菩薩現神變已。與四萬二千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常莊嚴。彼現有佛號娑羅起王。其佛剎土初未曾聞女人之稱。一切皆是蓮花化生。袈裟隨體。時。佛為彼諸菩薩眾說佛種性印法門。何等名為佛種性印。所謂最初發菩提心。從此即為具菩薩戒入菩薩藏。得陀羅尼心無散亂。不離於捨證入空性。正修無相無所願求。性離貪染。於蘊界處而能證入。所作隨覺樂求佛慧。於無生性真實了知。證於諸法而無分別。具足正見斷於妄念。是故。名為佛種性印。

        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相莊嚴星宿聚王。本願殊勝。若有眾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時。彼菩薩遇佛光明及聞其聲。便詣佛所。頂禮雙足右遶三匝。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於此南方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諸菩薩故而現此瑞。彼菩薩言。何故名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婆世界。彼菩薩言。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皆能忍受惡罵捶打諸惱亂耶。佛言。善男子。彼界眾生少能成就若斯功德。而多隨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界不應名娑婆也。佛言。相莊嚴星宿聚王彼佛剎土。亦有行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將護眾生善自調伏。若有眾生以諸苦惱而來加害悉能含忍。終不放逸貪恚愚癡。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又。彼界中亦有眾生具足眾惡少能悔過。其心麁猛而無愧恥。不敬佛。不重法。不愛僧。當墮地獄畜生餓鬼。彼釋迦如來於此下劣眾生之中。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誹謗惱亂惡言恐愶。心如大地不可動搖無所違逆。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是故。彼界名曰娑婆。

        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於彼弊惡下劣眾生之中。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妙莊嚴忍。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其土眾生皆悉具足一向安樂。譬如比丘入於滅定。彼之安樂亦復如是。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承事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之力。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於虛空中化成寶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珠纓寶幡周匝垂布。於其蓋中雨種種花。百千音樂自然而奏。復令此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現寶蓋中。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現神變已。與十億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頂禮雙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剎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問彼世尊而來此土。頂禮佛足各坐一面。亦復如是。又。此界中釋梵護世大威德天。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皆見光明咸來佛所。頂禮雙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現神變已。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剎。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及受用具。與自本剎悉皆同等。然知彼此剎無雜亂。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名振十方智無量  放大光明照世間 

     一切眾生共度量  莫測人尊勝智慧 

     十方無量億菩薩  為求法故咸來集 

     而皆信樂諸法門  願佛演說令歡喜 

     如來戒定及智慧  名稱普聞十方國 

     演法無畏猶師子  光遍虛空如日照 

     一切天龍與羅剎  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眾優婆夷  合掌樂聞如來說 

     過去未來及現在  世尊於彼悉了知 

     以勝解力拔群迷  願決疑惑令開曉 

     云何菩薩智慧行  嚴淨佛剎令光潔 

     云何諸願速成滿  今請如來為宣說 

     云何無慳戒無缺  能忍罵辱諸難事 

     精進修行無懈倦  解脫無量苦眾生 

     專心樂入三昧門  遊止清淨禪宮殿 

     處世利益而無染  譬如蓮花不著水 

     云何智慧出世間  開闡甚深微妙法 

     降伏一切諸魔眾  速能具足奢摩他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

──大唐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為佛嚴辦法座。我當昇已。說往昔志樂所修諸行善巧出生諸佛剎土功德莊嚴趣向真實法門。

        爾時。彌勒菩薩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義故令我嚴座。不使阿難大目連等。如何棄捨彼諸聲聞。將非唯為諸菩薩說。或彼聲聞及辟支佛。於此法門而非器故。以是世尊令我敷座。爾時。彌勒菩薩即為如來以神通力。化作眾寶師子之座。高四萬由旬。周匝嚴麗柔軟天衣以敷其上。從其座出種種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爾時。如來昇其座已。令此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菩薩成就四法。能令所願皆得滿足。何等為四。一者。發勝志樂。二者。於諸眾生起悲愍心。三者。發起精進。四者。承事善知識。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謂一法。是菩薩應當樂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願。我當所在生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捨家出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

        舍利弗。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若菩薩常樂出家。獲得如是十種功德。是故。舍利弗。菩薩志求菩提。欲度眾生。常當出家。是名菩薩成就一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二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二。所謂菩薩不樂聲聞地。不求聲聞乘。不愛樂說聲聞乘處。不親近聲聞乘者。不學聲聞戒。不樂宣說共聲聞乘相應之法。亦不勸他行聲聞乘。於緣覺乘亦復如是。唯為佛法勸發眾生成就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二。

        舍利弗。若有勸他趣入佛乘。此菩薩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得清淨剎。無有聲聞及辟支佛。二者。得純一清淨諸菩薩眾。三者。諸佛世尊之所護念。四者。常為諸佛稱名讚歎而為說法。五者。所發之心皆悉廣大。六者。若生天上當作帝釋或梵天王。七者。若生人中作轉輪王。八者。常見諸佛。九者。為諸天人之所愛樂。十者。攝取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皆得阿羅漢果。或復置於緣覺之地。若復有能置一眾生於佛菩提。此之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弗。不由聲聞緣覺出現。佛種不斷。世若無佛則無聲聞及辟支佛。舍利弗。以佛出現令佛種不斷。亦復出生聲聞緣覺。是故。舍利弗。菩薩令他住佛乘中。得如是等十種功德。得清淨剎。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三法令願不退攝受佛剎功德莊嚴。何等為三。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堅固安住淨戒律儀。

        舍利弗。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何等為十。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飲食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大眾中食無畏。七者。教授無畏。八者。親近和上阿闍梨無畏。九者。於自眷屬慈心教誨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說令他信受。舍利弗。是為菩薩十種無畏。

        舍利弗。菩薩說法心無所著。則能攝受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不生惡欲。二者。不求他人識知。三者。不起名聞心。四者。於檀越家心不繫著。五者。不占護他家。六者。於極下劣四事供養而生喜足。七者。說法令他信受。八者。善神守護。九者。不生邪覺。十者。起念佛心。是名為十。

        舍利弗。菩薩尊敬愛樂住阿蘭若。成就十種功德利益。何等為十。一者。遠離世俗言論。二者。專習閑靜。三者。心緣定境。四者。捨諸營務。五者。愛樂諸佛。六者。恒受禪定喜樂。七者。修梵行時無有障礙。八者。少用功力而得三昧。九者。所受教法未甞忘失。十者。所聞法義皆悉了知。是名為十。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四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四。一者。如說能行如行能說。二者。常自謙下。三者。遠離慳嫉。四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是名為四。

        舍利弗。是菩薩如行能說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口中常出青蓮花香。二者。語業清淨言無錯謬。三者。一切世間所共信受。四者。攝受諸佛圓滿音聲。是名為四。

        舍利弗。菩薩謙下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遠離惡趣畜生等身。二者。受妙快樂。三者。潛謀暴賊俱不能害。四者。堪受人天恭敬禮拜。是名為四。

        舍利弗。菩薩遠離慳嫉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不忘施心。二者。於飢饉時作大施主。三者。見持戒者來承迎引納。四者。若受他施及施於他。無有一人而生嫉妬。是名為四。

        舍利弗。菩薩見他得利生歡喜心。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常生是心我攝眾生應與利樂彼既自得故生歡喜。二者。所有財物王難水火劫賊怨親無能侵奪。三者。隨所生處財寶諸子皆悉具足王不嫉忌何況餘人。四者。稸用資財俱無窮盡。是名為四。舍利弗。是菩薩成就四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五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五。一者。彼菩薩詣說法者而問之言。修何等行。能得佛剎清淨莊嚴。若得聞已如說修行。二者。菩薩清淨持戒及願力故生佛國中。生彼國已。觀察彼土種種莊嚴眾寶資具。及諸聲聞菩薩大眾諸相微妙。於如來所恭敬尊重。白言。世尊。菩薩修何等行。得廣大佛剎清淨莊嚴。而彼如來知此菩薩志樂殊勝。即為宣說如是功德成就佛剎。彼得聞已如法修行。三者。菩薩有智有行。應淨其智應進其行。云何淨智。謂於能緣及所緣法。遠離聲聞緣覺智故。云何進行。謂如所聞必定修行。離不行故。四者。菩薩善知有因及知出離言。有因者謂不正思惟。是四顛倒之所依止為生死因故。言出離者謂正修行。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為出離故。五者。菩薩了知諸佛體性及剎土性。俱但有名名亦寂滅。如是了知不起知想。是名為五。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六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攝取一切世界最上佛剎。何等為六。

        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所有珍玩可愛樂物。歡喜布施無所悋著。又作是念。我行大施圓滿大乘。所謂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悉捨心無所著。具足成就菩提資糧。捨自身命尚不生悔。何況財產及妻子等。舍利弗。何故如來名一切智。謂行菩薩行時。於自所有一切皆捨。以是義故得菩提已名一切智。

        二者。若菩薩在家出家。寧捨身命終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諸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持戒自覺歡喜。樂修梵行晝夜安樂。益加求法住正修行。厭怖三界希求出離。雖見出要顧念眾生。如我所苦彼亦皆然。我當荷茲重擔攝取眾生。置於涅槃安樂之處。如是持戒。自覺喜時獲大悲心。乃至未得一切種智。不捨精進如救頭然。

        三者。菩薩被忍辱鎧。離於高慢得大忍力。若遇罵辱及捶打時。忍心成就不生瞋恨。假使有棒如須彌山。有人執持。於億劫中常見打罵。而亦不生怨恨之心。何以故。彼諸眾生未隨佛學。而我方將隨佛修學。是故。於彼所得打罵。便能增長爾所大悲。我當為諸眾生被弘誓鎧攝取眾生。令得解脫入於涅槃。是故。我今不應瞋恨。菩薩正住如是忍時。則得成就十種具足。何等為十。一者種姓。二者財產。三者眷屬。四者色相。五者善捨。六者善友。七者得聞正法。八者如說修行。九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是為十種功德具足。

        四者。菩薩為欲成就善法。堅固自課發起精進。又為一一眾生。盡未來際於生死中。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以自課業及此大悲為一切眾生。於爾所時。流轉生死不捨眾生。舍利弗。若有菩薩十方各如恒沙世界。滿中七寶。於念念中奉上如來。如是相續盡未來際。若有菩薩發大悲心被精進鎧。而此功德復多於彼。

        舍利弗。菩薩具此精進。得十種勝志樂法。何等為十。一者離凡愚行。二者攝受佛行。三者見生死過。四者住大悲心。五者不退本願。六者少諸疾病。七者順諸佛教。八者薄婬怒癡。九者隨文了義。十者修行成就。是名為十。

        五者。菩薩作是思惟。諸佛如來心常在定。未曾失念。我應隨佛所行。若心散亂。終不能證佛所行處。是故應當捨離一切心所取著。亦捨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不捨眾生。樂阿蘭若住寂靜處。獨行無侶如犀一角。住靜處已起大慈心。初遍一方漸至十方普遍眾生。慈心遍已得入禪定。舍利弗。若有在家菩薩以一切樂具。於恒沙劫供養一切恒沙諸佛及比丘眾。若有出家菩薩。行於七步。向阿蘭若寂靜之處。而此福德甚多於彼。以能速得大菩提故。舍利弗。菩薩樂住寂靜入禪定者。獲十種功德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修行。四者迅辯。五者得陀羅尼。六者善知法生。七者善知法滅。八者戒聚無犯。九者諸天供養。十者不貪他好。是名為十。

        六者。菩薩善知智慧等流。謂作是念。智慧以戒為首。白法增長以慧為首。是故菩薩應學智慧。世間所有難作難成。一切工巧一切醫藥。皆悉遍學。而此智慧不能證入離欲寂滅。亦復不能趣向菩提。非向沙門。非婆羅門。非向涅槃。是故。我今應更遍求法藥工巧。以如是智。令我得彼究竟寂滅。彼菩薩求諸法本。不見少法能起於法。以不見故住於寂滅。住寂滅故則無熱惱。無熱惱故了知生死。為眾生故而受彼生。令諸眾生除滅苦故。是名為六。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七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七。一者。自捨一切而施不可得故。二者。戒不缺犯不計著戒故。三者。忍辱柔和而眾生不可得故。四者。發起精進身心不可得故。五者。成就禪定不住禪故。六者。智慧圓滿無分別故。七者。隨念諸佛遠離相故。是名為七。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八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八。一者。不樂涅槃。二者。施莊嚴具。三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名。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凌蔑他。是名為八。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九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九。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儀。四者。滅諸貪欲。五者。滅諸瞋恚。六者。滅諸愚癡。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友。九者。不輕慢善知識。是名為九。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十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十。一者。聞地獄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二者。聞畜生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三者。聞餓鬼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四者。聞諸天衰惱。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五者。聞人中飢饉賊盜怨敵殺害。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六者。菩薩作如是念。我於此時當起精進。乃至未得清淨佛剎終不懈慢。七者。令我剎中飲食衣服隨念即得。八者。我佛剎中諸眾生等壽命無量。九者。我佛剎中諸眾生等無彼我心。十者。我佛剎中所有眾生決定趣向無上菩提。是名為十。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執持妙花詣如來所或佛塔所。興供養時。作是願言。如此妙花色香殊勝。見者欣悅。我成佛時。令我剎中如是種種妙花遍布。及眾寶樹周匝莊嚴。乃至末香塗香衣服飲食。寶蓋幢幡金銀琉璃真珠等寶。用供養時亦應如是。迴向佛剎功德莊嚴。以彼菩薩住戒律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復次。舍利弗。菩薩不求自樂喜他得樂。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悉皆具足一向快樂。

  復次。舍利弗。菩薩常應普皆攝取十善業道。悉以迴向一切種智。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初生即具十善業道及出離智。

  復次。舍利弗。菩薩隨所至方勸諸眾生。悉皆令趣無上菩提。唯讚佛乘。不說二乘及所共法。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永離聲聞及辟支佛。無量菩薩充滿其國。

  復次。舍利弗。菩薩於他利養終不遮斷。見他得利常生歡喜。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受用資具恒無斷絕。具足獲得大法光明。

  復次。舍利弗。菩薩若見比丘比丘尼有過犯者。終不發揚。但自安住正法之中。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無有過失之名。何以故。以彼大眾皆得清淨無過失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樂法求法不生熱惱。如所聞法正住修行。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眾生生者。求法樂法皆無熱惱。如所聞法隨順修行。

  復次。舍利弗。菩薩絃歌鼓吹種種音樂。供養佛塔。以此善根。迴向佛剎功德莊嚴。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復次。舍利弗。菩薩若見失念眾生。令得正念。是故。菩薩得菩提時。令諸弟子得禪悅食。

        舍利弗。如是佛剎功德。具足如來辯才。或一劫或過一劫說不能盡。舍利弗。然我今者隨諸菩薩之所樂欲。如是略說。勝志樂者聞已趣向。當得圓滿佛剎功德。

        舍利弗。菩薩成就三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求佛剎皆得成就。何等為三。一者。大願殊勝。二者。住不放逸。三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是名為三。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希有善說此法。世尊住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住修行故得大菩提。住勝願故成就佛剎功德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我往昔以大願力成就佛剎。不放逸故得成菩提。舍利弗。若但言說住於放逸而不修行。彼尚不能至聲聞地。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若欲自知是真菩薩。如菩薩所學。應如是學。

        爾時。會中四萬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同聲白言。如佛所說。菩薩學處我當隨學。住不放逸修行成就。滿足大願嚴淨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佛告舍利弗。汝見此諸善男子師子吼不。舍利弗言。唯然。已見。佛言。舍利弗。此諸善男子。過百千劫。各於異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號願莊嚴。亦如當來師子佛等。其土清淨如無量壽國。唯除壽量。舍利弗言。彼諸如來壽量幾何。佛言。彼一一佛皆壽十劫。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諸佛世尊常所稱歎。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佛剎當復云何。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

        時。師子勇猛問文殊師利言。仁者。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言。善男子。何不問我趣菩提不。而乃問我成菩提耶。何以故。我於菩提尚不趣向。何況當得。問言。文殊師利。仁者豈不為利眾生故趣菩提耶。答言。不也。何以故。眾生不可得故。若眾生是有可為利益趣向菩提。而眾生壽命及福伽羅皆無所有。是故。我今不趣菩提。亦不退轉。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趣向諸佛法不。答言。不也。善男子。一切諸法皆趣向佛法。何以故。諸法無漏無繫無形無相。為趣向佛。如趣向佛。諸法亦然。善男子。而汝所問趣向佛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為色求菩提耶。為色本性求。為色如求。為色自體求。為色空求。為色離求。為色法性求菩提耶。善男子。於意云何。為色得菩提耶。乃至為色法性得菩提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乃至色法性不求菩提。色不得菩提。乃至色法性亦不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受想行識求菩提。乃至識法性求菩提耶。識得菩提。乃至識法性得菩提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識不得菩提。乃至識法性不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離於五蘊有我我所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更以何法而求菩提及得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所言眾皆誠信。而今乃說不求菩提不得菩提。新發意菩薩聞此所說。必生驚怖。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無有驚怖。於實際中亦無驚怖。如來為於無驚怖者而演說法。若驚怖者彼即生厭。若生厭者彼則離欲。若離欲者彼則解脫。若解脫者則無菩提。若無菩提是則無住。彼若無住是即無去。若無有去是則無來則無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退轉。若不退轉則為退轉。退轉何法。所謂執我眾生命者及福伽羅。若斷若常取相分別悉皆退轉。彼若退轉則不退轉。不退何法。謂空無相無願實際。及諸佛法皆不退轉。何謂佛法。謂不離不著及無所緣。無入無出無有所行。亦無表示。但有其名。空無有生。無去無來。無染無淨。無塵離塵。無我無分別。無和合無執取。平等無違。是為佛法。

        善男子。此諸佛法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佛法無生處故。故彼新發意菩薩聞此說已。若生驚怖速得菩提。若起分別作如是念。而今我等所成菩提。隨有發心住於現證乃得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如是分別皆不生故。菩提及心俱不可得。不可得故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現證。何以故。現證所因不可得故。

        善男子。於意云何。虛空可得菩提耶。答言。不也。又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證一切法同虛空耶。答言。如是如是。又言。善男子。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有知亦無不知亦無不見。

        說此法時。一萬四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十二那由他比丘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九萬六千眾生發菩提心。五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發菩提心來為幾時耶。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於無生法中。說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行菩提行。為大邪見。善男子。我都不見有心發向菩提。以不見心及菩提故。是故無發。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都不見心是何句義。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是都不見說名平等。又問。云何說為平等。答言。善男子。如是平等以種種性皆無所有。彼彼諸法一味故說。一味說者。所謂離故無染無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不念我說亦無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了知修行是名平等。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入此平等。都不見有種種界若一若多。於平等中不見平等。於相違中不見相違。以彼本來性清淨故。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眾皆樂欲聞。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於甚深忍中菩提及心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不說。然。善男子。我今當說文殊師利發心久近。善男子。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有佛名雷音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在於東方去此過七十二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無生。彼雷音如來於中說法。諸聲聞眾有八十四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二倍過前。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普覆。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正法理化為法輪王。而於八萬四千歲中。以衣服飲食宮殿臺觀僮僕給侍一一殊妙。恭敬供養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其王親族中宮婇女王子大臣。唯務供養餘無所作。雖經多歲初無疲倦。過是已後。其王獨在靜處思惟。我今已集廣大善根。而猶未定所迴向處。為求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耶。為求聲聞辟支佛耶。作是念已。空中諸天告言。大王勿起如是狹劣之心。何以故。王之所集福德甚多。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時。普覆王聞是語已。歡喜念言。我今於此決定不退。何以故。天知我心而來告我。善男子。爾時。彼王與諸大眾八十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往詣雷音佛所。頂禮雙足右遶七匝。曲躬恭敬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我今問最勝  願當為我說  云何得成就  最上人中尊 

     世間所依止  我已廣供養  以不決定心  未知迴向處 

     已修廣大福  當何所迴向  為求梵天位  帝釋轉輪王 

     為求於聲聞  及以辟支佛  我發此念時  空中天告我 

     大王汝勿起  狹劣迴向心  為一切眾生  當興廣大願 

     利益世間故  應發菩提心  我今請世尊  於法自在者 

     願說菩提心  發起之方便  發菩提心已  當得如牟尼 

     唯願兩足尊  為我具宣說 


  爾時。雷音如來為普覆王而說頌曰。


     大王汝諦聽  我當次第說  一切因緣法  隨根欲所行 

     如其所有願  得如是果報  我亦於往昔  發起菩提心 

     為諸眾生故  願當作利益  如我所作願  如昔所發心 

     得不退菩提  意願速圓滿  大王應堅固  修習於諸行 

     汝當得廣大  無上佛菩提

 

  時。普覆王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於眾會前大師子吼而說頌曰。


     今對一切眾  發大菩提心  為一一眾生  誓盡未來際 

     受無量生死  而作大饒益  備修菩薩行  救諸眾生苦 

        從今若違誓  起於貪欲心  及慳嫉怨恨  則誑十方佛 

     又我從今日  乃至成菩提  常當學諸佛  修行於梵行 

     隨順淨戒律  遠離諸過咎  又我於菩提  亦不願速證 

     當盡未來際  廣利諸群生  嚴淨諸佛剎  無量不思議 

     當令我名號  普聞十方界  我今自授記  決定當成佛 

     志樂勝清淨  於此固無疑  我當淨三業  不令起諸惡 

     我以此真實  成佛人中尊  若此心真實  地當六種動 

     若我語誠諦  無有虛妄者  當使虛空中  音樂自然奏 

     若我無諂曲  及以怨恨心  由此真實故  當雨曼陀花

 

  時。普覆王說此頌已。心誠實故。十方億剎六種震動。於虛空中奏諸音樂。雨曼陀羅花。時。二十億眾生隨從王者。皆大歡喜而自慶言。我等當得最上菩提。即學彼王發菩提心。

        佛告大眾。爾時。普覆王者豈異人乎。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彼於往昔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初發菩提之心。次過六十四恒河沙劫。得無生法忍。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佛地諸法悉皆圓滿。而未曾起一念之心。我當得佛。

        善男子。爾時。二十億眾生隨逐彼王。於雷音佛所發菩提心者。皆由文殊師利勸發。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大法輪。作佛事已而般涅槃。文殊師利皆悉供養彼諸如來。亦皆護持彼諸佛法。唯有一佛號地持山。在此下方過四十恒河沙剎土。其佛世界名曰地持。亦有無數諸聲聞眾。佛壽無量于今現在。

        說此文殊師利宿緣之時。眾中七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

──大唐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三〉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十地及如來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不應更證。師子勇猛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耶。答言。佛法圓滿如真如圓滿。真如圓滿如虛空圓滿。如是佛法真如虛空亦無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者。如色圓滿乃至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師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圓滿。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汝所見色是常耶是無常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無常。彼有增減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得法忍來。無一念心願成正覺。而今何故乃勸餘人令向菩提。文殊師利言。我實不曾勸一眾生令趣菩提。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性自離故。若眾生可得則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無所勸。何以故。平等無分別故。非以平等而求平等亦無所起。是故常說。應觀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是名平等。則是性空。於性空中而無所求。

        善男子。如汝問我得忍已來。無一念心當得菩提者。善男子。汝見彼心耶。而以此心得菩提耶。師子勇猛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心非色不可見故。菩提亦爾。但是名想。若心名若菩提名。皆無所有。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汝說我不生一念得菩提者。是密意說。何以故。以心本來無有生故。是故無生。既無有生何得何證。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為平等證入。答言。於諸法中無繫著者。名平等證。言證入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入。若正見修行者於平等中無一法可得。離種種性亦不著一。是名證入。若以身證諸法無相。明了彼相所謂無相。而於身心亦不執著。是則名為圓滿證入。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得。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以世間言說名之為得。諸聖所得非言能說。何以故。法無依止離言說故。復次。善男子。以無得為得。亦非得非不得。說名為得。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願說文殊師利所得佛剎。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時。彼菩薩白文殊言。仁者當得何等佛剎功德莊嚴。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我求菩提。汝可問其所得佛剎。師子勇猛言。仁者豈不求菩提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何以故。若有所求則有染著。若有所染則有貪愛。若有所愛彼則有生。彼若有生是則有愛。若有所愛終不於中而有出離。善男子。我為是故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不可得故。以不可得是故不求。

        善男子。然汝問我何等佛剎。仁當得者。我不能說。何以故。對於如來一切智者。說自佛剎功德莊嚴。即為菩薩自讚己德。佛告文殊師利。汝可自說。以何等願莊嚴佛剎。令諸菩薩聞已決定成滿此願。

        時。文殊師利受如來教。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承佛神力當為宣說。諸有欲求大菩提者皆應諦聽。若聞此願當如實學令得圓滿。

        文殊師利當以右膝著地之時。十方各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六種震動。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我從往昔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已來。起如是願。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菩提終不應證。而我要當滿此所願。然後乃證無上菩提。

        時。彼眾中諸菩薩等咸作是念。文殊師利無礙天眼見幾如來。是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此諸微塵可以算計知其數不。答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無礙天眼。見於東方無量諸佛復過是數。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有是願。以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為一佛剎。無量妙寶間錯莊嚴。若不爾者我終不證無上菩提。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有菩提樹。其量正等十大千界。彼樹光明遍此佛剎。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我坐菩提樹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起此座。但以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土。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無女人名。純菩薩眾。離煩惱垢具淨梵行。初生之時袈裟隨體。結加趺坐忽然而現。如是菩薩遍滿其剎。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除如來之所變化。往詣十方為諸眾生說三乘法。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當來成佛名為何等。佛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以何義故而名普見。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普皆令見。若諸眾生見彼佛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見如來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者。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阿彌陀佛剎以法喜為食。而我剎中菩薩初生起食念時。即便百味盈滿於鉢在右手中。尋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及施貧窮苦惱眾生餓鬼等類令其飽足。而我決定不應自食。作此念時。得五神通乘空無礙。往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以食供養諸佛如來及聲聞眾。又於貧苦諸眾生類亦皆周給。復為說法令離渴愛。於一念頃還至本處。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於我剎中諸菩薩等。初生之時所須衣服於其手中。隨意皆出種種衣寶。鮮潔稱體應沙門服。便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不應自用。於一念中。往詣十方無量佛剎。以此衣寶獻諸佛已。還至本處方自受用。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我佛剎中諸菩薩眾。所得財寶及諸資具。要先分施諸佛聲聞。遍供養已然後受用。又。我剎中遠離八難及不善法。既無過咎亦無禁戒。無有苦惱諸不悅意。

        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而彼佛剎名為何等。佛言。彼剎名隨願積集清淨圓滿。師子勇猛言。世尊。彼佛世界在何方所。佛言。在於南方。此娑婆世界亦當在彼佛剎之中。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我佛剎中積集無量妙寶所成。復以無量摩尼妙寶間錯莊嚴。其摩尼寶於十方界所未曾有甚為難得。如是寶名俱胝歲中說不能盡。隨諸菩薩樂見彼剎金為體者即見為金。樂見銀體即見為銀。然於見金未曾損減。樂見頗梨琉璃馬碯赤真珠等無量諸寶。各隨所見皆不相礙。如是栴檀香體阿伽羅香。乃至赤栴檀等。各隨樂見亦復如是。又。彼剎中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見。彼諸菩薩皆以自身光明。照於千億那由他剎。又。彼剎中以花開為晝。花合為夜。隨諸菩薩所樂時節即皆應之。然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餘剎。於兜率天壽盡降生而證菩提。此佛剎中無有涅槃。百千種樂於虛空中。雖不現相而聞其音。此樂不出順貪愛聲。但出諸波羅蜜佛法僧聲。及菩薩藏法門之聲。隨諸菩薩所解妙法。皆悉得聞。又。諸菩薩若欲見佛。隨所詣處經行坐立。應念即覩普見如來坐菩提樹。若諸菩薩於法有疑。但見彼佛不待解釋。疑網皆斷解了法義。

        爾時。會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同聲說言。若有得聞普見佛名。彼人便得最上善利。何況生於彼佛土者。若有得聞此文殊師利授記法門。及聞文殊師利名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過恒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願。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如是等類佛剎莊嚴。於三世佛剎頗更有不。佛言。有。善男子。東方去此過百億恒河沙世界。有佛剎名住最上願。彼中有佛。名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常為菩薩而演說法。善男子。彼佛剎土功德莊嚴與普見佛剎等無有異。善男子。有四菩薩被不思議弘誓之鎧。而於此願決定成滿。亦當得此佛剎莊嚴如普見如來。

        時。師子勇猛言。願佛說彼菩薩名號及其住處。復願示彼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眾多所利益。何以故。此諸菩薩若見聞已。於此所願當得成滿。佛言。善男子。汝等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彼一菩薩名光明幢。在於東方無憂德佛剎。次名智上。在於南方智王如來佛剎。次名諸根寂靜。在於西方慧積如來佛剎。次名願慧。在於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剎。爾時。世尊以神通力。現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會見彼如來及菩薩眾。并其佛剎功德莊嚴。昔所未見。亦未曾聞。而彼一切皆不思議。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寶間錯莊嚴。於一劫中說彼功德亦不能盡。眾皆明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彼菩薩身長四萬二千由旬。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光明洞照如閻浮檀金山。成就廣大功德莊嚴。坐大菩提樹下。諸菩薩眾恭敬圍遶。現百千億諸變化事。往詣十方諸世界中。為諸眾生而演說法。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見彼如來佛剎莊嚴菩薩眾耶。時。諸大眾同聲白言。唯然已見。我等當學此菩薩行。如文殊師利之所修行。我等亦當成就如此莊嚴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光。照於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從其頂入。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佛告彌勒。此大眾中八萬四千菩薩。見彼佛剎莊嚴之事。雖皆發心當欲成就如是佛剎。然於其中。有十六善大丈夫具勝志樂而發大心。彼能成滿。如文殊師利所起大願。餘諸菩薩亦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佛剎功德莊嚴如阿彌陀佛剎。彌勒當知。諸菩薩等。志樂既勝。所成亦大。志樂勝者。言我成就如文殊師利莊嚴佛土。其餘劣者。雖以信心亦作是語。以此語業。猶能棄捨六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生死流轉。亦得圓滿五波羅蜜。

        爾時。彌勒菩薩見於四方光明幢等四大菩薩。各坐琉璃光明樓閣。有百千億諸天圍遶雨花奏樂現大神變。震動大地而來於此。時。彌勒菩薩即白世尊。請問其事。佛言。善男子。此四菩薩為見我故。四方如來各令至此。時。彼菩薩既到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彼四菩薩光明遍照此之大會。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此四善大丈夫志願所趣。皆不思議。應當尊重請其法要。而彼所願於諸菩薩最為殊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見之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棄捨二十億劫生死流轉。具足圓滿五波羅蜜。若有女人聞此菩薩名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於是世尊即攝神力。而彼佛剎忽然不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皆悉如幻。何以故。譬如幻師幻為隱現。諸法生滅亦復如是。而此生滅即無生滅。以無生滅是則平等。菩薩修此平等。便能證得無上菩提。

        智上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於此菩提云何證得。文殊師利言。此菩提者非是可得。亦非可壞非可住著。智上白言。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本來無生。非曾有非當有。亦非可壞。是故無得。

        文殊師利謂智上等諸菩薩曰。云何名為說一相法門。

  彌勒菩薩曰。若有不見蘊界處。亦非不見。無所分別。亦不見集散。是名說一相法門。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不作種種分別。此是凡夫法。此是二乘法。此則不違法性。入於一相。所謂無相。是名說一相法門。

  樂見菩薩曰。若有修真如行。而亦不作真如之想。於此甚深無所分別。是名說一相法門。

  無礙辯菩薩曰。若能究竟盡於諸法。亦以此法為他演說。是名說一相法門。

  善思菩薩曰。若以思議入不思議。此不思議亦不可得。是名說一相法門。

  妙離塵菩薩曰。若有不染一切相。亦非染非不染。無違無順亦無迷惑。非一非二亦非種種。不取不捨。是名說一相法門。

  娑竭羅菩薩曰。若有能入如海難入甚深之法。而於此法亦不分別。雖為他說而無說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月上菩薩曰。若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猶如滿月。無眾生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離憂闇菩薩曰。云何拔眾生憂箭。謂我我所。是彼憂根。若能住我我所平等。是名說一相法門。

  無所緣菩薩曰。若不攀緣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法緣覺法及諸佛法。是名說一相法門。

  普見菩薩曰。若說法時應說平等法。謂空法平等。亦無空想及平等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淨三輪菩薩曰。若說法時應淨三輪。謂所為眾生我不可得。亦不分別自為法師。於所說法而無住著。如是說法。是名說一相法門。

  成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於一切法修平等行。所知如實非文字說。以一切法離言說故。是名說一相法門。

  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了達一切甚深之法。亦不見彼能說所說及與所為。是名說一相法門。

  如是無量諸菩薩等。各以辯才演說一相法門。說此法門時。三十七億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那由他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七千比丘不受諸法盡諸有漏心得解脫。九十六那由他諸天及人。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佛壽命及菩薩眾其數幾何。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時。師子勇猛白文殊師利言。仁者。久如當得菩提。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虛空界為色身時。我乃當得無上菩提。若幻人得菩提。我乃當得。若漏盡阿羅漢即是菩提。我乃當得。若夢響光影及以化人得菩提時。我乃當得。若月照為晝日照為夜。我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之所問應當問彼求菩提者。師子勇猛言。仁者。豈不求菩提耶。答言。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但有名。菩提亦但有名。此名亦離無作故空。而彼空性即是菩提。

        爾時。佛告師子勇猛言。汝頗見聞阿彌陀如來聲聞菩薩諸眾會耶。唯然。聞見。佛言。其數幾何。答言。非算數思議之所能及。佛言。善男子。如摩竭國量一斛油麻。舉取一粒。喻阿彌陀佛國聲聞菩薩。餘不舉者。喻文殊師利得菩提時。菩薩眾會復過是數。善男子。如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比普見如來壽量劫數。百分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應知彼普見如來壽命。無有算數亦無限量。如有一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第二第三人亦碎大千世界以為微塵。復有一人取彼微塵從此東行過爾所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又過爾所微塵數世界。復下一塵。如是次第盡諸微塵。復有第二人。亦持爾所微塵。從此南行如前下塵。次第展轉乃至塵盡。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各有一人。所下塵數亦復如是。善男子。是諸世界可知數不。答言。不也。佛言。善男子。如是諸人。於彼十方所經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末為塵。於意云何。是諸微塵可以算計知其數不。答言。不也。世尊。若有計量心則迷亂不能了知。佛言。善男子。諸佛如來悉能了知彼微塵數。設過於此如來亦知。

        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為求如是大智慧故。於大地獄。無量億劫受諸極苦。終不應捨如是大智。佛言。彌勒。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有於此大智慧中不生欲樂。唯除下劣及懈怠者。

        說此智時。一萬眾生發菩提心。是時。佛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於意云何。如彼十人經十方界盡為微塵。文殊師利當於爾所微塵數劫行菩薩道。何以故。文殊師利大願不可思議。趣向亦不可思議。得菩提已壽量亦不可思議。菩薩眾會亦不可思議。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發趣甚大。所修之行亦復廣大。乃於爾所微塵數劫不生疲倦。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於意云何。虛空界有如是念。度於晝夜時節歲月劫數等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善男子。若有覺一切法等於虛空。彼微細智無有分別。亦無是念。度於晝夜時節歲月諸劫數等。何以故。彼於諸法無想念故。善男子。如虛空界無有疲倦及熱惱想。何以故。設過恒河沙劫。而虛空界亦無生起亦無燒滅。非可破壞。何以故。以虛空界無所有故。如是。善男子。若菩薩了一切法無所有已。亦無熱惱及疲倦等。善男子。彼虛空名亦無燒滅熱惱疲倦亦不動搖。不生不老不來不去。文殊師利名號亦爾。無有熱惱及疲倦等。何以故。名字性離故。

        說此法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及餘大威德諸天子等。同聲唱言。是諸眾生聞此法門獲大善利。何況受持讀誦。當知彼等所成善根極為廣大。世尊。我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廣宣流布。為欲護持此深法故。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若有得聞如此法門。受持讀誦思惟。及發如此功德莊嚴佛剎之心。得幾所福。佛言。善男子。如來以無礙佛眼。所見諸佛及彼剎土。若有菩薩以妙七寶滿彼諸剎。奉施供養一一如來。各盡未來際。令此菩薩安住淨戒。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若有菩薩於此莊嚴功德佛剎法門。受持讀誦復能發心。隨文殊師利所學。行於七步。此二功德比前七寶布施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言。此法門名為諸佛遊戲。亦名諸願究竟。亦名文殊師利功德莊嚴佛土。亦名令發菩提心菩薩歡喜。亦名文殊師利授記。如是受持。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為欲供養此法門故。而雨眾花讚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我等乃得聞是不思議文殊師利師子吼莊嚴法門。

        時。諸菩薩說是語已。各還本土。說此法時。恒河沙等菩薩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善根成熟。

        爾時。文殊師利即入菩薩出生光明普照如幻三昧。入三昧已。令此眾會普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一一佛前皆有文殊師利說自佛剎功德莊嚴。眾會見已。於文殊師利殊勝大願生希有心。

        佛說是經已。彼一切菩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實叉難陀譯《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与竺法護譯《文殊佛土嚴淨經》及唐不空譯《文殊佛剎功德莊嚴經》為同經異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忿恨瞋惱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名為無智。若如實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

* 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

* 文殊師利言。我實不曾勸一眾生令趣菩提。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性自離故。若眾生可得則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無所勸。何以故。平等無分別故。非以平等而求平等亦無所起。是故常說。應觀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是名平等。則是性空。於性空中而無所求。

* 於諸法中無繫著者。名平等證。言證入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入。若正見修行者於平等中無一法可得。離種種性亦不著一。是名證入。若以身證諸法無相。明了彼相所謂無相。而於身心亦不執著。是則名為圓滿證入。

* 以無得為得。亦非得非不得。說名為得。

*若有所求則有染著。若有所染則有貪愛。若有所愛彼則有生。彼若有生是則有愛。若有所愛終不於中而有出離。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一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毘羅國尼居陀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優樓毘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其心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象。所作已辦皆棄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於正教中心得善解。於一切法心無所礙。到於彼岸自得解脫。解脫眷屬自得調伏。調伏眷屬自得寂定。寂定眷屬自得度脫。度脫眷屬已到彼岸。彼岸眷屬已到陸地。陸地眷屬自得安隱。安隱眷屬自得寂滅。寂滅眷屬自破煩惱。破煩惱眷屬自得沙門。沙門眷屬自得息惡。息惡眷屬自婆羅門。婆羅門眷屬自除惡法。除惡法眷屬自了知諸法。了知諸法眷屬自能得度。能度眷屬自具諸德。具諸德眷屬自無煩惱。無煩惱眷屬自離五支。離五支眷屬自得離障。離障眷屬自得靜意。靜意眷屬自具六通。具六通眷屬自離憎愛解脫。離憎愛解脫眷屬自守護一心。守護一心眷屬自念門具足。念門具足眷屬自依四依。四依眷屬自離種種諸見。離種種諸見眷屬自棄諸希望。棄諸希望眷屬自得盡行。盡行眷屬自得事訖。事訖眷屬自修。自修眷屬自無濁念。無濁念眷屬自斷有覺。斷有覺眷屬自倚身行。倚身行眷屬自得樂不動。樂不動眷屬自心善解脫。心善解脫眷屬自慧善解脫。慧善解脫眷屬自得賢聖。賢聖眷屬如是等比。得離枝葉除去皮膚。唯有心實堅固而住。

        爾時。世尊於其後夜。露地而坐時。比丘眾四面圍遶。爾時。世尊默然而住。觀比丘眾。告諸比丘。汝等諸人。訪覓一人堪能往化淨飯王者。爾時。慧命阿若憍陳如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便作禮。白佛言。世尊。我當往化淨飯王耶。佛言。汝止。憍陳如。汝今具足大師之德。不應往彼。

        時。有慧命婆澁摸及大名耶輸陀。優樓毘螺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連等。各白佛言。世尊。我等堪能往化淨飯王也。佛告摩訶目連。汝等且止。汝等皆悉具足大師尊重之法。不應往化。

        爾時。大德摩訶目連即作是念。世尊今者欲令誰往化淨飯王耶。爾時。目連即入如實三昧。以三昧力莊嚴其心。即得見佛意之所念。在於慧命迦盧陀夷。欲令往化淨飯王耳。譬如重閣樓窓之中。日從東入光照西壁。如是目連見世尊心專在迦盧陀夷。欲令化王。亦復如是。

        爾時。慧命目連即從定起。往迦盧陀夷所。到已白言。世尊心念知汝堪能往化淨飯王。迦盧陀夷。汝今應當發大勇猛速往化王。目連作是語已。時。慧命迦盧陀夷白目連言。凡庶難化。何況國王。何以故。剎利種姓灌頂大王。有自在力難可化故。大目連。譬如聚積眾柴若二若三乃至千載。如此柴聚經多年歲甚大乾燥。于時有人放火燒之。成大火聚。於意云何。此之火聚寧為大不。目連言。甚大。若復有人更以無量蘇油溉灌此火增盛不。大目連言。轉熾倍盛。於意云何。此火可近不。目連言。難可得近。如是。大目連。剎利種姓灌頂大王。難可教化不可得近。亦復如是。大目連。譬如狂象之牙可觸以不。目連言。不可觸也。如是。大目連。灌頂剎利難可教化 亦復如是。

        時。慧命目連復白優陀夷言。世尊心念知汝堪能往化淨飯王也。優陀夷復白目連言。世尊實垂顧念。謂我堪能往化淨飯王耶。目連答言。世尊實誠念汝。謂汝堪能教化父王。爾時。世尊自告優陀夷言。優陀夷。汝可入城教化父王。何以故。唯我與汝堪能教化淨飯王耳。優陀夷。我諸聲聞弟子之中。汝能教化諸邑聚落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告優陀夷言。


     諦聽優陀夷  汝能善教導  必令釋種喜  往化最勝王 

     王今受悟時  兼利諸天人  必得到彼岸  汝當速往化 

     釋種淨飯王  今懷恨亂濁  住念惠不行  猶如墜高崖 

     戀惜子高位  慧心盡迷沒  如商失重寶  追念生大苦 

     如天墜宮殿  追戀五慾樂  未知佛正法  悲哀大惱亂 

     自念失七寶  及與人四道  憶此聖王位  口出非法言 

     王時悲亂言  不覺己及他  如奪精魂鬼  執持於人身 

     猶在雞羅山  一切無所見  如是惱恨障  應見不復覩 

     亦如睡眠死  己心不自了  憂恨迷惑障  王不識自喜 

     如婦夫婿亡  悲淚生憂悔  王今癡惱亂  哀戀生大苦 

     汝具巧方便  往化淨飯王  摧倒邪慢憧  當建正法燈 

     更無有能化  淨飯大王者  唯汝優陀夷  過去曾同行 

        優陀夷當知  曾有大國王  名曰增長實  聲名震十方 

     如法作國主  一切皆歸化  能以正法治  王領四天下 

     城邑悉滿中  花果香園苑  多諸賢聖眾  無有雜惡人 

     芳林甚稠密  地淨無棘刺  多饒淨妙等  花池莊嚴好 

     人民廣殷盛  棄惡常善住  閉諸惡趣門  必昇妙天道 

     彼王昔有子  曾廣供養佛  備修諸善根  具足諸功德 

     名曰妙堅惠  億眾所供養  常見色欲過  棄家樂閑靜 

     父王勅子言  汝可受五慾  婇女自娛樂  遊觀寶宮池 

     我今為汝辦  翫弄無乏少  云何不愛樂  汝當說其意 

     知諸趣善妙  汝愛寶宅中  女寶常圍遶  妙境甚可樂 

     諸仙處閑林  猶捨退還家  受諸色欲樂  況汝無乏少 

     婇女眾圍遶  王臣皆隨從  臺館若天宮  應受五欲樂 

     諸女甚端正  美麗若天人  善奏歌舞樂  可以自娛意 

     目如優波葉  脣赤若含丹  面滿廣黛眉  平額姝咽頸 

     膺平缺骨滿  臂如象王鼻  掌如蓮花色  指圓傭纖好 

     舌薄廣紅赤  美言若甘露  齒素利齊密  珠瓔寶衣服 

     臍深腹不現  脊如金剛杵  髀股傭圓直  伊尼鹿王蹲

     行步如鵝王  皆各瞻視汝  盛年甚可愛  堪能存後嗣 

     汝及眾麗人  猶如春花開  盛年色未退  應當速受樂 

     堅慧白父王  王言非正理  若有如法語  所勅不敢違 

     王聽我今說  樂善真實語  乃至於夢中  不起婬欲想 

     父王今此言  智者所不許  愚者樂此事  明人常所厭 

     何故明目人  而羨盲瞽導  豈有岸上人  反樂沈溺者 

        何有解脫人  而復樂牢獄  豈有安樂人  欽羨眾苦者 

     我意觀父王  如盲溺獄者  如夢受五欲  復為欲所溺 

     父王如盲冥  我目見殊勝  王為欲所漂  我今甚厭賤 

     欲如毒藥器  亦如毒蛇頭  如利刀劍矟  亦如大猛火 

     王臣勸化時  堅慧悉不許  捐親及國土  棄欲而出家 

     如蛇脫故皮  亦如棄涕唾  遠離於過惡  絕望永出家 

     堅慧捨俗時  臣子隨出家  其人名月施  棄欲隨堅慧 

     童子出家已  并及大臣子  成就四梵住  具足五神通 

     深見五塵過  超絕於欲界  轉正妙法輪  直生梵天上 

     童子出家已  父王起嫌恨  月施詣王所  善化令王喜 

     優陀夷當知  昔時堅慧者  遠離於五欲  今即我身是 

     優陀夷當知  彼時增實王  豈為異人乎  淨飯王是也 

     優陀夷當知  隨我出家者  月施汝身是  亦曾化增實 

     是故優陀夷  今應化父王  必有大利益  昔曾教化故 


  爾時。慧命優陀夷受佛教已。默然許可。時。優陀夷過夜曉已。至於食時。著衣持鉢入迦毘城。時。有釋種一千餘人。集在王門皆有所須。時。淨飯王聞佛如來到迦毘城在尼居林。起嫌恨意。此兒出家退我種族富貴大樂。如其在家。應紹金輪王四天下如法統領。民無逆命七寶具足。其七者何。一曰輪寶。二曰象寶。三曰馬寶。四曰摩尼寶。五稱女寶。六曰主藏臣寶。七稱導師寶。具足千子。勇健難當顏容美妙。能摧強敵護四天下。不以刀杖料理國土。如法治正自然泰平。我得輪王自在快樂。彼應尊重供養於我。以兒出家故。所應得者悉皆墜落。作是念已。勅諸釋種。一切不得至我兒所敬信聽法。若有犯者當斬其首。

        時。有釋種名曰喜面。不在眾中不聞王教。見優陀夷即往其所。稽首白言。善來尊者。得平安耶。世尊安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在路不疲供饌不乏也。時。優陀夷報喜面言。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在路不疲飲食無乏。時。有釋種名曰善覺。見喜面共優陀夷在屏處語。亦詣其所白言。大德。自遠而來比康吉耶。世尊起居安樂少病少惱。在路不疲供饌無乏耶。優陀夷答言。如來聖御安樂。在路不疲無所乏少。

        爾時。復有二釋種。一名無憂。二名離憂。見喜面善覺共優陀夷在於屏處。亦復棄眾往詣其所。白優陀夷言。善來。至此氣力好耶。世尊起居安樂耶。遠涉途路得無疲耶。優陀夷報言。如來聖御安樂涉路不疲。時。二釋種重白言。如來途路何故無乏也。優陀夷報言。以四天王及天帝釋諸梵天王常來供養故無所乏。時。諸釋種俱白優陀夷言。我等今欲詣佛至世尊所供養聽法。恐不獲遂。何以故。淨飯大王向有勅旨勅諸釋種。悉皆不聽至佛所供養聽法。如有犯者當斬其首。慮王憲故。不得禮拜供養聽受正法。

        時。優陀夷聞此語已。知其父王有大怨恨。我今作何方便至王所也。作是念已。我當舉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結加趺坐至於王所。

        爾時。慧命優陀夷即入如實三昧。以其三昧莊嚴其心。復以神力舉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加趺而坐。飛空往詣淨飯王所。

        時。王遙見優陀夷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加趺而來。從座而起合掌恭敬。向優陀夷而說偈言。


     染服大師從何來  成就威儀難見者 

     若有所須願速說  我今誠心必奉給

 

  爾時。慧命優陀夷以偈答曰。


     我是大王子之子  大王即是我祖父 

     我為如來行乞食  得食奉送大善逝 

     大王今日獲善利  王兒人天最尊上 

     威德光明照十方  猶如秋月日中時 

     如日處空離雲霧  光明晃曜普皆照 

     如是最勝王聖子  威德光顯聞十方 

     猶如秋日初出時  蔽諸螢火光普照 

     如是最勝王聖子  伏諸外道獨顯曜 

     猶如日中盛隆熾  凌於星辰故不現 

     如是最勝王聖子  降伏外道自光顯 

     猶如日中凌月明  令月失光明不現 

     是王聖子伏外道  如日盛明月隱照 

     如禽獸聞師子吼  水陸空行散還穴 

     驚奔逃走迷諸方  以師子聲難忍故 

     大聖如來震吼時  邪外道聞無我聲 

     假使無知至有頂  聞此無我皆悉怖 

     盲冥愚癡人天中  有目如來示明炬 

     為作明燈除愚闇  興舉無上智光輪 

     顯示邪正等不等  教導世間道非道 

     為失路者示其路  拔慾淤泥置岸上 

     如興雲蔭覆枯池  注雨充足原隰滿 

     如是大王仙聖子  興建法雨潤人天 

     如水沾地及山川  并諸百卉叢林樹 

     藥草條莖及枝蔓  諸花蓊蔚遍山好 

     如是十力四無畏  具足十八不共樹 

     一切智果花莊嚴  王仙聖子微妙身 

     如須彌山處大海  嚴好不動天樂居 

     如斯善逝大王子  沙門海中最第一 

     忉利天主舍脂夫  於天眾中奇特妙 

     如斯世尊大王子  沙門眾中最殊妙 

     吼說祕奧甚深法  以悲鬘電遍一切 

     如來龍王降法雨  念處池水細注下 

     持戒威德如日輪  以三昧力除惱闇 

     智慧光滅煩惱愛  大牟尼日照世間 

     具足念處摩尼寶  戒定船栰渡彼岸 

     覺支寶礦禪浩滿  復求畢叉入佛海 

     清淨戒根堅難動  三昧樹葉念處枝 

     七覺華空堅樹身  無我堅固成佛樹 

     戒林中行大力者  三昧調伏德山依 

     三解脫門為境界  佛十力牙是王子 

     正見無著牟尼尊  能降強敵勝牛王 

     恐怖種種諸外道  是大王子無畏吼 

     尸羅德藏妙莊嚴  禪定寂滅無量衣 

     具智牟尼解脫境  能施財物如長者 

     遠離諸惡集諸善  滅諸煩惱善慧根 

     慧施天人修羅等  光明晃曜王聖子 

     戒雲空慧以為電  八支細雨能潤澤 

     牟尼能與勝苗子  王子猶如大龍雨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勝士得來安樂耶  至於飲食無乏少 

     身無疲勞床臥具  如花在岸不蔫萎

 

  爾時。優陀夷以偈答曰。


     禪定境界具神力  身心安樂遍充滿 

     牟尼神慮依寂止  猶如金蓮不枯燥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昔以旌鼓自驚悟  美音箏笛及簫瑟 

     妙好伎女以自娛  今獨林中不苦耶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禪定寂定為境界  巧能修學三昧樂 

     行住坐臥依諸善  心常喜樂無苦惱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無價寶床常安臥  眠時美女眾在側 

     周圍廣設明燈樹  如何闇臥不悒慼

 

  爾時。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眠時臥聖床  慈為氈褥悲樂枕 

     佛住喜心常怡悅  捨三有趣不悒慼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諸健釋種常圍遶  博達多聞以為伴 

     殿舍天宮中長養  如何今日樂林間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如法生子恒現前  同修寂止在其側 

     心好閑林修諸定  離畏導師樂山林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童子昔日在宮時  以天浴池而澡沐 

     亦用香澤塗其身  今在林中誰為洗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諸法池水戒善岸  牟尼自浴并浴他 

     己及諸子浮不濕  自度以訖及群生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昔種種香常熏體  金線真珠以嚴身 

     常著天子妙衣服  今在林間用何飾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功德鬘嚴戒香熏  禪定瓔珞慚愧衣 

     通明解脫自莊嚴  光明威德曜林中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昔以刀劍弓箭矛  健士執持常防衛 

     亦用寶蓋恒覆蔭  今獨林中誰守護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慈悲忍辱自防衛  聲聞弟子眷屬力 

     以功德法定無怖  十力雄猛四無畏

 

  爾時。淨飯大王以偈讚曰。


     善哉善說我子德  久修善法不退轉 

     汝進食訖將飯去  我亦往詣牟尼王

 

  爾時。優陀夷復白王言。大王。婆伽婆是大眾師。善御群生。是大仙人能善安住沙門眾中。沙門中王光明普照。譬如十五日夜淨月圓滿。眾星圍遶。光明甚盛照耀一切。世尊亦爾。在沙門眾中光明照耀。亦復如是。譬如秋日在於空中無諸雲翳。彼婆伽婆亦復如是。在大眾中光明照耀亦復如是。譬如帝釋天中之王坐善法堂。諸天之中光明顯赫。彼婆伽婆在於眾中。光明晃曜亦復如是。譬如須夜摩天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在天眾中光明顯耀威德獨尊。彼婆伽婆於沙門眾中威德顯赫亦復如是。猶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與百億梵眾之所圍遶。光明晃耀威德獨尊。彼婆伽婆在沙門眾中光明顯赫威德尊勝亦復如是。

        爾時。淨飯王聞說婆伽婆道德已。心作是念。此乃世尊聲聞弟子。猶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力大功德。何況如來。復念太子本生之時。大地六種十八相動。動遍動等遍動。踊遍踊等遍踊。吼遍吼等遍吼。震遍震等遍震。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放大光明無人扶持行於七步。空中二道流水注下洗浴其身。自然而有真金聖座。於虛空中化成天蓋。諸天禮拜。乃至未出家時。不為五欲之所迷惑。凡有所作決定不退。隨說能作。一切時中堅固大力。不作妄語不違信行。本作是言。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度己訖。復當度王。

        時。王念佛為菩薩時本誓願故。說是偈言。


     若有初生已  明智言不虛  所說事不異  智者誰不信 

     若有初生時  世親說無等  必作天人尊  智者誰不信 

     若有不能惜  寶聚如雪山  離於貪悋者  智者誰不信 

     若能於夢中  不作虛妄語  如說如修行  智者誰不信 

     如刀劍之語  不能惱令瞋  離於忿怒事  智者誰不信 

     無有能欺者  貪瞋亦不染  具足智慧王  智者誰不信 

     一切妙五慾  及以種種報  無有能繫縛  智者誰不信 

     種種希有事  及以眾妙物  無有能怖畏  智者誰不信 

     以諸美妙言  明人善巧說  無有能惑縛  智者誰不信 

     以諸順義語  諸欲決定句  於此不能縛  智者誰不信 

     以諸軍駕力  及以種種護  能出於妙城  智者誰不信 

     棄捨妙欲樂  為求甘露行  悕望於菩提  智者誰不信 

     六年修苦行  勇猛無能當  求於勝菩提  智者誰不信 

     六年麁少食  求於勝菩提  利安諸世間  智者誰不信 

     六年為魔擾  相續求短缺  不能得其便  智者誰不信 

     遠離五欲過  不求於他物  常利益世間  智者誰不信 

     不從他聞法  自然成菩提  寂定難可覺  智者誰不信 

     梵天自勸請  勤求佛世尊  如請而演說  智者誰不信 

     哀憐愍我故  來到尼俱園  為度諸釋種  智者誰不信 

     如來自度已  度我於有海  憶念本誓願  智者誰不信 

     今正得利時  知佛一切智  為憐愍我故  智者誰不信 

     我今當往詣  見人導師身  作是思念時  自省是人王

 

  爾時。淨飯王久思量已。白慧命優陀夷言。比丘。汝今至此更何所須。

        時。優陀夷以偈答言。


     本為利益大王故  我今乘通來至此 

     若於十力起一信  男女皆得趣善道 

     十力功德無邊際  大仙為諸釋種來 

     欣欣之事今方至  人主應當發信心 

     大王名稱必增長  遍滿三千大千界 

     汝子既是人王藏  具足十力慈悲心 

     遊行十方心無礙  如花在水不染著 

     自度四流諸有已  亦度人天四瀑河 

     安置無畏洲岸上  大王應當信導師 

     拔去四流三毒箭  亦降群生勝醫師 

     於眾醫中最尊上  大王應當深敬信 

     亦能降伏諸軍眾  魔王眷屬惡親黨 

     證於寂滅妙菩提  大王應當深敬信 

     諸人天王咸勸請  為度眾生說妙法 

     敷演無上甘露藥  人中牛王應當信 

     隱蔽一切外道眾  轉過稱量妙法輪 

     化度無量億眾生  大雄人王應當信 

     無明厚覆黑暗中  自眼清淨復淨他 

     說法能除諸盲翳  大雄人王應當信 

     老病死畏逼迫者  說除老病不死法 

     令世間眾昇善趣  大雄人王應當信 

     三火所燒世間眾  如地洞然以水滅 

     說於八正聖為人  大雄牛王應當信 

     除斷三穢吐諸惡  能離世間三垢濁 

     遊行十方甚奇妙  勇猛牛王應當信 

     如父愛子愍世間  十力大慈心普潤 

     起大悲愍度眾生  勇猛牛王應當信 

     難調能調婆伽婆  所應度者今悉度 

     能滅熾然諸煩惱  勇猛大王應當信 

     眾生墮於三有海  猶如船舫能濟渡 

     十力大悲救世間  勇猛牛王應當信 

     無量功德端正身  大悲遊行化世間 

     令久濁心得清淨  勇猛大王應當信 

     如摩尼寶澄清水  遊行世間淨眾生 

     除斷群迷競亂濁  勇猛大王應當信 

     如摩尼珠性清淨  能令智者心歡欣 

     世尊離惡心皎潔  令諸明人欣慕樂 

     於世間最起信心  能使天人離苦擔 

     捨諸有趣得寂滅  勇猛大王應當信 

     功德聚中說少分  如在虛空鳥一跡 

     佛功德岸我不知  大王應當深敬信

 

  爾時。淨飯王聞慧命優陀夷善說世尊為菩薩時所修功德。即自念知如來本誓。我得度已必當度王。如是念已。深生敬信。復白慧命優陀夷言。比丘。汝今即是我子之子。汝可食竟速還佛所。將食奉佛。我今亦當往見世尊。

        爾時。慧命優陀夷知淨飯王得於敬信。飯食已訖。即持餚饌奉上如來。爾時。佛告諸比丘言。優陀夷教化淨飯王。得於正信。諸比丘。今日諸天世人大得利益。

  爾時。世尊讚歎優陀夷言。善哉善哉。汝於今日得大福德。以淨飯王得敬信故。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迦盧陀夷化淨飯王。所得功德若是色者。十方世界恒沙佛剎所不容受。以功德聚廣大無量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二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二〉

        〈淨飯王詣佛品第二〉

  爾時。世尊飯食澡手洗鉢器已。現其瑞相。

        即時。毘沙門天王以無量那由他百千億眾夜叉圍遶。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念之中從天宮沒。佛前而現頭面禮足。住立北方。於虛空中夜叉大眾前後圍遶。合掌恭敬佛及眾僧。提頭賴吒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乾闥婆眾前後圍遶。亦如壯士屈申臂頃從天宮沒。於如來前頭面禮足。住在東方。於虛空中恭敬世尊及比丘眾。

        爾時。毘樓勒叉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鳩槃茶眾之所圍遶。亦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天宮沒。在於佛前頭面禮足。住於南方。在虛空中合掌恭敬如來及比丘眾。

        爾時。西方毘樓博叉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諸龍前後圍遶。亦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天宮沒。於如來前頭面禮足。住在西方。於虛空中合掌恭敬如來及比丘眾。釋提桓因天王亦復如是。無量那由他百千圍遶從三十三天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於虛空中恭敬如來及比丘眾。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光音天王遍淨天王。廣果天王淨居天王。各以無量百千那由他天眾之所圍遶。於彼天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在虛空中恭敬如來及比丘眾。亦復如是。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六十那由他眷屬前後圍遶。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自宮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現恭敬相。却住一面。金翅鳥王亦與八萬六千迦樓羅眾眷屬圍遶。於自宮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及諸外道其有八億。從諸方來而說偈言。


     於淨虛空中  十五夜滿月  超過諸星眾  光明獨顯耀 

     佛如淨月輪  滅闇除三垢  能超諸外道  猶如空中月 

     秋日千光明  能除諸暗冥  超出明月光  開布蓮花池 

     佛光過於日  普照大千界  如來能開現  聲聞蓮花林 

     天主憍尸迦  住在善法堂  出過諸大眾  金剛杵光耀 

     十力功德山  兩足尊勝王  超過諸外道  猶如釋天王 

     須夜摩天王  天眾所供養  住在天眾中  光赫坐寶座 

     十力無邊威  超過惡道趣  無畏光明德  顯說八正道 

     如兜率天王  在宮眾圍遶  超過諸天眾  宿善而光耀 

     調御天人師  八部所供養  超過諸世間  無畏顯說法 

     如化樂天王  在於天宮中  超過諸天眾  功德獨光顯 

     佛超諸世間  離濁出三界  能調未調王  具十力光照 

     如自在天王  住居天宮中  超過諸天眾  宿善而晃耀 

     如是佛光明  具足十力行  超過天人眾  本善功德故 

     如大梵天王  超過諸梵眾  光耀說甜美  顯於八正路 

     如來勝梵天  沙門眾中王  光明照三界  轉於四諦法 

     知見眾集已  天人龍聽法  人中最勝王  吐宣八正語 

     虛空可度量  海可瓶量盡  須彌山可稱  佛德難可知

 

  爾時。淨飯王白釋種言。諸人者。如日欲出先現瑞相。所謂明星出時。當知日出不久。迦盧陀夷亦復如是。於佛如來一切種智先現瑞相。比丘所說如來功德。即是一切智相諸仁者速辦好乘。我當往詣至如來所。

        時。釋種臣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時。所須之具今悉已辦。爾時。大王勅諸臣言。從迦毘羅城乃至尼俱陀林。於其中間精治道路。以好軟沙遍布其地。散種種花懸諸繒綵。作唱伎樂種種歌舞。

        爾時。大王乘好車乘。出迦毘羅城詣尼俱園。於彼乘後有八萬白象。以種種寶間錯莊嚴。於其象上各立七寶殿堂。甚奇微妙。於其象後各嚴八萬寶馬。於其馬上各有金幢。其馬及幢。各以七寶莊嚴微妙第一。是時。城中有無量人嚴飾車乘。諸所服飾青馬青車青蓋嚴飾。執持青刀。衣服皆青。鞍韉鞦轡悉亦青色。各持青幢。一一車後百青衣人之所圍遶。復有釋種等各各嚴飾種種好車。青黃白赤雜色莊嚴。雜色車馬雜色嚴飾。一一車馬皆有百人雜色莊嚴。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遙見王來。告諸比丘。汝若欲見三十三天遊戲眾者。當觀釋種出迦毘羅城。何以故。釋種遊行與天無異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其迦毘羅妙城中  淨飯大王及眷屬 

     最勝人王今方至  諦聽諦聽我當說 

     象馬車乘過百千  種種莊嚴甚殊妙 

     從迦毘羅而引出  人王寶藏及諸乘 

     青馬青車青莊嚴  將從衣服悉青色 

     靴帽刀拂咸亦青  青鞭青轡青鈴網 

     青衣人持青幢蓋  人馬皆青甚殊妙 

     黃馬黃車黃莊飾  將從衣服悉黃色 

     靴帽刀拂皆亦黃  黃鞭黃轡黃鈴網 

     黃衣人持黃幢蓋  人馬皆黃甚殊妙 

     赤馬赤車赤莊飾  將從衣服悉赤色 

     靴帽刀拂皆亦赤  赤鞭赤轡赤鈴網 

     赤衣人持赤幢蓋  人馬皆赤甚殊妙 

     白馬白車白莊嚴  將從衣服悉白色 

     靴帽刀拂皆亦白  白鞭白轡白鈴網 

     白衣人持白幢蓋  人馬皆白甚微妙 

     雜色車馬雜莊嚴  將從衣服悉雜色 

     靴帽刀拂皆亦雜  雜色鞭轡雜鈴網 

     雜色衣人持幢蓋  人馬皆雜甚微妙 

     彼諸車後莊嚴象  其數足滿八十千 

     金鞍金韉金莊飾  象背皆有七寶殿 

     種種莊飾妙龍馬  其數亦滿八十千 

     七寶莊嚴甚奇麗  眾妙服飾從車後 

     以諸妙花散御路  用五種香熏其地 

     懸諸瓶香并繒綵  壯士戲人歌舞輩 

     種種莊嚴遍其路  作諸音樂從王後

 

  爾時。淨飯王及諸侍從至尼俱樹園。下車而入。步眾導從前後圍遶。爾時。世尊知父王心深生怨恨。為度王故。過於人上。在虛空中自在遊行。如來行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須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執持種種天蓋。供養如來。

        爾時。毘沙門王提頭賴吒天王在佛東面。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現恭敬相。毘樓勒叉王毘樓博叉王在佛西面。亦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現恭敬相。

        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諸天子等。在虛空中雨天優鉢羅花栴檀末香曼陀羅花。作天伎樂及以歌舞。復於虛空中雨諸香水。從昔以來未曾見聞。優鉢羅華旃檀香末。供養如來。

        爾時。世尊示現神通。以通力故。令人見天差別之相。時。淨飯王見諸天子供養如來。生希有心。復見嚴飾七寶重閣滿虛空中。見已作是說言。如來本昔作童子時。不以四天下轉輪聖王生於顧戀。何以故。今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法王統領天人富貴自在。今此世尊為正法王。我今於此為人圍遶。世尊乃有天人侍衛。

        爾時。淨飯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初生之時。無人扶持而行七步。觀察十方而作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當得度脫老病死邊。我於爾時頭面禮世尊足。復於後時至於田村。閻浮樹下坐於清涼。日雖西移影初不動。復有六天童子合掌作禮在如來前。我於爾時頭面作禮大牟尼足。我今第三復亦頭面禮世尊足。

        爾時。淨飯王而說偈言。


     兩足世尊初生時  無人扶持行七步 

     自說我於世最勝  爾時我禮明智者 

     牟尼踰城至田村  閻浮樹影蔭不移 

     六天童子修供養  我時復禮世應供 

     今是第三稽首禮  恭敬憐愍世間尊 

     堪受人天微妙供  世無如佛何有勝 

     世尊本號悉達多  字為父母所喜樂 

     始知如來名稱實  得願滿足獲甘露

 

  爾時。欲界諸天與世尊敷師子座。以天妙衣敷在座上及尼俱園。復以天劫波樹衣彌覆虛空。

        爾時。世尊從空而下。在師子座加趺而坐。時。淨飯王及諸眷屬頭面禮足退坐一面。欲色二界諸天子等。亦頭面禮足。於虛空中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淨飯大王及眷屬  來詣世尊設供養 

     從迦毘羅妙城出  趣尼俱陀可樂園 

     佛與無量眾圍遶  阿修羅王及龍王 

     鳩槃荼王金翅王  乾闥婆王并眷屬 

     夜叉大王鬼神眾  緊那羅王悉皆集 

     欲界天王并天子  一切皆生欣喜心 

     六欲諸天既如是  梵輔梵身梵天眾 

     遍淨諸天并眷屬  乃至廣果淨居天 

     沙門大眾婆羅門  僧佉衛世尼乾子 

     及餘一切諸外道  修行種種異術士 

     斯等諸方皆來集  如來示現自神力 

     令淨飯王及釋種  獲得信心欣喜成 

     如來普為一切眾  以微妙語善義句 

     世尊意在淨飯王  現化種種勝神力 

     王本不許佛出家  相師本昔相童子 

     在家必作轉輪王  無量億眾所供養 

     滿足聖王七種寶  亦復具有四神通 

     如法正治護國土  王四天下剎利王 

     爾時菩薩發是言  我昔無量那由劫 

     於一切時常實語  大王諦聽我今說 

     大王昔來於我所  實自初無信敬心 

     欲以輪王令我作  以四天下生戀惜 

     譬如本昔有通龜  隨海水潮在陸地 

     其海潮水迴還去  龜便墜墮深井中 

     井中舊鼈問海龜  汝本何處今至此 

     廣智海龜答井鼈  我遇海潮墜此井 

     其海潮水還源時  我行遲遲遂不及 

     以斯我今失時節  墮此小井共汝住 

     井鼈復問海龜言  其海多少井中水 

     豈復寬廣於此耶  為大為小願速說 

     廣智海龜答井鼈  無智住人穿鑿處 

     我於大海水中居  在彼經歷多年載 

     猶尚不知海處中  況復了達其彼岸 

     如是大王都不知  我之神通威德力 

     欲以輪王四天下  世間勢貴戀惜我 

     我今現作法輪王  統領三千大千界 

     如法正治離刀仗  得於八部最勝供 

     我今稱頌昔日言  故來應現此大眾 

     以神通力修其心  用慈悲念召集眾 

     一切諸有皆雲會  莫不為王得淨信

*   *   *   *   *   *   * 

        〈阿修羅王授記品第三〉


  爾時。世尊現其瑞相。以是相故。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作是念言。我今最初供養世尊。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其徒眾六十那由他。婇女眷屬亦六十那由他。以其海中無價寶珠及餘海中所無悉採供養。

        爾時。阿修羅王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車。一一寶車復化六十那由他調順之馬。一一調馬復化七寶鈴網莊飾馬上。復化真金鈴釧以飾馬脚。一一馬亦復化作七寶纏髻[镸+㚇]尾。一一調馬復以真金鞦轡。彼諸調馬皆以七寶為角。彼諸調馬車上七寶莊嚴軒蓋。皆用七寶在虛空中隨車行住。一一軒蓋皆懸七寶旒蘇鈴帶。一一軒蓋皆化寶網彌覆其上。彼諸車馬軒蓋鈴網。為風所吹出微妙音奪人視聽。猶如善擊百伎音樂出種種聲。令人喜樂奪人心意。一一寶車在虛空中。去地六十由旬。一一車後作諸音樂。一一車上皆有阿修羅女。種種嚴飾在其車上。是諸女等。或有立舞或有坐舞。或有唱歌或身動轉。或散栴檀末香或散優鉢羅末。或雨沈水末或雨多摩羅拔。或雨天諸末香或散阿修羅香末。或雨金末或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迦花。摩訶波盧沙迦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悉皆化作用供養佛。或散金花銀花。毘琉璃花頗梨花。赤真珠花馬瑙花車磲花。或持七寶以散世尊。有散衣服。或以手環臂脚鉀釧寶冠寶鬘莊嚴之具。金鎖銀鎖真珠繩貫。或長或短。或有七寶項巾及諸瓔珞金銀耳璫。或以七寶盛髮之帒以散於佛。或以頂鬘在臂鈴釧動搖發聲。或以七寶填鬘以金莊嚴。或以金填七寶莊嚴。有執金網有捉金旒蘇。有持摩尼旒蘇有持真珠旒蘇。或持金蓋銀蓋或持毘琉璃蓋。有持七寶蓋者或持種種寶幢。或持種種色幡或雨香水者。皆為供養佛故。或有合掌說偈讚歎曰。


     歸命丈夫調御師  歸命丈夫最勝士 

     歸命丈夫兩足尊  歸命丈夫無等倫 

     歸命明照世間者  歸命最上大智海 

     歸命具足功德林  歸命最勝微妙山 

     歸命具足功德聚  歸命滅除諸煩惱 

     歸命修諸淨行師  歸命淨行無斷絕 

     歸命無依不怯弱  歸命無懈無悼動 

     歸命決定發精進  歸命決定滿足者

 

  爾時。阿修羅王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帳幕。甚奇微妙雜色莊嚴。一一帳幕淨遊之下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大地。彼諸地上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樓櫓却敵。七寶合成微妙第一。一一却敵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重閣殿堂七寶莊嚴。一一堂殿復有六十那由他門戶窻牖七寶莊飾。一一門戶金門銀扇雜寶彫飾。其諸門閫一一皆用毘琉璃寶。一一門樞皆用車磲。復以車磲為柱。一一柱上以赤真珠以為櫨栱。馬瑙為地。其銀門者。悉用金扇。毘琉璃為閫。車磲彫鏤馬瑙為樞。赤珠為柱白玉為栱。頗梨為地。毘琉璃門戶。頗梨為扇。金為門閫。銀為戶樞。白玉為柱。馬瑙為栱。赤真珠為地。頗梨門戶。毘琉璃為扇。馬瑙為閫。赤珠為樞。以金為柱。銀為基栱。白玉為地。馬瑙門戶白玉莊飾。赤真珠寶以為閫扇。銀為戶樞。琉璃為柱。金為基栱。頗梨為地。赤真珠戶馬瑙莊飾。白玉閫扇。銀為戶樞。毘琉璃柱。頗梨基栱。黃金為地。白玉門戶馬瑙莊飾。金為閫扇。毘琉璃樞。白銀為柱。頗梨為地。赤真珠寶以為基栱。

        彼諸門戶。一一戶中化作六十那由他師子之座七寶合成。以諸天人阿修羅衣彌覆其上。或敷迦旃陵伽衣。或敷憍奢耶衣。其座兩頭置朱色枕。彼諸座前有七寶几。一一几上有於六億阿修羅王種種衣服。所謂諸天樹衣芻摩羅衣。憍奢耶衣迦尸迦衣。一一師子座上。各各皆有二修羅女眾寶莊嚴。一一女人皆持七寶多羅樹葉以為其扇。一一座中皆有化修羅子。在於座上兩女俠侍持七寶扇。彼諸門戶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幢蓋。於金門戶化作青幢黃柄頗梨間錯。於銀門戶化作黃幢赤真珠柄白銀間錯。於毘琉璃門化作赤真珠幢。黃金為柄頗梨交錯。頗梨門戶化作雜色寶幢。黃金為柄白銀交錯。青幢黃頭黃幢青頭赤幢白頭白幢赤頭雜色幢者七寶為頭。彼諸寶幕及諸殿堂於虛空中。遶佛三匝猶如三十三天。伊羅婆那龍象在空遊行。俱持毘陀羅婆樹梨耶多羅樹供養諸天。彼諸帳幕於虛空中。右遶三匝亦復如是。

        彼諸寶幕却敵之中。及以地上重閣殿堂。有諸門戶師子之座莊嚴寶蓋寶幢幡花。雨天真檀末香天優波羅末香沈水末香。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頗梨花。一切眾寶花。雨金雨銀雨天樹衣。彼諸修羅王子手中悉持如是寶珠。以珠力故。隨意所須皆能降雨。

        爾時。迦毘羅城四門之外。各各縱廣六十由旬。以阿修羅王威神之力。放光遍照六十由旬。上照六萬由旬周圍遍滿供養之具。彼諸浮遊帳幕遶佛而住。時。迦毘羅城中積曼陀羅花。舉高七丈。天上香水成泥。以佛神力。令其香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住大乘者彼諸眾生聞其香氣。乃至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況復久修。

        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乘七寶車遶佛三匝。以妙天真檀末以散佛上而說讚曰。


     我今歸依婆伽婆  能施天人無畏者 

     歸依最勝不可動  悕望無上妙菩提 

     我今歸依婆伽婆  心喜不墮三惡趣 

     是故我今歸依佛  悕求無譬妙菩提 

     我今歸依婆伽婆  能除生死大苦海 

     能斷曠野離惱淨  堪能引導眾生師 

     我今歸依婆伽婆  以此歸依不求生 

     老死所逼大苦惱  世尊為諸天人歸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以偈歎佛。右遶三匝。時。彼諸馬瓔珞莊嚴。彼諸車莊嚴。彼諸阿修羅阿修羅女莊嚴。彼諸幡幢寶蓋鈴網等。為風所吹出深妙聲。稱心奪聽。譬如具足百伎音樂。善巧奏擊出深妙音。稱意音聲甚可聽採。奪人耳目。如是諸馬莊嚴瓔珞乃至鈴網。為風所吹。出微妙音。如巧奏擊百種音聲甚可愛樂。

        爾時。毘摩阿修羅王遶佛三匝。雨天真檀末香優鉢羅末。沈水末香多摩羅末。種種阿修羅香末。從空而下。雨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迦花。摩訶波盧沙迦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復有種種化花雨金花銀花毘琉璃花。乃至七寶眾花從空而下。雨天香水阿修羅香水從空而下。以香水故。迦毘羅城內外縱廣六十由旬。悉成香泥。以其泥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菩薩聞其香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遶佛三匝。以佛神力於虛空中。作天伎樂及阿修羅音聲。彼諸音樂以佛神力。其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所有住大乘者聞其聲已。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無量百千阿修羅女或歌或舞。或奏音樂或身動轉。又散天真檀末優鉢羅末。沈水末多摩羅拔香。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花摩訶波盧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樹花。摩訶質多羅樹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眾寶雜花。又雨化花以散佛上。又散諸天衣服。臂脚鈴釧以散佛上。腰瓔珞手臂瓔珞。指環項巾。七寶之鬘。金鎖銀鎖。真珠之貫。摩尼瓔珞。半月珠瓔於兩肩上。七寶衣瓔。種種寶瓔。兩耳璫磲盛髮寶帒莊嚴頂冠種種旒蘇。種種香旒蘇。種種真珠旒蘇。種種摩尼旒蘇。或雨天種種寶蓋金末香水。又阿修羅女手把赤真珠以散佛上。又捉寶散者。又捉種種珠散者。皆為供養佛故。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其眷屬。皆悉相順而說偈言。


     我常如是心  值遇佛世尊  歸依如來故  未來常供養

 

  爾時。波羅陀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七寶車右遶三匝。以偈讚佛。


     我禮得實十力士  亦禮離怖無畏者 

     決定得於不共法  歸命導引諸世間 

     我禮斷除結縛者  亦禮出離生死道 

     我禮到岸住陸地  將導貧乏眾生師 

     我禮深智不思議  與眾和合不悼動 

     於諸趣中心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 

     牟尼本修諸空法  離諸棟擇得無相 

     於一切處無所願  我禮如空無所依

 

  爾時。善臂阿修羅王所設供養。廣大無量。如毘摩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眾寶輦右遶三匝。散諸金粟以偈讚曰。


     大牟尼尊無等倫  天上天下亦無比 

     佛知眾生如陽焰  非真實有唯想轉 

     於此無作無受者  亦無士夫空無我 

     離諸所作無體性  說於一切寂定法 

     於善逝法得信解  觀一切法悉平等 

     彼當得作導師子  順佛言教如父說 

     我今讚歎所得福  唯佛智解能照知 

     我以福德悉無餘  迴施眾生皆作佛

 

  爾時。復有跋墀毘盧遮那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散以銀花。說偈歎曰。


     我今禮佛妙好相  度生死海到彼岸 

     自身得度復度他  安置彼岸無畏處 

     唯佛大慧知群生  倒見叢林無智者 

     迷惑焰水計為實  無等悲心皆已知 

     世尊妙人見眾生  如幻陽焰如光影 

     牟尼如法生善子  三有中行不染污 

     大自在人知非實  知諸法性彼此空 

     愚癡如夢受欲樂  佛子知已修諸行

 

  爾時。羅睺羅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所設供養。乘七寶車遶佛三匝。以質多羅波吒梨花以散佛上。說偈讚曰。


     大仙如來神妙身  超過一切諸天人 

     既如須彌比芥子  復似大海譬牛跡 

     如來顏容甚端正  眾相莊嚴第一最 

     超過一切色中上  如日出現螢息照 

     世尊無量威德聚  超過一切威德者 

        令諸威德不能現  如日出時螢光隱 

     大聖世尊智慧海  超過遍覆三有界 

     蔽諸外道令不現  如日盛明月光沒

 

  爾時。睒婆利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用摩訶波吒梨花以散於佛。說偈讚曰。


     樂奢摩他智慧者  能除三毒貪瞋癡 

     引導眾生出世間  猶如甘雨滅塵焰 

     世尊熾然正法眼  亦如蘇投大盛火 

     能斷煩惱疑網盡  亦如火燒大壙野 

     顏容端正甚微妙  眾相莊嚴最第一 

     超過一切諸妙色  如日出時螢光隱 

     如來秉持諸善根  無量億萬那由劫 

     能除煩惱及惡業  如食甘露去身毒 

     吹除一切無明冥  如夜明炬照黑闇 

     如來示現正法眼  猶如珠師顯寶價

 

  爾時。樂戰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設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散眾寶花。以偈讚曰。


     難調惡心佛能調  如勇健士降勝敵 

     善得柔軟心自在  我禮心調無畏者 

     能調諸根離怨對  離畏無畏得安隱 

     世尊煩惱不更發  消伏毒害悉無餘 

     那羅延力善修慈  於愛憎中心平等 

     如來知諸眾生相  不為六道之所攝 

     離諸想心竭有愛  放智慧光破諸闇 

     於諸法中心不著  牟尼超過無等倫

 

  爾時。善目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奉眾寶藏以獻於佛。說偈歎曰。


     大雄久已知  諸法真實相  所謂法名者  各各和合假 

     一切諸法體  種種求不得  所言此法者  說唯是假名 

     離名名體性  諸相亦如是  無相亦無名  已離三種法 

     所言解說者  實無可顯說  說者說亦無  解者亦復然 

     如是知於法  無上牟尼子  於諸法不著  修行大名稱

 

  爾時。伏三界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用真珠瓔珞以奉如來。說偈歎曰。


     我今歎佛離怨敵  顏容端正戒智力 

     一切世間無如佛  以無比身伏讐對 

     色力光明照三有  修諸善業得端正 

     以布施力得其相  八十種好悉嚴淨 

     淨持戒力無能動  明人思量所不得 

     佛持戒心清淨故  人中師子所作成 

     如來智力更無比  以無怖畏勝三界 

     如師子王眾中吼  超過一切諸外道

 

  爾時。毘盧遮那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設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手執眾寶以散如來。復以偈頌而讚歎曰。


     諸眾皆集牟尼所  淨心瞻仰如來面 

     一切現前覩世尊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種種隨心各皆解 

     世尊說應眾生機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稱意所欲知其義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修進或調伏 

     或有獲得無學果  斯則如來不共法

 

  爾時。目真隣陀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手執赤真珠以散佛上。說偈讚曰。


     欣喜淨心敬信佛  離於傲慢無邪見 

     順佛阿含不放逸  是為修行無比子 

     諸法自性不可得  如夢行欲悉皆虛 

     但隨想起非實有  世尊知法亦如是 

     如秋時雲水中月  迷惑無智愚眾生 

     不能惑著明智人  深樂佛法精進者 

     妙人最妙不錯悟  於佛法中不放逸 

     分別諸法悉如夢  得見如實妙三昧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有六十那由他阿修羅設供養已。皆各合掌作禮而住。欣欣踊躍情意充滿喜樂稱心。菩提之心流注不絕。

  爾時。世尊知彼諸阿修羅信心供養已。如諸佛法示現微笑相。從其面門放無量色光。青黃赤白紅紫頗梨。亦如金銀及以雜色從口出已。遶佛三匝還從頂入。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為佛作禮。以偈問曰。


     雄猛牟尼現瑞相  愍世間者非無因 

     人中最勝願為說  大仙所現之因緣 

     憐愍世間現瑞應  見諸修羅勝供養 

     欲授修羅決定記  令我等輩得欣欣 

     朝有勝心無有疑  此眾中有發心者 

     世尊知其信根已  人中師子現此瑞 

     朝日誰發清淨心  誰於人中生勝信 

     世尊知其信根已  現此最妙之瑞相 

     今此大眾皆有疑  皆見如來現微笑 

     誰復朝日降魔怨  現此瑞相為此人 

     善哉降怨大仙尊  願斷大眾心猶豫 

     願尊速說勿踟蹰  斷此大眾之疑網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比丘曰。


     善哉比丘所問義  我所現瑞利世間 

     我說果報無有餘  汝今一心善諦聽 

     諸阿修羅供養佛  為求無上勝菩提 

     修羅心意無所依  如手在空不障礙 

     此等供養世尊已  阿修羅眾心清淨 

     大智皆捨修羅道  於人天中久受樂 

     此等於其未來世  值遇恒沙人師子 

     於善名劫得成佛  如來皆號為善名 

     數滿六十那由他  名振十方照世間 

     演說無依無著法  廣能度勝天人眾 

     彼諸佛土甚嚴淨  佛知世間離五濁 

     淨佛國土三千界  滿足六十那由他 

     彼國無諸三惡趣  以欣喜心土田淨 

     彼佛雄猛除諸難  演說無上大乘法 

     彼等諸佛得壽命  住世六十那由劫 

     演說無所依止法  一一導師皆亦然 

     彼諸如來滅度後  世間智者盡皆滅 

     滿足六十那由劫  彼佛正法住在世 

     是諸如來各各度  如恒河沙眾生聚 

     彼諸如來等無量  土壽法住亦如是 

     彼諸善逝能成熟  六十那由眾生數 

     皆令安住大乘中  各各紹繼三寶種 

     今此授記為修羅  利世間者大仙說 

     天人聞斯授記已  身心踊躍得淨信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三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三〉

        〈本事品第四〉

  爾時。慧命摩訶迦葉見諸阿修羅王供養佛已。生希有心。作是思惟。世尊本修菩薩行時。作何善根得是果報。時。迦葉即入如實三昧。以其三昧嚴心力故。憶念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來所修一切功德。於彼彼道彼彼生中所修善根。皆為滿足無上菩提。以此善根得住不退轉地。彼諸善根皆得念知。

        爾時。迦葉憶念如來大善根時。作如是心。如佛所習善根廣大。如來一一發心善根如十方世界恒沙剎土。其中眾生皆得人身。得人身已。眾生如恒沙劫供養善逝亦如修羅。一一眾生如恒沙劫供養如來已。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善根。

        爾時。慧命摩訶迦葉從三昧起。以偈讚曰。


     一一如來牟尼尊  發心廣大向菩提 

     此修羅等所供養  佛迦羅分不及一 

     世尊應供人中上  如須彌山真檀聚 

     人天中勝所供養  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師子應受供  過諸恒河沙數等 

     譬如大海滿中水  香水和合而供養 

     具足功德應受供  多於恒河沙數等 

     積滿花聚而供養  猶如斫迦婆羅山 

     自然大士應受供  如須彌山燈明炷 

     大海以為香油器  以燈供養諸勝者 

     應受供養大威勢  多於恒河沙數等 

     造立塔廟而供養  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堅固應受供  以諸廣大勝寶蓋 

     其蓋遍覆三千界  經於那由他劫數 

     憐愍世間人中尊  無邊功德應受供 

     以諸寶幢所供養  遍滿十方諸世界 

     於不思議億劫數  以廣大幡而供養 

     滿恒河沙諸世界  經於無量億劫數 

     供養如來人師子  起於分別作譬喻 

     大論師中師子子  諦聽諦聽諸天人 

     我及諸來在此眾  若如恒河沙數等 

     諸有十方世界眾  一切皆當得作佛 

     具足十力人師子  彼佛頭數如恒沙 

     一一皆有恒沙頭  於一一頭如恒沙 

     各各皆有恒沙口  彼於一一無量口 

     有於無量沙數舌  以舌讚歎於如來 

     彼諸如來說不盡  功德彼岸不可到 

     一切智智不可量  由度功德彼岸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諸比丘。我諸聲聞端直而住。有智有法亦如梵天。乃能入我功德海中。何以故。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具足不思議功德。諸比丘。如來功德聚不可思議。諸比丘。如來功德聚。若是色者一一發心所得功德。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所不容受。何以故。諸比丘。如來一一發心功德。一切智所攀緣處。如洹沙等諸佛如恒沙等劫。不能思量說不可盡。何以故。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無一發心不為利益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者無一發心不為一切眾生。眾生界無邊際。其中眾生亦無邊際。所有眾生界無邊際。如來一一發心功德亦無邊際。何以故。如眾生界無邊際。如眾生界不可量。如來一一發心功德聚不可窮盡。皆為憐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是故發心。假使一切眾生供養時。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功德。何以故。彼諸眾生供養如來。皆為悕望雜食世報故。菩薩本發心離於雜食求世報心。為利益安樂眾生故。欲令眾生背於生死趣向涅槃。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為利益安樂眾生。離於雜食不求世報。

        佛告諸比丘。於過去世無量無邊流轉生死阿僧祇不可思議無始世界。不可說劫中。有佛號曰因陀幢王出現於世。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彼佛如來以一一發心。如恒沙等世界中。曾為眾生作利益安樂思量發心。比丘。彼因陀幢如來作佛時。恒河沙世界同一佛剎。其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國土嚴淨。離於惡趣及以八難。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土中所有眾生住正定聚。其邪定眾生增上慢眾生一向皆無。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一切皆無。亦無惡趣煩惱作惡趣業。何以故。因陀幢如來教是眾生。令其發心止一切惡。以其善法授令修學。

        是因陀幢如來國土中曾得五種樂。所謂一得欲樂。二得出家樂。三得禪樂。四得三摩跋提樂。五得無上菩提樂。彼諸眾生雖受其樂而不貪著。譬如蜜蜂但取其味不取花色。彼諸眾生亦復如是。雖受其樂而不取著。譬如飛鳥空中而行不著其空。如是眾生雖受其樂而不取著。亦復如是。

        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其佛土中所有眾生。無有憂苦唯有喜樂。亦無不苦不樂受。愚癡無故。唯有稱心之樂。何以故。彼諸眾生本修善故。由彼因陀幢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現諸相好。令彼眾生不作一切惡。安置眾生修習善法。彼等次第離諸惡道安於善處。彼等於一切種不善業一向悉無。其所作業得果報時。心不欣樂生苦受者。無有是處。不作惡業不受苦果故。愚癡無故。不苦不樂受亦無。彼因陀幢如來佛土中。一切時恒無惡風暴雨亦無毒熱。彼諸眾生時節變易苦。一切皆無。

        彼因陀幢如來本修菩薩行時。彼佛土中。其諸眾生一切身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一切口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一切意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彼諸眾生從彼菩薩聞已。彼諸眾生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智上首智順轉迴向。以善業故。愚癡報不生。以其愚癡故。受不苦不樂受。彼諸眾生於彼佛土中。苦受不苦不樂受一向皆無。以離愚癡故。

        彼諸眾生生彼國土時。其因陀幢如來教化已。於法敬重。若遊行時。思量於法愛欲於法染著於法。彼等心生愛欲染著。於法遊行時無有苦受。行住坐臥睡寤乃至無有威儀之苦。彼諸眾生在國土中。無惡可順。以無惡故無苦可生於善無著。以是因緣。彼諸眾生善順無故變易苦無。於諸法中不生貪著。是故。壞苦不生。亦無怨憎會苦。何以故。由彼眾生於一切眾生中得住平等心現前。是故。無有怨憎會苦。亦無愛別離苦。何以故。由彼眾生於一切法不著故。其愛別離苦從愛而生。是故。無有愛別離苦。苦苦亦無。何以故。於樂受不生著故。唯有行苦。所謂無常苦。何以故。彼佛唯說第一義故。彼佛住世經恒沙劫。於彼佛剎無一眾生與佛競論者來生其國。何以故。由彼如來本行菩薩時成熟眾生故。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能以下善根少善根。不善習善根不善相應善根。非大精進善根非善趣善根。非善發善根非善迴向善根。可能利益如是等眾生能與樂除苦耶。可能淨如是廣大國土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可以下心怯弱不善根相應心非精進心。非善集根心非善趣心。非善發善根心非善迴向心。可能利益如是等眾生思惟與樂能除苦耶。可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可以下信少信羸信怯弱信。不善相應信非精進信。非善集善根信非善趣信。非善發善根信非善迴向信。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於意云何。可以下戒少戒羸戒非精進戒。非善集善根戒非善趣戒。非善發善根戒非善迴向戒。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頗以下精進少精進。羸精進怯弱精進。非相應精進非精進精進。非善集善根精進非善趣精進。非善發善根精進非善迴向精進。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及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婆伽婆。

        佛復告諸比丘。於汝意云何。頗以下念少念羸念怯弱念。非相應善根念非精進念。非善集善根念非善趣念。非善發善根念非善迴向念。能利益眾生及思惟與樂耶。及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汝意云何。頗以下定少定。羸定怯弱定非相應善根定。非精進定非善集善根定。非善趣定。非善發善根定非善迴向定。能利益眾生思惟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及能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汝意云何。頗以下慧少慧。羸慧怯弱慧。非相應善根慧。非精進慧。非善集善根慧。非善趣慧。非善發善根慧。非善迴向慧。能利益眾生思惟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及能成熟如是多眾生耶。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實如是。不以少善根少戒少信少精進少念少定少慧。能利益眾生。及思惟與樂離苦耶。能嚴淨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時因陀幢如來。汝知誰也。如來問已。諸比丘默然不答。當於爾時。東方過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有世界名曰月光莊嚴。彼土有佛。號高威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住世。文殊師利在彼眾中即知釋迦牟尼心念已。即白高威德王佛言。今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說法。世尊。我今往彼見釋迦如來。禮拜聽法供養恭敬。作是請已。時。高威德王如來告文殊師利。任意而去。今正是時。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高威德王如來。右遶三匝。譬如壯士屈伸臂頃。時。文殊師利在彼月光莊嚴世界中沒。釋迦牟尼佛前出。頭面接足敬禮如來。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昔時因陀幢如來者。今即世尊是也。何以故。由是世尊具足不可思議諸善方便。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恒不疲倦亦無厭足故。世尊。安置眾生住菩薩乘亦無厭足。若有實語人作正語者。勝中之勝勝中之妙。勝中上首最勝中最勝言。佛如是者。當知釋迦牟尼佛真實無異。

        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


     雄猛巧方便  憐愍諸世間  現大威神力  成熟眾生故 

     已於過去世  曾作八億佛  猶自有神力  無心取正覺 

     六十一三千  清淨佛國土  淺識不知佛  牟尼巧方便 

     不捨初發心  彼彼處處現  更於未來世  示現無量佛

*   *   *   *   *   *   * 

        〈伽樓羅王授記品第五〉


  爾時。復有八億六千萬金翅鳥王。見諸阿修羅供養世尊及得授記已。於如來所生無等敬信。踊躍欣喜為供養故。化作八億六千萬殿堂。純以諸天七寶莊飾甚奇微妙。一一殿堂七重鈎欄四寶所成微妙第一。所謂金銀琉璃頗梨金鈎欄者。金為尋梁及作眾柱。銀為曲鞚銀鈎欄者。銀為尋梁及作眾柱。金為曲櫺。毘琉璃鈎欄。以毘琉璃而為梁柱。頗梨為櫺。頗梨鈎欄。頗梨梁柱。毘琉璃櫺。彼諸殿堂。周匝四面垂七寶鈴。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馬瑙。其寶精奇微妙第一。是諸殿堂復以七寶羅網覆上。所謂金網銀網毘琉璃網頗梨寶網赤真珠網車磲之網馬瑙網等微妙第一。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之蓋。微妙奇特。所謂金銀乃至馬瑙。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妙幢。所謂金銀乃至馬瑙。青幢黃頭。黃幢青頭。赤幢白頭。白幢赤頭。雜色之幢純色為頭。純色之幢雜色為頭。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妙幡。有種種色嚴淨第一。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帳。所謂金銀乃至馬瑙寶線織成微妙第一。

        爾時。諸金翅鳥王持是八億六千萬七寶殿堂。八億六千萬七寶之蓋。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幢。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幡。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帳。悉以奉獻如來世尊。既奉獻已。彼諸鳥王及供養具。於虛空中遶佛三匝。譬如咽羅婆那象王於三十三天。頂戴諸天乘空而遊。詣波利質多羅樹。彼諸鳥王持是殿堂蓋幢幡帳。飛騰虛空遶佛三匝亦復如是。

        爾時。彼諸鳥王敬遶佛已。却住一面。曲躬合掌眾共一音。以偈讚曰。


     歸命出離生死者  歸命救度生死人 

     歸命無等堅固士  歸命無上無等聖 

     願我當得堅固身  三十二相自嚴飾 

     復有八十隨形好  唯願我等如導師 

     願我圓光具威德  形顏功德皆成就 

    願得第一佛威儀  令他心淨證寂滅 

     願具持戒三摩提  亦得諸佛上智慧 

     願悉作佛度群有  如佛今作世導師 

     世尊我願具十力  亦到十八不共岸 

     成佛智慧過世間  如今如來上中上 

     亦知眾生無體性  如幻如夢無所依 

     宣說如響如虛空  如佛今日為眾說

 

  爾時。世尊知諸鳥王得敬信已。現微笑相。

        是時。慧命馬勝比丘見佛微笑。以偈問曰。


     人中無上勝導師  非是無事現微笑 

     愍世間者為我說  現此微笑何因緣 

     彼諸鳥王已供佛  寶殿幢幡空中現 

     令此天人生希奇  願兩足尊說是義 

     一切大眾合掌住  深心清淨皆欣喜 

     願聞金翅未來果  願兩足尊說此義 

     人中最勝若說已  一切大眾皆無疑 

     大眾離疑得無畏  如來智能令欣喜 

     大眾欣喜得無畏  離諸過惡心清淨 

     彼眾樂聞如來說  猶如弟子受師言 

     願斷大眾心所疑  願佛攝受令欣躍 

     大眾欣喜皆來集  願說金翅當來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十力真實超一切  八枝梵聲悉具足 

     降伏諸根為馬勝  說於金翅未來果 

     善哉馬勝問是義  我現微笑愍世間 

     諦聽彼報以悅意  心當欣喜除疑網 

     鳥王於我設妙供  為求無上菩提果 

     十種智力四無畏  得彼法故成導師 

     復求十八不共法  此等金翅供善逝 

     亦求堅固不壞身  三十二相八十好 

     求佛淨戒三摩提  諸佛境界大智慧 

     成就淨土度世間  金翅求此供養我 

     彼等信心供我已  智者能離畜生趣 

     當必得生於天上  此是惡道最後身 

     彼等後如恒沙劫  常生人中及天上 

     供養無量諸佛已  當得作佛伏諸根 

     彼佛國土無惡趣  具足身相離八難 

     彼佛同名普端正  其劫名曰須彌幢 

     八億四千萬歲中  憐愍世間故住世 

     彼時一切諸善逝  住壽佛事皆悉同 

     彼佛離熱度煩惱  一一諸佛八十會 

     一一會中八億人  離於憍慢得自在 

     以彼本有金色身  大力常懷憍慢故 

     後成佛時為眾生  除斷憍慢轉法輪 

     彼等過去已曾為  修極苦行仙人眾 

     其數八億六千萬  凡所修行為神通 

     彼諸仙人得通時  歎己苦行為希有 

     不犯禁戒具功德  居住林中生憍慢 

     以慢故生金翅中  以通心故具神力 

     戒清淨故得見佛  以慢故忘菩提心 

     如是佛授菩提記  及說金翅本所生 

     大眾聞已皆欣喜  喜已皆成菩提器

 *   *   *   *   *   *   *

        〈龍女授記品第六〉


  爾時。九億六千萬龍女。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供養世尊及授記已。心生欣喜。彼得欣喜踊悅稱心。於世尊所起心供養。化作九億六千萬蓋。皆七寶成。毘琉璃網以覆其上。赤真珠寶以為網緣。金為蓋莖。毘琉璃寶以為蓋子。數有百千。雜寶旒蘇垂下四面。化作九億六千萬馬。青馬青色青形青光。諸莊嚴具一切皆青。毘琉璃寶以為繮鞚。於上虛空中化作大威德摩尼寶車。於其車上復有寶殿。縱廣正等六十由旬。其殿遍覆諸來大眾。其殿四面化作九億六千萬眾寶旒蘇。周遍垂下甚奇微妙。其諸光彩奪人心目。化作寶網彌覆殿上。復有寶鈴懸殿四廂。化作七寶鶬鵠白鴿。以次飛行遶殿四面。又復化作九億六千萬種諸龍音樂。

        時。諸龍女乘彼青馬。各擲寶蓋。於虛空中自然遊行。是諸龍女各取樂器奏諸音聲遶佛三匝。以天旃檀末。天沈水末。多摩羅葉末。天真金末及諸龍花。并復化作種種之花而散佛上。復以優波羅花旒蘇。種種雜色眾花旒蘇種種無量雜香旒蘇。種種無量雜色之衣。種種無量雜色瓔珞。以用散佛廣設供養。亦如彼諸阿修羅王。

        爾時。九億六千萬龍女作音樂時。以佛神力。其聲遍滿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眾生聞是聲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於大威德眾寶殿中。及寶旒蘇眾鳥行間。諸寶鈴網微風吹擊出妙音聲。其聲和雅甚可愛樂。譬如百伎音樂善巧學人之所擊作。所出音聲和雅可愛。於彼大威德殿。乃至鈴網所出之聲亦復如是。此聲亦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眾生若聞聲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退轉。

        爾時。彼諸龍女復更雨於種種天花種種天香。與水俱下。其香花氣順風逆風。不順不逆皆悉能去。以香水故。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皆成香泥。其香泥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是香氣。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彼諸龍女供養佛已。及九億六千萬蓋九億六千萬馬九億六千萬音樂。一切眾寶莊嚴供具。於虛空中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却住一面。曲躬合掌以偈讚曰。


     諸龍婦等有智慧  心意踊悅生欣喜 

     供養釋迦牟尼佛  願求安隱大菩提 

     化作九億六千萬  寶蓋及與妙莊嚴 

     供養善逝善調心  出離一切諸障礙 

     復化九億六千萬  妙馬及與莊飾具 

     馬與莊嚴皆青色  亦復更有青色幢 

     彼馬一切空中行  詣於佛所作供養 

     龍婦咸有信敬心  頭面頂禮如來足 

     於龍宮中化音樂  為供養故而持來 

     來已奉上釋迦文  應受供養大導師 

     善逝令彼音樂聲  遍滿三千大千界 

     無量眾生得聞已  皆悉不退菩提心 

     彼諸龍女於空中  化作一大眾寶殿 

     縱廣由旬有六十  遍覆十方一切眾 

     寶名威德熾然光  普照十方大千界 

     彼諸龍女大眾前  淨心欣喜供養佛 

     生於踊悅無等心  為求安隱菩提果 

     願令我等當作佛  利益一切眾生故 

     我等願於無量眾  說法度諸煩惱纏 

     亦如十力大導師  現救苦惱眾生等 

     一切諸法如幻焰  亦如水沫不堅實 

     又如注雨所起泡  當知諸法無有主 

     眾生如像亦如影  如是觀察世間已 

     唯願我等為眾說  法性真如及實際 

     如佛無過善見法  虛偽妄相誑愚者 

     如幻莊嚴無有實  唯能惑亂諸凡夫 

     眾生於法迷無智  不知諸法如實性 

     導師已見彼彼法  復能令他眾生解 

     虛空興雲遍覆地  見彼空雲猶如影 

     彼無體實無所依  亦復如影無有實 

     如是眾生無體性  唯能誑惑諸根門 

     佛智如是見有趣  但能誑惑無智者 

     世間尊重以此業  於智慧人作利益 

     如來示現無體性  一切眾生真實故 

     唯以實法悅預子  生死泥中作橋梁 

     愚癡實法非境界  由於著聲不求義 

     以佛無邊我歸依  具足示現真實者 

     能與愚夫作親救  歸趣舍宅善知識 

     如是為求大菩提  我等供養尊導師 

     願得作佛覺寤他  我益世間猶如佛

 

  爾時。世尊知諸龍女得深信已。現微笑相。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於世智中勝智者  最勝導師現微笑 

     尊重堅固德如山  今現微笑非無因 

     人中最上勝尊主  願為說此笑因緣 

     天人龍鬼若得聞  於佛皆生大欣喜 

     世間導師於世聞  常知一切因緣法 

     無有一法佛不解  因緣種類佛悉知 

     唯願善逝見為說  如佛所知笑因緣 

     一切大眾若得聞  皆生欣喜除疑網 

     如來妙法有大利  此等大眾必當獲 

     大眾若得寂定心  由味妙法利益故 

     佛力令斷分別已  唯樂菩提聽佛說 

     若得聞於笑因緣  當必成就於佛道 

     若人於法情有疑  其心掉動生苦惱 

     現今此會大眾是  不知微笑因緣故 

     大眾堪能斷疑網  唯願導師令除滅 

     速為眾說度我等  以何因緣現微笑 

     誰於今日心清淨  誰於今日降魔怨 

     誰於佛所生敬信  誰於今日供養佛 

     唯願導師大眾前  演說誰有如是力 

     我等聞已生喜心  生喜心已得安樂 

     此諸大眾咸敬禮  一切皆有疑網心 

     願說笑因生喜故  唯願世尊斷眾疑 

     此諸天人得聞已  大眾當得無疑網 

     若得聞於如來說  一切當得欣喜心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善哉慧馬勝  能問如來笑因緣 

     見諸龍女供養已  我愍世間故微笑 

     我今為汝說彼果  離諸過惡至心聽 

     我今所為現微笑  汝馬勝等聽我語 

     此諸龍女心無著  求大菩提修進行 

     以智慧修世間空  決定安住菩提道 

     於此無作無受者  亦無生者養育者 

        但有諸法無餘事  其法亦妄如焰像 

     以知恩故供養我  能以智慧知真實 

     善哉佛解諸世間  所謂能見空無主 

     彼樂此空善修習  雖設供養猶如幻 

     於勝菩提所發願  觀彼菩提亦無著 

     此以無等供養佛  亦觀眾生空寂已 

     永離龍道惡趣身  與彼帝釋天中住 

     在忉利天極受樂  盡彼天子壽命已 

     無能毀訾彼名稱  復得生彼夜摩天 

     居止夜摩天宮時  具受彼天勝妙樂 

     諸佛子等住彼中  乃至盡彼天壽量 

     此諸佛子具受樂  盡彼夜摩天壽已 

     復得往生兜率天  與彼處天同其類 

     為諸天女常圍遶  具受彼天勝妙樂 

     心無所著住善道  譬如蓮花水不污 

     彼天能以大智慧  觀察一切世間空 

     猶如畫石字不滅  彼念不失亦如是 

     彼諸天子居彼天  具受彼中勝妙樂 

     於彼善道盡壽已  當更往生化樂天 

     彼得善名無能毀  為諸天女勝供養 

     雖住天宮心無著  乃至盡彼天壽限 

     於彼化樂天宮中  具受彼天勝樂報 

     彼智慧者命盡已  於一切法得究竟 

     往生他化自在天  作大商主信清淨 

     住彼天中心無染  如是住時愛樂法 

     彼等居彼天宮殿  受彼極妙五欲樂 

     無愚癡者住善道  乃至盡彼限壽量 

     雖受天欲見其過  樂求寂定及涅槃 

     修習獲得禪定已  命終即生梵天中 

     於梵宮中善知禪  受彼禪果寂滅樂 

     智慧無等住一劫  願求無上大菩提 

     住彼梵宮一劫時  善住威儀求智慧 

     方便以利益世間  廣作無邊無有量 

     智住梵宮樂在禪  於禪不著而寂滅 

     知著禪樂亦是過  諸根寂定求菩提 

     於一切處心信解  皆得安住菩薩行 

     知諸禪定虛誑相  唯求寂滅大涅槃 

     彼諸佛子於彼中  求於安隱菩提果 

     在彼梵宮心清淨  思利世間善調心 

     諸梵天等自然教  彼說梵教非出世 

     唯有諸佛菩提道  究竟能得出世間 

     梵天當時生信已  發心安住於佛法 

     知本梵天自然教  非是究竟出世道 

     於善逝法彼相應  為於世間說是法 

     如彼法眼所說果  令彼聞者速能知 

     彼等住彼梵宮時  作諸利益世間已 

     能令無量那由他  億眾安住菩提道 

     彼於無量那由劫  當得供養一切佛 

     後於未來星宿劫  諸根寂靜當作佛 

     諸天人龍阿修羅  金翅夜叉乾闥婆 

     鳩槃茶鬼緊那羅  一切大眾皆欣喜 

     彼等一切佛教化  於佛法中得力已 

     皆悉欣喜合指掌  稽首頂禮於佛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四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四〉

        〈龍王授記品第七〉

  爾時。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等九億諸龍。見諸龍女設妙供養。及聞龍女得授記已。生希有心未曾有心。作是思惟。乃至如來世尊應正遍知希有未有。以是如來知諸眾生機根深信如來。無有少分不見不聞不證如來正法。是其善說能令大眾聞已現知無有時節。隨機授法必令得果。令諸智者現得證知。乃至女人動轉輕躁智慧淺短。猶得解佛所說深法。況餘智者善能安住如來法中諸弟子眾。如諸女人欲心增上。瞋心增上癡心增上。猶能得知如來所說。

        是故。難陀優波難陀龍王及諸龍等。於如來所生希有心。生未有心。為供養故。遍閻浮提諸山大海。興雲遍覆一切世間。普雨香水以成香泥。彼香泥氣充滿三千大千佛剎。其中眾生聞香氣者。皆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雨赤真珠遍覆其地。復以無價種種眾寶。周匝遍覆尼拘陀園。復以龍華化成妙堂。縱廣正等六十由旬。椽柱梁壁皆用七寶。復更化作無量樂器。為供養故擊出妙音。於彼龍花微妙堂中。化作九億種種雜色眾花旒蘇懸於堂上。以毘琉璃網覆諸寶柱。以無價寶遍布堂下。其寶柔軟。譬如三十三天般籌緘婆羅石。其石之色如毘琉璃。石觸柔軟如迦遮隣提迦衣。微妙可樂繫人眼目。令諸天人愛戀繫念。彼諸寶等亦復如是。

        彼諸種種摩尼寶中。或有出於涼冷光焰。有出青水有出赤水。有出白水有出黃水。或復有出雜色之水。或復有出涼樂之風。或有寶珠隨諸眾生所須之事皆悉出之。或復有寶出於腴澤。或有摩尼堪為明鏡。一切大眾皆現其中。於迦毘羅大城之中。所出人民隨其多少皆現寶中。一切大眾皆悉覩見佛及聲聞。作此種種神通變化。以彼摩尼寶神力故。於其地中出於種種雜色寶蓋。及以種種雜色寶幢。亦有種種雜色寶幡。復出種種雜花旒蘇。亦有種種雜香旒蘇。復有種種雜寶旒蘇。復出種種真珠旒蘇。復出種種雜色龍幡。復出種種眾寶鈴網。復出種種雜色良馬。諸所出者皆是龍力。

        爾時。難陀優波難陀龍王及九億龍。驅彼良馬隨而步行右遶三匝。以妙迦遮隣提迦柔軟之寶而散世尊。於彼堂下地中所出。種種眾寶上昇虛空。雨於如來及聲聞上。復以諸龍無量樂器。於虛空中自然出好微妙音聲。供養於佛。

        爾時。九億諸龍遶佛三匝已。在於佛前合掌默然。念佛功德。瞻仰如來目不暫捨。樂佛功德。深心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彼等少時合掌默然。念佛功德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五體投地為佛作禮。眾共一音以偈讚曰。


     久修威儀百福相  悲心離垢行具足 

     棄捨無盡眾寶地  世尊出於迦毘城 

     於六年中修苦行  如來不得甘露道 

     善逝意猶不退悶  以其久修智慧故 

     如來真是天人師  為世間故修苦行 

     世人聞已尚不堪  況復能以目親覩 

     牟尼過去捨頭目  如聖所集菩提心 

     我等聞是不生樂  由聞如來苦行故 

     如佛本作忍辱仙  為迦利王截手足 

     及劓耳鼻不生恚  我等聞是不能忍 

     如佛以身上秤盤  為鳥歸投不捨棄 

     我等聞已亦不樂  如來過去甚勤苦 

     何故我等心不樂  以世尊行極苦故 

     於如來所作惡者  墮惡道時佛復悲 

     具足聖慧大導師  云何能行不害心 

     修習道行無瘡疣  唯願佛說安樂行 

     今此龍眾已發心  求於善逝菩提行 

     如佛所說悉能行  唯願速說菩提道 

     此諸龍眾甚渴仰  唯求不死不生處 

     願說如來安隱行  令此眾生易受化

 

  爾時。世尊見諸龍眾設其供養。及聞發願知深信已。佛於爾時現微笑相。諸佛法爾若現微笑。即於面門放種種色無量光明。其光遍照上至梵天。照已還來從佛頂入。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善哉沙門大牟尼  非是無因現微笑 

     慈悲導師唯願說  無等善慧笑因緣 

     大眾瞻仰求欲聞  世尊無量功德行 

     於笑生疑心不樂  唯願法王斷眾疑 

     誰於釋迦佛法中  今生敬信心欣喜 

     誰令今日魔波旬  心意迷亂不欣樂 

     誰於今日能恭事  功德法父大導師 

     誰作第一勝供養  願釋師子上上說 

     此諸大眾合指掌  皆悉對佛瞻仰住 

     唯願導師除疑網  為眾演說笑因緣 

     大眾聞已生欣喜  能知世尊正法教 

     大智世尊令眾喜  隨順正教善安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深廣智慧大眾師  說時梵音具八種 

        清淨其心離穢濁  諦聽我說笑因緣 

     此諸龍王敬信心  於我設供超一切 

     是等為求佛菩提  利益一切世間故 

     悲心增上觀眾生  無有導師云何樂 

     我云何得大菩提  成熟眾生不疲勞 

     深樂寂定具智慧  乘安樂乘心清淨 

     於空無相及無願  無量劫來久已修 

     其心平等觀世間  如佛所得智慧相 

     慈悲喜心皆平等  為令世間安隱故 

     第一悲心憐愍者  當得作佛稱其意 

     彼等觀察世間已  當成導師號無怨 

     彼等當得甘露時  無有魔怨亦無餘 

     恒常演說無我法  一向無有世俗說 

     彼諸如來具大悲  令諸眾生入佛智 

     是諸善逝說法時  一切眾生皆信解 

     彼等世世修道時  成熟眾生不為難 

     彼所成熟聞法已  當得解脫證甘露 

     諸聞法者悉解脫  是諸眾生皆端嚴 

     一切眾生皆能知  彼諸如來所說法 

     一切鬼神及畜生  無有不解彼佛語 

     一切皆得念法已  能解如來甘露法 

     無有眾生聞佛說  當時不生愛樂心 

     愛樂彼佛所說者  一切皆悉得甘露 

     彼時所有受化者  當得解脫生老病 

     及解脫死憂悲苦  聞佛說已心無垢 

     如是釋迦牟尼佛  說諸龍意答佛子 

     如彼堅智心中轉  為得無等菩提故 

     如來授彼諸龍記  大眾聞已皆欣喜 

     大眾喜已歸依佛  一切皆悉心寂靜

 *   *   *   *   *   *   *

        〈鳩槃茶授記品第八〉


  爾時。復有諸鳩槃茶一億八千萬。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稱其心意踊躍欣喜。生希有心得未曾有。如來世尊功德智慧微妙殊勝。得如是等希有供養。不怪不喜。以佛智慧於諸智慧最尊勝故。譬如大海不增不減。何以故。以深廣故。如是。世尊得勝供養心無增減。亦復如是。何以故。於一切法無所疑故。

        爾時。一億八千萬鳩槃茶等為供養故。化作一億八千萬蓋。皆是七寶之所成就。金線寶蓋銀線寶蓋毘琉璃線眾寶之蓋。頗梨珠線眾寶之蓋。赤真珠線眾寶之蓋。馬瑙珠線眾寶之蓋。車磲珠線眾寶之蓋。彼諸鳩槃茶於眾寶蓋懸寶旒蘇。有種種色金線寶蓋銀線旒蘇。銀線寶蓋金線旒蘇。毘琉璃蓋頗梨旒蘇。頗梨寶蓋毘琉璃線以為旒蘇。赤真珠蓋車磲旒蘇。車磲寶蓋赤真珠線以為旒蘇。馬瑙寶蓋頗梨旒蘇。又復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之車。亦種種色甚奇微妙。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馬瑙。於其車上。復更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之蓋與車相連。一一寶蓋皆有百子。其諸蓋莖皆用金銀及以頗梨毘琉璃等。於彼寶蓋復化種種寶花旒蘇嚴飾其蓋。所謂金花旒蘇。銀花旒蘇。毘琉璃花以為旒蘇。頗梨旒蘇。赤寶旒蘇。龍珠旒蘇。赤真珠花以為旒蘇。復以赤真珠網彌覆其上。又復化作鳩槃茶樂出種種聲而用樂佛。復更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色馬。調伏駿疾以駕其車。

        爾時。鳩槃茶等各乘寶車遶佛三匝。以七寶花而散佛上。

        爾時。彼諸鳩槃茶等從車而下來至佛前。頭面禮已。復遶三匝。曲躬合掌住立一面。以偈讚曰。


     不增不減大牟尼  譬如須彌諸山王 

     受此無上供養者  如來以得無畏故 

     觀諸眾生但有名  及但有用不取著 

     導師以修寂滅定  是故智者無貢高 

     牟尼知世猶如幻  亦如夢中受欲樂 

     復似水月春時焰  如是觀察悉無餘 

     譬如乾城無有實  於十方求不可得 

     其城無實但有名  佛見世法悉如是 

     一切人天所供養  寶車寶蓋及音樂 

     幢花旒蘇合掌等  世尊觀知如影響 

     我等設是供養已  願我當來得作佛 

     亦願我知世如夢  知已說法如世尊 

     我等見諸苦惱者  生老病死之所逼 

     願知無死佛菩提  說令聞者得解脫 

     於諸無智眾生所  願得菩提為說法 

     演說無有垢濁法  無道眾中為作導

 

  爾時。世尊知諸鳩槃茶等深生信已。現微笑相。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佛非無因現微笑  不怪一切為希有 

     如來不怪而現笑  我今願聞此因緣 

     一切天人皆有疑  見佛口中現微笑 

     唯願斷除諸疑網  演說世尊微笑事 

     誰於正法得深信  誰能如法見慈父 

     誰佛所讚行供養  人中勝者我願聞 

     今日誰於有為行  見其過患能棄捨 

     今日誰能住實際  清淨心者我願聞 

     誰能降魔及眷屬  誰能令佛心欣喜 

     誰能得深有為底  我願得聞斷疑心 

     一切大眾合掌住  為聞如來笑因緣 

     願斷一切眾生疑  兩足尊者說彼記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馬勝問是義  汝於世間大利益 

     以汝問笑因緣故  諦聽馬勝我今說 

     鳩槃茶眾供養我  於寂滅法心得住 

     彼等見我不驚怪  心生希有起願求 

     彼等今日供養我  其心簡擇寂滅法 

     以深心信起大悲  於失道者能作道 

     愍眾生故供養我  為失道者起慈心 

     此等賢智作是已  得捨鬼身生忉利 

     天主恒以慈悲心  在天數數教導彼 

     彼於諸法得無疑  得為帝釋親眷屬 

     彼於無量恒沙劫  一一國土行佛行 

     被大弘誓堅固鎧  供養具大正法者 

     彼於無量諸國土  心無疲倦令清淨 

     利益大眾作導師  當得作佛號不怪 

     彼於諸國行行時  是國人必知成佛 

     以此方便未來世  雖度眾生無怪心 

     為求無上安隱道  淨諸國土都不怪 

     於所作事心無著  於大菩提亦如是 

     所問笑因我已答  眾生疑心皆得斷 

     大眾離疑得欣喜  以定得知彼供養

*   *   *   *   *   *   * 

        〈乾闥婆授記品第九〉

  爾時。復有三億六千萬乾闥婆眾。見諸阿修羅迦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等。供養世尊聞受記已。稱其心意欣喜踊悅。生希有心得未曾有。歎言希有未曾有事。乃至如來所說法界無有變異。而示有作善根增長。雖無作者而示作業。彼乾闥婆等於此法中如是知已。於如來所心生尊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欣喜已為供佛故。化作三億六千萬頭咽羅婆那大龍象王。皆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七蓮花。一一蓮花化作千葉。一一葉上化七玉女。一一葉間化七侍女。以天諸寶為莊嚴具而用莊飾。復執天香而用供養。復於一一咽羅婆那象王頭上。化作三億六千萬蓋。七寶旒蘇懸蓋四邊。七寶羅網以覆蓋上。復於一一咽羅婆那象王頭上。化作三億六千萬帳。皆是諸天妙香所成。繒綵旒蘇懸帳四邊。化作三億六千萬頭咽羅婆那大象王已。彼乾闥婆等各乘其象鼓天音樂。於虛空中旋遶如來三十六匝。以天旃檀末。天沈水末天多摩羅葉末。天真金末。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樓沙花。摩訶波樓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又復化作七寶之花而散佛上。彼乾闥婆等散香花時。是香花氣逆風順風縱橫皆去。復雨種種天妙香水。雨香水時。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皆成香泥。其香泥氣充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香氣者。皆悉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奏音樂時。其諸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此聲者。亦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一一諸乾闥婆。各於三億六千萬象王頭上設其供養。令諸玉女有作樂者。有作歌者有作舞者。彼諸玉女作歌舞時。令諸大眾一心觀望。復有玉女動身手者散旃檀末者。散沈水末者。廣作供養如阿修羅所設之事等無異也。

        爾時。乾闥婆等各乘咽羅婆那大象王頭。於虛空中遶佛三十六匝已。各從象下復遶三匝。頭面禮佛曲躬合掌。在一面住以偈讚曰。


     世尊勝慧出有頂  自既出已復度他 

     一切世間無如佛  相好光顏極端正 

     人中最妙無邊稱  示現世間不思議 

     不見一法性相異  而令眾生住於善 

     無有變異真如法  但有言說無餘義 

     無有用事及用者  雖然佛化諸群生 

     不來不去亦不生  佛能演說如是法 

     雖說諸法體性空  世雄而令修習道 

     無有一法能自作  世間明者說有作 

     諸法各各不覺知  世尊示現一切作 

     如車多集眾分支  彼支不知自能作 

     其車功用現可見  佛說諸法亦如是 

     諸法各各不相教  亦不迭互相覺寤 

     一切亦復不相依  法本不生亦不死 

     佛為世諦如是說  世諦諸法不全無 

     如世諦法體性住  如是知已為眾說 

     世尊如是說諸法  大悲所作甚奇特 

     諸法體性不可見  如來方便說其性 

     我等願作無邊稱  具百福相大導師 

     大悲利益諸世間  願作世親如今佛 

     我等願於闇障者  隨順貪駃欲流者 

     渴愛所纏百苦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我等願於眾苦者  不見彼岸魔縛者 

     走如猨猴輕躁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我等願於盲冥者  六趣往來疲勞者 

     於己自壞業果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爾時。世尊知彼三億六千萬乾闥婆眾深生信已。現微笑相。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無邊威德現微笑  導師如是非無因 

     願佛速說此因緣  斷除眾生諸疑網 

     今見世尊微笑已  大眾皆悉為疑網 

     一切願聞微笑義  唯願大悲斷眾疑 

     誰於佛法生敬信  能得離於諸疑網 

     佛知眾生深信已  人天勝者故現笑 

     誰有智慧能隨順  如來所說真如法 

     知其念慧解行已  在大眾中現微笑 

     一切大眾無異心  唯欲樂聞雄猛說 

     合十指掌在首頂  一心瞻仰如來面 

     離諸穢濁無憂慮  世眼現在故欣喜 

     為除一切心疑惑  願大悲說笑因緣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我所現笑為世故  善哉汝問正是時 

     大眾善根當增長  為我微笑授記事 

     馬勝諦聽我所說  導師所現此微笑 

     我今當正說彼義  汝應欣喜聽我說 

     乾闥婆王敬信佛  其心清淨生欣喜 

     依於實法入法已  於佛正法生希奇 

     諸法寂滅安不動  此等大眾趣實際 

     如乾闥城如是入  供養於我無有等 

     如是諸法無有生  一切亦復不盡滅 

     大眾思惟如幻住  未能解了生疑惑 

     不可說法方便說  我以真實故如是 

     彼等入我正法已  乘大龍象供養佛 

     觀察菩提無生滅  乾闥婆王供養我 

     悲愍愚迷眾生等  是故求大一切智 

     彼等發願當作佛  令諸愚迷失智者 

     入真實法安住已  使得不死寂滅句 

     此等作是供養已  捨離鬼身心喜悅 

     定得往生天宮中  恒與帝釋相親近 

     得值多億那由他  供養無垢諸善逝 

     從一佛剎至一剎  於諸佛所得聞法 

     彼等修淨佛行已  所得佛土亦清淨 

     化無量眾發道心  令其增長佛種子 

     知諸世間性空已  亦以此法教導他 

     令眾安住一切智  住世無量那由劫 

     彼佛同號無邊慧  一一諸佛住於世 

     皆悉無量那由劫  演說佛道令他聞 

     如是釋迦牟尼佛  說乾闥婆供養報 

     與其授記令得聞  馬勝所問笑因緣 

     大眾聞已皆欣喜  知彼佛記甚可樂 

     聞是無等佛記已  皆悉歸依釋迦文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五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五〉

        〈夜叉授記品第十〉

  爾時。復有八億夜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荼乾闥婆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悅皆得稱心。生希有心得未曾有。知佛世尊智慧無盡最尊最勝無所罣礙不可思議。復更得聞法門次第。於佛世尊作導師想。復於佛所作無盡慧想。彼諸夜叉知佛智慧無有盡已。於佛正法生愛樂心。彼於佛法甚愛樂已。為供養故。發勤精進。亦以偈讚曰。


     我等今讚利世者  以佛智力具足故 

     無盡無量如大海  故人師子身無等 

     須彌可得知輕重  虛空可得知廣狹 

     如來所有智慧力  一切不能得測量 

     知諸眾生敬信心  是故應受皆已度 

     於其度者知所趣  故佛無比亦無等 

     隨彼所修善惡界  一切生處受其身 

     知彼根信所應受  故佛無比亦無等 

     貪欲惡行瞋恚行  及以癡行佛悉知 

     憍慢嫉妬亦如是  故佛無比亦無等 

     眾生於此多所失  如來善知彼業道 

     世尊知彼甚捷利  故佛無比亦無等 

     善逝善見諸世間  隨其方面所失者 

     及以語言所喪失  世尊見彼悉無餘 

     於六道中幾時住  隨彼多少所受苦 

     及其所受種種身  世尊一切悉知見 

     隨其煩惱力所起  造作方便及與業 

     隨業所受種種苦  導師一切悉了知 

     隨其所求解脫道  於佛法中已出家 

     精勤修學聖道已  盡諸煩惱佛悉知 

     於佛法中有凡夫  雖得出家不知義 

     誹謗明人微妙法  世尊亦復善見彼 

        彼諸誹謗正法人  業行所得眾苦惱 

     隨其地獄久近住  如來亦能具足知 

     於佛深得敬信已  出家受持正法藏 

     觀察諸法皆悉空  斷除一切諸有道 

     不願一切諸趣身  觀察此身猶如幻 

     知諸音聲亦如響  堅住道者佛亦知 

     讚歎無等大導師  我今所得福德聚 

     以此福德願成佛  亦願眾生成自然

 

  爾時。世尊知夜叉眾深心信已。現微笑相。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人中師子所現笑  唯願說其笑因緣 

     一切諸佛非無因  而現微笑人中月 

     今此大眾皆懷疑  以見導師微笑故 

     唯願世尊除其疑  皆令此眾得欣喜 

     今於佛所得信者  及知微妙正法者 

     其心堅固不動者  願佛宣說令彼聞 

     此諸大眾皆懷疑  一切瞻仰如來面 

     今日當有何等事  唯願世尊斷彼疑 

     今日誰現大神力  今日誰發大精進 

     今日佛共誰親友  於此大眾願顯現 

     善哉牟尼愍世間  唯願斷除諸疑惑 

     天人大眾若得聞  今日必當大欣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善哉馬勝汝所問  今當大利諸世間 

     由汝能問笑因緣  故歎汝善解我意 

     我今盡當答彼義  汝當一心專諦聽 

     知諸夜叉心意已  我為世間現微笑 

     夜叉諸眾心敬信  以知菩提寂滅故 

     歎佛真實功德已  發心趣向大菩提 

     為知諸法空寂故  除遣一切所有相 

     於諸趣中願捨已  發心趣向大菩提 

     以禪定力知諸陰  但是世諦不取著 

     不著諸有如蓮花  發心趣向大菩提 

     於諸有中障礙事  彼見空故不為縛 

     知佛菩提無上已  彼等能修菩提行 

     諸生老死皆悉空  此即無上菩提道 

     知法自性空寂已  能得安隱大菩提 

     知陰自性空寂已  寂靜菩提性亦難 

     所修菩提行亦空  此智能知非凡了 

     能觀智慧性自空  所觀境界皆寂滅 

     知者亦空知是已  是人能修菩提道 

     當知空亦性自空  相願亦復無體性 

     若有人能如是知  是人能修真實行 

     天人大眾聞是已  心生欣喜獲利益 

     一切於佛敬信已  心住菩提寂靜句 

     今此殊勝供養已  夜叉之眾心清淨 

     此諸智者捨鬼道  於善趣中久受樂 

     彼於未來多億佛  以神通力一念中 

     於多佛土修供養  即於佛所獲得忍 

     於諸世界不起相  智者能以神力往 

     觀此世間猶如化  智者遊行無所著 

     此等勇猛供諸佛  當得無上大菩提 

     亦得無上淨佛土  其中當度無量眾 

     彼等當成世間解  一切同號無邊智 

     名聞十方壽千劫  寂滅智慧壽命等 

     彼等所有聲聞眾  猶如靜夜諸星宿 

     彼悉易得大菩提  一切無有苦難事 

     天人大眾聞是已  為於菩提心踊悅 

     其心堅固發精勤  以精進力持諸行

*   *   *   *   *   *   * 

        〈緊那羅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復有八億緊那羅眾。大樹緊那羅王以為上首。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荼乾闥婆夜叉等。供養如來及聞授記已。甚生希有未曾有心。作是思量。此實希有未曾有事。以其眾生不可得故。無命者故。無生者故。無有人故。無摩那婆故。無養育故。無壽者故。無有我故。亦無我所故。以諸陰故名為眾生。一切諸陰亦不可得。以其界故名為眾生。一切諸界亦不可得。以有入故名為眾生。一切諸入亦不可得。以有業故得有果報。而彼行業亦不可得。無上菩提亦不可得。一切菩薩亦不可得。一切諸佛亦不可得。

        世尊雖爾而復與諸菩薩授記。以何義故。如來與諸菩薩授記示其名號。顯現業報說其當來。菩薩大眾復顯諸佛神通之力。又復說於正法之力。亦復顯現莊嚴佛土。宣說眾生有業有報。又復說於清淨佛剎。示顯菩薩遊諸佛國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復演菩薩往彼供養。亦說供養殊勝神變。又列供具微妙希有。又復說於經若干劫當得作佛。其佛住世經若干劫。其佛當有若干聲聞。彼佛滅後正法住世經若干劫。何故如來捨諸眾生入般涅槃。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生此疑已。與八億緊那羅眾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我等聞佛所記已  甚生疑惑大智慧 

     既說授記復言空  我於二說不能解 

     既說空寂離自性  法界平等無變動 

     而復如來受供養  此事云何眾中月 

     佛既說於無有生  而復說發菩提心 

     於無量智二種說  此言祕密我不解 

     云何言滅不可得  而人師子說有死 

     唯願如實為記說  除斷我疑令無餘 

     云何佛說猶如幻  又復顯示生天中 

     於釋師子如是說  此祕密教我不解 

     佛說諸法無所依  而復說依善知識 

     此是世尊祕密語  我實不解人中雄 

     云何說於無所堪  復教眾生修諸業 

     降伏怨敵天中尊  祕密之說我不解 

     云何佛說性自空  復言觀空得解脫 

     我今於此不能解  願無邊智斷我疑 

     云何佛說事盡滅  復說諸法性寂滅 

     我今唯願無等等  開顯此等祕密說 

     云何端正修伽陀  顯示諸法如虛空 

     而愚癡人毀謗法  死必墮於大地獄 

     大雄恒說諸天道  又復說於諸餘趣 

     既言此等由作業  復道無有作業者 

     不可勝者所宣說  種種差別不可知 

     我今於此生疑惑  唯願世尊見除斷 

     既言善業無可集  復說修行得菩提 

     沙門法王如是說  此亦我等不能解 

     云何說法不可盡  而言謗者罪可畢 

     無量智慧願開示  我於是中大有疑 

     如來既說真際法  復言顛倒及施等 

     無翳淨眼滅罪者  此義唯願為我說 

     餘無有能為我等  宣釋如是所疑事 

     唯有如來能斷除  是故我敬一切智

 

  爾時。世尊聞大樹緊那羅王等問諸疑已。以偈答曰。


     汝言說空復授記  於此二事不能解 

     諸法若是不空者  佛不為其說授記 

     以何因緣如是說  諸法若有體性者 

     一切常住不可轉  彼應不減亦不增 

     諸法體性本自空  猶如平正清淨鏡 

     能現一切諸色像  如是當知一切法 

     法界無有變異相  汝於一切供養物 

     一一諸分當觀察  何等分中而有相 

     法界常住無變異  智者應當如是觀 

     諸凡夫人悉迷惑  無智慧故不能解 

     汝言佛說無有生  復說發心為難解 

     汝等今當一心聽  十力所說祕密義 

     凡夫沒溺生死河  亦復繫心著彼處 

     心常懷於想顛倒  故受生死諸苦惱 

     從本已來未聞法  我若為彼定說者 

     凡夫愚人於此法  轉復增長諸疑惑 

     彼聞菩提勝利益  其心專注於彼果 

     其心又復生味著  自然勝智無能過 

     汝言無滅復有死  此二我今不能知 

     於此一心應諦聽  我當為汝真實說 

     為彼計常諸眾生  是故如來說於滅 

     恒見諸有皆衰壞  無有一法是常者 

     汝言諸法猶如幻  復言生天懷疑者 

     學人凡夫善趣等  是法不定故如幻 

     如汝所言無有依  復言依止善知識 

     欲求棄捨依止故  善友為說無所依 

     汝言畢竟無堪能  復言有作我不解 

     當觀車為眾分成  亦觀車有所作事 

     若復有人著於我  亦復取於我所為 

     我為是等說無堪  雖復如是非無作 

     汝言一切性自空  復疑觀空得解脫 

     顛倒愚癡無智者  不能了知體性空 

     從於妄想分別生  虛妄攀緣故被縛 

     為化如是眾生故  善逝說於性非有 

     如汝所說事盡滅  一切諸法性亦滅 

     迷惑無智諸眾生  妄分別故生渴愛 

     譬如渴者見陽焰  以憶想故增長渴 

     愚人復為虛妄害  於無所有起分別 

     渴者妄生見水想  陽焰之處水本無 

     妄想所害諸眾生  於諸不淨起淨想 

     愚癡凡夫愛所縛  彼穢惡中性無淨 

     譬如陽焰似水相  彼中體性實無水 

     如是身中無淨色  身色亦復性非淨 

     愚癡凡夫顛倒見  妄作淨想而被縛 

     雖說諸法如虛空  亦說謗者墮地獄 

     愚人聞之生怖畏  智者雖聞心安隱 

     世間體性自空寂  愚癡無智起我想 

     彼等若聞性空教  怖畏不得更受生 

     彼等毀謗妙空法  皆由計著我見故 

     如人繫縛於虛空  是無智人墮地獄 

     我本所說諸善趣  及為世間說餘道 

     說有作業而不失  亦奪其執有作者 

     一切諸趣猶如夢  我為汝說如是知 

     夢中無有去來相  顛倒見者著去來 

     我既演說有作業  十方推求無作者 

     譬如猛風吹諸樹  其樹相觸則火出 

     其風及樹不作念  言謂我等能出火 

     雖復如是而火生  當知有業無作者 

     汝言福德無積聚  復云善得菩提果 

     我今真實為汝說  汝當專諦至心聽 

     譬如世人得長壽  其命至於百餘歲 

     然彼歲數無聚積  一切緣集亦如是 

     汝言諸法無有盡  復言我說業可畢 

     觀空法者無有窮  隨世法故業有盡 

     我雖說有實際法  顛倒亦非實際外 

     顛倒愚癡眾生輩  不能了知真實際 

     緊那羅王當諦聽  為具智慧勤進者 

     一切諸相皆一相  所謂無相應當知 

     若能解入於一字  我為智者說菩提 

     一切諸法皆無作  此說阿字總持門 

     一切菩薩之所行  無邊之相我已說 

     此亦能入一切法  所謂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皆寂滅  示阿字門令得入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分別  入此法門已宣說 

     緊那羅王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自性  示阿字門令得入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有邊  以阿字門說諸法 

     緊那羅王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盡無盡法我已說  應說一切法無盡 

     一切十方諸如來  已說無盡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有門  物無有故現非有 

     此亦即是總持門  由是能入阿字門 

     於諸不可思議法  諸佛依實能顯示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陀羅尼 

     一切諸法無所趣  我為智者說菩提 

     此亦即是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一切諸法無有來  若不修者則不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諸法假名皆當有  推其自性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一切諸法無自性  推其自性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陀羅尼佛所說 

     一切諸法不可得  以法自性無故然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樹緊那羅應當聽  一切諸法離思念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陀羅尼善逝說 

     諸佛世尊已顯示  法無實故無障礙 

     此亦是其總持門  當入阿字陀羅尼 

     一切諸法無障礙  無有能障諸法者 

     此亦是其總持門  入阿字門我已說 

     一切諸法無有生  智者當知唯一相 

     彼一切法無生者  當知是法無有名 

     一切諸法無有生  其生本來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若法無實無生者  不可覩見不可示 

     諸法自性不可得  是故無有能見者 

     一切諸法無有比  是故一相無有相 

     譬如虛空無有等  一切諸法亦復然 

     一切諸法無增減  非一非二非焦惱 

     亦非是冷復非熱  以非有故不可見 

     無有曲相及直相  亦復無有明闇相 

     亦無見聞諸相等  是無所有陀羅尼 

     非是諂曲非正直  無有卷舒諸相等 

     亦無瞋恚及欣喜  復無起作與寂滅 

     無有入相及出相  無進無退無來往 

     亦復無眠及無寤  離覺知相應當知 

     非是其眼復非盲  無有能見及暗障 

     亦無開相及閉相  非是調伏非不調 

     非是掉動及止息  亦非世間非涅槃 

     非是真實非虛妄  如是當知佛境界 

     為欲調伏世間故  斷除汝疑我無疑 

     第一義中無人能  除斷一切他疑網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聞佛說於總持之門。心大欣喜。既欣喜已發勇猛心。即時化作八億重閣。此諸重閣或在樹上。或蓮花上或在山上。皆是七寶之所莊嚴。彼諸重閣皆以種種眾寶之蓋。種種寶幢而用莊嚴。復以種種寶花旒蘇。種種雜色繒綵旒蘇而為莊飾。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并及八億緊那羅眾。持香山中所有水陸一切諸花以散佛上。既散佛已。一一各昇七寶重閣。遶佛三匝。復以水陸所有諸花重散如來復遶三匝。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及與八億緊那羅眾。從重閣下復遶三匝。頂禮佛足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目不暫捨。却住一面。思念如來過去現在無量功德。

        爾時。世尊知大樹緊那羅王及八億眾深心樂欲。現微笑相。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善逝非是無緣笑  天人所供如實說 

     眾覩佛笑悉懷疑  眾見最勝如初月 

     妙色世尊誰今日  於無二法起勝慧 

     我於今日懷疑惑  唯願人尊除我疑 

     誰於佛法得淨心  如來由彼現微笑 

     唯願如來為記說  言說中勝斷我疑 

     是時一切諸大眾  若聞佛說皆欣喜 

     願除彼等諸疑惑  如佛所教皆能行 

     是故最勝兩足尊  除斷疑惑為記說 

     願為緊那羅王等  及為一切諸眾生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答馬勝言。


     善哉馬勝知時問  我今為汝分別說 

     由汝問故我顯示  眾人當得佛功德 

     汝當清淨專一心  聽希有事勿亂意 

     所謂善逝最勝智  無有障礙大知見 

     緊那羅王設疑問  為利一切諸眾生 

     我今說彼當來果  諦聽我當斷汝疑 

     樹緊那羅八億等  王及臣民諸眷屬 

     是等於我供養已  從此命終生天上  

        從此已後九億劫  流轉在於人天中 

     具足修習五神通  得智自在心自在 

     彼於那由他佛剎  是人師子遭化生 

     身處天宮而不動  恒受禪悅安隱樂 

     彼於九十千萬劫  在於人天流轉已 

     各各自於佛剎中  皆得成於無上道 

     其劫號曰常照曜  於彼劫中成佛道 

     此皆一生補處人  彼智慧者當得佛 

     彼佛國土無一人  非是修行成熟者 

     皆是一生補處人  無求聲聞二乘者 

     一切皆是大菩薩  為世明者悉生彼 

     悉是一生補處人  後當皆得成佛道 

     彼土諸大菩薩眾  安住弘誓大願中 

     我於無量諸佛剎  皆悉修治令清淨 

     彼菩薩願甚廣大  於長夜中善思量 

     以其清淨信樂心  各自修治已佛剎 

     彼諸佛土妙莊嚴  遠離一切諸煩惱 

     其地遍有諸宮林  解脫一切諸惡道 

     所有諸過及八難  彼佛國土悉皆無 

     既修清淨佛剎已  眾生便即易調伏 

     如是世尊天中天  為緊那羅說授記 

     彼時一切諸大眾  聞已心皆大欣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与日稱譯《父子合集經》為同經異譯。

* 「淨飯王」薩都丹拿 喬達摩(Śuddhodana Gautama)是西元前6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Śuddhodana Gautama 意為純凈的稻米,故譯稱為「凈飯王」。

據考証,迦毗羅衛國是採取部落共和制,國王是釋迦族中剎帝利貴族選舉而出的領袖,而不是世襲的國王。

淨飯王的父親是獅子頰國王 Simhahanu,母親是迦哲娜 Kaccanā,淨飯王娶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摩耶為后。五十歲時太子悉達多出生。淨飯王的其他子女包括公主難陀及王子難陀 (摩耶過世後王續娶摩耶之妹摩訶波闍波提。太子悉達多長大後迎娶表妹耶輸陀羅。)

根據古印度的傳統,太子出世,淨飯王邀請占星家為太子預測未來,他們預言太子會成為佛陀或轉輪聖王。後來王曾多次阻止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

太子離家後,淨飯王曾派五位侍從追隨太子出家,這五位侍從是憍陳如 Koṇḍañña、跋堤 Bhaddiya、跋波 Vappa、摩訶男 Mahānāma和阿說示 Assaji。後來他們成為佛教史上第一批的僧團,稱為「五比丘」。

在釋迦牟尼悟道之後,淨飯王一連九次派了侍從前去請佛陀回國。但派去的人沒有一人回來,因為他們都一去而證阿羅漢果。最後他派了老侍從克魯德亞 Kāludāyi 前往,兩個月後,佛陀率領僧團回到迦毗羅衛國。

佛陀初次回國時,因挨家挨戶化緣而令淨飯王感到很震驚,質問佛陀為什麼要沿街乞食,佛陀對國王說:「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淨飯王一聽此偈即證初果。成為聖弟子後,淨飯王大力幫助佛陀的弘法事業,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支持者之一。見《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等經。

據傳,當佛陀度七歲的兒子羅睺羅出家時,淨飯王趕去見佛陀,請求佛陀不要讓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應他的請求,因此制定了一條出家戒律。

*迦盧陀夷Kālodāyin 是迦毘羅衛國大臣之子,与佛陀同年同日生。原名為優陀夷,但因其容貌黝黑,所以被稱為「黑優陀夷」。迦留陀夷是佛陀還是太子時出遊的同伴。後來受淨飯王的命令,前去迎請佛陀返國。而迦留陀夷反而出家成為佛弟子。

據《增一阿含經》《四分律》載,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後,某次夜行乞食,有孕婦於閃電中乍見,驚怖謂為惡鬼,遭婦人發聲惡罵。如來知後,即制定過午不得乞食之戒律。

經典中同名為迦留陀夷的有數人,本經中迦留陀夷以偈答淨飯王說:「我是大王子之子,大王即是我祖父」,因迦留陀夷原為迦毘羅衛國大臣之子,又是佛陀的弟子,故自稱比太子小一輩。迦留陀夷應是指佛陀為太子時的同伴優陀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六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六〉

        〈虛空行天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復有八萬虛空行天。見阿修羅伽樓羅及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陀羅等。供養如來并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愛樂。為供養佛故。起勇猛心。彼虛空行天於迦毘羅城外。周遍八方六十由旬雨曼陀羅花遍布其地。至於人膝。雨曼陀羅花遍布地已。持供養佛。遶佛三匝。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諸根寂靜微笑面  救護一切諸眾生 

     善逝具足大慈悲  故為世尊人師子 

     如來大眾皆安住  於佛法中及涅槃 

     導師世尊勝妙足  我今頭面而頂禮 

     如十五日月盛滿  世人皆禮星中月 

     如是一切諸天眾  覩佛笑面咸敬禮 

    積集無量大福聚  亦復成就智慧身 

     具足無量大威德  故我頂禮世間親 

     具足十力功德山  於諦無畏離三垢 

        成就十八不共法  明見無疑說中勝 

     具足三十二種相  八十種好而自嚴 

        其心勝上如帝幢  故我頂禮無等等 

     已能究竟持戒力  禪力決定不傾動 

     執持最上智慧劍  最勝勇健降天魔 

     於智慧力到彼岸  調御聲聞心無悋 

     其心寂靜遊諸方  度脫一切諸天人 

        世尊人中勝師子  得於最上寂滅法 

     惟然十力願我等  亦當得此勝妙法 

     願我亦當天人中  為諸世間所信樂 

     願如世尊等無異  了知眾生心樂欲 

     願我得利諸世間  以憐愍心大悲心 

     墮生死海苦眾生  願我皆能得度脫 

     願我於諸天人中  得作無上大導師 

     我當解脫諸有趣  為百苦逼諸眾生

 

  爾時。世尊知虛空行天深心信樂已。即便微笑。

        時。馬勝比丘即以偈頌而問佛言。


     佛牟尼王非無緣  三界照明現微笑 

     唯願十力為我說  為何眾生現喜相 

     見佛如來最勝面  現微笑相令眾喜 

     一切大眾皆懷疑  願聞佛說笑因緣 

     願大導師速為說  微笑因緣利益事 

     願為除斷眾疑網  沙門中王為宣說 

     孰能令佛現喜笑  誰於佛所上供養 

     令誰能達生死底  願人師子除我疑 

     誰於今日動魔宮  令魔狂亂心不安 

     誰於今日令天眾  悉皆欣喜大踊躍 

     唯願為我速宣說  除斷一切世疑網 

     大眾若得聞佛說  一切皆悉大欣喜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馬勝言。


     馬勝汝今請問我  虛空行天受記事 

     汝今問我大利益  無量世間諸人天 

     十力師子若無問  不得為說佛子記 

     汝於今日問如來  廣利一切世間故 

     是空行天於我所  以欣喜心供養我 

     過於阿僧祇劫數  滅除煩惱得成佛 

     從於此間終沒已  便即生於天勝處 

     於無量億諸佛所  悉知香花修供養 

     於彼佛所發道心  亦復增進菩提意 

     以諸無量勝妙偈  讚人師子自然智 

     此等當於未來世  無量無邊諸佛所 

     以勝香花而供養  亦以妙偈而讚佛 

     那羅延身菩薩等  供養讚歎諸佛已 

     於當來世欣喜劫  得成最勝無上智 

     其佛號曰花幢尊  名稱普聞無譏毀 

     彼等八萬天神眾  皆同一劫得作佛 

     彼佛剎中無地獄  亦無餓鬼及畜生 

     彼土亦無修羅趣  無有一切八難等 

     此空行天成佛時  彼土一切諸人民 

     彼諸眾生壽無量  果報猶如忉利天 

     其國不聞惡道名  何況而有作惡者 

     彼時眾生皆如法  一切悉是調伏眾 

     彼佛度人無量億  其數過於恒河沙 

     為說無依無著法  十力度脫彼眾生 

     彼佛入般涅槃已  廣布舍利起佛塔 

     彼佛一一諸舍利  於中皆現佛身相 

     名稱無毀諸身分  為彼眾生示神變 

     無量億數諸眾生  皆發無上菩提心 

     導師如是智方便  為彼空行天授記 

     一切大眾聞記已  皆悉欣喜大踊躍

*   *   *   *   *   *   *

        〈四天王授記品第十三〉


  爾時。九萬四天王天。見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陀羅等。供養如來并聞授空行天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信樂。譬如有人乘於瓦船入於河中。心作是念。如此瓦船不久當壞。未沒以來。可速度岸以免水難。如是九萬四天王天亦復如是覩佛威神。為得佛法故。起深信樂發勇猛心。供養如來。

        爾時。四天王天并四天王變化九萬七寶妙帳。雜色種種端妙希奇廣大嚴麗。其中多有赤真珠帳火珠寶帳。琉璃寶帳天金色帳金剛珠帳。化作如是九萬七寶帳已。於虛空中遶佛三匝。又復化作九萬天樂。於虛空中亦復旋轉遶佛三匝。又復化作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持此化花而散佛上。復遶三匝。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諸天有九億  悉於導師所  皆一心合掌  願樂佛功德 

     無掉亦無沒  無貪亦無悔  無舉亦無下  故禮兩足尊 

     斷除諸有種  亦滅無明闇  拔除煩惱刺  能摧我慢山 

     佛善拔毒箭  能滅諸瘡疣  善修不逸行  身圓滿無減 

     滅除諸煩惱  解脫一切縛  斷除諸結使  出離諸憒閙 

     空及無相法  是佛之所行  一切諸有中  其心無願樂 

     除斷渴愛根  棄捨無明闇  於諸四顛倒  悉皆能遠離 

     佛能知實際  世間無知者  凡夫聞生懼  如鹿怖獵師 

     墮身見眾生  於空不能知  無明所覆蔽  著世間繫縛 

     如實見真如  觀世猶空拳  為世顯實智  由彼獲淨眼 

     顯示諸陰空  名色亦復然  界法體非有  諸入亦如是 

     此法及餘法  以名字而說  此名字諸法  佛說悉皆空 

     譬如大幻師  化作種種像  無眾生施設  無命亦無人 

     如是諸陰界  諸根十二入  皆從幻化生  如來作是說 

     譬如善畫師  畫作白象身  枝節皆相似  高下亦復然 

     實無高下相  但惑愚者眼  是法界平等  愚者自迷惑 

     佛皆為顯示  如掌菴羅果  智者不迷惑  善學諸佛教 

     如來大智慧  為世間智炬  轉於妙法輪  教化諸群生 

     當願開覺我  無上寂菩提  轉於妙法輪  如佛今所轉 

     我等於世間  迷失道路者  當為說妙法  如今佛所說

 

  爾時。世尊知彼四天王天深心所念。即便微笑。其佛口中出於種種五色光明。

        爾時。馬勝即以偈頌問如來言。


     佛非無因緣  而現微笑相  大雄佛世尊  願為說笑緣 

        覩佛現微笑  一切諸會眾  悉懷大疑惑  人尊應當知 

     誰今壞魔眾  誰今得除疑  誰於法決定  唯願人尊說 

     誰今得供佛  誰奉佛教行  此眾皆懷疑  願導師為說 

     兩足尊說記  眾生若聞已  悉皆除疑網  唯願導師說 

     復令諸眾生  依於種智道  速逮得菩提  是故應說記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馬勝言。


     善哉汝馬勝  為眾故請佛  其微笑因緣  諦聽為汝說 

     為愍諸世間  當一心專聽  諸天滿九萬  悉皆住我前 

     以清淨信心  已曾供養佛  復以偈讚歎  了知諸空法 

     於法得決定  安住我法中  此等諸天眾  曾供八億佛 

     復於當來世  無量億佛所  供養彼諸佛  求於無上道 

     於無量億佛  若不供養者  彼於菩提樹  終不坐取證 

     彼等當來世  得成於佛道  號名曰大持  於世間最上 

     彼諸世間燈  各有聲聞眾  八十眾會集  知見無障礙 

     彼等成佛已  彼土諸眾生  一切皆壽命  具足八億歲 

     彼佛無量智  無數億比丘  皆遠塵離垢  悉住最後身 

     彼佛滅度後  為彼功德者  莊嚴彼佛剎  遣作無量塔 

     彼無量千眾  及百那由他  供養彼塔廟  利益世間人 

     或發菩提心  或有證涅槃  彼佛滅度已  正法久住世 

     經於八億歲  無量那由他  彼諸法王子  受持護法故 

     四天王天眾  彼佛授記已  為利益世間  成熟眾生故 

     大眾得聞已  心皆大欣喜  踊躍無有量  奉順如來教 

*   *   *   *   *   *   *

        〈三十三天授記品第十四〉


  爾時。復有八億忉利諸天。其天帝釋最為上首。見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虛空行天。乃至四天王天供養如來及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信樂。深信樂已。爾時。帝釋及忉利天起勇猛心。供養如來。即便化作八億七寶重閣。種種雜色端嚴殊特精妙希奇。皆悉垂布赤珠瓔珞琉璃瓔珞雜瓔珞火珠寶瓔珞。一一重閣皆有百級莊嚴幢門。一一級中皆悉復有四小重閣。莊飾窓牖及師子座幢幡帳蓋寶鈴羅網。有天童女端嚴第一。侍重閣所及師子座。擊諸天樂。又復化作八億善調馬車。天莊嚴具而嚴飾之。所謂寶幢幡蓋及諸音樂。於一切迦毘羅大城。周遍縱廣六十由旬散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盧使迦花。摩訶波盧使迦花。遍布其地至於人膝。

        爾時。帝釋又復化作八億伊羅龍象。一一龍象有八億頭。一一象頭各有六牙。一一牙上有七花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花。一一蓮花皆有千葉。一一葉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種種莊嚴。於重閣間安置龍象寶車隨後。供養如來。天重閣上雨天栴檀末。天沈水末。天真金末。雨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花。摩訶波盧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種種雜色波吒梨花。如是化作一切種種勝妙寶花而散佛上。彼天童女或作音樂。或歌或舞或動其身。如阿修羅中廣說。又復化作八億善調馬王。種種莊嚴而乘其上。復以種種天諸供具而散佛上。復有八億諸天音樂。在虛空中自然而作。復於八億寶車之上。一一各有一化天女。彼八億天女或歌或舞。或作音樂或動其身。如修羅中廣說彼伊羅龍王頭中。所化天女悉作音樂。如阿修羅供養中廣說。

        爾時。八億天女悉供養佛。爾時。彼八億天作如是念。是化天女供養如來。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佛所說。彼知一切法如幻化已。於諸法中無有疑網。彼諸法中得無疑已。遶佛三匝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彼於諸法知如幻已。亦知自身同於幻化。知彼供養及以如來亦同於幻。佛所說法亦復如是。於諸幻法得無疑已。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此諸化人設供養  一切諸人亦復然 

     帝釋天等及諸法  一切悉皆如幻化 

     如來導師亦如幻  聲聞眾從法化生 

     於佛所說悉無疑  能解如來所說記 

     如來世尊所說法  愚癡凡夫不能了 

     如來所說諸法等  一切悉皆猶如幻 

     若諸學人及無學  佛弟子眾調伏者 

     此等亦復如幻化  我於此法得無疑 

     世尊若人樂寂默  獨一無惱如騏驎 

     此等一切悉同幻  我於此法亦無疑 

     若行佛行菩薩行  利益眾生不放逸 

     彼是菩薩如來子  一切悉皆如幻化 

     善逝導師自然智  十力大悲智無量 

     智慧自在世間最  彼佛如是亦如幻 

     如佛世尊所說法  清涼寂靜無所依 

     得涅槃法及涅槃  彼等亦復猶如幻 

        善逝如法無所有  一切猶如幻化性 

     於此佛法及智慧  我等於中悉無疑 

     我等常願得如佛  見一切法亦如幻 

     我等行此佛境界  願得成佛無有疑

 

  爾時。世尊知八億三十三天深心信樂已。即便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即以偈頌請問佛言。


     名稱無比具諸德  如來現笑非無因 

     如來今日為何笑  唯願為說除我疑 

     眾見如來現微笑  見已眾皆懷猶豫 

     唯願除彼眾疑惑  令眾勿懷諸疑網 

     彼諸天眾皆欣喜  讚歎如來及供養 

     如來現笑今為誰  願佛為說令眾喜 

     諸德清淨猶如月  應供養者願為說 

     如來所說彼若聞  此等欣喜得成佛 

     如此諸天大眾等  知一切法猶如幻 

     諸天修學無障礙  唯願十力說此事 

     一切大眾若除疑  以欣喜心修菩提 

     起增上欲不下劣  眾聞即發勇猛心

 

  爾時。世尊以偈頌答馬勝言。


     馬勝汝今問如來  善合時機大利益 

     佛知天眾欣喜已  我現笑緣今當說 

     汝為天眾問笑因  今大利益諸眾生 

     我今為汝說笑因  以清淨心善諦聽 

     如是諸天大眾等  知一切法猶如幻 

     無量無礙智見慧  當來離闇得作佛 

     過去流轉生死中  曾供諸佛如恒沙 

     於彼佛所數修習  一切諸法猶如幻 

     今復於我設勝供  亦知諸法同幻化 

     此於佛法深信樂  當來之世必成佛 

     於此佛法所作福  無有失壞及障礙 

     天眾於我供養已  復知諸法猶如幻 

     當來世近住劫中  得成最勝說中勝 

     彼勝福者皆同號  名因陀羅幢王佛 

     彼佛宣說如幻法  度脫無量億眾生 

     是故汝等捨放逸  修一切法應如幻 

     是不逸者我所化  為滿菩提分法故 

     精進由如救頭然  速求寂滅勝菩提

*   *   *   *   *   *   *

        〈夜摩天授記品第十五〉


  爾時。復有四億夜摩天眾。見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虛空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等。供養如來并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

        爾時。夜摩天眾知佛如來以無礙智授彼記已。即於佛法起信樂心。起信樂已。即作是念。如是佛法甚奇微妙。若證佛法者。無有不知無有不見。無不簡擇無有不證。於已生未生現生。或已滅當滅現滅。若業及報皆如實知。甚奇。如來能知世諦及第一義。善知此二更無有餘。彼佛世尊於其空法善能知見。善知簡擇善證相應。故名薩波若。

        何謂世諦。一切世俗生死所行。於此諸法悉能曉知。第一義者無有言說。無有知者。非心所行。以無知故。無能說者。無顯示者。無開說者。無有聞者。以無說故。亦無知者無生無示。無有見者。無有施設。無有取著。無有覺知。無有能到亦無所到。無能親近。無能惻量。無有建立。無有棄捨。無有所作。亦無能作。無譽無毀無利無衰。無稱無譏無苦無樂。非色非非色。非數非非數。非明非非明。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世間非涅槃。非覺非觀。非進非退。無動無作。無有戲論。過諸戲論。所說色相不可得。受想行識亦不可得。眼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諸相亦復如是。色相不可得。聲香味觸法相不可得。眼識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不可得。眼觸相不可得。耳鼻舌身及意觸相亦復如是。眼觸生受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亦復如是。色思覺相亦不可得。乃至法思覺相亦復如是。意相不可得。空相不可得。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識界亦不可得。欲界相不可得。色界相不可得。無色界相不可得。有為相不可得。無為相不可得。如是等若彼彼法言說無能說者。如是如是法名不可說法也。

        佛法最勝。無聞愚癡凡夫眾生不能知故。聞已驚怖。彼於佛法心生怖畏。於一切智智便即退失。諸天世人應當憐愍。如此眾生常處生死恒為苦切。

        爾時。夜摩天。觀諸世間煩惱眾生已。為得佛法故。為供養如來故。起勇猛心所設供具。過忉利天而供養佛。供養佛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爾時。夜摩天即以偈頌而歎佛言。


     佛見諸陰皆空寂  於其界入亦復然 

     諸根聚積皆離相  如來如實悉了知 

     世間智者於實法  不從他聞自然解 

     所謂世諦及真諦  離此更無第三法 

     如來悲愍於一切  為利世間說俗諦 

     如來宣說於世間  為諸眾生顯六趣 

     地獄畜生及餓鬼  人天之道及修羅 

     下劣之家及勝家  所有貧家及富家 

     奴僕之屬及婢使  男女等類及二根 

     所有世間諸六道  佛無比身悉已說 

     觀於世諦諸法已  佛為利世故宣說 

     眾生樂著於生死  不能離於世八法 

     所謂利衰及毀譽  所有稱譏及苦樂 

     得利便即生欣喜  失利心即生瞋惱 

     餘如所說應當知  世間皆隨此八法 

     於俗諦中說真者  彼顛倒慧應當知 

     不淨樂中說樂淨  於無我中說為我 

     無常法中說為常  住此相中而取著 

     聞於如來所說教  恐怖誹謗不信受 

     誹謗如來實教已  墜墮極苦地獄中 

     凡愚貪求世樂故  轉受無邊百種苦 

     若有於其佛法中  如實觀察不顛倒 

     棄捨諸有入涅槃  猶如蛇脫其故皮 

     一切諸法體性無  空無有相第一義 

     若聞此法生愛樂  必得無上勝菩提 

     如來如實說此法  除斷天眾諸疑惑 

     悉發無上菩提心  為度一切眾生故 

     如此天眾發心已  皆悉欣喜心清淨 

     得聞最勝佛法已  此諸天眾皆成佛

 

  爾時。世尊知彼四億夜摩天眾深心信樂。即便微笑。

        爾時。馬勝即以偈頌問如來曰。


     佛為世間故現笑  一切時眾皆生疑 

     唯願世尊說笑因  令此眾會皆欣喜 

     聞於諸天授記已  一切皆悉大踊躍 

     有智慧者發勇猛  於佛法中如說行 

     此佛如來諸勝眾  具足有佛功德器 

     善哉宣說美妙言  為攝如是大眾故 

     聞佛功德心喜樂  此諸大眾必當得 

     聞於如來授記已  如法當勤修精進 

     善哉人尊說中勝  於疑惑眾二心者 

     唯願世尊速為說  時眾一心樂欲聞 

     彼夜摩天授勝記  願人師子速為說 

     此諸大眾皆欣喜  一切悉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馬勝曰。


     為利世間故現笑  馬勝合時善諮問 

     利益無量諸大眾  聞佛如來功德故 

     樂著貪瞋諸眾生  於佛功德無樂惠 

     其心愚癡所惑亂  當沒生死大海中 

     若於佛法深信樂  曾於先佛已請問 

     與大悲心相應者  是人能得佛功德 

     若人見彼衰惱逼  勝人於彼起悲心 

     彼諸眾生聞佛德  頂受佛教如花鬘 

     我諸眾會大清淨  於先佛所曾修福 

     彼於如來功德所  頂受猶如婆師鬘 

     夜摩天眾先佛所  曾修持戒除貪著 

     厭離煩惱心清淨  於穢眾生起悲心 

     於無量佛曾親近  其數猶如恒河沙 

     彼曾修習無量善  為求無上菩提故 

     知眾生沒煩惱已  於苦眾生起悲心 

     於人師子利世者  問諸法門無有量 

     我今導師為彼說  聞者悉得成佛道 

     知彼眾生煩惱鉤  為說最上勝妙法 

     彼勝丈夫大導師  為彼眾生說空法 

     彼聞諸佛所說已  悉皆了知諸法空 

     所謂空無諸法相  說無自性無相法 

     如是了知諸佛法  悉皆安住佛功德 

     此等勝妙供養我  如法各自受記莂 

     當於來世星宿劫  悉皆得成無上道 

     如是如來無增減  其數滿足四十億 

     其佛同號淨智尊  開悟無量諸眾生 

     大仙降伏諸怨者  答於馬勝所諮問 

     滿夜摩天所願求  大眾天人皆欣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七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七〉

        〈兜率陀天授記品第十六〉

  爾時。八億兜率陀天。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夜摩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作如是念。於何等法。世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為色受記受想行識。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彼等諸天復作是念。非與色記。亦復非與受想行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以故。色既不生菩提亦不生。云何無生色能寤無生菩提。如是乃至識亦不生。云何無生識能寤無生菩提。色既不滅菩提亦不滅。云何不滅色能寤不滅菩提。如是乃至識亦不滅。云何不滅識能寤不滅菩提。色無分別菩提亦無分別。云何無分別色能寤無分別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分別。云何無分別識能寤無分別菩提。色既無二菩提亦無二。云何無二色能寤無二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二。云何無二識能寤無二菩提。色既無作菩提亦無作。云何無作色能覺無作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作。云何無作識能覺無作菩提。色既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云何不可得色能覺不可得菩提。如是乃至識陰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云何不可得識能覺不可得菩提。如是於彼不可得諸法中。

        何者是佛。何者是菩提。何者是菩薩。何者是授記。色陰空受想行識亦復皆空。何以故。性自空故。如是佛空菩提空菩薩空授記空。何以故。自體空故。如是性空。一切法中所言佛者但名但用。但是世諦但是言說。但是施設所言色陰受想行識亦但名用。世俗言說及以施設。智者於此不應取著。譬如有人於其夢中受五欲樂。彼人寤已不見彼樂。憶念不得五欲樂故便生苦惱。如是住於菩薩乘者。若有取著不會菩提。不證菩提故不得其味。以不得味故心生苦惱。何以故。如是諸法如夢不實。彼法義別愚癡凡夫。取解各異。一切諸法當如是知。

        何法是佛。何法是菩薩。何法是菩提。彼諸佛法皆不可得。凡夫不可得。凡夫法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聲聞法亦不可得。辟支佛不可得。辟支佛法亦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菩薩法亦不可得。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涅槃亦不可得。我等於此諸法之中。解了無疑。

        爾時。兜率陀天於斯法中既無疑慮。於世尊所樂修供養。所作供養勝夜摩天。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即以偈頌讚世尊曰。


     所有住佛功德者  如來為其說行法 

     彼得三種解脫門  無等境界中修行 

     無色亦無受想行  無其受者亦無心 

     斯則無礙智境界  樂離欲陰人師子 

     彼諸智慧妙丈夫  不取發於菩提想 

     離陰已獲勝善根  於佛功德無疑慮 

     志願無上大菩提  然於菩提離取著 

     是故內心無憂喜  名為佛子修聖行 

     同佛見法悉平等  是故於法無所畏 

     智者於此世間處  求佛功德起修行 

     簡擇色相無所著  棄捨一切有相心 

     於彼三有不起願  觀察諸有悉皆空 

     能知五陰各不生  如來授記及菩提 

     菩提心等亦無生  作是說者非愚惑 

     如來功德及生死  此諸佛法悉無生 

     如是知者人中勝  是為真實如來子 

     若能知是陰不滅  界入及以如來法 

     佛與菩提及授記  斯等諸法皆不滅 

     若為菩提修行者  當知彼亦是不滅 

     知諸世間不滅故  彼求菩提不為難 

     五陰界入與菩提  佛及菩薩皆無作 

     如是了知為佛子  彼人能持佛正法 

     陰界諸入皆無覺  菩提與佛并菩薩 

     及以授記悉無覺  如是知者為佛子 

     五陰界入性空寂  佛與菩提及授記 

     如來真子修行者  斯等亦皆自性空 

     陰界諸入悉虛妄  兩足世尊及菩提 

     行者授記亦虛妄  如是了知為佛子 

     非是依止非不依  亦非有法非無法 

     非是有為非無為  如是了知為佛子 

     世尊如是見世間  我等如是知佛心 

     即為勝妙供養佛  及以一切賢聖眾 

     我等讚佛所得福  唯佛世尊能了知 

     以斯功德施群生  願皆成佛具眾相

 

  爾時。世尊聞彼兜率諸天讚已。及知深信。即為天眾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得大勢力無上士  以其因力現笑光 

     願佛說是微笑因  令眾得聞皆欣喜 

     以見如來微笑故  此諸大眾悉懷疑 

     眾會慇懃普瞻仰  咸皆一心欲聽聞 

     猶如世間有病人  唯思醫師及良藥 

     如是大眾於佛所  願樂欲聞說授記 

     斯等皆有深智慧  志求菩提無所著 

     一切恭敬悉瞻仰  唯希如來為記莂 

     世尊於此起大悲  以佛智力斷疑網 

     是故大眾得欣喜  咸皆願求佛功德 

     世尊今正授記時  唯願除滅諸疑惑 

     如來久已離怨敵  願斷眾邪外道論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汝今啟請如來義  問其微笑正是時 

     為利世間故致問  必當饒益諸眾生 

     知諸天眾心樂欲  故我現是微笑光 

     以知佛法勝妙故  於我便作上供養 

     彼皆如實見世間  隨順聖教得證法 

     已到三種解脫門  非諸世間所能知 

     過去已供無量佛  亦曾問是深義趣 

     於彼佛所久修空  今故於斯顯空義 

     是故今者於此處  便得值遇佛世尊 

     以空讚歎無上士  利益一切諸世間 

     如斯世間悉無生  諸佛菩提及授記 

     所有修行菩提者  彼等一切亦無生 

     眾生悉同有此法  如是知已得菩提 

     過去曾學菩提心  彼於此義能解了 

     如是世間亦不滅  斯諸天眾善通達 

     明智照了悉無疑  是故彼天皆作佛 

     決定必得無依處  於法不取離分別 

     一切世間皆無作  彼於斯義能了知 

     一切法體離自性  天眾心淨無疑惑 

     菩提及與菩提心  一切皆空無自性 

     兜率諸天堅固慧  皆悉安住無所依 

     故得菩提不為難  必當速成無上智 

     於其未來星宿劫  當得度脫無邊眾 

     彼天一切皆成佛  同號名曰擇法王 

     如來於此諸天眾  知其心樂為記說 

     一切天人聞說已  咸皆踊躍稱心意

*   *   *   *   *   *   *

        〈化樂天授記品第十七〉


  爾時。化樂天王為首。與其眷屬七億化樂諸天眾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見諸兜率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咸皆稱心得住實際。於真如中無有疑惑。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作禮向佛合掌。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是真實際無邊際無礙際無住際無盡際不二際非際實際。世尊。所言實際者不顛倒故。無邊際者無限量故。無礙際者離對治故。無住際者離自性故。無盡際者無有生故。不二際者謂一味故。言非際者是非有故。世尊。彼實際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世尊。言菩提者如無餘涅槃性亦如無間業性。何以故。一切法即是無餘涅槃性亦是無間業性。是故。無餘涅槃界即是菩提。世尊。若有眾生住生死者可求涅槃。於實際中無住生死求涅槃者。何以故。實際無二故。世尊。我等於此解了無疑。若於此法無疑慮者。當知是人已曾過去於諸佛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世尊聞化樂天王及諸七億化樂天等說授記已。欲令大眾心喜悅故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憐愍世者現微笑  而不說其笑因緣 

     天人導師非無因  現此奇特微笑相 

     既見世尊笑光已  今諸大眾悉懷疑 

     唯願說其微笑因  斷除一切諸疑網 

     斯等若蒙如來說  聞已咸生希有心 

     為彼眾會淨真路  趣向菩提作因緣 

     若有眾生疑慮者  是人難得妙菩提 

     唯願大智斷疑惑  精勤速證無上道 

     世尊此諸大眾等  志求菩提離諸惡 

     得聞諸天授記已  決定當成大法王 

     是故世尊願憐愍  除斷一切疑惑心 

     授此諸天菩提記  令諸大眾皆欣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哀愍世間故現笑  馬勝汝今問我義 

     我悉與彼天授記  汝等咸各淨心聽 

     此諸化樂天眾等  自說授記得菩提 

     眾中既作師子吼  能壞外道諸邪見 

     譬如空中雨眾石  必墮大地無有疑 

     如是佛子離疑惑  自知定當成佛道 

     猶如日沒至夜時  當知日出必不久 

     如是佛子備眾行  定知必當具十力 

     又如日在正中時  觀諸色像皆明了 

     如是佛子具眾行  自知必得薩婆若 

     喻若日光至沒時  眾人咸知日不見 

     如是佛子皆自知  決定當得最勝智 

     譬如眾流趣其下  智者當知歸大海 

     如是佛子具明慧  定知必得上菩提 

     如人以石擲虛空  決定墮地無疑慮 

     如是佛子悉自知  不久當得世間解 

     智者法爾有此見  以知法故不致疑 

     自知分有佛功德  必定近於自然智 

     假使諸魔那由眾  現佛言汝不作佛 

     不能沮壞其心意  已自善解真法故 

     決定於彼佛功德  咸各自說得授記 

     於斯諸天授記事  如來悉生隨喜心 

     此天所修菩薩行  悉自了知不由他 

     彼等自說成善逝  世尊於此皆隨喜 

     是故馬勝若有人  欲得無上菩提者 

     可於此法應勤求  必獲最勝安隱處 

     自成正覺寤斯理  隨義如實能了知 

     親近供養善知識  彼證菩提不為難 

     若有千劫修苦行  皮膏血肉無戀惜 

     若能解了斯義趣  此福廣大勝於彼 

     過去所有一切佛  未來憐愍眾生者 

     及以現在諸世尊  悉依此法成佛道 

     化天於我供養已  咸皆善知第一義 

     曾供過去諸如來  寤斯義理當成佛 

     諸佛所有勝三昧  及以現在所住定 

     彼天深得佛境界  由本先世久修習 

     馬勝化樂天子等  於彼三昧無有疑 

     清淨佛法既善學  今於佛道現修行 

     是故於理生信解  當正勤求離苦邊 

     常應親近多聞者  必得無上大菩提 

     聞佛所說妙法已  化樂諸天眾會等 

     皆悉欣喜除疑網  流注趣向大涅槃

*   *   *   *   *   *   *

        〈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八〉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為首。與其眷屬八十那由他諸天眾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訶羅伽闍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悅。皆得稱心。異口同聲而白佛言。世尊。化樂諸天所說實際者。我等尚不見實況復見際。何以故。世尊。若見實者可言見際。何以故。是人行於二處住如是乘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為彼說此二種法。此二法者非真境界。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不二法不信不入。雖復如是此人發心望得菩提。當知是人行於非徑。何以故。此於菩提非道行故。世尊。若有眾生求菩提者。是人不見一法可覺。何以故。無有少法可得覺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世尊。彼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為非無為。非有非無。非可識非可知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謂菩提者彼法非與餘法作對治。餘法亦不與彼法作對治。何以故。彼法非雜煩惱非離煩惱。法體不可得性自離故。此法不與彼法作對治。彼法亦不與此法作對治。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諸相故。是故。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色生者離生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尊。色滅者離色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過去者離過去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未來者離未來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現在者離現在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世尊。有為者離有為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無為者離無為相故。彼亦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如是等乃至為陰所攝。或過去所攝。現在所攝。未來所攝。或有為所攝。無為所攝。此等諸法皆不可得。以不得故。是故。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若有如是為求菩提發心修行。善男子善女人。彼皆名為住菩薩乘。

        爾時。他化自在諸天。咸各說已所知法已。以偈讚曰。


     世尊善說盡有邊  永不暫受六趣身 

     世間無智畏生死  發心欲度生死岸 

     彼諸陰體不可得  以陰性相本自空 

     一切法空皆無相  是故諸法離對治 

     自體即空無有物  無有可知及修捨 

     亦復非是可證法  如來說有即非有 

     相求菩提不可得  助道諸法亦如是 

     取心求佛不可得  菩薩相求亦不得 

     堅著諸相愚癡輩  彼等望得寤菩提 

     顛倒境界取相行  無智非行菩提道 

     入佛境界離眾相  名為智者如法行 

     遠離諸相及無相  亦離於空及不空 

     彼能寤解無上道  於諸外道非境界 

     亦非聲聞所能知  又非緣覺之所趣 

     心得解脫淨無垢  羅漢於法相應者 

     及諸一切辟支佛  非彼智慧之境界 

     彼句非為相心知  及修少空亦不解 

     若有解空說空者  亦說諸法無自性 

     彼受佛教無毀訾  是名善修空寂靜 

     能寤難寤菩提道  世尊於彼真導師 

     讚佛二足最尊已  所獲無量諸功德 

     迴施一切諸群生  成佛覺寤未覺者

 

  爾時。世尊知彼八十那由他他化自在天及以天王等得深信已。欲令大眾增益善根。故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二足世尊現微笑  以知他化深信故 

     未曾演說笑因緣  唯願如來為解釋 

     大聖今者非無因  現是希有微笑相 

     願佛開顯因緣義  滅除大眾諸疑惑 

     由見世尊微笑故  今此眾會悉懷疑 

     憐愍一切世間者  唯願敷演分別說 

     此眾咸皆背生死  合掌恭敬求涅槃 

     斯等靡不懷猶豫  無礙說者願斷除 

     悉皆正信善逝法  心得開解離取著 

     咸有淨信尊重心  善哉牟尼願解說 

     勇猛精進於佛法  遠離疑網登聖路 

     一切諸佛遊此道  是故願除大眾疑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汝為憐愍大眾故  以偈問我正是時 

     具足辯才有巧便  乃能問此微笑義 

     以問如來現笑故  必當利益無量眾 

     是故一切眾會等  皆得住於勝菩提 

     知彼他化深信已  故我現是微笑光 

     一切隨順如來教  為求菩提修妙行 

     觀察世法離諸相  如見陽焰非真實 

     愚者見焰謂是水  欲求菩提勿同彼 

     取相貪樂凡夫境  無智常怖於無相 

     愚癡執相捨正路  離相能獲妙菩提 

     妄想思量虛偽法  隨所分別即被縛 

     智者觀相悉皆空  得上寂滅陀羅尼 

     執相凡愚住惡心  彼皆無智歸六趣 

     輪迴逼迫受眾苦  都由愚癡住相故 

     著相眾生見諸陰  佛與菩提及菩薩 

     智者離相見空已  能得無上大菩提 

     住相之類增煩惱  能觀無相得除結 

     所謂結者即是相  觀結無相即斷除 

     若有分別求道者  分別於道為障礙 

     智者雖復行於欲  彼欲即為無相行 

     諸法無體不可得  分別諸法說言空 

     若離分別得無相  彼即菩提更無餘 

     聞於善逝說是語  大眾除疑得無畏 

     頂受牟尼所說法  如智頂戴瞻蔔花 

     斯諸天眾獲無畏  於我設供最無上 

     亦知諸法佛境界  當作世間大導師

*   *   *   *   *   *   *

        〈諸梵天等授記品第十九〉


  爾時。六千萬諸梵眾天。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他化自在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彼於世諦禪。以喜悅為食。亦於佛法中得智慧明宿殖善根故。已曾親承供養諸佛故。及深信清淨故。於甚深法獲得法忍。

        彼諸天等知諸法無作非無作。非生非不生。非有非不有。非起非不起。非滅非不滅。非依非不依。非清非濁。非憎非愛。非賢非愚。非知非不知。非見非不見。非受非不受。非惻非不惻。非無非非無。非物非非物。非可得非不可得。非去非來。非趣非不趣。非空非不空。非相非不相。非願非不願。

        彼諸梵天。於一切法心無所著。亦無所住。於非用中不作非用想。於非不用中亦不作非不用想。於語言中無語言想。於非語言亦無非語言想。於有作中無其作想。於無作中亦無無作想。於凡夫不作凡夫想。於非凡夫亦不作非凡夫想。於凡夫法不作凡夫法想。於非凡夫法亦不作非凡夫法想。於聲聞不作聲聞想。於非聲聞亦不作非聲聞想。於聲聞法不作聲聞法想。於非聲聞法亦不作非聲聞法想。於緣覺不作緣覺想。於非緣覺亦不作非緣覺想。於緣覺法不作緣覺法想。於非緣覺法亦不作非緣覺法想。於菩薩不作菩薩想。於非菩薩亦不作非菩薩想。於菩薩法不作菩薩法想。於非菩薩法亦不作非菩薩法想。於佛不作佛想。於非佛亦不作非佛想。於佛法不作佛法想。於非佛法亦不作非佛法想。於涅槃不作涅槃想。於非涅槃亦不作非涅槃想。於生死不作生死想。於非生死亦不作非生死想。如是彼天一切皆悉離諸分別。定心清淨。彼等既得清淨心故。以寂滅法說偈讚佛。


     大聖甚深寂滅智  修行寂滅到彼岸 

     演說寂滅度眾生  亦自常行寂滅法 

     菩提寂滅善清淨  斯法牟尼之境界 

     速得寂滅勝甘露  以是今得盡諸有 

     恒說寂滅微妙道  是彼智者所行處 

     八正之路滅惱濁  拔濟一切諸群生 

     善修寂滅證菩提  乃是先佛之所行 

     修彼能到安隱城  過去諸佛所證知 

     是諸如來修學法  導師如是化世間 

     若人能行有學法  獲得無學勝菩提 

     一心趣向寂滅道  諸根寂靜久修習 

     當得為佛世間解  那羅延力度群生 

     若知寂滅甘露者  能盡一切諸有相 

     是為真實如來子  寂滅能除世間畏 

     彼等所設供養佛  勝上希有最殊特 

     所說寂滅盡煩惱  於諸無相最第一 

     世間寂滅離諸相  所謂寂滅即涅槃 

     眾生輪轉受諸苦  遠離寂滅取相故 

     牟尼諸法不思議  即是菩提一切智 

     已度淤泥到彼岸  故佛於此無疑慮 

     若有離陰得解脫  於佛大乘不願樂 

     欲求菩提思滅度  於其五陰生怖畏 

     離欲淨心求涅槃  彼等如是簡擇智 

     於法取相凡夫境  是謂如來之所說 

     若取寂滅即是縛  以是不得一切智 

     若有於其五陰相  不生存執取著心 

     彼能利益釋迦法  是名喜樂無相行 

     能獲無名安隱處  逮得菩提佛境界 

     降魔諍論滅煩惱  速得成就一切智 

     我等讚歎無上士  所獲寂滅諸功德 

     唯佛大智能了知  迴施眾生願成佛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知諸梵天讚歎佛已對佛正立。以實功德而讚頌言。


     法王已知一切法  不實虛誑如空拳 

     亦如秋雲及電光  是故大聖離取心 

     猶如夢中飢餓人  飡食百味甘美膳 

     夢人飢食皆不實  如來見法亦如是 

     又如夢中焦渴人  得飲清淨涼冷水 

     夢渴飲水皆虛妄  佛見諸法亦如是 

     無作無受無眾生  無其作業及得報 

     亦無得受果報者  世尊於此無疑慮 

     譬如美言得人愛  然彼語言無可最 

     亦無言說及聽者  大聖了知皆不實 

     如聞箜篌美妙音  其聲亦無真實性 

     世尊如是見諸陰  知陰無體不可得 

     猶如摩尼性自淨  繫之衣上隨色變 

     諸法自體本清淨  虛妄分別增倒染 

     譬如無垢鮮白衣  隨受染色種種變 

     諸法如是性自淨  隨所分別而染污 

     猶如有人聞貝聲  尋其貝聲從何來 

     其聲非自非他性  大仙見法亦如是 

     如人思美餚饍食  其食眾緣所合成 

     觀食各各無自性  如來見法皆如是 

     譬如眾緣號為城  推其城體無自性 

     如是眾緣皆悉空  法王見法亦如斯 

     喻若有人擊鼓聲  雖能令人心欣喜 

     聲及眾緣皆悉空  大聖見法亦如是 

     譬如有人打鼓時  其聲不從十方來 

     聲滅亦不向諸方  世尊見法皆如是 

     如是彼人擊鼓已  其鼓不生憎愛心 

     亦不分別眾緣性  佛見諸法皆若斯 

     又如彼人打妙鼓  聲不作心生他喜 

     及以眾緣皆亦然  導師見法皆如是 

     如人擊彼妙鼓時  鼓亦不生苦樂想 

     亦不觀察眾緣性  如來見法皆如是 

     猶如有人擊妙鼓  聲不即緣亦不離 

     及彼伎緣亦復然  牟尼見法皆如是

 

  爾時。世尊知諸梵天大梵王等深心敬信。及以寂滅讚頌佛已。又見大眾欲生善根。即便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既見如來口中出  離垢清淨微笑光 

     世間天人大眾等  一切咸生希有心 

     以見世尊微笑故  諸來大眾普懷疑 

     皆悉瞻仰如來面  慇懃願樂欲聽聞 

     願佛開示笑因緣  蕩除大眾疑惑心 

     最勝牟尼非無因  而現希有微笑相 

     諸佛所現微笑光  必為利益諸世間 

     今者為誰現此笑  唯願敷演分別說 

     大眾得聞必欣喜  由知微笑因緣故 

     斯諸大眾皆合掌  一心瞻仰樂欲聞 

     是故願佛為解釋  必當斷滅諸疑惑 

     導師為彼諸來眾  願垂演說微笑因 

     眾會若聞必喜悅  以得洗除疑網故 

     眾心堅固皆清淨  專念希仰如來德 

     大眾瞻仰世尊顏  猶如覩見初生月 

     具八妙聲如梵天  一心渴仰願速聞 

     天人眾等聞佛說  必得除疑住正法 

     梵音演說義相應  得聞甚深出世法 

     佛智善巧能悅豫  故令大眾增踊躍 

     此眾心淨離疑結  能樂如來一切智 

     精進勇猛有力人  乃能志求無上道 

     是故導師愍世間  唯願解說令眾喜 

     善哉世尊平等心  憐愍一切諸眾生 

     令諸大眾增善根  安心不動求佛智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憐愍一切諸世間  故我現是微笑光 

     汝當諦聽說彼因  其義甚深微妙句 

     此諸眾會若得聞  發勤精進修善業 

     當得利益諸眾生  於佛妙法起勝行 

     斯諸梵眾皆欣喜  如來法中悉無疑 

     那由他劫久修行  猶如恒河沙劫數 

     於諸境界悉不著  心如虛空無障礙 

     雖樂常修菩薩行  而不速取菩提證 

     此等復於未來世  無量億劫恒沙數 

     天眾清淨無垢穢  得大勢力住世間 

     然後當成一切智  為大法王有威力 

     具足功德盡諸有  觀諸世間悉空寂 

     彼佛如本久修行  壽命限量亦如是 

     斯諸善逝住世時  能於苦惱度眾生 

     彼佛國土無倫匹  世界嚴淨甚滋茂 

     無量那由劫數中  如來演說不可盡 

     彼佛剎土嚴淨事  無量佛說亦不盡 

     彼佛同號大智力  國土皆悉名最勝 

     為眾演說不動法  不可思議無所依 

     彼佛世界眾生等  咸皆修治諸善根 

     無一眾生受後有  生死之中重生者 

     彼等當時有一苦  於其世間便顯現 

     唯畏諸行皆無常  令諸眾生起厭離 

     爾時彼國眾生輩  離老病死諸苦相 

     一切依於一教法  同厭無常修勝行 

     彼諸眾生當爾時  耳更不聞餘音聲 

     唯聞不淨無常苦  無我寂滅空無相 

     甘露涅槃及菩提  安隱清涼無上樂 

     斯等如是勝妙音  恒常數數而得聞 

     爾時更無餘聲響  若樹若壁及露地 

     或復空中及寺廟  但聞如是微妙句 

     聞已一切皆得道  便於生死得解脫 

     皆是如來神力故  具八功德妙音聲 

     爾時無有雜毒心  所謂離欲及瞋恚 

     亦無愚癡出惡聲  麁言逼惱來經耳 

     一切厭背於生死  趣向涅槃大正路 

     彼土一切悉當空  佛及眾生皆滅度 

     斯是彼佛大神力  發弘志願不思議 

     曾於過去那由劫  為求菩提修道行 

     彼國所有諸眾生  一切悉皆當作佛 

     此諸梵天發廣願  皆由觀察寂滅句 

     悉得證知甚深義  解了如來吉祥路 

     其所修學皆通達  於諸世間為導師 

     彼能觀察眾生空  不生疲倦懈怠心 

     是故巧入諸法性  修集菩薩勝妙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八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八〉

         〈光音天得授記品第二十〉

  爾時。五十八千萬光音諸天。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梵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照耀一切法。若菩薩摩訶薩學是三昧。一切法中悉得光明。得入菩薩法門。菩薩摩訶薩解了知已。得無邊辯無礙辯相續辯種種辯美妙辯真善辯相應辯解脫辯微細辯不共辯甚深辯。乃至得於如來之辯。

        世尊。何者名為照耀一切法三昧。菩薩入此諸法門故。念諸覺觀知一切法無覺離覺。是無覺法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能覺察者。何以故。性自離故。若法無性云何能覺知一切法。無其覺已。入阿字門得上辯才。彼菩薩入阿字門已。得無邊辯。阿字無邊。阿字非普遍。阿字無作。阿字非有為。阿字非成就。阿字非事。阿字無所依。阿字無動轉。阿字非略。阿字非廣。阿字非分別。阿字非眾事成。阿字不可穿。阿字非色。阿字不可示。阿字不可觀。阿字無有能見者。阿字非可思。阿字不定住。阿字非可知。阿字非能知。阿字非可測。阿字不能自示現。阿字亦不能示他。阿字非思議。阿字不去阿字不來。阿字非近阿字非遠。阿字非言說。阿字亦非可說法。阿字非名。阿字非用。阿字非現前。阿字非覆障。阿字非移轉。阿字非可改。阿字非差別。阿字無二。阿字非生。阿字非虛妄。阿字非真實。阿字不可說。阿字非生滅。阿字非清淨。阿字亦非可淨法。阿字非執持。阿字非攝他。阿字非棄捨。阿字不為他法作。阿字亦不作他法。阿字不生阿字不滅。阿字不能生他法。亦復不能滅諸法。阿字非生非不生。阿字不與生法作生因。亦復不作不生緣。阿字非依非不依。阿字非假非不假。阿字非却非不却。阿字非許非不許。阿字非可得亦非不可得。阿字非空非不空。阿字非分別非不分別。阿字非相非不相。阿字非願非不願。

        世尊。一切諸法皆如是相。所謂無相。一切諸法皆同一實。所謂無實。皆同一趣。所謂無趣。皆同一入。所謂無入。皆同一假。所謂無假。皆同一用。所謂無用。一切諸法皆同一說。所謂無說。

        世尊。諸法無起不可得故。諸法非有以無有故。諸法無生以不生故。諸法無滅以不滅故。無為法者無有作故。世尊。一切法皆同一如。當如是知。

        世尊。是諸不生法彼法事用。云何得知。世尊。譬如有人夢中所作。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夢所作事不生不起。亦非有故。夢雖不實非無假名。說有夢作。一切諸法皆亦如是。世尊。譬如響聲唯有假名。諸法但假亦復如是。世尊。喻若幻人但是假名。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世尊。譬如陽炎但假名字。諸法假名亦復如是。世尊。如鏡中像但有名用。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世尊。為悅豫凡愚說有夢事。夢中所作皆非真實。響幻炎影亦復如是。但有假名皆無實作。世尊。我等如是解知如來所說法義。

        爾時。光音諸天以偈讚佛。


     世尊善知此法義  及餘種種無邊法 

     如來所有諸佛子  得父資財常遊戲 

     世間少智莫能入  由常計著我心故 

     十方求我不可得  我體本來性自空 

     如空陽炎非實水  愚癡見彼作水想 

     都由無智生迷惑  虛妄顛倒計我人 

     彼癡愚惑如來教  是故不解深義趣 

     凡夫心識如炎水  不能了知諸陰義 

     心樂生死著苦箭  諸根駃流所漂溺 

     斯等畢竟無自性  為癡覆蔽妄受苦 

     彼皆失智心迷亂  於諸苦中生樂想 

     心常顛倒順三毒  是諸煩惱甚可怖 

     貪欲瞋恚及愚癡  斯諸結使常隨逐 

     深樂受故生渴愛  愚癡不識故受苦 

     無智隨順諸煩惱  如人癡負怨家行 

     聞佛所說空教門  於空反畏失解脫 

     譬如怯人執持刀  應得安隱反生畏 

     大智世尊所說法  謂是微妙阿字門 

     能生真實勝智慧  猶如平地生大樹 

     降諸魔怨那由眾  能寤安隱妙菩提 

     以彼八正大船栰  於諸有海度群生 

     世尊所有諸佛子  了知如來勝教法 

     速滅煩惱諸怨敵  疾證無上大菩提 

     既自解脫離毒心  見餘毒者施智藥 

     得到究竟彼岸果  獲大安樂無為處 

     一切諸法皆悉空  諸餘外論妄分別 

     明人棄惡就正路  皆由本來久修學 

     心無所著即解脫  諸法體性自如是 

     彼能如是了知者  成佛大力那羅延 

     無有繫縛及縛者  諸法性空皆亦無 

     真如寂滅及非如  非是垢穢亦非淨 

     煩惱無相亦無斷  以其本來性自空 

     如是能知真實法  彼人當得一切智 

     自證解脫復度他  此等不生亦不滅 

     世間天人皆迷惑  如春禽獸見炎水 

     虛妄分別起渴心  想見男女受苦惱 

     以業種種生諸趣  由心作故有差別 

     造業有報及以受  彼業無有能作者 

     我等如是解佛法  是諸如來妙境界 

     是故如來心調伏  諸根寂靜能忍辱 

     世尊如法得供養  清淨無垢盡諸穢 

     具足眾德離闇冥  唯佛能施三界眼 

     我今讚佛所獲福  唯有出世大導師 

     二足世尊功德聚  能知我等所得報 

     以此微妙勝善根  迴施一切諸群生 

     願彼當於未來世  悉得成就一切智

 

  爾時。世尊知光音天深信心已。及知修行辯才具足。欲令大眾功德善根當復漸漸勝進增長故。是時。如來即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即以偈頌問世尊曰。


     大悲善逝非無因  而現希有微笑相 

     能利世間無上士  正覺智慧超群生 

     兩足世尊功德聚  憐愍眾生願演說 

     為誰而現此微笑  殊勝光顯於世間 

     一切眾生若得聞  心意決定大喜悅 

     修行善業證佛果  得離生死到涅槃 

     斯諸世間天人眾  生死苦惱之所逼 

     願度群生於有海  演說八正大船路 

     如是得聞大仙說  具八功德最勝道 

     世間於是生欣喜  樂修諸善願成佛 

     勇猛精進有大力  內心清淨離諸疑 

     當傳如來所說法  是佛真子順聖教 

     此諸眾會無餘念  一心瞻仰大瞿曇 

     唯願敷演授記事  令其決斷疑惑心 

     合掌恭敬正意住  咸皆願樂欲聽聞 

     善哉願說甘露味  諸有渴法當得飲 

     是等一切諸會眾  心淨愛樂勝功德 

     瞻仰如來最勝顏  猶如嬰兒觀母面 

     大慧願授此天記  開現微笑因緣事 

     得聞如來授記已  世間當獲大利益 

     誰於牟尼增善根  及以發願得滿足 

     剋獲微妙功德藏  我今樂聞彼受記 

     大眾必生欣喜心  聞佛所說授記故 

     決定當具念慧力  及得修行三昧定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馬勝所問事  辯才應機正是時 

     斯即如來神通力  以是汝今生智慧 

     為利世間故增辯  是故汝今能致問 

     我今為彼說授記  寂靜諸根一心聽 

     此諸勝慧光音天  過去已供無量佛 

     見是世間孤無救  發心安住欲作佛 

     修治真實微妙行  必定當成一切智 

     為求佛道諸眾生  如迷失徑教正路 

     如是得聞世尊教  其聲最勝無等等 

     樂佛功德智慧人  必得究竟到彼岸 

     彼有智力知善惡  決定當獲佛菩提 

     欣喜已發菩提願  如婦生男稱其心 

     此天為求菩提者  示其出世真正路 

     於不可說那由劫  修習菩薩勝妙行 

     所化眾生過眾星  安置於佛菩提已 

     當來具足世間解  自然成就一切智 

     彼等妙土不可說  世界寬廣有百億 

     是諸妙剎甚清淨  無量種種勝莊嚴 

     彼佛國土諸眾生  無三惡趣及八難 

     一切皆發菩提心  咸各得住不退轉 

     彼諸如來國土中  亦復無有小乘法 

     眾生悉皆求佛道  便得進趣不退地 

     是諸剎土眾生類  一切壽命悉齊等 

     經於十億恒沙劫  皆由值遇諸佛故 

     若教那由剎眾生  悉得入於小涅槃 

     若復有人化一人  或男或女入大乘 

     初福比此功德聚  算數譬喻不能及 

     是故若住大乘者  應當轉化於餘人 

     馬勝以是因緣故  如來出世甚為難 

     猶如優曇極難值  無邊大智如是說 

     以巧深智善知識  善解方便示正路 

     安隱無上勝菩提  若人求者應親近 

     從佛口聞如是語  具足微妙甚深義 

     一切大眾皆欣喜  踊躍充滿稱心意 

     那由諸天住空中  皆散天衣旋轉下 

     欣喜讚聲滿虛空  敬禮無比大神力 

     清淨妙智度世間  能滅眾生煩惱熱 

     佛說甘露滅三毒  如阿伽陀消眾毒 

     得聞智慧斷諸結  世間迷惑多苦惱 

     於其有趣當得脫  從佛得聞勝法故

*   *   *   *   *   *   *

        〈遍淨天授記品第二十一〉


  爾時。十二那由他遍淨諸天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光音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自現威力而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超過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已。於諸攀緣及一切事。皆生樂受不生苦受。假使於其地獄事中。受諸苦惱皆生樂想。或復於其畜生道中。受畜生報亦生樂想。或復餓鬼道中。受飢餓苦亦生樂想。或復於彼阿修羅道中亦生樂想。或復人中所受諸苦。亦起樂想不生苦想。假使截手及以截足割耳劓鼻。或復鞭打杖刺入身。或復牢獄繫閉。或復倒懸。或復裁割猶如衣帛。或復裹繫及以束縛。或復切膾。或復鎚搗猶如甘蔗。或復蹉蹹破如蘆葦。或復火燒如穌油炷。或復然身喻若明炬。或與師子虎狼為食。或復釅醋及以辛汁澆灌口鼻。或復蒸煮及以火炙。或與狂象踐踏其身。或復挑目。或以鉾矟穿刺高舉。

        假使瞋怒來截其首。如是一切悉生樂想。何以故。由彼菩薩於其長夜修菩薩行時發如是願。若有眾生施我食者。願彼一切得涅槃樂。若有與我洗浴身體。禮拜奉迎尊重供養。若有眾生罵辱於我。復有人人讚歎於我。若有眾生鞭打斫刺奪我身命。願彼一切得涅槃樂。乃至覺寤無上菩提。彼菩薩成就如是心。具足如是業。亦復具足如是願。於一切眾生皆起樂想。常能修集無間不斷。以是業報故。得一切法樂善取三昧。

        彼菩薩得此三昧時。不為眾魔之所動壞。亦不為魔事之所繫縛。當知是菩薩得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者壽命自在。二者生自在。三者業自在。四者覺觀自在。五者眾具果報自在。彼菩薩摩訶薩。若欲過一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彼三昧力故即便能得。若不樂速證無上菩提。能住無量阿僧祇劫度脫眾生。何以故。當知彼菩薩住於大乘。與諸菩薩常為導師。攝受一切諸餘菩薩。是大菩薩厭離諸趣為眾生故。亦復生於一切趣中。究竟一切菩薩所學。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受。具足一切巧方便力。知諸魔業得法究竟。彼諸菩薩承佛威神。於一切法皆得盡知。

        爾時。遍淨諸天即以偈頌讚世尊曰。


     我等一切遍淨天  於諸佛法皆盡知 

     頭面歸敬天人師  諸根寂靜知寂滅 

     解了諸義智所供  已度生死牟尼尊 

     我今讚歎大導師  能善導他非他導 

     諸法性相非究竟  亦復無有依住處 

     如來善知妄想事  猶如幻師知幻術 

     智人解了語言音  喻若深谷諸響聲 

     世尊如是善知見  一切世間天人等 

     無有眾生及以命  亦復無人無壽者 

     大智觀察一切想  了達眾想悉歸空 

     二足世尊慈無等  恒常行慈不暫捨 

     一切世間諸天人  不能測知如來智 

     導師演說緣眾生  所謂慈心是善修 

     了知一切諸眾生  無有眾生及命者 

     我等於此無垢濁  其心清淨離疑惑 

     是故於佛勝智慧  應受供者令供養 

     於其十方世界中  求苦畢竟不可得 

     如來無上天中天  說於眾生起慈心 

     斯即是其世尊教  我今得解亦如佛 

     是故我於世間解  今得供養應供者 

     既無眾生亦無苦  是故無有可救度 

     已得遣除心憂悶  便獲欣喜大踊悅 

     如是佛教不思議  我等已得如實知 

     是故我今供養佛  願得如來無上智 

     佛於諸趣不見苦  涅槃亦復不可得 

     增上棄捨於生死  以此饒益諸世間 

     無苦無趣無眾生  亦無涅槃而可依 

     如是得知佛法已  是故我等今供養 

     佛具慈悲及喜捨  轉為世間常演說 

     而復不見有眾生  得住於四無量心 

     不見有其放逸者  亦復不見不放逸 

     如是知佛教法已  我今供養大導師 

     於身離身無上士  觀身畢竟不可得 

     雖然亦非不有說  而說有念失念者 

     善逝常說修學念  所謂觀身正念處 

     我等如是知佛法  今得供養救度者 

     世尊觀受不可得  以受無有體性故 

     亦復觀察於受者  畢竟無其真實性 

     又復觀彼修念者  究竟亦復不可得 

     我等如是知佛性  今得供養天人師 

     觀心及以心數法  畢竟無體不可得 

     亦復不見有修念  及以正住念處者 

     佛說念與心和合  樂求解脫應修學 

     我等如是知佛教  今得供養正遍知 

     如來不見有諸法  亦復不見修法者 

     大聖所說修習念  彼念亦復性自空 

     復說念與法和合  欲求解脫應當修 

     我等如是知佛法  今得供養一切智 

     念處一尚不可得  何況而復有三四 

     所謂於彼念住處  彼諸念處皆悉無 

     是故真求不可得  畢竟無受苦樂者 

     我等如是知聖教  今得供養佛世尊 

     牟尼所說四正勤  若有比丘專修習 

     斯即能為解脫路  當得出於生死海 

     而無解脫無縛者  無佛無教及菩提 

     然復不壞假名用  是故我今供大聖 

     佛說四種如意足  勝妙安隱解脫道 

     寂靜諸根眾生輩  修行此道得涅槃 

     如意及足修行者  真實觀察不可得 

     而非斷絕示有作  智慧境界不可見 

     如是世尊教法中  我等於此皆悉知 

     其心清淨無垢穢  皆得遠離諸疑惑 

     以斯即為上供養  供養堪受勝供者 

     是故妙智無倫匹  我今悉得修供養 

     世間解者說五根  出世能趣解脫道 

     慎莫放逸常勤修  是為趣向涅槃路 

     無根及以修根者  亦無解脫及脫者 

     我等於此悉無疑  是故今得供養佛 

     導師所說五種力  非邪能趣涅槃城 

     此能盡滅煩惱縛  令諸縛者得解脫 

     彼諸力體性自空  煩惱及佛皆亦無 

     我等於此無疑慮  是故今得供如來 

     大仙所說七種善  菩提分法最勝道 

     能解一切眾生縛  趣向涅槃大正路 

     無有繫縛及解脫  亦無受縛得脫者 

     我等於斯無疑惑  是故今得供養佛 

     世尊說此八正路  顯示一切諸群生 

     是諸煩惱苦之本  修學聖道能斷除 

     斯等二法離對治  所謂聖路及煩惱 

     諸天於此悉無疑  故今供養應供者 

     修奢摩他及舍那  斯道能盡諸苦邊 

     令受諸苦習氣垢  世尊曠劫已蕩除 

     奢摩他及舍那果  是等一切皆悉空 

     天眾於此離疑網  是故我等今供養 

     佛說不淨治貪欲  慈心對治於瞋恚 

     毘婆舍那癡對治  如來顯示諸眾生 

     斯皆無作無暫停  是故無垢亦無淨 

     我等於是悉無疑  常樂供養大導師 

     如來所說十不善  斯等名之為業道 

     殺生偷盜及邪淫  妄語兩舌與惡口 

     綺語貪欲及瞋恚  最後第十名邪見 

     佛說此等為不善  是諸眾生惡業道 

     既無眾生亦無害  自餘九業亦如是 

     無有對治諸善惡  以彼自性空寂故 

     然復非無十力教  以其不壞法體性 

     我於佛慧亦不疑  是故今供無上智 

     若有修此如來法  是人即為真佛子 

     彼人處處皆受樂  恒常遠離諸苦惱 

     如是善逝勝智慧  安隱引導諸群生 

     我等於此離疑心  今悉供養應供者

 

  爾時。遍淨諸天偈讚佛已。咸皆默然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見彼天眾默然而住。及知彼天深信心已。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今佛世尊最勝智  為利世間現微笑 

     十力世雄超一切  而能化伏諸大眾 

     善解諸法大導師  所現微笑非無因 

     心無所乏世間解  唯願解說微笑義 

     此諸大眾皆一心  無其亂想住正念 

     喜心瞻仰功德山  唯樂聽聞恭敬住 

     於佛自在大論師  若得聞說必欣喜 

     善解諸法決定智  當得作佛導群生 

     若人於佛生淨信  必成大智世間最 

     測知微妙甘露句  是人能觀於十方 

     誰於未來世劫中  當得作佛愍世間 

     微妙言辭大導師  唯願說彼令眾喜 

     若於聖雄沙門所  生其敬信尊重心 

     亦住正法生信慧  一切諸魔不能動 

     若能生信得決定  即是佛子從心生 

     唯願世尊演說彼  以是大眾得除疑 

     若有於其眾生所  慈心普覆遍世間 

     智慧堅固當成佛  便得安住一切智 

     百福莊嚴無上士  唯願開演除疑網 

     誰欲受持世尊法  如來為其現微笑 

     願得聞佛善巧說  具八功德微妙音 

     先自得趣於善道  後能引導諸群生 

     如是善逝微妙法  佛子得住於彼中 

     世尊佛種不斷絕  必得久住於世間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馬勝汝今問笑光  我為利益諸世間 

     汝獲福德稱其心  斯福無量不可盡 

     妙士乃能應時問  以是大利諸眾生 

     汝及一切大眾等  欣喜一心聽我說 

     斯等遍淨諸天眾  於我法中悉無疑 

     一切欣喜淨信心  以偈讚頌我功德 

     此天曾於過去世  供養千億那由佛 

     亦於彼佛問斯義  一切法中得無疑 

     由彼往昔因緣故  今以偈頌讚歎我 

     亦復淨心當讚歎  賢劫一切諸如來 

     當於優波羅劫中  成佛大力那羅延 

     教化不思那由眾  引導入於涅槃城 

     彼諸大仙成佛時  所得名稱甚微妙 

     我今為汝說彼佛  一心寂靜善諦聽 

     同其劫中悉作佛  號曰法幢等正覺 

     咸皆救度不思議  那由他眾入涅槃 

     彼諸如來滅度已  焚身廣布諸舍利 

     以此舍利皆起塔  遍滿佛剎如散花 

     爾時一切佛舍利  各各皆悉廣流布 

     彼佛一一涅槃後  咸皆饒益於世間 

     不思那由眾生輩  供養彼佛舍利已 

     當得甘露妙涅槃  三世諸佛之所讚 

     若有稱彼諸佛名  所獲微妙勝善根 

     當得成就有學道  值佛轉獲殊勝果 

     猶如無量難思眾  皆於我所種善根 

     欣喜信樂清淨心  當得值遇彌勒佛 

     如是彼佛聲聞眾  從佛復至諸佛所 

     常得值佛入眾會  皆由供養彼舍利 

     得聞如斯佛語已  一切大眾生希有 

     勝妙功德有威神  遍淨諸天清信士 

     及諸大眾普欣喜  悉皆流注向菩提 

     得知如來大勢力  咸各頂禮世尊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九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九〉

        〈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二〉

  爾時。八億廣果諸天。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及龍女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訶羅伽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摩天。光音天遍淨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入一一法門。從一一法門見無量法門。於一切法門得無量辯不斷辯相應辯解脫辯無著辯無礙辯微細辯甚深辯種種辯美妙辯相續辯。

        於諸辯才皆悉知已。於如來所敬信尊重。而作是言。世尊。有陀羅尼名無量門。若有菩薩修集是陀羅尼者。當知得彼不斷辯等。於一切境界中心不迷惑。是諸境界無有一法非陀羅尼。是菩薩摩訶薩得是陀羅尼時。於諸法中悉得陀羅尼解辯才無礙。若菩薩住是無量法門陀羅尼時。於五陰入十二入入十八界。入於諸根入四諦。入十二因緣。入於眾生入及非眾生。入於有入非有。入於取相入非取相。入於依入非依。入於空入於我。入於相入非相。入於願入非願。入於有為入無為。入如是一切處得不壞辯才。是菩薩於陰入中得陀羅尼。所謂色陰者即非成就。何以故。無有少色法得成就者。

        何以故。地地界性非成就。如是水火風界性亦非成就。何以故。地性離故。若法無體性是名非成就。如是水火風性自離故。以法無體性。是故非成就。如是色非成就。以非成就故。不可說名過去現在及以未來。何以故。色非有法故。是故不可得。若色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滅故。即不可說。

        復有如是說。所有過去色現在未來色。此等和合名為色陰。其色體性亦不可得。何有過去現在未來。是故色陰非是可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陰入即是陀羅尼入。以陀羅尼入故。陰不可得。以陰不可得故。陀羅尼亦不可得。以陀羅尼入不可得。唯是但名但用但假。但是世俗。但是言說。但是施設。非陰非色亦非色入。亦非陀羅尼體性可得。何以故。所謂陰等非是作法。以非作法故。無有積聚。以積聚故得名為陰。譬如世間多物積聚。假名城屋舍宅殿堂。重閣樓闕窓牖欄楯。城壁女牆却敵寮孔。周迴具足名之為城。彼色性即不可得無有積聚。以無積聚故。即便無色亦無色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性不可得無有積聚。以無積聚故。即便無識亦無識陰。彼諸陰入應如是知。彼眼入者是誰入。謂苦入。

        何者是眼。謂清淨四大所造色名為眼。何等是四大。謂清淨地界水火風界。彼淨地界性自離故。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成就。如是清淨水火風界體性自離。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成就。如是眼入非成就。是故。不可說言過去現在未來。何以故。眼入非物。以非物故不生不滅。若不生滅者即是不可說。如是眼不生滅。入亦不生滅。以不生滅故。即是不可說。

        應當如是知。唯是但名但用但假。但是世俗但是言說。彼名名體亦離自性。何以故。無有一法得名為眼名為入名為苦。以名不可得。是故。眼入亦不可得。以眼不可得即是陀羅尼入。是陀羅尼入亦不可得。何以故。性自離故。但名但用但假施設世俗言說。如是以眼入入得陀羅尼。得陀羅尼已便得辯才。當知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皆如是。於彼界入得陀羅尼眼。眼體不可得界體不可得。何以故。眼離眼性故。界離界性故。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不生不滅。以不生滅故。彼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但名但用但假但世俗但言說但施設。彼名離名自性。乃至施設亦離施設自性。

        若法無自性不可得者。即是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即非生滅。以不生滅故。彼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若於三世所不攝者。彼名即非相亦非想。非用非假。非有為非可說。非來非去。非可為他說非可顯示。非可知非可識。非黑非白。非窟宅離窟宅故。非至非可至故。非得非可得故。非證非可證故。非凡夫亦非凡夫地。非聲聞亦非聲聞地。非緣覺亦非緣覺地。非菩薩亦非菩薩地。非佛亦非佛地。非地亦非非地。此即是真如不異如非非如。

        寂滅無相但用但假。謂如來者。但世俗故說名如來。非第一義有如來也。何以故。彼法不可得故無如來。於彼界入。應當入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界法界意識界。如是一切餘界亦應知。應當如是廣入法界。

        世尊。彼法界說言陰時。而不壞彼法界本性。說言入時說言界時。說言四諦時。說言十二因緣時。亦不壞本法界體性。彼法界隨所說處。一切諸法建立名字。皆不壞彼法界體性。

        世尊。譬如地界隨其所在作異名字。而不壞彼本地界性。世尊。如是法界隨其所在作異名字。亦復不壞法界本性。如是水火風界亦復如是。

        世尊。譬如虛空隨其所在差別異用。而不壞彼虛空體性。世尊。如是法界隨其所在差別名用。而不壞彼法界體性。世尊。入諸根時即是入法界。言諸根者。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己根。彼眼眼體不可得根。根體不可得。何以故。是眼離眼自性故。以法無體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彼即不生。若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滅故。不可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不生滅者。彼即非眼亦非眼根。云何有用應如是知。

        世尊。譬如空拳虛誑無物。但有名字乃至言說。於第一義中空拳。亦無如是眼及眼根。猶如空拳虛妄非實而現虛相誑惑凡夫。但有名字乃至言說於第一義。眼及眼根俱不可得。如是。世尊。得一切智已。為度眾生故說名為根。彼等諸根於第一義。性自離故根體皆空。其法體空者用亦虛妄。非有非實誑惑凡愚。離自性故不生不滅。不生滅者。不得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無者彼即無名無相。非可說非可為他說。非生非可生。非已知非當知。非已聞非當聞。非識非可識。非已證非當證。非已得非當得。非已見非當見。非已到非當到。何以故。彼非有故。

        世尊。譬如有人於其夢中受樂喜笑囈語遊戲。是人爾時從寐寤已憶念夢中受樂遊戲。念已求之不見不得。何以故。彼人夢中受樂喜笑囈語遊戲。尚自無實何況寤時。若見若得無有是處。

        世尊。如是諸根猶如夢中受樂遊戲實不可得。如是一切諸法體性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可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彼即不可說。一切諸根當如是知。世尊。若入法界即入一切法。入一切法即是入法界。

        世尊。入四諦法即是入法界。何等為四。謂苦集滅道。世尊。亦說一切諸法皆悉是空。非眾生。非命非福伽羅。非想非相。我等於此法中無有疑慮。世尊。以無眾生故亦復無苦。何以故。眾生無處苦諦亦無。以無苦故集諦亦無。何以故。無如是因而無果者。

  世尊。以無集故滅諦亦無。何以故。無集諦故亦無斷集。以無滅故道諦亦無。何以故。無有是道不斷集者。

  世尊。道果者謂是滅諦。彼煩惱不可得斷。煩惱滅亦不可得。以滅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無有如是道而無其果。此四聖諦但是分別虛妄非有。以非有故。不可說言過去現在及以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彼即非生非滅。非相非想。非設非可設。非示非可示。非顯非可顯。非語言非可語言。非言辭非可言詞。非說非可說。非見非可見。非知非可知。非識非可識。非測非可測。非達非可達。非到非可到。非得非可得。非聞非可聞。非見非可見。非對非可對。非證非可證。非白非黑。非明非暗。非去非來。非淺非深。非清非濁。非畏非安。非縛非解。非憎非愛。非煩惱非清淨。非智非非智。非路非非路。非壞非非壞。非攝受非非攝受。非生死非非生死。非可得非不可得。非眾生非非眾生。非命非非命。非壽者非非壽者。非我非非我。非物非非物。非空非不空。非相非非相。非願非不願。非依非不依。非有為非無為。非斷非常。非邪非正。非實非妄。非妄想非非妄想。非處非非處。非宅非非宅。非知非不知。非捨非修。非生死非涅槃。非覺非不覺。非凡夫境界。非聲聞境界。非緣覺境界。非菩薩境界。非佛境界。非境界非非境界。非作非不作。

        如是入諦即是入法界。入法界已即得陀羅尼。得陀羅尼已即得辯才。入十二因緣即是入法界。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渴愛。渴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眾苦大聚。如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憂悲苦惱滅眾苦大聚滅。

        世尊。彼無明無明體不可得。何以故。性自離故。若法無體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非生非滅。非生滅者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無名無形無相無想亦非差別。唯是但名但假但用但世俗但言說。為教化一切凡夫眾生故。彼無明於第一義實不可得。不可得者即非差別用亦不可說。

        世尊。若是但名乃至但施設。彼即非實唯是虛妄。言說分別覺觀非定。但是戲論。彼無明若無自性者。云何能生行。無明無故行亦不生。以不生故。彼即不老不病不死不流轉即不生。何以故。若不生者云何有老。以無老故乃至不生。若不生不死者。即是一切過現未來諸佛菩提。但世俗名字非第一義。所言無明即是菩提。當知諸有支亦復如是。如是入十二因緣。當知即是入於法界。

        世尊。如來不生。一切諸法亦不生。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如來不滅。一切諸法亦不滅。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如來無相。一切諸法亦無相。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略而言之。如是無相不可得。非垢非淨非愛非憎。法界不可識。亦復不可知。

        世尊。真如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真如。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實際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實際。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隨所法中即有如來。於其法中即有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

        世尊。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彼諸眾生是計著見。何以故。如來不二。菩提亦不二。不二者不能覺寤於不二。

        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轉於無上法輪。彼諸眾生是執著見。何以故。如來非進退。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滅度無量眾生。彼等一切皆是執見。何以故。一切諸法實無眾生。是故無有得滅度者。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利益無量眾生。彼等一切是取著見。何以故。如來不為利益眾生。亦復不為不利眾生出現於世。世尊。若復有人於未來世作如是言。如來捨壽。彼諸眾生皆是執見。何以故。法界無攝受亦無捨故。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入於無餘涅槃界。彼諸眾生是計著見。何以故。法界非生死亦非涅槃。世尊。若復有人於我所說法。能決定知者。彼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假使法界有其變異。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信者。必定當覺無上菩提無有變退。

        爾時。八億廣果諸天。於世尊所演說自己所證法已。頭面禮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合掌而立異口同聲以偈讚佛。


     敬禮善逝知法者  那羅延力大導師 

     憐愍一切勝牟尼  方便示現於真實 

     既自了知一切法  如實顯示諸世間 

     稽首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如是真實微妙法  聖說相應無有異 

     世尊無等大醫王  能令眾生法眼淨 

     敷演八種真聖路  為得無上大菩提 

     歸敬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顯示菩提正直道  畢定趣向大涅槃 

     獲得無等勝菩提  寂滅安隱最堅固 

     度脫多億那由他  輪迴生死苦眾生 

     頂禮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觀察五陰悉空無  陰體畢竟不可得 

     彼陰即體離諸觀  唯誑愚惑癡眾生 

     凡夫於此悉被縛  猶如獼猴膠所粘 

     智者於斯得解脫  遊行無礙如空風 

     諸界即體性自空  一切智人如是說 

     彼空亦空無自性  究竟求之不可得 

     凡夫於此皆被縛  都由不知真實性 

     智者觀察得解脫  於其三界無所著 

     諸入無體自空寂  一切智人如是說 

     猶如空拳虛非實  誑惑愚癡眾生輩 

     凡夫妄起取著心  皆由於法生疑惑 

     墜落生死皆喪壞  猶如商人沒巨海 

     彼等諸根性自空  畢竟推求不可得 

     譬如鏡中現面像  其像無實畢竟空 

     凡愚無智於此著  正由不知真實法 

     猶如眾鳥入羅網  亦如淵中所釣魚 

     眾生無體離生相  依真求之不可得 

     譬如壁上彩畫像  究竟無實眾生性 

     凡夫無智而取著  皆由不知真實義 

     智者觀彼得解脫  猶如卵生出於

     因緣生法悉無常  皆悉空寂離攀緣 

     譬如夢中所受樂  非實誑惑癡凡夫 

     愚無智慧為彼縛  由不思量妄分別 

     智人觀察得解脫  猶如飛鳥出籠網 

     如佛功德不思議  一切諸法亦如是 

     諸法無相如牟尼  法體寂滅如涅槃 

     諸法無依如如來  於其三界不取著 

     是故所有成佛者  皆由得知此義故 

     諸法無怖如世尊  不起自身及他想 

     諸法難思如導師  唯佛能知導群生 

     法無分別如善逝  非是凡夫心所行 

     是諸如來妙境界  唯佛大聖能了知 

     若有無智作是言  佛證無等大菩提 

     若復有人作是言  世尊已轉妙法輪 

     若復有人作是言  善逝已度那由眾 

     彼悉為見之所縛  皆由不知真實性 

     若人謂佛如是說  殺害行陰及與命 

     若言十力入涅槃  利益無量眾生已 

     彼人一切皆執見  入於魔羅之所縛 

     不能解知真如法  以不知故不知佛 

     若有善知是非者  彼皆能知大導師 

     當獲無上功德聚  成佛憐愍於世間 

     斯即真如無變易  一切諸法離疑惑 

     人中無上最勝尊  我等已知如是義 

     如是廣果諸天眾  咸皆於法得盡知 

     對佛導師自演說  現己內心淨信解 

     一切欣喜無疑慮  各自見已當成佛 

     此是如來微妙法  彼即自受導師記

 

  爾時。世尊知廣果諸天。深信具足於佛法中決定無疑。欲令大眾種善根故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世尊言。


     智慧導師功德山  非是無因而現笑 

     我從善逝親自聞  世尊現笑必有因 

     如來示此微笑相  令眾皆受清涼樂 

     天人修羅大導師  唯願演說笑因緣 

     今見如來從面門  所現微笑甚清涼 

     此諸眾會悉懷疑  一心瞻仰如來面 

     大悲最勝人中上  願說希有微笑因 

     世間若得從佛聞  決定必除疑惑心 

     世尊彼等諸天眾  咸皆演說自授記 

     以何功德獲何果  願說成佛神通事 

     開演微妙梵音聲  唯願普斷諸有疑 

     一切大眾聞佛說  皆悉踊悅甚欣喜 

     斯等合掌皆一心  淨信瞻仰恭敬住 

     佛子天眾各思惟  悕求無上大菩提 

     是諸眾會有疑惑  唯願如來為除斷 

     必當得力知是非  具足成就一切智 

     得聞如來八種音  天眾靡不皆喜悅 

     當得護持如來教  隨順正法如說行 

     觀察知彼天心已  無上大智願解說 

     以是大眾生欣喜  於佛法中得信解 

     今於導師願得聞  天眾過去所修行 

     若蒙如來解說已  所願皆悉得滿足 

     廣果諸天如法行  必得成就一切智 

     當度世間諸群生  顯示真如法體性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善哉馬勝汝知時  今者問我正是宜 

     我為廣果諸天輩  於此大眾現微笑 

     今當為汝分別說  咸皆一心共諦聽 

     所現微笑因緣義  汝及大眾悉得聞 

     如來具足一切智  觀察因緣有三種 

     二足德聚正觀已  而現微笑示世間 

     有樂住於涅槃者  少智微淺願聲聞 

     復有樂住默然者  志求辟支佛菩提 

     復有樂求世導師  成佛大力那羅延 

     我觀彼等深信已  隨所樂欲而度脫 

     為求聲聞示現者  當知是其最下笑 

     應當知我中品笑  為求辟支而示現 

     馬勝當知此上笑  為諸天眾授佛記 

     我說此三解笑因  所謂最下及中上 

     善解世間勝導師  而作微笑現瑞相 

     佛知眾生欲三乘  願樂求證於聖果 

     為求聲聞現笑者  微笑光明從足沒 

     為求辟支所示現  當知笑光入臍輪 

     為受無上十力者  其光從佛頂上入 

     馬勝汝今應當知  微笑因緣有三種 

     我向所現微笑光  彼光於我頂上沒 

     當知先所現微笑  悉為無上菩提記 

     我今當更為汝說  微笑復有三種因 

     善哉馬勝及大眾  一心靜意俱諦聽 

     前現微笑為佛者  其光即從頂上入 

     有光少時住身腰  須臾沒者為辟支 

     我現微笑放光明  暫時在於足前住 

     斯光隨乘而變現  當知此為聲聞人 

     今復更說微笑因  馬勝諦聽有三種 

     導師所放諸光明  出已圍繞於十力 

     其光既出皆踈散  還復速聚繞身腰 

     漸漸轉復更增廣  亦還右繞於如來 

     有光初停後廣大  漸漸右繞於我身 

     彼光悉遍世尊形  與身俱等無有異 

     其光莊嚴佛身相  暉赫猶如真金聚 

     牟尼所放微笑光  當知此光記剎土 

     有光出已猶如蓋  於上遍覆世尊身 

     有光如花空中住  其光照曜於導師 

     彼光一切皆右旋  三匝圍繞如來身 

     當知此光記壽命  出世大智現斯瑞 

     斯等三種微笑光  善逝隨根差別現 

     馬勝汝今應當知  此是三種微笑因 

     世間導師所現相  善知眾生深信樂 

     今於如來教法中  汝等聞此得除疑 

     是諸廣果天眾等  其數滿足有八億 

     廣說微妙正法門  各於異剎得成佛 

     壽命具足無有量  經由多劫住於世 

     是故如來現斯瑞  廣大光明五種色 

     此諸天眾於過去  三十有六僧祇劫 

     常得值遇諸世尊  親承供養習諸善 

     又復經於三十六  阿僧祇劫廣修行 

     斯等大士住世間  供養如來未曾倦 

     思惟救度眾生故  數數勤修供養佛 

     供養世尊應其宜  悕求無上大菩提 

     彼諸天眾未來世  當得作佛那羅延 

     成妙牟尼功德山  其劫號曰勝金幢 

     是諸如來各自住  清淨莊嚴國土中 

     彼佛同號日光輪  具足無量功德聚 

     一一如來各住世  經於無量那由劫 

     此諸善逝所集眾  無量無邊不可數 

     一一導師成佛時  所有聲聞弟子輩 

     十力住經那由劫  算數彼眾不可盡 

     若有算師悉共聚  亦算彼眾不能盡 

     當時所有諸菩薩  倍多於彼聲聞眾 

     皆悉發心住佛乘  願得當成一切智 

     於其清淨國土中  悉當成佛具十力 

     是諸菩薩所修行  皆如本師無有異 

     彼諸如來滅度後  正法興顯久住世 

     經於十二那由劫  為諸佛子所護持 

     此諸佛法熾盛時  有發無上菩提心 

     其數過於恒河沙  皆悉勤修菩薩行 

     彼諸善逝滅度已  所有一切聲聞眾 

     斯眾皆悉得涅槃  過於大海諸沙數 

     如是彼諸佛正法  具足興顯於世間 

     饒益無量諸眾生  彼教如法大興盛 

     如是聞佛所說已  一切大眾皆信解 

     必當得成佛世尊  廣能利益諸群生 

     是時眾會悉欣喜  頭面禮拜如來足 

     無等恭敬於善逝  如法供養天人師 

     是故踊躍發精進  猶如有人救頭燃 

     常應親近善知識  勤修般若波羅蜜 

     此是見實勝進行  汝等比丘應修習 

     當成無上二足尊  功德如山利世間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之一〉

  爾時。淨居諸天子知無量眾生得住菩提。於佛法中無有疑慮已。稱意踊悅。各以妙偈讚佛功德。

  爾時。信施天子以偈讚曰。

     所愛妻子施  并捨所重身  乃至王位財  我禮檀度者

 

  爾時。樂持戒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本持戒  一切無所著  獲果到彼岸  我禮戒度者

 

  爾時。樂忍天子以偈讚曰。

     佛昔修忍辱  堪受解支節  初無悔惱心  我禮忍度者

 

  爾時。樂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不退勇健首  精進有大力  已得上菩提  我禮進度者

 

  爾時。樂禪天子以偈讚曰。

     佛本修禪定  世間所不知  三際得平等  我禮禪度者

 

  爾時。威德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於般若  相續而修行  獲得無盡慧  我禮智度者

 

  爾時。界慧天子以偈讚曰。

     布施及愛語  利益與同事  以此度眾生  我禮大導師

 

  爾時。淨慧天子以偈讚曰。

     於大慈悲喜  長夜常修習  以是濟群生  歸命大船師

 

  爾時。淨心天子以偈讚曰。

     以度無諍行  調心大牟尼  能調未調者  我禮調御師

 

  爾時。無垢慧天子以偈讚曰。

     廣心柔軟心  心調及諸根  知諸眾生心  我禮悉知者

 

  爾時。淨意天子以偈讚曰。

     具足正念者  安住堅慧中  明達悉了知  禮覺覺他者

 

  爾時。莊嚴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久心清淨  亦淨佛國土  及淨群生慧  我禮淨法王

 

  爾時。無勝天子以偈讚曰。

     所願無能壞  降伏魔怨力  滿足諸大願  悅喻諸天眾 


  爾時。速營事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速知法  亦疾淨眾生  已見難見法  我禮速事者 


  爾時。堅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處處悉解脫  離癡無諸漏  已度彼岸住  我禮堅固力 


  爾時。樂威儀天子以偈讚曰。

     離欲無諸過  除闇得漏盡  為世勝福田  我禮應供者

 

  爾時。善住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住正法  三界所供養  一道安隱行  是故我敬禮 


  爾時。無動天子以偈讚曰。

     佛如堅固山  不為風所動  毀譽常平等  是故今敬禮 


  爾時。得平等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色殊勝  具三十二相  有大深智慧  我禮端正智 


  爾時。深慧天子以偈讚曰。

     非身大身者  安住真如法  顯說於實際  世間無與等

 

  爾時。無等礙慧天子以偈讚曰。

     究竟同不二  勇健能伏魔  不疑於深義  照法到彼岸

 

  爾時。喜意天子以偈讚曰。

     喜意本勇健  所學皆通利  棄捨此三界  如蛇脫故皮

 

  爾時。定意天子以偈讚曰。

     譬如闇室燈  油盡故明滅  智者如是滅  由聞佛法故

 

  爾時。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普觀察  為欲所結縛  佛能斷彼羂  由執智劍故

 

  爾時。多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定心及定行  定威儀境界  佛能滅煩惱  我禮伏怨者 


  爾時。無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學佛舍摩他  菩薩得名稱  正定導引故  成就定心佛

 

  爾時。定食天子以偈讚曰。

     寂滅一切法  大雄所演說  解彼大智者  疾成於如來 


  爾時。常觀天子以偈讚曰。

     常觀諸眾生  悉隨如來學  獲得勝菩提  滿足大智慧 


  爾時。持德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智彼岸  菩薩修學故  成世大威德  能見無量法 


  爾時。造光天子以偈讚曰。

     彼得不思光  當獲無垢樂  照世如來所  得聞智境界 


  爾時。無垢光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分別  以善方便故  修習如是智  故成妙丈夫 


  爾時。無所住天子以偈讚曰。

     無住無觸嬈  諸法無所覺  不覺於自他  佛依真實見 


  爾時。宅慧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窟宅  導師如是見  為眾生說故  隨順取法相

 

  爾時。無依慧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所依  遠離於彼此  如來顯真實  如掌菴羅果 


  爾時。虛空行天子以偈讚曰。

     知法如虛空  不生亦不滅  佛見法如是  故能離世間

 

  爾時。無積聚天子以偈讚曰。

     無求亦無慢  無覺無不覺  依真無自性  是佛見世間

 

  爾時。修慧天子以偈讚曰。

     猶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事  非實而見實  故佛無與等

 

  爾時。喜悟天子以偈讚曰。

     譬如鏡中像  雖見非真實  佛如是見法  不迷於世間

 

  爾時。除疑天子以偈讚曰。

     佛如呼聲響  諸法亦復然  說聞俱非實  是佛見世間

 

  爾時。無礙辯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正法者  辯才深妙說  世尊久證法  故能具足辯

 

  爾時。無障智天子以偈讚曰。

     依真無自性  一切法如是  如來如實知  故能除闇冥

 

  爾時。無憂天子以偈讚曰。

     無憂亦無惱  無靜無嬈濁  諸法無垢染  佛見真實性

 

  爾時。行具足天子以偈讚曰。

     無來亦無去  諸法無所有  如來真實見  如是為世說

 

  爾時。勝慧天子以偈讚曰。

     無染亦無淨  非愚亦非智  諸法無能所  佛依如實見

 

  爾時。得無礙天子以偈讚曰。

     非明亦非闇  非色非非色  非縛非解脫  佛慧如實見

 

  爾時。勇目天子以偈讚曰。

     非局亦非遍  非有亦非無  如夢受五慾  佛見法如實

 

  爾時。不瞬天子以偈讚曰。

     不生亦不滅  亦不住中間  迷彼無智者  唯佛見真實

 

  爾時。住空天子以偈讚曰。

     非人非眾生  非用非世財  隨說故有用  佛能真實見

 

  爾時。住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所用一切法  彼皆悉無相  諸法性相離  導師如是見

 

  爾時。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因法空無相  以是不起願  假設有願求  唯佛如實知 


  爾時。三昧流注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解脫門  無有解脫者  煩惱本亦無  佛見真實性

 

  爾時。無毀天子以偈讚曰。

     捨棄一切惡  集諸功德聚  故佛無毀訾  亦無毀呰事

 

  爾時。電雲天子以偈讚曰。

     猶如雷電雲  降雨充大地  佛注正法雨  充足諸群生

 

  爾時。不唐願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辭無上  能轉正法輪  明達深法理  具足一切智

 

  爾時。具智慧天子以偈讚曰。

     無生亦無滅  諸法自性爾  如來善知故  亦復轉教他

 

  爾時。師子吼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師子吼  演說空法時  外道皆怖畏  如獸畏師子

 

  爾時。業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現前無放逸  佛修成菩提  導師於正法  無逸到彼岸

 

  爾時。住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不放逸  增益佛正法  十力及餘行  佛法不思議

 

  爾時。無放逸生天子以偈讚曰。

     會於無放逸  助道得生長  以此濟群生  佛亦自解脫

 

  爾時。成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無逸得成就  諸有依解脫  聲聞及菩薩  皆從如是學

 

  爾時。不逸行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諸佛子  常不放逸行  能取一切智  善觀世間故

 

  爾時。無逸護天子以偈讚曰。

     佛修菩提時  守護不放逸  逮得勝菩提  大悲莊嚴故

 

  爾時。住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若住不放逸  揀擇一相法  佛子大勇健  當得父遺財

 

  爾時。樂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勇健樂不逸  能破煩惱山  是等以佛智  疾滅高慢聚

 

  爾時。堅持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守護無放逸  昔求一切智  阿僧祇億劫  佛心無疲倦

 

  爾時。舍摩他現前天子以偈讚曰。

     法寂自性爾  是諸佛境界  智者依彼住  能趣勝菩提

 

  爾時。依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依舍摩  依而不取著  眾生煩惱滅  如雨淹諸塵

 

  爾時。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住舍摩  不動如大山  天魔不能壞  心寂故歸命

 

  爾時。舍摩他調伏天子以偈讚曰。

     舍摩所調伏  佛子無譏毀  億魔不能動  離欲如羅漢

 

  爾時。修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昔修習  舍摩他定時  無有知佛心  依何得禪定

 

  爾時。舍摩他上首天子以偈讚曰。

     佛轉正法輪  奮得舍摩他  餘法悉依彼  以是獲菩提

 

  爾時。留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佛說舍摩他  是為心籠網  眾生墮迷獄  佛教降伏心

 

  爾時。舍摩他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妙境界  是為舍摩他  修此得無礙  成就大導師

 

  爾時。滿足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以禪充滿心  復更修集慧  故佛得菩提  復能安眾生

 

  爾時。重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不見有餘道  唯在佛法中  獲得大智慧  成就無上士

 

  爾時。欣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佛依毘舍那  能視一切法  菩薩隨順學  成就自然智 


  爾時。生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到智彼岸故  成就大醫王  顯示四真諦  皆由毘舍那

 

  爾時。住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住毘婆舍那  如實知諸法  勇健證菩提  能成大導師

 

  爾時。修盡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大士以智慧  修習勝菩提  不生識境界  成就大導師 


  爾時。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智者依真實  觀察如此法  能獲無等果  成佛號導師

 

  爾時。勤習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勤修智慧故  能立諸苦行  彼成難降伏  不為邪道壞

 

  爾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諸佛子  觀察法相故  彼知法相已  成就調御師

 

  爾時。修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於長夜  修習勝智慧  能成一切智  度脫無量眾

 

  爾時。殊勝行天子以偈讚曰。

     佛修一切智  成就大導師  以法濟世間  越渡駃流水 


  爾時。住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住毘婆舍那  觀察一切法  出生諸佛法  地生尼拘樹

 

  爾時。持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諸佛子  攝受勝智慧  得上菩提已  能度諸眾生

 

  爾時。遊戲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遊戲於諸法  得佛無所畏  無怯亦無怖  勝智大牟尼

 

  爾時。隨順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於諸法  皆會毘舍那  觀察無自性  是即佛菩提

 

  爾時。毘婆舍那堅固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智堅固  於法無所畏  觀見群生苦  能起大悲心

 

  爾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以智趣菩提  有智能善學  彼得勝菩提  度脫諸眾生

 

  爾時。修空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於空法  智者悟菩提  能壞諸牢獄  亦度結縛者

 

  爾時。解空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解空故  不見於身命  無緣無自性  依是為世說

 

  爾時。空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一切佛境界  諸法性自空  大雄於中學  愍濟眾生故

 

  爾時。信空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離臭穢  怖畏亦久度  不著於諸法  如風無所依

 

  爾時。樂空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空法者  能樂佛境界  彼即供養佛  亦成無上供

 

  爾時。空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空法故  導師得建立  通達空法已  成就世間親

 

  爾時。向空天子以偈讚曰。

     佛知無一法  不是涅槃者  諸法趣涅槃  此是佛菩提

 

  爾時。空成就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空寂定  佛子得成就  彼等供養佛  是修空法者

 

  爾時。趣空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歸空者  有智非愚癡  無著斷煩惱  離垢得菩提

 

  爾時。滿足空天子以偈讚曰。

     佛法得滿足  成就難降伏  所有修空者  能利益世間

 

  爾時。住空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佛法中  能修空智者  無量諸魔眾  不能動彼等

 

  爾時。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喜樂於無相  不著有相中  揀擇諸法已  佛能超世間

 

  爾時。無相行天子以偈讚曰。

     習行無相時  清淨寂滅行  離相眾生等  魔不知彼趣

 

  爾時。無相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無相佛境界  如來於中修  無相難證解  我禮定行者

 

  爾時。渴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此等一切眾  渴樂無相法  悕求父資財  供養天人師

 

  爾時。修無相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於無相  晝夜常修行  天人及鬼神  不知佛所趣

 

  爾時。無相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住無相  思量一切法  導師所修學  是故我敬禮

 

  爾時。無相遊戲天子以偈讚曰。

     大慈現遊戲  常依無相法  成熟眾生故  住於佛智中

 

  爾時。無相成就天子以偈讚曰。

     善修離相者  能得佛菩提  亦能供養佛  如子恭敬父

 

  爾時。久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彼愛佛正法  即是眾生塔  所有棄相者  得住於師處

 

  爾時。無相道天子以偈讚曰。

     眾生諸所歸  依道得濟度  無著寂滅行  如來最無上

 

  爾時。信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信解無相者  寂滅離諸怨  我禮一切佛  自度度他者

 

  爾時。趣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所有願  求之不可得  彼等離所作  是佛出世間

 

  爾時。修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不起願  修行寂滅心  斷除渴愛縛  是佛離世間

 

  爾時。無願生天子以偈讚曰。

     彼得大精進  於有離愛染  是等如來子  悉禮自己父

 

  爾時。從無願生天子以偈讚曰。

     彼等不起願  於有而壞有  所能斷愛者  佛子離譏毀

 

  爾時。無願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無願得解脫  不求離諸縛  放捨不起願  佛子持威德

 

  爾時。出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出離憂曠野  拔斷愛染根  彼等禮如來  得除飢渴者

 

  爾時。必定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善知有苦者  亦知世樂妄  佛是彼等父  彼為導師子

 

  爾時。向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見苦者  彼人得調伏  我禮善調伏  破有調御師

 

  爾時。超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超度有曠野  得住安隱處  普禮大導師  已伏煩惱怨

 

  爾時。被無願鎧天子以偈讚曰。

     戰勝破怨敵  最強難伏者  降諸魔眾已  勇健不求有

 

  爾時。無願力天子以偈讚曰。

     大力於解脫  能斷諸魔縛  是諸佛子等  觀魔如網草

 

  爾時。觀身天子以偈讚曰。

     諸有觀此身  彼能樂佛法  無身無作者  是等隨順法

 

  爾時。念身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念此身  穢惡不清淨  已知身如實  敬禮大導師

 

  爾時。厭患身天子以偈讚曰。

     繫念於內身  觀見不淨相  彼得離身苦  調伏故敬禮

 

  爾時。捨身天子以偈讚曰。

     捨此膿血身  如蛇脫故皮  敬禮於非身  是大如來身

 

  爾時。厭惡身天子以偈讚曰。

     厭惡膿血身  不淨甚臭穢  捨此不淨身  歸敬天人師

 

  爾時。患身疲勞天子以偈讚曰。

     所患爛壞身  佛子求清淨  彼得悉禮佛  所修正法身 


  爾時。怖身天子以偈讚曰。

     觀知此四大  猶如惡毒蛇  彼等超度身  敬禮大導師

 

  爾時。見身過天子以偈讚曰。

     現前見身過  是得智慧眼  悉照此三有  智者依佛慧

 

  爾時。不樂身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不樂身  不依法相住  無著於諸結  彼等禮調御

 

  爾時。於有起怨想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如怨想  修觀壞諸有  佛子如是學  智生悟菩提

 

  爾時。壞有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見過已  能知滅無畏  佛子勤求道  獲得父遺財

 

  爾時。棄有天子以偈讚曰。

     所修棄諸有  樂住大涅槃  心淨離眾結  我禮大導師

 

  爾時。斷有天子以偈讚曰。

     斷除有根本  照達三千界  世尊諸子等  所學悉通利

 

  爾時。度有天子以偈讚曰。

     已度於有海  濟拔孤獨者  於此三界中  彼等不在數

 

  爾時。破有天子以偈讚曰。

     佛子修道者  能破於三有  彼是供養佛  以化眾生故

 

  爾時。於有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有流得解脫  究竟住後際  大雄出世間  敬禮斷有者

 

  爾時。滅有天子以偈讚曰。

     滅除有根本  度有到彼岸  已斷於後際  世間無如佛

 

  爾時。住後際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後際住  寂滅到彼岸  度有一切智  覺了未寤者

 

  爾時。於有住後際天子以偈讚曰。

     佛於後際住  說彼三有因  不見有諸結  後能不生有

 

  爾時。得滅有天子以偈讚曰。

     知有空寂已  能解三有因  精進不怯弱  我禮平等者

 

  爾時。度有到彼岸天子以偈讚曰。

     度有到彼岸  拔除有根源  救度諸群生  導師愍一切

 

  爾時。於受無惱天子以偈讚曰。

     於受無貢高  無思亦無慮  禪事悉知解  觀受如水泡

 

  爾時。解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知諸受  本來無自性  凡夫所著處  如夢受欲樂

 

  爾時。觀受天子以偈讚曰。

     有智觀諸受  能取於善道  不生未來受  如是見導師

 

  爾時。離受天子以偈讚曰。

     受及所受者  佛見無自性  能即為眾說  難知甚深句

 

  爾時。決定知受天子以偈讚曰。

     諸受但世諦  第一義中無  如來說真實  除斷世間疑

 

  爾時。善解受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善知受  猶如空中雲  誰迷無智者  獨佛能實解

 

  爾時。通達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達諸受  解受到彼岸  知受無我所  說法最為上

 

  爾時。度受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已久度  最難三受海  捨離惡污泥  佛智號無上

 

  爾時。斷受天子以偈讚曰。

     導師於諸受  了知出世間  超離污染泥  不著於諸有

 

  爾時。思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念諸受  由受苦世間  眾生煩惱縛  佛知真實性

 

  爾時。解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心伏煩惱  亦降諸魔怨  依真無所破  故佛號牟尼

 

  爾時。識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久識心相  猶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像  故佛號應供

 

  爾時。心行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已修行  能斷心所緣  億劫阿僧祇  心性不可得

 

  爾時。攝心天子以偈讚曰。

     躁動難調伏  無體而住窟  佛斷速疾心  故能受勝供

 

  爾時。揀擇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已揀擇心  眾生為心縛  佛能真實知  如幻師教子

 

  爾時。修心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所行心境界  導師決定見  如夢受五欲  迷彼愚癡者

 

  爾時。心自在天子以偈讚曰。

     調伏作業已  心無分別事  如來見心相  世間所不知

 

  爾時。心勇天子以偈讚曰。

     所言心勇者  能破魔軍眾  以心見心者  觀心不疲倦 


  爾時。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觀眾生  於法建立者  以心能知心  彼則真佛子 


  爾時。定心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伏心者  彼能行寂滅  是等離諸縛  不為魔所惱

 

  爾時。柔軟心天子以偈讚曰。

     勇健柔軟心  調伏眾生輩  所樂佛法者  不著於諸欲

 

  爾時。淨心天子以偈讚曰。

     善心樂清淨  審思而作業  聞佛正法已  無疑於深義

 

  爾時。住法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向法心  深樂不退沒  彼是真佛子  已到調伏地

 

  爾時。思惟法天子以偈讚曰。

     思惟於法界  境界無非一  一切法界淨  諸佛所學處

 

  爾時。法界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所建立  是大慈悲心  能住一相中  彼是真佛子

 

  爾時。法界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說法界  是為諸佛土  大士所行處  此智不思議

 

  爾時。法界生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所出生  是智難思議  不疑深佛法  亦知諸根性

 

  爾時。入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入深法界者  解法無與等  是力不思議  亦得諸妙願

 

  爾時。法界無畏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無畏法  是住安隱處  所有辯才力  無能與等者

 

  爾時。善解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解法界  亦達一切智  示現法界相  如掌菴羅果

 

  爾時。住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住法界  見法真實性  不依亦不離  不取復不捨

 

  爾時。法界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行法界  寂靜如虛空  境界大牟尼  敬禮慈悲父

 

  爾時。歸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隨其種種門  世尊說法界  彼彼法門中  無心亦無色

 

  爾時。法界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說精進  能知於法界  因修精進故  覺智到彼岸

 

  爾時。法界充滿天子以偈讚曰。

     大慈以正法  充飽諸世間   能知法界者  彼得住菩提

 

  爾時。徹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徹深法  故能觀世間  法界悉知已  我禮天人師

 

  爾時。住智處天子以偈讚曰。

     是處人中上  如來智所得  法界及十方  導師所行處

 

  爾時。住處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是住處  眾智所行道  諸有一切法  悉作一相解

 

  爾時。知處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知法界  已作一相修  眾生諸欲性  佛亦悉了知

 

  爾時。出處天子以偈讚曰。

     能取一切智  是謂諸佛子  於此法界處  惟智所能知

 

  爾時。學處天子以偈讚曰。

     所習法界者  安住菩提中  得達自然處  疾成於如來 


  爾時。非處學天子以偈讚曰。

     所見非處者  能樂如來教  千億眾魔軍  不能迷惑彼

 

  爾時。知非處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知非處  智者得欣喜  我等修菩提  億魔不能動

 

  爾時。深密處天子以偈讚曰。

     善學深智處  安住正法中  能乘魔波旬  如車駕調馬

 

  爾時。善非處天子以偈讚曰。

     非處善法界  習學於一相  若魔能惱者  佛說無是處

 

  爾時。住處天子以偈讚曰。

     是處及非處  示現愚癡者  如來自覺已  復為眾生說

 

  爾時。善取天子以偈讚曰。

     彼因所取事  及昔所作業  彼因修業處  世尊皆悉知

 

  爾時。巧業天子以偈讚曰。

     貪欲及恚癡  佛亦知因業  為因為業者  如來悉知彼

 

  爾時。知當來天子以偈讚曰。

     知彼當來世  眾生所作業  彼因所作事  是處佛悉知

 

  爾時。思現在天子以偈讚曰。

     普及十方界  眾生業與因  處及因業事  導師悉了知

 

  爾時。力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若業若與因  處所及出生  如來無不知  故稱天人師

 

  爾時。樂力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及處所  三世果報中  彼有所作事  如來皆悉知

 

  爾時。力主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報因及因緣  處所性自離  是佛無有等

 

  爾時。力吉祥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處因緣世諦  所受用果報  佛知彼悉空 


  爾時。力悅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俗諦因緣處  佛自悉知已  說彼無自性

 

  爾時。力遊戲天子以偈讚曰。

     因緣所作事  處因緣世諦  不由自他生  佛知從緣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一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之二〉

  爾時。力生天子說偈讚曰。

     若諸因緣業  及所得果報  此體性悉空  佛說如師子

 

  爾時。隨順力天子說偈讚曰。

     若以業因緣  增長於諸果  兩足尊能知  是故佛無等

 

  爾時。順行力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造作如是業  當還獲是報  佛眼悉能知

 

  爾時。力起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成就如是性  佛知諸眾生  如觀手五指

 

  爾時。力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還值如是友  如是相親近  勝丈夫悉知

 

  爾時。力加天子說偈讚曰。

     加持於彼界  導師能了知  親近於諸友  人尊悉照見

 

  爾時。決定界天子說偈讚曰。

     彼界彼要期  彼友彼相應  佛悉決定知  故能除疑惑

 

  爾時。正定界天子說偈讚曰。

     彼界彼相續  隨所住世間  所行及諸趣  勝人皆悉知

 

  爾時。學界天子說偈讚曰。

     於彼諸界中  導師智能知  彼智體性空  勝智如是說

 

  爾時。乘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隨機時住世  佛悉如實知  故號無比身

 

  爾時。隨順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隨所得功德  依因及果報  佛知悉無餘

 

  爾時。共界住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修習界  隨其所向道  佛悉知無餘  故為智所敬

 

  爾時。智行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修習界  隨其所向道  佛知眾生行  故號學智者 


  爾時。行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正定及邪定  及不定眾生  於此三聚中  佛能決定知

 

  爾時。乘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正定眾生  堪趣涅槃者  佛為世間日  於中智無礙

 

  爾時。解脫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諸眾生  住於不定聚  墮於諸惡道  亦為說涅槃

 

  爾時。力期會天子說偈讚曰。

     佛者但假名  力智亦如是  及四無畏等  但隨言說有

 

  爾時。見實天子說偈讚曰。

     無佛及佛法  亦無餘智聚  顯示第一義  如來如實知

 

  爾時。力住天子說偈讚曰。

     住於佛法力  因是得無畏  自在隨所欲  悉是諸佛子

 

  爾時。法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世諦及真諦  顯示此二種  彼於真諦中  言說不可得

 

  爾時。智尊天子說偈讚曰。

     法言說各異  法相亦復異  是言說無相  佛智是法相 


  爾時。行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非處不定眾  或向於異趣  邪定一切處  大牟尼悉知

 

  爾時。信力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如起信樂心  見貪以為淨  牟尼悉了知

 

  爾時。不淨乘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忘分別  增長貪欲界  信則行彼道  牟尼如實知

 

  爾時。慈乘行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妄分別  增長瞋恚界  信則乘彼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乘因緣道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妄分別  增長愚癡界  信則乘彼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乘捨天子說偈讚曰。

     有不活畏者  增長於嫉妬  信彼則習行  牟尼悉了知

 

  爾時。習近善知識天子說偈讚曰。

     近於善惡友  還增彼惡界  還成於彼信  瞿曇悉了知

 

  爾時。識堅固天子說偈讚曰。

     流轉於世間  隨所修習界  隨順信於彼  佛知悉無餘

 

  爾時。行堅固天子說偈讚曰。

     流轉於生死  修習如是行  隨順信於彼  佛知悉無餘

 

  爾時。信根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諸眾生  隨所修習界  佛悉能了知  故號無礙智

 

  爾時。根行天子說偈讚曰。

     佛了知諸根  隨其方便起  攀緣及境界  隨所入如生 


  爾時。乘根天子說偈讚曰。

     身苦所逼迫  由貪著渴愛  斷滅諸渴愛  唯佛智為勝

 

  爾時。根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教下根眾生  遠離於色愛  教利者觀察  兩足尊所說

 

  爾時。根勝天子說偈讚曰。

     下根住空閑  能滅於貪欲  正觀於渴愛  兩足尊能知

 

  爾時。根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於先起愛欲  佛觀無所得  知無知寂滅  故名為勝根

 

  爾時。不離根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不忿怒  是離瞋對治  是下根所行  佛知眾生欲

 

  爾時。信根天子說偈讚曰。

     行慈除瞋恚  能起眾生智  彼能滅恚界  人尊悉能知

 

  爾時。求根天子說偈讚曰。

     不瞋無過惡  慈行性寂滅  淨穢不可得  故號人中尊

 

  爾時。根順行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邪分別  為他說邪行  惑重無方便  佛見倒解脫

 

  爾時。智起天子說偈讚曰。

     貪瞋恚癡等  取著於前事  違彼得智明  大名稱悉知

 

  爾時。離智愛天子說偈讚曰。

     貪瞋及愚癡  及明闇事中  其性不可得  兩足尊悉知

 

  爾時。持威德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所得智  隨得智多少  隨所成智器  如來悉能知 


  爾時。求根天子說偈讚曰。

     以智知於智  遠離諸煩惱  天人師悉知  故我稽首禮

 

  爾時。一向樂根天子說偈讚曰。

     國土及時節  觀察法方便  煩惱穢及淨  如來悉知空

 

  爾時。智幢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根欲信  上中下差別  縛解及智慧  悉見無覺知 


  爾時。根幢天子說偈讚曰。

     諸根上中下  煩惱智及受  調伏不調伏  佛說悉無相

 

  爾時。修根天子說偈讚曰。

     禪解脫煩惱  正受三摩提  起清淨眾生  如來悉能知

 

  爾時。力速疾天子說偈讚曰。

     得禪寂滅故  於諸法自性  悉皆能了知  故號一切智

 

  爾時。力鎧天子說偈讚曰。

     若法及自性  能說於此法  能如實正受  故不著三世

 

  爾時。樂力天子說偈讚曰。

     煩惱邪分別  起生於四種  能知業所生  故號無比人

 

  爾時。知力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清淨法  對治於煩惱  能宣說於業  故號佛無比

 

  爾時。力士天子說偈讚曰。

     於禪解脫起  三摩提正受  煩惱及清淨  佛悉說虛假


  爾時。力生天子說偈讚曰。

     禪解脫清淨  三昧及正受  彼從不逸生  佛於此悉知 


  爾時。力增長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於此中  能於禪等轉  知入捨無礙  如風行於空

 

  爾時。知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劫  住於諸有中  不為有過染  故號勝丈夫

 

  爾時。住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佛  已曾修供養  為求無上道  是故我歸依

 

  爾時。見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曾於過去世  種種奉施佛  於其種種辯  人尊悉獲得 


  爾時。前際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昔流轉世間  如法學如行  曾見無量佛  故能深解法

 

  爾時。學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諸佛法王所  大雄昔修行  於佛邊學已  故禮知眾行

 

  爾時。本方便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量億劫  無邊諸佛行  修行勝精進  為求佛智故

 

  爾時。本方便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法決定  多億劫觀察  一切法無入  但說緣和合

 

  爾時。思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量億劫  導師曾修行  知於處非處  故名解世間

 

  爾時。簡擇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住於處非處  觀察於業因  界根禪解脫  佛悉能知彼

 

  爾時。觀察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過去曾觀察  增長智慧力  十力大雄猛  以智觀世間

 

  爾時。前際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本修行  知一切眾生  淨行不淨行  故能治眾生

 

  爾時。觀察前際行天子說偈讚曰。

     先觀於眾生  過去之所行  信樂及與界  然後治眾生

 

  爾時。信力天子說偈讚曰。

     我今信如來  不可思議劫  觀察本所行  心悉無所著 


  爾時。智信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劫  思佛昔所行  善男子無能  測盡如來德

 

  爾時。觀後際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如來以佛眼  觀十方眾生  初生及與死  種種業相應

 

  爾時。學後際天子說偈讚曰。

     若因及以業  隨趣向佛道  牟尼悉知彼  故號一切智

 

  爾時。識生死天子說偈讚曰。

     若眾生以界  熏習造諸業  眾生及業習  佛了知無覺

 

  爾時。知生死天子說偈讚曰。

     近如是朋友  造作如是業  趣向如是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所須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於所須  隨其如作業  如是作業已  如來悉了知

 

  爾時。事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依於如是事  造作如是業  佛悉能知彼  皆是佛境界

 

  爾時。知事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執著事  能有所造作  佛了諸根故  悉能知彼業 


  爾時。智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若智及與事  佛知彼妄想  隨彼如執著  佛亦知無餘

 

  爾時。修作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隨執著造業  由於煩惱故  佛悉能知彼  故為世間歸

 

  爾時。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隨趣如造業  隨業得彼果  隨所緣作業  佛眼悉了知 


  爾時。攀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於所緣  隨緣業成熟  於諸趣受報  佛悉知無失 


  爾時。習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知惡業習氣  善業亦復然  知過去所行  眾生趣趣中 


  爾時。業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三種業  現未及過去  眾生於趣中  凡於中迷惑

 

  爾時。報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少作得多報  多作得少報  及知多少等  外道於中惑

 

  爾時。學業天子說偈讚曰。

     知於現報業  亦知生報業  及以後報業  佛眼悉能了

 

  爾時。知現法業天子說偈讚曰。

     若現世作業  現在則受報  佛悉能了知  凡夫不能解

 

  爾時。知生報天子說偈讚曰。

     若作如是業  於異生得報  彼大智悉知  眾生不能了

 

  爾時。知後報天子說偈讚曰。

     若業多億劫  然後得受報  或復過於彼  如來悉了知 


  爾時。知業不熟天子說偈讚曰。

     若所造作業  其業緣未熟  未得於果報  如來悉了知 


  爾時。觀業未熟天子說偈讚曰。

     如來善觀業  若業相應時  生於諸眾生  悉皆能善說 


  爾時。善知業熟天子說偈讚曰。

     彼業若成熟  能與當來報  佛能如實知  亦知彼智空

 

  爾時。業熟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智了達  輕業及以重  能知眾生欲  故得為我尊

 

  爾時。知業輕重天子說偈讚曰。

     趣惡道眾生  隨其業如見  彼業若輕重  智者悉了知

 

  爾時。知眾生行天子說偈讚曰。

     見眾生所行  及輕重諸業  雄猛隨順知  外道不能了

 

  爾時。觀眾生行天子說偈讚曰。

     觀於眾生行  宣說於業報  如器恒河水  投鹽於一兩

 

  爾時。學業天子說偈讚曰。

     若受於思業  佛說業究竟  亦學無學報  勝仙已宣說

 

  爾時。樂佛智天子說偈讚曰。

     佛勝眼所見  三界中愚智  隨業受於報  見微細頂禮

 

  爾時。說業盡天子說偈讚曰。

     生死眾生所  世尊大導師  悉了知無餘  故禮智無畏

 

  爾時。無所得天子說偈讚曰。

     若業生及死  眾生各趣趣  彼報由如夢  兩足尊悉知 


  爾時。求煩惱天子說偈讚曰。

     貪欲瞋恚癡  兩足尊悉盡  猶如夢渴人  飲於清冷水

 

  爾時。離分別天子說偈讚曰。

     從於分別生  貪欲瞋恚癡  猶如夢中戲  歸命勝說者

 

  爾時。滅分別天子說偈讚曰。

     若滅於分別  則名盡煩惱  如夢見雲散  人尊顯現此

 

  爾時。觀察漏盡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天雨  起漏亦如是  大雄能顯示  起漏之因緣

 

  爾時。觀察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大雨  起漏亦如是  大雄能顯示  凡迷惑生漏

 

  爾時。觀如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天雨  隨順起諸漏  大雄能顯示  凡迷生諸漏 


  爾時。如自性知天子說偈讚曰。

     如女夢生子  生已還復死  生喜亦生悲  佛觀世亦然

 

  爾時。思量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斬首  盡漏亦如是  自解亦教他  故禮悉解者

 

  爾時。修習慧天子說偈讚曰。

     見法能解了  如夢遇愛事  遠離彼非實  如是悅世間

 

  爾時。智心天子說偈讚曰。

     聞於如來法  以空法自悅  如夢中說夢  如是曉世間

 

  爾時。欣喜意天子說偈讚曰。

     禪定者能令  世間天人喜  觀察於諸趣  猶如鏡中像 


  爾時。決定慧天子說偈讚曰。

     聞於如來法  由如箜篌音  渡人天疑海  故禮人中王

 

  爾時。幻喜天子說偈讚曰。

     如人作幻化  迷惑於愚人  智者終不迷  知幻不實故 


  爾時。除相天子說偈讚曰。

     觀於一切世  猶如夢作幻  我於中無疑  以聞佛法故

 

  爾時。學幻天子說偈讚曰。

     如幻師作幻  自於幻不迷  以知幻虛故  佛觀世亦然

 

  爾時。觀妄想天子說偈讚曰。

     妄想生世間  大導師悉知  如精進念佛  夢中即見佛

 

  爾時。滅妄想天子說偈讚曰。

     非事能生欲  皆由妄想起  不實妄起欲  人尊如實知

 

  爾時。識解天子說偈讚曰。

     猶如深谷聲  其響無有實  是故不著世  如是觀世間 


  爾時。說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彼聲無有實  而於中聽聞  人尊宣說此  救拔諸凡愚 


  爾時。如說行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於法別義中  眾生異妄取  能行者知法  於中除疑惑

 

  爾時。順義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義及法實  無有能了者  無說亦無證  牟尼作是說

 

  爾時。法假名行天子說偈讚曰。

     煩惱垢漏習  皆想妄分別  穢污及清淨  但假名言說 


  爾時。分別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但名字  謂煩惱漏等  穢污及清淨  大智之所說 


  爾時。無依慧天子說偈讚曰。

     於三界不著  其心如虛空  離惡真福田  頂禮心寂滅

 

  爾時。不下劣天子說偈讚曰。

     非色非非色  非欲非涅槃  佛心無所依  其猶如虛空

 

  爾時。無欲天子說偈讚曰。

     離於欲界愛  色無色亦然  解脫於貪礙  頂禮愛盡者

 

  爾時。遠離愛天子說偈讚曰。

     於有無有中  佛永斷遠離  於三界無著  頂禮牟尼王

 

  爾時。障愛天子說偈讚曰。

     障蔽於三界  行於丈夫行  能解脫眾生  歸命救濟者

 

  爾時。解脫渴愛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於結使  於後盡生滅  身心皆清淨  頂禮無熱親

 

  爾時。知自性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解自在  知法中無事  無縛亦無解  頂禮見實者

 

  爾時。出瘀泥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愛欲泥  亦離於諸有  無取亦無捨  頂禮盡後有

 

  爾時。吐棄資緣天子說偈讚曰。

     棄垢及資緣  捨罪亦遠愛  亦離於諸蓋  歸命大導師

 

  爾時。棄欲天子說偈讚曰。

     棄捨利不利  無著行決定  出離於魔網  頂禮無著者

 

  爾時。樂利益天子說偈讚曰。

     若自及他道  遠離惱熱者  大雄見彼道  頂禮無礙見 


  爾時。得名稱天子說偈讚曰。

     與佛智相應  如說如觀者  彼能除煩惱  頂禮解世間 


  爾時。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於諸法決定  無能當對者  師子吼無畏  智海吼亦然 


  爾時。一切處無所畏天子說偈讚曰。

     善度一切處  遠離諸毒箭  無畏不怯弱  我禮最勝者 


  爾時。無所希天子說偈讚曰。

     非天乾闥婆  非魔及與梵  能有難問者  故佛如師子 


  爾時。師子遊步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法無畏  曉了諸法故  無礙故無著  無能難問者

 

  爾時。無怖天子說偈讚曰。

     如山林師子  無怖亦無畏  摧伏諸禽獸  林中而大吼 

     世尊如是吼  驚怖諸外道  天龍乾闥婆  不見敵對者

 

  爾時。一切處超勝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三界中  悉皆都無有  力敵於佛者  故為我歸依

 

  爾時。師子慧天子說偈讚曰。

     大智見一切  於諸法無畏  世間無與等  我禮無所畏

 

  爾時。稱順生天子說偈讚曰。

     自知是正覺  如法無能難  若有能難者  世間悉無有

 

  爾時。持藏天子說偈讚曰。

     佛作師子吼  開顯諸法藏  億梵聞說已  悉發菩提心

 

  爾時。順威儀天子說偈讚曰。

     彼眾得大利  順佛威儀者  發菩提心已  必作勝導師

 

  爾時。順樂法天子說偈讚曰。

     彼世大眾生  得聞佛法已  能發菩提心  必成妙丈夫

 

  爾時。淨心天子說偈讚曰。

     得聞佛說已  世間無與比  千億眾生等  發勝菩提心

 

  爾時。清淨流天子說偈讚曰。

     人王於長夜  佛學善修習  故佛身清淨  嚴相三十二

 

  爾時。無漏心天子說偈讚曰。

     佛得盡漏故  而作師子吼  得上智慧山  無能難問者

 

  爾時。順眾生天子說偈讚曰。

     三界中悉無  天人及修羅  言佛漏不盡  故佛具十力

 

  爾時。巧盡漏天子說偈讚曰。

     大勝沙門漏  皆悉盡無餘  於是無能難  故佛是我父

 

  爾時。常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於人王能難  言有餘煩惱  世間不可得  故佛自在父

 

  爾時。寂滅行天子說偈讚曰。

     佛已斷貪瞋  愚癡及習氣  亦滅惡業行  我禮寂滅者

 

  爾時。方便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以方便觀  斷盡諸煩惱  彼佛滿足智  是故我頂禮

 

  爾時。方便解天子說偈讚曰。

     無量巧方便  導師於中修  斷彼諸煩惱  皆悉盡無餘

 

  爾時。方便慧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照世間  巧慧無有盡  故斷諸煩惱  及以習氣等

 

  爾時。修寂滅天子說偈讚曰。

     斷諸煩惱故  習氣悉無餘  於是佛大智  不動無所畏

 

  爾時。觀道理天子說偈讚曰。

     佛斷煩惱盡  及滅諸習氣  照明如佛者  世間更無比

 

  爾時。斷使天子說偈讚曰。

     佛斷諸習氣  無有腥臭事  故佛一切智  天中最勝慧

 

  爾時。住邊天子說偈讚曰。

     佛今最後身  已斷生因緣  由盡諸漏故  世親得無畏

 

  爾時。無量智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斷種子  焚燒苦惱牙  枯涸憂枝蔓  我禮離惱者

 

  爾時。出坑澗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一切智  已離無明坑  佛行已得淨  故佛得無畏

 

  爾時。度有天子說偈讚曰。

     已度於有海  導師所作辦  亦捨於彼岸  自利得無畏

 

  爾時。入涅槃天子說偈讚曰。

     佛已得寂滅  悉破諸煩惱  乃至少習氣  世親皆悉無

 

  爾時。法幢天子說偈讚曰。

     佛建正法幢  摧折憍慢幢  大雄已顯示  無量諸法行

 

  爾時。法性天子說偈讚曰。

     性與諸子本  牟尼達諸法  善友於群生  我禮最勝海

 

  爾時。法充天子說偈讚曰。

     渴樂於佛法  故得無所畏  無著諸佛子  而作師子吼

 

  爾時。求法天子說偈讚曰。

     為求諸法故  佛子得發心  及見佛無畏  有知求菩提

 

  爾時。渴法天子說偈讚曰。

     渴樂佛法故  多億眾生輩  聞佛無畏已  深發大精進

 

  爾時。法起天子說偈讚曰。

     見佛說法勝  建立於正法  無畏布施已  佛子求菩提

 

  爾時。持法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所說法  甚深難可見  佛子得聞已  求無上菩提

 

  爾時。無悋天子說偈讚曰。

     身命及餘財  佛子無悋惜  聞佛師子吼  悉求妙菩提

 

  爾時。無異慧天子說偈讚曰。

     聞佛說法已  心思無有異  於佛無畏所  求法持律儀

 

  爾時。無異行天子說偈讚曰。

     聞法王吼已  不趣於異路  遠離於二乘  求無上菩提

 

  爾時。近住天子說偈讚曰。

     見佛師子吼  諸子得聞已  定得勝菩提  當成如來身

 

  爾時。近辯天子說偈讚曰。

     於佛世尊所  得聞辯才已  如來妙法中  深生喜樂心

 

  爾時。得辯才天子說偈讚曰。

     佛吼無畏時  所說不可毀  信樂心決定  終無退轉意

 

  爾時。常喜天子說偈讚曰。

     十力吼無畏  所有諸佛子  一切時欣喜  心調求菩提

 

  爾時。無怯弱心天子說偈讚曰。

     常喜不怯弱  世尊諸佛子  樂求勝菩提  以聞佛語故

 

  爾時。無礙心天子說偈讚曰。

     彼等求佛心  終不有退轉  欣喜微妙心  聞佛善說故

 

  爾時。巧知無邊法天子說偈讚曰。

     以修正法故  白法黨不減  導師知非處  不生厭足心

 

  爾時。巧說法天子說偈讚曰。

     修行黑法黨  若不退減者  世尊知非處  故佛無所畏

 

  爾時。法性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黑法體性爾  必當穢淨法  彼不污心者  佛知彼非處

 

  爾時。巧相應天子說偈讚曰。

     黑法及白法  二異不相合  佛說於彼義  故佛是我師

 

  爾時。巧知善不善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皆悉知  諸法不雜聚  妄想分別故  於善法中退

 

  爾時。如說行滿足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煩惱者  終不生白法  不生白法故  當知必退減

 

  爾時。樂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若樂解脫者  修行於黑法  佛說彼有障  故佛一切智

 

  爾時。淨心天子說偈讚曰。

     心樂解脫者  須知煩惱事  大雄說此法  故佛應受供

 

  爾時。見煩惱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煩惱中  不識煩惱者  彼不知正法  善逝如是說 

     若言行諸惡  不退善法者  於解脫非器  兩足尊所說

 

  爾時。調伏天子說偈讚曰。

     離欲及憒閙  亦離瞋癡等  如佛所說法  應當如是修 

     煩惱及白法  愚癡不知者  佛於彼非師  大仙如是說

 

  爾時。勤修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對治法  為除煩惱故  行彼不盡惑  無能擊難者

 

  爾時。向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如是法  為斷煩惱故  若修不滅惑  無能擊難者

 

  爾時。方便相應天子說偈讚曰。

     佛是說法者  為諸聲聞等  若修不證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趣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如是法  為欲斷煩惱  若不滅惑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無畏功德天子說偈讚曰。

     為滅煩惱故  佛說不淨觀  若不盡滅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善發心必修天子說偈讚曰。

     慈能斷瞋恚  修慈若不斷  無能擊難佛  世尊得無畏

 

  爾時。淨目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能修彼  智慧除愚癡  若彼不斷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滅覺觀天子說偈讚曰。

     為覺對治故  說於安般念  修彼不滅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尊重無相天子說偈讚曰。

     為斷吾我故  佛說空寂滅  以彼不滅者  於是無能難

 

  爾時。斷我慢天子說偈讚曰。

     為斷憍慢故  佛說無相法  若修不滅者  不見能難佛

 

  爾時。淨身天子說偈讚曰。

     深心信清淨  一切煩惱盡  修彼不斷者  無能擊難者

 

  爾時。深解想天子說偈讚曰。

     對治及朋黨  求於煩惱道  無畏難佛者  如來初不見

 

  爾時。解用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但名用  此彼盡不盡  無畏問難者  彼亦但假名

 

  爾時。調伏身業天子說偈讚曰。

     以智善解已  身業得流行  世尊悉遍知  故號一切智

 

  爾時。知身天子說偈讚曰。

     身業甚清淨  大雄悉無餘  憐愍群生者  我禮世間親

 

  爾時。身業簡擇天子說偈讚曰。

     善簡擇身業  憐愍眾生等  照世而造作  故號勝丈夫

 

  爾時。善見身業天子說偈讚曰。

     身業得清淨  導師悉觀見  憐愍諸群生  故等一切智 


  爾時。善觀身天子說偈讚曰。

     善觀得清淨  身業得相應  憐愍群生故  勝丈夫遊行

 

  爾時。成就語言天子說偈讚曰。

     具甘美功德  離於綺澁語  智慧相圍繞  世親而演說

 

  爾時。時語天子說偈讚曰。

     依時義相應  遠離無益事  佛言無不忠  眾生悉受行

 

  爾時。成就智慧天子說偈讚曰。

     不惱愍眾生  成相應不濁  不壞於因果  佛本如是說

 

  爾時。不相違天子說偈讚曰。

     乃至為身命  未曾有妄語  是故佛功德  於世無有礙 


  爾時。實語天子說偈讚曰。

     佛行實語因  以是世瞻仰  至心樂聽聞  為得佛法故

 

  爾時。從實生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以實語  漸備成菩提  諸法真實性  世尊皆悉知

 

  爾時。實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於諸有為法  如性真實見  世尊皆悉知  諸法真實相

 

  爾時。簡擇業天子說偈讚曰。

     於己及與他  知身口意業  以其智清淨  故號佛無等

 

  爾時。觀察意業天子說偈讚曰。

     人王心意業  所有思量事  悲念於眾生  故禮愍世者 


  爾時。巧覺觀意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心緣處  是心皆調柔  悲念於眾生  故禮愍世者

 

  爾時。巧方便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心所緣  意業所起作  種種智慧生  世尊悉知彼

 

  爾時。解慧天子說偈讚曰。

     意業是佛地  愍觀眾生故  方便智清淨  佛智無體性

 

  爾時。巧知過去天子說偈讚曰。

     佛知過去世  若人所行業  戒忍精進智  佛皆悉知彼

 

  爾時。觀察過去天子說偈讚曰。

     觀察過去行  能知多億佛  過去所行處  求勝菩提故

 

  爾時。本行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憶念本行事  億劫阿僧祇  佛心無所著  佛本所行處

 

  爾時。觀察本行天子說偈讚曰。

     阿僧祇億佛  導師悉曾問  出生三昧方  種種成佛法

 

  爾時。本行生天子說偈讚曰。

     無量阿僧祇  導師三昧門  過去諸佛所  曾問亦修行

 

  爾時。觀察本住天子說偈讚曰。

     生死中多過  應供非應供  觀已化眾生  度脫於盲冥

 

  爾時。厭過去世天子說偈讚曰。

     彼此相食噉  亦曾相戲樂  迭互相殺害  世尊皆悉知

 

  爾時。知未來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未來時  智慧無有礙  眾生信業報  諸趣佛能知

 

  爾時。從本行來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於過去  智慧無障礙  善業三摩提  離趣知諸趣

 

  爾時。巧知未來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未來時  智慧無障礙  終死及生處  於業報亦爾

 

  爾時。離有法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王三界  三世中說勝  佛智常無礙  善知有境界

 

  爾時。用行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業行趣  及受果報事  此等但假名  世尊如是說

 

  爾時。觀察現在天子說偈讚曰。

     王尊王現在  智慧終不礙  於無數佛土  牟尼皆悉知

 

  爾時。現在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正觀察  三世悉平等  究竟無所有  迷惑凡夫智

 

  爾時。智無所住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如是見  三世無所住  以依於法性  諸法無事故

 

  爾時。教三世天子說偈讚曰。

     過去及未來  陰生必敗壞  無事無自性  導師所顯說

 

  爾時。意無著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說三世  皆悉無堅牢  如幻亦如焰  說言猶如響

 

  爾時。三世自在富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於三世  常勤增智慧  知諸行如幻  諸根無所著

 

  爾時。欲到彼岸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於其夜  得證上菩提  世尊勤進欲  至今不退減

 

  爾時。欲作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世燈所有欲  常不有退減  世尊諸子等  甚樂精進欲

 

  爾時。建立欲作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從欲起  猶如水中蓮  不為世所染  如蓮處於水

 

  爾時。欲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欲及世間親  此二名法界  不二無二體  世尊皆悉見

 

  爾時。精進生天子說偈讚曰。

     以精進威德  剋證大菩提  於其是非法  終不捨精進

 

  爾時。念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一切處  發心皆隨順  於其善惡法  佛念不損減

 

  爾時。攝心天子說偈讚曰。

     世親常攝心  知諸眾生行  隨其所修行  而為其說法

 

  爾時。敬重般若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智慧海  邊際不可得  經億僧祇劫  佛說不可盡

 

  爾時。學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無等佛世尊  解脫不損減  解脫及脫者  佛求不能得

 

  爾時。會解脫智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解脫者  等解脫知見  解真實不減  以知無自性

 

  爾時。觀察身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然燈始  常修真實行  三業無過失  故歎號為佛 


  爾時。深行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無過失  不如餘眾生  知諸法自性  佛自性不惑 


  爾時。大慧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一切種  心念不迷惑  其念常現前  譬如油滿鉢

 

  爾時。心不散亂天子說偈讚曰。

     乃至少許時  心念終不亂  佛得不共法  眾生悉不知

 

  爾時。善解智慧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思量捨  善逝無此事  世尊不共法  其法不思議

 

  爾時。超一切天子說偈讚曰。

     於是三界中  知其一切法  一切無如佛  故號難降伏

 

  爾時。堅持天子說偈讚曰。

     無上堅固士  於法無所畏  等同一切佛  能覺未覺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爾時。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八千人。見諸阿修羅迦樓羅龍女及諸龍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空行諸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等。供養世尊及聞讚歎生希有心。聞此法門便生疑慮。聞未曾法。

        彼外道等白佛言。瞿曇。我等聞此昔未聞法。聞已不樂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亦不樂在家。我於此法復生疑慮。不生敬信。都由昔來未聞此法。是故。我於瞿曇沙門所亦有因緣。何以故。以沙門瞿曇作如是神通變化。作如是神通變化已。以其變化故。我等見此諸天等得微妙身。及見大眾歸伏瞿曇者至多。以知瞿曇善說法故。是故於瞿曇所復生微信。瞿曇復為廣果天說如是法。言一切法是如來者。我等於此甚生疑慮。云何一切法名為如來。我等於瞿曇所如是生信。唯有瞿曇知我等意。如是如是為我等說。令使我等解此所說義。得離疑網。

        從坐而起作是請已。世尊如是答於彼等。是以我今還問汝等。隨汝意答。外道白佛。善哉。瞿曇。瞿曇問我。我今當說。佛即問彼。汝等知不。云何胎入母腹。如是問已。外道答佛。瞿曇。我諸論中聞說三種因緣和合胎入母腹。父母相近生於貪染。思量欲事思故行欲。是故胎入。如是成胎。佛言。汝等外道於意云何。父母思時。彼貪為從母心起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可從於母思量起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彼貪可從父心起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為從於父思量起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父貪欲可入母腹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父心入母腹耶。外道言。不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父分別入母腹耶。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從天終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地獄終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畜生終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餓鬼終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阿修羅終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可非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是色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佛言。於意云何。受想行識來入母腹耶。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作是答已。佛告外道。作如是言。外道。此法甚深。寂滅善說微妙難測。非思量境界。難可顯示。非汝所知。是諸外道異見異忍異種樂欲。於非正處精進修行。於異見中決定趣向。佛言。外道。若善男子善女人。遇如是善知識。於甚深法中得生眼目。外道。譬如有人患其眼根。得遇良醫治差眼目。以其淨眼現身。能覩昔未見色。如是。外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具信等五根。遇善知識慧眼得淨。以淨慧眼得見深法。是故。汝等諸外道輩。本昔長夜邪論誑惑而作異見。於其非法取善法相。於非解脫取解脫相。於非出處生其出相。汝師自壞亦壞汝等。

        外道。如人自盲。復語餘盲我將汝去。智者當知。此等二人於其非路。必有墜落遭其辛苦。外道。如是。若沙門若婆羅門。實非導師自稱導師。實非正覺言我正覺。實不能知出世之道。言我能知。實不能見出世之道。言我能見。實不能知淺度之處。言我能知。實非教師言我是師。彼所教者是為邪教。自非正覺。所教寤者亦是邪覺。實不解出言我能解。彼所教出者是為邪出。實不知道言我知道。其所示者皆是邪道。實不知淺處言我知處。其所度者反令困厄。

        外道。譬如牧牛人不知淺處。驅牛入水於深處而度。彼牛捨此未到彼岸。於其中流而受困厄。無有救護。何以故。由牧牛人不知淺處。外道。如是。汝等實非導師作導師想。其所化者反受困厄。外道。我是導師實堪化導。其所化者正化彼等。我是正覺所言不虛。我所寤者令其正寤。我是能出所言不虛。所教出者令其正出。我見出道復能示他。其所導者示其正路。我知淺處所言不虛。是以我所度者令其正度。我知教化法是以能化他。我知佛法能覺寤他。我知出法令他得出。由我正見故復能正示他。我知可度處故能度於他。所將度者令得好道。

        汝等外道樂解脫者。我是導師今在現前。汝等應來。我能正寤具解出法。善見出道能作淺度處。汝等一心諦聽。善思。悉生樂願。正念現前。心當流注發勤精進。為未證法令得證故。未逮得法令獲得故。昔未行道令進路故。昔未到處令得到故。為未伏魔令降伏故。昔未求伴者令求伴侶故。為未得法方便令得方便故。外道。如我所說。三法和合而得受胎。我今當說。汝等外道一心諦聽。當為汝等說受胎法門。

        外道。我言母者。是其過去作業之緣。我言父者。是其過去作業之因。我言乾闥婆者。謂是業招識。外道。我言迦羅羅者。謂是業安置。外道。我言母腹者。業安識依處所。識住腹已。生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譬如藥草叢林依於大地而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如是。彼識入母腹已。增長廣闊亦復如是。彼母腹中嬰孩成長。方得產生。生已漸增。既得長大。行宿時性隨終來處。彼過所行。此現習起彼是智知。非愚能了共住交友。常恒觀察方知其性。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怱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竪。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矟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憙黑闇處。愛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脚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噍。常喜拳脚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妬。喜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妬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悋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鬪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疎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花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超此相應近善知識順彼人意。彼所作者即隨作之。彼善知識。令彼超度為其說法。

        外道。從地獄終生人間者。地獄已前作人身時。造諸過惡起瞋恚故。便作殺害。以其彼業牽墮地獄。彼在地獄受種種苦。後生人間猶有習氣。是人既知如是相已。必須自知我從地獄來生人間。是人為捨地獄因緣。應求善知識。遇知識已。彼善知識為除瞋業故說慈悲。亦說慈悲相應助道。以此等行。能除彼人餘殘習氣地獄因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慈悲相應尸波羅蜜。斷除彼人瞋恚過惡。是人修慈悲時。六波羅蜜當得滿足增長福德。

        外道。從畜生終來生人間者。畜生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愚癡之法。以習癡故便行惡業。由作彼業生畜生中。彼人本受畜生身時。與諸畜生久居住故。行畜生儀式。彼從畜生終已。由有習氣畜生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畜生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畜生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是人愚癡業故。說十二因緣。以是法故愚癡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般若波羅蜜。既聞般若波羅蜜故。彼人愚癡體性自離。作是觀時便生智慧。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餓鬼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法故。堅持不捨。彼業力故生餓鬼中。與諸餓鬼久居住故。行餓鬼業。彼從餓鬼終已。由有習氣餓鬼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餓鬼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慳貪業故。為說布施。以是法故慳貪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說與施相應助菩提法。令其慳貪悉得斷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檀波羅蜜。是人修行檀波羅蜜故。六度得滿。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一切法皆悉平等。是人以修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以修般若波羅蜜故。流注趣向一切智處。

        外道。於阿修羅中終生人間者。阿修羅已前作人身時。多作善根行於憍慢。彼以慢故而作諸業。修行積習憍慢業已。彼業力故生阿修羅中。與諸修羅久居住故。行阿修羅業。從修羅終已。由有習氣修羅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當須自知。我本必從修羅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修羅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憍慢業故。為說聖住處。以是法故。令彼得除憍慢之業。或為彼人說空法門。以是空法。令其彼人慢業得除。亦除吾我得無我解。或為彼說因緣和合故有諸法。以和合故而有所作。若無和合亦無所作。作是觀已。慢使及業悉得除斷。或為彼人說諸法一相。修行彼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修般若波羅蜜滿已。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於人中終生人間者。彼人昔作人身之時。修行積習十善業道。作彼業已數數修行。以彼業力還生人中。昔作人時與人久居行人儀式。今歸得人。由有習氣。是人得聞如是法已。應當自知。我本必從人中終已還生人中。是人為超彼習氣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其彼人說無常想。以無常想令除習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生死過涅槃至樂。聞此法已。是人能得厭生死過欣涅槃樂。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六波羅蜜。既得聞已。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善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即能堅持六波羅蜜。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天中終生人間者。天身已前作人身時。所修梵行布施持戒。皆希來報。是人如是修行積習作業久訖。以是業力生於天上。得生天已。與天久居行天儀式。從天終已。由有習氣諸天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天中終來生人間。彼人為超天中習氣。應求知識。彼善知識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修淨梵行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布施。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行於布施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持戒。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受持禁戒無所依著。功德無量。彼善知識或為彼說善巧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能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已。六波羅蜜漸得滿足。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地獄終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依知識已。應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平等法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於。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外道。從畜生中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親近多聞。以近多聞斷除愚癡。是人雖復求多聞人及諸經論。作非有想。是人觀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證無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修行布施。除其慳貪作諸功德。以修捨故心不積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作一相解。所言一相即是無相。是人修此無相解故。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阿修羅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與煩惱魔戰。何者是煩惱魔。所謂憍慢。是時。彼人應當觀察。何者是慢。是其誰慢。誰受是慢。誰以此慢起煩惱使。誰捨此慢。是人如是推求之時。無慢可得。亦不見有人攝受慢者。彼人如是觀察義故。無慢可得。無起慢者。與慢相應境界亦不可得。亦不見有人能捨慢者。如是觀已無一法可得。復作是觀。以惡攝受自誑己身。他亦如是。作是觀時。能見諸法悉無自性。以見諸法無自性故。見法非有。以非有故知不成就。不成就故知即不生。若不生者知彼不滅。若不生不滅者彼非可說。若解不可說者。則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三世不可得。若法三世不可得者。當知未曾有得有失。

        外道當知。此是一切法平等。以此一切法平等。當知一切法是真如不變不異。如來亦真如不變不異。以一切法即是真如。是故。觀慢得知。是人從人中終得生人間。以有憍慢習氣力故。乃至從彼地獄中終得生人間。以慢習故得知此相。若無慢習。不可得說此從人來。乃至此從地獄中來。外道。此名離慢智慧。彼相要以具巧方便乃能得知。又為般若波羅蜜加持此人。方乃得知。

        爾時。八千諸外道等。聞說此法。得無生法忍。彼等得住無生忍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彼諸外道却住一面已。異口同音說偈讚曰。


     導師智力所建立  知諸道趣不由他 

     知諸眾生遊諸趣  如見掌中菴羅果 

     由諸見趣濁世間  譬如雲霧障虛空 

     以是群愚常流轉  譬如眾盲失正路 

     世間為常為無常  復言有常亦無常 

     又言非常非不常  譬如盲象入城行 

     言世有邊復無邊  復言亦有亦無邊 

     又言非邊非無邊  以是流轉如籠鳥 

     又言即身是神我  又言離身有神我 

     妄想分別所纏縛  如鳥被網心生苦 

     又言自在天所化  有言非因之所生 

     一切眾生見取覆  譬如雲霧障於月 

     由如籠中卵生鳥  於諸孔中常欲出 

     見取眾生如是癡  於不解脫如籠鳥 

     又禮梵王及世主  及禮童子并圍紐 

     又禮方海毘沙門  如賊被捉求諸神 

     猶如貧人遇債主  求與債主立保證 

     如是世間著見取  愚癡求天希欲樂 

     佛見眾生依真實  譬如見手掌五指 

     於諸趣中受百苦  譬如群賊入牢獄 

     世尊於彼生慈悲  修諸道行知諸趣 

     世尊已說出獄法  如王生子放大赦 

     愍世不思僧祇劫  修諸苦行得菩提 

     見取所壞愚癡輩  佛令彼等得解脫 

     以是善逝人師子  於諸法中得自在 

     我等見取失正路  佛於見取拔我等 

     以是世尊具大力  具足無畏無怨對 

     眾中大吼如師子  我等亦願得彼法 

     以彼能動於三界  亦以彼法普遍照 

     以彼授記諸眾生  亦願我等值遇彼

 

  世尊知彼諸外道等得其深信。如作微笑現瑞光明。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佛。


     佛愍世間現微笑  以見此等外道眾 

     唯願如來說彼因  所現微笑有何義 

     善解因者非無因  而現微笑瑞光明 

     善哉能現微笑光  大眾悉皆瞻仰佛 

     世尊大眾悉懷疑  以見善逝現笑光 

     悉皆猶如觀滿月  瞻佛願說微笑因 

     誰於今日設勝供  誰於今日悅慈父 

     誰今得住佛功德  善哉大智願演說 

     大眾聞之必欣喜  皆由外道得授記 

     唯願導師普為說  於何乘中如得道 

     善哉牟尼除心惑  於其疑者斷疑網 

     以是大眾得欣喜  一向趣佛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善哉馬勝巧知時  能問如來降怨者 

     憐愍世間作是說  能問導師自然士 

     我當說彼現笑事  一心諦聽所作因 

     汝宜欣喜聽我說  今說笑義所為者 

     此諸外道皆調伏  捨諸惡見住善見 

        覩是世間見取惱  悉起悲心求菩提 

     一切見取悉得捨  以知不濁正見故 

     從我得聞無礙記  悉皆樂求一切智 

     過去佛所得記已  供養大慈兩足尊 

     具足二億諸佛所  以求無上菩提故 

     佛所行檀亦不少  亦淨持戒修禪定 

     淨修智慧發精進  於諸群生修忍辱 

     常修習六波羅蜜  簡擇智慧求菩提 

     馬勝請問降怨者  發心樂求佛菩提 

     彼諸苦惱由惡黨  依止有惡見取中 

     彼等今見勝導師  捨諸惡見悉無餘 

     以得真解如來教  隨順佛法起深信 

     彼於當來多億佛  皆悉供養求菩提 

     於其未來星宿劫  皆得作佛同一號 

     號曰普聞高名稱  彼等大智度世間 

     彼佛國土甚清淨  種種莊嚴無與等 

     彼離惡見眾生輩  純求菩提賢聖處 

     彼國眾生離惡趣  是時亦無一切難 

     彼等諸佛得壽命  皆悉同壽八萬歲 

     眾生聞彼佛名者  皆悉不退上菩提 

     若有眾女聞佛名  彼女皆悉得男身 

     如是世尊降怨者  與諸外道所授記 

     一切天人聞記彼  無不欣喜生敬信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三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三〉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之一〉

  爾時。淨飯王及諸眷屬。見阿修羅迦樓羅龍及龍女鳩槃荼乾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呵羅竭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摩天光音天遍淨天乃至廣果天。見彼供養及聞授記。又聞淨居諸天說偈讚佛。復聞外道亦得授記。淨飯王作是思惟。是事希有。不可思議。世尊如是善說。一切世間聞已咸皆欣喜。是時。淨飯王以愛戀子故。情意慇懃。

        爾時。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邃其味亦善。淳淨無雜。清白無染。顯說梵行法。何者梵行。所謂分別六界法門。王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王說。王言。善哉。我今諦聽。唯願說之。

        佛言。大王。何者為分別六界法門。大王。所言六界者即是丈夫。六觸入亦是丈夫。十八意識境界亦是丈夫。大王。我所言六界即是丈夫者。我何故如是說。大王。何者是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大王。此名六界。所言六界是丈夫者。所謂此也。我言六觸入名為丈夫。何故如是說。大王。所言觸入何者。謂眼觸入見諸色故。如是耳鼻舌身亦如是。意觸入為知法故。我言六觸入是丈夫者謂此也。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何故如是說。大王。此十八意識境界何者是。謂眼見可意色。以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不可意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捨處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耳鼻舌身亦如是。意知法可意處法知已。思想分別不可意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捨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大王。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謂此也。

        大王。地界有二種。有內有外。大王。何者為內地界。謂自身內所有。彼彼身內所有。得有取堅者強者。所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髓脾腎肝肚。大腸小腸大便脬膜腦胲。大王。是等名為身內地界。大王。何者是身外地界。謂身外所有。不得不取堅者強者。大王。是名身外地界。大王。身內地界。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大王。有時女人自分別我是女人。自分別我是女人已。見外丈夫復生分別。彼是丈夫是女人。分別彼是丈夫已。即生欲想。生欲想已樂欲和合。於彼男子而生染愛。彼男子亦作是分別。我是男子。自分別我是男子已。見外女人復生分別。彼是女人。此男子作是分別已。於彼女人而生染愛。是男子女人俱生染愛已。而便和合。以和合故而有歌羅羅。大王。彼丈夫分別及所分別事。二俱不可得。女人女人性亦不可得。男子男子性亦不可得。以是不相續而生分別。彼分別亦自性不可得。如分別自性不可得。如是和合。和合性亦不可得。如和合和合性不可得。如是歌羅羅歌羅羅性不可得。若自性不可得者。彼云何能生堅強。大王。當知因分別故而生有堅者強者。彼堅強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有時。此身終為塚間死屍。彼死屍堅強想變壞時。不向東方亦不向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如是當知為內身地界。大王。有時世間居處悉皆空虛。復生梵天七寶宮殿。彼宮殿堅強相生時。無所從來。如是他化自在諸天七寶宮殿堅強生時。無所從來。如是化樂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所有七寶宮殿堅相生時。無所從來。鐵圍山大鐵圍山。堅固牢實同一金剛堅強生時。無所從來。如是須彌山尼民達山育乾達山。伊沙達山佉提羅迦山鞞達略山毘那多迦山阿葉波竭那山鐵圍山大鐵圍山。蘇達舍那山摩訶蘇達舍那山。優常伽羅山雪山香山諸餘黑山。及三千大千世界若成時。彼一切堅強生時無所從來。此大地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生已而住。大王。彼堅強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此世界壞。是世界欲壞時。此大地或為火所燒。或為水所漂。或為風所吹悉皆散滅。彼地為火燒時。乃至煙灰都無所見。大王。譬如蘇油為火所燒無有遺餘。大王。如是此三千大千世界燒已灰燼不現。後為水所漂時。亦無遺餘可見。大王。譬如以鹽投水消滅無餘。大王。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為水漂已亦無遺餘。大王。如是三千大千世界。風吹壞時無有遺餘。大王。譬如毘嵐猛風吹諸飛鳥。彼鳥散滅無有遺餘。大王。如是如是。此三千大千世界為毘嵐猛風之所吹壞。一切散滅無有遺餘。大王。彼地界成時無所從來。壞時無所去。大王。如是如是內身地界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地界生時亦空。住時亦空。生住二時體性俱空。

        大王。彼水界亦有二種。有內有外。大王。是內身水界謂自身內所有。及餘彼彼身內所得所攝。若水若水性若水體。若潤若潤性若潤體。所謂此身中淚污洟唾膿血瘡污肪膏髓乳膽小便。大王。如是等物名身內水界。

        大王。何者是身外水界。身所不得不攝者。水及水性水體潤及潤性潤體。大王。此名身外水界。大王。彼身內水界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大王。謂如見所愛人眼中流淚。苦惱所逼亦復流淚。聞法敬信亦復流淚。若遇風寒亦復流淚。眼赤痛時亦復流淚。大王。彼淚出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

        大王。又時。身內水界增長。增長已益彼水界。能滅身內火界。彼火界滅時去無所至。大王。彼身內外界。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身內外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其水界性自是空。大王。有時彼內火界增盛。增盛已能竭身內水界。彼水界燒竭之時去無所至。大王。彼身內水界生時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身內水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體性自空。

        大王。又時。此世界壞。大王。此世界欲壞時。於虛空中興三十二重雲而住。遍興三十二重雲住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經五中劫。天降大雨流注不絕。如象王尿。其後復經五中劫。降麁大雨。當於爾時。其水積滿上至梵天。大王。彼大水界初生之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此世界居處壞時。此世界中第二日出。二日出時。小河泉源悉皆枯盡。大王。又時。此世界第三日出。第三日出時。大池江河悉皆枯竭。大王。又時。此世界第四日出。第四日出時。四大河本源亦悉枯盡。大王。世界又時第五日出。第五日出已。大海中水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四五乃至十由旬悉皆枯盡。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由旬海水枯盡。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乃至千由旬亦皆枯盡。二千三千四千乃至一萬由旬悉亦枯盡。二萬三萬乃至四萬四千由旬。大海水盡皆枯涸。

        大王。又時。大海之中餘殘之水。四萬由旬餘殘水在。三萬二萬一萬由旬餘殘水在。後復漸盡。九千八千乃至一千由旬。九百八百乃至一百由旬。餘殘水在。九十由旬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乃至十由旬九由旬八由旬。乃至一由旬餘殘水在。五里下至十多羅樹。九多羅乃至一多羅。十人乃至一人。餘殘水在於一人身齊咽。至腋至臍。至腰至跨。至[足+尃]至踝。餘殘水在。乃至牛跡水在。大王。當爾之時。大海之中唯有少濕相。如麁雨時乍濕乍乾。大王。譬如麁雨渧渧。如有濕未周匝。大海之水亦復如是。

        大王。又時。大海之中所有濕處。唯潤一指面。大王。彼水界漸滅之時去無所至。亦不詣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大王。彼水界生時亦空。住時亦空。滅時亦空。如是。大王。彼水界性不可得。唯有但用。然彼但用非男非女。

        大王。火界亦二種。一內二外。大王。何者是內火界。大王。身內所有。及他身內所有所取火。火體火相。熱體熱相。所謂能消飲食者。身中所有溫煖蒸熱。入於熱數者。大王。此名身內火界。大王。何者為身外火界。身外所有不取不受者所謂火。火體火相。溫煖蒸熱。大王。此名身外火界。大王。又。時。迦羅羅胞胎中。身內火界增盛。水界漸微。是故。迦羅羅漸稠漸堅。大王。譬如鐵器煎煮餳餔。以火力故漸漸稠強。大王。如是如是。以火力故。迦羅羅漸稠漸堅。迦羅羅漸稠漸堅故。名遏浮陀。遏浮陀以火力成故。名為卑尸迦。卑尸迦以火力成故。名為堅固。堅固為火成故。生於五支。如是如是。大王。彼水界為火界成熟。如是如是。彼水界漸稠漸堅故。成於肉團。大王。彼火界生時無所從來。而能燒滅於彼水界。

        大王。又時。當有病人身內火界悉皆滅盡。彼病人身內火界既滅盡已。所食之物不復消化。其彼病人不能消故。於後不復更能進食。不能食故。身內火界悉皆滅盡。以彼人不能進食身。內火滅故必當命終。大王。火界滅時。不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彼火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而彼火界從本已來體性自空。大王。有時世界壞。世界壞時。身外火界增盛洞一。洞一已遍燒三千大千世界。大王。彼身外火界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彼大火聚遍燒三千大千世界已。還復滅盡。大王。彼火滅時。不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彼身外火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彼大火界體性自空。非有不可得。唯是但用。然彼但用非男非女。

        大王。風界亦二種。一內二外。大王。何者是身內風界。自己身內及他身內所有風界。所受所取風風體風名。速疾不速疾體速疾名。所謂住身四支者是風。住胃者是風。行五體者是風。行諸子支者亦皆是風。遍行大小支者亦是風。出入息者亦是風。略而言之。遍身行悉皆是風。大王。此名身內風界。

        大王。又時。身內風界增盛集合。彼增盛集合時。能枯燥水界。亦能損減火界。于時。枯燥水界損減火界已。令人身無潤澤亦無溫煖。心腹鼓脹四支掘強。諸脈洪滿筋節拘急。彼人爾時受大苦惱。或復命終。大王。彼身內風界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彼病人遇值良醫。醫觀彼病人已。應病處藥。隨病與藥故。風病除愈。大王。彼風界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身內風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身內風界體性自空。大王。何者是身外風界。身外所有。身所不取不受者。風風體風名。速疾速疾體速疾名。大王。此是外風界。

        大王。又時。彼外風界增盛。增盛故風界集合。集合時落葉折枝條。折樹拔根。崩摧山峯倒壞大山。破析分段漸次散壞乃至微塵。而此三千大千世界。為風所吹周迴旋轉。大王。譬如陶師以杖轉輪。三千大千世界為風所轉。亦復如是。如少麥麨為風所吹。碎末為塵。難可得見。

        如是。大王。此三千大千世界為風所吹破析作末已。成於微塵。成微塵已亦不可見。大王。譬如大猛風輪起。以一把土隨風散之。乃至微塵亦不可見。如是。大王。此三千大千世界為風所吹分析作末。分析作末已。乃至無一餘殘微塵可見。大王。彼外風界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夏初。彼外風界皆悉隱滅。隱滅故暑熱無風。於草木上無露。以無露故。一切草木無有濕潤。大王。彼外風界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風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彼風界體性自空。大王。彼內風界及外風界。二俱皆空。體性自離。相亦自離。性亦不可得。滅相亦離。何以故。彼風界非作無作者故。

        大王。何者是虛空界。虛空界亦二種。有內有外。大王。何者是內虛空界。若自身內若他身內。所受所取。所謂虛空虛空體虛空名。此身內所生入於陰數。亦入入數。亦入界數。所有空孔竅。大王。此名身內虛空界。大王。何者外虛空界。外所有非色者。乃至無有如毛等虛空處。名為虛空。大王。此名外虛空界。

        大王。又時。由業因緣故生諸入。彼入等生已圍繞空界。是時。得名入內虛空界數。大王。如是一一法中推求。無一眼入可得。唯有但用。大王。何以故空。地界清淨故。如地界清淨空故。如是水火風界清淨故空。彼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一切諸色悉皆壞滅以為虛空。何以故。虛空界無盡故。大王。唯內虛空界安住不動。大王。譬如無為涅槃界安住不動。當知如是虛空界遍一切處。大王。譬如有人於空澤曠野掘作泉池陂井。大王。於意云何。彼諸虛空從何而來。王言。世尊。無所從來。

        佛言。大王。若使彼人還以土填。大王。於意云何。彼虛空界去何所至。王言。無所去也。何以故。世尊。彼虛空界無來無去。何以故。彼虛空界非男女故。

        佛言。大王。外虛空界亦復不動。性無變易。虛空界空非是有法。何以故。虛空界非男非女故。大王。何者是識界。如眼為主攀緣於色。對色知故眼識生。或能知青黃赤白雜色。亦知長短麁細。如是一切所有色等物眼識所能覩者。名為眼識界。如是。若知聲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觸若知法。或知六根所緣所知。是名意識界。

        大王。又。此識界不依諸根亦不依界。何以故。大王。非地淨色為眼入。非水火風淨為眼入。何以故。非地界清淨及諸餘法。以為眼入及具眼入者。如是乃至非水火風界清淨色及諸餘法。以為眼入具眼入者。何以故。諸法無知故。無了別故。無堪能故。非初非中非後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大王。如此識界了前事已。即便謝滅不復更生。彼識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

        大王。何謂為眼入。謂四大所成清淨色。若使諸法體性自空。何者是清。何者是濁。於諸法中無有淨穢。云何於中而見淨穢。

        如是。大王。是故當知。眼入之體性畢竟空寂。前際後際皆不可得。何以故。未來未至故不可得。過去已滅故不可得。未來未來事不可得。彼眼處亦不可得自性離故。若體性不可得者。亦無男女性可得。既無男女性。何有我我所。大王。若有我我所者。是魔境界。無我我所者。是名諸佛如來境界。何以故。一切諸法離我我所故。大王。如實了知眼入空眼入自性空。何以故。此眼入相不可得。是故。此眼入體性空寂。此空離於眼入相。是名無相。於相無求故名無願。大王。是名於眼入中三空解脫門現在前。

  大王。何者是耳入界乃至身入。大王。此一切法對三解脫門現前決定。趣法界究竟遍虛空。不可名不可說。不可用不可示。無有諍論無有語言。不可測量。大王。以眼對色者名為顛倒。如是略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故。諸法說名意境界。

        大王。眼入對色者往矚取著。此眼三種礙。照矚順境生於愛想。若覩違境生於恚想。矚中容境生於捨想。如是。諸餘耳鼻舌身皆亦如是。其意矚法亦復如是。若緣順境生於愛心。緣於違境則生瞋恚。於中容境生愚惑心。如是境界是意所行意遍行。故名意境界。

        大王。彼意行於順色生於貪欲。行於違色則起恚怒。行中容色起於無明。如是聲香味觸意所緣法。亦行三事起貪瞋癡。謂意緣順境意法生於貪欲。意緣違境意法生於瞋恚。意緣中容境。意法生於無明。起於愚癡。大王。應當如是知。於諸根猶如幻化。知彼境界其猶如夢。

        大王。如人夢中與諸婇女及眾人等共相娛樂。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眾人婇女。大王。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眾人婇女畢竟是無。亦不可得。何況共相娛樂。是人但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可意色。眼見色已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愛重。起愛重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

        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此世至於他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於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猶如夢中與冤共闘。是人覺已憶念夢中而共冤鬪。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冤。何況鬪戰。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見不愛之色。心不喜樂。於不喜樂而生執著。生執著已便生瞋恚。生瞋恚已其心濁亂造作瞋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恐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處。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諸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猶如有人於其夢中為鬼所嬈。心生恐怖。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夢之鬼。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畢竟無鬼。何況怖也。是人但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覩色已。於捨處色妄生執著。生執著已作執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命根欲盡。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怖懼。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處。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

        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四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四〉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之二〉

  大王。如人夢中見於國中第一端正最勝女人。於彼女邊得聞微妙可愛音樂。彼人聞已。以彼樂音而自娛樂。受五欲樂。是人覺已。憶念夢中可愛音樂。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最勝女人。可愛音樂畢竟是無。況五欲樂。是人但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最勝女人及以音樂。稱可其意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愛樂。既愛樂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忙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處。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此世至於他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

        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是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耳聞惡聲生於惡心。大王。如人夢中親愛別離。生大苦惱悲號啼哭。或離父母妻子所愛眷屬。是人覺已。憶念夢中親愛別離悲哭等事。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親愛別離畢竟是無。何況悲泣。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聞惡聲而生執著。生執著已起不愛心。以不愛故生於瞋心。生瞋心故造作瞋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憂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耳聞捨聲起於捨相。大王。如人夢中聞不了句義聲。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聞之聲。於意云何。夢中聞聲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音聲可得。何況當有了義及不了義句。是人空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聞於捨聲而生執著。生執著已而生迷惑。生迷惑已造作癡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作業已便即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是人見已心生執著。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彼夢中不了句義之聲。

        大王。如是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諸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以栴檀香。或多摩羅葉香及諸種種餘香。用塗己身。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栴檀之香。及多摩羅葉香并餘香等。於意云何。如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諸香。況塗其身。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觸聞妙香便生愛著。生愛著已復更深樂。生深樂已起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如似夢覺憶念夢中所聞諸香。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諸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夢見死蛇死狗死人等尸繫著於頸。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見死蛇死狗死人之尸。心生怖畏。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夢中。或以一尸繫著於頸。是真實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是人執於夢中所見之尸。寧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死蛇死狗死人之尸。況將繫頸。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無聞愚癡凡夫。既見臭惡而生執著。生執著已起不愛心。以不愛故生於瞋心。生瞋心故造作瞋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便即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厭惡。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夢鼻根壞。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壞鼻根。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鼻根。況復壞也。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鼻根壞。便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恐懼。既恐懼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忙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識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自身飢渴。得百味饌恣意而食。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百味飲食。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食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飲食。況復食也。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百種食已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貪樂心。既貪樂已心生染著。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貪樂。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為飢所逼。遇得苦瓠并拘奢得子。及絍婆子等而便食之。是人覺已念於夢中所食苦瓠子等。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食苦瓠以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便生瞋恚。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苦瓠及拘奢得子等。況復食也。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夢為飢所逼心生執著。生執著已作執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妄想。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夢舌根壞。是人覺已憶念夢中舌根毀敗。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壞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實壞。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舌根。況復壞也。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舌根壞心生執著。生執著已生不愛心。生不愛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怖懼。自分業盡異業現前。

        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此世至於他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異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大王。猶如夢中自覩國中最勝之女共相抱持。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得細觸。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真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此女。況受細觸。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可意色。眼見色已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愛欲。起愛欲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愛喜。自分業盡異業現前。

        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此世至於他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五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五〉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之三〉

  大王。如人夢中自持熱銅鍱纏被其身。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被銅葉。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真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銅葉。況以衣身。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恐懼事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怖畏。起怖畏已作怖畏業。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忙懼。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中。或生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

        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見身根壞不覺諸觸。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敗壞之相。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身根。況敗壞也。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自見身根敗壞。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恐怖心。起恐怖心已作恐怖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怖懼。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中。或生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夢見幻師幻作五欲。自見己身與彼圍繞共相娛樂。是人覺已不見五欲。便憶夢中五欲之樂。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真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幻師。況復幻作五欲遞相娛樂。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是幻師幻作五欲。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愛重。起愛重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愛著。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悉不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夢見大水漂蕩。己身妻子眷屬既見漂已。心生無量種種憂惱。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為水所漂憂苦之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謂真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大水。況復漂蕩生大憂惱。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水漂蕩心生執著。生執著已其心不喜。心不喜故作不喜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忙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中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如人夢中自見己身飲酒惛醉無所覺知。不識罪福善惡尊卑優劣。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飲酒迷亂。於意云何是人所夢是真實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真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竟無有酒。況飲惛亂不識尊卑善惡優劣。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夢見飲酒惛醉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染愛心。起染愛心已作染愛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愛著。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彼夢覺念夢中事。

        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中人中。前識既滅受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大王。彼後識滅時名入死數。若初識生名入生數。

        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生受生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有。非第一義也。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   *   *   *   *   *   *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佛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之法。繫心精勤當自觀察。修行勿隨於他。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提。能超一切世間自在。能除一切渴愛。降伏我慢滅除罪過。一切諸法而得平等。彼非凡夫地。一切聲聞所不能到。一切辟支佛非其境界。一切菩薩之所修行。一切諸佛之所證得。

        大王。於此法中應當安意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天人中得為眼目。得為燈明。得為大炬。得為船筏善知水路。得為導師。得為商主。得為導首。我當云何得自度已復能度他。自既解脫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證涅槃令他涅槃。

        大王。當知不應觀過去世際所經豪富自在。大王。諸根如幻無滿足時。亦無能滿者。境界如夢於色聲香味觸無有厭足。

        大王。過去之世有轉輪王。名無邊稱大王。彼無邊稱王具足無量眾寶。輦輿軍眾象馬。無礙輪寶七寶具足。所有軍乘無能壞者。於先佛所殖諸善根。意力成就隨念即辦。大王。彼無量稱王有所憶念無不隨意。何以故。具足成就善根力故。

        大王。爾時。無量稱王作如是念。我今自試福德之力。時。無量稱王即作是念。以我威力。令此四天下所有樹木。常有花果。用之無盡。大王。彼無量稱王作是念已。於四天下所有樹林。花果繁茂用無窮盡。大王。無量稱王復作是念。令四天下所有人民。諸所欲願隨意無違。大王。彼無量稱王作是念已。四天下中一切人民。一切所願悉得充滿。大王。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當更試善根之力。若我有福。令四天下降注香水。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降香雨。

        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當更自試福力。大王。時。無量稱王即作是念。若我福力。令四天下普雨妙花。作是念時。於四天下尋雨妙花。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當更自試福力。若我有福。令四天下普雨妙衣。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雨天上劫貝樹衣。大王。彼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自試福力。若我有福。令四天下普雨銀雨。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降銀雨。大王。彼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當更自試福力。復作是念。若我有福。令四天下普雨金雨。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雨金雨。何以故。無量稱王所願從意。皆由過去於一切眾生修共業善。

        大王。爾時。此閻浮提地縱廣正等一萬八千由旬。當爾之時。此閻浮提有六十千萬諸大城郭。大王。爾時。於此閻浮提中。置立隍城名寶莊嚴。其城縱廣十二由旬。四面平正妙巧所成。街巷莊嚴界分分明。於其城外有多羅樹七重行列。其多羅樹四寶合成。所謂金銀琉璃頗梨。莊飾端嚴甚可愛樂。其金樹者。根莖枝條悉皆是金。其葉花果悉是白銀。其銀樹者。根莖枝條悉皆是銀。其葉花果皆是黃金。毘琉璃樹。根莖枝條悉是琉璃。其葉花果皆是頗梨。其頗梨樹。根莖枝條悉是頗梨。其葉花果皆毘琉璃。

        大王。爾時。彼寶莊嚴城周匝七重懸寶鈴網。種種莊嚴微妙第一。復以種種眾寶羅網彌覆其上。於其城外有七重寶塹彼。一一塹深半由旬廣一由旬。其七重塹底岸平正。八功德水清淨盈滿眾鳥易飲。復有諸花。所謂優鉢羅花拘物頭花。波頭摩花分陀利花。彌滿其中。底布金沙。其塹四邊周匝階道四寶莊嚴。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種種微妙甚可愛樂。彼諸階道四寶合成。黃金為階白銀為蹬白銀為階黃金為蹬。琉璃頗梨間錯上下。交互莊飾周匝欄楯。七寶所成端嚴無比。一一階道有七重寶門。種種莊嚴微妙最上。一一階道於其兩邊金芭蕉樹。其塹四邊周匝階道。於其兩頭一一皆有七寶妙座。彼諸所有種種莊嚴。皆悉是彼無量稱王福德所致。其寶莊嚴城外周匝。而有八萬園林。無量稱王作此園林不起愛著我所之心。悉施眾生共同受樂。是一一園有八大池。一一大池縱廣半由旬。於其池中有種種華。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如是眾花彌覆其上。一一池邊有八階道。一一階道四寶所成端嚴殊妙。其階道頭建七寶幢門。所謂金銀琉璃及馬瑙等。其階兩邊閻浮檀金。為芭蕉樹莊飾嚴麗。八功德水彌滿池中眾鳥堪飲。其池四邊植諸妙花。所謂阿提目多伽花薝蔔花。阿輸伽花拘羅婆花。波吒梨花迦膩迦羅花。婆拘羅花婆利師迦花。末利迦花蘇摩那花。摩樓多花池㝹師迦花。如是等陸地生花。無量稱王為令諸人受適樂故。種植如是種種妙花。是諸人民遊戲其中歡娛受樂。

        大王。彼寶莊嚴城所有寶鈴羅網寶多羅樹。微風吹動出和雅音。譬如有人善作五種微妙音樂。其聲和雅甚可愛樂。彼無量稱王所有宮城鈴網寶樹園林樂具。所出妙音甚可愛樂。亦復如是。

        大王。爾時。寶莊嚴王城中所有人民。以彼妙音娛樂受樂。時。彼寶莊嚴城豐樂安隱。人民充滿豪富自在。處處皆有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

        大王。彼無量稱王又於異時復作是念。我今當往西瞿陀尼。作是念已。王及四兵俱昇虛空。往瞿陀尼。王既至彼。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奉獻。大王。時。無量稱王於彼止住。百千萬歲於彼王領。

        大王。彼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當往東弗婆提。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往弗婆提。王既至彼。彼土小王亦皆奉迎。復以國土奉上。大王。無量稱王於彼止住。百千萬歲於彼王領。

        大王。彼無量稱王復於異時作是思惟。我當往彼北欝單越。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上昇虛空。詣欝單越。王既至彼。彼諸人民歡喜歸化。王於彼住多百千歲。王領受樂教已眷屬。

        大王。彼無量稱王於彼久時。復作是念。我曾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宜往忉利天上。作是念已即乘龍象。復與四兵飛昇虛空。上須彌山。

        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即問御臣。汝見須彌及以大海并四天下。其事云何。御臣答王。我見須彌及大海水四天下等。悉皆旋轉。猶如陶師以杖轉輪。我見須彌及四天下。悉皆旋轉亦復如是。王告御臣。此龍象王大行未止。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復更前進問御臣言。汝見須彌大海及四天下。復更云何。御臣答言。我見須彌及大海水四天下等悉皆振動。王答臣言。今將欲到須彌山頂。此龍象王小行猶未止。

        大王。彼無量稱王復更前行問御臣言。汝見須彌及大海水并四天下相復云何。御臣答王。我見須彌及大海水四天下等不動不轉。王告臣言。此龍象王今已到彼須彌山頂。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及與四兵。尋即到彼須彌山頂。

        大王。爾時。帝釋遙見無量稱王。歡喜來迎而作是言。善來大王。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坐。在彼天上經無量歲。與彼天主分半而治。

        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復於久時作如是念。我今寧可退彼天主。即住其中獨為天王。作是念已。無量稱王及以四兵。從彼三十三天。即便退落還閻浮提寶莊嚴城。墮七寶園中。爾時。寶莊嚴城中人民。出於城外至寶篋園中。見無量稱王及諸四兵。從天而墮在彼園中。眾人見已速疾入城。告城中人。作如是言。今有天子并及四兵。從天而來在寶篋園中。

        爾時。寶莊嚴城中。復有一王名曰作愛。秉執國事。彼作愛王。聞有天子并及四兵。從天而墮在寶篋園。聞已速疾嚴勅四兵駕御善乘。與諸城人從寶莊嚴城出詣寶篋園。王及城人見無量稱王怪未曾有。

  爾時。作愛王尋勅速辦種種香花。末香塗香。疾至無量稱王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長跪。向無量稱王而作是言。汝為是誰。王即答言。汝於昔來頗曾聞本無量稱王以不。時。作愛王及諸臣民皆云。我昔曾從先舊人聞。本有大王名無量稱。王四天下。與其四兵昇忉利天。無量稱王即答之言。如汝所聞。無量稱王即我身是。

        爾時。無量稱王初從天下。聞彼人間飲食精氣。心不愛樂不能堪忍。身體沈惛。猶如醍醐投熱沙中。尋即沈沒不得暫停。無量稱王於閻浮提飲食諸味不生愛樂。身心沈沒亦復如是。

        爾時。作愛王見無量稱王不堪人中香氣飲食。身心頓弊不能止住。便作是語。無量稱王有何善言。我於來世何所傳說。

        大王。時。無量稱王告作愛王言。汝今當知無量稱王從昔已來。王四天下威德自在。有所須念無不隨意。樹林花果及隨意果。能除一切眾生苦惱。隨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如意。我復又能降天香。雨天衣天花。雨銀雨金。王四天下豪富自在。昇忉利天。帝釋分坐共治天事。貪無厭故於天退沒。下閻浮提遂便終沒。時。無量稱王告作愛王言。如上眾事。汝於未來當如是說。無量稱王豪富自在。貪求無厭自取命終。作是語已即便命終。

        佛言。大王。當知勿作異觀。莫生猶豫疑惑之心。爾時。無量稱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大王。是故。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大王。如是應當繫心正觀。勿信於他。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常樂法自在  數數策其心  貪欲自在中  智心應遠離 

     離欲自在已  住法自在中  若能降伏心  則能伏煩惱 

     若能降煩惱  即得離業道  若離業道已  即為世間塔 

     不為欲穢染  顯示煩惱過  念饒益眾生  故號為支提 

     聞貪欲過已  便能離貪欲  一切智淨心  故號為支提 

     最勝大丈夫  念滅眾生惡  解脫彼瞋恚  故號為支提 

     最勝大丈夫  念滅眾生癡  脫彼愚癡心  故號為支提 

     調御天人師  念滅眾生慢  淨彼眾生心  故號為支提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六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六〉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之二〉

  大王。過去有王名曰地天。如法為王名為法王。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明珠寶玉女寶長者寶主兵寶。是名七寶。大王。彼地天王父名曰地生。彼地生王臨命終時。其地天最為長子。其地生命終之後。輔相大臣灌地天頂以為大王。即為剎利灌頂大王。

        時。地天王既為剎利灌頂王已。於十五日月盛圓滿受齋之日。沐浴洗頭。剪除鬚鬢及以爪甲已。著新淨衣。以諸花鬘種種瓔珞。天冠臂印環釧耳磲莊嚴其身。在高樓上婇女圍遶。即於東方有金輪寶。千輻不減轂輞具足。光明照耀縱廣七肘。純是真金。

        大王。時。地天王見是事已。即作是念。我昔曾聞先舊人說。若剎利灌頂王於十五日月圓滿時受齋之日。沐浴洗頭剪除鬚鬢及除爪甲。著不污衣。以諸花鬘種種瓔珞。天冠臂印環釧鉺磲莊嚴其身。在高樓上婇女圍遶。若於東方有金輪寶。轂輞具足千輻不減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定當得作轉輪聖王。復作是念。我今豈可作輪王耶。我今當試。

        大王。爾時。地天王即從坐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對輪合掌。向彼天輪作如是言。寶輪可下在地而住。作是語已。彼天寶輪從空下地住在王前。時。地天王即以妙香用塗其手。勝妙好衣以拭輪寶。以其右手接取輪寶置左手中。復以右手摩拭其輪。作如是言。汝今應當降伏東方。作是語已。時。金輪寶飛昇虛空左右旋轉。即往東方至彼往昔轉輪王道。其道平正布散諸花甚可愛樂。輪所經處皆悉平正無有高下。以王福力。河池井泉枯竭之處。八功德水悉皆盈滿。一切所有樹林花果枯悴之者。悉皆敷榮。已敷榮者更增欝茂。

        大王。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即與四兵隨輪而去。輪寶若住王亦隨住。王所至處所有國土。大小諸王與其臣民。各以金盤盛滿銀粟或以銀盤盛滿金粟。奉迎大王。各作是言。善哉大王。善來大王。此諸國土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唯願大王。受此國土攝化人民。我等皆當奉給左右唯願止住。

        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告彼諸國王及臣民等。作如是言。我今不須國土寶物。汝自受用。汝今若欲隨順我者。應離殺生。亦莫偷盜亦莫邪婬。亦莫妄語亦莫兩舌。亦勿惡口亦莫綺語。亦莫貪欲亦莫瞋恚。亦莫邪見。汝等應當自住十善。亦教他人令住十善。我則知汝歸從於我受我教勅。我觀汝等猶如我子。汝等常應供養父母師長。及諸沙門婆羅門等。莫作非法不善惡行。亦勸他人令行善法。若能如是。我知汝等一切國土所有人民。悉皆歸從降伏於我。又復告言。汝等常應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及諸沙門諸婆羅門。莫作非法不善惡行。亦勸他人令行善法。若能如是。我知汝等一切國土所有人民。悉皆歸從降屬於我。

        爾時。聖王及諸四兵。如是漸漸度於大海。降弗婆提過盡人境輪寶乃住。如是乃至南西北方。及欝單越悉降伏已。度彼北海盡人境已。王及輪寶還閻浮提。本宮門上在虛空中停住不動。

        爾時。地天轉輪聖王如是降伏四天下已。還閻浮提即便止住。地天大王及與輪寶還來至此閻浮提。時。彼四天下變成七寶。端嚴姝特。何謂七寶。所謂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

        爾時。輪寶於四天下周迴旋轉已。一切地獄畜生餓鬼八難消滅。於四天下所有一切不善惡聲悉皆除滅。況有造作諸惡業者。何以故。皆是地天聖王本願力故。

        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不假種植。處處皆生自然秔米。淨無糠糩。又復。輪寶天下中自然而生天樹寶衣。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一切病患。悉皆除愈。唯除三患。何等為三。一者求欲。二者段食。三者衰老。又復。輪寶旋轉之時。四天下中所有人民壽千萬歲。又復。輪寶周旋轉時。四天下中一切人民。所有苦惱自然消滅。如是等無量無邊。希有不可思議之事。出現於世。

        爾時。地天大王復於久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受諸快樂。五欲眾具頗更有處勝此以不。復自思念。我昔曾聞須彌頂上。有三十三天五欲資具。其事云何。爾時。地天大王未除愛欲。厭惡人間所有五欲資財之具。欣彼天中上妙之樂。我今寧可往彼天上。

        爾時。地天大王作是念已。王及四兵忽然之頃至忉利天。爾時。帝釋遙見地天大王。作如是言。善來大王。善哉大王。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坐。爾時。地天在彼天上。經無量百千歲分位而治。爾時。地天大王復於久時生大貪心。作如是念。我今應當退彼天主獨為天王。作是念已。即從帝釋半座而墮。并及四兵至閻浮提安隱城中。

        爾時。地天大王久在天上受勝妙樂。心生耽樂。忽至人間不能堪受人中資具。身心沈沒猶如醍醐置熱沙中。尋即消化莫知所在。地天大王身心沈沒不能堪忍。人中所有飲食精氣亦復如是。

        爾時。地天大王身心疲頓而說偈言。


     諸王大自在  不能除渴愛  如乾草遇火  是故應捨欲 

     常行於婬欲  未曾滿足時  如渴飲鹹水  終不能除渴 

     如眾流歸海  終無有滿足  愛欲亦如是  曾無滿足時 

     如火焚草木  無有厭足時  愛欲亦如是  終無有滿足 

     猶如深谷響  隨聲無休息  聞聲亦如是  亦無休息時 

     亦如盛香篋  受香無簡擇  嗅香亦如是  亦無有厭足 

     如杓撓美食  終無知止足  舌貪嗜美味  亦無於止足 

     如鏡現面像  亦無有厭足  如是行欲人  於欲無厭足 

     如虛空受風  未曾有厭足  身常受諸觸  終無厭足時 

     如夢中飲水  終不能除渴  意所受諸法  亦無有厭足 

     貪求愛欲人  復增長愛欲  觀於諸境界  愛無厭足時 

     見欲增苦惱  猶如火焚薪  滅除諸愛欲  亦如水滅火

 

  佛言。大王。汝知爾時。地天大王豈異人乎。大王當知。勿作異觀。地天王者即我身是。大王當知。彼地天大王往昔之時豪富自在。貪求無厭遂便命終。何以故。諸根無厭境無能滿。諸根如鏡境如光影。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大王。應當安心此法。深自觀察勿隨他教。

        大王。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菩提。大王。應當遠離一切豪貴。應當消竭一切渴海。倒憍慢山。遠離一切衰禍。於一切法平等。非一切凡夫地亦非聲聞之所能行。又非一切緣覺境界乃是一切菩薩所行。一切諸佛正覺所證。王當安心勿令散亂。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未來世。一切世間天人之中。得為燈明。為炬為光為船為導為師。得為商主為首為無上。自度度彼自脫脫彼自安安彼。自得涅槃令他涅槃。大王。莫觀先際所更豪富自在。大王。當知諸根如幻。無有厭足無能滿者。境界如夢不能令滿。

        佛言。大王。過去有王名曰頂生。有大威德。有大神足。有大威勢。從父烏哺沙王頂上而生。久積善根。曾見無量無數諸佛。修諸善根。於諸世尊。恭敬供養積集善本。於四天下豪貴自在。

        大王。時。頂生王灌頂受位七日已。得七寶具足為轉輪王。何者為七。一者金輪寶。千輻不減轂輞具足。自然而有縱廣七肘而來應之。二者白象寶。六牙具足七肢拄地。白如雪山自然而至。三者馬寶。其色紺艷而來應之。此上象馬從且至食。於四天下周遍八方。盡大海際還住本處。四者珠寶。大如人髀純青琉璃其光照曜。周匝八方各一由旬。五者長者寶。豐饒財寶巨富無量。隨王所念皆能辦之自然而應。六者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不長不短不白不黑。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氣淨潔如青蓮花。其舌廣大出能覆面。形色細薄如赤銅鍱。身體柔軟猶如無骨。冬溫夏涼。其心慈悲常出軟語。以手觸王即知王心所念之處。七者主兵寶。自然而出勇猛策謀武略第一。預知王心七日所念。善知四兵鬪戰之法。未集者令集。已集者令散。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降怨敵。

        大王。爾時。頂生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如法化世。令四天下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城邑聚落次第相近雞飛相及。爾時。大地一切無有沙礫荊棘。多饒眾寶具足無量園林泉池。端嚴姝妙甚可愛樂。何以故。皆是頂生聖王安住法力。當爾之時。若天若人受欲樂中最為第一。

        大王。爾時。頂生大王所住之城。名阿踰闍。其城東西十二由旬。南北長七由旬。其城七寶眾寶羅網彌覆其上懸眾寶鈴。其城內外種種莊嚴悉皆如上。無量稱王寶莊嚴城等無有異。亦如忉利得勝之堂。大王。頂生大王造三種殿。一名月出殿。於盛夏熱時王居其中。其第二殿名毘琉璃藏。於春月時王居其中。其第三殿名日威德起。於冬寒時王居其中。

        爾時。頂生與玉女寶并諸婇女。前後圍繞入月出殿。時。身體清涼。猶如牛頭栴檀塗其身體。王與眷屬前後圍遶。若入彼毘琉璃殿時。身心調適。猶如多摩羅葉香用塗其身。

        大王。其頂生大王復與眷屬婇女圍遶。入彼日威德殿時。身體和煖。猶如沈水香用塗其身。入彼殿時。身體和煖亦復如是。大王。是頂生王隨欲自在。令諸殿等隨其時節而生樂觸。隨意出風隨意出雨。種種音樂隨意而至。資生所須亦隨意現。

        大王。爾時。頂生於其宮內。七日之中天雨金銀。過七日已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不可思議。如此清淨之業。所獲果報隨意而現充滿我意。福德所致無差違也。誰有得見如是果報。於修福德而生知足。

        大王。頂生聖王。於閻浮提經百千歲已。作如是念。我今於此閻浮大洲。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悉皆歸屬。於我宮內七日雨寶。我今當往西瞿陀尼。作是念已。頂生大王即與四兵上昇虛空。從閻浮提漸次至彼西瞿陀尼。王既至彼。於無量百千歲。在彼王領頂生。大王。依報過人未得天報。大王。頂生聖王。於瞿陀尼隨意雨寶滿其宮內。如閻浮提等無有異。

        大王。爾時。頂生復於後時。作如是念。我王閻浮提。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此瞿陀尼亦皆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我今亦知東有大洲名弗婆提。我今當往。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從瞿陀尼漸次而往東弗婆提。王既至彼。於弗婆提止住王領。無量千歲受五欲樂。依報過人未得天報。大王。頂生聖王於弗婆提隨意雨寶滿其宮內。如閻浮提等無有異。

        大王。爾時。頂生復於後時作如是念。我閻浮提豐樂安隱人民熾盛。又於宮內隨意雨寶及瞿陀尼。亦皆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亦於宮內隨意雨寶。此弗婆提皆悉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亦於宮內隨意雨寶。我今亦知北有大洲名欝單越。其中人民無我我所。雖復如此。我當往彼自試眷屬。頂生大王作是念已。與其四兵俱昇虛空。從弗婆提漸次而往北欝單越。王既至彼。於欝單越無量千歲教誡眷屬。復於久時作如是念。我閻浮提豐樂安隱已雨七寶。及瞿陀尼人民熾盛安隱雨寶。東弗婆提亦皆如是。隨意雨寶。此欝單越悉亦安隱。我曾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當往躬自觀之。

        爾時。頂生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住須彌山頂。當爾之時。釋提桓因與三十三天。集善法堂論人天事。爾時。帝釋遙見頂生從遠而來。即出迎之。作如是言。善來大王。善來至此。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座。

        時。頂生王坐半座時。即有十種勝事映蔽諸天。何等為十。一者壽命勝天。二者容色勝天。三者名稱勝天。四者受樂勝天。五者王領自在勝天。六者形貌勝天。七者音聲勝天。八者香氣勝天。九者食味勝天。十者細觸勝天。

        大王。爾時。頂生與彼帝釋。形容相貌行動威儀等無差別。飲食衣服資生之具悉無有異。唯有視瞬為別異耳。而諸天等分別識知。天王人王二種之別。佛言。大王。甚奇希有。帝釋頂生人天既別。形容相貌等無有異。大王當知。福德之力其事如是。誰於福德而生足也。

        大王。爾時。頂生在忉利天無量千歲為增上自在。大王。爾時。頂生於四天下豪富自在。復於忉利天上豪富自在。帝釋分治猶不厭足。復作是念。我今寧可獨為天主。何用帝釋宜應退之。

        大王。爾時。頂生作是念已。從天退下還閻浮提。於阿踰闍城最上園中。王當下時。威光照曜遍閻浮提。一切諸方映蔽日光。亦如日出月無光明。日光在空無復光明。王光映蔽亦復如是。如日輪出映蔽月輪。頂生威光映彼日輪亦復如是。

        大王。爾時。阿踰城人出城遊觀。見彼頂生并及四兵。從天而退墮其園中。彼人見已怪未曾有。即入城中遍告城人言。今有天子并及四兵。從空而下。墮彼王最上園中。大王。爾時。城中王及臣民。辦具種種歌舞伎樂塗香末香。寶幢幡蓋花鬘瓔珞。身體衣服悉皆清淨。速疾出城詣彼園中。

        大王。爾時。頂生從天墮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當爾之時。一切人中所有莊嚴。最勝妙香用塗其身。悉至園中頂生王所。爾時。頂生耽著天中上妙資產。不能堪忍人中資具所有香氣沈惛在地。喻如生蘇醍醐投極熱沙中不得停住。爾時。頂生沈惛不住亦復如是。

        爾時。城中王及臣民內外人眾。見頂生王在彼園中沈惛在地。即便問言。天為是誰。爾時。頂生即告彼王及諸人民言。汝昔曾聞有頂生大王不。爾時。國王及諸人民咸皆答言。我昔曾從耆舊人所。聞有大王名曰頂生。不捨人身。將諸眷屬并及四兵而昇天上。爾時。頂生告諸人言。昔頂生者我身是也。我及四兵從天而墮。

        爾時。國王及城內外所有人眾。即以偈頌問頂生曰。


     我從舊人所  聞有威德王  號名曰頂生  極有大名稱 

     已身及四兵  從此昇天上  并及諸眷屬  法王如法治 

     人天勝王言  無常力所害  退天樂受苦  頂生者我是 

     諸人皆合掌  頂禮大王足  有何希有事  未來當傳說 

     從天而退者  受苦王說言  汝聽希有事  欣樂莫放逸 

     頂生大王者  統領四天下  受樂過天人  欲無厭致死 

     於其後宮內  七日雨珍寶  如法治天下  欲無厭而死 

     與彼天帝釋  分半座而坐  惡覺所惱亂  多欲故退墮 

     於其生死海  無智故沈沒  樂著五欲者  天欲無厭死 

     如渴夢飲水  不能除其渴  受五欲亦爾  終無有厭足 

     智慧諸眾生  斷除愚癡闇  彼智者知足  正觀諸有趣 

     智觀察有趣  慧見老病死  斷除諸渴愛  捨有趣無著 

     觀觸如火燒  便捨於渴愛  觀受亦如是  知受是非善 

     如擊眾音樂  根境界亦然  聖教中調伏  能捨根自性 

     一切五種入  從於名色生  識於中分別  則生於思覺 

     聖者作是觀  於趣有不著  智者慧滿足  證滅如薪盡 

     頂生向彼王  臣民說是已  示諸有無常  即便取終沒

 

  佛告大王。汝知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勿作異觀。莫生疑惑。我身是也。我昔曾為頂生王時。統領人天豪貴自在。貪欲無厭而取終沒。是故。大王。應捨豪富憍漫自在住不放逸。若能住於不放逸行。是人即能修諸善根。大王。若不放逸者。復能入於法界平等。大王。若人能離放逸者。成就利益。大王。有為無為界。非男非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王。當於此法安住自心。勿隨他教。

        大王。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菩提。大王。應當遠離一切豪貴。消竭一切渴海。倒憍慢山。遠離一切衰禍。於一切平等。非一切凡夫地。亦非聲聞之所能行。又非一切緣覺境界。乃是一切菩薩所行。一切諸佛正覺所證。王當安心。勿令散亂。

        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未來世一切世間天人之中。得為燈明為炬為光為船為導為師。得為商主為首為無上。自度度彼。自脫脫彼。自安安彼。自得涅槃。令他涅槃。大王。觀先際所經豪富自在。大王。當知諸根如幻。無有厭足。無能滿者。境界如夢不能令滿。

        大王。過去有王名曰尼彌。了達諸法如法為王。重不放逸。若所作事離諸放逸。大王。是尼彌王常觀三世平等。又觀一切諸法猶如三世平等。觀過去一切諸法遠離自性。觀未來一切諸法遠離自性。觀現在法亦復如是。遠離自性。

        大王。彼尼彌王觀一切三世法平等已。於諸法不生取著。彼尼彌王。觀一切世間為四顛倒之所顛倒。於不淨法中而起淨想。於苦法中而生樂想。於無常法中而起常想。於無我法中而生我想。見世如是。便作是念。世間則壞甚大敗壞。如此眾生。一切諸法自性空寂而不覺知。

        大王。爾時。尼彌王復作如是念。我當以四攝法攝諸眾生。若我四法攝眾生者。是諸眾生隨順於我受我言教。爾時。尼彌大王先作是方便已。即以四攝攝諸眾生。攝諸眾生已。尼彌大王即教人民。一切諸法平等。作如是言。汝諸眾生。一切諸法離於自性。若一切法離自性者。彼法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何以故。彼法自性無實故。若法離自性者。彼法亦不可說是過去未來現在。

        大王。爾時。彼尼彌王於彼眾生所。教是三世平等法已。彼諸眾生。八十千萬那由他無量百千眾生得無生法忍。

         大王。爾時。三十三天在善法堂。聚集而坐作是議言。善哉善哉。鞞提呵國人大獲善利是尼彌王。解了諸法如法為王。具足方便於顛倒眾生所。以善方便示不顛倒法也。

        爾時。釋提桓因在於餘處。去善法堂遠。即以天耳聞彼天說。聞已尋來詣善法堂就座而坐。既就座已問彼天言。汝諸天等在善法堂。何所論說。作是問已。時。諸天等報帝釋言。唯然。天主。聽我所說。我等向來集善法堂所論之事。說彼鞞提呵國人善得利益。是尼彌王解了諸法如法為王。具足方便。於顛倒眾生所。以善方便示不顛倒法也。所謂顯示諸法自性。

        彼諸天等作是語已。爾時。帝釋報諸天子作如是言。是尼彌王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善巧方便。汝等在此忉利天上。欲得見彼尼彌王不。爾時。諸天咸皆同聲作如是言。唯然。天主。我等在此欲得見彼尼彌大王。爾時。帝釋天主即告御臣名摩多梨言。汝當前來。可疾嚴備諸天千馬寶車。往閻浮提鞞提呵國尼彌王所。說如是言。此是諸天千調馬車。遣來迎王。唯願大王昇此寶車勿生怖畏。三十三天悉皆願樂欲見大王。若上車已作如是言。大王。我今將王從何道去。詣彼天上。為從住顛倒地眾生道而去。為從住不顛倒地眾生道而去也。

        爾時。摩多梨答帝釋言。唯然受教。聞此語已。即便嚴備千調馬車。自昇其上。從彼忉利下閻浮提。至鞞提呵國尼彌王所。語尼彌王。作如是言。忉利諸天今送千調馬車。王可昇車勿生怖畏。忉利諸天願樂見王。爾時。尼彌大王以無畏心便即登之。既昇車已。摩多梨作如是言。我今將王從何道去。為從住顛倒地眾生道去。為從住不顛倒地眾生道去。王即報言。汝可將我從彼二道中間而去。爾時。摩多梨。即將尼彌王。從顛倒地眾生所。不顛倒地眾生所二處而去。

        大王。爾時。尼彌王語摩多梨言。汝可少時停車而住。我當觀彼顛倒眾生所住之處。時。摩多梨即受王教。暫止馬車。爾時。尼彌王於少時間。令八十千萬眾生安住見實三昧中。何以故。是王於少時間。令如是眾住見實三昧中。此王善習不放逸行故。令此眾生住三昧者。於後悉得無生法忍。是時。摩多梨都不覺知王所為作。爾時。摩多梨又復將王到須彌頂。爾時。尼彌王。遙見青茂叢林。告摩多梨言。彼林定是不顛倒眾生所居之處。摩多梨言。大王。此是忉利諸天善法之堂。彼忉利天眾集在堂上欲得見王。惟願大王勿生怖畏。當昇此堂。

        爾時。尼彌王心不恐懼。便昇堂上。爾時。帝釋遙見尼彌王來。即作是言。善來大王。便分半座命王令座。時。尼彌王即就帝釋半座而坐。爾時。帝釋即以美言共相慰問言。大王。快獲善利。能令佛法熾然增長。爾時。帝釋向忉利天眾。作如是言。此尼彌王成就具足不可思議善巧方便。是王於少時間。能令八十千萬眾生住佛法中。然摩多梨都不覺知。

         爾時。尼彌王即為忉利諸天。廣說種種勝妙之法。利益天眾已。白帝釋言。我今欲得還閻浮提。何以故。於閻浮提為欲護持佛正法故。帝釋報言。今正是時。復勅御臣摩多梨言。汝可還駕千調馬車送尼彌王還歸閻浮。其尼彌王到閻浮提已。成就大悲善巧方便。令無量眾生安住佛法。

        大王。莫作異疑。勿生異觀。昔尼彌王者。我身是也。大王。當觀不放逸力難可思議。尼彌大王昇帝釋座尚無貪著。是故。大王。於佛法中當勤精進修不放逸。大王。何謂佛法。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爾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即白佛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顛倒見眾生者。即是其佛。大王。所言佛者。如實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大王。法界者不可顯示。但名但俗。但是俗數。但有言說。但假施設應如是觀。

        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

        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施設。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

        大王。是色自體。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鏡中像。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響聲。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陽焰。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聚沫無有堅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石女夢見生子。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

        如是。大王。一切法是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亦是如來境界。不共法亦是如來境界。不共一切凡夫境界故。是故。一切聲聞緣覺。不毀不讚。不得不失。非覺非不覺。非知非不知。非識非不識。非捨非不捨。非修非不修。非說非不說。非證非不證。非顯示非不顯示。非可聞非不可聞。何以故。大王。彼法無有如是法。可得扶舉。可得摧倒。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深觀此法勿信於他。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諸釋種得深信已。而現微笑。

        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大雄尊導師  為世現微笑  惟願世明炬  演說微笑事 

     十力一切智  何因現微笑  願說彼笑因  斷世諸疑網 

     佛為釋眾故  而現微笑瑞  為諸人天眾  速除諸疑網 

     得聞大雄說  世間離諸疑  其心皆欣喜  安住佛法中 

     世尊諸子等  得知微笑事  堅固住誓願  智慧必通達 

     唯願尊導師  斷除大眾疑  眾等除疑已  必得廣大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我現寂滅笑  馬勝當諦聽  我今如實說  釋種決定智 

     諸法不可得  釋種皆得知  是故於佛法  決定心安住 

     名稱大釋種  依於無所得  當得上菩提  曉知一切法 

     人中命終已  此釋種決定  得生安樂國  面奉無量壽 

     住安樂國已  無畏成菩提  能趣十方界  供養無量佛 

     安住一佛土  能供十方佛  愍諸眾生故  而求無上道 

     遊歷諸佛國  供養彼佛等  皆已神力到  隨佛所出處 

     無量僧祇劫  供養諸導師  以種種妙供  後當成佛道 

     一一成佛已  能度無量眾  令得成佛道  復化諸眾生 

     彼國眾生輩  皆當成佛道  彼諸世尊等  不度聲聞眾 

    一一諸佛等  俱壽一劫歲  彼佛正法住  無量阿僧祇 

     彼佛滅度後  大智菩薩眾  持法化於世  億歲阿僧祇 

     彼諸佛子等  教化無量眾  置於無上道  說法悉空寂 

     令住不放逸  修集空寂法  能得一切智  樂不放逸事 

     聞是釋種趣  世尊所說者  天人咸欣喜  志求於佛道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舍利弗。此是菩薩見真實三昧。汝當為阿毘跋智諸菩薩說之。何以故。舍利弗。此三昧不可得說。而如來於彼三昧中不得一法。若不得者。彼不可覺。若不可覺者。彼則不可說。若不可說者。彼則不可知。彼不可知者。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法。

        舍利弗。我今付囑於汝。此是菩薩見實三昧。應當受持讀誦廣為顯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經歷十劫修行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暫得聞菩薩見真實三昧。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真實三昧已。為一人說者。此人得福復勝於彼。若復善男子善女人。經歷十劫聞已為他解說。若復有人。乃至一剎那間。修此菩薩見真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

        是故。舍利弗。汝應以此菩薩見真實三昧經。為諸菩薩說教示修行。舍利弗。若修此菩薩見實三昧者。當獲無生法忍。舍利弗。於此會中。我所授記無上道中諸菩薩者。悉得安住此菩薩見真實三昧中。

        是時。一切諸菩薩。聲聞天人一切大眾。阿修羅乾闥婆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欣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菩薩見實會〉与晉-趙宋-日稱譯《父子合集經》為同經異譯。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皆是指當時的外道。

迦羅羅-遏浮陀-卑尸迦:

本會說:「是男子女人俱生染愛已。而便和合。以和合故而有歌羅羅。……以火力故。迦羅羅漸稠漸堅。迦羅羅漸稠漸堅故。名遏浮陀。遏浮陀以火力成故。名為卑尸迦。卑尸迦以火力成故。名為堅固。堅固為火成故。生於五支。如是如是。大王。彼水界為火界成熟。如是如是。彼水界漸稠漸堅故。成於肉團。」

*「迦羅羅」Kalala,亦譯作歌羅邏、羯羅藍等等,意為和合、凝滑、雜穢、無明等。指受孕最初七日間的胎位。也就是尚在胚胎狀態,是生命的開端,此後才發育成完整的胎兒。(見本經〈佛說入胎藏會〉及唐義淨《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

《雜阿含經》卷四九說:「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迦羅邏為初,迦羅邏生胞,胞生於肉段,肉段生堅厚,堅厚生肢節,及諸毛髮等,色等諸情根,漸次成形體,因母飲食等,長養彼胎身。』」

*「遏浮陀」arbuda,亦譯作頞部曇、遏部曇、頞浮陀等等,意指受胎後第二個七日之胎兒狀態。亦指胎內五位之一。因為此時胎兒形狀好像凝酪中生的皰結或稱水泡。此和在八寒地獄之一的地獄之眾生一樣,身形猶如泡沫,所以又是八寒地獄之一的名稱。

*「卑尸迦」:經說:「遏浮陀以火力成故。名為卑尸迦。卑尸迦以火力成故。名為堅固。堅固為火成故。生於五支。如是如是。大王。彼水界為火界成熟。如是如是。彼水界漸稠漸堅故。成於肉團。」也就是說,胎兒形狀已從「液狀」因「火力成故」長成「肉團」,固態了,故「名為堅固」。稱為「卑尸迦」。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卷77至79〈富樓那會〉             卷80-81〈護國菩薩會〉    

卷82〈郁伽長者會〉                 卷83-84〈無盡伏藏會〉

卷85〈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卷86-87〈大神變會〉        

卷88-89〈摩訶迦葉會〉            卷90〈優波離會〉

卷91-92〈發勝志樂會〉            卷93-94〈善臂菩薩會〉    

卷95〈善順菩薩會〉                 卷96〈勤授長者會〉

卷97〈優陀延王會〉                  卷98〈妙慧童女會〉-〈恆河上優婆夷會〉                

卷99〈無畏德菩薩會〉              卷100〈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善德天子會〉

*   *   *   *   *   *   *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

──後秦鳩摩羅什譯──

        〈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一〉

        〈菩薩行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俱。及大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

        爾時。慧命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欲少有所問。唯願如來垂愍聽許。佛告富樓那。隨意所問。吾當解說。令汝歡喜。富樓那言。我今為諸行上功德名聞高遠。常為眾生求安樂者諸菩薩摩訶薩故。有所諮請。

        爾時。富樓那以偈頌曰。

     行最上功德  名稱極高遠  淨戒樂法者  我問其所行 

     云何修治心  云何廣行施  云何度眾生  喜心常行道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是諸大士故。問如是事。菩薩云何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云何能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而說偈言。


     菩薩云何求  多聞如大海  於法得定義  能善知佛道 

     云何於一言  而解無量義  能以智慧力  通達一切法 

     多聞無窮盡  問難心不動  慈愍故說法  以斷眾生疑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今隨地智力請問如來。諸菩薩摩訶薩云何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而說偈言。


     云何離眾難  得值遇諸佛  得值諸佛已  速得清淨信 

     得無上信已  難捨而能捨  棄捨一切已  力行無礙道 

     云何樂出家  閑靜修空智  云何不逆法  願具答是事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等悉知佛已具足一切智慧。已度一切神通彼岸。於三界中第一高尊。得無有比微妙大智。於諸法中行無障礙。是故。我今請問是事。以偈讚曰。


     佛住上功德  已度神通岸  得無障礙智  我為勇猛問 

     善學一切法  功德最高勝  破闇生慧明  令眾悉歡喜 

     怨親無憎愛  無憂無欺誑  大戰勝死王  摧破魔軍眾 

     不執於刀杖  降伏諸怨敵  常有慈悲心  堅住清淨戒 

        世尊無諂曲  無慢無戲調  得證明解脫  功德中最勝 

     如本所行道  所得勝智慧  願今為我說  云何行得佛

 

  爾時。佛告富樓那言。善哉善哉。汝能諮問如來是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諸菩薩發心所行修集一切無量佛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今說菩薩  初發菩提心  常以勇猛力  樂行菩薩道 

     諸菩薩所行  種種深心行  於佛得受記  是事當略說 

     深心樂法心  無量無有邊  種種現諸行  不以一事成 

     喜心內充滿  而行於布施  施已心無悔  其意益歡悅 

     菩薩作是念  眾生常貧窮  無有多聞財  我當為求之 

     眾生常貧窮  皆由於懈怠  我當勤精進  從是得菩提 

     我當為眾生  加心行忍辱  惡言罵捶打  默受而不報 

     當念誰罵我  罵者不可得  罵詈瞋恨者  皆悉是空事 

     如是思惟已  心無有瞋恨  常修行忍辱  從是成佛道 

     眾生無善心  當為作世燈  令其得歸趣  無財足以財 

     眾生可愍傷  皆共行邪道  我當度脫之  令住於涅槃 

     眾生皆貧窮  無有智慧財  我得一切智  令其得充足 

     如是諸菩薩  為度眾生故  發心求菩提  行如是等願

 

  佛告富樓那。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示現其心。不住一法。所以者何。諸菩薩學一切法然後得道。菩薩有四大希有事。不見餘法勝此事者。何等四。菩薩能於懈怠眾生勤行精進。是名希有。能於強梁瞋恚眾中修行忍辱。是名希有。見諸眾生行於邪道。自勤正道。是名希有。為度眾生轉生死故。而以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希有。富樓那。此四希有。是名菩薩最大希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見懈怠眾生  勤心發精進  我不應效彼  行諸非法事 

     不應效瞋恚  瞋恚非佛道  常修慈悲心  菩提從是生 

     眾生樂邪徑  依止於邪徑  菩薩求正道  令眾住正道 

     見生死過患  一心求佛智  我得無上財  當度諸眾生 

     如是希有事  餘更無勝者  以是故當知  得離障礙法 

     設使燒身衣  頭然猶不救  懈怠心若生  即應速除滅

 

  佛告富樓那。菩薩有四法能生喜心。何等四。見諸眾生安處生死不能精進。自見其身在於佛道修行精進便生喜心。見諸眾生心常懈怠。自見其身在於佛法勤行精進便生喜心。見諸眾生瞋恨嫉妬。自見其身無有恚嫉常懷慈悲便生喜心。不見餘人勤行佛法與我等者便生喜心。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見眾生懈怠  已身行精進  是故此菩薩  自得歡喜心 

     見生死過患  而生厭離心  怖畏三界獄  勤心求捨離 

     眾生樂瞋恨  自住慈悲心  是故此菩薩  生歡喜悅樂 

     眾生所可作  皆所不應作  是故我當求  無有上佛道 

     是名真實智  諸佛所稱歎  我當學是智  眾生得歸趣 

     是故此菩薩  常得歡喜心  從有無空偽  當生真實法

 

  佛告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薩謙遜其心柔軟。凡見眾生常言善來。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與之共語言常含笑。二者。一心求法常樂諮問。勤求善利無有厭足。三者。當樂空閑遠離獨處。四者。自身安住佛菩提道。亦化眾生令住佛道。菩薩有是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具足柔軟心  常樂行慈悲  若與眾生語  謙下心和悅 

     常求佛所歎  甚深微妙法  常持清淨戒  樂行頭陀事 

     雖行頭陀法  亦行深妙智  是故此菩薩  離難值無難 

     常於諸佛所  諮問諸深法  是故智增長  不生諸難處 

     常樂在空閑  清淨行頭陀  是故此菩薩  離難值無難 

     諸有智慧者  親近此四法  能離一切難  得值遇諸佛 

     得值諸佛已  具足不壞信  能發上精進  以求於佛智 

     是故求智者  應當學正法  若能學正法  得佛道不難

 *   *   *   *   *   *   *

        〈多聞品第二〉


  佛告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何等四。菩薩求法。所謂十二部經。脩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憂陀那。尼陀那。如是諸經。本生經。方廣經。未曾有經。阿波陀那。論議經。求已誦讀。誦讀已正憶念。正憶念已如所說行。富樓那。菩薩有此初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於一切法中無所依止。雖入禪定而無所依。無所依故。於諸法中得不住智。得不住智已。於諸法中得無礙知見。何以故。富樓那。無法可貪作障礙者。菩薩有此三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以法因緣念佛及念佛法。是人以法因緣念佛念佛法時。不見有法可貪受者。是人不貪受故。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是人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於諸問難隨所問答而無有礙。菩薩有此三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成就無所得慈。於行無礙。無所得慈者不受諸事。何以故。富樓那。住此相者。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住彼相者。亦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住事相物相陰相入相界相。法相非法相者。亦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是故。富樓那。所有受相皆名邪見。菩薩悉滅一切諸相。修集慈心。眾生敗壞故相亦敗壞。相敗壞故事亦敗壞。事敗壞故見亦敗壞。菩薩爾時。壞一切法修集於慈。如是慈者名為無所得慈。如是無所得慈名為法慈。如是法慈名為佛慈。富樓那。何名佛慈。無作無壞是名佛慈。

        復次。富樓那。如實通達一切諸法。是名佛慈。世尊。云何名為如實通達一切諸法。佛告富樓那。所通達者。不言是法不言非法。何以故。富樓那。若言有法即是非法。若有無法無有非法。則於其中無有戲論。若無戲論是名涅槃。汝具觀之極遠極近。富樓那言。不遠不近。何以故。世尊。如是義者。無方無處無內無外。佛言。如是。富樓那。於法作數。世尊。於何等法為之作數。富樓那。如諸凡夫所著之法。如來不得不修不證不通達。如是法者為之作數。富樓那。是諸法數不為分別法故。富樓那。今為汝說。如是第一寂滅法者。能攝佛道。富樓那。當來有人欣赴世利。若聞此經不樂聽受。富樓那。我此菩提。汝等但以音聲章句。少知之耳。其中義趣汝所不知。此義玄遠不可言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能知義者  聞佛法憂苦  若能知義者  如來為作師 

     若人佛為師  是則求涅槃  無有諍訟心  能正思量法 

     此中無法生  亦無有法滅  無生無有滅  是諸法實相 

     若法無有生  即無有作起  是非與一異  此法中皆無 

     是名為涅槃  中無有滅者  若言極遠近  是二俱為空 

     若能知空者  即名知涅槃  若知涅槃者  是名我弟子

 

  富樓那。菩薩有此四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而不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常欲求多聞  諸佛所稱歎  能得定實義  是故如大海 

     能於一字中  及與一句義  於千萬億劫  說之而不盡 

     故當求正法  求已正思量  勿貪取法相  不貪佛所讚 

     憶念諸如來  及念於正法  不以貪競心  而求於導師 

     常於諸眾生  修行慈愍心  而不著眾生  散滅一切法 

     大名稱菩薩  修習如是法  疾得陀羅尼  多聞從是生 

     猶如虛空性  無增無有減  法性亦如是  無增無有減 

     我以智慧力  無量劫說法  所說無央數  猶亦不名說 

     盡諸眾生性  皆使得人身  普共行出家  多聞如阿難 

     陀羅尼菩薩  為是一切人  千億劫說法  智慧猶不盡 

     佛智慧無等  同虛空無量  虛空無生起  智慧亦如是 

     如龍不取水  而能雨大水  是水無住處  所雨無窮盡 

     菩薩亦如是  得此陀羅尼  諸法無住處  是緣說不盡 

     故應求多聞  求已正思惟  以法緣念佛  多聞從是生 

     慈普覆眾生  散滅眾生相  亦滅諸法相  多聞從是生

*   *   *   *   *   *   *

        〈不退品第三〉


  佛告富樓那。菩薩成就四法。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何等四。菩薩聞未聞法。思量義理不即言非。菩薩成就此初法者。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聞所未聞法  其心逮不逆  思量其義理  不即言非法 

     若聞於空法  常求其義理  是故智增長  佛道從是生 

     聞所未聞法  應求其義理  不退於菩提  智慧得增長 

     聞所未聞法  不隨惡慢心  不生於諂曲  生則非菩提 

     聞所未聞法  應求解其義  先雖未曾聞  一心應思念 

     是人求法時  能得聞正法  常值遇諸佛  不退失菩提 

     得見諸佛已  則能正問難  聲聞人得聞  咸以為歡喜 

     是人甚希有  能作如是問  我等尚無心  況能聞是事 

     聲聞稱希有  天神皆歡喜  諸佛稱其名  此是多聞果 

     若有所問時  佛答其所問  無量諸大眾  皆得大饒益 

     得聞是多聞  菩薩所問答  無量眾皆得  無上之法眼

 

  佛告富樓那。以是因緣。當知菩薩聞未聞法。信受不逆。正心思量不即言非。則能饒益無量眾生。

        富樓那。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富樓那。是一切功德光明王佛。壽八十億歲。其佛一會聲聞弟子。不受諸法漏盡解脫。恒河沙數此不可計。是諸阿羅漢皆得共解脫。菩薩眾數亦復如是。富樓那。其佛滅後法住六萬歲欲涅槃時。百億菩薩皆與神力。為護法故。悉遍百億閻浮提內。一一閻浮提各有一菩薩。富樓那。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滅度之後。諸弟子眾漸皆懈怠。不復誦持如是深經。諸法空經淨戒頭陀經。漸皆滅盡。以其不能讀誦說故。其法廣大有八百四萬法藏。一一法藏有六十八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一一修多羅中有三萬六千憂陀那。一一憂陀那中有七百六萬億偈。

        富樓那。最後末世法欲滅時。於此爾所佛法藏中。餘但有一修多羅憂陀那。時。有比丘法師名那羅延。於此閻浮提中。佛與神力。為護法故。是那羅延法師多聞廣博善能說法。嚴飾文辭義理明了。每常樂說所未聞法。當說法時。多有人眾違逆毀破。那羅延法師便作此念。是諸人眾所未聞法。聞不能信不樂聽受。若聽不解心不隨順。聞已違逆破壞出過。而作是言。此非佛語非大師教。所以者何。我等未曾從師和上聞如是經。又。諸長老比丘亦復不言從師和上展轉所聞。今諸比丘唯有一餘修多羅憂陀那。我今何不獨處閑靜。富樓那。那羅延法師作是念已。獨入深山。爾時。閻浮提中從劫初來。有六萬八千大城。城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莊挍嚴飾街巷相當。人民充滿豐樂安隱。其後續造八十四億小城。有廣七由旬或六五四三二由旬。其最小者廣一由旬。

        富樓那。爾時。閻浮提中有一大城名為安樂。中有長者名為闍匿。有一子名摩訶耐摩陀。是長者子在空閑處。有一天來為說偈言。


     汝當勤求法  求已正思惟  功德王如來  已記汝作佛

 

  富樓那。天說偈已。忽然不現。時。長者子即詣父所頭面禮足。作如是言。我欲出家。於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法中修習梵行。

        爾時。闍匿長者以偈答曰。


     我家多財寶  金銀無有量  閻浮提所無  我家悉具有 

     我所求財寶  為子受欲樂  云何行出家  為世所輕賤

 

  爾時。長者子偈答父言。


     我樂常求法  求已正思惟  不樂受富樂  當為世作佛 

     不須家業寶  我欲求少欲  所出之法財  今當行出家 

     諸佛出世難  佛說法亦難  我今值佛法  云何當捨離

 

  富樓那。時。長者子頭面禮父足。繞已而出。說此偈言


     設有一億父  及有百億母  猶尚不能遮  今我出家心 

     我捨身壽命  父母親族財  唯不捨佛法  當行出家求

 

  富樓那。時。長者子說此偈已。出家為道。即詣那羅延法師求欲聽法。時。那羅延法師即為演說所未聞經。時。摩訶耐摩陀比丘聞所未聞經已。問那羅延法師言。我於此經先所未聞。如是諸經。誰讀誰誦誰受持者。從何處聞。那羅延言。我以宿命善根因緣故。亦以一切功德光明王佛威神力故。如是深經自然在心。

        富樓那。是摩陀比丘聞說此已。加心思念。智力即生。以大智慧方便力故。難問那羅延法師。那羅延隨義答已。而作是言。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時。有一比丘問佛是事。如汝今問佛如是答。時。是比丘聞已歡喜。

        富樓那。是摩阿耐摩陀比丘復問那羅延法師。那羅延言。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時。有一比丘問如是事。如汝今問佛如是答。時。是比丘聞已歡喜。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語那羅延法師言。正士。昔日從佛聞如是幾問答事。那羅延言。置此勿問。是事難信。餘人身未證增上法亦復難信。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摩訶耐摩陀問言。正士。昔日從佛聞是幾問答事。那羅延言。置此勿問。不得已者。今當為汝譬喻解說。諸有智者譬喻得解。

        比丘。我於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所。得聞眾生之性多於地種。比丘。假使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皆盡其數。令得人身有智慧力。一一眾生於彈指頃。能起恒河沙等問。然其所問各各不同。比丘。如是展轉乃至十方無餘世界一切眾生。若一劫若過一劫。起此諸問。復有一人。能彈指頃起爾所人一切諸問。差別各異。如是一人。復盡一切無餘眾生。若一劫若減一劫。起種種問。於汝意云何。是所起問寧為多不。答言。甚多。非是譬喻所能得及。那羅延語摩陀比丘言。我今明了告汝。勿生疑悔。如彼一切無餘眾生。若於一劫若減一劫。所起疑問。我從佛聞一法門中所答多彼。如是二門三四五門十二十三四五十。乃至百千萬億門。

        比丘。我當略說。一切所有算數名字。無量無盡不可思議。過是諸數我盡誦持。比丘。此諸答者。悉皆總在一法門中。我悉知之。所謂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說是道句門句印句本事句金剛句重句不可動句難得底句。比丘。於一門中攝一切法。謂無作門。一切諸法一切諸句。是門為本皆入是門。一切修多羅憂陀那皆入門句。分別一字能入多字。

        比丘。如是能入七萬八千諸陀羅尼。是中有九萬二千諸根差別。是眾生行門中。有八萬億形色。於諸道差別。是諸形色我知其名。一一色中我知百名。如是二百名字三百名字。乃至知千名字。皆在閻浮提中。又。復過是十方佛國。其中所有各各緣各各名字我皆得知。舉要言之。佛所有力。於諸法中各各差別。問答差別。我皆知之。皆是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威神之力。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語那羅延法師言。唯願正士。還詣聚落城邑。隨轉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法輪。願受我請。我當衛護為受法者。那羅延言。且置勿說。今世比丘悉皆懈怠。集善法中無有深欲。摩陀復言。我從今日。當於善法深生欲心。為求是法不敢懈怠。

        富樓那。摩陀比丘即請那羅延。還入聚落令說正法。當隨衛護諮聽未聞。富樓那。爾時。摩陀比丘多為人眾供養恭敬。時人皆謂持戒智慧多聞最上功德無量。時。摩陀比丘入城邑聚落。稱讚那羅延法師。為令眾生入於正法。又使佛法普得流布。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多導人眾。使供養法恭敬守護那羅延法師。為聽法故。富樓那。其後。那羅延法師為摩陀比丘所守護已。後入城邑聚落。種種廣說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阿僧祇劫所修菩提。令普流布。如是。富樓那。摩陀比丘於百歲中。常隨那羅延法師。所問諸法。常是新異未曾重說。富樓那。那羅延法師得是摩陀比丘所護助故。使無量眾生住聖法中。無量眾生住佛菩提。

        富樓那。汝謂爾時那羅延法師守護法者善說法者。豈異人乎。即彌勒菩薩是。

        富樓那。摩陀比丘守護法師佐助勸請。以是福德力。命終之後。即生下方第十世界上眾佛所。於彼佛前問斷一切眾生疑經。佛時稱讚百千善哉。即為演說斷一切眾生疑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入必定。

        富樓那。摩陀比丘命終之後。復值須彌山佛。於彼佛前問攝出一切法經。時。佛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攝出一切法門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復值山王佛。於彼佛前問諸法門經。時。佛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一切法門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復值梵音聲佛。於彼佛前問請攝一切法經。佛時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攝一切法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富樓那。摩陀比丘如是展轉。所值諸佛值已問經。所度眾生。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若以劫若以過劫。說諸佛名。眾生所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可得盡。富樓那。是摩陀比丘凡所護持諸佛正法恒沙可數。是諸佛者。若現在世若已滅度不可稱計。是故。富樓那。當知菩薩摩訶薩聞未聞法思惟義理。得如是等大功德利。

        富樓那。汝謂爾時摩訶耐摩陀比丘於那羅延法師所。聞未聞法隨其義趣者。豈異人乎。即橋越兜菩薩是。時。摩訶耐摩陀比丘。守護正法聞所未聞。隨其義趣不著言辭。以是因緣值無量佛。值已聞諸深妙經。以是往昔善根因緣。今於我所。亦問攝一切法大海法門經。我為說時。無量眾生得大饒益。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事而說偈言。


     菩薩聞未聞  應思其義理  不應作是言  我昔未曾聞 

     聞所未聞法  正念思其義  是故慧增長  如海受眾流 

     多聞轉增上  智慧亦復爾  能問諸佛事  廣利諸眾生 

     集多聞如海  智慧不可盡  善能知章句  差別中第一 

     是故應當聞  所未曾聞法  求所未聞法  得如是果報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於求多聞深生欲心。於空閑處深生樂心。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已。為斷瞋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富樓那。何等是菩薩精進。菩薩云何修集精進。富樓那。若有菩薩。若於一劫若減一劫。若行若坐常發精進。富樓那。如是不名真實精進。有菩薩若於一劫若減一劫。修行淨戒。苦行難行具足頭陀。隨所緣事深生欲心。而離諸法實相。如是不名真實精進。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薩真實精進。諸佛所讚。世俗智者所不譏嫌。

  佛告富樓那。菩薩於所未聞。應深空法無有微相合第一義。如是深經不違不逆明了其義。勤發精進心不退沒。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是名菩薩真實精進。謂聞深經通達其義不違不逆。如是精進諸佛所讚。世間智者所不能訶。是故。富樓那。菩薩應發如是莊嚴。世間眾生不能得底。我於此中當盡其底。世間眾生所可沒處。我於此中不應沈沒。世間眾生所可畏處。我於此中不應怖畏。所以者何。我發莊嚴不與世合。為離世法故而發莊嚴。不以行世法故而發莊嚴。為不行世法故而發莊嚴。不為隨世法故而發莊嚴。為轉世法故而發莊嚴。

        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真實精進。菩薩成就此第二法。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求深法  常勤發精進  思量其義理  不隨於音聲 

     菩薩不隨言  知皆是虛誑  知諸法空故  但求於善語 

     若於千萬億  無量諸劫數  晝夜常行坐  加心行苦行 

     於所未聞經  不信非精進  能得深義底  不名為懈怠 

     如是精進者  諸佛所稱歎  世間不得底  菩薩得其底 

     世間所畏沒  菩薩不畏沒  勤心常欲求  空寂真妙法 

     空法中無畏  亦無有退沒  住我相法相  故生怖畏沒 

     散壞一切法  名為菩提道  勤心發精進  疾成多聞海

 

  復次。富樓那。菩薩善知五陰。善知十二入。善知十八界。善知十二因緣。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故。則能成就無依止智。得無依止智故。則於一切法不念不分別。以不念不分別為眾生說法。破一切見令拔身見。菩薩成就此第三法。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菩薩知五陰  十二入皆空  分別十八界  通達十二緣 

     不隨於五陰  知身是虛誑  於諸內外入  悉知其性空 

     如是知諸法  知已為人說  是故此菩薩  智慧轉高大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如所結戒。如所說戒。善能隨學無所缺犯。何等是菩薩學戒。學一切法是菩薩學戒。何以故。富樓那。菩薩學一切法得一切法智。以是法智得無分別慧。以是無分別慧能知一切事。云何知一切事。菩薩悉知一切內事。一切外事。一切內外事。

        富樓那。何故名內。內名凡所有受可貪著處。謂是內身從十二因緣生。是中但有世俗假名。所謂此眼此耳此鼻此舌此身此意。富樓那。是名為內。是法凡夫所貪著故。名之為內。作是言。我當得如是眼。不作如是眼。得如是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耳鼻舌身意。是中但以所起業緣。有果報生。是故名內。其中差別凡夫貪著。謂是眼是耳身鼻舌意。皆名為內。

        復次。富樓那。內名為二。此事虛誑。諸凡夫人貪著受取而生諍訟。富樓那。如來於此從本已來。如實知之而不貪著。云何如來如實知之而不貪著。如來於此法中不作歸。誰不作歸。謂是愛結。此眼不作歸。離眼不作歸。耳鼻舌身意不作歸。離意不作歸。何以故。富樓那。如來於法不得內不得外。是故。如來於此法中不作歸。如來是實語者。作是言。比丘。眼非汝等亦非他人。何以故。本體不可得故。何法是眼。是眼屬誰。何法是耳鼻舌身意。是意屬誰。何以故。本體不可得故。

        富樓那。眼者今當推撿。耳鼻舌身意今當推撿。於法無所貪受。何以故。若有受法則生苦惱。苦惱生故則無有樂。是故。富樓那。於法有受皆受苦惱。若受苦惱則不離苦。富樓那。是名推撿眼。推撿耳鼻舌身意。無有入處。何以故。富樓那。若有入處則有出處。是故。如來於經中說。眼是空無我無我所。本性自爾。耳鼻舌身意是空無我無我所。本性自爾。是性無性。如是無性無作無壞。

        富樓那。如是法性。若諸佛生若佛不生。是性常住。如來於諸法生知是不生。是故。如來是實語者。作是言。若有佛生若佛不生。是性常住。

        富樓那。云何名無生。云何名無生智。富樓那。諸法平等名為無生。道名無生智。苦盡名無生。道名無生智。是名如來說有二諦。謂世諦第一義諦。

        富樓那。如來所說苦相。即是說無相。云何名苦相。謂是無為相。無為即是無相。智者知無為是無相。富樓那。智者云何知無為是無相。謂知無為法空。知是寂滅。知是歸處。知第一利。知無熱惱智者如是知無為。於是智中亦不生相。

        富樓那。智者離諸相得第一義利。無作無壞。富樓那。若人有作即是壞。若無作則無壞。無壞相是空。無壞相是無相。無壞相是無願。富樓那。空法無有人作。無有人壞。無相無願無有人作。無有人壞。富樓那。是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壞相。何等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諸如來所不得是。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何等法是諸如來所不得。佛言。富樓那。一切法是諸如來所不得。世尊。以是故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耶。佛言。如是。富樓那。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而是菩提不名一切法。言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者。但是世俗假名言而說。不精進者難解難知。所以者何。不精進者不能修習諸法平等。若不平等則與佛諍。

        富樓那。何人不能修行平等。富樓那。一切世間行不平等。諸佛菩提是中無等亦無不等。富樓那。我以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經中說。一切諸法於正位中皆入必定。是名必定入菩提門。是故。富樓那。一切法皆是菩提。

        爾時。富樓那白佛言。希有。世尊。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定亦不定。亦入文字亦不入文字。亦入語言亦不入語言。何以故。世尊。我今從佛聞說是經。於諸法中普得決定光明。世尊。我今如是於諸法中得決定光明。於一事中知一切事。知一切事中知一事。

        爾時。佛讚富樓那言。善哉善哉。富樓那。汝能如是疾入諸佛一切法利。當知汝已曾於過去世供養諸佛。種諸善根。親近諮問。富樓那。我念過去。於此土地虛空分中。汝已曾於六萬八千諸佛所得聞是經。以是善根功德因緣。汝於諸法普得決定光明。世尊。若我已於若千佛所得聞是經。我何故乃不以一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富樓那。我念過去世。汝曾一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雜餘心而還退失。以是福德因緣。我今說汝於諸法師為最第一。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本作何罪障。於一劫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佛言。富樓那。隨逐依止惡知識故。又不能廣流布法故。汝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

        富樓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聲聞乘。何等四。菩薩親近惡知識故。能於善根增惡遠離。作是言。何用如是發菩提心。生死長遠苦惱無量。往來五道值無難難。值諸佛難。淨信復難。雖得值佛出家復難。汝今得值無難。勿復還失。汝於諸佛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輪轉五道。是人聞說是已心則退沒。於菩提道懈怠不樂。富樓那。菩薩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不聞應菩薩經。謂菩薩藏經。發菩薩心經。攝菩薩事經。應六波羅蜜經。以不聞故。不如說行。不如說學。是人不知菩薩何法應親近。何法應遠離。何法應受。何法不應受。何法是菩薩法。何法是聲聞法。如是不知不分別故。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反親近。是人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親近故。則便退失諸佛菩提。心弱懈厭癈捨本願。富樓那。菩薩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計得諸法。貪著吾我。行於邪見墮在邊見。沒在惡邪難可拔出。得聞深經應第一義。無有微相違逆不信。不能通達起破法罪。以是因緣。生在難處不得值佛不得聞法。不值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識。是人不見佛故不聞法。不聞法故不值諸佛所教導法。不值諸佛所教導法故不得善知識。不得善知識故。失無難處生在難處。在難處故離善知識遇惡知識。與惡知識共從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捨菩薩心。捨菩薩乘而便退轉。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習大乘行法。富樓那。菩薩有此第三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得聞如是等經。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沒但樂獨行。慳悋惜法心不欲說。不能以法廣攝人眾。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不能以法與他共同是人轉身。失菩薩心忘菩薩念。富樓那。菩薩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親近惡知識  懈怠於菩提  以是因緣故  失上菩提心 

     深生惡我見  墮在邊邪見  而起破法罪  生在於難處 

     生於難處已  則斷菩提心  忘失本憶念  是故失菩提 

     是人不得聞  生菩提心法  是心若增長  能成於菩提 

     得廣大妙法  慳悋不欲說  以是因緣故  退失於菩提 

     求大乘菩薩  應知是四法  若知此四法  菩提得以生 

     是故應遠離  如此四惡法  勤修行空法  得近善知識 

     得如是經已  不應慳悋惜  勤心為人說  從是生菩提

 

  佛告富樓那。菩薩成就四法。隨迴向菩提心不退失。隨迴向諸善根亦不退失。何等四。菩薩持戒清淨憶念。成就有念安慧。勤心精進而不懈退。成就多聞生慧。富樓那。菩薩有此四法。隨迴向菩提心不退失。隨迴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具持戒  所憶念深遠  勤心當精進  多聞莊嚴慧 

     菩薩常親近  如是之四法  隨心所起事  皆能得成就 

     是故應常持  淨戒勤精進  不斷憶念法  常勤求多聞 

     持戒淨生處  憶念能淨智  精進淨佛法  多聞生大慧 

     是故諸菩薩  當學是上法  學是上法已  當轉無上輪

 

  復次。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則能利益菩提。持戒則是利菩提法。忍辱則是利菩提法。精進則是利菩提法。多聞則是利菩提法。富樓那。是名四法利益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淨持戒  利益於菩提  精進及忍辱  多聞亦如是 

     清淨持戒者  所願皆得成  戒淨多利益  菩提不為難 

     菩薩行忍辱  身相智慧成  是故當行忍  求佛相智慧 

     精進亦復能  多利益菩提  常行精進者  菩提則不難 

     多聞亦能利  聞已得近法  遠離於非法  菩提則不難 

     四法是種子  從是生菩提  是故諸菩薩  應近是利法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得身色具足財物具足眷屬具足。終常不生諸惡難處。常值諸佛諸佛所讚。何等四。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眾生。富樓那。何謂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眾生。菩薩行慈於諸眾生起我救慈。見諸眾生身苦心苦。當作是念。我當勤行精進度是眾生。於生死苦是諸眾生。我應與樂。我應拔濟離生死苦於諸眾生應發是心。發是心已勤行精進。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富樓那。菩薩因般若波羅蜜。得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為菩薩般若波羅蜜。菩薩云何因般若波羅蜜勤發精進。

        富樓那。菩薩作是思量。何法名我。何法名我所。如是思量時。不見法是我。不見法是我所。作是念。作是念已。於此法中無我法無我所法。菩薩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眾生空。何以故。諸法中我我所尚空。何況眾生。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色陰空。色陰空故受想行識陰空。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諸陰空。諸陰空故知種亦空。謂地水火風虛空識種地種地種相空。水火風虛空識種識種相空。是種無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是法即空。富樓那。菩薩於此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諸陰空。知諸陰空故知諸種空。諸種空故知諸入空諸入空故諸入相空。諸入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法無作者無使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菩薩以是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空時。不見諸法本體可生瞋處。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知身空慈。眾生空慈。陰入種空慈。菩薩若能行如是慈。是名行一切法空慈。富樓那。是名菩薩行於大慈。如是。菩薩離我我所心深生欲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悲心。於諸眾生若有眾生。不知如是諸法實相。為令知故發大莊嚴。是名菩薩行於大悲我救故名慈。我作故名悲。菩薩成就如是大慈。能為眾生作救作歸。作舍作洲能作究竟。是故。菩薩應如是修行大慈。不貪著眾生亦不生瞋恨。是名菩薩眾生空慈無有瞋恚。

        富樓那。若菩薩因慈因離因空。能入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名菩薩常行大慈。菩薩如是通達諸法。諸魔魔民及魔所使皆不能壞。菩薩成就是初法者。能斷一切功德中縛。斷功德縛故得平等波羅蜜。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菩薩常如是  修慈而觀空  知陰入界離  是中無有我 

     我我所二法  決定不可得  為不得諸法  而修行慈心 

     不依止諸法  亦非不依止  是名諸佛道  諸不依止法 

     能得無上忍  忍諸法實相  諸法無生滅  能善通其理 

     諸有大智者  親近於是法  常得妙身色  亦得樂說辯 

     常得值諸佛  知諸法義利  是故此菩薩  得無為上道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精勤供養諸佛塔寺。敬心以好花香纓珞塗香末香幡蓋妓樂種種供具而以供養。菩薩成就此第二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以上妙  供養上智塔  花香及幡蓋  以求上智慧 

     以此功德緣  受身常端正  饒財多寶珍  眷屬具成就 

     必定於菩提  常安住於法  在在所生處  功德轉高增 

     諸王所恭敬  天龍神常念  一切諸眾生  亦皆共恭敬 

     若人供養佛  現在若滅後  所生得供養  常在無難處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常當勤心供養於法。云何名為法。云何名供養法。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止觀明解脫。三解脫門。盡智。無生智。是名為法。云何供養。於是法中如所說行隨順不逆。生欲精進具足修習。是名供養法。

        復次。富樓那。供養法法名。如是等經信解思惟。分別隨順心不違逆。是名供養法。菩薩成就此第三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常勤供養法  如所說中住  聞深空妙法  其心不違逆 

     故身常端正  亦得樂說辯  如我所讚法  以此轉高增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勤心供養如來聖眾。若花若香若以瓔珞。若以末香若以塗香。若以幡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若起僧坊若立園林。若經行處。若以浴池若以井泉。若以人使如是等餘供養具。種種供養如是聖眾。菩薩成就此第四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供養具  供養如來眾  以此功德緣  所生多財寶 

     身色常端正  亦得樂說辯  具足諸功德  智慧轉高增 

        供養正直心  無我我所者  以此智因緣  生處得供養 

     諸佛所稱讚  四法常親近  所生常尊貴  功德轉高增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八

──後秦鳩摩羅什譯──

        〈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二〉

        〈具善根品第四〉

  爾時。佛告富樓那。菩薩摩訶薩發於大乘。常當修習親近四法。則能具攝一切善法。亦能具足一切善根。何等四法。富樓那。善男子善女人發大乘心。修習親近行忍辱法。如是修行忍辱法時。如心平等故。則得平等波羅蜜。亦得一切眾生平等波羅蜜。是菩薩成就心平等波羅蜜智平等波羅蜜。若行若立。若坐若臥。若覺若睡。時有人來。若持屎瓶。若持毒瓶。若持沸湯瓶。若諸糞掃。若持火炭。若持屎尿。若持熱灰。搥其頭上。若搥其身。菩薩於此不應瞋恨。令心散亂而生忿恚。不應自言我有何罪。又不應以惡心視彼。但應一心求自利法。於所修事專心不捨。應當如是調伏其心。是人為以何因緣故。持此屎瓶毒瓶灰火來加我身。我身不以此物因緣而得痛惱。菩薩是時應如是觀眾因緣法。誰與此物。此物異誰。以何物與。是人如是如實思惟不見有法。誰是與者。誰是受者。何者是法。如是正念思惟觀時。此彼不可得故。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皆不可見。是菩薩不得不見一切法故。不生瞋恨。

        富樓那。若菩薩如是思惟。猶有瞋恨心起。復應如是正念思惟。何觸因緣使我身痛。是諸觸者為觸何處。為在於身。為在於心。若在身者。身如草木瓦石影像。無覺無知。非我非彼。若在心者。心無形色。念念生滅須臾不住。非我非彼。但以虛妄憶想分別。說言是苦是樂不苦不樂。我今不應生此虛妄憶想分別。我今應觀平等實相。我當修習賢聖所作。不應隨逐凡夫所作。何等為是賢聖所作。謂於諸法遠離解脫。我為遠離故學不為和合故學。如是虛妄憶想分別。是皆和合。為誰和合。為是貪欲和合。為是瞋恚愚癡和合。云何名為貪欲瞋恚愚癡和合。以身癡故。身見癡故。貪身見故。身受苦時瞋恚他人。是名瞋恚和合。有以身見癡故。貪身見故。不隨意故瞋恚他人。是名愚癡和合。若人如是三毒所縛。或起如是罪業因緣。諸佛不救。何況餘人。我應善觀諸因緣法觀於空法。菩薩如是隨順。正觀諸因緣法。不見有法。誰與誰受。以何物與。

        爾時。菩薩當作是念。一切諸法從眾緣生。自性本空定不可得。我當云何於無所得虛妄法中。得法作業而生瞋恚。起行因緣。我今應生無瞋恨心。修行無作無起無生之法。當觀空法不隨我心。我今應觀不作不起無生之法。不應依止起作之法。我應如實思惟諸法。我今不應於此虛妄無所有中。而強作法虛妄強作。謂是瞋恨。所以者何。依止法體則有瞋恨。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法本體可依止者。菩薩如是思惟諸法。其心寂然瞋恨不起。

        又。是菩薩若行若立。若坐若臥。若覺若睡。時有人來。以好美香末香塗香。以好名花散其身上。若以上妙香花瓔珞。膽蔔花鬘婆梨師花。鬘眾華瓔珞以覆其身。若以上妙細軟衣服。謂加尸衣。若拘攝衣。若拘珍婆衣。若憍施耶衣。若芻摩衣。若劫貝衣。若細欽婆羅。若細繒衣。以如是等柔軟細衣以覆其身。若以上妙繒蓋幢幡張施其上。若以諸天名花香妙衣珍寶瓔珞以覆其身。若以天上甘美飲食而以進上。菩薩於此種種供養。不應生愛令心貪著。不以此緣親附其人。隨順其意往來問訊。不應偏心而起愛著。菩薩於此應以等心。通達一切諸法平等。應作是念。我於眾生不應瞋恨。不應愛念。所以者何。憎愛二事俱是煩惱。我今於此不應生愛。應善通了諸法如實。所以者何。諸煩惱中愛緣所合此最為重。如是煩惱深徹骨髓。謂於能生結使法中愛心染著。所以者何。所貪著事若不隨意則生瞋恨。人皆自欲貪愛其身。有侵惱者則生瞋恨。

        是故當知。瞋恚則是染愛果報。貪著則是愚癡果報。我今當離染愛惡心。於諸法中無所貪著。我等不為貪欲故學。不為瞋恚故學。不為愚癡故學。我當廣學諸法真實。於諸法相如實觀之。隨所說中當如實行。但應依止業報因緣。於諸供養苦惱事中。當知皆是宿業行緣。是故。於諸隨順法中不生喜愛。違逆法中不生瞋恨。但應清淨其心無所忿恚。不令隨愛隨瞋隨癡惡法得生於心。

        富樓那。菩薩成就此初法者。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讚智慧  亦讚持戒者  稱揚行忍辱  亦常讚多聞 

     我讚行善法  慈心愛語者  為饒益眾生  隨宜讚眾德 

     我常訶五欲  瞋恨愚癡人  嫉妬慢諂曲  濁亂嬈眾生 

     懈怠嬾惰心  儱戾難與語  背恩無反復  小事發大恚 

     貪求於利養  我當得利養  不欲令人得  是等我不讚 

     小智於利養  自欲嫉彼得  於他家生苦  是等我不讚 

     為求得利養  轉易威儀行  此命非清淨  離我法甚遠 

     不修行道者  有此諸過咎  是等惡道緣  無一事可讚 

     不斷惡我見  貪愛心則多  貪愛心多故  勤求於利養 

     菩薩作是念  行忍益眾生  摧伏剛強心  疾得成佛道 

     我當行慈心  忍辱愍眾生  而知諸法空  從緣無所屬 

     何緣有諸法  是法興於心  妄想生瞋恚  不念則皆空 

     妄想生三界  相續身不絕  不分別妄想  則無如是過 

     常思量諸法  知皆從緣生  常觀諸法空  而能度一切 

     離戒苦眾生  憍慢所傷害  為說滅苦法  多有所饒益 

     若人從東來  南西北四維  執持屎毒瓶  以搥其頭上 

        我不生瞋心  誰與誰受者  何法名為我  觀以勤精進 

     不惡色視彼  何罪而見加  但發堅強思  慈心覆於彼 

     知是宿業緣  今受此果報  償已更不作  安住佛道中 

     餘人無有此  輕毀苦惱事  此必是業緣  雖久而不失 

     眾生在世間  常起善惡業  我今受此苦  當知是業緣 

     若還以惡報  後復受苦果  寧可以惡事  而加於彼人 

     當求無上法  求已為人說  度脫眾生類  一切諸苦惱 

     若人以香花  瓔珞供養我  不應生愛心  當習平等觀 

     憎愛則非道  常應行捨心  當正觀諸法  誰與誰受者 

     空與空受耶  內空外亦空  空無與無受  一切皆無我 

     空無有貪離  空無有煩惱  亦無有清淨  離垢淨是空 

     空中無分別  空中無諸性  空常空無相  是比清淨道 

     若使有人來  段段解我身  於中不生恚  知從業緣有 

     眾生起善惡  隨業自受果  我必先世惡  今受此苦報 

     今受此惡報  觀身如影像  水沫幻化炎  無空畢竟空 

     若人支解身  有人將養我  當念報恩者  不以為歡喜 

     利養不以喜  惡罵不瞋恨  二皆是障礙  非佛正真道 

     當離諸一切  貪愛瞋恚心  常當修空寂  悉斷諸障礙 

     忍辱十力本  諸佛神通原  無礙智大悲  皆以忍為本 

     四諦念正勤  根力覺道分  皆以忍為本  何智不修忍 

     我於波羅奈  轉無上法輪  亦以忍為本  諸佛常讚忍 

     汝等亦應修  空忍無生滅  諸法相常爾  乃得佛功德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能離五欲。常樂出家心順出家趣向出家。不貪五欲。得出家已離諸憒閙。遠處山林不失善法。菩薩成就此第二法。則能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心常樂出家  而能常出家  常樂在山林  增益功德處 

     親近在空閑  即離五欲著  此中無眾閙  失諸善法緣 

     無有諸語言  往來問訊事  空閑寂然快  諸佛所稱讚 

     是故諸菩薩  所應常親近  勿貪樂聚落  近生利養心 

     若得利養喜  失則生憂惱  此人供養佛  不名為供養 

     欲除如是過  當離諸利養  遠離在空閑  修習於空法

 

  復次。富樓那。菩薩常學求法。求已讀誦。謂求淨戒頭陀細法。不求多欲無厭足法。求滅貪欲不益貪欲。求破瞋恚不增瞋恚。求斷愚癡不益愚癡。求破憍慢不求起慢。求破我慢不求長慢。求斷我我所法。不求增我我所法。求無我法。不求依止我人眾生壽命法。常求能得大智慧法。不求退失大智慧法。常求為得無等慧法。不為求得小慧法。求得具足一切諸法。不求不具足諸功德法。求如是法。求已讀誦。思惟正觀。如所說行為人演說。不求世利。乃至不求稱讚善哉。教多眾生令住是法。

        富樓那。菩薩成就此第三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菩薩樂出家  持戒行頭陀  以是增智慧  智雨益終流 

     得是深淨法  正念思其義  於如所說中  能如所聞行 

     常以清淨心  為人廣解說  饒益諸眾生  心無所悕望 

     得諸功德味  自住是法中  亦令餘人住  是故增佛法 

     若於無量劫  所集諸功德  令皆現在前  攝入菩薩道 

     故應求深法  佛所稱讚者  常為眾生說  功德從是生

 

  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安住持戒頭陀法中。能具一切善根福德。

        富樓那。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彌樓揵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六十歲。一會說法八十億比丘得阿羅漢道。富樓那。彌樓揵馱佛滅後。法住五百歲。般涅槃後七日之中。諸大弟子皆亦隨佛入於涅槃。

        富樓那。是佛出於五濁惡世。如我今也。諸大弟子滅度之後。多有眾生皆作是念。沙門法中安隱快樂。我等何不各共出家。作是念已。咸剃鬚髮法服出家。出家之後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來白衣舍。二唯貪著利養自活。三長肌肥無有福慧。行是三事不修餘業。百歲之後諸大弟子皆悉滅盡。是等比丘多與白衣和合。佛諸深經持戒頭陀細行妙法。多皆廢捨不復讀誦。富樓那。當爾之時。諸比丘眾樂行五欲貪嗜飲食。

        爾時。國王唯有一子。名陀摩尸利。王甚愛重。時於靜處而作是念。彌樓揵馱佛為得何法。今諸弟子皆共放逸。與諸白衣所行無異。作是思惟疑時。有天神來至其所。隱身不現而作是言。王子。彌樓揵馱佛所得深法清淨決定。爾時。王子聞天所說。即作是言。彌樓揵馱佛所得深法清淨決定。其事云何。答言。王子。是法無色無受想行識。無陰界入。無有五欲。亦無欲心。彌樓揵馱佛得是深法清淨決定。為眾生說。

        爾時。王子復問天言。我等可得聞。是法不可得。解知如說行不。天言。王子。汝能一心勤行精進得之不難。

        富樓那。爾時。王子即作是念。今是天神開悟我意。我當出家求是深法。即詣父母。頭面作禮。白父母言。我今欲於彌樓揵馱佛法中出家為道。父母報言。汝今何用捨我出家。今諸道人於佛法中白衣無異。

        爾時。父母以偈答言。


     今諸比丘眾  放逸受五欲  耕種行販賣  白衣無有異 

     貧窮多苦惱  不能自活者  如是諸人等  求活故出家 

     汝今生王家  富樂受五欲  多諸珍寶物  何用出家為

 

  陀摩尸利王子以偈答父母言。


     我不求榮位  若得當捨離  我今唯欲求  佛法深淨戒 

     有天開悟我  勸進我出家  佛所說深法  我冀當得知 

     我聞天所說  心中大歡喜  佛法今欲滅  我當助護持

 

  父母以偈答陀摩尸利言。


     深經已滅盡  無有持誦者  汝今當何從  得聞佛深法 

     若於四眾中  有誦深義者  汝先從彼受  然後可出家

 

  陀摩尸利以偈答父母言。


     我今勤精進  淨戒行頭陀  遠處山林中  求佛深淨法

 

  富樓那。陀摩尸利說此偈已。頭面作禮辭行出家。父母默然不能制止。即詣比丘剃除鬚髮著袈裟受戒。以恭敬心問諸比丘。彌樓揵馱佛云何說法教諸弟子。我得聞已當如說修行。

        富樓那。諸比丘語陀摩尸利比丘言。我等不聞佛所說法。但隨和尚諸師所行。汝今亦應行如是法。爾時。陀摩尸利比丘答諸比丘言。汝等必從貧賤出家。是故。今者但貴衣食。所行如是白衣無異。汝等今應與我共求佛深淨法。

        時。諸比丘以偈答陀摩尸利比丘言。


     我等所為者  是事皆已得  衣食極豐足  免離王使役 

     安隱甚快樂  無敢輕慢者  白衣時苦惱  今皆無復有 

     是即名涅槃  第一快安樂  過是事以外  我皆不復用 

     我等多衣鉢  湯藥物甚多  白衣常給施  檀越家亦多

 

  富樓那。爾時。陀摩尸利比丘聞諸比丘說此偈已。心則悲惱涕零啼泣。詣餘精舍。復以是事問諸比丘。彌樓揵馱佛云何說法教諸弟子。我得聞已當如說行。諸比丘眾亦如是答。

        爾時。陀摩尸利比丘即便捨離此諸比丘。獨入山林幽遠之處。精誠一心欲求深法。先時。彌樓揵馱佛諸弟子中。有大弟子名為堅牢。修空閑行獨住深山。少欲知足心樂遠離。所作已辦。六通三明大阿羅漢。亦如我今摩訶迦葉。是堅牢比丘所住深山石窟壁上。書此偈言。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憶想妄分別  則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別  五欲則斷滅 

     邪念生貪著  貪著生煩惱  正念無貪著  餘煩惱亦盡

 

  富樓那。堅牢比丘石窟壁上書此四偈。陀摩尸利比丘經歷深山。見此石窟壁上四偈。見已讀誦。思惟其義。未久之間得五神通。至彌樓揵馱佛本所燒處。到已作禮圍遶三匝。結跏趺坐發誓願言。我不見佛不聞餘法不起於此。

        富樓那。彌樓揵馱佛所說經名八百千門。釋提桓因誦持是經。釋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愛法。從忉利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又與四多聞本句七種重句十四門句。陀摩尸利比丘聞已誦持。於諸法中得智慧明。彌樓揵馱佛所說清淨應空應離。諸深妙經自然在心。又。彌樓揵馱佛為現其身。及比丘眾并所住處精舍床榻大會四眾。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會悉令得見。

        陀摩尸利比丘於諸法中得智慧眼。從坐處起漸漸遊行。還至本國到父母所。為說清淨應空應離諸深妙經。稱揚讚佛法眾功德。

        富樓那。爾時。陀摩尸利比丘父母宮人大臣官屬。聞是法已信心恭敬。語陀摩尸利比丘言。唯願大德濟度我等。得於彌樓揵馱佛法中出家。富樓那。爾時。八萬四千人俱隨逐國王及王夫人一時出家。出家之後。皆號陀摩尸利語諸比丘眾。

       富樓那。是陀摩尸利比丘。還令彌樓揵馱佛法續復熾盛。使多眾生得住其中。是其宿命大慈悲心願護法故。於是陀摩尸利比丘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從國至國。遊行稱讚彌樓揵馱佛及弟子功德。又以清淨應空應離諸深經法。為諸眾生廣演解說。

        爾時。陀摩尸利比丘多為眾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名聞流布。富樓那。陀摩尸利比丘如是廣益諸眾生已後則命終。其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共和合。以一切香木為積供養燒身。共起塔廟縱廣十里。以眾花香末香塗香瓔珞幡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富樓那。陀摩尸利比丘臨命終時。願還生此閻浮提內。即得隨願生在王家。名為得念。於彌樓揵馱佛後第三百歲法中出家。以其本願宿命智故。諸門句陀羅尼句自然還得。以得陀羅尼力故。先未聞經能為眾生敷演廣說。不說前身曾所說者。

        富樓那。時。諸陀摩尸利比丘眾中。深智明利厚善根者。聞得念所說諸經。心皆隨喜信受恭敬。供養守護得念比丘。其中比丘無有威德鈍根者。頑鈍闇塞薄善根者。聞得念比丘所說新法。不信不受違逆說過。作是言。如是等經。我等不從和上諸師所聞。本亦不從陀摩尸利大師所聞。富樓那。其中深智依止義者不隨語言。以依義故心不違逆。不違逆故則護彌樓揵馱佛法。恭敬守護得念比丘。富樓那。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八十那由他人。隨順得念比丘所說經法。

        富樓那。時。陀摩尸利諸弟子眾別為二部。一名陀摩尸利諸比丘眾。二名得念諸比丘眾。得念比丘不說我是陀摩尸利。所以者何。陀摩尸利比丘人皆謂得阿羅漢道非是菩薩。若自說者人則疑惑。得念比丘人皆知是菩薩非阿羅漢。富樓那。得念比丘如是廣利諸眾生已後復命終。諸弟子眾。以一切香木為積供養燒身。四眾普集。為欲供養大師菩薩。共起塔廟縱廣五里。以眾香花末香塗香瓔珞幡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富樓那。得念比丘臨命終時。還復願生此閻浮提。隨願得生大長者家。名為耶舍。以本願故得識宿命。於彌樓揵馱佛第四百歲。始年七歲出家為道。得諸陀羅尼。陀羅尼力故。能為人說所未聞經。於是得念諸比丘眾。陀摩尸利諸比丘眾。其中厚善根者。得聞耶舍所說諸法。心大歡喜皆得法樂。富樓那。是諸比丘。依止於義不隨語言。是故。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應空深經。合第一義信受不逆。能受持誦如所說行。

        富樓那。中有比丘頑鈍闇塞薄善根者。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所未合第一義應空深經。不信不受違逆毀壞。而作是言。如是法者。我等不從和尚諸師所聞。亦復不從得念菩薩大師所聞。富樓那。諸從耶舍比丘。聞法歡喜心信受者。皆為陀摩尸利比丘。得念比丘等憎嫉輕慢不聽住止。不共讀誦講說經法。反更謗言。此非佛法非大師教。

        富樓那。爾時。耶舍比丘廣宣流布彌樓揵馱佛法。從一聚落至一聚落。為眾生說多所饒益。教化八十億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舍比丘所饒益如是後復命終。其諸隨逐耶舍比丘有七萬人。為耶舍比丘起七萬塔。以眾香花塗香末香瓔珞幡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富樓那。耶舍比丘臨命終時。還復願生此閻浮提。命終之後即得隨願復生王家。生時諸天發大聲言。今王所生多益眾生。即隨此聲字為導師。至年十四。於彌樓揵馱佛法第五百歲出家學道。是導師比丘廣誦經書。多聞深入文詞清辯善巧說法。富樓那。是導師比丘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從國至國。流布彌樓揵馱佛法多所饒益。爾時。陀摩尸利得念耶舍諸比丘眾。皆來合集造詣導師欲共毀破。爾時。導師比丘知諸比丘來。作是言。汝諸比丘問難何事。以何事問。云何而問。諸比丘等聞是語已。憂愁不樂默不能答。不能障礙導師比丘。

        富樓那。隨此菩薩壽命在世。佛法熾盛。隨其終後佛法則滅。是導師比丘末後惡世法欲滅時。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從國至國。為多眾生敷說清淨應空深經。化八百萬人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命終皆生天上。富樓那。是導師比丘所益如是。今夜命終明日夜法滅。富樓那。彌樓揵馱佛法滅故。諸深清淨應空經法皆悉滅盡。富樓那。如是菩薩摩訶薩以是深經守護佛法。能自具足善根福德。

        富樓那。是導師菩薩命終之後。即生彼土上方第十世界。時。彼佛號善眼多陀阿伽陀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即復出家。宿世善根福德因緣。深慧明利辯才無盡捷利無礙。是導師比丘於善眼佛法中。八萬四千歲修諸善法。命終更生值第二佛。號日增肩。於是佛所出家修集善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還生此土。復值後佛。號不空行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於佛法中復行出家。七萬歲中勤修善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名首羅不空行。佛授其記言。我滅之後。是首羅比丘當得作佛。號無礙眼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富樓那。菩薩成就是第三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聞甚深  清淨決定法  身自能安住  亦復教餘人 

     世間不得底  菩薩而不沒  住於淨戒中  廣利諸眾生 

     本事及譬喻  示眾以佛道  諸佛之所說  此是決定法 

     菩薩能行利  亦能利眾生  守護諸佛法  教眾以菩提 

     眾生如法事  菩薩皆為作  教眾以佛道  是則近菩提 

     護持諸佛道  亦廣利眾生  諸天龍鬼神  大人所敬養 

     是故聞清淨  諸空深妙法  一心應思求  是則智增長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具足諸行。諸行具故則能具足善根福德。何等為行。富樓那。菩薩親近善知識。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何等為菩薩善知識。菩薩所從聞如是經及教化方便。諸佛阿羅漢及有深心求佛道菩薩。皆名菩薩善知識。菩薩成就此第四法。則能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說諸菩薩  所當應行法  施已心歡喜  無有諸悔恨 

     云何為歡喜  謂樂悉遍身  常以此喜心  而行菩薩道 

     菩薩所布施  迴向於菩提  饒益諸眾生  自利無有量 

     若見有乞者  心生於佛想  念是人今來  施遺我佛道 

     我因於是人  得淨佛國土  是人示我佛  教化我佛道 

     我今值此人  快得大吉利  歡樂遍滿身  更不樂餘事 

     若有人來詣  遙見而問訊  仁者須何物  我當盡相與 

     若言無所須  菩薩亦歡喜  為欲教化我  故言無所須 

     此賢以所樂  少欲知足法  今來開悟我  使得菩提緣 

     我今因此人  復得教以法  汝言無所須 是語為善哉 

     若言須此物  以是可與我  菩薩若有者  歡喜言汝取 

     若行布施已  於後無所悔  以念佛道故  心常得歡喜 

     布施已迴向  眾生皆有分  普令無所乏  盡使得知足 

     若行菩薩道  眾生聞我名  自然知止足  不生慳貪心 

     今我國眾生  順道皆知足  捨諸五欲著  皆樂行出家 

     如是無量行  以施而迴向  願常行布施  眾生亦效我 

     菩薩行布施  以慈覆眾生  一切諸世間  無有如是樂 

     如大富長者  多財饒珍寶  唯正有一子  積年久遠行 

     長者聞子還  歡樂遍滿身  久別而今歸  便若如更生 

     菩薩見乞人  其心大歡喜  長者歡喜分  十六不及一 

     若得施行已  心則大歡喜  慈心所生樂  此樂無有比 

     如王治罪人  勅使支節解  殺者將殺處  舉刀垂當下 

     王恕賜榮位  是人大歡喜  猶不及菩薩  施貧得歡樂 

     菩薩行道時  不求於福田  有乞則便與  故得大歡樂 

     菩薩若值佛  羅漢辟支佛  敬心知難遇  故往供養施 

     菩薩有威德  明利心調順  樂功德求道  供養佛及眾 

     不以深恭敬  奉事諸天神  唯除於諸佛  及諸佛弟子 

     若有辟支佛  自然得涅槃  亦行而供養  有是諸功德 

     菩薩亦能知  福田善不善  世間諸智者  不敬惡外道 

     安住持戒品  慈心覆眾生  精進無有比  忍智多聞廣 

     行是諸功德  於世為高尊  能證佛菩提  轉無上法輪 

     菩薩能修行  如是上四法  一切諸善根  悉皆現在前 

     無量億數劫  所修諸功德  悉皆攝入此  所行菩薩道 

     是故諸菩薩  應常修慈心  出家處山林  樂在空閑處 

     常求諸清淨  甚深決定法  具足菩薩行  以此自增長 

*   *   *   *   *   *   *

        〈神力品第五〉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從身一一毛孔俱放百千萬億光明。又從一一毛孔出如須彌山等大猛火炎。又從一一毛孔出恒河沙等諸佛說法。時。會大眾普見如是大神通力。爾時。世尊現神力已。還復如故。語富樓那言。汝見如來從諸毛孔出是神力不。已見。世尊。富樓那。如來常有如是神力無有休廢。今諸弟子但知如來在此說法。而我實於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常作佛事無有休息。亦於十方世界如是說法。富樓那。若人實語。何者是無等等無比人。兩足福田極深難測。無邊行者舉足一步。一切眾生不能得知不能思量。何心何行舉足下足。當說我是。富樓那。一切眾生不能思量。如來為以何思何心何行舉足下足。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世尊以何思  何行舉下足  動不動眾生  常不知此事 

     神通力無量  行處亦無量  功德無量故  第一極高尊 

     大神慧無量  無能盡知者  假令一切人  智慧神通力 

     皆如舍利弗  及與目揵連  亦不能知我  舉足下足事 

     正使一切人  皆作辟支佛  不知我一步  況餘深佛法 

     假無量日月  合為一日輪  不能及如來  一毛孔光明 

     假使七萬億  那由他世界  日輪縱廣等  遍照無量土 

     如是諸大日  如十方恒沙  合以為一日  一光如須彌 

     如是諸大日  常照十方界  比於佛光明  不現如焦樹 

     是諸大日光  不能徹樹葉  諸山河石壁  皆悉能障礙 

     如來光所照  一切須彌山  鐵圍金剛山  徹過無有障 

     光明神通力  威德無有量  誰見不發心  唯除於不信 

     眾生見如是  光明大神力  多發無上心  我等亦當得 

     時佛則微笑  阿難即問訊  世尊何故笑  無礙智願答 

     時佛答阿難  眾生今見我  所現大神力  發心願作佛 

     眾中三萬人  願護持是法  我等於佛後  讚誦如是經 

     是人我滅後  得聞是經法  中時及後時  聞已如說行 

     發道心者難  深樂佛法難  後世能持誦  是等經復難 

     千萬億數劫  諸佛出甚難  於後末世中  說是經復難

 

  爾時。佛告阿難。我以如是等經倍囑累汝。所以者何。閻浮提內。隨有如是菩薩藏經則有佛法。阿難。如是等深經滅故如說行法亦滅。如說行法滅故佛法則滅。阿難。汝今當以第一供養具供養於我。云何為弟子以第一供養具供養於我。汝心勿謂名花好香末香塗香。幡蓋瓔珞衣服妓樂。讚歎如來為上供養。阿難。如是不名第一供養。若人得聞如是等深經。受持讀誦如所說行。是名以第一供養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佛。何以故。諸佛皆共供養恭敬尊重於法。不貴世間諸供養具。

        是故。阿難。今以此經鄭重殷勤囑累於汝。何以故。阿難。我學如是等經。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過去諸佛本行菩薩道時。亦學如是等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未來諸佛亦學如是等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現在十方世界諸佛。本行菩薩道時。亦學如是等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轉法輪。是故。阿難。是菩薩藏經名為轉法輪經。當奉持之。

        我於波羅奈國梨師山鹿園中。與聲聞弟子轉於法輪。阿難。我今於此竹園中。轉此菩薩藏經不退轉輪。斷一切眾生疑。阿難。過去諸佛亦皆於此虛空地。分說是菩薩藏經。未來諸佛亦皆於此虛空地。分說此菩薩藏經。我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於此虛空地分說此菩薩藏經。是故。當知。此地是佛大塔。天人世間所供養處。

        阿難。此地獨有不共功德。所謂過去諸佛於此說諸深經。阿難。所有貪欲瞋恚愚癡眾生。入此竹園不發貪欲瞋恚愚癡。阿難。如來雖住諸餘精舍。而皆無有如是功德。何以故。阿難。今此迦蘭陀竹林。畜生入者不發婬欲。眾鳥入者非時不鳴。摩竭洴沙澆頂大王昔初登位。與諸婇女入此園中共相娛樂。入以自覺。心無婬欲娛樂戲事。諸婬女眾亦皆自覺。心無有欲不樂戲樂。時。王歡喜每作是念。願世有佛出於我國。我當得見。見已心信信已供養。當以是園奉上於佛。佛於中住我當聞法。何以故。可供養者應住此園。非五欲人所應得住。

        阿難。洴沙王入此竹園生是善心。皆以過去諸佛住此園中說此菩薩藏經。是故。此園所有功德不與餘共。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禮敬。阿難。是園無有虺蛇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無復毒心。亦是竹園不共功德。我若百歲稱說此園所有功德。猶不能盡。何以故。阿難。今此竹園精舍成就無量功德。餘處不爾。阿難白佛言。我本不知竹園乃有如是功德。世尊。我本不欲為佛侍者。我今懺謝如是過罪。佛告阿難。汝初於法得法眼淨。爾時已為除滅是罪也。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九

──後秦鳩摩羅什譯──

        〈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三〉

        〈大悲品第六〉

  爾時。大目揵連作是念。希有。世尊。世尊成就如是大悲。善能解說諸菩薩事。所以者何。菩薩具足修集佛法。為無生滅示悟眾生。

        爾時。佛知目連所念。而告之曰。如是如是。目連。諸佛成就大悲之心。若我弟子聞說此悲具足義者。心則迷悶無所復樂。目連。且置如來大悲。若我具說為菩薩時所有大悲。汝亦迷悶無所復樂。

        爾時。目連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本行菩薩道時大悲少分。佛告目連。汝今諦聽。善念持之。當為汝說本行菩薩道時大悲少分。當以譬喻解說其義。本行菩薩道時。所行大悲說不可盡。而是大悲依於四事。何等為四。是菩薩大悲。菩薩隨所住悲能修佛法。名為大悲。目連。我本於眾生有如是大悲。有如是大願。所有眾生於阿鼻大地獄受諸苦惱。黑繩大地獄僧伽陀地獄活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炙地獄大炙地獄。我常代此眾生受諸大地獄中苦。乃至罪畢受諸苦時心無憂悔。目連。若可有是因緣得度眾生。我能盡代。令諸眾生出大地獄。我代受苦一入地獄。盡諸眾生所作罪業。我於爾時心無憂悔。

        目連。我發如是大願。精進諮問有智。所謂佛及弟子。可有如是道理因緣代受苦惱。令諸眾生出地獄不。目連。智者聞已。但為我讚說多聞。深發道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讚說親近善知識。目連。我聞是已大發精進。為求法故深生欲心。求得成就諸佛大法。勤行精進具諸波羅蜜。深行忍辱。

        目連。我本云何深行忍辱。本為菩薩時發如是心。十方所有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假使是諸眾生。盡得人身來詣我所。作是言。仁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多所乏短。五欲樂具資生之物。汝若不能悉與我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眾生時皆惡口。苦切罵詈妄說過惡。不稱意故以刀杖瓦石加害我身。我於爾時不應生恚不應悔退。我應如是調伏其心。是諸眾生愚癡。不知起愚癡業。若我於此愚癡眾生起瞋恨者。與此何異。此不入道。我入善道。我今於此眾生忍受諸苦。不起瞋業。心當如地等受好醜。目連。我本深行如是忍辱。

        復次。目連。我常長夜於一切眾生如視一子。如大長者饒財巨富。多諸珍寶奴婢人使。行百種戒。求得一子。深心愛念情無厭足。目連。是長者於子常求好事。常與好事。常與利益不與衰惱。如是。目連。我常長夜於諸眾生視如一子。我常長夜為諸眾生求諸好事。而以饒益不與衰惱。

        目連。我於長夜失道眾生邪道眾生。示以正道令住正道。目連。以是因緣。當知如來長夜於諸眾生深心愛念視如一子。

        目連。於過去世有賈客眾。夜行失道入於邪徑。夜黑闇故不知所趣。皆作是言。我等失道。無救無歸無所依止。誰諸眾生。若天若龍若夜叉神。若人非人。示導我等令得正道誰能憐愍饒益我等。於此夜闇邪隘道中。與我光明。

        目連。爾時。空林澤中有外道仙人草菴中住。於夜闇中聞諸賈客悲喚音聲。而作是言。今諸賈客夜闇於此空林中失道。若我不救則為非理。是諸賈客或為虎狼師子大象野牛諸惡獸等惱害奪命。目連。仙人即時以大音聲告諸賈客。汝等勿畏。我今相救。當作光明示汝正道。爾時。仙人安慰告諸賈客已。即以疊衣纏裹兩臂。以油遍灌以火然之。與諸賈客光明示道。目連。時。諸賈客皆作是念。今此仙人甚為希有。為我等故不惜身命。目連。時。是仙人以臂光明。照示賈客道已。於諸眾生悲心轉增。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邪道眾生為作法明示以正道。

        目連。我於爾時雖然兩臂。身心不異。何以故。目連。深心菩薩於求他利不貪身命。以淨心布施因緣。臂還平復無有瘡瘢。諸賈客等即得正道。至天明旦。見仙人兩臂無有瘡瘢。生希有心。今是仙人有大神力。能於竟夜然其兩臂。為照我等使得正道。然其手臂都不燒然。必成大行必有大德。

        目連。時。諸賈客語仙人言。善哉。仙人。能為第一難行苦行。今以是行欲願何事。仙人答言。諸賈客。我以此事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度汝等。於生死苦邪道眾生為說正道。時。諸賈客心大歡喜。皆作是言。我等當以何事報此仙人。仙人言。汝等當共專行善法慎勿放逸。諸賈客言。敬從所誨。諸賈客等恭敬歡喜於是別去。

        目連。汝謂爾時外道仙人為諸賈客然臂照道。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諸賈客者。今千二百五十比丘是。目連。如來長夜怖畏眾生施以無畏。邪道眾生示以正道。無眼眾生令得淨眼。病重眾生能治令差。以是因緣。當知如來長夜於諸眾生深有大悲。

        復次。目連。過去久遠。於此閻浮提中大病劫至。眾生普為大病所惱。爾時。閻浮提王名摩醯斯那。有八萬四千大城。王於此中威勢自在。時。王最大夫人懷妊。若以身手觸諸眾生病皆除差。月滿產男生已即言。我能治諸病人。又亦生時。閻浮提內諸天鬼神皆共唱言。今王所生便是人藥。以是音聲普流聞故。字為人藥。時人皆將病人示此王子。諸病人至王子手觸。若以身觸即皆得差。安隱快樂。如是展轉閻浮提內。皆將病人以示王子。王子手觸病皆除差安隱快樂。目連。人藥王子於千歲中。如是治病後則命終。命終之後諸病人來。聞其已死憂愁涕泣。誰復度我病痛苦惱。諸病人言。人藥王子於何燒身。問知所在趣其燒處。出骨擣末以塗其身。即皆得差。作是唱言。人藥王子於今猶能治諸病人。目連。如是因緣治諸病人骨漸消盡。骨盡之後至然身處。取地灰炭各塗其身病皆得差。目連。如是人藥王子。於大病劫以是方便治諸病人。

        目連。汝謂爾時人藥王子。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我於多病苦惱眾生無救無依。療治其病。我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智慧藥治諸眾生。畢竟盡苦。目連。我為眾生受身。隨可饒益即便饒益。目連。以是因緣。當知故為眾生受身而作饒益。

        復次。目連。過去久遠我曾獨行。時。有惡獸來奪我命欲噉我肉。我臨死時心發是願。我今死後。當生於此空林澤中作大畜身。若諸惡獸奪我命者。悉皆令得充足飽滿。所以者何。是諸惡獸常害小蟲以噉其肉。多起殺罪而不飽足。我時發願。當生於此作大畜身。令諸噉肉飲血眾生皆得飽足。即時死已於中化生作大畜身。令諸惡獸飲血噉肉皆得充足。如是展轉百千萬億那由他世。故為受身饒益眾生乃至一劫。目連。若我自說本行道時。飢渴眾生以身血肉施令飽滿。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不可盡。目連。我本如是於諸苦惱眾生深生悲心。

        復次。目連。過去久遠我念本身。見諸苦惱眾生即作是念。我今不應捨而不救。即至其所而問之言。汝有何苦何所須欲。答言。仁者。我等今者甚大飢渴。我聞是已即語之言。汝等今須何等飲食。答言。我等唯欲飲血噉肉。若能以身血肉與我。我則快樂無復病痛。我即許之。便自割肉出血與諸眾生。目連。我於爾時心無悔惜。不愁不沒。但作是念。我今割肉亦滅爾所生死苦分。我常長夜樂如是施。如是施已深得歡樂。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於諸眾生深有大悲。

        目連。我念過去時。世有王名為大力。有大德力厚種善根。時。大力王而作是念。我今何不設大施會充滿眾生。作是念已。設大施會恣所求欲。須食與食。須飲與飲。有須衣服臥具。金銀寶物。車乘錢財。有須車磲馬瑙頗梨琉璃珊瑚虎珀等寶。悉能與之。花香瓔珞塗香末香。繒綵幢蓋。男女大小奴婢人使。象馬牛羊田地產業。皆悉與之。目連。是大力王如是大施。爾時。帝釋而作是念。我今何不與此國王作障礙事令其不果。時。即自化作婆羅門。往詣王所而問王言。今大會中何所布施。答言。婆羅門。我所有物悉以布施無所愛惜。婆羅門言。汝所志願。我今所乞能見與不。大力王言。我既發言所有盡與。婆羅門言。王如是者。我今須王身分。王便念言。是婆羅門不須財物。今來直欲破我大施。我若不以身分與者。我則自破大會施事。作是念已。語婆羅門言。與汝身分截取持去。婆羅門言。大王今者作如是語將無悔耶。大力王言。我心不悔。但以今者多有乞人四方來集。我皆應使悉得滿足。婆羅門言。我今一人尚不充足。何論餘人。目連。時。大力王即以利刀自割其臂與婆羅門。汝可取是一臂。目連。其大力王自割臂時。心無變異無有悔恨。如是一心布施故。能捨一切故。臂還平復。時。大力王以刀割身分與婆羅門。與已還生。目連。爾時。帝釋以是因緣。天福則盡。心熱苦惱大喚。現身即墮阿鼻大地獄中。

        目連。汝謂爾時大力國王以身施者。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爾時。帝釋欲障礙我大施會者。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調達是。目連。是時。調達癡人生嫉恚心。欲障我施而不能壞。墮大地獄。我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設大法施。調達癡人猶生恚嫉。貪利養故。謀合人眾欲共殺我。我時經行在於耆闍崛山下。自上山上機關發石。自破善根於我生惡。自失利養豪尊勢力。身墮阿鼻大地獄中。目連。我於調達癡人無有身口意惡。而於長夜以我為怨。世世障我修集善法。而亦不能障我行善。我常長夜慈悲覆潤。而不能使以我為親。目連。調達世世不識我恩。我今舉手。如調達等。亦復不識天人世間阿修羅恩。如是等人入邪定位。

        目連。調達於後臨入阿鼻大地獄時。於我乃生深實好心。此亦是如來威神之力。調達第一不知恩義。臨入阿鼻大地獄時。聞大聲言。癡人調達瞋恚於佛不可殺人。而欲橫起殺害因緣。以是罪故。今墮阿鼻大地獄中。聞是大怖心即摧伏。而作是言。我今唯以肉骨一心歸命於佛。心即得樂於佛生信。作大音聲。即入阿鼻大地獄中。以是因緣後出地獄得生人中。出家學道得辟支佛。號曰骨髓。目連。我今授調達記作辟支佛。則為已度於生死苦。目連。我度調達如我本願。所以者何。我於先世要度調達。我當度汝餘無度者。目連。調達但於我所種涅槃因緣。不於餘種。調達從是已後。亦復不於餘種善根。但於我所信心清淨。言歸命佛。以是善根因緣。後得辟支佛道。

        目連。我常長夜於諸眾生如父母想。愍其孤窮無有財物。往來生死險難惡道。愚癡無智常盲無目。誰能示導誰能救護。唯我一人應示應救。目連。我念是已。若有眾生惡口罵我。我不還報。若切責我我亦不報。若瞋若打我終不報。所以者何。我應常與一切眾生畢定安樂。應除一切苦惱衰患。今我不應與諸苦惱。是諸眾生誰能忍者。唯我能忍。我今當學眾生忍法。善寂滅法。柔和順法。當如調伏大象。不如不調伏象。

        目連。譬如調伏大象入戰陣時心不退縮。能忍鼓聲螺聲角聲大叫喚聲。聞如是等可畏音聲不驚不畏。能忍寒熱蚊虻毒蟲風雨飢渴。能忍種種鋒劍所傷。弓弩箭矟刀鉾戟劍鐵輪鞭打。皆能忍受不驚不畏。直衝戰陣不退不縮。目連。調伏大象不作是念。我於賊陣不能衝入。但作是念。我當勝此賊陣。目連。我本行菩薩道時。發大心願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調伏其心。若諸眾生惡口罵我。我不加報。於我有諍我亦不報。若以刀杖瓦石加我。及奪我命。我於爾時。心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分別是則可受是不可受。是應親近是不應近。於是事中。無憂無悔無有恚恨。於菩薩道心無厭離。不作是念。我今不能入大賊陣。但作是念。我能破是大惡賊陣。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三界無量眾生。目連。我本行菩薩道時所行忍辱。於諸眾生所有慈悲。若以言說不可得盡。

        復次。目連。過去久遠有外道仙人。名為忍力。受如是法。我於眾生不生瞋恨。爾時。有魔名為惡意。而作是念。我今何不往詣仙人壞其忍法。令發起瞋恨退捨忍心。即遣巧罵千人前後圍繞。惡口罵詈妄說其過。穢言鄙詞苦切備至。行時亦罵。到聚落亦罵。入聚落亦罵。食時亦罵。食已亦罵。從座起亦罵。從聚落出亦罵。還至住處林樹亦罵。立亦罵坐亦罵臥亦罵。經行時亦罵。乃至息入息出亦罵。常隨逐罵。種種不淨醜惡罵詈。無有休息。

        目連。爾時。千人為魔所使。於八萬四千歲惡口罵詈忍力仙人。爾時。惡意魔於忍力仙人入聚落時。自以屎灌其頭上。著鉢中塗衣鉢身。以糞掃灑其頭上。時。忍力仙人。八萬四千歲健罵。千人惡口罵詈輕賤。心終不瞋恨。乃至不生退沒之心。亦不自言我有何罪。終不生怨恨。八萬四千歲亦不以惡眼視惡意魔。亦不自言我有何罪。目連。是健罵千人罵於忍力仙人。過八萬四千歲已知不可壞。生淨信心懺悔除罪。作是言。汝以是事欲求何法。我亦願得是法。目連。是健罵千人於仙人所得清淨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仙人既受供養。而亦不生貪愛之心。目連。汝謂爾時忍力仙人。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則我身是。我時受是忍辱法。惡意魔所遣千人。惡口罵詈不休不息常輕於我。亦不能令我心異。目連。健罵千人於忍力仙人生清淨心已。懺悔罵罪。隨學忍力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教化令住佛法。是千人具足是六波羅蜜。次第成佛。皆已入於無餘涅槃。目連。汝謂爾時惡意魔常遣千人罵詈我者。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調達是。

        復次。目連。我念過世。自以其身施與眾生。為世間人而作奴僕。爾時。眾人種種使我。有人使我分除屎尿。有人使我作除糞人。有人使我除土。有人使我取草。有人使我取穀米乳酪蘇油蜜。有人使我取薪炭火水。如是等種種事務皆使我取。目連。我不憶爾時生如是心。有人使我分除屎尿不隨去者。有人使我取花香瓔珞塗香末香飲食果芥。而便隨去。目連。我不憶爾時所好作務隨去。不好作務而不隨去。目連。我不念爾時隨剎利不隨婆羅門。隨婆羅門不隨剎利。隨逐毘舍不隨首陀羅。隨逐首陀羅不隨毘舍。隨逐剎利婆羅門。不隨毘舍首陀羅。隨逐毘舍首陀羅。不隨剎利婆羅門。亦不念有如是差別。是人大是人小。隨逐是人不隨是人。目連。但隨先喚我者。歡喜隨去。目連。我念本行菩薩道時。不念有人以如法事使我令作。終無有力而不為作。目連。我念本行菩薩道時。無有為事而不究竟。無有作善而善不終訖。舉要言之。我念本行菩薩道時。未曾貪身。何況財物。我行菩薩道時。於財物中不生我物想。我但以先業果報有財。於是財物生如是念。此物當與眾生共用。於此物中我有分者眾生亦有。

        目連。隨我行菩薩道得近佛法。不作是念。於我物中言我有分。眾生有分。但念所有物是眾生物。我無有分。目連。隨我得近佛法。則於其中樂不貪著。不攝不取。樂遠離諸法不樂受諸法。樂一切空法不樂一切法有。樂一切法寂不樂諸法事相。樂本性無所有不樂本性有所有。目連。我念本行菩薩道時。無量百千萬世。於夜闇中自然其身。失道眾生照示道處。目連。我念本行菩薩道時。無量百千萬世噉肉眾生割肉施與。目連。我念本行菩薩道時。無量百千萬世飲血眾生刺血施與。令得飽滿快樂。目連。舉要言之。於世間中若諸財物資生所用。於諸眾生終不貪惜。皆為不惱不害眾生。智者所許。賢聖所讚。我常如是。長夜於諸眾生深行悲心。

        復次。目連。我念過去作賈客主名為吉利。入於大海取大珍寶。安隱而出還達本國。是人入城到家門前。是時。城中多有乞兒。圍繞在前作如是言。善來安隱吉利大檀越。我等欲有所乞。若見許者我等當乞。

        目連。爾時。吉利語諸乞人。汝等可乞我所有物。能以相與無所貪惜。時。諸乞人語吉利言。汝從大海所得寶物盡以與我。我等若爾皆得吉利。如是。目連。吉利即時以諸珍寶盡與乞兒。凡有八十億摩尼珠。一一皆直百億兩金。目連。是吉利以是多物施已。心無有異不生疑悔。爾時。吉利以多寶物與乞人已。不入其家。復還至海採取珍寶。入海之後倍得寶物。過八十歲還到本國。欲入城時。見犯罪人殺者執縛。打惡聲鼓街巷唱令。將至殺處加以刑戮。時。應死者遙見吉利。作是言。賈客主施我無畏。救我死罪與我壽命。汝是大檀越賢善好人。吉利聞已語應死者。咄人。我今施汝無畏。救汝死罪。即至殺者所。人人皆與一摩尼珠價直一億兩金。汝今小住。待我今者至王邊還。爾時。吉利疾至王所。白言大王。我欲以好珍寶買此人命。王答吉利。是人罪不可恕。不可得買。若必欲買。汝所有物盡以與我。并自伏死乃可得脫。

        目連。爾時。吉利聞已歡喜。我得大利得滿所願。能救此人得稱我意。即時。吉利得救此人免於死罪。即以居家所有財物。及於大海所得珍寶。無量千億金銀寶物皆送與王。白大王言。可放此人。我所有物盡現在此。王受物已語殺者言。將吉利殺。答言。爾諾。受王命已即縛吉利。將至殺處。右手舉刀欲斫吉利。手直不下。驚怪恐怖。即將吉利白王此事。目連。王聞此語。即自執刀欲殺吉利。舉刀欲斫。其王即時兩臂落地。得大衰惱發聲而死。目連。汝謂爾時吉利賈客主。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爾時。王者即調達癡人是。

        目連。爾時。調達欲奪我命不能得奪。至於今世。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奪我命而亦不能。何以故。如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中無能害者。何況調達癡人。調達於今謀集惡人來欲殺我。亦自方便欲得殺我。而失利養名聞勢力。生身直入阿鼻地獄。

        目連。我本行菩薩道時。不見利益眾生如調達者。而調達不知恩義。我本修菩薩道時。於眾生中猶如父母。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於諸眾生悲心深厚。

        復次。目連。過去久遠雪山王邊有五百群象。於中有一大象王為主。體貌可愛大力有智。時。是象群宿出在山嶮隘難之處。唯有一道。爾時。獵師見此象群。即夜於嶮道中大作坑埳。作是念。此諸群象當墮此中。得屬於我。隨我所取。夜作坑已驅逐群象向嶮道坑。群象欲出見有大坑不能得過。目連。時。象群主以身橫在坑上為橋。使五百群象於脊上過。群象過已作勢踊跳。

        爾時。山神說是偈言。


     惡人作深坑  中有智象王  度彼亦自度  唐勞作深坑 


  目連。汝謂爾時象王利根大力者。豈異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時。五百群象今五百比丘。為調達所壞者是。爾時。獵者。調達等五百比丘是。所謂蹇陀達多。迦樓羅提舍三聞陀達多。拘迦梨提婆達多。

        目連。我常長夜見怖畏眾生。施以無怖畏。見苦惱眾生施與安樂。貧窮眾生施以財物。墮邪道眾生示以正道。病痛眾生除其病苦。飢餓眾生施以飲食。食肉飲血眾生以身肉血施與。目連。我隨所願皆作不虛。我許眾生不生懈怠。目連。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誠言終不有異。所作精進懈廢休息。我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目連。我隨語而行。隨行而語。

*   *   *   *   *   *   

        〈答難品第七〉

  爾時。會中有一比丘名曰象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從如來聞此難事。身毛為竪涕淚流下。我今欲問一事。世尊自言我為菩薩時。隨語而行隨行而語。世尊。從初願度一切眾生若作是願。於今所度眾生未盡。當入涅槃。如來滅後或有人來難諸比丘。汝等大師本願當度一切眾生。眾生未盡而自滅度。若有是難當云何答。

        佛告象手比丘。若有如是難者。應還問彼。汝以何法為眾生。彼人若言陰入界是眾生。應還問彼。為陰入界和合是眾生。為離散是眾生。彼人若言陰入界和合是眾生。應還語彼。汝自答已。所以者何。和合是眾生。陰入界非眾生。佛所說法為離散故。不為和合。世尊樂離散行不樂和合。和合中無眾生。彼人若言但陰入界是眾生。應還問言。若爾者。一切草木瓦石皆是眾生。所以者何。汝說陰入界是眾生。是中亦有陰入界。彼人答言。是中無心無心數法。故非眾生者。應還問彼。若爾者。一切眾生應是一眾生。何以故。如來不說陰入界有異。彼人若言。如來經中說有眾生。是故有眾生。應還語彼。汝自答已。何以故。如來經說離有離無。彼人若言。若爾者無有道果。應還問彼。汝以何為果。彼人若言。我說決定第一義為果。應還問彼。決定第一義中無音聲語言。無音聲語言中。不得言決定有無。汝說決定第一義為果。是決定第一義中。無眾生無眾生名字。是故汝說有眾生。此語自破。

        復次。象手。如來經說。於諸法中無有滅者。但滅苦惱。我如是通達諸法實相。隨所得法為眾生說。為無貪取為遠離。為無戲論為無作起。象手。若人如是知我法義。是人即能不為有無而起行業。若人不為有無而起行業。是人云何見有眾生見無眾生。象手。是名常住諸法實相。是中無有憶想分別。無垢無淨。無來無去。無道無道果。無長無短。無方無圓。無形無色。是故說諸法一門。謂是定門。象手。是名見法門。入是見法門。名為能見佛。

        象手。於意云何。隨以何法見佛。是法已滅今滅當滅滅相耶。不也。世尊。於意云何。隨以何法見佛。是法已生今生當生生相耶。不也。世尊。象手。若爾者。如來不名為滅。如是世尊。象手。彼人若言所有身相我為。是故言如來滅入涅槃已。不復轉還但見身相。不轉還故名如來滅。應還問彼。汝說身相成就為如來耶。彼人若言。我說身相成就名為如來。應還答彼。如佛經中不說身相名為如來。若說身相是如來者。一切瓦石山河草木皆是如來。彼人若言一切瓦石山河草木。無有三十二大人相名如來者。應答彼言。汝說有三十二相名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何以故。轉輪聖王身有三十二相。彼人若言相入相法知相。婆羅門說當作佛。是事為實。應答彼言。若有三十二相即應是佛。而汝自說相師見有三十二相記當得作佛。汝今說佛相。彼人若言。我說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是為佛相。應答彼言。汝說十力等是佛相者。今應說佛體性。彼人若言佛與是相異耶。應答彼言。汝自言是佛相。佛相非佛。彼人若言更有無形無色法是佛十力等為相。應答彼言。無形無色法。云何以有形有色為相。又。汝若說無形無色法名為佛者。餘無形無色法皆可是佛。若是等法亦是佛者。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亦應與是為相應。象手。我諸弟子應當如是降伏癡人。

        復次。象手。我本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一切眾生。我坐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不得眾生。不得眾生名字。我坐道場。但通達十二因緣法。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何事有故有何事。何事無故無何事。所謂無明因緣故有諸行。諸行因緣故有識。識因緣故有名色。名色因緣故有六入。六入因緣故有觸。觸因緣故有受。受因緣故有愛。愛因緣故有取。取因緣故有有。有因緣故有生。生因緣故有老死。老死因緣故有憂悲苦惱。如是展轉但是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是中但是大苦聚滅。我於是中生眼智明覺。通達如是無中無後無壞解脫。如來通達是解脫故不得餘法。但得眾因緣生法。象手。如來是通達諸法。隨以如是為眾生說。

        象手。若諸佛生若諸佛不生。諸法性相常住不異。謂名色不失。不相違背不生不起。象手。我常如是說法。汝等亦應隨我意知。我為汝等說如是法。汝等但當勤修行之。象手。大師所應為弟子事事。我盡作已。汝等如所說行。於諸法中當得智明。

        爾時。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來所說正法滅故。誰當示導。無說導故名正法滅。正法滅故名如來滅。如是亦名不度一切眾生。佛告象手。若人如是難問。應如是答。佛是一切智人。皆知皆見。常待眾生可度時節。雖入涅槃猶能有益。又。佛今與未來世佛授記作佛。是則佛種相續不絕。一切佛法是一佛法。是故說名如來法。如來法者即是佛法。是故當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隨語而行隨行而語。

        象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能通達推求一切諸法。善能通達一切法故。身口意業智慧為首。皆隨智慧。世尊本行菩薩道時。隨語而行隨行而語。佛告象手。如是如是。象手。如汝所說。我本行菩薩道時。隨語而行隨行而語。象手。若人實說誰不錯謬。出於世間饒益眾生安樂天人。一切大師說正道者。正智解脫無有戲論。到於彼岸度未度者。如來世尊當說我是。是為實語者。象手。若人實語。誰是不誑者。知恩報恩者。當說我是。是我為實語。若有眾生小事於我。是事不失。象手。我從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來。於其中間心無退轉。亦不憶念貪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得是法但一發心。欲教弟子求辟支佛。

        象手。過去久遠我時作外道仙人。智慧明利多聞辯才得深法忍。時。有五百年少婆羅門。見在居家五欲過患。見出家利出家學道。皆來詣我。即為說法。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心得自在具如意足。常以神力。飛入城邑聚落乞食。供養於我。我作是念。如是成就大淨智人。我則不應受其供養。是諸仙人。我教化故得如是法。而我不得為得是法。未證當證故勤行精進。象手。我勤精進為證是法。時。淨居天來現其身而告我言。莫貪是智。汝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度無量無邊眾生。象手。我時聞已不復修道。心得第一歡喜快樂。半月靜坐樂悉遍身。

        象手。菩薩成就四法。諸天開悟得歡喜心。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一者。菩薩自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教他人令深發心。二者。見發大乘人心不生嫉。不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我當得餘不應得。三者。眾生所行隨時而誨。好意共語將護其善。四者。常自勤心廣求諸法。為他人說無所慳悋。象手。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四法。諸天開悟。知當作佛。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菩薩以堅心  住於無上乘  亦能化眾生  令住於此乘 

     本行菩薩時  常無嫉恚心  勤行發精進  喜心轉增益 

     見諸眾生惡  知時而化喻  常以慈悲心  而無有瞋恚 

     常勤行求法  流布與眾生  以法充一切  如雨普流潤 

     行是四法者  諸天所開悟  汝當得作佛  勿生疑惑心 

     菩薩聞是已  勇猛發精進  是事必應實  我定當作佛 

     如是諸菩薩  以精進及願  憶念智與慧  而自轉高大 

     若有諸如來  出現於世間  是菩薩則有  如是諸功德 

     大人所恭敬  諸王及臣民  皆生歡喜心  知是有道者 

     經書章句義  文頌算數事  皆悉善通達  眾生中最上 

     聰達有智慧  造事不以力  但以其策謀  而能有所成 

     摧伏諸戰陣  不以身手力  但以智慧力  自然而降伏 

     諸王及臣民  皆歎未曾有  憐愍眾生故  生在於世間 

     諸人僉皆知  謂與天共語  何故知如此  以知我心故 

     是菩薩常得  值遇見諸佛  往詣諮請問  能大益眾生 

     諸佛答問已  斷了所疑惑  能利諸眾生  皆使得歡喜 

     佛示神通力  受記當作佛  是故此菩薩  心得大歡喜 

     所愛貴重物  內外無貪惜  是故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普慈覆一切  常無瞋恨心  是故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諸佛所稱讚  已得深妙忍  是故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不依止諸法  知法不可依  得如是智慧  身能飛虛空 

     其心不在內  亦復不在外  出過一切想  故得無上忍 

     長夜以慈悲  普念諸眾生  以是福德故  得見無量佛 

     一切身皆是  佛身無差別  能得如是忍  以法自增長 

     發心菩提者  誰不隨而學  堅住於正法  得如是功德 

     是故求道者  常應勤求法  以法求自利  增益於菩提

*   *   *   *   *   *   *

        〈富樓那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過去世行菩薩道時。善能堅住種種善法。佛言。如是如是。富樓那。我長夜行菩薩道時。堅住善法。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求法能得法  是為佛道本  常勤修習法  遠離於非法 

     常行於正道  遠離諸邪道  常修習諸佛  所可親近道 

     是則離諸難  能得無難處  得無難處已  精進必不虛 

     在二最尊貴  諸形色中上  眷屬具成就  於諸一切勝 

     堅心常安住  戒品忍辱品  亦住精進品  增長於禪智 

     於諸眾生中  常能為上首  功德中亦勝  了義無所畏

 

  爾時。富樓那白佛言。世尊。如是妙法誰當不學。但念我等本昔懈怠。不望佛智。不自信得如是佛慧。以聲聞乘而自出度。世尊。我從今日示教利喜諸菩薩眾。令住佛法。何以故。諸佛世尊行難行者。世尊本行菩薩道時。為眾生故常行如是甚難大事。如是事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尚無。況餘眾生。世尊。如是甚難大事。唯諸菩薩摩訶薩等。憐愍饒益一切眾生故。行菩薩道時。有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甚難大事。世尊。諸菩薩行如是甚難大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能轉法輪度脫苦惱眾生。

        佛言。如是如是。富樓那。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一切眾生求利安樂。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為一切眾生故。行菩薩道時。有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甚深極難大願大事。

        佛說經已。慧命富樓那。時會四眾。天人龍神乾闥婆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佛語。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阿波陀那、修多羅、憂陀那:為佛教「十二部經」其中的三部。

「阿波陀那」avadāna意為譬喻,指「譬喻經」。是以生動的,世間的寓言故事讚頌佛菩薩和阿羅漢的前生因緣到今世事跡的善惡業報故事,解說佛法教理的經文。故亦有稱為「本起」等。

「譬喻經」有單獨成經的,也有在其他經典中的一部份的。

「修多羅」Sūtra即是「契經」,指長行直說的經。

「優陀那」Udāna是指無人發問,而佛陀自宣自說的經。

「十二部經」不是指經文的篇章,而是指依不同體裁和內容,將一切「經」分成的十二種類,故亦稱為「十二分教」。

據〈大智度論〉載,「十二部經」包括:

一,「修多羅」(Sūtra),即是「契經」,指長行直說的經。

二,「祗夜」(Geya),指「重頌」,是佛對以前所說過經文,再重說其義。

三,「伽陀」(Gāthā),原為良藥名,在此指「諷頌」「孤起誦」,就是以「偈」的方法,諷詠佛法妙義,詠頌三寶功德。

四,「尼陀那」(Nidāna),指「緣起經」,通常指「序品」。

五,「伊帝目多」或「伊帝目多伽」(Itivrittaka),指「本事經」,佛所說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的事。

六,「闍多伽」(Jātaka),指「本生經」,佛所說自身過去世為菩薩時所行之事。

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或稱「阿浮陀達摩」,指「未曾有希法」,說佛菩薩神變希有事跡之經。

八,「阿波陀那」(Avadāna),是「譬喻經」,或經文中的譬喻,以世間的寓言、譬喻等解說佛法教理的經文。

九,「優婆提舍」(Upadesha),是「論議」,是佛與弟子互相問答論議的經。

十,「優陀那」(Udāna),指無人發問而佛陀自宣說的經。

十一,「毗佛略」(Vaipulya),是「方廣經」,指方正廣大的經典,如小乘的《長阿含經》,大乘的《華嚴經》《法華經》等,但對於小乘,一切的大乘經都是方廣經。


那羅延:

在早期印度神話中,「那羅延」nārāyaṇa是原人「那羅」之子。是婆羅門教視為三大主神之一毘濕奴的化身。將那羅延與毘濕奴(黑天) 等同。

「那羅延天」為天上力士之名,力大無窮,故稱之為金剛那羅延身。佛教視那羅延為護法神,意譯為「金剛力士」,亦是梵天王的異名之一。

〈秘藏記〉載:「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迦樓羅鳥」即天龍八部之Garuda金翅鳥。

在寺廟中亦常以密跡金剛與那羅延天的圖像作為山門的守護者,是哼哈二將中的右側「阿大將」。

〈涅槃經疏〉曰:「那羅延,此翻金剛。」

〈慧琳音義〉曰:「那羅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

〈大日經疏〉曰:「毗紐天有眾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紐費以第一字為種子。毗是空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所謂此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私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坐,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

佛菩薩之身猶如金剛之堅硬,不為任何外物所壞。故亦以「那羅延」來形容佛菩薩之身。

中土那羅延信仰流傳於魏晉隋唐時期,見於當時的寺窟聖蹟造像等處。魏晉時亦稱「金剛力士」為「鉤鎖力士」。

「鉤鎖」原意是彎曲的鎖鏈。或稱鐵鍊子,鉤鎖連環,一環扣一環,非常的堅固。竺法護所譯《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下有「身如鉤鎖行如金剛」之句。

「竺法護」是西晉武帝司馬炎至懷帝時著名佛經翻譯家,故在其所譯經中,亦運用了當時慣用的語言,「羅延菩薩」亦稱為「鉤鎖菩薩」。

*   *   *   *   *   *   *

[法語法句]:

* 若是眾生時皆惡口。苦切罵詈妄說過惡。不稱意故以刀杖瓦石加害我身。我於爾時不應生恚不應悔退。我應如是調伏其心。是諸眾生愚癡。不知起愚癡業。若我於此愚癡眾生起瞋恨者。與此何異。此不入道。我入善道。我今於此眾生忍受諸苦。不起瞋業。心當如地等受好醜。目連。我本深行如是忍辱。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

──隋闍那崛多譯──

        〈護國菩薩會第一十八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一切皆得無礙辯才。大忍成就降伏魔怨。近於佛智一生補處。皆得陀羅尼無邊辯才。力無所畏自在神通。乃至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普賢菩薩。普眼菩薩。普明菩薩。普光菩薩。圓光菩薩。上意菩薩。無邊意菩薩。廣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持地菩薩。持世菩薩。益意菩薩。咒手菩薩。文殊師利等六十不思議菩薩。賢護等十六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

  復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釋提桓因。護世四王。功德天子。正意天子。一切天王。一切龍王。一切緊那羅王。一切乾闥婆王。一切夜叉王。一切阿修羅王。一切迦樓羅王。如是等王各各皆與百千眷屬俱悉來集會。

  爾時。世尊坐功德藏師子寶座。於大眾中色象顯現如須彌山。普照世間如日天子。顯現世界如月天子。其德寂靜如梵天王。威德難瞻如天帝釋。七菩提分皆悉具足如轉輪王。宣說無相空無願法。心無所畏如師子王。身光照耀如大火聚。又放光明猶如諸天。最勝無上摩尼寶珠。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以大梵音令諸眾生悉得歡喜。於一切法解其深義。於大眾中而為說法。初中後善其義微妙。具足無雜清淨梵行。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喜王。在眾中坐。覩見如來坐師子座放大光明。如百千日普照一切。令天人光隱蔽不現。見是事已。踊躍歡喜。遍滿身心不能自勝。即從座起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世尊覆蔽此大眾  天龍修羅乾闥婆 

     菩薩聲聞無威德  普照一切如金山 

     猶如須彌諸天俱  處於大海佛亦然 

     世尊住於慈悲海  放大光明百千種 

     住於梵行猶梵王  光明威德過諸天 

     安住禪定解脫中  照耀世間勝眾生 

     猶如帝釋在天眾  色象光明最為勝 

     佛過世間亦復然  諸相莊嚴功德具 

     猶如輪王典四域  照耀世間說法時 

     令諸眾生入聖道  世尊顯現慈悲意 

     光明障蔽火摩尼  猶如秋日行虛空 

     佛比千日最為勝  佛日普照於世間 

     如夜闇時秋滿月  佛光清淨亦復然 

     面部圓滿猶如月  覆翳一切天人光 

     猶如山頂夜火聚  清淨顯現無邊界 

     能滅一切無明闇  世尊智慧光普照 

     佛音遍滿山谷中  能伏外道猶師子 

     宣說無我空無願  令諸外道皆恐怖 

     威光猶如摩尼王  映奪一切摩尼光 

     如來軀體真金色  普照世間勝諸光 

     如來世間無與等  況復有勝世尊者 

     福智精進方便等  一切功德無能過 

     救護世間大丈夫  我今覩見功德海 

     令我歡喜生尊重  是故頂禮世尊足 

     我已讚歎勝調御  功德圓滿世間燈 

     我今所有諸功德  令諸眾生證菩提

 

  爾時。喜王菩薩摩訶薩偈讚佛已。合十指掌。諦觀佛身目不暫捨。觀察法界甚深難解難行難入。不可思惟難知寂靜微細之法。不可思量諸佛境界。內心觀察周遍法界。觀如來智世尊境界無有等等。作是觀已。入如來智不思議境方便行中。諸佛世尊同一法性而無有異。思惟觀察諸佛世尊。無所染著猶如虛空。作是觀時。入於實證真如體性。一切諸法性皆如是。生如是信。愛樂諸佛如來無礙解脫之門。知常樂我淨。知佛之身。作是思惟。如來之身遍一切剎。現眾生前。諸佛功德於無量劫說不可盡。喜王菩薩作是念已。默然而住觀於法界。

        爾時。有一慧命菩薩比丘名曰護國。在舍婆提城受夏安居三月過已。執持衣鉢。共諸年少初學比丘遊行諸國。至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慧命護國菩薩到世尊前。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敬禮最勝放光者  敬禮意如虛空者 

     敬禮能決他疑網  敬禮超過三界尊 

     十方無數剎土中  聞讚如來功德事 

     彼國所有諸菩薩  歡喜皆來供養佛 

     菩薩如法供養已  一心聽佛所說法 

     聞法歡喜還本土  讚歎如來諸功德 

     如來積行為眾生  經於無量無邊劫 

     為他求於菩提時  其心初無有疲惓 

     世尊行檀持戒堅  羼提精進遊諸禪 

     智慧方便皆具足  是故稽首大聖尊 

     如來具足四如意  諸根諸力諸解脫 

     又知眾生心意識  是故頂禮大智海 

     知諸眾生心所念  身口所作善惡業 

     亦知解脫方便等  世尊知已為說法 

     貪欲恚癡迷眾生  能令入於三惡道 

     如來知已教斷除  令彼眾生生善趣 

     過去一切諸世尊  天人魔梵所恭敬 

     未來功德具足者  世尊皆悉了了知 

     諸佛淨土所生處  菩薩聲聞及緣覺 

     天人眷屬與種姓  壽命長短皆悉知 

     滅度已後正法住  供養舍利起廟塔 

     受法藏人若干種  調御丈夫皆悉知 

     十力智慧無障礙  悉能了達三世事 

     入於一切法智中  故我稽首大智海 

     佛無等等況有過  諸相莊嚴如來身 

     譬如星宿在虛空  是故我禮勝丈夫 

     如來妙色無與等  映蔽大會天人光 

     釋梵威德在佛邊  一切隱沒皆不現 

     身如金山無垢穢  紺髮柔軟而右旋 

     佛頂顯現如須彌  無量功德光明聚 

     眉間毫相放大光  無量無邊無有數 

     佛眼修廣如青蓮  以大慈悲視眾生 

     如秋滿月行虛空  如來面部亦復爾 

     眾生觀者無厭足  是故我禮面中王 

     猶如師子鵝孔雀  安行徐步如象王 

     遊止震動於大地  敬禮十力大苦行 

     手指傭纖無不愛  網縵珊瑚赤銅色 

     臂肘修長立過膝  敬禮如來金色身 

     足下輪相羅網具  行時足跡猶采畫 

     若有頂禮世尊者  佛光照耀得生天 

     法王具足七財寶  常以法施調伏心 

     教照眾生以法行  我今頂禮於法王 

     慈悲為鎧念為刀  持戒為弓智慧箭 

     以此能破煩惱怨  生死有愛增長種 

     自度度他億眾生  解脫一切諸繫縛 

     能示無畏安隱路  令其得至常樂道 

     行此乘者斷生死  無有恩愛別離苦 

     得至微妙無為處  慈心說法為眾生 

     讚歎最勝世尊已  一切法中自在者 

     以此讚歎勝善根  令諸眾生證菩提

 

  爾時。護國菩薩偈讚佛已。合十指掌而白佛言。世尊。我心有疑。欲問如來。唯願聽許。爾時。佛告護國菩薩比丘。恣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斷汝所疑令汝歡喜。

        爾時。護國既蒙聽許。即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修行何等。於一切法增長功德。到究竟處而得自在。證捷疾智得決定智。於法明了入一切智。教化眾生能決疑網。解一切智。以巧方便濟度眾生。如言而行常宣真實。得念佛三昧。善能諮問一切深義。聞已能持。速疾證得一切種智。

        爾時。護國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行行常決定  真實決定從何生 

     智慧大海分別處  願勝丈夫為我說 

     佛身微妙猶真金  人天中勝大福聚 

     慈愍我等大歸依  清淨之行為我說 

     云何而得無盡利  覺道總持甘露生 

     云何清淨智慧海  而斷眾生諸疑惑 

     無量億劫在生死  而無疲倦悔厭心 

     觀諸眾生逼切苦  常為眾生作利益 

     清淨剎土佛眷屬  最勝國土及壽命 

     一切眾事微妙處  願說清淨菩提行 

     降伏眾魔破邪見  枯竭愛海得解脫 

     法行相續無絕斷  無上最勝為我說 

     色力財寶及四辯  哀愍軟言令眾喜 

     慈悲雲雨潤一切  願為我說佛境界 

     願出迦陵頻伽聲  大梵雷音破邪見 

     眾會渴仰為法來  願施解脫甘露漿 

     我今欲成微妙道  若不樂法則不請 

     聞法時至恭敬待  唯願為說大法寶 

     世尊我願成菩提  如來深知我志樂 

     非為惱亂故問佛  善哉願說最勝行

 

  爾時。世尊告護國菩薩言。善哉。護國。汝今乃能問如是義。利益多人安樂天人。亦大饒益於未來世。攝諸菩薩。諦聽諦受。當為汝說。護國白言。善哉。世尊。願為我說。

        佛言。護國。菩薩有四法能成如上清淨之事。何等為四。一者。真實心無諂曲。二者。於諸眾生行於平等。三者。心念行空。四者。如言而行。護國。當知如此四種能得菩薩清淨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若有菩薩心無諂  而常不退菩提道 

     亦無佷戾貢高意  彼則名為無邊智 

     見諸眾生無救護  生老病死所逼切 

     發心欲度於有海  能為一切作法船 

     調伏平等於眾生  觀諸眾生如一子 

     皆當救度令解脫  最勝丈夫發此心 

     行住坐臥念空門  壽者我想皆悉無 

     一切世間都如幻  眾生愚癡所迷惑 

     大智菩薩所言說  依之行行無違失 

     調伏寂靜離諸過  能求菩提名佛子

 

  佛說偈已。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畏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所謂得陀羅尼。二者。值善知識。三者。得深法忍。四者。戒行清淨。是名菩薩四無畏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大名稱  由得總持故  受持最妙法  如來所宣說 

     恒常無忘失  增長於智慧  彼等智無礙  超過一切法 

     常遇善知識  增於助道法  常說於菩提  諸佛所行處 

     惡知識如火  畏燒故遠離  若聞空相法  勇猛堅其心 

     菩薩離我人  一切諸見等  持戒無缺漏  其心調寂靜 

     教化諸眾生  安住於佛戒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諸菩薩眾行圓滿到究竟處。有四功德令心歡喜。何等為四。一者。菩薩見佛而生歡喜。二者。聞正法而生歡喜。三者。捨一切而生歡喜。四者。順法忍而生歡喜。是為四法生於歡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菩薩所生處  常見最勝人  威光遍一切  照曜於世間 

     見已心恭敬  如天奉帝釋  為度眾生故  求於菩提時 

     從佛聞正法  不怖而歡喜  一心信敬已  隨順於佛教 

     聞於隨順法  得忍心無疑  諸法無眾生  我想亦復爾 

     常觀如是已  捨相生歡喜  既不取我相  見乞心踊躍 

     城邑與大地  妻子及壽命  一切布施時  其心初無悔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菩薩作如是言。有四種法應當棄捨。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棄捨居家。二者。既出家已不貪利養。三者。離諸檀越。四者。不惜身命。是為四法應當棄捨。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菩薩見家過  捨之而出家  遊止於山林  無人寂靜處 

     遠離男與女  眷屬及大眾  單己無等侶  譬如犀一角 

     專意求淨道  得失心無憂  少欲及知足  離諂除憍慢 

     精進為眾生  布施調伏心  苦行修禪定  一心求佛智 

     不惜身與命  遠離愛眷屬  堅心求菩提  其志猶金剛 

     若人來割截  無有恚恨想  勇猛心增長  求於一切智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無悔之法。何等為四。一者。不破禁戒無悔之法。二者。住阿蘭若處無悔之法。三者。行四聖種無悔之法。四者。多聞無悔之法。是為四種無悔之法。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持戒淨無垢  猶如摩尼珠  不生貢高心  言我能持戒 

     復以此戒善  轉教於多人  常懷如是望  成就於佛戒 

     彼等住空閑  清淨蘭若處  亦不生我想  及以壽者想 

     觀察男女色  猶如於草木  不生男女想  及以吾我想 

     彼住四聖種  無懈怠諂曲  至心恒修行  遠離於放逸 

     求多聞功德  精勤常修習  願成一切智  最上功德處 

     眾生處牢獄  無有救護者  輪轉於生死  求財以自給 

     我當求法船  濟度彼生死  煩惱海眾生  令其至彼岸 

     眾生無歸依  亦無救護者  眾生在有為  無能令其出 

     我當作導師  救之令解脫  是故我發心  求於菩提道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調伏之行。應當行之。何等為四。一者。願生善處常值諸佛。二者。供養師長而不求報。三者。常樂空閑棄捨利養。四者。得無礙辯頭陀忍法。是為四種調伏之法。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菩薩勇猛樂山林  常不從人求利養 

     恒得深智無礙辯  善能通達諸法相 

     常當供養諸師長  隨順師教無違背 

     隨所生處值諸佛  供養恭敬求菩提 

     常生勝處名高遠  若生天上天中尊 

     又得成就菩提道  教諸眾生行十善 

     念佛功德常歡喜  我亦不久成佛道 

     既成正覺功德滿  度脫眾生生死苦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法淨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行菩提時心無瞋恨。二者。棄捨眷屬宮殿財寶樂處山林。亦不稱說己之功德。三者。雖行布施不求果報。四者。精勤樂法不見師過。是為四法淨菩提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其心清淨無怨恨  亦不求人之過罪 

     自不諂曲無染著  行於大道求菩提 

     深觀居家是苦本  親近惡友無正念 

     是故棄捨行出家  處於山林求解脫 

     遊行空閑寂靜樂  永斷眷屬恩愛念 

     不惜於身及壽命  獨步無畏猶師子 

     乞食支身常知足  猶如飛禽無儲積 

     不樂生天及人中  唯求無上菩提道 

     獨行無侶唯一己  恒不恐怖如師子 

     畏諸煩惱如野獸  若得利養心不喜 

     觀諸眾生恒放逸  慈悲誓願為破之 

     我為救護諸眾生  常當熾然勤精進 

     凡所出言恒哀愍  於憎愛人常含笑 

     不著一切亦如風  唯當求於丈夫行 

     常樂行於空無相  觀有為法如幻化 

     調伏諸根意廣大  行住常樂甘露法 

     常依佛教行大道  恒當清淨於內心 

     求陀羅尼及辯才  荷負諸苦求菩提 

     菩薩常觀如是行  見前利益生歡喜 

     若不愛樂於菩提  是人無惡而不造

 

  佛說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墮落之法。何等為四。一者。不恭敬他。二者。背恩諂曲。三者。多求利養名聞。四者。詐善揚德。是為四種墮落之法。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彼於父母及師長  常懷憍慢不恭敬 

     違背恩養心諂曲  諸根散亂多愚癡 

     常念利養不休息  諂曲詐現精進相 

     自謂持戒及苦行  一切無有如己者 

     惡口麁言喜鬪諍  常求人過不休息 

     彼恒違離沙門行  營理田作及販賣 

     未來世中諸比丘  棄捨功德及戒行 

     以懷嫉妬鬪諍故  覆滅損壞我正法 

     彼去菩提甚懸遠  亦復遠離七聖財 

     違背解脫八正路  流轉五道生死中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障道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懈怠。二者不信。三者我慢。四者瞋恚。是為四種障道之法。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懈怠不信闇鈍心  常為我慢及瞋恚 

     見有忍辱諸比丘  驅逐儐出於塔寺 

     若得利養心歡喜  各言我是常住者 

     恒作方便求人短  何人有過我治罰 

     如是等人去法遠  憎嫉功德墜三塗 

     厭惡諸佛微妙法  是人當入猛火中 

     彼人造惡不休息  必當具受苦中苦 

     是故汝等求菩提  無令後悔墮惡道 

     無量億劫佛乃出  為諸眾生作利益 

     汝等既得善趣身  應捨放逸求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須捨四種福伽羅。不得親近。何等為四。一者。不得親近惡知識。二者。不得親近執見之人。三者。不得親近謗法之人。四者。不得親近貪利養人。是謂四種之人不得親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能捨惡知識  親近善知識  菩提道增長  猶月漸圓滿 

     遠離執見人  及捨我壽等  為求佛道故  棄之如毒器 

     誹謗於佛法  寂靜甘露味  若欲求菩提  應避如糞穢 

     遠離貪利養  亦捨惡行人  是等不應近  猶如避火坑 

     若欲降眾魔  轉無上法輪  欲求第一利  速遠惡知識 

     捨愛及憎惡  利譽亦嫉妬  若求無上道  常修於佛智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種法受未來苦。何等為四。一者。輕慢有智之人。二者。常懷嫉妬之心。三者。於一切法無有信心。四者。於淨智法常疑無忍而求利養。是謂四法受未來苦。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侍佛之人有智者  一切天人應供養 

     而反貢高懷憍慢  是故彼受無邊苦 

     於淨法中心無忍  所求利養皆非法 

     常懷憍慢而貢高  見有智者不恭敬 

     於佛法中無信解  於賢聖眾亦復然 

     此人常遊三惡道  若在人中多愚癡 

     彼捨人間壽命已  在大地獄受劇苦 

     若此劫盡生餘方  畜生餓鬼亦復然 

     若欲求作世間燈  能盡諸苦勝丈夫 

     常當遠離三塗業  修諸功德成菩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有四繫縛。何等為四。一者。輕慢於他是菩薩繫縛。二者。於世俗定其心樂著不求究竟是菩薩繫縛。三者。不守自心智慧未成而行放逸是菩薩繫縛。四者。為求利養而入他家是菩薩繫縛。護國。當知是謂菩薩四種繫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恒常輕慢他  樂住世間善  貪著諸見纏  如象沒深泥 

     樂入白衣家  常懷於放逸  暗鈍無智慧  此行名繫縛 

     欲斷諸有苦  遠離老病死  當捨於憍慢  常行菩薩道 

     受於無邊苦  棄捨諸樂事  亦離於憎愛  成佛無染著

 

     汝等常應行六度  諸地諸智諸力等 

     一切功德若成就  常得解脫死羅網 

     我於往昔無量劫  為諸眾生求菩提 

     常行布施以調伏  捨離恩愛住正道 

     恒不捨離阿蘭若  苦行羸瘦求菩提 

     熾然精進無懈怠  求於最勝丈夫智 

     見諸眾生在有獄  輪轉生死五道中 

     慈念一切起大悲  是故求於菩提道 

     捨於愛子及妻妾  亦捨資財七寶等 

     壽命國土及大地  為求菩提佛智故 

     我昔處於勝山林  時作仙人名忍辱 

     為王歌利截鼻耳  血變為乳無恚恨 

     往昔亦曾作睒子  慈孝供養於二親 

     時被迦夷箭所中  爾時亦無瞋恚想 

     不惜身命投高巖  為求諸佛善言故 

     爾時亦無身命想  為成菩提大事故  

        往昔慈愍於飢獸  身肉充濟於八虎 

     爾時空中諸天眾  讚言善哉大丈夫 

     往昔樂行大布施  曾作淨行婆羅門 

     憐愍眾生貧苦故  入海求於如意珠 

     還為海神所盜竊  我時勇猛抒大海 

     尋時得珠還閻浮  用濟貧苦諸群生 

     亦曾作王名蘇摩  乃至失命不妄語 

     諸王因我皆解脫  名聞廣流於十方 

     我昔曾見貧窮人  時我為王以身施 

     令彼巨富多財寶  是故號我一切施 

     我昔曾為尸毘王  有鴿恐怖來投我 

     我以身肉代彼命  令彼得離於恐怖 

     我昔作王名師子  身遇重病醫授藥 

     時有病人乞此藥  我不愛命先施與 

     我昔修行為眾生  曾作王子蘇達拏 

     時有人來乞妻子  我不愛惜盡施與 

     曾作菩薩名嚴熾  為化才德國王故 

     經於八萬四千年  勤行精進始受化 

     亦作王子名淨威  於佛塔前自然身 

     恭敬供養於十方  無上最勝兩足尊 

     曾作國王名月光  時有梵志名可畏 

     從我求索於身首  我無愛惜以頭施 

     又作國王名福德  於諸聚落街巷中 

     積滿醫藥及飲食  擬施一切諸眾生 

     曾作大王名日淨  端正伎女有千人 

     七寶瓔珞莊嚴體  心不愛惜用布施 

     又作國王名寶髻  七寶天冠莊嚴首 

     最妙花香而嚴飾  亦用布施一切人 

     又作國王名知足  手脚柔軟如兜羅 

     色妙清淨如蓮花  亦以布施眾生等 

     又作商主名師子  有羅剎女欲害人 

     能以方便驅遣彼  安置商人於洲渚 

     又作商主名善眼  將眾五百採七寶 

     有諸羅剎像美女  亦令商人脫彼難 

     曾作王子名福焰  妻妾妓女有數億 

     端正殊妙猶天女  捨之出家無愛戀 

     又作商主名金色  時有如來號無垢 

     於彼佛前然十指  供養最勝兩足尊 

     又作國王號花眼  一切瞻仰心無厭 

     如是妙眼用布施  憐愍一切眾生故 

     又作菩薩名多髮  見有婦人喪其夫 

     晝夜思念不能捨  纏綿裸形心發狂 

     菩薩爾時生慈悲  化作死女言喪妻 

     漸漸教化彼狂婦  還令醒悟得本心 

     又作菩薩名普瞻  見有一人病羸困 

     我於爾時生慈悲  以己血肉用施彼 

     又作國王名花敷  見有一人病困篤 

     我於彼人起慈心  破於骨髓療彼病 

     又作國王名成利  見有一人甚貧窮 

     施以一切諸財寶  及捨愛命心無戀 

     又作國王名信幢  兩手柔軟具輪相 

     時有人來乞我手  為求菩提用施彼 

     又作國王名普現  有四天下多財寶 

     豐樂安隱男女盛  為求菩提用布施 

     又作王女名智意  其身白淨甚柔軟 

     慈悲歡喜割股肉  及以血施心無悔 

     又作女人名銀色  金色城中有婦女 

     新產飢渴欲食子  我割兩乳用施之 

     又作國王名聞德  多饒最勝諸瓔珞 

     金銀七寶諸車乘  世間難捨皆能施 

     又作王子名知恩  有人墮海名無恩 

     無恩為寶壞我眼  我於爾時心不恨 

     又念過去作戰夫  在大陣中心無殺 

     寧自喪身不害人  乃至蟻子無殺想 

     又念過去曾作雉  恭敬供養於尊者 

     同類老小皆給恤  爾時亦無傲慢心 

     又念過去作猨猴  在山逢值於獵師 

     諸獼猴眾皆歸我  我懷慈心救彼命 

     又念過去作象王  時被國王所執縛 

     我念父母盲無目  分捨身命飢不飡 

     又念過去受羆身  有人失道我救養 

     彼將獵師反害我  我於爾時亦無恨 

     又念過去作象王  時被獵者箭所著 

     我求菩提功德故  以牙奉施於彼人 

     又念過去作雉身  在於曠野缺林裏 

     彼林為火所焚燎  時我救林天雨花 

     我昔曾作九色鹿  飲水食草恒河邊 

     其水深廣漂流急  有人墮河我救之 

     其人貪財受王募  多將兵眾來害我 

     我求菩提行慈悲  於彼人所亦無恨 

     又念過去曾作龜  濟度商人令過海 

     五百商人食我肉  我時亦無瞋恨想 

     我念過去行菩提  曾作魚身遊水裏 

     憐愍一切捨身命  百千眾生來食我 

     我見百千眾生病  化身為藥猶如山 

     欲令眾生除病苦  變作蟲身名為月 

     又念曾作師子王  巨身大力仍有慈 

     時被毒箭所中射  於彼人所起慈愍 

     又念過去作馬王  身色白淨猶珂雪 

     常在大海高山頂  度諸商人羅剎難 

     又念過去求菩提  曾作國王名居邪 

     見於五欲多諸患  不隨婬女諂誑言 

     又念過去曾作兔  常化諸兔以善事 

     時與仙人同居處  捨身投火救仙飢 

     又念過去作鸚鵡  常處多饒花果林 

     報枯樹恩不捨離  釋變枯樹生花果 

     又念曾作獼猴王  見諸獼猴被龍害 

     遂教獼猴竹筒飲  獼猴悉免諸龍難 

     又復重念作鸚鵡  取人稻穀養二親 

     稻主執我生瞋恚  云何盜我熟苗稼 

     我即報言汝種時  云施一切眾生等 

     我今取以養父母  是故不名為偷盜 

     稻主即時生歡喜  我是禽獸汝為人 

     善哉鸚鵡有智慧  能懷孝養供父母 

     我從今去以稻施  任汝供養於二親 

     如是過去無量事  無有苦行而不作 

     未曾有懷疲倦意  以求無上清淨道 

     若內若外所有物  無有一種而不起 

     持戒忍辱精進禪  無量方便及智慧 

     皮肉骨髓及以血  以施一切諸眾生 

     往昔住於山林中  勇猛精進身枯竭 

     為求佛說大小乘  教示眾生令入道 

     常樂在於頭陀所  曾所修行無棄捨 

     如是一切難苦行  我於往昔無不行 

     我說未來眾生等  聞我此等生輕笑 

     不信受行一句偈  反更毀謗如是法 

     斯由貪著衣食等  心常覺觀多睡眠 

     諂曲毀法無慚愧  破壞正教無功德 

     聞此微妙寂靜法  各共相諍非佛語 

     我師多聞猶如海  能講能說最第一 

     彼亦不行如此法  決定非是佛所說 

     次前亦有耆老等  從昔已來諸名德 

     亦未受行如是法  汝等勿求虛妄事 

     於中無我無壽命  亦不說有富伽羅 

     唐自疲勞無福祐  徒修精勤苦行等 

     既言有法名大乘  云何復言空無我 

     以無眾生無作者  是故於中不須求 

     此等文句假設作  亦如外道邪意說 

     如來不說如是事  呵罵毀辱諸比丘 

     此等不善無羞恥  姧偽欺誑無不作 

     來世於我教法中  而作形相諸比丘 

     內懷嫉妬慢覆心  手足擾動失威儀 

     袈裟恒常垂兩角  身被法服常在村 

     遊於俗間恒酒醉  身著法衣親俗人 

     棄捨正教功德聚  樂為俗人通信使 

     畜養牛馬諸畜等  奴婢作人不淨物 

     種蒔田園恒亂心  心樂諸惡無善行 

     亦不親近善知識  口恒不擇於語言 

     身中惡行無不作  貪取佛塔眾僧物 

     何況己物而肯施  見他持戒諸比丘 

     謗毀言非真梵行  不護禁戒無威德 

     樂處俗家侵他妻  白衣畜婦猶懷愧 

     彼惡比丘貪轉甚  畜養妻子求不厭 

     與諸俗人無有別  若有檀越請供養 

     施與衣食湯藥等  受他信施無善念 

     唯增貪欲侵彼妻  心常繫念女色邊 

     隨順煩惱無聖行  方便誘誑諸婦女 

     教化俗人令斷欲  謂貪欲者墮惡道 

     地獄及以畜生等  然於自身不依教 

     云何傳欲教化他  此人三業不如法 

     所有眷屬亦復爾  晝夜聚語無休息 

     唯論五欲諸世事  受畜門徒唯驅使 

     終無教誨以善道  多受弟子自圍遶 

     顯己德大招名利  外現異相詐慈悲 

     攝諸徒眾不求利  門徒眷屬多疾患 

     乾枯病癩癬瘡等  唯是雜類下人輩 

     終不教示聖種等  戒聞定慧悉棄捨 

     不行比丘所作事  非道非俗無所名 

     猶如爛壞腐朽木  於諸律儀生輕賤 

     布薩毘尼亦復然  自在遊行背師教 

        唐突如象醉無鉤  或時詐現在山林 

     心常念於聚落事  三毒煩惱恒熾然 

     暫時不能寂靜住  忘失諸佛教誡事 

     及以頭陀功德等  我慢貢高滿身中 

     墮於可畏阿鼻獄  晝夜恒論國土事 

     亦復論說於賊盜  身心專營親緣事 

     捨離禪定及智慧  設有所作樂麁事 

     心存自安故營造  假使營理僧伽藍 

     貪著房舍眉恒蹴  自身口意不調柔 

     徒眾相學亦復爾  彼惡比丘設造寺 

     專為己身及眷屬  若有比丘順從彼 

     即便安置攝受住  若有持戒諸大德 

     方便善能說法利  自能調伏亦調他 

     如是比丘終不受  此房現今我受用 

     餘房是我弟子住  自外己屬諸同學 

     汝去此中無處停  現今所有床鋪者 

     各以付他有所屬  更無剩長可相容 

     亦無衣食汝須去  暫時所須尚不與 

     況借房舍及諸物  如是不行僧次法 

     彼惡比丘如俗人  多畜錢財眷屬等 

     我諸弟子如法者  處處驅遣不聽住 

     彼時憶念我所說  各懷悲傷入山林 

     嗚呼我師微妙法  不久悉滅不復現 

     現有比丘求多利  身無法行疾有德 

     設有具戒功德者  為彼惡賤無利養 

     皆自傷歎去城邑  常住空靜山林中 

     癡慢貢高諸惡行  常行鬪諍兩舌者 

     欺誑世人得利養  自謂與聖等無異 

     我此法教功德藏  具足一切妙功德 

     來世破壞不復現  以無持戒我慢故 

     又如寶藏為他壞  又如花池枯乾竭 

     猶如寶輿自摧折  我法未來亦復然 

     彼惡比丘難調伏  滅我法行無有餘 

     未來如是惡世中  破壞我法甚可畏 

     如是樂喜諸惡者  遠離天人及善行 

     從於此身捨命已  墮於地獄畜生中 

     於彼無量億千歲  具受一切諸苦惱 

     於後假使得人身  多苦穢惡恒不淨 

     若盲若聾若眼瞎  恒常身體懷疾病 

     顏色醜惡見不喜  常懷畏懼承事他 

     難得心意無親愛  所說語言無信受 

     若有如是惡行者  在所呵責驅出眾 

     彼人多饒諸病苦  常被杖石打驅逐 

     常為飢渴惱其身  他人見者常輕賤 

     若聞如是眾多苦  應捨諸惡心調伏 

     於諸眾生行善行  勿令於後生悔心 

     若有愛敬佛世尊  聖眾持戒頭陀法 

     汝應勤求如是行  應捨眷屬及名利 

     此皆顛倒如幻化  應觀有為如泡夢 

     恩愛合會必別離  一切有為不久住 

     莫捨正勤諸力等  勤求諸地波羅蜜 

     乃至未覺妙菩提  常應修集一切行

 

  爾時。佛復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於未來世行大乘菩薩富伽羅等。有如是等過患。應自遠離。自不勤求而與此人共相習近。不勤正行自行諂曲。親近行諂曲者。自無智慧。隨順無智慧者。貪求世利恒無厭足。慳惜他家嫉妬勝己。諂曲詐偽無羞無慚。詐現聖相。自尊自重。徒眾眷屬各相譽讚以求名利。求利養故常入聚落。既不憐愍一切眾生。亦不為教化諸眾生故。常自說言我有平等。恒作是念。云何他知我是眾生真善知識。知我多聞。實於佛法無恭敬心無求法心。猶如破器無所復用。如懈怠人無有成辦。相求過失行於方便。無智懈怠唯惡覺觀。各各論說破法等事。固執惡心至死不悔。多集慳貪。所畜眷屬亦學是師。以自圍遶在我法中。如是行者凡所作事。不問明哲不求佛法。以無精進行故生貧窮家。從貧窮家而得出家。於我教中得少利養。心生歡喜而無慚愧。彼等尚無懺悔之心。何能自覺勝智。彼等棄捨諸佛功德。而取現在名利。以得現在利故。自言我是沙門也。

        護國。我於如是富伽羅如是人等。我不說其有隨順俗忍。何況能有諸佛大智。彼等遠於人天道。況成佛道。

        護國。如是等人。我說有八種法障礙於菩提。何等為八。一者。當生三惡道。二者。當生邊地下賤。三者。當生貧窮。四者。顏色不正。五者。愚癡無智。六者。常與惡知識相會。七者。多諸病患。八者。得大惡病以取命終。護國。此等八法是障礙菩提。

        所以者何。護國。我亦不說但以有言說而得菩提。我亦不說詐現聖者有清淨行也。我亦不說有諂曲者有菩提行也。我亦不說多貪利養者有供養佛行也。我亦不說有我慢者有清淨般若行也。我亦不說無智慧者能決他疑行也。我亦不說有妬嫉者有淨心行也。我亦不說不精進者能得諸陀羅尼行也。我亦不說不樂功德者而得善道行也。我亦不說慳惜他家者有身心清淨行也。我亦不說詐現威儀者能值遇佛會也。我亦不說樂在俗家者有清淨口業行也。我亦不說不恭敬者有心清淨行也。我亦不說有不知足者有樂法行也。我亦不說惜身命者有求法行也。護國。我雖呵罵毀呰六師。然彼諸外道在我法外。入我法中作諸惡業。我若毀辱過患倍彼六師。何以故。彼等但為自口言。我是比丘。而以無行欺誑一切天人世間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儀濁亂無恭敬  唯增我慢貪名譽 

     煩惱覆蔽心迷醉  此等遠離妙菩提 

     耽著名利及懈怠  懈怠增長失正念 

     若無正念失持戒  若無持戒失善道 

     彼人生在貧窮家  得出家已著利養 

     如人棄捨於真金  擔負草穢以為寶 

     為求名利住山林  至彼更求諸等侶 

     棄捨神通辯才智  求現名利及眷屬 

     若彼命終墮惡道  或生貧窮下賤中 

     懈怠惡色無威德  斯等皆由我慢受 

     彼既遠離諸善行  亦由放逸失正念 

     在於長遠大惡道  億千劫中未能脫 

     若求名利得菩提  提婆達多應是佛 

     毘嵐猛風吹壞物  懈怠無戒亦復然 

     自無善行貪女色  戒行不淨失功德 

     於我法中無所用  無智猶如朽爛木 

     若為菩提求佛法  何得不依解脫行 

     猶如黐膠縛獼猴  我慢求道亦復然 

     我昔為求一句法  棄捨身命為菩提 

     彼人懈怠捨我教  如是無利於我法 

     我昔為求善教故  投身高崖及火聚 

     我得聞已如法行  棄捨一切愛憎等 

     彼人聞我功德法  曾不愛樂於一句 

     無法云何得菩提  猶如盲前說道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一

──隋闍那崛多譯──

        〈護國菩薩會第十八之二〉

  爾時。佛復告護國言。護國。我念往昔過無量阿僧祇劫。復過阿僧祇。不可稱量不可思惟。無有譬喻。不可計算不可得說。是時。有佛出世。名曰成利慧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王名曰焰意。護國。彼焰意王治化之時。此閻浮提縱廣一萬六千由旬。護國。彼時此閻浮提內有二萬諸城。彼一一城有千俱致家。護國。時。彼焰意王自所住城名曰寶光明。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七寶所成。寶牆七重以為圍遶。一一牆間相去八步牢固難壞。護國。彼國眾生壽命十俱致那由他歲。

        護國。爾時。彼焰意王初生一子名曰福焰。端正殊特身色具足。世間無雙瞻者無厭。護國。時。彼王子初生之日。於其生處有七寶藏自然出現。其王宮內亦有七寶藏。自然出現上高七人。護國。彼王子生時。閻浮提內一切眾生。皆大歡喜踊躍無量。若有眾生被繫閉牢獄枷鎖著身者。自然解脫。護國。彼福焰王子世間所有工巧術藝。於七日內皆悉學成。

        護國。彼福焰王子於日初分。時。有淨居諸天來告彼王子言。童子。汝莫放逸。應善觀無常。童子命不久停。至於後世如是速疾。恒須觀察生大怖畏。造業必受如影隨形。

        時。淨居諸天復為童子說此偈言。


     童子謹慎莫放逸  亦莫隨順放逸者 

     棄捨放逸佛所讚  若受放逸諸佛訶 

     常自調順不放逸  一切能施無妬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  彼人不久當作佛

 

     過去無量佛  現在及未來  一切從善起  住不放逸道 

     飲食及衣服  金銀瓔珞等  俱致劫布施  為求無上道 

     手足耳鼻等  求者歡喜施  真心求功德  不久得成佛 

     王位威勢力  妻子及眷屬  有為如幻化  速捨莫戀著 

     壽命不久停  如坏器易壞  假借世不久  此亦無常定 

     父母及眷屬  惡道無能救  眾生造善惡  如影恒逐形 

     多求於欲海  相害不為利  而無濟拔者  虛受疲勞苦 

     今欲作他利  求寂無上道  乾枯皮肉髓  汝莫以為苦 

     諸佛出世難  寂滅法難聞  勤事善知識  能破諸魔眾 

     捨離惡知識  能住於正道  遮蔽惡邪徑  善哉精進住 

     汝莫惜身命  持心如金剛  正問諸師道  莫捨正信意 

     一切過去佛  常樂阿蘭若  汝應順彼學  應樂在空閑 

     棄捨於恩愛  妻子眷屬等  己身及壽命  以求廣大智

 

  爾時。世尊復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其福焰王子從彼諸天聞此偈已。於十年內未曾睡眠未曾戲笑。未曾歌舞未曾喜樂。未曾踊躍未曾放逸。不入園苑。不樂眷屬。不貪王位。於資財城郭不生樂心。如是一切內外諸物皆悉棄捨。唯入禪定住於靜室。而自思惟。一切法無常。無強無力無有堅牢。暫現而滅。王位無味。無有自在。恩愛別離怨憎相會。無可貪著。妄生愛樂皆由愚癡。虛妄誑惑無一實也。唯有解脫寂滅為樂。而諸凡夫愚癡所醉。常樂處之橫生優劣之相。我今在此凡愚眾中。應住默然思不放逸。

        護國。爾時。彼焰意大王為此童子更別立城名勝喜樂。有七重寶牆以為圍遶。其城南北有七百街巷。其街牆壁七寶所成。金鈴羅網以覆其上。更以真珠眾寶羅網重覆其上。一一巷首皆有八萬四千寶柱。於諸寶柱上繫六萬寶繩共相鉤連。諸寶繩間懸十四俱致寶多羅樹。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猶如百千音樂不鼓自鳴。一一諸街巷首安置五百童女。盛壯少年善解歌舞。為一切眾生愛樂之故。

        其焰意王復更告令一切。汝等諸人從今已去。晝夜莫作餘事。唯作歌舞嬉戲。令諸眾生歡喜受樂。四方來者悉令歡喜。乃至不聽出一麁言。欲令王子心生愛樂。復於巷首安置種種布施之具。所謂衣服飲食瓔珞床敷氈褥車乘輦輿象馬牛羊。五行之具。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虎魄真珠等寶。塗香末香燒香薰香種種花鬘等。若須衣者與衣。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隨其所須而施與之。更於處處安諸珍寶等聚。擬諸眾人之所受用。

        又於城中造作宮殿。擬為王子遊戲之處。其地皆以眾寶間錯。於其城上起大高樓眾寶莊嚴。於城中央造一大殿。殿內安置千萬床敷。於殿四邊造諸園苑。其園苑內有諸樹木。一切花果諸喜樂樹具足充滿。

        護國。彼園苑中造七寶池。其池四面有四寶階道。何等為四。所謂金銀瑠璃頗梨。於一方面有二師子百寶所成。彼二師子各吐香水入彼池內。其池四邊復各有二寶師子。各各引水而出其池。常有優鉢羅花波頭摩花。俱物頭花奔陀利花。其池四岸寶樹圍遶。復有樹木諸花果等周匝遍滿。復有八百寶樹。是諸寶樹以諸寶繩共相連繫。一一寶樹各懸繒幡。其池四面。復有億數寶多羅樹。於其樹間繫以寶繩懸諸金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如百千樂不鼓自鳴。恐諸埃塵以大寶網彌覆地上。於彼殿內安置千萬七寶床敷。諸寶床上各敷五百種褥。於殿中間敷一高座。其座七寶所成高於七人。復於座上敷八萬俱致微妙衣服。其高座前置寶香鑪燒沈水香。夜三晝三散諸名花。以金羅網彌覆殿上。其羅網邊懸金蓮花。復以真珠羅網覆金網上。復有八萬明淨珍寶以為光明。於其園內又置九百萬寶聚。一一寶聚高一由旬。出大光明照彼世界。

        護國。於彼園內復有諸鳥。所謂鸚鵡鸜鵒鴻鶴。俱繫羅鳥孔雀鵝鴈及以鴛鴦。俱那羅鳥迦陵頻迦鳥命命鳥。彼等諸鳥若欲鳴時皆作人聲微妙和雅。猶如諸天歡喜園內諸鳥之音。凡所出聲皆欲令王子生歡喜故。又復。別為王子建立厨饍。日別辦具五百種味以供王子。爾時。大王又勅國內諸城邑一切童子。普告令集童子之數。凡有八十俱致。其諸童子。或年始二十或有過者。悉能善解一切工巧伎藝嚴飾鮮潔。皆令入於勝喜樂城。而彼童子等各有父母。復將千萬俱致婇女。擬諸童子驅馳使役。童子眷屬亦皆奉獻千萬童女以為給使。乃至國內大富長者及以人民。亦各送千萬俱致婇女。是諸婇女年始十六。不長不短。不白不黑。不麁不細。皆悉端正世間無比。善解音樂及以歌舞。善於戲笑言語調柔顏色和悅。若老若少皆能慰喻。一切伎能悉善通達身相具足。其口香氣如優鉢羅花。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微妙清潔猶如天女。福焰王子處此宮內。婇女眾等常作音樂種種供養。

        爾時。王子聞此音樂已作如是念。今者此等為我作大怨讐。奪我善法。我應棄捨。王子爾時見諸樂事不喜不樂。譬如丈夫臨被刑戮。雖見色欲不生歡喜。如是如是。福焰王子在彼女眾之時心無歡喜。在彼城內與諸眷屬同會聚集亦不歡喜。從是已來經於十年。不取色相。不取聲香味觸等相。唯作是念。我今何時脫此怨讐。我於何時行不放逸。當得解脫。

        爾時。諸女白焰意王言。大天。當知今此王子共我等聚。不相喜樂亦不受樂。

        佛言。護國。爾時。焰意王與八萬小王前後圍遶。詣向福焰王子所。到已流淚滿面遍身。戰掉不能自勝。憂愁苦惱迷悶躄地。

        須臾復起。起向福焰王子而說偈言。


     汝有最妙大果報  有誰為汝作不善 

     而不受於最勝樂  汝不受樂我憂苦 

     願汝受樂施我喜  若有觸擾向我說 

     我能與彼極重罪  汝觀此城妙蓮花 

     是我思惟為汝作  世間所少速當說 

     我能示現如帝釋  汝今面目如青蓮 

     云何顰眉不暢適  今此婇女甚殊特 

     微妙清淨等諸天  各各善解諸伎術 

     歌舞音樂悉能通  汝應與此相娛樂 

     云何憂愁如毒箭  汝今應當快受樂 

     非是憂愁苦惱時  園林池苑甚茂盛 

     花果枝葉欝扶疎  寬博如天妙果林 

     汝今正是上年時  顏色憔悴如枯花 

     但應受樂莫憂苦  流泉浴池猶如天 

     微妙香水洗浴身  諸花開敷群蜂遶 

     汝今云何不愛樂  鵝鴈鸚鵡及鴻鶴 

     命命俱那微妙聲  香山雪山無有異 

     誰有見聞不愛樂  眾寶勝殿真珠網 

     琉璃嚴淨如天宮  寶座莊嚴妙衣覆 

     金鈴羅網出妙音  種種音聲甚殊特 

     街衢道路及巷首  千數婇女作音樂 

     猶如喜園天玉女  何故迷亂不受樂 

     童子婇女如天身  為汝受樂故聚集 

     父母為汝泣墮淚  我如喪失所愛子 

     愁憂悵快何可住 


  爾時。福焰王子以偈報父王言。


     如彼具足功德者  觀諸有為生死苦 

     厭離煩惱欲求脫  棄捨一切世間欲 

     見諸眾生沒死網  常求解脫遠欲樂 

     思惟菩提最為勝  唯願父王聽我說 

     無人為我作惡事  我自不樂諸欲樂 

     一切恩愛如怨讐  增長煩惱向惡趣 

     此諸婇女愚人樂  增長魔業繫縛纏 

     遠離功德增不善  又令未來墮惡趣 

     諸聖呵責此五欲  我今云何樂苦本 

     如此婇女假外色  唯有皮囊盛筋骨 

     肉血屎尿內不淨  此真死屍云何樂 

     歌舞音樂伎術等  如幻如夢誑愚癡 

     愚癡分別失正道  我豈隨順作愛業 

     園林花果至冬時  枯顇萎黃皆墮落 

     無常散壞不久留  壽命無定癡放逸 

     心如大海不知足  恩愛增長求無厭 

     常為諸欲相殘害  我如須彌風不動 

     父母兄弟姊妹等  妻子朋友諸眷屬 

     王位百官及勢力  若墮惡道無能救 

     我等今者如草露  亦如電光不暫停 

     心意散亂無定所  思惟見是不放逸 

     咄哉少年不久住  咄哉壽命如濬流 

     咄哉有為如浮雲  咄哉三界求王位 

     智者來教莫放逸  無有菩薩貪世間 

     若欲作佛救拔他  父王放逸不作佛 

     若隨諸欲為愛奴  彼失功德無善路 

     若於今身貪殺生  如鳥在網欲求活 

     境界猶如惡毒蛇  諸陰猶如怨害賊 

     其心著有無利益  猶如空村無依怙 

     父王園林如毒樹  無常瀑水悉漂沒 

     我今云何而可樂  我見世間無正行 

     猶如劫盡盛火燃  眾生於中受大苦 

     我為是等解脫故  當速成辦如法船 

     眾生久睡無自覺  病來長久我欲治 

     為拔毒箭令安樂  除彼邪徑住正道 

     繫縛三界無能出  我為說法令脫免 

     眾生貧窮無法財  我施善教令其富 

     惡趣道中迷沒者  我當教示以善導 

     我欲摧拔諸愛樹  行諸慈悲燃智燈 

     令見三界大火聚  又興慈悲起大雲 

     如波羅蜜普遍覆  利益眾生如電光 

     道品總持以為雨  清涼能滅熱惱焰 

     我為是故生王家  在於有為不樂欲 

     我為利益眾生故  隨世受生求菩提 

     一向不樂諸有樂  父王我在怨讐中 

     智者云何樂此路  有眼不墮於高岸 

     若求菩提捨放逸  一切世間順諸趣 

     唯我當欲逆彼行  大王我言終不虛 

     唯願父王還本宮  願捨世間王位等 

     隨彼須者所受用  若受放逸貪王位 

     億數王位我不欲  若處宮內無得道 

     唯當寂靜無畏處  若樂五欲無能辦 

     我向山林處寂靜  至於彼所求菩提 

     三世如來在蘭若  正覺菩提不在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爾時。彼福焰王子為父王說偈已。在於宮殿與諸婇女。相隨經行而心不安。唯住三種威儀而住。何謂為三。所謂若行若住若坐而不眠臥。處在高樓第八重上。夜半時間於上空中。見淨居諸天在空而行。讚佛功德乃至法僧功德。

        護國。時。彼福焰王子聞彼諸天讚歎佛已。身毛皆竪遍體戰慄。合十指掌。以偈告彼諸天言。


     善哉諸天輩  憐愍我等苦  莫生疲倦心  我欲有所問 

     汝行於虛空  讚歎誰功德  我聞此讚聲  心生大歡喜

 

  佛告護國。爾時。彼天以偈報福焰王子言。


     童子汝不聞  如來出興世  佛名吉利意  無歸為作歸 

     能知人心行  福智具足滿  聖眾具禪定  百千那由他

 

  爾時。福焰王子復以偈告彼諸天言。


     我未覩彼色  汝為我說相  我若得見聞  問彼菩提道 

     云何化眾生  云何當來世  於眾生中尊  為我解說之

 

  爾時。淨居諸天以偈報福焰王子言。


     世尊髮潤澤  右旋而青色  頂高如雪山  白毫等淨日 

     清淨如琉璃  妙色而右旋  耳目甚脩廣  色如青蓮花 

     方頰如師子  脣如頻婆果  口齒甚齊密  清淨如珂雪 

     具足滿四十  四牙甚鋒利  舌長能覆面  威德大自在 

     為諸眾生等  放億數光明  遍滿三千界  乾竭諸惡道 

     無上最勝尊  妙聲覆真實  能令聞者喜  滿諸眾生願 

     勝彼如意珠  不缺減功德  隨順於道分  莊嚴於法鬘 

     音聲百千種  演暢無虛說  勝於一切天  過諸梵天音 

     他聞發歡喜  勝諸緊陀羅  迦陵俱翅羅  鴛鴦及鴻鶴 

     俱那羅梵聲  和合種種聲  音詞不雜亂  能令義顯現 

     妙淨如琉璃  能令智者樂  教令發道心  心淨生踊躍 

     隨順他心智  能決疑者問  彼尊法王者  自在大世尊 

     有是勝法音  項直肩圓滿  肘臂傭過膝  指掌縵網長 

     七處皆平滿  慈悲舉勝手  安慰諸眾生  身色如真金 

     一一毛右旋  臍輪深且密  陰藏如馬王  髀如象王鼻 

        鹿王纖長膞  足下蓮花文  千輻網具足  迴顧如象王

     遊步如師子  舉身皆相稱  猶如釋天杖  空中雨天花 

     於上變成蓋  去住恒隨逐  法王希有事  若得利無利 

     若得樂及苦  若得名不名  若讚若毀呰  一切無染著 

     猶如花在水  亦如師子王  眾生中無比

 

  爾時。世尊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從彼諸天聞說歎佛功德乃至法僧功德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如是大眾成就如是覺證最勝妙法。如是聖眾弟子成就我不得見。我今值遇生死諸惡苦惱。如是生死無有義利。諸凡夫輩執著我見。在家多諸過患貪欲無厭。智者呵毀放逸。無明黑暗之所覆蔽。如是諸行難可穿徹。如是識心甚難降伏。如是名色甚深難覺。如是六入而不自在。如是惡觸果報受持。如是愚癡多諸過患。如是渴愛堅縛不捨。如是諸取甚難捨離。如是諸有無有聖道。如是生者甚難解脫。如是老者能壞少年。如是病者損減壯色。如是死者無有潤澤。如是生者多諸衰惱。如是往來無有利益。如是微妙如來正教甚可愛樂。何可以愛好故。為諸煩惱迷惑其心。為諸惡覺濁亂不淨。心常放逸。常與愚癡等輩而為朋友。不善思惟心常染著。煩惱生死樂惡知識。常與如是諸惡俱者。尚不能辦世間淨善。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如我今者。即於此樓東面投身而去。若從門出恐諸眷屬為作障礙。

        佛告護國。爾時。福焰王子欲向吉利意如來邊。即向彼如來方面絕身。復作是言。若彼如來是一切知見者。亦應念我。

        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即伸右手放大光明。照福焰王子。即於光中出一蓮花。大如車輪有百千葉。然彼蓮花放百千光明。其光明盛照福焰王子身。爾時。福焰王子即自見身處彼蓮花。既住花中。合十指掌。曲躬向吉利意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口三唱言南無佛陀耶。南無佛陀耶。

        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還攝光明。福焰王子即乘佛光至如來前。舉身投地如大樹倒。禮彼如來一千拜已。

        護國。爾時。福焰王子以偈白世尊言。


     我久得重病  今值大醫王  於苦厄難中  世尊濟拔我 

     願尊為我說  云何住法中  當得大福利  唯願尊顯說 

     世尊我於先  夜半諸天來  教我莫放逸  聞此天教已 

     恐怖來此處  今問大世尊  云何不放逸  我今失正道 

     願為作商主  我今如生盲  願為我作眼  我今臨險岸 

     願尊救濟度  唯願大慈悲  令我生正信  如病困篤者 

     願尊速療治  我今如貧人  願尊見攝受  我今被繫縛 

     願尊能為解  我心大疑惑  願決我癡網  示我修行處 

     云何得菩提  我今沒大水  願示度濟我  我處大闇中 

     願燃大法炬  我身有大瘡  願治速令差  我身有毒箭 

     願尊能為拔  常墮諸惡道  願慈救濟我  諸有執著者 

     迴邪住正道  我沒憂慼河  願度至彼岸  得住八聖道 

     我壽命短促  求善多障礙  願從今去後  得住真如命 

     我今身閑靜  已離於諸難  作福必獲報  願為我決疑 

     世尊為我說  菩薩不放逸  而向無上道  未來證菩提 

     能解諸有縛

 

  爾時。佛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知福焰王子心已。為其廣說諸菩薩行。其福焰王子聞此法已。即得陀羅尼名曰解脫。亦得五神通。即時上昇虛空化作眾花。以散佛上如是重散。

        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從空下已。即以偈讚彼吉利意如來言。


     敬禮金色尊  面淨如滿月  敬禮智無比  離垢三界尊 

     髮淨光潤澤  頂高如須彌  觀者無厭足  眉間白毫相 

     清淨妙光明  目如青蓮花  微妙甚殊特  慈悲心哀愍 

     觀示諸世間  如來廣長舌  軟薄如赤銅  出能遍覆面 

     說法教道眾  敬禮微妙聲  齒白如珂雪  堅實如金剛 

     齊密具四十  熈怡微笑時  教化無量眾  敬禮美實言 

     尊色世無比  放光照諸剎  梵天及護世  彼光悉不現 

     鹿王纖傭膊  行步如象王  亦復如師子  安祥遊步時 

     地動諸山震  世尊具身相  皮膚軟妙澤  身如紫金色 

     威光無與比  觀者無厭足  苦行無數劫  樂施無疲倦 

     慈心向眾生  故禮大悲父  尊常樂施戒  堅住忍精進 

     禪定及般若  總持智無比  是故我敬禮  世尊說法時 

     降伏諸外道  處眾如師子  醫王除三垢  聞者皆歡喜 

     是故我今禮  身口意清淨  三界無染著  如蓮花處水 

     尊聲如梵天  如迦陵伽音  度過三界岸  是故我敬禮 

     尊觀諸世間  如幻亦如夢  復如伎兒戲  說諸法無我 

     眾生及命者  亦如水中月  空寂無生處  如是知世已 

     為彼作方便  百千諸法門  慈悲攝教眾  眾生多諸患 

     諸毒常熾然  觀察熱惱已  猶如大醫王  常行於世間 

     拔濟無數眾  生老病死苦  愛離怨憎會  憂悲苦惱等 

     觀世苦惱已  慈悲能度脫  常行於世間  世界如車輪 

     天人或畜生  地獄餓鬼中  迷惑無導師  世尊為彼等 

     示現最勝導  過去有諸佛  法王離世間  亦說此聖道 

     如今世尊說  清淨無穢濁  勝於大梵天  亦勝揵闥婆 

     及與諸天女  如是等諸音  如來聲最勝  為世間解說 

     真實潤益忍  種種方便說  具足諸功德  百千那由數 

     諸眾生聞已  證三乘寂滅  若有供養彼  得勝上妙樂 

     無量天人等  當得正真道  或得於人王  大富長者等 

     或領一天下  二三四天下  轉輪聖帝王  十善化眾生 

     七寶具足樂  皆由供養佛  或作釋梵王  四天大王處 

     兜率化樂天  他化須夜摩  斯由供養佛  來世作正覺 

     如是供養佛  或見或聞聲  無有空過者  除多眾生苦 

     得證甘露處  最妙無老病  世尊知正道  善說正道處 

     能斷諸惡道  令住無畏路  無垢大聖道  能為眾生依 

     若人求福德  須於佛邊種  以是因緣故  當得無盡藏 

     多數俱致劫  彼福不可盡  乃至未成佛  當得清淨剎 

     微妙如他化  得已大歡喜  彼妙剎土中  所有眾生輩 

     身口意清淨  如是等功德  斯由供養佛  若彼眾生輩 

     求天及涅槃  及以人中樂  福報等無量  斯皆不可盡 

     大名勝供養  復於百剎中  無量百千眾  當說大名稱 

     斯由歎佛德  如來除熱惱  能令眾解脫  慈悲見歡喜 

     諸根寂清淨  人中最勝王  無量功德聚  是故我頂禮 

     我已得五通  虛空能飛上  聽尊妙音聲  未來若作佛 

     為眾宣微妙  度脫無量眾  我讚功德聚  無垢清淨福 

     天人諸龍等  夜叉乾闥婆  雜類眾生輩  來世願成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焰意大王過彼夜已。聞彼童子宮內哭聲。聞已馳向勝喜樂城。到已問諸綵女輩言。汝等今者為何哭耶。時。彼諸女白大王言。大王當知。福焰王子於今夜中忽然不見。

        護國。爾時。焰意王聞此語已。迷悶躄地如大樹倒。須臾乃起大聲悲泣啼哭懊惱。巡遶彼城經百千匝。護國。爾時。彼處護城天神告焰意王言。大王。當知東方去此有佛世尊名曰成利慧。大王。王子今在彼處。頂禮承事供養彼佛世尊。

        爾時。焰意王聞天告已。即時與童子宮內諸綵女等及王部。從八萬四千俱致百千那由他眾。向於東方。往詣成利慧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以偈歎佛。


     敬禮功德智慧海  人中丈夫無等等 

     三界最勝無有比  天王修羅皆供養 

     眾中殊特最極尊  觀佛色相無厭足 

     三十二相莊嚴身  猶如須彌寶清淨 

     佛身微妙紫金色  見者無厭我頂禮 

     無量百千億數劫  如來苦行無厭倦 

     無量劫數供養佛  百千俱致不可數 

     往昔布施難思議  是故身光甚嚴淨 

     布施持戒禪定慧  忍辱精進善方便 

     世尊身色甚清淨  勝於日月摩尼光 

     釋梵光明隱不現  佛現妙色為世間 

     或現在於兜率天  或復示現欲下生 

     或現清淨白象身  夢中右脇入母胎 

     佛身現處如虛空  如影水月夢幻化 

     佛身應現亦如是  又復示現初生時 

     或行七步示丈夫  唱言天人我最上 

     我能救脫諸苦眾  於諸法中無疑惑 

     為眾示現始學書  成就禪定寂靜處 

     示現在於婇女中  捨於父母及妻子 

     眷屬宗親戀慕啼  捨家處林恒獨步 

     俱致數天恒圍遶  恒常讚歎不生厭 

     久已降伏四種魔  此剎示現始降伏 

     久已轉於無始輪  今以慈悲示初轉 

     觀於世間著常想  在眾唱言我涅槃 

     見諸世間樂生死  世尊為說寂滅處 

     福智方便無比喻  身放光明照多剎 

     諸方菩薩尋光來  頂禮世尊不思議 

     法王為說微妙法  心生歡喜證清淨 

     為眾現身同世間  佛身無來亦無去 

     如來住法如幻化  是故頂禮大丈夫 

     善哉世尊說妙道  為眾顯於菩提路 

     為我顯示勝法門  是故我今證此法 

     如來為我所示現  我證皆為眾生說 

     佛智無惱三界尊  我今歎佛證功德 

     願共世間諸眾生  速證寂滅無上道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彼成利慧如來知焰意王深信心已。如應說法令住不退轉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護國。爾時。彼福焰王子白成利慧如來言。世尊。我今欲請如來及比丘僧入我城內。唯願世尊慈愍聽許。爾時。成利慧如來憐愍王子故。默然受請。護國。爾時。福焰王子知佛許已。白其父母。告諸眷屬并婇女等言。尊等當知。我今以勝喜樂城并莊嚴具。悉以奉施彼如來及比丘僧終無悔也。唯願父母及諸眷屬生隨喜心。爾時。父母眷屬一時同聲唱言。善哉善哉。我皆隨喜。

        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即時更好莊嚴勝喜樂城奉施如來。爾時。王子為佛及僧日別辦具五百種味上妙飲食。供佛及僧。復為比丘造僧伽藍。皆以七寶莊嚴其房。舍內敷置雜色種種繒褥數百千重。又為比丘僧日別造新淨衣。布施眾僧隨意所樂。復更為造經行之處。皆以眾寶莊嚴其地。上覆寶網經行兩邊。種諸樹木花果種種諸花。謂憂鉢花波頭摩花分陀利等。一切眾花無不具足。

        時。彼王子如是供養佛及眾僧。經三億俱致歲。於其中間未曾睡眠不愛身命。唯念供養佛及眾僧。其間無貪欲心無瞋害心。於王位處不生樂心。於一切處棄捨身命況復餘物。復於如來有所說法。皆悉受持終無忘失。乃至一句未曾重問。如來於其時間亦不洗浴。亦不以蘇油塗摩其身。亦不洗足亦不坐臥。唯除食時及大小便利。乃至終無疲倦之想。而彼如來涅槃時。自取赤真檀為積聚闍毘如來身。於闍毘如來身處。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舍利。又於閻浮提內處處。以諸華鬘名香種種音樂。乃至旛蓋寶幢供養舍利。如是供養已。為其舍利復更別造九十九俱致寶塔。彼諸塔等七寶所成。復以雜寶真珠羅網以覆塔上。又為諸塔造七寶蓋。彼一一塔奉施五百寶蓋。又於一一塔所。奉施音樂數百千種。於閻浮提內處處。悉令種諸妙花樹。於一一塔所前然百千燈。一一燈器盛千斛油。又復更以一切諸香。塗香末香燒香。及諸花鬘等供養彼塔。

        爾時。福焰王子如是供養經俱致歲已。於後出家。既出家已。唯畜三衣常行乞食。樂於頭陀恒坐不臥。於餘時間未曾睡眠。亦不從人有所求索。施與一切心不望報。常為他人解說正法。如是經四俱致歲。乃至若有以一善言讚歎者心尚不受。何況受人利養之物。若聽法時無疲倦想。常有諸天承事供養。

        爾時。彼國土內王與大臣夫人婇女。一切人民并諸眷屬。悉皆隨從學彼王子出家修道。

        護國。爾時。淨居諸天子等。見是事已作如是念。今此國內一切人民。並學王子出家。今此國內盡是三寶。我等今者應作檀越供養彼等。即是供養三寶利益世間。彼如來涅槃後。正法住世經六萬四俱致歲。皆是福焰比丘之所住持。其福焰比丘。從此已來常如是供養。如是次第供養九十四俱致諸佛。彼一一佛悉皆如上供養之行。

        護國。於汝意云何。其焰意王豈異人乎。莫作異見。則今無量壽如來是也。護國。於汝意云何。彼福焰王子豈異人乎。莫作異見。則我身是也。爾時。其守護城天神者。豈異人乎。則阿閦佛是也。

  爾時。世尊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是故。若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學彼福焰王子。深心至誠所修諸行。能捨一切憎愛心。是故。我常勤修如是苦行故。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未來世有諸比丘。愛重名利貪著眷屬。於諸善法自然損減。常為我慢怨賊之所損害。甚可憐愍。以貪利故遠離正法。虛然出家污沙門行。但有口言我是菩薩。然其內心純行諂曲。身心昏濁沒煩惱泥。纔有形相違於本道。捨已誓願。貪著衣服飲食。房舍臥具湯藥等事。心無慚愧不避恥辱。無有威儀。離佛境界心恒貪著。護國。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應當覺知彼惡知識。惡知識者。求名貪利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多行於放逸  遠離十力處  心常貪利養  及諸眷屬等 

     棄捨佛菩提  千種諸功德  詐聖求名利  惡性無慚恥 

     姦諂無羞愧  彼專為利事  入於佛法中  隨順諸煩惱 

     速疾墮惡趣  口言我大德  勝在阿蘭若  心恒念聚落 

     彼等為貪故  心多諸覺觀  彼人遠解脫  猶如天與地 

     行者應遠離  如畏惡毒蛇  彼不樂佛法  并諸功德僧 

     棄捨離善道  常行於邪徑  失於無量善  為諸有覆蔽 

     聞我往昔行  真實誠心信  應當學我行  多俱致劫數 

     如是法難得  應發大忍心  我有所說處  勤劬當奉行 

     若當欲成佛  妙勝大乘中  應念彼王行  諸功德無量 

     思惟真實已  應住彼教中  如是菩提道  當見如佛說 

     深思諸功德  聖人種性處  當應如教行  若捨如是教 

     則失功德味  當生惡趣中  愚癡無有別  生彼已當悔 

     勸住山林者  慎莫自讚譽  亦勿毀他行  寧常自呵責 

     昔背億數佛  斯由我慢心  莫惜已身命  恩愛處悉捨 

     如我說此經  法中行敬心  若能如說行  菩提不為難 

     此乘大仙說  聞已莫生疑  是故佛法中  應住如聖教 

     精勤捨身命  如我教莫違  若不信此教  於後悔無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若有菩薩常行五波羅蜜無有休息。若有菩薩於此經中。能如法行能如教住。復自唱言。我如教住我如教行。於前行五波羅蜜功德者。欲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致分不及一。算數過算數分不及一。哥羅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憂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佛說此經時。三十那由他天及人阿修羅等。未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悉發心。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七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老護國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法本有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作是請已。爾時。佛告護國菩薩。善男子。言此法本名不空誓清淨行。如是受持。亦名善丈夫遊戲菩薩行決定毘尼。如是受持。亦名真實義具足。如是受持。亦名福焰菩薩大士往昔本行。如是受持。

        佛說是法已。長老護國菩薩及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隋闍那崛多譯〈護國菩薩會〉与趙宋施護譯《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

──曹魏康僧鎧譯──

        〈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五千人。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斷正道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與於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遶而演說法。爾時。郁伽長者與五百眷屬出舍衛大城。詣祇陀林給孤窮精舍。到已禮佛足。遶三匝已却坐一面。

        爾時。復有法施長者。名稱長者。善與長者。耶奢達多長者。善財長者。愛行長者。給孤窮長者。龍德長者。實喜長者。是等各與五百長者。俱出舍衛大城。詣祇陀林給孤窮精舍。到已禮佛足。遶三匝已却坐一面。是等一切及與眷屬。皆向大乘厚種善根。決定至於無上正道。

        爾時。法施郁伽長者知諸長者皆悉集已。承佛神力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願垂聽許。說是語已。世尊告曰。長者。如來常聽。恣汝所問。隨汝所疑我隨汝問。而當演說悅可汝心。

        時。郁伽長者聞是語已。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解向大乘信於大乘。欲集大乘欲乘大乘。知於大乘護諸眾生。安慰撫喻一切眾生。為欲安樂一切眾生堅固莊嚴。我要當度於未度者。脫未脫者。無安慰者當安慰之。未涅槃者當令涅槃。荷擔一切作大橋船。聞無量佛智。欲修佛智發大莊嚴。知生死中無量苦患。於無量阿僧祇劫心無憂惱。於無量劫流轉生死而心無倦。世尊。是中若有住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出家修集法行。或有在家修集法行。善哉。世尊。哀愍人天阿修羅。世尊。守護大乘不斷三寶。為一切智久住世故。世尊。唯願演說在家菩薩戒德行處。云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來所勅隨順修行而不損壞助菩提法。於現法中無纏覆業得增勝行。世尊。云何出家菩薩捨所珍愛而行出家。當教是等。云何行法云何修善。出家菩薩云何可住云何不住。如是請已。爾時。世尊告郁伽長者。善哉善哉。長者。如汝所問是汝等所宜。長者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在家出家菩薩所住學得勝行。郁伽白言。如是。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長者。在家菩薩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此三寶功德。迴向無上正真之道。

        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佛。我要得成於佛身三十二相以自莊嚴。持此善根集三十二丈夫相。為集此故勤行精進。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佛。

        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法。長者。而是菩薩恭敬於法及說法者。為法欲法樂法極樂。助法住法。持法護法。堅住於法讚歎於法。住於法行增法求法。以法為力施法器仗。唯法為務。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以正法等施一切人天阿修羅。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法。

        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僧。長者。若是菩薩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與凡夫。若見聲聞乘。皆悉敬順速起承迎。好語善音右遶彼人。應當如是思念。我等得無上正真道時。為成聲聞功德利故而演說法。雖生恭敬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僧。

        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佛。何等四。不捨菩提心。不廢勸發菩提之心。不捨大悲。於餘乘中終不生心。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佛。

        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法。何等四。於法師人親近依附。聽聞法已善思念之。如所聞法為人演說。以此說法功德迴向無上正真之道。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法。

        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僧。若有未定入聲聞乘。勸令發於一切智心。若以財攝若以法攝。依於不退菩薩之僧。不依聲聞僧求聲聞德。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僧。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見如來已修於念佛。是名歸依佛。聞於法已修於念法。是名歸依法。見於如來聲聞僧已。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歸依僧。

        復次。長者。若菩薩願常與佛俱而行於施。是名歸依佛。守護正法而行於施。是名歸依法。以此布施迴向無上道。是名歸依僧。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作善丈夫業。不作不善丈夫之業。長者。云何名為善丈夫業。非是不善丈夫之業。長者。是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封邑非不如法。平直正求非麁惡求不逼切他。如法得封起無常想。不生慳想憙捨無悋。給事父母妻子奴婢諸作使者。以如法財而給施之。所謂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所謂一切諸眾生等五陰重擔。捨於聲聞緣覺之擔。教化眾生而無疲倦。自捨己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超過世法。財富無量而無憍逸。失利名稱無有憂慼。善觀業行守護正行。見毀禁者而不生瞋。諸有所趣善住所覺。除去輕躁滿足智慧。助成他務捨己所作。無所希望有所為作。而不中捨知恩念恩。善為所作施貧封祿。有勢力者折大憍慢。於無勢力而慰喻之。除他憂箭忍下劣者。除捨憍慢及增上慢。恭敬尊重親近多聞。諮問明慧。所見正直所行無為。無有幻惑。於諸眾生無有作愛。修善無足多聞無厭。所作堅固與賢聖同。於非聖者生大悲心。親友堅固怨親同等。等心眾生。於一切法無有悋惜。如聞開示思所聞義。於諸欲樂生無常想。不貪愛身觀命如露。觀於財物如幻雲想。於男女所如閉獄想。於眷屬所生於苦想。於在田宅生死屍想。於所求財毀善根想。於其家中生繫閉想。於親族所生獄卒想。於夜於晝生無異想。於不堅身生堅施想。於不堅命生堅命想。於不堅財生堅施想。

        彼云何名於不堅身生堅施想。他有所作悉皆為之作務使命。名不堅身生堅施想。不失本善增現善根。是不堅命生堅施想。降伏慳悋而行布施。是不堅財生堅施想。

        長者。是名在家菩薩如是修集善丈夫行。於諸如來無一切過。名相應語。名為法語。無有異想向無上道。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應受善戒。所謂五戒。彼樂不殺。放捨刀杖。羞愧堅誓。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等心眾生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除捨於貪不起愚癡。於他封祿不生貪著。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婬自足妻色。不希他妻。不以染心視他女色。其心厭患一向苦惱心。常背捨若於自妻生欲覺想。應生不淨驚怖之想。是結使力。是故為欲非我所為。常生無常想。苦無我想不淨之想。彼人應作如是思念。我當乃至不生欲念。況二和合體相摩觸。應離妄語諦語實語。如說如作不誑於他。善心成就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守護於法。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妄所說。不自輕躁亦不嘲譁。不相牽掣。應住正念然後知之。若心欲捨一切財賄。須食與食須飲施飲。若施他時應生是念。念是檀波羅蜜時。隨彼所欲我當給施。

        又。我當使求者滿足。若施彼酒。當攝是人得於正念令無狂惑。何以故。悉滿他欲是檀波羅蜜。長者。是故。菩薩以酒施人於佛無過。長者。若在家菩薩以此受持五戒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護五戒。

        又復。應當離於兩舌。若有諍訟應當和合。離於惡言出愛軟語。先語問訊不毀辱他。利益他語法語。時語實語。捨語調伏語。不戲笑語。如說如作不生貪癡。常安一切心不毀壞。常修忍力以自莊嚴。常應正見離諸邪見。不禮餘天今當供佛。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瞋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彼人應隨如是諸處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墮於惡道。

        長者。如是菩薩一一勸導乃至第七。欲令眾生住於德行。隨如是處不能令住。而是菩薩於此眾生應生大悲。堅發一切智慧莊嚴。作如是言。我若不調是惡眾生。我終不成無上正真道。何以故。我為是故發誓莊嚴。不為以調無諂無偽。具戒德行發大莊嚴。我當勤發如是精進。令所作不空。眾生見我即得信敬。長者。若菩薩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諸佛所訶。

        長者。是故。菩薩應當如是莊嚴大莊嚴。我今應當修行是行。住諸城邑村落郡縣不令一人墮於惡道。長者。猶如城邑有善明醫。令一眾生病毒而死多眾訶責。如是。長者。若是菩薩隨所住處。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訶責。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善修學行。所謂家者名殺善根。名不捨過害助善業。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結使在中住故。故名為在。又復。住於不善覺故。住不調伏。住無慚愧愚小凡夫。住不善行諸惡過咎。是故名家。又復。在家一切苦惱悉在中現。害先善根故名在家。又復。家者在是中住無惡不造。在是中住。則於父母沙門婆羅門不好敬順。是名為家。又復。家者長愛枝條憂悲苦惱悉在中生。招集殺縛。呵打瞋罵。惡言出生。是故名家。未作善根掉動不造。已作善根悉令散滅。智者所呵。謂諸佛聲聞若住是中墮於惡道。若住是中墮貪瞋癡。是故名家。若住是中妨廢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是故名家。

        若住是中。父母妻息姊妹親友眷屬知識貪愛所攝。常思念財貪欲無滿。如海吞流終不滿足。若在家住如火焚薪。思處無定如風不住。在家消身猶如服毒。一切眾苦皆悉來歸。是故。應捨如離怨家。若住在家聖法作障。多起諍緣常相違逆。住在家中善惡緣雜多諸事務。在家無常不得久住。是不停法。在家極苦求守護故。多諸憂慮謂怨親所。在家無我到計我所。在家誑惑無有實事現似如實。在家離別多人傳處。在家如幻多容集聚無實眾生。在家如夢。興衰代故。在家如露。速破落故。家如蜜滴。須臾味故。家如刺網。貪著色聲香味觸故。家如針口虫。不善覺食故。家如毒蛇。互相侵故。家多希望。心躑躅故。在家多怖。王賊水火所劫奪故。家多論議。多過患故。如是。長者。在家菩薩名善知家。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中。善調伏施分別柔軟。應作是觀。若施彼已則是我有。餘家中者非是我有。已施者堅餘者不堅。已施後樂餘者現樂。已施不護餘者守護。若已施者非愛所縛餘者增愛。若已施者非我所心餘者我有。已施無怖餘者怖畏。若已施者是道基柱餘是魔柱。已施無盡餘者有盡。已施者樂餘守護苦。已施離結餘者增結。已施大封餘者非封。若已施者是丈夫業。其餘在者非丈夫業。若已施者諸佛所讚。其餘在者凡夫所讚。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堅住施。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若見乞者應起三想。何等為三。善知識想。他世富想。菩提基想。復有三想。順如來教想。欲果報想。降伏魔想。復有三想。於求者所起親眷屬想。於四攝法起攝取想。於無邊生起出離想。應當如是生是三想。復有三想。何等為三。除貪欲想。除瞋恚想。除愚癡想。生是三想。何以故。長者。是人貪欲瞋恚愚癡俱得微薄。長者。云何三事俱得微薄。若施財時心無貪著。是名貪薄。於乞者所生於慈心。是名瞋薄。若布施已迴向無上正真之道。是名癡薄。長者。是名施者貪瞋癡薄。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見乞者已。修趣滿足六波羅蜜想。何等為六。若是菩薩隨所有物無不施心。是名修趣滿檀波羅蜜。依菩提心施。是名修趣滿尸波羅蜜。於求者所不生瞋訶。是名修趣滿忍波羅蜜。若布施時不生自己乏少之想。是名修趣滿進波羅蜜。若布施已心不憂悔倍生歡喜。是名修趣滿禪波羅蜜。若布施已不得諸法不望果報。是明慧者不住諸法。隨無所住向無上道。是名修趣滿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見乞求者修趣滿於六波羅蜜。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於世八法應生放捨。彼人於家財賄妻子不生憂喜。假使忘失不生憂愁。應如是觀。有為如幻是妄想相。父母妻子奴婢使人親友眷屬。悉非我有。我不為是造不善業。此非我宜。是現伴侶非他世侶。是樂伴侶非苦伴侶。我非護彼我之所護。施調人慧進不放逸。助菩提法諸善根等此是我有。隨我所至彼亦隨去。何以故。父母妻子男女親屬知識作使。不能救我。非我歸依。非我舍宅非我洲渚。非我蔭覆非我我所。是陰界入非我我所。況父母妻子當是我所。父母妻子是業所為。我善惡業亦隨受報。彼亦隨業受善惡報。長者。而是菩薩去來坐起常觀是事。不為父母妻子眷屬奴婢作使。造身口意惡不善業猶如毛分。

        是故。長者。在家菩薩於已妻所應起三想。何等三。無常想。變易想。壞敗想。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在家菩薩於己妻所復生三想。何等三。是娛樂伴非他世伴。是飲食伴非業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復生三想。何等三。不好想。臭穢想。可惡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怨家想。魁膾想。詐親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羅剎想。毘舍遮想。鬼魅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非我所想。非攝受想。乞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持身惡行想。持口惡行想。持意惡行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欲覺想。瞋覺想。害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黑闇想。污戒想。繫縛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障戒想。障定想。障慧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諂曲想。羂網想。猫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災患想。熱惱想。病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妖媚想。作衰想。霜雹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病想。老想。死想。是名三。復生三想。魔想。魔女想。可畏想。是名三。復生三想。憂想。哭想。苦惱想。復生三想。大雌狼想。摩竭魚想。大雌猫想。復生三想。黑蛇想。尸守魚想。奪精氣想。復生三想。無救想。無歸想。無護想。復生三想。母想。姊想。妹想。復生三想。賊想。殺想。獄卒想。復生三想。瀑水想。波浪想。洄澓想。復生三想。淤泥想。溺泥想。混濁想。復生三想。盲想。杻想。械想。復生三想。火坑想。刀坑想。草炬想。復生三想。無利想。刺想。毒想。復生三想。繫獄想。讁罰想。刀劍想。復生三想。鬪諍想。言訟想。閉繫想。復生三想。怨憎會想。愛別離想。病想。略說乃至一切鬪諍想。一切滓濁想。一切不善根想。長者。在家菩薩於己妻所。應生如是相貌觀念。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於自子所不應極愛。長者。若於子所生於極愛。非他人所則為自毀。應以三法而自呵責。何等三。菩提道是平等之心非不平等心。菩提道是正行所得非是邪行。菩提道是無異行得非雜行得。復應呵己心。於自子所生怨家想。惡知識想。非善知識想。違逆佛智平等之慈。害我善根。彼應隨處自調於心。如愛其子一切亦然。如愛自身一切亦然。應修是觀。我異處來。子異處來。何以故。一切眾生曾為我子。我亦是彼諸眾生子。終不生念我子彼非。何以故。去至六趣而復為怨或復為子。我其當作等親非親。我以何故。於其所親倍生愛與。於非親所一切不與。我若生於愛不愛心。不於非親所一切不與。我若生於愛不愛心不能趣法。何以故。不等之行至不等處。行平等行至於等處。我不應行是不等行。我學等心一切眾生疾至一切智。長者。在家菩薩於諸財物。不生我所想攝護想。不繫於彼。不想不愛。不生結使。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若有乞者來至其所。有所求索隨所施財。應至心念。我所施財及不施財。俱當散滅不滿所願。必當歸死。我不捨財。財當捨我。我今當捨令作堅財然後乃死。捨此財已。死時無恨歡喜無悔。若不能施應以四事白於乞者。今我力劣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我是初行。其心未堪自在行施。我是著相住我我所。善大丈夫今向汝悔。勿生嫌恨。我當如是勤行精進。滿足一切眾生所願。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白於乞者。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聞過去佛語。若不值佛及與聖僧。彼應敬禮十方諸佛。諸佛本行乃至成佛悉生隨喜。如是晝夜各三時。淨身口意業。淨於慈善。具足慚愧清淨之服。所集善根以菩提心而生隨喜。柔軟善作恭敬斷慢。修行三分誦三分法。專心悔過諸不善業更不造新。一切福業悉生隨喜。集滿相好勸請諸佛轉於法輪。於說悉受持一切法。願佛久壽增長善根。令我國土亦復如是。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受持八戒修沙門行。應當親近淨戒德行沙門婆羅門。依止給使不見其過。若見沙門越於戒行不應不敬。又。佛如來是應供正遍覺戒行所勳。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勳。袈裟無有滓濁。一切結染皆悉捨離。仙聖之幢倍生恭敬。於彼比丘生大悲心。彼不應為如此惡行。諸佛世尊名寂調伏一切悉知。聖幢相服不寂不調。不伏不知。作此非法。如世尊說不輕未學。非是彼過是結使咎。以結使故現造是惡。此佛法中有於出法。是人能出則有是處。若解是結。修行正觀得至初果。定趣無上正真之道。何以故。智能害結。世尊又說。人則不應妄輕。量人則為自傷。如來所知非我所知。是故不應瞋嫌害彼。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入僧坊在門而住。五體敬禮然後乃入。當如是觀。此處即是空行之處。無相行處。無作行處。慈悲喜捨四梵行處。是正行正住所安之處。我當何時捨於家垢。我當何時住如是行。應生如是欲出家心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閑林。修集得成無上正道。在家多塵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多垢。出家捨離。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於愛欲淤泥。出家遠離愛欲淤泥。在家凡俱。出家智俱。在家邪命。出家淨命。在家多垢。出家無垢。在家衰減。出家無減。在家處憂。出家歡喜。在家則是眾惡梯隥。出家離隥。在家繫縛。出家解脫。在家畏懼。出家無畏。在家謫罰。出家無罰。在家多患。出家無患。在家煩熱。出家無熱。在家多求苦。出家無求樂。在家掉動。出家無動。在家貧苦。出家無苦。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下賤。出家尊貴。在家熾然。出家寂靜。在家利他。出家自利。在家之人無潤精氣。出家之人有大滋潤。在家結樂。出家滅樂。在家增刺。出家無刺。在家成小法。出家成大法。在家不調。出家調伏。在家離戒。出家護戒。在家增長。淚乳血海。出家乾竭。淚乳血海。在家之人諸佛聲聞緣覺所呵。出家之人諸佛聲聞緣覺所讚。在家無足。出家知足。在家魔喜。出家魔憂。在家不降伏。出家降伏。在家奴僕。出家為主。在家生死際。出家涅槃際。在家墮落。出家拔墮。在家闇冥。出家明炤。在家之人根不自在。出家之人諸根自在。在家狂逸。出家不逸。在家不相應。出家相應。在家下觀。出家上觀。在家多營。出家少營。在家少力。出家大力。在家諂曲。出家正直。在家多憂。出家無憂。在家箭俱。出家除箭。在家病患。出家無病。在家老法。出家壯法。在家放逸命。出家修慧命。在家誑詐。出家無詐。在家多作。出家無作。在家毒器。出家甘露器。在家災患。出家無災害。在家不捨。出家放捨。在家之人取於毒果。出家之人取無毒果。在家之人不愛相應。出家不與不愛相應。在家癡重。出家智輕。在家失方便。出家淨方便。在家失正意。出家淨正意。在家失至意。出家淨至意。在家之人不能作救。出家作救。在家造窮劣。出家不造窮。在家非舍。出家作舍。在家非歸。出家作歸。在家多怒。出家多慈。在家負擔。出家捨擔。在家不盡一切諍訟。出家盡諍。在家有過。出家無過。在家怱務。出家閑務。在家熱惱。出家離熱。在家多讎。出家無讎。在家貯聚。出家無聚。在家財堅。出家德堅。在家憂俱。出家寂憂。在家損耗。出家增益。在家易得。出家之人億劫難得。在家易作。出家難作。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在家處流。出家船栰。在家結河。出家越度。在家此岸。出家彼岸。在家纏縛。出家離纏。在家嫌恨。出家寂恨。在家王法。出家佛法。在家愛染污。出家離染。在家生苦。出家生樂。在家淺近。出家深遠。在家易伴。出家難伴。在家妻伴。出家心伴。在家怱務。出家離務。在家逼他苦。出家樂他。在家財施。出家法施。在家持魔幢。出家持佛幢。在家巢窟。出家離巢。在家非道。出家離非道。在家稠林。出家離林。

        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漸次思念。我恒河沙等設於大祀。為諸眾生一日悉施。善調法中生出家心。是則堅實施已畢足。我今應當堅修戒聞彼入僧坊。禮如來塔生於三想。我亦當得如是供養。我亦當得慜一切眾生留於舍利。我如是學。如是行如是精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設作一切佛諸事已。如佛如來入於涅槃。是入僧坊觀於一切諸比丘德。誰是多聞。誰是說法。誰是持律。誰持阿含。何等比丘持菩薩藏。誰阿練兒。何等比丘少欲乞食。著糞掃衣獨處離欲。誰是修行。誰是坐禪。誰是營事。誰是寺主。悉觀彼行隨誰人欲不生譏呵。若在寺廟及往聚落。有所言說善護口業。若有比丘乏於衣鉢病藥所須。隨應給與不令起瞋。何以故。諸天及人有妬嫉結應倍護彼。凡夫人心非阿羅漢。凡夫起過非阿羅漢。彼近多聞為修聞故。親說法者修行決定。近持律者調伏結使不墮犯中。親近持於菩薩藏人。於學修行六波羅蜜及修方便。近阿練兒修學獨處。親近修行修學端坐。若有比丘未定位者。須衣施衣。須鉢施鉢。勸彼比丘發無上心。何以故。此非勝處財法攝彼。

        如是。長者。在家菩薩如是善知沙門之行。若有沙門鬪訟諍競而和合之。捨於身命守護正法。長者。在家菩薩見病比丘。捨自肉血令彼病愈。長者。在家菩薩未開施心。不先請他施已心悔。一切善本以菩提心而為上首。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佛教行。不忘不失助菩提法。現法無染得增勝法。

        爾時。郁伽長者及諸長者。一切同聲歡喜讚歎。希有。世尊。善說在家過患。而猶未知出家戒行出家功德。世尊。我等亦觀在家多過出家德大。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願得出家。說是語已。佛告長者。出家甚難一向淨行。時。諸長者白言。世尊。實如聖教。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當如教行。爾時。世尊即聽出家。告彌勒菩薩。一切淨菩薩。汝善丈夫令是等出家。時。彌勒等令九千長者悉皆出家。是長者等受出家戒。是時。復有千長者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已說在家過患功德。善哉。世尊。願說出家菩薩戒聞功德之行。云何菩薩善妙法中調伏出家。禮拜起住去來進止。佛告長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出家菩薩應如是學如是住行。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我以何緣捨業出家。為修慧故勤加精進如救頭然。應作是念。我今應住於四聖種樂行頭陀。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修四聖種。是出家菩薩隨所有衣應生知足。歎美知足不為衣故而行妄語。若不得衣不想不念不生憂惱。設令得衣心不生著。雖服著衣而無繫著不貪不住。知其過咎知於出離隨是知足。不自稱譽不毀他人。長者。出家之人隨所乞食隨所敷具。亦當知足而生歎美。不為敷具而起妄語。不得不念不生憂惱。得不染著無染心畜不悋不繫。知其過咎知出離行隨是知足。終不自稱毀於他人。樂斷樂離樂於修習。於此樂斷樂離樂修不自稱譽。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四聖種。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以十功德持著身衣。何等十。為慚恥故為覆形故。為蚊虻故為風暴故。不為軟觸不為好故。為於沙門表戒相故。此染色衣。令諸人天阿修羅等生塔想故而受持之。解脫而染非欲染衣。寂靜所宜非結所宜。著此染衣。不起諸惡。修諸善業。不為好故著染服衣。知聖道已我如是作。於一念頃不持染結。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十事功德持著身衣。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見十事故。盡其形壽不捨乞食。何等十。我今自活不由他活。若有眾生施我食者。要令安住於三歸處然後受食。若不施食。於是眾生生大悲心。為彼眾生勤行精進。令是眾生所作辦已後食其食。又。我不違佛所教勅。為殖滿足根本因故。依降伏慢積集無見頂因緣故。不為女人丈夫男女共和合故。平等乞食。於諸眾生生平等心。集一切智莊嚴具故。長者。出家菩薩見此十利。盡壽不捨於乞食法。若有至心敬信來請。爾時應去。若有請者不至心請。觀有自利利彼因緣即便應去。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見十利故。終不捨於阿練兒處。何等十。自在除去故。無我持故。捨臥具愛故。寂無愛故。處無可利故。阿練兒處捨身命故。捨眾閙故。如來法中所作作故。寂定適意故。專念無留難故。長者。是名出家菩薩見十德利盡壽不捨阿練兒處。長者。若阿練兒欲聽法故。有和上阿闍梨因緣事故。為問病故至村聚中。當作是念。今夜還去。若為讀誦在房舍住。應作是念。我今故在阿練若處。住阿練兒處與法相應。於一切物無有諍想。於一切法無障礙想集法無厭。

        長者。出家菩薩在阿練兒處。作如是觀。我以何緣住阿練兒處。非但空處名為沙門。是中多有不調不寂。不堅不相應。亦住是中。所謂麞鹿獼猴鳥獸師子虎狼。賊旃陀羅。是等無有沙門功德。是故。我應具阿練兒行沙門義利。謂繫念不亂。得陀羅尼。修大慈大悲。五通自在。滿六波羅蜜。不捨一切智心。修行方便。常以法施攝取眾生教化眾生。不捨攝法。修行六念。勤進修聞。繫念修集正相應行。不證果智。守護正法信於業報。是名正見。斷於一切妄想分別。是正思惟隨所解法而為演說。是名正語。除盡業滿。是名正業。斷除結習。是名正命。勤趣於定。是名正進。不忘諸法。是名正念。得一切智知。是名正定。解空不驚。無相不怖。無願不怯。心不執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沙門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不應親近多人眾中。我應捨彼我之善根。終不捨於一切眾生故修於善根。長者。出家菩薩有四親近。如來所許。何等為四。長者。出家菩薩親近聽法。是佛所許。親近成熟一切眾生。是佛所許。供養如來。是佛所許。親近不捨一切智心。是佛所許。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四種親近如來所許。長者。親近是四勿親近餘。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念。我以何故來在此處。我來至此為怖何事。畏誰故來。畏眾閙故。畏親近故。畏貪瞋癡故。畏狂慢故。畏惱熱故。畏慳貪故。畏於色聲香味觸故。畏於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故。無常常畏。無我我畏。苦中樂畏。不淨淨畏。心意識畏。現在捶打畏。我見畏。我我所畏。惡知識畏。利養畏。非時語畏。不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一念言念畏。不識言識畏。沙門垢畏。欲界色界無色界畏。一切諸道生死處畏。地獄畏。畜生畏。餓鬼畏。我今怖懼如是等畏。來至於此阿練兒處。不住在家憒閙眾中。若不修行不修念處則不相應。脫是畏故來至此處。過去無量菩薩摩訶薩。一切皆住阿練兒處。解脫諸畏得於無畏。得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菩薩亦復如是。住阿練兒處脫一切畏。得於無畏無上正道。現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阿練兒處修行無畏。得於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脫一切畏。是故。我今欲得無畏脫一切畏。住阿練兒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無怖無畏應如是學。若有畏者皆由著我。皆由執我。我為初首。皆由愛我。起我見我想我持我妄想。於我守護於我。若住阿練兒處不捨執我。是為失利。長者。若住阿練兒處。無有我想。是住阿練兒處。無有見著。是住阿練兒處。不住我我所。是住阿練兒處。長者當知。無涅槃想。是住阿練兒處。況煩惱想。

        長者。謂阿練兒處者。不依著於一切諸法。不住諸法。於諸法無礙。不依色聲香味觸住。住一切法平等無垢。住善調心。棄一切畏住於無畏。住脫一切結流大河。住於聖種。住於少欲。住於知足易滿易養。住充滿智。住如聞修行。住於解脫。觀空無相無作門故。住解脫知見。斷繫縛故。住於邊際。順因緣故。住所住已辦。究竟淨故。長者。猶如空處藥木叢林不怖不畏。

        如是。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自生心猶如草木牆壁等想。猶如幻想。是中誰畏誰怖。是以應以無畏觀身。此身非我非我所。無眾生無壽命。無人無丈夫無少年。所言畏者。空名無實。我今不應以無實生畏。如彼空處藥木叢林無主無護。應如是知一切法已。如是善住阿練兒處。何以故。斷憂諍故名阿練兒。無生無護名阿練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學。漸順戒聚。次修定聚。住阿練兒處。集於慧聚。住阿練兒處。習解脫聚。住阿練兒處。生解脫知見聚。住阿練兒處。敷助菩提法。住阿練兒處。集於十二頭陀功德。住阿練兒處。諦方便故。住阿練兒處。善知陰故。住阿練兒處。等法界故。住阿練兒處。削除諸入故。住阿練兒處。不忘菩提心故。住阿練兒處。觀空無畏故。住阿練兒處。不失一切諸善根故。住阿練兒處。佛所讚歎。住阿練兒處菩薩所讚。住阿練兒處諸聖所譽。住阿練兒處。欲解脫者之所依故。住阿練兒處。欲一切智者應住是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以少許事滿六波羅蜜。何以故。住阿練兒處不惜身命。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檀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頭陀戒。身口意戒。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尸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修習滿於忍波羅蜜。於諸眾生無瞋恚心忍一切智。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忍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進波羅蜜。而是菩薩應如是學。我不離是處。要當得於無生法忍。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進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禪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捨於禪定教化眾生修諸善根。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禪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般若波羅蜜。長者。是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學。如我此身空處亦爾。如我此身菩提亦爾。如如無妄想。如空無妄想。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滿般若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如是修滿六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成就四法。知阿練兒處。何等四。淨戒多聞思惟相應如法修行。是名出家菩薩知住阿練兒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若結增上不應親彼。住阿練兒處應摧伏結。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修五通。為化天龍夜叉乾闥婆故。復次。長者。出家菩薩應如佛教住阿練兒處。是中我應滿於一切清淨之善。善法所勳。後至城邑聚落說法。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如是四法住阿練兒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從阿練兒處起。受法讀誦。詣於和上阿闍梨所。上中下坐是我福田。不應懈怠是我自業。不嫉於彼應為彼使。應如是觀。如來應供正遍覺。一切天世魔梵沙門婆羅門。供養福田。佛是一切眾生之父。佛不生心求於給使。我今欲學。我亦當為一切眾生作於給使。我不求他為我給使。何以故。長者。若有比丘重於給使失法功德。若以財攝彼當云何。欲使我作故以財攝我。非為法故自失己信。若財攝給使無大報利。若向和上阿闍梨所。知其心意應如所作。莫令和上阿闍梨。不信於我不敬愛我。彼捨身命為讚誦法故。稱滿其意為功德利。捨於利養讚歎於法。

        長者。若是菩薩於他人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施戒忍進定慧相應集菩提道。於是師所為法恭敬。如上諸師受持文字章句偈頌。於無量劫應為彼使。不生諂偽一切供養。長者。當知。不報其恩況不敬法。長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於無漏。念寂調伏。於無量劫給侍。使令供養和上。猶不報滿和上之恩。長者。應如是知。長者。當知。若聞法已有無量報得無量智。我應無量供養和上。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如出家法住。長者。云何名為如出家法住。是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修四淨戒。何等為四。謂住聖種樂於頭陀。不親近於在家出家。不諂曲住阿練兒處。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復應如是學四淨戒。何等四。謂身淨戒亦不得身。謂口淨戒亦不得口。離於諸見發一切智心。長者。是名四淨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離於我想。棄於我所。遠斷常見。解因緣法。長者。是名四淨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謂陰無所有。界如法界。入如空聚。不住假名。長者。是名四淨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知我不得我。聞覺於他令心清淨。心不樂住一切法等。無有動搖。長者。是名四淨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所謂解空。不畏無相。一切眾生起於大悲。入於無我。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四種淨戒。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三昧已。應如是學。何等淨三昧。謂一切法無所有。無有二心。正業心。一處心。無動搖心。無戲論心。無亂閙心。無依止心。於心自在無有馳散。不住心界見心如幻。觀一切法等如法界。無行無住。又亦無起不得內外。三昧同等住。如是法說名三昧。如是。長者。是名出家菩薩觀淨定聚。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慧聚。聞已應觀。何等名為清淨慧聚。是菩薩應如是修學。知於緣法分別智。辯智疾智。眾生智。攝外眾生智。如是。長者。出家菩薩觀淨慧聚。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所謂慧者名無繫縛。以無身故無所執持。無動無住。無形無相。無生無行。如虛空故。長者。若如是觀名為菩薩住於出家。

        說是法時。八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長者得無生法忍。三萬二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郁伽長者歡喜踊躍。以價直百千衣奉上供佛。白言。世尊。以此善根普施一切諸眾生等。令諸在家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佛所教戒法。諸出家菩薩願令滿足。一切諸法亦令滿足如佛所教。世尊。云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學出家戒。

        如是問已。佛告長者。在家菩薩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何等為五。長者。菩薩住在家地中。不悋一切所有財物。與於一切智心相應不望果報。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淨梵行。不習欲想況二和合。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至於空處修習四禪。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應極精進學於智慧。一切眾生以慈相應。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守護於法。亦勸他人。長者。是名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學出家戒。

        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我在家中如世尊教。當如是住增廣佛道。諸出家戒我亦當學。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種種色光青黃赤白從面門出。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遶身三匝入如來頂。爾時。阿難見佛微笑。從坐而起整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以何緣笑。諸佛世尊非無緣笑。

        佛告阿難。汝今見是郁伽長者供如來不。欲修行法作師子吼。阿難白言。已見。世尊。已見。善逝。阿難。是郁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如來應供正遍覺出現於世。常在家供養恭敬是諸如來護持正法。常在家中住出家戒。廣聞如來無上菩提。

        爾時。大德阿難語郁伽長者。汝見何利樂在家中有聖智不。答言。大德。不成大悲不應自謂我是安樂。大德阿難。菩薩摩訶薩忍一切苦不捨眾生。

        說是語已。佛告阿難。是郁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多化眾生。非出家菩薩百劫百千劫。何以故。阿難。百千出家菩薩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長者所有功德。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郁伽長者所問。亦名在家出家菩薩戒。亦名殷重給事師長品。阿難。若有菩薩得聞是經。是大精進非下精進。住於梵行。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也。是故。阿難。欲自住進。欲勸他進。欲自住於一切功德。欲勸他住。應聽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說修行。

        阿難。我以是法付囑於汝。受持讀誦。何以故。阿難。此法具足一切功德。阿難。若有菩薩與是法相應。則不離與如來相應。阿難。若有菩薩離於是法則為離佛。若有菩薩離於是法。離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是離見於一切諸佛。何以故。阿難。佛出世事皆於此經而顯示之。阿難。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應從中過為正覺故。往聽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阿難。若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恭敬奉施。為聞此法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阿難。若為過去一切諸佛起七寶塔。以一切供而供養之。阿難。若現在佛及聲聞僧。以諸樂具盡壽供養。阿難。未來諸佛及諸菩薩。悉為奴僕及為弟子而供養之。不聞是經。不受不持。不讀不誦。不轉不住。離是等法。不名供養諸佛如來。

        阿難。若有菩薩聞於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如說修行。而是菩薩已為供養三世佛已。何以故。阿難。如說修行則是如來調伏之法。

        說是語已。大德阿難。郁伽長者乾闥婆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 曹魏康僧鎧譯〈郁伽長者會〉与安玄譯《法鏡經》及晉竺法護譯《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三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皆悉成就殊勝功德能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一切皆得陀羅尼門。辯才無礙證無生忍。住不退轉。具諸三昧遊戲神通。善知眾生心行所趣。其名曰日幢菩薩。月幢菩薩。普光菩薩。月王菩薩。照高峯菩薩。毘盧遮那菩薩。師子慧菩薩。功德寶光菩薩。一切義成菩薩。成就宿緣菩薩。成就願行菩薩。空慧菩薩。等心菩薩。喜愛菩薩。樂眾菩薩。戰勝菩薩。慧行菩薩。電得菩薩。勝辯菩薩。師子吼菩薩。妙言音菩薩。能警覺菩薩。巧轉行菩薩。寂滅行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復有釋提桓因四大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大威德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等無量諸大眾俱。

        爾時。電得菩薩見諸大眾寂然清淨。諸大龍象皆悉已集。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唯願如來見垂聽許。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言。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為汝說。

        電得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何法。能滿眾生一切所欲。不為諸過之所染著。隨其根性方便引導。令彼眾生身壞命終不墮惡趣。決定當得證於平等。處世無染猶如蓮花。不動法界遊諸佛剎。常不離佛不見色身。住三解脫不入正位。隨眾生欲嚴淨佛土。於剎那頃速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電得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無上人中尊  無邊知見者  安住於共法  利益諸世間 

     等心視眾生  為世所依怙  示諸邪正道  令畢竟安樂 

     積集勝功德  猶如眾寶聚  世間智慧日  三界應供尊 

     願說最上乘  成就菩薩道  面相如滿月  具足奢摩他 

     開示寂靜法  能滅諸煩惱  願說菩薩行  饒益諸眾生 

     佛剎并壽命  色身與眷屬  三業及諸法  一切皆清淨 

     唯願如來說  清淨菩薩行  云何降伏魔  云何而說法 

     云何不忘失  唯願為宣說  云何勇進者  遍入於生死 

     安住一相中  於法常無動  云何諸佛所  親近而供養 

     常觀佛色身  畢竟離諸相  雖證三解脫  如鳥飛空界 

     未具諸功德  終不入涅槃  知諸根性欲  隨順無所畏 

     亦不生染著  成熟彼眾生  先施世間樂  後令發淨心 

     具足殊勝智  證無上菩提  如是深妙義  唯願如來說

 

  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問佛如是之義。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攝受現在世間天人及未來世諸菩薩等。是故。電得。應當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電得菩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電得菩薩摩訶薩。有五種伏藏。大伏藏無盡伏藏遍無盡伏藏無邊伏藏。菩薩具足如是伏藏。永離貧窮。即能成就如上所說殊勝功德。以少功力速疾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五。所謂貪行伏藏。瞋行伏藏。癡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諸法伏藏。

        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貪行伏藏。謂諸眾生貪行相應顛倒繫縛。隨行諸相種種分別。於色聲香味觸法等諸境界中。執著堅固耽樂昏迷。菩薩於彼諸眾生等。種種心行應如實知。彼諸眾生何所樂欲。於何境界染習增強。具足成就何等信解。往昔曾種何等善根。於何乘中當得發趣。所有善根久如成熟。菩薩為斷諸眾生等一切欲故。令彼善心常相續故。審諦觀察而為療治。電得。當知眾生根行差別難識。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況凡夫及諸外道。

        是故。電得。或有眾生雖著諸欲。亦能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有眾生纔觸欲境。或以染心發於語言。便得成熟無上明脫。或有眾生覩諸妙色。心生欲染。彼色變壞即便覺知。欲惱便息深念無常。則能成熟無上明脫。或有眾生雖見女人不生貪著。於後思念方起染心。想彼形容而生愛戀。或有眾生於其夢中見可意色。心生貪著繫念追求。或有眾生聞女人聲便生貪愛。有時暫見離貪染心。便得成熟無上明脫。

        是故。電得。菩薩於是種種貪病及以貪藥善巧了知。而於法界無有二相。於此迷惑法界眾生起大悲心。

        電得。若貪瞋癡若法界智。無有少法而可得者。菩薩作是念言。如我所見。是諸眾生於此無相自性空寂。假名安立和合法中。起於貪欲瞋恚愚癡。我當於此如實觀察。為彼迷惑貪欲眾生。住於大悲成滿昔願。不動法界以無功用智而成熟之。若有丈夫於彼女人妄生淨想起重貪染。菩薩即便示現女身。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珍寶瓔珞種種莊嚴猶如天女。昔所未見。隨彼眾生令其愛著。極貪戀已量彼堪任。方便拔其貪欲毒箭。以自在力還變女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令彼眾生通達法界便沒不現。若有女人於彼丈夫心生愛染。菩薩便為現丈夫身。乃至拔其貪欲毒箭。而為說法令入法界便沒不現。

        電得。是諸貪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無功用智出生無量億千法門。開曉眾生悉令解脫。而亦不念我為眾生如是說法。亦無眾生得解脫者。

        電得。譬如無熱龍王以業力故。於其宮內出四大河。為諸眾生水陸住者。夏時熱惱而作清涼。潤澤花果滋實五穀。令諸眾生安隱快樂。而彼龍王不作是念。我今令此河水流出已出當出。然於四河常自汎滿為眾生用。菩薩亦復如是。成就昔願以無功用智說四聖諦。滅除一切生死熱惱。普施人天聖解脫樂。而是菩薩亦不念言。我今說法已說當說。任運住於大悲之心。觀察眾生隨應說法。

  復次。電得。譬如帝釋有十二那由他諸天女等。以彼帝釋自在力故現其多身。令諸天女於彼欲樂皆得滿足。各自念言。我今獨與帝釋歡娛。而是帝釋實無所染。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應可度者。隨其意樂而成熟之。然是菩薩亦無染著。

        復次。電得。譬如日輪出山峯時。光明普遍照閻浮提。所照之處青黃赤白。種種形色皆悉顯現。而彼日輪一色一光無差別相。菩薩亦復如是。智慧日輪照於法界。出彼眾生執著山峯。所緣一相隨其意樂而為說法。然於法界無有二相。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貪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或於一劫或過一劫。隨諸眾生種種意樂現無量身。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然於法界亦無二相。

        復次。電得。譬如真金。由工巧力隨意所作種種瓔珞莊嚴之具。其相各異而彼金性無有差別。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隨諸眾生種種意樂現無量身。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然於法界亦無二相。是為常入法界一相。菩薩獲得如是伏藏。能為眾生種種說法。彼聞法已具足富有無盡聖財。生死貧窮悉皆永斷。

  復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瞋行伏藏。謂諸眾生憍慢相應。計我我所住自他相。從久遠來不修慈忍。瞋恚熱惱自壞其心。於佛法僧不生憶念。瞋毒所覆迷惑於法。菩薩於彼多瞋眾生。終不起於損害傷惱。唯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迷惑。乃於諸法本性寂靜。無垢濁無和合無違諍遠離法中。顛倒相應妄生瞋恨。如是念已。住大悲心常自懇惻。設有支解其身分者。為欲調伏瞋行眾生安住忍辱。若彼無量瞋行眾生。互相違背心懷恚恨。是業成已當墮毒蛇惡趣之中。住忍菩薩以慈念力化此眾生。能令不受惡趣之報。決定當得證於平等。是名菩薩善巧方便。滅除眾生瞋恚之行。

  復次。電得。菩薩若見瞋惱眾生。作是念言。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此諸眾生隨相而行妄生分別。於此平等無違法中而起瞋心。彼諸眾生於法界性不能了知。若此眾生見法性者。終不於他而生忿害。以不了知法界本性是故生瞋。菩薩於彼多瞋眾生。倍增慈愍住於大悲。成滿昔願以無功用智。為壞眾生瞋恚行故。開示演說種種法門。而亦不念我為眾生除瞋說法。何以故。菩薩善觀法界相故。是為菩薩安住法界。無差別相滅煩惱行。

        電得。譬如不除黑闇得現光明。亦非無能除黑闇者。如是黑闇及光明性。皆如虛空無有差別。菩薩亦復如是。依此法界無差別智。善巧說法摧滅種種瞋行眾生。不於法界而作差別。電得。譬如日輪所出光明。隨所照處皆日輪攝。菩薩亦復如是。為欲調伏滅除瞋行。所有言說皆是法輪。不於法界而作差別。如是瞋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成就無功用智。隨彼眾生種種瞋行。而為說法不作是念。我為眾生今現說法已說當說。是名菩薩摩訶薩瞋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若於一劫若過一劫。隨諸眾生種種意樂。以種種文字語言方便演說。不能得其瞋行邊際。而是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善說法界無差別相。獲得如是瞋行伏藏。

  復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癡行伏藏。電得。諸菩薩等如是之行甚為難事。謂諸眾生隨惑行者。惱害他者。無明胎㲉所纏裹者。如蠶處繭自繫縛者。於法界中無方便者。不善觀察所應行者。著我見者。行邪道者。住鈍行者。難出離者。為如是等迷惑眾生。從初發心起大加行。不生疲苦亦無懈怠。如是思惟。應以何緣何等勝解云何說法。令此眾生入菩薩行而得解脫。菩薩往昔善觀法界。以無功用智住於大悲。知彼眾生迷法界已。隨力所堪而為說法悉令調伏。亦不念言我今說法已說當說。以彼往昔誓願力故。善觀緣起自然演出百千法門。斷除眾生無明業行令得解脫。

        電得。譬如良醫善療眾病。先善綜習醫方諸論。纔見病相皆悉了知。咒藥所施無不除愈。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以無功用智。為彼積集癡行眾生。隨其根性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悉令明了。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癡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善觀緣起。為如是等癡行眾生。若於一劫若過一劫。隨其性欲以種種文字語言善巧演說。不能得其癡行邊際。而是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於一切法無差別相善巧宣說。獲得如是癡行伏藏。如是癡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為斷如是行故。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是名菩薩癡行伏藏。

  復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等分行伏藏。譬如四面鏡輪。清徹明淨無諸垢翳。懸於四衢所對色像。皆於中現無有增減。而此明鏡亦不念言。我能現此種種色像。然善磨瑩此鏡輪已。一切諸相自然而現。菩薩亦復如是。法界鏡輪善磨瑩已。住無功用三昧。隨諸眾生心行差別。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悉令了知皆得解脫。不起法相及眾生相。何以故。菩薩善觀法界相故。於此四行相應眾生如實了知。隨其根性而為說法。而於法界及眾生界。如實觀察無有二相。爾所法界及眾生界。明見無二無差別故。

        電得。譬如虛空無有種種差別之相亦無建立。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了一切法入於一相。亦由往昔誓願力故。隨眾生行種種說法。而於法界無有差別。電得。此等分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觀察悉皆明了。譬如良醫知病授藥。以無功用智種種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等分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為諸眾生若一劫若過一劫。隨其志樂以種種言詞善巧宣說。不能得其諸行邊際。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善說法界無差別相。獲得如是等分行伏藏。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四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之二〉

  復次。電得。菩薩成就如是智已。於諸眾生根行意樂善巧了知。若見多貪眾生。為欲調伏療其病故。示同凡夫現受諸欲。具有妻子家業資生。猶如蓮花而不染著。有諸眾生癡無智慧。不知菩薩善巧方便而作是念。何有智者貪受諸欲不異凡夫。便謂菩薩遠離菩提。如是眾生心不淨故。起大瞋忿不生敬信。由此業故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復以菩薩密化因緣罪報畢已。決定當得入於平等。

        電得。譬如猛火隨投草木。一切熾然悉成於火。菩薩亦復如是。智火熾然。所有眾生若貪瞋癡若善不善。菩薩於彼與之同行。一切熾然皆成智慧。是名菩薩不共之法。又如須彌山王不共之相。所謂四面四寶所成。隨諸眾生青黃赤白種種色相。彼若往詣瑠璃面者。皆同一色如彼琉璃。詣金色面皆如金色。銀頗梨色悉皆同等。菩薩亦復如是。得不共法。隨諸眾生若貪瞋癡若善不善。至菩薩所與之同行。一切皆令入菩薩智。彼心不淨自惡業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以是菩薩不共功德及願力故。罪報畢已。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電得。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五濁世時。有佛出現。號曰寶聚功德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世壽命百二十歲。如我今日。彼諸眾生極重貪欲。瞋恚愚癡煩惱覆蔽違逆父母兄弟朋友。不順和上及阿闍梨。不知恩德。常懷毒害姦詐賊心。互相破壞非理而行。於佛法僧不生敬信。慳悋鄙弊行餓鬼法。彼佛剎中有如是等諸惡眾生難可調伏。時。彼世尊亦以往昔誓願力故。於此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復有二萬二千大聲聞眾。

        彼時。有王名曰廣授自在王。化統閻浮提。於佛法中信心清淨。請彼如來及比丘眾於夏安居廣設供養。

        爾時。有一法師比丘名為無垢。具足辯才善巧說法。眾所樂聞。開示眾生常不疲倦。凡所說法無有希求。容相熙怡先言問訊。色力具足顏貌端嚴。為諸眾生之所樂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復有新學年少比丘。常隨無垢出入王宮無有障礙。種種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時。彼眾中多有比丘不知修習身戒心慧。不敬佛法及以眾僧。常見斷見及我見等。謗於佛法輕躁難調。不攝諸根住於非法。無沙門行自稱沙門。身口意業悉皆邪僻。

        時。彼世尊過安居已。便入涅槃。其王廣授以赤栴檀闍維供養。造立八十俱胝寶塔。以赤栴檀而為欄楯。四面皆有金色蓮花。無垢比丘佛所記別多聞第一。於佛滅後弘宣正法。隨所遊行城邑聚落。教化無量百千眾生皆。令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多有諸惡比丘不知修行。常懷嫉妬。為魔所惑。詣彼王所而作是言。王所師敬無垢比丘。出入王宮無有禁制。而彼比丘未離貪欲。非時而食香鬘嚴身。實非梵行不應供養。我為此事來告於王。莫於過後佛正法中而生不信。

        時。有一魔名為極惡。即自變身作比丘像。復詣王所如前重說。時。廣授王數聞此語。即作是念。無垢比丘精勤有智我所尊重。若有此事終無是處。作是念已。

        爾時。魔眾於虛空中便現半身。向彼王所而說偈言。


     王應學伎藝  善識於機宜  廣授不能知  非是人王相 

     佛羅漢弟子  已具於大智  如是語不依  云何隨斷見 

     比丘為利益  告汝以誠言  斷見惡趣人  實非修梵行 

     彼人於宮內  共采女娛樂  王應與侍從  親覩離疑心 

     王聞如是事  心生大驚怖  即便將侍從  速疾詣宮中 

     無垢時在宮  演說第一義  諸法自性空  無我無壽者 

     王與諸兵眾  俱為魔所惑  見宮中婇女  圍遶於比丘 

     瞋猛如醉象  便勅旃陀羅  比丘污我宮  當治以苦法 

     臣佐及眷屬  皆為魔所持  於無罪比丘  隨忿而生害 

     魁膾持刀進  無垢便悲泣  王語汝非法  何故而復悲 

     無垢白王言  是事難自表  且待須臾間  我當有明證 

     王聞比丘言  即止於魁膾  當試作何事  汝應速宣說 

     成就勝意樂  行慈利世者  合十指爪掌  而發於誓言 

     大王汝當知  若實無此事  願地六種動  空中雨妙花 

     當發如是言  大地六種動  空界雨天花  魔眾懷憂惱 

     王時生淨信  禮足求歡喜  我當墮地獄  無依願覆護 

     咄哉遇此惡  如何起毒心  無覆無所依  所從唯惡友 

     十方我無護  唯有於大師  我當捨王位  盡壽歸依住 

     比丘知彼王  及眷屬志樂  為說第一義  王聞得正信 

     與百億眷屬  捨王位出家  修習頭陀行  不受他人請 

     時王後宮內  婇女八萬人  聞說第一義  皆住不退轉 

     王依於佛教  二十四年中  日夜常懺悔  罪業猶不盡 

     百俱胝眷屬  惡心向法師  由此命終後  墮於無間獄 

     多億年受苦  罪畢遇如來  以昔恐怖因  餘報常羸劣 

     次第轉修習  供養千億佛  各於餘國中  悉皆成正覺 

     俱同一名字  號功德名稱  時彼廣授王  慈忍比丘所 

     由起毒害意  於多億歲中  受昔惡業對  墮大叫地獄 

     畢此業報已  還得於人身  值普眼如來  親近常供養 

     由此轉奉事  八十俱胝佛  然後成正覺  今則我身是 

     彼比丘欲害  無罪法師者  當來得作佛  彌勒菩薩是 

     時彼王宮內  八萬諸婇女  淨信植眾德  承事無量佛 

     於今復發行  大願利眾生  當奉千億佛  各成等正覺 

     我今告汝等  一切勿生害  修慈佛所讚  速得大菩提

 

  是故。電得。於諸眾生根性志樂不能善知。應一切時勿生害心。電得。譬如諸山須彌為最。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最尊無上。譬如一切諸水之中海為最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最為深大。又如諸國王中轉輪聖王最為尊上。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為無上上。電得。如來成就如是智故。一切眾生貪瞋癡行心心轉變如來悉知。一彈指頃皆能攝受。

        電得。如來成就一切種智。如明眼人自觀掌中五菴羅果。不用功力明了無疑。如來亦爾。了知一切眾生心行。於大眾中種種說法。無量無邊佛世界中貪行相應諸眾生等。為貪熱惱晝夜尋思虛過於時。我悉知見。為貪熱惱起於身口種種之業。我悉知見。瞋行眾生瞋忿覆心互相憎嫉。以毒害故墮無間處。我悉知見。癡行相應諸眾生等。無明闇迷惑執著樂隨邪見。我悉了知。有堪任者不堪任者。有增進者有退失者。於如來乘種善根者。於緣覺乘種善根者。於聲聞乘種善根者。我悉了知。如來成就如是智慧。處大眾中能了眾生心行差別。知非時故默然捨住。但作是念。此諸眾生於法迷惑不能解了。如來具足殊勝根力。善知時故。堪調伏者勝志樂者。能堪忍者受善言者。我悉了知。如是知已。於彼眾生攝受利益。

        是故。電得。初業菩薩未入正位。於諸眾生勝志樂行不能善知。若在家若出家。皆不應起嫌害之心。勿於長夜自致衰惱。是故。菩薩從初發心。當於一切住大乘者生於佛想。於餘眾生雖復見彼作諸惡業。而亦不起損害之心。何以故。如來常說。若諸眾生於白淨法有少缺減。終不能得入於涅槃。菩薩若見貪行眾生。應作是念。彼為貪欲熱惱所燒。是我過咎。見彼瞋恚及以愚癡熱惱燒者。皆悉念言是我之罪。何以故。我見一切眾生病苦。應為求藥方便療治。我先誓願除眾生病。而今捨置是我過咎。菩薩成就如是意樂。自省其過。於諸眾生深起慈心。若遇殺害割截身分。於彼怨所生反報心。無有是處。電得。菩薩如是正修行時。過去所有不善之業永盡無餘。未來不善終不更起。

        電得。乃往古昔無量阿僧祇劫。然燈佛前。有佛名勝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世界名光明。在安隱王城林中而住。

        爾時。有旃陀羅名為可畏。兇險好殺安忍無慈。手塗於血見者皆懼。時。旃陀羅繫牛其舍。方入欲殺。牛見驚怖掣繩奔走。往於勝生如來林所。時。旃陀羅持刀隨逐。彼牛惶怖墜於深坑。其命將終楚痛號吼。時。旃陀羅見是牛已。更增忿怒。便入坑中持刀欲殺。未下之頃。

        爾時。勝生如來於彼林中。無量百千大眾圍遶。廣為分別緣起法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一切皆是純大苦集。

        電得。於此緣中無明於行無思無覺。行於無明亦無思無覺。乃至生於老死無思無覺。老死於生亦無思無覺。如是諸法性不可得。無行無念無我我所。本性清淨各不相知。凡夫不聞如是法故。執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執著我我所故。無常計常。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生四顛倒。顛倒見故。無明迷惑不正思惟。隨心染著不能破壞。有愛繫縛生死輪迴相續不斷。智者善觀法界相故。不見有少我人眾生。乃至壽命生老病死。繫縛殺害而可得者。

        電得。爾時。可畏旃陀羅於是時中。遙聞如來說法之聲。即便覺悟。尋止殺心。棄所持刀從坑而出。往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佛言。可爾。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具足戒。爾時。勝生如來知彼意樂漸已成熟。廣為演說諸菩薩行。可畏聞已證無生忍。於佛法中永不退轉。彼牛得聞如來所說緣起法句。其聲微妙心生喜悅。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得見彌勒成就正信。

        如是。電得。諸眾生行甚深微密難識難知。是故。電得。菩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善知眾生根行。於一切眾生中住平等心無礙之心。於一切法常無染著。捨諸所有修持淨戒。安住忍辱發起精進。入諸禪定。如實觀察一切法性。電得。菩薩圓滿如是六法。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圓滿。所謂依止一切智智而修行故。

        電得。何者是諸菩薩法伏藏。所謂菩薩見一切色如實了知。本來不生。自性清淨。菩薩於色得善巧故。則能成就四無礙辯。何等為四。所謂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義無礙者。於諸色義無罣礙故。云何色義。謂第一義。云何第一義。謂色不可得故。成就如是第一義智。名義無礙。法無礙者。於諸色法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名法無礙。詞無礙者。謂於諸色以無礙智。善巧言詞種種分別。名詞無礙。樂說無礙者。謂於諸色隨眾生機開示演說。無染無著。名樂說無礙。菩薩成就如是智已。普於一切迷惑執著色法眾生。隨其性欲以無功用智如應說法。而於法界不作二相。廣說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電得。是名諸菩薩摩訶薩法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為欲調伏於如是等諸境界中迷惑眾生。隨其意樂於一一處。若一劫若過一劫。以種種言詞善巧宣說。亦不能得諸處邊際。菩薩智慧亦無損減。不離法界隨順無二無差別故。是名菩薩善巧演說一切諸法無差別相。獲得如是法伏藏已。能為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具足無盡法財。生死貧窮悉令永斷。

        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五種伏藏。大伏藏。無盡伏藏。遍無盡伏藏。無邊伏藏。菩薩成就如是伏藏。圓滿殊勝諸功德故。少用功力。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伏藏法門時。電得。菩薩得陀羅尼。五百菩薩得電光明三昧。三萬六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月幢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功用智。是義云何。佛告月幢。若有菩薩於善法中身心相應攀緣造作。是名功用。若有菩薩身心調柔無念無依離修行相。以彼成就往昔願智。億千佛剎所可施為種種示現。而於法界亦無所動。常演說法無少法相。以四攝法成熟眾生。亦無眾生而可度者。嚴淨一切諸佛剎土。而亦不見不淨佛剎。常念諸佛不觀色相。遊諸佛剎不離法界。是名菩薩無功用智。菩薩成就如是智故。滿足眾生一切希望。而於所作亦無染著。

        爾時。世尊說此無功用智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釋提桓因與忉利天。於上空中雨曼陀羅花優鉢羅花。拘物頭花波頭摩花分陀利花。栴檀末香而散佛上。天鼓自鳴。大光遍照昔未曾見。眾生遇者身得清涼。

        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言。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處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於此處開示演說如是法門。現在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如來。為此法門不斷絕故。放大光明。

        爾時。長老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當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無盡伏藏。亦名說一切法無差別相。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說此經已。電得菩薩長老阿難及諸四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五十人。得大神通變現自在。證無生忍及陀羅尼。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慧菩薩。妙栴檀菩薩。調御菩薩。大調御菩薩。光勝菩薩。光現菩薩。光威菩薩。光嚴菩薩。明覺菩薩。眾上菩薩。調御眾生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復有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并諸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所圍遶。如來世尊大名稱故普聞世間。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五眼具足。記說神變教誨神變。神通神變皆悉圓滿。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城邑。草木叢林須彌山等大海江河諸天宮殿。置一毛端令住虛空。或經一劫或過一劫。隨念所期而不傾動。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一切人民。皆於如來深生尊重。以諸上妙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恭敬供養。

        於彼城中有一幻師名跋陀羅。善閑異論工巧咒術。於諸幻師最為上首。摩竭提國唯除見諦之人。及於正信優婆塞優婆夷等。諸餘愚人皆被幻惑無不歸信。

        時。彼幻師聞於如來功德名稱。便生是念。今此城中一切眾生。悉皆於我生尊重心。唯有瞿曇沙門猶未信伏。我今應當往彼較試。彼若歸我。摩竭提人必皆於我倍加恭敬。

        時。彼幻師宿殖善緣成熟時至。及由世尊威德力故。從王舍城往耆闍崛山。覩佛光明踰百千日面輪。嚴好猶如滿月。身相圓滿如尼拘陀樹。毫相清淨如摩尼光。其目紺色如青蓮花。乃至梵天無能見頂。以六十種清淨音聲為眾說法。而此幻師雖覩如來威德特尊。猶懷邪慢。復更念言。我今應當試驗於彼。若是一切知見之者應知我意。作是念已。前禮佛足而作是言。願於明日受我微供。

  爾時。世尊觀彼幻師及王舍城諸眾生等根熟時至。為成熟故默然受請。時。彼幻師既見世尊受其請已。復作是念。今此瞿曇不識我意。定知非是一切智人。即便辭退作禮而去。

        尊者目連時在會中。既覩斯事。前白佛言。此跋陀羅欲於如來及比丘眾有所欺誑。唯願世尊勿受其請。佛告目連。莫作是念。然貪瞋癡能為誑惑。我於是事久已斷滅。證得諸法本無生故。我於長劫安住正行。何有人能欺誑我者。汝今當知。彼之所作非真幻化。如來所作是真幻化。所以者何。現證諸法皆如幻故。假使一切諸眾生類皆成幻術如跋陀羅。比於如來百分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告目連。於意云何。彼之幻師頗能變現三千大千所有世界令嚴飾不。答言。不也。目連。當知我今能於一毛端中。變現莊嚴恒沙世界。猶未盡於如來神力。目連。當知有大風輪名為碎壞。彼能破壞三千世界。復有風輪名毘嵐婆。能壞世界復能成立。復有風輪名為鼓動。彼風常能旋轉世界。復有風輪名為安住。彼風能行有頂之處。復有風輪名為飄散。彼能飄散須彌山王及黑山等。復有風輪名為猛焰。劫火燒時能飄猛焰上至梵天。復有風輪名為止息。劫火燒時彼能止息劫火所燒。復有風輪名為清涼。能使一雲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復有風輪名為遍霔。劫火燒時普於世界降霔大雨。復有風輪名為乾竭。劫水漂時能令彼水悉皆枯涸。如是風輪我若具說窮劫不盡。

        目連。當知於意云何。此之幻師能於如是諸風輪中暫安住不。答言。不也。佛言目連。如來能於如是風輪。行住坐臥得無搖動。又復能以如是風輪內芥子中。現諸風輪所作之事。然於芥子無增無損。而諸風輪不相妨礙。目連。當知如來成就幻術之法無有限極。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及諸大眾。聞於如來作是說時。生希有心。頂禮佛足。同聲唱言。我等今者遇大威德神通導師。獲大饒益。若有得聞如來世尊如是神力。深生信解。此人必當獲大善利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幻師即於其夜。詣王舍城於最下劣穢惡之處。化作道場寬廣平正。繒綵幡蓋種種莊嚴。散諸花香覆以寶帳。復現八千諸寶行樹。其寶樹下一一皆有師子之座。無量敷具悉皆嚴好。為欲供養諸比丘故。而復化為百味飲食。并現五百給侍之人。服以白衣飾以嚴具。

        作是化已。時。四天王來至會中。告幻師言。汝於明日為供如來。化作如是無量嚴具。由是因緣獲大功德。我今為欲助於汝故供養如來。於此化為第二道場頗能聽不。時。彼幻師聞是語已。生奇特心。即便聽許。於是。四王即便變現無量殊妙莊嚴之具。倍於幻師幻化之事。時。天帝釋復與三萬諸天子等。來詣道場語幻師言。我今亦欲因汝供養莊嚴道場。幻師驚悚。又便聽許。於是天帝為如來故化作堂宇。猶如三十三天殊勝之殿。又復化作波利質多俱鞞陀羅天妙樹等。次第行列。幻師爾時見斯事已。嗟歎驚悔。欲攝所化。盡其咒術幻化之事宛然如故。便自思念。此為甚奇。我從昔來於所變化隱現從心。而於今時不能隱沒。必由為彼如來故然。

        時。天帝釋知彼心念。告幻師言。汝於今者為如來故。莊嚴道場無能隱沒。以是。當知若復有人於如來所。乃至發於一念之心。由斯善本。畢竟能作般涅槃因。彼聞天帝作如是說。心甚歡喜。過夜分已往如來所。白言世尊。我於今時營辦已訖。願垂哀慜。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大眾恭敬圍遶。入王舍城赴彼幻師道場之所。摩竭提國外道梵志婆羅門等。咸願如來為於幻師之所幻惑。為欲見故皆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樂欲見聞如來神變及師子吼。亦皆集會。

        爾時。如來以佛神力。令彼幻師帝釋四王。各見世尊在於已所莊嚴之處。彼時幻師既見是已。捨於憍慢。前禮佛足。白言世尊。今於如來悔過發露。我先於佛妄生欺誑。幻化種種莊嚴之事。後雖漸悔無能隱沒。

        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汝今應以幻化飲食隨次而行。

        時。彼幻師與四天王釋提桓因。并來眷屬及所幻化給侍人等。即持飲食施佛及僧。同會眾人悉皆充足。

        爾時。摩訶迦葉而說偈曰。

        知食是幻化  受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  乃名為淨施

 

  大目乾連曰。

        知座是幻化  坐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  乃名為淨施

 

  舍利弗曰。

        如化給侍人  受者心亦然  施者能如是  乃名為淨施

 

  須菩提曰。

     勿以施為施  勿以受為受  施者能如是  乃名為淨施

 

  阿難陀曰。

        所施如虛空  受者不可得  遠離於身心  其施最清淨

 

  光幢菩薩曰。

        譬如彼幻師  幻化莊嚴事  諸法皆如是  愚人不覺知

 

  光嚴菩薩曰。

        如座及諸樹  皆幻心所為  幻心與虛空  何有少差別

 

  師子菩薩曰。

        野干未曾聞  師子所哮吼  其心無所懼  嘷叫林樹間 

        適聞師子聲  藏竄而無所  幻師亦如是  不對如來前 

        常於外道中  自讚超過佛  幻師雖造作  幻術有其邊 

        如來所成就  幻術無窮盡  一切諸天魔  莫能知邊際

 

  師子慧菩薩曰。

        了知給侍人  飲食并食者  一切皆幻化  善施無過上

 

  彌勒菩薩曰。

        如火得蘇油  展轉而增盛  世尊對幻師  幻化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曰。

        此會眾善事  如本未曾為  一切法皆然  常等於前際

 

  爾時。世尊為欲成熟彼幻師故。化一長者入於會中。謂幻師曰。汝今於此欲何所作。幻師答言。我為供養沙門瞿曇。設諸飲食。長者告言。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闍王宮受供而食。佛神力故。令彼幻師見於如來與諸比丘在彼而食。又復化作第二長者。謂幻師言。汝何所作。幻師答言。我為供養沙門瞿曇。長者復言。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於梵志里巷之中巡行乞食。佛神力故。令彼幻師還見如來與諸聖眾在里巷中巡行乞食。又復化作第三長者。告幻師言。如來今者在彼醫王耆婆園中。為諸四眾宣說妙法。佛神力故。令彼幻師皆見如是。次復化作釋提桓因。來詣幻師而復告言。如來今在三十三天為眾說法。彼時幻師復見如來在天眾中演諸法要。

        爾時。幻師復於林樹花葉之間。及諸一切師子座上。并王舍城里巷垣牆。室宅堂殿及諸勝處。皆見如來具諸相好。亦於一切諸如來所。自見己身悔過發露。彼時。幻師唯見佛身餘無所見。歡喜踊躍。而便獲於念佛三昧。從三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昔於閻浮  幻化無過上  今比佛神通  無能及少分 

     由是方了知  諸佛難思力  隨心能變現  化佛如恒沙 

     所見諸如來  皆具於相好  願尊為顯示  何者是真佛 

     於此諸如來  我欲修供養  願尊為我說  何者為勝果 

     若人於佛所  不生尊重心  如是諸凡夫  退失於安樂 

     今於世尊前  發露先所犯  妄試如來罪  永願滅無餘 

     梵釋并大眾  願皆證知我  為度諸群生  今發菩提心 

     以智慧光明  覺悟於世間  施與甘露法  悉皆令充滿 

     若人於佛所  見如是神變  及聞悅意言  勝行無礙智 

     何有明慧者  不發菩提心  願示菩提道  及遍清淨行 

     何等為修行  二乘不能入  云何所行處  尊重而供養 

     云何具威儀  及離諸疑悔  云何於多聞  無厭修堅實 

     云何為人說  令樂於正法  無希利養心  及善知恩報 

     云何於眾生  常為不壞友  云何近善友  捨離惡知識 

     云何值諸佛  供養心無倦  云何為學處  尊重及清淨 

     云何定種姓  成就如理心  及捨不如理  具足正思惟 

     云何無怯弱  不為魔所攝  思惟於義理  不捨諸眾生 

     云何不應捨  不取而攝取  得入於正行  具足善方便 

     云何修慈悲  成就諸神通  證於無礙辯  及得陀羅尼 

     云何獲法忍  清淨之辯才  當捨應捨法  得入甚深義 

     云何於誓願  一切皆圓滿  於諸波羅蜜  而得不退轉 

     我於如是法  當願勤修行  唯願大悲尊  為我廣宣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了一切法  皆同於幻化  是人則能現  百億諸佛身 

     往於俱胝剎  度脫諸眾生  譬如跋陀羅  無色現眾色 

     不生亦不滅  無住無去來  世尊變化身  及與比丘眾 

     亦無有生滅  乃至於涅槃  此皆是如來  不思議神變 

     亦如幻化者  現象馬軍陣  迷惑諸眾生  妄見為真實 

     如是象馬軍  無性亦無生  諸佛無色相  無去亦無來 

     住於我見人  妄生於佛想  不應以色相  種族及生處 

     乃至梵音聲  而欲觀如來  亦難以心識  分別於諸佛 

     諸佛法性身  超過於三世  自性離諸相  不墮於法數 

     所現諸如來  自性無生起  亦無蘊界處  住於無所依 

     如是佛法身  非五眼能見  若謂我見佛  是則不能見 

     以無見為見  如空中鳥跡  如汝所見佛  及餘未見者 

     平等如虛空  一相無差別  戒定慧解脫  及解脫知見 

     一切諸如來  功德無差別  皆住於空性  於法無所著 

     一切皆幻化  無性亦無生  供養一如來  則供於多佛 

     諸佛之法身  平等無差別  如是一切佛  咸能生福利 

     普施諸如來  皆獲於大果  同證於平等  清淨之法性 

     是故諸如來  無種種差別  如汝先所問  何者為真佛 

     當捨散亂心  諦聽我宣說  應住正念慧  觀察於諸法 

     一切皆無生  妄見為真實  色相若有生  則應亦有滅 

     是故諸如來  畢竟無有生  彼亦非己生  亦無有散滅 

     由是觀如來  以無見為見  如汝所見佛  不依止方所 

     一切諸凡夫  皆依於五蘊  應當於彼蘊  如佛而觀察 

     諸佛及諸法  乃至於眾生  以無相為相  無有依止者 

     若作是觀察  速證於菩提  諸法皆非有  由妄分別生 

     因緣體性空  離作者性故  如是能了達  因緣作者空 

     彼則能了知  離染清淨法  以清淨法眼  得見諸如來

 

  時。彼幻師聞是說已。得順法忍。五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證無生忍。

        爾時。世尊飯食已訖。欲滿幻師所施願故。復說偈言。


        能於所施物  施者及受人  等無分別心  是則施圓滿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於如來以佛神力加持幻師。今所施設莊嚴之事。於七日中令不隱沒。是時。如來為眾請故。令彼幻師幻化道場。滿足七日嚴飾如故。

        爾時。如來與諸比丘及大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圍遶。還耆闍崛山為眾說法。爾時。幻師復往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願為演說諸菩薩道。勤修行者速當得至菩提道場。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幻師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有四種法是菩薩道。若能修行速當得至菩提道場。云何為四。一者。於菩提心永不退失。二者。於諸眾生常無棄捨。三者。一切善根求無厭足。四者。護持正法起大精進。

        善男子。菩薩復有四法遍清淨行。云何為四。一者。律儀清淨。二者。意樂清淨。三者。智慧清淨。四者。受生清淨。

        復有四法。唯菩薩行。非彼二乘之所能入。云何為四。一者。修習禪定而不隨生。二者。於甚深義心能簡擇。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四者。種種辯才演法無礙。

        復有四法所行之處。云何為四。一者。樂住閑寂。二者。厭於憒閙。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慈心。四者。能了諸行無有去來。

        復有四法尊重供養。云何為四。一者。不惜身命。二者。心常歡悅。三者。捨離憍慢。四者。如說修行。

        復有四法威儀具足。一者。知時。二者。知處。三者。寂靜。四者。真實。

  復有四法能離疑悔。云何為四。一者。於惡作事應預防護。二者。於諸智人當樂親近。三者。於所聞義常善思惟。四者。不以慈心不舉他過。

        復有四法多聞無厭。云何為四。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二者。於他疑惑能斷除故。三者。於佛正法能攝受故。四者。於諸如來讚無盡故。

        復有四法多聞堅實。云何為四。一者。聞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聞正法已不作諸惡。三者。聞正法已為他開示。四者。聞正法已迴向菩提。

        復有四法說法利益。云何為四。一者。常受他人香味飲食。二者。恒受衣服種種供養。三者。令魔眷屬勢力羸弱。四者。諸天護持魔不得便。

        復有四法令他信樂所說之法。云何為四。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語柔軟故。四者。身順法故。

        復有四法能演正法無有希望。云何為四。一者。於生死中恒懷怖畏。二者。不求世間利養親友。三者。於諸眾生常生擁護。四者。於諸聖種而能修習。

        復有四法知恩報恩。云何為四。一者。勸諸眾生趣菩提故。二者。知所作業不失壞故。三者。慈愛眾生如己身故。四者。善能修行菩薩事故。

        復有四法於諸眾生為不壞友。云何為四。一者。能被忍辱大甲冑故。二者。福利眾生不求報故。三者。於大悲心常不退故。四者。雖多惱害亦不捨故。

        復有四法於諸善友應當親近。云何為四。一者。成就善巧方便。二者。成就殊勝意樂。三者。成就菩薩正行。四者。成就勸讚菩提。

        復有四法於諸惡友應當捨離。云何為四。一者讚說二乘。二者令退菩提。三者增長惡法。四者損壞諸善。復有四法得值諸佛。云何為四。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復有四法供養諸佛心無懈惓。云何為四。一者。應自慶快我今供養最上福田。二者。由我供養一切眾生亦當供養。三者。因供養已於菩提心當得堅固。四者。覩於如來三十二相善根增長。

        復有四法於諸學處生尊重心。云何為四。一者。超過惡道。二者。得生善趣。三者。尊重如來。四者。圓滿諸願。

        復有四法所應學處。云何為四。一者。於菩提心常不捨離。二者。於諸眾生心行平等。三者。於波羅蜜精進修行。四者。聞無量法不生恐怖。

        復有四法學處清淨。云何為四。一者。不造諸惡。二者。深解空性。三者。不謗諸佛。四者。滅壞諸見。

        復有四法三昧種姓。云何為四。一者。離憒閙故。二者。樂寂靜故。三者。心無亂故。四者。善根增故。

        復有四法如理之心應當成就。云何為四。一者。所修善法迴趣菩提。二者。心常宴寂無有執著。三者。於解脫門常勤修習。四者。曾不求證二乘涅槃。

        復有四法不如理心應當捨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諸生死有所怖畏。二者。於所修行不生信受。三者。於祕密教不求勝解。四者。於諸善根而不修習。

        復有四法正思惟心應善修學。云何為四。一者。菩薩乃至為一眾生。於無量劫受生死苦。二者。應先了知一切眾生根性差別。而為說法令捨煩惱。三者。應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降伏魔軍。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當為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眾生。以一梵音演諸法要。

        復有四法無怯弱心魔不能摧。云何為四。一者。觀一切法猶如幻化。二者。常與如理正智相應。三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四者。於一切相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思惟於義。云何為四。一者。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二者。知無少法名為起者。三者。知緣生法彼即無起。四者。知法無生亦無滅壞。

        復有四法不捨眾生。云何為四。一者。不捨弘願。二者。忍於疲苦。三者。不惜身命。四者。恒修四攝。

        復有四法不應捨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諸布施而不捨離。二者。成熟眾生而不捨離。三者。常自覺察而不捨離。四者。增長他善而不捨離。

        復有四法常應攝受。云何為四。一者。微少善根亦當修習。二者。增長他善心無懈怠。三者。聞說施戒則能信受。四者。不求一切利養名譽。

        復有四法入於正行。云何為四。一者。成就通智。二者。住大三昧。三者。修習空性。四者。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善巧方便。云何為四。一者。菩薩於諸發心以菩提心而為上首。乃至煩惱猶令順趣無上菩提。何況發起諸善心等。二者。觀諸眾生乃至住於邪見之者皆為法器。三者。了知諸法無有自性。四者。修習解脫於三昧門無執著想。

        復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慈心救護眾生。二者。修大慈心度脫眾生。三者。修大慈心覺悟眾生。四者。修大慈心為令眾生入涅槃故。

        復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諸惡道住善趣故。二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捨諸惡行習善法故。三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小乘入大乘故。四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生死得涅槃故。

        復有四法成就神通。云何為四。一者。不惜身命無愛戀故。二者。了一切法如幻化故。三者。於諸眾生起尊重故。四者。修奢摩他無散亂故。

        復有四法得無礙辯。云何為四。一者。隨順於義不隨於文。二者。隨順於法不隨於人。三者。了達諸法離於文字。四者。依了文字演說無盡。

        復有四法得陀羅尼。云何為四。一者。於諸多聞無有厭足。二者。於多聞者恭敬供養。三。者以種種名說真實義。四者。隨祕密教能正趣入。

        復有四法能得法忍。云何為四。一者。多修勝解。二者。無有退轉。三者。資糧圓滿。四者。精勤無倦。

        復有四法得淨辯才。云何為四。一者。於說法人無所違逆。二者。尊重法師恭敬聽受。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四者。於少聞者不生輕賤。

        復有四法應當捨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貪瞋癡應當捨離。二者。於聲聞乘應當捨離。三者。於緣覺乘應當捨離。四者。於善法相應當捨離。

        復有四法入甚深義。云何為四。一者。於有為法深達緣起。二者。於祕密義能正了知。三者。於諸法性深生正解。四者。於一切法了達空義。

        復有四法令願圓滿。云何為四。一者。尸羅清淨。二者。淨除惡業。三者。無有諂誑。四者。增長善根。

        復有四法於諸波羅蜜而得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以善巧方便能於一波羅蜜遍通諸波羅蜜。二者。以善巧方便隨了一眾生遍了一切眾生。三者。以善巧方便證於一法清淨遍證一切諸法清淨。四者。以善巧方便了知一佛遍能了知一切諸佛。何以故。由於法性無差別故。

  佛說如是菩薩四法門時。幻師跋陀羅證無生忍。心懷踊悅。即昇虛空其身去地七多羅量。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其光普照諸佛世界。還於如來頂上而沒。

        爾時。尊者阿難作是念言。如來應正等覺。現此微笑非無因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普聞三界遍知尊  威德智處難思者 

        已達菩提功德岸  今現微笑有何緣 

     十方五趣諸眾生  心行種性上中下 

     如來於彼悉能了  今現微笑有何緣 

     人天八部諸大眾  所出種種妙音聲 

     比於如來清淨音  乃至不及歌羅分 

     世尊光明遍十方  普照無量諸佛剎 

     日月摩尼梵天光  無有能比如來者 

     已了性空甚深法  無我無人及眾生 

     有無二邊皆捨離  善知三際如水月 

     今誰趣於最上乘  紹繼如來法種性 

     生於廣大三寶中  微笑因緣願宣說 

     如來所現微笑光  為彼諸乘有差別 

     於膝於肩而沒者  如斯為彼二乘人 

     今者所放無量光  此光入於如來頂 

     天中勝者為何人  於此佛乘當授記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見是跋陀羅不。白言。已見。佛告阿難。此善男子過於九萬二千劫。於大莊嚴土善化劫中當得成佛。號曰神變王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地平柔軟如兜羅綿。花果諸樹次第行列。幢幡寶蓋以為莊嚴。眾樂自鳴妙香充遍。所須飲食應念而至。諸所受用資生之具如忉利天而無有異。彼國常現種種莊嚴。是故號為大莊嚴土。於彼國內一切人民。皆住大乘深信堅固。彼神變王如來壽十千歲。正法住世滿百億年。臨涅槃時。授名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言。汝於來世。次當作佛。號一切最勝如來應正等覺。

        時。跋陀羅聞於如來如是記已。從空而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我今歸命如來應正等覺及法比丘。如是慇懃無量俱胝數百千遍。復作是言。如佛世尊以於真如無有異故。說一切法不異真如。乃至無有差別無有缺減。無有分別無生無作。我今歸依亦復如是。

        爾時。尊者阿難謂跋陀羅言。汝若如佛所說真如而歸依者。汝今豈於佛法性中有所得耶。幻師答言。我身即是如來法性。所以者何。我及如來無二無別。一切諸法皆真如故。言真如者。則一切法無差別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尊者。當知言無二者無所分別。是為無二。何以故。遍知諸法但有名字是佛智故。

        尊者阿難前白佛言。奇哉。世尊。此跋陀羅乃有如是智慧辯才。昔以幻化惑亂世間。今時復以智慧惑亂。

        佛告跋陀羅言。善男子。汝實爾耶。跋陀羅言。如佛所作惑亂之事。我亦如是惑亂世間。所以者何。謂佛世尊於無我中說有眾生及壽命者。此於世間是大惑亂。如於如來證菩提已。不見少法是生死往來而說生死往來。如我意者。唯有如來是大惑亂。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諸佛如來於無我中乃至無有生死往來。而隨世俗說眾生等。亦無少法名為涅槃。然為證得涅槃法故說於涅槃。

        時。跋陀羅聞是說已。前白佛言。我願出家作於比丘。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彌勒菩薩承佛教旨。即與出家。受於具戒。既出家已。復白佛言。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說是語時。五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於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授幻師跋陀羅記法門。亦名漸證菩提法門。若有眾生於未來世欲見如來及為眾生作佛事者。當於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以者何。是人則為已見如來。亦已為他施作佛事。是故。阿難。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流通之者。則為哀愍利樂眾生。若欲發趣無上菩提。亦於此經當勤修習。此經能出無上菩提。此經能生無上菩提。是故。此經亦復名為出生菩提。若有受持此經典者。當知諸佛止住其身。何況於中如理修行。

        時。跋陀羅復白佛言。世尊。此經亦名發覺善根。何以故。今於佛所得聞是經。一切善根皆現前故。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及跋陀羅天人大眾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与晉竺法護譯《幻士仁賢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

──大唐菩提流志譯──

        〈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千人。文殊師利與商主天子俱在會中。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佛告天子。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云何名為說法神變。所謂如來無礙大智。見未來世一切眾生心行差別。於三寶所有信不信及業果報皆悉了知。如佛所說。若現在世所行惡因當墮惡趣。隨業受報決定無差。若彼眾生善業因緣誓願力故。從惡趣出生人天中。或以聲聞辟支佛乘及以大乘而得解脫。經爾所劫受苦受樂當得涅槃。當得值遇若干諸佛。如是等業決定無差。若彼眾生善業因緣誓願力故。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經爾所劫。以如是乘而得解脫。以如是行當得見佛承事供養。如是一切上中下品善不善業。乃至一念。如來悉知而為說法。是名說法神變。

        云何名為教誡神變。若如是教諸持戒者。是應作是不應作。是應信是不應信。是應親近是不應親近。是法雜染是法清淨。乃至攝受一切功德善道資糧。行如是道得聲聞乘辟支佛乘。行如是道成就大乘。非法應離。如法應住。如佛所教決定無差。是地獄業是傍生業。是餓鬼業是人天業。不善應捨。善法應修。此是聖道應如是學。此等眾生人天往返漸入涅槃。如是示教終不空過。是名教誡神變。

        云何名為神通神變。若為調伏憍慢眾生。或現一身而作多身。或現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牆壁出入無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日月威德以手捫摩。或現大身至於梵世。乃至廣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所應現調伏眾生。是名神通神變。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告天子。如來復有殊勝神變。即語文殊師利。汝可演說令諸菩薩得深法忍。摧伏眾魔。亦令如來菩提之法久住於世。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若以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於掌中。水性眾生無所嬈動。如是神變未為殊勝。若如來於一切法不可言說。無名無相。無色無聲。無行無作。無文字無戲論無表示。離心意識。一切語言道斷。寂靜照明。而以文字語言分別顯示。一切世間所不能解。沙門婆羅門聞者驚怖。是名諸佛最大神變。

        復次。如來若以三千大千世界內於口中。於四天下無所障礙。日月光明亦不隱蔽。如本而住。其中眾生亦不覺知往來方所。世尊。如是神變未為殊勝。若如來於一切法不可說。無文字無名相。乃至離心意識。一切語言道斷寂靜照明。而以文字語言宣說顯示。是名諸佛最大神變。

        復次。如來不共之身神通力故。隨諸眾生種種示現悉令歡喜。如是神變未為殊勝。所謂如來大神變者。無我說我。無眾生說眾生。無人說人。無養育說養育。無名說名。無色說色。無受想行識說受想行識。無處說處。無界說界。雖說眼空眼不言空。雖說色空色不言空。說眼識空識不言空。乃至意空及以法空。意識空等亦復如是。說如是等無名無相無動無知無言之法。摧滅一切生滅之相。是則如來最大神變。

        如是神變不與眼相應。不與色相應。不與眼識相應。不與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相應。如是神變。不與身合不與心合。無行無作離諸境界。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言世間者。名為五蘊。凡夫於此妄生執著。或說蘊常或說無常。以是義故。一切世間妄見蘊常。聞說無常不能生信。妄見蘊樂。聞說蘊苦不能生信。妄見蘊我。聞說無我不能生信。妄見蘊淨。聞說不淨不能生信。計蘊我所。說無我所不能生信。計五蘊實。聞說不實不能生信。以是義故。如來神變出過心相。聞者不欣。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復次。超眼境界非色法故。是名神變。超耳境界非聲法故。乃至超意境界非意法故。不可顯示非智所知。是名神變。

        復次。空無相願不可言說。而說於空無相無願。是名神變。無起無作無性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涅槃不可言說而說涅槃。是名神變。

        復次。布施清淨淨三輪故。是名神變。何等為三。謂離我相及眾生相。不念菩提。持戒清淨。是名神變。所謂身口意業無所作故。忍辱清淨是名神變。剎那壞滅無所著故。精進清淨是名神變。無去無來身心不動故。禪定清淨是名神變。心無所依內外寂靜故。智慧清淨是名神變。照明諸法滅一切見故。

        復次。法無出相說出離法。是名神變。法無差別文字分別。是名神變。法無所行說有修行。是名神變。法無來去說有來去。是名神變。於一道證建立諸果。是名神變。於一味法分別三乘。是名神變。一切諸佛唯是一佛說無量佛。是名神變。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說無量土。是名神變。無量眾生即一眾生說無量眾生。是名神變。一切佛法唯一佛法說無量法。是名神變。法不可示顯示諸法。是名神變。法無所得修習作證。是名神變。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如我所解仁所說義。於一切法所有言說。悉名神變。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一切言說實無所說。名大神變。

        說是法時。一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商主天子言。汝聞此神變不驚怖耶。天子答言。我即神變。云何驚怖。舍利弗言。天子以何密意而作是言。天曰。一切諸法。若善不善無動而動。名大神變。是故。舍利弗。作善業者。生於天上有大威德。如是善業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往來生死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名大神變。如佛所說。四種境界不可思議。一者。業境界不可思議。二者。龍境界不可思議。三者。禪境界不可思議。四者。佛境界不可思議。以是義故說一切法。名大神變。不應驚怖。

        復次。舍利弗。若如來說此神變。虛空界寧有怖耶。答言。不也。天曰。若虛空不怖。云何問言汝不驚怖。舍利弗言。汝豈同虛空耶。天曰。如佛所說。若內空外空是虛空不。答言。如是。天曰。是故。一切眾生是虛空性。舍利弗言。天子。如汝所說。不久亦當現此神變。何以故。超過一切境界。是大神變故。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商主天子往昔供養諸佛世尊及文殊師利。乃能成就如是辯才。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文殊師利之所成熟。

        舍利弗。乃往古世過無量劫。有佛名等須彌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國名安樂劫名歡喜。舍利弗。彼佛世界一切眾生具足安樂。乃至無有少苦惱聲。彼佛國土四寶所成。金銀琉璃及以頗梨。地平如掌。清淨柔軟如天妙衣。無諸難處。天人充滿。安隱熾盛快樂無量。是故名為安樂世界。

        彼佛法中純是菩薩。精進勇猛智慧光明。得修多羅王陀羅尼。辯才無盡善巧方便。分別說法神通智慧。摧破惡魔解脫無礙。成就定忍。善知根性應病與藥。具大福德智慧資糧。為諸眾生不請之友。以神通力遍遊佛剎。入智行海。安住施戒智慧多聞。無邊善根方便迴向。住於十力四無所畏一切佛法。遊戲三昧諸禪解脫。彼佛世尊以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眷屬。

        於彼世界。有轉輪王名淨莊嚴。正法化世王四天下。七寶具足。王有千子。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莊嚴王及其後宮。亦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等須彌如來壽七十俱胝歲。爾時。淨莊嚴王於百千歲中。承事供養彼佛如來及菩薩眾。衣服飲食一切樂具。王與千子及其後宮。得清淨信。愛法歡喜更無異心。常於佛前手自供養。親近聽法過百千歲已。

        時。王千子及以內宮獲得四念。何者為四。一者。念佛菩薩。二者。念施。三者。念戒。四者。不忘菩提之心。得此念故。若晝若夜常得見佛及諸菩薩。後於一時。淨莊嚴王及其眷屬為聽法故。往至佛所。時。彼如來為欲教化諸菩薩故。於大眾中現種種神變。爾時。淨莊嚴王前白佛言。世尊。頗有神變能過此耶。

        佛告大王。如來復有殊勝神變。所謂了知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生。無心心所。而說三世心心所法。於一味中說三解脫。於一滅證說四聖諦。開示諸法空無相願。成熟顛倒苦惱眾生。說無相無為成就菩提。於不取不捨說檀波羅蜜。於無住無作說尸波羅蜜。於無我法說羼提波羅蜜。身心寂靜說毘離耶波羅蜜。不亂不攝說禪波羅蜜。離彼此岸說般若波羅蜜。無所動念而行方便。離依怙相修習於慈。以無作法修習於悲。以離欣悅而修於喜。以不住法而修於捨。以無所見起於天眼。無所聞故起於天耳。無所攀緣起他心智。離於前際起宿命智。身心不動起於神足。不住於法修於念處。以無生滅修四正勤。非根說根非力說力。諸法寂靜說菩提分法。無差別修八聖道。不住寂靜修奢摩他。遠離法相修毘鉢舍那。本來寂滅而說涅槃。

        彼佛世尊為淨莊嚴王千子眷屬。說此神變法時。八萬四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莊嚴王及以千子證於法忍。以佛神力。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如須彌山  映于大海  如來威光  蔽諸大眾  

        如日初出  破一切闇  世尊毫相  遍照佛剎  

        如月圓滿  光明熾盛  佛德圓滿  慧光普照 

     譬如蓮花  不著於水  佛處于世  無所染著  

        如師子王  吼於林野  人中師子  吼於性空  

        說一切法  非有非無  令離邊見  名師子吼 

     於一切相  若生若滅  說無生滅  名師子吼  

        分別此岸  或示彼岸  不住諸法  名師子吼  

        分別二相  是染是淨  諸法性淨  名師子吼 

     貪瞋癡行  從分別生  不起分別  名師子吼  

        說生死法  無常無我  從顛倒起  名師子吼  

        生死涅槃  本來寂靜  是大菩提  名師子吼 

     諸見所縛  流轉世間  開示性空  名師子吼  

        如來導師  所現神變  悉能開示  名師子吼

 

     於一切違順  其心不傾動  常住於平等  名隨順法忍 

     隨順佛所說  甚深寂靜法  亦不於中證  名隨順法忍 

     遠離諸過惡  增長於善法  於中無所著  名隨順法忍 

     說諸法空聲  及一切見聲  二俱無所著  名隨順法忍 

     無邊佛法聲  種種煩惱聲  不起聲分別  名隨順法忍 

     於施戒多聞  精進及定慧  如法而修行  名隨順法忍 

     不捨菩提心  平等觀一切  清淨菩提道  名隨順法忍 

     如來自意語  開示諸佛法  於此無疑惑  名隨順法忍 

     若我證菩提  當大師子吼  演說此神變  如今佛所說 

     我於不思議  無上大福田  已植於種子  終無有退轉 

     假令大地壞  大海悉枯竭  我所種善根  永無有退失 

     了知眾生心  其性如虛空  深植菩提種  得無邊福德 

     如我今志樂  唯佛能證知  天人乾闥婆  無有能知者 

     我今終不求  諸天勝妙報  我當得智慧  如佛人中尊 

     我於百千歲  親近供養佛  發趣菩提故  修此無邊業 

     我今與千子  及後宮眷屬  願常供養佛  為成熟菩提 

     我今得善利  善見於諸佛  善得聞此法  愛樂於菩提 

     若愛樂菩提  則為愛樂法  憐愍眾生故  不捨於佛乘

 

  爾時。眾中有菩薩名法速疾。語淨莊嚴王言。大王。汝不隨順如來神變。亦非發趣無上菩提。何以故。大王。菩提者住於法界。不來不去無知無行。非色非相不取不捨。如畫虛空無所觸礙。本性清淨。大王。菩提者入一切處。諸法平等故。菩提無分別離諸相故。菩提寂靜止息相故。菩提性淨離計著故。菩提不動無雜亂故。大王。菩提者名心平等。無所起故。菩提者名眾生平等。本無生故。菩提者名不生生。因緣無性故。菩提者不可顯示。離心意識故。大王。菩提無所行。過諸境界故。菩提無戲論。離尋思相故。菩提為空。性相空故。菩提無相。離一切相故。菩提無願。無所住故。菩提無作。無業報故。菩提無為。離三相故。大王。菩提者性相如是。若於此法有所願求。徒自疲勞。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薩應行。能如是行名為正行。

  爾時。淨莊嚴王白法速疾菩薩言。願為我說菩薩正行。法速疾言。大王。捨諸所有是菩薩行。眾生平等無分別故。頭陀學戒是菩薩行。戒性平等無所行故。離瞋熱惱是菩薩行。忍性平等無心相故。堅固勇猛是菩薩行。精進平等離心行故。三昧解脫是菩薩行。禪定平等無所緣故。聞慧資糧是菩薩行。慧性平等無所念故。生於梵住是菩薩行。染淨平等二俱離故。起諸神通是菩薩行。神通平等不生念故。具足辯才是菩薩行。法義平等離心相故。成就勝解是菩薩行。法界平等無所動故。修七覺分是菩薩行。觀照平等不懈怠故。起四攝法是菩薩行。諸法平等同其事故。等心眾生是菩薩行。心性平等無分別故。莊嚴佛土是菩薩行。清淨平等如虛空故。三十二相是菩薩行。觀法無相入平等故。淨身口意是菩薩行。離於三業性平等故。隨喜眾生是菩薩行。一切眾生等無我故。不厭生死是菩薩行。了知如夢性平等故。常修善業是菩薩行。知業平等無業報故。堅固修行是菩薩行。觀一切法如幻化故。安忍眾苦是菩薩行。了知平等苦不生故。親近善友是菩薩行。於友非友心平等故。勤修深心是菩薩行。果報平等無所求故。多聞無厭是菩薩行。說法聽法俱平等故。不慳悋法是菩薩行。平等說法不希求故。攝受正法是菩薩行。平等成熟諸佛法故。常求實智是菩薩行。第一義諦性平等故。謙下其心是菩薩行。等心謙下諸眾生故。普攝一切諸善功德是菩薩行。功德平等無所念故。

  爾時。淨莊嚴王聞說如是諸菩薩行。歡喜踊躍生愛樂心。即脫衣服嚴身之具與法速疾菩薩。時。王千子亦各脫身莊嚴之具用上菩薩。作如是言。願令一切眾生成菩薩行。得是辯才。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得見如是真善知識。恭敬供養。

        爾時。速疾菩薩告淨莊嚴王。汝所供養甚為下劣。當知復有殊勝供養。

        時。法速疾菩薩以偈頌曰。


     大千界眾生  皆發趣菩提  假令盡一劫  男女以奉施 

     若人發道意  以信而出家  隨佛而修學  其福勝於彼 

     過去未來世  一切諸如來  無有不捨家  得成無上道 

     三世一切佛  稱讚出家法  若樂供養佛  當依佛出家 

     設滿恒沙界  珍寶供養佛  不如一日中  出家修寂靜 

     彼則近菩提  摧破魔軍眾  出家不放逸  白法恒增長 

     不壞眾善根  遠離諸煩惱  捨於家業累  順道聖所讚 

     捨家離惱縛  除惱離魔縛  心解行無染  不久證菩提

 

  爾時。淨莊嚴王聞此偈已。於自在王位一切愛欲。皆悉捨離。即白佛言。世尊。我願於佛善法律中。出家受戒。時。等須彌如來告言。大王。出家無患我常勸讚。樂著居家非我所許。汝於王位猶有愛者。我當教汝如法而住。

        爾時。淨莊嚴王告千子言。汝等誰能紹繼王業。諸子咸言。我等亦樂出家。願垂聽許。父王告言。汝等若悉出家。此四天下國土人民誰當養育。若汝等大悲堅固。應為作王普令眾生安住善法。

        時。千子中有一王子。名念大悲。即以偈頌答父王言。


     父王於佛法  所得諸功德  我悲受王位  亦當如是學 

     我常修梵行  盡形持八戒  我當不飲酒  不塗飾香花 

     身去莊嚴具  不臥金床座  足不躡金屣  首不飾寶冠 

     不著天妙衣  不觀諸妓樂  不翫奇鳥獸  不從宮女人 

     周巡四天下  宣行十善道  呵責家過患  讚歎出家法 

     捨自在憍慢  親近佛法僧  不退菩提心  常厭於三界 

     以施愛利益  同事攝眾生  普令於大乘  悉當得成熟 

     晝夜六時分  當往於佛所  為聽聞法故  供養彼如來

 

  爾時。等須彌如來讚念大悲王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見平等法故。住於大悲出家正信。於在家菩薩最為殊勝。與出家功德等無有異。

        爾時。淨莊嚴王即立念大悲紹於王位。與九百九十九王子從佛出家。既出家已。等須彌如來為說如是神變之法。於後不久獲五神通。得念總持多聞智慧。

        時。念大悲於十五日受灌頂位。亦以是法。為四天下一切眾生宣示教化。九十二俱胝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悉於等須彌如來法中。出家修道。住於大乘得不退轉。

        舍利弗。汝觀是法無量功德。成熟一切善根眾生。舍利弗。彼淨莊嚴王者。豈異人乎。今商主天子是也。法速疾菩薩者。今文殊師利是也。彼千子者此賢劫中千佛是也。念大悲王子者我身是也。舍利弗。是諸菩薩深心正行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往昔修行法時。三萬二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仁與商主天子久修梵行。多供養佛種諸善根。文殊師利言。大德。夫梵行者名八聖道。是有為法。我即無為。是故。我不久修梵行。夫梵行者名有所行。我無所行。是故我不久修梵行。又。梵行者名為二相。我無二相。是故我不久修梵行。又。梵行者名滅煩惱。我無煩惱亦無所滅。是故我不久修梵行。馳騁五欲說於梵行。我於五欲本無所行。是故我不久修梵行。超過魔道名為梵行。我常安住諸魔道中。是故我不久修梵行。成就善法名為梵行。我於善惡都無所得。是故我不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住正位。名為梵行。我無所證。是故我不久修梵行。修涅槃道名為梵行。我於涅槃無所願求。是故我不久修梵行。

        復次。舍利子。汝所說我多供養佛。汝謂如來可供養耶。所以者何。如來非色亦不可見。云何而得供養如來。如來非受息一切受。如來非想離一切結。如來非行畢竟無作。如來非識出過心意。云何可得供養如來。

        復次。如來行於性空。非眼色界。住無相際非耳聲界。離於二相非鼻香界。無可知相非舌味界。無障礙相非身觸界。入於平等非意法界。云何可得供養如來。

        又。如來者名為法界。名曰如如入於實際。住於大空不動本性。斷諸戲論無所攀緣。不住於識不依三界。亦不住於今世後世。常寂極寂離身口意。無形無相無毀無譽。無漏無失。猶如虛空遍一切處。云何可得供養如來。

        復次。舍利弗。如汝所說種諸善根。此善根者非身見根。非貪瞋根非顛倒根。非五蘊六入七識住根。非八邪九惱十不善根。彼善根者。非戒學根非心學根非慧學根。非正趣道根非明解脫根。非四諦六通根。非九次第定十無學根。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根。

        又。善根者。非結使根。非障礙根。非惡作根。非生滅見根。非斷常見根。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根。非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根。彼善根者。非妄念根。非無明根。非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惱根。彼善根者。非欲界色界無色界根。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根。非慈悲喜捨根。非聲聞緣覺所證之根。菩薩善根者。所謂心無所住一切智根。無自作他作根。忍辱調伏根。莊嚴身口意根。大慈大悲根。成熟一切眾生根。攝受一切法根。成就一切佛法根。不斷三寶種根。捨一切所有不求果報根。積集眾善不求釋梵根。發大精進不樂小乘根。修習禪定不味著根。以無所捨行智慧根。遍入諸行修方便根。具足十力四無畏根。得陀羅尼無礙辯根。獲神通力淨佛土根。趣菩提樹轉法輪根。

        時。文殊師利說此三種決定義已。一切大眾咸稱善哉。以種種花散於世尊及文殊師利上。作如是言。若佛剎中無文殊師利。佛不出世。非文殊師利。不能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善根。若有得聞文殊師利所說法門。不驚不怪。遠離一切魔業障礙。於此大乘得清淨光明。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七

──大唐菩提流志譯──

        〈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二〉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讚商主天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天子。汝聞文殊師利所說神變。而能了知於餘神變。更無驚怖。何以故。一切世間大驚怖者。所謂於常想中說無常想。於樂想中說於苦想。於我想中說無我想。於淨想中說不淨想。於有想中說於無想。於諸見中而說空想。寂靜想中說於無想。於三界中說無願想。於我我所說無著想。若於是中不驚不怖。是則名為住正調伏。

        何以故。若生驚怖。則於是法不能受持。所謂執著於我及以我所。若無執著則無所住。無所住則無所動。無所動則無來去。無來去則無所受。無所受則無所取。無所取則無顛倒。無顛倒則無邪見。無邪見則無正信。無正信則無正見。無正見則無正定。無正定則無亂心。無亂心則無住處。無住處則無建立。無建立則無識相。無識相則無思惟。無思惟則無所得。無所得則無攀緣。無攀緣則無分別。無分別則不見自他。不見自他故則無相續。無相續故則無熱惱。無熱惱故則無煩惱因。無煩惱因故得見光明。見光明故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得廣大心。得廣大心故魔不得便。摧伏魔故則無障礙。無障礙故。則為現前得一切佛法。如是。天子。於一切法無生無作。開示演說。是則名為說大神變。

  爾時。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如我所問。仁者皆以祕密說耶。文殊師利言。舍利弗。一切諸法。文字合集假名安立。文字無盡。隨樂而說諸法無性。如應得解。舍利弗。一切法自性離。無積集無所見。但隨樂欲如應演說。而此法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在方不離方。無集無散。若以文字說一切佛法一切眾生法。不從身出不從心出。從因緣生。如彼文字無有積集。心心所法亦無積集。如心心所無有積集。一切煩惱障礙亦無積集。如煩惱障礙無有積集。智慧亦無所積集。是故。煩惱智慧二俱捨離。煩惱智慧無所住故。是則名為說大神變。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何等是菩薩智。文殊師利言。苦智不厭諸蘊故。集智積集善根故。滅智示有生故。道智離惡道故。因智所作不壞故。緣智斷生死故。佛智令入證故。緣生智無所著故。蘊智除蘊魔故。界智法界平等故。處智善觀空聚故。施智無非時故。戒智攝諸破戒故。忍智守護眾生故。精進智作善業故。禪定智不離定心故。智慧智了知諸法故。方便智成熟眾生故。慈智拔諸有故。悲智無疲倦故。喜智愛樂法故。捨智成就佛法故。觀察智住念處故。正勤智順平等故。神足智無作用故。信根力智離一切著故。精進根力智摧破一切煩惱故。念根力智不失念故。定根力智一切法平等故。慧根力智知諸根性故。菩提分智自然覺故。道智拔諸惡趣故。盡智善根無盡故。無生智得無生忍故。念佛智成就佛身故。念法智轉法輪故。念僧智入平等眾故。念捨智不捨一切眾生故。念戒智圓滿一切願故。念天智離一切惡故。眾生根智了知無量故。圓滿智於戒無缺故。眾生藥智如實相應故。處非處智不見處故。十力智攝諸聲聞緣覺故。無畏智了知障非障故。過去世無礙智無所著故。未來世無礙智一切法無所趣故。現在世無礙智無所住故。一切眾生受無量身智從語言生故。一切眾生言

        音差別智從心生故。一切眾生心所動智能覺了故。無過失智了知一切眾生過失故。無卒暴智能息一切諸鬪諍故。不失念智安住亂心眾生故。攝眾生智攝諸懈怠故。佛不共智知應化故。大方便智依般若故。天子。是名諸菩薩智。以是智故。當得如來無礙大智。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希有希有。是菩薩智於三界中最為殊勝。不可以少莊嚴而能成就。若能發生是智慧者。為大神變。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能於此法具足莊嚴。文殊師利言。天子。若聞一切眾生本來寂滅。不生驚怖。是名菩薩具足莊嚴。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答言。若行菩提而無所住是名菩薩。

        又問。云何名摩訶薩。答曰。已度諸行圓滿大智為摩訶薩。

        又問。云何說為殊勝眾生。答曰。以智慧故不著於法。以方便力攝受一切。是故說為殊勝眾生。

        又問。云何名為清淨眾生。答曰。不與一切煩惱住故。為除眾生煩惱病故發大精進。是名清淨眾生。

        又問。云何名為極清淨眾生。答言。若為度脫一切眾生。淨修道品。是名極清淨眾生。

        又問。云何菩薩為世導師。答曰。若能安住所行之道。成熟無量無邊眾生。是名導師。

        又問。云何菩薩住於調伏。答曰。若於所應調伏眾生。能令安住究竟調伏。是名調伏。

        又問。云何菩薩而得勇猛。答曰。若能成熟一切眾生。摧破魔怨令出生死。是名勇猛。

        又問。云何菩薩難可沮壞。答曰。若能成滿往昔誓願。不求聲聞緣覺道證。是名菩薩難可沮壞。

        又問。云何菩薩勝出一切。答曰。以智方便護持正法。成熟眾生。一切天人靡不瞻仰。是名勝出。

        又問。云何說法。答曰。依佛所說摧滅一切眾邪異論。是名說法。

        又問。云何說律。答曰。自住於戒。能斷眾生煩惱惡業。是名說律。

        又問。云何具足利益眾生。答曰。所集善根迴向一切。是名具足利益眾生。

        又問。云何直心。答曰。於貪恚癡諂曲眾生。不生恚礙。

        又問。云何不諂。答曰。所言誠實。

        又問。云何離誑。答曰。諦思後言。

        又問。云何離慢。答曰。於一切眾生不起貢高。

        又問。云何大施。答曰。所集難得。無上菩提猶施眾生。何況世間所有之物。

        又問。云何具戒。答曰。乃至失命終不捨於菩提之心。

        又問。云何為忍。答曰。能忍逼迫不逼惱他。

        又問。云何精進。答曰。簡擇諸法無少可得。

        又問。云何禪定。答曰。不見欲界。

        又問。云何智慧。答曰。無所分別。

        又問。云何住慈。答曰。觀眾生界空無所有。云何住悲。答曰。知諸法空而不捨精進。云何住喜。答曰。住大寂樂求法無厭。云何住捨。答曰。不染世法能救世間。云何身清淨。答曰。隨意生身。於一切眾生平等示現。云何語清淨。答曰。凡所說法終不空過。悉能滿足一切眾生。云何意清淨。答曰。一切眾生所有心念。於一心中悉能了知。云何天眼。答曰。能見一切色相光明而無所著。云何天耳。答曰。聞一切聲離諸聲相。云何他心。答曰。了知諸心生滅流注。云何宿命。答曰。不動實際了知前際。云何神通。答曰不動魔業摧破諸魔。云何調伏。答曰。能調一切難調伏者。云何為護。答曰。不為諸根之所擾亂。云何調順。答曰。一切諸法所不能動。云何寂靜。答曰。處煩惱火而不為燒。度煩惱者而演說法。云何淨信。答曰。若說佛身是色相法。終不信受不為所壞。云何菩薩善巧方便。答曰。若見眾生煩惱過失等於菩提。是名菩薩善巧方便。

        說此法時。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能演說諸菩薩行。則為已攝一切菩薩無量功德。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仁於往昔恭敬供養幾佛世尊。得是辯才。文殊師利言。譬如幻人心數已滅。天曰。眾生心相尚不可得。何況幻人而有心滅。答曰。諸佛如來性相如是。我依是法供養如來。天曰。仁者行檀波羅蜜為久近耶。答曰。如佛所化人。若有問言久近行檀波羅蜜。當云何答。天曰。無可答也。文殊師利言。我亦如是。云何乃問久近行耶。天曰。汝住慳耶。答言。如是。

        又問。汝意云何。答曰。我不捨佛法及一切眾生。是故為慳。天曰。如文殊師利所說義者。亦破戒耶。答言。如是。天曰。汝意云何。答曰。夫破戒者則墮惡趣。我為度脫苦眾生故。入惡趣中。故名破戒。

        又問。汝起害心耶。答言。如是。天曰。汝意云何。答曰。夫害心者名為不愛。我於煩惱及以二乘。都無所愛故名害心。

        又問。汝懈怠耶。答言。如是。

        又問。汝意云何。答曰。我不起身口意業。無所進求。不取不捨故名懈怠。

        又問。汝散亂耶。答言。如是。天曰。汝意云何。答曰。夫散亂者。非謂不住解脫心耶。天曰。如是。答曰。我為成熟一切眾生。不住解脫。故名亂心。

        又問。汝無智耶。答曰。如是。

        又問。汝意云何。答曰。夫無智者。同諸愚惑不怖生死。豈不爾耶。天曰。如是。答曰。我於生死不驚不怖。為欲成熟愚惑眾生。同其事業故名無智。天曰。汝為世間堪供養者。答曰。我於一切生殺害心。

        又問。汝意云何。答曰。我殺害彼貪欲瞋癡故。為世間堪供養者。天曰。如汝所說。令諸世間悉當驚怖。答言。天子。若實際驚怖則世間驚怖。何以故。一切世間即實際故。

        又問。若復有人謗毀此說。當何所至。答曰。當至涅槃。

        又問。以何意耶。答曰。聖解脫中無有文字。是故毀於言說。得至涅槃。以是義故。一切諸法本來解脫不復解脫。

        又問。是義云何。答曰。已解脫者寧更解脫。

        又問。謗正法者。豈不入地獄耶。答曰。若已解脫則離諸垢。云何趣地獄耶。天曰。文殊師利。如汝所說無讚助者。答曰。空無相願中何所讚助。

        又問。修空行者當何所住。答曰。當住於慈。所以者何。眾生如幻自性空故。天曰。文殊師利。云何了知諸眾生界。答曰。見一切眾生。從因緣起不斷不常。是故遍知眾生界也。

        又問。眾生界者為何義耶。答曰。眾生界者即是法界。

        又問。云何法界。答曰。自性空界名為法界。

        又問。何謂空界。答曰。超過一切境界是虛空界。

        又問。何等是超過界。答曰。是佛境界。

        又問。何謂佛境界。答曰。眼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眼眼色眼識境界故。耳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耳耳聲耳識境界故。乃至意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意意法意識境界故。色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色境界故。受想行識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受想行識境界故。無明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無明界故。乃至老病死界是佛境界。然佛境界。非老病死境界故。欲界是佛境界。無貪相故。色界是佛境界。非對除貪故。無色界是佛境界。非無明見故。無為界是佛境界。無二相故。有為界是佛境界。非三相故。天子。是名佛境界。如是境界入一切界。若邊無邊皆悉攝受。菩薩善入是境界故。常行世間一切境界。超過魔界。佛界魔界如實了知。寂靜平等。是則名為最大神變。

        復次。菩薩不住平等。以平等法成熟眾生。云何平等及非平等。一切諸法自性空寂。如是了知名住平等。不能入於諸法性空。名非平等。菩薩成熟如是眾生。而亦不住空平等故。一切諸法。無願平等無作平等。無生平等無滅平等。離染平等寂靜平等。無性平等滅平等。涅槃平等。彼不了知是平等法。菩薩成熟如是眾生。而亦不住於平等故。是故。菩薩不住平等。不離平等是菩薩行。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願為我說諸菩薩行。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行者不可思議。天子言。云何菩薩行不可思議。

        文殊師利言。貪行是菩薩行。貪不可思議故。瞋行是菩薩行。瞋不可思議故。癡行是菩薩行。癡不可思議故。慳悋是菩薩行。無施想故。不毀戒是菩薩行。不取戒相故。不恚害是菩薩行。無忍想故。不懈怠是菩薩行。離精進念故。不散亂是菩薩行。不住定故。離愚癡是菩薩行。不作智想故。無煩惱是菩薩行。無所斷故。無貪愛是菩薩行。離身相故。悲愍心是菩薩行。捨女人慈故。無染污是菩薩行。呵責五欲故。離非法是菩薩行。積集善根故。無悋惜是菩薩行。捨身命故。滅諸惡是菩薩行。無熱惱故。無所著是菩薩行。離愛非愛故。無所壞是菩薩行。正觀煩惱故。不怖畏是菩薩行。入無邊生死故。大精進是菩薩行。荷負一切眾生故。不退轉是菩薩行。成滿昔願故。眾寶行是菩薩行。攝三寶故。一切行是菩薩行。勤修助道法故。無障礙是菩薩行。離二邊故。無過失是菩薩行。智者所讚故。安住心是菩薩行。念一切眾生故。無分別是菩薩行。等觀一切故。善丈夫是菩薩行。荷擔無倦故。勇猛是菩薩行。摧破一切煩惱故。堅固是菩薩行。所作不中廢故。勝出是菩薩行。精進不退故。隨順是菩薩行。於諸同侶無違逆故。歡喜是菩薩行。於行惡者令歡喜故。信樂是菩薩行。見佛聞法事師欣悅故。金剛甲冑是菩薩行。不毀律儀故。莊嚴佛土是菩薩行。淨其心故。超過一切是菩薩行。入最上乘故。知恩報恩是菩薩行。不斷佛種故。智慧方便是菩薩行。攝受無斷故。說此菩薩行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快哉。善說此菩薩行。若諸菩薩能如是行。則為已受如來記別。

  佛告天子。如是如是。汝如所言。我昔得此行時。然燈世尊與我授記。我時獲得無生法忍。是名如來最大神變。若久成就清淨業者。乃能修習此菩薩行。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云何為忍。如是忍可。一切眾生一切剎土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聲聞辟支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薩一切諸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是名為忍。

        天子。以諸法不生故。剎那剎那空。以剎那空故名為無相。剎那無相故色剎那空。色剎那空故受想行識剎那空。識剎那空故界剎那空。界剎那空故處剎那空。若剎那空則無所有。無所有故則無所染。無所染故則自性離。自性離故。是名一切法本來寂靜。能如是忍入於平等。是則名為得無生忍受菩提記。得此忍者為無所得。

        云何名為有所得者。見我我所二相可得。名有所得。見眾生壽者養育我人二相可得。名有所得。何謂無所得。見我自性及我所性了知無二。名無所得。是則名為成就於忍。天子。菩薩於無數劫修行此忍。是名如來最大神變。

        說此忍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遍照一切世界。百千音樂不鼓自鳴。於虛空中雨眾妙花。四萬二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菩薩得隨順法忍。以佛神力。令此娑婆世界。如然燈佛入蓮花城時。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無量百千種種色光從佛口出。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乃至梵世。日月光明悉不復現。遶佛三匝還從頂入。

  爾時。慧命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問光莊嚴  光明無與等  破諸煩惱闇  微笑何因緣 

     摧破眾魔怨  降伏諸外道  我問十力者  何緣現微笑 

     如來殊妙色  具三十二相  十方所尊敬  微笑何因緣 

     智海智慧樹  開導諸群生  功德無有邊  何緣現微笑 

     名稱遍三世  離垢具三明  已度三解脫  何緣現微笑 

     破生死醫王  足下輞輪具  金剛身不壞  微笑何因緣 

     誰能具此忍  誰修此淨行  志求佛功德  由是尊微笑 

     導師所示現  是必有因緣  善哉演梵音  令眾咸歡喜

 

  佛告阿難。我說此法門時。七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萬二千菩薩獲無生忍。阿難。汝見是商主天子不。阿難白言。唯然。已見。佛言。阿難。此商主天子。已曾供養無數諸佛。勸發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此商主天子。過三百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功德王光明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清淨。劫名無垢。其土皆以七寶所成。地平如掌。有八階道寶網彌覆種種莊嚴。彼佛剎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及餘外道勒迦波利羅婆若迦等。無諸魔事壞正法者。亦無八難及諸非法苦惱之聲。隨心所念飲食自然。彼土眾生衣服珍玩。猶如他化自在諸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清淨世界。彼功德王光明如來。壽四十小劫。彼佛法中有六十二俱胝菩薩。以願力故隨佛涅槃。阿難。若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如是忍。一切當生清淨世界為功德王光明如來。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曰觀察。以天曼陀羅花散如來上。作如是言。若功德王光明如來。成無上道時。我當生彼清淨世界為轉輪王。承事供養彼佛世尊諸菩薩眾。次補佛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阿難。此觀察天子。當於彼功德王光明如來法中。作轉輪王名曰善見。以無量供具。恭敬供養彼佛如來。具足圓滿助菩提法。當於彼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光明如來應正等覺。阿難。彼善見王立其長子紹王位已。於彼佛所出家修道。彼佛世尊臨涅槃時。便與授記。此善見菩薩於我滅後。次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授記已便入涅槃。

  爾時。舍利子告商主天子言。如來已授汝菩提記。天子言。大德。如佛所化人而與授記。我亦如是。如真如性不增不減。如來授記亦無增減。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是法門。汝當受持廣為人說。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攝受未來諸菩薩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已頂受。當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說大神變。亦名文殊師利所說密語。亦名商主天子所問。如是受持。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信受讀誦為他廣說。則為已攝一切功德。

        佛說此經已。慧命阿難并餘比丘商主天子。及無量無邊阿僧祇那由他諸天子等。文殊師利及無量阿僧祇十方世界諸來集會菩薩摩訶薩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八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五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德藏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與百千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摩訶迦葉在大眾中。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如來應正遍知。若佛聽許乃敢諮問。佛告迦葉。恣汝所問。如來悉能為汝分別斷汝疑心。令得歡喜。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涅槃於正法中出家。當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修觀。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如汝所問。為利一切諸天世人令得安樂。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涅槃於正法中出家。應學淨戒。具律儀戒。具正法教。於清淨戒微細不犯。應如是學。隨順正法離諂曲心。遠離貪欲具足慚愧。常畏生死樂求遠離。厭離生死常念涅槃。若在樹下若山巖間。若在靜室若在窟中。初修正意。念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生具足種姓具足善根。具足無量淨戒。無量三昧無量智慧。無量解脫無量解脫知見。具足一切無邊佛法不可思議。具足無等無邊功德實語真語。所言無二不誑眾生。為大醫王能拔毒箭。為不請友具大慈悲。為大導師說甚深法。令入甚深。說寂滅法令得寂滅。空無眾生。無相斷相。無願離願。無有戲論離諸戲論。甚深難見難覺。其性遠離。離於有無。無行斷行。無說離說。無相平等。離垢清淨。無取無捨。能滅諸苦。能斷渴愛令至涅槃。

        迦葉。比丘如是一日若過一日。在於靜室心念如來。作是思念。我得人身得出家道。得比丘法親近如來。不應懈怠。所以者何。於此修戒當得道果。以是因緣。於未來世若佛出世當得見佛。佛出世難如優曇花。迦葉。比丘修行。應學慧命須菩提之所修行。

        迦葉。如來應正遍知難得見聞。於正法中而得出家。具比丘戒甚為希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正法中出家者。為二事故。何等為二。一者。為現得道果故。二者。為見未來佛故。

        迦葉。有諸癡人受著袈裟違背如來。自謂我得道果聖人。是人若在靜室若在窟中。貪心思念一切施主施我衣鉢。作如是念。如來不知我。不覺我不見我。迦葉。比丘若在靜室若在窟中。若行若坐若臥。若念貪欲。若念瞋恚。及餘種種諸惡覺觀。隨所住處。其中諸神知彼比丘心生愁憂。作如是念。此諸比丘非法非宜。於正法中得出家已。思惟如是不善之法。

        迦葉。彼諸神等知彼比丘。各作方便令不安隱。迦葉。彼諸天神以少善根得少智慧。尚知他心。況復如來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具行智慧。迦葉。如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覺無所不證。迦葉。如來具足無礙智慧。於三世法皆悉了知。是故。迦葉。善男子善女人於正法中得出家者。應作是念。諸佛如來悉知我心。十方世界現在諸佛亦知我心。莫於佛法作沙門賊。

        迦葉。云何名沙門賊。沙門賊有四種。何等為四。迦葉。若有比丘整理法服。似像比丘而破禁戒作不善法。是名第一沙門之賊。二者。於日暮後其心思惟不善之法。是名第二沙門之賊。三者。未得聖果。自知凡夫。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阿羅漢果。是名第三沙門之賊。四者。自讚毀他。是名第四沙門之賊。迦葉。是名四種沙門之賊。

        迦葉。譬如有人具大勢力於閻浮提。一切眾生所有珍寶金銀琉璃真珠珊瑚虎珀等寶。刀杖加害皆悉奪取。迦葉。於汝意云何。此人得罪寧為多不。迦葉白佛言。甚多。世尊。佛告迦葉。若有凡夫未得聖果。自知凡夫。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須陀洹果。若受一食罪多於彼。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說此律儀之法。誰聞此法。未得聖果自說得道。受一盞水。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欲離生死者。應如是行。如救頭燃。迦葉。若復有人身具大力。於四天下眾生資身之具。加以刀杖悉皆奪取。迦葉。於意云何。彼人以此劫奪因緣。得罪多不。迦葉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迦葉。若凡夫人未得聖果。為利養故。自稱我得斯陀含果。受一食施罪多於彼。

        迦葉。若復有人於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資具。金銀琉璃真珠珂貝虎珀珊瑚種種諸寶。無價寶衣騎乘宮殿。飲食之具。刀杖加害悉皆劫奪。迦葉。於意云何。彼人以是劫害因緣。得罪多不。迦葉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迦葉。若有眾生未得聖果。自知凡夫。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阿那含果。受人信施乃至一食。罪多於彼。

        迦葉。若復有人身具大力。於中千世界一切眾生。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樂具。刀杖加害悉皆劫奪。迦葉。於意云何。彼人以是加害因緣。得罪多不。迦葉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迦葉。若有眾生未得聖果。自知凡夫。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阿羅漢果。受人信施乃至一食。罪多於彼。

        迦葉。寧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不應自稱我得聖果。受人信施乃至一食。迦葉。我觀沙門法中。更無有罪重於妄稱得聖果者。

        迦葉。聲聞之人有四惡欲。何等為四。一者。求見未來世佛。二者。求作轉輪聖王。三者。願生剎利大姓。四者。願生婆羅門大姓。是名四種惡欲。若有所求乃至涅槃。亦名惡欲。是名如來祕密之說。

        迦葉。聲聞之人有四種性。於一切時一切事所不應作。何等為四。一者著我。二者著人。三者犯戒。四者求未來佛法。此四種性。聲聞之人。於一切時一切事所不應作。

        迦葉。若有沙門婆羅門持淨戒者。我為彼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為彼惡欲人說。為持戒人心不諂曲。求涅槃者令其安隱。是故為說。迦葉。我今更說。令諸行者聞已歡喜。

        迦葉。若復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四天下一切眾生。若一劫若減一劫。迦葉。若復有人。以一器水施於持戒正命之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勝前布施無量無邊。迦葉。是惡欲人若受人施。傷害於人過於一切惡友怨敵。

        迦葉。出家之人微細煩惱。復有四種具彼煩惱。如負重擔入於地獄。何等為四。一者。見他得利心生嫉妬。二者。聞經禁戒而反毀犯。三者。違反佛語覆藏不悔。四者。自知犯戒受他信施。迦葉。是名四種微細煩惱。出家之人具此煩惱。如負重擔入於地獄。

        迦葉。有四種相似沙門。何等為四。一者惡戒。二者我見。三者誹謗正法。四者斷見。是名四種相似沙門。

        迦葉。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於地獄。何等為四。一者。多聞放逸。自恃多聞而生放逸。二者。利養放逸。得利養故而生放逸。三者。親友放逸。依恃親友而生放逸。四者。頭陀放逸。自恃頭陀自高毀人。是則名曰四種放逸。迦葉。出家之人具四放逸墮於地獄。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被袈裟。毀滅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汝莫以此問於如來。何以故。迦葉。彼愚癡人實有過惡。如來不說。以惡欲故。其心妄執邪行諂曲。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彼愚癡人實有過惡。如來不說。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久住世間為我說法。佛告迦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迦葉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世一劫若減一劫。守護正法。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彼諸癡人。假使千佛出興於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彼愚癡人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具足善根其心清淨。能報佛恩守護我法。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寧頂戴四大天下一切眾生。山河石壁城邑聚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愚癡眾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寧坐於一胡麻上。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在於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臥百千億歲。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受於一切眾生瞋恚罵辱撾打加害。不能聞彼不信癡人偷法大賊毀禁之聲。世尊。我修少行智慧微淺。如是重擔我不能堪。世尊。唯有菩薩堪能荷負如斯重擔。

        世尊。我於此中欲說譬喻。世尊。譬如有人年耆極老年百二十。身癭長病臥在床席。不能起止。時。有一人巨富饒財。齎持珍寶至病人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為我守護。或十年還若二十年。待我還時汝當歸我。彼老病人臥在床席。無有子息唯獨一身。彼人去已未久之間。時。彼病人困至命終。所寄財物悉皆散失。彼人行還求索無所。世尊。聲聞之人亦復如是。智慧微淺修行甚少。又無伴侶。不能久住在於世間。若付正法不久散滅。

        爾時。世尊讚迦葉言。善哉善哉。迦葉。我已了知。而故付汝。令彼癡人得聞此已生於悔心。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更欲說第二喻。世尊。譬如有人身力盛壯無諸患苦。離一切病。壽命無量百千萬歲。生大種姓具足財寶。善持淨戒。有大慈悲。內懷歡喜。能捨一切眾生煩惱。其心勇猛利益多人令得安樂。利益天人。時。有一人齎持寶物來至其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當好守護。若十年還若二十年。待我來時當見相還。其人得寶藏積守護。彼人行還即便歸之。

        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以法寶付諸菩薩。無量千億那由他劫。終無失壞。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斷佛種。不斷法輪。僧寶具足。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薩乃能堪受。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俱在此會。如來付之。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悉能守護流演廣說。何以故。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於當來世當證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譬如國王第一太子灌頂受位。當為王事如法治世。王諸群臣悉皆朝宗。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治法王位守護正法。

        爾時。世尊。讚摩訶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爾時。世尊即申右手。猶如金色微妙光明。無量阿僧祇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猶如蓮花。以摩彌勒菩薩摩訶薩頂。作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爾時。如來申金色手。摩彌勒菩薩頂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爾時。地天及虛空天。上至阿迦膩吒天悉皆合掌。白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如來以法付囑聖者。唯願聖者。為利一切諸天人故受此正法。

        爾時。彌勒菩薩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為利益一一眾生。尚受無量億劫之苦。況復如來付我正法而當不受。世尊。我今受持。於當來世。演說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說此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不應於餘眾生而起諍論及增上慢。何以故。世尊。正事業者。謂護正法。世尊。若聲聞辟支佛不能荷負菩薩重擔。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今日至於我前作師子吼。受持守護如來正法。如是恒河沙等過去諸佛前諸大菩薩亦復如是。作師子吼守護正法。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說當來世愚癡人輩。自稱菩薩自稱沙門。為名利故。惱亂施主知識親屬。唯願世尊說其過惡。何以故。若世尊說其過惡。我得聞已。自攝心行。彼愚癡人聞如來說。或得信解。如來知我如來覺我。

        爾時。世尊告彌勒言。善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彼癡人過。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自稱說言我是菩薩。彼諸惡欲我今說之。彌勒。具四法者自稱菩薩。何等為四。一者。求利養。二者。求名聞。三者。諂曲。四者。邪命。彌勒。具此四法。是故自稱我是菩薩。

        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自稱菩薩而行狗法。彌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見後狗來。心生瞋嫉嘊喍吠之。內心起想。謂是我家。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亦復如是。自稱菩薩行於狗法。至他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便生貪著。前至他家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而起鬪諍互相誹謗言。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汝莫親近某甲比丘。汝若親近某甲比丘。則為眾人之所輕賤。增長罪垢。如是之人心生嫉妬。行餓鬼因貧賤之因。為自活故。妄稱己身以為菩薩。為衣食故。讚歎如來智慧功德。令餘眾生生於信仰。內自犯戒。惡欲惡行。

        佛告彌勒。汝觀來世有如是等大怖畏事。師子之獸。應師子吼作師子業。非野干鳴作野干業。讚歎能捨一切財物。而自慳悋不能離貪。讚歎慈愍自行瞋恚。讚歎忍辱自行不忍。讚歎四攝自不能行。布施愛語利益同事。但有言語而不能學樂精進菩薩之行。

        彌勒。往昔過去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曰智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彌勒。彼佛出於五濁惡世時。佛法中有一菩薩比丘。名樂精進。具足念慧少欲知足。順如來教遊諸村邑。為人說法。國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知識尊重恭敬。時。彼比丘欲入城邑先自觀察。若得尊重愛語讚歎。然後入城。復遊邪見不信之處。於彼不得善語供養。唯得瞋恚罵詈撾打。而彼比丘被忍辱鎧。安住大悲不捨眾生。亦不瞋恚不生悔心。彌勒。樂精進菩薩所化眾生。悉為比丘而作施主。奉施衣食臥具湯藥。

        佛告彌勒。於意云何。時。彼比丘不至餘家。有嫉妬不。彌勒白佛。不也。世尊。佛告彌勒。汝觀樂精進菩薩利益之心。少欲知足。大悲觀察城邑聚落。不得食處。則止不入化邪見人。為餘比丘而作檀越。更不重入。化諸邪見不信之處。令其正信。瞋恚打罵心不瞋恨。如是。彌勒。過去之世。諸大菩薩入於村邑。為化眾生不為自活。

        彌勒。莫作異觀。爾時。樂精進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彌勒。是故。菩薩若入村邑欲化眾生。當學樂精進菩薩摩訶薩。復應學餘大菩薩行。莫學狗法。

        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比丘自言菩薩。為衣食故入於聚落。不為教化眾生入於聚落。唯為財物遞相誹謗。自得便喜。見他得利愁憂瞋恚。自求不得便生愁憂。見他不得便生歡喜。彌勒。汝觀彼人如是顛倒。為菩薩法。所有樂具應悉捨與一切眾生。何以故。以大悲心故發廣大願。令諸眾生悉得樂故。

        彌勒。譬如長者居士。唯有一子。顏貌端正。敬順父命。愛之甚重。以少因緣繫在牢獄。父時聞之親自入獄。彌勒。於汝意云何。如是長者。入於牢獄為何事故。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為見子故。入於獄中求出解脫。佛告彌勒。言牢獄者即是生死。長者居士喻諸菩薩。言一子者。如諸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如一子想。彌勒。如彼長者居士。入於牢獄為見其子愍而救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於聚落。不為飲食衣服臥具。為化眾生令得解脫。

        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彼諸比丘入於聚落。持諸香花與人作信。以求衣服臥具飲食。佛告彌勒。比丘之法。不應如是作不賤業入於村邑。若入村邑。應為求法求善知識。莫懷諂曲。莫起憍慢。應作法語。莫說世事。莫說田宅苦樂得失。王事賊事。城邑聚落軍眾之事。莫說男女婚會之事。唯應說法讚佛功德歎說正法。歎說聖僧。說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法。

        佛告彌勒。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樂具。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珍寶樂具施諸眾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他人說一四句偈。令其得聞。彼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阿僧祇數。

        佛告彌勒。觀此比丘入於村邑有大利益。彌勒。若入城邑。勿得遠離讚歎三寶論說世事。何以故。彌勒。若金銀琉璃真珠馬瑙珊瑚諸寶及諸樂具。不能令人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彌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如來微密之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說一偈法  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  能離諸苦惱 


  佛告彌勒。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佛如來。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為一眾生說四句偈。功德勝彼。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恒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來有光。名曰一切功德莊嚴。在右掌中。我以此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充足。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須乘與乘。須寶與寶。如是等事我悉能與。彌勒。一切眾生雖得此樂。於生死中不能解脫。

        彌勒。是故。如來不施眾生世間樂具。但與出世無上法寶。眾生聞已畢竟離苦。是故。彌勒。汝等悉應學於如來無上法施。莫重世間資生施也。

        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有諸比丘自稱菩薩。身作不善。口作不善。意作不善。身犯禁戒。口犯禁戒。意犯禁戒。造不善業。無沙門果。

        彌勒。我為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說菩薩善根。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及餘難處。善男子善女人。應勤精進具足慚愧。常畏生死。諸有生處常懷怖畏。我當云何令諸三界六道眾生速得解脫。何以故。彌勒。菩薩摩訶薩。發願許度三界六道一切眾生。令得解脫。不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彌勒。我觀一切世界。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中。不見一人有能荷負如是重擔如菩薩者。

        彌勒。譬如有人頂戴三千大千世界山河石壁。有人告言。善男子。汝今以此三千大千世界頂戴。一劫若減一劫。若百千劫。頂戴不息。彌勒。於汝意云何。如是之人為大力不。彌勒白佛言。世尊。甚大。世尊。甚大。善逝。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精進之力復勝於彼。菩薩發願許度一切眾生。皆令得住涅槃之樂。

        彌勒。譬如有人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有作業。彼人一時悉能成就。彌勒。於汝意云何。此人所作事業。寧為大不。彌勒白佛。甚大。世尊。佛告彌勒。菩薩所作事業復過於此。菩薩發言。三界眾生受苦惱者我令解脫。

        彌勒。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容顏端正年在幼稚。孝順父母。長者及子妻妾眷屬奴婢財物悉入王獄。爾時。大王語長者言。去此一百由旬。有城名某。汝去七日令至彼城。復行七日還至我所。汝能如是。捨汝妻子眷屬財物。悉皆還汝及賜官物。若過七日。從於彼城不至此者。當斷汝命及汝一子。親屬財物悉入於官。

        佛告彌勒。於意云何。如是長者勉力勤進。為愛自身為愛一子。為惜妻妾奴婢財物。而從彼城勤苦至此。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彼人不念飲食睡眠。唯念速行。何以故。世尊。如是之人自惜命故。是故速行。佛告彌勒。若一切眾生勤行精進。悉如彼人。一切眾生如是精進。欲比菩薩精進。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乃至不可數分不及一。何以故。彌勒。一切眾生順生死流。菩薩逆生死流。令其住於不動涅槃。

        彌勒。譬如有人勇猛大力轉勝於前。取四大海及諸河水。悉還置於阿耨大池。彌勒。於意云何。是人所作為希有不。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事甚為希有。佛告彌勒。菩薩精進難作希有復過於此。菩薩以大悲心。化一切眾生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事為難。若能信有佛法及僧。此事為難。若有能信善惡業果。此事為難。貪瞋癡起能令滅者。是事為難。能捨親屬發少欲心而求出家行至七步。此事為難。身披袈裟於正法中。正信出家離於欲火。此事為難。不犯禁戒。此事為難。能離憒閙修遠離行。此事為難。信諸法空。此事為難。於深法中得柔順忍。此事為難。證三解脫門。此事為難。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此事亦難。

        何以故。彌勒。所謂難者。於正法中以信出家得沙門果。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發菩薩心。於正法中出家學道。空無所得。捨菩薩業作凡愚行。

        彌勒。何等是菩薩業。彌勒。菩薩業者有二十法。若有菩薩不成就此二十法者。則不能得坐於道場。何等二十。一者。離慳心。二者。修布施。三者。離熱惱。四者。修淨戒。五者。離瞋恚。六者。修忍辱。七者。離懈怠。八者。大精進。九者。離亂心。十者。念慧修無依定。十一者。修甚深忍。十二者。具足般若波羅蜜。十三者。行無相行。十四者。行空行。十五者。行無願行。十六者。成無願境界。十七者。不捨一切眾生。十八者。修行大悲。十九者。不念聲聞緣覺之乘。二十者。心樂成就如來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十種業。菩薩成就此二十業。能坐道場。

        彌勒。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畢定誓。何等為四。一者。畢定成佛轉於法輪。二者。生死眾生令得解脫。三者。令無量眾生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捨自身樂令諸眾生得無漏樂。是名四種畢定之誓。

        佛告彌勒。譬如二人。善解醫方。善解呪術。善別毒藥。善識甘露。爾時。一人於大眾中即取毒藥而自食之。現希有相。食已受苦身不安隱。復求甘露咒術望除毒氣。爾時。彼人求不能得。毒氣熾盛遂便命終。時。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今不能食於毒藥。不食毒藥不須甘露。不欲處眾作希有想。令身苦惱。

        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亦復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說法能除諸罪。如是語已轉集惡業。復作是言。我還懺悔。我說彼人於正法中名為死人。何故名死。謂於正法墮落退沒。是名為死。

        彌勒。復有菩薩其心清淨。作如是言。我不作罪不須懺悔。我當懺悔過去未來一切諸罪。現在不作。亦如彼人不食毒藥不須甘露。彌勒。所言毒者。於正法中犯於戒律。是名為毒。彌勒。汝等莫作食毒之人。

        佛告彌勒。復有四法能令菩薩離薩婆若離聲聞果。況薩婆若。何等為四。一者。不知恩。二者。諂曲。三者。妄語。四者。犯戒。彌勒。此四種法。能令菩薩離薩婆若亦離聲聞。況薩婆若。

        彌勒。復有四法。菩薩應急走捨離過百由旬。何等為四。一者。利養。二者。惡友。三者。惡眾。四者。同在一處。或作戲笑或瞋或鬪。當速捨離過百由旬。菩薩於餘菩薩不應惡心。

        彌勒。若有菩薩打罵割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彌勒。於汝意云何。菩薩以是打罵割截一切眾生。得罪多不。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打一眾生得罪尚多。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何以故。世尊。一切菩薩於眾生不應起於瞋恚之心。爾時。世尊告彌勒言。若有菩薩打罵割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得罪尚少。若有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退於菩提復爾所劫。彌勒。譬如木柱。若以草土不能斬截。必以利斧乃能斬之。菩薩善根亦復如是。餘不能盡。若於菩薩起瞋恚心。能滅諸善。彌勒。是故。菩薩應學恭敬。於初發心諸菩薩等。心生尊重如世尊想。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當修行尊重恭敬一切眾生。何況菩薩。何以故。世尊。應捨瞋恚行於忍辱。離於諂曲行清淨心。遠離有為行於無我無取之行。不貴財寶當重法行。不求衣食當求法財。捨離嫉妬。見人巨富心助歡喜。非唯求名以為沙門。當學沙門一切功德。我非口說當修實行。捨於利養少欲知足。求佛功德。不為財利入於聚落。念薩婆若入於聚落。不為衣食入於村邑行諂曲行。當行正行讚四聖種。不學凡夫下劣之心。當學佛行不觀他過。但自調伏。修奢摩他毘婆舍那。離三業惡。常修三業清淨之行離於破戒。當學波羅提木叉。不依佛法僧而自活命。讚歎如來真實功德。不為求施。為求法故。常讚正法修如法行。讚歎聖僧。依不退僧。不依世間有為之僧。不求一切世間資身之具。唯求正法不求世事。求出世法離於諂曲。行真實行不樂一處。當如野鹿無所依止。離世間樂求佛功德。當離睡眠。初夜後夜讀誦經典。捨於憒閙當行遠離。於諸功德不生厭想。求諸功德心不暫息。當離狗法。當行師子所吼之法。為究竟友不應暫友。捨無反復當行報恩。不以財利而作親友。當以淨心而作親友。捨虛誑心行真實行。捨下劣法。當求成就無上佛身。於如來所當行恭敬。不起憍慢。捨於兩舌心口相違。當行誠實無二之言。不作菩薩而行諂曲。當以淨心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捨於我慢當行恭敬。離不淨食當淨持戒。食人之施。當捨邪念念諸佛法。離於人見行於空行。離於妄覺行無相行。離身諂曲。當行三業清淨之行。不求財利而演說法。以大悲心而說正法。不以財物而作親友。以法親友不為自利。為利他人令不損害。行阿蘭若離於諂曲。不作諂曲而行乞食。不行諂曲著糞掃衣。所以者何。具十二頭陀者。不求一切世間利養。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求佛功德心無厭足。作師子吼。已於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能說此法。說此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說此法時。眾中五百比丘從坐起去。爾時。摩訶迦葉問諸比丘。今聽說法。汝等比丘欲詣何所。諸比丘言。大德迦葉。如彌勒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甚深難得。我等作如是念。我等不能修得此法。欲還歸俗。何以故。信施之食難可消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讚諸比丘。善哉善哉。善男子。是汝所應。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百數歸俗。不應破戒受人信施。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等之人應受信施。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善男子。若有修禪解脫者。我聽彼人受信施食。

        爾時。文殊師利告五百比丘。汝等今者應速修行。佛世難值。當住佛法。爾時。五百比丘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我等云何修行。文殊師利告諸比丘言。汝等應如是觀。無一法合。無一法散。無一法生。無一法滅。不受一法。不捨一法。不增一法。不減一法。若如是行於法。無得無得則無去。無去故無來。無來則無去。比丘。是名無來無去無住無不住。

        爾時。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五百比丘於諸漏中心得解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九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二〉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何等菩薩行於諂曲。爾時。世尊告迦葉言。迦葉。多有眾人行於諂曲。親近惡友少讀誦經。為求衣食。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世尊。利益多人說彼諂曲。不勤修行菩薩之過。令彼菩薩聞此過已。自攝心行令得清淨。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薩親近惡友少讀誦經。唯作供養舍利之業。以香花瓔珞幡蓋燈明。供養如來舍利塔廟。迦葉。我為在家無智眾生。令種善根說供養舍利。彼諸癡人不解我意。但作此業。迦葉。我於一切天人之中常說此法。修奢摩他毘婆舍那以自調伏。世間當有信樂婆羅門居士供養舍利。迦葉。彼諸癡人捨於讀誦修禪智慧。供養舍利因之活命。迦葉。若有菩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燈明。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以如是等供養如來。若有菩薩淨心持戒於師尊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淨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勝彼無量無邊。迦葉。若有菩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於百千歲晝夜六時供養如來。若有菩薩捨於憒閙深畏三界。為利眾生發心趣向阿蘭若處舉足七步。勝前功德無量無邊。迦葉。於意云何。如來化眾生故作是說耶。迦葉。莫作此見如來實說。所以者何。如來現見明了知故。

        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妙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其劫亦名妙花。迦葉。妙花如來有九十六億百千聲聞大眾。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尼彌。如法治世主四天下。迦葉。時。尼彌大王千子具足。勇健威猛。迦葉。爾時。大王具千子已。復有二子結加趺坐忽然化生。一名達摩。二名善法。迦葉。爾時。大王請妙花如來及比丘僧滿八萬四千歲。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捨諸家事唯修供養。七日之後。一切比丘各施新衣種種飲食。隨心所樂。廣造精舍隨心樂住。一一比丘給使七人施百味食。迦葉。爾時。大王。造立精舍方八十由旬。彩畫微妙出過世間。妙花如來及比丘僧坐彼精舍。從於地下出眾妙花。令彼精舍華至於膝。迦葉。爾時。大王於不思議功德精舍。供養妙花如來滿八萬四千歲。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迦葉。爾時。大王供養如來滿八萬四千歲已。最後一日。妙花如來飯食之後。達摩善法二子眷屬及諸四眾。至妙花如來正遍知所。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頗有布施功德善根。勝此尼彌大王功德善根者不。迦葉。時。二王子禮如來時。大千世界悉皆震動。迦葉。爾時。妙花如來侍者弟子名通達法。從坐而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大地震動。以何因緣此二王子禮佛而住。

  爾時。妙花如來告通達法。善男子。何用此問。若佛如來說此王子淨心深忍大悲之心禮如來足。一切天人皆當迷沒。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一聲聞神足弟子那羅延言。善男子。汝示神力起二童子。迦葉。爾時。那羅延比丘從坐而起。即以右手捉一童子。復以左手捉一童子。欲扶令起而不能動。時。那羅延盡大神通。扶二童子欲令其起。不能動彼如分一毛。為千萬分不動一分。迦葉。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地皆震動。山河石壁悉亦大動。而不能動彼二童子。迦葉。爾時。那羅延以妙花如來威神力故。令於下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悉皆震動。而亦不動彼二童子毛之一分。迦葉。爾時。那羅延比丘禮妙花佛白言。世尊。我將不失神通力耶。何以故。世尊。此二童子生來未久。在於佛前頭面著地。我盡神力不能令起。

  爾時。妙花如來告那羅延比丘言。善男子。汝不失通。善男子。菩薩境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不能思量。善男子。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具大神力如汝不異。至於億劫。不能動此二童子起。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說此語時。眾中四百二十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作如是念。菩薩神力甚為希有。未得一切智神力。乃爾大聲聞神力不能令動。況成佛道。是故。我等應行菩薩道。願證如來無上智慧。

  迦葉。爾時。四百二十萬眾生作是念已。於無上菩提心得堅住。迦葉。爾時。彼眾有一菩薩名曰善慧。在大眾中從坐而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妙花如來言。世尊。唯願世尊起二童子。如彼所問願佛解說。佛告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從虛空中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至之處世界地皆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迦葉。時。二童子聞此聲已。從地而起。迦葉。童子起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於虛空中雨眾妙花。迦葉。時。二童子從地起已至如來所。右遶三匝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瞻仰如來。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言。善男子。此二童子禮我足已。作如是問。世尊。頗有布施福德善根。勝此尼彌大王功德善根者。此二童子禮我足已。發問而住。迦葉。爾時。善慧菩薩白妙花如來言。世尊。願佛解說二童子問。令諸天人得安樂故。

  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尼彌國王所作功德。若有菩薩住阿蘭若行遠離行。少知諸法得無生忍。功德勝彼無量無邊。善男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所作功德如尼彌王。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不如菩薩修行遠離住於淨心。正念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如是少忍功德勝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不及其一。善男子。如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悉作福德如尼彌王。彼諸眾生所作福德。至恒河沙劫常修福德。善男子。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得福多不。

        迦葉。爾時。善慧菩薩白妙花如來言。希有。世尊。如來說喻不可思議。如此善根不可思議。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善男子。我今告汝。有智慧人成就深忍。能信此語。彼一切眾生所集善根。不如此二童子。以淨心故禮如來足。勝前一切眾生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大眾之中。八萬四千比丘同聲發言。世尊。我等隨喜彼人功德。成就深法忍信諸法空。心樂遠離趣阿蘭若。舉足七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就智慧。我等隨喜。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讚諸比丘。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以此隨喜之業不思議善根。當作恒河沙等轉輪聖王。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摩訶迦葉及諸大眾。一時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隨喜彼人發心。成就深忍信諸法空。遠離寂滅自性清淨。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白妙花如來言。世尊。菩薩具何等法。施不望報不生嫉妬。心不慳悋不生貪著。見人行施心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得深法忍成無上智。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法二童子言。善男子。菩薩具足四法施。不望報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得甚深忍見無上智。何等為四。一者。信諸法空。二者。遠離。三者。深忍。四者。正念。善男子。菩薩具此四法。施不望報心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悕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成就深忍具無上智。

        善男子。復有四法。若菩薩具此四法。施不望報心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成就深忍滿無上智。何等為四。善男子。菩薩求多聞。得多聞已遊於城邑聚落。說法無所希望。乃至不受一言善讚。心無所貪。諸佛所說一切施中法施第一。住第一施其心歡喜。不求世間財物布施。何以故。善男子。十方無數阿僧祇諸佛世界。諸佛如來及比丘僧。不求世間資生之具。若有菩薩住清淨戒修於正法。具大悲心不求利養。一切諸佛之所憶念。若有能說一四句偈。說偈文字皆自性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皆自性空。此善男子。善根功德勝前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不及一。乃至阿僧祇分亦不及一。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二童子。善男子。菩薩具足四法。得成如來無上之行。何等為四。一者。行無上處。二者。說無上法。三者。施無上物。四者。信無上法。善男子。是名四法。菩薩成就此四法者。得成如來無上之行。

        迦葉。時。妙花如來為二童子說是法時。彼二童子聞此法已。踊在空中高七多羅樹。同聲讚佛。


     如來知諸行  教眾生行施  而不著於施  此施無上施 

     能成無上忍  此中無有我  眾生命及人  希有大精進 

     演說如是法  成就甚深忍  及得無上行  得無上菩提 

     永滅諸欲惱  大智慧清淨  更不受後有  說於遠離行 

     令住阿蘭若  修於空解脫  亦不生分別  常勤行布施 

     不生於分別  此是無垢際  遠離諸名字  說清淨尸羅 

     令行寂滅處  此是第一戒  覺知寂滅處  常修行於忍 

     不分別眾生  此是清淨忍  離一切分別  修堅固精進 

     離一切有為  佛說此精進  能成遠離法  焚燒一切事 

     斷於諸有無  此無分別禪  不起諸煩惱  非此亦非彼 

     中間亦不住  此第一智慧  遠離於三世  修習寂滅想 

     復觀於此想  此想何處生  是故知無想  讚歎佛功德 

     演說第一法  其心不異念  聽受於正法  說名字無盡 

     自性體不成  觀境界無實  其心則解脫  若起如是想 

     我為說法者  彼則被魔縛  不知於法相  若欲得菩提 

     及求聲聞者  求緣覺菩提  當修學此法  說於一解脫 

     智慧無邊量  勿作下劣願  當願上菩提  若求如是身 

     相好自莊嚴  如佛金色身  當求上菩提  作生一切法 

     作者不可得  諸法從緣生  無自性自性

 

  迦葉。時。二童子在虛空中說此偈時。尼彌大王從城而出。及諸地神虛空諸神。皆悉來集。爾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僧祇眾生種於善根。

        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等。從空中下詣妙花如來所。白言。世尊。我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比丘形行菩薩道。世尊。真發心者信一切法無生。世尊。真發心者不著諸法。何以故。世尊。若有著則法不生。是故。世尊說離著心得彼無生。世尊。此無生亦不應說是無生。何以故。有言說者則有生滅。若具淨智則無生滅。無生滅處是畢竟盡。是故。世尊。以平等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念於法。亦無法得亦無不得。如是得平等無得平等。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淨故。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為二童子說此法時。眾中十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尼彌大王并及千子五千大臣。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告迦葉。爾時。妙花如來飯食既訖。澡洗鉢已。於大眾中告大王言。尼彌大王。我今說法。王及大眾聞佛說法。踊躍歡喜。

        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聞佛說法。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欲求出家。從城而出來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說頌曰。


     一切諸如來  讚歎出家法  在家多垢穢  壞滅白淨法 

     增長不善法  毀滅於善法  在家多過失  出家離染污 

     設使百億劫  受欲無厭足  受欲無厭足  在家而死滅 

     如海受眾流  而無有厭足  凡夫亦如是  受欲無厭足 

     如火燒乾草  而無厭足時  凡夫亦如是  受欲無厭足 

     貪欲網所縛  滅壞於世間  是故應離縛  為發出家故 

     在家具眾過  不得無上道  出家修遠離  爾乃得菩提 

     過去諸如來  已入於涅槃  住阿蘭若法  獲得大菩提 

     是故學諸佛  趣向阿蘭若  捨愛離居家  然後得安隱 

     一切三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珍寶聚  在家施諸佛 

     若以無惱心  知於在家過  學諸佛如來  出家求智慧 

     既求出家已  遠離諸欲火  舉足行七步  勝以三千施 

     三千之功德  不如此一分  是故出家者  如來之所讚 

     成就大智慧  遠離諸繫縛  離一切諸著  乃證無上道 

     速住寂靜處  斷除諸欲愛  一切毒熾心  悉滅無有餘 

     學諸佛如來  如實知諸法  速遠離在家  住阿蘭若法 

     若欲求佛道  修於遠離行  應學阿蘭若  不應樂在家 

     此是諸佛境  聖人所住處  能住此道者  則能得菩提 

     欲等惱眾生  若求遠離者  應離在家法  修習阿蘭若 

     欲證甘露法  轉無上法輪  摧伏諸魔怨  當習阿蘭若

 

  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說此頌已。從城而出。往詣妙花如來所住之處。到已頭面禮足右遶三匝白言。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所欲求出家。唯願世尊哀愍聽許。令得出家。迦葉。爾時。妙花如來知二童子信心清淨求出家法。是時。如來即聽出家住比丘法。迦葉。爾時。大王聞二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紹王位。王與九百九十九子。八萬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諸人民。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捨家出家。一切俱往詣妙花佛。到已頂禮佛足。白妙花佛言。世尊。我等欲求出家。願佛聽許令得出家。迦葉。時。妙花佛知諸大眾信心清淨。悉聽出家住比丘法。

        迦葉。爾時。大王第一太子登位七日內。自思惟。我終不捨薩婆若心。何用如是王位寶財。為欲所縛。我終不捨無上菩提。作是念已。發心出家。於十五日遊四天下。說此偈言。


     我父及親屬  皆悉已出家  無量億眾生  為法亦出家 

     我今樂出家  不樂住五欲  一心求出道  欲詣導師所 

     若發心出家  離諸欲火者  應速隨我法  離難甚難得 

     不發出家心  不遠離欲火  安心在居家  安住於實法

 

  迦葉。時。彼童子說此偈時。四天下中無一眾生樂在家者。皆悉發心願求出家。迦葉。時。妙花如來知諸眾生心信清淨求出家已。妙花如來於四天下一切城邑村落。悉作化佛及比丘僧。迦葉。時。四天下一切眾生無有一人住在家者。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悉得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

        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比丘勇猛精進。於其六十三億歲中不坐不臥。但勤精進求薩婆若念薩婆若。於六十三億歲勤精進已。得遍至三昧所坐之地。名金剛處。其地皆是金剛所成。十方一切諸佛說法悉聞受持。聞已復能為他解說。

        迦葉。時。四天下一切眾生。若有修學聲聞乘者。無一眾生凡身命終極懈怠者。得阿那含。從此命終生淨居天。共彼同行求緣覺者。從此命終。當生他方無佛之處。生大種姓諸根具足。以過去世善根力故。離於欲火而行出家。七日之後成緣覺道。利益無量無邊眾生。入般涅槃。菩薩乘者成就五通。具四無量無礙辯才。得陀羅尼。

        迦葉。莫作異念。爾時。尼彌大王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時。太子者。今彌勒菩薩是。迦葉。莫作異見。何以故。達摩童子今文殊師利是。善法童子者虛空藏菩薩是。迦葉。汝觀彼佛國土清淨。如是善根眾生之所住處。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妙花如來壽命幾時。佛告迦葉。妙花如來壽命八劫。迦葉。妙花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住世滿足一劫。一切諸天供養舍利無在家人。迦葉。時。二比丘少欲知足。不供舍利不禮佛塔。迦葉。爾時。諸天新學比丘百千大眾。各相謂言。此二比丘邪見。不信於佛舍利。不興供養不禮佛塔。

        迦葉。爾時。諸天及諸比丘百千大眾。說此語時。達摩善法二比丘問眾人言。於汝意云何。云何供養是真供養如來。以何事故如來舍利而得供養。諸比丘言。修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舍利得供養。二比丘言。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真供養。非供舍利。諸比丘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云何戒相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復何等相。達摩善法二比丘言。無作相是戒相。乃至解脫知見無作相是知見相。

        迦葉。時。二比丘語眾人言。於意云何。無作能供養無作不。諸比丘言。不也。達摩善法二比丘言。真供養者。無佛想無見佛。何況供養。若供養佛當供養自身。諸比丘言。云何供養自身。二比丘言。應如如來應正遍知供養自身。一切眾生之所供養。如佛所學。應如是學。護持禁戒集諸善法。思惟諸法莫取法相。若能如是自供養者。當得天人之所供養。若欲供養佛舍利者。當自供養。如佛如來具諸功德舍利得供養。若能成就如是功德。名供養佛。不起想相名供養佛。若多若少不生分別。名供養佛。

        非後世去非今世來。非彼岸。非常非斷。非取非捨。是則名曰供養如來。非增非減。非生非滅。非盡非不盡。是則名曰供養如來。非心非心數法非憶想。非我非取非受。非諍論非不諍論。非毀非讚。非二非入是則名曰供養如來。亦非有為。亦非無為。是則名曰供養如來。身無所作。口無所作。意無所作。於身口意求不可得。是則名曰供養如來。無過去想。未來現在想不可得。無依無著無所求想。亦不分別。是則名曰供養如來。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無人無自無他想。是則名曰供養如來。

        真如來身無生無相。不可以生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作相。不以作相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二相。不應二相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漏相。不以有漏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曰空相。不以身見命見斷見常見。我見我所見有見無見。供養如來。真如來身名無相相。不可以相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願相。不可以願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有相。不可以有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不動相。不可動相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無行相。不可以行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離貪相。不可以貪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離瞋相。不可以瞋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名離癡相。不可以癡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可以破戒亂心愚癡而修供養。真如來身慈悲喜捨。不可以瞋心惱心妬心散心而修供養。真如來身具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可以慳破戒瞋恚懈怠亂癡而修供養。

        迦葉。達摩善法於大眾中說此法時。四百二十萬眾生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眾生得清淨智阿那含果。二百三十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迦葉。汝觀達摩善法二比丘等如是淨心。迦葉。汝應學彼正士甚深之忍及巧方便。迦葉。彼二比丘於大眾中說此法時。諸比丘聞此法已。皆住深忍。悉行少欲知足之行。不供養舍利及佛塔廟。何以故。彼諸比丘悉樂深法。迦葉。彼七日後。一切佛塔悉皆隱沒。及諸舍利所在器中亦悉隱沒。迦葉。汝應如是學彼正士甚深之忍。

        佛告迦葉。當知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薩及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為活命故。供養佛塔及佛舍利。不為涅槃不為離欲而修供養。自犯禁戒愚癡無智。如來舍利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勳修。為活命故供養尊重。具貪瞋癡。於佛如來應正遍知離貪瞋癡。所有舍利為活命故而興供養。自身具足慳貪嫉妬瞋恚懈怠亂心愚癡。若大施主正住一心。為活命故化令供養如來舍利。

        迦葉。我為教化初始發心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以神通力留此舍利。令供養者受人天樂。為未來因乃至涅槃。彼愚癡人於我法中。雖得出家不解我法。捨出家行。而但供養塔廟舍利。為自活故為得衣鉢。為利養故為名聞故。為此事故供養舍利。

        何等名為比丘之業。迦葉。如上所說沙門之業則有二種。一者。修禪。二者。習誦。如是說者。為入道故非究竟說。迦葉。若有作業能盡業者名沙門業。無作無誦無禪。無作無無作。無念無不念。無盡無生。證三脫門不住三界。無來無去是沙門業。彼眾生等離斯正業更習餘業。彼福業者為化在家人。如是在家順如來教。當得阿那含果。彼愚人輩於我法中而行出家。尚不修行隨順之法。況復能得。若有得者無有是處。

        迦葉。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衣服形貌似像沙門。戒不相似。定不相似。慧不相似。迦葉。譬如有人善知醫方及諸咒術。即以咒術咒一袈裟。與人令著。彼見生貪即便著之。若至七日若至八日。其身熾然猶如火聚。如彼咒已取之與人。彼人見已便生貪著。比丘亦爾。見好衣服受取而著。若至七日若至八日。若在舍內若在巷中若在林中。彼所著衣熾然如火。燒人善根。

        迦葉。於汝意云何。彼著袈裟有利益不。迦葉白佛言。世尊。無所益也。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袈裟者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無量阿僧祇善根所集。迦葉。於當來世有愚癡人。著聖人衣似像沙門。入於村邑中。有信心婆羅門長者居士。見被法服謂為沙門。皆共尊重供養讚歎。彼愚癡人因袈裟故。而得供養便生歡喜。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生地獄已。大熱鐵鍱以為衣服。吞噉鐵丸。飲洋沸鐵。坐熱鐵床。迦葉。汝觀袈裟威德如是。彼愚癡人著於袈裟。受樂放逸自作惡業。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迦葉。我常說言。寧以燒熱鐵鍱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寧吞熱鐵。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迦葉。汝觀破戒之人食他信施。有如是過。是故汝等。應當修學清淨戒法。

        迦葉。於汝意云何。若天若龍。若夜叉若乾闥婆。若阿修羅若迦樓羅。若緊那羅若摩睺羅伽。若人若非人。能作如來色身像不。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如來色像不可思議。無色像故。是故。此等皆不能作。佛告迦葉。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若於疊上牆壁之下。造如來像因之自活。以此業故自高慢人。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波斯匿王造如來像得福多不。佛言。迦葉。得福甚多。波斯匿王造如來像施無價衣。不求衣服飯食之報。迦葉。彼愚癡人為活命故。造立形像。迦葉。若賣畜生猶尚不善。況彼癡人作如來像。於白衣前而衒賣之以自活命。迦葉。譬如有人幼小無知。捨棄甘露而飲毒藥。迦葉。彼愚癡人亦復如是。造如來像。為資生故而便賣之。是名為毒。

        迦葉。所言毒者。於正法中貪是其毒。迦葉。彼愚癡人以貪心故而記瞋恚。遞相鬪諍。互相誹謗。各言我行供養。因彼諍論墮於地獄。迦葉。譬如有人無巧方便入敵戰時。所持刀劍而反自傷。迦葉。愚癡之人亦復如是。無方便故。因於法故而墮地獄。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造如來塔莊嚴成就。一一寶塔高廣嚴好如須彌山。遍滿恒沙諸佛世界。譬如甘蔗竹葦。迦葉。於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迦葉。白佛言。世尊。造如來像如四指者得福無量。況復造像如須彌山。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佛告迦葉。若有菩薩內觀佛身得深法忍。功德勝彼無量無邊。迦葉。若復有人住於淨戒。以四句偈為他人說解其義趣。所得福德無量無邊。迦葉。云何觀於如來之身。迦葉。若菩薩欲觀如來者。當學大精進菩薩。

        迦葉。乃往古昔無數阿僧祇劫。有佛世尊。號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可化丈夫調御師天人師佛婆伽婆。迦葉。光明如來般涅槃後。有一菩薩名大精進。婆羅門種端正無比。迦葉。光明如來正法之中。有諸比丘少欲知足住如法行。迦葉。彼諸比丘皆悉造立如來形像。爾時。有一比丘於白疊上畫如來像。眾彩莊嚴悉皆具足。持至大精進菩薩所。爾時。大精進菩薩見此畫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如來正遍知身。願我來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爾時。大精進菩薩作如是念。我今不能住在居家。若在家者。不能成就如是之身。

        迦葉。爾時。大精進菩薩年始十六。諸根具足。至父母所頭面敬禮。白父母言。我今欲於如來正法出家學道。願為隨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說。何以故。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大精進言。我當方便令父母存。我得出家。父母問言。欲作何業。子白父母。我從今日。不食諸味。不昇床坐。不食蘇油。不飲漿水。若善若惡口不言說。乃至得出家。迦葉。大精進菩薩如是誓已默然而住。如是默然一日不食。爾時。父母。誦諸咒術持百味食而授與之。亦不肯食。亦不言說。迦葉。大精進菩薩如是默然過第二日。爾時。父母與母知識五百人等。持百味食來至其所。誦諸咒術望其飡設。尚不顧視。況復食之。迦葉。時。大精進於第三日。父親五百持種種食勸之令食。亦復如是默然不語。不飲不食亦不顧視。於第四日。五百同友持百味食誦諸咒術。令從己志。時。大精進默然而住。於第五日。爾時。父母悉出寶藏金銀琉璃種種寶物。及諸婇女八萬四千上妙嚴飾。將至其所。父親母親及其同友各五百人。勸大精進作如是言。汝當在家。以此財寶布施自恣作福。與諸婇女共相娛樂。時。大精進於大眾中。默然而住曾不瞻眄。於第六日。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

        迦葉。爾時。父母及其知識八萬四千諸妙婇女。同時悲泣禮大精進。時。大精進亦不顧視。

        迦葉。爾時。大精進菩薩。所住之處有一宅神。於虛空中現大神力而說頌曰。


     精進心堅固  難動如須彌  不捨出家心  為得菩提故 

     大地可傾動  火可在水居  如是等可轉  菩薩不可動 

     汝等莫勤苦  而作不善業  眾生無慧眼  久遠處生死 

     為利諸群生  是故求菩提  其心樂出離  必成無上道 

     不為世間報  而行菩薩道  願成大覺智  救濟苦眾生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及諸上妙土  其心不貪著 

     汝等愚癡心  所作不善業  汝當自悔過  菩薩不處俗

 

  迦葉。時。大精進菩薩父母眷屬知識及諸婇女。聞天神語悉皆悔過。告菩薩言。隨意出家。汝當飲食勿令殞絕。

        迦葉。時。大精進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一切諸天散花供養。時。大精進過七日已。捨諸家業如棄涕唾。爾時。父母同友知識及諸婇女八萬四千。皆悉悲泣隨而送之。

        爾時。大精進菩薩持畫疊像入於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坐。在畫像前結加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諦觀察已作如是念。如來如是希有微妙。畫像尚爾端嚴微妙。況復如來正遍知身。復作是念。云何觀佛。

        爾時。林神知彼菩薩心之所念。白菩薩言。善男子。汝如是念云何觀佛。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如是觀者名為善觀。時。大精進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復作是念。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如此畫像非證非得非果。非證者非得者。非得果者非住者。非去非來。非生非滅。非垢非淨。非色非非色。非貪盡非瞋盡非癡盡。非陰界入。非初非中非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甞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初非中非後。非此非彼。非行非非行。非取非捨。非作非誦。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如來身。結加趺坐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成就天眼過於人眼。以此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佛。得淨天耳。諸佛世尊所說之法。悉能聽受。天耳淨故。一一諸佛所說之法。聽聞受持不相障礙。

        迦葉。時。大精進勤行精進滿足七日。以智為食不食世供。一切諸天散花供養。迦葉。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心但憶念學薩婆若。迦葉。菩薩應如是觀如來身。非觀非非觀。迦葉。菩薩應如是觀如來畫像。如大精進菩薩摩訶薩觀如來像。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

        迦葉。爾時。大精進菩薩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一會說法。二萬眾生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阿僧祇眾生。住於聲聞緣覺功德。父母親屬皆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莫作異念。爾時。大精進菩薩摩訶薩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迦葉。是故。菩薩摩訶薩應學大精進菩薩摩訶薩。亦應學餘諸大菩薩。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求菩薩諸善男子。無方便心。多諸貪著。於牆壁下畫如來像而求利養。彼作是說。我獨供養。人無供養。以修少善自高慢人因此供養以自活命。迦葉。彼時眾生不修三昧。不誦正典。但作此業。因此業故於施主邊。獲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自活命。迦葉。汝觀彼破戒菩薩。住不淨戒自稱多聞。迦葉。彼破戒人不誦經典。供養形像因而自活。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世尊廣說愚癡凡夫諂曲之失。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何有不住清淨之戒。世尊。願於未來此法久住。令彼善男子善女人聞已慚愧。如來知我如來覺我。所作邪法永令休息。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如來所說。為善男子聞我此法修行離惡。我為此人說如是法。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摩訶迦葉彌帝隷菩薩文殊師利童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奢摩他毘婆舍那」:

「奢摩他」Shamatha是靜止、止息,即攝心住於緣,遠離散亂,是「定」。

《大乘義章》說:「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 

「毘婆舍那」Vpashyanā是止息一切妄念,專注一心思維,以正慧觀想。也指「洞察」和「內省」,故亦稱為「內觀」。

〈大智度論〉說:「麤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初緣中心發相名覺。後分別籌量好醜名觀。」

僧肇注《維摩詰經》載:「系心于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

聖嚴師父說:「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心的經典P22)又說:「當你修行到能將主觀和客觀完全放下之時,在禪宗稱為絕觀,也就是既不以自己的觀點為觀點,也不以他人的觀點為觀點,完全是以智慧來處理當前的事情。這便是無我的智慧,可以稱之為悟境。」(禪的世界P60)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禪修的兩種方法。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止觀」是天臺宗的主要法門,是修定慧的法門,也可稱為「禪定」。故天台宗也稱為「止觀宗」。

*   *   *   *   *   *   *

[法語法句]: 

* 我觀沙門法中。更無有罪重於妄稱得聖果者。

* 當知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薩及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為活命故。供養佛塔及佛舍利。不為涅槃不為離欲而修供養。自犯禁戒愚癡無智。如來舍利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勳修。為活命故供養尊重。具貪瞋癡。

* 彼愚癡人為活命故。造立形像。迦葉。若賣畜生猶尚不善。況彼癡人作如來像。於白衣前而衒賣之以自活命。迦葉。譬如有人幼小無知。捨棄甘露而飲毒藥。迦葉。彼愚癡人亦復如是。造如來像。為資生故而便賣之。是名為毒。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

──大唐菩提流志譯──

        〈優波離會第二十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五十萬人。

        爾時。世尊如龍象王顧視觀察。告諸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等誰能於後末世護持正法。攝受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祕密種種方便成熟眾生。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言。世尊。我能堪任於後世時護持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師子慧菩薩曰。我能堪任安住祕密種種方便成熟眾生。無盡意菩薩曰。我能堪任以廣大願度脫無盡諸眾生界。跋陀羅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成熟無空過者。妙德菩薩曰。我能堪任於諸眾生隨所願求悉令滿足。無畏菩薩曰。我能堪任攝受無邊世界眾生而作饒益。金剛菩薩曰。我能堪任於惡趣中度諸眾生令得解脫。除障菩薩曰。我能堪忍解脫眾生煩惱繫縛。智幢菩薩曰。我能堪任滅除眾生無明闇蔽。法幢菩薩曰。我能堪忍常行法施度脫眾生。日幢菩薩曰。我能堪任恒以安樂成熟眾生。月幢菩薩曰。我能堪忍以諸功德成熟眾生。善眼菩薩曰。我能堪任與諸眾生自性安樂。觀自在菩薩曰。我能堪任於諸惡趣拔濟眾生。得大勢菩薩曰。我能堪任度諸惡趣未度眾生。普賢菩薩曰。我能堪忍令諸眾生憶念過去經歷受苦便得解脫。善數菩薩曰。我能堪任調伏一切難調眾生。妙意菩薩曰。我能堪任樂小法者度令成熟。善順菩薩曰。我能堪任成熟下劣少智眾生。光積菩薩曰。我能堪任拔濟墮於畜生趣者令得解脫。不思議菩薩曰。我能堪任愍念成熟餓鬼眾生令得解脫。大威力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閉惡趣門。無諍論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示解脫道。賢吉祥菩薩曰。我能堪任究竟斷除眾生苦惱。月光菩薩曰。我能堪任與諸眾生畢竟安樂。日光菩薩曰。我能堪任於諸眾生未純熟者令得成熟。無垢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所有志樂皆得圓滿。斷疑菩薩曰。我能堪任度脫一切下劣眾生。無畏菩薩曰。我能堪任攝受眾生稱讚利益。慧勝菩薩曰。我能堪任隨順種種勝解眾生皆得成熟。光明菩薩曰。我能堪任恒以正勤拔濟眾生。無量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於一切法。示無為道。無畏菩薩曰。我能堪任隨諸眾生種種志樂皆能示現。寶勝菩薩曰。我能堪任示諸眾生妙珍寶聚。妙慧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見者歡喜皆得成熟。寶藏菩薩曰。我能堪任度脫眾生離諸障礙。寶賢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自識宿命皆得成就。寶手菩薩曰。我能堪任以諸珍寶惠施眾生令得安樂。勝意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永離貧窮。喜見菩薩曰。我能堪任施諸眾生一切樂具。金剛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開示正道。福相菩薩曰。我能堪任悅可眾生令得度脫。法超菩薩曰。我能堪任淨除眾垢而演說法。無垢菩薩曰。我能堪任愛護眾生悉令成熟。法現菩薩曰。我能堪任常以正法度脫眾生。空寂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滅煩惱毒。月勝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示法方所。師子意菩薩曰。我能堪任常以法施利益眾生。童子光菩薩曰。我能堪任從卑下處拔出眾生。覺吉祥菩薩曰。我能堪任開示正道閉惡趣門。金光菩薩曰。我能堪任示現身相成熟眾生。吉祥菩薩曰。我能堪任與諸眾生常作利益。持世菩薩曰。我能堪任為諸眾生閉地獄門。甘露菩薩曰。我能堪任令諸眾生超度生死。網明童子曰。我能堪任於後末世為諸眾生示現光明滅除煩惱。

  爾時。舍利弗聞諸菩薩作如是等勇猛弘誓。成熟眾生。歎未曾有。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諸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具足大悲方便善巧。勇猛精進而自莊嚴。一切眾生無能測量。不可沮壞。所有光明無能障蔽。世尊。我當稱讚是諸菩薩未曾有事。所謂堪任。有來求索頭目耳鼻身體手足。一切諸物無所悋惜。世尊。我常思惟。若有人能逼迫如是諸菩薩等。從其求索。若內若外一切財物心無怯弱。當知皆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佛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諸菩薩智慧方便三昧境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不能知。舍利弗。此諸菩薩摩訶薩能現諸佛神通變化。滿足眾生諸所欲樂。而於諸法心無所動。若有眾生樂為居士憍慢放逸。菩薩爾時為成熟故。現大居士威德之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恃大勢力而自憍慢。菩薩爾時為調伏故。現那羅延大力之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志求涅槃。菩薩爾時為度脫故。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樂觀緣起。菩薩爾時為度脫故。現緣覺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志求菩提。菩薩爾時為度脫故。即現佛身令入佛智。

        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種種方便成就眾生。悉令安住於佛法中。所以者何。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更無餘乘而得度脫。以是義故名為如來。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知諸眾生種種欲樂。悉能示現故名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根本。斷於一切不善根本故名如來。能示眾生解脫之道故名如來。能令眾生遠離邪道住於正道故名如來。演說諸法真實空義故名如來。舍利弗。菩薩如是知諸眾生種種志樂。隨應說法令得解脫。為諸愚夫開示實智。不動法界能現種種幻化莊嚴。令諸眾生次第當得趣涅槃岸。

  復次。舍利弗。在家菩薩住於慈愍不惱害心。應修二施。何者為二。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出家菩薩應修四施。何等為四。一者。筆施。二者。墨施。三者。經本施。四者。說法施。無生法忍菩薩應住三施。何等為三。所謂王位布施。妻子布施。頭目支分悉皆布施。如是施者名為大施。名極妙施。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貪瞋癡不怖畏耶。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薩有二犯戒。何等為二。一者。瞋相應犯。二者。癡相應犯。如是二犯名大破戒。舍利弗。因貪犯者。為過微細難可捨離。因瞋犯者。為過麁重易可捨離。因癡犯者。為過深重復難捨離。所以者何。貪結能為諸有種子生死蔓莚連持不絕。以是義故微細難斷。因瞋犯者。墮於惡趣可速除斷。因癡犯者。當墮八種大地獄中難可解脫。

  復次。舍利弗。若有菩薩犯波羅夷者。應對清淨十比丘前。以質直心殷重懺悔。犯僧殘者。對五淨僧殷重懺悔。若為女人染心所觸。及因相顧而生愛著。應對一二清淨僧前。殷重懺悔。舍利弗。若諸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波羅夷或犯僧殘戒。犯塔犯僧及犯餘罪。菩薩應當於三十五佛前。晝夜獨處殷重懺悔。應自稱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花佛 

        南無蓮花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財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炎帝幢王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 南無鬪戰勝佛 南無善遊步佛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南無寶花遊步佛 南無寶蓮花善住娑羅樹王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已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眾罪皆懺悔  諸福盡隨喜  及請佛功德  願成無上智 

     去來現在佛  於眾生最勝  無量功德海  我今歸命禮

 

  如是。舍利弗。菩薩應當一心觀此三十五佛而為上首。復應頂禮一切如來。應作如是清淨懺悔。菩薩若能滅除此罪。爾時。諸佛即現其身。為度一切諸眾生故。示現如是種種之相。而於法界亦無所動。隨諸眾生種種樂欲。悉令圓滿皆得解脫。

        復次。舍利弗。菩薩若入大悲三昧。則能示現地獄畜生閻魔羅界成熟眾生。菩薩若入大莊嚴三昧。則能示現長者之身成熟眾生。若入殊勝三昧。則能示現轉輪王身成熟眾生。若入熾然威光三昧。則能示現帝釋梵王殊妙色身成熟眾生。菩薩若入一向三昧。則能示現聲聞之身成熟眾生。菩薩若入清淨三昧。則能示現辟支佛身成熟眾生。菩薩若入寂靜三昧。則能示現諸佛色身成熟眾生。菩薩如是入一切法自在三昧。隨其志樂現種種身成熟眾生。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皆為成熟諸眾生故。而於法界亦無所動。何以故。菩薩雖復隨順眾生種種示現。不見身相及生相無所得故。

        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王大哮吼時。諸小野干能堪任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又。舍利弗。如大香象其所負重。驢堪任不。不也。世尊。又。如帝釋及梵天王威德自在。貧賤之人能堪任不。不也。世尊。又。如大力金翅鳥王翱翔運動。諸餘小鳥能堪任不。不也。世尊。佛言。舍利弗。是諸菩薩所有善根勇猛之力。依出離智。淨諸罪垢。遠離憂悔。得見諸佛及得三昧。亦復如是。如斯罪障。非諸凡夫聲聞緣覺所能除滅。菩薩若能稱彼佛名。晝夜常行是三種法。能滅諸罪遠離憂悔得諸三昧。

  爾時。優波離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獨坐思惟。作如是念。世尊。所說波羅提木叉清淨戒學。為聲聞緣覺菩薩乘者。作是說言。寧捨身命終不捨戒。世尊。若佛在世若滅度後。云何名為聲聞緣覺波羅提木叉。云何名為菩薩乘者波羅提木叉。世尊說我於持律中最為第一。我當云何能了毘尼善巧之義。若我從佛親聞受持逮無所畏。然後乃能為他廣說。今此大眾諸來菩薩及比丘僧悉皆集會。善哉。世尊。唯願廣說決定毘尼斷除疑悔。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今當知。聲聞菩薩學清淨戒。所發心所修行異。優波離。有聲聞乘持清淨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有菩薩乘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云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持淨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優波離。聲聞乘人乃至不應起於一念更受後身。是名聲聞持清淨戒。然於菩薩名大破戒。云何菩薩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名菩薩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以是義故。為菩薩乘說不盡護戒。為聲聞乘說盡護戒。為諸菩薩說開遮戒。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為聲聞乘說次第戒。

        云何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者持盡護戒。菩薩乘人雖持淨戒。於諸眾生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應隨順。是故。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云何名為菩薩持開遮戒。聲聞乘人持唯遮戒。若諸菩薩於大乘中發趣修行。日初分時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後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後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念。妄生憂悔自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便為破壞聲聞淨戒。何以故。聲聞持戒斷除煩惱如救頭然。所有志樂但求涅槃。以是義故。名聲聞乘持唯遮戒。

  復次。優波離。云何菩薩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捨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聲聞乘者成熟善根如救頭然。乃至一念不憙受生。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說有開遮名不盡護。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為盡護。

        何以故。優波離。求大乘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能成就。是故。菩薩雖於無量阿僧祇劫往來生死。終不生於厭離之心。以是義故。如來觀察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一向說於速證涅槃之法。應當為說慈喜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繫著法。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於生死中而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貪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瞋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癡心相應而犯於戒。世尊。如是菩薩於三犯中何者為重。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言。若諸菩薩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貪心相應而犯戒者。其罪尚輕。若一瞋心而犯於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貪犯戒攝受眾生。因瞋犯戒棄捨眾生。優波離。所有諸結能攝眾生。菩薩於此不應生畏。所有諸結能捨眾生。菩薩於此應生怖畏。優波離。如佛所說。貪欲難捨為過微細。瞋恚易捨為過麁重。癡難捨離過復麁重。

        優波離。於煩惱中。若難捨離小犯之罪。是諸菩薩應當堪忍。若易捨離大犯之罪。如是煩惱乃至夢中不應忍受。以是義故。大乘之人因貪犯戒。我說是人不名為犯。因瞋犯戒為大犯戒。名大過患名大墮落。於佛法中是大留難。優波離。若諸菩薩於毘尼中無善方便。貪相應犯便生怖畏。瞋相應犯不生怖畏。若諸菩薩於毘尼中有善方便。貪相應犯不生怖畏。瞋相應犯生大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畢竟毘尼。何所調伏。佛告文殊師利。若諸凡夫了知諸法究竟毘尼。如來終不說於調伏。以不知故。如來為令覺了諸法畢竟毘尼。漸次為說諸毘尼法。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來說此決定毘尼。文殊師利。於是法中未有所說。善哉。世尊。願令文殊師利為少解說。佛告文殊師利。汝今當說究竟毘尼善巧之義。是優波離願樂欲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畢竟寂滅。心寂滅故名究竟毘尼。一切諸法我不可得。無染著故名不悔毘尼。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無顛倒故名最勝毘尼。一切諸法如如實際離諸見故名清淨毘尼。一切諸法不來不去。無分別故名不思議毘尼。一切諸法無住無著。念念滅故名淨諸趣毘尼。一切諸法住虛空際。離諸相故。名自性遠離毘尼。一切諸法無去來今。不可得故名三世平等毘尼。一切諸法不可安立。心平等故名永斷疑惑毘尼。優波離。是為法界究竟毘尼。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於是法中不善觀察。則為遠離如來淨戒。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所說諸法不可思議。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言。文殊師利所說之法。依不可思議無礙解脫。以是義故。凡所說法離諸心相。謂心解脫。增上慢人令得離於增上慢故。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云何聲聞及菩薩乘增上慢者。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斷貪欲。名增上慢。我斷瞋恚及以愚癡。名增上慢。貪欲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瞋恚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愚癡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謂有所得名增上慢。謂有所證名增上慢。謂有解脫名增上慢。見諸法空名增上慢。見於無相名增上慢。見於無願名增上慢。見於無生名增上慢。見無所作名增上慢。見有諸法名增上慢。見法無常名增上慢。謂諸法空何用修習名增上慢。優波離。是名聲聞乘人增上慢者。

        云何名為菩薩乘人增上慢者。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當發心求一切智。名增上慢。我當修行六波羅蜜。名增上慢。唯依般若波羅蜜而得解脫。更無餘法而得出離。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淨此法非淨。名增上慢。此諸佛法此緣覺法此聲聞法。名增上慢。此法應作此不應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名增上慢。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疾得耶不疾得耶。名增上慢。一切諸法不可思議無能知者我能了知。名增上慢。乃至於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起思惟為大執著。是名菩薩增上慢者。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離增上慢。佛告優波離。若於一切不思議法無所執著。是名究竟無增上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戲論從心起  不應分別法非法 

     如是見法不思議  彼人處世常安樂 

     凡夫迷惑隨心轉  多劫輪迴諸有中 

     若知法性皆無性  是名真實不思議 

     若有比丘念諸佛  非善思惟非正念 

     於佛妄生分別想  而此分別無真實 

     若有思惟於空法  如是凡夫住邪道 

     但以文字說於空  文字與空何可得 

     若有思惟寂靜法  是心非有本無生 

     心行覺觀皆戲論  無念名為見諸法 

     一切諸法無思念  有心有念盡皆空 

     若人愛樂觀察空  於此無念勿生念 

     法同草木無知覺  若離於心不可得 

     眾生自性無所有  一切諸法皆如是 

     如因日光眼能見  夜則緣離無所覩 

     若眼自能見色者  何故待緣方能了 

     眼常因彼諸光明  能見種種青黃色 

     當知見性依眾緣  是故知眼不能見 

     設有聞諸悅意聲  聞已即滅而無住 

     推其去處不可得  以分別故生聲想 

     一切諸法但言聲  文字於中假安立 

     是聲無有法非法  凡愚不知妄生著 

     我為世間歎布施  而施根本不可得 

     無所說中而演說  是故佛法不思議 

     我常歎說持淨戒  亦無眾生破戒者 

     破戒之性猶虛空  清淨持戒亦如是 

     我說忍辱為最勝  無見無生為忍性 

     實無少法可瞋者  由是說名殊勝忍 

     我說晝夜常精進  寤寐恒覺為無上 

     雖經多劫勤修行  然於所作無增減 

     禪定解脫及三昧  開示世間如實門 

     法性本來無所動  隨順假說諸禪定 

     觀察覺了名智慧  了知諸法名智人 

     諸法自性無所有  亦無觀察了知者 

     我常歎說修苦行  愛樂頭陀寂靜法 

     能知諸法不可得  是名清淨知足人 

     我說地獄諸苦事  死入大怖惡道中 

     無量眾生起厭心  實無惡趣可來往 

     刀杖鉾矟眾苦具  亦無有能造作者 

     由分別故而見有  無量楚毒迫其身 

     園林種種妙花敷  宮殿眾寶相輝映 

     亦無有人能作者  皆從分別妄心生 

     虛偽之法誑世間  凡夫繫著生顛倒 

     猶如分別諸幻焰  於此取捨悉皆空 

     我說發趣菩提心  利益世間最殊勝 

     而實菩提不可得  亦無發趣菩提者 

     心性清淨常光明  真實無偽無愛染 

     凡夫分別生貪著  而彼煩惱本來空 

     諸法自性常寂靜  何有貪欲及瞋癡 

     不見生貪離欲處  爾乃名為得涅槃 

     其心未曾生染著  由是成就大菩提 

     於無數劫修眾行  度脫無量諸眾生 

     眾生自性不可得  實無眾生可度者 

        譬如世間大幻師  化作無邊千億眾 

     還復害此諸化人  於此幻化無增損 

     一切眾生如幻化  求其邊際不可得 

     若知如是無邊性  斯人處世無疲厭 

     了知諸法如實相  常行生死即涅槃 

     於諸欲中實無染  調伏眾生言離欲 

     大悲利益諸眾生  而實無人無壽者 

     不見眾生而利益  當知此事甚為難 

     如以空拳誘小兒  示言有物令歡喜 

     開手拳空無所見  小兒於此復號啼 

     如是諸佛難思議  善巧調伏眾生類 

     了知法性無所有  假名安立示世間 

     以大慈悲勸說言  於我法中最安樂 

     汝應出家捨恩愛  當得沙門殊勝果 

     既已出家勤修習  如所修行得涅槃 

     復觀諸法如實相  實無諸果而可得 

     果無所有而得證  於此方生希有心 

     快哉大悲人師子  善說相應如實法 

     一切諸法如虛空  安立百千名句義 

     或說名為禪解脫  或名根力或菩提 

     而此根力本無生  禪定菩提亦非有 

        無色無形不可取  但以方便示眾生 

     我說修行有所證  當知遠離一切相 

     若謂於中有所得  是則非證沙門果 

     諸法自性無所有  當於何處言得證 

     所說得證為無得  如是了知乃名得 

     眾生得果名殊勝  我說眾生本不生 

     尚無眾生而可得  云何當有得果者 

    譬如良田無種子  於中終不有牙生 

     如是眾生不可得  當於何所而言證 

     一切眾生性寂滅  無有得其根本者 

     若能了知如是法  斯人滅度永無餘 

     過去無數百千佛  無有能度眾生者 

     若此眾生真實有  畢竟無能得涅槃 

     一切諸法皆寂滅  未曾有法可生者 

     若能如是見諸法  彼人已出於三界 

     是則無礙佛菩提  於中究竟無所有 

     若能了知如是法  我說名為離欲人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二百比丘增上慢者。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六萬菩薩得無生忍。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優波離。此經名為決定毘尼。亦名摧滅心識。汝應受持。

        佛說此經已。尊者優波離。諸比丘眾。文殊師利。并諸菩薩摩訶薩。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優波離會〉与唐不空譯《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及失譯之《決定毘尼經》為同經異譯。

「毘尼、畢竟毘尼、究竟毘尼、決定毘尼」:

「毘尼」就是「毗奈耶」Vinaya,意譯為「律」,也就是佛教的戒律。僧團戒律的經典,稱為「毘奈耶藏」,即是三藏之一的《律藏》。在漢傳佛教中以研讀毗奈耶經典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毗奈耶」主要是佛教僧團中的法律,共同生活要尊守的規定。違犯這些規定的出家人,必須求懺悔,情節嚴重的甚至會受到強制逐出僧團。

毗奈耶的核心稱為「波羅提木叉」,佛教的戒律除了由釋迦牟尼佛所制定,也有許多是由後世僧團上座長老留下的規定。

波羅提木叉prātimokṣa,就「戒經」,是收集比丘必須遵守的各種戒律,稱《波羅提木叉經》,是律藏的核心。

本經中:「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畢竟寂滅。心寂滅故名究竟毘尼。一切諸法我不可得。無染著故名不悔毘尼。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無顛倒故名最勝毘尼。一切諸法如如實際離諸見故名清淨毘尼。一切諸法不來不去。無分別故名不思議毘尼。一切諸法無住無著。念念滅故名淨諸趣毘尼。一切諸法住虛空際。離諸相故。名自性遠離毘尼。一切諸法無去來今。不可得故名三世平等毘尼。一切諸法不可安立。心平等故名永斷疑惑毘尼。優波離。是為法界究竟毘尼。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於是法中不善觀察。則為遠離如來淨戒。」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閙。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忘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作是念已。即於晡時從禪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問。復以種種柔軟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

        因告之曰。諸仁者。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憍慢傲逸之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婬欲事。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惡業。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憙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竪。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麁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鬪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佛告彌勒菩薩言。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麁獷之言。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求他過失  亦不舉人罪  離麁語慳悋  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憒閙之眾。獨處閑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捨於懈怠  遠離諸憒閙  寂靜常知足  是人當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應當捨離憒閙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懶墮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少於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癡。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為諸智人之所稱歎。善能說法眾人敬仰。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常勤修習得陀羅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淨律儀。超過一切惡道怖畏。於命終時心得歡喜。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得奢摩他毘婆舍那。難行之行皆得圓滿。發起精進普護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轉地。一切行中隨順而住。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為無智。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云何常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若無利養心生疲厭。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繫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於近住。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入於王城國邑聚落。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

        彌勒。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我不說言。貪污心者能成熟眾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求美膳以為乞食。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閙。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綺語輕弄為善說法。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多妄計者以為出家。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不尊敬者名為聽法。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多執著者為離諸行。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無嬈觸者被忍辱甲。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好營世務於法無損。志樂清淨墮諸惡趣。修習智慧為憒閙行。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不求利養而為妄語。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廛閈山野。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善入一切眾生心行。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上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上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却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伎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往詣泉池而欲飲之。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彼之自污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以疑惑過污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污。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污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

        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癡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二

──大唐菩提流志譯──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若好憒閙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捨利養。修於少欲。捨諸憒閙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捨憒閙。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捨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捨諸法當須捨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妬心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悋耽著生誑惑故。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當觀利養。先得後失怨憎生故。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繫屬在家出家。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不為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捨耽味故。眾魔境界得解脫故。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天及人亦當愛羨。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閙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閙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閙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欲。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捨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閙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捨離諸貪瞋  不住於憒閙  若有專住彼  是過不應作 

     憍慢及覺觀  皆由憒閙生  壞行無戒人  稱歎於憒閙 

     愚人樂世論  退失第一義  放逸多覺觀  是過不應作 

        比丘捨多聞  言論不如理  損減諸禪定  常思惟世間 

     耽著思惟者  何得於寂靜  其心常散逸  永離於正觀 

     速得非梵行  諠雜無儀撿  亦不曾愛佛  及愛於聖眾 

     棄捨離欲法  耽著非法言  我常捨千身  支分及頭目 

     為求無上道  聞法無厭足  是諸非法人  少聞便厭捨 

     我昔作國王  為求四句偈  妻子及財寶  悉皆能施與 

     何有於智者  而不勤聽法  我甞捨一切  非法之戲論 

     為於百千劫  難得解脫故  汝等應欣樂  志求微妙法 

     若樂於解脫  最勝功德者  世間諸事業  皆所不應問 

     衣食無勝利  亦不證涅槃  當稱嘆最勝  善來諸比丘 

     應敷座令坐  互說諸法要  人身甚難得  隨分行白法 

     讀誦及禪定  汝應如是問  如來入涅槃  遺法當滅壞 

     比丘多放逸  樂眾棄閑靜  為飲食利養  晝夜談世話 

     愚人於夢中  驚怖而漂溺  自知多毀犯  當墮三惡道 

     應生歡喜心  獨處於閑寂  若在阿蘭若  志求無上道 

     不應見人過  自謂最尊勝  憍恣放逸本  莫輕下劣人 

     彼於遺法中  漸次而解脫  比丘雖破戒  深信於三寶 

     是則解脫因  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  勿驚於放逸 

     餘習法應爾  是故不須說  若清淨比丘  伺他人過失 

     是最非真實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當須自觀察 

     求道諸比丘  捨離惡言論  常以歡喜心  獨處於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憒閙乃有如是無量過惡。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熏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伎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繫屬煩惱。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憍傲於多聞  執著諸諍論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話過 

     遠離正思惟  身心不寂靜  退失於法忍  是名世話過 

     其心不調順  遠離奢摩他  及毘鉢舍那  是名世話過 

     不尊敬師長  愛樂於世論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諸天不恭敬  龍神亦復然  退失於辯才  是名世話過 

     聖者常呵責  如是耽著人  唐捐於壽命  是名世話過 

     諸行皆缺減  遠離大菩提  命終生憂苦  是名世話過 

     疑惑心動搖  猶如風吹草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譬如倡妓人  讚說他勇健  彼人亦復然  是名世話過 

     隨逐世語言  染著諸欲境  常行於邪道  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  諂曲多諍論  遠離於聖行  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搖動  如猿猴躁擾  是名世話過 

     智慧多退失  無有覺悟心  愚者所攝持  是名世話過 

     迷惑於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與煩惱俱  是名世話過 

     愚人樂世話  盡壽常空過  不如思一義  獲利無有邊 

     譬如甘蔗味  雖不離皮節  亦不從皮節  而得於勝味 

     皮節如世話  義理猶勝味  是故捨虛言  思惟於實義 

     智慧諸菩薩  能知世話過  常愛樂思惟  第一義功德 

     法味及義味  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  心生不欣樂 

     是故應棄捨  無利諸言話  常樂勤思惟  殊勝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  諸佛所讚歎  是故明智人  當樂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體沈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疱。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撿  懈怠少堪任  顏色無光澤  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  風黃多積集  四大互違反  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  身體無光潤  聲嘶不清徹  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疱  晝夜常昏睡  諸虫生機關  是樂睡眠過 

     退失於精進  乏少諸財寶  多夢無覺悟  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  樂著於諸見  熾盛難療治  是樂睡眠過 

     損減諸智慧  增長於愚癡  志意常下劣  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  常懷懈怠心  非人得其便  是樂睡眠過 

     蒙憒失正念  諷誦不通利  說法多廢忘  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  住於煩惱中  其心不安樂  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減  常生憂悔心  增長諸煩惱  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  亦不求正法  常行非法中  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  損減諸功德  遠離於白法  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  恒少於歡喜  支分多羸瘦  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  嫉妬精進者  樂說其過惡  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  常離於睡眠  愚人增見網  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  勤修清淨道  離苦得安樂  諸佛所稱歎 

     世間諸伎藝  及出世工巧  皆由精進力  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  了知睡眠過  安住精進力  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  常生精進心  捨離於睡眠  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眾務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營眾務二十種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我耽著世間下劣之業。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歎。九者。其性佷戾發言麁獷。十者。心常憶念勤修家業。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安住下劣業  遠離殊勝行  退失大利益  是名眾務過 

     樂讀誦比丘  及修禪定者  一切皆呵責  是名眾務過 

     常行生死業  捨離解脫因  虛受於信施  是名眾務過 

     樂受諸財寶  不得生憂惱  住於下劣行  是名眾務過 

     是人多愛染  往來婬女家  如鳥入樊龍  是名眾務過 

     常憂歎家業  恒懷熱惱心  出言人不信  是名眾務過 

     不受尊者教  違拒而輕賤  毀犯清淨戒  是名眾務過 

     其心多憶想  勤營於世業  不能修智斷  是名眾務過 

     貪心恒熾盛  樂著於諸味  曾無知足心  是名眾務過 

     得利生歡喜  無利便憂惱  貪悋無仁心  是名眾務過 

     惱害無慈愍  增長諸惡業  愛蔓相纏縛  是名眾務過 

     遠離於師長  親近惡知識  擯斥持戒人  是名眾務過 

     晝夜無餘想  唯念求衣食  不樂諸功德  是名眾務過 

     常問世間智  不樂出世言  耽愛於邪說  是名眾務過 

     自恃知眾務  輕慢諸比丘  猶如狂醉人  是名眾務過 

     常伺求他短  不自見其過  輕毀有德人  是名眾務過 

     如是愚癡者  無有善方便  輕慢說法者  是名眾務過 

     如是下劣業  具足諸過失  何有智慧人  愛樂而修習 

     清淨殊勝業  具足諸功德  是故有智人  愛樂常修習 

     若樂下劣業  智者當呵責  如人捨多財  貪求於少分 

     是故明智人  當捨下劣業  應求勝上法  諸佛常稱歎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閙世話睡眠眾務過失。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諸鬪諍怨競之心。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澁。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生常苦惱  離忍多瞋恚  怨讎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於鬪諍  造於惡趣業  是名戲論過 

     身體多醜陋  生於下劣家  發言常謇澁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於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於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無利益  是名戲論過 

     於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諍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於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諍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及僮僕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諍論 

     出家住寂靜  身被於法服  諸仙咸敬事  當修忍辱心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於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繫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諍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心 

     若捨於諍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當遇於善友 

     於乘得清淨  業障盡無餘  摧伏於魔軍  勤修忍辱行 

     諍論多諸過  無諍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當住於忍辱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護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發勝志樂會〉与隋闍那崛多譯《發覺淨心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三

──後秦羅什譯──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善男子名曰善臂。來至佛所頭面禮佛足。禮已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善臂菩薩言。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菩薩常當具足。何等六。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菩薩常當具足。

        善臂。云何菩薩具足行檀波羅蜜。善臂。菩薩於諸聚落正命求財非邪命求。隨順不逆。不困逼眾生。以求財物而行布施。非為恭敬供養名稱等故而行布施。非羞畏故非果報故。非生天故非諛諂故。於持戒毀戒不起毀譽。或是所識或非所識。而於其中以平等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亦於持戒毀戒。若親不親所識不識。若怨非怨。恒以深重敬愛信樂。是菩薩隨其所有常應惠施。有少施少有多施多。有麁施麁有細施細。有妙施妙有不妙施不妙。若以上饌甘饌飲食價直十萬持用施人。或分一錢為十六分。持一分用施。其心歡喜等無差別。

        善男子。是菩薩於諸乞食者。須食施食。為具足一切智力故。須飲施飲。為斷眾生渴愛力故。須衣施衣。為得無上慚愧衣故。須乘施乘。為得菩薩乘佛乘故。須香施香。為得正覺持戒香故。須華施華。為得如來七覺花故。須末香者施以末香。為得除滅一切眾生不善香故。須塗香者施以塗香。為得無缺戒香身故。須蓋施蓋。為斷眾生煩惱火故。須革簁者施以革簁。為受無量智慧樂故。須床施床。為令眾生得釋梵聖床快樂力故。須坐處者施以坐處。為坐菩提樹下。諸魔結使不能壞亂其坐處故。須舍施舍。為令眾生得覆護處。無所怖畏得無我力故。以好園觀奉施佛僧。為得無上寂靜禪定力故。持妙供具種種莊嚴。施諸佛塔廟。為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丈夫力故。若於佛塔及闇道中然燈施明。為得無量佛眼明故。以種種伎樂供養三寶。為得無量天耳故。以衣鉢施。為得無上端嚴持戒故。以扇澡盥持用施人。為令眾生得涼清淨故。以紙筆墨及高座施。為得無上大智慧故。施病者藥。為除眾生結使病故。以地施他。為令眾生得三乘分甘露界故。造塔形像。為令眾生聽正法故。所有之物速以施人。為得神通捷疾力故。布施清淨。為於無上道中不留難故。常施不絕。為得無斷辯才力故。隨意布施。為令眾生得大悲故。不逼人求財持用布施。為令諸魔外道不能壞亂。自然得成無上道故。菩薩布施。應如上所說而行惠施。

        若菩薩欲作如上施者。或自無財當生心施。欲得開示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有力無力。如上布施是我善行。我是妙勝。是我寶物。能令一切世間眾生所有快樂悉得成就。所謂得和合樂。能捨一切無有狐疑。諸所有願悉皆成就得安樂行。若諸世間所有眾生悕望欲得所須之物。我當滿足與之。珍寶金銀衣服錢財猶如山積。飲食之具如大巨海無量無邊。是菩薩於晝夜各三時中。以己所作財施法施所得果報。願與一切眾生共之。令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有行眾生。生妙國界及出世樂。

        是人雖作如是布施。終不悕望求其果報。開示如是方便。為化眾生入於善法。是菩薩布施時。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布施布施已。亦願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如此布施。若無有力。不能學之不能捨財。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除慳貪悋惜之垢。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捨財施與。常令我施心增長廣大。乃至生有終不懈怠。心常歡喜。

        如是菩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名菩薩無量阿僧祇大施大捨大出。何以故。如是布施於諸施中最勝第一。令我未來之世於一切世間所有眾生中。雨法雨雨甘露雨。施法雨施甘露雨。出法雨出甘露雨。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檀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不能自以身體支節施於乞者。若自割若教他割。何以故。若成是業。令彼乞者於大地獄受無量罪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自惜身體支節。所以者何。欲令乞者遠離廣大不善業故。若有乞士來從菩薩乞索所須。是時。菩薩若自無財。不應強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取其財物。令其貧匱持以施人。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眾生中。行平等慈心故。若菩薩摩訶薩不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財物持用惠施。菩薩爾時於眾生中得慈悲心。

        善男子。菩薩不應於他眾生有慳悋心。以逼他眾生取財惠施。諸佛世尊所不讚歎。何況自割支節施於他人。是名菩薩具足檀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尸波羅蜜。善臂。是菩薩於一切眾生。乃至盡形。自不殺生。教他不殺願不殺生。自不偷盜。教人不偷盜願不偷盜。自不邪婬。教人不邪婬願不邪婬。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願不妄語。乃至盡形。自不飲酒。教人不飲酒願不飲酒。是菩薩於此五戒中。常堅持專念。不緩不缺勤加精進。如是恐怖他人繫縛囚執鞭杖刑戮。於此事中永斷遠離。及兩舌惡口妄語綺語亦復如是。

        是菩薩如是思惟。我應於一切眾生生愛念心。猶如父母愛念一子。若我父母以種種苦事弓箭刀杖。加害於我。我於是中終不生報。我於一切眾生。應如父母愛念一子。譬如父母妻子別離既久。一旦相見其心歡喜踊躍無量。如是菩薩見一切眾生。其心歡喜亦復如是。

        是菩薩持不殺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殺戒故。是菩薩持不盜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盜戒故。是菩薩持不邪婬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婬戒故。是菩薩持不妄語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實語戒故。是菩薩持不飲酒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飲酒戒故。是菩薩持不恐怖戒。為得成就金剛定故。是菩薩持不繫縛戒。欲令一切眾生斷結使縛故。是菩薩持不囚執戒。欲令眾生出五道故。是菩薩持不鞭杖戒。為欲遠離諸魔結使留難得法定故。是菩薩持不刑戮戒。為令身口意得不護業故。是菩薩持不兩舌戒。為得不壞和合眾故。是菩薩持不惡口戒。為得五種梵音聲故。是菩薩持不綺語戒。為得發言說法無障礙故。是菩薩持求畏死眾生戒。欲令一切眾生脫生老病死憂愁悲惱恐怖斷故。是菩薩愛護他物不令漏失戒。為得無上菩提覺定故。

        有他眾生婦女妻子或被拘錄。爾時。菩薩於中救脫。為得不缺法定故。是菩薩若勸他令放。為得心自在故。是菩薩若自放或勸他令放。為坐菩提樹下破壞一切魔結使故。是菩薩若見繫獄眾生。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心自在無障礙故。是菩薩若見眾生當得鞭杖。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四無所畏故。是菩薩若見眾生當被刑戮。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四種法身故。是菩薩持不誑戒。為坐菩提樹下師子座處。一切魔結使不能留難。得法定故。是菩薩善和鬪諍專生歡喜。為得不壞大聖眾故。是菩薩持愛語戒。欲令一切眾生耳聞好語。心得歡喜樂故。是菩薩隨愛語說。欲令言不虛故。是菩薩持讀佛文詞戒。為得聖人威德成就大眾故。

        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五體歸命一切世間在在處處過去未來現在無量無邊諸佛法僧菩薩戒。為得菩提樹下師子座處不可破壞。專住信精進念定慧。得法定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掃灑遶塔戒。為得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持讚法戒。為得轉於無上法輪故。是菩薩持讚僧戒。為得大眾圍遶故。是菩薩持三時歸依三寶戒。欲令一切眾生得無上歸依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願使一切世間常有佛法僧菩薩不空者戒。為得無上菩提樂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勸請一切諸佛一切說法戒。為得十住雨法雨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懺悔諸罪捨出諸惡穢污戒。為得斷滅一切愛習氣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和合一切善根戒。為令一切波羅蜜滿足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念一切世間在在處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聲聞緣覺聖眾菩薩。下至六趣眾生所有善根願戒。為得無上菩提資用故。是菩薩受持於三時中。願求菩提戒。為得無上菩提正決定故。是菩薩於三時中。受持一切善根無上道戒。為得畢定如來力無所畏故。

        是菩薩受持供給父母師長戒。為得無勝法定故。是菩薩若見恐畏貧窮之人。受持不恐怖供施戒。為得無破壞難論方便故。是菩薩受持救護縣官盜賊水火戒。為得諸力波羅蜜故。是菩薩若見佛緣覺聲聞菩薩神足變化隨而持戒。為得無上神足力故。是菩薩受持護他心身口意業戒。為得如來無量知他心力故。是菩薩若見放逸失念者。所謂失現在未來三乘義者。願起念持不失故。是菩薩持聽法集法說法戒。為得具足四無礙辯故。是菩薩持一切身口意業善根攝受奉行。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

        如是。善根。願為一切眾生受行。為令眾生得解脫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如是持戒不缺不破不荒。若無力勢能修學者。是菩薩應如是思惟。今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遠離殺害諸不善法。我復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善學持戒令增長滿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憂愁。

        善臂。如是菩薩摩訶薩發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道。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名無量無邊持戒善根。何以故。如此持戒。一切善戒中最勝第一。受持是戒。欲令一切世間所有眾生發起無漏戒。發起無學戒。生無漏戒。生無學戒。善臂。如是菩薩摩訶薩於此持戒。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尸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羼提波羅蜜。是菩薩若自眷屬若他眾生。來奪菩薩命者。菩薩爾時。於此事中終不生於瞋報之心。或有他人來奪菩薩財物乃至妻子。若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若有恐怖繫縛囚執鞭杖刑戮。以種種苦加於菩薩。菩薩爾時亦復不生還報之心。若奪命根及一切物乃至妻子。若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恐怖繫縛囚執鞭杖刑戮。是菩薩思惟。如是諸事是我惡行不善業報。自作自受。或過去世或現在世。若先作已今受果報。我今云何於自果報而瞋於他。

        復次。善臂。菩薩如是思惟。若有他人奪我命根及諸財物乃至妻子。若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若有恐怖繫縛囚執鞭杖刑戮。我於此中。不應瞋害加他繫縛冤家。何以故。我今現世受少苦惱。尚不愛憙不可適意。云何生瞋加害於他。於當來世受諸罪報。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苦惱甚多。不喜不愛不可適意諸果報也。

  復次。善臂。菩薩如是思惟。有命根故斷截命根。有財物故剋奪財物。有妻子故奪其妻子。有耳根故聞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有此身故有恐怖繫縛囚執鞭杖刑戮。今我自受命根耳根身受苦入。云何以瞋加害於他。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眼根即是地大即是自物。即是法界即是自性。濕性水熱性火動性風。即是己物。即是法界。即是自性。如是一切命。即是壞法滅法盡法。如是一切諸根。是苦法是苦觸法。是受苦法。一切身即是苦法。是苦觸法是受苦法。即是己物。即是法界。即是己性。我今此命。即是壞法滅法盡法苦法。此六根即是苦觸法。即是惡觸觸。我今云何自於此命壞法滅法盡法。而生瞋恚侵害於他。繫縛冤家。何以故。即是己物。即是法界。即是自性。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內眼耳鼻舌身意非我非我所。外眼耳鼻舌身意。亦非我非我所。云何。明智之人於此六根非我非我所中。莊嚴愛著。生於瞋恚加害他人。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人中苦少餓鬼苦多。畜生中苦轉復增多。地獄苦惱無量無邊不可計倍。人中少苦尚不欲受。何況於未來世中受三惡道無量苦惱。是故。我今不應生瞋加害於他。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我今若能利益一人尚不應瞋。加害於他繫縛冤家。何況我當以甚深法義。利益一切世間無量眾生發大莊嚴。大莊嚴已。得受記別趣於大乘。而得具足無上佛法。是佛法中不應不忍侵害於他憎嫉鬪訟。此中應行忍辱利益於他。善和鬪訟不懷嫉妬。

        善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至阿鼻地獄受諸苦痛。於冤家許尚不應生瞋加害侵毀。何況人中受少苦惱。當生瞋害於他。是善男子善女人。為他所瞋。罵詈訶責。誹謗輕毀。稱揚惡名。如是諸惡悉應忍之。起慈悲心純淨無垢。欲得如來心故。是菩薩受諸鞭杖恐怖繫縛囚執。於此事中。悉應忍之起慈悲心。為於一念中間破一切無明闇障㲉故。是菩薩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斷愛恚故。若割耳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聞法信故。若割鼻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受端嚴無上持戒香故。若截足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如來四神足故。若截手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欲攝取一切眾生得寂靜故。若分解支節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令具足六波羅蜜故。若挑眼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慧眼故。若斬首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如來一切智首故。

        是菩薩如是忍辱。趣向思惟。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如是忍辱。我今趣向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佛法故。如是忍辱。不破不缺不荒。若無力勢不能學者。是時。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遠離斷滅不忍之法。今我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勤學忍辱。令此忍辱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憂愁。

        如是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菩薩發起正行。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善忍。欲令一切世間所有眾生。發起無漏忍辱發起無學忍辱。生無漏忍辱生無學忍辱。善臂。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於忍辱。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羼提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毘梨耶波羅蜜。善臂。是菩薩應如是思惟。今此十方一一方面有無量世界。一一世界有無量無邊眾生集聚。無有邊際。我今當發莊嚴。令此眾生得大利益亦令得樂。

        復次。觀知無量眾生利益快樂所緣之法故。發起善根法故。我於無量晝夜。若心放逸或生餘念。若睡眠時。常念念中增長福德。於一一念中發起無量無邊善根菩提資用。我今當知一一念中。發起增益無量善根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不為難。今我以此緣故。我見菩薩甚為易得。是故欲得無上道者。乃至盡形不應懈怠。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菩薩於無量無邊世界眾生中。能令一世界眾生得離一切諸苦者。我尚於一一念中。發起增益無量善根。何況乃令無量無邊世界眾生。遠離斷除生老病死恩愛別離。冤憎集會三惡道苦。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念中。欲令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眾生。遠離斷除一切諸苦者。此菩薩亦於一念之中。得發起增益無量善根。況當欲令未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量無邊世界眾生。遠離斷除生老病死恩愛別離。冤憎集會三惡道苦。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思惟。若有人欲得聲聞緣覺法。是人尚得於一一念中。發起增益無量無邊善根。何況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成就具足佛法無量無邊威德力勢者。善男子善女人。四因四緣四境界。於晝夜中。若心放逸或生餘念。若睡眠時。於一一念中修集四無量無邊善根。發起增益菩提資用。我今當知。一一念中發起增益四無量善根。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不為難。以是緣故。我見菩提甚為易得。

        是故。欲得菩提道者。乃至盡形不應懈怠。譬如四大海。若南若北若上若下易得邊際。如是四無量善根大海。菩提資用難得其邊。我今何故。不於一一念中發起增益四無量善根大海菩提資用。是故。欲成無上道者。乃至盡形不應懈怠。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若有師子狐狼。鷲鵲烏鳥。蛟虻蠅蚤。如是等類尚得無上道已。況我今者生於人中而應懈怠。是故。欲成無上道者。乃至盡形不應懈怠。

        復次。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乃至百人千人猶尚得成無上道已。而我今者獨不得成。況復十方如恒河沙等現在未來諸佛世尊。已成當成。

        是故。我今乃至盡形不應懈怠。是菩薩復應如是思惟。若有法是佛所說。若聲聞說若菩薩說。乃至狂愚人為佛故說。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為具足佛法欲成無上道。欲得一切智。於此法中。勤加精進如救頭然。學持通利。思惟分別為他解說。智慧精進一心思惟。是菩薩若一切眾生有說法之處。乃至刀杖之難。要至其所聽其所說。或有眾生修樂報業。若現世樂若後世樂。菩薩爾時即以善法妙義如法佐助。於此善法亦復勤加精進。

        是菩薩自以己身施於眾生。令得自在。譬如四大。一切眾生於中自在隨所須用。菩薩摩訶薩以身施人。令他自在亦復如是。智慧精進乃至刀杖之難。常於佛法僧中及諸師長。羸老病苦貧窮無護。增益供養恭敬。使令勤加精進如救頭然。隨眾生心。布施愛語利益同事。隨所攝之。欲得聲聞乘者。調伏安置於聲聞乘。欲得緣覺乘者。調伏安置於緣覺乘。欲得菩薩乘者。調伏安置於菩薩乘。智慧精進如救頭然。

        是菩薩為善法故。六波羅蜜因緣故。不計寒熱飢渴。蚊虻毒螫。風飄日曝。惡觸誹謗罵詈。種種苦惱疲極睡眠。於此事中乃至盡形。終不憶念。智慧精進如救頭然。乃至刀杖之難亦不懈怠。是菩薩為無上道因緣故。能受種種苦。所謂阿修羅人三惡道苦。不以為難。智慧精進如救頭然。是菩薩牢強精進意勇堅固。欲出於世成佛無上精進之力。是菩薩欲得毘梨耶波羅蜜。趣向毘梨耶波羅蜜。願令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我今趣向毘梨耶波羅蜜已。願令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知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如是精進。不破不缺不荒。若無力勢不能具足學者。

        是菩薩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除懈怠嬾惰。復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善學精進。令此精進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憂愁。

        如是菩薩發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是名無量無邊阿僧祇善精進波羅蜜。何以故。如是精進於餘善法精進中。最勝第一。欲令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發起無漏精進發起無學精進生無漏精進。生無學精進。

        善臂。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於精進。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

──後秦羅什譯──

        〈善臂菩薩會二十六之二〉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行禪波羅蜜。菩薩若眼見色不取其相。或時眼根為外緣所牽。應正行守護不令隨緣。不留心於無明貪著世間。護持是戒。爾時。具足得眼根戒。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意知法亦如是。是菩薩若行住坐臥。若說法若默然。終不遠離寂定之心。善護手足無有散亂。常懷慚愧善護口業。安詳直視。心常寂靜不憙戲笑。善御身口意業令其寂靜。若屏猥處及現露處無有異心。於所須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心常知足。易養易滿易可使令。善行寂靜遠離憒閙。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不高不下。命及非命亦無異心。無瞋無愛。等視冤家猶如赤子。於忍不忍心常平等。聖聲凡聲寂聲亂聲。亦復如是。

        憎愛色中心不高下。離染瞋恚愛不愛者。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是菩薩觀欲如骨璅。邪憶想故。發起此心。觀欲如肉團多怨憎故。觀欲如炬火。染著苦法遠離樂故。觀欲如樹上果。多人愛著故。觀欲如假借。不得自在故。觀欲如夢。念念滅故。觀欲如癰。於苦倒中生樂想故。觀欲如鈎。行諸惡法墮惡道故。觀欲如灰河。增益欲染不知足故。

        是故。菩薩如是觀已。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初禪行。離覺觀。內淨信心在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二禪行。離喜行捨念。正智一心身行樂。諸聖人能行能捨。成三禪行。捨苦樂意。先滅憂喜。行捨念淨。成四禪行。

        於一切眾生思惟樂想。成就無量無邊慈心。於眾生中思惟苦想。成就無量無邊悲心。於眾生中思惟喜想。成就無量無邊喜心。於眾生中捨苦樂想。成就無量無邊捨心。是菩薩不思惟色想。成就空處寂靜行。不思惟空想。成就識處寂靜行。不思惟識想。成就無所有處寂靜行。不思惟無所有處想。成就非有想非無想處寂靜行。是菩薩於入息出息若隨若住。長時知長短時知短。成就入息出息寂靜行。是菩薩思惟觀身不淨想。成就不淨寂靜行。是菩薩思惟無常想生老病過。成就無常想寂靜行。思惟食中起無量過患想。成就食不淨想寂淨行。於諸世界城邑聚落種種嚴飾中。思惟分別必歸壞敗想。成就世間不可樂寂靜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取其相貌。成就初勝處行。是菩薩內有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醜取其相貌。成就二勝處行。是菩薩若死若燒。風吹日曝成為灰土。為水所漂。若碎滅磨滅。若斷三有。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醜取其相貌。成就第三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多。若好若醜取其相貌。成就第四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青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五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想。外觀色赤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六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黃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七勝處行。是菩薩內無色相。外觀色白無量無邊。愛樂取相成就第八勝處行。

        是菩薩入是無量無邊地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初一切處行。是菩薩入無量無邊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識一切處。不念異相。成就十一切入處行。是菩薩入苦法時。心緣一切善根。所謂大慈大悲。攝持正法不斷三寶。莊嚴佛身清淨梵音。本昔誓願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坐菩提樹。轉妙法輪。除斷一切眾生結使。其心所緣境界如是。是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是菩薩修行禪定。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思惟若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於此禪定若無力能學。

        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應時時漸漸。勤加精進遠離亂心。時時漸漸勤加精進學一心。令此一心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不生愁憂。是菩薩發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願求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善根禪定。欲令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發起無漏禪定。發起無學禪定。生無漏禪定。生無學禪定。菩薩摩訶薩行是禪定。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禪波羅蜜。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般若波羅蜜。善臂。若有聰明智慧之人。學已能持。聞已誦習。善學諸法甚深相義亦能分別。如所聞法。聞已思義。有如是等者。菩薩爾時則應親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乃至刀杖不應遠離。是菩薩因學問故。因了義故。因思義故。供養恭敬師和上故。乃至近死。終不避難諸苦惱事。所謂飢渴寒熱蚊虻毒螫。風吹日曝諸惡觸等罵詈誹謗。是菩薩於正法中起寶聚想。於說法者起寶藏想。於聽法者起難遭想。於問義者起慧命想。於多學者斷除無明起智慧想。於分別諸法起百千生。生慧眼想。是菩薩聞是諸法。受持修學。廣分別已知陰界入。四聖諦十二因緣。三世三乘。得如是知。

        云何知界。知二界。有為界無為界。是名二界。云何有為界。若法生住滅者。是名有為界。云何無為界。若法無生住滅。是名無為界。是名知有為無為界。

        復次。知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云何善界。若不貪共不貪。若不恚共不恚。若不癡共不癡。是名善界。云何不善界。若貪共貪。若瞋共瞋。若癡共癡。是名不善界。云何無記界。除善不善。若有餘法。是名無記界。

        復次。知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云何欲界。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於此中欲染貪著。瞋恚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知欲界。

        云何色界。梵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果實天。少果天。廣果天。無量果天。無想天。無熱天。無惱天。善見天。好善見天。阿迦膩吒天。若於此中。色染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色界。

        云何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於此中。無色染污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無色界。是名三界。

        復次。知四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為界。是名知四界。復次。知六界。所謂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是名知六界。復次。知六界。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是名六界。觀地大。無常變壞無堅無牢相。若無常即是苦。若是苦即無我。水火風空識大。無常變壞無堅牢相。若無常即苦。若苦即無我。是名知六界。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五陰。所謂色陰受想行識陰。色如水沫。即是生滅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想如野馬。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滅不得久住。識如幻化。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陰。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內入。所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內六入。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無我無我所。熾然三毒。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能熾然諸苦惱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熾然三毒乃至諸苦。是名知內六入。

        復次。知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名外六入。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是名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外入。不堅牢性。無所依止。亦無勢力。一切無常。如實非不如實如幻如化。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亦如是。是名知外六入。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四聖諦。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是名四聖諦。

        云何苦聖諦。若五陰六界。內六入外六入。是名苦。此苦無常喻如怨賊。如癰如箭。如獄閉繫。如器壞敗。是不自在即是無我。得如是知已。是名知苦聖諦。

        云何集聖諦。所謂貪恚癡慢我慢專取於我。決定計我常住不壞。我即是色。我異於色。我即是想。我異於想。我是想非想。我異想非想。我即是陰。我異於陰。我中有陰。陰中有我。我即是界入。我異界入。我中有界入。界入中有我。我即是受。我異於受。我即是知。我異於知。我是無受。我異無受。我是色少。我異色少。我是色多。我異色多。我是常。我是無常。我是常無常。我是非常非無常。我是有邊。我是無邊。我是有邊無邊。我是非有邊非無邊。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死後亦如去亦不如去。死後非如去非不如去。命即是身。身即是命。此眾生從何處來。去至何處。此諸眾生。即是斷滅非有相續。自作自受。他作他受。計有我者即有我所。有我所者即是有我。如是攝取我見身見。若結若使。若我我所。我受貪恚癡本。若總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業。若色無色界業。是名集聖諦。

        云何滅聖諦。若貪恚癡盡。我我所盡。受取有盡。是名滅聖諦。

        云何道聖諦。若見苦集盡。思惟一切有為過患。見涅槃寂靜。所作已辦。住如是法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道聖諦。

        如是知四聖諦。是菩薩分別思惟四聖諦時。見有為法。是苦是無常是空是無我。見無為法。能為覆護。是舍是依。雖作是觀不證涅槃。如是知四聖諦。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若不知不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名無明。若有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繫。色無色界繫。是名行。若有心意識。是名識。若有受想思觸思惟。是名名。若有四大。四大所造色。從歌羅羅乃至化生。若作色非作色。是名色。名色合故名名色。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若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故生觸。是名觸。若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名受。若有愛染。是名愛。若有愛見戒取。是名取。若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有。若此有發起。是名生。若此有衰變。是名老。若此有滅壞。是名死。

        菩薩如是分別思惟十二因緣。見聞覺知。地非是我不生愛著。我非地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水火風空識亦如是。見聞覺知。涅槃非我不生愛著。我非涅槃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三解脫門。廣修學見諸法空無相無作。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寂滅樂。精勤修學廣分別已。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如是。菩薩雖觀十二因緣起滅。而不證於滅。菩薩如是知十二因緣。是菩薩聞是法已。一心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是菩薩念過去世諸不善根。輕毀可惡背捨離之。未來不善根當受不善果報。不喜不愛不可適意。現在不善根。當令不起。

        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無有中間。於過去善根。是菩薩菩提心。專念菩提。悕望菩提。欲得菩提。以深重愛。樂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常不離是心。終不懈怠失念放逸。若過去世陰界入等。即是滅盡。不實不在。無我無我所。若未來世陰界入等。是未生未起。無我無我所。若現在陰界入。是念念不住。何以故。世法無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滅。是生住滅亦復不住。如生住滅中有內外陰界入。是內外陰界入亦有生住滅。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過去世滅盡。不實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來世未生未起。非我非我所。若現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若見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實智慧者。不見我我所。是我我所。是即於諸有行。無我無我所行。離欲想行。斷想行滅想。雖作是行不證涅槃。是名知三世。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乘。所謂天乘梵乘聖乘。云何天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名天乘。云何梵乘。慈悲喜捨是名梵乘。云何聖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聖乘。

        是菩薩時時修集天乘梵乘聖乘。教化眾生令住三乘。是時自身不證解脫。是名知三乘。復次。知三乘。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

        云何聲聞乘軟根解脫。於一念中離三有窟宅。樂欲出世欲得涅槃。見寂滅處。勤加精進如救頭然。若其未解四聖諦者。欲以智箭射四諦的。欲證欲解以深欲精進。是名聲聞乘。云何辟支佛乘中根解脫。欲得寂靜獨在一處。而自利益入寂靜定。方便分別十二因緣。欲得緣覺道。欲證緣覺。是名緣覺乘。云何大乘上根解脫。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六波羅蜜。欲利益一切世界。欲斷一切眾生苦惱。於一切世界五欲樂中。心尚輕賤。何況世間無量諸苦。欲令眾生持無上戒。欲得聞見大乘經典。受持修學思惟分別。讀誦令利。勤加精進。若有菩薩。修四攝法應往親近。欲令眾生攝真智慧。安住四攝。常欲得聞諸深法要。受持分別。欲令一切入於禪定。自捨己樂利益眾生。欲以自力隨他所樂。令住三乘。雖作是化。常自安住無上道中。不壞不動心如金剛。常願欲得無上菩提。願求菩提是名大乘。是名知三乘。

        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方便。於佛法僧五體投地。以此為業。於其所作願無上道。如是歸依發菩提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飲食洗浴。於此事中更無餘心。但願無上菩提。常作如是廣博修學。

        是菩薩若始入定。若入定已。常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欲於世界中尊。欲調伏一切眾生。欲於一切眾生中無能勝者。欲得最勝。欲教誡一切眾生。欲令一切眾生得寂滅。欲於一切法得成正覺。具學。是菩薩若一切所作善根。願一切眾生。無有恐怖。出三惡道滅無量苦。斷諸煩惱。令現在未來欲得緣覺乘者。願令具足。現在未來欲得大乘者。願令具足。願請一切世間所有現在未來諸佛世尊。住世一劫說法。令聖人眾隨佛在世而得和合。是菩薩如是思惟。若在在處處。所有眾生所修善根。若欲生人中天上。若住聲聞乘。若住辟支佛乘。若愛語布施利益同事。願令具足。

        是菩薩以是法故。於三時中讀誦通利思惟此法。所謂我今歸依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佛法僧菩薩。頭面禮敬。諸佛威德無能勝者。其相甚妙。菩薩常應作如是念。諸佛法僧。願令世間在在處處無有空處。所在方面常有諸佛。令我勸請。留住一劫。說微妙法。呵責諸惡。若已作若今作我今已得離一切惡。乃至一念中間。當願以一切善根。令諸眾生壽命無量。住於一切諸善法中。如諸菩薩。速轉法輪。令諸聖人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願令佛法常住於世。利益眾生。生五道者悉得善根乃至敬禮諸佛。常住是願。

        是諸菩薩所有善願。令他眾生及其己身。得妙威德善妙威德。若未來現在。一切世間佛法僧寶。令住一劫無諸留難。及諸菩薩寶。速令具足六波羅蜜。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留難。欲令一切眾生斷除苦惱怖畏。行於喜樂。斷一切不善根。成就一切善根。隨如所願成就三乘。速疾成就諸波羅蜜。壽命無量而得解脫。成無上道。乃至敬禮諸佛。常作是願。

        是菩薩欲令一切眾生斷諸苦惱。若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乃至法身。願我以身奉施彼佛。欲令一切眾生得度成無上道。在所生處信敬三寶。以天香花。奉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亦供養法僧及諸菩薩。令所奉寶如須彌山。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若有所須。七寶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悉當給與令無所乏。若有樂於忍辱精進持戒者。我當隨其所樂而為解說使成就勝法。令三寶具足修六波羅蜜疾成佛道。離諸惡法善行實義。身口意業。不退菩提樂於菩提。在在處處。見佛菩薩常學善根。安止眾生於善法中。

        是菩薩自知及他所有善根。趣向智慧。思惟智慧。願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

        是菩薩趣向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薩如是智慧。若無力能學。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於無明。我今復當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此智慧。令此智慧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生於憂愁。如是菩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心。

        是菩薩無量無邊善智慧。何以故。此慧於餘善慧中。最勝第一。令一切世間眾生。發起無量智慧。發起無學智慧。生無漏智慧。生無學智慧。善臂。如是菩薩。行此智慧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般若波羅蜜。

        佛說是經已。善臂菩薩。歡喜讚言。善哉善哉。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經說:「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殺戒故」:

「學」是「有學」śaiksa,也就是還有可修可學之地。指雖已覺四諦之理,但未斷盡一切惑(煩惱),未到究竟的境界,還在尚有可學之處。通常是指阿羅漢果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果位。

「無學」aśaiksa 是已斷盡一切惑,到已無惑可斷,無可學了。通常指到了阿羅漢果位。

〈法華文句〉說:「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研修真理,慕求勝見,名之為學,學位在三果四向真無漏慧也。阿羅漢果研理已窮,勝見已極,無所復學,故名無學。」

但嚴格來說,未達「妙覺」地之前,都是「有學」的。唯佛名為「無學」。

*   *   *   *   *   *   *

[法語法句]: 

* 是人雖作如是布施。終不悕望求其果報。開示如是方便。為化眾生入於善法。是菩薩布施時。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布施布施已。亦願眾生得度得解脫。

* 若無有力。不能學之不能捨財。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除慳貪悋惜之垢。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捨財施與。常令我施心增長廣大。乃至生有終不懈怠。心常歡喜。

* 菩薩不能自以身體支節施於乞者。若自割若教他割。何以故。若成是業。令彼乞者於大地獄受無量罪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自惜身體支節。所以者何。欲令乞者遠離廣大不善業故。

* 菩薩若自無財。不應強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取其財物。令其貧匱持以施人。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眾生中。行平等慈心故。若菩薩摩訶薩不逼父母妻子眷屬親戚奴婢財物持用惠施。菩薩爾時於眾生中得慈悲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善順菩薩會第二十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大眾五百聲聞十千菩薩恭敬圍遶。

        時。舍衛城有一菩薩名曰善順。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承事供養。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住於大慈心不瞋恚。住於大悲弘濟無倦。住於大喜善安法界。住於大捨苦樂平等。節量時食少欲知足。常為眾生之所樂見。恒以五戒及八齋法。於某城中憐愍教化。然後復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清淨梵行。

        爾時。善順菩薩為令眾生見佛聞法。與諸人眾前後圍遶。將詣佛所。時。天帝釋以淨天眼見此菩薩。住上精進行頭陀行。具淨尸羅弘濟堅固。便自念言。今此善順於諸梵行曾不懈息。將不為求帝釋處耶。或貪王位及欲樂耶。作是念已。即便化作四丈夫身至菩薩前。種種惡言毀罵菩薩。復以刀杖及於瓦石打擲加害。爾時。菩薩住慈忍力。皆忍受之曾無瞋恨。時。天帝釋復更化作四大丈夫來語菩薩。咄哉。善順。彼諸惡人以不善言罵辱於汝。及以瓦石刀杖之屬橫相打害。何不令我為汝讎報。我當為汝斷彼命根。

  爾時。菩薩告彼人言。善男子等。莫作是語。若殺害者成就惡業。假使有人於我此身。節節支解猶如棗葉。我終不生殺害之心。何以故。殺害之人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乃至雖得人身。所生父母猶不愛念。恒為眾人之所憎惡。善男子。一切諸法凡有二種。一者善法。二者不善法。由不善法墮於惡趣。若依善法獲於福利。

        爾時。善順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惡猶種植  皆隨業所生  何有苦子因  成熟甘果者 

     現見法如是  智者應思惟  苦報酬惡緣  為善常安樂

 

  爾時。天帝所化之人聞是言已。自念不能令彼菩薩為殺害業。忽然不現。爾時。天帝復更化作金銀寶聚。令諸丈夫至菩薩所。作如是言。汝可方便取此珍寶隨意所用。

  爾時。菩薩告彼人言。諸善男子。莫作是說。所以者何。夫盜業者能令眾生貧窮下劣。無依無怙。假使我貧命不存濟。終不行於不與取法。諸君當知。凡夫愚冥貪求覆蔽。何有智人行不與取。

        爾時。善順菩薩而說偈言。


     積財雖千億  貪著心不捨  智者說此人  在世恒貧苦 

     彼雖無一物  安住捨離心  智者說斯人  世間最富貴 

     智者離諸惡  一切皆端嚴  愚夫由作罪  舉身皆醜陋 

     智者勸修善  愚夫恒為惡  寧受智毀罵  不用愚稱讚

 

  時。彼天帝所化之人。聞是言已。悵然而去。

  爾時。天帝復自親試持俱胝金。至菩薩所作如是言。我先於此舍衛大城。波斯匿王與餘丈夫有所諍論。須得一人為我曲證。汝能為我作證人者。當用此金而以相奉。爾時。菩薩告帝釋言。仁者當知。夫妄語者為不善業。既誑自身。亦誑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由於妄語。能為一切惡之根本。趣不善道。毀清淨戒。能壞色身。口氣常臭。所出言詞為人惡賤。

        爾時。菩薩重說偈言。


        妄語之人  口氣常臭  入苦惡道  無能救者  

        夫妄語者  誑於自身  亦誑天龍  摩睺羅等  

        當知妄語  為諸惡本  毀清淨戒  死入三塗 

        汝設與我  滿閻浮金  我終不能  作於妄語

 

  時。天帝釋聞說是已。忽然不現。

  爾時。天帝復令舍支夫人日光夫人及於五髻諸夫人等。往菩薩所重加試鍊壞其禁戒。時。舍支等即與五百盛年女人。以香塗身花粧藻飾。於後夜分至菩薩前而作是言。我等女人年色姝盛願親枕席相與為歡。爾時。菩薩以無染眼觀彼諸女。告之言曰。地獄畜生閻羅王界。諸狂亂者。不正心者。耽昏臭穢膿血不淨。愛惡羅剎是汝親友。非諸天人清淨眷屬。

        爾時。菩薩重說偈言。


     愚人昏迷念不淨  耽染臭穢膿血身 

     諸欲迅滅歸無常  永沈地獄閻羅界 

     假令變化如汝等  色身殊勝滿世間 

     我無一念貪染心  常生如夢如怨想

 

  時。舍支等雖盡變態。而彼菩薩曾無貪染。各還天宮白帝釋言。我觀善順志願堅固。當成正覺無有疑也。所以者何。彼於我等無少貪愛。俱生厭離。

        爾時。帝釋雖聞此言。猶懷憂惱。如箭中身。恒作是念。彼人必當毀奪於我。無有疑惑。我今應往重加試之。於諸願中的何所願。作是思已。至菩薩前。捨去憍慢頭頂禮足。以偈問曰。


     仁今勤修淨梵行  於諸欲願何所求 

     為求日月釋梵天  為求三有諸王位

 

  爾時。善順菩薩以偈答曰。

     我觀日月釋梵天  世間王位三有報 

     一切無常不堅固  何有智者為茲願

 

  爾時。天帝聞此頌已。復白菩薩。若如所言為求何願。於是。菩薩以偈答曰

     我本不貪世間樂  但求不生不滅身 

     勤修方便濟群生  願同登彼菩提路

 

  爾時。天帝聞是頌已。心生安樂。必知菩薩不求釋位。歡喜踊躍。以偈歎曰

     汝言弘濟為群生  此心廣大無與等 

     願破魔軍證甘露  由斯恒轉勝法輪

 

  爾時。天帝說是偈已。恭敬旋遶禮菩薩足。忽然不現。

        爾時。善順菩薩於其晨朝。入舍衛城遊化往來。得劫初時閻浮金鈴。其鈴價直過閻浮提。

  爾時。菩薩持此金鈴。於四衢中高聲唱言。此舍衛城誰最貧窮。當以此鈴而施與之。時。有最勝耆舊長者。聞是語已奔走而來。白菩薩言。我於此城最為貧窮。可持此鈴而施於我。爾時。菩薩語長者言。汝非貧者。所以者何。於此城中有善男子貧中最貧。應以此鈴而施與之。長者問言。誰為此人。菩薩答言。波斯匿王於此城中最為貧者。時。彼長者謂菩薩言。莫作是說。何以故。波斯匿王富貴多財庫藏盈溢。珍奇賄貨用無窮盡。云何乃言貧中最貧。

        爾時。菩薩於大眾中以偈答言。


     設有伏藏千億餘  以貪愛心無厭足 

     猶如大海吞眾流  如斯愚人最為貧 

     由此復令貪增長  展轉滋蔓相續生 

     於現在世及未來  彼無智者常貧匱

 

  爾時。善順菩薩說此偈已。與諸大眾即便往詣波斯匿王。於時。彼王方與長者五百餘人。算數校計庫藏財寶。菩薩爾時前白王言。我於此城往來遊化。得劫初時閻浮金鈴。其鈴價直過閻浮提。我於彼時竊作是念。於此城中有最貧者。當持此鈴而施與之。復更思惟。城中最貧莫過王者。今齎此鈴願以相奉。王既貧窮為我受之。

        爾時。菩薩作是言已。重說偈言。


     若人多貪求  積財無厭足  如是狂亂人  名為最貧者 

     王恒多賦稅  橫罰無過人  愛著於國城  不觀來世業 

     於世得自在  不能蔭群生  見諸貧苦人  曾無憐愍念 

     耽染於女人  不懼於惡道  邪亂未常覺  豈非貧窮者 

     若人知淨信  歸依佛法僧  於身及命財  常念不堅固 

     知不堅固已  於彼不迷惑  能於身命財  永得常堅固 

     若能勤念住  樂於不放逸  彼人名富貴  善財常安樂 

     如火焚燒時  不厭於林樹  王今亦如是  貪愛無厭足 

     水不厭於雲  海不厭於水  王今亦如是  何有厭足時 

     日月常巡歷  不厭於四方  王今亦如是  終命無休息 

     如火焚燒時  不厭於草木  智人亦如是  未甞不行善 

     如水不厭雲  如海不厭水  智人亦如是  不厭善增長 

     王位雖自在  畢竟歸無常  一切皆不淨  智者應捨離

 

  爾時。波斯匿王聞斯語已。內懷慚愧。謂菩薩曰。善哉。仁者。汝雖善勸。我猶未信。今汝斯言。為汝自說為有證乎。菩薩答言。汝不聞耶。如來應正等覺具一切智。今者現與無量大人乾闥婆阿修羅等。在於舍衛大城祇樹給孤獨園。當證大王是貧窮人。王言。仁者。若如汝說。我願相與往見如來。聽聞教誨歸依供養。菩薩答言。大王當知。如來境界非諸凡愚之所能測。破煩惱慢哀愍眾生。已於聖智能知此世及於來世。若有善根勝意樂者。雖在極遠佛常加護。若知我心。欲令大王於我生信。必當來此為我作證。

        爾時。菩薩即於王前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即以偈頌請如來曰。


     如來真實智  悲愍諸群生  願知我深心  垂哀為作證

 

  爾時。菩薩說偈請已。於彼大地忽然震裂。五百聲聞十千菩薩梵釋諸天及於龍鬼。無量眾生圍遶如來。從地踊出。善順菩薩合掌恭敬。前白佛言。世尊。我先於此舍衛城中。遊化往來。得劫初時閻浮金鈴。其鈴價直過閻浮提。我於爾時便作是念。若有眾生於舍衛城最貧窮者。當以此鈴而施與之。復自思惟。波斯匿王於此城中最為貧者。何以故。恃於王位。於諸眾生未甞憐愍。殘剝欺奪橫加侵損。貪愛覆蔽不知厭足。我以此王為最貧者。欲將金鈴而施與之。王問我言。謂我貧窮誰為證者。我又答云。如來大師應正等覺。捨離煩惱瞋垢無餘。於諸眾生悉皆平等。當為作證。唯願世尊示教利喜。

  爾時。世尊為欲調伏波斯匿王。而告之曰。大王。當知或有於法。善順貧窮王為富貴。或有於法。王為貧窮善順富貴。所以者何。身登王位於世自在。金銀摩尼車磲珊瑚。庫藏盈滿。當於此時善順貧窮。王為富貴。勤修梵行樂淨尸羅。捨家多聞離諸放逸。八齋五戒弘濟無疲。有一於此。王實貧窮善順富貴。王今應知。憍薩羅國一切眾生財物庫藏。比於善順五戒八齋堅固清淨。百分千分不及其一。至俱胝分亦不及一。

        爾時。波斯匿王親聞如來真實教誨。捨所憍慢。合掌慇懃瞻仰善順而說偈言。


     善哉摧伏我憍慢  當得如來最勝身 

     以此王位捨於汝  願恒為汝菩提眾 

     我實貧窮汝為富  今知此說非妄言 

     王位徒為眾苦因  背於白法生惡趣

 

  爾時。波斯匿王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發於無上大菩提心。願於眾生安樂解脫生死繫縛。我今願以財物庫藏金銀之屬。分為三分。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一分財物留資國用。凡我所有園池花果。悉願奉施最勝如來并比丘眾。唯願世尊垂哀納受。

  爾時。憍薩羅國五百長者。覩斯事已。皆發無上大菩提心。

  爾時。善順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諸大眾說於法要。令諸眾生遇如來者。為不空過。

  爾時。世尊告眾人言。善男子等。有三無量功德資糧。於諸如來雖有稱說。猶不能盡。況於聲聞諸三乘等。何者為三。一者。護持正法。二者。發菩提心。三者。勸諸眾生起無上願。

        復有三十二法。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不空過也。一者。於諸如來生不壞信。二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三者。於尊重僧而不輕慢。四者。於應供人恭敬親近。五者。於愛於憎心常平等。六者。恒於正法樂聞恭敬。七者。安住寂靜離於諠閙。八者。於如來乘演說無倦。九者。若說法時不為名利。十者。志求真實如理勤修。十一。捨施。十二。持戒。十三。忍辱。十四。精進。十五。禪定。十六。正慧。十七。於諸眾生隨樂護念。十八。成熟眾生不忘失法。十九。恒於己身善自調伏。二十。以善法要調伏於他。二十一。不染煩惱。二十二。常樂出家。二十三。住阿蘭若。二十四。聖種喜足。二十五。勤行頭陀。二十六。捨不善法。二十七。弘誓堅固。二十八。蘭若無懈。二十九。植眾善本。三十。常不放逸。三十一。遠二乘見。三十二。讚歎大乘。於是。五百比丘聞斯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及萬二千眾生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以法教化。令諸眾生獲善利已。與諸比丘并餘來眾。忽然不現。

        爾時。波斯匿王既覩斯事。踊躍歡喜。便以二衣價直百千兩金。而以施於善順菩薩。作是言曰。善哉。仁者。願垂哀納。善順菩薩告於王言。大王當知。我於此衣不應受之。所以者何。然我自有百衲之衣。恒掛樹枝以為箱篋。一切眾生無欺奪想。我既自身無慳悋心。亦令他人不生愛著。其有施者名清淨施。

        時。波斯匿王復作是言。汝若不受。願當為我以足踏之。令我長夜安樂利益。菩薩爾時為於王故。即以雙足踏此二衣。時。波斯匿王謂菩薩言。今此之衣。便於汝身為我受訖。我何所用。善順菩薩告於王言。汝持此衣。施於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

        爾時。波斯匿王如菩薩教。持此二衣會諸貧人而施與之。時。諸貧人觸斯衣者。狂者得心。聾者得聞。盲者得見。根不具者悉得具足。由於菩薩威神力故。彼時。眾人俱發聲言。我今以何報菩薩恩。

        爾時。空中有聲告曰。諸人當知。善順菩薩不可以於花香飲食為報恩者。唯當速發菩提心耳。是時。五百貧人聞於空中有如是聲。咸說偈言。


        我等今者  發菩提心  當成正覺  說諸勝法  

        於諸眾生  施以安樂  我樂菩提  得佛法故

 

  爾時。波斯匿王白菩薩言。善哉。仁者。汝若詣彼將見如來。願時報我。我當隨從。善順菩薩言。大王。當知諸佛難值正法難聞。豈獨大王而自往耶。當為眾生作於善友。王應於此舍衛城中勅諸人民悉令隨從。違王教者。王法治之。所以者何。凡諸菩薩。猶有眷屬圍遶莊嚴。況於王乎。

  時。波斯匿王白菩薩言。誰者是於菩薩眷屬。菩薩答言。勸菩提心是菩薩眷屬。令覺悟故。勸見如來是菩薩眷屬。不虛妄故。勸聞正法是菩薩眷屬。獲多聞故。勸見聖眾是菩薩眷屬。得善友故。四攝是菩薩眷屬。攝眾生故。六波羅蜜是菩薩眷屬。增長菩提故。三十七品是菩薩眷屬。趣向道場故。菩薩有斯眷屬。莊嚴侍衛能摧魔軍。至師子吼登最勝處。

  爾時。波斯匿王及諸大眾。歡喜踊躍。九千眾生離煩惱垢。得清淨眼。

        佛說是經已。善順菩薩波斯匿王。及諸天人乾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善順菩薩會〉与《須賴經》(二種) 為同經異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若人多貪求  積財無厭足  如是狂亂人  名為最貧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六

──大唐菩提流志譯──

        〈勤授長者會第二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上調伏猶如大龍。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心得自在。最上應供。眾所知識。唯有阿難猶在學地。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阿濕波。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劫賓那。摩訶拘絺羅。摩訶梵頗。羅睺羅。難陀。如是等而為上首。復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皆得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舍衛大城有一長者名勇猛授。富有財寶倉庫盈溢。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虎珀摩尼真珠。象馬牛羊奴婢僕使商估等類一切眾多。時。勇猛授與五百長者遊讌聚會。作是議言。諸仁者。佛出世難。人身難得。時亦難遇。於佛法中以信出家。是事亦難。成比丘性亦復甚難。如法修行是亦為難。知恩報恩少恩不忘是人難得。能於佛法生信樂心是人難得。信樂成就是事復難。莊嚴佛法是事亦難。解脫生死倍復為難。我等為於聲聞辟支佛乘而求滅度。為當發趣最上佛乘。咸復唱言。我等寧於無上佛道而趣涅槃。作是議已。前後圍遶出舍衛城向祇陀林。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告長者言。汝等何緣今來我所。時。勇猛授與五百長者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等諸人同時集會作是議言。佛世難遇。人身難得。乃至解脫生死倍復為難。我等為於聲聞辟支佛乘而求滅度。為當發趣最上佛乘。咸作是言。我等寧於無上佛道而趣涅槃。由此議故。今詣如來應正等覺。世尊。菩薩摩訶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云何學。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佛言。善哉善哉。汝等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詣我所。應當諦聽。善思念之。如諸菩薩應學應住應所修行。當為汝說。時。諸長者受教而聽。

  佛告長者。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志樂者。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應廣修行。應勤熏習。是故。菩薩於身命財及以妻子倉庫舍宅飲食衣服車乘臥具花鬘塗香。一切樂具應無所著。何以故。以諸眾生執著於身而生惡業。由惡業故墮地獄中。若於眾生起大悲心。於身命財則不執著。便生善趣。是故。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志樂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已。應修大捨而不求報。不求報者應住戒律。三戒清淨。應具忍辱能忍諸惡。應起精進不惜身命。應修一心安住禪定。應修智慧善巧方便。應於我人眾生壽命皆悉捨離。為眾生故。應行布施護持淨戒。為眾生故。應修忍辱發起精進。為眾生故。應入禪定修習智慧善巧方便。

        時。諸長者復白佛言。世尊。我等於身及彼妻子一切財寶資生之具。心常愛惜。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觀察於身命財能無貪悋。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志樂者。應觀此身無量過患。微塵積集生住異滅。念念遷流九漏瘡門。猶如毒蛇所住窟穴。其中無主如空聚落。畢竟破壞如坏瓦瓶。惡露盈溢猶如穢器。受諸不淨猶如圊廁。不可觸動猶如惡瘡。貪美為患如雜毒食。不識恩德如未生怨。欺誤於人如惡知識。癡愛為害如友獼猴。斷智慧命猶如殺者。奪諸善法猶如劫賊。常求人便猶如怨讎。無有慈心猶如魁膾。難可承事如暴惡人。如箭著身觸之則痛。如朽腐舍常務修治。如老弱乘難可駈策。如毒蛇篋不可附近。如逆旅館疲苦所集。如孤獨舍無所攝屬。如獄卒伺害。如王者憂國。如邊城警畏。如惡國多災。如破器難持。如祠火無厭。如陽焰虛誑。如幻化惑人。如析芭蕉中無堅實。如水聚沫不可執持。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如河岸樹臨危動搖。如駛河流終歸死海。

        復告長者。次觀此身前後因緣。初從欲愛和合而生。為長養故咽於搏食。至於生藏痰陰消之。次至黃藏將欲熟時。則變為酢。次至風藏風分汁滓。各別流行成大小便。汁變為血。血變為肉。肉處生脂。脂處為骨。骨中生髓。如是身緣前後不淨。若諸菩薩作是觀時。復應思惟。如此身者。三百六十骨聚所成。如朽壞舍諸節支持。以四細脈周匝彌布。五百分肉猶若泥塗。六脈相繫五百筋纏。七百細脈以為編絡。十六麁脈鉤帶相連。有二肉繩長三尋半。於內纏結。十六腸胃繞生熟藏。二十五氣脈猶如窓隙。一百七關穴如破碎器。八萬毛孔如亂草覆。五根七竅不淨盈滿。七重皮裹六味長養。猶如祠火吞受無厭。如是之身。一切臭穢自性潰爛。誰當於此愛重憍慢。唯應觀察。如借他器。猶車運載。但為養育至菩提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是身眾穢器  猶如貯糞瓶  凡夫無智慧  恃色生憍慢 

     鼻中洟恒流  口氣常臭穢  眼眵蟲遍身  誰當生淨想 

     如人執持炭  磨瑩欲令白  假使至盡時  體色終無變 

        設欲淨其身  傾河以自洗  身盡莫能淨  其事亦如是

 

  於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五百諸長者言。若諸菩薩發勝志樂。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觀此身四十四種。何等名為四十四種。一者。此身可厭性無和合故。二者。此身臭穢膿血常流故。三者。是身不堅畢竟敗壞故。四者。是身羸弱支節相持故。五者。是身不淨穢惡流溢故。六者。是身如幻誑惑凡愚故。七者。是身瘡門九處常流故。八者。是身火然欲火盛故。九者。是身為火瞋火猛故。十者。是身遍然癡火遍故。十一者。是身盲冥貪瞋癡故。十二者。是身墮網愛網覆故。十三者。是身瘡聚瘡遍滿故。十四者。是身不安四百四病故。十五者。諸蟲住處八萬戶蟲故。十六者。是身無常畢竟歸死故。十七者。是身頑癡於法無知故。十八者。猶如瓦器生住壞故。十九者。是身逼迫多憂惱故。二十者。無有救護必壞滅故。二十一者。是身險惡諂誑難知故。二十二者。如無底坑諸欲難滿故。二十三者。如火受薪貪色無厭故。二十四者。身無厭足貪受五欲故。二十五者。如被捶打隨損害故。二十六者。是身不定盛衰增減故。二十七者。身隨心轉不正思惟故。二十八者。身不知恩必棄塚間故。二十九者。身為他食狐狼所噉故。三十者。身如機關筋骨相持故。三十一者。身不可觀膿血糞穢故。三十二者。身不自由依飲食生故。三十三者。身妄纏裹終敗壞故。三十四者。身為惡友多逆害故。三十五者。身為殺者自殘害故。三十六者。身為苦器苦所逼故。三十七者。身為苦聚五蘊生故。三十八者。身為無主眾緣生故。三十九者。是身無命離男女相故。四十者。是身為空應觀蘊界處故。四十一者。是身虛妄如夢中故。四十二者。是身不實如幻化故。四十三者。身為幻惑如陽焰故。四十四者。身為欺誑如影像故。是為四十四種。菩薩作是觀時。所有身命愛欲執著。妻子舍宅飲食衣服。車乘香鬘一切樂具。皆悉厭離無所顧戀。速能成就六波羅蜜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善得人身甚為難  莫為此身造眾惡 

     畢竟塚間餧狐狼  勿為惡見生貪愛 

     凡愚迷惑癡狂故  由愛此身造諸業 

     此身亦復不知恩  晝夜唯增眾苦緣 

     機關動轉常疲困  洟唾便利恒充滿 

     飢渴寒熱相煎迫  何有智者愛此身 

     此身無厭如大坑  徒能長養眾怨害 

     由此身故常作惡  於無量劫受諸苦 

     應念定死修勝福  正信生於佛法中 

     飲食衣服及塗香  長養此身來已久 

     誰能執持令不壞  應知無益勿耽迷 

     牟尼世尊難可遇  無量劫中時出現 

     當於佛法生淨信  惡道可畏勿隨行 

     設令壽命千億歲  猶懼無常生厭離 

     何況須臾不可保  為彼沈淪惡趣中 

     或有惡友來相勸  人身難得今已得 

        多求財寶受娛樂  及此盛年恣嬉遊 

     何有求財而樂者  設得守護猶勤苦 

     如此愚人徒妄言  是故智者應觀察 

     財物如幻亦如夢  愚癡眾生被誑惑 

     剎那時得剎那失  何有智者生愛心 

     譬如幻師幻化事  乾闥婆城種種色 

     財寶如是誑凡愚  於虛妄中何有實 

     種種苦惱求財利  水火王賊常侵奪 

     由此能為眾苦因  何有智者生愛樂 

     有諸常懷貪愛者  馳逐財利無厭時 

     能於父母無慈心  乃至親屬生怨害 

     言語善順心乖違  造作種種欺誑緣 

     或學邪論邪呪等  誇衒伎藝如婬女 

     或復諂誑現柔和  或復剛強示威猛 

     如是無量眾惡業  莫不皆由財利生 

     珊瑚金玉摩尼珠  是物本來如泡沫 

     不能了知如幻化  為此虛誑墜三塗 

     彌勒世尊出現時  一生次當補我處 

     國界黃金而布地  是等為從何所來 

     劫盡世間悉燒壞  須彌河海盡燋枯 

     畢竟磨滅歸虛空  而此寶物何從去 

     種種惡業求財物  養育妻子謂歡娛 

     臨命終時苦逼身  妻子無能相救者 

     於彼三塗怖畏中  不見妻子及親識 

     車馬財寶屬他人  受苦誰能共分者 

     父母兄弟及妻子  朋友僮僕并珍財 

     死去無一來相親  唯有黑業常隨逐 

     智人終不為親愛  作諸惡業入阿鼻 

     唯除業盡方得出  親屬無有能代者 

     閻羅使者唯考業  不問親緣及友朋 

     汝得人身不捨惡  極苦今應甘忍受 

     閻羅常告彼罪人  無有少罪我能加 

     汝自作罪今自來  業報自招無代者 

     父母妻子無能救  唯當勤修出離因 

     是故應捨枷鏁業  善知遠離求安樂 

     於家妻子應生怖  恒依佛教正修行 

     在家熾然為苦本  猶如炎鑪甚可畏 

     身心燋熱鎮燒燃  誰有智者生貪著 

     愛樂修行諸佛教  無所營求為快樂 

     愚闇凡夫不覺知  家為苦本橫貪愛 

     於彼皮筋骨肉中  迷惑妄生夫婦想 

     不能了知如幻化  凡夫於此生貪著 

     智者能知此過患  世間欲樂皆捐棄 

     樂法當如求藥想  應速捨離居家縛 


  爾時。五百長者聞此法已。得無生忍。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慶哉獲大利  諸利中最上  我等於佛法  皆生欣樂心 

     發趣於菩提  利樂眾生類  以善而養命  覺慧自安心 

     憐愍諸眾生  願當成佛道  我等皆已發  無上菩提心 

     金色相莊嚴  照明於世界  樂菩提心者  當得如來身 

     大心菩提心  諸心中最上  解脫一切縛  具足諸功德 

     少福諸眾生  於此無欣樂  不觀生死過  不樂菩提心 

     菩提心功德  若有色方分  周遍虛空界  無能容受者 

     恒河沙數等  諸佛剎土中  假使布珍寶  供養於諸佛 

     有能一合掌  迴向菩提心  其福過於彼  邊際不可得 

     非唯供養福  餘福亦復然  如是菩提心  最勝仙所說 

     菩提心最勝  如阿伽陀藥  能除一切病  與一切安樂 

     我見諸眾生  三火所熱惱  智者無量劫  勤苦常修習 

     如醫王勇猛  具足菩提行  救拔眾生苦  永離諸憂惱 

     於一切生處  終不捨是心  勤修諸行願  勇猛求佛法 

     我等得善利  我等心欣樂  今遇釋師子  當得如來身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青黃赤白紅紫頗黎。照於無量無邊世界。乃至梵世日月威光皆悉隱蔽。還遶三匝從佛頂入。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微笑。如佛所現非無因緣。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諸佛最上之導師  不以無因現微笑 

     哀愍世間利益者  願說所為之因緣 

     貧乏眾生無法財  應說最上大乘施 

     能作世間盲冥眼  願說微笑之因緣

 

  於時。世尊告阿難曰。汝見此五百長者今於我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阿難白言。唯然。已見。佛告阿難。此五百長者。已於往昔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承事供養種諸善根。今聞是法得無生忍。此諸長者。從是已後不生惡趣。於人天中常受快樂。復於來世彌勒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及賢劫中一切諸佛。悉皆承事恭敬供養。於諸佛所聽聞正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過二十五劫。各於諸佛剎中成無上菩提。皆同一字號勝蓮花藏如來應正等覺。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希有。善逝。當何名此廣大法門。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法門名菩薩瑜伽師地。亦名勇猛授長者所問。如是名號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及諸比丘。五百長者諸菩薩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勤授長者會〉与失譯《菩薩修行經》及趙宋施護譯《無畏授所問大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七

──大唐菩提流志譯──

        〈優陀延王會第二十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優陀延王第一夫人名曰舍摩。常於如來及諸聖眾。深信恭敬親近供養。及常稱讚如來功德。時。王復有第二夫人名為帝女。常懷諂妬。往彼王所妄說如來并諸弟子。於大夫人有所非法。王聞是語極生瞋怒。即以箭射舍摩夫人。爾時。夫人哀愍王故入慈三昧。時。所放箭遂即却還。至王頂上空中而住。其箭焰赫猶如火聚。甚可怖畏。乃至三發箭皆如是。爾時。優陀延王既覩斯事。舉身毛竪。驚忙悔恨謂夫人曰。汝為天女為龍女耶。為復夜叉乾闥婆女。毘舍遮女羅剎女耶。夫人答言。我非天女。乃至亦非羅剎之女。大王。當知我於佛所聽聞正法。受持五戒作優婆夷。哀愍大王入慈三昧。王雖於我生不善心。由我慈願得無傷損。因歎王言。善哉。大王。當於如來應正遍知。歸命頂禮必獲安隱。

        優陀延王便作是念。彼於佛所聽聞正法作優婆夷。尚有如此威神之力。何況如來應正等覺。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白言。世尊。我由欲染因緣。為彼女人虛妄言說之所誑惑。遂於如來及諸聖眾生毒害意。具陳上已。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及諸聖眾。施我歡喜。聽我懺悔。如斯罪[人+㚘/心]令速消滅。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如汝所說。謂於如來及諸聖眾。如凡愚人有諸過患。遂於福田妄起瞋毒。汝今若能依聖法律。自悔其罪無覆藏心。盡未來世不復更犯。我當攝受令汝當來善法增長。

        優陀延王復白佛言。世尊。我為女人之所迷倒。狂亂無知。因此發生麁猛瞋毒。由斯罪業當墮地獄。唯願世尊利益安樂諸眾生故。慈悲開示女人諂曲虛誑過患。勿令我等親近女人。當於長夜得免諸苦。佛言。且置斯事。何要問此不問餘耶。王言。世尊。我無異問。女人令我造地獄業。我於今者。唯為了知女人過患。女人諂曲虛誑邪媚。願為開示。乃至三請亦如是說。佛言。王應先知丈夫過患。然後觀察女人過失。優陀延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一切丈夫皆由四種不善愆過。為諸女人之所迷亂。何者為四。一者。於諸欲染耽著無厭樂觀女人而自縱逸。不知親近沙門及婆羅門。具清淨戒修福業者。以不親近如是等人。則於淨信及淨尸羅多聞施慧。悉皆退失。彼由無有信戒多聞施慧等法非善丈夫。行餓鬼法無有智慧。耽欲放逸欲之所執。欲所繫縛欲所活命。親近愚夫遠諸智者。惡友為伴行非所宜。貪著女人不淨境界。便為女人之所調伏。猶如奴僕。繫屬墮落諸女人所。無慚無愧親近遊止。諸瘡漏門。膿血穢污洟唾常流。猶如塚間不淨境界。至於父母違背恩養。捨離沙門及婆羅門。不生殷重恭敬供養。習行畜生所行之法。於佛法僧不生淨信。於涅槃界永當退失。如是等人。當入眾合乃至阿鼻諸大地獄。亦復當墮鬼界畜生。無有救護。雖聞我教。猶數思念邪惡女人歌舞戲笑。不生厭離。當知彼習愚人之法。不樂修行善丈夫事。大王。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諸欲皆苦  下劣穢惡  膿血不淨  深可厭畏  

        眾多過患  之所集處  何有智人  於此忻樂  

        猶如廁中  不淨盈溢  亦如死狗  若死野干 

        及屍陀林  穢污充遍  欲染之患  可厭亦然  

        諸愚癡輩  愛戀女人  如犬生子  未甞捨離  

        亦如蠅見  所吐飲食  又若群猪  貪求糞穢 

        女人能壞  清淨禁戒  亦復退失  功德名聞  

        為地獄因  障生天道  何有智人  於此忻樂  

        又如有人  服食毒藥  身心痛惱  不能運動 

        由是欲因  能為苦本  如身有毒  愚不了知  

        亦如不了  幻化之法  妄有尋求  但自疲苦  

        愚夫亦爾  常於欲染  疲苦貪求  墮諸地獄 

        或設飲食  歌舞伎樂  婚娶他女  將為已妻  

        積集眾多  無利苦法  愚夫造此  無利之業  

        增長諸罪  退失善根  於無利中  不惜身命 

        由斯墜墮  惡道深坑  便招地獄  猛焰鐵丸  

        鋒刃刀山  毒箭諸苦  女人能集  眾多苦事  

        假以花香  而為嚴好  愚人於此  妄起貪求 

        親近稱譽  下劣之法  退失智慧  墮落三塗  

        此由愚癡  之所迷惑  如海疲鳥  迷於彼岸  

        又如愚夫  取於熱鐵  置之頸項  如牛被軛 

        欲如諸酒  狂亂於人  如何愚夫  不知苦本  

        或於父母  不識恩慈  皆由欲染  生此過患  

        常於如是  邪欲之法  稱讚習行  無有慚愧 

        彼由愚癡  所迷亂故  作是罪已  當趣三塗  

        耽重於欲  惛醉之人  父母之恩  亦能棄捨  

        若有貪染  親近欲者  則為違背  福德上田 

        無量俱胝  妄想煩擾  展轉逼惱  從此而生  

        或復悕求  世間財位  以是非法  展轉相勸  

        由此現招  捶打苦事  死必當墮  阿鼻地獄 

        現見眾苦  皆來集身  善友乖離  天宮永失  

        何有智人  於此忻樂  寧投鐵獄  馳走刀山  

        眠臥焰爐  不親女色  若常貪染  邪欲之者 

        退失眾多  諸利樂事  女人能作  眾苦之因  

        欲能滅壞  一切安樂  惡法積集  善友乖離  

        皆以耽求  女人為本  若有得聞  我之所說 

        能於女人  深生厭離  則為莊嚴  清淨天道  

        亦當速證  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夫父母者。皆願利樂所生子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淨穢惡皆能忍之。又欲令子色力之身速增長故。令見閻浮勝妙之事。乳餔養育無疲厭心。或為令子獲諸妙樂。艱辛經求所得財物。供給營辦資生所須。及往他家結求婚娶。既婚娶已。於他女人愛戀耽著。由耽著故惛醉纏心。或見父母漸將衰老。違逆輕欺。所有資財無慚費用。或令父母不住於家。如是皆由欲所迷倒。大王。當知以此因緣。於己父母棄背恩養。於他女人尊重承事。種種供給無疲厭心。即是成就地獄之本。此是丈夫第二過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汝等當知  尊重供養  於父母者  是人常有  

        釋梵護世  之所扶持  能令居家  安隱快樂  

        或因貿易  大海遠方  安隱往來  獲諸財利 

        此即說為  無價大寶  現能與果  名最上田  

        如是現世  果報珍寶  皆因供養  父母而得  

        復於來世  當得遠離  駝驢等身  負重驅役 

        亦復不受  屍糞灰河  刀山鋒刃  鎔銅等苦  

        又於來世  生在人中  富有財寶  豐饒穀帛  

        妻子眷屬  悉皆和穆  或復當來  得生天上 

        宮殿園苑  音樂自然  縱意歡娛  受諸妙樂  

        何有智者  聞是法音  於父母田  不勤供養

 

  復次。大王。若諸丈夫由於邪見。不知自身速當壞滅。造作諸惡而自欺誑。彼愚癡人虛度長夜。猶如木石彫刻所成。雖形似人而無所識。習諸欲者。即是成就往惡趣業。此是丈夫第三過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丈夫為欲  之所迷亂  由斯造作  種種諸罪  

        倒見闇障  隱蔽其心  乘此當生  惡趣牢獄  

        邪行之者  當復遠離  一切賢聖  亦不恭敬 

        諸沙門等  由顛倒見  乃至歸命  山河邪魅  

        為於貪欲  或復殺害  一切禽獸  祭祀神祇  

        倒見為因  非法求福  由斯永離  一切安樂 

        若於是中  造惡之者  不知淨信  兇險無慚  

        如是之人  永離賢聖  彼必當墮  㘁叫地獄  

        或為於欲  逼惱於他  當墮燒然  極燒然獄 

        復由倒見  於佛法僧  不能親近  恭敬供養  

        正教法寶  而不聽聞  遠離賢聖  墮諸惡趣  

        是故智者  既得人身  勿復作斯  顛倒妄見 

        勤修布施  及淨尸羅  當得生天  證菩提道

 

  復次。大王。或有丈夫為於身命。極自勞苦積集珍財。後為女人所纏攝故。如彼僮僕敬事供承。由是因緣慳惜財寶。不施沙門及婆羅門。亦復堪忍王法治罰。輕毀凌辱悉能受之。或被女人捶打呵叱。或至怖懼屈意瞻奉。見其憂戚即自念言。我今云何令彼歡悅。當觀此人是欲僮僕。於斯不淨下劣之境而生淨想。起於愛染親近如是女人之時。即是圓滿惡趣之業。此是丈夫第四過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耽欲惛醉人  彼實無安樂  親近惡法故  不名善丈夫 

     若人自縱逸  無有禁戒者  隨心之所為  失壞於福利 

     彼無智慧人  行於畜生法  馳趣於女色  猶猪樂糞穢 

     愚者不能觀  欲染之過患  妄生殷重想  猶若盲冥人 

     為色所繫縛  增長於欲愛  猶如於野干  不離屍塚間 

     於聲香味觸  而生愛著心  輪轉生死中  如獼猴繫柱 

     無明纏覆故  為女所迷亂  如市求利人  矯詐來親附 

     愚人親近欲  是入魔境界  猶若翳茶迦  耽嗜於糞穢 

     亦如霔雹雨  能損於稼穡  窯師常近火  多為所焚燒 

     諸未見諦者  為欲失白法  如風吹微糠  其義亦如是 

     假如善丈夫  為殺者所執  寧受斯逼害  不應親女人 

     若樂觀女色  貪求轉復多  取相之凡夫  增長於欲愛 

     如於炎夏時  遊行曠野中  渴逼飲鹹水  飲已渴彌增 

     未見真實者  愚癡徒自活  親近於女人  貪欲愛堅固 

     若人觸毒蟲  便為毒所害  如是諸凡夫  犯欲亦如是 

     譬如綵畫瓶  內盛以惡毒  是中實可畏  外相現端嚴 

     嚴飾於女人  謂彼為姝妙  是中甚穢惡  如氣滿皮囊 

     又如以繒綵  纏裏於利刀  莊嚴彼女人  其義亦如是 

     如火滿深坑  無烟能燒害  女人亦如是  暴惡無哀愍 

     如死狗死蛇  穢惡而壞爛  亦如燒糞穢  人皆厭惡之 

     死蛇糞狗等  雖甚可厭惡  如是諸女人  可厭復過彼 

     譬如劫壞時  大地皆火起  叢林諸草木  一切悉燋然 

     大身者所居  海水盡乾竭  須彌等寶山  世界遍燒壞 

     如是劫燒時  焚燎於山海  無有諸眾生  能為救護者 

     因茲女欲故  燒害諸愚夫  猶如劫火然  一切皆燒盡 

     不淨常流注  涎洟膿血身  奈何彼愚夫  於此而耽著 

     骸骨相搘柱  皮肉以覆之  臭穢甚可惡  如棄殘宿食 

     亦如倉廩門  糠麨恒狼籍  此身諸穢惡  充滿亦復然 

     胃脾腎肝膽  及腸肺糞穢  并髓腦膿血  八萬戶諸虫 

     在中常唼食  盲冥諸愚夫  癡網自纏覆  於是不能了 

     雜食所餘穢  九孔常流注  如是過患身  由先不淨業 

     愚夫於女人  繫戀彼聲色  由斯生染著  曾不如實知 

     如蠅見於吐  而生愛著心  愚夫貪女人  境界亦如是 

     顛仆於女色  恒自穢其身  如何彼愚夫  於此樂遊止 

     如鳥為求食  不知避網羅  貪愛於女人  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魚  游泳網者前  便為他所執  豈非自損傷 

     女若捕魚人  諂誑猶如網  男子同於魚  被網亦如是 

     殺者之利刀  雖復甚可畏  女人刀可畏  傷害復過彼 

     如蛾投燈炬  及火燒屋時  蟲等被焚燒  無依無救者 

     迷醉於女人  貪火所燒害  由斯墮惡趣  無依怙亦然 

     邪行諸愚夫  愛戀他妻室  妄生欣悅想  猶如於家鷄 

     亦如曠野雉  妄遊殺害所  損傷因自生  而無救濟者 

     捨離於佛法  親近彼女人  由是業因緣  墜墮於惡道 

     又如諸獼猴  跳躑巖樹間  必致自損傷  豈不由愚惑 

     如是耽欲者  於彼諸女人  為癡網所羅  數受生死苦 

     如世之罪人  處以尖摽苦  耽醉婬欲者  當懸劍樹林 

     譬如以猛火  燒然彼鑊湯  投之以麻麥  隨沸而漂沒 

     如是耽欲人  不識於善路  死當墮惡道  煎煮鑊湯中 

     鑊湯之大數  六十四俱胝  諸造惡之人  以彼為居處 

     如是一一鑊  量各一由旬  猛火遍燒然  底及四周際 

     或有滿百年  或二三四百  受煎煮之苦  皆由自業為 

        獄卒以利鈎  時復舉令出  皮肉皆爛墮  其骨白如珂 

     於是諸獄卒  復將置鐵槽  以杵而搗之  無能救護者 

     爾時諸骨髓  盡碎末為塵  由業風所吹  死已復還活 

     若有侵逼他  妻妾童女等  當緣鐵刺樹  并受斧杵殃 

     有三股鐵叉  或四五岐者  侵擾他妻室  當受此刑治 

     復有鐵嘴烏  深啄於髓腦  野干等諸獸  競來食噉之 

     如是邪欲人  當墮屍糞獄  及走於鋒刃  亦復上刀山 

     如是邪欲人  顛墜炎熱獄  既被燒害已  復趣於寒氷 

     如是邪欲人  亦墮極炎熱  㘁叫及大叫  并往黑繩中 

     如是邪欲人  當沒鹹熱河  復經歷煻煨  未至底便死 

     地獄有蒺䔧  五角極銛利  彼為狗所逼  忙怖走其中 

     愛戀於女人  墮於大怖處  或吞於鐵丸  或飲洋銅汁 

     有二熱鐵山  彼此來相合  昔時耽欲者  於中受苦殃 

     受斯苦楚時  都無救護者  得如是罪報  皆由自業緣 

     昔同歡愛者  今於何所在  我獨受其殃  而不來相救 

     由於先世中  自作如是業  假令父母等  無能相救者 

     由於先世中  自作如是業  假令男女等  無能相救者 

     由於先世中  自作如是業  假令兄弟等  無能相救者 

     由於先世中  自作如是業  假令姊妹等  無能相救者 

     由於先世中  自作如是業  假令朋友等  無能相救者 

     愚夫為邪欲  貪求於女人  無間地獄中  受如是諸苦 

     說此不清淨  穢惡之女人  愚夫所遊行  智者皆遠離 

     親近彼女人  最為極下劣  是惡中之惡  何足為欣樂 

     耽著諸凡夫  常抱於糞囊  由此業因緣  當受無量苦 

     愚夫為女人  受種種刑罰  囚繫及捶打  而無厭離心 

     愚夫為女人  被種種燒害  能忍受斯苦  而無厭離心 

     或置在尖標  或殺或沈水  或擲於大坑  備受諸苦毒 

     雖見如是苦  猶於婬欲中  稱讚於女人  曾不生厭離 

     或有少智人  知為眾苦本  見已還親近  如胡膠見火 

     聞佛之所說  雖復生信受  仍多畜女人  其眾如群羊 

     或聞諸佛教  纔興厭悔心  須臾貪復生  如惡毒還發 

     猶如被怖猪  暫止須臾頃  若見於糞穢  貪愛還復生 

     愚夫聞法已  暫爾心驚怖  後見諸欲色  貪愛還復生 

     猶如有丈夫  從其自身首  棄擲金花鬘  翻戴於熱鐵 

     愚夫耽欲故  棄捨諸佛教  貪求下劣法  造作諸罪業 

     迷醉諸欲者  墮閻羅界中  常吞熱鐵丸  復飲洋銅汁 

     迷醉於欲者  背善而行非  捨離於清淨  永趣閻羅界 

     若有智慧人  聞我說是法  應捨一切欲  速求於出離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優陀延王即白佛言。今此所聞。希有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善能說是諸欲過患。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從今已往乃至盡形。歸佛法僧作優婆塞。唯願世尊攝受於我。

        佛說此經已。優陀延王及諸大眾。天人世間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優陀延王會〉与失譯《優填王經》及趙宋法天譯《大乘日子王所問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八

──大唐菩提流志譯──

        〈妙慧童女會第三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無上等正覺  為世大明燈  菩薩之所行  唯願聽我問

 

  佛告妙慧。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  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  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  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花上  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  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  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  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  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  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  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妙慧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受端正身。何等為四。一者。於惡友所不起瞋心。二者。住於大慈。三者。深樂正法。四者。造佛形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瞋壞善根勿增長  慈心樂法造佛形 

     當獲具相莊嚴身  一切眾生常樂見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何等為四。一者。應時行施。二者。無輕慢心。三者。歡喜而與。四者。不希果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應時行施無輕慢  歡喜授與不希求 

        能於此業常勤修  所生當獲大財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眷屬不壞。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棄捨離間之語。二者。邪見眾生令住正見。三者。正法將滅護令久住。四者。教諸有情趣佛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捨離間言及邪見  正法將滅能護持 

     安住眾生大菩提  當成不壞諸眷屬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當於佛前得受化生處蓮花座。何等為四。一者。捧諸花果及細末香。散於如來及諸塔廟。二者。終不於他妄加損害。三者。造如來像安處蓮花。四者。於佛菩提深生淨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花香散佛及支提  不害於他并造像 

     於大菩提深信解  得處蓮花生佛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何等為四。一者。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者。他說法時未甞留礙。三者。然燈供養如來之塔。四者。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見人修善說正法  不生謗毀加留難 

     如來塔廟施燈明  修習諸禪遊佛剎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處世無怨。云何為四。一者。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者。於他勝法無嫉妬心。三者。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者。於菩薩行無輕毀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諛諂親善友  於人勝法無妬心 

     他獲名譽常歡喜  不謗菩薩得無怨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言修行常相應  己罪不藏於善友 

     聞經不求人法過  所言一切皆信受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法障速得清淨。何等為四。一者。以深意樂攝三律儀。二者。聞甚深經不生誹謗。三者。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四者。於諸有情大慈平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深意樂攝律儀  聞甚深經能信解 

     敬初發心如佛想  慈心普洽障消除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云何為四。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知諸法平等性  常起精進念如來 

     迴向一切諸善根  眾魔不能得其便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他有所求令滿足  信解深法捨嚴具 

     三寶福田勤供養  臨命終時佛現前

 

  爾時。妙慧童女聞佛說已。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諸行。我當奉行。世尊。若我於是四十行中。闕於一行而不修者。則違佛教欺誑如來。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告妙慧言。菩薩之行甚難可行。汝今發斯殊勝大願。豈於是願得自在耶。爾時。妙慧白言尊者。若我弘願真實不虛。能令諸行得圓滿者。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花天鼓自鳴。說是語時。於虛空中花散如雨天鼓自鳴。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是時。妙慧重白目連。以我如是真實言故。於未來世當得成佛。亦如今日釋迦如來。於我國中無有魔事及以惡趣女人之名。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斯大眾身皆金色。說是語已。眾皆金色。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今先禮初發心菩薩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妙慧言。汝住何法發斯誠願。妙慧答言。文殊師利。非所問也。何以故。於法界中無所住故。又問。云何名為菩提。答曰。無分別法是名菩提。又問。云何名為菩薩。答曰。一切諸法等虛空相是名菩薩。又問。云何名為菩提之行。答曰。猶如陽焰谷響之行是菩提行。又問。依何密意作如是說。答曰。我於此中不見少法密非密者。又問。若如是者一切凡夫應即菩提。答曰。汝謂菩提異凡夫耶。莫作是見。何以故。此等皆同一法界相。非取非捨無成壞故。又問。於此義中能解了者其數幾何。答曰。如若干幻化心心所量。若干幻化眾生能了斯義。文殊師利言。幻化本無。何有如是心心所法。答曰。法界亦爾。非有非無。乃至如來亦復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妙慧甚為希有。乃能成就如是法忍。佛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言。然此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三十劫我乃發趣無上菩提。彼亦令汝住無生忍。

  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座起。為其作禮。白妙慧言。我於往昔無量劫前已曾供養。不謂今者還得親近。妙慧告言。文殊師利。汝今莫起如是分別。何以故。以無分別得無生忍故。又問。妙慧。汝今猶不轉女身耶。妙慧答言。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文殊師利。我當為汝除斷疑惑。由我如是真實語故。於當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於我法中諸比丘輩。聞命善來出家入道。我國土中所有眾生身皆金色。服用資具如第六天。飲食豐饒隨念而至。無有魔事及諸惡趣。亦復無有女人之名。有七寶林上羅寶網。七寶蓮花覆以寶帳。如文殊師利所成淨剎。裝校嚴飾等無有異。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此大眾身皆金色。我之女身變成男子。如三十歲知法比丘。說此語時。此諸大眾皆作金色。妙慧菩薩轉女成男。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是時。地居天眾展轉讚言。大哉大哉。妙慧菩薩摩訶薩。能於來世得菩提時。嚴淨佛剎功德如是。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此妙慧菩薩。於當來世成等正覺。號殊勝功德寶藏如來。出現於世。

        佛說此經時。三十俱胝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八十俱胝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眾生皆獲智證。五千比丘行菩薩乘心欲退轉。因見妙慧菩薩意樂善根威德殊勝故。各各脫身所著上服。以施如來。如是施已。發弘誓言。我等以此善根。決定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善男子等。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故。超九十劫生死之苦。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記之曰。汝等於當來世過千劫。後於無垢光明劫中。陽焰世界難忍佛剎。於一劫中相次成佛皆同一字。號辯才莊嚴如來。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如是法門有大威德。能令菩薩摩訶薩及聲聞乘者獲大利益。文殊師利。或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無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足滿千劫。若復有人經於半月。時一書寫讀誦此經。所獲福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是故。文殊師利。如是微妙法門。即諸菩薩契經之本。我今付囑於汝。汝當來世。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譬如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所有七寶皆悉在前。王滅之後寶隨隱沒。如是微妙法門流行於世。即諸如來七菩提分等法眼不滅。若不流行正法當滅。

        是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求菩提應當發起精進。書寫此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是我教。勿於後世生悔恨心。

        佛說此經已。妙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及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妙慧童女會〉与晉竺法護譯《須摩提菩薩經》及趙宋施護譯《無畏授所問大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唐菩提流志譯──

        〈恒河上優婆夷會第三十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城有優婆夷名恒河上。從其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問恒河上。汝從何來。彼優婆夷即白佛言。世尊。若問化人汝從何來。如是問者當云何答。世尊告言。夫化人者。無有往來亦無生滅。云何當說有所從來。又問。諸法豈不皆如化耶。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恒河上言。若一切法皆如化者。云何問言汝從何來。世尊告曰。是幻化人不往惡趣。不生天上不證涅槃。恒河上。汝亦爾耶。白言。我若見身異於幻化。乃可說言。往善惡趣證於涅槃。我不見身異於幻化。云何說言往諸惡趣乃至涅槃。

  復次。世尊。如涅槃性。畢竟不復生善惡趣及般涅槃。我觀己身亦復如是。佛言。汝豈不趣涅槃界耶。恒河上言。如以此問問無生者。應云何答。佛言。無生者即涅槃也。恒河上言。諸法豈不皆同涅槃。佛言。如是如是。世尊。若一切法同涅槃者。云何問言。汝豈不趣涅槃界耶。

  復次。世尊。譬如化人謂化人曰。汝豈不趣涅槃界耶。彼於是問。當云何答。世尊告言。此所問者無有攀緣。恒河上言。如來豈以有所攀緣而致斯問。世尊告言。然我所問亦無攀緣。但為此會有善男子及善女人。應可成熟故發斯問。何以故。如來於彼諸法。名字猶不可得。何有諸法及彼能趣般涅槃者。恒河上言。若如是者。云何為菩提故積集善根。若諸菩薩及彼善根。皆不可得。積集之時即無心故。非積集時亦復如是。

        恒河上言。所說無心欲明何義。世尊告曰。此法非思惟之所能知。亦非思惟之所能得。何以故。此中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以心不可得。是即說名不思議處。此不思議處。無得無證非染非淨。何以故。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猶如虛空無罣礙故。恒河上言。若一切法如虛空者。云何。世尊說有諸色受想行識。及於界處十二因緣。有漏無漏是染是淨。生死涅槃。佛告恒河上。譬如。說我雖有言說。而實無有我相可得。我說諸色。實亦無有色相可得。乃至涅槃亦復如是。又如陽焰無水可得。我說諸色乃至涅槃。亦復如是。恒河上。於我法中修梵行者。見一切法皆無所得。乃可說名真修梵行。增上慢者說有所得。是則不名住真梵行。我說如是增上慢人。聞此深法生大驚疑。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恒河上。若我滅後。有能宣說如是甚深斷流轉法。有愚癡輩由惡見故。於是法師生瞋害心。以是因緣墮諸地獄。

        恒河上言。如佛所說斷流轉法。以何義故名為斷流轉。世尊告言。斷流轉者。所謂實際不思議界。此法不可穿鑿沮壞。是故說名斷流轉法。

  爾時。世尊凞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其光普照無量國界。上至梵世還從如來頂上而入。

  爾時。尊者阿難見是事已。心自念言。如來應正等覺非無因緣而現微笑。作是念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以何因緣現此微笑。佛言。我念往昔。有千如來亦於此處說如是法。彼諸眾會。各各亦有恒河上優婆夷而為上首。彼優婆夷及諸大眾。聞是法已皆悉出家。於無餘涅槃而得滅度。

        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言。此經名為離垢清淨。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說此經時。七百比丘眾。四百比丘尼眾。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爾時。欲界諸天子化作種種天諸妙花而散佛上。作如是言。此優婆夷甚為希有。能與如來共相詶對。得無所畏。是人已曾無量佛所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佛說是經已。恒河上優婆夷及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世傳的《大寶積經》,在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与卷99〈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之間,缺了三十一會。由菩提流志補譯〈恆河上優婆夷會〉為三十一會,付於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之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

──元魏佛陀扇多譯──

        〈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五百比丘眾俱。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復有八千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皆得三昧及陀羅尼。善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善巧諸通得無生法忍。所謂彌樓菩薩。大彌樓菩薩。常入定菩薩。常精進菩薩。寶手菩薩。常喜根菩薩。跋陀波羅菩薩。寶相菩薩。羅睺菩薩。釋天菩薩。水天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摩訶薩。八千人等而為上首。

  爾時。婆伽婆依王舍城住。若王王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讚歎而供養佛。爾時。世尊具有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波多。尊者阿濕卑。尊者優波離。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如是等無量聲聞。於其晨朝整衣持鉢入王舍城。從家至家。如法乞食更無餘緣。

時。諸聲聞如是乞食。漸漸遂到阿闍世王所住宮殿。至王所已。却立一面默然而住。不言乞食及不乞食。

  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無匹無雙無竝無類。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在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時。無畏德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座。阿闍世王見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也。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作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迎不禮。不共相問彼不讓坐。汝今者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

  爾時。無畏德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大王。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大王。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大梵天王有曾禮敬餘天眾不。王言。不也。復言。大王。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等神不。王言。不也。復言。大王。頗見頗聞須彌山王禮敬諸餘小山王不。王言。不也。復言。大王。頗見頗聞日月光神有曾禮敬螢火虫不。王言。不也。

        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小乘聲聞。大王。頗見已求無上正真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野干人耶。

  大王。頗有已求大梵道處而發進者。而當親近微少善根聲聞人耶。

  大王。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跡聲聞人耶。以彼從他聞音聲故。大王。頗有欲至佛須彌山為求如來無邊色身。而欲更求小芥子中空三昧力諸聲聞人而禮敬耶。

  大王。頗有得聞諸佛如來。功德智慧如日月光。如是聞已方乃禮敬諸聲聞人螢火虫耶。以諸聲聞唯能自潤自照。從他聞聲而得解故。

  大王。佛入涅槃尚不禮敬諸聲聞人。何況今者世尊在世。何以故。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若人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若有親近正真正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畏德女如是說已。以偈報父阿闍世言。


     譬如人至海  而取一文錢  我見諸聲聞  所行亦如是 

     至大法海已  捨大乘寶聚  而起狹劣心  修行小乘道 

     如人親近王  出入無障礙  從王乞一錢  彼人徒親王 

     敬心近輪王  從乞百千財  潤無量貧窮  是名善親王 

     如人求一錢  聲聞亦如是  不求真解脫  而取小涅槃 

     若起狹劣心  自度不度他  猶如小醫師  唯自治己身 

     譬如大醫王  療治眾多人  善起慈悲心  得恭敬名稱 

     彼醫得世利  以達醫方故  自度不度他  智者不恭敬 

     如善巧醫王  通達眾方已  救無量千億  病苦諸眾生 

     彼醫得世間  恭敬及名稱  發菩提心者  普治煩惱病 

     大王蓖麻林  花香影不妙  聲聞如蓖麻  不救世發心 

     如至樹王所  多眾得利益  諸菩薩亦爾  能益一切眾 

     不以秋陽焰  能竭諸小水  至於大海已  能潤無量眾 

     聲聞道狹劣  猶如牛蹄跡  不能滅眾生  所有諸煩惱 

     非上諸小山  而現金色身  唯昇須彌山  悉見金色身 

     大王諸菩薩  亦如須彌山  以彼住世故  世間得解脫 

     皆是一色身  一切智具足  聲聞智不爾  其猶如朝露 

     不能潤於世  以不證法故  如地多增長  潤益無量眾 

     聲聞如花露  菩薩如大雨  親近得大法  如海之潤勢 

     猶如躑躅花  無彼微妙香  男女所不樂  唯喜薝蔔花 

     如求青蓮花  花香甚奇妙  躑躅如聲聞  彼智不潤眾 

     猶如薝蔔花  諸菩薩亦爾  愍念眾生故  能化眾生眾 

     大王頗曾知  何者大奇特  一人在曠野  如利多人是 

     若欲善安隱  度無量眾生  應發菩提心  勿取二乘道 

     世間曠野中  能濟失道眾  如彼善導師  諸菩薩亦爾 

     大王頗曾見  小栰度大海  唯乘彼大舶  能度無量眾 

     大王聲聞栰  菩薩如大舶  修道法薰已  令渡飢渴海 

     大王頗曾見  乘驢堪入陣  唯見乘象馬  鬪戰便得勝 

     聲聞如驢乘  菩薩如龍象  降魔坐道樹  度無量眾生 

     猶如夜虛空  見諸星不現  滿月顯現故  能照閻浮提 

     聲聞如星宿  菩薩如滿月  愍念眾生故  示現涅槃道 

     不以螢火光  能令有所作  日光照閻浮  令作種種事 

     聲聞如螢火  不能多利益  佛具解脫光  愍念一切眾 

     不以野干聲  能令獸王恐  唯有獅子王  一吼飛鳥落 

     大王諸聲聞  不發菩提心  不為益眾生  除一切煩惱 

     大王見此故  不發聲聞心  既發大心已  云何得發小 

     大王善得身  能發無上心  救拔一切眾  棄捨小乘道 

     善得世間身  復得世間利  善來在世間  而發無上心 

     悕求無上道  救拔諸眾生  若能自他利  彼人善可歎 

     亦得世名稱  及得究竟道  以是故我今  不禮敬聲聞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德女言。汝大我慢。云何而見諸大聲聞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

  王語女言。彼非我類我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非類。王語女言。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禮敬一切眾生。女言。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禮敬眾生。而諸聲聞無瞋恨心。又復不能增長善根。大王。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彼所得戒定三昧無有增益。大王。聲聞如琉璃。菩薩如寶器。大王。譬如瓶滿。天降雨時而不受一滴。如是。大王。諸聲聞等。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無受潤。不能增益戒定慧等。亦不能令眾生發心至一切智。大王。譬如大海能受諸河及雲雨等。何以故。以大海是無量器故。大王。諸大菩薩摩訶薩等演說法時。隨所聞者得大福利。增長一切諸善根本。何以故。以諸菩薩皆是無邊言說器故。

  爾時。阿闍世王聞女語已。默然而住。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無畏德女得大辯才。而能如是無盡言說。我於今者前至其所。少少問之。我且問之汝得忍不。作是念已。前問女言。汝今為住聲聞乘耶。答言。不也。汝今為住緣覺乘耶。答言。不也。汝今為住大乘心耶。答言。不也。舍利弗言。若如是者為住何乘。而能如是師子吼耶。

        女答尊者舍利弗言。若使我今有所住者。則不能作師子吼也。我無所住。是故。我能作師子吼。而舍利弗作如是言。為住何乘。如舍利弗所證得法。彼法豈有乘分別耶。此是聲聞緣覺之乘至大乘耶。舍利弗言。汝聽我說。我所證法。無乘非乘差別之相。以一相故。所謂無相。無畏女言。尊者舍利弗。若法無相。云何可求。舍利弗言。無畏德女。諸佛之法與凡夫法。有何勝負差別之相。女語尊者舍利弗言。空與寂靜有何差別。舍利弗言。無差別也。無畏德言。舍利弗。如空寂靜無有差別勝負之相。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勝負差別之相。又。舍利弗。亦如虛空能受諸色而無差別。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差別亦無異相。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無畏德女言。汝見佛法與聲聞法有何差別。而見如是諸大聲聞不起奉迎。不與詶對不讓床坐。無畏德女答目連言。假使星宿遍滿三千不能照了。聲聞亦爾。以入定智而能照知。若不入定則不覺知。大目連言。若不入定則不能知眾生之心。女言目連。佛不入定而於恒河沙等世界。如應說法度諸眾生。善知心故。何況微少星宿光明諸聲聞耶。此是諸佛如來勝事。又。大目連。一切聲聞頗有能知幾世界成幾世界壞。大目連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聲聞頗知幾數諸佛已入涅槃。幾數諸佛未來當入。幾數諸佛現在今入。目連答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多貪欲者。幾數眾生多瞋恚者。幾數眾生多愚癡者。幾數眾生等分行者。目連答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受聲聞乘。幾數眾生受緣覺乘。幾數眾生受於佛乘。目連答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聲聞頗知幾數眾生聲聞度之。幾數眾生緣覺度之。幾數眾生佛能度之。目連答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在於定聚是正見者。幾數眾生住邪定聚。目連答言。不能知也。女言。目連。唯有如來正真正覺。如實善知諸眾生界而為說法。如是之事非諸聲聞緣覺境界。況餘眾生。目連。當知此是如來殊勝之事。如來具得一切智故。一切聲聞緣覺所無。

  時。無畏女復語尊者大目連言。世尊常記大目犍連於神通中最為第一。目連神通能知能至香象世界。知彼世界一切諸樹。皆出上妙栴檀香不。目連答言。今始得聞彼世界名。云何能往至彼世界。目連問女。彼佛何名而在彼處世界說法。女即答言。彼佛號曰放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在彼說法。目連語女。今者云何得見彼佛。時。無畏女不起于座不動威儀。而作誓願。若使菩薩初發心時。能過一切聲聞緣覺。以此誓願。願彼放香光明如來現身於此。令諸聲聞緣覺見彼香象世界。及嗅上妙栴檀香樹。時。無畏女發此誓已。於是放香光明如來從身放光。以放光故。時。諸聲聞皆得見彼香象世界。及佛菩薩諸眾圍遶。羅網隱身為眾說法。彼所說法此處悉聞。佛神力故。復得嗅彼諸樹微妙栴檀之香。彼世界佛作如是言。如是如是。如無畏女之所說也。菩薩如是初發心時。已過聲聞緣覺境界。

        說此法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妙樹香何因緣來。佛言。彌勒。是無畏女共諸聲聞如法論議及發誓願。彼佛知已。故以神力現如是香及彼世界。而彼上妙栴檀之香。遍此三千大千世界。

        時。無畏女語目連曰。若見如是不可思議諸勝功德。而能發起狹劣小乘聲聞之心。唯自度者。當知善根甚為微少。誰見成就無量功德菩薩之事。而不發於菩提之心。目連。頗知彼佛世界去此幾何。答言。不知。女言。目連。乘諸神通經百千劫能知能見。彼佛世界無有是處。譬如一切竹葦叢林不可算數。過如是等諸佛世界。方乃有彼香象世界。

  爾時。彼佛卷攝光明。既攝光已。香象世界及彼如來忽然不現。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謂無畏言。汝曾見彼香象世界及彼如來應正遍知耶。女即答言。大迦葉。如來可見不。如佛所說。若以色見我及以聲求我。彼盡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諸如來體即是法身。佛法非可見聞。云何可知見。隨何方便眾生樂者。佛則示現無障礙身。住方便故。然大迦葉謂我言曰。見彼世界及見彼佛等正覺不。我見彼佛非肉眼見。以非肉眼所覩色故。非天眼見。以無受故。非慧眼見。以離想故。非法眼見。離諸行故。非佛眼見。離識覩故。大迦葉。我見如來。亦如尊者迦葉所見。以滅無明愛見心故。大迦葉。我見彼佛。亦如尊者迦葉所見。又復亦見我我所等。迦葉言女。若法永無。云何而起無明及愛及我我相。所有眾生不可見故。女言。大迦葉。如是一切諸法永無。彼云何見。大迦葉言。若一切佛法畢竟是無。云何可見。女言。大迦葉。見諸佛法增長義不。大迦葉言。我尚不知諸凡夫法。何況佛法。無畏女言。是故。尊者大迦葉。彼法不成就。云何有斷續而不證者見。大迦葉。諸法永無。不可示現。是故。大迦葉。一切法皆無。若法本無。云何可見彼清淨法界。大迦葉。若欲見淨如來。彼善男子善女人應淨自心。時。大迦葉。語無畏言。云何善淨自心。女言。大迦葉。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見自心清淨故。迦葉問言。自心以何為體。女言。空為體。若證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靜故。

  爾時。尊者大迦葉語無畏女言。汝從何佛聞如是法而得正見。如佛所說發正見者。有二因緣。從他聞法及內思惟。女言。大迦葉。藉彼外聲。聞外聲故後內思惟。大迦葉。菩薩大士不假他說不假音聲。云何而言住於寂滅。迦葉言。女。隨所聞法而觀察故。名為觀行。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菩薩云何內自思惟。女言。大迦葉。若共諸菩薩說法同事。而不起眾生相。菩薩如是內觀。是故名為成就內觀。大迦葉。一切諸法具足本際及中後際。以一切法真如體故。一切法現在真如體故。若是觀者是菩薩。名為成就內觀應知。

        迦葉言女。云何安此諸法。女言。大迦葉。如是應作如彼真如見。無縛無解。大迦葉言。云何而見名曰正見。女言。大迦葉。若離二邊見故。不作非不作。如是見而不見。是名正見。大迦葉。法者唯有名字。而離名字故。以永不證故。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云何得自見。無畏女言。如尊者大迦葉所見。大迦葉言。我不見自身及見我所。女語尊者大迦葉言。應當如是見一切法。以無我我所故。

        說此法時。尊者須菩提心大歡喜。語無畏女言。善得大利而能成就如是辯才。時。無畏女即語尊者須菩提言。須菩提。法有可得有不可得而可求耶。而語我言善得辯才。我有此辯。若我說無有所覺知。若內若外則有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汝何所證何所得法。而有如是快妙辯才。女即答言。不自知故不從他知。所得善法及不善法差別之相。如是知法。不見染淨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及凡夫法。以不見故。以彼法體是佛佛法。而得佛法而不見佛。須菩提。若如是者。無所覺見有此辯才。須菩提言。云何辯才。女言。須菩提。如仁所得如是除滅。女語尊者舍利弗言。如彼法體無聞無得而有所說。女語尊者須菩提言。法體可住不。復可增減不。而能有此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若證無漏及法無有差別及無辯說。以彼法體不可說故。女語尊者須菩提言。於一切法云何而生如是念。言善得其利得如是辯。須菩提言。女。以得辯故說。為不得故說。女語尊者須菩提言。信如佛說。一切諸法如響不耶。須菩提言。我信此事。女言。影響為有辯才無辯才耶。須菩提言。以內聲故而有外響。女言。須菩提。以緣有聲而有彼響。彼響為有何性相耶。然彼響聲無有性相。何以故。若以緣生彼無生義。

        須菩提言。一切法緣生。無畏女言。一切諸法體性不生。須菩提言。若一切法體性如是畢竟無者。云何如來作如是說。恒河沙等諸佛當成正覺。女言。法界為可生不。須菩提言。不可生也。無畏女言。諸佛如來一切皆是法界性相。須菩提言。不見一切諸法界也。無畏女言。諸有所說言語無漏。而說恒河沙等諸佛當得正覺。此言何趣。何以故。法界不生不滅故。一切說非說。以畢竟淨故。以彼非事不可言說。離於實際。

        須菩提言。汝甚奇哉。既是在家而能如是善巧說法。復有如是無盡辯才。無畏女言。須菩提。菩薩無有取以不取聞以不聞。若在家若出家而有辯才。何以故。以心淨故而令智顯。以智顯故而顯辯才。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今可善說菩薩之行。須菩提言。汝說我聽。無畏女言。須菩提。菩薩成就八種法行故。不得言在家出家。何等八法。須菩提。一者。菩薩得身清淨定信菩提。二者。成就大慈大悲而不捨眾生。三者。成就大慈悲故。善巧世間一切諸事。四者。能捨身命分及成就方便善巧。五者。善巧無量發願。六者。成就般若波羅蜜行。離一切見故。七者。大勇猛精進。以修諸善業而無厭足故。八者。得無障智。以得無生法忍故。須菩提。菩薩成就如是八法故。不得言在家出家。隨何威儀住菩提中無有障礙。

  爾時。尊者羅睺羅語無畏女言。此言乃是不淨言說。汝蹈寶屐復坐高床而能如是。共諸聲聞往復論義。汝豈不聞。為不病者不得說法。及不得為高床座人而說法耶。時。無畏女即語尊者羅睺羅言。頗如實知淨不淨耶。尊者羅睺羅。是世間淨不。羅睺羅言。無淨不淨。無畏女言。如來制戒隨而受行。而犯彼戒為淨不淨。若復有人不犯彼戒。非淨不淨。無畏女言。且止且止。勿作是說。若如說法。若如制戒而修行者。彼說不淨。羅睺羅。以彼證得無漏法故。彼則無有犯。以不犯彼亦無有淨與不淨。何以故。以諸聲聞過諸說法。過諸制戒。如來為諸聲聞學者。來於三界為彼故說。而彼聲聞已過三界。以是義故。說過不過。諸界如是。以彼不能覺知戒故。說淨不淨。而虛空者唯有言說。唯智力見。是故得說淨不淨也。

        羅睺羅言。淨與不淨有何差別。無畏女言。譬如真金遠離諸垢。作莊嚴具及不作者。色何差別。羅睺羅言。無有差別。無畏女言。淨與不淨唯有名字以為差別。無餘差別。何以故。一切法性離一切垢。無染無著。女語尊者羅睺羅言。坐高廣床不應說法。一切菩薩坐於草敷勝坐高床。勝於聲聞在於梵天。羅睺羅言。以何義故。女言羅雲。頗見菩薩坐於何座而得菩提。羅睺羅言。坐於草座。女言。菩薩坐於草座。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釋梵護世四天王等及餘天子。乃至阿迦尼吒天等。悉來禮拜合十指爪掌。至菩薩所禮菩薩足。羅睺羅言。如是如是。時。無畏女問羅雲言。成就如是法。菩薩而坐草座。勝於坐彼高廣大床。及勝聲聞在於梵天。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女言。汝可不知此是釋迦如來之子。於學戒中最為第一耶。時。無畏女語父王言。且止大王。勿作是說。言羅睺羅是如來子。大王。頗見頗聞以不。師子之王生野干不。王言。不見。女言。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禮敬諸餘小王以不。答言。不見。女言。大王。如是如來師子之王。轉大法輪聲聞圍遶。大王。若依王法而說。何者是為如來真子。則應答言諸菩薩是。是故。大王。不得說言如來有子如來無子。若說如來有真子者。應言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如來子。

        說此法門時。阿闍世王宮內二萬諸女發菩提心。二萬天子滿足彼法。聞此女師子吼已發菩提心。

        王復語言。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子。離諸煩惱學聲聞戒云何真子。

爾時。彼諸天子以花散佛遍王舍城。以為供養無畏女故。時。無畏女下彼床已。然後禮敬諸大聲聞。而施種種微妙飲食。若舐若嗅若唼。如法供養。彼諸聲聞供養已訖。作如是言。不審尊者諸大聲聞。何故晨朝離如來所而來至此。應聽法已然後乞食。尊者且去。我正爾間須臾到彼。

        無畏德女於晨朝時。共阿闍世王并女之母。及王舍城無量人眾導從圍遶。至如來所禮如來足。却坐一面。彼諸聲聞亦至佛所禮佛足已。却坐一面。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無畏德女如是奇哉。得大福利。佛語尊者舍利弗言。此無畏女。已於過去九十億佛發菩提心。於彼佛所種諸善根。為求無上佛菩提故。舍利弗言。世尊。此女能轉女身不耶。佛言。舍利弗。汝見彼女豈是女耶。汝今不應作如是見。何以故。以是菩薩發願力故。示現女身為度眾生。

        於是。無畏德女作是誓言。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令一切大眾悉皆覩見。說此語已。即滅女身現丈夫身。昇於虛空高七多羅樹。住而不下。

  爾時。世尊即語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見彼無畏德菩薩不。在於虛空住而不下。舍利弗言。已見。世尊。佛言。舍利弗。此無畏德菩薩。復過七千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號曰離垢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名曰光明。佛壽百劫。正法十劫。純菩薩僧三萬不退轉菩薩。彼佛世界淨琉璃地。八道莊嚴蓮花所覆。無有一切諸惡道名。天人充滿。舍利弗。如兜率天。受微妙樂及勝法味。彼諸天子受如是樂。

  爾時。無畏德菩薩母。號日月光。與阿闍世王俱。合十指爪掌住至佛所。白言世尊。我得大利。我於九月懷娠此子。然此善男子今作如是大師子吼。我今迴此善根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此已後。於彼離垢光世界而成無上正真正覺。

        於是。佛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今見不。答言。已見。佛言。舍利弗。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菩薩得菩提時。是彼見王上足之子。於彼供養彌勒佛已。便即出家。彼見王子於彌勒佛所說之法。初中後說盡能憶持。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如是漸次供養佛已。然後於彼離垢如來得菩提時。得作大王。具足七寶。號曰持地。彼見王子供養如是諸如來已。亦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遍光如來應正遍知。具足成就佛之世界。如上所說。

  爾時。月光夫人歡喜踊躍。即脫價直百千兩金妙寶瓔珞而供養佛。語大王已。受五百正戒具修梵行。

  爾時。無畏德菩薩在如來前作如是言。以此誓願因緣力故。令我未來得菩提時。諸菩薩亦皆被法服。一切化生以此誓願因緣故。願令如來猶如年少八臘比丘。無畏德菩薩如是現身。說此語已。被正法服。即成比丘具足威儀。

  爾時。無畏德菩薩語自父王阿闍世言。大王。一切諸法皆如是。即時忽化生相。離諸分別所起之相。無諸顛倒。大王。還即此時復現女身。王見不也。王言。已見。而我非以色身相見。我今現見比丘身已。復見女身。

        佛問王言。何者是實。大王。應當作如是學住一切法中。正見一切亦生煩惱所燒故。以不達法力故。以不達故。於非疑處而生疑悔。當應數數親近如來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以彼菩薩威德力故。而令大王得受悔過。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讀誦勿忘。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具足七寶。施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復有人。能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一句一偈。聞已受持。得福過彼。何況具足若讀若誦廣為人說如法修行。

        如來說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時。月光夫人無畏德母并諸天龍阿修羅等。聞佛說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元魏佛陀扇多譯〈無畏德菩薩會〉与晉竺法護譯《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為同經異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若以色見我及以聲求我。彼盡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以心淨故而令智顯。以智顯故而顯辯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

──西晉聶道真譯──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三十三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於諸法中皆得自在。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正智解脫。心得善解脫。慧得善解脫。其心調伏如大象王。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入八解脫。唯除阿難一人。

        復有諸菩薩摩訶薩。皆大莊嚴眾所知識。逮不退轉。盡一生補處。其名曰寶手菩薩。德藏菩薩。慧嚴菩薩。稱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悅音法王子。不思議解脫行法王子。思惟諸法無障礙法王子。彌勒菩薩。施無憂菩薩。無癡見菩薩。離惡趣菩薩。無礙行菩薩。斷幽冥菩薩。除諸蓋菩薩。辯嚴菩薩。寶德智威菩薩。金花光明德菩薩。思無礙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俱。

  爾時。大德舍利弗。大德目犍連。大德摩訶迦葉。大德須菩提。大德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德離越。大德阿那律。大德阿難。及文殊師利法王子。無癡見菩薩。寶相菩薩。離惡趣菩薩。除諸蓋菩薩。觀世音菩薩。辯嚴菩薩。無癡行菩薩。如是等八大菩薩及八大聲聞。晨朝執持衣鉢。欲入舍衛城乞食。時。於道中。各作是念共論斯事。

  爾時。大德舍利弗言。我當入如是定已。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眾生聞四聖諦。大德目犍連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眾生無有魔事。摩訶迦葉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眾生其施我者。令獲無盡之報乃至泥洹。大德須菩提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城中眾生其見我者。以此因緣。令彼眾生天上人中受諸快樂得盡苦際。大德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外道梵志尼揵子等悉得正見。大德離越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眾生得無諍樂。大德阿那律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眾生識宿業報。大德阿難言。我當入如是定。詣舍衛城乞食。願令城中一切眾生先所聞法皆悉現前。

        文殊師利法王子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一切門戶窓牖牆壁器物樹木枝葉花果衣服瓔珞。皆令出空無相無願。無所有無我。無戲論無性之聲。無癡見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若有眾生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其所見物皆是如來像。又令決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相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一切族姓室宅之中寶藏勇出具諸七寶。離惡趣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若有眾生應墮惡趣者。盡使現世輕受速脫苦惱。除諸蓋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眾生盡除五蓋。觀世音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眾生牢獄繫閉速得解脫。臨當死者即得濟命。恐怖之者即得無畏。辯嚴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眾生其見我者皆得辭辯。以諸妙偈互相問答。無癡行菩薩作是念言。我當令舍衛城中若有眾生其見我者得無癡見。決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八大菩薩及八大聲聞。共論上事。遂至舍衛城門。

  爾時。城內波斯匿王女名曰無垢施。始年八歲。顏貌端嚴世所希有。其女於二月八日佛星現日。與五百婆羅門俱持滿瓶水。出至城外浴洗天像。

        爾時。五百婆羅門見諸比丘在門外立。見已皆為不吉。時。婆羅門眾中最長宿者。年百二十名曰梵天。謂無垢施女言。今諸比丘在門外立。此事不吉。我等宜還入城不須見此。若見此已。於祀祠宜利吉祥等事皆為不吉。

        爾時。無垢施女以偈答婆羅門言。


     此等皆無受  第一所應讚  能為多眾生  洗除一切惡 

     此等皆清淨  盡見四聖諦  外道非清淨  為癡冥所覆 

     兩足尊福田  施此報無量  種於此中者  於三有無盡 

     戒行淨具足  出淤泥無著  行世如良醫  治救病眾生 

     佛為世中勝  是諸法之王  此等是佛子  成辦阿羅漢 

     如是行菩薩  慧人云何離  行此妙行者  世人所應讚 

     此等是慧人  久遠常行施  梵志敬此者  眾事吉無疑 

     讚此具相者  心淨良福田  梵志若信者  得喜無憂樂

 

  爾時。梵志復以偈答無垢施女言。


     勿隨愚小心  祠莫見沙門  剃髮被袈裟  求樂者莫近 

     汝父母不喜  我等懷慚愧  汝若欲行施  其事亦不吉 

     善哉勿恭敬  此等諸比丘

 

  爾時。無垢施女以偈報梵志言。


     我若墮惡道  父母諸眷屬  財寶及勇健  盡所不能救 

     除彼威德眾  誰能救我者  敬佛法眾故  捨身及壽命 

     除尊三寶已  更無可依道

 

  爾時。梵志問無垢施女言。汝未曾見佛及僧。亦未曾聞法。何由有此信。無垢施女報梵志言。我初生七日時。處高殿上。在金足床見五百天子飛行虛空。以無量功德讚歎佛法僧。我時得聞。復有一天子未曾見佛聞法及覩眾僧。問諸天子言。佛者何似也。彼諸天子知我至心。并答一天子所問。為生喜悅故而說偈言。


     其髮如紺青  清淨而右旋  佛面如滿月  百葉蓮花色 

     毫相如珂雪  右旋人樂觀  黑蜂遶青蓮  眉目亦如是 

     頰車如師子  眼眴如牛王  脣如頻婆果  齒白密齊平 

     其髮如鵝行  舌廣而覆面  暢音甚清淨  聞者皆歡喜 

     孔雀鵝鴈聲  音如琉璃琴  緊那眾鈴聲  迦陵頻伽音 

     拘那羅鳥音  命命拘吉羅  及種種音樂  佛聲亦如是 

     其吼如師子  能破諸競論  除去諸垢惱  實語斷諸見 

     處在於大眾  能盡諸問疑  不謬而和柔  悅可於眾心 

     去離於二邊  正說於中道  恒說適意音  聞音皆歡喜 

     口行無諂曲  隨語各得解  佛語慧莊嚴  如雜妙花鬘 

     項圓臂修直  掌平輪相淨  手指纖長妙  爪如赤銅色 

     佛身堅平滿  細腰師子體  深齊而圓好  陰藏如馬王 

     其身如金山  一孔一毛生  右旋而上向  其喻如龍象 

        傭髀鹿[足+尃]腸  踝平鈎鎖骨  足平輪相現  千輻具分明

 

  梵志。爾時。諸天子在虛空中。以如此事讚歎如來。復次。如來應供度一切有至於彼岸得大慈悲。如大醫王護諸眾生。憎愛不染如蓮花在水。於世尊功德。我歎少分耳。梵志。我生適七日。聞世尊如是實功德。自爾已來恒無睡眠。亦無欲覺瞋恚覺惱覺。自是已來。我於父母兄弟姊妹親屬。財寶瓔珞衣服城邑園觀及己身壽命。盡無戀愛之心。唯除念佛。如來在在處處有所說法。繫心往聽悉皆受持。若文若義不失一句。梵志。我於日夜未甞不見諸佛世尊。梵志。我觀佛無厭。聽法無足。供眾無倦。

        爾時。無垢施女如是種種讚佛法眾。時。梵天婆羅門等五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無垢施女即下車步。進詣諸菩薩聲聞所。到已盡頂禮其足。以恭敬尊重心。詣大德舍利弗所。到已前立。謂舍利弗言。我是女人。智慧微淺多諸煩惱。又多放逸樂卑下事。為不順思惟所牽。善哉。大德舍利弗。為憐愍我故。說微妙法。我得聞已。長夜利益增長安樂。

        始論此事。王波斯匿來至其所。聞其所說。王命無垢施女言。汝諸快樂悉無所少。何為憂色而不睡眠。不樂世樂。

        時。王波斯匿即為其女而說偈言。


     端嚴如天女  澡浴塗香服  瓔珞等具足  何憂不睡眠 

     國富多財寶  父母得自由  有何不可樂  而不睡眠耶 

     汝悅眾親意  諸人悉敬望  我種種莊嚴  汝何為不樂 

     汝見聞何事  而懷此憂慼  善哉何所願  汝語我此事

 

  爾時。無垢施女以偈答父王言。


     王不覺家中  陰界入諸羸  居世如幻妓  人命無暫停 

     飲毒誰能眠  處死誰有歡  墜巖何望活  世相皆如是 

     如人處蛇間  何有睡與欲  四大如毒蛇  何有歡樂心 

     為諸怨所遶  如飢何有樂  為諸怨國者  父王何有樂 

     自從見世尊  發心願成佛  王我未見聞  菩薩暫放逸

*   *   *   *   *   *   *

        〈聲聞品第二〉

  爾時。無垢施女謂舍利弗言。大德。我欲少有所問。願為解脫。以憐愍故。世尊記仁者智慧中最為第一。此慧是有為耶。是無為耶。若是有為。虛誑非實法。若是無為。無為法者則無有生。無生之法則無有起。以無起故。大德智慧則無所有。舍利弗即便默然。大德目犍連謂舍利弗言。大德。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舍利弗答目犍連言。此女不問有為之法。乃問第一義諦。第一義中則無言說。是故不可以言而答。

        時。無垢施女謂目犍連言。世尊記大德於神足人中最為第一。大德。乘神足時為眾生想耶。為作法想耶。若住眾生想者。眾生無實。彼神足亦無實。若住法想者。法無變異。若無變異則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分別。大德目犍連即便默然。摩訶迦葉謂目犍連言。大德。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目犍連言。此女不問分別神足。諸如來菩提無作無分別。此則不可言說。

        時。無垢施女謂摩訶迦葉言。世尊記大德頭陀人中最為第一。又復。大德憐愍眾生故。入八解脫已而受施。乃至一念而受他施。以身報耶以心報耶。若以身報。身性無記。喻如草木牆壁瓦礫等無異。是故不能必報施恩。若以心報。心念念不停。亦不能報。若除身心則無為法。若無為法誰能報者。摩訶迦葉即便默然。大德須菩提謂摩訶迦葉言。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摩訶迦葉答須菩提言。此女所問問法真際。此理不可以言宣答。

        時。無垢施女謂須菩提言。世尊記大德於無諍人中最為第一。此無諍行。入有性耶入如性耶。若入如性。如非生相如非滅相。若不生相若非滅相則是平等。若是平等則是如爾。若是如爾則是無作。若是無作則無言說。若無言說則不可思議。若不可思議則不可宣表。若在有性。有性虛誑。若見虛誑。非聖所行。大德須菩提即便默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謂須菩提言。何不答無垢施女所問。須菩提答富樓那言。我於理不應有答。唯有默然是我樂處。此女所問問無戲論法。若有言說則生過患。法性無說是無諍行。

        時。無垢施女謂富樓那言。世尊記大德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若說法時。說有境界法耶。無境界法耶。若說有境界法。則與凡夫等。所以者何。以凡夫說有境界法故。是以大德不離凡夫法。若無境界則無所有。若無所有。何名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富樓那即便默然。大德離越謂富樓那言。大德。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富樓那答離越言。此女不問有為。問第一義。第一義中則無言說。是故無理可答。

        時。無垢施女謂離越言。世尊記大德於行禪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禪時依有心禪耶。無心禪耶。若依心入禪。心如幻化不實。此定亦復不實。若無心入禪。諸外法草木枝葉花果等亦應得禪。所以者何。以彼同無心故。大德離越即便默然。大德阿那律謂離越言。何不答無垢施女所問也。離越答阿那律言。此女所問諸佛行處。是非聲聞所答。

        時。無垢施女言。諸佛法聲聞法有異耶。若是有異。無為有二耶。諸賢聖皆行無為。無為之法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是無二。若是無二則是如爾。如爾無二。是故大德離越。何為作是說耶。

        時。無垢施女謂阿那律言。世尊記大德於諸天眼人中最為第一。大德以天眼所見。為有物耶。為無物耶。若見有物則為見常。若見無物則為見斷。若離二邊則為無見。大德阿那律即便默然。大德阿難謂阿那律言。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阿那律答阿難言。此女所問為壞假名。是故不可以假名而答。

        時。無垢施女謂阿難言。世尊記大德於多聞人中最為第一。此多聞法為是實義耶。為是文字耶。若是實義。義不可說。若不可說法。則非耳識所知。若非耳識所知。復不可說。若以文字。世尊說言依於了義不依文字。是故。大德阿難亦非多聞亦非了義。大德阿難即便默然。文殊師利法王子謂大德阿難言。何為不答無垢施女所問也。阿難言。此女所問多聞離於文字。此則不可以音聲而答。問於平等。平等非心。離心相故。此非學地人法。我何能答耶。此是諸如來法王至彼岸處。

*   *   *   *   *   *   *

        〈菩薩品第三〉

  爾時。無垢施女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世尊記汝於深解菩薩中最為第一。汝為以十二因緣深為深耶。為以真深為深耶。若以十二因緣深為深。無有眾生成十二因緣深者。所以者何。以十二因緣無來無去。故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此中十二因緣非是行法。若以真深為深。真深則非深。亦無得真深者。文殊師利答無垢施女言。以始際深故深。無垢施女問文殊師利言。始際則非際。是故。汝知亦非知。文殊師利答無垢施女言。以無知得無得故。言始際耳。無垢施女問文殊師利言。無得之中無有言分。過言語道無有所說。文殊師利答無垢施女言。說假文字說耳。無垢施女語文殊師利言。諸佛菩提過字句言說。是故。菩提則不可說。

        爾時。無垢施女謂無癡見菩薩言。汝善男子作是言。我作是念。詣舍衛城。願令城中眾生必定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其所見物盡是如來像。又令決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見如來時。為色身觀耶。為用法身觀耶。若以色身觀者則不見佛。如世尊說。若見我色身聞我音聲者。彼人邊見非為見我。若以法身。法身不可見。所以者何。法身離見聞不可取故。是以不可見聞。時。無癡見菩薩即便默然。寶相菩薩謂無癡見菩薩言。善男子。何故不答無垢施女所問。無癡見菩薩言。無垢施女所問無性法。此無性法不可說。是故不答。無垢施女言。善男子。我不問無性法。無性法不可問。學已而答則無有礙。

        爾時。無垢施女謂寶相菩薩言。善男子。汝言我當作是念。詣舍衛城。願令城中一切種族居家。寶藏勇出具足七寶。汝施寶之心為有染著耶。無染著耶。若有染著。則與凡愚同。所以者何。以凡夫有愛著故。若無愛著。無愛著中無有施寶。時。寶相菩薩即便默然。

        時。無垢施女謂離惡趣菩薩。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詣舍衛城。願令城中若有眾生應墮惡趣者。盡使現世輕受速脫苦惱。如來說業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業可速斷耶。若可斷者。則違如來所說。若不知云何而能輕受速斷。若能斷者。於無主法中汝則是主。若能斷者亦當能不斷。離惡趣菩薩答無垢施女言。我以願力故能令輕受速斷。無垢施女問離惡趣菩薩言。善男子。諸法如性。不可以願力而受。時。離惡趣菩薩即便默然。

        爾時。無垢施女謂除諸蓋菩薩。善男子。汝言我當作是念。願令舍衛城中眾生盡除五蓋。汝作是念。入是定已能令眾生不為五蓋所覆。於此定中己自在耶。他自在耶。若己自在。無由及彼。一切諸法無至彼者。云何汝入禪定去他五蓋。若他自在。則不能利益於他。除諸蓋菩薩答無垢施女言。此行以慈為首。無垢施女問除諸蓋菩薩言。諸佛皆行慈行。善男子。叵有佛因眾生不以五蓋為患者也。除諸蓋菩薩即便默然。

        時。無垢施女謂觀世音菩薩。善男子。汝言我當作是念。願令舍衛城中眾生牢獄繫閉速得解脫。臨當死者即得濟命。恐怖之者即得無畏。夫言畏者。是有取耶無取耶。若是有取者。凡愚之人亦復有取。是故不然。若是無取則無所施。無施法中何得有除。觀世音菩薩即便默然。辯嚴菩薩謂觀世音菩薩。善男子。何為不答無垢施女之所問耶。觀世音菩薩言。此女不問生滅法。是故不可答。無垢施女問觀世音菩薩言。叵有是無生無滅問耶。觀世音答無垢施女曰。無生無滅中乃無文字言說。無垢施女問觀世音言。諸智慧者於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慧者不礙文字。

        時。無垢施女謂辯嚴菩薩。善男子。汝言我當作是念。願令舍衛城中眾生其見我者皆得辭辯。以諸妙偈互相問答。善男子。汝此所施辭辯者。以覺起耶。若以覺起者。一切有為皆由覺觀而起。是故非寂靜。若以愛起者。所施則虛。辯嚴菩薩答無垢施女言。此是我初發菩提心時。願其見我者皆得辭辯。以諸妙偈互相問答。

        時。無垢施女問辯嚴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即有發菩提心願耶。若即有者則是常見。若今無者不可以施彼。是故所願則虛。時。辯嚴即便默然。

        爾時。無垢施女謂無癡行菩薩。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願令舍衛城中若有眾生其見我者。得無癡見。決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菩提為是有耶。為是無耶。若是有者。是有為菩提執於邊見。若是無者。則是虛妄亦墮邊見。時。無癡見菩薩答無垢施女言。此菩提者名之為智。無垢施女問無癡見菩薩言。此智名為生耶。為無生耶。若名為生。則非是善順思惟所生。是有為智凡愚所知。若名無生。無生中無所有。若無所有則無分別。菩薩聲聞辟支佛諸如來菩提無有分別。凡愚之人分別菩提。智慧之人則無分別。時。無癡見菩薩即便默然。

        爾時。大德須菩提謂諸大德聲聞并諸大菩薩言。諸大德。我等宜還。不須入舍衛城乞食。所以者何。無垢施女所說即是智者法食。我等今日樂於法食。不須搏食。無垢施女問須菩提言。如說諸法無上無下。於此法中。當有何求而行乞耶。大德。不戲論法是比丘所行。不可樂於戲論。此是無依之法。非依止者所行。賢聖所行無有退轉。

        爾時。八大聲聞八大菩薩。梵天等五百婆羅門。無垢施女。波斯匿王及諸大眾。俱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坐一面。無垢施女別遶七匝。頂禮佛足合掌而立。以偈問佛。


     我問無等尊  應供無量稱  施眾甘露喜  菩薩云何行 

     云何在道樹  破魔降勞怨  云何動天地  山王及林藪 

     云何放光明  顯發無量稱  願大悲世尊  說應菩提行 

     云何得總持  如來妙音聲  云何能修持  清淨妙勝定 

     云何諸行人  能得神足力  今勸請世尊  說諸人實行 

     云何得專念  及與堅固心  云何得應辯  微妙成具足 

     云何得順理  含眾義圓足  美說微妙法  慧者無所礙 

     云何樂施慧  淨戒及忍辱  善精進禪定  智慧照世間 

     云何憶宿命  天眼明了見  天耳他心智  神足過諸剎 

        云何不處胎  化生蓮花中  恒於諸佛前  說空無我法 

     云何等怨親  斷愛及荒穢  志行無高下  其猶如風地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云何捨八法  行世猶如日 

     云何不諂諍  除我捨憍慢  寂靜處禪定  智者樂實義 

     云何不愛樂  妻子及財寶  云何諸行人  樂於閑靜處 

     云何如飛鳥  亦如麟一角  云何樂正法  及樂喜悅心 

     云何諸智人  觀地水火風  無傾動分別  處禪如虛空 

     不行非法行  不樂觀他行  寧捨於身命  終不捨離法 

     云何於菩提  生想如世尊  生世尊想已  能發菩提願 

     云何得淨土  及與清淨僧  智者得長壽  稱名獲安樂 

     方便至彼岸  見諦不取證  能度無量眾  勸樂行善根 

     云何得端正  及得於化生  智慧多財寶  能知眾生心 

     云何憶宿命  常與諸佛會  於千萬億劫  恒不生難處 

     云何得種好  及三十二相  云何善辭辯  及得於應辯 

     云何修淨土  成就比丘眾  隨所願樂處  能得生於彼 

     導者作何行  能得色名稱  得力精進等  云何得不壞 

     云何不猶豫  能行菩薩道  去離諸悼悔  為眾生說法 

     於佛法眾中  云何得最勝  寧捨己身命  而不誹謗法 

     世尊無不知  今世及未來  願大智世尊  次說菩薩行

*   *   *   *   *   *   *

        〈菩薩行品第四〉

  爾時。世尊讚無垢施女言。善哉善哉。汝為多安樂利益諸眾生故。憐愍世間諸天人故。問於如來諸菩薩摩訶薩如斯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無垢施女及諸大眾皆稱。善哉。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即便為說。菩薩成就四法能破諸魔。何等為四。於他利養不生憎嫉。去離兩舌。勸多眾生令種善根。於一切眾生生慈愍心。無垢施女。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破諸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生憎嫉心  及以兩舌語  能教多眾生  種善法根栽 

     能修廣慈心  普及於十方  善行此行者  能摧諸魔怨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者。能放光明過無量佛土。何謂為四。能施燈明。法欲滅時護持正法。能為放逸及墮難處眾生故。往其所而為說法。能以寶飾瓔絡施佛塔廟。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放光明過十方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能施燈明  法末中護法  開導難放逸  寶飾施佛廟 

     是故諸菩薩  能放淨光明  過無量佛土  所照無邊涯 

     蒙光皆安樂  即發無上心

 

  無垢施女。若菩薩能成就四法者。能振動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何謂為四。如所說行。得深法忍。堅持善法。化無量眾生。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震動無量無邊諸佛剎土。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如所說修行  善解深法忍  欲得白淨法  堅持諸妙行 

     能教無量眾  發於菩提心  行此四法者  能動無量剎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者。得陀羅尼。何謂為四。能施淨妙種種所須。莊嚴諸婇女須者便施與。常以種種法讚歎諸如來。親近多修習般若波羅蜜。是謂菩薩成就四法得諸陀羅尼。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行種種施  能得陀羅尼  莊嚴好婇女  隨意之所須 

     悉皆能充足  常讚歎如來  修諸實智慧  世尊之所許 

     以此四事者  即得陀羅尼  於百千億劫  所聞終不忘 

     十方佛所說  盡能受憶念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者。能得三昧。何謂為四。多厭患生死。常樂閑靜處。常勤精進。善能成就諸所作業。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得三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捨離諸有生  獨行如騏驎  善男子勤行  成就所作業 

     慧者能成就  此四勝妙法  親近於菩提  求諸最勝法 

     有寂靜意者  能得諸三昧  覺了勝菩提  諸佛之行處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能得神足。何謂為四。身輕故。心輕故。於一切法中無依止故。受四界為空界故。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得神足。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身心輕亦爾  智者不著法  受此諸四界  與空界同等 

     具此四法者  能得乘神足  一念過億剎  供養爾所佛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殊妙端正。何謂為四。去諸荒穢不行瞋恚。樂淨佛塔廟妙飾以供養。住威儀持戒。常先意問訊。不譏說法者恒生世尊想。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殊妙端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瞋惱他人  去離荒穢行  掃灑世尊廟  恭敬獻飾寶 

     常持於淨戒  發意先問訊  於法師無礙  敬心如世尊 

     行此四善事  是謂勇健者  殊妙最第一  見者莫不歡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能得化生。何謂為四。彫刻蓮花坐佛形像。以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末頭花。分陀利花。及餘種種雜妙諸花。滿掬以散如來及諸塔廟。志願利益無量眾生。恒行和敬不譏彼短。所種善根。為利益安樂多眾生脫生死苦惱。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得化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刻花坐尊像  種種花供養  利益不惱眾  化生諸佛剎 

     恒發弘誓願  度十方眾生  以此四妙行  恒生諸佛剎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大財富。何謂為四。乞者不逆。於所施物不生愛惜。恒願眾生獲多財寶。捨離諸見。順於正信。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大財富。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施心無所逆  於財無悋惜  信解諸佛法  生生獲財富 

     信解無諂嫉  不訟彼過患  專心一向信  是故得財寶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於他法中不生憎嫉。說除過法令無疑悔。勤精進者勸不令廢。己身常樂多修空法。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大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嫉於正法  教他除疑悔  常將導眾生  修佛諸空行 

     智者樂此法  得智慧名稱  善解諸佛語  速成兩足尊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憶識宿命。何謂為四。學問誦習有所忘失者。為作憶念忘者為說。恒出適意好聲令人樂聞。常行法施不令有廢。為脫生死趣向泥洹故。願如善財入禪方便。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能憶宿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廢忘令憶念  恒出適意音  說法不疲倦  常修諸定相 

     以此四法者  咸得識宿命  能憶無量劫  速悟佛行處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常遇諸佛。何謂為四。寧捨身命不誹謗法。寧捨身命不謗菩薩。寧捨身命不親近惡知識。憶念諸佛無有厭足。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常遇諸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謗於菩提  亦不毀菩薩  樂離惡知識  念諸佛無厭 

     大德行此行  得值遇諸佛  未成正覺頃  恒與諸佛會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三十二相身。何謂為四。採諸珍寶散佛塔廟。以種種香油塗塔基座。以雜花鬘嚴飾塔廟。以種種伎樂而以供養。常給侍賢聖初不違離。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三十二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寶散塔廟  又以香油塗  雜花眾伎樂  給侍適賢聖 

     具相莊嚴身  端妙殊特好  以此得眾相  以嚴人中尊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八十隨形好。何謂為四。脫眾妙衣以敷法座。給侍一切終無疲厭。詣說法處無勝論心。恭敬大眾但生世尊想。勸多眾生發菩提心。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八十隨形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敷座眾妙衣  供養無疲厭  不與持法競  勸眾發道心 

     能行此法者  速得成眾好  菩薩親近行  具好八十種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善應辯。何謂為四。受持親近菩薩法藏。晝夜六時誦三陰經。諸佛菩提無生無滅世所難信。然能受持讀誦。廣為他說令得喜悅。不愛身命。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善應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護持菩薩藏  勇猛誦三陰  無生世相追  方便說令喜 

     不愛於身命  持十力正法  無疑慮而行  最上勝菩提 

     修此甚深法  便能得應辯  譬如雜花鬘  天人所樂見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清淨土。何謂為四。不嫉妬故。等心故。護菩提行故。不親近四部眾故。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清淨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嫉於他人  見彼得利喜  等心行大慈  化眾無染著 

     行此四無量  智者善守護  得淨土無難  速成無上道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清淨眾。何謂為四。不悕望他徒眾故。不和合者攝令和解。學問誦習者給其所須。捨離兩舌。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清淨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終不望他眾  離者能令合  給學人所乏  不離別眾生 

     能行此四事  便得清淨眾  為清眾故行  極苦亦不捨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所願佛土隨願得生。何謂為四。於他名譽利養法中不生憎嫉。專心修習六波羅蜜。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等心觀。終不為利養名譽諂曲虛讚故。是為菩薩成就四法。隨所願土即得往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憎他名利  求清淨六度  等尊觀菩薩  終不諂求名 

     菩薩行此善  能見十方界  隨心之所願  即得生其中

 

  爾時。無垢施女白佛言。世尊。如所說菩薩行。我當奉行之。如世尊所說諸菩薩行。於此法中不行一法。則為欺誑十方現在說法諸佛。

        爾時。大德目連謂無垢施女言。汝敢於佛前大師子吼。菩薩難行豈不知耶。終不以女身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無垢施女答大德目連言。我今佛前作誠實願。若於來世。必得成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天人師。以此誠實之願。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於諸眾生令無惱亂。如世尊所說諸菩薩行。我盡形行者以此實願。於虛空中雨眾天花。百千伎樂不鼓而鳴。使我變此女身。成十六童子。

        無垢施女發此誠實願已。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於虛空中雨眾天花。百千天樂不鼓自鳴。無垢施女即變女身成十六童子。

        時。大德目連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面禮諸佛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道場。世尊。此女人乃有如是大威德神足力。能發大願。既發願已隨願皆成。佛告目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道場。天人所禮如佛塔廟。是諸聲聞辟支佛無上福田。

        於時。世尊熙怡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口中即出青黃赤白紫頗黎等種種色光。照於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天魔宮日月精光皆不復明。還攝光明從頂上入。

        爾時。大德阿難即從坐起。更正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天龍梵音師子吼  迦陵頻伽雷震聲 

     除貪瞋癡生喜悅  願十力海說笑緣 

     六變震動無所嬈  雨天妙花悅眾情 

     世尊摧伏諸外道  猶如師子伏野干 

     唯願世尊為我說  所以微笑之因緣 

     萬億日月珠電光  天龍梵王諸光明 

     釋迦口出淨光明  遏諸光明佛光勝 

     眉間毫相如珂月  圓滿柔軟喻天衣 

     白毫放光照無量  願說何故放斯光 

     世尊齒淨無垢穢  方平齊密白如雪 

     佛口應出雜色光  青黃赤白紫頗黎 

     假使界壞日月落  地滿虛空無居處 

     水性可使變為火  火性亦可變為水 

     大海盡可令枯竭  如來實語終不二 

     生十方趣諸眾生  假令一時成緣覺 

     一一緣覺集諸問  百千萬種經億劫 

     盡共集會如來前  各以異音同時問 

     如來即以一音報  能斷彼眾無量疑 

     成就智慧至彼岸  一切智慧所莊嚴 

     具三十二最勝尊  大威德者願解說 

     世尊何緣而微笑  授何眾生菩提記 

     諸天世人咸欲聞  願如來演微笑音

 

  爾時。佛告阿難。汝見是無垢施菩薩以誠實之願動此三千大千世界不耶。阿難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佛言。此無垢施菩薩。發心已來八萬阿僧祇劫。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此無垢施菩薩修菩薩行經六十劫。然後文殊師利法王子乃發菩薩心。阿難。如文殊師利等八萬六千諸大菩薩所有功德莊嚴佛土。與爾所菩薩等無有異。

        爾時。大德目連謂無垢施菩薩言。善男子。汝已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不轉女人身也。無垢施菩薩答目連言。世尊記大德於神足人中最為第一。何為不轉男子身也。大德目連即便默然。無垢施菩薩謂大德目連言。亦不以女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以男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菩提無生。是以不可得。

*   *   *   *   *   *   *

        〈授記品第五〉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此無垢施菩薩乃能善解甚深之法。以誓願力成就諸願。佛告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無垢施菩薩。曾於六十億佛所修空三昧。於八十億佛所修無生法忍。於三十億佛所問甚深法。曾以衣服飲食供養八十億諸佛。及問此分別辯印三昧。又。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菩提故。如恒河沙等諸佛剎土。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受持此經讀誦通利廣為人說。乃至但書持功德最上最勝。況如說修行。所以者何。以能受持諸菩薩菩提行法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之。佛告文殊師利。當名為分別說應辯。亦名說三昧門。當如是奉持之。

        佛說是經時。八萬億眾生諸天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定不退轉。

        爾時。辯嚴菩薩白佛言。世尊。此無垢施菩薩。何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辯嚴。善男子。此無垢施菩薩。過於數劫。供養過數佛已當得成佛。號無垢光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號曰無量德莊嚴。無聲聞辟支佛。微妙嚴飾勝諸天處。

        無垢施菩薩親從如來聞受記名。心淨踊躍。踊在虛空高八十億多羅樹。放大光明。照百千億諸佛剎土。當世尊頂上化作八萬四千種種天寶莊嚴殊妙寶蓋。即於空中以無量神足力。供養禮拜無量十方諸佛已。還至佛所。在一面立。

        爾時。婆羅門梵天及五百婆羅門。聞授無垢施菩薩記。及見神足變現。踊躍歡喜。一時同聲以偈讚佛。


     能恭敬佛者  得世第一利  發心求菩提  為佛第一智 

     我等昔造惡  今生邪見家  得見佛及僧  發口出惡言 

     我今誠心悔  惡口所犯罪  見諸賢佛子  謂為是不吉 

        若不見如來  兩足中最尊  唐受此人身  唐食人所食 

     我及無垢施  出為祀祠故  施女見佛子  敬重而讚歎 

     我等見讚歎  即呵其可歎  我等即問之  汝曾見佛耶 

     於時答我言  我生適七日  聞天歎佛名  女讚歎如來 

     真實無差異  我等聞歎已  即發最勝心  求無上善根 

     我聞佛名故  於宿業得悟  即來禮救世  為求勝法故 

     見佛禮敬心  聞最無上法  見人中尊仙  永離諸苦際 

     佛之所說法  真實能度世  我等於中學  為無上法故 

     聞菩薩所行  為得佛法故  我等亦應習  為得佛道故 

     說出要道門  菩薩所應行  我亦趣此門  為世所敬禮 

     佛知彼誠心  熙怡而微笑  阿難即白佛  願說笑因緣

 

  爾時。佛以偈告阿難曰。


     此諸婆羅門  及梵志梵天  同共一劫中  次第成正覺 

     曾於過去世  具供五百佛  從今以妙行  當見億數佛 

     於八十億劫  終不墮難處  於一一劫中  當覲億數佛 

     然後乃當成  最勝兩足尊  皆當同一號  號曰梵光明 

     壽命亦同等  壽八十億歲  剎土皆同等  各八十億僧 

     化度無量眾  利益眾生已  當入於泥洹  證寂靜滅度

 

  佛說經已。無垢施菩薩摩訶薩及諸大眾梵天梵志等。五百菩薩大士。波斯匿王。諸大聲聞弟子。諸天八部。人及非人。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西晉聶道真譯〈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与晉竺法護譯《離垢施女經》及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得無垢女經》為同經異譯。

「二月八日佛星現日」之「佛」,丹本為「沸」。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諸菩薩眾。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開敷功德寶花。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於如來欲有諮問。唯願哀愍見垂聽許。佛告功德花菩薩言。善男子。恣汝所問當為汝說。爾時。功德花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世界頗有現在諸佛如來。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名號。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佛言。善哉善哉。功德花。汝今為欲利益安樂天人世間及未來世諸菩薩等。問於如來如是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功德花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功德花菩薩言。善男子。東方有世界名一切法功德莊嚴。劫名普集一切利益。彼現有佛。號無量功德寶莊嚴威德王如來。壽命無數。其佛眾會無量無邊。皆是清淨諸大菩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即能滅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轉身得陀羅尼。名為樂說無礙。凡所說法。常為十俱胝剎諸佛世尊授以辯才令得無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當獲如是諸功德 

     亦能成就餘勝法  速證無上佛菩提

 

  復次。功德花。南方有世界名功德寶莊嚴。劫名廣大功德。彼現有佛。號功德寶勝莊嚴威德王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轉身當得日輪光明遍照三昧。於諸佛剎隨願往生。亦當攝受無量功德莊嚴佛土。生彼剎已。具三十二相。獲無斷辯才。轉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轉身當得難思定 

     三十二相以莊嚴  一生當證菩提果

 

  復次。功德花。西方有世界名離一切憂闇。劫名能勝王。彼現有佛。號一切法殊勝辯才莊嚴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毒不能害刀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捨此身已當受化生。獲陀羅尼名為百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水火刀毒無能害 

     轉身當受化生報  成就百旋陀羅尼

 

  復次。功德花。北方有世界名離塵闇。劫名持大名稱。彼現有佛。號積集無量辯才智慧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則為奉事六十俱胝那由他佛。得遍一切處陀羅尼。無盡藏陀羅尼。乃至未成無上菩提終不更入三惡趣中。常得往生諸佛剎土修菩薩行。度脫無量惡趣眾生。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所獲功德無有邊 

     決定當得陀羅尼  成就無上菩提果

 

  復次。功德花。東南方有世界名勝妙莊嚴。劫名出生功德。彼現有佛。號千雲雷吼聲王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轉身得佛四無所畏四種神足。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所得國土功德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異也。若有女人能受持者。皆悉轉為丈夫之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獲不思議勝功德 

     彼常見於無量佛  女人當得丈夫身

 

  復次。功德花。西南方有世界名無量莊嚴。劫名能生妙法。彼現有佛。號最上妙色殊勝光明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則為奉事九十俱胝諸佛如來。得度脫一切眾生三昧。何故名為度脫一切眾生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此三昧演說法時。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惡趣眾生悉皆解脫。得生人天普獲安樂。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如悅意如來剎中所有眾生常受安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所生常具大威德 

     諸根色力皆殊勝  智慧無邊無所著

 

  復次。功德花。西北方有世界名為離垢。劫名廣族。彼現有佛。號種種勝光明威德王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轉身得無量辯才莊嚴陀羅尼。悉能受持八十俱胝如來所說之法。所得國土功德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異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國土猶如無量壽 

     成就甚深諸法智  一生當證佛菩提

 

  復次。功德花。東北方有世界名曰無憂。劫名辯才莊嚴。彼現有佛。號無數劫積集菩提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即為供養八十俱胝諸佛世尊。轉身具足六十種言音辯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智慧無邊到彼岸 

     如供八十俱胝佛  轉生當證妙辯才

 

  復次。功德花。上方有世界名無量功德莊嚴威德。劫名無量吼聲。彼現有佛。號虛空吼聲淨妙莊嚴光明照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所生之處種族尊豪識性聰慧。善能通達世俗文詞。凡所發言人皆信受。於諸地中具足清淨戒定智慧及於解脫知見。獲宿命智得五神通。亦當得佛十八不共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所生未曾離諸佛 

     具足八種梵音聲  速證無上菩提果 


  復次。功德花。下方有世界名種種音聲。劫名積集智慧。彼現有佛。號一切法門神變威德光明照耀如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轉身得陀羅尼。名成就正覺。當能受持九十俱胝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人受持彼佛名  得成正覺陀羅尼 

     受持無量諸佛法  一生當證大菩提

 

  爾時。開敷功德寶花菩薩及一切功德辯才音菩薩。得陀羅尼門。八萬俱胝菩薩。皆悉趣向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三那由他諸天及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此經已。功德花菩薩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唐菩提流志譯──

        〈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十千人。并欲色界諸天子等。是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與善德天子俱在會中。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當為此諸天大眾及諸菩薩。演說諸佛甚深境界。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佛境界者。當知非眼耳鼻舌身意境界。非色聲香味觸法境界。世尊。非境界是佛境界。以是義故。如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何境界耶。佛言。空境界。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一切相平等故。無願境界。三界平等故。無作境界。有作平等故。無為境界。有為平等故。

        文殊師利言。世尊。何等是無為境界。佛言。無念是無為境界。文殊師利言。世尊。若無為等是佛境界。為無念者依何而說。無所依故則無所說。無所說故則不可說。世尊。諸佛境界不可說也。

        佛言。文殊師利。佛境界當於何求。曰。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何以故。眾生煩惱性不可得。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是則名為諸佛境界。佛言。文殊師利。佛境界有增減耶。曰。無增減也。佛言。云何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本性。曰。如佛境界無有增減。煩惱本性亦無增減。佛言。云何名為煩惱本性。曰。煩惱本性是佛界本性。世尊。若煩惱性異佛境界。則不說佛住一切法平等性中。以煩惱性即佛界性故。說如來住平等性。

        又問。汝見如來住何平等。曰。如我所解。眾生現行貪瞋癡者。所住平等為如來住。

        佛言。眾生現行三毒煩惱。住何平等。答曰。住空無相無願平等性中。佛言。文殊。彼性空中云何復有貪瞋癡耶。文殊師利言。於彼有中。有性空處有貪瞋癡。佛言。於何有中說有性空。曰。於文字語言中說有性空。有性空故有貪瞋癡。如佛所說。諸比丘有無生無為無作無起。若無生無為無作無起不有者。亦不可說有生有為有作有起。是故。比丘以有無生及無所起。由此得說有生有起。如是。世尊。若無性空無相無願。則不可說貪瞋癡等一切諸見。

        佛言。文殊師利。以是義故如汝所說。住煩惱者是住性空。文殊師利言。世尊。若觀行者離於煩惱而求性空。則不相應。云何別有性空異於煩惱。若觀煩惱即是性空。為正修行。

        佛言。文殊師利。汝住煩惱離煩惱耶。文殊師利言。所有煩惱悉皆平等。如是平等。我正修行入此平等。則不離煩惱不住煩惱。若沙門婆羅門自謂離欲見他煩惱。彼隨二見。云何二見。謂有煩惱名為常見。謂無煩惱名為斷見。世尊。正修行者不見自他有無之相。何以故。明了一切法故。

        佛言。文殊師利。依何正修行。曰。正修行者為無所依。佛言。不依於道而修行耶。曰。若有所依而修行者則是有為。若行有為則非平等。所以者何。不離生住壞故。

        佛言。文殊師利。無為中頗有數耶。文殊師利言。世尊。若無為有數即是有為非謂無為。佛言。若聖者得證無為。則有此法。寧無數耶。曰。法無數故。聖遠離數。為無數也。

        佛言。文殊。汝證聖法為不證耶。文殊師利言。世尊。若問化人。汝證聖法為不證者。彼云何答。佛言。文殊。夫化人者。則不可說有證非證。文殊師利言。佛豈不說一切諸法皆如化耶。佛言。如是如是。曰。若一切法皆如化者。云何問言。汝證聖法為不證也。

        佛言。文殊。汝於三乘證何平等。曰。佛界平等。我如是證。佛言。汝得佛境界耶。曰。若世尊得者我亦當得。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文殊師利言。如來不得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言。汝於聲聞境界有所得耶。須菩提言。聖者解脫非得非不得。曰。如是如是。如來解脫亦非有境界非無境界。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汝不將護新發意菩薩而演說法。文殊師利言。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醫人將護病者。不與辛酸苦澁等藥。而彼醫人於彼病者。為與其差為與死耶。須菩提言。是與死苦。非施安樂。文殊師利言。其說法者亦復如是。若將護於他。恐生驚怖。隱覆如是甚深之義。但以雜句綺飾文辭而為演說。則授眾生老病死苦。不與無病安樂涅槃。

        說此法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八千天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七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我等於未來世。當如文殊師利得是辯才。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文殊師利言。汝豈不以聲聞乘法為聲聞說耶。曰。一切乘法是我所乘。須菩提言。汝為是聲聞為辟支佛。為應正等覺耶。曰。我為聲聞。不因他聲而生解故。我為辟支佛。不捨大悲無所畏故。我為應正等覺。不捨本願故。

        須菩提言。汝云何作聲聞。曰。彼諸眾生未曾聞法。令得聞故我為聲聞。又問。汝云何為辟支佛。曰。眾生法界令信令覺。是故說我為辟支佛。又問。汝云何為應正等覺。曰。一切諸法法界平等如是了知。是故我為應正等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汝決定為住何地。曰。住一切地。須菩提言。汝豈亦住凡夫地耶。文殊師利言。我亦決定住凡夫地。須菩提言。汝何密意作是說乎。曰。一切諸法自性平等。故說如是。須菩提言。若一切法皆悉平等。當於何所建立諸法。此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佛地耶。文殊師利言。譬如十方虛空界中。說言此是東方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說。如是言說種種差別。非於虛空而有異也。是故。仁者。依一切法畢竟空中。建立種種諸地之相。亦非空性而有差別。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汝已證入正性離生耶。曰。我已證入而亦復出。須菩提言。云何證入而復還出。文殊師利言。仁者當知。此是菩薩智慧方便。於正性離生。如實證入。方便而出。須菩提。譬如有人善於射術。有一怨敵念欲害之。射師有子憐愛甚重。時。彼愛子在曠野中。其父謬謂是所怨讎。放箭射之。子便大喚言。我無咎何為見害。時。彼射師有速疾力。急往子所。却取其箭。菩薩亦復如是。為調伏聲聞辟支佛。故入正位還於彼出。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是義故名為佛地。

        須菩提言。云何菩薩而得此地。文殊師利言。若諸菩薩住一切地而無所住。為得此地。若一切地悉能演說而不住於下劣之地。為得此地。若有修行為盡一切眾生煩惱。而法界無盡。雖住無為而行有為。於生死中如園觀想不求涅槃。為得此地。所有志願悉令圓滿。得無我忍成熟眾生。為得此地。得佛智慧而不於彼無智人所生瞋恨心。為得此地。為求法者轉於法輪。而於法界亦無差別。如是修行為得此地。

        復次。若諸菩薩摧伏魔怨而現作四魔。為得此地。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此菩薩行一切世間甚為難信。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菩薩行於世間超過世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當為說此超過世間。文殊師利言。夫世間者名為五蘊。於此蘊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陽焰性。行芭蕉性。識幻性。如是當知世間本性。聚沫陽焰泡幻芭蕉。是中無蘊無蘊名字。無眾生無眾生名字。無世間超過世間。若於五蘊如是正知名為勝解。若正勝解則本來解脫。若本來解脫則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則超過世間。

        復次。須菩提。五蘊本性空。若本性空則無我我所。若無我我所是則無二。若本無二則無取捨。無取捨故則無所著。無所著故則超過世間。

        復次。須菩提。是五蘊者屬於因緣。若屬因緣。則不屬我不屬眾生。若不屬我不屬眾生是則無主。無主則無取。無取則無諍。無諍論者是沙門法。如手畫空無有觸礙。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過世間。

        復次。須菩提。五蘊法界同入法界。是則無界。若是無界則無地界水火風界。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欲界及色無色界。無有為無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則與世間俱而無所住。若無所住則超過世間。

        說此超過世間法時。二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各各脫欝多羅僧衣。以覆文殊師利。作如是言。若不於此法門生信解者。彼無所得亦無所證。

  爾時。須菩提告彼諸比丘言。長老。汝等少有所得有所證耶。諸比丘言。若增上慢者則可說言有得有證。無增上慢沙門法者無得無證。彼於何處生此動念。而自謂言。我如是得我如是證。若於其中有動念者則是魔業。須菩提言。長老。如汝所解。何得何證作是說乎。諸比丘言。唯佛世尊及文殊師利。知我所得。知我所證大德。如我所解。若不了知苦相。作是說言苦我應知。為增上慢。如是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為增上慢。彼不了知苦集滅道相故。作是說言乃至道我已修。為增上慢。云何苦相謂無生相。如是集滅道相。若無生相。即是無相無所得。於其中無有少苦可知。集可斷。滅可證。道可修。若於此說聖諦義中。不驚不怖不畏者。非增上慢。若生驚怖為增上慢。

  爾時。世尊讚彼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告須菩提。此等比丘於迦葉佛法中曾聞文殊師利演說如是甚深之法。此等比丘往昔修行是深法故。今聞隨順速能了知。如是次第於我法中。聞是深法生信解者。一切當於彌勒法中得入眾數。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仁者。於此閻浮提中數數說法。我等願請仁者往兜率陀天。彼諸天子亦有久殖廣大善根。彼若聞法則應解了。以著樂故。不能來至佛所聽法而自損減。

        爾時。文殊師利即現神變。令善德天子及一切眾會。皆悉自謂入兜率陀天宮。見彼園林宮殿樓觀。欄楯窓牖間錯莊嚴。其諸寶臺。層級高廣至二十重。眾寶網幔天花遍布。異類眾鳥翔集和鳴。於虛空中有諸天女散曼陀羅花。歌詠讚歎遊戲快樂。善德天子見是事已。白文殊師利言。希有。文殊。云何我等如是速疾已到兜率陀天宮見此園林及諸天眾。文殊師利。願為說法。

  爾時。長老須菩提告善德言。天子。汝不離會中而往餘處。是文殊師利神通變化。令汝自見入兜率天宮。

  爾時。善德天子白佛言。希有。世尊。文殊師利遊戲三昧神通變化。於一剎那中示現此會悉入兜率天宮。佛言。天子。汝於文殊師利神通變化。豈是見耶。如我所知。文殊師利。若欲以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功德莊嚴集一佛國。悉皆能現。或以指端舉恒河沙諸佛剎土。過於上方如恒河沙諸佛土已置於虛空。又諸佛剎所有四大海水入一毛孔。水性眾生亦不迫迮。而皆自見不離海中。所有世界諸須彌山王。皆悉置於芥子之內。依須彌住諸天子等。而皆自謂在其本宮。又。諸佛剎所有五道眾生悉皆安置於其掌中。眾妙資具猶如一切樂莊嚴國。咸令得見。又。諸世界所有火聚。悉皆安置一兜羅中。復次。諸佛世界所有日月。於一毛孔悉能覆蔽。隨應所作咸皆作之。

  爾時。惡魔化作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見文殊師利。現前作此神通變化。何用如此虛誕之言。一切世間所不能信。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汝當於此眾會示現神變。爾時。文殊師利不起于座。入心自在一切法莊嚴三昧。于時。如佛所說。神通變化皆悉示現。魔與眾會及善德天子一切皆見。

        爾時。大眾見此神變。歎未曾有。作如是言。善哉善哉。由佛出現有此正士。於世間中開是法門現諸神變。

        爾時。惡魔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作如是言。希有。世尊。文殊師利有此神通。今此眾會亦為希有。於文殊師利神通變化而得信解。世尊。設有如恒河沙等諸魔不能於此信解。善男子善女人而作留難。我亦惡魔波旬。恒求佛便惱亂眾生。我從今往自立誓願。若於此法門流行之處。有生信解愛樂受持讀誦演說。於四面百由旬外。不於中過。世尊。然我眷屬。有欲斷滅如來法故。令修行者其心散亂。我為降伏說陀羅尼。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書寫讀誦為人演說。諸天魔眾當得善利。令說法者。身心悅豫精勤修習。與無礙辯才及陀羅尼。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令無所乏。即說咒曰。


  怛姪他  阿末麗  毘末麗  替哆低  阿羯椑  是多設堵嚕  

        誓曳杜野筏低  部多筏低伽米麗  [口+肩]低  蘇普低  普普細  

        地唎蘇溪  [忄+胃]提  可詣  米洗禮  央矩麗跋麗  呼盧忽㴝  

        索醯  輸戍米提地唎  阿那筏低底底使咤泥  吃唎多唎低  吃利多費低  

        [月+已]盧遮都費低漫怛囉悖馳那馳𡀔迦  阿跋羅目多[目+壹]嚩蘇唎耶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專精受持此陀羅尼心不散亂。常為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之所守護。一切惡鬼無能得便。彼魔波旬說此咒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世尊告魔波旬。善哉善哉。汝之辯才。當知是文殊師利神通境界。於是。文殊師利現神通力。及魔波旬說咒之時。三萬二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文殊師利還攝神力。令此眾會皆悉自見如本而住。

        爾時。文殊師利告善德天子言。善男子。汝往兜率陀天遍告天眾。我當來彼。時。善德天子聞是語已。禮世尊足。并諸菩薩大德聲聞與其眷屬恭敬圍遶。於眾會前忽然不現。須臾已至兜率陀天。

        爾時。善德遍告諸天子言。汝等應知。文殊師利憐愍汝故欲來至此。汝等應當捨諸欲樂。遠離憍慢。恭敬尊重隨順聽法。

        爾時。善德天子如所應辦莊嚴道場。即便合掌作如是言。文殊師利。今正是時。於是。文殊師利與一萬菩薩五百聲聞及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前後圍遶。禮佛足已。於會中沒現兜率陀天。與諸菩薩聲聞大眾。於彼道場隨敷而坐。

        時。諸大眾悉聞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及以化樂他化自在諸天子等。魔眾梵眾乃至有頂互相唱言。文殊師利今在兜率陀天方欲說法。諸天聞已。無數百千皆來集會。盡此欲界天宮所不容受。時。文殊師利即以神力。令彼諸天自見寬廣不相妨礙。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大眾已集。願為說法。文殊師利告善德天子言。有四種法。菩薩住於不放逸者則能攝取一切佛法。何等為四。一者。住於戒律而具多聞。二者。住於禪定而行智慧。三者。住於神通而起大智。四者。住於寂靜而常觀察。

        天子。有八種法入於戒律。何等為八。一者。身清淨。二者。語清淨。三者。意清淨。四者。見清淨。五者。頭陀功德清淨。六者。命清淨。七者。捨離一切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清淨。八者。不捨一切智心清淨。是名八法入於戒律。

        天子。復有八法入於多聞。何等為八。一者。尊重。二者。下心。三者。發起精進。四者。不失正念。五者。隨聞受持。六者。心善觀察。七者。如聞轉教。八者。不自讚毀他。是名八法入於多聞。

        天子。復有八法入於禪定。何等為八。一者。寂靜住阿蘭若。二者。捨離憒閙。三者。不染境界。四者。身心輕安。五者。心緣定境。六者。絕諸聲相。七者。減食支身。八者。不取聖樂。是名八法入於禪定。

        天子。復有八法入於智慧。何等為八。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於智慧。

        天子。復有八法入於神通。何等為八。一者。天眼通。見無障礙故。二者。天耳通。聞無障礙故。三者。他心通。觀一切眾生心故。四者。宿命通。憶念前際故。五者。神足通。示現一切神變故。六者。漏盡通。盡一切眾生漏故。七者。不住煩惱不取解脫。方便力故。八者。不依聲聞解脫而入涅槃。是名八法入於神通。

        復有八法能入於智。何等為八。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因智。六者。緣智。七者。三世智。八者。一切智。是名八種。

        復有八法入於寂靜。何等為八。一者。內寂靜。二者。外寂靜。三者。愛寂靜。四者。取寂靜。五者。有寂靜。六者。生寂靜。七者。一切煩惱寂靜。八者。三界寂靜。是名八法。

        復有八法入於觀察。何等為八。一者。戒。二者。聞。三者。禪定。四者。智慧。五者。神通。六者。智。七者。寂滅。八者。不放逸。天子是名八法。菩薩安住不放逸故。諸佛菩提及菩提分法一切當得。是故。天子應當依是不放逸住。汝等天子。依不放逸則三種樂常不損減。何等為三。一者。天樂。二者。禪樂。三者。涅槃樂。

        復次。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苦。何等為三。所謂行苦苦苦壞苦。又。不放逸者超三種畏。何等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又。不放逸者得超三有。何等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復次。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垢。何等為三。所謂貪垢瞋垢癡垢。又。不放逸於三學處當得圓滿。何等為三。所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不放逸者常得親近供養三寶。何等為三。所謂佛寶法寶僧寶。

        復次。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種波羅蜜障。何等為三。一者。自慳。二者。於行施人心生憎嫉。三者。隨順慳人自破戒。憎嫉持戒者。隨順破戒人。自瞋憎嫉忍辱者。隨順瞋恚人。自懈怠憎嫉精進者。隨順懈怠人。自散亂憎嫉禪定者。隨順散亂人。自無智慧憎嫉智慧者。隨順無智人。汝等諸天子。是名依不放逸住者當得遠離三波羅蜜障。

        復次。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當得三種波羅蜜伴助。何等為三。所謂施增長不求果報迴向菩提。戒增長不求生天迴向菩提。忍辱增長於一切眾生不生害心迴向菩提。精進增長種種善根無有厭足迴向菩提。禪定增長心不散亂迴向菩提。智慧增長常修善業迴向菩提。是名依不放逸住得此波羅蜜三伴助。是故。諸天子。住不放逸增長一切善法。佛所印可。

        復次一切法如虛空。是四正勤。應當觀察。何等為四。所謂諸法無作。未生不善法。為不生故發起精進。法性清淨。已生不善法。為除滅故發起精進。諸法寂靜。未生善法。令得生故發起精進。一切法無處無行。已生善法。住不失故發起精進。天子。是諸菩薩四正勤。佛所印可。

        復次。諸天子。法性平等無生無滅。依此法性無所得故。不作諸惡。順法性故。勤修眾善。如是修者為無所修。復次。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是名正勤。

        復次。諸天子。應觀四念處。所謂無身住處。無受住處。無心住處。無法住處。無住處無建立處。是名念處。

        復次。應觀四如意足。一者。身心不懈樂修善法故。二者。為成就一切眾生發起精進斷貪欲故。三者。一切法不可得而證諸佛法故。四者。心如幻化法無所依超過一切取著故。

        復次。應觀五根。一者。信根。決定安住於諸法中為上首故。二者。精進根。遍修諸行成就佛身故。三者。念根。具足諸法心善調柔無忘失故。四者。定根。遠離攀緣不隨昏睡故。五者。慧根。決斷諸法正觀現前不隨他故。何謂諸力。所謂安住如是諸法性中。一切煩惱無能沮壞。是名為力。住是力故便得勝法。如實了知非異非如。說名覺分。若於諸法隨順覺了。由是道故。次第修行通達祕密。於法不動。說名聖道。是故。諸天子。應如是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出過諸行無復障礙。智慧熾然究竟寂靜。云何名為究竟寂靜。謂諸法無起亦無所盡。無所盡故則無所作。無所作故亦非無作無受。無受者無施設。是名究竟寂靜。

        說此法時。一萬二千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菩薩云何修習於道。文殊師利言。天子。若諸菩薩不捨生死。而令眾生入於涅槃。不捨愛取。而拔出眾生令立聖道。是名菩薩修習於道。

        復次。天子。修習道者。善巧安住清淨性空。何以故。菩薩以寂靜心。見一切法自性清淨。為諸眾生樂著諸見。安住隨眠無方便者。演說諸法自性空義。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於自性空中而生見故。是菩薩以無相無願無所作。一切法自性不生。為諸凡夫久習煩惱生滅見者。於此無生令得信樂。而於生滅亦無所動。天子。是名菩薩修習於道。

        復次。天子。應見菩薩去來之道。諸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去來之道。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證菩提而去。如應說法而來。得諸禪解脫而去。現生欲界中來。入於聖道故去。大悲成熟眾生故來。得無生法忍而去。忍受眾生故來。於一切法出離故去。拔出眾生故來。誓願堅固而去。誓願無自性而來。三解脫門而去。故受生而來。菩提道場故去。為安立眾生於菩提故來。天子。是名諸菩薩去來之道。

        說此菩薩道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我等曾聞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為在何處。何等如來於中說法。文殊師利言。天子。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在於上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剎。普賢如來於中說法。諸天子言。我等願欲見彼世界及彼如來。爾時。文殊師利即入光明莊嚴三昧。以三昧力放大光明。過十二恒河沙佛剎。遍照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時。彼菩薩問。此光明從何所來。彼佛告言。善男子。下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剎有世界名娑婆。彼土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在世說法。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入光明莊嚴三昧。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佛剎。是其光明來照此會。彼諸菩薩即白普賢如來。我等願見釋迦牟尼世尊及文殊師利菩薩。時。普賢如來放大光明。照十二恒河沙佛剎至娑婆世界。令彼菩薩分明見此菩薩眾會。時。彼世尊告諸菩薩。誰能往彼娑婆世界。爾時。持法炬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往彼娑婆世界。佛言。今正是時。

        爾時。持法炬菩薩與十億諸菩薩俱。於彼國沒現兜率陀天。放大光明遍照世界。時。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諸天子等。及諸聲聞菩薩大眾。得未曾有。作如是言。此諸菩薩遊戲神通甚為希有。爾時。眾會因此光明。見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及見普賢如來國界莊嚴。於一劫中說不能盡。

        當此文殊師利現神變時。七那由他諸天子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持法炬菩薩白文殊師利言。可共禮覲釋迦如來。時。文殊師利於彼天子應可度者皆悉度已。與持法炬諸菩薩眾及大聲聞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往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持法炬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爾時。世尊告彼諸菩薩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及持法炬正士。神通變化智慧光明。成熟眾生奉事諸佛。一切菩薩不能知其智慧方便深入邊際。汝善男子。應當學此文殊師利及持法炬正士并諸菩薩。所有神通辯才智慧。奉事諸佛成熟眾生。此諸正士無數劫來。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作佛事。若諸眾生入此正士境界。當來不復墮於魔界。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汝善持此法門。不斷三寶種故。爾時。持法炬菩薩摩訶薩從此會起。與其眷屬還本佛剎。

        佛說此經已。善德天子長老阿難。一切世間天龍乾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善德天子會〉与同為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為同經異譯。

世傳的《寶積經》,在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与卷102〈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一〉之間,缺了三十五會。由菩提流志補譯〈善德天子會〉為三十五會,付於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之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卷102至105〈善住意天子會〉    卷106     〈阿闍世王子會〉    

卷107-108〈大乘方便會〉           卷109-110〈賢護長者會〉    

卷111〈淨信童女會〉〈彌勒菩薩問八法會〉〈彌勒菩薩所問會〉    

卷112〈普明菩薩會〉                  卷113-114〈寶梁聚會〉    

卷115〈無盡慧菩薩會〉              卷116〈文殊師利說般若會〉    

卷117-118〈寶髻菩薩會〉            卷119〈勝鬘夫人會〉    

卷120〈廣博仙人會〉

*   *   *   *   *   *   *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

──隋達摩笈多譯──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一

        〈緣起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內。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皆是大德具足神通。諸大聲聞而為上首。

  爾時。復有四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辯聚王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丈夫菩薩。須彌頂菩薩。須彌幢菩薩。不可動菩薩。善思義菩薩。善思義意菩薩。善思惟菩薩。思心菩薩。勇意菩薩。善思菩薩。寶髻菩薩。山相擊王菩薩。寶手菩薩。寶意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度眾生菩薩。上精進菩薩。如言行菩薩。上願菩薩。燈手菩薩。心平等菩薩。除惡道菩薩。除諸憂暗菩薩。不捨重擔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金剛步菩薩。無邊步菩薩。無量步菩薩。不動行步菩薩。虛空藏菩薩。勝意菩薩。益意菩薩。增上意菩薩。成行菩薩。持地菩薩。月光菩薩。月幢菩薩。光德菩薩。明照菩薩。勇步菩薩。師子奮迅吼音菩薩。無礙辯菩薩。相應辯菩薩。捷疾辯菩薩。最勝菩薩。翳日月光菩薩。無攀緣菩薩。無著意菩薩。常笑菩薩。喜根菩薩。除諸障蓋菩薩。轉女身菩薩。摩尼珠菩薩。燈明菩薩。毘盧遮那菩薩。火焰菩薩。眾勝王菩薩。深說者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爾時。復有四天大王。忉利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與六萬諸天眾俱。復有善住意天子。善德天子。大自在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與三萬諸天眾俱。於菩薩道皆已久住。復有二萬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須彌阿修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亦皆已住於菩薩道。復有六萬諸大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勝月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亦皆已住於菩薩道。并餘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億百千眾。乃至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大眾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以如是等無量百千大眾圍遶。於說法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於己室入彼無諍除心三昧寂然不動。於是。文殊師利一心安詳從三昧起。應時。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六種振動。

        時。文殊師利起三昧已。作如是念。彼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乃有一佛如來應供正遍覺出興於世。如優曇花希復現耳。如是諸如來應供正遍覺。世間希有。出現甚難。所可說法。盡諸有生寂滅涅槃不可思量。無有分別甚深無譬。難解難知。然以諸佛不出世故。不可得聞。以不聞故。諸眾生苦難可窮盡。我今應當詣於如來正遍覺所諮問是義。問斯義故。令諸眾生成就善根。亦令一切行菩薩者。於彼甚深不可思議諸佛法中無復疑惑。皆得成滿佛菩提事。然此娑婆世界諸眾生等多有貪欲。具足瞋恚成就愚癡。斷除白法頑鈍誑詐。無有慚愧我慢貢高。遠離諸佛違背法僧。令彼眾生得聞如是甚深妙法獲淨智眼。

  爾時。文殊師利復作是念。我今應當大集十方諸菩薩眾。令皆得聞如來所說是妙法門。證深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如是念已。即入普光無垢莊嚴三昧。入此三昧已。放大光明照於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普皆柔和潤澤清淨。明朗無垢微妙難稱。而此光明遍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其間所有一切暗冥幽隱之處。山崖樹林大小諸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及餘黑山須彌山大須彌山。如是一切光明。朗徹無有障礙。

  爾時。十方恒河沙世界所有諸佛現說法者。彼諸弟子各請其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乃有如是大瑞光明現於世間。世尊。我從昔來。初未聞見如是光明如是清淨如是微妙。世尊。此何光明。而令我等大喜遍身心得清淨。亦令眾生無復貪欲瞋恚愚癡。煩惱眾惡一切不行。世尊。今此光明誰之所作。誰所加持而來現此。彼諸侍者如是請已。彼諸世尊默然無報。當爾之時。十方世界一切所有諸種音聲。所謂若天聲若龍聲。若夜叉聲若乾闥婆聲。若阿修羅聲若迦樓羅聲。若緊那羅聲若摩睺羅伽聲。若人聲若非人聲。若象馬聲若諸獸聲。如是等聲咸皆止息。若風聲若火聲若水聲。若大海波聲。若音樂聲若歌讚聲。當爾之時。如是諸聲以佛力故。亦皆止息一切寂然。

        時。彼十方諸佛侍者復請彼佛言。世尊。惟願大慈憐愍一切諸天人故。安樂一切諸天人故。利益一切諸天人故。為我宣說。如是光明所從來處而能普照諸佛國土。

        爾時。十方諸佛即以十方恒河沙數世界。所有一切諸如來聲悉同梵音。如一如來口業所說。其所說事亦無差殊。用是妙聲各皆報告己之侍者。當彼諸佛出聲告時。一切佛剎悉皆振動。百千樂音一時皆作。乃至一切天人阿修羅。所有音樂不鼓自鳴。又。彼樂音眾聲之中出諸法音。所謂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無相聲無願聲。離欲聲解脫聲。法界聲如如聲實際聲。檀波羅蜜聲尸波羅蜜聲羼提波羅蜜聲毘梨耶波羅蜜聲禪波羅蜜聲般若波羅蜜聲。大慈聲大悲聲。大喜聲大捨聲。和合聲利益聲出離聲。出如是等種種百千諸法之聲。又。彼種種諸聲出時。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眾生。皆得住於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成就辟支佛者成聲聞者。乃至得成大梵天王天帝釋轉輪王等。

  爾時。十方諸佛世尊咸各告其侍者弟子言。諸善男子。汝今不應請問是事。何以故。此光明因緣。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非其境界。我若說者。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皆即迷沒。是故。不應請問斯事。諸佛如來若說如是光明因緣。乃是能生成就不可思議諸勝善根。亦緣如是不思議諸勝善根而得出生。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度等行。如是諸行即是光明之所出生。亦為光明之所成就。是故。我等諸佛如來。若於一劫若減一劫。讚說如是光明功德終不能盡。又以如是慈悲喜捨諸善根力共相熏修。令此光明能生歡喜。

        時。彼十方諸佛侍者。各自殷勤再三啟請白言。惟願世尊憐愍一切諸天人故。安樂一切諸天人故。利益一切諸天人故。成熟菩薩諸善根故。為我等說光明因緣。彼諸菩薩如是請已。於是。十方諸佛世尊復各告其侍者弟子言。諸善男子。汝宜諦聽。吾為汝說。諸侍者言。唯然。世尊。願樂聽聞。

        爾時。彼佛各各告其侍者言。善男子。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五濁世。彼土眾生多有貪欲瞋恚愚癡眾惱所迫。彼諸眾生無有恭敬。不識慚恥都無羞愧。所為行業多諸不善。能於如是濁惡世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今現在處眾說法。善男子。彼世界中釋迦如來有一大弟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有大功德。具足智慧精進勇猛。有大威神。能令菩薩咸得歡喜故。能令菩薩具足修行故。令諸菩薩增長威力故。令諸菩薩發勤勇猛故。能善分別一切法句故。能達無礙智慧彼岸故。能具足得無礙辯才故。又於諸陀羅尼得自在故。已具成滿一切菩薩不思議功德故。令彼菩薩將欲請問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甚深法門。為諸菩薩善根成就故。為行菩薩乘人。得滿足彼不思議諸佛法故。善男子。又彼文殊師利放斯光明。欲令十方世界無量阿僧祇諸菩薩眾大集故。令彼諸菩薩得勝法故。以是因緣。彼文殊師利放大光明照諸佛土。

        爾時。十方世界諸佛侍者。復各請問彼諸佛言。世尊。彼文殊師利住何三昧放此光明。爾時。十方諸佛咸各告其侍者弟子言。諸善男子。彼文殊師利入普明無垢莊嚴三昧故。放斯光明。侍者菩薩復白諸佛言。世尊。我初未見如是光明。如是清淨如是能令身心歡喜。諸佛復告諸菩薩曰。彼將不欲教諸菩薩起修行耶。彼將不欲大集諸菩薩眾耶。彼將不欲集諸菩薩宣說如斯妙經典耶。

  爾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世界中有無量阿僧祇諸菩薩眾。各自詣彼諸世尊所。頂禮佛足。禮已即復請白彼諸佛言。世尊。誰有是光誰有斯德。我等昔來未曾見聞。忽現是光照諸世界。時。彼諸佛復告彼諸菩薩眾曰。諸善男子。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今現說法。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具大威德。其為大集一切菩薩摩訶薩眾故。放斯光明。時。彼諸菩薩復白彼諸佛言。世尊。我等今者願詣娑婆世界。意欲奉見釋迦如來。禮拜恭敬故。供養承事故。請問義理故。并欲見彼文殊師利及餘菩薩摩訶薩故。彼諸世尊即便告彼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欲往隨意。汝應知時。

  爾時。十方無量阿僧祇不思議不可計不可稱不可量億那由他百千頻婆羅菩薩摩訶薩。各禮佛足已。猶如壯士屈伸臂頃。各於彼世界沒而來現此娑婆國土。

        是時。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眾。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其間或有能雨眾香。所謂塗香末香及以香鬘。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或有菩薩雨諸妙花。所謂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瞻波迦花波吒利花。陀奴迦利花阿他目多迦花。蘇摩那花婆利師迦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盧沙花摩訶波盧沙花。旃陀羅花摩訶旃陀羅花。微妙旃陀羅花斫迦羅花。摩訶斫迦羅花最妙斫迦羅花。雨如是等種種花鬘。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或有菩薩摩訶薩能出百千上妙諸音。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復有菩薩摩訶薩。能以一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歌讚佛德。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以如是等種種莊嚴。咸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

        時。彼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眾。大集於此娑婆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地獄畜生餓鬼。若閻魔界悉皆寂然身心安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遠離眾毒嫉妬諂誑我慢熱惱。一切眾生皆起慈心。具足歡喜。何以故。以彼十方諸大菩薩威神力故。其事若是。

        爾時。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大菩薩摩訶薩等。咸集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到佛所已。頭面禮敬右遶三匝。住於虛空。即入菩薩隱身三昧。入三昧已。隨意所生無量百千種種妙色大蓮花座。結加而坐。悉皆隱身令不復現。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見彼殊特希有瑞相大神通事。復見彼眾大雨花香。亦見彼作無量樂音。又復見彼放大光明。又亦見此三千世界諸四天下皆雨妙花積至于膝。又復見彼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乃至所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切皆悉具足成就金色相身。於是。尊者摩訶迦葉從座而起正持威儀。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曰。


     歡喜常與一切樂  圓滿無垢清淨顏 

     十力雄猛諸大人  具足金剛百福相 

     遊於三界人天間  一切無能如佛者 

     不可思議難測度  惟願除斷我疑心 

     過那由他百千劫  常行布施攝世間 

     遠離執著無所依  淨持禁戒無倫比 

     具足修忍超世間  一切力中十力最 

     功德備滿無過者  唯願永絕我疑心 

     過百千劫修眾行  以見眾生受諸苦 

     勇猛精進終無疲  常生歡喜無有量 

     頭目髓腦持與人  棄捨男女及妻妾 

     厭離國城及眾具  唯願除解我疑網 

     世尊往昔行施時  象馬輦輿不可數 

     過那由他上衣服  常以歡喜惠世間 

     世尊常以先心施  如是雜物及眾珍 

     飲食湯藥并田宅  是故今日我諮問 

     往昔割身及耳鼻  內心無垢不生瞋 

     若他詰問如法言  猶能巧說忍辱力 

     以能通達深空法  心意微妙難稱量 

     能施他樂功德人  是故今我問無垢 

     諸漏久盡患悉除  深見眾生沒諸苦 

     黑暗所覆愚癡者  生於垢濁及我人 

     憐愍諸有起慈心  過百千劫勤修行 

     開發正覺菩提岸  唯願除斷我今疑 

     善能出入神通門  隱顯自在巧行住 

     證得無我破我相  毀壞諸法亦非空 

     佛於世中無染著  真實正行及正思 

     微妙寂滅離諸垢  唯願為我決此疑 

     世尊昔日修行時  施戒忍進無暫廢 

     禪定智慧亦常修  利益群生無有比 

     諸功德聚難思量  深大如海無窮盡 

     善能往來亦善住  唯願為我作歸依 

     往昔無垢修大慈  怖鴿歸投救不捨 

     剜身割股血滂流  稱肉與鷹而代之 

     全身上秤謂敵彼  而鴿尚重身猶輕 

     大明善巧以行慈  唯願為我決疑惑 

     須彌動搖眾星落  諸天宮殿盡破亡 

     四大海水一朝枯  阿修羅宮處天上 

     假使日輪墜於地  明月處空忽瞑冥 

     諸佛正覺兩足尊  所言真誠無有二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說偈讚已。復白佛言。大德世尊。何因緣故世間有是微妙光明。復何因緣。忽現如是未曾有瑞眾相明了。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言。迦葉。汝今不應諮問是事。何以故。如是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我說是光明義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入迷沒處。是故。汝今不應問也。

        時。大迦葉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大慈。憐愍一切諸天人故。利益一切諸天人故。安樂一切諸天人故。說此光明甚深因緣。令我開解。爾時。世尊。告迦葉言。汝宜諦聽。善思念之。吾為汝說。大迦葉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唯垂敷演。

        時。佛復告大迦葉言。迦葉。今我文殊師利入彼普明無垢莊嚴三昧。三昧力故放斯光明。遍照十方過恒沙等諸佛國土。為大集彼無量無邊不可數不可量阿僧祇諸大菩薩摩訶薩等。而來至此娑婆世界。彼等皆已頂禮我足。右遶三匝。處在虛空高一多羅樹。皆各於彼大蓮花座結加而坐。

  爾時。尊者大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今有何等菩薩摩訶薩威神德力。而雨如是微妙花香。復出如是百千音樂。不鼓自鳴。佛告大迦葉言。迦葉。是為十方諸菩薩等威神力故而雨如是勝妙花香。乃至於上虛空之中。無量樂音皆自鳴也。迦葉復言。世尊。我於是中乃至不見彼一菩薩。云何世尊更言十方諸菩薩等。迦葉。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終不能見彼諸菩薩摩訶薩眾。何以故。迦葉。是中聲聞辟支佛等於大慈悲非其所住故。若能住是慈悲地中。斯則能為利益他事。則亦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等。若已受正位。終不能行此諸菩薩所行之處。迦葉。斯諸菩薩摩訶薩等一切皆入隱身三昧。是故。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見彼諸菩薩等。唯除諸佛及大菩薩住斯地者乃能見耳。迦葉。初住大乘諸菩薩等尚不能見。何況一切聲聞辟支佛而能得見。若得見者無有是處。

  爾時。大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修何善根獲何功德。而能入是隱身三昧。佛言。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即能獲是隱身三昧。何等為十。一者。志性和柔深住正信。二者。恒不捨離一切眾生。三者。畢竟成滿大慈悲心。四者。覺了一切不著眾相。五者。雖復思求一切佛法。終不妄取。六者。亦不思想一切聲聞辟支佛智。七者。世間所有盡皆能捨。乃至身命尚無悋惜。豈況餘物而不施者。八者。雖行無量生死煩惱。而不染著諸有為行。九者。常修無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不分別諸波羅蜜。十者。常生是心。我當安立一切眾生於菩提已。然後方當坐佛樹下。不取菩提及眾生相。迦葉。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便能獲得隱身三昧。

  爾時。尊者大迦葉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快說斯事。世尊乃能作如是說。世尊。一切聲聞辟支佛尚皆未曾一發是心。我當安置一切眾生於阿羅漢地。況佛法乎。佛言。迦葉。如是如是。是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悉無能入菩薩所行隱身三昧。此三昧名尚自不知。云何能入。若能入者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大迦葉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願見彼諸大菩薩摩訶薩等。所以者何。斯諸大士難可會遇。佛言。迦葉。汝宜且住。當須待我文殊來者。彼諸菩薩當從定出。汝等然後乃見之耳。雖然。迦葉。汝亦得是無量百千諸三昧門。今當攝心求彼菩薩摩訶薩等。為在何處住何威儀作何事業。

        時。大迦葉蒙聖教已。承佛威神及己通力。即入二萬諸三昧門。如是思求彼諸菩薩。今在何所住何威儀為行步耶。而竟不見為住立耶。而亦不見為倚臥耶。而亦不見為端坐耶。而亦不見乃至不知。以何語言作何事業。來何所從去何所至。於是起定前白佛言。甚奇。世尊。甚奇。世尊。我已經歷二萬定門。求諸菩薩竟無所見。世尊。彼諸菩薩摩訶薩等尚未證知薩婆若處。已得如是微妙三昧。何況當證無上菩提。世尊。諸善男子善女人。其有見聞如斯神變。而不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能得如是隱身三昧。菩薩摩訶薩為欲度彼一切眾生被精進鎧。然終不得離是妙定。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中一切聲聞辟支佛尚非境界。況餘眾生。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稱我聲聞人中智慧第一。我今寧可求諸菩薩。今在何所住何威儀作何事業。若得覩見不亦善乎。時。舍利弗如是念已。承佛威神及自力故。即入三萬諸三昧門。周旋觀察彼諸菩薩。今為何所住何威儀。乃至不知如毫釐相。

  爾時。尊者須菩提作如是念。我今亦當求諸菩薩。為何所在住何威儀造作何事。若覩見者不亦善乎。時。須菩提作是念已。承佛威神及自力故。即入四萬諸三昧門。周遍推求彼諸菩薩。為何所在住何威儀。乃至不見行住坐臥從何所來去何所至。然後出定前至佛所。頭面禮足。白言。世尊。世尊記我聲聞人中無諍三昧最為第一。是三昧門我亦已得。如是。世尊。我若入定。正使有人具大神力。能以百億四天下為一大鼓。取須彌山為一大槌。於我定時。令一大人住在我前。執彼大槌撾擊大鼓無暫休廢。乃至經劫如是鼓聲尚不入耳。何況亂心能令我出。若彼鼓聲能為定患。牽我起者永無是處。世尊。我今所得無諍三昧弘普若是。我向經歷四萬三昧。周遍推求彼諸菩薩終不能見。乃至不覩一人暫時往來之相。如是。世尊。有諸菩薩摩訶薩輩。念求如是不思議智。為一一眾生於恒河沙劫。生地獄中備受眾苦。世尊。彼求菩薩道故。雖經眾苦。而不捨離如是甚深不思議智。如是。世尊。若我今日漏心未盡。未得解脫。於諸佛法有所未知者。令我當來常在生死。更不捨離彼不思議大妙乘也。於是。世尊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誠如汝言。汝以信故作如斯說。令汝此身不取涅槃者。以斯善根。於當來世過恒沙劫。汝當得作轉輪聖王。正法治世。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須菩提。今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數類。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甚多。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是諸世界所有眾生。成就智慧如舍利弗。解空第一如須菩提。苦行超倫如大迦葉。即令如是諸大聲聞。共盡知見求彼菩薩。若於一劫若於百劫。若於千劫乃至無量恒河沙劫。亦不能見。若能見者。無有是處。何以故。須菩提。彼諸菩薩凡所為作。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境界。是故。二乘終不能見。

        說此法時。是眾會中八萬四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文殊師利於己住室如是思惟。今此十萬億百千數諸大菩薩皆已集會。吾當復召諸天大眾。咸令雲集。如是可乎。時。文殊師利既思惟已。即以神力。如意化成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妙寶蓮花。大如車輪。純金為莖白銀為葉。勝藏羅網毘瑠璃寶。是諸花中。皆有化佛及諸菩薩結加趺坐蓮花臺上。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德巍巍光明普照。時。彼蓮花上昇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諸梵天乃至有頂。如是略說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欲界天宮色界天宮。彼化蓮花無不遍至。是諸化處及菩薩眾。出大音聲遍告三千大千世界。而說偈言。


     世尊明慧日  希有出世間  譬如憂曇花  難遇復過是 

     釋師子人雄  今者現於世  班宣深妙法  永拔眾苦源 

     諸天雖快樂  誰能保長久  任業還三塗  復受眾苦毒 

     所習諸欲事  貪愛獨增長  三界本無樂  而愚耽著之 

     已獲最上難  所謂諸佛出  愚癡放逸人  焉覺苦不斷 

     汝等當速求  見佛聞正法  若聖涅槃已  雖悔難可追 

     魔網深可怖  汝等為放逸  既被覉羅已  寧有解脫期 

     獨有求佛法  汝為眾生資  汝等但速求  三十二妙相 

        佛能救世間  餘無可依者  世雄甚希有  大慈難思量 

     無量億數劫  所行不可量  集功德智慧  成就釋師子 

     闡揚微妙法  甚深難覺知  何處有眾生  及我人壽命 

     如是破常見  斷已自無餘  放捨一切相  為眾生說此 

     宣明真實際  世間絕心行  唯彼空無相  無願亦無作 

     虛空本無形  不起亦不滅  無來亦無去  智者之所說 

     無盡無所生  本淨無所有  無相貌可見  無思想能說 

     眾生本無生  云何得言死  寂滅無眾生  眾生在何處 

     言音為說法  法不住言音  亦不可文字  世尊如斯說 

     諸處遍推求  不見風水火  地亦無分別  慧眼之所宣 

     色受及與想  行識同虛空  假言彼五陰  其實無積聚 

     眼耳鼻舌身  心意等諸根  雖說本性空  空亦不可得 

     色聲香味觸  及以種種法  斯由分別生  分別體空寂 

     欲界與色界  及彼無色天  皆說如幻化  虛偽不真實 

     如是諸世尊  為眾生說法  欲求出眾苦  速歸大導師 


  彼諸化佛說此偈時。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咸得聞之。有九十六億欲色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萬天子厭離眾欲。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萬行菩薩乘諸天子得無生法忍。

        爾時。彼化如來所可勸召。無量無邊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諸天大眾。於須臾間悉皆雲集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稽首足下右遶三匝退住一面。以天花香。所謂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及諸花鬘末香塗香。奉散世尊及餘供養。復以種種天妙樂音。歌詠稱讚滿彼虛空。

        時。大集眾其數甚多難可稱計。周遍充滿此四天下。無有空地如一杖頭而不遍者。是諸天人具大威德。所散諸花滿四天下。積至于膝。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三

──隋達摩笈多譯──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二〉

        〈開實義品第二〉

  爾時。大集眾中有上首天。所謂善住意天子。善寂天子慚愧天子。與如是等九十六億諸天子俱。一切皆行菩薩之道。咸共往詣文殊師利所。至其門外右遶七匝。遶七匝已。然後雨天曼陀羅花。其所雨花遍覆虛空。高十由旬成花網臺。形如寶塔。時。文殊師利持此花臺供養世尊。供養已。即以神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虛空之中花網遍覆。是花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大明盛。復雨天曼陀羅花。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閑雅安詳從精舍出。更以神力。令所居地自然而有七寶妙座。其座巍巍具足莊嚴。文殊師利斂容整服昇此寶座。

        時。善住意天子見文殊師利昇寶座已。即以頂禮文殊師利足。退住一面。一切諸天亦皆頂禮文殊師利足。

        爾時。文殊師利如是思惟。誰於今日堪任與我在世尊前對揚深法。誰為法器能受如是不思議句。甚難證句無處所句。無所著句無戲論句。不可得句不可說句。甚深句真實句。無礙句不可壞句。空句無相句無願句。如如句實際句。法界句無形貌句。不取句不捨句。佛句法句僧句。智慧滿足句。三界平等句。一切法無所得句。一切法無生句。師子句勇猛句無句句。如斯說已。誰聽者乎。

        於是。文殊師利復更思惟。今此。唯有善住意天子已於過去供養多佛。入深法忍具足辯才。當能與我處世尊前共談實義。

        爾時。文殊師利如是念已。即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汝今已得甚深法忍。又能具足無礙辯才。今當與我詣世尊所。對論如是深妙義乎。時。善住意天子報文殊師利言。大士。我如是說。彼若於我無有語言。不為演說不存諮問。亦無報答。無佛法眾。斷滅三乘。無生死無涅槃。不合不散。不啟不發。不出聲音。除諸文字。如是說者我當共談。

        文殊師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如是說。彼能於我無聽無聞。無讀無誦無受。不持不思不念。不取不捨。不覺不知。不聞我言。不為他說。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本無文字。無心離心無有覺悟。雖假名說其名亦空。

        善住又言。大士。今者且為諸天子說。斯諸天子於大士說樂欲聽聞。文殊師利言。天子。我終不為樂聽者說。又亦不為聞受者說。所以者何。凡有聽受則為取著。云何取著。所謂我著人著。眾生著壽命著士夫著。以取著故便有聽受。如是聽受。當知彼住三種縛中。何謂三縛。一見我縛。二見眾生縛。三見法縛。天子。若無如是三種見縛而聽法者。當知彼住三種淨中。何謂三淨。一不見自身。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二不見說者。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三不見所說。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天子。是則名為三種淨也。天子。若有能作如是聽者。是平等聽非不平等。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作斯說。大士。若有能作如是說者。當知即是不退轉說。文殊師利言。且止。天子。汝今不應妄想分別菩薩退轉。何以故。若使菩薩有退轉者。彼終不能成等正覺。所以者何。是菩提中無退法故。

        善住復言。大士。若如是者。當於何處有斯退轉。文殊師利言。天子。當知從貪欲故有退轉。從瞋恚故有退轉。從愚癡故有退轉。從有愛故有退轉。從無明故有退轉。乃至從十二有分生死所生故有退轉。從因故有退轉。從見故有退轉。從名故有退轉。從色故有退轉。從欲界故有退轉。從色界故有退轉。從無色界故有退轉。從聲聞行故有退轉。從辟支佛行故有退轉。從分別故有退轉。從執著故有退轉。從相故有退轉。從取相故有退轉。從斷見故有退轉。從常見故有退轉。從取故有退轉。從捨故有退轉。從我想故有退轉。從眾生想故有退轉。從壽命想故有退轉。從士夫想故有退轉。從福伽羅想故有退轉。從思想故有退轉。從繫縛故有退轉。從顛倒故有退轉。從我見故有退轉。從我見為根本六十二見故有退轉。從諸蓋故有退轉。從諸陰故有退轉。從諸入故有退轉。從諸界故有退轉。從佛想故有退轉。從法想故有退轉。從僧想故有退轉。如是乃至我當成佛。我當說法我度眾生。我當破魔我得智慧。從是諸想故有退轉。

        如是。天子。若能不分別如來十力。不分別四無所畏。不分別十八不共法。不分別一切根力覺道。不分別諸相好。不分別莊嚴佛國。不分別聲聞。不分別菩薩。乃至不分別一切分別退轉者。是名不退轉。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若如是者。當於何處得不退轉。文殊師利言。天子。當知從通達佛慧故得不退轉。從空故不退轉。從無相故不退轉。從無願故不退轉。從如如故不退轉。從法性故不退轉。從實際故不退轉。從平等故不退轉。善住意言。大士。若如是說。一切諸分別無分別。二俱不異。所以者何。皆從思惟分別生故。是故。得言彼有退轉。

        又問。如是退轉為有法耶為無法乎。文殊師利言。非有非無如是退轉。善住意言。大士。若爾。何處退轉。文殊師利言。若有若無是虛妄取。是顛倒取是不如取。彼則不取亦非不取。以是義故。得言退轉。而彼退法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何以故。若有無中有退轉者。彼即為過。所以者何。若有法退轉則墮常邊。無法退轉則墮斷邊。然世尊說不住常中不住斷中。非斷非常世尊所說。天子。若彼於先不真實想。而彼證知。則名非斷非常。天子。是為菩薩退轉法門。

        說是法時。十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   *   *   *   *   *   *

        〈文殊神變品第三〉

  爾時。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今可俱行詣如來所。奉見頂禮諮受未聞。亦因此時如法問難。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分別取著如來。善住意言。大士。如來何在而言莫著。文殊師利言。即在現前。善住意言。若如是者我何不見。文殊師利言。天子。汝今若能一切不見。是則名為真見如來。善住意言。若現前者。云何誡我莫取如來。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謂今者現前何有。善住意言。有虛空界。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言如來者。即虛空界。何以故。諸法平等如虛空故。是故虛空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虛空。虛空如來無二無別。天子。以是義故。若人欲求見如來者。當作斯觀。如實真際覺了。是中無有一物可分別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復以神力。化作三十二所重閣寶堂。輦軒具足。四面正方四角有柱。周匝欄楯寶網交絡。殊特妙好高顯巍巍。具足莊嚴甚可愛樂。諸堂閣內咸有勝床。眾寶所成天衣覆上。其床各有化菩薩坐。具三十二大人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普現如是莊嚴事已。遂更與彼蓮花化佛。并化菩薩及此寶輦重閣殿堂諸菩薩眾。俱往佛所。繞佛七匝。并亦圍遶比丘眾已。踊在虛空。光明普照眾會道場。四面而住。

        爾時。文殊師利後善住發。忽然在前。先至佛所。善住意天子反更後到。白言大士。吾發在前。更在後至。仁從何路乃至於斯。文殊師利言。天子。假使供養滿恒河沙諸如來等。稽首為禮。終不見吾往來進止。

        爾時。花臺諸化菩薩及寶堂中諸菩薩眾。同聲說偈讚嘆如來。


     已曾供養過恒河  不可思議諸世尊 

     熾然修行求菩提  是故超出天人上 

     光明妙色三界雄  牟尼眾相實奇特 

     為眾宣說甚深法  無有壽命及人我 

     世尊行施持淨戒  忍辱精進具修禪 

     智慧清淨三界表  我禮彼岸最勝尊 

     其有發意求菩提  則受天人妙供養 

     若於深空無疑惑  當紹出世大法王 

     過去諸佛等正覺  現在一切兩足尊 

     常說如是諸法空  本來無相亦無作 

     眾生體性不可得  何有生者及死滅 

     本既無來亦無去  一切諸法如虛空 

     如彼化人觀眾事  雖復示現而無真 

     世尊說法亦如是  斯皆虛誑同幻夢 

     恒沙世界滿中寶  持以布施一切人 

     若能修忍善說空  如是行施超於彼 

     復於恒沙諸劫中  供養諸佛天人上 

     奉獻香花及眾具  為求菩提離世間 

     得聞如是甚深法  無有眾生及命人 

     當知彼得明淨忍  是為供養十方佛 

     於無數劫行布施  衣食象馬及眾珍 

     當知彼非解脫因  以有我人眾生想 

     歸命滅度人中尊  救濟眾生無量數 

     諸法皆空本清淨  如是解脫智莊嚴 

     諸佛出世甚難值  得聞正法生信難 

     人身難得今已獲  善哉佛法汝順行 

     已得蠲除斯八難  永絕迫窄處空閑 

     於諸正法得信行  應當勇猛發精進 

     若聞法已應正思  不可聞聲即取著 

     汝等常行阿蘭若  必當速疾成人雄 

     近善知識及法師  應速遠離諸惡友 

     汝於眾生平等想  慎勿妄起我人心 

     常樂多聞持禁戒  捐棄舍宅坐林間 

     腐藥治病莫詐善  亦恒乞食受糞衣 

     一切有為即無為  等同一相如陽焰 

     若了實際見真如  疾成無上菩提道 

     當觀五陰猶如幻  內外諸入如空舍 

     世尊常說如斯法  法等於彼莫生著 

     貪欲瞋恚性自空  愚癡我慢分別起 

        彼法已滅今亦無  如是知者得成佛

 

  如是。諸化菩薩說是偈時。彼會眾中二萬二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漏盡意解心得解脫。三百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二萬五千諸天子。亦離塵垢法眼清淨。三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振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涌遍涌等遍涌。乃至吼起覺等。亦復如是。

*   *   *   *   *   *   *

        〈破魔品第四〉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此瑞相誰之所為。能令如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振動。又。是寶輦殿堂蓮花座上諸菩薩等。放大光明照斯眾會。演說如是微妙深法。復令如是無量億數諸天子眾皆來集會。復有億數諸菩薩等。亦來集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斯乃文殊師利威神之力。故現如是妙莊嚴事。亦令菩薩諸天雲集。所以者何。舍利弗。是文殊師利與善住意天子。將諸大眾欲來我所。請問如是破散諸魔三昧法門。具足成就不思議甚深佛法故。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因緣故。我觀此眾竟不見彼文殊師利。佛告舍利弗。汝宜且待。今文殊師利已與一切魔王一切魔眾一切魔宮作大衰耗。所為神變極妙莊嚴。將至我所。汝當自見。

        於是。文殊師利即入破散諸魔三昧。三昧力故。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朽故暗冥若將毀壞。其變已現無復威光。令一切魔不樂其所。各自見身。惛耄羸瘠柱杖而行。諸天女輩變成老母。一切眾魔見是事故。心大憂愁身毛皆竪。惶怖思念是何變怪。令吾內外不祥若斯。將無死沒時至。果報離散耶。為是世間將壞劫災事乎。彼諸魔眾如是念時。文殊師利復以神力。即現百億天子住在魔前。告魔眾曰。汝勿憂懼。此非汝災亦非劫盡。所以者何。今此適有住不退轉菩薩大士名文殊師利。有大威神道德超世。即時正入破散諸魔三昧法門。以彼大士三昧威神。其事若此。非有他也。諸化天子說是語時。一切魔王及諸魔眾。聞諸化天說文殊師利大士名號。更增惶恐戰悼不安。一切魔宮皆大震動。時。諸魔王答化天曰。唯願仁慈救我危厄。諸化天子復語魔言。勿怖勿怖。汝等今宜速疾往詣釋迦牟尼佛世尊所。所以者何。彼佛如來有大慈悲。若諸眾生憂恐煎迫。但往歸依。皆蒙安樂除諸憂苦。時。諸化天如是語已。即於其處忽然不現。

        爾時。一切魔王及諸魔眾。聞化天教莫不歡欣。皆共同心。於須臾頃羸弊柱杖。皆來住於釋迦牟尼佛前。同聲白言。大德世尊。願見救護願見救護。免茲變怪困苦大厄。世尊。我等寧受百千萬億諸佛名號。不願聞彼文殊師利一菩薩名。何以故。我即聞是文殊師利菩薩名時。便大驚恐。若喪自身。

  爾時。世尊告諸魔言。波旬。汝今何忽發如是言。所以者何。是文殊大士凡所開導利益眾生。億百千佛昔所未作。今亦不作當亦不作。唯此文殊師利去來現在。常為眾生建斯大事。眾生熟已置解脫中。是故。汝等雖復聞彼百千佛名。不生苦惱亦無驚怖。云何而言。我今忽聞一文殊師利名。皆大驚恐。

        時。彼魔眾白言。世尊。我誠慚恥。此弊老身加以惶懼。發斯言耳。世尊。我等從今歸依正覺。唯願哀愍復我本形。佛告之曰。且待須臾。文殊師利亦既來已。自除汝恥。

        於是。文殊師利從三昧起。遂與無量百千天眾。復與無量百千諸大菩薩摩訶薩等。及無量百千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前後圍遶。復作無量百千微妙樂音。復雨如是無量妙花。所謂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具大莊嚴。有大神通威德無極。俱來佛所。頭面禮敬右遶三匝。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汝入如是破散諸魔三昧耶。文殊師利白言。世尊。唯然已入。佛言。文殊師利。汝從何佛聞是三昧。修經幾時而得成滿。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本未發菩提心時。從佛得聞如是三昧。又問。文殊師利。彼佛世尊名號何等。說是三昧令汝得聞。文殊師利白言。世尊。我憶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曼陀羅花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世時。宣說如是破散諸魔三昧。我於彼時初得聽聞。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三昧云何修得。文殊師利白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二十種法。則能得是破魔三昧。何等二十。所謂一者。訶毀貪欲破壞貪心。二者。訶毀瞋怒破壞瞋心。三者。訶毀愚癡破壞癡心。四者。訶毀嫉妬破壞妬心。五者。訶毀憍慢破壞慢心。六者。訶毀諸蓋破壞蓋心。七者。訶毀熱惱破壞惱心。八者。訶毀想念破壞想心。九者。訶毀諸見破壞見心。十者。呵毀分別破分別心。十一。呵毀取事破壞取心。十二。訶毀執著破壞執心。十三。訶毀諸相破壞相心。十四。訶毀有法破壞有心。十五。呵毀常法破壞常心。十六。訶毀斷法破壞斷心。十七。訶毀諸陰破壞陰心。十八。訶毀諸入破壞入心。十九。訶毀諸界破壞界心。二十。訶毀三界壞三界心。世尊。是為菩薩摩訶薩具二十法。畢竟成就如是三昧。

        世尊。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具足修行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建立心行清淨調柔。二者。心性淳直無諸諂曲。三者。心無攀緣入深法忍。四者。外內所有一切能施。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成就三昧。

        世尊。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畢竟深心。二者。成就實語。三者。常樂空閑。四者。不取諸相。是為菩薩具足四法成就三昧。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常知止足。三者。獨坐思惟。四者。不樂諠猥。是為菩薩具足四法成就三昧。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破壞戒。二者。不缺犯戒。三者。無所依戒。四者。不望報戒。是為菩薩具足四法成就三昧。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捨聲聞心。二者。離緣覺心。三者。住菩薩忍。四者。不捨眾生。是為菩薩具足四法成就三昧。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修空捨我。二者。無相離相。三者。無願除願。四者。捨諸所有。是為菩薩具足四法能得三昧。

        世尊。時。彼曼陀羅花香如來應供正遍覺。說此破散諸魔法門。我從彼佛聞已初修。次復。有佛。號一切寶電蔽日月光如來應供正遍覺。我時於彼具足成就。彼佛世尊說此法門時。彼眾會中十千菩薩。皆得成就此三昧門。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希有。世尊。今此文殊師利乃能久遠成就如是降魔三昧。三昧力故。能令波旬及諸魔眾。髮白老耄形志俱衰一至斯也。佛告舍利弗。於意云何。汝今言此文殊師利。獨是三千大千世界。變此眾魔如斯老耄耶。舍利弗。汝今不應作如是見。所以者何。舍利弗。今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所有諸魔。一切皆悉如是變壞。盡是文殊師利威力所為。

        於是。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汝今當且攝汝神力。令彼眾魔得復本形。爾時。文殊師利受佛教已。告諸魔曰。眾仁者實為厭患此身儀耶。諸魔報曰。唯然。大士。文殊師利言。若如是者。汝今亦當厭患貪欲。勿著三界。諸魔報曰。善哉。大士。敬聞嘉誨豈敢有違。唯願少假威神除此慚苦。文殊師利遂攝神力。令一切魔復彼天形。莊嚴如故。

        爾時。文殊師利告諸魔言。波旬。汝所有眼。何者為眼。何者眼想。如是何處是眼。著是眼相。是眼攀緣。是眼障礙。是眼思。是眼我。是眼依止。是眼喜樂。是眼戲論。是眼我所。是眼護。是眼念。是眼取。是眼捨。是眼分別。是眼思量。是眼成就。是眼生。是眼滅。乃至是眼來去。如是等法。為汝境界魔業障礙。如眼乃至身意亦如是。又如。色乃至觸法。為汝境界魔業障礙。亦復如是。汝等皆應如實了知。復次。波旬。汝所有眼。即為非眼。亦為無眼。為無眼想。無眼著。無眼相。無眼攀緣。無眼障礙。無眼思。無眼我。無眼依止。無眼愛。無眼戲論。無眼我所。無眼護。無眼念。無眼取。無眼捨。無眼分別。無眼思量。無眼決定。無眼生。無眼滅。無眼去。無眼來。如是等法非汝境界。汝於是中不能為主。無法無力。不得自在。亦無取著。如眼乃至身意亦如是。又如。色乃至觸法亦如是。汝等皆應如實了知。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眾中一萬魔王波旬。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萬四千諸魔眷屬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   *   *   *   *   *

        〈菩薩身行品第五〉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等願請文殊師利。令我覩見彼諸菩薩摩訶薩等。所以者何。世尊。斯諸大士難可值遇。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言。汝應當知。今此大眾咸皆渴仰。思願覩見十方所有諸來菩薩摩訶薩身。今正是時。汝應顯現。於是。文殊師利蒙聖教已。即便告彼法輪菩薩。月光菩薩。除魔菩薩。妙音菩薩。離垢菩薩。寂滅菩薩。選擇菩薩。法王吼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言。諸大士。汝等今宜各於宮殿自顯其身。分明現汝本國形狀也。

        文殊師利發斯語已。於是諸菩薩眾從三昧起。各現本身。令諸大眾一切咸見。或有菩薩其身高大若須彌山王。或有菩薩身大八萬四千由旬。或有身大百千由旬。或九十千乃至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千者。或有身大十千由旬。乃至或有五千四千三千二千者。或有身大一千由旬。乃至或有五百四百三百二百者。或有身大一百由旬。乃至或有五十四十三十二十者。或有身大十由旬者。乃至或有五四三二一由旬者。如是乃至或有菩薩。身量大小長短寬狹。如此娑婆世界人身無異。

        當爾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大眾充滿。無有空處如杖頭許。其中所有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一切多是功德巍巍。智慧深遠。具足威力成就神通。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百千諸佛世界。乃至一切大威德天。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小諸王皆悉充滿。

        爾時。文殊師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諮問如來應供正遍覺所有心疑。未審世尊見垂聽不。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供正遍覺。恣汝所問。當為汝釋。決汝所疑。令汝心喜。文殊師利言。唯然。世尊。願為宣說我當聽受。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言菩薩者義何謂也。佛告文殊師利。汝問云何為菩薩。菩薩有何義者。以能覺了一切法故。名為菩薩摩訶薩也。文殊師利。彼一切法菩薩覺者。所謂言說。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覺一切法。所謂覺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覺眼覺耳。乃至覺意。文殊師利。所謂菩薩覺彼眼法本性空故。如是覺已。終不生念我能覺知。如是覺耳乃至覺意。皆本性空。如是覺已。亦不生念我能覺知。菩薩如是覺眼等已。復覺彼色本性自空。如是覺已。亦不分別我能覺知。如是覺聲乃至覺法。皆本性空。亦不分別我能覺知。是為菩薩覺一切法也。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覺彼五陰。所謂菩薩觀見陰體本性自空。如斯覺故觀無相。如斯覺故觀無願。如斯覺故觀無欲。如斯覺故觀寂靜。如斯覺故觀遠離。如斯覺故觀無所有。如斯覺故觀無實。如斯覺故觀無動。如斯覺故觀無生。如斯覺故觀無來。如斯覺故觀無去。如斯覺故觀無真。如斯覺故觀無主。如斯覺故觀無證。如斯覺故觀無知。如斯覺故觀無見。如斯覺故觀無人。如斯覺故觀無想。如斯覺故觀不可說。如斯覺故覺但有名。如斯覺故觀無我。如斯覺故觀分別起。如斯覺故觀從緣生。如斯覺故觀如幻。如斯覺故觀如化。如斯覺故觀如夢。如斯覺故觀如鏡像。如斯覺故觀如聲響。如斯覺故觀如芭蕉。如斯覺故觀不久住。如斯覺故觀不牢固。如斯覺故觀虛妄。如斯覺故觀無物。如斯覺故。是為菩薩覺一切法。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覺貪恚癡。所謂覺彼貪欲因分別起故。覺彼瞋恚因分別起故。覺彼愚癡因分別起故。而亦覺彼分別空無所有。無物無戲論。不可說不可證故。是為菩薩覺一切法。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覺於三界。所謂覺彼欲界無我人故。覺彼色界無所作故。覺無色界空無有故。覺彼三界皆遠離故。是為菩薩覺一切法。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覺眾生行。所謂覺是眾生貪欲行故。覺是眾生瞋恚行故。覺是眾生愚癡行故。覺是眾生等分行故。如是覺已。如是證知。如是為說。如是教化眾生。如是令得解脫。是為菩薩覺一切法。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覺一切眾生。所謂覺一切眾生但有其名。離彼名已無別眾生。是故。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一眾生即一切眾生。如是眾生即非眾生。若能如是無分別者。是為菩薩摩訶薩覺一切法。

        又復。云何覺一切法。能如是覺菩薩道故。是為菩薩摩訶薩覺一切法。

        爾時。世尊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覺眼及與耳  自體常空寂  不言我能覺  是名為菩薩 

        觀鼻及與舌  本性無所有  不分別我覺  是名為菩薩 

     智慧觀察身  亦覺意自然  覺已為他說  是名為菩薩 

     色聲香味觸  意所樂諸塵  覺知本性空  是名為菩薩 

     覺色及受想  諸行與識心  一切斯同幻  是名為菩薩 

     五陰聚如夢  覺彼無一相  不分別我知  是名為菩薩 

     不生亦不出  無作復無言  如是說唯名  彼名亦非物 

     覺貪欲瞋恚  斯由分別起  彼分別無體  畢竟終自空 

     癡亦分別生  分別因緣生  緣此生諸見  諸見不可得 

     覺察三界空  一切無真實  於彼不可動  故名為菩薩 

     欲界不成就  皆緣分別起  色有無色有  一切不牢固 

     眾生之所行  智者悉明了  貪欲與瞋恚  及彼愚癡等 

     一切諸眾生  即彼一眾生  智者無所覺  不念彼眾生 

     諸法之所起  悉因顛倒生  覺彼顛倒者  知顛倒真相 

     智慧甚微妙  不取諸音聲  覺已無所著  故名為菩薩 

     能捨己肉身  終亦無依止  如是覺真實  乃名為菩薩 

        至持戒彼岸  亦不念彼岸  覺戒行法如  無生亦無盡 

     慈心遍眾生  不得眾生相  覺彼眾生際  但以假言宣 

     勇猛大精進  深心厭有為  見三界空虛  證無上等覺 

     常入微妙禪  無著無所依  無住無攀緣  智者定如是 

     能以利智刀  斷除諸見縛  觀察法界性  無割亦無傷 

     若人真覺了  一切法如實  應時利眾生  乃名為菩薩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四

──隋達摩笈多譯──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三〉

        〈破菩薩相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初發心者。以何義故名初發心。佛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等觀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最初發心。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初發心也。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所解佛說義者。若有菩薩貪欲心生是初發心。瞋恚心生是初發心。愚癡心生是初發心。世尊。所說將無謂是為初發心。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大士。若諸菩薩起貪恚癡名初發心者。所有一切具縛凡夫。皆即名為發心菩薩。所以者何。彼諸凡夫從昔至今。常發如是貪恚癡等三毒心故。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汝言一切凡夫從昔已來常能發是三毒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凡夫心力羸劣。不能發起是貪恚癡。唯有諸佛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不退轉地諸菩薩等。乃能發是貪恚癡耳。是故。凡夫不能得發。善住意言。大士。仁今何故作如斯說。令此會眾不識不知陷諸疑網。深可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於意云何。如彼飛鳥往來空中。彼鳥足跡在虛空中。有發行乎無發行也。善住意言。非無發行。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以是義故。我作此說。若有能發貪欲恚癡。唯彼諸佛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乃能發耳。天子當知。無有依處是名為發。無有取著是名為發。既無依處又無取著。是即無句斯謂為發。是無分別句斯謂為發。是不可生句斯謂為發。是不實句斯謂為發。是非物句斯謂為發。是不來句斯謂為發。是不去句斯謂為發。是無生句斯謂為發。是無攀緣句斯謂為發。是無證句斯謂為發。是不諍句斯謂為發。是不思句斯謂為發。是不壞句斯謂為發。是無言句斯謂為發。是不破句斯謂為發。是無字句斯謂為發。是無執句斯謂為發。是無住句斯謂為發。是不取句斯謂為發。是不捨句斯謂為發。是不拔句斯謂為發。天子當知。是為菩薩初發心也。

        天子。發心菩薩若於如是一切諸法。不愛著不思想。不見不知。不聞不識。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則名為真發心也。天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依止如是法界。如是平等。如是實際。如是方便。則彼貪欲瞋恚愚癡等發。又若決能如是依止。則彼眼耳及意等發。則彼色取乃至識取等發。如是則一切諸見發。無明有愛發。乃至十二因緣有分發。五欲眾事發。愛著三界發。我見發我所見發。我見為根本六十二見發。佛想發法想發僧想發。自想發他想發地想發。水想發火想發風想發。空想發識想發。四顛倒發四識住發。五蓋發八邪發。九惱發十惡業道發。天子當知。我今舉要言之。一切分別一切分別處。一切語言一切諸相。一切進趣一切希求。一切取著一切思想。一切意念一切障礙。菩薩皆當發。汝應如實知。天子。以是義故。汝今若能於此諸法。不愛著不思想者。是則名為真實發也。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乃能為諸菩薩。具宣如是初發心義。文殊師利。汝於往昔已曾供養無量無邊過恒沙數諸佛世尊。能說斯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此文殊師利所說菩薩最初發心。及獲無生法忍。先後二事平等無差耶。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舍利弗。昔然燈世尊授我記言。摩那婆。汝於未來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舍利弗。我於彼時。亦不離此心得無生忍。如是。舍利弗。汝當知彼一切菩薩初發心義。如文殊師利所言。無有異也。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皆是初發。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初發皆是不發。其不發者。即是菩薩最初發心。

        說是法時。二萬三千菩薩證無生忍。五千比丘於諸法中漏盡解脫。六十億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尊者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今此文殊師利。乃更為斯能作難作。宣說如是甚深法門。令諸眾生多所利益。文殊師利謂迦葉言。大德迦葉。我實不為難作之事。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作。亦復無有已作今作當作。唯。大迦葉。我於諸法非作不作。其義亦爾。又。大迦葉。我於眾生無有度脫亦無繫縛。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有故。迦葉。云何於世尊前發如是言能作難作。又。大迦葉。我無所作。慎勿言我能作難作。又。大迦葉。我實不作。非獨我不作。如來亦不作。辟支佛亦不作。阿羅漢亦不作。又。大迦葉。有何等人能作難作。若欲正言能作難作。但彼一切嬰兒凡夫如斯說者是名善說。所以者何。如諸如來皆悉無有已得今得當得。乃至一切聲聞辟支佛亦無所得。唯彼凡夫一切皆得。

        時。大迦葉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一切諸佛不得何等。文殊師利言。一切諸佛不得我。不得福伽羅。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不得士夫。不得斷不得常。不得諸陰不得諸入。不得諸界不得諸名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無色界。不得分別不得思惟。不得念處不得因生。不得顛倒不得貪恚癡。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諸法。大德迦葉。如是一切諸法次第不得。亦復不失。不縛不解不取不捨。不近不遠。是故。迦葉。應當覺了如是法門。若諸佛世尊皆不得者。則彼等非法無聞。凡夫一切斯得。是故凡夫能作難作。非諸佛作。非辟支佛作。非阿羅漢作。是乃名為凡夫作也。

        迦葉復問。作何等也。文殊師利言。作斷作常。作染著作依止。作憶念作取捨乃至作彼一切戲論。分別隨順高下等事。是故。大德迦葉。如是諸法。諸佛世尊皆無所作。無有已作今作當作。唯彼凡夫能作難作。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無生忍者。云何名為無生忍也。世尊。復以何義而更名為法無生忍。菩薩云何得斯忍法。佛告文殊師利言。實無有人於生法中得無生忍。所言得者。但有語言名字。何以故。以無生法不可得故。離攀緣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無得無失。是故言得無生法忍。

        復次。文殊師利。彼無生法忍者。所謂一切法無生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來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我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取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捨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所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實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比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染如虛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破壞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斷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垢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淨如是忍故。一切法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相如是忍故。一切法無願如是忍故。一切法離貪恚癡如是忍故。一切法如如如是忍故。一切法法性如是忍故。一切法實際如是忍故。如是一切法。無分別無相應。無憶念無戲論無思惟。無作無力羸劣虛誑。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鏡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是忍故。所可忍者亦無可忍。非法非非法。但以名字說斯法耳。然彼名字亦不可得。本性自離如是言忍。信解樂入。無惑無疑。無驚無怖。無動無沒。遍滿身已正受而行。不得其身亦無住處。文殊師利。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得無生忍。乃至不行一切想故。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所謂忍者。云何為忍。乃至不為境界所壞。故名為忍。

        時。彼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不為境界所壞。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眼。何法壞眼。謂彼善色惡色是能壞眼。如色壞眼彼聲壞耳。乃至法壞意亦如是。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耽好。不分別不思惟。不愛不厭。知本性空。無有念想。不為眾色之所傷敗。乃至意法亦如是。天子。若其六情無著無縛無壞無傷。如是菩薩住於法忍。住法忍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無生不生無漏不漏。無善不善無為不為。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別不思惟。是則名為無生法忍。

        說此法時。有六萬三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起勝行。超越轉增入諸地也。文殊師利言。天子。誰於其間能發勝行。而言諸地有超轉者。善住意言。大士。仁豈不知諸菩薩等所行殊勝彼彼轉增。乃至超越能滿十地乎。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不然。天子。我聞佛說。一切諸法猶如幻化。汝不信耶。善住意言。大士。世尊誠言誰敢不信。文殊師利言。天子。如彼幻人及幻。豈有勝行超越轉入。乃至具足十地耶。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若使幻人及幻能有超行轉入者。則吾等亦當如是超越轉入。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故無轉入。天子。是故。若說諸地有轉入者。即非轉入。我亦不言地有轉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轉入故。是故。法於法中不得轉入。所謂色於受中不得轉入。受於色中不得轉入。想於行中不得轉入。行於想中不得轉入。識於色中不得轉入。色於識中不得轉入。天子。如是乃至於一切法。皆應如是作四句說。

  又。眼不於耳中轉入。耳不於眼中轉入。鼻不於舌中轉入。舌不於鼻中轉入。身不於意中轉入。意不於身中轉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其性各異。行自境界。頑癡無知無有覺識。亦如草木牆壁瓦石。如鏡中像。如幻如化不可證觸。一相無相。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超轉。不出不入無去無來。天子。當知若諸菩薩如是解知彼一切法無超轉者。不復更有諸地分別。亦無入道。無有捨地。亦無退轉。於彼菩提超轉之中。無有失滅。何以故。若人見彼陰界諸入是真實者。彼無超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本淨故。天子。是名菩薩超越道地。

        天子。譬如幻師化作十重輦輿宮閣。即令化人居處其內。天子。於意云何。彼人宮閣有定所不。善住意言。無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見菩薩地有超轉者。其事若此。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一。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言。大士。或時有人至大士所求出家者。大士爾時當云何答。云何為說出家度法。云何授戒及教持戒。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其有人來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不應發出家心。汝若不發出家心者。我當教汝真出家法。所以者何。天子。若求出家。則求欲界。亦求色界。求無色界。復求世間五欲之樂。及求未來果報諸事。若善男子有所求者。彼不證法。不證法故彼則見心。是故。天子。若無所取。彼為證法。以證法故則不見心。不見心故則不出家。不出家故則無出家心。無出家心故彼則不發。以不發故則無有生。以無生故彼則盡苦。以盡苦故則畢竟盡。畢竟盡故彼則無盡。以無盡故則不可盡。不可盡者則是虛空。天子。我時於彼善男子所。作如是教。

        復次。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莫發出家之心。所以者何。彼心無生不可得發。汝莫為異而保此心。復次。天子。若更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不斷除鬚髮。如是汝則真實出家。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世尊說。法無所斷除。善住意復問言。何等不斷亦復不除。文殊師利言。天子。色法不斷亦不除。受想行識不斷亦不除。天子。若復有人作如是念。我除鬚髮乃為出家。當知彼人則住我相。住我相故則不見平等。又。見我故則見眾生。見眾生故則見鬚髮。見鬚髮故生剃除想。天子。彼若不見有我相者。則不見他相。無他相故則無我慢。無我慢故則無吾我。無吾我故則無分別。無分別故則無動搖。無動搖故則無戲論。無戲論故則無取捨。無取捨故無作不作。無斷不斷無離無合。無減無增無集無散。無思無念無說無言。如是則名安住真實。

        善住意言。大士。實義云何。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言實者即是虛空。如是虛空得名為實。無起無盡無減無增。以是故言虛空為實。性空為實如如為實。法界為實實際為實。如是實者則亦不實。何以故。以彼實中不可得故。名為不實。

  爾時。文殊師利語善住意言。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取著彼袈裟衣者。吾則以汝為真出家。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無有取法。凡所宣說不為取著。善住意言。不取何等。文殊師利言。天子。謂不取色若常無常。乃至不取識若常無常。不取眼若常無常。乃至不取意若常無常。不取色乃至不取法。不取貪欲不取瞋恚。不取愚癡不取顛倒。天子。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悉不取而亦不捨。不合不離。天子。若取袈裟。當知彼即大有見相。天子。是故。我說不以取著袈裟。而得清淨及得解脫。所以者何。天子。諸佛世尊大菩提處無有袈裟。

        善住意言。大士。何法是袈裟。文殊師利言。天子。汝問何法為袈裟者。貪欲是袈裟。瞋恚是袈裟。愚癡是袈裟。因是袈裟。諸見是袈裟。名色是袈裟。妄想是袈裟。執著是袈裟。取相是袈裟。語言是袈裟。如是乃至戲論一切諸法。皆是袈裟。若知諸法無善不善。無思無念。是名無袈裟。若無袈裟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無垢濁。若無垢濁則無障礙。無障礙故亦無有作。是謂思量。

        善住意言。大士。所言思量思量者。以何義故名曰思量。文殊師利言。天子。彼思量者。於法平等無有增減。無作不作故言思量。天子。若能於法不作增減。如世尊說。不應復起想念分別。故言思量。

        善住意言。何等名為不作增減。文殊師利言。天子。過於平等。過平等已法不可得。所謂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不可得。彼法非如。無增減作。無吾我作。無有人作。無眾生作。無壽命作。無有斷作。無有常作。無有分別陰入界作。無有分別佛法僧作。亦無有念是持戒作。是破戒作。是煩惱作。是清淨作。是得果作。是須陀洹作。是斯陀含作。是阿那含作。是阿羅漢作。是辟支佛作。乃至此是空作。是無相作。是無願作。是明解脫作。是離欲作。如是。天子。此皆為彼無聞凡夫。思量分別說斯法耳。汝應當知。此是最下癡人。求欲得法妄想取著。是故。如來為斷彼著。而演說是思量分別作不作事。

  於是。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大士。快說如是甚深法門。爾時。世尊亦復讚可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乃能作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言。天子。若復有人來詣我所求出家者。我當教彼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受具戒。如是則名真出家也。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是語。文殊師利言。天子。如世尊說。唯有二種受具戒法。何等為二。一受正平等戒。二受邪不等戒。是中何者邪不等戒。謂墮我見墮人見墮眾生見。墮壽命見墮士夫見。墮斷見墮常見。墮邪見墮憍慢。墮貪欲墮瞋恚墮愚癡。墮欲界墮色界墮無色界。墮取著分別。天子。是為略說。墮於一切不善法中。墮逐惡知識。妄取一切法。墮不知出要解脫之處。天子。當知是名受邪不等戒也。天子。是處何者是受正平等戒。謂空是平等。無相是平等。無願是平等。天子。若能如是入三解脫門。如實覺知。不分別不思念。於一切法無有退轉。天子。是名受正平等戒也。

        復次。天子。若貪欲發。若瞋恚發。若愚癡發。若愛無明發。我見發。我見為根本。六十二見發。三邪行發。四顛倒發。乃至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等發。故名受正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種子草木樹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長。其地平等無心念作。如是。天子。若佛法中正受戒故。具足成就。天子。譬如一切草木種子。依大地住而得增長。天子。當應如是具受正戒。所以者何。住於戒故道法增長。如彼種子戒亦復然。又。如種子增長得名成就。如是住於戒故。所有一切助菩提分法。出生增長得名成就。天子。是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一切聲聞受正戒也。所謂入彼三解脫門一切戲論語言滅處。天子。當知若能如是受具戒者。是名受正非不正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今更於如是出家如是受具。如是教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則為真實持也。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諸法悉無所取。故無可持。云何此戒而獨有持。天子。戒若可持則持三界。天子。於汝意者以何為戒。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善住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是現前。何處有是身業可作。如是過去未來亦無有作。彼皆無作。無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及頗梨色耶。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名何等云何而說。善住意言。彼名無為實不可說。如是乃至意作亦然。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者可作有為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斯說。彼若不持名真持戒。天子。若言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者。為學實際。當如是知。無所持故言增上戒學。無所知故言增上心學。無所見故言增上慧學。如是心不分別故。不憶念故。不生殊異故。名最上心學。如心學戒慧亦爾。

        天子。若不得心則不念戒。若不念戒則不思慧。若不思慧則無復起一切疑惑。既無疑惑則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則名為真持戒也。天子。當知彼持戒者則無所欲。無所欲故則無退還。無退還故彼則清淨。彼清淨故則得解脫。彼解脫故則得精進。彼精進故則無有漏。彼無漏故則住正行。住正行故則無像貌。無像貌故即是虛空。何以故。以彼虛空無形相故。是故。天子。若有人能如是學者。則為不學。彼無學故則為真學。於何處學謂無處學。云何無處。謂空平等。天子。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則名為真住戒學。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供養眾具。而能於中不起分別不念報恩。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財物三事故。是為報恩。又。若見彼是為報恩。若思惟彼是為報恩。若分別彼是為報恩。天子。若不見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別彼者。有何可報。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如是報故。天子。彼若取若見。若思惟若分別及念報者。是謂凡夫。非阿羅漢。所以者何。是諸凡夫於一切時常行取著。思量分別此受彼與。彼垢此淨。以是分別故有報恩。云何報恩。謂諸凡夫於生死有取後生身。是故。於彼欲行報恩。天子。諸阿羅漢不受後有。畢竟不見。不思量不分別。無有此彼。更不受身。當於何處而報恩也。天子。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何謂三淨。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受者。三。不見財物即無施事。天子。如是三淨則畢竟淨。如斯淨已復何用報。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一切眾具。不分別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是真出家是淨持戒。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戒已。當復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行阿蘭拏不在聚落。不處近不住遠。不獨坐不眾居。不多言不杜默。不乞食不受請。不事糞掃衣不受他衣鉢。不多貪不少欲。不多求不知足。不樹下不露地。不服腐爛藥不受肉與蘇。善男子。汝若能於一切頭陀不起分別。如是行者。則名具足行頭陀也。何以故。若以憶念分別行者。即是我慢心見諸相。天子。若如是行則如是念。我受糞掃衣我行乞食。我住樹下我坐露地。我行阿蘭拏我服腐爛藥。我少欲我知足。我行頭陀。天子。若正行者不生如是念。所以者何。為彼無有一切分別故。彼於爾時尚不見我。況當計有頭陀功德。若見有者無有是處。

        天子。是故。若有如是行頭陀。不憶念不分別。我則說為真頭陀也。何以故。天子。若斯人者拂去貪欲。拂去瞋恚拂去愚癡。拂去三界拂去五陰。拂去十二入拂去十八界。如是我說為真頭陀。何以故。以彼頭陀不取不捨不思不念。不修不行。非法非非法。是故我說真頭陀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行已。當復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觀四聖諦。不修四念處不修四正勤。不修四如意足。不修五根不修五力。不修七覺分不修八聖道。不修三十七助菩提法。莫證三解脫門。何以故。天子。彼聖諦者入無生相。不可念知不可修證。所以者何。彼無生中云何言證。天子。是故。我言夫念處者。非念非思。一切諸法故言念處。

        天子。若比丘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故言。比丘不住四念處。思修四念處。云何思修如彼。不思不修故言思修。如是次第乃至三十七種助菩提法。應如是知。

        天子。若彼禪行比丘。於一切法悉無所得。無所得故不思念不分別。不修不證。何以故。天子。彼諸法但有名。如三十七助菩提法。彼雖有名而不可得。唯以分別因緣故生一相無相。以如是名故如是說。其說亦無。故彼雖復名字證知。終不可得。是則名為如實覺知三十七種助菩提法。

        時。彼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所言禪行比丘。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

  爾時。彼會大眾。多有無量百千眾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師利所說如是。云何得與聖說相應。所以者何。世尊恒說。若人能入三解脫門名為涅槃。又。如佛說。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便證涅槃。然而今者。文殊師利更如是說不應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脫門。將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師利知諸比丘及以眾會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汝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證離欲法。且當證法時。豈不見四諦耶。舍利弗言。不也。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曰。不也。豈不入三解脫門耶。曰。不也。大士。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修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若是空者。有何可證。

        說此法時。眾中有三萬比丘於法漏盡心得解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五

──隋達摩笈多譯──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四〉

        〈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二〉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大士。仁今真是聰辯利智。快說如斯甚深空忍。文殊師利言。天子。我非如是聰辯利智。夫利智者。則是一切嬰兒凡夫。何以故。天子。一切凡夫是名利智。何等利智。所謂地獄利智。畜生利智。餓鬼利智。閻摩利智。乃至三界一切利智。如是取著相應得言利智。所以者何。不知生死煩惱先際故。天子。是故。彼諸凡夫著貪欲利。著瞋恚利。著愚癡利。乃至與彼諸見名色取著相應故。言利智。非謂諸佛世尊及聲聞緣覺得忍菩薩。有斯利智。是乃名為一切凡夫取相利智也。

        於是。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今所說欲顯智耶。文殊師利言。不也。善住意言。欲隨行耶。文殊師利言。不也。善住意言。欲隨句耶。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我由字句。善住意言。大士。仁今何故如斯說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若諸菩薩於一字一句初不移動。然彼字句義門處所。近遠淺深皆如實知。謂知空處。知無相處。知無願處。知遠離處。知無所有處。知無生處。知如如處。而於其間無受無作。無解無知。是故。得言唯字句耳。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已得陀羅尼故。乃能如是分別說也。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實不得彼陀羅尼。何以故。世尊。若有得是陀羅尼者。斯則名為愚癡凡夫。非佛世尊及諸菩薩得陀羅尼。所以者何。世尊。彼諸凡夫癡眾生等。有取著故得陀羅尼。取著何等。所謂取著我故得陀羅尼。取著人故得陀羅尼。取著壽命故得陀羅尼。取著丈夫故得陀羅尼。取著斷滅故得陀羅尼。取著常恒故得陀羅尼。取著貪欲故得陀羅尼。取著瞋恚故得陀羅尼。取著愚癡故得陀羅尼。取著無明故得陀羅尼。取著有愛故得陀羅尼。取著身見故得陀羅尼。取著五陰故得陀羅尼。取著十二入故得陀羅尼。取著十八界故得陀羅尼。取著憶念故得陀羅尼。取著分別故得陀羅尼。取著六十二見故得陀羅尼。如是乃至取著一切諸行故得陀羅尼。是故凡夫得陀羅尼。所以者何。若法為彼愚癡取著。是則凡夫所得。非謂佛得。非聲聞得。非辟支佛得。非菩薩得。以是義故。唯彼凡夫得陀羅尼。何以故。彼諸凡夫以愚癡故言有取得。非佛世尊及菩薩等。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若不得陀羅尼者。將無墮彼頑鈍位乎。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我真頑鈍。何以故。夫頑鈍者謂無所知。我所行處不可知故。是故。一切諸佛世尊及諸聲聞緣覺菩薩。皆墮頑鈍。非諸凡夫。所以者何。一切凡夫在於數中。諸餘智人盡入頑鈍。如須陀洹障礙行故。貪欲心行尚墮數中。何況愚癡諸凡夫等而非數也。天子。是故。得言我為頑鈍。我實不得彼陀羅尼。何以故。乃至一法我無所得故。

說是法時。彼大眾中有五百比丘。聞此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恐怖起誹謗心。發惡心已棄捨而去。即自見身墮大地獄。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今且住。勿說如此甚深經典。所以者何。今此會中五百比丘聞此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怖畏起誹謗心。即自見身已處地獄。文殊師利語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今不當妄起分別。何以故。乃至無有一法墮地獄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所生故。汝今云何忽發斯言。令我休止勿宣是法。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止我見。依止人見。依眾生見。依壽者見。依諸見已。雖復供養恒沙如來應供正遍覺及比丘僧。一切眾具隨須奉給。如是供養盡其形壽無有休廢。若復有人聞我所說甚深法門。一切世間所不能信。謂空無相無願無作。寬大寂靜。無生無滅。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常苦無我。如是諸法。聞已誹謗墮於地獄。然。舍利弗。即此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甚深法已。雖墮地獄。從地獄出速得涅槃。若善男子善女人。雖復供養恒沙數如來應供正遍覺。以取著我不聞如是甚深經法。終不解脫速證涅槃。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誠如汝言。若有得聞如是甚深微妙經典。與值佛出世等無有異。何以故。若有欲證須陀洹果。要由此經。欲證斯陀含欲證阿那含及阿羅漢。要聞此經。所以者何。以不著我乃能證法。證此法時無有所見。無所得故。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汝當知。此五百比丘雖墮地獄。後從獄出速證涅槃。非彼愚癡凡夫之人。沒於見得墮墜疑心。供養如來能得解脫。舍利弗。是諸比丘還復因此乃至解脫速得涅槃。非是餘人能速解脫。所以者何。以不聞此深法門故。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甚深法門。一經於耳。雖不信受。墮於地獄然速解脫。其有墮見入地獄者未能解脫。

*   *   *   *   *   *   *

        〈破凡夫相品第八〉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今許我修梵行乎。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汝今若能不念作求。不思進趣。如是吾將許汝梵行。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如斯說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為作可名梵行。若無為作何名梵行。又復。天子。若有見得可名梵行。若無見得何名梵行。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寧當無梵行耶。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我無梵行。所以者何。夫梵行者則非梵行。非梵行故我名梵行。

        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大士。仁以具足樂說辯才。能作如是無障礙說。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吾具足無礙辯者。即成障礙。何以故。凡是取著我及我所皆由分別。一切分別無非障礙故。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汝今若能斷除一切眾生命根。然不執刀不持杖。不把棓不捉塊而行事者。吾當同汝修於梵行。善住意言。大士。復以何義如斯說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言眾生者於意云何。善住意言。大士。我言眾生。眾生者乃至一切但有名字。皆想取故。文殊師利言。天子。是故。我言汝今當須殺害我想。殺害人想。殺眾生想。殺壽命想。乃至滅除名字等想。如斯殺也。善住意言。大士。當以何殺具而行殺乎。文殊師利言。天子。吾常用彼利智慧刀而行殺害。當行殺時。彼利智刀應如是執。當如是害。然亦無有執持之想及以害想。天子。以是義故。汝當善知殺害我想及眾生想。是名真殺一切眾生。如是吾當許汝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復語汝。汝若修行十惡業道。復能成就黑濁垢法。放損一切十善業道。破壞離散清白法者。我當共汝修於梵行。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所有一切染濁清白皆悉平等。彼平等者。我得如此同汝梵行。天子。於意云何。汝以何法為染濁平等。善住意言。以不貪不作不退不墮。是謂染濁平等。文殊師利言。天子。復以何法為白淨平等。善住意言。以如法性及與實際三解脫門。是謂白淨平等。文殊師利言。天子。吾即令汝真法界中具足修行周旋往返。其事可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作斯說。染濁清白一切等者。然後方可共修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汝今若能取應死人。手執利刀斬其頭者。吾當許汝如是梵行。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復作此說。文殊師利言。天子。可殺者誰。何者是頭。誰能行殺。天子。汝今當知。須殺貪欲。須殺瞋恚。須殺愚癡。如是乃至我慢嫉妬欺誑諂曲。執著取相及受想等。天子。是為可殺。天子。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覺知。方便散除還令寂靜。云何散除。應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受。不捨不受則名離欲寂滅涅槃。如是乃至一切受心亦如是說。天子。當知如是殺法。即殺即生。是故。得言彼行殺時先斬其頭。是為真殺。以是義故我如此說。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汝今若能違背諸佛。毀謗法僧。吾將同汝如是梵行。善住意言。大士。仁今何故復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汝意者以何為佛。善住意言。大士。如如法界我言是佛。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如如法界可染著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汝今若能毀謗諸佛。吾將同汝如是梵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汝意者以何為法。善住意言。大士。離欲寂靜我名為法。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寂靜法可染著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以此義故我如是說。汝今若能誹謗正法。吾將同汝如是梵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汝意者以何為僧。善住意言。大士。無為法者是名聖僧。如世尊說。一切聖人以無為得名。故無為法名聲聞僧。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是無為法可執著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以此義故我如是說。汝今若能破壞聖僧。吾將同汝如是梵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人見佛彼則著佛。若人見法彼則著法。若人見僧彼為著僧。何以故。以佛法僧非可得故。天子。若人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者。彼為不背佛不謗法不破僧。何以故。以其不得佛法僧故。天子。若人愛佛愛法愛僧。彼為染著佛法及僧。天子。當知若人不著佛法僧者。是則名為離欲寂滅。天子。以此義故我如是說。汝今若能於佛法僧不染著者。我則同汝如是梵行。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希有希有。今日乃能宣說如是甚深義處。我於大士以何報恩。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善住意言。大士。我今云何得不報也。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所以者何。天子。汝能如是不報恩者。即為報也。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寧可無報恩乎。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報恩亦非不報。善住意言。大士。仁以何義更作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凡愚之人造種種法。起種種見。行種種行。以作如是種種見行。是故。念言我當報恩。天子。此非正行善男子也。其有正行善男子者。乃至無有少作。或作不作。彼終不言我念報恩。又復。天子。不報恩者。如佛世尊宣說平等。謂一切法悉無所作。無有作處皆入平等。無有轉還亦無超越。非自非他無作不作。是故。我為無報恩也。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住何處作如是說。住忍說乎。住法說也。文殊師利言。天子。我所住者非忍非法。善住意言。大士。實住何處故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我無所住。如化人身。我如是住。善住意言。大士。彼化人者復依何住。文殊師利言。天子。如如如住。化如是住。天子。若如是者。汝云何言住在何處。為忍為法。如斯問也。天子。是故。我所言忍。但有其名名無住處。法亦如是無有住處。無有動轉亦無分別。天子。當知一切諸法悉無住處。而言住者。是謂如來為諸眾生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如佛所說。如來住彼如如法中。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住於如如初不移動。如眾生如即如來如。如來如即眾生如。眾生如來無二無別。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所言沙門那。沙門那者義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天子。若非沙門非婆羅門。是則名為真沙門也。所以者何。以彼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無色界。是故。我言真沙門也。天子。若眼不漏耳不漏。鼻不漏舌不漏。身不漏意不漏者。我復說為真沙門也。天子。若不依止說。不依止證不依止處者。我復說為真沙門也。天子。若無去處無來處無傷無瘡者。我復說為真沙門也。天子。是以彼句非沙門非婆羅門。我乃說為真沙門也。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大士。實未曾有。仁者志若金剛。其所宣說無有章句亦無處所。心咸了達無所遺餘。文殊師利言。天子。我心不剛。所以者何。吾自放意心安柔忍。是故不剛。善住意言。大士。是義云何。文殊師利言。天子。吾以恣心入聲聞地處緣覺境。是謂放心。吾又恣心入諸塵勞生死之內。而亦不惡貪恚癡等煩惱過患。是謂放心。

        時。善住意天子復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希有。大士。仁由過去久供諸佛殖眾德本。故能宣說妙若斯也。文殊師利言。天子。吾無供佛不殖善根。所以者何。吾初不見宿昔所更。又亦不知當來所作。雖有所作亦無有作。於諸佛法未曾建立。云何能有殖眾德本。

*   *   *   *   *   *   *

        〈神通證說品第九〉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我昔曾聞如幻三昧。唯願垂慈顯此正受。文殊師利言。天子。汝欲見聞如幻三昧甚深境界乎。善住意言。大士。我誠願見。時。文殊師利如言即入如幻三昧。應時。十方如恒沙等諸佛國土。一切境界自然現前。於是。善住意天子悉見東方恒沙佛土。其中所有種種眾事。或見比丘稱揚宣說如是經典。或見比丘尼像。或見優婆塞優婆夷像。或見大梵天王天帝釋四天大王。或見人間轉輪聖王。或見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乃至或見一切鳥獸。種類若干形貌好醜。皆為說法。如此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十方。咸有如是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事業。亦皆如是等無有異。盡是文殊師利威神力也。

        時。善住意天子既見如是十方佛土一切境界。歡喜踊躍不能自持。於是。文殊師利從三昧起。善住意天子一心敬仰。白文殊師利言。大士。向見十方諸佛國土無量境界。佛事亦殊。而各宣說如斯經典。

  爾時。文殊師利問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於意云何。汝向所見。東方所有一切境界可謂實乎。善住意言。不也。大士。文殊師利言。如此東方及餘九方。如是十方所有境界復為實乎。善住意言。大士。一切皆虛無有實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無有生。其猶幻化欺誑世間。一切諸法轉變推移。無常存者皆是虛妄顯現所為。窮其體實了不可得。不作不生不起不滅。於是。文殊師利讚善住意言。善哉善哉。天子。誠如汝言。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然是菩薩依禪坐起。雖未得法忍亦不誹謗。時。諸菩薩宿命通故。自見往昔所行惡業。或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或毀佛寺破塔壞僧。彼等明見如是餘業。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我心分別彼罪未忘。是故不能獲深法忍。

  爾時。世尊為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即以威神覺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時。佛遽告文殊師利言。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師利。從本已來。無我無人無有丈夫。但是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彼已害我。即名為害。時。諸菩薩聞佛說已。咸作是念。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無摩奴闍。無摩那婆無父無母。無阿羅漢無佛無法無僧。無有是逆無作逆者。豈有墮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師利聰明聖達智慧超倫。諸佛世尊稱讚。此等已得無礙甚深法忍。已曾供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於諸佛法巧分別知。能說如是真實之法。於諸如來等念恭敬。而忽提劍欲逼如來。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師利汝無害我。若必害者應當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決定成就。得名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羅漢。定可取者。則不應盡。然而今此一切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受殃。

        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已。即時獲得無生法忍。歡喜踊躍。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以偈歎曰。


     諸法如幻化  斯由分別起  是中無所有  一切法皆空 

     顛倒虛妄想  愚癡取我心  計念我昔愆  所作業中甚 

     過去為大逆  殺父母良田  殺羅漢比丘  是為極重惡 

     以彼惡業故  我當受大苦  沒疑網眾生  聞法悔或除 

     大名拔我毒  破散我疑心  我已覺法界  眾惡無所有 

     諸佛巧方便  善知我等意  方便度眾生  為解諸疑縛 

     何處有諸佛  法僧亦復然  父母本自無  阿羅漢空寂 

     是處無有殺  云何有業果  如幻無所生  諸法性如是 

     文殊大智人  深達法源底  自手握利劍  馳逼如來身 

     如劍佛亦爾  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  是中云何殺

 

  說此執劍妙法門時。十方如恒沙等諸佛世界六種振動。時。彼十方諸佛世界。一切諸佛現前說法。彼佛侍者。各於本國大眾會中從座而起。咸請其佛言。世尊。今此神變是誰威德。而令世間大地振動。時。十方諸佛各各告其弟子曰。諸善男子。今有世界名曰娑婆。彼土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現在說法。然彼世界有一上首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久已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破壞新學菩薩執著心故。躬秉利劍馳走趣彼釋迦如來。顯發深法。以是因緣故。令大地如是振動。彼佛世尊因智劍故說甚深法。復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法眼清淨心得解脫。證深法忍安住菩提。

  爾時。世尊建立如是大神變時。以方便力。令彼眾中一切諸來新學菩薩。善根微少未離分別取相眾生。皆悉不覩彼執劍事。亦不得聞其所說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今已造極猛惡業。欲害如是天人大師。是業若熟當於何受。時。文殊師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說。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極重惡業。而實不知於何處受。然。舍利弗。如吾見者。當若化人幻業熟時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無心分別無有念想。一切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如汝意者實見劍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惡業可得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受果報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劍既無復無業報。誰造斯業誰受報者。而反問我受報處乎。舍利弗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如我所見。實無有法業報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業無報。無業報熟故。

  爾時。十方世界諸來菩薩摩訶薩等。同請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以威德力加是文殊師利。令至十方諸佛世界說如斯法。令彼眾生咸得聽聞。如我無異。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語彼十方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今宜各一心觀察自佛世界也。時。彼十方諸菩薩眾從文殊師利聞是語已。即各觀本自佛世界。皆覩文殊師利處其佛前。為諸大眾說如斯法。復各見彼皆有善住意天子問是法門。又各見彼十方佛國諸菩薩等悉皆大集。又皆見彼諸天子眾。其數多少與此不殊。又各見彼佛界清淨莊嚴微妙與此無異。彼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見已。生殊特心。得未曾有。同聲讚言。甚奇甚特。今此文殊師利道德巍巍。處斯世界安住不動。而能普現十方佛前。

        爾時。文殊師利告彼十方菩薩眾言。諸善男子。汝今當聽。譬如幻師既善學已。不離本座而能幻作種種色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既能善學般若波羅蜜如幻法已。即於一切如幻法中。隨其十方諸佛國土。欲現形像作諸佛事。如意即能。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如幻化。以是義故所作隨心。譬如日月宮輪住虛空處。初不曾下入諸器中。其光普照靡不周遍。菩薩如是安住不動。隨心普現十方佛前。或現聲聞緣覺等身。或現梵王帝釋等像。或現四天轉輪王事。或現國主大臣政化。如是乃至示現一切惡趣眾生形類。隨意即能。而亦初無興作之想。

*   *   *   *   *   *   *

        〈稱讚付法品第十〉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若有得聞此修多羅甚深法門。與值佛興世等無有異。文殊師利。若聞此經。與證須陀洹無異。與證斯陀含無異。與證阿那含無異。與證阿羅漢無異。何以故。以彼如如無異故。文殊師利。又。若聞此經心生信解。與彼後身菩薩菩提樹下坐於道場。必成正覺一等無異。何以故。如斯法門。即是三世諸佛世尊之要道故。於是。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如空無異如無相無異。如無願無異。如如如無異。如法界無異。如實際無異。如平等無異。如解脫無異。如離欲無異。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護持如是甚深法門。於後末世五百歲時。當使此經於閻浮提遍行流布。令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咸得聞之。

        文殊師利作是請時。即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一切諸樹自然欝茂。一切眾花咸悉開敷。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振動。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奪日月光令不復現。百千億天歡喜踊躍。得未曾有。住於虛空雨天花香。種種諸花及諸花鬘。塗香末香如雨而下。香氣氛馥充滿十方。作天樂音其聲和雅。一切咸共叉手合掌同聲稱讚。希有希有。奇特法門。今此文殊師利大士所說。令我等聞。我為福會。從生至今。再遇閻浮轉大法輪。有諸眾生具足善根。然後乃得聞此深法。若諸眾生聞已信行。當知是人已曾供養一切諸佛。亦為已得甚深法忍。若有眾生聞此經典。不驚不怖不退不沒深心愛樂。當知是人不經二乘善根中來。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奇瑞。將無為是法門。於未來世閻浮提中。遍行流布住持不滅耶。佛言。如是如是。向所現瑞。唯為是經於閻浮提遍行流布住持不滅故。文殊師利言。世尊。唯願世尊更建誠實。令此經典後世流行熾然不滅。佛言。文殊師利。若三解脫門能證涅槃是誠實者。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熾然不滅為誠實語。文殊師利。若苦無常若空無我。是實言者。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熾然不滅為誠實語。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世尊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無摩奴闍無摩那婆。無煩惱無清淨。是實言者。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熾然不滅是誠實語。如世尊說。無生死無涅槃。無貪欲無瞋恚無愚癡。無名無色。無因無果。無有無知。無身無身證。無心無心果。無念無念處。無發無發處。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色。無耳無聲。無鼻無香。無舌無味。無身無觸。無意無法。無欲界無色界無無色界。無斷無常。如是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熾然不滅是誠實語。如世尊說。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諸法。無辟支佛無辟支佛諸法。無如來無如來諸法。無證平等無力無畏。無智果無聖證。無空無無相無無願。無離欲處。無得本性。無有平等。無有餘處。無暗無明。無縛無解。無彼岸無此岸無中間。無念無覺。如此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誠實語。如世尊說。於此法門。無有眾生信解脫得果。相應不相應。不合不散。如是等法為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如世尊說。過去諸如來應供正遍覺。作如斯說。無有一法能令眾生於生死中滅除煩惱解脫涅槃。亦無眾生有法生滅。乃至無有過失。無出無動。如過去佛所說。如是未來現在所說亦然。若此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是真實語。又。如世尊說此法時。無有菩薩得是三昧諸陀羅尼門。亦復無彼諸佛所說語言句義。乃至不說一文字句。無人聽聞無人得解。無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如世尊說。無有戒身。無有三昧。無有智慧。無有解脫。無有解脫知見。如此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普宣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如世尊說。諸菩薩等。不行布施。不持禁戒。不修忍辱。不發精進。不入禪定。不得般若。不求菩提。不轉諸地。不得佛道。不得諸力。不得無畏。不得諸相。不獲諸辯。不轉法輪。不度眾生令取正覺。如此等法是實言者。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普宣流布熾然不滅為真實語。

        文殊師利宣此誠實誓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振動。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今此世界如是大動。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汝今不應問如是事。所以者何。來世眾生。鈍根少信聞不能解。墮於疑慢長夜不安。於是。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世尊若說。能多利益一切世間天人大眾故。佛告彌勒。如是經典。往昔已有七十四億百千那由他諸佛世尊。於此方所稱揚讚說。皆因文殊師利及善住意天子等問答諮論也。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及善住意天子。聞此法門其久近耶。佛告彌勒。乃往過七阿僧祇劫。有佛世尊號普花最上師子遊步勝功德聚如來應供正遍覺所。是善男子等從彼佛所初聞此經也。

        說是經時。眾中有若干恒河沙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倍前數眾生得住不退轉忍。復倍前數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於是。文殊師利與善住意天子及彼十方諸菩薩眾。及彼一切諸天子眾。及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迦葉。諸比丘眾乃至所有天人阿修羅諸龍鬼神一切眾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隋達摩笈多譯〈善住意天子會〉与晉竺法護譯《如幻三昧經》及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聖善住意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六

──大唐菩提流志譯──

        〈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所愛之子名為師子。與其同友五百人俱。皆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持種種幢幡寶蓋。從王舍城往耆闍崛山。到如來所。禮拜供養。於是。王子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願如來為我宣說諸菩薩行。

        爾時。王子即說頌言。

     云何得端正  蓮花中化生  云何知宿命  願佛為宣說

 

  爾時。如來了達諸行究竟彼岸。隨問而答。即說頌曰。

     忍辱得端正  施蓮花化生  法施知宿命  汝當如是解

 

  王子又問。

     云何得成就  三昧陀羅尼  凡有所發言  皆令人信受

 

  世尊答曰。

     修心得三昧  忍獲陀羅尼  敬重於眾生  發言人信受

 

  王子又問。

     云何得正念  具足智慧生  如法而修行  堅固不可壞

 

  世尊答曰。

     不諂得正念  巧觀智慧生  尊重所修行  護法心堅固

 

  王子又問。

     云何成妙相  具足三十二  八十隨形好  觀者樂無厭

 

  世尊答曰。

     由施得諸相  行慈獲隨好  等心於眾生  觀者無厭足

 

  王子又問。

     云何得梵音  迦陵頻伽聲  云何令世間  見者皆歡喜 


  世尊答曰。

     誠言獲梵音  迦陵由軟語  離綺言兩舌  見者皆歡喜

 

  王子又問。

     由何等業行  得生諸佛前  能請微妙義  唯願如來說

 

  世尊答曰。

     於諸法施中  不曾為障礙  因此故恒得  值遇諸如來

 

  王子又問。

     云何離諸難  而生於善趣  云何世世中  性常無放逸

 

  世尊答曰。

     淨信離諸難  持戒生善趣  由修習於空  所生無放逸

 

  王子又問。

     云何獲神通  及證宿命智  能永盡諸漏  願佛為開演 


  世尊答曰。

     施乘得神通  教授成宿命  捨離於二邊  由是盡諸漏 


  王子又問。

     云何淨業成  魔網不能羂  而於世世中  為眾之所愛 


  世尊答曰。

     勝解成淨業  精進摧伏魔  如說而修行  所生令眾愛 


  王子又問。

     云何得長壽  獲少病之身  感難壞眷屬  願牟尼宣說 


  世尊答曰。

     不害得長壽  除他憂少病  諍訟使和安  得難壞眷屬 


  王子又問。

     云何得財富  資具無損減  於世世所生  成就大威德

 

  世尊答曰。

     不嫉獲財富  無慳資具增  謙下成尊貴  有威德自在 


  王子又問。

     云何獲大力  眾魔不能害  威勢常超勝  唯願人尊說

 

  世尊答曰。

     恒施上味食  恐怖令安隱  由斯得大力  威勢常超勝 


  王子又問。

     云何得成就  天眼及天耳  云何能了知  種種眾生心 


  世尊答曰。

     施燈感天眼  奉樂成天耳  遠離於二邊  故獲他心智 


  王子又問。

     云何得淨土  及以眾圓滿  獲隨體圓光  功德海當說 


  世尊答曰。

     由願得淨土  忍力眾成就  施眾妙寶帳  得周遍圓光

 

  王子又問。

     云何所生處  菩提心不壞  乃至於夢中  亦無有忘失 


  世尊答曰。

     凡所遊行處  城邑聚落中  化眾趣菩提  菩提心不壞

 

  王子又問。

     云何大牟尼  為眾之所愛  攝取一切法  唯願人尊說

 

  世尊答曰。

     勝志樂具足  不退菩提心  由此攝諸法  為眾之所愛

 

  爾時。王子與諸大眾聞是偈已。咸作是言。如佛所說。此諸妙行我等從今盡當修學。

        是時。如來即現微笑。放大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於是。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願為宣說斷除疑惑。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王子等五百同友。皆於往昔為求無上正等菩提。恭敬供養十那由他八十億諸佛。而我往在然燈佛時。作婆羅門子成熟於彼。然彼諸人於未來世彌勒佛等諸世尊前。恒受化生親承供養。如是奉事十億如來滿三百劫。其最後佛號無邊智善學諸法時。無邊智佛知彼諸人心之欲樂。各隨所應。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同於安樂光嚴劫中成等正覺。皆號智慧幢相。此諸佛剎所有莊嚴。亦如西方無量壽國等無差別。

        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此所說而生信解。發願當成大菩提者。應知是人所獲功德。於三世中無有倫匹。

        善男子。若有人能六百劫中。恒以眾寶遍於諸剎奉施如來。若復有人聞是經典。所生善根比前功德。算數校計所不能及。

        說是法時。眾中八十億眾生。一時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此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天雨妙花。

        爾時。王子與五百同友。聞授記已。歡喜踊躍。咸作念言。我等定當成無上覺。於是。王子及諸同侶。既興供養獲五神通。即於佛前種種變現。出家為道。

        爾時。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天人。所有趣向大菩提者。見彼王子與諸同友隨眾所樂示現神變。皆大歡喜。咸作是言。師子王子所問疑惑。如來法王悉為除斷。如是世尊不可思議。如來正法及能信受。乃至果報不可思議。如來功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靡不明達。為世導師度未度者。普能遍於十方世界。悉已了知三世諸法。誰有智者。得聞如是生安樂處功德之聚。而不發起猛利信樂趣求菩提。

        佛說是經已。師子王子等五百同友。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阿闍世王子會〉与失譯《太子刷護經》及失譯《太子和休經》為同經異譯。

以下〈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一〉,漢譯原經附於卷106〈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之下。〈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二〉始歸入第107卷。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東晉竺難提譯──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八千人俱。皆學無學大聲聞眾。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皆得神通眾所知識得陀羅尼無礙辯才。得諸法忍。無量功德皆悉成就。

  爾時。如來從三昧起。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恭敬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智勝。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欲問一事。唯願聽許。若佛聽者。乃敢諮請。佛告智勝菩薩。善男子。恣汝所問。當為汝說。斷汝所疑。爾時。智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方便。何等為菩薩方便。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如是問已。佛讚智勝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故問方便義。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愍念世間利益安樂唯天世人。為攝未來諸菩薩智慧。及去來現在諸佛法故。善男子。當為汝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智勝菩薩受教而聽。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給施一切眾生。何以故。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施與下至畜生。願求一切智。以是菩薩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緣攝取一切眾生。所謂求一切智心及願方便。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見行施之人生隨喜心。以此隨喜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方便菩薩亦願施者受者不離一切智心。假令受者是二乘人。亦願不離一切智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見十方世界中。無主花樹及種種香。合集願以供養諸佛。若見十方世界中。有主花香若香若葉。風所吹者一切合集。願以供養十方諸佛。以是善根若自為。若為一切眾生具一切智心。以是善根因緣故。得無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見十方世界眾生受諸樂報。見已作如是念。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樂。若見十方世界眾生受諸苦報。為諸眾生懺悔諸罪作是大莊嚴。如是眾生所受苦惱。我悉代受令彼得樂。以是善根願成一切智除一切眾生苦惱。以是因緣故。畢竟不受一切諸苦。純受諸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禮一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作是念。一切如來同一法界一法身。一戒一定一慧一解脫一解脫知見。作是念已。當知若禮一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是禮拜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切諸佛。若供養一佛。即是供養十方諸佛。如是供養十方佛已。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鈍根者不應自輕。乃至若能通利一四句偈。作是念。若解一四句偈義。即知一切佛法。一切佛法皆攝在此一偈義中。如是通達已心不懈怠。若至諸國城邑聚落。以慈悲心廣為人說。不求利養名聞。讚歎作如是願。此四句偈願令他聞。以是善根因緣方便。願已令一切眾生多聞。皆如阿難及得如來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生貧窮家。是菩薩乃至乞食。若得一摶食用施僧。若施一人不以為愧。應作是念。如佛所說。心增廣大勝以財施。我財施雖少。以一切智心。願是善根成一切智。令諸眾生悉得寶手猶如如來。以是緣故。具足施戒禪定福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若見聲聞緣覺。多得利養尊重讚歎。是菩薩自以二緣慰喻其心。何等為二。所謂因菩薩故有諸如來。因如來故有聲聞緣覺。如是思惟。二乘之人雖得利養我猶勝彼。彼所食者是我父物。云何於中而生希望。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行施之時具六波羅蜜。何等為六。善男子。菩薩行方便時。若見乞兒除慳惜心具足大施。是名檀波羅蜜。自持禁戒施持戒者。見破戒人勸令持戒。勸持戒已然後給施。是名尸波羅蜜。自除瞋恚行於慈愍。心無穢濁利益眾生等心而施。是名羼提波羅蜜。若施飲食湯藥。即時具足身心精進。去來進止屈伸俯仰。是名毘梨耶波羅蜜。若行施已其心得定。歡喜悅預專念不亂。是名禪波羅蜜。如是施已。分別諸法。施者是誰。誰為受者。誰受報者。如是觀已。無有一法名為施者若受施人及受報者。是名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具六波羅蜜。

        爾時。智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即於施時。以此施故攝一切佛法及諸眾生。佛告智勝菩薩。善男子。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以方便力故雖行少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阿僧祇。

        佛復告智勝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至不退轉地。亦以方便而行於施。是名菩薩行於方便。善男子。有時惡知識教菩薩言。汝何用久處生死。可於此身早入涅槃。菩薩知已即應離之。我如是大莊嚴教化一切眾生。是人為我作諸留難。若我不在生死中者。何能教化無量眾生。

        智勝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以妄想故犯四重罪。佛告智勝菩薩。善男子。若出家菩薩以妄想故犯四重罪。行方便菩薩能盡除滅。我今亦說無有犯罪及受報者。智勝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犯罪。佛告智勝菩薩。善男子。菩薩雖行解脫戒。於百千劫中噉果食草。能忍眾生善惡之語。若與聲聞緣覺共思惟法。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犯於重罪。善男子。如聲聞人犯於重禁。非即此身得入涅槃。善男子。菩薩如是不除聲聞緣覺共思惟法。不捨不悔者。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得佛法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入舍衛城次第乞食。見眾尊王菩薩與一女人同一床坐。阿難說是語已。即時。大地六種震動。眾尊王菩薩於大眾中。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語阿難言。尊者。何有犯罪能住空耶。阿難。可以此事問於世尊。云何罪法云何非罪。

        爾時。阿難憂愁向佛。右膝著地手執佛足。世尊。我今悔過。如是大龍。我說犯罪。如是菩薩。我求其過。世尊。我今悔過。唯願聽許。佛告阿難。汝不應於大乘大士求覓其罪。阿難。汝聲聞人於障處行寂滅定。無有留難斷一切結。阿難。行方便菩薩如是成就一切智心。雖在中宮婇女共相娛樂。不起魔事及諸留難。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難。行方便菩薩無有受如是眾生不以三寶勸化。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若學大乘善男子善女人。不離一切智心。若見可意五欲。即便在中共相娛樂。阿難。汝應作是念。如此菩薩即是能成如來根本。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諦聽。以何緣故眾尊王菩薩摩訶薩。與此女人同一床坐。阿難。彼女人者曾於過去五百世中。為眾尊王菩薩作婦。彼女人本習氣故。見眾尊王菩薩心生愛著繫縛不捨。此眾尊王菩薩威德端正持戒力故。見已歡喜踊躍在一獨處。生如是心。若眾尊王菩薩能與我共一床坐者。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爾時。眾尊王菩薩知彼女人心之所念。如是知已。即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乞食。至彼女家即入其舍。尋時思惟如是法門。若內地大若外地大是一地大。以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眾尊王菩薩即於坐上而說偈言。


        如來不讚歎  凡夫所行欲  離欲及貪愛  乃成天人師

 

  佛告阿難。時。彼女人聞此偈已。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即從坐起。向眾尊王菩薩接足敬禮說是偈言。


        我不貪愛欲  貪欲佛所呵  離欲及貪愛  乃成天人師

 

  說是偈已。作如是言。我先所生惡欲之心。今當悔過即生善欲發菩提心。願欲利益一切眾生。

        佛告阿難。爾時。眾尊王菩薩勸彼女人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即從坐去。阿難。汝觀是女人專心福報。我今以正遍知記彼女人。於此命終得轉女身當成男子。於將來世九十九劫。供養百千無量阿僧祇諸佛。具足一切佛法。得成為佛。號無垢煩惱如來應供正遍知。彼佛成道已。當是世時無有一人起不善心。阿難當知。行方便菩薩所攝眷屬。終不墮三惡道。

        爾時。眾尊王菩薩從空中下頂禮佛足。禮已白佛言。世尊。菩薩行於方便。若為一人起大悲心合集善法。若似犯罪若實犯罪。於百千劫墮大地獄。世尊。此菩薩堪受諸惡及地獄苦。以此善根願不捨一人。

        爾時。世尊讚眾尊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成就如是悲心。雖受五欲不犯重罪。離於諸罪及遠一切墮惡道業。

        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時有梵志名曰樹提。於四十二億歲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時。梵志過是歲已。從林中出入極樂城。入彼城已見有一女。彼時。女人見此梵志儀容端嚴。即起欲心尋趣梵志。以手執足即時躄地。善男子。爾時。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姊。我不行欲。女曰。若不從我我今當死。善男子。爾時。樹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時。我於四十二億歲修淨梵行。云何於今而當毀壞。彼時。梵志強自頓抴得離七步。離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雖犯戒墮於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惱。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爾時。梵志又如是思惟已。還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爾時。梵志於十二年中共為家室。過十二年已尋復出家。即時還具四無量心。具已命終生梵天中。

        善男子。汝勿有疑。爾時。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觀若餘眾生。由愛欲故墮於地獄。行方便菩薩由生梵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佛復告智勝菩薩。善男子。若舍利弗大目犍連等行方便者。不令瞿伽離墮於地獄。何以故。善男子。我念過去世鳩留孫佛時。有一比丘名曰無垢。在空林野止住窟中。去窟不遠有五仙人。當爾之時。卒起大雲而降大雨。時。有貧女道遇暴雨寒裸恐怖。即入無垢所住窟中。時。雨既止。無垢比丘共此女人從窟而出。時。五仙人見此事已。心生荒穢。各相謂言。無垢比丘心懷奸諂作不淨行。時。無垢比丘知彼仙人心之所念。即踊身虛空高七多羅樹。時。五仙人見無垢比丘上昇虛空。見已復相謂言。我等所見書記經論。若人作不淨行。不能如是飛昇虛空。若修淨行則能如是。彼時。仙人即向無垢五體投地。合掌悔過不敢覆藏。

        佛告智勝菩薩。善男子。爾時。無垢比丘若不作如是方便飛昇虛空者。此五仙人即此生身入於地獄。善男子。爾時。比丘豈異人乎。即彌勒菩薩是。善男子。汝今當知。舍利弗目犍連若作如是方便。飛昇虛空者。瞿伽離比丘不墮地獄。

        善男子。汝今當知。如諸菩薩摩訶薩所行方便。聲聞緣覺之所無有。善男子。譬如婬女善知六十四態。為財寶故。媚言誘他詐許捨身。所重之物無所匱惜。後得彼物。得彼物已。驅逐令去不生悔心。善男子。行方便菩薩能知隨宜行於方便。如是教化一切眾生。隨其所欲而為現身。於所須物心無悋惜。乃至捨身。為眾生故。愛樂善根不求果報。知諸眾生作善根已。心無退轉。即於爾時心生捨離。所現五欲永無戀著。

        善男子。譬如黑蜂在畜生中。於一切花雖經香味。而於其中無依止想無所愛著。於花葉莖香不持而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亦得如是。為化眾生處。於五欲見法無常。不以常想而起於愛。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種子雖生於牙。然其本色無所虧損不生異物。善男子。如是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種子菩薩雖有煩惱。於五欲娛樂不生三惡道牙。不損善根之色。亦不退轉。

        善男子。譬如魚師以食塗網投之深淵。既滿所求即尋牽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亦復如是。以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勳修其心結以為網。一切智心以為塗食。雖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願牽出欲界。命終之後生於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術。為官所執被五繫縛。此人自以咒術力故。即斷五縛隨願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雖處五欲共相娛樂。為化眾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斷五欲縛生於梵世。

        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戰法。藏一利刀衛送行人。而彼眾中無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懷奇謀而反輕之。更生憐愍無敬重心。各相謂言。彼人既無器仗亦無伴黨。此非健士復無勢力。自身不救何能濟人。此若壞賊無有是處。彼人必當受諸困厄。時。彼士夫遂至空澤群賊俱發。爾時。士夫牢自莊嚴。尋時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擲刀群賊喪命。諸賊既壞復還藏刀。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善藏智刀。而以方便處於五欲共相娛樂。為化眾生聲聞見。此方便菩薩處於五欲共相娛樂。不知方便故生濁心。或復憐愍謂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況能救度一切眾生。若能壞魔無有是處。爾時。菩薩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斷諸煩惱盡令摧滅。以智慧刀至淨佛土。無諸女人乃至無有一念欲想。

        爾時。有菩薩名曰愛作。入舍衛城次第乞食。漸漸遂至一長者家。長者有女名曰德增。住高樓上。彼時。女人聞菩薩聲。尋持食出向愛作菩薩。女見菩薩取其形容相好音聲。欲心即起為欲所燒。即時命終骨節解散。愛作菩薩見德增女。亦起惡覺婬欲之心。于時。愛作菩薩即自思惟。云何彼法法者為著。云何彼眼何者此眼。眼性非知但是肉團。不愛不知不思不覺。無所分別其性本空。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薄皮厚皮血肉脂肪。髮毛爪齒骨髓筋脈。從足至頂。如是觀已。若內若外。無有一法而可愛著。若瞋若癡。於一切法如實觀。即離欲心得無生忍。得無生忍已。其心歡喜踊躍無量。即昇虛空高一多羅樹。遶舍衛城七匝。

        爾時。世尊見愛作菩薩飛騰虛空。猶如鵝王無所罣礙。佛見是已。告阿難言。阿難。汝見愛作菩薩飛騰虛空。猶如鵝王無所礙不。阿難言。唯然。已見。佛告阿難。是愛作菩薩因起欲心推求諸法。即壞魔眾當轉法輪。時。德增女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轉于女身得成男子。自然處於七寶宮殿。縱廣正等十二由旬。有萬四千諸天婇女以為侍衛。是德增天子得識宿命。推先業行。以何業緣而來生此。如是思惟已。見舍衛城中作長者女。因見愛作菩薩生婬欲心。欲心熾盛即身命終。便轉女身得成男子。我以是事得無量神力。爾時。德增天子如是思惟。因起婬欲得如是報。今我於愛作菩薩心甚清淨禮敬供養。我今若住先受五欲。此非我宜。如是思惟已。當詣如來。并欲見於愛作菩薩禮敬供養。

        時。德增天子與其眷屬。持天花香塗香末香。即於初夜來至佛所。自以光明普照祇洹。入覲世尊及見愛作。即以天花末香塗香供養於佛。頂禮佛足及愛作菩薩。一切大眾右遶三匝。合掌向佛。即說偈言。


        天人之尊  不可思議  菩薩所行  亦不可議  

        如來之法  不可思議  大名稱者  亦不可議  

        我昔舍衛  曾為童女  在長者家  名曰德增 

        其年幼少  顏貌端正  父母愛念  為作遮護  

        如來世尊  無有輕戲  有子愛作  有大威德  

        入舍衛城  而行乞食  漸到我父  所止之舍 

        我時聞其  好妙音聲  心大歡喜  即持食出  

        尋時向於  行大心者  如來之子  愛作菩薩  

        見菩薩時  已在我心  觀其淨妙  心生染欲 

        我若不得  內心所願  便當即時  身命殞沒  

        我於爾時  口不能言  手所持食  不能與之  

        內心懷熱  而發婬欲  是時身熱  尋便命終 

        我時命終  經一念頃  尋得上生  三十三天  

        離於最下  女人之身  得成男子  為人所讚  

        勝妙宮殿  自然而出  種種妙寶  人之所珍 

        具足一萬  四千婇女  如是眷屬  是我所有  

        我以此緣  尋觀宿命  而自思惟  即知往因  

        因發欲心  得如是報  我以染心  視於愛作 

        由見菩薩  得喜光明  我身所出  光明之焰  

        因彼業緣  得如是報  我終不願  求於二乘  

        所願之處  唯佛知之  婬欲之心  得報尚爾 

        何況能作  善心供養  如我於今  向於世尊  

        發如是願  求一切智  假使所行  劫如恒沙  

        終不退轉  於佛智慧  遇善知識  愛作菩薩 

        今我當以  真法供養  若餘供養  非為供養  

        唯發菩提  是真供養  行於菩提  最勝最尊  

        更不以欲  視諸女人  我願如是  離於女身 

        向諸佛說  四無所畏  我之父母  尋曉見我  

        身壞碎爛  悲號啼哭  父母謂之  比丘所為  

        稱怨啼哭  呵罵比丘  佛之神力  令彼天子 

        至父母所  呵責諫喻  於此比丘  勿生瞋恚  

        莫於長夜  受諸苦惱  德增女人  先命終已  

        即得上生  三十三天  離於女身  得成男子 

        為天人身  光明遠照  父母今當  詣世尊所  

        先不善心  今應悔過  若除如來  諸佛世尊  

        更無有人  可歸依者  以無畏心  勸喻父母 

        即時父母  得聞佛名  尋共和合  至於釋迦  

        牟尼佛所  至佛所已  頭頂敬禮  二足之尊  

        今者悔過  本瞋恚心  恭敬尊重  人中之尊 

        今者應問  如來自知  云可供養  佛法及僧  

        云何修習  行於善行  如是所問  願為說之  

        若得聞已  專心修行  佛知父母  其心決定 

        天人之師  說如是言  若欲供養  一切諸佛  

        專心堅固  發菩提心  德增父母  及諸眷屬  

        其數具足  滿五百人  聞天人師  如是之言 

        發菩提心  而作大願  爾時佛告  賢者阿難  

        汝今善聽  我之所說  菩薩所行  不可思議  

        無上智慧  及以方便  愛作菩薩  數數發願 

        女人見我  若發欲心  尋時得離  於女人身  

        得成男子  為人所尊  阿難汝觀  德力如是  

        若犯非法  應墮惡道  健士行之  得壞魔眾 

        令彼生天  得為天人  今此天子  供養於我  

        其心恭敬  正向菩提  彼當供養  無量世尊  

        來世成佛  號曰善見  此五百人  向菩提者 

        亦當作佛  為天人師  佛有是德  誰不供養  

        是處深信  得無量樂  非一女人  非二非三  

        無量百千  那由他億  見於愛作  發婬欲心 

        尋即命終  得為男子  大醫藥王  有大名稱  

        如是菩薩  誰不尊敬  雖生欲心  更得快樂  

        況於菩薩  生恭敬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七

──東晉竺難提譯──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二〉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譬如須彌山。若諸雜色至其邊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眾生至菩薩邊者。若瞋心若淨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薩婆若色。世尊。我從今日於諸菩薩生尊重心如須彌山。世尊。如有藥王名曰悉見。若有瞋心及清淨心。服此藥者皆得除愈。彼藥能除一切諸毒。世尊。菩薩亦如是。若有瞋心淨心至菩薩所者。菩薩悉能為除一切貪恚癡病。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菩薩摩訶薩最尊第一。若菩薩摩訶薩修諸禪定。修禪定已還入欲界教化眾生。雖行空無相無作。用化眾生令成聲聞緣覺。以大慈悲自終不離薩婆若心。世尊。菩薩摩訶薩所行方便不可思議。如是。雖受色聲香味觸縛。而於其中無所愛著。世尊。我今以樂說辯才。說諸菩薩少分功德。佛告迦葉。恣汝所說。世尊。譬如大餓空澤。有大高牆至無色界。彼大餓空澤唯有一門。而此澤中多有眾生。去澤不遠有一大城。豐樂熾盛端嚴淨妙。若有眾生入彼城中無老病死。向城之道唯廣一尺。其路端直。彼澤眾中有一智人。聰利叡智欻然起心。以大慈悲欲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此人即於空澤之中高聲唱言。諸人當知。去此不遠有一大城。豐樂熾盛端嚴淨妙。多有天人所居止處。若有眾生入彼城中。無老病死。亦能說離老病死法。仁等可來當共詣彼。我與諸人作大導師。

        彼空澤中有下劣眾生。生悕望心欲得求解。作如是言。若能令我住此澤中。我當受教。若欲令我出此澤者。則不能受。有上眾生作如是言。我當共汝至所去處。此空澤中薄福眾生聞如是唱。聞已不信。不隨智人。世尊。爾時。智人從空澤出。四向顧望見有一道。唯廣一尺迫迮狹小。其道左右有大深坑深百千肘。其智慧人於道左右以板椑之。其人於此匍匐而進不視左右。怨賊在後隨而怖之。其人爾時亦不顧後。其心勇銳不生怖畏。漸得過已遂見彼城。既見城已心無怖畏。入城之後無老病死。亦大利益無量眾生。為說離老病死之法。

        世尊。大餓空澤者是生死餓也。有大高牆至無色界者。是無明有愛也。而此澤中多有眾生者。是一切生死凡夫人也。向城之道唯廣一尺者。一支道也。彼澤眾中有智人者。是菩薩摩訶薩也。下劣眾生悕望欲解。於澤不動者。是聲聞緣覺也。有上眾生作如是言。我當共汝至所去處者。是餘菩薩也。薄福眾生聞不信者。是一切邪見外道及其弟子也。大空澤中出者。是勤修一切智心者也。一尺迮道者。是法性門也。其道左右有大深坑深百千肘者。是聲聞緣覺乘也。於道左右以板椑之者。智慧方便也。匍匐而進者。是菩薩以四攝法攝一切眾生也。怨賊在後而隨怖者。是魔及魔民深起六十二見眾生并輕謗菩薩者也。不顧後者。是忍辱波羅蜜專心具足也。不視左右者。是不讚聲聞緣覺乘也。大城者。是一切智心也。漸得過已遂見彼城。既見城已心無怖畏者。是菩薩見佛及佛所行。一心敬佛智慧威德。善學般若波羅蜜。方便漸漸隨宜附近一切眾生。無有疑難也。入城無老病死者。是菩薩利益無量眾生。離老病死也。說法者。是如來應供正遍知也。

        世尊。我今敬禮一切菩薩。說是語已。十千人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讚摩訶迦葉言。善哉善哉。汝能勸發諸菩薩摩訶薩。汝能成就無量功德。菩薩摩訶薩。若業能自害及以害他。終不為之。若有言說。能自害害他亦所不為。

        爾時。德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業若言能自害害他。一切菩薩所不為者。世尊。何故昔於迦葉佛時。行菩薩道餘一生在。作大梵志名曰樹提。作如是言。菩提之道甚為難得。何有禿人能辦此事。我不欲見。世尊。爾時作如是言。有何等義。

        佛告德增菩薩。善男子。汝於如來菩薩莫生疑也。何以故。佛及菩薩成就不可思議方便。佛及菩薩住種種方便而教化眾生。善男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有經名方便波羅蜜。今當為汝說之。爾時。菩薩從然燈佛來漸學方便今亦當為汝少開示分別。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見然燈佛時。即得無生法忍。從是已來無有錯謬。戲笑失念無不定心。智慧不減。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其本願得無生忍。七日之後。便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一切有。隨所在處以智力故。隨其所求得畢所願。而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無量億劫住於世界。亦無憂愁為不厭離。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有禪定。若聲聞入者。身心不動。心便自謂入涅槃已。若菩薩入者。身心精進無有懈怠。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大慈悲故。以六波羅蜜教化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如其本願。處兜術天宮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于法輪非為不能。菩薩於兜術天上。如是思惟。閻浮提人不能至此兜術天上聽受法教。兜術天人能下閻浮提聽法。是故。菩薩捨兜術天。於閻浮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如其本願。從兜術天來不入母胎。亦能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入者。諸眾生或當生疑。作如是言。是菩薩從何處來。若天若龍。若鬼神若乾闥婆。若變化作。如是疑已不能聽法。不能修行斷諸煩惱。是故。菩薩摩訶薩非不入母胎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善男子。勿謂菩薩實處母胎。生如是見。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實不入母胎。所以者何。菩薩入無垢定。不起此定。從兜術天下乃至坐於菩提樹下。兜術天人作如是念。菩薩命終已更不還此。菩薩是時在兜術天實自不動。而現入胎受於五欲。若生出家及以苦行。一切眾生以之為實。而於菩薩皆是變化。菩薩變化入胎受欲現自娛樂。出家苦行悉是菩薩變化所為。何以故。菩薩爾時所行清淨更不入胎。久以厭離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身似白象示入母胎。善男子。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最尊。成就白淨法故。現似白象入於母胎。更無天人鬼神能作如是入母胎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以何緣故。菩薩處胎足滿十月。然後乃出。

        善男子。有餘眾生或生是心。若不滿十月。此童子身或不具足。是故。菩薩現處胎中滿足十月。從初入胎至滿十月。於其中間常有諸天來在母邊禮敬圍遶。是時。諸天見菩薩身所處高樓純以七寶莊嚴。非天所有。見是瑞已。有二萬四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從右脇入胎。善男子。或有眾生作如是疑。謂菩薩從父母精和合而生。為斷彼疑欲現化生故從脇入。既入脇已無有入處。而摩耶夫人。昔來未曾得也如是身心快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空閑處生。非於家中及以城內。善男子。菩薩先來常樂空閑處。讚嘆空處。讚嘆山林閑靜之處。行於寂滅。菩薩若處家中生者。天龍鬼神乾闥婆等。不持花香末香塗香。諸天百千無量伎樂而來供養。時。迦毘羅城所有人民。其心荒迷放逸自高。不能供養菩薩。是故。菩薩在空閑處生。不於城內及以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母仰攀絳賴叉樹枝而生菩薩。善男子。有情生疑。摩耶夫人生菩薩時。受諸苦惱如餘女人。示彼眾生受快樂故。仰攀樹枝而生菩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以何緣故。菩薩以正念從右脇出非餘身分。善男子。菩薩淨行於三千大千世界最尊最勝。不因女根住不因女根出。是一生菩薩示現如是。非餘梵行人。是故菩薩從右脇出。既出生已亦無出處。如前後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初生時。釋提桓因以寶衣承取非餘天人。善男子。釋提桓因昔發此願。菩薩若生。我當以寶衣承取。以菩薩善根妙故。增益餘天信敬供養。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生時。即行七步。非六非八。善男子。必定菩薩有大神力勤精進大丈夫相。欲示現眾生。餘人不能如是示現。若以七步益餘眾生者。菩薩行於六步若以八步。益餘眾生者則行七步。是故。菩薩無人扶持令行七步。非六非八。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於世界中最尊最勝離老病死。善男子。爾時。眾中釋梵諸天及諸天子心懷憍慢。自言。是世界中尊。彼諸天子傲慢自高心無恭敬。爾時。菩薩作如是念。彼諸天子有是慢心。以慢心故長夜墮在三惡道中。是故。菩薩說如是言。我於世界最尊最勝離老病死。菩薩爾時唱如是言。其音遍聞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諸天菩薩生時未來集者。聞此聲已皆悉來集。爾時。欲色界天合掌恭敬向菩薩禮。各相謂言。未曾有也。是故。菩薩行七步已作真實言。我於世中最尊最勝離老病死苦。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行七步已而便大笑。善男子。菩薩不為欲故笑。不為慢故笑。不為輕故笑。爾時。菩薩如是思惟。是諸眾生如本有欲恚癡及諸煩惱。今亦如是。我本已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已成。而彼眾生懈怠懶惰。故在生死苦惱海中未斷煩惱。如此眾生與我同時發菩提心。我今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彼眾生懈怠懶惰。故在生死苦惱海中。是下劣眾生為利養故。不勤精進求一切智。是諸眾生今猶禮敬供養於我。我於爾時生大悲心。我今已滿所願。以是因緣菩薩大笑。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生時身體清淨先無垢穢。釋提桓因及梵天王洗浴菩薩。善男子。菩薩欲令釋梵諸天興供養故。亦以世法如初生嬰兒應洗浴故。是故菩薩雖身無垢。而令釋梵洗浴。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在空閑處。時不即至道場而還入宮。善男子。欲令諸根具足故。示處宮殿五欲自娛。然後捨四天下而行出家。復為欲化餘人令捨五欲。剃除鬚髮法服出家。故作是示現。是故。菩薩復還入家。不於空閑之處即詣道場。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適生七日。摩耶夫人尋便命終。善男子。此是摩耶夫人命根盡故。非菩薩咎也。菩薩先在兜術天時。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滿十月已餘有七日在。爾時。菩薩便從兜術天來。菩薩以方便。知摩耶夫人命根欲盡。故來下生。非菩薩咎。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善學書論博弈射御軍策計謀種種伎藝。善男子。學世法故。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無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辭辯。若應辯。若咒術。若戲笑。若歌舞作樂。若工巧。菩薩生時已一切善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納妃婇女眷屬。善男子。菩薩不以欲故。何以故。菩薩是離欲丈夫。爾時。菩薩若不示現妻婦男女者。眾生當謂菩薩非是男子。眾生若作是疑得無量罪。欲斷彼疑故取釋種女。示現有羅睺羅。若人謂羅睺羅是父母和合生者。莫造斯觀。而羅睺羅天上命終來下入胎。非是父母和合故生。又。羅睺羅有本願故。若有一生補處菩薩。我當為作子。瞿夷本於然燈佛時作如是言。從今已後願為此梵志乃至一生補處。常為我夫。我為其妻。爾時。菩薩即受七枝優鉢羅花已。作如是言。我雖不受。今當滿此善女人願。作是願已。不離七花善根。是故。菩薩納以為妃。

        復次。一生菩薩成就示現處於宮殿婇女之中。爾時。菩薩成就妙色。諸天供養成就出家。釋種女悉見如是眾事具足。其心專一作如是願發菩提心。願我具足如是眾事。是故。菩薩為令瞿夷發此心故。納以為妻。復次。有大心眾生處在居家。五欲財寶僮僕眷屬。種種受已。菩薩為彼眾生。令捨居家五欲財寶僮僕眷屬而行出家。故示是事。是故。菩薩示處居家。五欲財寶僮僕眷屬捨而出家。眾生見已如是思惟。菩薩所受五欲最妙無上。尚能捨之出家。何況我等而不出家。

        復次。菩薩所有妻婦男女。皆是本行菩薩道時。以諸善法所可化者。此諸眾生亦作是願。若以此菩薩乃至一生。常當為作妻子眷屬。亦欲增益如是諸人白淨法故。是故菩薩處妻子眷屬。

  復次。菩薩處宮殿者。為欲教化四萬二千婇女。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令餘人不墮惡道。是故。菩薩處在宮殿妻子眷屬。復次。一切女人盡為欲火所燒。若見菩薩即離婬欲。復次。菩薩變作諸身。顏貌脩短與本無異。彼諸女人與化菩薩共相娛樂。各各自謂與實菩薩共相娛樂。彼時。菩薩常在禪定修安樂行。如化菩薩受於五欲無有欲想。真實菩薩亦復如是。從然燈佛來乃至一生。已離婬欲。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車匿揵陟本願亦復如是。

  以何緣故。菩薩在閻浮提樹下思惟。善男子。為欲教化七億諸天故。復次。菩薩欲令父母知菩薩必定剃除鬚髮法服出家。復次。菩薩欲示現增益智慧。閻浮樹隨蔭菩薩。欲令眾生增益善根故。是故。菩薩在閻浮樹下坐禪思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不以五欲自樂而出城遊觀。善男子。欲示現見老病死人故。令諸眷屬知菩薩畏老病死故出家學道。非為貢高損減眷屬故出家。欲利益眷屬故出家。菩薩見在家過患。是故出家。而此菩薩為示一切眾生老病死苦。是故。菩薩不樂五欲出城遊觀。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夜半出家。善男子。欲示現利益眾生善根。菩薩隨所住處增益眾生善根。善男子。亦為白淨法故捨離五欲。不告眷屬而便出家。離諸歡樂終不離於白淨之法。是故。菩薩夜半出家。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以睡眠覆蓋宮人伎女然後出家。善男子。欲令出家之過悉在諸天故。有眷屬諸親。或見菩薩出家便生瞋憤之心。若菩薩如是思惟。是人有惡心。於我便當長夜受苦墮三惡道。彼眷屬諸親作如是知。此是諸天以睡眠覆故。開門引道昇空而去。非菩薩過也。爾時。諸人增益信心。於諸天所生不信心。是故。菩薩見如是過。以睡眠覆蓋宮人伎女。然後出家。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遣車匿白馬及寶衣瓔珞而送還家。善男子。欲令眷屬知菩薩不貪在家名衣上服及諸寶瓔。復次。菩薩如是觀。我今作如是學。亦令諸人學我捨諸所有。於佛法出家。諸人如是學已。遠離一切所愛之物。持四聖種行。唯不聽父母不放而得出家。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以刀自下其髮。善男子。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無有天龍鬼神乾闥婆人非人能當近菩薩威德者。何況能與剃髮。復次。菩薩示現欲令眾生深信菩薩欲出家故。自持刀下髮。復次。菩薩為淨飯王故。爾時。淨飯王生於惡心。自恃豪族傲慢而言。誰剃我子髮。我當誅戮。爾時。淨飯王聞菩薩自持刀下髮。王聞是已。惡心即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善男子。汝今善聽。以何緣故。菩薩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薩宿業餘報受此苦也。欲令眾生於一切惡業報中能生患心歸向菩薩。復次。善男子。昔迦葉佛時。菩薩爾時作如是言。我不欲見此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如此之輩亦是菩薩示行方便。此所說者當知其義。以何緣故。菩薩作是麁惡之言。

        善男子。爾時。迦葉佛出於世時。有婆羅門子名曰樹提。有親友五人皆是大婆羅門子。先學大乘。彼時五人久來親近惡知識故。失菩提心。善男子。彼時五人於迦葉佛時。奉事外道不信佛法。解外道語不解佛語。解外道法不解佛法。彼時五人事外道師。彼師自言。我是佛世尊是一切智。我亦有菩提道。爾時。樹提梵志行於方便。欲誘引五人還成寶器故。欲轉彼五人外道邪心。以方便故至瓦師所。作如是言。我今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善男子。說是語已。復經少時。樹提梵志與彼五人在一屏處。爾時。瓦師便至其所。至其所已。即向樹提梵志讚迦葉佛如來應正遍知。復向樹提作如是言。汝可與我共至佛所。善男子。爾時。樹提梵志如是思惟。此五人者善根未熟。若我當讚迦葉佛非外道師者。而此五人心當生疑。若至佛所無有是處。

        爾時。樹提自護本願故。般若波羅蜜報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見此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云何般若波羅蜜報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菩提想無有佛想。爾時。不見佛不見菩提。亦不於內見菩提。亦不於外見菩提。亦不於內外見菩提。如是悉知菩提空無有法。爾時。樹提知一切法無所有故行於方便。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

        善男子。復於異時。樹提梵志與彼五人至河水邊。爾時。瓦師承佛神力。為化五人故復至其所。向樹提梵志作如是言。汝可共我至於佛所。禮拜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出世甚難。彼樹提梵志聞瓦師歎故不肯去。彼時瓦師尋前以手捉梵志髮。強牽將去向於佛所。彼時五人傾心隨逐。樹提梵志遂至佛所。時。國常法。若捉他髮。設其告官捉者應死。爾時。五人生邪見。見樹提梵志他捉其髮心傾隨逐。彼如來法有何功德。乃令瓦師不計死罪。捉樹提髮將至佛所。禮拜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五人其心傾向至迦葉佛所。既得見佛。本願還發生信敬心。生信敬心已。即於佛前呵責樹提。如是。世尊。有如是威德。如本聞已。何得心不信敬。

        善男子。爾時。五人見迦葉佛威德。又聞辯才。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迦葉佛見五人已得專心。為說菩薩藏不退轉輪陀羅尼金剛句。無生法忍次第而說。爾時。五人即得無生法忍。善男子。我今已得具足佛智。彼時。樹提梵志若當讚歎迦葉佛。不讚外道師。若彼五人到佛所者無有是處。況生信敬心耶。善男子。樹提梵志為化五人學菩薩乘。故以般若波羅蜜果報行於方便。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善男子。不退菩薩於佛無疑。於菩提無疑。於佛法無疑。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復次。菩薩為教化五人及自示業報。以業障故六年苦行。非如餘眾生不知不見。持戒沙門婆羅門故。說如是惡言。若知若不知。若解若不解。彼諸眾生長夜受諸苦惱。不得利益。墮三惡道。為彼眾生自現作業亦現受報。是故。如來現受是報。菩薩無有一切障礙業報。以有眾生誹謗持戒沙門婆羅門。憂惱覆心不得解脫。不得道果。為除眾生憂惱心故。現受如是業報。彼諸眾生作如是念。一生菩薩誹謗迦葉佛。而彼菩薩尚得解脫。況我不知而作惡言。是故。我今當自悔過。一切惡業更不得作。

        復次。善男子。為調伏諸外道故。六年苦行。非實業障礙。何以故。世間沙門婆羅門。日食一麻一米。謂得清淨解脫。菩薩為調伏彼故。示現日食一麻一米。菩薩若食麁澁尚不能得聖道。何況清淨解脫。是故。菩薩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是故。菩薩以此緣故現六年苦行。為調伏五十二百千麁行諸天。及外道神仙麁行菩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八

──東晉竺難提譯──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三〉

  以何緣故。菩薩食已得氣力充足至菩提樹。不以羸瘦至菩提樹。善男子。菩薩能不飲食身體羸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食麻米耶。爾時。菩薩為愍當來眾生故。食此上妙食。何以故。眾生善根未熟。不噉飲食而欲求道。彼諸眾生飢渴苦故。不能得智慧。若安樂行能得智慧。照明諸法非苦行也。是故。菩薩示眾生行安樂行而得智慧。亦愍當來眾生故。欲令眾生效我食此妙食。是故。食修舍佉尼食已。成三十七助菩提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食女人亦成就助菩提法。復次。菩薩在一禪中生歡喜心。於百千劫不食能住。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從吉安天子求草敷座。善男子。過去諸佛敷解脫坐。不以綩綖妙物。亦欲成就吉安天子助菩提法。爾時。吉安與菩薩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今我當與受記。彼吉安天子於未來世當得成佛。號曰無垢如來應正遍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菩薩坐菩提樹下。使惡魔波旬至菩提樹下。不欲令菩薩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魔本不能至菩提樹下。若我不召而能來此者。無有是處。善男子。爾時。菩薩坐菩提樹下如是思惟。於四天下誰為最尊第一。此四天下今為屬誰。菩薩即知惡魔波旬欲界最尊。今我與魔共鬪。魔若不如。一切欲界所有眾生悉皆不如。爾時。當有諸天大眾和合而來到菩提樹下。到已必生信心。魔眾天眾諸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一切眾來遶菩提樹。彼諸眾等見菩薩師子遊戲。見已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發菩薩心或生信心。彼人乃至見菩薩因緣故盡得解脫。

        善男子。菩薩如是思惟已。放眉間白毫相光。能令波旬宮殿黑闇。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光明照故普令大明。此光明中出如是聲。彼釋種子出家學道。今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魔境界勝出魔眾。減損當來一切魔眾。今彼菩薩與魔共戰。善男子。爾時。波旬聞是聲已。心大憂愁如箭入心。時。魔波旬嚴四種兵滿三十六由旬。一切皆來圍菩提樹。欲為菩薩作大留難。爾時。菩薩住大慈悲及大智慧。以智慧執金色之手而以拍地。拍已一切魔眾尋時散壞。魔眾壞已。八萬四千億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拘槃荼等。如是大眾見菩薩威德身體微妙容顏端嚴威力勇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於七日七夜不捨結加趺坐。仰觀菩提樹目不暫眴。善男子。爾時。有色界天行寂滅行。彼諸天等見如來結加趺坐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如是思惟。今我當求沙門瞿曇。心何所依。彼諸天人於七日七夜作是求已。不得如來一念依處。彼時。諸天倍增喜悅。有三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如是願。我等於未來世。當得如是寂滅之行。仰觀菩提樹。是故。如來得成道已。於七日七夜結加趺坐。仰觀菩提樹目不暫眴。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修無量阿僧祇行願。諸一切眾生與解脫樂。何以方待梵王請然後說法。善男子。如來有如是知。多有天人歸依梵王尊重梵王。彼諸眾生作如是知。梵天王化生我等世界最尊。若除梵王更無有能造世界者。善男子。爾時。如來如是知已。今我等待梵王勸請。若彼梵王一傾首者。諸可歸依梵王眾生悉皆歸依。當相謂言。梵王勸請如來說法非為不請。善男子。如來有大威德故。梵王來至我所。勸請說法轉於法輪。善男子。若我不以神力令梵王請者。然彼梵王先無有心能來請佛。善男子。由諸眾生依梵王故。欲令眾生離於梵王待其勸請。以梵王為證故。善男子。爾時。梵王勸請如來轉於法輪。彼時。六十八百千梵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如是言。此真是佛。於眾生中最尊最勝。作如是願言。我來世得成就如是智慧威德。是名如來方便。

  善男子。我先於說示現眾生十業因緣。或是菩薩或是如來。於此十中示現方便。唯有智者能知是義。善男子。不應生念。謂菩薩當有微細之罪。若菩薩成就如是微細不善之法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無有生死業報習氣。若有遺餘不斷滅者。無有是處。何況有障礙業報。善男子。若有眾生謂無業報不信業報為是眾生示現業報因緣。如來實無業報。我是法王尚受業報。況餘眾生而不受耶。為彼眾生作如是示現。是故如來自現業緣。

        善男子。如來無有一切業障。譬如書師善學書論教諸幼童。隨諸幼童讚諸書章。非是書師於諸書章有障礙也。書師作如是念。彼諸幼童當隨我學。善男子。彼書師非為不達故。作如是唱。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善學已。如是說如是示。為餘眾生令行業清淨故。善男子。譬如大藥師。善能療治一切諸病自無有病。見諸病人而於其前自服苦藥。諸病人見是藥師服苦藥已。然後效服各得除病。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自除一切煩惱病已。於一切法無有障礙。能示現一切法。以是不善業故。得如是報。現如是緣。欲令眾生除一切身口意業障行於淨行。

        善男子。譬如長者子若居士子。父母愛念與其乳母。時。此乳母無有病痛。為嬰兒故自服苦藥。欲令乳得清淨。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是一切世界之父。為教化不知業報眾生故。如來無病而為眾生示現作病。以是業故得如是報。以此業故得如是報。眾生聞已心生驚畏。除諸惡業不作惡緣。

        佛復告智勝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世遇然燈佛。時。有五百賈人。為求珍寶入於大海。善男子。時。賈人中有一惡人多懷奸偽。常行惡業初無悔心。善知兵法恒為寇賊。奪他財物以為產業。狀如賈人共諸賈人同載一船。時。彼惡人如是思惟。此諸賈人大得珍寶。我今當殺此諸賈人。取其珍寶還閻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殺諸人。善男子。爾時。有人名曰大悲。於彼眾中作大導師。時。彼導師於夜夢中。見海鬼神來作是言。汝此眾中有一惡人。如是相貌。恒為寇賊劫他財物。彼人今生如是惡心。我當殺此五百人已取其財物還閻浮提。若此惡人得遂本心。殺五百人者作大惡逆業。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菩薩。若此惡人殺諸菩薩。以此業緣障礙罪故。一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惡人於其中間常在地獄。汝為導師可作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彼五百菩薩亦復可得全其身命。

        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五百菩薩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說是事也。爾時。待風餘有七日當還閻浮提。七日過已。如是思惟。更無方便唯有除此一惡人者。爾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復作是念。若我向餘人說。此五百人當生惡心。生惡心已殺此惡人。彼諸人等當墮惡道。善男子。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

        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護五百人故害此惡人。是時。導師。即以䂎牟刺殺惡人。令諸賈人安隱得還至閻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爾時。導師則我身是也。五百賈人此賢劫中五百菩薩是也。當於此劫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於爾時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時。彼惡人命終之後。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當知。勿謂菩薩有如是障礙業報。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即時是菩薩方便力也。

  善男子。如來為一切眾生故而作是方便。示現佉違羅刺。善男子。爾時。佉違羅刺刺如來足。善男子。佛神力故令刺入足。何以故。如來金剛之身無能壞者。

        善男子。昔舍衛城中有二十人。皆是最後邊身。彼二十人更有怨家二十人。各各思惟。我當為作親友。而至其舍奪其命根。不向人說。善男子。彼時。二十最後身者及二十怨家人。以佛神力故共至佛所。善男子。如來爾時為調伏是四十人故。於大眾中告大目揵連言。今此地中出佉違羅刺。欲刺吾右足。未至足之間。此佉違羅刺即從地出長一肘。當出之時。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今當取此刺擲著他方世界。佛告目連。非汝所能。此佉違羅刺今在此地。汝不能拔。爾時。目連以大神力前拔此刺。于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一切世界隨刺而舉。不能動刺乃至一毛。善男子。爾時。如來以神通力上四天王。彼佉違羅刺亦隨佛去。爾時。如來復至三十三天夜摩天兜術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刺亦隨去。乃至梵天亦復如是。爾時。如來從梵天還至閻浮提舍衛城中本所坐處。刺亦逐還至此地中竪向如來。爾時。如來即以右手捉佉違羅刺。左手安地右脚踏之。爾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

        時。尊者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往昔作何等業得如是報。佛告阿難。我過去世入大海中。持䂎刺人斷其命根。阿難。以此業緣得如是報。

        善男子。我說是業緣已。彼時。二十怨賊欲害二十人者。作是思惟。如來法王尚得如是惡業之報。況我等輩不受此報。是二十人即從座起。頭面禮佛作如是言。我等今日向佛悔過。不敢覆藏。世尊。我先惡心欲害彼人。今重悔過不敢覆藏。爾時。世尊為彼人故。說作業緣及盡業緣。時。二十人聞是法已即得正解。及四萬人亦得正解。是故。如來示佉違羅刺刺足。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先無諸病。而從耆域藥王索優鉢羅花嗅之令下。善男子。爾時。如來制解脫戒未久。時。有五百比丘。是最後身常在餘諸林中修道。彼諸比丘得如是病。陳故之藥所不能治。彼諸比丘敬慎佛戒。不求餘藥不服餘藥。善男子。爾時。如來如是思惟。作何方便聽服餘藥。若我聽者。彼諸比丘當求餘藥當服餘藥。何以故。若如來不聽者。後諸人輩當犯聖法。是以如來行方便故。從耆域藥師求優鉢羅花嗅之令下。時。淨居天即至彼比丘眾中作如是言。大德可求餘藥。莫守病而死。比丘答言。我等不敢違世尊教。我等不得自在。我等寧死不違佛教。我等不求盈長好藥。如是說已。淨居天子語諸比丘言。大德如來法王。求餘好藥捨陳故藥。諸大德可求餘藥。諸比丘聞語已。除去疑心更求餘藥。更服餘藥然後除病。除病已不過七日證阿羅漢果。

        善男子。若如來不求餘藥。彼諸比丘亦不求餘藥。若不求餘藥。能除諸病及斷諸結證於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入城乞食空鉢而出。善男子。如來無有業障。爾時。如來矜愍護念當來比丘。或有比丘入於城邑聚落乞食。自無福德乞食不得。彼比丘當作是念。如來世尊功德成就。入城乞食空鉢而出。何況我等善根微薄。我等不應以乞食不得而生憂惱熱。是故。如來示現入城乞食空鉢而出。善男子。汝若謂惡魔波旬能覆蔽城中長者婆羅門心故。乃至不與一摶食者。善男子。莫作斯觀。何以故。惡魔波旬不能斷絕如來食也。爾時。佛神力故。令惡魔波旬覆蔽彼城中人。非是惡魔力之所能。我於爾時都無業障。為化彼眾生故。示現空鉢而出。爾時。我及比丘僧不得食已。一切魔天及諸餘天。作如是念。佛及眾僧不得食已。頗有憂耶。即於其夜見佛及僧。乃至無有一念憂惱。心亦不高亦復不下。如前後亦如是。

        善男子。爾時。有七千天子傾向如來生信敬心。我於是時即為說法。於一切法得法眼淨。善男子。彼時。婆羅門長者其後不久。又聞世尊有大威德。生渴仰心即至佛所。頭面作禮向佛悔過。彼時。如來即為其說四聖諦法。一說法時。有二萬人於一切法中得法眼淨。是故。如來入城乞食空鉢而出。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旃遮婆羅門女以木杆繫腹誹謗如來。而作是言。由沙門瞿曇令我妊身。應當與我衣被飲食。善男子。如來於此事中都無業障。若有業障。我能擲此旃遮婆羅門女。置恒河沙世界之外。如來以方便故現此業障。為化不知解眾生故。何以故。當來之世有諸比丘。於我法中出家學道。爾時。或為他人所謗。以是緣故心生慚愧。或不樂佛法捨戒還俗。彼諸比丘若被謗已當念如來。如來成就一切善法具大威德。尚被誹謗。而況我等不被誹謗。思念是已。則除慚愧。除慚愧已。當得修習淨妙梵行。

        善男子。旃遮婆羅門女常為惡業所覆故性多不信。今此女身於佛法中不得調伏。常為惡業之所覆蔽。乃至夢中亦生誹謗。覺已心喜。此女人中命終當墮地獄。善男子。我能以餘方便。除此女人諸不善業。令度生死能為作救。善男子。或時如來不救餘人。何以故。如來於一切眾生無有偏心。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諸婆羅門殺婆羅門女孫陀利。埋祇洹園塹中。善男子。如來是時知有是事捨而不說。如來成就一切智心無有障礙。能以神力可令此刀不入女身。我於爾時知孫陀利女命根將盡必為他殺。以此方便令諸外道不善彰露墮不如處。如此諸事唯佛知之。安住是事。令多眾生生清淨心增益善根。爾時。如來七日不入舍衛大城。不入城已。爾時。調伏六十億天過七日已。諸天世人集會共來至於我所。爾時。如來為四眾說法。聞說法已。有八萬四千人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及僧在於婆羅門毘蘭若聚落。三月之中食馬麥耶。善男子。我於昔時知此婆羅門。必捨初始請佛僧心。不給飲食。而故往受請。何以故。為彼五百馬故。此五百馬於先世中已學菩薩乘。已曾供養過去諸佛。近惡知識作惡業緣。惡業緣故墮畜生中。五百馬中有一大馬名曰日藏。是大菩薩。是日藏菩薩。於過去世在人道中。已曾勸是五百小馬發菩提心。為欲度此五百馬故現生馬中。由大馬威德故。令五百馬自識宿命。本所失心而令還得。善男子。我愍彼五百菩薩墮馬中者。欲令得脫離於畜生。是故。如來知故受請。善男子。是時。五百馬減所食麥半持施僧。大馬半分奉施如來。爾時。大馬為五百馬。以馬音聲而為說法亦教悔過。今當禮佛及比丘僧。說此事已復作是言。汝等當以所食半分供養於僧。爾時。五百馬悔過已。於佛及僧生淨信心。過三月已。其後不久。是五百馬命終生於兜術天上。彼五百天子即從天來至於佛所供養如來。爾時。如來即為說法。聞說法已。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時。五百馬子善調伏其心。於將來世得辟支佛。彼日藏大馬。於當來世供養無量諸佛。得成助菩提法。然後作佛號曰善調如來應供正遍知。

        善男子。無有世中上妙美味而如來不得。善男子。如來雖食草木土塊瓦礫。三千大千世界中無如是味。似如來所食草木土塊瓦礫味者。何以故。善男子。如來大人得味中上味相。若如來以最麁食著口中已。其所得味勝天妙食。善男子。以是。故知如來所食最是勝妙。

        善男子。爾時。阿難心生憂惱。轉輪聖王種出家學道。如下賤人食此馬麥。我於爾時見阿難心。見阿難心已。即與阿難一粒麥。語阿難言。汝甞此麥味為何如。阿難甞已生希有心。白佛言世尊。我生王家長大王家。未曾得如是之味。阿難食此麥已。七日七夜更不飲食無飢渴想。善男子。是故。當知是如來方便。非是業障。

        善男子。有沙門婆羅門持戒如我受他請已。而知請主荒迷不能供給。或不肯住。以是緣故。如來已所許處現必就請。及欲示現業報緣故。善男子。當知如來常法雖受他請不得供給。不令請主墮於惡道。善男子。若彼五百比丘共如來夏安居食馬麥者。有四百比丘多見淨故生貪欲心。彼諸比丘若食細食增益欲心。若食麁食心則不為貪欲所覆。彼諸比丘過三月已。離婬欲心證阿羅漢果。善男子。為調伏五百比丘度五百菩薩故。如來以方便力。受三月食馬麥非是業報。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如來十五日說戒時。告長老迦葉。我今背痛。汝今說七覺支法。善男子。爾時。有八千天子以聲聞法而自調伏。在彼眾中和合共坐。善男子。彼諸天子於過去世是大迦葉所教化者。於佛法僧而不放逸。彼諸天子數聞迦葉比丘說七覺法。善男子。此諸天子。除迦葉比丘。若百千諸佛為其說法不能令解。爾時。迦葉為諸天子廣說七覺法。諸天子從迦葉比丘聞七覺法已。得法眼淨。

        善男子。若有眾生病苦纏身。不能得至於說法之處聽法恭敬。彼諸人等當作是念。佛是法王尚聽七覺法而得除病。何況我等不往聽法不恭敬法。善男子。為調伏諸天除人苦患故。又示現敬重於法。是故。如來作如是言。迦葉。我今背痛。汝當說七覺法。何以故。尊重法故。如來無有麁重四大之身。何況有病。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釋種破時如來自言我頭痛耶。善男子。或有眾生作如是言。世尊不能利益親族。亦不矜愍。不欲安隱而出家已。種族意斷不欲救護。是諸眾生以不知故作如是言。善男子。如來於諸苦本已到其邊。如來知是眾生心所念故。坐舍耶樹下自言頭痛。善男子。吾於爾時尋向阿難說我頭痛。時。有斷見三千天子。復有無量好殺生者皆共集會。為彼斷見天子及好殺者。示現業障故作是言。吾以眼見他殺生心隨喜故。今得頭痛。說是法已。七千人天皆得調伏。是名如來方便。

  以何緣故。頗羅墮婆羅門以五百種罵詈佛。如來聞已能忍。善男子。如來能以神力。擲此婆羅門置餘世界。亦能以神力。令婆羅門乃至不能出於一言罵詈之聲。善男子。時。彼眾中多有人天。見如來能忍惡罵不說不答。生於捨身等心利益心堪忍心。前如後後如前。爾時。有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見如是義。又。頗羅墮婆羅門以五百種惡罵已。見佛世尊生於捨心。善男子。是婆羅門見如是已生信敬心。歸依佛法僧種解脫根。是名如來方便。

  善男子。提婆達多與菩薩世世共生一處。此輩亦是菩薩方便。何以故。我因提婆達多故具滿六波羅蜜。亦多利益無量眾生。云何知爾。善男子。爾時。眾生快樂。不知行施不知受者。菩薩爾時欲教行布施。是時。提婆達多起嫉妬心至菩薩所。求國城妻子及頭目手足。爾時。菩薩歡喜施與。時。有無量眾生見菩薩施。心生歡喜信解布施。作如是言。如菩薩施我亦如是。行於布施願成菩薩。善男子。提婆達多或見菩薩持戒清淨知已。欲破菩薩所持之戒。爾時。菩薩不毀淨戒。時。有無量眾生見菩薩持戒亦效持戒。菩薩持戒。或為他人輕毀惡罵不生惡心。爾時。具足羼提波羅蜜。有無量眾生見菩薩以忍調心。亦效菩薩行於忍辱。善男子。當知提婆達多大利益菩薩。善男子。如今。提婆達多放大醉象欲害如來。亦於耆闍崛山推下大石。俱是如來方便示現非業報罪。何以故。由此方便利益無量眾生。善男子。如來總說十業因緣。皆是如來方便示現非是業報。何以故。眾生不知業因所得果報。為眾生故。如來示現如是業報。此業作已得如是報。彼業作已得如是報。作如是業得如是報。眾生聞已作如是業離如是業。離不善業修習善業。

        善男子。今說方便已。示現方便已。此諸方便堅持祕藏。不應為下劣之人薄善根者說。何以故。此經非聲聞辟支佛之所行處。況下劣凡夫能信解耶。何以故。此人不能學諸方便。所以者何。此方便經非其所用故。非餘瓦器所能受持。唯有菩薩。於此方便法能說能學。

        善男子。譬如夜闇然大明燈。得見室中一切所有。善男子。菩薩聞如是諸方便已。即見一切菩薩所行之道。於此法中我所應學。於一切如來行及菩薩行已到彼岸。善行菩薩道者不以為難。

        善男子。我今當說。欲得菩提道諸善法者。所謂善男子善女人。聞過百千由旬。有說此方便經處。當往彼聽。何以故。若菩薩聞此方便經已得光明行。一切法中除疑悔心。

        爾時。四眾及諸人天成寶器者。說此經時悉聞悉知。非寶器者。雖在此會不聞不知。於此經中耳尚不聞。況能口說。非寶器故。是以如來說是法時。不聞不知。不蒙佛神力故。

        說此經已。七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是經名為方便波羅蜜。亦名轉方便品。亦名說方便調伏。如是奉持。

        佛說是已。智勝菩薩心生歡喜。及學聲聞辟支佛乘學菩薩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并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說是已。讚言。善哉善哉。今說大乘方便經竟。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東晉竺難提譯〈大乘方便會〉与晉竺法護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及趙宋施護譯《大方廣善巧方便經》為同經異譯。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一〉漢譯原經附於卷106〈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之下。〈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二〉始歸入第107卷。

*   *   *   *   *   *   * 

[法語法句]: 

* 善男子。不應生念。謂菩薩當有微細之罪。若菩薩成就如是微細不善之法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無有生死業報習氣。若有遺餘不斷滅者。無有是處。何況有障礙業報。善男子。若有眾生謂無業報不信業報為是眾生示現業報因緣。如來實無業報。我是法王尚受業報。況餘眾生而不受耶。為彼眾生作如是示現。是故如來自現業緣。……為教化不知業報眾生故。如來無病而為眾生示現作病。以是業故得如是報。以此業故得如是報。眾生聞已心生驚畏。除諸惡業不作惡緣。

……眾生不知業因所得果報。為眾生故。如來示現如是業報。此業作已得如是報。彼業作已得如是報。作如是業得如是報。眾生聞已作如是業離如是業。離不善業修習善業。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九

──隋闍那崛多譯──

        〈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住迦蘭陀長者竹園。與諸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長老舍利弗為眾之首。時。諸比丘圍遶世尊。欲聽受法。身心調順無有睡眠。當於爾時。如來世尊面貌容色。猶如初日開敷蓮花。端嚴顯耀微笑熙怡。爾時。彼諸比丘等作如是念。今婆伽婆欲宣說何等法門。面相乃然如是光顯。

        當於彼時。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跋陀羅波梨。與其一千眷屬圍遶。威力欲似震動大地。安詳徐步向世尊前。爾時。賢護長者之子宿福因緣。受天果報身體柔軟。猶如初出新嫩花枝。詣於佛所。到佛所已。觀見如來最勝最妙容色。寂靜澄定功德藏身。猶如金樹光耀顯赫遍滿竹林。是時。賢護即於佛所生淨信心。合十指掌作如是念。於世間中得大名聞。此不虛說。謂言薩婆若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斯真實也。爾時。賢護即便低頭頂禮佛足。兩膝著地一心舉頭。諦視世尊目未曾瞬。如是瞻仰如來之時。其身儼然不傾不動。

  爾時。世尊見跋陀羅波梨長者內心如是生渴仰已。如來即更身放妙光。而彼光明出照之時。其跋陀羅波梨長者即得無畏。從地而起遶佛三匝。復更頂禮佛世尊足。禮已長跪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於我。唯願世尊教示於我。大聖世尊。我於佛邊信心未久。是故。世尊但當為我隨逐現事說一法門。我今渴仰欲聞諸法。以生死中煩惱所逼。多有疑惑心恒分別。以是義故。唯願世尊慈悲憐愍。為我說法令我決疑。大聖世尊。我無正知故有迷惑。不知出離生老病死煩惱海津。唯大聖尊是一切智。世間希有猶如意珠。能與一切眾生諸樂令成就故。又復。世尊猶如父母。為令一切諸眾生等得善果報即是根本。

  爾時。世尊告跋陀羅波梨長者。作如是言。跋陀羅波梨。若有疑者。今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蒙佛印可。內懷歡喜欲問心疑。即便起立却住一面。住一面已。其身威光圓滿具足。

        爾時。長老阿難比丘既見彼已。即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長者子跋陀羅波梨身光德力勝諸王威。殊妙絕群端正可愛。於世間內獨無有雙。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今欲聞此跋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此閻浮提能得及者。無有是處。唯除一人。長者童子名蘇摩浮帝。爾時。阿難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此跋陀羅婆梨長者家宅之中有何殊勝。世尊乃爾稱譽。

  爾時。佛告長老阿難。汝當至心諦聽諦受。是長者子所有資財善根廣大。我今為汝次第宣說。阿難。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恒隨其後。彼諸商主各有無量奇異財寶種種富饒。其跋陀羅波梨家內。恒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復以真緋雜色繒綵用為倚枕。持來兩邊雜色妙衣憍奢耶等。一一之處皆有四具。又火浣布及以麁紵。諸是四方土地所出種種衣服眾雜異物。皆悉具足莊嚴其家。彼之衣裳悉皆柔軟。猶如手掌清潔光潤。其宅處處周遍皆懸真珠瓔珞以為挍飾。

        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閑於戲笑善巧語言。姿態艷美承接人意。瞋恚見之自然歡喜。憂慼遇者便生欣慰。調謔音詞開心悅目並皆孝順。瞻仰己夫婦禮具足。於餘男子遠離欲心。或復有時自知慚愧羞恥。合掌低眉曲躬恭敬。專向其夫無復餘顧。或復有時。各各為其夫婿別憐愛故。心生妬嫉爭鬪相嫌。皺眉蹙頞猶如深鉤。假此為戲實無妬心。手爪纖長指節圓傭。踝腕細密以欲醉身。妖冶顧眄行步庠序進止逶迤。髮彩紺青細潤柔軟。巧為結梳能驚惑人。在於如是等諸婇女之中。或侍或憑。彼諸婇女皆專奉夫。清淨名聞處處流布。然此婇女種姓最大。處其家中亦好名聞。並堪匹偶大家為嫡婦。有如是種種等莊嚴。長者賢護家中。不可稱量宅甚寬曠。

        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若天厨無有異也。其飯悉是糠糧色味充盈具八功德。隨意進噉入口便銷。食已隨順無所妨礙。果報感致稱心自然。又復。食已身體光鮮無諸臭穢。又。其長者家內復有六萬輦輿。各以種種珍奇莊嚴。真珠間錯上下正等。悉有妙衣以覆其上。又以香花各各布散。水灑於地無有塵埃清淨潤澤。又。其家內復有種種最上音聲。手打指彈及以氣吹。其響微妙鳴亮入神。歌曲正得猶白鴿聲心所樂聞。如此微妙莊嚴其家。又。其家內園林樹木扶疎茂盛。花卉交加紅紫鮮潔。其樹林間復有諸鳥。各各出好音聲。其音和雅猶如天宮。約須彌山眾寶合成龍窟無異。又然種種燈明。其燈光明無風動搖處處洞徹。朗夜赫奕與晝不殊。

        又復。其家所住國界有六萬城。其城各有街巷相當。樓櫓却敵悉皆具足。彼城處處諸國商人往來聚集。種種形狀種種語言。種種珍奇眾雜寶貨。共相貿易填咽城市。百千萬眾不可勝計。又。彼諸城周匝四邊園圃雜樹數百千種。花果繁茂枝葉扶疎。蜂眾競來採其香味。又。彼諸城多有象馬及諸車乘。

        阿難。彼諸城內所有大富長者居士商主及以商人。恒常一心皆共稱嘆跋陀羅波梨所有功德。合十指掌頂禮讚詠。況彼名聞心皆願樂欲得覩見。又。其國主波斯匿王。見跋陀羅波梨長者資財富饒形勢福德。自身卑愻猶如貧人羨其財寶。

  阿難。其彼真月長者童子。每一食時即有千種珍味。晨昏左右所須自然。又有五千婇女圍遶承奉以為娛樂。阿難。是真月長者童子所受快樂。比天帝釋已勝千倍。匹於跋陀羅波梨。形貌顏色庫藏資財受樂果報。百倍不及其一。

  復次。阿難。是跋陀羅波梨長者有一妙車名為奪意。奇巧精麗人間所無。而此車中有天寶座。其車純以天諸雜寶雕飾間錯。彼諸天寶馬瑙金剛真珠珍貝。光明顯曜如虛空星莊嚴。如是其車行時迅疾如風。阿難。跋陀羅波梨意欲至於海內採珍寶時。坐彼車中如意即至。受快樂已若欲還家應念便至。

  爾時。阿難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跋陀羅波梨長者。往昔造何等善根。今世乃爾受斯果報。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欲知者應當諦聽。此之因緣皆由過去於諸佛邊種殖善根。今得如是勝上果報。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名曰樂光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阿難。爾時。此跋陀羅波梨長者於彼佛邊作聲聞僧。名為法髻。持戒不完多有毀缺。而善宣說諸佛教法開示未聞。是大法師一聞總持修多羅藏。亦持律藏。為諸眾生常說法要。博識辯聰義味甚深。音聲朗徹令人樂聞。得聽法者心生歡喜。永即不復墮諸惡道。阿難。彼以如是法施因緣。九十一劫恒生天人端正富貴。阿難。是長者子所得妙車因緣報者。我更為汝次第解說。阿難。是跋陀羅波梨長者。於彼樂光佛世作法師時。見諸梵行持戒比丘。羸瘦頓乏力弱無堪。凡有所須悉皆布施。復造鞋韈靴履等物歡喜施與。藉此功德今感妙車如意果報。

  復次。阿難。往昔有佛。號曰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爾時。彼佛告長者言。於未來世有佛。名曰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彼佛世尊當授汝記。阿難。此跋陀羅波梨長者。我須教之令其生解。

        爾時。阿難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長者子如是富饒多蓄財產。而性柔和不生貢高。在於五欲不染其心。佛告阿難。汝今當知。凡是智者不以資財及諸五欲心生憍傲。阿難。此長者子以妙法因。多受種種無盡福報。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蒙佛許可。欲問所疑。即便一心在於佛前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大慈世尊。攝受一切眾生。哀愍眾生。我今心中有疑欲問。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使得斷疑。爾時。佛告跋陀羅波梨長者子言。跋陀羅波梨。汝心有疑欲斷除者。今正是時。恣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即白佛言。世尊。諸眾生等知有神識。而是神識猶如寶篋未開之時。不知其中是何等寶。世尊。此之神識相貌云何。復何因緣名為神識。世尊。云何人死無手脚眼。命終之時諸根欲滅諸大欲分。而此神識云何從此身中而得移出。世尊。而此神識復云何色。復云何體。從於身中云何得離此識。云何捨於此身成就別身。云何捨此諸大諸入向於後世。云何成就各各別身。世尊。人今既死。未來諸入云何隨順。云何此世作諸善根。於未來世受於果報。既是此世諸入陰等造作善根。其人云何更復於後別諸陰中受其果報。云何此識彼處得身。云何諸入體隨彼處。

  爾時。世尊讚長者言。善哉善哉。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問。汝今至心諦聽諦受。我當為汝說神識去來移滅。

        跋陀羅波梨。猶如風大雖無形色不可覩見。然由因緣而現形色。現形色者其義云何。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崖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手足目等亦復如是不可得見。於諸色上增益勝處或黑或白。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而現色。此識界亦復然。當須知云何於彼處。此識界得名受觸法界耶。復云何此識界。捨此身已後受愛觸等。譬如風界能移香氣。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然後可知有識。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香根勝故有勝香。復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二事勝者所謂色觸。其風多故花香亦多。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識亦大。識大故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惡也。譬如畫師既善成就板。隨欲出向作即能為。善意解故隨色能作。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而汝問此識云何捨此身至於彼世者。跋陀羅波梨。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此業及命盡時。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內住。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捨身及以諸大。捨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捨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何等為二。一者正念。二者觸。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一身受二念受。死後念有觸。

  復次。汝問識者何義。然有子能生牙。從智生識即名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然後還受於觸。苦樂智知故名為識。後復受善惡。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復次。跋陀羅波梨。汝又問言。此識云何捨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鏡中照現身形。又如泥團模內鑄出身形。又復如日出時能滅諸暗。其日沒已還復生暗。然而彼暗無有常定非無常定之處。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其人不見此識。然識受此身。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為男為女。或黑或白。或諸根具以不具。或手足正等以不然。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

        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昔所造諸業故。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諸有所生得色身內住識。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

        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於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跋陀羅波梨。諸有及識六根境界。是六界處有四大處有五陰處。跋陀羅波梨。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跋陀羅波梨。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走跳現種種諸伎。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我無智能答。

        佛復言跋陀羅波梨。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而彼巧業無有色。以智所生。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此識造身故生。而此識無有可盡。猶法界修熏故。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尸。亦不為其所染。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又在猪狗等腹內受胎。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復次。跋陀羅波梨。此識捨身已。隨善惡所行。此義何也。此識捨此身體即受彼罪福。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因觸故受微妙香。至臭穢之處或至諸尸臭處。跋陀羅波梨。彼風隨至多處。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將彼香氣過。而彼風界無有色。及彼香亦無色。如是如是。此識捨身已將善惡而移。如是次第而去。彼識欲移。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有身不移本處。如是如是。有福亦生。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然此識不從咽喉出。亦不從諸孔出。其識出時亦復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或雞卵鵝卵在㲉內。其㲉無孔。云何知識別而㲉不破。其識云何移徙。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善熟然後壓取油。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彼香不著烏麻。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然後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因彼二故其香移徙。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㲉。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復如是。汝當如是知。

  復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應如是見。復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而彼種子擲置地內。生牙莖葉花果子。或白或赤或黑。各有自味力成熟。而彼地界是一水火風大亦然。如是如是。此識有一法界。一切諸有中成就身然後生。或黑或白或赤等色。或本性剛強或本性調柔。

  復次。跋陀羅波梨。命終之時。此神識捨身已。成後身種子因。欲作手足等體。而當時未有身分。而彼捨地分取法界分。而彼諸界共念和合。然彼念以信敬力故。法界念和合。取識不離識。而法界可見。亦不離法界識有因。然彼識風為助。自餘法界皆為微妙。所謂念界受界法界色界。

  爾時。跋陀羅白佛言。世尊。彼識云何有色。佛告跋陀羅波梨。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跋陀羅波梨。譬如生盲之人夜睡眠中。夢見種種天妙諸色最勝最上。而彼人見已生最勝喜樂。睡眠覺已便即不見。及至天曉而向他說。諸人輩聽我昨夜眠中夢也。我見最妙最上端正婦女之形。復見丈夫百千數眾。復見園林。此中彼處我皆夢見。或有人身體柔軟。手足端嚴臂膊傭長。身體纖細腰跨正等。而彼生盲夢中所見諸人。身體形容及莊嚴瓔珞皆悉具說。爾時。彼生盲人如是所說形體。生識不見。於汝意云何。彼生盲之人。睡眠所夢云何得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為我解說。此事云何得見。佛告跋陀羅波梨。跛陀羅波梨。汝當知。以內眼因智力。彼生盲人。在夢中見非實眼見。跋陀羅波梨。如夢中人見色少時正念。其死人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跋陀羅波梨。更為汝解。其死人神識如種子移。譬如種子散於地上受取四大。如是此識受正念已。受受已。受善及不善已。捨身已然後移。

        跋陀羅波梨復問世尊。云何此識受善及不善識然後移。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蓮花色摩尼寶隨色影變。若置黑影形即變黑。若置白中即變為白。隨其影形所在之處。彼摩尼寶即同其色。所安置處隨其地分色即隨變。如是此識受善及惡。而即移去亦復如是。

  爾時。跋陀羅波梨復問佛言。世尊。此神識何體而現。佛告跋陀羅波梨。此神識無形。無聚處無積貯處。畢竟不可得。不可得言。此神識有生有滅有惱。亦不可言。跋陀羅波梨。譬如從子生牙。亦不可得爛子生牙。亦非壞子生牙。而彼好子乃生牙成就。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子牙住何處。或在莖或在葉或在根。為彼子在樹枝。如是如是。此識於身體無處倚住。不在眼不在耳不在鼻。乃至亦不在意。猶如從子生牙。所生子牙者。以取受為本。彼處取故即便受胎。受胎已即有觸。如生牙已依時即有枝葉花。有枝葉花即有子。如是如是。此識先成就身體。身體成就已。其神識無處可住。亦不離神識有身。如彼種子從樹熟已然後有子。非生果有子。如是如是。此身命終之時。從身體中此神識顯現。以受和合。以愛相縛以念相執。善攀緣和合。或非善攀緣和合。以風界相持。智熏逐業緣。父母和合。然後此識顯現。

        跋陀羅波梨。譬如善成就好明鏡見面形。非無其面得見面形。亦非無明鏡可有面形。如明鏡及面兩緣和合得有面形。而其面形無有色。亦無受亦無有識。但隨身轉動。其鏡內形亦轉動如身。言語移徙轉動申縮俯仰。隨所作者。其鏡內面形亦作如是事相顯現。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其面形因何事故而現形鏡中。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因人身體故現彼鏡中。如是形隨其身色。面亦有如是色。彼形亦如是色。或諸根具足或不具足。彼面形於明鏡中。亦復如是現其形相。

        跋陀羅波梨。如彼明鏡成就面形。以有身故。彼明鏡中現形。如是。此身因識有受有取有識有諸行。思念成就身體。言彼明鏡者。彼緣父母和合。當知如身滅已。無有識形。如彼明鏡現面形已。又清水中更見面形。如此識捨此身形已。至於彼復受餘諸陰。譬如尼拘陀樹子。或優曇婆羅等諸樹子。雖復細小。而能生極大樹枝。生大樹枝已。捨彼形復更餘處生。而彼子界捨樹形已。隨時乾枯無復本味。其本味滅已。彼樹便即乾枯萎悴。如是。此識微細無定色形。生諸身已更復捨。更成就前別體。猶如大麥小麥烏麻小粒大粒等子。隨所地方散處。於彼地方即便著根。

        如是如是。此識所有眾生身內。移於彼處。即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從此世移至彼世。猶如蜜蜂見其味。於花內取其味香。而捨其花更移別花。或捨惡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已。樂著彼花取彼香味。如是如是。此神識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惡果故。或復受地獄畜生餓鬼等身。受已復受別身。而此神識云何須觀。譬如欝金香子。或紅藍花子或分陀利花子。其體本隨分色不定。而彼子內不可見牙亦無定色。而彼子入地得水潤澤即便生牙。有牙已然後生花。而彼色不可以子得見。亦不離子有牙及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此身已欲成彼身。彼肉團內未有諸根。何況諸入。既無諸根及入。豈可有天眼天耳及香味觸體得有知理。豈可知我於彼時作如是諸業。我過去如是身體。但因識而受。譬如蠶虫以自身口出於絲縷作繭。纏繞其身於中即死。如是如是。此識自生身已還自造業。猶如蠶虫出絲纏繞。即自滅身移向於彼。譬如蓮花生於水中。即有妙色香味。而彼花內無水正體而可得見。彼花滅已。所有地方置子於中。則有色香所住。如是如是。此識所移之處。諸根境界無共移者。受亦無移。其所移者唯有法界。譬如如意珠隨所至之處。有須之物即隨念得。猶如日天光明自隨逐日而行。日所至處光亦至彼。如是如是。此神識所移至處。受想法界等相隨不離。

  復次。此識捨身已取一切諸有。聚集取已。無肉無骨來就後身。彼取色身有及諸觸等事。以天眼觀見善惡受取。譬如小棗千年棗。菴摩羅果迦毘陀等果成就時。各有一味。或苦或酢。或甘或醎等諸六味。而彼諸果熟已。在所地方其味在內。子移彼處各自有味。如是如是。此識子所移之處。彼自有觸隨福及無福。以有及念自隨而移。

  復次。此識捨身時作如是念。如我今捨此身故。名此念識。為識知善業不善業。知此業隨我而行。知我隨此業而行。如是等知故名為識。

  復次。此身知造一切諸業故名為識。猶如風界或時冷或時熱。或時隨臭有氣。或時因香有氣故知為風。如是此識體無有色。以取因色故。或欲取因故。或見取因故。或持戒求報取因故。乃至有受受因故。受身體色成就故言為識。

  爾時。彼眾中有一長者童子。名曰蘇摩浮坻。從座而起。合十指掌而白佛言。世尊。其色云何須觀取。云何須觀欲取。云何須觀見取。云何須觀戒取。云何須觀。佛告真月。凡有智者。欲知汝所問。當如是知。真月。若有善色若有非善色。從肉團時。須觀筋血脈及氣脈。髑髏縫腦大腸小腸。肺心肝腎脾膽諸藏。脂[月+冊]髓血痰陰涕唾。不淨臭穢非常可畏。毛髮髭鬢皮膚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諸色皆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蘇摩坻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鞕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軟者。彼名為水大。所有煖成熟者。彼名為火大。所有搖動屈伸者。彼名為風大。所有知者。彼名聲香味觸等界。所念知者故名為識。

  爾時。蘇摩浮坻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死時捨彼色界。云何彼識從彼身出。云何彼身捨已。作如是知。此是我身。佛報真月言。真月。受此身正住之時。身業既盡捨於諸大。譬如以乳和水以火煎煮。以得熱氣乳水各別。而彼乳所有脂膩味彼無有色。

        真月。如是如是。死人身別諸大亦有別。神識亦有別。然彼識取諸大及取法界已。以法界熏念。取善及惡至於來世。譬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種種藥味力煎。其內或有辛或有苦。或有醋或有醎。或有淡或有甜。取諸味已入體成熟。色香等味取已。彼蘇體捨移而成藥味。此識亦復如是。捨身已取善及惡及取法界。此識移去。言彼蘇味體者。即以喻身。言彼諸藥和合聚集者。喻彼諸根。言諸藥色香味觸者。喻識移去故言識。諸味將去者。即是識移。應當如是觀。言人色別異者。或善色或惡色。或入體大真藥蘇熟消。即是喻善業。當如是觀。若言因彼大真蘇食已。出痿黃色。即是喻不善業。當如是觀。如大摩訶迦良那藥蘇寶者。如是此識。應當觀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諸藥色味。取已成大真藥蘇。而彼蘇無有手足及諸根。但取彼味。如是如是。此誠捨身已及捨諸界。唯取法界。取受已取善及惡而去。

        真月。彼人捨身已。於來世得正念得天念。或見六欲諸天。或見十六大地獄。或見身體諸根具足。彼於爾時作如是知。此是我身也。彼人命終之時。彼念見種種相。或見微妙輦輿。或見微妙園林。其園林內有種種樹木。新生蓊欝可愛。或有妙池。或見種種成就諸事。彼見如是等諸相。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安隱如法取命終。而彼人神識。猶如乘馬。應當如是觀。

        言乘馬者。譬如有人在戰場內。身著好牢鎧甲。善持馬控轡速疾騙騎。如是。此識著攀緣鎧甲善果報。速疾乘出入息。捨諸界諸入等。捨已取後生諸梵天。乃至阿迦膩吒等天微妙之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隋闍那崛多譯──

        〈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之二〉

  爾時。會中有月實勝上童真。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見色因。云何見欲因。云何見見因。云何見戒取因。佛告月實。智見智境。愚見愚境。智者見諸姝麗美色。了知穢惡。唯是肉段筋骨膿血。大脈小脈大腸小腸。 液腦膜。腎心脾膽肝肺肚胃。生藏熟藏黃淡涕唾。髮鬚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淨污露可畏可惡。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為色因。月實。如父母生身。身之堅鞕為地大。流潤為水大。暖熱為火大。飄動為風大。有所覺知。念及聲香味觸等界。斯皆為識。

        月實童真復白佛言。世尊。將死之時。云何識捨於身。云何識遷於身。云何識知今捨此身。佛告月實。眾生隨業獲報。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識棄捨身隨業遷受。譬如水乳和煎。以火熱力。乳水及膩各各分散如是。月實。眾生命盡以業力故。形骸與識及諸入界各各分散。識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并善惡業遷受他報。月實。譬如大吉善蘇。以眾良藥味力熟功。和合為之。大吉善蘇棄凡蘇性。持良藥力。辛苦酸鹹澁甘六味以資人身。便與人身作色香味。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及法果等。遷受餘報亦復如是。月實。蘇質如身。諸藥和合為大吉善。如諸法諸根和合為業。眾藥味觸資成於蘇。如業資識。服大吉善。悅澤充盛光色美好。安隱無患。如善資識獲諸樂報。服蘇違法。顏容變惡慘無血氣。色死土白。如惡資識獲諸苦報。月實。吉善寶蘇無手足眼。能取良藥色香味力。識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諸善業。棄此身界受於中陰。得天妙念。見六欲天十六地獄。見己之身。手足端嚴諸根麗美。見所棄屍。云此是我前生之身。復見高勝妙相天宮。種種莊嚴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麗。如新鍊金眾寶鈿飾。彼見此已心大歡喜。因大喜愛識便託之。此善業人捨身受身。安樂無苦如乘馬者。棄一乘一。譬如壯士武略備具。見敵兵至著堅甲冑。乘策驥駿所去無畏。識資善根。棄出入息捨界入身。遷受勝樂亦復如是。身梵身天爰至有頂生於其中。

        爾時。會中大藥王子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識捨於身作何色像。佛言。善哉善哉。大藥。汝今所問。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來更無能了。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白佛言。大藥王子所問甚深。其智微妙敏利明決。佛告賢護。此大藥王子。已於毘婆尸佛所植諸善根。曾於五百生中生外道家。為外道時常思識義。識者云何。云何為識。於五百生不能決了識之去來。莫知由緒。我於今日為破疑網。令得開解。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謂大藥王子言。善哉善哉。仁今所問微妙甚深。月實之問其義淺狹。猶如孾兒。心遊外境而不知內。正法希聞。諸佛難遇。佛圓廣智無測深慧。至妙之理應專啟請。

        時。大藥王子見佛熙怡顏容舒悅。如秋蓮開。踊躍歡喜。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愛深法渴仰深法。常恐如來入般涅槃。不聞正法而於末濁眾生之中。愚無所知。不識善惡。於善不善熟與不熟不能覺了。迷惑輪轉生死苦趣。

  佛告大藥王子。如來正法難遇難得。我於往昔為半伽他。登山自墜。棄捨身命為求正法。經歷無量百千萬億種種苦難。大藥。汝所希望皆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大藥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識相云何願垂開示。佛告大藥。如人影像現之於水。此像不可執持。非有無辨。如芻洛迦形。如渴愛像。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渴愛。佛言。如人對可意色眼根趣之。名為渴愛。猶持明鏡視己面像。若去於鏡面像不現。識之遷運亦復如是。善惡業形與識色像。皆不可見。如生盲人日出日沒晝夜明闇皆悉不知。識莫能見亦復如是。身中渴愛受想與念皆不可見。身之諸大諸入諸陰。彼皆是識。諸有色體。眼耳鼻舌及身。色聲香味觸等。并無色體受苦樂心皆亦是識。大藥。如人舌得食物。知甜苦辛酸鹹澁等六味皆辨。舌與食物俱有形色而味無形。又因身骨髓肉血。覺知諸受。骨等有形。受無形色。知識福非福果。亦復如是。

        時。賢護勝上童真禮佛雙足。白佛言。世尊。此識可知福非福耶。佛言。善聽。非未見諦而能見識。識不可視。譬如掌中阿摩勒果。識不在於眼等之中。若識在於眼等之中。剖破眼等應當見識。賢護。恒沙諸佛見識無色。我亦如是。見識無色。識非凡愚之所能見。但以譬喻而開顯耳。

        賢護。欲知識之罪福。汝今當聽。譬如有人為諸天神或乾闥婆等。及塞建陀等鬼神所著。賢護。於意云何。其為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求於身中。可得見不。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無色無形。身內外求皆不可見。賢護。其為福勝。諸大天神之所著者。即須好香花燒眾名香。香美飲食清淨安置。祭解供具咸須香潔。如是此識為福資者。便獲尊貴安樂之果。或為人王或為輔相。或豪望貴重。或財富自在。或為諸長或作大商主。或得天身受天勝果。由識為福資身獲樂報。如彼福勝天神所著。得勝妙花香香美飲食。便即歡喜。病者安隱。今得尊貴豪富自在。當知皆是由福資識。身獲樂果。

        賢護。其為富丹那等下惡鬼神之所著者。便愛糞垢腐敗涕唾諸不淨物。以此祭解歡喜病愈。其人以鬼神力隨鬼神欲。愛樂不淨臭朽糞穢。識以罪資亦復如是。或生貧窮。或生餓鬼及諸食穢畜生之中種種惡趣。由罪資識身獲苦果。

        賢護。勝上天神其著之體。無質無形。而受種種香潔供養。識福無形。受勝樂報亦復如是。富丹那等下惡鬼神。為彼著者。便受不淨穢惡飲食。識資罪業。獲識苦報亦復如是。賢護。當知識無形質。如天等鬼神所著之體。供具飲食所獲好惡。如資罪福得苦樂報。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欲因。佛言。大藥。互因生欲猶如鑽燧。兩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識。及因男女色聲香味觸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無果果生花滅。如是因身顯識。循身求識識不可見。識業果生身便謝滅。身骨髓等不淨諸物咸悉銷散。又如種子。持將來果味色香觸遷植而生。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受想作意。受來生報。亦復如是。又如男女愛欲歡會分離而去。識身和合戀結愛著味玩慳悋。報盡分離隨業受報。父母因緣中陰對之。以業力生識獲身果。愛情及業俱無形質。欲色相因而生於欲。是為欲因。

  大藥。云何見戒取因。戒謂師所制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行。取謂執取是戒。作如是見因是持戒。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獲於勝有。謂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無漏善。無漏之善無陰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種。植之於識報善惡業。識不淳淨煩惱因故受熱惱苦。是為見戒取因。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取天身乃至取地獄身。佛言。大藥。識與法界持微妙視。非肉眼所依以為見因。此微妙視與福境合。見於天宮欲樂嬉戲。見已歡喜識便繫著。作如是念。我當往彼染愛戀念而為有因。見已故身。臥棄屍所。作如是念。此屍是我大善知識。由其積集諸善業故。令我今者獲於天報。

        大藥白佛言。世尊。此識於屍既有愛重。何不託止。佛言。大藥。譬如剪棄鬚髮。雖見烏光香澤。寧可更植於身令重生不。大藥白佛言。不也。世尊。已棄鬚髮。不可重植於身令其更生。佛言。如是。大藥。已棄之屍。識亦不可重託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此識冥寞玄微。無質可取無狀可尋。云何能持象等大身眾生。縱身堅固猶若金剛。而能貫入壯夫之身。力敵九象而能持之。佛言。大藥。譬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或竅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大藥。須彌風大色相云何。大藥白佛言。風大微妙無質無形。佛言。大藥。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亦如是妙無形質。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燈。其焰微妙置之於室。隨室大小眾闇咸除。識亦如是。隨諸業因任持大小。

        大藥白佛言。世尊。諸業相性彼復云何。以何因緣而得顯現。佛言。大藥。生諸天宮食天妙饌。安寧快樂。斯皆業果之所致也。如人渴乏巡遊曠野。一得清涼美水。一無所得受渴乏苦。得冷水者無人持與。受渴乏者。亦無遮障不許與水。各以業因受苦樂報。大藥。應當以是見善惡業。如空中月白黑二分。又如生果。由火大增熟便色異。如是此身。由福增故生勝族家。資產豐盈金寶溢滿。勝相顯盛。或生諸天宮快樂自在。斯皆善業福相顯現。譬如種子植之於地。果現樹首。然其種子不從枝入枝而至樹首。割析樹身亦不見子。無人持子置於枝上。樹成根固求種不見。如是諸善惡業。咸依於身。求之於身亦不見業。如因種有花種中無花。因花有果花中無果。花果增進增進不見。因身有業因業有身。身中無業業中無身。亦復如是。

        如花熟落其果乃現。身熟謝殞業果方出。如有種子花果之因具有。如是有身善惡業因。備在彼業。無形亦無熟相。如人身影無質無礙。不可執持不繫著人。進止往來隨人運動。亦不見影從身而出。業身亦爾。有身有業而不見業。繫著於身亦不離身。而能有業如辛苦澁殊味諸藥。能滌淨身除一切病。令身充悅顏色光澤。人見之者。知服良藥藥味可取。熟巧無形。視不可見。就不可得。而能資人膚容色澤。業無形質能資於身。亦復如是。

        善業資者。飲食衣服內外諸資豐饒美麗。手足端正形容姝好。屋宅華侈。摩尼金銀眾寶盈積。安寧快樂。歡娛適意。當知此為善業之相。生於下賤邊地貧窮。資用闕乏希羨他樂。飲食麁惡或不得食。形容弊陋所止卑下。當知此為惡業之相。猶如明鏡鑒面好醜。鏡像無質取不可得。如是識資善不善業。生人天中。或生地獄畜生等中。大藥。應當如是見業與識和合遷化。

        大藥言。世尊。云何微識能持諸根。能取大身。佛言。大藥。譬如獵者入於山林。持弓毒箭而射香象。箭毒霑血毒運象身。支體既廢根境同喪。毒流要害身色青赤。猶如淤血毒殺象已便即遷化。於意云何。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可得比不。大藥白佛言。世尊。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其量懸殊不可為對。猶如須彌比之芥子。大藥。如是識棄此身以取諸根。棄此諸界隨業遷化。亦復如是。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微細之識。任持大身而不疲倦。佛言。大藥。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各遶三匝。二龍大息搖振須彌。內海中水咸變成毒。此二龍王長大力壯。和修吉龍德叉迦龍。二大龍王亦與之等。於意云何。四龍王識與蚊蚋識。寧有異不。大藥言。世尊。四龍蚊蚋其識無異。大藥。如一小渧跋錯那婆入四龍口。四龍便死。於意云何。小渧藥毒龍口中毒。何毒為大。大藥白佛言。龍口毒大。小渧藥毒甚為微少。大藥。大身眾生力敵九象。微妙之識無色無形。非分別量。隨業任持亦復如是。如尼瞿陀子極微細。種之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云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大藥言。世尊。其子與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虛空界。如是。大藥。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於識身則無有。

        大藥復白佛言。云何金剛堅固不可壞識。止於危脆速朽身內。佛言。大藥。譬如貧人得如意寶。以寶力故。高宇彫樹妙麗宮室。園林欝茂花果敷榮。象馬妓侍資用樂具自然而至。其人於後失如意寶。眾資樂具咸悉銷滅。如意神寶堅固貞牢。縱千金剛不能毀壞所生資用。虛假無常速散速滅。識亦如是堅固不壞。所生之身速朽速滅。

        大藥言。世尊。柔妙之識云何穿入麁鞕色中。佛言。大藥。水體至柔激流懸泉能穿山石。於意云何。水石之質鞕軟如何。大藥言。世尊。石實堅鞕猶若金剛。水質柔軟為諸樂觸。大藥。識亦如是。至妙至柔。能穿剛鞕大身之色遷入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眾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乃至云何生於地獄等中。佛言。大藥。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花園等。又見諸天處蓮花殿。麗妓侍繞笑謔嬉戲。眾花飾耳服憍奢耶。臂印環釧種種莊嚴。花常開敷眾具備設。見天天女心便染戀。歡喜適意姿顏舒悅。面若蓮花視不錯亂。鼻不虧曲口氣不臭。目色明鮮如青蓮葉。身諸節際無有苦痛。眼耳鼻口又無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驚孔現。掌不死黃。甲不青黑。手足不亂亦不倦縮。好相顯現。見虛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彫麗列布。垂諸鈴網和風吹拂清音悅美。種種香花莊嚴寶殿。諸天童子眾寶嚴身。遊戲殿內見已歡喜。微笑齒現如君圖花。自不張開亦不合閉。語音和潤身不極冷亦不極熱。親屬圍遶亦不憂苦。日初出時當捨其壽。所見明白無諸黑闇。異香芬馥四方而至。見佛尊儀歡喜敬重。見已親愛歡喜離詞。猶如暫行便即旋返。安慰親知不令憂惱。有流法爾生必當死。勿以分別而生苦惱。

        大藥。善業之人臨命終時。好樂布施種種伽他。種種頌歎種種明因。重重稱說正法之教。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父天母同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花出。天母見花顧謂天父。甚為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知。子慶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其花。弄花之時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根。持諸境業棄捨諸界。持諸界事遷受異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受天報。如脈風移速託花內。天父天母同座視之。甘露欲風吹花七日。寶璫嚴身曜動炫煥。天童朗潔現天母手。

        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識。云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緣內。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中求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緣和合而生於火。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竟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中出。如是。大藥。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得。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不現。亦無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大藥。如見日輪光明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黑是白黃白黃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循還。諸作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為識作用。佛言。大藥。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善不善業。熏習為種作用顯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佛言。大藥。如有丈夫長臂勇健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干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捷疾還即跳上。識棄於身速即受身亦復如是。又如怯人見敵怖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速託生彼亦復如是。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聲身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藥。是資善業生諸天者。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生地獄。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諦聽。大藥。此中眾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身死。棄捨父母親知所愛甚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處地純是血。見此血已心有味著。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穢因力識託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諸臭因力蟲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亦復如是。

        賢護勝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獄眾生作何色相。身復云何。佛言。大藥。其愛血地生地獄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湯隍者身如黑雲。生乳湯河者。身點斑雜作種種色。體極軟脆。猶如貴樂孾孩之身。其身長大過八肘量。鬚髮身毛並長垂曳。手足面目虧曲不全。閻浮提人遙見便死。

        大藥白佛言。地獄眾生以何為食。佛言。大藥。地獄眾生食無少樂。惶懼馳走。遙見鎔銅赤汁意謂是血。眾奔趣之。又有聲呼。諸有飢者可速來食。便走向彼。至已而住以手承口。獄卒以熱銅汁寫手掬中逼之令飲。銅汁入腹。骨節爆裂舉身火起。大藥。地獄眾生所食之物。唯增苦痛無少安樂。地獄眾生苦痛如是。識不捨之亦不毀壞。身如骨聚識止不離。非業報盡苦身不捨。飢渴苦逼便見園林。花果敷榮廣博翠茂。見已喜笑互相謂言。此園翠茂清風涼美。眾急入園須臾暫樂。樹葉花果咸成刀劍斬截罪者。或中破身分為兩段。或大叫呼四面馳走。獄卒群起執金剛棒。或執鐵棒鐵斧鐵杖。齧脣瞋怒身出火焰。斫棒罪者遮不令出。斯皆已業見如是事。獄卒隨罪者後。語罪者云。汝何處去。汝可住此勿復東西。欲何逃竄。今此園者。汝業莊嚴可得離不。

        如是。大藥。地獄眾生受種種苦。七日而死還生地獄。以業力故。如遊蜂採花還歸本處。罪業眾生應入地獄。初死之時見死使來繫項驅逼。身心大苦入大黑闇。如被劫賊執捉將去。作如是言。訶訶禍哉苦哉。我今棄閻浮提。種種愛好親屬知友。入於地獄。我今不見天路。但見苦事。如蠶作絲自纏取死。我自作罪為業纏縛。羂索繫項牽曳驅逼。將入地獄。賢護。罪業眾生生地獄者。苦相如是。

        爾時。賢護與大藥王子。聞說是已。身驚毛竪。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歸依佛。諸垂救護。願今以此聞法功德。未脫有流。處生死輪。不落三塗入於地獄。

        賢護復白佛言。欲有請問。唯願聽許。佛言。如汝希望。恣汝處問。賢護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積。云何為聚。云何為陰。云何為身不遷。佛言。賢護。智界見界意界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識名之為積聚。謂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二入因。即髮鬚毛爪皮肉膿血。涕唾黃痰脂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節和合崇聚。名之為聚。猶如穀豆麻麥。積集聚貯而成高大謂之為聚。其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入境。即貪瞋癡名三界因。又。風黃痰亦名三因。二入者謂戒與信。又有二因謂捨與施。又有二因謂進與定。又有二因謂善不善。其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陰。受謂領受苦樂等相及不苦不樂之相。想謂知苦樂相。行謂現念作意及觸。識者是身之主遍行諸體。身有所為莫不由識。不遷者謂身語意淨證獲道果。此人死已識棄有陰。不重受有不流諸趣。極樂而遷不復重遷。是名不遷。

        於是。賢護與大藥王子。禮佛雙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說此法聚。當於未來作大利益安樂眾生。佛言。如來法聚常住非斷。一切智者知而不為。我經無量勤苦積集智光。今說此經。此正法日。為諸眾生作大明照。德譽普流一切智海。為能調心流注者說。此經所在之處讀誦解說。皆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咸悉擁護皆來拜禮。水火王賊等怖皆不能害。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當勇超塵累  勤修佛正教  除滅死軍眾  如象踐葦蘆 

     持法奉禁戒  專精勿虧怠  以棄生流轉  盡諸苦有邊

 

  佛說此經已。賢護勝上童真大藥王子。并諸比丘菩薩摩訶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普大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爾時。眾中有一王子菩薩摩訶薩。名為大藥。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彼神識從此身移當有何色。佛讚彼大藥菩薩言。善哉善哉。大藥。如是如是。汝之所問此義。其義甚深。唯諸如來乃能知耳。然此識除於如來。更無有人而能知者。

        爾時。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希有。此大藥王子能問甚深之事。最微最細甚深甚密。佛報跋陀羅波梨言。如是。跋陀羅波梨。此大藥王子。於往昔已曾供養毘婆尸世尊。種善根故。跋陀羅波梨。此大藥王子昔五百世曾作外道。當於爾時甞問此識義。然此大藥王子。當於爾時。於此識中亦不能了知。此識何來何去。此義不了。我今應當為其決了此義。

        爾時。跋陀羅波梨長者子讚大藥王子言。大藥。善哉善哉。仁者智慧廣大無有邊際。乃能問世尊甚深之義。我今勸請大藥。願問世尊。此義入一切難。智者巧解深意。勿令此蘇摩浮坻娛樂少事。而先問佛。所以者何。其故數數惱亂不善問於世尊。但佛世尊出世甚難。世間如此法會聚集復難。是故。汝今應當勸請世尊。解釋甚深義處。

        爾時。大藥王子菩薩摩訶薩瞻仰世尊。而見世尊喜悅微笑。清淨猶如初秋蓮華始開。見已歡喜。爾時。大藥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渴仰故樂聞正法。慮恐世尊不具與我顯說法要不決我疑。又恐世尊不久當取涅槃。又恐諸眾生不能了知善惡業報。恒受生死煩惱不能捨離。

        佛告大藥言。大藥。我於往昔故為此偈從大山崖投身布施。復行無量無邊難行苦行百千億等種種諸事。大藥。汝所有疑但當問我。莫以為難。我隨汝意當分別說。

        爾時。大藥復白佛言。世尊。此識何色。佛告大藥言。大藥。此識如幻師火。如人水內影。如風輪無定。無有定色。如眾生眼見虛空如似愛。大藥復問。其愛云何。佛言。猶如人射。以有眼根見箭去時。如人執明淨鏡。於其鏡內見己面形。若除鏡已形便不見。此識亦爾。從人身移。其識界唯見罪福。譬如生盲人。不見日天出時中時後時。夜亦不見月天。出時闇時並皆不見。此神識亦復如是。於其身內不可得見。大藥。此身內愛著及取及想。智者但有識。所有此身和合集聚。諸界諸入諸陰等所有色者。眼耳鼻舌及色等諸受。或苦或樂意等所有諸色者。是名為識。大藥。如人以舌知味。或苦或辛。而彼人舌有色彼味無色。此身內所有骨髓肉血是有色。所受者是無色。是名為識受罪福者。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受罪福者是誰。

        佛告跋陀羅波梨。汝諦聽諦受。我為汝說。有見實者。彼見此識。而此識不可得。如菴婆羅果掌中可見。此識不住眼道。亦非以眼能得見。彼如恒河沙數如來見此識。我亦然無色可見。唯愚癡輩不知不見故。我為說但有識名。不可以見。跋陀羅波梨。此識如受罪福。我為汝說。汝當諦聽。譬如有人著陰鬼或羊顛鬼。或乾闥婆鬼或天神。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人身內有彼諸鬼或陰鬼等。可見以不。跋陀羅波梨言。世尊。彼鬼在人身中。或內或外實不可見。但彼諸鬼在人身內亦無有色。跋陀羅波梨。如彼天神最勝在人身中。取最妙香華塗香末香。并諸華鬘及以飲食。皆取最上殊勝。如是此身取最勝業時。以識故受。或取王位治化自在。或取富饒大長者家。或受天果報。如是此識受福如此最勝天神靈。在人身內受最勝祭祀。或受王位或受富饒。潤彼人身令使歡喜。如是此識受福果報亦復如是。跋陀羅波梨。如彼不淨毘舍闍鬼神。倚在人身中。受不淨諸物臭穢。或在圊屏內受諸祭祀。得祭祀已即生歡喜。而彼人被不淨鬼神力故。常樂臭穢不淨之處。心既愛樂得臭穢物便生歡喜。如是。此識得惡果報生不淨意。或生貧賤家或生下劣家。或生餓鬼。恒食糞穢之物心生歡喜。然此識如是受惡果報。如彼勝天神靈。雖無色形。但受最勝最上祭祀。如是。此識雖無有色。但受最勝最妙果報。隨業受身。如彼無色富多那鬼。倚著人身恒樂食諸糞穢。如是此識。在不淨業中恒樂下賤之處。跋陀羅波梨。汝當知此不淨識如是。跋陀羅波梨。如彼鬼形在人身中而無有色。此識受善不善果報。如彼鬼神。汝應當如是知見。

        爾時。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凡受欲云何。佛答大藥言。當見有人各各和合故生欲想。譬如以木鑽火因人身力然後出火。欲受於欲因於男子。意感於觸後生欲事。譬如因華成子。然彼華內初無有子。有華故然後結子。可見如是。此身生已然後識可見。而此身內亦無識可見。以識故身內有骨髓肉血等不淨之物。如彼種子種已生華。因華而受色香味等。既成果已還滅。如是。此識成身已亦復還滅。但取善惡受心想意識至於彼世趣。彼男女和合生歡喜心。因彼交會相持出於不淨。出不淨已還各相離。而彼二人受欲樂時心生歡喜。既受欲已。無復欲想。還各相離或生厭離。欲想如是如是。此識因身攀緣生歡喜心增長受想。猶如人身因見女色。即生欲想各各著身。受欲訖已還復厭離而去。此識亦然。既受身已還復捨去生厭離想。

        復次。因父母欲事來。中陰受身攀緣業。此識有從中入。欲因成就身。而彼業無色。其男子女人因亦無色。但因受攀緣故生欲想而即有色。是故言受欲想也。色受欲想故名為受欲。

        復次。大藥。因持戒攀緣故受後果報。此事云何。我為汝說。言持戒者。身斷殺生不盜他物。不行邪婬。不妄言不飲酒。鬪亂謹慎不放逸。是為攀緣。欲受後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即受後有或天身或人身。而彼有善業。或有漏或無漏。成就諸陰等。潤彼處識。受持或善或不善諸業。成就識等。受諸欲事已。還自厭離。是故。名此因持戒故受後果報也。

        爾時。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此識云何受天身。復云何受地獄身。佛告大藥王子菩薩言。大藥。汝今諦聽。我當為汝解說此事。大藥。此識以法界持。故生作天心見。而彼天見不在肉眼。彼見體所見即是受因。故名見受因也。而此人所見天見者。即是福攀緣善成就即見天宮。於欲天中受種種五欲樂事。如是見已便生欲心。因即如是起念智。我今應須至彼處耳。彼生如是欲心已。而發染著念心取有相。復見其故身。棄在尸陀林內。彼如是見已。便作是念。是我天識也。此造善根已。我當欲向天上。

        爾時。大藥王子復白佛言。世尊。彼識既如是著故尸。云何不即入故尸。佛告大藥王子言。大藥。譬如有人剃除鬚髮。既見鬚髮落地。作如是念。我此鬚髮好黑香潔。願我此髮還著頭上如舊。大藥。於汝意云何。彼之頭髮還能更著頭以不。大藥言。不也。世尊。佛言。大藥。如是如是。彼人神識捨其身已。還欲入中更依住者。無有是處。

        爾時。大藥王子復白佛言。世尊。此識既是微細。無有正色廣大無邊。云何能來就大白象身。復能破金剛之身。既無千象力。云何人生即能持千象力。佛告大藥。譬如風界無色不可見住山谷間。而彼風從彼山谷出。已能摧折崩倒如須彌等高大之山使其破裂。大藥。於汝意云何。彼風界有何色。彼山復何色也。大藥白佛言。世尊。彼風柔弱復無色身。當如是見。佛復告大藥言。大藥。如彼風界軟弱無色體。彼識亦復然。軟弱復無色身。然其無妨能成就大身。能成就微細小身。而彼識蚊子及象一種不異。大藥。譬如小燈燭光。或在壁或在室。能滅大黑闇分。此識亦復如是。雖復微小。能成大小形色。而皆因業受故。

        爾時。大藥復白佛言。世尊。彼業有何色有何體。幾種因應當可觀。佛報大藥言。諸業境界者。是微妙受快樂。受得天飲食。譬如有二人同共遊行至於曠野。然彼二人。一人忽值涼冷清水而得飲之。一人飢渴命終。而彼水不能自入彼人之口。亦無於此一人不與飲者。但以因緣故。一人值水涼冷飲之。一人不值。

        如是如是。此善不善諸法亦復如是。如黑月白月。善不善應須當見。譬如生果熟已變成別色。然彼色以火力多故。令其成熟。如是如是。此身以福力故。生於大富長者家。多饒財寶現受快樂。在於天宮。顯現受天快樂。然後失天自在勢。即顯現無福之勢。猶如種子於地上種生樹。以後其種子於樹上不現。亦不從枝移枝。亦不在樹內顯現。亦無有人手執彼子置於樹上。亦不從根移。彼種子可現。

        如是如是。此諸業若善若惡。倚住身內而不顯現。如從種子然後有華。從華然後有子。其華不在於種子內。其子亦不在於華內。子華無有二別體。如是如是。此身內諸業。有從業有身。其身不在業內。可見業不在身內。可見如華成熟然後成子。如是身成熟已。諸業可現。如種子何地方。有彼地方即有華。有華然後有子。

        如是如是。此身所有生處。於彼之處。見善及惡便即有現。然彼諸業根無有色。如人因身有影。而彼影無定無色還隨人而行。而彼影不倚住。於人亦不離身有影可現。如是此身內現善惡相隨而不相離。身行之處隨逐而行。其業處處隨逐。其業不離身有。亦不離身業可有現。如諸藥若辛若甜若苦等。人飲服已能除諸病。既除其身諸惡。成其柔軟現好顏色。眾人見者形相可知。此人身值甘藥。然彼諸藥等味及力無有色。其味力色不可得現。唯在人身形色端正可現耳。

        如是如是。此善業無色而至人身。以美飲食故。身著好服故。其人諸根具足故。身受快樂。復以金銀珍寶莊嚴此身。有富貴形勢。此皆是善業境界。其失勢無有福業。貧窮困苦遠離資財。恒常乏少規求他物。飲食麁澁行住坐臥悉皆下劣。無好福報養育身體。所生醜陋。此皆是不善業境界。猶如明鏡。以其明故面形妍醜分明顯現。而彼鏡內影無有色。

        如是如是。由善惡力故。此識顯現於人中。若地獄餓鬼畜生中。大藥。此諸業隨於此識。大藥。應須如是知如是見。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此識云何成就諸根受大身。云何捨諸根。佛告大藥。譬如獵師入深山林手執強弓。即取毒藥塗其箭鏃以射大象。而彼毒滴雖少入皮至血。毒氣移行遍滿身中。至一切諸根境界。令根閉塞屈折諸節。令血變色遍諸身分遂即捨身。其毒還至本所入處自然出外。大藥。其毒藥一滴極甚微小。其象身極大。於汝意云何。大藥報佛言。世尊。計毒藥極微小。其象身如須彌山。毒藥移行所以遍體。佛告大藥。如是。此神識捨身之時。捨諸根捨諸界。次第亦復如是如是。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受如是廣大身不曾畏難。佛告大藥。譬如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而彼山有二龍王。一名難陀。二名優波難陀。繞之三匝住持彼山。而彼龍王喘息之氣海水不堪飲。彼龍王出入息時。彼須彌山即動。如彼龍王身廣大多力。彼婆修吉德叉迦龍王亦復然。大藥。於汝意云何。彼龍王等識。欲與蚊子識一等。以不汝勿別見。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意所見。彼之龍王及蚊子識一等無異。佛復告大藥。如有一毒名婆蹉那婆。復有毒藥名訶羅訶羅。將如芥子。與難陀波難陀等。食即速疾命終。大藥。於汝意云何。龍毒藥毒何毒力大。為龍毒大為藥毒大。大藥報言。世尊。如我意見。其難陀波難陀毒多。其婆蹉那婆毒少。佛告大藥。如是如是。雖有大身敵九千象力無妨。其識雖小無定色不可見。但此識因業緣成就大身。

        大藥。譬如尼拘陀子。其形雖小無妨能成就大樹。枝條長廣覆蓋數百千地。大藥。於汝意云何。其子形及樹身二種。何者是大。大藥報佛言。世尊。如以小孔比於虛空。佛復告大藥。而彼樹不可在子內見。亦不離子而生於樹。大藥。如彼微細子有廣大樹。如是如是。無色識成就大色身。因識故現色身。不離識色身可見。

        爾時。大藥復白佛言。世尊。其識牢固猶如金剛。云何成就羸弱之身。佛告大藥。譬如有人貧窮不能自濟。忽然值遇如意寶珠。彼人得珠。執已所造如意。即得稱成樓觀池臺。城門坑塹周匝高門。園林華果枝葉蓊欝彌覆其上。及餘資財諸物。皆悉如心自然化作。大藥。彼等諸事悉皆羸弱。速疾破壞離散之法。然後彼人手執如意珠忽然失落。彼等樂事即滅不現。大藥。如彼如意珠。千金剛破終不可壞。有此功能隨意所念皆悉剋果。如是如是。此識牢固猶如金剛。而受身者此不堅牢也。

        爾時。大藥復問世尊。彼識既是軟弱。云何破壞堅牢之身而移至彼世。佛告大藥。譬如水流注下。在於山內還穿山而出。大藥。於汝意云何。彼水有何堅牢。大藥報佛言。世尊。其山體是堅鞕牢如金剛。而彼水滴本性柔軟。猶如夢為觸者安藥。如是如是。彼識本體柔軟。能破大身即得出去。

        爾時。大藥復問佛言。世尊。凡有眾生從眾生界。捨身命終之後。云何受諸天之身。云何復受諸趣之身。佛告大藥言。大藥。汝諦聽。我當為汝解說此事。大藥。凡有眾生捨眾生體。命終之後。以行福業之事以受身還捨彼身。其識捨人身見得天身見。彼既得天眼已。即見六欲諸天。又見六欲天宮。而見彼人身破時。復見天上園林歡喜林壞亂林等。彼處有高座天衣覆上。處處臺殿微妙樹林。處處有端正玉女。聚而彼識見常有華。莊嚴諸事心喜見者。種種瓔珞耳璫臂釧。而彼見座上有天童子。其玉女及天子二人歡喜共見。而彼天童子生已。復更見生天之童女。彼天童子見童女已即生欲心。生欲心已即得歡喜。得歡喜已即得遍體心意歡喜。心意歡喜已。彼於爾時即變身色。而色猶如蓮華。其人命終之時即得不顛倒。見鼻不喎綟口氣不臭。彼人耳目似青蓮華色。身分支節更不離解。彼亦不流血。亦不生糞尿。身諸毛孔亦不揩折。諸甲無復青色手無黃色。手脚不動亦不申縮而取命終。

        大藥。彼人命終之時預有天相。所謂現前見輦輿。彼輦輿有千數柱。莊嚴懸諸鈴網。其鈴出好微妙音聲。有種種微妙香華而散其上。又出好妙香氣。復有種種瓔珞莊嚴其上。復有無量諸天童子。彼見如是已。生大歡喜心。彼生歡喜心已。於身生相二齒。白淨猶君陀華。顯現其兩目。不甚大開不甚大閉。其聲微妙哀美。二足下猶如蓮華色。而彼死屍命終之後。身心不冷不熱。彼亡人有眷屬不甚悲戀。而彼人欲依法取命終之時。其時正日初出諸方無有黑闇。了了覩見眾色諸方。復有善妙香氣遍滿而來。其人臨欲終時兩目不閉。其所見諸方無有迷惑。若見如來像。即得信心發清淨意。復見心所喜愛。諸眷屬以歡喜心抱其身。猶如人死已還活。亦如遠行人歸慰喻諸眷屬。作如是言。諸眷屬等莫憂莫愁。一切諸有生者。皆有如是別離法也。

        大藥。彼眾生若福業強。若內發布施心。其辯才數數自讚歎歌詠布施功德。或種種功德因緣。而彼人作如是語已。意樂欲睡眠。身心得安樂遍滿其體。安隱捨身命。捨身命時。上見諸天共同榻坐。見同坐已。其玉女將手置其身上。其玉女兩手掬滿香華。既掬華已白彼天言。大善大善。願有吉利事。欲生天童子時至。而彼玉女作是語已。手即索華索已復索。索華之時。而彼眾生即取命終。彼捨諸根共識。捨諸根境界。捨諸大時。四陰無定體無色。如人欲騎馬。或如日天或如明珠。或如火炎或如水月。或如幻化。身攀緣善業。速疾如筒出氣移去。而彼神識欲生彼處。因彼華見父母坐天榻上。見彼天和合其神識。於華內有形出。彼時有微妙風。甘露味和合而吹。而彼起已。彼識於七日內。頭戴天冠生天童子。

        爾時。大藥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神識既無有色。云何為因緣而成就色。云何為因緣而現見。佛言大藥。譬如二木和合。各各相揩而出於火。而彼火不在木內可見。不離木而可得火。亦非一因而能生火。亦非無因而得出火。非是木上即得見色。以因故出出乃見色。亦非離木而別有色可得。如是如是。大藥。彼識以父母和合故成就受身。其識亦不在身內可見。亦不離身而有彼識。大藥。譬如火出已然後見色。亦非熱故可見有色。亦非赤故可言見色。

        如是。大藥。彼神識以成就身故言有識。亦不由受故可見。亦不由諸行故可見。大藥。譬如日天圓滿光明照曜。大有威光顯赫可見。而諸凡夫輩不見正色。或言黑色或言白色。或言黃白色或言綠色。大藥。不可以身不見神識或黑或白等。猶如日喻不可以煖可見光明。其可見者但出沒行時如是須觀。大藥。此神識凡欲觀時。但取其諸性。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其識有何諸性也。佛言。大藥。彼性受性取性諸行性。憂愁性思惟性。惱性喜性不喜性等。是識諸性應當如是觀。復次。神識有本性可觀。何等為本。所謂善心不善心等為本。

        爾時。大藥復白佛言。世尊。彼神識從此身出已。云何速疾而受彼生處。云何從此身出已。未至彼身受生之時。於何處住此之神識當云何觀。佛答大藥言。譬如有人其臂纖長。手足上下一切正等。乘微妙速疾駿馬馳走入陣。入陣已被刀槊弓箭所傷。其心惱亂在彼陣內。其心迷悶墮馬倒地。而彼人善解戎仗。倒地已速疾而起。手執其馬即便騙上。譬如彼人倒地之時。速疾得馬。得馬已即乘彼馬。如彼馬速疾得速疾乘。彼神識亦如是。應當知如彼人被賊趁心生恐怖。乘彼馬速疾而走。此神識初捨身欲至彼亦復然。欲生天即攀緣天念。見天父母在一座上。見已攀緣速疾即得受生。

        復次。大藥。汝問凡人初移識時其識未至。彼時在何處住。其性當云何觀者。大藥。譬如人影在於水中。雖復現色非人正形色。當如是觀。大藥。彼人影上下手足正等。成就色時在於水中。亦不作如是念言。我有熱惱我有寒凍。我身疲乏。彼無如是心言。我是真體如前在胎肉塊。而彼影無有擾亂處。而彼人身影在水中之時。無有聲出或苦聲或樂聲。大藥。此神識從此身捨已未至彼身。有如是形有如是性。大藥。凡有福神識。初欲取天身時作如是受。

        爾時。大藥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神識欲取地獄生云何受。佛告大藥。汝今諦聽。如無福眾生欲取地獄生者。我為汝說。大藥。凡有眾生若造不善業。以彼業攀緣所攝。而彼眾生此處欲捨其身。捨身之時生如是念。我即是彼人從此地獄捨身。此是我父母。而彼人捨身之時。一等成就色身如本性有。成就彼人如本身體即見身分。而彼人初捨身被憂愁所流。即見種種地獄。彼神識初捨身已。在彼地獄即成就有業。即見彼地獄。或有他方見如血灑。而彼即心生染著相。生染著相已即成地獄身。而彼神識猶如下濕。臭爛地因故生蟲身。譬如屏臭穢爛故生蟲。譬如酪內臭壞有諸蟲生。大藥。眾生欲生地獄亦復如是。

        爾時。跋陀羅波梨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諸眾生輩在地獄其身有何色。云何而受身體。佛告跋陀羅波梨言。若有眾生染著血處。彼等身體生血色。若有眾生染著毘羅尼河。彼等身體即生不白不黑雲色。若有眾生染著灰河。彼等身體生斑駮色。而彼等諸眾生於彼處身體柔軟。猶如王子安樂養育其身。跋陀羅波梨。於彼處諸眾生受身廣大。長八肘半其髭鬢頭髮甚長。其足可畏反向於後。若有閻浮提人欲往地獄觀者。見彼地獄人即便怖死。復次。跋陀羅波梨。地獄眾生雖復有食無暫時樂。

        爾時。大藥復白佛言。世尊。彼諸眾生食時有何等食。佛報大藥菩薩言。大藥。彼眾生輩在地獄遊歷時。遙見赤色或鎔銅或鎔鍮石。見已各相唱言。嗚呼仁者。誰欲得食。近來相共食此。聞是聲已聚一處。向鎔銅所會堂而住。已求食故張口欲食。而彼鎔銅及以鍮石。熾盛放光作如是聲。多吒多吒。入其口然其全身。大藥。彼諸眾生以為食故受如是苦事。

        復次。大藥。彼地獄中眾生於彼時。其神識唯在骸骨內。而彼等神識不離骸骨。神識不離骸骨故不取命終。雖然而彼等眾生猶尚飢惱。彼處亦無食事。於彼處有微妙園林。彼等眼見種種華果。種種樹木蓊欝青色。亦見微妙廣大地方。柔軟青草所覆。彼等見如是園林地方微妙。各各歡喜微笑。各各起念各各相喚。汝等人輩如是園林微妙可受快樂。又有涼冷微風。彼等聞見此事已速來聚集。即共入彼園林之內。入已少時受樂。於彼樹上所有華果及諸葉等悉皆成鐵。彼眾生等即被彼鐵。枝葉華果擘裂其身。彼地獄眾生被枝葉華果猶如竹根。擘裂身時口大叫喚處處馳走。如是之時其後有諸閻羅王人。手執利鈇或執大鐵杖。其目可畏牙齒極利頭髮火然。其炎高大全身燒然。手執種種器杖。罪人隨業所生。彼人順後趁逐。口唱是言。人等住住莫走。汝等自業所作。此園林何故苦走。不在此受斯業也。大藥。彼諸眾生在於地獄受如是苦惱。當如是觀。

        復次。大藥。其地獄人過七日後。具足受地獄苦。猶如蜂採華造蜜。所以者何。種種諸有因故成神識。始受取地獄諸苦。而彼神識初捨身不自由。被諸苦所逼心中不樂。初見大黑闇至彼處。猶如有人被賊所逼牽挽。心作如是念。嗚呼我今何故捨微妙閻浮提。棄所愛諸親侶。向地獄速疾而行。今不見天上之路。其於彼時。猶如蠶蟲被絲所纏。速疾求受生處彼不自由。被業所纏縛不能得住。大藥。其地獄眾生。有如是因緣。有受如是等諸苦惱之事。

        爾時。大藥王子及跋陀羅波梨長者子。聞此事已身毛皆竪。合十指掌向佛歸依。其大藥王子等。發心作如是願。藉此聞法因緣。在流轉生死煩惱內。願莫生惡道。願莫受地獄苦也。

        爾時。跋陀羅波梨復白佛言。世尊。我更欲問佛前所心疑。佛告言。跋陀羅波梨。隨汝所疑。恣汝意問。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何者名聚何者名積。何者名陰何者名移。佛言。跋陀羅波梨。凡有四種法界成就此身。何者為四。諸界和合。智慧見意。無明。諸境界識。此是總義。我已說言。聚者即是六界諸入境。於六界內麁者三。一者入。復有二種取。其內有髮髭鬚。眾毛皮肉膿血涕唾脂。五藏手足頭面。身分支節。和合故名為聚。譬如諸穀積聚。或烏麻或大小麥。或豆豌豆。以聚集故名積聚。如是如是。

        此身有身分有支節。聚集故名為積聚。言六界。何等為六。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言六入者。何等為六。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言六入境界者。何等為六。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法。此名為六入境界。言諸麁界本體三。何者為三。一者欲。二者恚。三者癡。彼等發起有三。何等為三。一者風。二者黃白痰。三者涕唾。言諸入取者有二。何等為二。一者持戒。二者信。復有六。何等為六。一者施。二者財。三者精進。四者禪定。五者善。六者非善。言陰者。云何名陰。一者受。二者想。三者諸行。四者識。此四陰是無色。言受者即是受用。言想者即是知別樂苦。言諸行者見聞觸受。此名為識。為身作主。能得自在。一切諸物中自在故。言移者。善成就清淨戒。身業口業意業。受根取命終時。於彼時彼識捨諸陰。更不受有生。更不迴故一向受樂。故名為移是名為移。離此者不名為有移。如是次第別者不名為移。

        作如是語已。跋陀羅波梨及大藥菩薩。頂禮佛足而作是言。善哉世尊。善能為我說如是義真實一切智。世尊。於未來世此法門。為諸迷惑愚癡眾生當作潤益。佛報彼二人言。跋陀羅波梨。此諸如來智者無有虛妄。非一切智亦不能知此真實體。我於過去行無量苦行。熏修此智光明。如今日所說無有異也。此是智光明法自處處流布。功德名聞一切智海藏。為諸眾生教化故說。所在之處所說之處。於彼之處非人護持。及諸天脩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來彼護持處。頂禮於彼之處無諸恐怖。縣官不能作惡。劫賊當不能害。

        佛告諸比丘。汝等諸比丘。若知從今去此法門。不得無信人邊說。亦不得覓過失人邊說。亦不得外道尼乾等邊說。亦不得尼乾陀聲聞邊說。在阿蘭若空閑者邊亦不得說。亦不得不至心請人邊說。所以者何。恐其求過失。如來實無過失。若有出家比丘或在家俗人。信受隨順此事者。彼人應須當順彼人邊。應須起慈悲心。一如如來一種。須發如是心。此人持諸佛庫藏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心出家故  應當行佛法  降伏魔軍眾  如象壞竹舍 

     若能行此法  謹慎放逸事  滅生死煩惱  當盡一切苦

 

  佛說此經已。其跋陀羅長者子。大藥王子菩薩及大比丘眾。天龍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隋闍那崛多譯〈賢護長者會〉与唐地婆訶羅譯《顯識經》為同經異譯。

《顯識經》二卷,為《大乘顯識經》之略。永隆元年(680)地婆訶羅在東都東太原寺譯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冊。闍那崛多譯《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本名《移識經》,二卷。

[原註]:

跋陀羅波梨:隋言賢護。

蘇摩浮帝:隋言真月。

* 蘇摩浮坻:音多尼反,隋言真月。

摩訶迦良那藥蘇:隋言大真樂蘇。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大唐菩提流志譯──

        〈淨信童女會第四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一切皆是眾所知識。得陀羅尼辯才無礙。具足諸忍降伏魔怨。逮諸如來所得之法。其名曰持世菩薩。持道菩薩。持地菩薩。持大地菩薩。樂慧菩薩。令信樂菩薩。妙色莊嚴菩薩。寶焰菩薩。寶幢菩薩。寶思菩薩。寶處菩薩。寶慧菩薩。寶德菩薩。寶光菩薩。復有賢劫諸菩薩等。彌勒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六十無等喻心諸菩薩等。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復有二萬兜率天子俱在會中。

        是時。世尊處大莊嚴藏師子之座。無量百千大眾圍繞。光明照曜猶如日月。威德殊勝如釋梵王。高出眾表如須彌山。光焰猛盛猶大火炬。顧視安詳如大象王。說法無畏如師子吼。蓋諸大眾如羅睺羅王。相好莊嚴威光熾盛。出梵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為欲覺悟一切眾生普令安住決定勝義。於大眾中而演說法。

  時。波斯匿王所生愛女名曰淨信。年在幼稚顏貌端嚴。為諸眾生之所樂見。宿植善本修習大乘。與五百童女前後圍繞。各持金鬘。出舍衛城詣祇陀林。至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久積福善清淨業  滿足無邊功德海 

     令眾信樂皆歡喜  故我頂禮牟尼尊 

     顯現威光相奇特  開示法門眾寶處 

     身光一尋常照曜  我禮大慧清涼池 

     功德大樹福無盡  人中最尊世所讚 

     本願戒行已圓滿  故我頂禮應供尊 

     安住妙法常寂然  等心世間如一子 

     智慧善巧知諸行  示平坦路如導師 

     若有堅固勇進者  慈悲利益眾生類 

     如是菩薩正修行  唯願如來為宣說 

     云何當得堅固力  安住生死降魔眾 

     云何當得平等法  云何成熟諸眾生 

     云何如地如虛空  如風如水亦如火 

    云何得信住於法  如彼須彌師子王 

     云何遠離憎愛心  淨意質直無諛諂 

     云何出生施戒忍  精進禪定及解脫 

     智慧破諸煩惱闇  而常安住大方便 

       三昧總持無礙辯  住四無量五神通 

     云何得在諸佛前  常受化生知宿命 

     頭陀無諍住蘭若  調伏其心滅煩惱 

     持戒修習菩提道  證甘露滅降魔怨 

     施眾安樂轉法輪  如是正道願宣說

 

  爾時。世尊告淨信童女言。菩薩若能成就八力。於生死中堅固勇猛而無疲倦。何等為八。一。志樂力無諂誑故。二。勝解力離諸惡故。三。加行力常修善故。四。淨信力深信業報故。五。菩提心力不求小乘故。六。大慈力不害眾生故。七。大悲力堪忍諸惡故。八。善友力時時警覺故。童女。是名八力。菩薩成就如是力故。堅固勇猛於生死中無所染著。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志樂勇猛  離諸諂誑  常行質直  正趣菩提  

        以勝解力  遠離眾惡  純修善行  住於正勤  

        加行具足  恒善觀察  精進堅固  安樂眾生 

        淨信力故  了知業報  信於佛智  攝受世間  

        菩提心力  遠離小乘  不斷佛種  安住法性  

        大慈力故  等觀眾生  無愛無憎  不生恚害 

        大悲力故  堪忍眾惡  不染生死  亦無疲厭  

        以善友力  常相警悟  心不退沒  安住菩提  

        彼勇進者  得是八力  當坐道場  破諸魔眾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住於平等。何等為八。一者。一切眾生平等本無我故。二者。一切法平等諸法寂靜故。三者。一切剎平等入空界故。四者。一切智平等平等說法故。五者。一切行平等因緣無性故。六者。一切乘平等等無為故。七者。心平等心如幻故。八者。諸魔平等煩惱為先不可得故。是為八法住於平等。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眾生本無我  念念不可得  住於平等者  應當如是觀 

        一切法平等  本性常空寂  文字有分別  諸法本無差 

        十方諸剎土  邊際不可得  其性如虛空  佛國常平等 

        三世諸如來  住法界平等  無邊智解脫  佛佛皆如是 

        眾生本緣起  一切皆平等  善知其所行  如應為開悟 

        眾生若干種  了知如幻化  內外無所取  自性常清淨 

        諸乘種種說  無為性平等  導師善方便  分別說三乘 

        現住煩惱魔  煩惱無所有  天魔及蘊死  境界悉皆空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離諸憎愛。何者為八。一慈二悲。三者。常行利益。四者。不染世法。五者。不著自身。六者。常修定心。七者。捨離身命。八者。觀察煩惱。修此八法能離憎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堅被慈心鎧  哀悲於一切  安住平等心  則不生憎愛 

     智人行利益  常施他安樂  得利不自高  輕毀不生恨 

     不為八風動  則不生憎愛  於己若於他  不生憎愛想 

     諸想悉捨離  境界無所著  常自觀其身  不惜於軀命 

     智者於苦樂  不動如虛空  善觀察煩惱  我我所俱離 

     持行恒如地  則不生憎愛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生死中無有疲倦。何等為八。一者。善根廣大故。二者。觀察眾生故。三者。常得見佛修供養故。四者。得見無量諸佛剎故。五者。常求佛智故。六者。了知生死猶如夢故。七者。於殊勝法無怯弱故。八者。觀察前際及以後際如實際故。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若諸行道者  修善無瑕垢  如空月清淨  度脫苦眾生 

     攝諸功德故  生死無疲倦  觀察眾生性  堅固行精進 

     於無量佛剎  恭敬供養佛  是故十力者  生死無疲倦 

     無量無邊世  說不思議法  不斷三寶種  當成於法王 

     堅持禁戒者  生死無疲倦  了知生死性  如夢如雲電 

     於法得解脫  生死無疲倦  安住於菩提  喜心常悅豫 

     度於方便岸  生死無疲倦  常修殊勝法  如空月增長 

     愛樂佛功德  生死無疲倦  生死無邊際  常住於實際 

     一念慧相應  生死無疲倦

 

  復次。童女。成就八法心界平等。何者為八。一者。心如地故。二者。心如水故。三者。心如火故。四者。心如風故。五者。心如虛空故。六者。心等法界故。七者。心等解脫故。八者。心等涅槃故。是名八種心界平等。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等心如地  荷負一切  於善於惡  無所增減  

        等心如水  洗諸垢穢  養育世間  除煩惱渴  

        等心如火  燒滅煩惱  大炬光明  無所不燎 

        等心如風  無處無依  飃戒聞香  流遍三世  

        等心如空  離見清淨  遍入一切  而不隨魔  

        等心法界  善得安住  不增不減  常入平等 

        聲聞緣覺  所得解脫  無有縛者  亦無解者  

        生死涅槃  無來無去  安住寂靜  遍遊三世

 

  復次。童女。有八種法。菩薩成就出生菩提。何等為八。一者。施出生捨諸有故。二者。戒出生無所犯故。三者。忍出生無瞋恚故。四者。精進出生不懈退故。五者。禪出生行方便故。六者。慧出生持戒多聞故。七者。梵住出生解脫寂靜故。八者。神通出生常在定故。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常修行施者  離諸貪熱惱  不希求果報  迴向佛菩提 

     持戒為大乘  割截無瞋恨  志求大安樂  除習證真滅 

     菩薩行精進  多劫為眾生  忍苦遊世間  精進力增長 

     修行禪定者  遠離諸戲論  到諸禪彼岸  而不隨禪生 

     大慧無等倫  永離諸邊見  了知世空寂  癡闇滅無餘 

     寂靜修梵住  淨除諸惡道  常為釋梵王  勤修諸義利 

     神通遊佛剎  侍佛聽聞法  善知諸性欲  說法度眾生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得陀羅尼辯才無礙。何等為八。一者。尊重法故。二者。承事和上阿闍梨故。三者。求法無厭故。四者。如聞演說故。五者。不慳悋法故。六者。不揚他惡故。七者。愛敬法師如和上故。八者。不見他過勸離過故。是名八法。菩薩成就具足總持辯才無礙。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志樂常求法  事師親善友  遠離惡知識  得無盡藏持 

     多聞無厭足  勇猛勤求法  如聞而演說  不希求利養 

     得清淨辯才  能令眾歡喜  欣樂行法施  遠離於慳嫉 

     行法無所著  獲得陀羅尼  護戒自觀身  不求他過失 

     慈悲為依止  發語不非時  當得無礙辯  度言說彼岸 

     於善說法者  愛敬如師想  隱過勸離惡  獲無盡海持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假令苦逼身  終不說他過  常稱歎三寶  化生諸佛前 

     勸發菩提心  令求一切智  常修於梵行  化生諸佛前 

     黃金嚴佛像  坐寶蓮花座  除眾生憂惱  化生諸佛前 

     於彼憍慢人  謙卑如弟子  不令他生惱  化生諸佛前

 

  復次。童女。有八種法菩薩成就頭陀功德。常樂住於阿蘭若處。何等為八。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滿足善法。四者。以善自養。五者。常持聖種。六者。見生死患心常厭離。七者。恒觀無常苦空無我。八者。深信堅固不隨他教。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少欲知足不放逸  法喜眾善為資養 

     愛樂常修於聖種  見生死患生怖心 

     由是常樂行頭陀  如犀一角獨無侶 

     有為之法苦無我  慧心深信住正勤 

     自見於法不隨他  常處空閑佛所讚 

     頭陀遠離無惱患  無諸諍論眾過失 

     遠離眷屬絕稱譽  由是樂住阿蘭若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摧伏魔怨。何等為八。一者。入於性空。二者。信於無相。三者。信於無願。四者。了知無作。五者。內無疑惑。六者。忍於無生。七者。決了無性。八者。於一切法方便觀察不壞於如。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於空無相及無願  得三解脫降魔怨 

     有為無為無二相  證於無生得解脫 

     諸法無生如是忍  彼等降伏諸魔怨 

     於此無生無滅中  蘊界無我猶如幻 

        決定了知法無性  不壞於如巧方便 

     分別諸法為魔業  捨離分別則降魔 

     智慧方便二俱行  若有若空無所住 

     修習如是殊勝法  得善方便妙色身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不離菩提。何者為八。一者。正見。成熟邪見眾生故。二者。正念。悲愍邪念眾生故。三者。正語。愍諸邪語故。四者。正業。攝諸邪業故。五者。正精進。度邪勤者故。六者。正命。不捨邪命眾生故。七者。正思惟。令離邪思惟故。八者。正定。發起增進邪定者故。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成就正見者  化彼諸邪見  常修行正念  哀悲邪念者 

     清淨正言說  愍諸邪語者  安住於正業  攝諸邪業者 

     常修於正勤  不捨邪勤者  相應正淨命  攝諸邪命者 

     智者正思惟  哀愍邪思者  常住於正定  攝諸邪定者 

     無上八正道  安隱度暴流  復渡漂流者  是大菩提道 

     聲聞及緣覺  草筏唯自渡  菩薩廣運濟  如彼大船師 

  

        復次。童女。菩薩成就八種法故證甘露道。何等為八。一者。住於無諍之法。二者。善守無障礙心。三者。常觀如實之義。四者。住菩提心修習六念。五者。精勤修習諸波羅蜜。六者。積集善根成熟眾生。七者。住於大悲攝受正法。八者。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常修無諍行  住大沙門法  遠離瞋恚過  積集諸善根 

     善觀如實義  得諸無盡辯  安住菩提心  常念於無念 

     一切波羅蜜  勤修無退轉  得諸方便力  由是度眾生 

     能以法王財  悲心施一切  速證無生忍  不退轉菩提 

     若能如是行  佛法不難得  不久降魔眾  證最上菩提

 

  爾時。淨信童女聞是法已。歡喜踊躍。白佛言。世尊。成熟幾法能轉女身。佛告童女。成就八法當轉女身。何等為八。一者。不嫉。二者。不慳。三者。不諂。四者。不瞋。五者。實語。六者。不惡口。七者。捨離貪欲。八者。離諸邪見。童女。修此八法速轉女身。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不嫉妬他人  離慳常樂法  不行於諂誑  厭患女人身 

     慈心捨離瞋  常修於實語  除貪離惡口  安住正見中 

     若厭女人身  應修如是法  便當速得轉  受善丈夫身

 

  復次。童女。成就八法能轉女身。何者為八。一者。尊重於佛深樂於法。二者。恭敬供養戒忍多聞沙門婆羅門。三者。於夫男女及以居家不生愛著。四者。受持禁戒無所缺犯。五者。於一切人不生邪念。六者。增上意樂厭離女身。七者。住菩提心大丈夫法。八者。觀世家業如幻如夢。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敬佛深樂法  尊重戒多聞  不生貪愛心  女身速當轉 

     持戒具慚愧  不妄念他人  安住菩提心  不樂餘乘法 

     由是速能轉  不淨女人身  勝志得厭心  一切皆如幻 

     諸法本無動  因緣性空寂  勤修如實法  速得丈夫身

 

  爾時。淨信童女以所持金鬘散於佛上。於虛空中變成真金宮殿樓閣。於宮殿中有化如來坐於金座。時。五百童女各各解身莊嚴之具散彼佛上。亦於空中變金樓閣。寶帳寶蓋種種莊嚴。

        爾時。五百童女見大神變。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世尊人中最殊勝  哀愍利益諸眾生 

     我今已發菩提心  志樂相應住調伏 

     為世導師施安樂  我當供養人中尊 

     聞法已離於塵垢  我等無復諸疑惑 

     方離女身眾染污  永破煩惱降魔怨 

     十方無量俱胝佛  我當歡喜常供養 

     安住施戒勤精進  忍辱禪定善調心 

     智慧方便攝眾生  當證最上菩提道 

     利益無量人天眾  悉令發起大乘心 

     我等當能師子吼  我等當作人天師

 

  爾時。世尊便現微笑。諸佛常法種種色光。青黃赤白紅紫頗梨從佛口出。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乃至梵世。遶佛三匝還從頂入。

        爾時。長老阿難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現此微笑。佛告阿難。汝見淨信童女不。阿難白言。唯然。已見。佛言。阿難。是淨信等五百童女人中壽盡。當捨女身生兜率陀天。承事供養彌勒世尊及賢劫中一切如來。是淨信童女過八萬四千俱胝那由他劫。於電光世界當得作佛。號光明莊嚴王如來。劫名常光。其佛壽命。如兜率陀天十二千歲。其國純以無量無邊大菩薩眾而為眷屬。是五百童女於此眾中最為上首。猶如我今六十菩薩。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阿難。若有女人得聞此經。受持讀誦。盡此女身後不復受。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淨信等五百童女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在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与卷112〈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之間,缺了四十一會与四十二會。由菩提流志補譯〈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為第四十一會,及〈彌勒菩薩所問會〉為四十二會。付於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之下。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第四十一〉

──元魏菩提留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十千人等。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不審世尊聽許以不。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隨汝心念。問於如來應正遍知。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令汝心喜。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幾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倦。以心不疲倦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今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深義。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今應當一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是深義。即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倦。以心不疲倦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八。彌勒。所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成就捨心。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成就善知方便。成就般若波羅蜜。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聞讚歎佛及毀呰佛。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聞讚歎法及毀呰法。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聞讚歎僧及毀呰僧。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深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行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婬。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行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捨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是能捨主。是施主施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乞匃下賤人等。衣食臥具隨病湯藥所須之物。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捨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根謂身口意業。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慈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身業。畢竟成就大慈口業。畢竟成就大慈意業。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悲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不可譏呵身業。畢竟成就不可譏呵口業。畢竟成就不可譏呵意業。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悲心。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善知方便。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二諦。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善知方便。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覺知。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彌勒。此法無故此法無。此法滅故此法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唯有大苦聚集滅。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般若波羅蜜。

        彌勒。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倦。以心不疲倦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餘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元魏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問八法會〉与失譯《大乘方等要慧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大唐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施鹿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一切皆為眾所知識。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阿難。羅睺羅等而為上首。復有菩薩摩訶薩一萬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堅固意菩薩。師子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辯積菩薩。美音菩薩。勝幢菩薩。信慧菩薩。水天菩薩。帝勝菩薩。帝天菩薩。無攀緣菩薩。具辯才菩薩。神通妙華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遶。供養恭敬而為說法。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眾會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唯願如來見垂聽許。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所疑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得歡喜。爾時。彌勒菩薩聞佛許已。歡喜踊躍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今為欲哀愍一切。利益安樂天人世間。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彌勒菩薩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彌勒言。菩薩成就一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一。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是名為一。

        彌勒。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於奢摩他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而得善巧。是名為二。

        彌勒。復有三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三。一者。成就大悲。二者。修習空法。三者。於一切法不生分別。是名為三。

        彌勒。復有四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四。一者。安住淨戒。二者。離諸疑網。三者。樂阿蘭若。四者。起正見心。是名為四。

        彌勒。復有五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五。一者。住於空法。二者。不求他過。三者。常自觀察。四者。愛樂正法。五者。攝護於他。是名為五。

        彌勒。復有六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六。一者。無有貪欲。二者。不生瞋恚。三者。不起愚癡。四者。常離麁語。五者。住於空性。六者。心如虛空。是名為六。

        彌勒。復有七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七。一者。住於正念。二者。成就擇法。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常生歡喜。五者。身得輕安。六者。住諸禪定。七者。具足行捨。是名為七。

        彌勒。復有八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語。四者。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定。是名為八。

        彌勒。復有九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九。一者。速離諸欲惡不善法。安住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者。遠離尋伺。安住二禪內淨喜樂心一境性。三者。遠離於喜。安住三禪捨念慧樂心一境性。四者。遠離憂苦及以喜樂。安住四禪捨念清淨無苦無樂心一境性。五者。超過色想無異攀緣。安住無邊虛空處定。六者。超過無邊空處定已。而能安住無邊識定。七者。超過無邊識處定已。而能安住無所有定。八者。超過無所有處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九者。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定已。而能安住滅受想定。是名為九。

        彌勒。復有十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善能成就金剛三昧。二者。成就處非處相應三昧。三者。成就方便行三昧。四者。成就遍照明三昧。五者。成就普光明三昧。六者。成就普遍照明三昧。七者。成就寶月三昧。八者。成就月燈三昧。九者。成就出離三昧。十者。成就勝幢臂印三昧。是名為十。

        彌勒。菩薩成就如是法已。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得聞是法。心大歡喜。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佛於過去劫  捨所愛妻子  頭目及骨髓  到於施彼岸 

     佛常護禁戒  如犛牛愛尾  最勝無倫匹  到於戒彼岸 

     佛以忍辱力  捨離於違諍  不求人過惡  到於忍彼岸 

     佛以精進力  得無上寂靜  究竟常安樂  到於勤彼岸 

     佛以禪定力  能滅諸罪垢  為天人導師  到於定彼岸 

     佛以智慧力  善了知諸法  自性無所有  到於慧彼岸 

     佛於菩提樹  降伏諸魔軍  具足最勝智  成就無上道 

     導師無畏力  於波羅奈國  轉清淨法輪  摧破諸外道 

     無上大智慧  出過於世間  能放淨光明  善說諸法要 

     如來清淨色  智慧及功德  超過諸世間  能到於彼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彌勒菩薩甚為希有。而能成就無量辯才。隨眾生念平等說法。而於文字無所繫著。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彌勒菩薩豈唯今日能於我前以偈讚佛。乃往過去十無數劫。爾時。有佛號焰光遊戲妙音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名曰賢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從園苑出。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如清淨池無諸垢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如娑羅樹其花開敷。如須彌山出過一切。面貌熙怡如月盛滿。威光赫奕如日顯曜。形量周圓如尼俱陀樹。是時。賢壽覩佛如來殊勝之相。心生淨信。作是思惟。希有。世尊乃能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莊嚴。我亦願於當來之世。成就如是功德之身。發是願已投身於地。復自念言。若當來世得佛身者。唯願如來足蹈我上。爾時。彼佛知賢壽意。即以其足蹈賢壽身。當下足時得無生法忍。世尊迴顧告諸比丘。汝等勿以足蹈賢壽。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今已證得無生法忍。復能成就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通。

        爾時。賢壽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佛於十方界  最尊無有上  超過諸世間  我今稽首禮 

        如來大光明  掩蔽於日月  超過諸世間  我今稽首禮 

     譬如師子吼  諸獸咸怖畏  世尊大威德  摧伏諸外道 

     眉間白毫相  猶如頗梨光  普照于世間  超過於一切 

     世尊無與等  足蹈千輻輪  清淨化世間  能動於大地 

     成就出離道  超過煩惱海  以諸功德財  隨意皆施與 

     如來清淨戒  猶如於大地  出生諸功德  無有愛憎想 

     以智慧力故  了知諸法空  眾生及壽者  分別不可得 

     善了眾生性  心行及所趣  為世作明燈  饒益於一切 

     世間苦逼迫  漂溺於暴流  常為諸眾生  起大精進力 

     世尊離煩惱  生老及病死  處世如虛空  一切無所染 

     智慧大威光  能破一切闇  永離貪瞋癡  我今稽首禮

 

  佛告阿難。賢壽菩薩所獲神通。從是已來不復退失。於意云何。爾時。賢壽豈異人乎。今此會中彌勒菩薩摩訶薩是。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彌勒菩薩久已證得無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能施所愛之物。二者。能施所愛之妻。三者。能施所愛之子。四者。能施所愛之頭。五者。能施所愛之眼。六者。能施所愛王位。七者。能施所愛珍寶。八者。能施所愛血肉。九者。能施所愛骨髓。十者。能施所愛支分。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復有十法能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獲戒功德。二者。成就忍力。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得諸禪定。五者。有大智慧。六者。於諸眾生常不捨離。七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八者。於諸空法而常修習。九者。善能成就真實空性。十者。善能成就無相無願。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捨施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時。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而能積集無上菩提。佛告阿難。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於諸佛前說是偈言。


     我今歸命禮  十方一切佛  菩薩聲聞眾  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  遠離諸惡道  能得生天上  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  隨心之所生  今對諸佛前  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  所集諸功德  願作菩提因  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  供養如來者  及佛無上智  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  是福皆隨喜  我今禮諸佛  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  證於十地者  我今稽首禮  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  摧伏於魔軍  轉清淨法輪  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  無量俱胝劫  擊于大法鼓  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  貪繩之所繫  種種多纏縛  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  諸佛不厭捨  願以大慈悲  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  過去未來佛  所行菩薩道  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  成就六神通  度脫諸眾生  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  無相無自性  無住無表示  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  善了於無我  無補特伽羅  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  不執我我所  為安樂眾生  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  觀察了知空  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  得佛淨尸羅  以無所住故  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別心  以無瞋恚故  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  發起大精進  堅固無懈怠  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  及勇猛精進  金剛等三昧  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明智  入於三脫門  了三世平等  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  菩薩精進行  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  勤修如是行  具六波羅蜜  安住於十地

 

  佛告阿難。彌勒菩薩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昔求道受苦無量。乃能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乃往古昔時。有太子名見一切義。端正殊妙諸相具足見者歡喜。出遊園苑見一病人受諸重苦。生悲愍心便問之言。汝今此病豈無有藥能療治耶。

        爾時。病人即以偈頌白太子言。

     我病藥難求  世間不可得  國王亦無有  何況病惱者 

     通達於諸論  善說醫方者  雖欲為療治  其藥難可得

 

  爾時。太子復以偈頌告病人言。

     金銀摩尼珠  乃至於象馬  所求皆當說  為汝除憂惱

 

  爾時。病人復以偈頌白太子言。

     若飲太子血  我必得安樂  願生歡喜心  施我無憂惱

 

  爾時。太子復以偈頌告病人言。

     我為諸眾生  墜墮無間獄  多劫猶能忍  何況於身血

 

  爾時。太子即取利刀刺身出血。令彼病人隨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難。當知爾時。太子見一切義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四大海水猶可測量。我於往昔行菩薩道。捨已身血不可稱計。

  佛告阿難。乃往古昔時。有太子名曰妙花。端正殊勝諸相具足見者歡喜。從園苑出見一病人身體羸瘦。生悲愍心便問之言。汝今此病豈無有藥能療治耶。

        爾時。病人即以偈頌白太子言。

     世雖有良醫  無藥療我病  唯願生慈愍  為我除憂惱

 

  爾時。太子即以偈頌告病人言。

     我為利世間  一切咸施與  身分及珍寶  須者皆當說

 

  爾時。病人復以偈頌白太子言。

     譬如大藥王  隨意療眾病  亦如日月光  普照諸世間 

     若能出身髓  遍塗於我身  是病乃消除  長夜得安樂

 

  爾時。太子復以偈頌告病人言。

     若有諸眾生  碎我身出髓  為利於世間  心不生憂惱

 

  爾時。太子即自碎身取其骨髓。與彼病人隨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難。當知爾時。妙花太子豈異人乎。今我身是。四大海水猶可測量。我於往昔行菩薩道。捨身骨髓不可稱計。

        佛告阿難。乃往古昔時。有國王名為月光。端正殊妙諸相具足見者歡喜。從園苑出見一盲人貧窮乞匃。生悲愍心便問之言。汝何所須我當施汝。或飲食衣服莊嚴資具金銀摩尼及諸珍寶。隨汝所欲皆當與之。

        爾時。盲人即以偈頌而白王言。

     大王猶日月  光明照世間  具足勝功德  不久生天上 

     一切淨妙色  我今悉不見  願王起慈悲  施我所愛眼

 

  爾時。大王即以偈頌告盲人言。

     汝速來取眼  令汝得安樂  願我當來世  得佛清淨眼 

     我行菩薩道  一切皆當捨  若我不施汝  是則違本願

 

  爾時。月光王即取利刀自挑其眼。與彼盲人隨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難。當知爾時。月光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須彌山王猶可度量。我於往昔行菩薩道。捨所愛眼不可稱計。

        阿難。彌勒菩薩往修行菩薩道時。作是願言。若有眾生薄婬怒癡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於當來世有諸眾生。薄婬怒癡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

  佛告阿難。我於往昔行菩薩道。作如是言。願我當於五濁惡世貪瞋垢重諸惡眾生。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乃至眷屬不相和睦。我於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以是願故。我今所入城邑聚落。多有眾生毀罵於我。以斷常法招集眾會。若行乞食坌以塵土。和諸雜毒與我令食。或以女人誹謗於我。阿難。我於今者以本願力。為如是等諸惡眾生。起大悲心而為說法。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能作難作。能忍難忍。不調伏者悉令調伏。荷擔如是罪垢眾生而為說法。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如來大悲之所攝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堅固誓願。身毛皆竪。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是經名為彌勒所問。亦名往昔本願因緣。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是經已。彌勒菩薩尊者阿難。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彌勒菩薩所問會〉与晉竺法護譯《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祕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謂為四。以憍慢心讀誦修學路伽耶經。貪利養心詣諸檀越增毀菩薩。所未聞經違逆不信。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為四。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為四。於佛法中心生疑悔。於諸眾生憍慢瞋恨。於他利養起嫉妬心。訶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為菩薩四曲心所應遠離。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為四。所犯眾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餘言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為菩薩有四直心之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為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其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為菩薩四謬。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為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為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迦葉。是為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為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迦葉。是為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若有菩薩值遇諸佛。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以無礙心視說法者。樂遠離行心無懈怠。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大藏。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何謂為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眾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眾生。迦葉。是為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為四。在空閑處離諂曲心。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何謂為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中稱揚讚歎菩提之心。於諸下劣修習忍辱。迦葉。是為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

        復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愛敬無虛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眾生中行無礙忍。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善惡眾生慈心無畏。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眾事。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為首。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迦葉。譬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

        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迦葉。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迦葉。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為眾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迦葉。譬如有諸蓮花。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迦葉。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迦葉。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迦葉。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迦葉。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迦葉。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迦葉。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現於世間。迦葉。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迦葉。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如是。迦葉。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應修習正觀諸法。云何為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地種非常亦非無常。觀水火風種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所以者何。以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無罪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乃至有垢法無垢法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受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迦葉。我所說法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但為集成是大苦聚。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如是行及非行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復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

        復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嘷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可捨離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躄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譬如幻師作幻人已還自殘食。行道比丘亦復如是。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堅固。是觀亦空。

        迦葉。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木。如是。迦葉。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譬如然燈一切黑闇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法自無闇。明闇俱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慧生無智便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

        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如是。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

        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從本已來無有是處。菩薩取證亦復如是。增長佛法終無是處。迦葉。譬如種在良田則能生長。如是。迦葉。菩薩亦爾。有諸結使離世間法能長佛法。迦葉。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菩薩亦復如是。於無為中不生佛法。迦葉。譬如卑濕淤泥中乃生蓮花。菩薩亦爾。生死淤泥邪定眾生能生佛法。迦葉。譬如有四大海滿中生蘇。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渧。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量亦復如是。

        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為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眾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於中不生子想。如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遶而無菩薩。如來於中不生子想。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過於八解大阿羅漢。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

        迦葉。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聲聞辟支佛眾。迦葉。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皆當禮敬。迦葉。譬如雪山王中生諸藥草。無有所屬無所分別。隨病所服皆能療治。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迦葉。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迦葉。譬如愚人捨月禮事星宿。智者不爾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禮敬聲聞。迦葉。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間善治偽珠。不能令成琉璃寶珠。求聲聞人亦復如是。一切持戒成就禪定。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無上道。

        迦葉。譬如治琉璃珠。能出百千無量珍寶。如是教化成就菩薩。能出百千無量聲聞辟支佛寶。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眾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一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眾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為畢竟智藥。謂不淨觀治於貪婬。以慈心觀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癡。以行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以四顛倒治一切倒。以諸有為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為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我法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治不淨中計淨顛倒。以四念處治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以五根治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眾生。以五力障諸煩惱力。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錯謬。以八正道治墮邪道一切眾生。迦葉。是為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又。大迦葉。閻浮提內諸醫師中。耆域醫王最為第一。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如耆域。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尚不能答。何況能治。菩薩於中應作是念。我終不以世藥為足。我當求習出世智藥。亦修一切善根福德。如是菩薩得智藥已遍到十方。畢竟療治一切眾生。何謂菩薩出世智藥。謂知諸法從緣合生。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眾生壽命知見。無作無受。信解通達無我我所。於是空法無所得中不驚不畏。勤加精進而求心相。菩薩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即是盡滅。若心未來未生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形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而所不見。云何當有。但以顛倒想故。心生諸法種種差別。是心如幻以憶想分別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

        又。大迦葉。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心如燈焰。眾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心如虛空。客塵污故。心如獼猴。貪六欲故。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二無伴。無有二心能一時故。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惱故。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心如吞鈎。苦中生樂想故。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蒼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惡賊。能與種種考掠苦故。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心如盜賊。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心常貪香。如猪憙樂不淨中臥。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則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無性。若無性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即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業則是無為。若無為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口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聖性平等如虛空故。是性無別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遠離。離身心相故。是性離一切法。隨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我我所故。是性無高下。從平等生故。是性真諦。第一義諦故。是性無盡。畢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是性無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

        又。大迦葉。汝等當自觀內莫外馳騁。如是。大迦葉。當來比丘如犬逐塊。云何比丘如犬逐塊。譬如有人以塊擲犬。犬即捨人而往逐之。如是。迦葉。有沙門婆羅門。怖畏好色聲香味觸故。住空閑處獨無等侶。離眾憒閙身離五欲而心不捨。是人有時或念好色聲香味觸。貪心樂著而不觀內。不知云何當得離色聲香味觸。以不知故。有時來入城邑聚落在人眾中。還為好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縛。以空閑處持俗戒故死得生天。又為天上五欲所縛。從天上沒亦不得脫於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是名比丘如犬逐塊。

        又。大迦葉。云何比丘不如犬逐塊。若有比丘為人所罵而不報罵。打害瞋毀亦不報毀。但自內觀求伏其心。作如是念。罵者為誰。受者為誰。打者害者毀者瞋者。亦復為誰。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塊。

        迦葉。譬如善調馬師隨馬悷即時能伏。行者亦爾。隨心所向即時能攝不令放逸。迦葉。譬如咽塞病即能斷命。如是。迦葉。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譬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迦葉。隨心所著應當求解。

        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謂為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鉢。又。出家人有二堅縛。何謂為二。一者。見縛。二者。利養縛。又。出家人有二障法。何謂為二。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人。又。出家人有二種垢。何謂為二。一者。忍受煩惱。二者。貪諸檀越。又。出家人有二雨雹壞諸善根。何謂為二。一者。敗逆正法。二者。破戒受人信施。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為二。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又。出家人有二燒法。何謂為二。一者。垢心受著法衣。二者。受他持戒善人供養。又。出家人有二種病。何謂為二。一者。懷增上慢而不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

        又。大迦葉。謂沙門者有四種沙門。何謂為四。一者。形服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貪求名聞沙門。四者。實行沙門。何謂形服沙門。有一沙門形服具足被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應器。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為惡。是名形服沙門。何謂威儀欺誑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眾會。出家憒閙之眾。言語柔軟。行如是法皆為欺誑。不為善淨而於空法有所見得。於無得法生恐畏心。如臨深想。於空論比丘生怨賊想。是名威儀欺誑沙門。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以現因緣而行持戒。欲令人知自力讀誦。欲令他人知為多聞。自力獨處在於閑靜。欲令人知為阿練若。少欲知足行遠離行。但為人知不以厭離。不為善寂不為得道。不為沙門婆羅門果。不為涅槃。是為名聞沙門。

        復次。迦葉。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不貪身命。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心達隨順如所說行。不為涅槃而修梵行。何況三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眾生人見。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眾。而於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莫為名字所壞。迦葉。譬如貧窮賤人假富貴名。於意云何。稱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但名沙門婆羅門。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為名所壞。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死墮諸惡道。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適為藥所害。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善自害慧根。

        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不淨中不可復著。如是多聞貪著利養。便不復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如長者子剪除爪甲。淨自洗浴塗赤栴檀。著新白衣頭著華鬘中外相稱。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眾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復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捨。無可取無可棄。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繫不受三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  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  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污  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  畢竟常寂滅  遠離於一切  憶想之分別 

     解脫諸動念  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  不用諸有生 

     修習於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無闇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  已知見諸相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無此無彼岸  亦無有中間  於無此彼中  亦無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  亦無有欺誑  是名為佛法  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為安住  真實淨持戒 

     雖行持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為上  遇戒求聖道 

     是名為真實  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為最  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  修習於智慧  空寂無所有  諸聖賢之性 

     是清淨持戒  諸佛所稱讚  心解脫身見  除滅我我所 

     信解於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  則為無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於淨智 

     已得淨智者  具足清淨戒

 

  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比丘聞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坐起去。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禪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坐起去。佛語迦葉。是諸比丘皆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達。佛所說偈其義甚深。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過去迦葉佛時為外道弟子。到迦葉佛所欲求長短。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善心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忉利天終生閻浮提。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比丘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是諸比丘雖不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惡道。當於現身得入涅槃。

        爾時。佛語須菩提言。汝往將是諸比丘來。須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語。況須菩提耶。佛即化作二比丘。隨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諸比丘見已。問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獨處修禪定樂。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不能信解。諸比丘言。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信解。欲至獨處修禪定行。時。化比丘語諸比丘言。我等當離自高逆諍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所以者何。無高無諍是沙門法。所說涅槃名為滅者為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耶。諸比丘言。是身之中。無我無人無作無受。無命而可滅者。但以貪欲瞋癡滅故名為涅槃。化比丘言。汝等貪欲瞋癡。為是定相可滅盡耶。諸比丘言。貪欲瞋癡不在於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離諸憶想是則不生。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別法者。即於諸法無染無離。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所有戒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以是法故說為涅槃。是法皆空遠離亦不可取。汝等捨離是涅槃想。莫隨於想莫隨非想。莫以想捨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捨想者。則為想所縛。汝等不應分別一切受想滅定。一切諸法無分別故。若有比丘滅諸受想得滅定者。則為滿足更無有上。化比丘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又問誰為汝師。答言。我師先來不生亦無有滅。又問。汝等從何聞法。答言。無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是聞法。又問。云何聞法。答言。不為縛故不為解脫故。又問。汝等習行何法。答言。不為得故不為斷故。又問。誰調伏汝。答言。身無定相心無所行是調伏我。又問。何行心得解脫。答言。不斷無明不生明故。又問。汝等為誰弟子。答言。無得無知者是彼弟子。又問。汝等已得幾何當入涅槃。答言。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又問。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又問。汝等修梵行耶。答言。於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問。汝等煩惱盡耶。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又問。汝等破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故。又問。汝等奉如來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問。汝等住福田耶。答言。無有住故。又問。汝等斷於生死往來耶。答言。無常無斷故。又問。汝等隨法行耶。答言。無礙解脫故。又問。汝等究竟當生何所。答言。隨於如來化人所至。須菩提問諸比丘。時。有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當云何住。當云何學。佛言。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隨是行者有大利益。普明。譬如有乘杯船欲渡恒河。以何精進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進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壞故。

        佛告普明。菩薩亦爾。欲修佛法當勤精進倍復過是。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我在大流為度眾生斷於四流故。當習法船乘此法船。往來生死度脫眾生。云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眾生為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為牢厚清淨戒板。行施及果以為莊嚴。淨心佛道為諸材木。一切福德以為具足。堅固繫縛忍辱柔軟憶念為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禪定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為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為端嚴。四正念處為金樓觀。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為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強浮七覺覺悟能破魔賊。入八真正道隨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為調御觀為利益不著二邊。有因緣法以為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眾生。而自唱言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於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

        如是。普明。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脫漂沒長流眾生。

        又告普明。復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深心清淨。不捨精進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身心離故。不處憒閙離惡人故。深求於法依第一義故。求於智慧通達實相故。求於真諦得不壞法故。求於空法所行正故。求於遠離得寂滅故。如是。普明。是為菩薩疾成佛道。

        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脩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普明菩薩會〉与趙宋施護譯《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及東漢支讖《遺曰摩尼寶經》失譯《摩訶衍寶嚴經》為同經異譯。

*「路伽耶毘」:Lokayata,古印度六師外道之的「順世外道」。在本經中指一切外道典籍。

*   *   *   *   *   *   *

[法語法句]:

* 於破戒人生大悲心。

*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 何謂形服沙門。有一沙門形服具足被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應器。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為惡。是名形服沙門。

* 何謂威儀欺誑沙門。有一沙門具足沙門身四威儀。行立坐臥一心安詳。斷諸美味修四聖種。遠離眾會。出家憒閙之眾。言語柔軟。行如是法皆為欺誑。不為善淨而於空法有所見得。於無得法生恐畏心。如臨深想。於空論比丘生怨賊想。是名威儀欺誑沙門。

* 何謂名聞沙門。有一沙門以現因緣而行持戒。欲令人知自力讀誦。欲令他人知為多聞。自力獨處在於閑靜。欲令人知為阿練若。少欲知足行遠離行。但為人知不以厭離。不為善寂不為得道。不為沙門婆羅門果。不為涅槃。是為名聞沙門。

* 何謂實行沙門。有一沙門不貪身命。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心達隨順如所說行。不為涅槃而修梵行。何況三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眾生人見。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眾。而於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三

──北梁釋道龔譯──

        〈寶梁聚會第四十四〉

        〈沙門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是一生補處。悉從十方諸佛世界而來集會。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所言沙門云何為沙門。佛告迦葉。所謂沙門者。寂滅故。調伏故。受教故。戒身淨故。入禪定故。得智慧故。解如實義得解脫故。於三脫門無所疑故。安住聖人所行法故。善修四念處故。離一切不善法故。安住四正勤故。善修四如意足故。成就信根故。信佛法僧故。成就堅信於佛法僧故。不信餘道法故。勤行離一切煩惱故。善修七菩提分離一切不善。如實修一切善法故。善知正念正智方便故。專念一切諸善法故。善知定慧方便故。成就五力故。不為一切煩惱之所亂故。善修七菩提分故。善知一切法中因緣方便故。善知聖道方便故。善知正見正定方便故。得四辯力不信外道故。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故。離四魔故。善知五陰故。斷一切煩惱故。得最後身故。離生死道故。離一切愛故。勤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故。善見四聖諦故。於佛法中不信餘道故。所作已辦故。斷一切漏故。修八背捨故。釋梵天王之所讚故。從本已來專心行道故。樂阿蘭若處故。安住聖法中故。樂佛法儀式故。心不傾動故。不親近出家在家眾故。心樂獨行如犀角故。畏於人眾多惱亂故。樂住獨處故。常怖畏三界故。得實沙門果故。離一切悕望故。離世八法故。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堅心不動如地故。護彼我意無所犯故。不濁故。正行故。心行成就如虛空故。於諸形相心無染著。如虛空中動手無所礙故。迦葉。若能成就如是行法。是名沙門。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善說沙門德行。世尊。若未來世有諸沙門。非實沙門自言我是沙門。非梵行人自言我有梵行。如是之人。即已侵損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迦葉。如是侵損如來菩提之罪。說不可盡。迦葉。我滅度後。汝及餘大弟子等亦皆滅度。

        又。此世界諸大菩薩。皆至他方諸佛世界。爾時。於我法中。當有比丘。於諸所行心多諂曲。迦葉。我今當說沙門之垢沙門過罪。迦葉。後末法中。當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癡如小兒向於闇冥而無所知。心不調伏成沙門垢。

        迦葉。云何沙門垢。迦葉。沙門垢有三十二。出家之人所應遠離。何等三十二。欲覺是沙門垢。瞋覺是沙門垢。惱覺是沙門垢。自讚是沙門垢。毀他是沙門垢。邪求利養是沙門垢。因利求利是沙門垢。損他施福是沙門垢。覆藏罪過是沙門垢。親近在家人是沙門垢。親近出家人是沙門垢。樂於眾閙是沙門垢。未得利養作方便求是沙門垢。於他利養心生悕望是沙門垢。自於利養心不知足是沙門垢。於他利養中心生嫉妬是沙門垢。常求他過是沙門垢。不見己過是沙門垢。於解脫戒而不堅持是沙門垢。不知慚愧是沙門垢。無恭恪意心慢掉動無有羞恥是沙門垢。起諸結使是沙門垢。逆十二因緣是沙門垢。攝取邊見是沙門垢。不寂滅不離欲是沙門垢。樂於生死不樂涅槃是沙門垢。好樂外典是沙門垢。五蓋覆心起諸煩惱是沙門垢。不信業報是沙門垢。畏三脫門是沙門垢。謗深妙法不寂滅行是沙門垢。於三寶中心不尊敬是沙門垢。迦葉。是名沙門三十二垢。若能離此諸垢是名沙門。

        迦葉。又有八法覆沙門行。何等八。一者。不敬順師長。二。不尊敬法。三。不善思惟。四。所未聞法聞已誹謗。五。聞無眾生無我無命無人法已心生驚畏。六。聞一切行本來無生已。而解有為法不解無為法。七。聞說次第法已墮大深處。八。聞一切法無生無性無出已而心迷沒。迦葉。是名八法覆於沙門行。如是八法。出家沙門應當遠離。

        迦葉。我不說剃頭法服名為沙門。所謂有功德儀式具足者。乃名為沙門。迦葉。沙門身服袈裟。心應遠離貪恚癡行。何以故。心無貪恚癡行。我乃聽著袈裟。迦葉。若心有貪恚癡法而身著袈裟。除專心持戒。餘不持戒人。則為燒滅袈裟。何以故。聖人表式隨順寂滅行慈悲心。離欲滅者之所應服。

        迦葉。汝今聽我說。聖人表式有十二事。何等十二。迦葉。持戒是聖人表式。禪定是聖人表式。智慧是聖人表式。解脫是聖人表式。解脫知見是聖人表式。入四聖諦是聖人表式。能解十二因緣是聖人表式。行四無量心是聖人表式。行於四禪是聖人表式。行四無色定是聖人表式。入四向正定是聖人表式。斷一切漏是聖人表式。迦葉。是名聖人十二表式迦葉。若有比丘不具足聖人十二表式。身服袈裟者。我說此比丘是邪法行非寂滅行。離佛法行不近涅槃。順生死行為魔所鈎。不度生死於正法退而行邪法。

        迦葉。是故。出家比丘身服袈裟時。若未得沙門果者。應以八法敬重袈裟。何等八。於身袈裟。應起塔想。世尊想。寂滅想。慈想。敬如佛想。慚想。愧想。令我來世離貪恚癡具沙門法想。迦葉。是名八法敬重袈裟。迦葉。若有於四聖種不行知足離沙門法。亦不以此八法敬重袈裟者。而彼別有似沙門數墮小地獄。

        迦葉。彼地獄中似沙門者於中受罪。衣鉢支體皆悉熾然。坐臥之處凡有所用物亦皆熾然如大火聚。似沙門者受如是罪。何以故。成就不淨身口意業故墮是罪處。迦葉。若非沙門自言我是沙門。非梵行者自言我有梵行。若有持戒功德具足人所。右遶恭敬尊重者。若破戒比丘受其禮敬供養而不自知惡。彼惡比丘以是不善根故得八輕法。何等八。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受身矬陋。四。顏貌醜惡。其面側戾見者蚩笑。五。轉受女人身作貧窮婢使。六。其形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迦葉。是破戒比丘受持戒者禮敬供養。得如是八種法。迦葉。破戒比丘聞如是法已。應當不受持戒比丘禮敬供養。

        迦葉。若有非沙門自言我是沙門。非梵行自言我有梵行。於此大地乃至無有涕唾分處。況舉足下足去來屈伸。何以故。過去大王持此大地。施與持戒有行德者。令於中行道。迦葉。是破戒比丘舉足下足處。一切信施不及此人。況僧坊及招提僧舍經行之處。若有房舍床敷園林。所有衣鉢臥具醫藥。一切信施所不應受。

        迦葉。我今當說。若有非沙門自言我是沙門。非梵行自言我有梵行。不能必報信施如一毛端。何以故。聖眾福田猶如大海最妙最勝。於中若有施主淨心信故。以施種子種福田中。如此施主起無量施想。迦葉。若有破戒比丘。如分一毛以為百分。若惡比丘受信施如一毛分。隨所受毛分即損失施主。爾所大海福報之分不能畢報。迦葉。是故。應淨其心受他信施。迦葉。應如是學。

        爾時。眾中有淨行少欲離扼比丘二百人。聞說是已捫淚而白。世尊。我今當死。不欲以不得沙門果。受他信施乃至一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如是慚愧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即是現世瓔珞。善男子。我今當說。世有二人應受信施。何等二。一者。勤行精進。二者。得解脫者。佛告比丘。若有比丘得解脫者。行善法者。如我所說堅持戒者。觀一切行無常苦一切法無我者。觀涅槃寂滅願求欲得。如是比丘。受他信施摶如須彌。必能報是信施之福。若有比丘受信施主施。令此施主得大利益得大果報。何以故。常生福德。有三種福。一。常施食。二。僧坊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慈心最勝。

        佛告比丘。若有比丘從施主受施。若衣鉢臥具飲食湯藥受已。若入無量定。令彼施主得無量福得無量報。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海尚可竭盡。而此施主所得福報不可得盡。迦葉。當知破戒比丘損於施主爾所福德。若受施主施已。行於惡法損他信施。迦葉。如是說沙門垢沙門過罪。沙門諂曲沙門中賊。迦葉。持戒比丘應當專念。遠離如是一切惡法。

        迦葉。所謂沙門者。眼不流色中。耳鼻舌身意不流法中。是故謂之沙門。選擇六入。了達六通。專念六念。安住六敬法。行六重法。是謂沙門。

*   *   *   *   *   *   *

        〈比丘品第二〉

  爾時。佛告迦葉。所言比丘。比丘者能破煩惱故名比丘。破我想眾生想人想男想女想。是謂比丘。復次。迦葉。有修戒修慧是名比丘。復次。迦葉。離恐畏故。度三有四流故。見有及流諸過患故。離一切有及流故。安處無畏道故。是名比丘。

        迦葉。若有比丘自知不成就。如是之法及餘善法。又離是法行於餘道。迦葉。彼比丘非我弟子。我非彼師。迦葉。多有惡比丘壞我佛法。迦葉。非九十五種外道能壞我法。亦非諸餘外道能壞我法。除我法中所有癡人。此癡人輩能壞我法。

        迦葉。譬如師子獸中之王。若其死已。虎狼鳥獸無有能得食其肉者。迦葉。師子身中自生諸蟲還食其肉。迦葉。於我法中出如是等諸惡比丘。貪惜利養為貪利所覆。不滅惡法。不修善法。不離妄語。迦葉。如是比丘能壞我法。

        迦葉。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貪恚癡及我慢者。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傲慢自大。無慚無愧。不慎口過。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掉動輕他。貪求利養。多行非法。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多有姦偽。幻惑於人。多行邪命。多說惡言。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現受他恩不知報之。小恩於他責望大報。先受他恩而不憶念。侵損親友。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受人信施失他福報。不善護戒。輕所受戒。不堅持律。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有我論。有眾生論。有命論。有人論。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若僧和合而心不悅。不樂獨處。樂於眾中。常論世俗所有言說。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求於利養。求大名稱。求多知識。不住聖種。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繫屬於魔。為魔所害。多於睡眠。作善不喜。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於佛法中朽敗。心懷諛諂。為煩惱所害。離沙門果。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為婬欲所燒。瞋恚所燒。愚癡所燒。亦為一切煩惱所燒。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多遊婬里不知過惡。不知知足。雖多學問不知知足。於所須物常懷嫉心不能施他。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從闇入闇從癡入癡。不見聖諦多生疑惑。常為生死之所繫縛。閉涅槃門。是名惡比丘。

        復有四法成就當知是惡比丘。何等四。身多姦行。口多姦行。意多姦行。儀式多姦行。云何身多姦行。安詳而行是身姦行。不左右視是身姦行。若左右視不過一尋。是身姦行。邪命著衣是身姦行。諛諂行於空閑之處。不求空閑所行之法。諛諂乞食不觀乞食相。諛諂著糞掃衣。不知為慚愧故。諛諂行於山窟樹下。不知分別十二緣行。諛諂服於陳故棄藥。不求甘露法藥。迦葉。是名身多姦行。

        迦葉。云何口多姦行。他識我他請我。如所求我已得。我不求利養。而他送與我細妙供養我皆得。多利養我亦得。我常行善法應受供養。我善問答。我能順法相。我能逆法相。我於一切法解義非義。他若如是問我。我能如是答。答已伏彼令其默然。我說是已能令大眾一切喜悅。亦令一切歎言善哉。令彼眾人請我供養。得供養已復令施主請言數來。迦葉。若有不調伏口而有所說。一切所言皆非正言。是口多姦行。迦葉。是名口多姦行。

        迦葉。云何意多姦行。心所牽連貪求利養。衣鉢臥具飲食醫藥。而口說言。一切利養我所不須。心實多求而詐言知足。是名意多姦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求利養  口言知足  邪命求利  常無快樂  

        其心多姦  欺誑一切  如此之心  都不清淨  

        諸天龍神  有天眼者  諸佛世尊  咸共知見

 

  迦葉。如是惡比丘離善法儀式。作邪命行。墮三惡道。

*   *   *   *   *   *   *

        〈旃陀羅品第三〉

  佛告迦葉。云何旃陀羅沙門。迦葉。譬如旃陀羅。常於塚間行求死尸。無慈悲心視於眾生。得見死尸心大喜悅。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常無慈心。至施主家行不善心。所求得已生貴重心。從施主家受利養已。不教施主佛法毘尼。為利養故親近在家。不為法故亦無慈心常求利養。迦葉。是名沙門旃陀羅。

        迦葉。如旃陀羅為一切人之所捨離。所謂大臣長者及諸小王。剎利婆羅門并餘庶民。乃至下賤之所遠離。不欲共作知識。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亦為一切之所遠離。所謂持戒有德人所敬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知其破戒行惡法故。迦葉。是名沙門旃陀羅。迦葉。如旃陀羅所有衣服飲食諸所用物。盡非好人之所愛樂亦不受用。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若有衣鉢所用之物。皆是破戒非法。身口意業諛諂所得。持戒沙門婆羅門。捨不愛樂亦不受用。於此人所生哀愍心。迦葉。是名沙門旃陀羅。

        迦葉。如旃陀羅以愧恥心持所用器從他乞食。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以愧恥心入於房舍。及至他家或到眾中。亦以愧心至於佛所。亦以愧心禮如來塔。亦以愧心去來屈伸。亦以愧心行住坐臥。一切所行皆有愧心。覆藏惡法故。迦葉。我今當說。旃陀羅人所至之處不到善處。何以故。自行惡法故。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所至之處。亦不到善道多作惡業。無遮惡道法故。迦葉。是名沙門旃陀羅。

        迦葉。云何沙門敗壞。迦葉。譬如好酒香味具者是酒之醍醐。接取已盡下有糟滓。人所惡賤無所施用。迦葉。如是敗壞沙門。離於法味取煩惱滓。人所惡賤無所施用。離持戒香嗅諸煩惱。若有至處不能自利亦不益他。迦葉。是名敗壞沙門。

        迦葉。敗壞者如有所食變為糞穢。臭惡不淨人所厭離。迦葉。如是敗壞沙門猶如糞穢。以身口意業不清淨故。迦葉。是名敗壞沙門。迦葉。譬如敗種種大地中終不生牙實。迦葉。如是敗壞沙門。雖在佛法不生善根。不得沙門果。迦葉。是名敗壞沙門。

        迦葉。云何沙門篋。迦葉。譬如畫篋巧工所成中盛嗅穢種種不淨。迦葉。如是沙門篋。外現成就似沙門行。內有種種垢穢行諸惡業。迦葉。是名沙門篋。

        迦葉。云何沙門构欄荼。迦葉。譬如构欄荼華色貌鮮好。其體堅鞕猶如木石。其氣嗅穢猶如糞塗。有智之人若見此華。不近不觸遠避而去。愚人若見不知過患近而嗅之。迦葉。如是沙門构欄荼。現似沙門行而有麁獷。傲慢自高臭穢不淨。又作破戒無儀式行破於正見。迦葉。如是沙門构欄荼。智者不親近不禮敬右遶。以惡人故而遠離之。迦葉。若有癡如小兒。彼諸癡人之所親近。禮敬右遶信受其語。如构欄荼華為癡人所捉。迦葉。是名沙門构欄荼。

        迦葉。云何沙門求利。迦葉。譬如諛諂之人。心常慳惜為貪所覆。若見他財物悕望欲得。畜利刀杖無慚愧心。無哀愍心常有害心。若行空澤山林聚落發如是心。於他財物希求欲得。常自藏身不令他見。迦葉。如是沙門求利。心常慳惜為貪所覆。於所得利心無知足。於他財物悕望欲得。有所至處聚落城邑。常為利養不為善法覆藏諸惡。謂善比丘知我破戒。知已若說戒時或驅我出。於善比丘但生恐畏。心常諛諂現行儀式。一切天龍鬼神有天眼者。知此比丘。來時賊來去時賊去。行時賊行坐時賊坐臥時賊臥。取衣時賊取衣著衣時賊著衣。入聚落時賊入聚落。出聚落時賊出聚落。食時賊食飲時賊飲。剃髮時賊剃髮。迦葉。如是癡人去來儀式。皆為天龍鬼神之所知見。見已訶罵。如此惡人即為壞滅釋迦牟尼佛法。作是訶責諸惡比丘。又。彼諸天龍鬼神。見持戒梵行沙門婆羅門。增益信心禮敬尊重。此人於佛法中應受利養者。迦葉。此沙門求利。於佛法中出家。不能生一念寂滅離欲之心。況得沙門果。若有得者無有是處。迦葉。是名沙門求利。

        迦葉。云何稗沙門。迦葉。譬如麥田中生稗麥。其形似麥不可分別。爾時。田夫作如是念。謂此稗麥盡是好麥。後見穟生爾乃知非。不得名言一切是麥。迦葉。如是稗沙門在於眾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見時謂盡是沙門。而彼癡人實非沙門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自言梵行。先來敗壞離於持戒。亦不入眾數。於佛法中無智慧命當墮惡道。猶如稗麥在好麥中。爾時。天龍鬼神有天眼者。見彼癡人墮於地獄。見已各相謂言。此是癡人。先似沙門行不善法。今當墮於大地獄中。從今已後終不能得沙門德行及沙門果。猶如稗麥在好麥中。迦葉。是名稗沙門。

        迦葉。云何逋生沙門。迦葉。譬如逋生稻苗。以不熟故名為逋生。以無實故風所吹去。無堅重力似稻非稻。迦葉。如是逋生沙門。形似沙門無人教呵。無有德力為魔風所吹。亦無血氣持戒之力。離於多聞損失定力亦遠於智。不能破壞諸煩惱賊。名如是人輕劣無力。繫屬於魔為魔所鉤。沒在一切煩惱之中。為魔風所吹如逋生稻。迦葉。逋生之稻。不中為種亦不生牙。迦葉。如是逋生沙門。於佛法中無道種子。於賢聖法中不得解脫。迦葉。逋生沙門者。所謂破戒行惡。是名逋生沙門。

        迦葉。云何似沙門。迦葉。譬如巧工以金塗銅。其色似金價不同金。若揩磨時乃知非金。迦葉。如是似沙門者好自嚴飾。常澡浴身齊整著衣。沙門儀式一切具足。去來屈伸常正儀式。而彼常為貪恚癡所害。亦為利養禮敬讚歎所害。亦為我慢增上慢一切煩惱所害。雖為人所貴無貴重法。常勤嚴身悕望飲食。不求聖法不畏後世。現見尊重非將來尊重。但長肌肥依於利養非依於法。種種繫縛勤作家業。順在家心亦隨受。苦時受苦。樂時受樂。為愛憎所害。於沙門法無心欲行。離諸儀式。必當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彼人無沙門實無沙門稱。不與沙門等。迦葉。是名似沙門。

        迦葉。云何失沙門血氣。迦葉。譬如男子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非人飲其血氣。彼人羸瘦無有色力。由失血氣故。迦葉。如是之人失血氣故。諸藥咒術及諸刀杖所不能治。必至於死。迦葉。如是沙門。無有持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血氣。及慈悲喜捨血氣。亦無行施調伏護身口意業血氣。亦無安住四聖種血氣。無有儀式血氣。亦無淨身口意血氣。迦葉。是名沙門失於血氣。

        迦葉。如失血氣沙門。雖受如來法藥不以自度。法藥者。所謂若起婬欲應觀不淨。若起瞋恚應行慈心。若起愚癡應觀十二因緣。於諸煩惱應正思惟。離於樂眾捨我所有。出家三事應當愛護。三事者。所謂持戒清淨。其心調伏。入定不亂。迦葉。如是法藥我之所說我所聽服。雖受此藥不以自度。

        迦葉。又有出世法。所謂空觀無相無作觀。陰界入知。四聖諦及十二因緣。迦葉。如是法藥。彼人亦復不以自度。迦葉。如是沙門臭穢不淨。以破戒故。薄福德故。生極下處以憍慢故。於此命終不生餘處。必當墮在大地獄中。如人失於血氣必定至死。如是沙門於此命終必墮地獄。迦葉。是名失血氣沙門。

        如是說已。五百比丘捨戒還俗。爾時。有諸比丘呵彼比丘言。若大德於佛法中退還家者。如是非善。如是非法。佛告諸比丘。莫作是語。何以故。若如是者名為順法。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還家者。是名順法。彼諸比丘信解心多故生悔心。

        說此語時。彼得聞已作如是念。我等或能行不淨行受他信施。應生悔心退而還家。迦葉。我今說此諸比丘等。於此命終生兜率天彌勒菩薩所。彌勒如來出於世時。彼諸比丘在初會數中。

*   *   *   *   *   *   *

        〈營事比丘品第四〉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能營眾事。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營眾事。何等二。一者。能淨持戒。二者。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復有二種。何等二。一者。識知業報。二者。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何等二。一者。阿羅漢。二者。能修八背捨者。迦葉。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自無瘡疣。何以故。迦葉。護他人意此事難故。

        迦葉。於佛法中種種出家。種種性種種心。種種解脫種種斷結。或有阿蘭若或有乞食。或有樂住山林。或有樂近聚落清淨持戒。或有能離四扼。或有勤修多聞。或有辯說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毘尼儀式。或有遊諸城邑聚落為人說法。有如是等諸比丘僧。營事比丘善取如是諸人心相。迦葉。若阿蘭若比丘樂空閑處。營事比丘一切役使不應令作。有時阿蘭若比丘。在比丘僧次役使。而營事比丘應當代作。若自不作應倩他人令代為之。不應役使阿蘭若比丘。若非行道時可少令作。迦葉。若有乞食比丘。彼營事比丘。於乞食比丘應與好食。若有比丘能離四扼。營事比丘隨所須物應當供給。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若離扼比丘所住之處。營事比丘於其住處。不應高聲大喚。亦不令他高聲大喚。欲防護離扼比丘故。營事比丘於離扼比丘。應生尊敬如世尊想。生如是念。如是比丘於佛法中能作法柱。當隨所須而供給之。

        迦葉。若有勤修多聞比丘。營事比丘應當勸喻。作如是言。大德勤修多聞讀誦令利。我當為諸大德供給使令。若諸大德勤修多聞。於比丘僧中是好瓔珞。能昇高座廣說正法。亦自生智慧。營事比丘不應非時役使。應當擁護令修多聞。

        迦葉。若有說法比丘。營事比丘應事事供給。應將說法比丘至城邑聚落。勸喻諸人令就聽法。說法之處亦應供給。為說法人敷好高座。若有比丘強自以力欲壞說法者。營事比丘應往和解。亦應數往說法人所稱言善哉。

        迦葉。若有比丘善持戒律善持毘尼義。營事比丘應往其所數數問義。我云何營事令不得罪。自無所損不害於他。持毘尼義比丘應觀營事者心。隨所營事而為說法。所謂是應作是不應作。營事比丘於持律人所。一心生信禮敬供養。若比丘僧所有分物。應當隨時供給於僧。不應藏舉隨僧所須。應當分與應與時與。不惡心與。不以非法與。非欲心與。非瞋心與。非癡心與。非畏心與。隨僧法行非隨在家行。隨僧制行非自隨制行。不於僧物生自在想。乃至小事與僧共斷。非自在斷。若所用物。所謂常住僧物及與佛物。若招提僧物。彼營事比丘應當分別。常住僧物不應與招提僧。招提僧物不應與常住僧。常住僧物不應與招提僧物共雜。招提僧物不與常住僧物共雜。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與佛物共雜。佛物不與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共雜。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若僧和合應以常住僧物分與招提僧。

        迦葉。若如來塔或有所須。若欲敗壞者。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多。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壞今有所須。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和合。營事比丘應以僧物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營事比丘應餘勸化在家人輩。求索財物修治佛塔。

        迦葉。若佛物多者。營事比丘不得以佛物分與常住僧及招提僧。何以故。於此物中應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線。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諸天世人於此物中生佛塔想而況寶物。若於佛塔先以衣施。此衣於佛塔中。寧令風吹雨爛破盡。不應以此衣貿易寶物。何以故。如來塔物無人能與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

        迦葉。有如是善淨營事人者。三寶之物不應令雜。又於自利養心常知足。三寶物中不生我所有想。迦葉。營事比丘若生瞋心。而於持戒大德人所右遶禮敬之者。以自在故驅令役使。是故。營事比丘以瞋心緣故墮大地獄。若得為人作他奴僕。常為其主苦驅役使人所鞭打。

        復次。迦葉。若營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過僧常限讁罰比丘非時令作。是營事比丘。以此不善根故墮於多釘小地獄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釘釘挓其身。其身熾然出大火焰如大火聚。若於持戒有大德者。以重事怖之以瞋心語故。彼營事比丘生地獄中。其所得舌長五百由旬。以百千釘而釘其舌。一一釘中出大火焰。

        迦葉。若營事比丘數得僧物慳惜藏舉。或非時與僧。或復難與或困苦與。或少與或不與。或有與者或不與者。營事比丘以此不善根故。墮穢惡餓鬼常食糞丸。此人命終當生是中。爾時。更有餓鬼以食示之而復不與。此鬼爾時悕望欲得。諦視此食目不曾眴。受飢渴苦。於百千歲中常不得食。或時得食變為糞屎或作膿血。何以故。有持戒人人所敬禮。僧所有物以自在故而難與之。

        迦葉。若營事比丘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及以佛物。輒自雜用得大苦報。若受一劫若過一劫。何以故。以侵三寶物故。

        迦葉。若營事比丘聞如是罪。知如是罪。而故生瞋心於持戒者。我今說此。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迦葉。是故。營事比丘聞如是非法罪已。應當善護身口意業。自護亦護他。迦葉。營事比丘寧自噉身肉。終不雜用三寶之物作衣鉢飲食。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自以慈心說如是法。為無慚愧者說無慚愧法。有慚愧者說慚愧法。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四

──北梁釋道龔譯──

        〈寶梁聚會第四十四〉

        〈阿蘭若比丘品第五〉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蘭若比丘。世尊。齊幾所名阿蘭若比丘。齊幾所名乞食比丘。齊幾所名畜糞掃衣比丘。齊幾所名樹下比丘。齊幾所名塚間比丘。齊幾所名露處比丘。佛告迦葉。阿蘭若比丘必樂阿蘭若處。住阿蘭若處。迦葉。若阿蘭若處。所謂無大聲無眾閙聲。離麞鹿虎狼及諸飛鳥。遠諸賊盜及牧牛羊者。順沙門行處。如是阿蘭若處。應於中修行。

        彼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應當思惟八法。何等八。一者。我當捨身。二者。應當捨命。三者。當捨利養。四者。離於一切所愛樂處。五者。於山間死當如鹿死。六者。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若行。七者。當以法自活。八者。非以煩惱自活。迦葉。是名八法。阿蘭若比丘所應思惟。思惟已當至阿蘭若處。

        迦葉。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行阿蘭若法。以八行行慈。於一切眾生生慈心。何等八。一者。以慈利益。二者。以慈樂。三者。無恚慈。四者。正慈。五者。無異慈。六者。順慈。七者。觀一切法慈。八者。淨如虛空慈。迦葉。以如是八行於諸眾生生慈心。

        迦葉。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應如是思惟。我雖至遠處獨無伴侶。若我行善若行不善無人教呵。復作是念。此有諸天龍鬼神諸佛世尊。知我專心彼為我證。我今在此行阿蘭若法。我不善心不得自在。若我至此極遠之處。獨無伴侶無親近者。無我所有。我今當覺欲覺恚覺惱覺餘不善法。亦應當覺。我今不應不異於樂眾者。亦不應不異近聚落人。若如是不異。我即為誑諸天龍鬼神已。諸佛見我亦不歡悅。我今若如阿蘭若法。則諸天龍鬼神不見呵責。諸佛見我即亦歡悅。

        迦葉。阿蘭若比丘住阿蘭若處行阿蘭若法。一心堅持解脫禁戒。善護戒眾淨身口意。無諛諂行淨於正命。心向諸定如所聞法。應憶念之勤正思惟。趣向離欲寂滅涅槃。畏於生死觀五陰如怨家。觀四大如毒蛇。觀六入如空聚。善知方便。觀十二因緣離斷常見。觀無眾生無我無人無命。解法空相行於無相。漸損所作而行無作。心常驚畏於三界行。常勤修行如救頭然。常行精進終不退轉觀身實相。應生如是心觀如是法。當知苦本。斷一切集。證於滅盡。勤修於道。行於慈心安住四念處。離不善法入善法門。安住四正勤。入四如意足。護五善根。於五力中而得自在。覺七菩提分。勤行八聖善道分。受持禪定。以慧分別諸法之相。迦葉。說如是法以嚴飾。阿蘭若比丘作是嚴飾已住於山林。初夜後夜勤修諸行不應睡眠。常念欲得出世之法。

        迦葉。阿蘭若比丘凡所住處常修行道。不自嚴身及諸衣服。拾乾枯草以用敷坐自用坐具。離常住僧及招提僧物。於阿蘭若處。衣服知足趣得覆身。為行聖道故。

        迦葉。阿蘭若比丘若為乞食至城邑聚落。應作是念。我從阿蘭若處至是城邑聚落。若得食若不得心無憂喜。若不得食者。應生喜心念宿業報。我今當勤修習福業。又念如來乞食亦不得。彼阿蘭若比丘入於城邑聚落乞食。應以法莊嚴。法莊嚴已然後乞食。

        云何法莊嚴。若見適意色不應染著。見不適意色亦不生瞋。若聞適意聲不適意聲。若嗅適意香不適意香。適意味不適意味。適意觸不適意觸。適意法不適意法。心無染著亦不生瞋。攝護根門諦視一尋調伏其心。本所思法不令離心。不以食污心而行乞食。應次第乞食。若得食處不應生著。不得食處不應生瞋。若至十家若過十家。不得食者不應生憂。應作是心。此諸長者及婆羅門。多有諸緣不與我食。又。此長者諸婆羅門。乃至未曾生心念我況與我食。迦葉。阿蘭若比丘。若能如是於乞食中不生驚畏。

        迦葉。阿蘭若比丘乞食時。若見眾生若男若女。若童男童女乃至畜生。應於是中生慈悲心。我行如是精進。作如是願。若眾生見我及與我食者皆生天上。迦葉。阿蘭若比丘若得麁食若得細食。受是食已。應觀四方。此村邑中誰貧窮者。當減此食以施與之。若見貧人所可乞食即分半與。若不見貧者應生是心。我眼所不見眾生。我所得食於中好者願施與之。我為施主彼為受者。

        迦葉。阿蘭若比丘乞食。得受食已。持至阿蘭若處淨洗手足。淨沙門儀式具一切淨法。如法取草已結加趺坐。坐已而食。心無愛著亦無貢高。無有瞋心無濁亂心。臨欲食時如是思惟。今此身中有八萬戶蟲。蟲得此食皆悉安樂。我今以食攝此諸蟲。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法攝取。

        迦葉。又。時阿蘭若比丘食或不足。應作是念。我今身輕能修忍辱。斷除諸惡少大小便。得身輕已亦得心輕。又得少睡亦不起欲想。應作如是思惟。迦葉。阿蘭若比丘若乞食得多。應生知足想。應於食中減取一摶置淨石上。如是思惟。有諸鳥獸能噉食者。我以施之彼為受者。迦葉。阿蘭若比丘食已。洗鉢漱口洗手。淨滌應器手拭令乾。舉僧伽梨。依阿蘭若處行。不離本所思惟法相。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行時。若是凡夫未得沙門果。或時虎狼來至其所。若見不應生畏。作如是念。我本來至阿蘭若處時。已捨身命我不應驚畏。應修慈心離一切惡亦離怖畏。若諸虎狼斷我命根噉我身肉。當生是念。我得大利。以不堅身當得堅身。此諸虎狼我不與食。今噉我肉已身得安樂。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應如是捨身命。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若有非人。或作好色或作惡色來至其所。於此非人不生愛心不生瞋心。迦葉。或有曾見佛諸天來至阿蘭若所作諸問難。問難已。阿蘭若比丘隨力所能隨所學法為諸天說。或時諸天有深問難。阿蘭若比丘若不能答。不應生於憍慢之心。應作是言。我不多聞汝莫輕我。我今當勤修學佛法。或時我得通佛法已能一切答。又應勸請諸天。汝等今當為我說法。我當聽受。又應如是報謝言。願勿嫌也。

        復次。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善修阿蘭若想。猶如草木瓦石。無主無我亦無所屬。此身亦爾。無我無命無人。無眾生無諍訟。此法皆從緣合而生。於此法中若善思惟。我當得斷一切諸見。常應思惟空無相無作法。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時。若草藥草及諸樹林。云何和合云何散滅。如此外物無主無我。無有我所亦無諍訟。自生自滅無生滅者。迦葉。如草木瓦石無我無主亦無所屬。此身亦爾。無我無命無人。無眾生無諍訟。從眾緣生緣離則滅。此如實中無有一法若生若滅。

        迦葉。如是法。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所應修行。迦葉。阿蘭若比丘行如是法。若學聲聞乘疾得沙門果。若有障法現世不得沙門果者。不過見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斷一切諸漏。若學菩薩乘。現世得無生法忍得無障法。必見未來諸佛。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阿蘭若品時。有五百比丘斷一切漏心得解脫。

*   *   *   *   *   *   *

        〈乞食比丘品第六〉

  佛告迦葉。云何比丘乞食。迦葉。若有比丘先安住本誓。我依乞食出家。我今住先誓。彼比丘專念無有諛諂。離一切請食。離一切僧中供養堅自莊嚴。乞食比丘於一切味中不應生好味想。又於上妙食中自勸其心生如是想。我如旃陀羅。應淨身心。不應淨飲食。何以故。食好食已一切為糞。臭穢不淨故。我不應求好食。如是調伏心已。若入城邑聚落次第乞食。不應生如是想。男子與我食非女人。女人與我食非男子。童男與我食非童女。童女與我食非童男。應得細食非麁食。應得美食非不美食。時應故與食非不故。應易得食非不易。應速得食非不速。若入人村應得恭敬非不恭敬。應得新食非宿食。應得富家食非貧家食。男子女人眾應來迎我。迦葉。乞食比丘。如是不善法不應思惟。

        迦葉。乞食比丘應如是自莊嚴。此是乞食常所行法。若乞食時得與不得無有憂喜。不應生於麁細食想。何以故。多有眾生貪著美味。由著味故作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知足者不貪美味。應捨細食受取麁食。除舌著味其心知足。得極麁食亦當知足。彼若命終生於天上或生人中。生天上已食天美食。

        迦葉。如是乞食比丘離於味愛以調伏心。若七日噉豆亦不生憂。何以故。趣活身故我今食已。足以修道以是故食。迦葉。乞食比丘得此食分墮鉢中者。如法所得如法利養。應與梵行比丘共食此食。

        迦葉。乞食比丘或時有病。無有使人不能乞食。此應如是調伏其心。我獨無侶一身出家。法是我伴我應念法。今我病苦如世尊說。諸比丘應念於法。我所聞法應善思惟。云何善思惟如實觀身。如實觀身已。有智慧者。若獨一心能得初禪。則有是處。得初禪樂。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以禪為食其心歡悅。迦葉。乞食比丘行如是法若不得禪。應如是勤行安住善法中。有多人所知。諸天龍神送食與之。此是離扼報故。

        迦葉。或乞食比丘值天大雨或大風塵不能乞食。爾時。以慈為食而自莊嚴。於所行法安住思惟。若二夜三夜不得食者。應生是念。有多眾生墮餓鬼中。作惡業故苦惱所切。乃至百歲不得一唾。我今安住諸法門中。應生是念。身心羸劣今我堪忍飢渴。勤修聖道不應退轉。

        迦葉。乞食比丘不應親近在家之人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迦葉。若乞食比丘令在家人。擇去食中諸不淨物。於坐處坐應為說法。乃至食淨還受食已從坐起去。

        迦葉。乞食比丘不應自現諛諂。云何自現諛諂。若為他人說如是言。我今乞得麁惡之食。又復不足與多眾共食我食少。我今飢渴身力羸劣。迦葉。是名自現諛諂。

        迦葉。乞食比丘如是之事應當遠離。迦葉。乞食比丘於一切事應生捨心。若食墮鉢中。若麁若細若少若多。若淨若不淨。一切應受心無憂喜。常應淨心觀諸法相。趣得活身為行聖道是故受食。

        迦葉。乞食比丘或時入於城邑聚落次第乞食。若不得食空鉢而出。應念如來有大威德。捨轉輪王位而行出家。斷一切惡法成一切善法。入村乞食尚空鉢出。況我薄福不種善根。不空鉢還也。是故。不應生憂。何以故。不種善根能得麁食細食。無有是處。我不得食。或自有魔或魔所使。或魔覆蔽諸婆羅門居士。令我乞食不得。我當勤修離於四魔。斷一切煩惱。若我勤修如是道已。非魔波旬。非魔所使能作留難。迦葉。乞食比丘。應如是受持聖種。

*   *   *   *   *   *   *

        〈糞掃衣比丘品第七〉

  佛告迦葉。畜糞掃衣比丘。拾糞掃物作如是想。為慚愧故。非以衣自嚴飾故。為障風吹日曝蚊虻蟇子諸惡觸故。安住佛教故。非求淨好故。於糞掃中拾取棄物。取時應生二種想。何等二。一者。知足想。二者。易養想。復生二想。一者。無慢想。二者。持聖種想。復生二想。一者。不以嚴身。二者。令心淨故。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於糞掃中拾取棄物時。若於是處見諸親族知識。見已即止不取。而作是念。此諸人輩或呵責我言。汝是不淨人。迦葉。我說是比丘不得淨行。何以故。畜糞掃衣比丘心堅如石外物不入。亦不能動故。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拾糞掃中物。應淨浣濯令無垢膩。浣已好染。染已作僧伽梨。善合善綴善縫善受。受已應著莫令綻壞。迦葉。畜糞掃衣比丘安住不淨觀中著糞掃衣。為離欲故。慈心著糞掃衣。為離瞋恚故。觀十二因緣著糞掃衣。為離癡故。正思惟著糞掃衣。為斷一切煩惱故。攝護諸根著糞掃衣。為知六入故。不諛諂著糞掃衣。為令諸天龍神喜悅故。

        迦葉。何故名糞掃衣。迦葉。譬如死灰人所不貪。不生我所心。法應除棄。迦葉。如是糞掃衣。非我非我所。是易得非邪命。不求他不觀他顏色。捨棄之物糞掃無異。亦無所屬。是故名糞掃衣。

        迦葉。糞掃衣是法幢。以大仙人故。是姓以聖人故。是安住以聖種故。是專念以善法儀式故。是善護以戒眾故。是向門以定眾故。是安住以慧眾故。是身以解脫眾故。是順法以解脫知見眾故。迦葉。如是畜糞掃衣得大福德。無所希求無所貪著。能離慢心能捨重擔。

        迦葉。若有比丘畜糞掃衣。以知足故。諸天龍鬼神貪樂欲見。迦葉。畜糞掃衣比丘若入禪定。釋梵四天王長跪合掌頭面作禮。況餘小天。迦葉。若有惡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外現淨行而內具足貪欲恚癡。雖作如是好嚴飾身。而諸天龍神不至其所禮敬供養。何以故。知此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不除心心數法垢。諸天知故則遠捨去。

        迦葉。汝見周那沙彌拾不淨臭穢糞掃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欲浣濯之。爾時。池邊有常住諸天。皆遠奉迎頭面作禮。彼諸天等皆樂淨潔。而取周那沙彌所捉不淨糞掃衣。而為浣之令無垢穢。又取浣汁自以洗身。諸天知周那能持淨戒。入諸禪定有大威德。是故奉迎恭敬作禮。

        迦葉。汝見須跋陀梵志著淨潔衣乞食已。欲至阿耨大池時。常住諸天於池四面面各五里。遙遮梵志不令近池。恐以不淨食及以殘食污此大池。迦葉。汝今現見此事。以聖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周那沙彌所有不淨糞掃中物。而諸天取之為浣。亦以浣汁自洗其身。須跋陀梵志去池五里不令近之。迦葉。誰聞是已於聖法中不勤修學。彼諸聖人諸天世人。皆來頭面禮敬供養。迦葉。欲求如是聖德故。畜糞掃衣。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安住聖種不應生憂。於糞掃衣應生塔想。應生世尊想。應生出世想。應生無我無我所想。如是觀已著糞掃衣。應如是調伏其心。由心淨故得身淨。非身淨故得心淨。迦葉。是故。當淨其心莫嚴飾身。何以故。由心淨故。於佛法中得名梵行。迦葉。如是畜糞掃衣比丘。能如是學。則為學我亦學於汝。迦葉。若汝能畜如是麁衣。則便知足行於聖種。

        迦葉。汝僧伽梨若著床上若在坐處。著憂多羅僧經行。則有千萬諸天禮汝僧伽梨。此僧伽梨是戒定慧所薰者。覆身之衣。迦葉。當知汝衣尚得如是尊重禮敬。況汝身耶。迦葉。我捨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先所著好上妙繒衣。頭羅衣好細疊衣。諸上妙衣一切著已。我今知足行於聖種。為餘人故。身捨好服畜塚間衣。若當來比丘聞我此法即得學我。迦葉。汝本有金縷上衣。我從汝索。汝持與我。迦葉。我愍汝故即為汝受。非以貪故。非以嚴身故。迦葉。有惡比丘不能學我亦不學汝。為貪所覆。多畜衣鉢積聚飲食藏舉不捨。亦畜金銀琉璃穀米牛羊鷄猪驢馬車乘犁具。家業所須皆求畜之。

        迦葉。有智之人雖在於家能增善法。非癡人出家得是善分。云何智人在家能增長善法。迦葉。若有出家以袈裟遶項。無沙門行多有緣事。種種繫縛求好衣食。著袈裟已。在家人見禮敬。給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去迎送。迦葉。在家之人得如是善法。彼出家人無有是事。何以故。彼出家人多求所須。不能施他故。迦葉。當來有比丘多畜衣鉢多有諸物。時。彼比丘多為諸在家人所見禮敬尊重讚歎。何以故。謂是比丘多受他施或持與我。我有所須能時時與。

        迦葉。或有比丘持戒見世過患。勤修善法離一切漏如救頭然。其心知足少諸緣事。勤修自利離於一切習惡緣者。而彼比丘無人往至其所。無親近者無禮敬尊重讚歎者。何以故。彼在家人輕躁淺薄。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彼在家人生如是心。此比丘邊不得利益。用親近為用禮敬尊重讚歎。為除貧窮人少善根者。宿緣應敬者。迦葉。如是人等親近禮敬尊重讚歎。持戒比丘以為善知識。

        迦葉。如是說已稱可二種人意。何等二。一者。若見四聖諦。二者。若見生死過患。復有二。一者。勤行欲離四扼。二者。欲得沙門果。復有二。一者。專念業報。二者。欲知諸法相義。

        迦葉。我今閉塞一切懈怠者門。所謂不知業不知業報者。離善儀式者。不見後世過惡。喻如金剛。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不生一念向解脫門者。

        迦葉。我今說彼惡比丘不應希望。若說如是法。若遇如是法。聞如是法已。自知所行。不解深法而誹謗之。謂非佛說。是論師作或魔所說。用教餘人。彼惡比丘如是自害亦復害他。自染垢污亦垢污他。是惡比丘。不能自利亦不利他。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如諸佛大悲故。說專行比丘於諸法中得自在者。如來於此經中已廣說竟。世尊。若有眾生聞此經已。信解讀誦向如實法。當知是諸眾生。已為諸佛之所攝取。

  爾時。佛告阿難。若有受持是經者。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故。今欲得此經讀誦通利。欲得解脫。所謂善男子善女人。若出家學若在家學。此法門能斷諸漏亦得涅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欲受持此經。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選擇一切法寶。亦名安住聖種儀式。亦名攝取持戒者。亦名節解破戒者。亦名寶梁。亦名寶取。亦名寶藏。亦名諸寶法門。

        摩訶迦葉問大乘寶梁經竟。諸比丘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旃陀羅沙門」:

「旃陀羅」candāla亦譯為「旃荼羅」。原指古印度種姓制度中,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是古印度「四種姓」中的農民、奴僕、工匠階層,包括劊子手和屠夫以及處理人類及動物屍體的所謂賤民等。據傳如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仍有稱為「旃陀羅」的族群。

東晉法顯《佛國記》中記載:「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沽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漁獵師賣肉耳。」

《大般涅槃經》載:「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常懷害心。五陰亦爾。常懷諸結惱害之心。如人無足刀杖侍從。當知必為旃陀羅人之所殺害。眾生亦爾。無足無刀無有侍從。則為五陰之所賊害。足名為戒。刀名為慧。侍從名為善知識也。無此三事故為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但《涅槃經》又說:「菩薩摩訶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何以故。眾生若為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墮地獄。為陰殺者則墮地獄。以是義故。菩薩觀陰過旃陀羅。作是觀已而作願言。我寧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旃陀羅者唯能害於欲界癡人。是五陰賊遍害三界凡夫眾生。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是五陰賊不問眾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之。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稚小。是五陰賊不問眾生老稚婦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薩深觀此陰過旃陀羅。是故。發願寧當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可見釋尊對「旃陀羅」一詞並無貶義,《涅槃經》以旃陀羅人喻如「五陰」,只是一種方便說;而婆羅門對「旃陀羅」則有明顯貶義和鄙視的。

本經的「旃陀羅沙門」是指破戒比丘。

*「常住僧及招提僧」:

「常住僧」:如法如律和合而住,稱為「常住」。佛教叢林是供十方僧人修行辦道的場所。但僧人有常年住在一所寺院的,也有四處流動參禪的,故稱為「常住僧」和「流水僧」兩類。住世的佛、法、僧,亦稱為十方常住三寶。

僧伽常備之物,包括寺廟叢林等,亦稱為常住的僧物。侵佔常住的僧物,是墮於無間地獄的惡業。

「招提僧」:「招提」Caturdeśa,意譯為「四方」,指自四方所施之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處為招提僧坊。故「招提」為寺院之別稱。亦稱為伽藍。

*   *   *   *   *   *   *

[法語法句]:

* 若有惡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外現淨行而內具足貪欲恚癡。雖作如是好嚴飾身。而諸天龍神不至其所禮敬供養。何以故。知此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不除心心數法垢。諸天知故則遠捨去。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五

──大唐菩提流志譯──

        〈無盡慧菩薩會第四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復有一萬菩薩摩訶薩俱。所謂慧幢菩薩。法幢菩薩。月幢菩薩。日幢菩薩。無邊幢菩薩。復有十六在家菩薩。跋陀婆羅而為上首。復有六十無比喻心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復有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彌勒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六萬菩薩摩訶薩。無盡慧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無盡慧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禮敬。以眾寶華奉散於佛。而白佛言。世尊。所言菩提心者。以何義故說菩提心。菩薩復以幾法成就菩提心。云何是菩提心。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離菩提心不可得。離心菩提亦不可得。菩提者無色無相。不可言說。心亦無色無相不可顯示。眾生亦爾。皆不可得。世尊諸法如是。當依何義而得修行。

        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我說。菩提者本無名字言說。何以故。於菩提中。名字言說不可得故。心及眾生亦復如是。若如是知名菩提心。菩提者非過去未來現在心。及眾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知此義是名菩薩。然於其中亦不可得。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是名得菩提心。如阿羅漢得阿羅漢果。而於此中都無所得。唯除隨俗說言得果。於一切法皆無所得。得菩提心亦復如是。為欲引攝初業菩薩故說菩提心。然於其中無心無心名。無菩提無菩提名。無眾生無眾生名。無聲聞無聲聞名。無獨覺無獨覺名。無菩薩無菩薩名。無如來無如來名。無有為無有為名。無無為無無為名。無現得無當得。

        善男子。我今依言說如是敷演。若有諸眾生善根廣大超諸眾生。如須彌山出過一切。是初發心為施波羅蜜因。猶如大地善能安住一切事業。是第二發心為戒波羅蜜因。志意勇猛安受煩惱。如師子王威伏眾獸身無怖畏。是第三發心為忍波羅蜜因。勢力雄迅能伏煩惱。如那羅延摧伏異眾。是第四發心為精進波羅蜜因。功德善根種種開發。如波利質多。俱鞞陀羅樹其華開敷。是第五發心為禪波羅蜜因。除去癡暗。猶如日輪光明無邊。是第六發心為般若波羅蜜因。功德意樂一切莊嚴皆得圓滿。如大商主豐足財物。能以巧便拔眾險難。是第七發心為方便波羅蜜因。障礙除滅意樂具足如淨滿月。是第八發心為力波羅蜜因。佛土眾生皆悉嚴淨。善法備足所作成辦。譬如貧人得無盡藏所願圓滿。是第九發心為願波羅蜜因。福智無邊猶如虛空。於法自在如轉輪王已受灌頂。是第十發心為智波羅蜜因。善男子。若此十種發心修習成就名為菩薩。名為最勝眾生。無障礙眾生非下劣眾生。然以實義不可得故。故於其中無眾生無心無菩提。

  復次。善男子。菩薩行施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信根。二者。信力。三者。意樂。四者。增上意樂。五者。饒益眾生。六者。大慈。七者。大悲。八者。行四攝法。九者。愛樂佛法。十者。求一切智。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戒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身業清淨。二者。語業清淨。三者。意業清淨。四者。無怨害心。五者。淨除惡趣。六者。遠離八難。七者。超諸聲聞辟支佛地。八者。安住佛功德。九者。滿諸希望。十者。成就大願。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忍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捨離瞋恚。二者。不計其身。三者。不計其命。四者。信解。五者。成熟眾生。六者。慈力。七者。隨順法忍。八者。甚深法忍。九者。廣大勝忍。十者。破無明暗。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精進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隨諸眾生所作而作。二者。身口意業常生隨喜。三者。無懈怠。四者。務進趣。五者。修正勤。六者。修念處。七者。破煩惱怨。八者。觀察諸法。九者。成熟一切眾生。十者。求一切智。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禪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安住善法。二者。心緣一境。三者。緣境等至。四者。正定。五者。禪解脫。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壞煩惱怨。九者。定聚圓滿。十者。護法三昧。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善觀察諸陰。二者。善觀察界處。三者。正見。四者。正念。五者。了知聖諦。六者。捨離諸見。七者。慧根。八者。無生法忍。九者。慧力。十者。無障礙智。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方便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入諸眾生心行欲樂。二者。以力加諸眾生。三者。大慈大悲。四者。成熟眾生而無厭倦。五者。捨離聲聞辟支佛地。六者。殊勝智見。七者。修習諸波羅蜜。八者。如實觀諸法。九者。攝不思議力。十者。不退轉地。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力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知一切眾生心行稠林。二者。知一切眾生煩惱行稠林。三者。知一切眾生意樂勝解行稠林。四者。知一切眾生根行稠林。五者。知一切眾生種種界行稠林。六者。知一切眾生隨煩惱行稠林。七者。知一切眾生死生行稠林。八者。知一切眾生三世業報行稠林。九者。知一切眾生習氣煩惱行稠林。十者。以無疲倦心成熟眾生諸根行稠林。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願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知一切法無生。二者。知一切法無相。三者。知一切法無滅。四者。知一切法無所有。五者。於一切法無執著。六者。知一切法無來。七者。知一切法無去。八者。知一切法無自性。九者。知一切法無初中後平等。十者。於一切法初中後無分別。是為十。

        善男子。菩薩行智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於一切法善能了知決擇。二者。善能圓滿白法。三者。積習菩薩無量資糧。四者。成就廣大福智資糧。五者。大悲圓滿。六者。入種種差別世界。七者。入一切眾生諸煩惱行。八者。作意入如來境界。九者。趣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殊勝境界。十者。受灌頂位成就一切智最勝之相。是為十。善男子。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行十波羅蜜皆以十法為首。

  復次。善男子。云何為波羅蜜義。所謂明示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故。廣大圓滿如來智故。於有為無為不執著故。如實了知生死過故。諸未覺者悉令覺故。得如來無盡法藏故。得無礙解脫故。以布施度脫諸眾生故。以持戒圓滿本誓願故。以忍辱具足端嚴相故。以精進究竟諸佛法故。以禪定出生四無量故。以般若滅除諸煩惱故。以方便積集諸佛法故。以願能令佛法圓滿故。以力能令眾生淨信故。以智具足如來一切智故。得無生法忍故。得不退轉地故。淨治佛剎故。成熟眾生故。於菩提道場圓滿一切如來智故。降伏眾魔故。遊四神足故。於生死涅槃俱無住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功德故。摧伏一切諸異論故。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不共佛法故。證得無上正等覺故。轉十二種法輪故。如是一切是波羅蜜義。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將住初歡喜地先有是相。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百千億那由他眾寶伏藏。菩薩將住第二離垢地先有是相。見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寶蓮花清淨嚴飾。菩薩將住第三明地先有是相。見於自身被甲持杖勇猛堅固摧伏怨敵。菩薩將住第四焰地先有是相。見四方風吹種種名華布散於地。菩薩將住第五難勝地先有是相。見於女人首戴阿提目多華鬘。婆利師迦華鬘瞻蔔迦華鬘。身佩種種眾莊嚴具。菩薩將住第六現前地先有是相。見於華池八功德水澄淨盈滿。底布金沙寶階四道。又於池中有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勿頭花。復見分陀利花而為莊嚴。復見自身於中遊戲。菩薩將住第七遠行地先有是相。見於自身左右兩邊皆有地獄。從彼超過無所傷害。菩薩將住第八不動地先有是相。見自身兩肩被師子王相。一切諸獸悉皆怖畏。菩薩將住第九善慧地先有是相。見於自身為轉輪王以正法教化。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王之所圍繞。種種寶嚴鮮白之蓋蓋菩薩上。菩薩將住第十法雲地先有是相。見於自身為真金色。具足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圓光一尋。安處高廣師子之座。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梵天前後圍繞。恭敬供養而聽說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三昧力。顯現如是十地先相。

        復次。善男子。初地菩薩圓滿施波羅蜜。二地菩薩圓滿戒波羅蜜。三地菩薩圓滿忍波羅蜜。四地菩薩圓滿精進波羅蜜。五地菩薩圓滿禪波羅蜜。六地菩薩圓滿般若波羅蜜。七地菩薩圓滿方便波羅蜜。八地菩薩圓滿力波羅蜜。九地菩薩圓滿願波羅蜜。十地菩薩圓滿智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初發心得現寶三昧。第二發心得善住三昧。第三發心得不動三昧。第四發心得不退轉三昧。第五發心得寶花三昧。第六發心得日輪光明三昧。第七發心得成就一切義三昧。第八發心得智炬三昧。第九發心得現證佛法三昧。第十發心得首楞嚴三昧。

  復次。善男子。菩薩於初地中得殊勝加持陀羅尼。第二地中得無能勝陀羅尼。第三地中得善住陀羅尼。第四地中得不可壞陀羅尼。第五地中得無垢陀羅尼。第六地中得智輪燈陀羅尼。第七地中得殊勝行陀羅尼。第八地中得清淨分別陀羅尼。第九地中得示現無邊法門陀羅尼。第十地中得無盡法藏陀羅尼。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無礙光明師子幢。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法門甚深廣大。而能含攝一切佛法。於是佛告無礙光明師子幢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菩薩於此法門暫能聽受。必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曾種諸善根故。成熟諸善根故。得聞如是經典。為是經典之所印故。

        善男子。若有男子女人聞此經典。所種善根悉皆清淨。當得不捨離。見佛聞法供養眾僧成熟眾生。得不捨離海印陀羅尼。得不捨離出現無盡陀羅尼。得不捨離入眾生欲樂心行陀羅尼。得不捨離清淨日光幢陀羅尼。得不捨離無垢月光幢陀羅尼。得不捨離息一切結陀羅尼。得不捨離摧滅無邊堅如金剛山煩惱陀羅尼。得不捨離入平等法性言說陀羅尼。得不捨離入真實語言音聲陀羅尼。得不捨離如虛空顯現無邊清淨印所印陀羅尼。得不捨離成就顯現無邊佛身陀羅尼。

        善男子。若菩薩成就如是諸陀羅尼。能於十方一切剎土變現佛身教化眾生。然於法性而無來去。亦復無有教化眾生。於所說法不著文字平等無動。雖現身生死而無起滅。亦無少法有去來者。了知諸行本來寂靜安住佛法。何以故。彼一切諸法無分別故。

        說是法時。眾中三萬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無量比丘得法眼淨。

        佛說此經已。無盡慧菩薩及諸比丘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文殊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一〉漢譯原經附於卷105〈無盡慧菩薩會第四十五〉之下。〈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始歸入第106卷。

「稠林」:gahana,原指茂密之森林。佛教比喻為眾生邪見煩惱。《法華經》卷一:「入邪見之稠林。」

本經指:「心行稠林、煩惱行稠林、意樂勝解行稠林,根行稠林、種種界行稠林、隨煩惱行稠林、死生行稠林、三世業報稠林、習氣煩惱行稠林、諸根行稠林。」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文殊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一〉

──梁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礙辯菩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

        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處俱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眾會皆悉集已。

        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於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立。我實於後晚來到耳。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說。見如來者甚為希有。為一切眾生故見於如來。而心不取眾生之相。化一切眾生向於涅槃。而亦不取向於涅槃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心恒不見有眾生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不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

        舍利弗復語文殊師利言。若眾生界不增不減。何以故。菩薩為諸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說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取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得不勝乎。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說是真法乎。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

  佛告文殊師利。汝於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為無上佛法。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為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訶薩所學法印。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佛所久殖德本。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般若波羅蜜義。佛言。便說。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捨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復次。修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縛不見解。而於凡夫乃至三乘不見差別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佛乘。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礙。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佛言。云何名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佛言。云何身見是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何以故。能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爾時。復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於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欣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能於是甚深法中。巧說斯義。汝於先佛久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文殊師利言。若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相。云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佛言。汝云何見。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見非不見。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復云何。文殊師利言。不見菩薩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文殊師利言。云何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六

──梁曼陀羅仙譯──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云何當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於法界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眾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言無說。無言說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盡漏。何以故。於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師利言。不見少法有生滅相名不退法忍。舍利弗言。云何復名不調比丘。文殊師利言。漏盡阿羅漢是名不調。何以故。諸結已盡更無所調。故名不調。若過心行名為凡夫。何以故。凡夫眾生不順法界。是故名過。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為我善解漏盡阿羅漢義。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盡真阿羅漢。何以故。斷求聲聞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緣故。名漏盡得阿羅漢。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坐道場時。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師利言。菩薩坐於道場。無有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無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菩提。誰能坐者亦無起者。以是因緣。不見菩薩坐於道場。亦不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無二相故。無覺無覺者。無見無見者。無知無知者。無分別無分別者。如是之相名為菩提。見五逆相亦復如是。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言我是如來。亦謂我為如來乎。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不謂如來為如來耶。無有如相可名為如。亦無如來智能知於如。何以故。如來及智無二相故。空為如來。但有名字。我當云何謂是如來。

  佛告文殊師利。汝疑如來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觀如來無決定性。無生無滅故無所疑。佛告文殊師利。汝今不謂如來出現於世耶。文殊師利言。若有如來出現世者。一切法界亦應出現。佛告文殊師利。汝謂恒沙諸佛入涅槃耶。文殊師利言。諸佛一相不可思議。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議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文殊師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諸佛亦應住世。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同一相。不思議相。不思議相者無生無滅。若未來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議中。無過去未來現在相。但眾生取著謂有出世謂佛滅度。佛語文殊師利。此是。如來阿羅漢阿鞞跋致菩薩所解。何以故。是三種人聞甚深法。能不誹謗亦不讚歎。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議。誰當誹謗。誰當讚歎。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議耶。佛言。亦不思議。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議。文殊師利言。若如是說。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今無數諸佛。求於涅槃徒自疲勞。何以故。不思議法即是涅槃。等無異故。文殊師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議。諸佛不思議。若善男子善女人。久習善根近善知識。乃能了知。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勝耶。文殊師利言。我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第一。但眾生相亦不可得。佛言。汝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耶。文殊師利言。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而於諸法無成就者。佛告文殊師利。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耶。文殊師利白佛言。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而是說及聽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眾生無差別相。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為無上福田耶。文殊師利言。如來是無盡福田是無盡相。無盡相即無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殖善種。亦無增無減。

        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殖種不增不減。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如是殖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振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優婆塞。四萬億優婆夷。六千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阿難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振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振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舍利弗言。不思議定不可得耶。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鑛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信。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若說如是甚深正法。誰能信解如聞受行。

  佛告迦葉。今此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此經者。如是人等於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乃能讀誦信解受持。亦能為他人分別演說。譬如長者失摩尼寶憂愁苦惱。後若還得心甚歡喜。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復如是。有信樂心。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時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當知此人即是見佛。亦即親近供養諸佛。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質多羅樹皰初出時。是中諸天見是樹已皆大歡喜。此樹不久必當開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亦復如是。此人不久亦當開敷一切佛法。於當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般若波羅蜜信受讀誦心不悔沒。當知是人已從此會聽受是經。亦能為人聚落城邑廣說流布。當知是人佛所護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有能信樂心無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諸佛久已修學殖諸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無上真摩尼寶。心大歡喜。當知是人必已曾見。

        如是。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學餘法。忽然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生歡喜亦復如是。當知此人已曾聞故。若有眾生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心能信受生大歡喜。如是人等。亦曾親近無數諸佛。從聞般若波羅蜜已修學故。譬如有人先所遙見城邑聚落。後若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種種池泉花果林樹。男女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更勸令說是城園苑眾好嚴飾。雜花池泉多諸甘果。種種珍妙一切愛樂。是人得聞重甚歡喜。如是之人皆曾見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而更勸說。當知此輩。已從文殊師利曾聞如是深般若波羅蜜故。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將來世。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信樂聽受以是相故。當知此人亦於過去佛所曾聞修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諸法無作無相第一寂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諦了斯義如聞而說。為諸如來之所讚歎。不違法相。是即佛說亦是熾然。般若波羅蜜相亦名熾然。具足佛法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罣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三轉十二行法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於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復不取無諍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無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行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滅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於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是人不從餘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聞已歡喜。文殊師利。若復有人從汝聽是般若波羅蜜。應作是言。此般若波羅蜜中。無聲聞辟支佛法佛法。亦無凡夫生滅等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說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與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復次。世尊。我當更說究竟實際。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何以故。阿羅漢法凡夫法。不一不異故。

        復次。世尊。如是說法。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當得。何以故。無有決定眾生相故。

        文殊師利言。若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捨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若人問我。當作是說。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問作如是住心不退沒。當知法相隨順般若波羅蜜說。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

        爾時。帝釋三十三天以天妙花優鉢羅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天曼陀羅花等。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作天伎樂。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并諸如來及文殊師利。以散其上。作是供養已。願我常聞般若波羅蜜法印。釋提桓因復作是願。願閻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聞是經。決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切諸天為作擁護。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得決定諸佛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無量。爾時。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反震動。佛時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來印般若波羅蜜相。佛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說般若波羅蜜已皆現此瑞。為印般若波羅蜜故。使人受持令無讚毀。何以故。無相法印不可讚毀。我今以是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

        佛說是經已。爾時。諸大菩薩及四部眾。聞說般若波羅蜜。歡喜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与唐玄奘《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南齊僧伽婆羅譯《文殊般若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七

──西晉竺法護譯──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之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菩薩八萬四千俱。各從十方諸佛世界而來集會。皆已通達一生補處。得無所著。無所罣礙。從勇猛伏三昧出生。獲上蓮花三昧。金剛道場三昧。善堅住三昧。淳淑修三昧。幢英王三昧。金剛三昧。淨德事三昧。分別權行。皆得親近諸佛之法。在佛樹下。多所降伏度諸魔界。而得建立諸佛之土。逮成無盡所說總持。得知眾生一切根原。以妙辯才可悅諸心。為師子步猛無所畏。若入眾會應順時宜。宣文字句成就諸行。則以威相而自嚴飾。捨於世財棄諸外道。功勳顯布聲徹十方。諸佛諮嗟德不可量。悉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成。從無數劫百千那術修治道業。覩見一切眾生之疾。應病與藥皆令瘳愈。入於深妙明緣起法。以捨斷滅有常之事。其行清淨志無瑕穢。心性鮮明開化群生。各各攝護令得其所。曉了教誨意得自在。勢力堅強不毀慈心。信戒聞施慚愧智慧。具足七財欲化眾生。以善方便現處閑居。所用修力善誓諸願。聖德無量心如虛空。

        其名曰。光觀菩薩。常明曜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步菩薩。師子雷音菩薩。尊意菩薩。金剛意菩薩。金剛步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志菩薩。步不動迹菩薩。獨步世菩薩。善明菩薩。蓮花目菩薩。蓮花淨菩薩。寶淨菩薩。鈎鎖菩薩。寶幢菩薩。寶事菩薩。寶印手菩薩。德曜王菩薩。淨王菩薩。執離意王菩薩。電光嚴菩薩。虛空藏菩薩。濡音菩薩。雨音菩薩。不離音菩薩。意淨菩薩。電音菩薩。解縛菩薩等。十六正士溥首之等。六十聖士眾香首等。三十有二清淨行士慈氏之等。皆是賢劫諸菩薩也。降魔天子。淨復淨天子。善妙天子。賢護天子。獲勝天子。意勝天子。寂化音天子。善思天子。等類二萬皆悉大乘。四天王天帝釋忍迹梵天。魔子導師濡美天子。并餘諸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及人非人。不可稱計。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遶。而為說經。坐大清淨師子之床。勇猛無畏為師子吼。如日普照若月盛明。如火消冥。其座暉赫。威光巍巍超踰釋梵。佛身特顯。猶須彌山現于大海。所說經典上中意語靡不妙善。義美具足究竟清淨。常修梵行廣演恩慈。宣菩薩行講菩薩法。所當遵修名曰淨行。

        爾時。東方去此佛國九百二十萬佛土。世界名善變。其佛號淨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時。佛左右有一菩薩名羅陀隣那朱(晉曰寶髻)。與八千菩薩俱。於其佛土忽然不現。至此忍界住于梵天。以一寶蓋覆斯三千大千忍土。普雨天華其色若干。在於梵天而說頌曰。


     諸天人民獲善利  心願見佛釋師子 

     為消惱熱諸俗事  心願堅固志佛道 

     無數菩薩如江沙  以精進力行超越 

     降伏魔眾億百千  得成佛道離垢憂 

     吾從東方而發來  其世界名曰善變 

     在彼淨住佛左右  欲得稽首釋師子 

     假使有人欲聽法  若覩十方諸菩薩 

     設欲歸禮彼世尊  速疾來到靈鷲山 

     諸導師眾難得遇  經典之要甚難值 

     人身難得及閑暇  篤信禁戒誠亦難 

     假使今時造德本  則見眾生處邪冥 

     便能開心令滅度  速行俱詣於最勝 

     若欲解棄三惡道  獲致安隱天人處 

     逮得無為消生死  則當往詣無等倫 

     為良醫王施甘露  尊猶導師示正路 

     彼為法王執尊寶  降伏一切眾生趣


  於時。寶髻說斯頌已。以此頌音告于三千大千世界。

        賢者舍利弗聞說斯頌。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此妙頌義為從何出。佛言。東方去此九百二十萬佛界。名善變。佛號淨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其佛左右有菩薩名寶髻。與八千菩薩俱。到此忍界欲來見佛。稽首問訊咨受經典。并欲見十方諸會菩薩。故住梵天說此頌耳。斯頌之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令無央數眾生之類殖眾德本。俱來詣佛。

        於是。寶髻與八千菩薩及無央數諸天子眾周匝圍遶。鼓百千伎雨諸妙花。演大光明動三千界。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各遶七匝正住佛前。八千菩薩亦復如是。諸天子眾悉皆侍從。

        寶髻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淨住如來敬問無量。所志康寧。住於輕便勢力安乎。蒙天中天。鄙身詣此願垂恩慈。為諸菩薩大士之眾班宣道教。所當應行菩薩住此得究竟。成具足清淨而普被服一切德鎧。積累眾善平等之行。淨修其身皆見一切群生所念。觀其相行而隨開化。則以智慧為淫怒癡而講說法。令致妙行。若有眾人住於邪法。便為演示平等之教。為諸如來所見覆蓋眾生之類皆得蒙賴。一切諸魔不能得便。逮覩諸佛無所罣礙。敢可遵修皆成如來清淨之行。如此之義何因致乎。

  佛告寶髻。善哉善哉。族姓子。乃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諸菩薩等所行清淨。寶髻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四事法所行清淨。何謂為四。一曰。行度無極。二曰。常當遵修諸佛道品。三曰。具足神通。四曰。開化眾生。是為四。行度無極所可勸助。靡不周普入眾德本。道品法者遊于大慈。曉了應時慧之所入。具神通者分別人民心念所行善惡之業。化眾生者大哀堅固。明識志性之所歸趣。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施度無極所行清淨。謂所可習慳貪之心皆棄捐之。習布施心。已能放捨壞於貪懿瑕穢之事。興勸布施。一切所有惠而不悋。

        彼行施已。而於四事不造若干。何謂為四。一曰。眾生之類無有若干。二曰。一切經法不各各異。三曰。所可勸助亦無差別。四曰。志性所施亦無若干。彼何謂於諸眾生無有若干。不興此念。吾當施某不施於甲。施某福多施甲福少。厚施於某薄施於甲。好供施某趣施於甲。常當施某時一施甲。親自斟酌授與於某。不自勞身授與於甲。盡用施某粗施於甲。此人奉戒斯人毀禁。此人眾祐斯人寡祐。此人能畢眾祐之德斯人不能。此人修正斯人行邪。此人奉行平等之業。斯人墮落反邪之業。

        佛言。如是。族姓子。菩薩布施皆當棄捐如是輩心。修平等志不懷若干。常念眾生等心應之。而以開化平意識戒。慈悲喜護無所遺忘。所謂等者。猶如虛空都無增減。是謂眾生無有若干。

        佛告寶髻。何謂諸法不各各異。假使說法而宣平等。亦不念言奉修法者吾當與經。不能順法則不授也。若使普備一切法者吾當與之。不能具法吾不與也。欲興道教行法施者。施於凡夫不謂損耗。施於聖賢不謂長益。又計。諸法本悉清淨。等無差特。以是之故所施當等。是於諸法不各各異。彼所施與供養之具。有所勸助亦無若干。若布施時不作此念。吾當獲福。望於帝釋梵天人位。不願國主豪尊長者。亦不慕求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不志饒財珍寶重貨眷屬侍從。亦不貪羨五趣生死。所周旋處不求聲聞緣覺之乘。敢可所施則用志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勸助而不差別諸可放捨。志性在道無差特心。合會別離。初無增減不望相報。唯欲開度諸不及者越于彼岸。其心質朴而無諛諂。懷抱篤信內性淳淑未曾悔變。施所珍愛其心歡喜。若有來求意能惠與益用悅豫。是族姓子。志性所施亦不別異。斯謂菩薩施度無極無有若干。

  佛言。復有八事。棄捐邪徑行布施業。何謂為八。不見吾我。不見有人。不見有壽。不見斷滅。不覩有常。不住三處。不見無處。若布施者則當嚴淨於是八事。

        菩薩布施棄四住業。何謂為四。一曰。捨於非法。則以經典開化凡夫。二曰。捨聲聞意志于大道。三曰。捨緣覺法修於平等。四曰。遠於止處諸所倚著。是為四。

        當復離於四事思想。何謂為四。一曰。常想。二曰。安想。三曰。淨想。四曰。我想。是為四。

        復有四事為清淨施。何謂為四。一曰。身淨。二曰。言淨。三曰。心淨。四曰。性淨。是為四。

        復有三事施越諸罣礙。何謂為三。一曰。捨於悕望。二曰。棄捐懷恨。三曰。離於小乘。是為三。

        復有三事捨於應施離諸恐懼。何謂為三。一曰。貢高。二曰。輕慢。三曰。魔業。是為三。

        復有四施以法見印。何謂為四。一曰。內空。二曰。外空。三曰。人空。四曰。道空。是為四。

        復有四施專惟精進。何謂為四。一曰。飽滿眾生。二曰。具足諸佛之法。三曰。備悉成就相好嚴容。四曰。淨治佛土。是為四事。

        復有四施心常不捨。何謂為四。一曰。意常念道。二曰。常欲見佛。三曰。修于大慈。四曰。滅除眾生塵勞之穢。是為四。

        復有三施嚴淨道場。何謂為三。一曰。淨我。二曰。淨人。三曰。至道場淨。是為三。

        復有四施所與清淨。何謂為四。一曰。以慧布施。二曰。則能可悅眾生之心。三曰。曉了勸助。四曰。明解觀察經典。是為四。佛告族姓子。是為菩薩所可修法施度無極致清淨行。

  佛告族姓子。菩薩行戒度無極。有一事致于清淨。何謂為一。解菩薩心而無等倫。其心超過一切世間。最尊無比。越諸聲聞緣覺之意。心能降伏一切諸魔。入於眾生。所至名德為無量寶諸遵習法。普有所護心未曾忘。是為一。

        復有二事戒度無極為清淨行。何謂為二。一曰。常懷慈愍無害眾生。二曰。心志於道調柔性行。是為二。

        復有三事戒無極淨。何謂為三。一曰。身淨。淨身三事戒無闕漏究竟備悉。二曰。言淨。一切所說無有諛諂。三曰。意淨。蠲除諸穢貪欲危害。是為三。

        復有四事戒無極淨。何謂為四。一曰。其戒清淨。二曰。奉禁不毀。三曰。以此戒法教化眾生。四曰。見持戒人敬之如佛。是為四。

        復有五事戒無極淨。何謂為五。一曰。不歎己身。二曰。不毀他人。三曰。捨聲聞志。四曰。離緣覺意。五曰。無所貪著。是為五。

        復有六事戒無極淨。何謂為六。一曰。常念於佛不毀禁戒。二曰。常念經法順修其行。三曰。常念聖眾不違佛教。四曰。常念於施普捨塵欲。五曰。常念禁戒。不復貪慕一切五趣。六曰。常念諸天宣眾德本。是為六。

        復有七事戒無極淨。何謂為七。一曰。篤信樂諸佛法。二曰。常自念慚為眾重任。三曰。念愧思道品法而不自大。四曰。仁和不惱彼我。五曰。無害畏於後世殃罪之患。六曰。不煩擾人止心憂慼。七曰。見諸眾生在苦惱者而愍哀之。是為七。

        復有八事戒無極淨。何謂為八。一曰。無有諛諂。二曰。無希冀心。三曰。不貪利養。四曰。捨於慳懿無所依倚。五曰。己身所有而知止足。六曰。行賢聖禪具足澹怕。七曰。處於閑居不惜身命。八曰。樂於獨處遠離眾會好於道法。畏懼三界不取無為。是為八。

        復有九事戒無極淨。何謂為九。一曰。無所趣律。教化眾生而令得度。二曰。稍漸習定修治其原。三曰。令心究竟不懷惱熱。四曰。求於靜漠止心所念。五曰。習行威儀禮節之正。六曰。超度禁戒不見己身。七曰。未曾欺惑。愍哀群生具足大乘。八曰。究竟成就戒法之業。使不缺漏。九曰。心常懷念勸助德本。是為九。

        復有十事戒無極淨。何謂為十。一曰。淨身三事。二曰。淨口四事。三曰。淨意三事。四曰。念棄諛諂。志性質直而不細碎。五曰。心性普入靡不蒙度。六曰。一切所覺而知節限。愍哀為本悉解諸結。七曰。心無剛鞕。教化眾生悉調和業。八曰。常修己身。見諸等類恂恂恭敬。九曰。於諸眾祐勸示法事。十曰。奉以衣食使離世業。是為十。

        復有二事戒無極淨。何謂為二。一曰。有毀辱者。寧失身命終不毀戒。不興想念不慕財業。二曰。無所周旋亦不貪求。一切諸法戒空無像。

        復有二事。何謂為二。一曰。內淨。除諸衰入。二曰。外淨。捨諸境界。是為二。

        復有二事。一曰。淨其道心解自然相故。二曰。戒品清淨無諸相故。佛告族姓子。是為菩薩戒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忍度無極所行清淨。若罵詈者默而不報。是口清淨。若撾捶者受而不校。是身清淨。若瞋恚者哀而不慍。是心清淨。若毀辱者而不懷恨。是性清淨。又若聞人發麁獷辭。以護眾生不興忿恨。設有刀杖加身瓦石打擲。護於後世而不懷害。節節解身不以憂慼。將順道故。見人求乞不起瞋恚。濟四恩故發于慈心。不惱恚者。親佛道故。造悲哀心具足願故。功勳流布莫不奉命。多所愍故。仁心德稱所可布施。為道法行棄魔天故。又念佛道而行忍辱。成佛身故。若念覺意而行忍辱。具十力故。若念於惠而行忍辱。欲備三達無罣礙故。設念愍傷而行忍辱。成大慈故。念度虛妄而行忍辱。究大哀故。念如師子無恐懼者而行忍辱。無所畏故。念無見頂而行忍辱。處於眾生不自大故。念具相好而行忍辱。普欲救濟一切世故。具諸佛法而行忍辱。成通慧故。

        佛告族姓子。有二事法淨忍辱力。一曰。精修道業。二曰。合集義力。彼所可言。若能忍辱身心無倚。是集義力。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行忍辱者是修道義。有淨忍者能忍眾生。了知無人堪任諸法。悉為澹怕是為淨忍。所以者何。於彼亦無可忍及與非忍。於一切法無所逮得乃名曰忍。計於忍者亦不可獲。於一切法無所著者乃名曰忍。其無所倚忍無處所不受諸法。是曰為忍。不以所取為忍辱也。其有不計我人壽命之法。是曰忍辱。不著身命。察如牆壁瓦石之數。乃曰為忍也。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二忍。一曰。曉了身分散事。二曰。明識諸法皆悉本無乃成忍辱。是為菩薩忍。度無極行清淨也。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進度無極為清淨行。不捨道心。所可興業未曾怯弱。常遵勤修而不睡寐。不離德本積累功德。不以退還於度無極。若造行者方便求法。堪任為人講說經典。護于正法多所度脫。不厭大慧開化眾生。嚴淨佛土度于小乘。具足本願究竟聖慧。未曾違失施戒博聞。親近權慧已至福家。當以何意勉濟群生令無憍慢。是謂精進。

        彼何謂淨。若曉了身猶如影響。所言柔軟識不以倦。其慧究竟而心淨寂。明於所行永不可盡。分別諸滅以慧消化。而成一心慧無所起。彼以三事離於精進。一曰。倚著因緣。二曰。行顛倒事。三曰。望想之滅。若於三界無所倚著。是為精進。

        復有三事。何謂為三。眼無所著。不倚於色不貪於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煖識。意法識。亦復如是悉無所著。彼無所受亦無所習。故曰精進。無施不慳。無戒不犯。無忍不諍。無進不殆。無禪不亂。無智不愚不造德本。亦無不善不求佛道。不得聲聞緣覺之地。其無所行亦無不行。則便逮成二精進淨。何謂二。一曰。內無所住興諸因緣。二曰。捨於外見眾想諸識。是為二精進。

        復有二淨。何謂二淨。一曰。於內寂定。二曰。不遊於外亦無放逸。是為二淨。其根精進於諸所行而無所行。亦不輕戲。是為菩薩進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寂度無極清淨之行。慇懃合集一心之事。觀所應察而以正受。彼若一心禪不著色。棄捐痛痒思想生死識。彼若禪者。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識。彼若禪者。不貪色聲香味細軟法。彼若禪者。不著地水火風空。不著帝釋日月梵天尊豪之位。不著欲色無色之界。不倚今世及與後世。不住於身亦無所處。不倚言辭心不疲懈。悉無所住無卒無暴。不住邊際得無所念。彼若禪者。不計有身。不興諸見。不貪我人壽命。不見微妙可不可事。不見斷滅不覩無常。不見生滅有處無處。彼若禪者。亦不永盡眾漏之源。不著諸佛。不入寂滅果證之跡。亦不長處於無所行。若行禪者。一心解空不以空為證。求於無相無願。不以無相無願為證。被大德鎧行無極慈。住於大哀。一切具足奉行空事。

        何謂具足行空。不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不想善權諸所開化。不想慈悲喜護。亦不悕望入於聖慧。不想道心有所觀察。不想志性意有所應。不想四恩慧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不想其意安詳而有所存。不想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及八由行。不想寂默而觀察法。不想調定柔濡之行。不想慚愧有所羞恥。常住佛道未曾斷絕。隨法眼教執於炬曜。從聖眾戒常修鮮潔。立觀眾生成就佛身。以德莊嚴而從世雄。聞具足音奉佛三昧。獲於正覺神足之辯。受十種力住無所畏。逮於微妙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不與聲聞緣覺合同。拔去止處諸欲塵穢。不離神通開導眾生。四分別辯精進明了。現世度世之法教化眾生。與眾超異質直出家。度於駛水而過泛流。斷諸所有所可住處。自然靜寞法教澹怕。觀於身法無所貪愛。志於佛法了自然想。越諸住行默口言辭。有所說者常宣佛語。以此至誠消滅常然開化眾生。是曰具足行空。

        佛告族姓子。譬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悉為畫師。各有所習巧能不同所善不等。或工畫屋宅不工畫體。或便摸者不能博彩。或工於手足巧於耳目。或頭首不端身形姝好。或有不能。所習各異。或能可人或不可人。所知殊別容貌不同。

        王盡召畫師。應時皆至。王令畫作三界諸形。而告之曰。各自畫像以持示吾。皆合眾師聚於一處。各各畫形。一師最上悉得其體。

        族姓子。所憶云何。為能普備諸所能不。答曰。唯能。佛言。借引為喻。當解斯義。如一畫師悉圖諸形。各各得體不失其旨。其學此法亦復如是。慇懃精進淨修梵行。逮成佛法。以一正行悉具眾事。由此之故。具足空行靡所不達。便得成就一切佛道。皆除塵欲顛倒眾想。貢高自大不樂放逸。雖處眾穢不與合同。是謂菩薩具足空行。

        說是語時。八千菩薩普備空行逮得法忍。是為菩薩寂度無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智度無極清淨之行。有十二事為清淨行。何等十二。見於過去慧無罣礙。見於當來慧無罣礙。見於現在慧無罣礙。有為無為皆能曉了。一切世間所有術藝。當可造業明解度世。分別說於真諦之義。知其所習宣其本末。一切眾生諸根所趣。柔劣明達中容之人。去來之慧無所罣礙。其聖巍巍超逾世智。悉見眾生志性所行形色變異。難解難逮深奧之義消化諸見。離於眾邪諸所住處罣礙之事。入于聖慧普周眾生入於法慧。明解聖藏義之所歸了真所入。其明所照無所錯亂亦無所礙。觀察時節所樂無量。所見諸事咸皆了了無所違失。覺識誠諦實不滅盡。彼所觀察一切無拒。以用一行而無所行。皆見眾生之所奉行威儀禮節。世間人民心志所趣菩薩悉見。不離於世而皆超度諸世境界。尚未成就佛之土地。皆越一切所作因緣開化眾生。過於諸行而普究竟眾德之行。廣度一切因緣心行。皆見眾生心之所念。護世間法莫不周遍。不捨世俗所行信入眾生之念。計其智慧無有卒暴。不犯巇嶮諸根寂定。未曾疲懈不以為亂。永觀聖慧常與德合。詣於佛樹而坐道場。降伏眾魔捨於外道。行有所受聖曜普徹亦無所取。大聖所逮得諸佛住可悅眾生。悉見定慧普入眾義。一切諸法皆為同味。執權方便智度無極。越於彼岸不可限量。此乃名曰智度無極。皆能曉了一切因緣。所興眾想瑞應怪變。心行所念令得過度。是則名曰度於彼岸。

        又計。此慧有二清淨。一曰。無礙慧想清淨之行。二曰。嚴淨莫能有人當其慧相。復有二淨。一曰。淨除顛倒。二曰。淨去諸見。

        又。彼菩薩所行智慧靡不普入。聖明備悉。曉了眾生達識經典。其菩薩者。以此智慧解無所有。皆入勞塵親化愛欲。在諸所生處于諸界。建立智慧遊諸境土。皆了境界誠諦智慧。不度彼此不處中間。其慧普入。見於十方無所罣礙。用無蔭蔽致無邊際。見誠諦慧。明曉一切諸法本末部黨時節。已能識別真諦智慧義之所歸。無應不應無合無別。無懈無進不雙不隻。計於諸法亦無應合。

         又。族姓子。菩薩若行智慧事者。以慧為舍則成福堂。篤信名德道法之室。住於總持分別智辯。一切備悉具足慧事。是族姓子。菩薩奉修智度無極清淨之行。

        說此語已。彼時會中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五千比丘漏盡意解。一萬天子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時。諸天子舉聲歎曰。若有眾生逮得聞是諸度無極清淨之行道法門者。則為諸佛所見授記。何況有聞能奉受持諷讀誦。行如上教乎。

        佛告寶髻。何謂菩薩佛道品法清淨之行。自觀其身知本無身。是為意止。則以二事而立其志。何謂為二。一曰。察於荒穢。二曰。觀清淨行。何謂荒穢。此身無常積滿不淨。是身薄力劣而無勢。是身化立如傾危屋。何謂觀淨。吾當以此不淨之身精勤解空。得如來身法身。法身巍巍德身無限。為諸眾生示現色像悅可一切。是族姓子。觀身二事以立其意。

        又。族姓子。菩薩觀身了無身已。得淨二法。何謂為二。一。見無常。二。察有常。是身無常不得久立。老病俱合會當歸死。

        已達此義。不用身故而造邪業。以不會身則修堅要。行三堅法。一曰。身要。二曰。命要。三曰。財要。此身無常。一切眾生以為貴重。何所益乎。當行愍傷。何謂身要。身不犯惡謙卑恭順稽首博智。何謂命要。歸命三寶。奉修十德六度四等。何謂財要。捐已布施給諸貧乏。身非我有。口之所言皆多有失。從致諛諂麁辭不正。用是之故。悉棄此行不復為非。已見無身不保壽命。假使被害不犯惡事。曉身非常為分離法。不犯非宜。一切所有施無所貪。已解無身。所獲善德功勳顯著。不可稱限。

        何謂有常。設使觀身了無身者。以時攝取心所了慧。勸一切智不違佛教。不失法言不壞聖眾。勸化群黎執御人民。是謂有常。所以言常不可盡故。所言無盡謂無為也。與道合同。無終無始玄妙永存。此謂無為。其無為者乃為常耳。菩薩在彼以諸德本。觀諸通慧至於無為。是謂有常。所以言常。以空無相無願之故。修菩薩道常奉空行。觀於無相不著無願。普具一切精進之行。是謂有常。所言常者謂如虛空。菩薩等心。如空無異無有思想。如是行者乃為菩薩。是謂有常無上正真。

  佛告族姓子。菩薩觀身了本無身。則曰意止。一切人身皆悉本空。以解身空意無所著。觀眾生身立在佛身。當作是觀。若如來身無有諸漏。吾身亦然。察於諸法奉行道義。不失佛教。得無漏身而觀眾生。分別諸相以無漏身。無漏清淨本際亦淨。如其德本。興立諸行勸助德本。亦無諸漏。以能逮成無漏法者。能住諸漏。

        何謂諸漏。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見漏。彼斷欲漏。設生欲界開化眾生。若斷有漏。遊在生死。於諸所受教授人民。

        又。見漏者。則是無明癡冥之漏。菩薩於彼精進不懈。究竟精進拔其根原。彼若觀身奉修意止。超度往古諸不應行。離於眾穢而遵澹怕。乃為觀身便無所度。亦無所生則無所為。乃為觀身。假使觀已不見有身。亦無所察。捨於貪身不計吾我。已無吾我則無所貪。已無所貪則無所諍。已無所諍則無殃釁。已無殃釁逮得法忍。已得法忍則無所歸。已無所歸則無卒暴。已無卒暴不住自大。則住於法。已住法者不行非法。順法行者常與法俱。修道法者則逮法慈。已受法慈則聞法音。已行法音不聞界音。已寂界音便逮三昧。而已正受則觀審諦。已觀審諦則無所想。已無所想則無所作。已無所作則無非作。已於諸作無作非作。致正真法便等諸法。已等諸法。便逮通慧一切之智。是族姓子。菩薩觀身了本無身。意止行淨。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痛痒意止。謂觀痛痒本無痛痒。乃為意止。覩諸苦痛。皆見眾生諸在患難。為之雨淚逮成大哀。作是惟念。眾人在惱。若得安者乃無痛痒。則為斷除一切危害。乃致觀痛知本無痛。意止所行已滅痛痒。為諸群生被大德鎧。先自消身非法之行。亦不想念滅已痛痒。若有遭痛。普為一切執御大哀。為示永安長消眾患。為貪欲人興發大哀。先除己貪不為欲縛。設身遇苦不以為難。為瞋恚人興發大哀。斷己恚結。彼則觀見不苦不樂之痛痒也。為愚行人興發大哀。滅已癡縛。彼觀痛樂則無所著。消壞諸結而自由安。若得苦痛不以憂慼。捨諸有為。則能遵修令無苦樂。以壞愚癡。若遇樂痛無所積聚。若遭眾患了身非常。觀苦痛痒察痛無我。彼觀樂痛修行安隱。其觀苦痛則為瘡病。以是之故。名曰不樂不苦。

        設使觀見諸所有安皆歸無常。其有眾苦。計於苦者不苦不樂。則亦無我。菩薩若見諸安樂事。明識一切本則無安。是觀痛痒。知痛無本適起尋滅。曉了諸法不得久存。察於萬物焰生忽沒。視一切法所生如影。從何所來而尋散滅。觀諸法本如瞻手掌。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即便了之。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以觀諸法不以為患。普見一切篤信休息。因此成道以成於道。亦無所得不復退還。所以者何。以能逮見一切眾人。根本所興則求滅盡。不為己身而求滅也。

        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善權方便。執御大哀觀於痛痒。了本無痛意止之行。消諸所見。明識於此。不以遇於三界諸痛。滅取證際也。彼於眾痛觀佛歎本。曉了諸痛寂默恬澹。本無所有。亦無遭患永無遭患。諸法皆空離於吾我。徒見合會依於因緣。悉無有主亦無吾我。捨諸所見無所長育。彼觀如是。則真諦見。因緣所合皆不可得。已不可得。便作是察如因緣空。從是興立諸法亦空。已達空義。乃為觀痛本無痛痒。為意止也。所謂寂寞身澹怕故。選擇諸義道聖慧。是族姓子菩薩觀身痛痒了本無痛。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菩薩觀心了本無心。為意止行。立於道心以得立心。以己意慧求其心本。不見內心不見外心。不住內外。察其心本不見五陰。無諸種無諸入。其心寂定。求其持處從何所起。則更思惟心從緣起。尋復思惟。其心為異。因緣異乎。即復自了。設因緣異其心異者。則有二心。設使因緣是心。心是因緣。以是之故心不見心。計於心者非不見心。猶如虛偽。無實諸塵住於虛空。利刀傷指本時為瘡。指瘡已差無所患苦。

        如是。族姓子。心亦如是。由是之故心不見心。心所見者則無所見。應觀如是心所住處。亦不起罪不見斷滅。不念常存亦無有身。身如牆壁。因緣不亂不離愍傷。亦不有是亦不有異。是為心也。持心如是。心動為法。心無所住亦無所行。心不可見心相自然。作是曉了。所見若茲不離所見。其心寂然明識無本。是為菩薩觀心無心為意止也。

        又。族姓子。設心不起而不可見。則無有想無應不應。亦無輕慢則不放逸。是為觀心。知本無心為意止也。又。如心無色。其因緣合及與辯才。亦復如是。德本無色。如心無為。德亦無色。所勸道心亦復無色。設使道心及與勸助無有形色。道亦如是悉無所有。是故言曰。如其心者行亦如之。計若勸助道心亦如。如其道心人心本淨。亦復如是。

        道心本淨。一切諸法亦復如斯。如此心者曉了普入。是為菩薩觀心。無心為意止也。眾患所惱未曾停住。猶如獼猴及河駛水。亦若油燈光曜所出忽然遠遊。無有身形而易退轉。貪悋諸界六情之患。以為屋宅。須臾變異各隨所應。心無有處而獨遊行。無有堅要亦無不要。寂然獨觀。是謂觀心無心意止清淨。心所入慧心之法界。慧心所住其明本淨。鮮潔無穢。知心真諦心了現在。目之所見心法平等。慧亦如心心等三世。已能平等便知真正。心慧自然無能護持。觀不可見。是謂觀心無心為意止也。

        計其本淨則為自然。心亦本淨了眾生心。以心淨故開化人民為其說法。以能解知己心自然。一切眾生亦復自然。若能分別心如是者。見其心相而為說法。如心相自然眾生心相自然如此。若能達斯相者。為其說法。己心則空。眾生之心亦復為空。已解此空為其說法。等御己心。若能等御而為說法。己身則等。已等己心則等眾生。已等眾生則等諸法。已等諸法則等諸佛。曉此真諦。不令其心離於貪欲。不處於欲。心已止者。則入法界趣於自然。心無所住於法無動。是謂菩薩觀心無心意止清淨。

  佛告族姓子。菩薩觀法知本無法。為意止行。即自念言。法起則起法滅則滅。計於本末亦無我身。人壽有命。人與非人生老病死。終沒所趣。於此諸法諸法合會。因其合會而為習俗。設無緣合則無有此。從其習樂因成緣會。則興善本及與惡本。以歸無常無有緣會。不從無習而起諸法。彼觀如是曉了諸法。見所歸趣亦無所有。空無相無願。所作功德及無功德。彼諸所行如幻無常。當奉精進。設興因緣。有十尊行極上無蓋。除去因緣志于大法。

        何謂為十身淨無穢。諸相種好無能見頂。超度一切諸所侵枉。志性清淨。具足十事。其心清淨具足正行。六十億音口之所說。可悅眾生。其心淨者常懷慈仁。愍念一切無所加害。其意常定未曾有亂。辯才清淨有所講說應于法義。辯不可盡。大慈清淨。勸化眾生。一切令樂泥洹之界。大哀清淨。無央數劫不厭生死。淨十種力。曉了眾生根原所念各各不同。清淨無畏分別執御。無央數法眾生積聚。欲具諸佛不共之法。去來今慧三世無礙。諸佛法淨用能自在。歸聖慧故。是為十。

        彼已逮此尊妙極上無蓋大法十事之行。稱量思惟不以厭倦。積累功勳。而不毀墮無德之行慇懃精進。何謂諸法根原所來令無處所。度於所住諸宿塵勞。已曉萬物一切無常。便能興成無常三昧。得是定者無堅要想。不亂三昧。從其本願示所向生。來有所入而復出生。則以班宣功德之行。開化眾生。

        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善權方便。普說經典觀於諸法。達本無法為意止也。其有致道遵修經典。若能曉了道品之法。不作眾善不見有常亦無所著。不除惡法。道心所見所在無斷。亦不計常不墮斷滅。若有菩薩棄捐見常斷滅之事。執心平等而無所住。處於中間。何謂中間。不應念行無明眾冥。悉除去此是謂中間。無有教令無可誨授。無言無說。是謂中間。取要言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痛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慼之患惱。無可會皆已除盡。是謂中間。其所教者無有智慧亦無處所。是謂中間。其中間者。無有驛使亦無遣者。如是宿處。計彼所有。無有教令無訓誨者。計是本末不可決了。未有所處不可捉持則無所著。寂寞澹怕忽然已滅。是謂中間。譬族姓子。呼響所出無有處所。其趣親近音生於對。若見諦者墮於真偽。是為中間。無言無說。彼則無見亦無所處。

        如是。族姓子。所因興發識色之事及所教令。所因合成從二緣對。其中間者無教無說。是謂中間。因緣合成不用義理。其義理者則不可得。其不可得則不重來。其不重來是謂中間。又計。我者則了無我滅寂於此。於我不我自然清淨。是處中間計人壽命。於人壽命而無所見。清淨自然。是謂中間。於想無想而無想樂。是謂中間。所興顛倒所得之事而無所有。是為中間。虛妄愚癡至誠之教悉不可得。是謂中間。此岸彼際消化己身。令無所著。有為無為不行諸習。是謂中間。蠲除生死而去泥洹。悉無言教。是處中間。

  佛告族姓子。其觀於法了法本無。為意止者。不壞法界其意自然而得意止。彼導法界曉了諸法。計其法界及與人界。於彼法界。亦無所壞不毀人界。人界法界此二事者。等如空界。彼以一界普見諸法。以慧眼見。則用法界觀佛所行。假使有人不選擇法。彼則無見。以是之故。諸法若干見無本法。不觀若干。若以觀法見本無者。不肉眼見不天眼見不慧眼見。所以者何。計使眼者。不受於想不肉眼見。彼眼不墮生死之行。若以天眼無所見者。不用彼眼行於放逸。若以慧眼無所見者。彼為觀法了法本無。普見諸法無有處所。法無所住。已見諸法無所住者則行法意。便不違失往古所誓是為菩薩。隨諸佛教而自立意。敢可觀察深妙之法不捨道心諸通慧矣。是為族姓子。菩薩大士觀本無法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是四意止行四精進。何謂為四。觀身無身。棄捐計實不淨為淨顛倒之想。觀痛無痛。棄苦為樂顛倒之想。觀心無心。蠲除無常計有常想。觀法無法。捨遠無我為我想者。於四顛倒而修平等。則無所著。菩薩若能行平等者。則能清淨。一切諸行菩薩奉此平等清淨微妙行者。便逮法忍。名四意斷。亦得法忍。何謂意斷清淨。行者講說道法。以此因緣。善本法行自然隨順。不從惡本不發瑕穢。諸不善本。萌牙未生不令興起。為奉精進。諸惡適起非法之事。尋便滅之。為修精進。諸善法事未興起者勸令發生。以興善法益加精進。令其具足不使忘失。為行精進。

        又復。菩薩本行淨業能自制護。不失善法得自在住。漸稍長育顯揚善法。善法已興不復忘失。彼族姓子如是行淨此四意斷。其菩薩行心得自在不亂精進。其淨垢濁不與俱合。清淨無垢不違佛慧。則從道教行于大哀。心心相見覩其所念。不失精進已行平等。曰得意斷。所以者何。從等安祥不用反邪。以因安祥不從反邪。便逮意斷平等三昧。已得三昧。名曰平等四意斷也。

  佛告族姓子。若能修行此四意斷。則能奉行具四神足。斷除貪欲奉行精進。則令道心靜然無穢。所思薄尠。已去非法則逮輕便。致成大哀精進輕舉。獲權方便已誡輕舉。因是之故。成四神足昇于道堂。得四自在。何謂為四於壽自在。已得長命。由已無限。在短命中具無量壽勸化眾生。在長命中聽省說法。或有厭倦現於短命。使渴仰法慇懃求義。在在諸生天上人間。各得自在於其壽命。是為第一逮得自在。

        又。族姓子。身口自在。其人身口。逮致由己心不倚身。逮意現形。隨其容貌而示色像。因其眾生威儀禮節。體之好醜長短善惡。思惟正定。以何律儀而可開化。菩薩即從變其形貌。坐起進止發意之頃。化一切人。蚑行喘息人物之士。身形顏色皆為一類而為說法。是為第二而得自在。

        又復。於法而得自在。在於三界執御度世之正典。不行俗法則隨習俗。普現變化。亦不捨遠度世之慧。亦無所失。至無礙慧深奧之道。十二緣起因緣之法而見迷惑。若生天上及與世間。隨其語言。令無數人皆隨律教。從其所好上中下願。各得其所。所得自在巍巍如斯。是為第三而得自在。

        又。有菩薩建立其心使得由已。其自在者。攝三千大千世界諸有大海。合入一海而建立之。亦無往來而現變化。三千世界諸須彌山立為一山。使四天王及忉利天。不知合散去來所趣。因而現變三千世界。而為建立諸有民人。計皆知數樹木華實。令虛空中滿其水火。或化眾寶。從其所變而建立之。已能建立。發意之頃靡不蒙度。忽然如故。是為第四而得自在。

        又。族姓子。菩薩以是四神足行而自修立。與十方佛共俱言談。坐起經行不離左右。與諸釋梵及四天王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一切眾生。俱共相隨談言說事。坐起行步。所以者何。菩薩神足微妙巍巍卓然有異。往古修行善法之義。無有缺漏因獲致此。何謂神足往古修行善法之義。輕便其身恭敬尊長。奉事眾祐趨走給使不以為難。謙卑下意不懷自大。口說善言悅可眾人莫不敬愛。自歸稽首禮節備悉。言行相應其心輕便。不懷慢恣無危害意。彼修謙恭自伏其意。聽受尊言順教跪拜。執心柔軟而制其志。精進修行未曾捨離。其人具足戒之禮節。身所造行與眾殊特。心不懈慢亦不放逸。從其貪欲而起瑕穢。瞋恚愚癡身。蠲除此已無有貪嫉。饕餮自除。志性不起則病瘳愈。度於眾事。所負重擔。由因羸劣而致此患。陰蓋眾事為去其擔。五事所受施以恩惠。依橋道度。以大船度四瀆具。度一切眾生之類越於泛流。有所開化超然有異。亂者正之。逸者定之。癖者立之。毀者笑之。不礙迴波決諸狐疑。所說殊異安諸動搖。救念諸界覺諸不寤。所可愛重每以惠施。後無所悔。將濟眾生勸助道意。若見他人積累德本。代其歡喜。未曾歎己為身獲安。見他人安歡悅善之。易養知足不望他利。愛樂出家勸人出學。修大弘慈常懷道心。等怨親友樂如虛空。見疲極者設以車乘。則以無畏加於眾生。見學問者敬之如佛。其未學者不以輕慢。其貧匱者施以財業。若疾病者。救以醫藥令得濟命。見救護者為行恩報而以孝順。行禁戒者能自修慎。供養事之不失其意。無恭恪者。勸救濟之度於世法所經遊行不犯諸惡。於諸世事而無所著。奉行諸德。

        是族姓子。修諸神足微妙巍巍。持行如是不失神足。常與其俱至成佛道。是為菩薩神足淨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八

──西晉竺法護譯──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之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五根淨行。不受諸法而修道義。是為信根。願度彼岸不須御人。為精進根。不捨道意為一切故。是為意根。執御大哀欲濟危厄。是為定根。若能奉受一切諸法而修寂寞。是智慧根。

        又。族姓子。篤信一切諸佛之法。順從道跡。是為信根。奉諸佛法未曾懈倦。是精進根。念諸佛法聖義。存心未曾忘捨。是為意根。修習佛定初不懈廢。是為定根。能除一切眾生疑結。無所念願。是為慧根。

        又。慕佛道不懷猶豫。是為信根。其性調柔。順修精進無有退還。是精進根。勸助德本長而無損。是為意根。等演光明照於眾生救脫憒亂。是為定根。分別一切人之原本而為說法。是為慧根。超越一切諸所罣礙而無所著。是為信根。解眾生結令無諸縛。是精進根。志所奉行而無所著。獨步三界卓然有異。是為意根。知諸罣礙因緣所由。是為定根。了諸著猗智靡不達。是為慧根。

        又。使所遵而無所惑。是為信根。化人不惑。捨於非時常懷悅豫。是精進根。所從法教常行清澄。微妙之法不迷眾穢。不忘道義日日增修。是為意根。其心清淨奉行平等。而以正受聖慧均平而得度矣。是為定根。若於法界了無所礙。去諸非時住解明法。是智慧根。滅除一切諸非善本修行眾德。是為信根。遵諸善本順從經典。是精進根。積累眾善不違失法。是為意根。定意歡悅不貪樂安。分別眾生諸德之本。是為定根。奉行眾善。從其方便等修道法。是為慧根。

        又。信勤修捨諸懈廢。意無所求無所忘失。將護定意令不迷惑。奉行智慧開化愚癡。又。行信者棄捐邪法。行精進者放捨吾我。其心專一度於貪身。以能行定裂壞諸網六十二見。其慧智者蠲除一切猗著恩愛。是族姓子菩薩所修五根淨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行五力淨。若計於此能立五根。奉行不捨降棄四魔。不從聲聞緣覺之乘。從於大乘未曾退還。消眾愛欲塵勞之穢。其願堅固心得自在志存勇猛。其身康寧強而有勢。諸根澹泊不壞篤信。是族姓子名曰信力。

        所不當作而不為之。制御其性而令均調。是精進力。所當修者而皆行之其意勢強。是為意力。所造道業未曾忘失以度一切。是為定力。不為色聲香味細滑眾念所危。超度一切猶豫眾結意之所住。是為慧力。

        又。信力者不從他教而有所受。精進力者所當執持而不忘捨。其意力者逮得總持不共道意。其定力者說法平等不從偏黨。其慧力者決諸狐疑。解散眾生結網之縛。

        又。信力者則能具足誠信之勢。精進力者解脫堅強度未度者。其意力者具足解慧度知見力。其定力者具足究竟志性之力。其慧力者具足一切眾行之原。

        又。信力者能制慳貪垢穢之難。精進力者皆能放捨一切所有。其意力者所顯德本勸助道心。其定力者等心遵行捨諸所求。其慧力者諸可修行未曾望報。

        又。信力者釋除一切毀戒之聚。精進力者慇懃修禁未曾違失。其意力者具足道心令不闕漏。其定力者輒得歸趣仁和之地。其慧力者於諸所行皆斷生死。

        又。信力者離於諍訟瞋恚之本。精進力者正念所行遵修忍辱。其意力者具足道行亦不毀法。其定力者先自制心令不放逸。擁護一切眾生之類。其慧力者不計吾我亦無人想。

        又。信力者棄捐懈怠眾穢塵垢。精進力者皆得超度一切因緣。不為惡事之所見迷。其意力者修行於道而令具足。其定力者身得休息能諧降魔。其慧力者於諸所作無不作。

        又。信力者消化諸垢眾邪之行。精進力者合會眾生而開化之。其意力者常一其志而勸助之。其定力者常行靜寂未曾憒亂。其慧力者曉了諸人所行之法。

        又。信力者棄於諸見所識眾垢。精進力者常勤修行求於博聞。其意力者嚴淨思念所行如應。其定力者心無所生乃能逮得。其慧力者精學堪任令致成就。

        又。信力者常得至誠七財之貨。精進力者曉了分別致七覺意。其意力者心常整齊未曾憒亂。其定力者則致超度七識之住。其慧力者過於八邪而無著也。無能破壞心常清淨是為信力。奉行清淨而不退還。無淨不淨無應不應是精進力。清淨其意合集群類道品之法。無意無念是為意力。其心精進修於寂寞乃為正受是為定力。若能清淨不為諸見之所迷惑。奉諸德本是為慧力。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五力清淨。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七覺品淨彼以發顯。意覺品者而得自在不共道慧。法覺品者觀察所行則隨應時而無所著。精進覺品所勤修行至無罣礙。歡悅覺品者心成無所樂。信覺品者身意休息得至究竟。定覺品者離於志味而得達至。觀覺品者所可造業而悉成辦。

        又。求道心亦無所得亦無所失。是意覺品。若將護法精進日新。是法覺品。開化眾生不以厭倦。是精進覺品。設樂法樂慇懃思議。是悅覺品。若化人民滅除塵勞建立於道。是信覺品。若住等意心不懷亂。是定覺品。若能察行聖賢之慧建立眾人。是觀覺品。無憂不念若如師子。過於聲聞緣覺之乘。是意覺品。一切諸法皆悉清淨。曉了此者。是法覺品。其行清淨。護身口意而無所犯。是精進覺品。淨無所著離於危害。是悅覺品。嚴修所行。所當為者而悉成辦。是信覺品。未曾順從世之同塵平等色像。是定覺品。未曾住於二法之行離於漂流。常見將護救於眾生。是觀覺品。

  佛告族姓子。所以名曰覺品者何。了了曉諸法靡所不達。分別稱量識知所趣。解其威儀禮節所歸。開化眾生彼所住處。己身勤修廣行道義。除去結縛諸所拘綴。是意覺品。斯則為是賢聖之行。非是愚夫所修。說其聖行非魔所行。非是貢高自大所行。聖賢行者此則非是。外道異學之所及逮賢聖所行。不行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賢聖行者則無眾想因緣之著。賢聖行者便無選擇處所方面有所忘失。賢聖行者無心意識念言之行。賢聖行者離於見聞念知識法。賢聖行者無有泥洹造念思想。

        於一切法無所行者。是賢聖行。修於經典。一切無有應與不應念與不念。亦無他想。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悉無所住。不慕尊處所。是賢者行。於一切法而不錯亂。順行正義各令得所。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未曾諍訟。和同止住。是賢聖行。奉行諸法無諸法想。不失道意。是賢聖行。此族姓子修七覺品聖賢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修八道法清淨之行。所謂八道行者。一曰。正見。何謂正見。若能奉行一切諸法。於我不我不住空觀。所以者何。察身吾我等無差特。亦復不住觀身人空。所以者何。身人及空亦復等耳。亦復不住觀人壽命與空別也。所以者何。人壽命空觀心平等。亦復不觀所有生死。離於終始空無之義。所以者何。所有生死及終始患。所見空者悉亦等耳。不住觀空斷滅常見。有吾有我。所以者何。斷滅常見悉亦等矣。亦不計身及所觀空亦不住此。所以者何。身吾我空悉亦等耳。亦復不住見佛法眾觀空之行。所以者何。見佛法眾及所觀空。悉亦等矣。是族姓子有彼此見觀至滅度。是為正見見佛法眾。其邪見者不離顛倒也。

        若於諸見無所想念。上妙中間是謂正見。所以者何。如彼等觀則亦無邪。以何為見。其見者當觀平等。見凡夫法以為卑賤。所學法者以為尊高。如是觀者則為邪觀。見凡夫法穢行未消。菩薩法者無有塵勞。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以為是漏。無所學法以為無漏。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有求衣食。緣覺之法不望供養。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有小意有所悕望。菩薩之意無所悕望。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以為放逸。菩薩之法以為無欲。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悉有為事。佛之正法是無為道。如是觀者則為邪見。

  佛告族姓子。有能察凡夫法。一切法皆本淨。其學法亦本淨。觀諸法悉自然乃為正見也。凡夫法所學法亦空。了學法空乃為正見。凡夫法者等於因緣。曉了如此緣覺之法。因緣亦等乃為正見。凡夫法者則為靜默。菩薩之法亦為澹泊乃為正見。凡夫之法無所成就。諸佛之法亦無究竟乃為正見。其正見者。心不入二不見二者。人亦無二不見吾我則為正見。無若干見。不以若干為異見者為平等觀。則不想念。一切諸法有上中下。於一切法無所想見乃為正見。其正見者。無若干見亦無所見。無所見者乃為正見。所可察者無有形色。以見諸法無形色者乃為正見。是族姓子觀一切法曉如是者。斯乃名曰班宣法律。

        說是語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佛告寶髻菩薩。所謂正念。蠲除諸念與不念俱。合集寂然。而觀智德至澹泊法。曉了所觀見於諸法。所念信者。何謂為法何謂非法。解知諸法各各別異。不相親近。以曉了是不念平等。況于信邪未之有也。於一切念無念不念。無所復思無應不應。是為正念。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言。其所說者不自見身。不見他人不著彼我。不危己身亦不危他。是謂正言。

        又。正言者等解諸法。知一切法至於滅盡。知一切法歸賢聖法及與解脫。是謂正言。奉行慈心重加愍哀。親仇無別正言亦空。等演諸法。無相不願悉無所作。不生不起。諸法言等。一切諸法無常苦空非身之教。其正言者一切諸法無人壽命。等說諸法從意緣起。如其所種各得其實。菩薩等示眾生宣其經法令行佛道。其正言淨。則為一切十方諸佛之所擁護。是為正言。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業。消化一切諸所造業。未曾復作諸所原基。所修業者滅眾苦惱。諸可常業悉令立虛。不興邪業。離於塵勞無有穢濁。是謂正業。若有菩薩曉了此業及與諸法。於諸善本而無所造。以修德行。是謂無作則為造行。為虛無要空虛之宅。是謂菩薩行上尊道為正業也。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命。不計有我不計有人是謂正命。其正命者。亦不積聚一切塵勞。菩薩正命則能淨修眾生志性。已淨志性不自計身。亦無壽命等。為彼我及與法故行清淨義。是謂正命。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便。於此不為非法之事心不捨德。所作方便安無怯弱。修於正行淳淑近之。是謂正便。其正便者不為邪便。所作方便如其所言。不計諸法等與不等。無作不作如諸法住。順其所行而設方便。計如此法。諸佛之法亦復如是。如其寂然因為方便。諸法平等無有差特。所行亦等。為諸眾生除其邪便。則以勸助於諸通慧。是為菩薩所行正便。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意。謂憶佛道。念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是謂正意。念於慇懃。不聽一切塵勞之穢不從魔便。其所念者。在所向生不墮邪見。工御其意制其所念。如監門者知閉開時。除去一切諸不善念所思想。不聽邪念是謂正意。菩薩已處於此正意。不於此中寂滅道性而取果證。是為菩薩正意淨行。

        佛告族姓子。所謂菩薩正定。隨賢聖行。知於苦諦。斷集諦種。證盡諦種。奉道諦種是為正定。彼若正受。等於己身亦等諸法。己身清淨諸法亦淨。己身則空諸法亦空定意正受能如是者。則入平等不墮滅盡。是為菩薩正定淨行。發心之頃所行平等。具足智慧一切聖福覺了諸法。是為菩薩正定淨行。

        佛說是正定覺時。千六百天與人弟子行者。好樂小乘已入其法。改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護覺意。將養其心令不起生。除婬怒癡去於色著。痛想行識。在於三處而無所著。獨步三界過三脫門至三達智。覩去來今無所罣礙。開度眾生除諸穢垢。猶如日明無所不曜。善權智慧隨時示現。遊於三世如水蓮花。開化一切使發道意。是為菩薩護覺道意清淨之行。

        佛告寶髻。何謂菩薩成就神通為清淨行。又以五事具備徹視。何謂為五。逮得光明名曰天眼。普照十方消盡窈冥。靡不覩燿見一切佛所可開化。多所度脫故曰天眼。遙覩眾生終始所趣。莊嚴其志名曰天眼。皆見十方一切形色像貌種類好醜長短。其天眼者無所罣礙。意念寂滅其相無為。過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聲聞緣覺。見其本末靡所不達。是族姓子。如是比類致五神通。逮此天眼為菩薩眼。是為菩薩天眼之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成其徹聽靡所不聞。何謂為五。聞於人聲亦復徹聞非人之聲。亦聞地獄餓鬼畜生辛苦之音。一切十方諸佛說法悉亦聞之。一切十方諸有言語音辭不同。各各別異億萬種音皆能聽了。是為五事菩薩神通徹聽清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知人心念。何謂為五。悉能逮知諸天人民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本末所因心念善惡。方當來世若更受身。知去來今心念所趣。決定來處歸於邪業。眾生心念善惡所行皆了知之。察其心意。或懷貪婬瞋恚愚癡。隨其本行如應說法。是為菩薩知諸心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知過去神通清淨。謂以五事了知古世。其有受於婬怒癡者。悉自然受不熟思惟致此事耳。復解己身無央數世便更專。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緣其定意而逮得此。亦從已致其受。吾我念心因緣諸相之觀。其相因緣亦從已為而自然受。思惟其心自觀其志。其入癡門亦自然受。念識此已。隨其色像眷屬勢力名稱豪貴貧賤苦樂。亦己身為。皆自然行而受此患。是為菩薩知往心念清淨神通。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具備神足。則以五事而逮神足。何謂為五。示現色身神通自在。神識音響神足悉達。心意所行神足普周。一切眾生心所娛樂神足皆別。親近所見神足咸至。坐見十方無數國土。周遍一切諸佛境界。隨其習俗現其形體。身遍一切十方眾生為其說法。令得開解發大道意。是族姓子菩薩所行神足清淨。

  佛告族姓子。菩薩慧眼具天眼淨。其天眼者。住於神識亦無所著。則致天耳本末清淨。住無罣礙。尋即知眾生心念靡不通達。悉知過去當來處所悉能證明。住無所行。皆盡諸漏生死之行。便淨神足諸通明徹。所謂神通。則諸漏盡聖慧之門。菩薩於彼。以此五通而自娛樂。其心不住盡諸漏慧。

        佛告族姓子。譬如去於居邑。百千俞旬玄迴之路有大國城。其路艱險眾難難計。阻邃曲隘寇賊抄掠。師子虎狼還相食噉。若出此路能到彼國。入大城者悉脫眾患安隱無量。

        時。有一人聞彼國城恩德功勳。快樂遠著。其人生年唯有一子。甚愛重念視之無厭。聞彼國名捨子而往。盡力勤行。忍諸艱苦眾難之患。晝夜不懈。得值陰涼。六藝備體執持五兵。便得越度。到其城門住門梱上。稍復進前至第二門。開其城門而獨住立。即便憶念。所生一子獨不得來。以子恩情不入大城。尋更還反將其子來共至樂國。

        佛告族姓子。菩薩如是被無極鎧。以大精進堅固志性。精誠所致顯發大道。淨治心業淳淑之行。諸漏得盡興大哀心。開化眾生為其說法。慧斷生死。得至無漏究竟成就。哀愍眾生欲救護故。則復來還現凡夫地。

        佛告族姓子。其城者喻聖慧巍巍。諸漏已盡涉難遠行百千俞旬。玄逈路者。謂遊無量生死諸難。救脫眾生不以為拘。盜賊虎狼者。謂眾魔邪見非法之難。相食噉者。謂三界中陰衰之患。值陰涼者。謂平等行六藝五兵。謂六度無極五神通也。其人者菩薩也。到其城住門梱上。從外門稍復進至中門。住不前者。謂菩薩而從有為至於無為。諸漏已盡其心明徹。不捨本願欲度十方。如念一子也。不入城還反者。菩薩愍傷一切眾生。中心念之如一子父。滅除生死諸漏之難。超住法頂雖出生死。不盡諸漏尋復來還。在於五趣開化眾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大哀之行。

        爾時。寶髻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菩薩大士志懷大哀不樂解脫。欲度眾生如觀己掌。反還生死而不惡厭。復問佛言。菩薩遵修何法不厭生死。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二十事不厭生死。何謂二十事。奉行德本至無極慈。執持大慈以攝大危。懷抱大哀攝不弘愍。開化眾生度脫一切。常以精進攝諸怯劣。以和調性攝諸懷結。以權方便攝不知節。則以智慧攝諸愚冥。而以一心攝諸放逸。能以神通攝諸不暢。能以聖明攝諸闇塞。能以隨時攝諸無義。其意專惟攝諸煩憒。遵奉道心攝諸不學。而行四恩攝諸無護。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攝無禮。以博聞攝少智。以總持攝喜忘。以辯才攝頑訥。以上德攝少福。由是之故乃成大慧。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二十事不厭生死也。

        寶髻菩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宜於生死。為無數人而有加益。佛告族姓子。若使菩薩以德莊嚴宜於生死。以福潤澤窮乏危厄。博聞莊嚴宜於生死。則以辯才多所饒益。能執其意而不忽忘。逮得總持宜於生死。令一切人各各聞慧。逮得寶掌以好布施。而自莊嚴財不耗減。用此財寶多所饒益。又不放逸宜於生死講法不倦。多所饒益於一切人。又等集諸相宜於生死。修慧莊嚴於諸眾生。言行相應宜於生死。所為應時不失其節。多所饒益於諸眾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宜於生死隨時開化。各得其所施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眾生。奉清淨戒宜於生死。莊嚴持戒。多所饒益於諸眾生。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宜於生死六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眾生。

  佛告族姓子。乃去往古無央數劫。長遠無量。爾時。有佛名普壞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曰天觀。劫名欣豫。何故其劫名曰欣豫。於彼劫中六萬佛興。時。淨居天聞無數音班宣佛德。於是劫中有六萬佛。時。天世人皆共歌頌。此諮嗟聲其有聞之。靡不歡喜善心生焉。以是之故。劫名欣豫。

        佛告族姓子。其佛世界安隱快樂。其德巍巍。諸天人民觀之無厭。以故世界名曰天觀。其土微妙至誠莊嚴。以雜種香而成其地。堪任執本於千世界。又其佛土所出香熏。則能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之國。栴檀煙陰於其土地。自然生起無極蓮花。名光明曜。其蓮花光常以大暉照彼世界。人民大小皆有神足。宿德所居香為樓觀。講堂精舍軒戶窓牖床榻茵蓐。微妙綩綖其佛之土。亦無國邑郡縣村落。又彼人民悉得神通經行虛空。樓閣講堂亦處于空。坐斯樓堂。專精念道諷誦講論。彼無女人亦無胞胎。人皆化生不聞女名。亦無三塗惡趣之名。又無眾惱勤苦之患。一切眾人禪定歡悅以為飲食。篤信微妙志求大乘。彼無異乘聲聞緣覺之名也。其土人民皆著冠幘衣服。顏色猶如天人。假使出學。塵勞愛欲尋皆捨離。無有憂累。又彼如來亦不勅告諸菩薩等使被法服。所以者何。其人不生穢濁心故。而彼如來形體威顏現如梵天。諸菩薩眾威儀禮節靡不備悉。坐起安詳講說經道。設使十方諸佛之土。有無極變神通菩薩。詣天觀世界者。通過諸國來覲如來。稽首歸命聽說經典。見彼佛土無有倫匹。其德超殊巍巍無量。怪未曾有舉聲嗟歎。爾乃捨去。

        佛告族姓子。若彼如來為諸菩薩班宣道化。踊昇虛空。去地六十六丈。坐於微妙清淨莊嚴師子之座。為諸菩薩論上法教。粗舉其要。不廣分別屢練中義。如吾於此多說慇懃。所以者何。斯諸正士悉入聖慧。以一章句輒能解入百千之義。是故。如來約宣經教不以多言。其佛為說四清淨行。度無極淨。道品法淨。神通行淨。化眾生淨。是為四也。

  佛告寶髻。時。彼佛土有一菩薩名曰珍寶。即自啟問壞世如來。何謂菩薩宜在生死多所饒益於諸眾生。於時。如來便為菩薩廣分別說此兩句義。於斯大慧道莫能當。菩薩所行恒在生死。逮得慧曜多所潤益。

        佛適說是。六萬菩薩得柔順忍。

        佛告寶髻珍寶菩薩。復問何謂菩薩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壞世如來告珍寶曰。以無放逸嚴淨道場坐於佛樹。於彼何謂無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經典。又問何謂奉行經典。告曰。言行相應是無放逸。又無放逸不自馳騁。修於無量大德之鎧。不與陰合越於五陰。布施無量不可盡故。持戒無量為未學故。忍辱無量堪眾苦故。精進無量正士業故。禪定無量無退落故。智慧無量無罣礙故。慈心無量。開化眾生不可限故。悲哀無量。愍傷眾生濟匱乏故。行喜無量。以法歡悅眾生之故。行護無量。救濟將養群生之故。生死無量。長育一切佛道法故。化無量人安彼我故。正法無量。將順隨時堅精進故。德慧無量。執權方便等應時故。奉無量佛具足慧故。求無量聞智卓然故。心入無量。覩見眾生志性行故。節德無量。志存閑靜有限之故。閑居無量將順心故。寂默無量。所察廣普速疾具成諸通慧故。

  佛告珍寶。是無放逸所當遵法。菩薩行此無放逸者。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則其義也。又。族姓子。其無放逸諸道品法所立之本。致無放逸聖慧之原。逮堅要法以無放逸積累德本能不放逸。未曾忘失往古久遠所聽聞法。普能執懷一切經典。消化塵勞無量陰蓋。於諸道義無所罣礙。無放逸者。則能燒盡曠野積聚愚癡之冥。悉能將護一切經法。滅除眾相抑制諸根。無放逸者。退捨邪徑奉行眾善。力勢超殊具足十力。力如虛空而無等雙。無放逸者。得無所畏。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歸其原頂。無放逸者。便能獲致佛諸通慧。

        佛告族姓子。彼佛說此無放逸時。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於族姓子所憶云何。時。珍寶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者何。則汝身是。由斯緣故。當作此觀。若使菩薩無放逸者。乃為應宜嚴淨道場坐佛樹下。入如來道不可限量。

  佛復告寶髻菩薩。所謂菩薩開化眾生。若菩薩行清淨者。見眾生行心懷善惡。便能開化無量難限不可思議眾生之類。各使奉行無極之法。其菩薩者。志性調柔入於審詳。自在開化幾何人民。彼族姓子。人根不同所見各異。是故。菩薩隨時示現而誘進之。或能有人堅正禁戒乃成開化。或從毀戒因得受教。或以衣物往來交接緣受道化。或以柔軟或以麁獷。或懷毒心或以恐怖。或以苦惱或以安隱而受開化。或在言語或從得勝。或從因生或從志性。或從逼惱或從順意。或從所有或從無所有。或從興盛或從所受。或無所受或從財業治生。或從靜然無所易取。或從貪慕求妙顏容。或從惡色或從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而致開化。或從瞋罵臭氣惡味麁堅穢法而得開解。或從共居宿止受化。或從往來數數相見。或從聞佛法聖眾。或從歡喜或從憂慼。或從無我或從寂音。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之音而受開化。或從眾生有為之惱。或從聽聞天上世間所遭安隱而受開化。或聽聲聞所說乘教或緣覺乘。或聞大乘而受開化。或從常喜不以憂惱。或從愁慼不因欣豫。或從貨利。或從踊躍不見愛敬。或從得利或因衰耗。或復有人而從四恩因而開化。或從內業或從外業。或從眼耳鼻口身體手足而受開化。或以娛樂歌戲。或以花香而受開化。或從其身專遭苦患。或從常樂而受開化。或從其心得靜方便。或從化作比丘形像。或復變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而受開化。或復現作佛像容貌而開化之。或如釋梵轉輪聖王像貌而開化之。

        佛告族姓子。若使不現若干種變。觀其性行行其心念。而開化者不能度之。當曉了知眾生性行。應病與藥所度乃廣。設令菩薩行度無極。則能奉受佛道品法。亦能明了神通之慧。然後寂然開化眾生。

        菩薩有四事法開化眾生。何謂為四。一曰。不厭終始之患導示未及。二曰。不貪安己願安一切。三曰。常以時宜宣示道教。四曰。分別眾類心性所行。是為四。

        復有四。一曰。所說柔和言辭可敬。二曰。奉戒清淨猶如日明。三曰。顏色常悅未曾懷恨。四曰。常懷慈心。

        復有四。一曰。心不懷害。二曰。志於大哀。三曰。意多愍傷。四曰。常調其心。

        復有四。一曰。性行清淨。二曰。無有諛諂。三曰。精進堅強。四曰。忍於苦樂善惡。是為菩薩四法開化眾生。當作此觀。乃能堪任救濟一切。

  佛告族姓子。往昔過去無央數劫。長遠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名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寂然。劫名愛敬。寂然世界豐樂安隱。五穀平賤快樂難量。天人孳盛。離垢光佛其聲聞眾九十六億。菩薩八萬四千。其佛壽三十三萬六千歲。

        時。有梵志為大國王。王有太子名曰業首。端正姝好見者無厭。厥年十六。惑於顏貌迷於豪貴。荒亂自大。不肯往詣離垢光佛。不修恭敬稽首為禮。佛心念言。太子業首。云何忽失無上正真道意勸助德本。不識宿本而計吾我。荒迷容色財業豪貴。及懷自大不數詣佛。既來至此不肯歸命。違失禮節。設為慇懃宣其本行者。必識宿命。數詣如來稽首受教。

        於時。離垢光如來皆悉請會八萬四千菩薩。使行法籌誰能堪任詣太子業首所。八萬四千歲教化說法者。而不患厭一切苦惱所見逼迫。雖往教彼不見接待。座席言談。但得罵詈毀辱誹謗耳。

        佛告族姓子。時。雖行此籌八萬四千諸菩薩中。無一菩薩肯受法籌。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極妙精進。即從坐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我能堪任八萬四千歲。往來太子業首數數相見。捨一切安皆忍眾苦。雖遭諸厄不以為患。極妙精進適發此言。三千大千世界應時六反震動。百千天人住於虛空。舉聲歎曰。善哉善哉。無極精進被弘誓鎧。於時。極妙精進菩薩往詣業首太子門前而住。太子方見。罵詈毀辱瞋恚誹謗。言語衝口無有其限。撮土坌之瓦石打之。刀杖加之。於時。菩薩被辱如是。不懷瞋恚。不以為恨亦不悔還。遂堅其心被精進鎧。智力益增。興發大哀而愍傷之。如是千歲。乃得自前入第一門。從所苦困輕毀之難。不以患厭至千萬歲。轉復進至王宮第一之庭。又二萬歲至第二庭。如是之比。八萬四千歲至第七庭七日七夜。太子業首時復見之。尋便質問。比丘何來詣此所求。菩薩答曰。故來相詣相稱名勳。

        於時。太子心自念言。怪未曾有。今此比丘戒德難量無能逮者。被諸毀辱未曾懈恥。極妙精進歡悅業首。尋說頌曰。


     太子吾今無所求  不用飲食及衣服 

     宜當顯發無怖心  吾以法來故至此 

     人中尊號離垢光  大聖現世多所益 

     講說經法除苦患  若有人聞逮甘露 

     諸佛興出甚難值  無數千劫難可遇 

     執御眾人令受法  則為世間之炬曜 

     反以欲得而放逸  貪於財色自娛樂 

     迷荒豪貴及王位  不肯往詣見法王 

     財業無常命難保  佛說人壽如朝露 

     太子自察亦常然  云何聞佛復放逸 

     仁者以曾志佛道  召請眾生欲度脫 

     於今何因為欲使  放逸安可度眾生 

     吾且欲還詣最勝  當降伏心滅塵欲 

     仁興精進愍一切  將無後恨懷憂惱 

     時國王子聞斯頌  即自下意發恭敬 

     禮極精進稽首足  吾今自悔辱仁罪 

     我當棄捨一切士  不慕豪貴貪國土 

     吾當往至安住所  棄捐瑕穢求見益 

     即與一億八萬人  各執眾花擎諸香 

     俱往詣於最勝所  見離垢光人中上 

     已皆悉到安住所  前稽首足而供養 

     退在一面住佛邊  於時太子說此言 

     極妙精進是我師  心不患厭和顏勸 

     此之恩德無以加  如是供養不足報 

     歸悔首過救護世  違失法王之教命 

     我今都悉自歸誠  願佛納受所首情 

     於是發意悉求佛  用一切故興愍傷 

     不復造邪為放逸  今我立德成佛道 

     爾時太子棄榮位  與人一億八萬四 

     於最勝所作沙門  發意志求於佛道 

     時佛知其所志願  為說最上佛道業 

     諸聞淨法逮柔順  諸高士住無我法

 

  佛告寶髻菩薩。欲知爾時極妙精進。我身是。太子業首。彌勒是。族姓子。過去菩薩開化眾生不以懈倦。威德巍巍無量如此。所學日深精進無侶。是故。菩薩欲度眾生。當念修學如彼往世極妙精進菩薩之德。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四業而得自在。以此四業攝取諸佛道法。何謂為四。一曰。超越諸魔靡不歸伏。二曰。念淨佛土令修淨教。三曰。嚴身口意順開士本。四曰。合集一切諸佛道品。是為四法自在之業。

        復有四事為菩薩業。何謂為四。一曰。其慧曉了所入志性。二曰。普見眾生根原所歸。三曰。分別一切諸趣所由。應病與藥。四曰。明識一切徑路所行。令得寂寞不懷瞋恚。是為四事。菩薩所行自在道業。

        於是。寶髻菩薩從無數劫殖於難限百千德本。髻中明月珠其價當此三千佛土。以奉如來口宣此言。以頂上寶貢獻如來。因是德本。致無能覩其頂相者。逮成諸佛不可思議聖慧之頂。

        佛即時笑。五色光明從其口出。照無央數諸佛國土。尋即來還。繞佛三匝忽沒頂上。

        於是。會中有菩薩名曰捷辯。從坐而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讚歎世尊。以頌問曰。


     最尊無等倫  超世俗之上  無垢以離穢  三界稱其德 

     其慈無儔匹  超越須彌山  今者何欣笑  願慧為我說 

     真諦戒調定  執性人敬言  令我志趣安  善修快寂然 

     天人尊在此  其志甚堅妙  為以何感應  哀愍而今笑 

     十方總勢強  光明福曜威  勇師子壞冥  遊眾無所畏 

     三界無有侶  何能有殊者  法宅為解說  何故而欣笑 

     離垢性遊安  顏色常和悅  名德通虛空  馳逸不可限 

     消除諸窈冥  光明靡不照  安住唯為解  何故而欣笑 

     修德心清淨  願如金寶山  常訓誨不及  世人普供養 

     則為最良田  眾祐聖超世  釋師子現要  所演如虛空 

     諸天及人民  無與妙等者  等心甚堅強  慚愧祥豐盛 

     巍巍德百千  相如花茂盛  最勝能仁笑  願為發遣之 

     其慧無罣礙  流布於三世  處若干身意  其心無所著 

     一時悉曉了  如應當行化  仁師子屬笑  其義為何義 

     諸天住空中  意內懷悅豫  地上諸人民  叉手而自歸 

        能仁勝唯說  殊特甘露味  諸天神人聞  消滅塵勞冥

 

  佛告捷辯菩薩。汝為豈見寶髻不乎。以此寶髻珠奉上如來。志願無上正真道意。則為供養佛之原慧。對曰。唯然已見。世尊。佛言。是族姓子。寶髻菩薩於恒河沙劫。供養恒沙如來至真。常修梵行。開化無數眾生之類。立於三乘。過十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離垢光。劫曰無垢。其離垢光世界七寶合成。咸出光明照於十方無量佛土。其光紫金。假使眾生值此光者。一切塵勞悉蒙消滅。其土豐樂。皆諸菩薩悉無所著。無有異學相發起者。普修道寶。以故。如來名曰寶成。此諸菩薩皆得神通咸有辯才。其土諸天人民悉當淳淑遵平等覺。無有不及無智之名。其土亦無君主。唯以世尊為無上法王。諸天人民自然化生。無有女人無愛欲名。其土人民皆殖德本。無無福者諸根悉具。皆以相好莊嚴其身。

        爾時。如來諸菩薩眾不可稱數。佛壽十四劫。初無異談。所說唯宣菩薩之慧諸度無極。辯才大哀淳一品教。是諸菩薩皆曾被訓。諸根明達。能以一句普入一切諸佛之道。如來為說總持言教。慈心如地。何謂總持言教。以一絕句普入諸章。何謂一句。謂妙聖句不可究盡道品之法。何謂無盡句。謂於佛道不可窮盡。何謂無盡。論於無者謂無盡句。已能入無普入文字。是為一句。一切文字而不可盡。復有二字本所未聞亦未行也。而宣說言出於一字。其一字者。不與二字而同勢也。是以一字而宣訓誨。設使宣布斯訓誨者。無念不念無應不應。此句無念亦無不念。以無念句而成開化。是為族姓子入總持教。

        寶成如來為諸菩薩說總持言句。於彼學入此一句者。便得普入一切佛意。我於一劫若復過劫。分別諮嗟離垢光世界功德之稱。不能究盡得其邊際。寶成如來講說經道德稱之慧。不可思議亦不可賜。其佛大德國土清淨。巍巍超絕上不可及。

        寶髻菩薩聞佛授決。歡喜踊躍。以頌讚佛。


        普知悉能見  度諸法無極  如來皆超越  一切諸瑕穢 

     大慧未曾有  皆知我往古  供養諸佛數  佛悉具說之 

     去來今現在  本末為如是  復知鄙末世  及與一切人 

     為佛所授決  不復懷狐疑  開化度世間  諸根之本末 

     於是一切地  日月尚可墮  佛口所可宣  終不有改變 

     佛出至誠言  所演無有虛  授以尊覺道  成佛人中上 

     如我志所願  嚴淨於佛土  所言亦如是  悉知我心念 

     彼聞此教已  悅顏無猶豫  所修行為尊  欲度眾生故 

     如我之所行  當復增無量  嚴治其本際  我身奉淨行 

     興發行得佛  度諸法無極  勤力無怯弱  由從精進至 

     堪任所布施  皆知我往古  未曾捨精進  至大哀如來 

     為以諸眾生  本末為如是  吾當悉開化  得佛度異學

 

  寶髻菩薩說此偈時。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悉願生彼離垢光世界。同時發聲俱說是言。寶成如來得佛道時。普令吾等生彼佛土。佛皆記說當生其國。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是經典持諷誦說。廣為眾人宣傳其旨。慇懃勸助是經典要。天上世間之所歸伏而共供養。所以者何。其聞此經我悉授決。其不信者本宿德薄。其受是經德本非凡。趣聞此經世世值佛。何況聞持而奉行說。功勳無限。族姓子族姓女。若以七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隨時布施。如是比類於百千歲。其聞此經歡喜信持。功德踰彼。

        阿難白佛。此經名何云何奉持。佛言。名曰菩薩淨行寶髻所問。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寶髻及十方諸會菩薩。賢者阿難。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世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西晉竺法護譯〈寶髻菩薩會〉与北涼曇無讖譯《大集-寶髻菩薩品》為同經異譯。

*   *   *   *   *   *   *

[法語法句]: 

* 何謂菩薩忍度無極所行清淨。若罵詈者默而不報。是口清淨。若撾捶者受而不校。是身清淨。若瞋恚者哀而不慍。是心清淨。若毀辱者而不懷恨。是性清淨。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大唐菩提流志譯──

        〈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憍薩羅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初證法已共相謂言。我女勝鬘。慈晤聰愍多聞智慧。若見如來。於甚深法速能解了無諸疑惑。我今應當令善諭者發其誠信。作是議已。王及夫人即便作書。稱揚如來真實功德。時。遣一使名真提羅。奉持王書詣無鬪城。授勝鬘夫人。

        時。勝鬘夫人發書尋繹。頂受忻慶生希有心。向真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如來聲  世間頗難遇  斯言若真實  當賜汝衣服 

     若彼佛世尊  為利世間現  必應見哀愍  令我覩真相 

     言念須臾頃  佛於虛空中  現不思議身  普放大光明 

     勝鬘及眷屬  皆悉來集會  合掌瞻仰禮  稱讚大導師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善調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到不思議地  故我今敬禮 

     知諸爾炎法  智身無罣礙  於法無忘失  故我今敬禮 

     稽首過稱量  稽首無倫等  稽首法自在  稽首超思惟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逮及最後身  常在如來前 

     我所修福業  此世及餘生  由斯善根力  願佛恒攝受

 

  時。勝鬘夫人說此偈已。及諸眷屬一切大眾頂禮佛足。

        爾時。世尊即為勝鬘而說偈言。


     我昔為菩提  曾已開示汝  今復值遇我  及來世亦然 


 說此偈已。即於會中授勝鬘夫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汝今稱歎如來殊勝功德。以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諸所受用皆悉具足。所生之處常得遇我。現前稱歎如今無異。復當供養無量無數諸佛世尊。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普光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衰老病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其中眾生形色端嚴。具五妙境純受快樂。蔽於他化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皆趣大乘。諸有如是學大乘者悉來生彼。

        時。勝鬘夫人得授記已。無量天人心懷踊躍。咸願往生彼佛世界。是時。世尊皆與授記當生彼國。

        時。勝鬘夫人聞佛記已。於如來前合掌而立。發十弘誓作如是言。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師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勝已及諸勝事不起妬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雖有少食不起慳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為濟貧苦有情之類。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求恩報。行四攝事無貪利心無厭足心。無限礙心攝受眾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見諸眾生無有依怙。幽繫疾惱種種危厄。終不捨離必願安隱。以善饒益令免眾苦。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一切諸惡律儀毀犯如來清淨禁戒。凡我所攝城邑聚落。應調伏者而調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調伏攝受故。則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令如來法輪常轉。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正法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捨大乘。若諸菩薩有於大乘不決定者。攝受正法則不堅固。便不堪任超凡夫境則為大失。世尊。現在未來攝受正法諸菩薩等。具足無邊廣大利益發斯弘誓。聖主世尊雖復證知。而諸有情善根微薄。或起疑網。以十弘誓難成就故。彼或長夜習不善法受諸苦惱。為欲利益如斯眾生。今於佛前發誠實誓。世尊。我今發此十弘誓願。若實不虛。於大眾上當雨天花出天妙音。

        勝鬘夫人。於如來前作斯言已。時。虛空中即雨天花出天妙音。歎言。善哉。勝鬘夫人。如汝所說真實無異。爾時。眾會既覩斯瑞。無諸疑惑生大歡喜。同聲唱言。願與勝鬘夫人所生之處同其願行。

        時。佛世尊悉記大眾如其所願。爾時。勝鬘夫人復於佛前發三弘願。以茲願力利益無邊諸有情類。第一願者。以我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第二願者。若我所生得正智已。為諸眾生演說無倦。第三願者。我為攝受護持正法。於所生身不惜軀命。

        爾時。世尊聞斯願已。告勝鬘言。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悉入茲願。此三願者真實廣大。爾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今當承佛威神辯才之力。欲說大願。幸垂聽許。佛言。勝鬘。恣汝所說。

        勝鬘夫人言。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一大願者。所謂攝受如來正法。如是攝受正法真實廣大。佛言。善哉。勝鬘。汝久修習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有能解了汝所說義。彼於長夜植諸善本。如汝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得無上正等菩提。亦復常以種種相說攝受正法。如是稱揚攝受正法。所有功德無有邊際。如來智慧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我當承佛威神之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佛言。聽汝所說。

        勝鬘夫人言。攝受正法廣大義者。為得無量一切佛法。乃至能攝八萬行蘊。譬如劫初興諸色雲雨眾寶雨。如是攝受正法善根之雲。能雨無量福報之雨。世尊。又如劫初大水之中。能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并諸菩薩神通之力種種法門。一切世間及出世間安樂具足。一切天人所未曾有。

        又如大地荷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堪能荷負四種重任逾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友無聞非法。諸有情類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獨覺者授獨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堪能荷負四種重任逾彼大地。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友。大悲利益哀愍有情為世法母。又如大地是四種寶所生之處。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如是攝受正法。

        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有情遇已獲四大寶。一切寶中最為殊勝。何等為四。謂諸有情遇斯善友。或有獲得人天善根。有證聲聞及辟支佛。或無上乘善根功德。是名攝受正法。

        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有情遇已便能獲得四種大寶。世尊。出大寶者。名為真實攝受正法。世尊。言攝受正法者。謂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多。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捨身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施波羅蜜。應以戒成熟者。守護六根淨身語意乃至威儀。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戒波羅蜜。應以忍成熟者。若彼有情罵詈毀辱誹謗擾亂。以無恚心及利益心最上忍力。乃至顏色亦不變異。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忍波羅蜜。應以精進而成熟者。於彼有情不起懈怠下劣之心。起大樂欲最上精進。於四威儀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精進波羅蜜。應以靜慮而成熟者。於彼有情以無散亂成就正念。曾所作事終不忘失。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靜慮波羅蜜。應以智慧而成熟者。彼諸有情為利益故。問諸法義以無倦心。而為演說一切諸論一切明處。乃至種種工巧之處。令得究竟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智慧波羅蜜。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我今承佛威神辯才之力復說大義。佛言。云何大義。世尊。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則是攝受正法。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為正法故捨身命財。如是人等以捨身故。證生死後際。遠離老病得不壞常。無有變易究竟寂靜。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以捨命故證生死後際。永離於死得無邊常。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安住一切佛法神變。以捨財故證生死後際。超過有情。無盡無減果報圓滿。具不思議功德莊嚴。為諸有情尊重供養。世尊。捨身命財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等。為諸如來之所授記。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正法欲滅。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互相朋黨起諸諍訟。以不諂曲不欺誑心。愛樂正法攝受正法入善朋中。入善朋者。必為諸佛之所授記。世尊。我見攝受正法有斯大力。如來以此為眼為法根本。為引導法為通達法。

  爾時。世尊聞勝鬘夫人所說攝受正法有大威力。歎言。如是如是。善哉。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威德力如大力士。微觸末摩生大苦痛更增重病。如是。勝鬘。假令少分攝受正法。令魔波旬痛切愁惱悲號歎息。亦復如是。勝鬘。我常不見餘一善法令魔愁惱。猶如少分攝受正法。勝鬘。譬如牛王形色端正。身量殊特蔽於諸牛。如是。勝鬘。修大乘者。設令少分攝受正法。即能蔽於聲聞獨覺一切善法。勝鬘。又如須彌山王高廣嚴麗蔽於眾山。如是。勝鬘。初趣大乘以饒益心不顧身命。攝受正法便能超過顧其身命。久住大乘一切善根。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教化一切有情。如是。勝鬘。攝受正法獲大福利及大果報。勝鬘。我於無數阿僧祇劫稱讚如是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佛告勝鬘。汝今復應演我所說攝受正法。一切諸佛共所愛樂。勝鬘白言。善哉。世尊。攝受正法者則名大乘。何以故。大乘者出生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如阿耨達池出八大河。如是大乘。出生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皆依大乘而得生長。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即住攝受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如佛世尊所說六處。謂正法住。正法滅。別解脫。毘奈耶。正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此六處。所以者何。正法住者為大乘說。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為大乘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別解脫毘奈耶。此之二法。義一名異。

        毘奈耶者即大乘學。所以者何。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蘊是毘奈耶。是正出家是受具足。世尊。阿羅漢者無有出家及受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不為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有怖畏想歸依如來。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不證出離究竟安樂。世尊。依不求依。如諸眾生無有歸依彼彼恐怖。為安隱故求於歸依。世尊。如是阿羅漢有恐怖故歸依如來。是故。阿羅漢及辟支佛生法有餘。梵行未立所作未辦。當有所斷未究竟故。去涅槃遠。何以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涅槃。成就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功德。所應斷者皆悉已斷。究竟清淨。為諸有情之所瞻仰。超過二乘菩薩境界。阿羅漢等則不如是。言得涅槃佛之方便。是故。阿羅漢等去涅槃遠。

        世尊。說阿羅漢及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者。皆是如來隨他意語不了義說。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為二。一者。分段。二者。變易。分段死者。謂相續有情。變易死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自在菩薩。隨意生身乃至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說阿羅漢及辟支佛。生於我生已盡之智。由能證得有餘果故。生於梵行已立之智。一切愚夫所不能作。七種學人未能成辦。相續煩惱究竟斷故。生於所作已辦之智。

        世尊。說生不受後有智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不能斷於一切煩惱。不了一切受生之智。何以故。是阿羅漢及辟支佛有餘煩惱不斷盡故。不能了知一切受生。煩惱有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剎那與心相應。

        世尊。無明住地無始時來心不相應。世尊。四住地力能作遍起煩惱所依。比無明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於有愛住地其力最大。譬如魔王色力威德及眾眷屬。蔽於他化自在諸天。如是無明住地蔽四住地。過恒沙數煩惱所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聲聞獨覺智不能斷。唯有如來智所能斷。

        世尊。如是如是。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世尊。如取為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因能生阿羅漢及辟支佛。大力菩薩隨意生身。此之三地隨意生身及無漏業。皆以無明住地為所依處。彼雖有緣亦能為緣。世尊。是故。三種隨意生身及無漏業。皆以無明住地為緣同於有愛。

        世尊。有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四住地。異四住地唯佛能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住地。於漏盡力不得自在。不能現證。何以故。世尊。言漏盡之增語。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及最後有諸菩薩等。為無明地所覆蔽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見。以不知見於彼彼法。應斷不斷應盡不盡。於彼彼法不斷不盡故。得有餘解脫非一切解脫。得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得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世尊。以得有餘解脫非一切解脫。乃至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

  爾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若復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少分滅度。證少分涅槃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彼於無常敗壞世間。得證常寂清涼涅槃。

        世尊。彼於無護無依世間。為護為依。何以故。於諸法中見高下者不證涅槃。智平等者解脫等者清淨等者乃證涅槃。是故。涅槃名等一味。云何一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地不斷不盡。不得涅槃一味等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盡故。過恒沙等一切過法。應斷不斷應盡不盡。過恒沙等一切過法不斷不盡故。過恒沙等諸功德法不了不證。是故。無明住地與於一切所應斷法。諸隨煩惱為生處故。從於彼生障心煩惱。障止煩惱。障觀煩惱。障靜慮煩惱。如是乃至障三摩鉢底。加行智果證力無畏。所有過恒沙等一切煩惱。如來菩提佛金剛智之所能斷。諸起煩惱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無明住地為因緣故。世尊。此起煩惱。剎那剎那與心相應。

        世尊。無明住地從無始來心不相應。世尊。若復過恒河沙如來菩提。佛金剛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依持建立。譬如一切種子叢林。皆依大地之所生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佛金剛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生長。若彼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佛金剛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一切煩惱及起煩惱皆已斷故。便能證得過恒沙等不可思議諸佛之法。於一切法而能證得無礙神通。得諸智見離一切過。得諸功德為大法王。於法自在證一切法自在之地。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向記說。

        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何謂為二。一者。謂諸如來以調御力。摧伏四魔超諸世間。一切有情之所瞻仰。證不思議清淨法身。於所知地得法自在。最勝無上更無所作。不見更有所證之地具足十力。登於最勝無畏之地。於一切法無礙觀察。正師子吼不受後有。二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得度無量生死怖畏。受解脫樂。作如是念。我今已離生死怖畏。不受諸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如是觀察謂不受後有。不證第一蘇息涅槃。彼等於未證地不遇法故。能自解了。我今證得有餘依地。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獨覺皆入大乘。而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證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即是如來清淨法身。證法身者即是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言如來者即是法身。證究竟法身者即究竟一乘。究竟一乘者即離相續。

        何以故。世尊。如來住時無有限量。等於後際。如來能以無限大悲無限誓願。利益世間。作是說者是名善說。若復說言。如來是常是無盡法一切世間究竟依者。亦名善說。是故。能於無護世間無依世間。與等後際。作無盡歸依常住歸依究竟歸依者。謂如來應正等覺。法者是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此二歸依非究竟依。名少分依。

        何以故。說一乘道證究竟法身。於後更無說一乘道。三乘眾者有恐怖故。歸依如來求出修學。有所作故。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諸有情。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潤。由信樂心歸依於法及比丘僧。是二歸依。由法津潤信入歸依。如來者非法津潤信入歸依。言如來者是真實依。此二歸依以真實義。即名究竟歸依如來。

        何以故。如來不異此二歸依。是故。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最勝具四無畏。正師子吼。若諸如來隨彼所欲而以方便。說於二乘即是大乘。以第一義無有二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勝義乘。

        世尊。聲聞獨覺初證聖諦。非以一智斷諸住地。亦非一智證四遍知諸功德等。亦非以法能善了知此四法義。世尊。於出世智。無有四智漸至漸緣。世尊。出世間智無漸至法。如金剛喻。

        世尊。聲聞獨覺以於種種聖諦之智。斷諸住地。無有出世第一義智。唯有如來應正遍知。非諸聲聞獨覺境界。以不思議空性之智。能破一切諸煩惱㲉。世尊。破煩惱㲉究竟之智。是名出世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智。是於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真聖義者即非二乘。何以故。聲聞獨覺唯能成就少分功德名之為聖。世尊。言聖諦者。非諸聲聞獨覺之諦及彼功德。而此諦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初始了知。然後為彼無明㲉藏世間眾生。開示演說故名聖諦。

        世尊。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說二聖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何等名為二聖諦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作聖諦者是不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為無為及於涅槃。

        世尊。無作諦者是說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如是所說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說。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云何如來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何以故。言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性清淨。出煩惱 。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世尊。此四諦中。三諦無常。一諦是常。何以故。如是三諦入有為相。有為相者則是無常。言無常者是破壞法。破壞法者非諦非常非歸依處。是故。三諦以第一義。非諦非常非歸依處。世尊。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則性常住。性常住者非破壞法。非破壞者是諦是常是歸依處。世尊。是故。苦滅聖諦以勝義故。是諦是常是歸依處。

        世尊。此苦滅諦是不思議。過諸有情心識境界。亦非一切聲聞獨覺智所能及。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諸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一切聲聞獨覺智之境界。凡夫識者。謂二邊見。一切聲聞獨覺智者名為淨智。言邊見者。於五取蘊執著為我生異分別。邊見有二。何者為二。所謂常見及以斷見。

        世尊。若復有見生死無常涅槃是常。非斷常見是名正見。何以故。諸計度者見身諸根。受者思者。現法滅壞。於有相續不能了知。盲無慧目起於斷見。於心相續剎那滅壞。愚闇不了意識境界。起於常見。

        世尊。然彼彼義過諸分別及下劣見。由諸愚夫妄生異想顛倒執著。謂斷謂常。

        世尊。顛倒有情於五取蘊。無常常想。苦為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聲聞獨覺所有淨智。於如來境及佛法身所未曾見。或有眾生信如來故。於如來所起於常想樂想我想及於淨想。非顛倒見即是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若諸有情作如是見是名正見。若正見者名真佛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世尊。言淨智者。則是一切聲聞獨覺智波羅蜜。此之淨智於苦滅諦尚非境界。況苦滅諦。是四入流智之所行。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法者。能於彼義當證當了。

        世尊。為何義故說四入流。世尊。此四入流是世間法。世尊。能一入流。於諸入流為最為上。以第一義是為入流。是為歸依。是苦滅諦。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前際不可了知。世尊。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

        世尊。生死者諸受根滅無間相續。未受根起名為生死。世尊。生死二法是如來藏。於世俗法名為生死。世尊。死者諸受根滅。生者諸受根起。如來藏者則不生不死。不昇不墜離有為相。世尊。如來藏者常恒不壞。是故。世尊。如來藏者。與不離解脫智藏。是依是持。是為建立。亦與外離不解脫智諸有為法。依持建立。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應無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以所知如是七法。剎那不住不受眾苦。不堪厭離願求涅槃。如來藏者。無有前際無生無滅法受諸苦。彼為厭苦願求涅槃。

        世尊。如來藏者。非有我人眾生壽者。如來藏者。身見有情。顛倒有情。空見有情。非所行境。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間藏。性清淨藏。此本性淨。如來藏者如我所解。縱為客塵煩惱所染。猶是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世尊。剎那剎那善不善心。客塵煩惱所不能染。何以故。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由有煩惱有隨染心。隨煩惱染難解難了。唯佛世尊為眼為智為法根本為尊為導。為正法依如實知見。

  爾時。世尊歎勝鬘夫人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性清淨心隨煩惱染。難可了知。復次。勝鬘。有二種法難可了知。何等為二。謂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由信能解。勝鬘。若我弟子增上信者。隨順法智。於此法中而得究竟。順法智者。觀根識境觀察業報。觀羅漢眠觀心自在愛樂禪樂。觀聲聞獨覺聖神變通。由成就此五善巧觀。現在未來聲聞弟子。因增上信隨順法智。善能解了性清淨心。煩惱所染而得究竟。勝鬘。是究竟者為大乘因。汝今當知信如來者。於甚深法不生誹謗。

        爾時。勝鬘夫人白佛言。世尊。復有餘義能多利益。我當承佛威神之力。演說斯事。佛言。善哉。今恣汝說。

        勝鬘夫人言。有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法離自毀傷。生多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自成就甚深法智。或有成就隨順法智。或有於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來唯佛所知。非我境界。除此三種善男子善女人已。諸餘有情於甚深法。隨己所取執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設在餘方應往除滅。彼腐敗者。一切天人應共摧伏。

        勝鬘夫人說是語已。與諸眷屬頂禮佛足。時。佛世尊讚言。善哉。勝鬘。於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怨敵善能通達。汝已親近百千俱胝諸佛如來。能說此義。

        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眾。身昇虛空高七多羅量。以神通力足步虛空。還舍衛城。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瞻仰世尊目不暫捨。過眼境已歡喜踊躍。遞共稱歎如來功德。一心念佛還無鬪城。勸友稱王建立大乘。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已上舉國人民無不學者。

  爾時。世尊入逝多林。告尊者阿難及念天帝。時。天帝釋與諸眷屬。應念而至住於佛前。爾時。世尊告帝釋言。憍尸迦。汝當受持此經演說開示。為三十三天得安樂故。復告阿難。汝亦受持。為諸四眾分別演說。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告天帝。此經成就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獨覺力不能及。況餘有情。憍尸迦。當知此經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為汝略說其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天帝釋及尊者阿難白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經讚歎如來真實功德。應如是持。說不思議十種弘誓。應如是持。以一大願攝一切願。應如是持。說不思議攝受正法。應如是持。說入一乘。應如是持。說無邊諦。應如是持。說如來藏。應如是持。說佛法身。應如是持。說空性義隱覆真實。應如是持。說一諦義。應如是持。說常住不動寂靜一依。應如是持。說顛倒真實。應如是持。說自性清淨心煩惱隱覆。應如是持。說如來真子。應如是持。說勝鬘夫人正師子吼。應如是持。

        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所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於汝。乃至法住。於十方界開示演說。天帝釋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時。天帝釋尊者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健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勝鬘夫人會〉与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經》為同經異譯。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十

──大唐菩提流志譯──

        〈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無鬪戰城恒河岸上。時。有無量諸比丘眾。尊者阿難。摩訶迦葉。舍利弗。薄拘羅。離婆多。阿若憍陳如等。所作已辦離諸塵染。諸漏已盡不復退轉。禪誦經行無暫懈息。或如群鴈遊止寂靜。或在林間常處禪定。安住如來光明教門。調伏諸根得無所畏。時。娑羅雞林枝葉繁茂香花布地。拘枳羅鳥迦陵伽鳥。鵝王群蜂棲集和鳴。能令眾生離諸昏墮。爾時。如來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勤作所作。以於戒儀而自蔭覆。

  是時。西方忽然輝耀如日輪光。尊者阿難未離欲故白言。世尊。今此光明是何之相。佛言。阿難。是五通仙最勝上者。黑香之子名曰廣博。節食羸瘦身無光潤。與其同行五百人俱。所謂不白仙人。天人仙人。苫波野那仙人。丹荼野那仙人。迦摩野那仙人。迷佉那斯仙人。疑味仙人。度羅仙人等。前後圍遶當來詣我。

        爾時。廣博仙人遙覩世尊身意寂靜處在林藪。為諸比丘之所侍衛。即自思惟。奇哉。尊貴一切智處色相具足。捨去群臣轉輪王位六萬綵女。如棄毒食。苦行山林離諸欲樂。名稱普聞誠不虛也。

        時。彼眾中有一仙人字那刺陀。遙瞻如來心生歡喜。即說頌曰。


     瞻彼青花樹林下  猶紫金聚者何人 

     彌樓妙寶流焰光  亦如秋月無氛翳

 

  爾時。諸仙皆懷悅豫。合掌恭敬漸詣佛所。於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觀彼閻浮洲中諸仙人等。蓬髮上靡。棲止林莽塗灰却粒。或月半月節食羸瘦。鹿皮樹皮以充衣服。不剪髮爪蹲處露地。或如煙炭黑蜂之色。咒術祭火以為吉祥。空地樹下隨處而居。或墜高巖或投深水。炎火赫日炙身苦體。恃其種姓離無上智。比丘當知。此諸仙人見不清淨耽著諸有。輪迴生死不能出離。時。諸比丘聞佛世尊作是說已。同聲白言。我等今者由依如來勤修梵行。於諸有中永當出離。

  爾時。廣博仙人與其同類漸至佛所。覩諸羅漢威德尊嚴。內懷傾悚曲躬低視。各結散髮身佩白繩。顏容黑暗兩目黃綠。頭髮枯燥。執三拒木身形卑陋。或行虛空或談俗典。至如來前。白言。世尊。今此眾會願佛知時。佛言。廣博。我已了知諸有受生及於自性。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此何仙人眾所圍遶。詞慧通敏頂髮上靡。佛言。阿難。此是廣博。作圍陀典。奉持習行賒羯羅教。造諸種種世俗文字。

        爾時。諸羅漢等共相謂言。而此仙人有何所得苦行如是。於生死中而不解脫。復自思惟。此仙人眾今來佛所。當何所問。為因緣耶為無我耶。爾時。廣博仙人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佛出現難。眾會亦難。我於今者有少疑問。願垂哀愍。佛言。大仙。恣汝所問。當為解說。

        廣博仙言。云何為施何者施義。云何施主施主何義。云何施者不名施主。云何施主不名施者。云何行施於受施者而獲福報。云何施已。若現在世若命終後。施福隨行為積為聚。世尊。如來滅後供養塔廟。誰為受者獲於福報。佛言。大仙。汝今所問甚為希有。為欲覺悟新發意者。

        時。舍利弗在於眾中髮白面皺。以其右手擡眉顧視。久而言曰。我昔曾聞廣博仙人世所稱讚。云何今者不知言問如小童子。云何不問因緣無我深妙之義。而乃問於施之果報。

        尊者阿難前禮佛足。白言。世尊。彼之仙人於施貪著。我願為彼解說施義。佛言。阿難。若問如來。聲聞答者非如來教。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今此仙人有彼彼疑。我願解說。佛言。不爾。汝於聲聞最為上首。若於我前有所解說。令諸眾生墮於惡趣。謗云如來非決定智。或云如來覺性了已猶有我慢。

        爾時。諸比丘聞佛世尊作是說已。生淨信心。白言。世尊。廣博仙人有所疑問。願為除斷。

        爾時。佛告廣博仙言。汝今諦聽。施之果報及業差別。若諸受者。能令施主生於果報。是為施義。若有眾生發清淨心以己財寶。令執事人隨所施者。其財寶主名為施主。其執事人名為施者。若復有人自持己物淨心施者。得為施主。亦名施者。

        復次。大仙。三十二種不淨之施。汝今諦聽。若復有人倒見施者不名淨施。因報恩者不名淨施。不哀愍者不名淨施。為色欲者不名淨施。若施火中不名淨施。擲水中者不名淨施。恐怖施者不名淨施。施五家者不名淨施。以毒施者不名淨施。施刀杖者不名淨施。殺害施者不名淨施。為攝他故不名淨施。為稱譽者不名淨施。為倡伎者不名淨施。因占相者不名淨施。求飾好者不名淨施。結朋友者不名淨施。於莊宅中鳥獸來喫。不歡欣者不名淨施。學工巧者不名淨施。因病施醫不名淨施。先因打罵後施財物不名淨施。若懷疑惑言。我今施為有報耶為無報耶。如此施者不名淨施。若捨施已內懷熱惱。慳戀悔恨不名淨施。若言受者後當為我作牛畜者不名淨施。若言福報我自受者不名淨施。若人少壯無淨信心。後遭病苦或臨死路。楚毒在身肢節分解。閻羅使者調弄於前。親屬平生悲泣相視。如此之時方始施者不名淨施。或有念言令餘城邑知我施者不名淨施。若懷嫉妬增上施者不名淨施。慕他豪族為求婚姻。持諸金銀繒綵衣服而施與者不名淨施。若求男女及餘雜緣而施與者不名淨施。若有念言我於今施來世受報不名淨施。見貧窮者不生哀愍。翻持錢財施富貴人不名淨施。或貪花果而施與者不名淨施。善男子。此三十二愛染之施。猶如有人携持種子。於荒穢田隨所種殖。然彼種子依大地界。遇天雨潤決定生牙。至於花實少得收獲。

        爾時。廣博仙人復白佛言。如何施與持戒毀戒而不滅壞。佛言。大仙。若復有人淨信因果發歡喜心。為諸眾生無有悔悋。亦不分別持戒破戒。復次。善男子。有五種施名為大施。何者為五。一者。時施。二者。道行之者。三者。病人及看病者。四者。說正法人。五者。詣他國者。復有五種。一者。法施。二者。食施。三者。居住。四者。燈明。五者。香花。

        廣博復言。何等清淨。佛言。若發信心。為諸眾生內懷哀愍。迴向菩提遍淨解脫得為清淨。復有五種無上之施。何者為五。一者。施於如來。其施無上。二者。施於眾僧。其施無上。三者。施說法者。其施無上。四者。施父。其施無上。五者。施母。其施無上。復有施者名為大施。所謂失位國王名為大施。若為縣官之所逼迫。無所依怙及為疾病之所痛惱。施如此人名為大施。若為王者所棄。臨刑之時及餘命難。捨己之命救於彼命名為大施。或於疾病之人施與醫藥亦名大施。或於具戒眾僧以時而施亦名大施。或施求智慧者亦名大施。或於傍生之儔蝦蟇蛭烏及餘鳥獸而施與者亦名大施。或於乏劣之者施令充足亦名大施。若復有人勸他淨施及餘隨喜亦名大施。

        復次。大仙。汝先所問。於我滅後云何種植獲福報者。善男子。諸如來者。皆是法身。非是色身。若復在世或復滅後。所有供養福無有異。如轉輪王於其大地。唱如是言。我之國界不應有人殺害眾生及於妄語。其國之人。雖未見王兼親侍衛。但聞教勅即便遵奉。王於是人必生歡喜。是人由王不殺害故。獲生天報。其有違者墮於惡趣。如是。大仙。雖有眾生見我色身。不護其戒何所得耶。如提婆達多雖遇於我。猶墮地獄。若復有人於來世中勤修我教。則為希有。如見我身無有異也。

  復次。大仙。如汝所問。福德因緣為積聚者。如萩葦中因燒出焰。而此光焰不可得言為積為聚。如是。施主積集資糧猶影隨形而無見者。亦如蒲萄甘蔗未押之時汁不可見。彼於一節二節之中求汁積聚了無見者。然於彼汁不從外得。福德果報亦復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及於身中。亦不相離。亦如尼拘陀子未成熟時牙不可見。譬於商人持少財物往詣大城。有所貿易廣獲財利。福報亦爾。如蜂採花不損其色。雲涵雨潤誰見積聚。於其出生必自成辦。

  爾時。廣博仙人白言。世尊。施之差別我已了知。云何此識住於身中有所愛著。佛言。大仙。猶如國王住於城中。懼他軍來。預作濠塹。積聚糧貯教養戰士。建諸幡旗調習醉象。嚴誡眾兵唱言。警備著於衣甲專情鬪戰。執利刀仗露刀而住。王福盡故。他軍強盛遂即滅壞。如是識王住於身城。見於六處無常侵害。穿信濠塹被正念甲。御醉法象調習意馬。告六處云。今有無常威力軍來。宜應速疾被於施甲持於智刃。辦慚愧弩安戒隄防。時。彼六處為無常軍漸相逼迫。爾時。彼識如福盡王棄城而走。別住城國。

        廣博仙人復白佛言。云何了知是福德城非福德城。我當捨之。佛言。大仙。猶如有人乘大舟船欲渡大海。時遇風濤鼓涌飄蕩。黿鼉鯨鯢互為嶮害。是人因船遂達彼岸。既得無畏。遶船三匝恭敬祭祀。唱言。善哉。我由此船得渡大海。如是。大仙。有福眾生命終之後。作是思惟。我今此身善趣天上。所得人身為不空過。乘此身船渡惡趣海。善哉。前生甚可恭敬。若復有人墮惡趣者。猶如渡海乘朽爛船。於大海中或沈或浮。搖颺傾覆。是人殘命雖至岸上。復遇師子虎狼充滿。罵言。咄哉。此朽故船。倒行大海令我怖畏。見如此苦。墮惡趣識亦復如是。毀罵其身。我徒養育遭此惡報。我久於世擔負穢草。如蠶作繭徒自纏縛。如何令我沈溺若此。

  爾時。彼識於第二身適住母胎。纔七日中能作是念。我從彼滅而來生此。由善業者其心歡喜。能令彼母有三種相。所謂母面熙怡顏容端妙。無諸皯䵴。右脚壓地倍重常時。復以其手數摩右脇。被白色衣增加姝麗。造惡業識亦七日中作是憶念。我從某城曾作某罪。作是念已。便生悲惱。能令其母現諸惡相。所謂身體臭穢羸瘦萎黃。常懷悲愁數數變吐。禍橫盈門災難逼迫。饒諸疾病。將產之時。或損母命或復自死。

        爾時。廣博仙人復白佛言。世尊。彼識初入胎時得何念慧。佛言。而此之識亦入胎已。見閻浮洲園苑樹林。宮殿池沼遍滿莊飾。親族聚會情極慕樂。復以天慧光明。隨念憶知無量百千彼彼生處。彼是我母。曾五百世生育於我。作是念已。生厭離心。唱言。咄哉。於此世間生死足矣。劬勞諸有永願休息。

        時。廣博仙人復白佛言。世尊。彼識既能如是厭離。豈不出離生死中耶。佛言。不也。大仙。彼識無出離之相。能得解脫無有是處。而彼識界於生死中雖爾厭離。能出離者不應受生。若不爾者。或有修福及於造罪。一切皆應趣向涅槃。如汝所言。識思惟者是識增上非智增上。所以者何。識能分別。智能了知。識智和合乃如汝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能防諸怨賊  積集煩惱者  了智與無智  及慧共愚癡 

     見慢并無明  如是等一切  無有少離智  由識能了知 

     識智不相離  和合我常說  一輪不為車  二輪亦不成 

     亦不由於餘  要假人與牛  并具於輻轄  二輞相資備 

     轅軛兼絡繩  爾乃得名車  身車亦如是  諸界和合生 

     諸根悉備具  由識能牽挽  肢節相綴連  筋脈恒遍滿 

     髑髏皮髮覆  腸肺并心脾  肝胃眾和合  建立假為身 

     識王處其中  非身為調御  了知諸體性  是名智識俱

 

  復次。大仙。此識微細不可色見。無有諸根亦不相離。若諸丈夫有所怯弱。或生恐怖或起尋思。皆識增上非智作用。

        爾時。廣博仙人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觀察一切眾生從地獄趣而來生者。乃至人趣而來生者。何業差別生於天人傍生餓鬼及於地獄。佛言。大仙。眾生本性沒此生彼。是佛境界。非五通仙之所能知。亦非天人魔梵色究竟等。并餘聲聞之所覺了。大仙。若於我法獲離三垢。得初果時所有境界。尚非帝釋那羅延天汝諸仙等之所能知。

        爾時。如來作是說已。廣博仙人便自思惟。此輪迴中聖智境界未曾會遇。禮佛雙足。白言。世尊。我於今者衰朽失念不能獲果。無任負荷住持菩提。歸依佛法及離垢僧。我從今日與諸弟子及於眷屬。歸佛法僧。唯願世尊示教利喜。以聖智日常住世間除煩惱翳。善哉。世尊。願為演說一切眾生從天墜者。

        佛言。諦聽。今正是時。若有眾生堅固成就施香花鬘。此人必當生持鬘天。臨終之時身發妙香及感鮮華。而復自見種種色華來散其上。或有見於樓閣宮殿。懸諸鈴[糸+朶]雜華嚴飾。百千天女而處其中。命終之後見持鬘天。父母和合如贍部人。便為愛風飄入胎藏。時。彼天母懷妊七日。於右脇下遂誕其子。彼適生已。於其胸前天悅意花自然為鬘。具七種色。所謂白黑黃赤天紺紅蓮。及如火銅光明炫耀。香氣因風遍一由旬。故號彼天謂為持鬘。宮中有樹其汁香美猶如甘露。園苑果實有八上味。大如頻螺。彼天所食皆是甘果。非餘摶食。凡有飢想果自現樹。所履之地無諸荊棘。鮮花柔草周布清淨。或有宮殿如白花聚。或以黃金為屋鵄吻。彼之天女光容藻飾。眺望軒檻相與娛樂。其所壽命天二百年。

        將終歿時有二種相。所居之樹。其葉凋悴枝條垂下。其花香氣自然隱沒。所著花鬘忽然萎黃。清涼之風變為毒熱。最勝天城棄捨而去。時。諸天女見此衰相圍遶悲號。歎言。咄哉。何彼無常無少慈悲。今於我等愛重之者。制不由己。將捨我等在於須臾。時。彼天子漸為熱病之所逼迫。遍體火現。炎焰雖加而無熱惱。心猶快樂。從彼而沒。人間受生在於胎中。能令其母愛香花鬘及諸果實。又於夢中常見城邑場肆嚴飾遍垂花瓔。亦既生已。形容光潤白服花鬘常所眷愛。好遊親屬耽著欲樂。情戀女人往來輕躁。名衣上服及諸園林。靡不貪樂。見富貴者倍生喜悅。

  復次。大仙。四天王天趣向之者。若有眾生以憐愍心。見貧窮者施於衣食。及諸病人隨與醫藥。或造井泉。或施池沼。其人將終形不羸瘦。容色無變身無垢汗。聲不破亦不遺瀝大小便利。六塵充足諸根無損。能見自身在天眾中。命既終已。色如紅蓮口出妙香。復有清風吹妙花香拂其尸上。於是彼識見四天界。父母歡遊耽醉情欲。時。彼天父以其右手摩天母背。即於母髀而得受胎。經七日已遂即誕生天飾具足。

        大仙。當知四天王天所居之地。縱廣八萬四千由旬。黃金白銀雌黃雄黃。間錯莊飾。百千天女充滿其中。百千花果如人形像。於彼園苑天摩尼光常所明照。樹林枝莖垂劫波衣及妙繒綵。其樹滑潤見者欣悅。於其龕室常懸樂具。簫笛之儔自然發聲。彼天童子摶食為力。香美秔稻色如紅蓮。味逾甘露。其所食器具於二種。一者。金器。二者。銀器。隨意所樂色香美味。皆於中現。復有天漿名為花酒。香冷殊特。設有嗅者亦自然醉。彼之天人各有寢殿。名曰初秋。遍垂花條。金銀雜寶娑蘭雞樹。數有百千合覆其上。復有種種坐臥敷具。六萬天女顏容殊妙被服光鮮。其聲寥亮韻合天樂。為諸欲神之所造化。歌舞倡妓言笑往來。能令見者增其染愛。其宮殿前樹以剎柱。金銀間錯繒綵莊嚴。懸諸寶幡隨風搖颺。

  有四天王。一曰。持國。二曰。增長。三曰。威目。四曰。多聞。此四天王於彼天界。吟嘯歌舞讌會嬉遊具足安樂。時。彼眾中諸天童子力藝殊勝具天妙身。垂臂往來猶如醉象。身香郁烈遍一由旬。其所壽命天五百年。無中夭者。園苑林樹榮色光潔。迦潭婆花而以莊嚴。咸悉芬馥無諸臭穢。四面階道雜寶所成。百千天女常為歌伎。諸寶器中出妙音聲。

        善男子。彼等天人壽欲盡時。有三種相。一者。身光隱沒。二者。花無香氣。三者。不聞天女奏諸伎樂。常所歡遊園林宮苑鳥聲和雅。是憙好處皆不愛樂。花鬘萎悴天女悲號。衣生垢穢。瞻視昔來欣翫之具。復增悶絕。身上汗流眼變枯燥。如取水魚置夏日中。熱惱所逼宛轉于地。時。諸女等見彼天男愁苦如此。皆來圍繞同聲號哭。唱言。苦哉苦哉。我所愛者奈何如是。所好憙事翻為愁苦。今之云何。捨我等輩及遊讌處。

        時。天女等以偈歎曰。


     種種妙莊嚴  仁者所遊讌  最上福德城  四面具樓閣 

     天女恒充滿  園林鎮榮茂  云何捨歡愛  苦哉此無常

 

  爾時。諸天女等說此偈已。相視哽咽。各以右手取諸雜花遙散其上。復作是言。仁者。汝具福故當生人間。彼是福地。應以信心植諸善種。爾時。彼天見諸女等皆已背捨。重增熱惱身心熾然。如以蘇滴置炎鐵上。欻自銷滅餘微灰燼。復為業風之所吹散。如隣虛塵為千億分更不可見。於是。彼識從天降下見受生處。父母和合心懷喜悅。便入胎藏。纔處胎時。母即相現飲食增多不噉血肉。樂著緋衣愛聚會處。於諸親屬倍加眷念。雖懷其子曾無痛惱。口無流涎身不沈重。亦既生已人相端嚴。其眼紺色如天青寶眾所樂見。聞於上界四天王事。自然欣悅常樂捨施。愛妙香衣性好數食。常憙歌舞園林女色。靡不留戀。

  復次。大仙。若有眾生以淨信心。遠離殺害及於偷盜。持諸飲食上妙資具衣服財寶而行捨施。勤誠散花禮拜佛塔。壽命盡時。身無疾苦垢膩臭穢。念所習業曾不忘失。面如金色。鼻不陷曲。心不驚惱。喉不閉塞。亦不喘息。不為風刀之所解截。聲不破。寢膳安寧。

        大仙。當知如斯之人。毒不能害飲食消化。折傷夭枉皆所遠離。其人命終以天識故。見三十三天百千樓閣。金摩竭魚莊飾門柱。蛇勝栴檀香水塗灑。其地柔潔白逾霜雪淨如頸珠。黃檀香樹天寶燈燭雜錯行列。天諸男女遊戲園林耽染狂醉。既覩斯已遂生歡樂。猶如貫珠為人將取。入天母手以為胎藏。時。母手掌因即生花持示天父。共相慶悅。復以兩手摩捼其華子即誕孕。時。彼天母告天父曰。我於今日誕一童子。增長勝種便會親族以為歡賀。生滿七日天相具足。憶念前生。從某處滅今來生此。某是我父某是我母。曾修某善。作是念時。聳然歡欣。便於諸欲而生癡愛。於天界中宮苑園林。自然了見貪憙愛著。爾時。童子垂臂傭長猶如象鼻。其胸峻實如師子臆。腰腹圓細無有垂皺。背脊端平無高下骨。兩髀圓相如芭蕉莖。肌肉光潔無諸黧皯。無有耏毛及雜臭穢。上妙香氣從身流出。花鬘瓔珞天衣輕密。不假外求自然被體。

        時。宮殿中所有天女。無天男者。見此童子共來圍遶。咸作是言。善來。仁者。此之宮殿皆是汝有。我等諸女先無依怙。願相侍從。其中或云此輩盛年。乳如金瓶面猶紅蓮。此園苑中。如是天樹拘毘羅林垂覆榮好。六萬天女前後周遍。善哉。仁者。可與我等永以娛樂。如雲中電不常而有。或有宮殿。簫鼓琵琶諸雜天樂自然發聲。上妙敷具及師子座。嚴飾珠瓔垂以繒綵。而諸繒綵非是繭蠶之所作者。

        時。彼童子覩斯珍飾。如灌頂王昇座而坐。既昇座已。諸所珍玩咸出聲言。此善業人。從閻浮洲修天福故而來生此。諸人應當來此承事歌舞娛樂。令此福人歡喜無厭。出此聲已。園林宮殿六萬綵女。捧持天花被服光耀。身所發香如蒲萄酒蜜酒花酒。聞其香者令人昏醉。同聲唱言。汝積天福願時充奉。於是童子與群天女遊歡喜林及雜花林。黃毯石林極光嚴林。日宮園苑泉聲園苑。音樂園苑叢花園苑。遊如是等上妙林苑。悅樂清涼無諸惡風。花香芬馥。青摩尼寶以為燈明。諸蜂鳥王出微妙音。其鳥毛羽猶如雜寶。天吠琉璃以為其嘴。飛翔群嬉遍滿林樹。

  復次。大仙。彼界有池隨月增減具八功德。悅意無垢清冷澄澈。百葉香花開敷其內。岸樹行列雜花充遍。而彼池中眾多天女遊戲娛樂。諸寶器等隨意而現。色香妙食名天甘露。如拘摩花白逾珂雪。甘香具足亦易消化。無諸苦澁雜惡等味。

  復次。大仙。有諸天人報不純者。雖同器食。或感赤色或感蒼色。乃至黃黑諸雜等色。天容無別唯食有異。大仙。當知彼諸眾生先雖捨施。後復悔恨。由斯報故獲果如是。復有園苑名曰合棔。枝條花葉雜糅莊飾。百千叢林清淨柔軟。猶如水精花果常茂。其林樹間諸寂靜身離欲牟尼是所棲集。天之男女常所入者。皆不為於貪愛欲樂。

  大仙。當知我之弟子最上聲聞驕梵鉢提。是婆羅門清淨族子。住於禪定慈悲之心。以彼等持開敷慈眼入三摩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彼入定時。有隨意風應念而至。假使劫火燒於大地成一炎焰。於彼禪身無能損害如芥子分。而彼支體如彌樓山常所鎮壓。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有大力勢鼓氣猛烈。彌樓山王為之搖動。鼓作呼噏。四大海水變為醎味。驕梵鉢提入定之時。彼二龍王。盡其威力無能嬈亂。我此弟子在合棔林。而諸天女雖耽欲愛。覩斯尊者發清淨心。以曼陀花及諸蓮花而散其上。合掌恭敬。三十三天諸童子等亦來圍遶。持天甘露資給供養。而此尊者常為諸天於合棔林說修多羅。及未曾有無問自說本事本生。因緣方廣諷誦論議。重頌授記譬喻等經。時。諸天人聞斯法要。莫不慇懃恭敬尊重。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有聚會堂。其堂有柱八萬四千。皆以金銀跋闍羅寶馬瑙美玉并栴檀心結搆所成。懸鈴垂鐸出微妙聲。列諸天衣建諸幡幢。簫笛琵琶箜篌琴瑟。鞞鐃螺鼓妙聲振發。天之男女互相愛敬。和顏慈悅恒所聚會。於彼堂中以摩尼寶而嚴飾之。綠潤琉璃淨滑如鏡。塗香末香雜花周遍。亦無飃風及諸炎熱。毒蛇蚊虻皆所遠離。其所居者。無有惛睡懈怠之想。微風清和遍入林觀。其諸樓閣幰網垂覆。懸妙寶瓔散諸花香。百千天女雖則愛染。而無嫉妬及於鬪諍。面貌端正猶如滿月。花鬘寶珠嚴飾身首。妙歌清淨往來不輟。

  復次。大仙。彼天會堂周迴方整。長廊寬廣高樹周密。猶如陰雲。其堂四面復有園苑皆百由旬。間錯種種金蓮雜花。出妙歌聲聞者欣悅。拘迦那陀樹波梨野多樹。拘毘陀羅樹以為叢林。大仙。善法會堂資玩之具。皆是金銀諸寶玉等。積聚琉璃以為臺榭。珍奇寶物充滿庫藏。宮殿百千莊飾園苑。隣接遠近常聞安樂。無諸疾苦及餘禍患。彼之天人於諸園林遊戲既已。還集此堂受於娛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復有別殿名曰善見。皎如白日。淨猶明鏡。四面周匝皆以花[糸+朶]懸布莊嚴。有千天女藻綴雜花輝耀珠鐸。金翠網旒以為冠飾。象馬車乘踐踏往來。飛颺金塵處處黃色。而於彼殿有六萬柱。櫨栱重疊遞相輝映。間錯奇珍繪以丹彩。栴檀沈水及蘇合香。氛氳郁烈用塗其地。釋提桓因持金剛杵。與百千女前後圍遶。來昇寶殿娛翫歡樂。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中有天王名因陀羅。其力勇健敵九千象。垂臂纖好如天象鼻。體如淨金。筋肉堅密骨脈不露。臆如師子。肚不凸垂其腰束細。金線貫瓔以為頭飾。珠璫晃耀天服修委。天之聲明久已通達。撰造書論飲食甘露。往來常乘伊跋羅象。

  復次。大仙。彼之天帝然其色身非諸骨肉。純花所成。喉聲清美身香殊特。假令狂象聞其香氣皆自調善。形貌端嚴猶如佛身。其所輝艷映諸金聚。奪其精光皆令黑闇。

廣博仙言。如來今者。讚美天帝甚為希有。

  爾時。世尊告廣博曰。彼天帝者。是無常身下劣之身。如脆草器如假剪花。亦如畫師圖飾彩繪。亦如工人刻木形像。又如結花不久散滅。何足稱歎。

        復次。大仙。我之弟子有神通者名阿那律。但以父母所生之身。節節支體。一分之力猶過帝釋。時。阿那律在於座中。聞於如來說如是言。便作是念。今者世尊覺悟於我。即入三昧。身光赫奕如天新金。戴殊勝冠珠光輝映。其面潤澤過於醍醐。其眼紺青如吠琉璃。摩尼馬瑙及日光珠以為臂飾。身光香熏普遍輝耀。

  時。廣博仙既覩斯相心大驚愕。即從坐起。合掌瞻仰。生希有心。高聲唱言。奇哉善哉。我得人身為不唐捐。今遇世尊發揮聚會。昔所未覩今乃得見。

        爾時。世尊告廣博言。彼帝釋身與阿那律。誰為勝劣。廣博仙言。彼帝釋身比阿那律。假使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分亦不及一。佛言。大仙。於如是身不足希有。獲福德者。隨其所願身相成就。

  爾時。眾會生歡喜心。咸白佛言。唯願世尊更為我等說於天趣。佛言。三十三天彼之天帝。最大夫人名曰舍支。住歡喜園。天之婇女百千圍遶。容色姝妙猶花開敷。頰如紅蓮面如金色。著諸鮮明細軟衣服。嬉遊園苑。天妙寶花以為首飾。珠瓔環珮動出妙聲。額廣平正垂金旒鎖。其眼纖長如花將開。堅誠傾注在於天帝。曾無瞋恚鬪諍顰妬。亦復離諸懷胎之患。大仙。當知彼之夫人耽愛垢重。倍餘天女志意驕倨。猶於彌樓及漫陀山幽邃難仰。不肥不瘦不長不短。體質香潔無諸穢惡。風送妙花結而成蓋。而此夫人常能發揮如來種性。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無雜患累。而恒遊戲樓閣宮殿。其所壽命天一千歲。壽將終時有五惡相。一者。清冷池沼淨如頗胝。有所觸者令人欣悅。微風輕搖雜花暉映。如此池中將欲洗沐變成脂膩。時。彼天人見此相已。心生怖懼。從水跳出奔走林中。時。諸天女見彼惶遽。亦疾隨從止一樹下心生憂惱。喉中哽噎。同聲告言。仁者。如何速捨我等孤居若此。時。彼天男聲漸哀切作如是言。我從昔來未曾有此垢膩現身。作是言已。其兩腋下忽然流汗。彼諸天女見此衰相。皆即遠離。於是彼天見諸女去。憂惱喘息內增熱毒。頭上花鬘颯便萎悴。所著天衣忽復垢膩。天之床敷雜玩等物。皆不愛樂。

  彼諸天女覩如是相。知必定死惡聞穢氣。但遙相視發聲戀泣哽噎酸楚。歎言。苦哉。此細軟身。昔與我等遊行讌樂於天池中。猶如鴛鴦。於善法堂猶如鵝王。歡喜園中如迦蘭鳥。遊漫陀河同於香象。在波耶園及拘羅園。猶如蜂王。處雜樹林如天花冠。今者云何為五衰相之所加害。捨離我等將何處去。

        時。彼天人聞是悲歎復增恚惱。生大怖畏。便為熱病之所纏攝。舉身枯悴眼目慞惶。猶如商人失其徒侶。猶如涉海舟船破壞。亦如有人失如意珠。又如危峯朽壞之樹。為彼猛風搖動吹擊。復如龍子為金翅鳥之所銜喙。迴惶戰懼。合掌告彼諸綵女言。汝等進來。願能以手摩觸於我令少蘇息。雖作是語。而諸女等但遙悲泣無有進者。各執樹枝遙擲心上。作如是言。汝天福盡。當速生彼閻浮提中。

  於是。彼天聞是言已。知被棄捨。發聲怨唱。奇哉奈何。我於此中種種資具園苑宮殿。與諸女等眷屬纏縛。今時命終將行死路。乃何遙立但謂我言。當於閻浮而受生耶。

        爾時。彼天作是語已。復覩常時所遊之處。念念思惟恌舉哀歎。發大聲言。嗚呼善法堂。嗚呼歡喜園。嗚呼雜樹園。嗚呼黃毯石園。嗚呼波露沙園。嗚呼波梨耶園。嗚呼光勝園等。嗚呼縵陀大河及諸宮殿堂室樓閣。我於今時制不由己。奄相捨離從此墜落。憂歎未終。復見諸女驚惶去來以手拭淚。歔欷諮嗟容顏怖懼。復傷怨言。嗚呼愛者。嗚呼親者。如何見我將行死路。曾不與語。我今臨茲生死長路。不垂執別。我與汝曹不復見矣。嗚呼我今福業盡故。見此住居謂如黑闇颯然空曠。嗚呼天樂為不奏耶。如何我今寂無所聞。嗚呼天中最為悅樂。一切諸天及乾闥婆所侍衛處。妙色堅固持金剛者。嗚呼我今豈復得見。千眼之相在眾中耶。嗚呼波利耶花。拘毘羅花。在我頭上何故萎悴。時。諸天眾覩斯天人悲惱如是。悉皆憂歎。

  爾時。妙耳璫者釋提桓因與諸天眾百千圍遶。并舍支夫人諸餘婇女及乾闥婆等。奏美音樂隨從遊行。見於彼天。為五衰相之所逼害。將趣死路。皆生哀憐同聲歎言。嗚呼奇哉。彼之無常無少悲愍。暴惡毒害。釋提桓因以梵音聲告彼天言。止止。天子。我等皆當同歸斯路。勿生戀著墮於惡趣。時。諸天眾亦同告言。仁者。應當具作諸善往生人間。一切眾生修福業地。

        於是。彼天聞如是言。便自思惟。我於今時決定墜落。合掌向彼諸來天言。汝等諸人住天中者與我歡喜。而我於今墜落時至。作是言已。長歎瞻視。復現二相。一者。眼如赤蓮花。二者。身莊嚴具忽皆隱沒。其餘諸天見此之相。各持天花而散其上及奏天樂。時。臨死者見餘天眾。皷樂幡花以為贈送。并相勸往。即便樂生閻浮提中。涕淚哀感自此而絕。


        (自此已後是《毘耶娑問經》下文)。

        命盡死已。伽阿那風吹彼死天。彼風善香吹之令散。如是散已即時遠離三十三天。不知所在無有處所不能生他。若想若知彼既退已。生於人間在胎藏中。母則相現喜笑歌舞。心喜染欲心常歡喜。喜樂華果樹林之處。樂著種種雜色衣服常喜飲食。雖住藏內母脇不苦。不樂邪欲心喜善香華鬘莊嚴。臥則善夢非顛倒見。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此時。住母藏中有如是相。大仙。當知其母爾時一切藏過。皆悉遠離後則出生。大仙。當知彼時童子既出生已。身分平正掌文成就可喜柔軟。腰細齒密身體柔軟。其心愛樂勝功德欲。性愛欲事心愛細衣。樂林戲處身有勝香。大富豐財金寶具足。大姓種族常行施戒。欲心多者則生貧家。心喜布施不黑不白手足齊平。一切見者皆悉愛敬。性愛論議其心柔軟少於瞋心。樂行他妻於自妻妾不生愛樂。於諸親舊兄弟眷屬心不愛戀。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

  世尊說已。毘耶娑仙一切仙眾。心生歡喜。歎言善哉。

*   *   *   *   *   *   *

         (比因披讀覩斯文闕三藏泥洹詢疑無所遂撿舊藏經內獲得毘耶娑經與此梵本是同先後譯異兩文對勘二理無殊故以舊文續斯新闕後尋覽者幸無惑焉開元戊辰歲西京崇福寺沙門智昇述記) 。

        「毘耶娑仙」。即新經中廣博仙也唐梵二音方言異耳。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大唐菩提流志譯〈廣博仙人會〉与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毘耶娑問經》為同經異譯。

*《大寶積經》Mahā ratnakūṭa sūtra,又稱《寶積經》,唐朝菩提流志等眾譯師譯。收入《大正藏》第十一冊,《高麗藏》第六冊,《碛砂藏》第五-六冊,《龍藏》第十六-十九冊,《卍正藏》第八-九冊。

「寶積」即為「積集法寶」之意。全經計收四十九會共一百二十卷。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或為另一部經的同經異譯本。

《大寶積經》是一系列大乘佛教諸經典編纂的合集,其集成時間不一。是大乘經典的五大部(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之一。

但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诃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此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異譯本極多。

龍樹《大智度論》和世親或安慧的《大寶積經論》對《大寶積經》中的〈普明菩薩會〉等有專門解說。印度大乘空有二宗都很重視本經對菩薩行的解說。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當年玄奘法師從天竺請回《大寶積經》之梵文本,歸中土後並於貞觀十九年(645)首譯此經的《菩薩藏經》二十卷。後因玄奘專心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不久就圓寂(664),《大寶積經》就沒有再譯下去。

西藏的《寶積經》譯本經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西藏譯本原缺少其中若干會,後由漢譯本補充,亦成四十九會,收錄於《高麗藏》。

據漢傳《寶積經》〈序〉載,神龍二年起(706)菩提流志奉旨續譯。並將自魏晉南北朝隋唐諸譯經家以不同經名陸續譯出的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稱為「舊譯」),加上菩提流志(初譯及重譯)譯出的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編成一二○卷《大寶積經》。

世傳的《寶積經》,在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与卷99〈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之間,缺了三十一會。由菩提流志補譯〈恆河上優婆夷會〉為三十一會,付於卷98〈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之下。

在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与卷102〈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一〉之間,缺了三十五會。由菩提流志補譯〈善德天子會〉為三十五會,付於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之下。

在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与卷112〈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之間,缺了四十一會与四十二會。由菩提流志補譯〈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為第四十一會,及〈彌勒菩薩所問會〉為四十二會。付於卷卷111〈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之下。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一〉漢譯原經附於卷106〈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之下。〈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二〉始歸入卷第107。

《大寶積經》被稱為大乘經典五大部之一,可見在中國佛教界地位之崇高。

*   *   *

卷1-3〈三律儀會〉      

卷4-7〈無邊莊嚴會〉      

卷8-14〈密迹金剛力士會〉 

卷15-16〈淨居天子會〉

卷17-18〈無量壽如來會〉

卷19-20〈不動如來會〉

卷21至25〈被甲莊嚴會〉

卷26-27〈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卷28〈大乘十法會〉

卷29〈文殊師利普門會〉

卷30至34〈出現光明會〉

卷35至39〈菩薩藏會〉

卷40至44〈菩薩藏會〉

卷45至49〈菩薩藏會〉

卷50至54〈菩薩藏會〉

卷55〈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卷56至57〈佛說入胎藏會〉

卷58至60〈文殊師利授記會〉

卷61至76〈菩薩見實會〉

卷77至79〈富樓那會〉

卷80-81〈護國菩薩會〉

卷82〈郁伽長者會〉

卷83至84〈無盡伏藏會〉

卷85〈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卷86-87〈大神變會〉

卷88-89〈摩訶迦葉會〉

卷90〈優波離會〉

卷91-92〈發勝志樂會〉

卷93-94〈善臂菩薩會〉

卷95〈善順菩薩會〉

卷96〈勤授長者會〉

卷97〈優陀延王會〉

卷98〈妙慧童女會〉-〈恆河上優婆夷會〉

卷99〈無畏德菩薩會〉

卷100〈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卷101〈功德寶花敷菩薩會〉-〈善德天子會〉

卷102至105〈善住意天子會〉

卷106〈阿闍世王子會〉-

卷107-108〈大乘方便會〉

卷109-110〈賢護長者會〉

卷111〈淨信童女會〉-〈彌勒菩薩問八法會〉-〈彌勒菩薩所問會〉

卷112〈普明菩薩會〉

卷113-114〈寶梁聚會〉

卷115〈無盡慧菩薩會〉

卷116〈文殊師利說般若會〉

卷117-118〈寶髻菩薩會〉

卷119〈勝鬘夫人會〉

卷120〈廣博仙人會〉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