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三卷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時。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號離垢光。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亦以普明三昧。彌勒菩薩導眾大士普顯三昧。於是。賢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發心往詣文殊師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頃。見佛神室則前進矣。覩十万蓮華不可稱計圍繞佛屋。又復遙聞大音樂聲若干種響。其大蓮華自然衍光遍照祇樹。悉周舍衛靡不見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時。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師利。不自覺耳處于其室住文殊師利前。覩加趺坐淡然而定。時。舍利弗即為彈指永不寤矣。聲發洪音亦不興也。又一心觀文殊師利現大變化感動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師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將以神足起踊於空。亦復礙矣。盡現神力不得遊騰。又見己身與文殊師利及其室宇自然東行。時。舍利弗立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視之無厭。
        爾時。東方度是佛土恒沙等剎。其世界名不退轉音。佛號最選光明蓮華開剖。賢者舍利弗從文殊師利見彼聖尊。一切毛孔悉出蓮華。又其蓮華各周四十萬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諸蓮華有十萬數妙寶為莖。及以金剛紫磨黃金師子之座。一切菩薩皆坐其上。於無上正真之道不退轉。以得總持五通自樂成就法忍。三十二相莊嚴其身。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齊生蓮華清淨無瑕。其色百千不可稱數。青琉璃莖姝妙交絡。上好栴檀珍寶為座。殊異珠鈴垂布四面。彼座獨空。文殊師利即處於上。與其蓮華師子之座。踊變上至三十三天。尋還詣佛稽首作禮。繞佛三匝還坐蓮華。彼世尊前叉手自歸。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問文殊師利。仁者。何來枉至此土。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世尊。從忍界來。爾時。彼佛侍者號柔音軟響菩薩大士。志于無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轉。則蓮華上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問彼佛曰。其斯忍土離是幾何。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恒沙等剎有忍世界。是文殊師利從彼土來。柔音軟響菩薩又問佛言。其忍世界佛號云何。今現在乎。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講法。又問佛言。其佛大聖云何現法。佛言。開三道教。侍者又問。何謂為三。聲聞緣覺及弘佛道。釋迦文佛說法如此是三道教。侍者又問。諸佛世尊說經開化不普等乎。佛言。悉等柔音軟響。又問佛言。何謂為等。世尊告曰。講不退轉。此謂平等。又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講法所化勤勞之難。乃如是乎。佛言。實然。有勤危患。侍者復問。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佛言。且止。無得說此。宜當捨之。自改悔過。又問。何故改往修來而忍世界講法甚難。以故吾等不願彼土。世尊答曰。諸賢莫念重說此辭。當自改過。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于聲聞緣覺之道。是菩薩大士甚難於彼。何況誨之。使為沙門捐俗近道。以法將護。勸助導示善法之義。或復昌顯立之大道。此為菩薩大士難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難。又問何患。世尊答曰。柔音軟響。使賢者身壽。於那術億百千劫聞受無數諸佛國土本命極長。不可窮究。共計忍界懷婬怒癡無量惡法而不可盡。今吾口說彼人罪福因緣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別。其忍世界瑕穢之垢。未央可竟。
        爾時。柔音軟響菩薩大士三反揚聲而歎頌曰。妙哉。能仁如來。最慈師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無所罣礙。念世尊明肅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願。而為眾生乃忍勞謙講說道義。除婬怒癡無量蹇法。教發聲聞緣覺之心。開化以漸使逮佛聖。顯道深慧用一切故。遊眾德本志無榮冀。諸菩薩等取七寶華。其色光耀。無數百千清淨無埃。又無量葉生金剛莖。其華之藕上猶交露。微妙栴檀眾寶合成。瓔珞分布而為莊嚴。心達眼明宿之本德。所發興化現雅聖行。猶如幻化。欣悅盛意踊在虛空。手執此華遙向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顧彼忍界一心散華。如雨寶蓋繒綵幢幡。秉志供養能仁如來。已散眾香。而燒栴檀雜香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應時讚曰。南無能仁佛等正覺。及彼忍界菩薩大士。無極德鎧志於精進。意無慢恣德備巍巍。其心究竟極尊聖妙奉於正法。以法為力慈愍眾生。而奮大光等習一乘。異口同音俱共歎曰。願欲奉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及諸菩薩。佛之教訓令不斷絕。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聞諸菩薩歌頌之聲。察其心源為諸菩薩大士衍以佛法。分別要義令心悅豫。告菩薩言。諸族姓子。汝等寧覩能仁無著正覺及忍世界諸菩薩。學人民之處。修彼佛教順化眾生。欲度危厄。志懷慈愍。於深妙法未嘗恐懼。不以為難。未嘗謗訕殖眾德本。心無所著不望想報。奉於六度無極之行。菩薩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來宿之本願。遵奉正法以道為力覺諸佛行。菩薩答曰。唯然。世尊。承佛聖旨。普悉見矣。又去來現在諸佛之慈恩也。永無疑網。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告柔音軟響菩薩。汝等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忍界。奉修訓誨使心然。
        柔音軟響菩薩白文殊師利。吾等欲詣能仁如來觀忍世界。承仁聖慧令願得果。文殊答曰。快哉。行矣眾族姓子。諸佛世尊難見難遇。所以者何。億世時有。當共僉然供養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眾生化入大道令逮覺慧。當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供順修禮諸佛世尊諮問經典。令十方人獲致上慶。菩薩答曰。令吾等身與尊者俱。奉見諸佛歸命啟受。習學聖智慈化群黎。
  於是。文殊師利稽首禮彼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繞其三匝。與諸菩薩恭肅敬意。及舍利弗聞佛說法。受其教令視佛無厭。觀身五事若如幻。各以華香栴檀雜香擣香繒綵幢幡以供養佛。蒙佛本德心堅意固。遵奉三寶。欲度眾生奉侍佛焉。
        說此適竟。如伸臂頃忽然不現。則至東方恒沙等剎佛世尊前。皆聽諸佛等衍是經。講不退轉方等無垢清淨之明。彼諸佛土悉無女人。亦無聲聞緣覺佛教。一切佛土德義悉等鮮潔之命。猶如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佛土等無差特。菩薩道場充滿佛國。彼諸世尊蓮花皆同出其臍中。文殊師利普如座上感動變化。威儀如一供養諸佛。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
        時。於十方各如恒沙諸佛之土。文殊師利悉現其前無不周遍。彼諸如來盡悉講是不退轉輪方等無瑕。一切侍者恭敬肅肅。志存大道。在蓮華上長跪叉手。自問其佛。能仁如來何故興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詣能仁如來諮啟法化。從文殊師利求恩見濟。十方亦告諸菩薩曰。汝等侍衛文殊師利。俱至能仁如來佛土。
        於是。忍界閻浮提處夜尚未明。賢者阿難時見光明從軒窓入。即從臥起欲出精舍。覩其祇洹光耀如晝。仰觀虛空亦不見月。察其祇樹但覩其水。青青如璧柔軟且清。了不復見樹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當講大深法。以故先現此之瑞應。於時。阿難舉足入水。水不著足無所濕溺。欣然大悅。往詣神室欲見世尊。見千萬蓮華繞佛神室。又聞洪音作若干伎。蓮華出光照於祇洹及舍衛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達。志懷欣豫。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作禮自歸於佛。明星出時夜以向曉。諸大蓮華繞佛室者。大蓮華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難心念。今吾宜往為佛施座。此則說法本之瑞應。適布座竟。
        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方佛土各十恒沙亦復如是。大意咸達莫不驚欣。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普遍佛國。自然生樹。枝葉華實亦以茂盛。諸比丘眾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見祇樹園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住精舍戶惟見大光。各心念言。今日當說大微妙法。以故先現此之變應。
        彼時。世尊能仁大聖從三昧興出其神室。就師子座佛身適坐。應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身奮大光色色各異。不可稱計。於彼黎民莫不覩焉。於是。文殊師利周於十方。與眾菩薩遊諸佛土普供養遍。是大菩薩導眾大士。神足示現不可思議救利萌類。持順佛法教化度脫。隨眾所樂而以開導。為十方人各說法竟。
        文殊師利見能仁如來坐師子床。諸菩薩俱於祇樹園從地踊出。與無央數億億百千那術兆姟一切菩薩。繞佛世尊無量之匝。各化蓮華不可稱計。有十萬葉其色各異以供養佛。是諸蓮華布佛境界無空缺處。又。此菩薩散栴檀香雜香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國土。皆興美香。布施遵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無極菩薩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經義修行之香。是輩眾香盡衍大光。其明周遍十方佛前。勇猛意強承佛威化。供養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大精進勤修正道。其心堅固莫能踰者歸命如來。
        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一切眾生。莊嚴如意摩尼現眾寶樹八品行行。有名寶樹邊竪幡。交露珠帳紫磨黃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講堂樓閣。天窓軒牖刻鏤籠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蓮華。青紅黃白葉皆明珠無不周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悅眾生示現大道發菩薩意之所當行。故為一切垂哀變化。
        文殊師利承佛聖旨。順己道力。能仁如來本之所願。故以此變開化眾生。柔音軟響菩薩等俱多所勸助。不可思議無心不心。善心思唱導被大德鎧。順其精進身行高德。昔心所志莊嚴虛空。一切畢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遊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大士之等。使有床座。應時。自然十萬蓮華從佛身出光色無數不可稱限。百千顯耀而獨照明。以寶為莖。珍寶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雜香師子之座。是諸菩薩大士之眾。皆坐其上。處于虛空。
        時。能仁佛臍中有光號曰金剛。又名救濟眾生之類。而放此明。億百千蓮華光曜各異。無能計量蓮華光明。清淨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帳甚香鮮潔。顯照十方無所罣礙。此蓮華中自然化出億千蓮華。一切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類。訓誨眾生起度脫門。及言教聲空無思想。不願之法無有邪行。不起不滅三世等空。其目清淨自然軌迹。化出億千名寶蓮華。
        文殊師利安詳雅步。其心寂然。則坐其上。不著佛身佛體無想。心念世尊覺了一切。所志三昧號踰金剛。而學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法。則行越空無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見文殊師利及十方佛國菩薩大士坐訖悉定。修諸佛法供養過去無數大聖。文殊師利所見攝持心不怯弱。順佛道行處師子座。
        時。佛則告賢者阿難。汝去遍令舍衛祇樹園中內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樂三寶佛眾僧。殖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來集。今當說法。
        阿難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會不能自致。時。阿難問。何所妨礙。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軟且清。不見樹木。屋室悉沒。惟見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難具以啟佛。佛告阿難。此比丘等閉隔不解。都無有水橫造水想。如此比丘無水謂有。不但齊是心意不開。無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識反謂有矣。不持信謂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獲矣。道迹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復然矣。不成聲聞心念辦矣。不了緣覺心想致矣。汝復更往重告來會。阿難受勅。一一令語如世尊教。還白佛言。今四部眾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學菩薩大士。被無極鎧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佛犍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四部弟子人與非人。或在天上或處世間。皆以奉敬過去諸佛。志於大乘學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菩薩大士被巨德鎧。求利法義精進不廢。悉使來會聽深妙法。目連受教。承佛聖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頃。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甞法當共普聽。尋以神足還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里。諸天龍神住於虛空。五十萬里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諸天龍神填於虛空。悉共一心叉手禮          佛。皆觀如來威神之變。光耀暐曄靡不通達。眾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七寶蓮華從地踊出。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如大高車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瓔珞眾珍為幢。向於八方欲濟八難。一切眾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犍沓惒等人與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顏。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在蓮華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聖德。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眾諸天龍神咸皆渴仰。願佛讚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無央數千。懷篤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來光于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詣文殊師利。覩世尊室則欲進前。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出大光明照于祇樹舍衛國城及三千大千剎土。聞洪法音伎樂之聲。惟佛解說此何感應。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文殊師利俱共分別是之本瑞。阿難白佛。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牕入寤。從坐起出見祇洹。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不見樹木及與精舍。但見大光此何感應。佛言。今文殊師利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  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猛  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  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猛  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  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猛  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  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  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諮嗟  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  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猛  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  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  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  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  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  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  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  塗想亦復空 
     諸佛等正覺  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  一切法無住 
     平等覺無色  道迹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  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眾相  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  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  于今亦復然  為現道慧意  未甞見有塗 
     不可覩法界  但以音聲耳  分別經本無  此法乃為道 
     布施度無極  淨戒亦復然  忍辱度無極  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  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  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  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  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  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  隨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  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  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  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  諸法無緣會 
     所謂眾合會  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  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  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  菩薩之所覩 
     其空無有想  平等禪不願  三脫之門音  以故說泥洹 
     不著於往古  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  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  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  不廢致果想 
     以專於一乘  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  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  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  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  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  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採  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  讚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  為決除眾網  興著生德果  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  修願亦如是  遊演三乘等  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  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  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  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  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  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  故分別令解 
     普柔是以問  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  猶欲採此法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持信品第二〉

  於是。世尊說此偈已。賢者阿難前問佛言。唯然。大聖。文殊師利今問如來不退轉輪乎。告曰。如是。乃當講說不退轉輪耶。佛言。阿難。諸佛世尊因不退轉為應說法。阿難又問。最勝何緣轉持篤信至於緣覺。如來惟顯菩薩法乎。答曰。如此。阿難當知。惟暢菩薩經典為上。所以者何。吾身故興五濁世用懈廢者志懷羸劣。諸佛當以善權方便隨時之宜講說經道。少有志樂微妙之訓多慕卑劣。是以如來善權方便而為現法。開演大乘乃應本要。是以觀心順所發意而救度之。志若得入調柔安隱。無所造立苦樂得除。誘無從生不起不滅無為之安。漸向大慧一切之智。於是世尊默而不語也。
  爾時。阿難問文殊師利。如來何故默而不言。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說。此諸羅漢無數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來何故說此殊異經教。吾今目覩此四輩人心鬲狐疑。曷因如來演處持信至于奉法緣覺有礙。欲令進達此無數億諸天龍神咸共猶豫。何因如來顯敘菩薩道迹。往來不還無著緣覺之道。無量菩薩億百千姟不了。世尊以菩薩道歎詠執信至于奉法四果緣覺。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飛鳥在空不能進退。日月不前翳無光耀黯黮晝昏。所以者何。此法微妙難解如此。是故。如來默然不言。
        彼時。十萬蓮華繞佛室者。一切同聲咸共勸助。唯然。世尊。講不退輪清淨方等經典之要。吾等常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聞此經慧。於斯佛土弘修是法。
        時。舍利弗復前求哀。惟願大聖演不退輪。吾今後夜與文殊師利俱遊。等至十方無數佛土。聞諸佛世尊說是妙法。於時。虛空中八十五億百千姟天自歸請求。欲令如來說不退輪。吾等此土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諮受此法。
        賢者阿難復白佛言。惟願加哀說不退輪。何因世尊諮嗟篤信奉法之義至于緣覺。此四輩人靜然無聲。欲聽世尊分別說之。今無央數百千之眾閉結不解。何故。世尊。光顯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當決大疑。惟願如來興隆大哀蠲除所滯。普共證明信此聖道。
        佛告阿難。如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不釋明證而說經道。阿難白佛。何謂明證。眾祐答曰。明證經籍及諸聽者然後說法。如來法力最明等覺。因其明證而為分別。阿難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了如來所因。光美菩薩持信奉法至于緣覺。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何因如來讚揚菩薩篤持信乎。於是菩薩開化無量不可計人。使立篤信得覩諸佛。已見大聖不著佛身。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慕。五陰如空。是謂菩薩執持篤信。又。阿難。菩薩信諸法空。如來所說等無有異。又。阿難。菩薩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了不見慧之所歸趣。如是等觀謂持篤信。又。菩薩不信五欲獲致道力是謂篤信。又。菩薩何緣調心分流法施。獨逮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心澹然篤于法施。心懷此念是謂持信。又。菩薩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勸助於道。不擇布恩無所矜悋。一切是福勸助於道。等造空觀不見菩薩。如是察正則謂為信。又。菩薩篤于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捨六情。不慕諸種志於聖軌。其不篤道開化立之。令順佛經勸使興樂。發大道意不得彼心。而無所著等於法界。何謂知等惟言聲矣。等諸四大諸種叵獲。有信所作萬物無常苦空非身。則致此力信聖戒義。而無放逸清淨之禁。定意正受寂滅無為。信一切界悉歸空盡。身等無異是則信根。如此等觀不捨眾生。覩一切人法界同等。則不復見法界所在。所以者何。一切群黎究歸法界。假使篤信諸法如此。是謂持信。又。菩薩皆信眾生。諸有欲貪亦不有受。猶空自然。不見眾生之所立居。省視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悉是泥洹。所以者何。眾生空故。審實本無。故見眾生悉為泥洹。令無數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薩則謂持信。
        於是佛頌曰。

     開化無數人  令見無量佛  於彼無所著  是則謂持信 
     信解一切法  分別皆為空  篤樂如此教  是則謂持信 
     志慕於道慧  心常思於彼  吾已當因緣  逮心所志明 
     於五樂之欲  未甞信樂之  以得此信力  是則謂持信 
     信於奉禁戒  吾何因逮成  興行於法施  猶如佛大聖 
     彼勇猛之士  心信行布施  志無所想報  是則謂持信 
     敢有乞求者  一切等心施  既興無施想  是則謂持信 
     好樂於惠與  一切無貪垢  皆已向聖道  是則謂持信 
     蠲除於六情  覩了無所求  以獲得法力  是則謂持信 
     恭肅向於佛  究竟心鮮潔  常篤於道法  是則謂持信 
     遠捨於六病  其心無所求  五陰以永除  是則謂持信 
     若人不如道  勸化令欣樂  不疑於佛法  是則謂持信 
     若見歡喜者  勸導其道意  自察心不得  是則謂持信 
     慧平等六衰  法界不差特  於土無所獲  土界言聲耳 
     心常思終始  若空無吾我  於慧有大力  是則謂持信 
     好修聖禁戒  清淨無放逸  戒定具足成  是則謂持信 
     好樂寂然界  眾生亦復然  彼為有至相  是則謂持信 
     不捨一切人  法界亦如是  計彼眾生種  經界無思議 
     如法界無異  是信乃為了  以故歎篤信  菩薩無所畏 
     眾生皆自然  計了無住處  普了明法空  彼處不可得 
     一切人無為  其群黎亦空  此為寂泥洹  故為一切顯 
     菩薩若勇猛  解眾生如此  以故得名號  稱揚於持信 
     行篤法如是  歎之為持信  阿難當持是  分別說亦然 
     阿難吾因此  遵行道無餘  是法成等覺  菩薩演光明
 
  如是。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之故歎立菩薩。則為持信。計視此義。善權方便而開導之。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奉法品第三〉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因讚揚菩薩奉持法乎。菩薩於此存於佛道而不退轉。執持覺軌了了分別不越法界。不可思議逮得經籍。所可總持常處不動。志順法句質一切疑。諸法自然無所猗著。所可總持不有依立。順於總持不專經本。志常樂聖欽敬道者。於一切法而無所受。以不受行乃為演說法。志性仁調進止安隱講寂然經。於此持法不猗不捨。一切自然則聖道相。以獲此義未嘗越失其身所行。體常堅住世非有處。何謂菩薩常覩察之。未嘗見此身安諦住。自順正法等于境界不去不來。作是解知。諸佛菩薩所可說法。逮得此籍清淨無垢。見一切法無合無散。覩諸經典忽然不現。所以不見諸法無為。以故不見。以不見法則無所持。知界虛空則演經籍。諸想自然不有調戲。無形清涼離心無心。心不可得。設不可得則為道心。而無去來講寂然行。不有言說無所慕求。於法如此無依因者。所以不猗不興法貌。常順經典是菩薩法。而無所著不生泥洹。彼說此義猶如顯致。不慕種姓以獲如此捨諸種姓。逮菩薩行無所得法。於諸往返不去不來。一切諸慧無去來今。執信如是不動不搖不退不捨。奉持諸法不急不緩。是謂持法得菩薩道。既得聖行則無所得。以成如是菩薩大士。名曰奉法。
        佛於是頌曰。

     一切諸佛法  未嘗有退轉  奉持經如此  是則為持法 
     講諸佛佛法  無想不自然  甚深不可得  是則為持法 
     未嘗毀諸界  法界無思議  以得致彼義  則謂為持法 
     奉法慇懃慤  諸佛之所行  其心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所執無進退  一切法自然  眾經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不立於寂滅  奉持履大迹  以隨順彼典  則謂為持法 
     道常為法身  慕求微妙說  棄捐於懈怠  是則為持法 
     聽經則採受  學思而翫習  性仁遊居安  是則為持法 
     常講澹然義  執經而不著  得致無想行  是則為持法 
     堅心立於道  明智行無住  於身常無身  彼解深如是 
     以致於空身  法界則平等  無往亦無來  分別身諸想 
     諸佛及菩薩  所可講說法  普逮此經典  是則為持法 
     一切法無為  彼界甚清淨  以奉此經者  是則為持法 
     廣察一切經  適見便不見  若不見諸法  彼則無所持 
     是諸界皆空  則為講法界  自然離眾想  無形不調戲 
     其心捨諸有  志亦不可得  設不能逮心  此念為最上 
     所志無有意  講法寂然義  無言無所著  是心乃為尊 
     以能奉此法  所興不有著  不猗於諸界  是則為持法 
     菩薩所奉法  如是應經籍  不依無所舉  示現無有造 
     如是行善訓  順彼諸種姓  以得是義者  故讚揚種姓 
     以殖於此姓  謂為菩薩義  能順此總持  是則為持法 
     了不見諸法  一切無所趣  其若咸馳至  亦不是彼法 
     當為亦無趣  其解一切法  分別了總持  不制不動搖 
     非捨無所追  彼則興造法  不舉無所下  總持樂於法 
     於諸法無法  講說不有著  不得於諸經  是則為持法 
     阿難吾以故  開演菩薩行  逮致微妙道  是則讚諸法 
     阿難吾以故  歌頌奉法者  用人想道玄  開導此等類 
     降此無數法  菩薩之所讚  善權永安隱  故歎於此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揚菩薩總持之法。此所現義亦善權方便。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八等品第四〉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故讚揚菩薩八等之義。於此。菩薩遠于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于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所以者何。法不可獲身所崇力。離世俗籍慕度世典。獲定法界不逮道法亦不離俗。釋有無義遵修平夷。捨斷著想去來現在。心念無殊不得道意。所以者何。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悉捨諸界致于佛土。不離諸道立無去來。道所往來輒弘大安。故曰菩薩塗不有住。所以者何。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甞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無能動搖一切道遵空。分別空慧刀不能害。用弘大慈愍。於眾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弘施非哀棄捐瞋恚。其行慈者則發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不得人處厥慈具足刀不能傷。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于法界。平均之界道無若干。不興識念無有瞋恚。離於調戲寂然無音。法界如此度諸所有。菩薩造行諸可專心。一切音聲所至到處。法莫有所奉不住終始。群黎所趣但音聲耳。所為了了講法化者。有無說想與其言也。以捨我想度諸音聲。越于等邪逮得是教。解一切法言音聲耳。亦不獲法。莫有度者是謂八等。未甞慕著一切音聲。
        佛於是頌曰。

     以住於八等  逮致八解門  於八無所著  是謂為八等 
     越八凡夫行  得住於正議  不覩中間慧  是謂為八等 
     超度俗夫行  得住于佛道  於是無所獲  是謂為八等 
     遠離眾邪見  遵修於正見  獲致平等道  是謂為八等 
     以除於貪己  而立正聖道  逮致得佛身  是謂為八等 
     棄捐眾生想  常志修佛行  平均吾我人  是謂為八等 
     得越眾生想  住於無所處  諸法盡逝過  是謂為八等 
     捐離於俗法  奉修聖正教  而致寂然義  是謂為八等 
     所去為俗法  佛道亦如是  於此法無得  是謂為八等 
     言有一本耳  無有二元際  蠲除如此念  是謂為八等 
     不處於中間  無志斷著行  道慧如平一  是謂為八等 
     不得過去心  當來亦如是  平夷於現在  是謂為八等 
     始無心所由  其發道意者  此心不可獲  何緣如致道 
     以入無所著  如聖無可獲  以故刀與毒  莫能危之者 
     脫離於五道  眾相之所由  具足於往返  是故謂無欺 
     道捨不周旋  所言音聲耳  棄除諸響著  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  從來亦如斯  去來惟音身  但勸於學者 
     安化故有言  其安亦復空  以應如此學  故能不自欺 
     菩薩所翫習  了學如此慧  一切無所斷  是謂不自欺 
     彼不自貪己  設有利刀刃  不能加害身  莫有動搖者 
     普慈於一切  樂道之大哀  捐除恚害心  利刀莫能加 
     設有欲害者  自計身空無  而致獲佛道  刀則何緣傷 
     逮得澹然句  棄除諸惡道  一切殃盡滅  刀刃不能害 
     成就於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逮佛道  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  無色為三界  等同斯三界  是故不自欺 
     等種成正覺  不見名別異  無陰豈所淨  清淨遠調戲 
     入斯平等跡  故曰為菩薩  若著音聲者  無離於五道 
     雖言至法界  講其無所去  以逮不住忍  謂之為八等 
     分別諸響應  講說寂然法  無念非有名  故謂為八等 
     除釋一切音  而得無聲界  不著一切響  是謂為八等 
     因聲解諸法  一切法自然  諸法無有名  不見有度者 
     阿難我是故  讚揚正八等  義響而趣斯  是亦無所獲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歎美菩薩演八等聲。斯議所趣權慧方便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道跡品第五〉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諮嗟菩薩為道跡乎。軌能通流至於佛心。菩薩住此諸所興造。永無所立不進不懈。度一切法逮于佛流。不著仁慧非猗於法。無所著行而弗有處。具足妙行得獲聖跡。精進菩薩其力堅強。心慈忍辱未甞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世遵最上不著聖行。亦無所住。存在斯道而求諸法。其所索者永無可獲未甞動搖。雖住於道計聖生死。佛慧平等棄離眾樂而等陰蓋。滅除一切貪身邪見。勤修觀佛察彼精進以覩聖軌。悉除諸想超度吾我。是謂道跡。
        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覩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莫而慕除釋三結。正住三界乃獲大安。護眾生想不猗不塗。捨一切著乃得佛道。致寂然跡不計身命。一切所有施而無惜。諸根常悅捐除恚色遵修聖行。雖以惠與無所放施救群生隘。既有所度不住無為越一切想。興無念法棄捐人想而逮斯慧。不懼眾會論于寂滅用淨佛道。超度諸難不畏生死。所以者何。逮澹然法而無瑕穢聖化妙安。知無往來鋤眾類想。但正道明志清淨行。
        時。佛而頌曰。

     講論彼道跡  佛聖無思議  計眾有住者  則為道所持 
     聖慧最上安  不猗眾想網  空寂不有住  於彼無所得 
     以獲斯道者  菩薩志堅強  惟趣是聖教  世尊無有上 
     志道不有貪  心常採大慧  以是為道跡  不猗無所著 
     所謂生死想  佛念亦如是  具足正平等  是謂解道跡 
     無有眾陰蓋  演析於道法  是故除一切  了斯為道跡 
     眾生皆猗身  興心觀佛道  其意志所察  常覩于聖路 
     身本時興結  凶危想有我  以故無塵埃  不著于佛道 
     初志懷狐疑  將無不得佛  以釋斯猶豫  正立于佛道 
     假使識於戒  及佛所演禁  蠲除諸戒想  無應不應禁 
     超度於三結  等住于三界  則獲致佛道  分別眾生想 
     習空明軌迹  而願求大慧  逮志聖寂然  不著于佛道 
     常捨心布施  棄捐瞋恚色  以故無有命  存道無放逸 
     一切不矜悁  救濟眾惱患  是故謂道跡  住處于上路 
     未甞興諸想  當習無所著  斯已而不懼  不遊無禁戒 
     若習諸經籍  善權捨諸求  覺了眾音響  處世無所畏 
     設至於眾會  則不有諸難  便唱澹然法  淨治于聖道 
     造時興人想  以解自然行  用無強著故  則捨眾畏難 
     若捨眾患害  便不畏終始  逮得淨然道  離垢安最上 
     等了惡道休  斯以無所懼  平等上聖軌  道恩則不離 
     斯即菩薩法  為現道跡事  用懈廢劣人  導利彼故說 
     以微妙善權  講論佛聖道  若入菩薩者  是已為唱導 
     導師所演法  常合善方便  本行亦若茲  志慕于佛道 
     我是故阿難  分別說道跡  朦冥如意塞  多想求如此 
     為說不能解  愚騃心冥冥  謗訕慧精進  聽諸志深要 
     阿難吾是故  歎美於道跡  設了菩薩無  是輩能解耳 
     無數百千籍  訓化於道跡  履軌之音聲  為現佛道明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光耀菩薩謂為道跡。當知是義善權方便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往來品第六〉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暢說菩薩為往來乎。於是菩薩入於佛道不可思慧。志求聖覺無量因緣。於諸憒閙無所興造。設致大道慧斷諸緣慕索佛明。求不亂禪越一切定釋諸塵埃。乃逮致法等佛典籍。了一切經惟求此義。如來所護道德之明。人未嘗動無所轉移。則為法界憂念眾生心閉意塞。遭眾苦患不了經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而志大明根力覺意脫門正受分別是義。吾身如何開化眾人令慕佛道。常以此明勸化道場。而求佛眼心無陰蓋。若入正觀導利世間。所志慧因諸聖之上。其不了慧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明不可獲。以是之聖不求眾生便當立之。於此諸慧了法無處。以故當來覩群萌界。求無上處慕於不念。非得彼界不來不往。成就眾生往亦不往。開化人民了黎民處。分別此義隨其開化覩是諸法。一切眾生皆存法界察以不見。等御法界則省一切經典平夷。觀于大道以佛聖慧不得人無了人道等求如是像。無持之慧離垢塵埃故慧無非處。其以無慧求大明軌不可望聖。是慧慧中之大明慧。不有諸求求亦無所慕。是謂聖明之智。菩薩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來此謂往來。
        於是頌曰。

     此智有往返  佛慧難思議  是故謂往來  志求於佛道 
     開化多因緣  乃成於佛路  是事順慧均  慕求不復還 
     不猗一切禪  勸化諸塵埃  欲救濟斯等  具足於往來 
     佛經平等法  分別人無相  曉了如本無  已故謂往返 
     所可獲法者  達了一切慧  吾亦當獲是  欲求所住處 
     未嘗動眾生  及計諸法界  故謂於往來  不近所歸處 
     憂念無數人  少智既遭患  欲立於斯慧  則求佛大道 
     根力及覺意  講詠三脫禪  分別斯義已  故求佛聖道 
     志慕於道場  過去佛所猗  故謂為往來  則立存大聖 
     慕樂慈愍眼  佛眼無思議  是故為往來  慕于佛大道 
     諸佛之聖求  世尊微妙義  自志斯深慧  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  一切法之歸  其慧不可得  及以求道者 
        濟之無數人  立之於上慧  以故為往來  來者有所求 
     懷來覩佛界  人界不思議  故以為往來  於彼救眾生 
     省察眾生界  求之不可得  故以為往來  慕心於法界 
     群黎無所趣  及一切人界  若曉了彼處  順所遊分別 
        覩一切諸法  見以則不現  常一心定意  求佛大聖道 
     如是微妙慧  無垢而清淨  而明所分別  其智不可獲 
     菩薩所欣樂  開化於眾生  則獲彼明智  何緣來至此 
     吾是故阿難  論講于往來  為少智之人  覩示所興念 
     吾是故阿難  論說於往來  人懷精進者  爾乃曉了此 
     有德者分別  解深妙之義  能獲於斯德  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頒宣菩薩為往來。當知是義亦是善權方便也。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不還品第七〉

  佛復告阿難。何故如來說美菩薩為不還乎。於是菩薩一切所存。處處造行超越諸有。而逮佛明蠲除諸行。降伏此已則不復還。所以者何。見一切法不有往還。超度凡夫捐捨俗慧。入佛明智獲無所住諸法平夷。所以者何。用致寂界非動凡夫。不立聖道塞諸惡路勉濟情欲。於食無食逮上明迹。拔去諸見則無所著。無有諸邪六十二見。已越生死觀於泥洹。踰之無為釋棄眾想。不隨經籍淨垢惡道。捐棄貢高不懷自大。出於無黠憂惱之先。破壞愛欲滅除眾冥。拔去貪樂捨置塵埃。憍慢自恣止息斯礙遠離世智。故思佛乘等獲聖慧。菩薩捐志捨愛欲界。則習本淨過去聖滅之志。厥慧無上諸佛所解欲以顯思。一切眾生極尊無極。為一切乘此則佛慧。菩薩獲斯諸想無想等。除一切狐疑之界。菩薩逮是則不復還。
        又問阿難。其有人不住於道。悉當立之以道。是者覺了眾生明爾則道。能覺如是則制人想。所以者何。知於空事人界難議平等道慧。所以者何。分別若此群黎之種則空。淨界人種亦空遠於眾想。一切諸人與空無特許。不有身不獲不住彼則亦空。虛空無空免一切想。無念致道蠲除眾生。虛空之想無棄不棄。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平淨。一切眾生而無所捐。等於所釋故無所得。已不有獲是以不來。此者乃計為之不還。有為無為於一切法覺了所會。越度諸患故謂不還。
        於是佛頌曰。

     彼則無所生  造行如所處  蠲除諸所住  是謂不復還 
     曉知於往還  不著一切法  所住不可得  是故不還此 
     其凡夫之行  及佛世雄教  不然無所量  故謂不復還 
     諸法無復來  亦不得諸住  以獲無去來  是謂不復還 
     其人未甞住  不至于三塗  逮致佛道明  則謂為不還 
     決除一切欲  於食而不著  得至於道場  則謂為不還 
     眾見之所行  分別六十二  不墮於彼際  則謂為不還 
     此法無終始  已捨離諸畏  斯慧如本無  是故不至此 
     所應無為寂  不著諸塵勞  逝除彼眾想  是故不詣此 
     已斷諸惡道  洗去眾垢著  學寂然無為  則謂不復還 
     降伏於弊魔  及官屬兵刃  永無有眾念  是故不詣此 
     挽拔癡憂慼  蠲除愛欲根  斷截盛貪婬  是故不詣此 
     降制諸塵垢  拔去於眾想  究竟至尊慧  故謂不復還 
     捐去眾愁慼  破壞於貢高  憶斷於五陰  故謂不復還 
     志乘得光明  佛乘無有上  不貪愛欲患  故謂不復還 
     已知佛藏處  諸藏中第一  過去佛所辯  是故不詣此 
     彼處於尊乘  佛聖無有上  截去諸狐疑  是故不詣此 
     受千無數人  勸立於佛道  以得立聖軌  是故不詣此 
     曉了空無界  等心於人界  遠離諸著想  是故不詣此 
     曉了一切界  法界亦如是  眾生不可得  是故不詣此 
     分別黎民界  虛空無思念  一切法如是  是故不詣此 
     其人而無心  退除於眾想  諸念不成道  則謂為不還 
     吾是故阿難  歎說於不還  諸事永不來  得住於佛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歎美菩薩為不還。亦當知此為善權方便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無著品第八〉

  佛復告阿難。何謂如來歎美菩薩為無著也。是菩薩沒一切行離於處土。不倚諸佛度脫眾生。不有所造塵勞之垢及與苦樂以滅色。欲救濟一切故謂為無著。弗得眾生不獲欲埃。非貪如故謂無著。釋去侵欺處無所住。一切法空。以了寂靜不習眾想。諸想以定則除眾思。不計有人壞滅所志。而智空法得無所著。佛道無思具足不怙。故謂無著。演說典籍破壞眾瑕。歎於往古等正覺教當來現在。而不放逸清淨離穢。唯論寂然。故謂無著。菩薩大士開化諸人。立于佛道求聖路者。於一切法而無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處。彼慈如此。故謂無著。化立眾生亦不得人。究竟大哀曉了不處。故謂無著。為眾生故加恩見道法無法想。斷除如此。故謂無著。讚揚覺力計有願數。獲於不住知拔除眾根。志化眾生。了清淨法使成道義。永不有倚。故謂不著。覩不依處制不貪身。於諸萬物非有所依。求及與眾會不毀萬物。講有為法如是無本。故謂無著。遊諸佛土去無所至。不起本末覩佛聖尊。覺道無寂。故謂無著。非有依處立如斯土。於無量剎平等諸國。不調戲界清淨不足。住福德之域空無諸剎。不退轉地無有女人。釋去塵勢睡眠之志。得佛聖國除陰蓋土。降魔官屬去諸怨敵。入寂然土感動變化。立於願剎土眾求國。菩薩具足之威耀住無所住。覩獲佛意淨印印多所安國。捨離一切瓔珞寶飾眾垢之瑕。究無為地一切最尊。成如是像微妙佛處。諸法皆空具足道行。故謂無著。蠲除眾樂諸根不可。於一切法不瞋不怒。寂平等乘則為佛慧。身口心同習無上寂。慕求聖道不著軌迹不想思人。悲念眾生無心不心。勸化無數億百千人。使立大道開示萌類。使念佛法等諸人物。導利無數眾庶黎民。令發聖意而無等倫。一切諸法均空特異。本空慧同立之不想。能等如是知無所倚已了。若此應其眾生而為說法。不慕諸利無倚經籍。具足離根講法如是。永不有言多所化濟。不見度人救於眾生。著斷諸事免諸貪身超越貢高。覩一切法不起不滅。開化群黎萬物之想。令不壞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識。凡夫不動則應解脫。而立佛法著道迹者。化之不倚則成除勗。導利所依令無佛想。則為勉濟勸發菩薩。弘不念心救道因緣。諸憒亂意離癡狂詐。具足三昧成就定意。不懷眾想。拔於邪智令覩正慧。化發聲聞慕反迹者。制倚父母妻子舍宅兄弟姊妹令除恩愛。度著國土財色萬物。貪求之想塵勞顛倒開化諸著萬物之想。慕離於家而為寂志。懈廢羸劣等脫諸相。成入佛土欲垢之法。興發道意心不有二。未甞生念是無為法。此生死法因緣無緣。道意俗心犯戒護禁。開化此輩興二相者。使其無念度諸根本。故曰無著。眾祐賢聖懈怠精進。男子女人頑愚聰達明聖闇結。導利此等令無二心。救進眾生。故曰無著。是諸菩薩成不退意。或有受別又復不著。斯諸菩薩近道遠道。分別此義不生二想得逮聖路。至不起餘而般泥洹。便離發意而不有倚。緣此諸法以開化人。如是自然解一切法。演無根本。故曰無著。
        時佛歎曰。

     釋除一切行  所尊亦如是  棄捐諸言教  故曰為無著 
     鋤捐諸塵埃  度脫動苦患  救濟于眾生  名之曰無著 
     察人不可得  欲垢亦如之  諸法無可獲  故曰為無著 
     蠲去眾顛倒  立心處不惑  分別知法空  可曰為無著 
     了解知空義  無有諸想著  除去一切顛  號曰為無著 
     捐除一切想  及人眾惡念  心無邪亂意  故曰為無著 
     解空無所依  佛道不可量  勗勉大精進  故曰為無著 
     講經所因緣  淡靖無調戲  勸人立道德  與名曰無著 
     真人修行慈  欲令眾生安  勸人不可得  故曰名無著 
     本無講經籍  加恩眾生類  未甞有人想  故曰為無著 
     正真根力覺  為人分別說  己身逮此慧  故曰為無著 
     知人之寂定  清淨法致道  開演大聖教  故曰為無著 
     不信諸萬物  現目之所覩  一切虛無有  是謂為無著 
     無倚諸佛土  在國行仁義  平等覺所處  為眾生講法 
     真人覺正教  則覩于無見  如諦觀聖覺  是謂為無著 
     成就自然國  今我得知之  究竟無本始  是謂為無著 
     除去諸所知  心不懷瞋害  應真如無恨  習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滅  靖泊無所起  念道亦如是  故謂為無著 
        人物不增動  眾生界如是  億萌亦普然  化立道之義 
        群生及與道  所處永無念  計慧悉平一  是謂為無著 
        平等無像類  一切法亦然  心正若如道  故曰無思念 
        所謂為應真  諸法非所著  能為人分別  寂爾而無倚 
        為人講法義  雖言而無教  普度無量人  見眾不有動 
        眾生無可獲  諸民除斷著  拔人離邪見  度眾勤苦惱 
        一切法不起  所處亦無滅  覩眾生諸想  脫群民困厄 
        無增壞諸色  痛痒亦如是  想識於生死  濟之令無他 
        不動賢聖法  凡夫亦如斯  立之以佛義  度使志無著 
        眾人懷果想  及緣覺之念  超越於覺意  為人說此法 
        以興發道心  常依所布施  戒忍亦如是  故講無所倚 
        知解之顛倒  興習於精進  以除斯諸想  故說無著法 
        道意之所念  邪智若慧明  於此無所倚  故說無著法 
        是法不生念  了別無若干  而說如此法  故說無所著 
        自計己有身  聲聞多所念  以為除此想  故說無所著 
        諸法非有思  解知不若干  演說斯無根  故曰為無著 
        父母兄弟子  空寂之所有  則為生死行  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  所倚皆歸妄  設其不有依  故名曰無著 
        造興生死事  則有親族念  見因有情欲  吾宿之友黨 
        自念身有我  心馳眾諸事  分別墮顛倒  必則處魔教 
        棄捐於生死  終始之災患  讚揚泥洹德  故說於無著 
        所講勞垢法  興衰及諍訟  斯皆言聲耳  是曰為無著 
        眾所多競利  放逸貪萬物  欲救此等類  故說無著法 
        戀慕室家者  心念行學道  頑鈍意如斯  顯舉於無著 
        唯見卑賤法  不覩真妙義  弗省於眾念  故度至無著 
        除棄凡夫義  專精慕佛法  拔去眾民求  故曰為無著 
        若覩善惡行  如是眾數法  無量人亦然  故救放無著 
        以具諸相好  精進不可計  而倚於此相  仁賢得濟度 
        莊嚴諸佛土  成就尊上法  依怙覺正利  度之至無著 
        無為法之義  若得或不獲  斯乃聖道行  則能立正願 
        無戒不覩犯  放逸及智慧  闇昧軟弱人  便著斯三事 
        眾生興此相  諸念不可計  蠲除若干意  故說無著法 
        存慕聖眾祐  亦念於無德  分別凡人法  故說無所著 
        以得如是行  男子及女人  賢聖與凡夫  斯則興二心 
        人起此二事  愚行之所為  用倚是二際  故度至無著 
        迴動不退轉  興造而不作  欲以近聖道  故興心此念 
        獲致於大道  不起無所滅  心常懷想著  用求於無為 
        於彼受眾生  仁人念萌類  以故曰無著  救濟諸求想 
        是則菩薩法  為現阿羅漢  因以發法忍  自謂為無著 
     講說羅漢事  斯應為菩薩  名住無所著  獲致無上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歎說菩薩無著。亦當知之善權方便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聲聞品第九〉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光耀菩薩為聲聞乎。菩薩大士開化無數不可計人。令聞佛法分別經籍。故謂聲聞。使聽聖道淨不放逸。故謂聲聞。使聽無為安隱甘露根力覺意意止意斷。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謂聲聞。令得空慧身無堅固。闇昧之人閉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貪己身諸入之事眼存為色。了觀如是則成佛眼。其目普見不可思議。眼無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謂聲聞。計此諸法如呼之響。莫得著音。非有說者亦無聽者。無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臥出夢中。嗅種種香計此無香。此則或事思想所為。一切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夢而無堅固。解斯音者。則謂聲聞。舌之味味亦復為空。若肉段如為舌。或智者了之不為味惑。譬如聚沫。以離諸論無可為喻。明者觀之知無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則致惡罪。莫思六界以分別味。心則開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無為。各各分別謂所聽義而聞此空。故謂聲聞。曉了其諸入之事。聽之為空身自寂然。未甞有生不知所起。無生不生則為聖道。故謂聲聞。若所聽者皆無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滅。故謂聲聞。聽于布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議佛。猶此路致於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見心。以無意志逮得聖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必獲其實亦不有果。說果之聲聽衣食施。計物之施所與薄耳。一切所捨法施為尊。無得貪惜莫懷施想。雖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無有心意不與想念。欲成行者無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則順道行。故謂聲聞。離諸所音。一切塵埃都無所聽。離諸有為。不可以音聽受佛法。分別諸響而無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聲。雖有二事則無所有。因緣合致則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謂聲聞。
        於是佛頌曰。

     使無央數人  聞佛無念法  以故謂聲聞  則勇猛菩薩 
     聞寂定之道  恬靜不放逸  無量人聽法  故謂為聲聞 
     聽澹泊安隱  諸樂非有像  以故為聲聞  至寂然無為 
     聽于覺根力  具足意止斷  自究竟斯事  故謂為聲聞 
     聽身所有空  不可得堅固  愚騃之所慕  故當時了體 
     其目無所覩  不聽亦如茲  眾生為見侵  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議  致之在本無  開化諸闇昧 
     無量人聞經  諸法非有興  此以得名號  稱存于聲聞 
     其無所聽受  了之如呼響  不見有說者  亦復無所聞 
     所以名聲聞  令眾人聽受  計本不有聞  莫為音所惑 
     譬如人寐夢  嗅於無數香  恍惚不可得  遊逸嗅於空 
     了香亦如此  未甞有嗅香  無量人失志  菩薩令開明 
     計舌無所猗  肉段不知味  設使肉解甘  舌亦當識之 
     無倚此諸想  念美為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別諸味種 
     菩薩大勇猛  目覩分別此  因聽而致之  故曰為聲聞 
     自分別己體  是則空自然  能了此虛無  則無起不生 
     若無所興隆  則解此聖道  令群黎聽法  是則謂聲聞 
     計心言本淨  無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聽此為聲聞 
     猶如幻化生  滅盡則亦空  若有覩眾想  了之為聲聞 
     又聽所施與  法施不可念  是軌為聖路  爾乃成佛道 
     隨其本所種  獲果亦如之  不可思議施  成大道無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為最廣  未甞有悁惜  此則聖慧塗 
     弘無想之心  布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釋去一切心  計耳無所聞  超度諸合會  故謂為聲聞 
     因呼有響應  假使不著音  則於眾聖尊  佛法無有上 
     諸可不聞響  一切而無倚  不二無若干  暢音有聲聞 
     無數佛演法  令彼聞其音  計所聞如響  樂人成佛道 
     善遊諸佛土  所聞不以亂  平等覺所處  世尊無有上 
     聽千三千世  所住如虛空  計人等猗寂  若泥洹無形 
     世人所著想  計倚有四大  是則為虛空  泥洹為想念 
     解諸種如是  莫得計堅固  本無生死者  不滅盡塵勞 
     萬物不究竟  計人弗可得  此諸法寂然  未有覩眾界 
     令黎民聽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興眾念  我化諸人聞 
     使人得聽法  如此為弟子  所聞無所聞  故歎曰聲聞 
     雄人念往古  聽受最上法  覩不分別經  一切法一切 
     講音無所偏  救度一切會  為眾人說法  是則為聲聞 
     則講無為界  清淨不放逸  諦觀無說法  佛法亦如之 
        覩法不去遠  佛之所講揚  彼法亦不近  是故無所猗 
     所以謂弟子  聽採隨此教  勸化於群黎  斯乃為聞法 
     阿難我是故  講說聲聞化  假號曰弟子  則菩薩大士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歎說菩薩為聲聞。當知是義亦善權方便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緣覺品第十〉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頒宣菩薩為緣覺乎。於是菩薩目覩諸法。何謂目覩一切法空。無有像類而不可壞。現在覺觀法不可滅。故謂緣覺。諸佛經籍不可思議。曉了諸萌悉如泥洹。無有內外則不可獲。一切諸法不起不滅。人之本際則泥洹也。所號本淨但著言耳。則無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稱語無所達。所以者何。其言則空。口之所說不解已無。法本之際佛道之無。分別觀斯。故曰緣覺。自察色陰但是聲耳。此色陰者。計於色生唯有名矣。以離言聲則無有陰。其色陰者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因口作號所言亦空。不起不滅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況口言乎。目覩色陰則為痛痒。痛痒陰滅則不有名。因口之說號為痛痒。痛痒陰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謂痛陰其言則空不起不滅。言不著身則無所住況於言乎。曉痛痒陰即觀想陰。若寂想陰則無思想想陰。號耳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說思想陰者。其言則空不起不滅。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無所立何況口言。觀想陰已則生死陰已滅。行陰則無生死。所謂行陰無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號行陰言其則空。不起不滅但著言耳。不得久存況口所說。觀行陰已則有識陰。假使識陰惔然寂滅。則此識陰但陰聲耳。所以者何。其號識陰是則空耳。不起不滅其言自然。無所住止況言說乎。是五陰者皆無所有。分別本無。故曰緣覺。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緣對而致無緣不緣。諸因講說有言無言。五陰之事。於此一切永無所著。不造眾因。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目覩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於諸色  究竟莫有相 
     現在觀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現在獲於斯  曉五陰如此  則為平等覺  緣覺無思念 
     眾生志無為  其心不可獲  本際無有起  淨無無思議 
     一切人不起  觀見無所滅  諸法無動興  是謂為無為 
     眾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無人猶若影  故曰為無為 
     不用是名稱  群黎為泥洹  不起無所滅  如口所歎詠 
     敢可說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為眾生  示現說泥洹 
     口所發假言  無處亦無念  因口而有訓  求本不可得 
     陰不在本際  口言無所顯  諸聲所稱說  人際亦無念 
     一切願泥洹  本無及始際  澹然無放逸  則救有所將 
     本淨遊乎響  眾生亦復然  無形則空寂  本淨無心念 
     法本為若此  假名而讚揚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說 
     不以諛諂事  而可分別解  其際則空無  便了眾生本 
     其言不依講  口言無所顯  諸群黎如此  則不著人本 
     所發陰則空  其聲無所別  其說亦如此  而際亦復然 
     其無諦如是  覺已無所念  是則平等道  緣覺無思議 
     覺了於本色  此但陰聲耳  寂滅斯色陰  則無有言聲 
     自然釋之去  是則曰無形  吾我既自然  覩之無有處 
     因言謂之陰  色本不有身  其聲皆歸空  不起亦不滅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說因癡興  號之謂色陰 
     現在觀識陰  諸聲無所有  此陰以寂滅  則無有響陰 
     於此遠離身  所謂吾我者  計已自然空  未甞有堅住 
     口之所緣陰  識陰則虛空  口言本則寂  不起無所滅 
     若有所頌說  察之悉本無  無黠之所言  故演為色陰 
     諸音無有說  其限不可得  不起無所滅  無處而不決 
     無塵勞侵欺  亦不造諸法  不執無所捨  莫調不泥洹 
     彼亦無寂滅  不有所覩見  不樂施欲埃  不怠不精進 
     不亂不一心  彼亦無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當持禁 
        五道非有念  無思亦如斯  不恐無所畏  不脫而不縛 
     雖講無所演  是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無獲莫著言 
     現在逮是覺  無盡之法說  以成是三昧  則無諸響聲 
     目自分別此  響之等如稱  諸法亦如是  無言不有著 
     曉了因緣者  知音無所有  故號平等道  是謂為緣覺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現在分別。有明無明是行非行。有識不識色與不色。六入無入諸習不習。痛痒非痛痒恩愛莫愛。不受捨受有與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無。如是觀者。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現在了無慧  未甞倚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聰達曉諸義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經  是則慧者相 
     明與身無異  一切諸法相  覺了此緣趣  故曰為緣覺 
     所號身之行  其軀無所造  永不有內外  則超生死體 
     終始猶芭蕉  非根無有貌  不起莫有滅  等譬如虛空 
     現在曉了此  則勇猛菩薩  斯號平等聖  緣覺如無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識自然爾  現在曉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識行如之  諸所道示想  明識諸法空 
     分別識其然  一切無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識亦如幻 
     所可號名色  身及諸音聲  眾貌空不成  是謂自然相 
     心馳騁六情  如幻化無言  現語非音聲  計自然悉空 
     久遠來習之  因發諸入處  彼則分別習  名自然如空 
     習以成悉無  遊念起眾更  若曉習本寂  則知法無住 
     目覩習自然  覩眾更悉寂  不興凶罪殃  故曰為緣覺 
     曉了諸痛痒  皆空如本淨  譬如泡起頃  志敬空無形 
     斷除眾恩愛  則從無著法  情欲已永盡  故曰為緣覺 
     若受而不受  則空無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馬 
     吾無所興想  身生亦如是  計本自然生  無根非有形 
     以離起滅法  則不畏當終  未當復成身  一切得自在 
     現在獲此慧  永無有著者  又緣覺之音  則造菩薩行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之故。讚揚菩薩為緣覺也。亦當知是善權方便。如來用是之故光耀菩薩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釋果想品第十一〉

  賢者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所演說  假號名泥洹  喻之若虛空  度於無所有 
     雖有所講說  則非以辭言  諸佛行善權  合集說法耳
 
  於是。阿難說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來至真等正覺隨時之化。則自侵欺不了如來。何因分別菩薩大士持信奉法至于緣覺也。世尊告曰。若有明者於過去佛積功累德。心開意達不見侵欺。所以者何。曉了諸法。譬若幻夢影響野馬水月。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分別此慧則不自侵。慇懃修學如來之法。精進不懈則不自枉。
        佛於是頌曰。

     世尊之所讚  讚揚於聖道  是故之因緣  菩薩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義  故當修精進  如來以此說 
     道意所遊生  世尊有開化  故分別此慧  清淨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智聖不可獲  若致得知軌  心覺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讚唱空法 
     捉空無所得  未甞能獲者  假使不可持  則知為空義 
     設有解是五  分別了空慧  成得無放逸  則不自侵欺
 
  爾時。五億比丘志懷持信。即從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歸。異口同音而歌頌曰。

     今世尊大聖  蠲除諸狐疑  平等覺所宣  志立于大道
 
  復有五億比丘。聞是之說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頌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離猶豫  聖尊之所歎  分別佛大道 
     志願奉法迹  正慧無罣礙  道德自然成  開化諸十方
 
  復有千億比丘懷八等想。聞此歎頌即從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頌曰。

     志所懷八等  今則釋疑網  心已分別了  所因見八等
 
  復有十億比丘懷道迹念。自從坐起叉手而立。同說偈曰。

     導師及吾類  以獲致法明  乃知平等覺  所因演道迹
 
  復有二百五十萬比丘。志懷往來心。則從坐起叉手自歸。同歎頌曰。

     我等本依倚  志懷往來心  今日永無難  存亡無放逸
 
  復有五十億比丘。懷不還想而說頌曰。

     導師尊無上  今日無調戲  永捨諸果想  致聖導光耀
 
  復有三十五億比丘。懷無著想興立四禪。即從坐起。叉手說是偈曰。

     今吾不猶豫  逮致無餘法  解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復有五十八億比丘。意懷聲聞即從坐起叉手而立。則讚頌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眾生  所演謂聲聞  今日乃達知
 
  復有五億比丘。即從坐起。興緣覺想叉手而立。同心頌曰。

     今日乃目覩  緣覺之所因  世尊分別說  緣覺無思想
 
  復有百萬比丘尼。謂成道迹往來不還無著果想。即從坐起叉手而立。說是頌曰。

     吾了平等法  則捨女人身  各各成佛聖  當為世最上
 
  復有八百八十萬清信士清信女。悉懷道迹想往來不還念。即從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頒宣而頌曰。

     吾等念心淨  譬如琉璃器  於是當捨家  興佛之法教 

  復有六十億姟彼諸天人。住于虛空而雨天華。散於佛上俱供養世尊。即下叉手立於佛前而歌頌曰。

     吾本懷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覺成無上道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降魔品第十二〉

  于時。無數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律離越劫賓奴等。從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聖道具足。不違大意。降棄魔怨。備究五逆得悉五樂。成就邪見捨離正見。吾等今日已害無數萬千人命。悉成佛道至無餘界而已滅度。時。世尊默然。
        於是。眾中無量百千諸來在會。聞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謂何乎。義所趣耶。心懷瞑然。如阿羅漢乃興此言。豈況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
        賢者阿難承聖尊旨。悉知無數百千諸眾心之所念。問文殊師利曰。聞耆年言會者皆疑。不審所論為何歸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文殊師利乃曰。唯仁阿難。此經名曰不退轉輪菩薩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講說。諸得不退菩薩大士目覩信耳。阿難又問。耆年何故說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於無上正真不退轉也。答曰。唯然。當成正覺不復迴還也。
        文殊師利謂賢者阿難。無黠之行則曰其母。是諸人者究盡除害。無善思想貪著情色斯則為父。除不善想遠諸情念。至無著意釋凡夫法。洗蕩不淨想別聖俗。碎破眾念不壞大法。興如來意以除諸想。於一切法無所從生。是故。耆年講說此語。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無往反。耆年所言成五樂者。察其五樂皆如夢幻影響野馬。了知此慧行無缺減則為五樂。所以者何。無有根本。設無其源則為盡除乃應平等。講具聖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樂備足。耆年所說。吾等今日得離正見住邪見者。覩一切法皆處邪見。欺哉諸法詐妄至誠。盡無所有。譬之虛空非有像貌。虛實去來悉無歸趣。不可將護。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計此諸法則皆平一。如諸法等邪見亦然。此比丘輩非等無邪。所以者何。以離諸想致佛聖道。獲眾覺法飽滿經義而無所得。是故。阿難。是諸比丘悉共說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見釋於正見。此耆年等所謂今日吾等害無數百千人命。
        說斯語時。不可計無數千萬人神。聞之諸法譬若如幻夢影響野馬。蠲除人想無有吾我。遠壽命人超眾德本發大道意。無所殖種興修道義。及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捨我人壽無身之想。不復頻更終始之患。所以者何。無我人想不盡想永盡無餘。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說此言。吾等今日害無數百千人命。斯諸耆年屬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無餘界而滅度者。開化無量億百千人命。棄眾塵埃令獲聖道。所以者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說此語時。悉逮無所從生法忍。以故諮嗟自讚頌言。今日我類拔去情欲成佛道法。無塵勞形除有餘穢。故謂我輩今獲大道。於無餘界而滅度矣。是賢者等以在大乘不願在天。惟仁阿難。族姓子族姓女發無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淨。不為俗法之所繫縛。乃應發心越一切義。道捨諸想究竟經典。則無餘界而滅度矣是為。阿難。習菩薩乘行菩薩者不習日行。愚騃之人隨日念耳。非明智者。所以者何。設無此誠信要御諸天宮殿。則無光明便無出入過去無晦。則無晝夜便不思想。愚冥之人興晝夜念。菩薩大士寂修大道習善知識。無有穹志晝夜想也。所以者何。永除眾念乃致佛道。
        於是文殊師利。則說頌曰。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彼若不斷除  則謂不可搖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所可敷母者  終始所由生  拔去此根無  則謂為害命 
     不順念為父  所樂情欲法  是等解本無  究竟莫有根 
     化之歸無身  不知明所趣  不動無所住  向者故說此 
     所修羅漢法  凡夫法亦然  諸可盡愛欲  向者故說此 
     大興有為想  察吾我自然  諸法無所懷  則無音聲說 
     如來之所知  古昔之所念  即拔此根株  則謂無從生 
     以捨是想樂  等同而無二  假使曉了斯  則謂平等教 
     所言五欲樂  俗人讚此五  蠲除非常想  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  則懷愛欲無  以故此等類  世尊前歎之 
     分別諸罪福  譬之若如夢  究竟無從生  其慧曉了斯 
     識邪瞋恚法  空寂無能固  邪見為欺哉  彼分別妙智 
     一切法不實  莫有近法者  虛事不可倚  如虛空無處 
     普解覩一切  故難為正見  此法則平夷  了慧見正等 
     厥愚冥之人  起人想則沒  索人不可得  則無有死者 
     無量人起生  則捨壽命想  便以無眾念  計命者罪重 
     蠲除眾生想  非有計壽念  以故說此言  吾害無數人 
     捨諸塵勞埃  法無應不應  解道無形貌  則無所壞除 
     降伏諸魔力  逮清淨道法  諸法莫有諍  不起不有滅
 
  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應時。五千懷狐疑者心開意解。獲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無所從生法忍。各取身衣供養奉上文殊師利。同時說言。願令吾等致是法慧。所說若斯開化群黎。分別深慧無所罣礙。亦如仁者。
  於是。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斯最妙勝。決諸疑網近佛聖籍。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文殊師利何所開化。而今世尊讚之如是。世尊則曰。文殊師利誘化無數百千人類令入大道。悉解了此深經之義。阿難白曰。唯然。世尊。講不退轉輪入聖軌乎。佛言。如是。阿難。講不退輪興化大道。所以者何。文殊師利則是善友。導利群黎。
        阿難又問。唯。天中天。今此比丘立佛前者。悉懷持信奉法之念八等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之想。此輩之類發大道意耶。世尊告曰。是輩懈廢羸劣心曚無愷悌志難可開化。慢懈不進意在衣食。非習深法慕于法利。興有為事憒閙之緣。感於八等迷惑卒暴。而不安詳諸根不定。放逸其心貢高自大。志計有身及壽命人。不捨眾瑕犯戒貪嫉想求佛法。悉從惡友樂于邪智。不肯奉受智度無極。順從外緣貪利財色衣食之樂。古今以來夙興夜寐。而不專精進違失道。義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其志懷害轉共諍訟。重于罪福不信空無相不願之法。蠲於眾行不起不滅。壞一切法永無有想。此之謂也。於是佛默然無所加言。
        賢者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曰。何故世尊默而不言。文殊師利報曰。最於後末五濁世時。人法如是不信深經。佛故默然。阿難又問。頗有信者悉不信乎。答曰。信者少耳。譬如阿難明智者鮮愚冥人多。所以者何。不樂修行以故不了。如是。阿難。其聞是法鮮有好喜多不欣樂。設有信者為眾棄捐不見恭敬。所入郡國縣邑墟聚諸人忽笑。所以者何。宿罪由致陰蓋所覆本功德薄。
        阿難又問。向者講說少有信者。義何所趣。文殊師利答曰。是輩之類則為捨佛不信大道。阿難白佛。唯願演之。樂者雖鮮。聞佛所說悉當欣踊。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便出其舌覆三千大千世界。因從舌根出大光明。照恒沙等剎。時。四部眾承佛聖旨。目覩東方恒沙等國諸佛世尊。咸說此法不退轉輪。是聞會者悉遙聞之等無差別。四輩之會覩斯變化。一切等心異口同音。皆白佛言。唯願大聖。遵崇所歎不退轉輪。如佛所言誠不異。吾等目視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講斯深經等無差特。唯佛說之於是。
        世尊還吶其舌。告阿難言。厥妄言者寧獲斯舌。阿難啟曰。不也。天中天。奉至誠者開化正義。積累功德遵無數劫。闡于大慧乃致此耳。是故聖尊惟當說之。設族姓子有信樂者。學雖寡鮮。聞是說已。覩其明證。即當欣然興之不廢。佛告阿難。一切四輩未遭斯典志於彷彿。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阿須倫犍沓和真陀羅摩睺勒。聞是經籍得不退轉。當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而於此土講於法義等無有異。如我今也。
        爾時。四輩及天龍鬼神欣然大悅。疑網永裂。皆手擎華香共散佛上。諸有女人下身寶瓔以散佛上。心同意等普白佛言。今日大聖如來至真等正覺乃無二言。
        佛復告阿難。實如所云誠不有異。如來所演實無二言。除諸瑕疵愚冥之貪。假使慧覲佛天中天則獲如願。
        阿難問佛。何謂慧覲佛。世尊問之。汝不解之乎。答曰。不敏。安能及之。眾祐告曰。假使有人聞能仁佛。皆不退轉成佛聖路。所以者何。佛道普慧。有益無損除貪恚癡。豈況一華奉如來乎。吾滅度後。若持舍利供養自歸。悉得如意。
        阿難又問。精進不疑專心聽經。皆不退轉當成佛耶。佛言。其有人聞能仁佛。皆當逮得無上正覺。所以者何。設不爾者。佛語為異則有二言。佛問阿難。如拘類樹蔭五百車。若五百眾處在其下。悉荷覆蓋其種大小。答曰。甚小。佛言。阿難。如拘類樹其種小小。溉灌時節稍稍長大。而布枝葉廣覆四遠。況篤佛道聞聖尊名。亦當如是斯種德本。漸修其行非壞不腐。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此一切法殖種之源永非猗住。群萌本無故不有敗。一切法種無所倚演。
        阿難問佛。唯佛說之是聖本願。諸佛世尊道法然耶。佛言。本發意願其聞我名。悉不轉退成最正覺。諸佛之法皆亦應然。所以者何。諸佛法等。阿難又問。設使等者何用願乎。佛告阿難。菩薩大士聞說斯經。假使發願或不興願。會當證明逮聞是法。阿難白佛言。未甞有。世尊。斯法微妙。諸佛世尊乃以大慧開化群黎。佛言。如是如是。阿難。諸覺洪明多所開化立于聖旨。吾於佛土慈愍蚑行喘息之類。不惜身命。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精進不懈。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行菩薩法積功累德。欲救眾生修深經籍。乃得佛道。
        阿難問佛。難及。世尊。今說此經。弊魔不來廢亂學者。不令興德發于無上正真道耶。佛言。魔不聞之。所以者何。文殊師利神足之變也。於是文殊師利即釋威神。
        時。魔波旬遙於虛空聞講不退法輪之聲。聽能仁佛所說法言。心懷恐懼衣毛則竪。口說此言以得勝我。共於力勢以空余界無復國土。愁憂涕淚老極憔悴。譬如百歲男子朽耄。  
        時。魔波旬體變如此。四部兵合集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異魔及魔官屬等類諸天。往詣佛所。兵仗嚴整眾魔之威。逼加菩薩初成佛時。現於身老。執扙戰痏面皺皮緩。置四部兵住於虛空。普共遙聞不退轉能仁佛音。心悉得定。
        時。魔自知非我所有。孤獨一身而無侍從。直前詣佛。白世尊曰。今吾一身都無侍從。羸瘦老極無將扶者。又無力勢不能自勝。以空我界非有國土。如來大慈。咸哀眾生亦可憐我。世尊。盡度永空吾界。而無扶我給授水漿。佛告魔言。人種甚多不可思議。假使諸佛日日興盛如恒沙等。發起無量不可稱計億百那術眾生之類。人種不盡。魔白佛言。唯然。世尊。人種雖多今吾孤獨。不有徒使無扶接余。假令行道忽極躄地。不能自起。願見安撫得歡喜悅。唯願世尊哀速撫育使眷屬興。佛告魔言。且自安志。不聞斯法離於信者悉是汝伴。魔即歡喜。善心生矣。意與口言。吾當化人。雖聞是法。令不信樂志懷狐疑。已有猶豫必從我教。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惟願加哀弘以大慈。重見慰撫。令吾踊躍無有憂慼。佛向者講聞能仁名悉不退轉。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願聖默然勿宣是旨。是群萌黨聞便加精進。立于大道。佛報魔言。汝且安心。勿得懷懅。當令眾生不立道意。存於人種。人人各安使不動搖。不震于色痛想行識。佛當開導不離邪見非立正觀。及六十二諸所疑惑。一切無動。不念過去當來今現在。非離害群生殺盜婬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及嫉恚疑。亦不勸人入于正道。亦不化人。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教人導奉四恩。惠施人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度無所猗動不想人種。無念父母兄弟妻子及與男女。釋除親友夙夜日月。一月半月諸動之想。波旬且安。吾當勸人令除六度無極思想及大道意力無畏根力覺意八正之行。佛法聖眾及一切智道義之想。化諸群黎。於一切法使不動轉。時。魔歡喜不自勝。即於其處。顏色窈窕面目光澤。華散佛上遶佛三匝。則偈說曰。

     平等覺世尊  吾心本欣踊  正覺言無特  所造必如意 

  於是。魔波旬說此偈已。即還天宮。與諸眷屬五樂自娛。不復憂慼發大意者。
        世尊。說此降魔品時。三千大千剎土六種震動。阿難白佛。今魔威德地大動乎。佛言。講是降魔品時。六萬四千人得不起法忍。阿難又問。寧有狐疑不了者。世尊曰。向者見此悉懷疑結。心各念言。余以聞之此語何謂。何所歸乎不復相見。阿難白佛。惟願世尊速為眾會現大光明決其疑網。所以如來為魔說之。波旬且安。吾化群黎使不住道。於是眾生界而不動搖。不發道意無倚智慧。不捨邪見不處正觀。於六十二疑而不轉移。亦無去來現在之想。非離殺盜貪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及嫉恚疑。令不施與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不順父母兄弟妻子。無有晝夜一月半月。離是眾想亦非動搖。令不奉六度無極及無所畏。根力覺意佛法聖眾。并一切智使不轉移。波旬且安。吾當開化一切眾生。使不動義不立於行。唯然。世尊所因講斯速分別之。使此會者無餘疑結心開意解。及於後世邊地諸國。遭值聖明稟受經典。持諷誦讀勿復猶豫。
        爾時。世尊則說頌曰。

     聖道無所住  慧軌非有處  說此大義時  人解及應造 
     塗及一切人  無二不有處  佛以是故說  今覺非有處 
     莫能動眾生  人種亦如之  一切不有形  至竟無所獲 
     群黎類皆空  人界不可思  彼則普無念  曉了一切慧 
     眾人不可動  假名曰身命  四大而合成  此滅度空寂 
     分別五陰空  自然不有動  滅度不可獲  設總而不移 
     陰止無所震  曉了不吾我  離形寂然空  究竟非有著 
     身與五陰同  衰行亦如之  無行以為行  諸陰猶虛空 
     所謂寂定界  不起亦不生  斯諸陰蓋入  未能傾轉者 
     計己身吾我  其法莫搖者  尚不獲曷震  故佛說此言 
     眾生不侵欺  計本不可得  逮之而無心  自然不可獲 
     所可云諸見  凡有六十二  無自然如斯  猶如水中月 
     其六十二見  譬之若如影  離有形無我  自然不動震 
     過去當來想  現在亦如之  諸想無處所  譬之如野馬 
     是法空無念  計人不可得  諸眾生無處  則不可動搖 
     其人喜殺生  由入大曠野  立志於滅度  故不可動搖 
     雖轉於眾生  彼則無所有  計日不可得  則曰而不動 
     說道有過去  未甞有生者  佛以了故說  人而不可動 
     假使殺生者  法施無思議  以乃成道慧  彼則不可動 
     所謂邪婬者  愛欲無可得  以故分別說  彼則不可動 
     其妄言之法  起者不有脫  精進而獨尊  彼則不可動 
     兩舌及惡口  讒言亦如是  觀一切諸誨  如幻如無形 
     皆無有處所  不可有所倚  諸陰譬如響  其念莫有者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彼若不可斷  則謂不可搖 
     曉了眾邪見  奉修於正法  超度諸有言  彼則不可動 
     離勸助智慧  一切寶清淨  愍哀著色財  蠲捨眾惡罪 
     所見及奉戒  捨遠於聖道  智慧不興此  莫求於正真 
     異學懷邪心  斯外諸忍辱  等求平等道  不倚於無為 
     精進于三事  異道之明說  是不歸聖慧  此謂明智行 
     多修於三昧  倚一切諸想  非佛之所歎  亦不勸助彼 
     愛欲之瑕痏  非明哲之稱  得不興眾想  佛慧不可量 
     菩薩行勇猛  攝取眾生類  則為說此義  雖受無所動 
     寂除眾生想  則發菩薩意  道意無所起  彼則不可動 
     思父母兄弟  姉妹及男女  一切猶如幻  彼則不可動 
     一切是諸念  計之無所有  群黎法悉空  彼則不可動 
     其夙夜之想  一月十五日  一切除想念  譬如野馬水 
     布施奉禁戒  忍辱精進想  一切於此念  是諸想不動 
     定意之智慧  菩薩之道力  修於無所畏  釋除諸妄念 
     覺意及思道  免去聖軌慕  明智未甞動  不為諸想惑 
     佛法之所求  如此眾聖想  無有若干念  言行之所動 
     佛慧無罣礙  道想之所依  則為遠佛道  佛聖非思議
 
  佛分明說化魔品時。十億之眾壞除疑網。成就大明。逮不起法忍。得法忍已。一切同心說此偈言。

     弘道之尊聖  佛軌忽無思  為吾等大師  道勗斷狐疑 
     具一切光明  使住佛明道  其耀照十方  目覩億千佛 
     普見眾庶元  於色無所著  蒙世尊之恩  吾等法眼淨 

  爾時。百億人眾各脫身衣以覆佛上。供養大聖。則歎斯言。令一切人逮聞此法。光明具足所願必獲。
        阿難白佛。其有聞是開化魔經受持諷誦。為得何福。佛言。其福大浩。阿難復問。何謂為浩。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則旦供養百佛。日中晡時人定夜半天曉肅肅。各各供養百佛世尊。一日一夜中合六百佛。一切所安隨其所宜。如此比像具足千歲。其福多少。阿難言。福大多大多。天中天。不可為喻。佛言。假使是分別魔經受信不疑。德過於彼。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如來品第十三〉

  爾時。三菩薩各從遠來。見此變化。佛所演法得未曾有。阿難白佛。此三菩薩從何所來。世尊告曰。東方去是恒沙等剎有世界。曰身超須彌山。住在本土聞說斯經。故來到是。
        時。三菩薩來住佛前。皆以香華供養世尊。俱白佛言。余等僉然信樂斯法不懷狐疑。所以者何。心中㸌然。譬如目覩如來至真等正覺恩之所覆。
        時。一菩薩前白佛言。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於是經都無狐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余於此法亦復不疑。第三菩薩復白佛言。我之所言至誠不虛。所謂佛者。吾則是佛。曉了斯經無有疑網。
  爾時。眾中無數百千諸來會者。悉共叉手不樂本座。佛興於世。此徒何故乃宣斯言。其餘眾人各各默聲。各心念言。今佛現在。自當分別。
        阿難復白佛。此等菩薩皆號云何。佛告阿難。一菩薩者名得如來住。第二菩薩名志得世尊音。第三菩薩名志逮得佛聲。如是。阿難。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其義趣此。阿難白佛言。今此無數百千之眾擾動不安。悉各叉手一心向佛。不知斯義為何趣也。是輩功德轉當增加。譬如男子端正殊妙顏貌潔白。淨水自洗。以栴檀香熏浴其體。著好衣畢。其人體色益自光耀。是輩功德信樂大道。叉手向佛福轉難及。
        佛爾時說頌曰。

     如來知過去  當來亦如是  見諸法本無  故曰為如來 
     悉達現在事  未來悉覩喻  不造立三行  究竟如無想 
     如往古諸佛  所覺不可計  無從來一等  故曰為如來 
     如往古諸佛  所猗求聖道  覺者亦當然  故曰為如來 
     諸法本所立  道聲寂然定  音歸不可得  故曰為如來 
     專應過去戒  當來亦復然  現在獲本無  故曰為如來 
     如勇猛忍辱  為菩薩之人  彼學亦如是  此人則無上 
     本為菩薩時  獲勤力如是  志所行精進  故曰為如來 
     如諸法平等  所說無特異  不著念在有  故曰為如來 
     平等不有念  常自然等正  無有平等想  非思莫發念 
     本無成三昧  具足此音聲  遵修於定意  故曰為如來 
     諸法悉本淨  本無不有處  一切無所稱  因緣不有形 
     曉了智慧相  明空法亦爾  至誠無所疑  智慧度無極 
     如聖之所度  逮本無思議  彼明不可得  則無量滅度 
     猶獲智慧爽  過度亦復然  以是慧無處  故曰為如來 
     佛道不可獲  如意之所念  不得一切法  故曰為如來 
     獲致於無為  假使多所逮  諸法非有數  歎道不可限 
     世尊之威耀  無有修軌迹  彼道則雅諦  悉從智慧興 
     道尊如無漏  各分別如是  彼道則正真  塗志應自然 
     有曉了聖化  法所御平等  將令至本無  故曰為如來 
     聖與平等同  所住順明軌  道與身本無  故名為如來 
     今吾講說法  聲平等如是  假使住於斯  爾乃求大道 
     我是故阿難  口出是語耳  此事如所言  則為識之行 
     曉了不退轉  則勇猛菩薩  故以修精進  讚揚其義耳 
     阿難是因緣  菩薩志所演  所以謂如來  勇猛菩薩智 
     順此諸因緣  其法為何類  何因謂世尊  菩薩修無畏 
     講道億百劫  所因成大聖  佛道無思念  成就慧明跡 
     皆自為身求  永覩無所畏  故曰為世尊  未甞懼生死 
     終始無所立  以是度群生  故曰為世尊  何謂畏生死 
     云何住終始  何因度眾生  世尊最上覺  無道利法者 
     法亦不有壞  非堅無有散  度人勤苦患  是不畏生死 
     此非住終始  度群黎如此  故曰為世尊  未曾懼諸法 
     永不畏諸義  及一切佛經  令聞無數法  非底不有邊 
     眾生法悉空  諸佛道自然  不覩諸法本  即依順此經 
     專精於諸法  智空法自然  不恐無所畏  曉了道慧空 
     知諸法侵欺  分別無所猗  精進次第演  則解諸法本 
     勗勉一切難  棄捐眾惡道  未甞有恐懼  免眾生惡塗 
     過度億人民  越終始大懼  常不動生死  爾乃度群生 
     過之度彼岸  至上尊無為  得致號之人  故曰為世尊 
     為人分別說  說法猶虛空  亦不有畏難  故曰為世尊 
     因依一切法  多所而開導  道平等無異  聖則不可獲 
     眾生等於彼  則逮成佛道  分別說如此  則無所畏難 
     開化閉鬲人  度無數群生  超越諸所畏  故曰為世尊 
     釋去諸人想  專修于道念  拔除群萌志  故曰為世尊 
     得離眾思想  菩薩無所慕  以故得號字  則亦謂世尊 
     寂滅致等法  曉了一切義  當來所立志  則亦謂世尊 
     不求上妙道  彼亦不求名  若脫無為稱  為人講經義 
     道捨眾憍慢  則不有立願  人求尊名稱  則不慕佛道 
     計音如響等  因興眾想念  貪著虛偽聲  我名譽乃爾 
     不存一切響  口言無所著  菩薩不放逸  故曰為世尊 
     大聖所說音  如是譬像法  假有菩薩號  故曰為世尊 
     以故當了之  莫不迷惑者  至誠求佛道  無數無有漏 
     是緣乃餘事  歎說世尊音  阿難知隨因  而號為菩薩 
     我是故阿難  口出此語耳  所緣諸明智  佛號為世尊 
     覺了眾塵埃  未甞為之惑  平等覺除欲  是故號曰佛 
     何以為世尊  顯示斯名號  曷從言白佛  而講說道法 
     佛法無所有  曉了空寂滅  一切無有著  故號字為佛 
     覺了體悉空  見體無所屬  彼不有堅固  身不可久得 
     愚騃離慧明  不要謂常要  覺此悉本無  故號曰為佛 
     分別無明慧  自然不有形  逮得大聖智  故名曰為佛 
     過去所興想  分別學無想  曉眾想無處  不為念所惑 
     覺知往古色  無生不有處  愚者為想惑  計色無所成 
     分別色本無  不可得根源  不著一切法  則無有痛痒 
     曉想譬如幻  無物不有形  已分別斯慧  一切法如是 
     總持無所行  一切身無古  空義非有御  故身不可得 
     人身不堅要  若如芭蕉樹  悉分別此義  故號曰為佛 
     其識自然空  計身無有內  外亦不可獲  識之何等類 
        覩識無所有  一切法亦然  不得處形貌  究竟不可獲 
     識之所知然  計本悉等寂  若了曉想者  則莫有所見 
     明不作是觀  一切人亦然  群生萌類同  以故無能知 
     自然不有啟  諸法無所行  一切莫有受  人法亦俱然 
     一切法忍過  覺了未甞生  無若干放逸  故號曰為佛 
     曉了佛眾經  所經如正諦  一切法無處  故名號曰佛 
     如空諦法爾  所覺經本無  猶佛道無異  莫能得根本 
     從始發意來  所因志大道  則了不有志  諸法無所獲 
     何緣發其志  而慕求聖道  其心與道同  覺了無形類 
     吾以故阿難  演出此經耳  所因講聖軌  吾為佛道師 
     以斯法像類  其音號曰佛  假使作彼教  乃為求佛道 
     則得近正道  其知是法者  不復懷二心  一切法如是 
     不疑佛經籍  則致世最上  若解此講者  普說法若斯
 
  佛分別說此如來世尊佛義之時。則無央數百千人眾前白佛言。吾等除疑,無復結網。所以菩薩因由得名。號之如來世尊為佛。曉了此法自逮見心。一切法空。人為之惑。父母妻子戀恨恩情。如來手授深妙之義。其心堅住不復輕發了不動法。如空不搖無能震者。如是。世尊。一切諸法無所轉移。所以者何。諸法如空。
        爾時。無數百千之眾。稽首佛足遶聖三匝。則還復坐。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開化品第十四〉

  爾時。有菩薩名諸根常悅。說是頌曰。

     眾人興果想  救濟于異念  平等於實道  稽首世明智 
     常講說德實  演果為平等  得平夷正覺  稽首世明智 
     無數人貪果  猗行眾生實  佛悉度此等  稽首世明智 
     說法無差特  所住而正均  覺諸法平等  稽首世明智 
     人多慕德果  勗勉令不著  解脫眾顛倒  稽首世明智 
     所興德具足  使眾堅住道  成就一切德  稽首世明智
 
  於是。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遶佛三匝。去佛不遠瞻聖尊顏。不以為厭。心開意悅。
        於是。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蓮華散佛已。讚曰。

     眾人皆懷想  度脫諸所著  永離於恐懼  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處  說法無境界  英雄超諸受  稽首上能仁 
     尊解諸法空  自然無堅固  平等法越難  稽首上能仁 
     斷除諸根株  眾生著塵勞  勉濟使無畏  稽首上能仁 
     無恐而不懼  為大師子吼  超度諸境界  稽首上能仁 
     無有眾憂患  慼惱已永盡  心除遠凶害  稽首上能仁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即白佛言。若人行此當為作禮。最後世時聞是深經。智慧明達未曾恐懼。
  復有菩薩名離欲迹。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則謂明智。當以華香夙夜供養。
  復有菩薩號曰廣心。前白佛言。說此經法尊興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養利。其心堅固。信是經者所願者得。其不信者為魔所固。則隨魔行。
        復有菩薩號曰蓮華目。前白佛而讚頌曰。

     若信是經者  為世作眼明  無有狐疑心  指示人道路
 
  復有菩薩名心信悅。佛前頌曰。

     聞斯經法者  歡喜信為上  是等之人輩  則為世神明 

  復有菩薩號喜神靈。而說頌曰。

     其聞是經者  信之而不疑  為世之威神  人中之上尊
 
  復有菩薩名曰常慼。前白佛言。而說頌曰。

     若有疑是經  當為興悲哀  志在虛妄法  則數數生死
 
  復有菩薩名曰寶衣。而說偈曰。

     無數億衣服  清淨善微妙  疾化度尊長  令未曾狐疑
 
  復有菩薩名曰禪食。佛前說頌曰。

     其信此深經  當為施美食  一切味具足  專精大聖行 

  復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佛前說頌曰。

     其疑是經者  當為興悲哀  啼哭墮泣淚  不信深經法 
     或從地獄來  或還入惡道  用須臾之間  狐疑此像法 
     為惡友所攝  不解深妙義  為疑網所縛  以故歸非處 
     則不順正戒  觀瞋恚懷惱  於是所住時  喻之如凶獸 
     既不修道術  懈怠不精進  信邪無智慧  不信此典籍 
     慕終始群生  著吾我恩愛  猗在三界患  不信斯微妙 
     懷害為愚冥  著在欲所樂  貪猗自見身  誹謗是道教 
     志慕好衣服  追逐美飲食  少存清白法  故誹謗斯經 
     人在樂欲界  貪慕無德實  其人則自遠  不近於世尊
 
  復有菩薩名曰棄惡法。佛前說頌曰。

     當棄是輩人  譬如遠溷廁  愚者疑此經  猗界而求脫 
     當共遠離之  猶若死臭屍  其疑深經者  遠之當如此 
     有人誹謗者  如賊危聚落  則住在冥處  見惡意捨走 
     觀此即當馳  是賊凶惡物  若誹謗此經  不見意無亂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未甞有。天中天。是諸菩薩分別經慧。乃如是乎。因三昧力說是語也。承佛聖旨曉了之乎。佛言。承佛威神。緣此經義得三昧力逮至無為。所以者何。今是住者族姓子等。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信樂讚誦。亦如於今志三昧力。承佛威神講此經。所以者何。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則為明證。
        阿難問佛。其聞是經即歡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佛告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志求無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寶滿此天下施與如來。若復有人聞此深經即歡喜信。非以疑狐。福過於彼。佛言。置是滿天下寶。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于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  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  世尊成諦慧 
     智人聞是經  信樂不迴動  此福最為上  其德不可限 
     使如恒沙等  諸佛界如是  供養聖世尊  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諷誦。其福如何。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無上正覺。百劫供養如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曉了世間。無所復疑。不受此經。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  奉供養世尊  飲食普備悉  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則奉於大聖  捨離猗道想  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  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  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  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  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  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  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  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  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  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  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  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  不自覩吾我  是供養最尊  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  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  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  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  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  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  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  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  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  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  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  分別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  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  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  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  心未甞懷恨  不厭不以劇  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  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  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苦持是經卷  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  則不有虛偽 
     不斷至誠教  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  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  精進不懈怠  夙夜興不寐  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  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  勤修無踰者 
     若滿百劫中  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  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  分別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  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  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  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  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  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  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  歡喜受奉持 
     有分別深慧  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  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  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  順持要經籍
 
  爾時,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

     假使四千里  若遠四千里  則往聽是經  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  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  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禪思  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  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  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  則至安樂國 
     得覩平等覺  阿彌陀無念  而修隨經義  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審如所言。等無有異。族姓子族姓女讚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離一切想。自在其舍見佛世尊。讚經不亂。臨壽終時。目覩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師子女品第十五〉

  爾時,私休童女與五百童女俱問佛言。唯然,世尊。女人若學是經卷者。獲何功德。設諷誦讀福何所趣。佛言。女人若求無上正真之道。欲學此經。觀餘女人。所以者何。若學此經專精不亂。不効他女貪於塵勞。猶是之緣致女人身。
        私休又問。何謂女人之塵勞也。為欲所惑奚受女身。答曰。若有女人見他婦女端正姝好寶瓔珞身。不以願樂。自觀察已。譬如穢廁心不樂欲。造污路觀不以為清。若貪樂是則受女身。又計,女人多懷嫉妬。心口各異而不相副。不應前後。雖見比丘。但求名聞不用經法。多懷瞋恚。喜會人客。未甞利求如此像經。若讀誦者心在著求。其志憒亂遊于塵埃。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此以女人設除愛欲不興邪想。受此經本持諷誦讀。所以者何。是深尊經除女塵色。
        又問。假使女人不願其身。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以何因緣轉女像耶。佛言。欲轉女身。受此經籍持諷誦讀。不願女人常畏穢之。譬如有人見大熾火自投其中。而口說言。莫令火燒無使傷肌。於童女意云何。彼人言爾。寧得願乎。答曰,不得。天中之天。所以者何。計於火種主有所燒爛壞肌肉。不得無傷。佛言,如是。此經亦然。燒盡塵埃愛欲無餘。設使貪著情欲之態累世自危。是故女人欲轉是身。速當究竟成於聖道。見無央數諸佛世尊。備無量辯。當受此經持諷誦讀。
        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世尊。往古從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受此經本持諷誦讀。為無量億百千之眾演說其義。
        阿難白佛。此私休身雖為女人則非女也。所以者何。今吾最後而目察覩。私休童女示現變化乃如是乎。愍傷女人欲以度脫。攝諸男子不見處所。以是感動化眾女人。佛言阿難。其私休者非男非女。無有此法。所以者何。觀諸法本。不得男子亦無女人。一切諸法皆無可獲。等不差特。所以者何。如是計之非男非女。私休童女分別此經。無所罣礙逮得法明。是故。阿難。若有女人欲求男子。當順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經卷持諷誦讀。
  爾時。五百比丘尼前白佛言。吾等之類。從今日始受是經本持諷誦讀。不樂女人穢厭此身。從今以往不復座寐。諷誦此經通利乃定。
        時。佛讚曰。善哉。是之所說諷誦斯言。被大德鎧通達精進。不慕女像。是故。仁者。益加勤修受此經本持諷誦讀。
        時。比丘尼聞佛所說。欣然大悅。即脫身衣以覆佛上而歎頌曰。

     我今日得樂  望為男子身  正覺言無異  必獲世上尊
 
  於是。五百長者妻聞比丘尼被是德鎧。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吾從今始受此經卷持諷誦讀。願令我等獲得自在。不繫綴人莫察他顏。離於魔使難固之患。所以者何。正使女人生于王家。則有所屬不得自在。盡其形壽給事夫婿。是故。我等今日始遵精進。假使有人說此經中。一句之義不敢誹謗。至窮命盡不近夫婿。令我等讀解此經。
        於時。世尊讚長者妻言。善哉善哉。是女人等今於佛前大師子吼。此言甚佳。被無極鎧。如人所志不察他顏。不負重擔十月懷軀。亦不加遭而入胞胎。所生佛國清淨佛土無女人處。莫有瘕疵。
        阿難問佛。此諸姊等所生世界。其號云何而無瘕疵。佛言。世界號寶蓮華藏。當生彼土。又問佛言。聖號為何如來至真等正覺。佛言。佛號一切諸寶妙珍之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是長者妻學此經籍。見彼如來。
        時。長者妻歡喜踊躍。善心生矣。即解頸著百千之寶七寶珠瓔。以散佛上。同聲說偈言。

     今日獲大望  當棄女人身  等覺言無特  口演至誠語 
     當除此愚形  女人殃罪體  癡騃志貪著  不解知本無 
     非更於胞胎  除去所受身  逮得無上義  未甞有所處 

  時。長者妻說是偈已。瞻仰尊顏。目未甞瞬。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歎法師品第十六〉

  於是。天帝釋則取天華已散佛上。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以奉受此微妙經。答曰。是故拘翼蒙此經恩。天阿須倫不興戰鬪。
  於是。文殊師利欲以開化無數百千人民之眾。使立德本。前白佛言。如來至真等正覺。本發道意而諷誦此大法之本。佛言。是故。仁者。於不可計百億那術菩薩最尊光明智聖。普遍十方諸佛之土。猶日宮殿無所不照。
        說是語時。此之國土六反震動。遍雨天華。阿難白佛。地何故動而雨天華。佛告阿難。無數億天聞文殊師利之所讚詠。心懷踊躍。散此天華而興立願。吾等亦當受此經卷。逮得道慧。如文殊師利適說此言。眾罪悉畢得近此經。以故欣然稽首佛足。復禮文殊師利。是故地動。
        阿難問佛。是經之德廣大無極。其聞此經。其得不小。不可妄遇。佛言。如是。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前後供養無央數佛。爾乃逮聞是經法耳。若聞信樂受持諷誦。則為天上天下聖神。
        佛語阿難。假使是經所流布處。則不虛妄有佛比倫。若有受持諷誦學者。則壞羅網降伏弊魔。則逮法瑛而演法明。勗勉眾冥得至道場。若有從我聞是經籍。歡喜受持而諷誦學。則為佛子從法身生。欲服聖食坐於佛樹如吾坐時。講說經法如佛所演。當受是經持諷誦讀。
        阿難問佛。惟願世尊說當來者後。豈有人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佛言。阿難。於今現在佛前信者。彼人後世乃信之耳。受持諷誦。佛觀天上天下人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及阿須倫。不聞是經。後世聞之。而信樂者未之有也。於今聞者後乃信耳。譬如長者及長者子財富無數。獨處藏寶。行到他國。於阿難意計之云何。其人藏寶不還得耶。答言。得之。所以者何。知其藏處求輒得之。佛言。如是。今聞是經後世歸之猶取藏寶。如佛於此道眼覩之。其今現世聞是經法歡喜信者。受持諷誦。後世必獲亦如是。阿難。汝坐佛前。聽是深經。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譏謗品第十七〉

  爾時。阿難白佛言。其聞是經而不信樂。呰毀誹謗罪何所趣。佛告阿難。汝且默然用是問為。阿難白佛。願佛說之。若不信者。聞誹謗罪或能自改。佛言。得五逆罪。又復加害三千大千世界人命。其罪云何。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凶殃無量。佛言。誹謗法者。罪至於此。若復有人破壞損毀恒邊沙等佛之塔寺。佛泥洹後火燒寺舍。罪寧多不。答曰。甚多甚多。天中天。是輩之人不當見聞。佛言。阿難。當為其人現說此罪。若復有人毀亂滅盡過去當來現在佛法。其罪如何。阿難言。其罪甚深。不可稱計。佛言。謗是經者其殃如斯。若止餘人使不學者。罪當奈何。佛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修行十善。又發無上正真道意。若有一人盡挑其眼。彼罪何如。阿難言。其罪甚多甚多。天中天。無央數劫中常當生盲。又泥犁火燒之難竟。佛語阿難。我故語汝慇懃囑累。假使有人誹謗禁止一人。不得為此法。罪踰於彼。
        阿難又問。若復有人發求大道。狐疑是經亦不誹謗。罪何所趣。佛言。其人發意前後狐疑若干之數。常當違遠諸佛世尊。隨其疑數。又從疑數更若干劫乖闊道教。阿難白佛。若不信喜禁止眾人令不學之。其人受殃身大小加受罪多少。佛言。且止。阿難。用是問為。阿難白佛。願世尊演說。此四輩中或有爾者。及當來世邊地之土諸大國人。聞是經法多有疑者。當令信解不復誹謗。佛言。其人身當長一萬姟。周遍勤苦毒痛不可計之。阿難問佛言。其舌大小。佛言。其舌廣長各四萬里。駕犁耕舌五百億載。各五百億歲。當吞銷銅其火焰赫。及雨身上燒炙缹煮。所以者何。此不護舌之所致也。
        於是。四輩諸來眾會。衣毛皆竪淚出而懼顛倒躄地。同時舉聲求哀悔過。當為是善男子善女人請救其罪。乃當毒痛若干之惱。其身長大苦不可言。復有餘人其淚流面前。白佛言。不能自察今世後世心起狐疑。今現佛前及違十方諸佛世尊經籍之教。陰蓋所覆不自見過。今悉自歸佛前。首罪不敢覆藏。惟佛原之。譬如愚騃無知之人。乖其理政自覩罪咎。惟佛大哀願見原赦。佛告四輩。善哉善哉。族姓子族姓女。疑於是法觀己過罪。悔彼殃釁猶日除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今此眾會志懷狐疑。亦當復獲如此罪耶。佛言。阿難。雖懷狐疑今復悔過。是輩之罪猶當輕微。阿難又問。願佛說之。佛言。臨壽終時遭地獄痛。一一毛孔當更無數不可計患。猶是餘息。所以者何。在於佛前捨疑悔過。加及十方無數諸佛哀施恩德。是故。阿難。善男子善女人當自察之。得身如此遭無量痛。聞是經卷歡喜不當狐疑。其不欲捨佛法聖眾。去來今佛聖法之教。當信是經持諷誦讀。

*   *   *   *   *   *   *
        〈阿惟越致遮經囑累品第十八〉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諸佛大聖悉等同一說不退輪乎。佛言。如是。等無有異。阿難問佛。假使諸佛同等講不退輪。何因大聖向者說言。假使有人不欲違遠佛法聖眾。佛所興顯去來今佛。不當遠離此經之卷。
        阿難又問。佛說法何所光興。佛言。不退輪眾為顯佛法。合集聚會不退轉種。如來所演也。
        阿難又曰。諸不退轉菩薩大士應聖眾乎。佛言。阿難。清淨正意發大道心。觀察此意。是輩皆應不退轉眾。阿難白佛。至未甞有。諸佛世尊善權方便。隨時之義顯揚大道。
        爾時。天帝釋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歎頌曰。令一切人承善權方便演說經籍。佛言。拘翼其聞是經歡喜信者。此輩之人猶當以此善權方便。說法開化多所發起。亦復如我等無有異。
        爾時。有無數諸天之眾。皆以天華供養世尊。俱說斯言。令一切人逮得此法。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建立大慈。令是經卷後世人蒙之。佛告阿難。善男子善女人來在此會。後世必值得是經卷。假使差跌在大海中。應得是經畢當聞之。所以者何。過去諸佛之所神變。攝是經法。阿難白佛。雖為過去諸佛威神。亦復現在今者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建立也。
        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應時。佛前無央數億百千之華。眾寶蓮華自然湧出。普光眾會各照十方恒沙等國。爾時。會者遍見十方恒沙等剎。佛世尊前有寶蓮華億百千葉。無不達者也。
        時。天帝釋自變其形作長者身。擎若干等華分布四輩。而說此言。願持此華已散如來至真等正覺。又加供養此深經義。四輩如言。各各取華散諸佛上。眾會皆見所散之華。在諸佛上化成華蓋。
        應時。四輩各白佛言。此何本瑞。光明巍巍乃如是乎。地大震動。又眾寶華化現在佛前。所散諸華。一切佛上變成寶蓋。佛言。阿難。皆是經卷之變應也。故當知。建立此經流布一切。受者則思。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今者。世尊。聖旨之德建此經也。佛言。如是。建立護以及現在佛。亦復若此。等無差特。
        阿難問佛。今此經卷所名云何。如何奉持。佛言。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迹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當持。所以者何。聞此經若信樂者即當具足六度無極。
        阿難又問。云何信樂而奉持者具足六度無極。佛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信喜是經不疑。布施則度無極。不毀失戒則禁無極。在所忍辱則忍無極。亦不應懈怠離于怯弱則進無極。所為興立如不輕舉則禪無極。一切無念等于諸法則智無極。是故。阿難。說是經卷號之名曰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聞是經名則為大饒益。何況受持諷誦者乎。佛言。如是。難值。
        阿難又問。聞是經名能超幾劫。佛言阿難。聞是經不退轉輪。歡喜信者。則當越除無數千百劫終始之患。假使又聞。棄除貢高信發道意。是輩云何。佛言。阿難。佛皆授決。得為無上正真之道意也。
        爾時。四輩眾會人人其前。化有蓮華光色無量。一一華者有無央數百千諸華。各懷悅豫。則取蓮華供養世尊。同音歎曰。願令吾等值是法世。亦效如今分別說之。
        時。佛即笑。便有伎樂而自然鳴。香聞十方。無數千天空中雨華。栴檀粟金及天心華。諸天之衣散世尊上。
        賢者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不妄笑。會當有意。佛語阿難。今諸四輩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聞是經者。後世所生。輒值此經演說其義。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時。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菩薩。諸天世人莫不歡喜。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本經名為《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 或 Avaivartika,亦譯「阿鞞跋致」,指「不退轉」。在〈大乘大義章〉等亦譯成「惟越致」。
「鞞跋致」為「退轉」,「阿」為「不」或「無」。故「阿惟越致」或「阿鞞跋致」為「不退轉」。是菩薩階位名稱,指不會退轉回至二乘。
「遮」是遮止,也就是「戒」。
本經中佛說:「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迹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
《大品經》說:「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七地以前,還可能會退失轉變,稱為「鞞跋致」。七地或以上,處於不退轉境界,稱為「阿鞞跋致」或「阿鞞跋致菩薩」。「七地」是個分水嶺,這裡要留意的是,會退轉不等於已退轉,僅指其會有退轉的可能。
七地以上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斷除一切煩惱業障,不再退轉,稱為法身菩薩或無生菩薩,也就是「無生法忍菩薩」。因其清淨之身已非色身,故稱為「妙行法性生身」。
〈大乘大義章〉說:「妙行法性生身者,真為法身也,如無生菩薩,捨此肉身,得清淨行身。」「妙行」指的是不可思議,「妙行法性生身」指佛的不可思議的真如法身,也就是諸法實相,而諸法實相是空相。
故聖嚴師父說:諸法實相是常寂光,是般若智慧,是無相的。

*   *   *   *   *   *   *
[法語法句]: 

* 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 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于聲聞緣覺之道。

* 菩薩遠于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于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

* 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甞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

* 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覩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

* 佛言。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迹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迹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阿難。說是經卷號之名曰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 佛言阿難。聞是經不退轉輪。歡喜信者。則當越除無數千百劫終始之患。假使又聞。棄除貢高信發道意。是輩云何。佛言。阿難。佛皆授決。得為無上正真之道意也。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