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集眾德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聞如是。一時。佛遊於維耶離大樹重閣精舍。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一萬。皆學戒具足曉了聖達。
菩薩二萬。悉不退轉逮諸總持辯才無礙。悉得神通分別解暢。定意所行心性進止。而甚堅強懷來智慧。善權方便度於彼岸。其名曰。意行菩薩。吉意菩薩。上意菩薩。持意菩薩。增意菩薩。金剛意菩薩。無限意菩薩。法意菩薩。慈氏菩薩。溥首菩薩。鉤瑣菩薩。
釋梵四王天及諸天子。萬四千人亦皆來會。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欲放軀命。自期三月當取滅度。
鉤瑣菩薩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甚哉。如來欲捨壽命。期於三月當般泥洹。世尊。唯說諸菩薩護。菩薩救攝。菩薩所說。菩薩所現。菩薩所殖眾德之本。不斷佛教將濟法眼。恩惠聖眾不捨群生。為講說法超無為道。如來滅後。法澤廣被菩薩大士。不廢無上正真之道。常不離佛聽經供僧而立要志。心意堅固遵法散誼。其念所趣靡不覺達。體解所歸多所殊越。恒懷慚恥自淨無犯。所慮慷慨威儀具足。所建勇猛降制勞穢。伏諸欲垢無所畏憚。遊於眾會而不忌難。毛衣不竪。唯。天中天。云何菩薩大士進益眾德。不乏智慧不違禪定。所慕道心未嘗缺廢。內性弘毅結友究竟至于滅度。言行相副所遵佛法無有邪偽。常護正戒所聞不惑。攝淨三禁而尚忍辱。每行等心無有暴慢。向於黎元。善修精進心無懈厭。諸所應行一切成辦。一心行禪其意安詳。曉了正受一切所奏。志建智慧離于邪見六十二疑。於諸訓典明練光達。所當救納而行四恩。弘濟多護天上世間。遠離所樂常念無常。心如門閫住諸通慧。意不存慕聲聞緣覺。光闡法教降制魔怨及諸外道。念宣法王所講風化。崇順法誨不求天人。如佛之教以法為業。不貪衣食無有愛欲。廣度一切釋除恚恨。愍哀群生消却愚癡。不一切法諸魔埃垢。行權方便無邊之慧部分普勸。
佛告那羅延菩薩曰。善哉善哉。多所哀念多所安隱。傷愍諸天世間人民。乃問如來如斯之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仁說。菩薩大士所行殊特無量之德。鉤鎖白佛。願樂欲聞。鉤鎖菩薩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佛言。有三昧名等集眾德。假使菩薩逮斯定者。眾德進益不乏智慧不違禪定。所慕道心未曾闕廢。心性弘毅未曾離佛。恒聞經法供養聖眾行于四恩。彼如是已。不捨群生。
於時。世尊諮嗟等集眾德三昧。宣揚其名。默然無言。
是時。維耶離大城中有大力士。名維摩羅[口+庚/﹂]移。心自念言。吾為力士。於斯天下力勢強盛無有倫匹。曾聞沙門瞿曇猛勢無量。其力巍巍總要有十。體諸骨解。猶如鉤鎖而得自在。吾欲往試觀銓其道。於我孰踰。念已。尋出維耶離城。往詣大樹重閣精舍。欲覲世尊。而見如來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照臨大會猶如須彌超現大海。瞻覩威容神曜光光。心懷踊躍不能自勝。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佛知力士心之所念。欲為療除憍慢貢高自用之穢。便告賢者大目乾連。吾憶往昔為菩薩時。兄弟挽射彎弓放箭。箭所至處。爾今攝取。釋女瞿夷欲充所用。目連對曰。唯然。世尊。於時。不見箭何所奏。佛放右掌光。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於斯佛土鎮世鐵山大鐵圍山。箭徹其中。目連尋光乃見箭處。佛告目連。寧見箭乎。對曰。已見。又而告曰。往取箭來。時。目乾連自現神足。一切眾會莫不見者。如勇猛士屈伸臂頃。斯須即到大鐵圍山。欲拔佛箭。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而箭不搖。一切諸會天龍鬼神帝釋梵王靡不肅驚。
阿難整服長跪問佛。地何故動。普世惶悸。佛告阿難。憶吾往古挽射放箭。箭徹太山。使目連取。盡其神力箭不可拔。三千大千世界乃為之動而不能得。阿難啟曰。唯垂尊援。佛即許之。援以道力。則承聖旨攬拔。得箭還用進佛。目連白佛。云何世尊為菩薩時挽射放箭。箭徹鐵山。用父母力神足力乎。佛告之曰。是父母力。非神力也。假用神力。其箭當達無量無限諸佛世界。目連又曰。云何菩薩以父母力射箭乃入鐵圍太山。道力功德而佐攝取。何以為喻。
佛告目連。十凡象力則不如一正象之力。十正象力不如一龍象力。十龍象力不如一大象力。十大象力不如一術事象力。十術事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普妙象力。百普妙象力不如一大臣象力。百大臣象力不如一力士力。百力士力不如一大力士力。百大力士力不如一上力士力。百上力士力不如半鉤鎖力士力。百半鉤鎖力士力不如一具足力士力。百具足力士力不如一大鉤鎖力士力。百大鉤鎖力士力不如一法忍菩薩力。百法忍菩薩力不如一究竟菩薩力。百究竟菩薩力不如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之力。適生墮地則行七步。
佛言目連。他方世界現在諸佛建立倫土。究竟菩薩之所遊處。適生墮地行七步者。其地下至六百八十萬由延。盡斯下已乃得水界。各各分別其水渧如車釭上至梵天。承佛威神愍哀眾生。世界不損無所嬈害。究竟菩薩威神勢力巍巍如是。十究竟菩薩力不如如來至真等正覺力。是謂世尊父母之力。其諸菩薩宿命德本所受之決。亦非神足道力變化。設使菩薩示現神變功德之力。往詣道場坐佛樹下。以神足之力一足指。舉江河沙等世界先以目前。用置殊異無量無限諸佛國土。其於眾生無所嬈害。是為菩薩神德變化足一指力。如來神足變化之力。復過於是無量無極不可思議。假令如來普具示現神變威佛。汝等覩之則不能信。何況外術眾邪異學。
又。目犍連。菩薩往至佛樹下時。攝四大種立為一種。已立一種在於世界無有增減。於時。弊魔行到道場。與無數億百千官屬兇悖難當。如來一切尋摧伏之。何以為一謂平等力。有十力常加大慈哀。諸眾生無所毀觸。
何等十力。有非處處有限無限如審悉知。過去來今如審悉知。一心脫門定意正受如審悉知。見諸人根種種別異如審悉知。見他群生心意所念如審悉知。若干種身無數形體如審悉知。眾庶所行。所行者好醜不同如審悉知。道眼徹覩終始所趣。此沒生彼彼沒生此。名字種姓父母兄弟。其身口意行惡。誹謗聖賢邪見顛倒終墮惡趣。其身口意行善。不謗聖賢。正見奉順終隧善處如審悉知。道耳洞聽天世間地獄餓鬼蜎飛蠕動蚑行喘息。十方諸佛世界。若此言聲亦無音響亦無所著如審悉知。心覩五趣一切本際。諸漏已盡無有塵垢。終始悉斷神真聖達解名色原如審悉知。是為十力。如來之力復過於此。不可思議。暢徹十方無去來今。
於是。離垢威力士從佛世尊聞斯菩薩父母諸力。歡喜踊躍怪未曾有。善心生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佛言。今我聽受世尊所說。為菩薩時父母之力及十種力。屏除貢高憍慢自大。歸命三寶。願發無上正真道意。愍傷眾生使獲大安。哀令我得十種諸力。如天中天具足無異。
時。會大眾聞斯力士誓願弘廣。滿十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同時舉聲而歌頌曰。
僥令我等 逮得道力 亦如如來 至真等正覺
於是。鉤鎖菩薩白世尊曰。今者。大聖何故稱歎等集眾德三昧。而便默然。唯願如來分別講演等集眾德定意。宣暢菩薩大士諸行。使發意者逮得斯定。
佛告力士。菩薩初發意者。欲至無上正真之道當受尊定。所以者何。若初發意受持尊定。尋具普入一切眾德。譬如。力士。川流泉原江河大流悉歸于海。所殖功德布施持戒。所習平等思惟道慧。有漏無漏俗業度世。天上人中所立福祚。皆來歸湊於初發意菩薩之行。是故。族姓子族姓女欲攝眾福。當發無上正真道意。譬如須彌大山鐵圍山雪山黑山。諸藥草木及餘叢林。洲域大邦郡國縣邑。并四天下日月運照。苞在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力士。其凡庶履跡無著緣覺。休祐菩薩如來大聖之德。其初發意為菩薩者。悉得通入於此福祚。以是之故。當作斯觀。若發無上正真道意。則悉該攬於諸德矣。
佛告力士。譬如四域群生之類。轉輪聖王居為尊上。功祚殊勝。使四天下眾庶人民福如轉輪聖王之德等無差異。合集斯福巍巍之德為一聖王。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德。各各皆如轉輪聖王。一一聖王使倍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數。總集諸福為一人德。使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履祚如彼一人。於鉤鎖意云何。寧能限量斯福德乎。鉤鎖對曰。 唯。天中天。計聖王德不可思議。何況一切為轉輪德莫能稱限。世尊告曰。正使撰合此眾生德無量之祚。以比一發意菩薩。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是為初發意菩薩。等集眾德三昧第一所入。
佛告鉤鎖。譬諸梵天於千世界悉樂行慈。若復有人皆以七寶滿千世界以用布施。比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之福其德殊勝。若三千世界至于五千十千。若至百千世界梵天普共行慈。若以七寶周遍充滿百千世界。以用布施所殖德祚。以比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福多不可稱限。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疇。其福德如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心普向于群萌。計其福德。比初發意行者所尊慈祚。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所以者何。其初發意志於無上正真道者德不可限。以是之故。當作是見當作是知。假使能發大道意者。則為具足一切眾德。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周滿無量之祚。當發無上正真道意。佛言。力士。是為等集眾德定意第二所入。
佛告鉤鎖。東方虛空所覆世界。空之遠近可限量乎。答曰。世尊。無限無量。不可計數。無有邊際。天中天。
佛言。如何引喻智者解趣。十方世界虛空所覆不可盡極。猶若等集眾德定意福祚功德。超彼無量轉加具足。為眾生故。以諸道德將護其心。以大精進成滿所行。假使有人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下盡水際上至三十三天滿中芥子。一一芥子為一佛國。過於東方若干佛土著一芥子。各各如是令芥子盡。不能窮極東方世界。設令江河沙等世界滿中芥子。有人盡取芥子一一破碎。各如江河沙數芥子之限。於鉤鎖意云何。寧有人能籌計分別。知所破碎芥子數乎。鉤鎖答曰。唯。天中天。破一芥子所分之限。假使智慧如舍利弗。周滿天下閻浮提土。一劫之中籌之計之。不能稱量芥子之數。何況欲知江河沙等世界破芥子數。設令有人過諸芥子佛土著一芥子。如是之比令破芥子悉盡無餘。東方世界不可窮極得其邊際。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上方下方亦復如是。如是。鉤鎖。如十方界所有虛空。諸佛國土皆以七寶遍布其中。悉令充滿盡用布施。所得功德豈多不乎。鉤鎖白佛。甚多。天中天。無量也。
世尊告曰。其初發意菩薩行慈之德過於彼施。滿于東方無限世界七寶之福。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譬如虛空無有能度得邊際者。菩薩之慈猶如虛空無所不覆。菩薩如是所行大慈所蓋無際。譬如眾生受形立體。所周佛土所在世界若干之數。菩薩行慈使此群萌皆得成就為轉輪王。具足功德如釋如梵踐祚之數。
又計。菩薩大士建立淨性質直無諂。欲度眾生住於大哀。常行慈愍。所行七步攝取功勳超諸群黎。為釋為梵轉輪聖王之福慶也。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是謂等集眾德定意第三所入。
佛告鉤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威神功德。皆令巍巍如轉輪王。如釋如梵功德之慶。不比初發意菩薩之慈。正使一切十方眾生皆為釋梵轉輪聖王。百千萬倍不比菩薩行大慈哀。又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疇一切皆使如清信士所有功德。比舍利弗福慧之明。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相及逮。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人。眾如舍利弗智慧功德等無有異。以方比於緣覺智慧功德。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縱使三千大千世界遊居眾生。一切成具緣覺之德智慧功德等無差特。欲比五劫生行菩薩。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計空不及無以為喻。是為等集眾德定意第四所入。
說是經時。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億百千姟。諸天伎樂不鼓自鳴。而雨天花覆蓋道場。紛葩佛上周遍眾會積至于膝。
釋梵四天王天龍鬼神皆謌歎言。唯然。世尊。族姓子族姓女心懷至誠而發無上正真道意。如向大聖所講說者。我等稟誼。假使不發大道意者。終不逮成等集眾德定意正受。況當能致一切功祚無量也。
是時。離垢威力士白佛言。唯然。世尊。當行何法而能成就逮得等集眾德之定乎。佛告族姓子。有一法修致斯定。何謂一。發心調習諸通之慧。是為一法逮得斯定。
復有二法修獲斯定。何謂二。若聽聞法諮稟無厭。如所聽受思察其誼。是為二。
復有三法修獲斯定。何謂為三。消損諸惡。勸集善業。殖眾德本。是為三。
復有四法修獲斯定。何謂四。禁戒清淨。所見清淨。其心清淨。智慧清淨。是為四。
復有五法修獲斯定。何謂五。所言至誠。志性堅固。其意質朴而無諛諂。其心清淨建立無差。常以等心一切眾生。是為五。
復有六法修獲斯定。何謂六。歸附善友。遠離惡友。捨廢眾會。習寂燕坐。順行大慈。愍傷眾生。是為六。
復有七法修獲斯定。何謂七。建立寂然分別。惟觀除于報應。將御緣起離求所見。曉了罪福悉由牽連。道利結礙使至平等。入于道諠用道法故。忍於恚罵而無恨心。是為七。
復有八法修獲斯定。何謂八。身行澹泊。口言靜默。心惟寂寞。觀痛痒察諸法。惡本夫起而不想念令不復興。惡本盛發隨念蠲除。善本未起思順令滋。善本熙隆將養護之。是為八。
復有九法修獲斯定。何謂九。觀過去法而知無常。於當來法而無所生。今現在法而無有二。逮入三世而悉平等。一切諸法猶如法忍。不著於空。分別無想。離於所願。設使所生有所救護。是為九。
復有十法修獲斯定。何謂十。脫於無我。忍於無命。了於無人無常句跡。一切所生皆為苦患。無為寂然則為救護。離顛倒。度眾生。順典誥。如所聞法尋即奉行。佛告離垢威。是為十法。菩薩所行。因此逮得等集眾德三昧之定。
離垢威白佛言。菩薩大士積累功效無極大德。乃得逮聞斯定意耳。欲決諸德正真之行當聞斯定。欲得獲暢不可思議功祚之福當聞斯定。欲令大賴無有盡耗當學斯定。離垢威復白佛言。菩薩大士以何療得無盡之福德如大海。慶不可議功祚不廢。
佛告離垢威。菩薩有三事。逮無盡福德如大海。慶難思議功祚不廢。何謂三。一曰好喜布施。二曰護持禁戒。三曰博聞不惓。是為三。彼族姓子。何謂菩薩好憙布施。不當貪財。不當以物誘進教化。假使有物不肯施與。受者不當受其物也。設使受者不捨所取。不當勸御彼等眷屬。設使乞者有所求索發無受心。不可勸化國王財寶產養之業屋宇舍宅。假使乞者有所求索其心無異。
又。族姓子。菩薩大士當發此心。我為一切眾生之故。惠施軀命。若有人來欲有所得。象馬車服頭目髓腦。眼耳鼻口支體手足肌髮肉血。隨其所求各各施與。心不懷恨忍辱施與。既有所施不望其報。所可惠捨無所貪慕供給眾生。眾生獲恩得給所乏。從是已往所欲攝取群萌之類。得佛道時為說經法令得速解說。
族姓子。若有菩薩發心如是。是謂菩薩不惜身命。不惜身命若沒其體不犯眾惡。不害生命以養其身。不以命故犯於不善。不以財業越毀他人。不以眷屬熾盛怨訟鬪諍。不危他子以育妻息。己所不憙無加於人。已知止足則發一心。志不憙樂諸不善事。況當復犯若干之非。除貪嫉棄眾惡。常知止足行於正真。無有異心則逮平等。逮平等已無有眾邪則獲慈心。已習慈心便遇善友。已得善友則便得聞寂然之法。已聞寂然便建立行。已建立行則化眾生。化眾生已。則便講說立寂然誼。假使菩薩不為眾生不修寂然。則不微妙。已不微妙不獲道眼。不得道眼不至善權。不能覩見一切眾生根本所趣是。族姓子。菩薩好憙行布施者。得廣名聞。復過於斯不可稱限。
復次。族姓子。觀內外法念之一等。察其內地及省外地而無有二。所以者何。是身如草木瓦石之類。無要無人無有想念。無有堅固四大合成。假令有人斷截破壞取撥持去。不得自在莫起想念。勿得貪身無惜壽命。吾不恨彼於其人所起恚意也。益加慈哀向彼眾生。譬如。族姓子。有大藥樹。掘取其根莖節枝葉花實。樹不念誰取我根莖枝葉花實。亦不念言莫取我根莖枝葉花實。其藥樹者。一切無念亦無所想。亦於眾人無所恚恨。其疾病者服藥則愈。
如是。族姓子。行菩薩者。當自觀身四大為家。猶如藥樹。其有眾生欲得我身頭眼體節枝幹手足髓腦血肉。恣意與之。
如是。族姓子。菩薩所施其德無盡。作是施已。為慳貪者。欲令惠施故勸助之。其貧窮者化示大財。其少福者化具足德。未發道意令行菩薩。勸誨善本欲令清淨。一切福慶勸化眾生。導以清淨以是布施。疾近於道得至無盡。
何謂布施盡。菩薩布施有四事盡。何謂四。不好勸助。不憙說法。願生卑處。樂近惡友。是為四。
復有四行。菩薩布施疾近於道。何為四。多所勸助。行權方便。建立於法。習近善友。是為四。
復有三法。菩薩布施不為虛妄。何等為三。發菩薩意多所愍哀。攝護一切眾生之類。諦奉行如來教命。是為三。菩薩欲施當建三法。何謂三。住佛法立。精講勸眾生。便存大安。是為三。
菩薩復有二事。不為虛妄誠審布施。何謂二。大慈。大哀。是為二。
菩薩復有二事有所收施。何謂二。慳貪。嫉妬。是為二。
菩薩復有二法。布施有所歸。何謂二。智慧具足。聖達周滿。是為二。
菩薩復有二法。布施有所趣。何謂二。至無盡慧。趣無起慧。是為二。
菩薩所施有四法。何謂四。布施等與亦不想報。調定安寂。所施具足。欲成其道。是為四。菩薩所施以是之故。自然得趣無盡德海。若有菩薩欲備海德。則當習行如是像施精進之行。
離垢威力士白世尊曰。未曾有也。天中天。如今如來分別講說諸菩薩法。諸佛經典之所持護。菩薩大士作是行者。終不毀失正達慧德。假使有人如是布施。功德之福具足成滿。亦當若茲。
佛言。是。族姓子。審如所云。其有發意行施如斯。則便歸趣無盡海德。則不貧匱。於聖賢業則致大財。此之等類具足法財。則致大富。具足七寶無極之德。致百福相以莊嚴身。為諸群萌福慶之田以給眾生。
爾時。世尊告離垢威。何謂菩薩戒德之禁。護於禁戒未曾違捨。見犯戒者為興悲哀。見奉禁者遵行堅固。淨身三護口四淨心三。當順奉行此十善事。以斯戒法開化他人。不自稱歎不毀他人。不以禁戒而自褒譽。亦不以戒而自憍慢。常以禁戒而自調定。不釋節限而知止足。住於聖賢自護其心。見懈廢者不觀其隙。勞來病瘦所施不惓。無所悕望不以究竟。行如所言無所侵犯。於諸所行生死之事。無所適莫蠲所求望。常近於佛而遵慈心。若有行慈及無慈者。普等救護不失其心。不差戒品不志餘乘。以斯道乘勸發他人。無有安不事于天。一切遠離諸犯戒禁。動不安者勸慰使安。療除狐疑令不懷恨。所生之處而得自在而無適莫。所可遊至無所闕減。假使所生不以為厭。修建精進攝心自撿。所行不亂學無所樂亦無所畏。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戒品之業。設危身命終不毀戒。不以國故而護禁戒。不為釋梵天上之尊。不以財利報應之驗故。及以眷屬傲貴顏貌褒歎名稱。亦復不為勢力床榻座具病瘦醫藥故而護禁戒。不倚於天貪所生。不依內外不慕他人。不冀後世。不自著己不著他人。亦不貪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怙眼耳鼻口身心。亦復不倚陰種諸入而護禁戒。不畏地獄而求濟護。不憚畜生不懼餓鬼不為鬼神。不以人間窮乏厄匱故而護禁戒。志唯在於建立佛道。若聞法者念欲奉行。則已効立聖眾之德。常欲度脫除生老死憂病懊惱勤苦之患而護禁戒。不以財業而護禁戒。欲安眾生隱群萌。度黎庶脫[番+去]黨。樂佛法致差特。慕轉法輪將養聖眾。不斷佛教不廢法誨不懷眾議而護禁戒也。戒定慧解度知見品故而護禁戒。應尋神通六達之故也。所遵之戒。不犯不缺不毀無有邪業。順佛之教無所亡失。而當平等順行三昧。智者所歎佛所諮嗟無所乖違。隨法所化奉行為要。其人如是遵常戒品而悉具足。不失菩薩十法之事。
何謂十。然後當得轉輪聖王之位終不差錯修聖王教。奉宣佛道而不放逸臨據帝釋而不邀迭。常受佛道而不放逸。昇生梵天而不詭異。在于梵天願欲見佛而不差互。常值世尊心懷悅豫。所聞經典未曾斷絕。聽受佛法未曾中忘。如所聞者即能奉行。識念菩薩聖眾之慧無所亡失。辯才無量未曾空乏。菩薩之本所願者。得所立之事則有報應常為諸佛正士之等。不見毀呰其佛弟子。疾獲神通具諸敏慧。護於戒禁能如是者。是為菩薩十法之行。不退不轉菩薩大士護斯戒品。諸天龍神所共營衛。將護歌歎守禁戒者。諸鬼神眾悉歸奉事。神龍悉敬。世間人民等而供順。諸佛世尊常欲見之。諸明智者而俱宗仰。愍傷世間而行慈心。而為眾生護斯禁戒。
於是菩薩不歸四趣。何等四。不歸於據無閑之處。亦不歸於無佛之土。不生邪見歸闇塞家。亦不隨歸一切惡趣。菩薩若護於戒品者。逮獲斯德。
復有四法無所忘失。何等四。不忘佛道。心不捨佛。如所聞法終不中廢。不失禪定意念無數無量諸劫。菩薩若護於此戒品便逮斯德。菩薩復有四法逮得光觀。何謂四。尋時逮得觀於明法。獲致人明毒刀恐懼疾病。闇冥之想悉為辟除。諸功德無能亂者。是為四。
假使菩薩能護禁戒順斯教者。超度十畏。何謂十。遠離地獄畜生餓鬼貧匱無稱世界魔畏。聲聞緣覺所趣寂滅。所受脆生諸天人間。及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諸所恐難。毒刀杖火蛇蚖師子虎狼諸難。度于邪見能護戒品。如是行者菩薩之法。是為十。勉越斯難。
又。族姓子。戒立佛法以為光明。佛法則立於戒菩薩之道。若能奉戒則近定意緣。從禁戒得至智慧解脫之行度知見事。何謂為戒。皆能永脫一切塵勞。何謂塵勞。罪福所連三界所著斯則塵勞。當以何度此諸塵勞。無念無想無思無住。而無所行無所興立亦無所惟。於一切法而無所求。斯則名曰度諸塵勞。
若。族姓子。菩薩大士未遠塵勞。則為無有清淨戒品。所以者何。正使往至於梵天者自以欲塵。假令上至三十三天亦為欲塵。以是之故。族姓子。當作斯觀。處三界者則為無有清淨戒品。
離垢威白佛言。設在三界悉塵勞者。而世尊云則為不順清淨戒品。云何菩薩離於欲塵逮清淨戒。住於三界而不沾污。
世尊告曰。族姓子。知乎。為菩薩者無身塵勞。亦無毀戒亦無所住。見眾庶人著於三界故。則為犯戒。是菩薩以二事故行善權法。欲除三垢故處三界善權方便。菩薩大士自無塵勞。現在三界欲以開化群萌之類。譬離垢威而有男子。畫於虛空若書文字。現之悉現寧為難不。答曰。甚難。天中天。佛言。菩薩所興又難於彼。自無塵勞現于三界開化眾生。
時。離垢威而歎頌曰。
唯天中天 菩薩所興 具足無極 而行大悲
已現脫門 轉復反入 所有城廓 教授眾生
罣癡之網 譬如有人 身生疾病 療除危害
非他人也 等無有異 如是世尊 今日去害
近世清淨 於道菩薩 因此解脫 以是之故
勸化眾生 及諸異學 由斯方便 救濟眾生
唯天中天 菩薩大士 發大悲心 聲聞緣覺
所不能及 所以者何 聲聞緣覺 無有大悲
善權方便 具足之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等集眾德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中爾時。世尊復告離垢威力士言。族姓子。菩薩若聞如此行跡當勤奉行。云何求聞。稟聽尊長。常行恭敬棄捐憍慢。言語柔和志性仁調。觀念於法猶如醫藥。於師和上設世尊想。自察其身思撰法藥發醫王想。於諸眾生為疾病想。若務求法不當愛身。不貪命不倚壽不慕於容被服。常好經典。以法為本。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志利法誼放忽財利。將護法寶。離俗所珍。以利法故。滅除一切世間財賄。以法寶利蠲除凡俗所慕之珍。欲除眾生塵勞愛欲一切之瑕。常當慕求正法之典。欲度一切眾生之類皆至滅度。便當護持導以正法。以能導護正法典者。則能普獲將養一切所行德本。以是之故。假使有人欲求佛道。若欲逮成最正覺者。欲得竪立於法柱者。當學博聞。譬如。族姓子。須彌山王為天大柱。若天上柱則為巍巍多所覆蓋。所在嚴飾於忉利天。
佛言。如是菩薩大士博覽廣聞則為慧柱。所可遊居天上世間光色巍巍。設。族姓子。若有菩薩志願佛道我當成佛。則當曉了權便博聞常修精進。一切眾生在於邪智。則為然設智慧燈明。假使菩薩入博聞時精勤求慧。則為具足眾生之智。所作已辨。
爾時。諸天則為其人舉聲諮歎歡喜。善心生焉。今此正士如是誼像。博聞之力逮十種力。致最正覺諸根明達。如是利誼為菩薩行。執智慧刀割截一切塵勞之欲。若有菩薩如是像誼。堪任明慧所說經法。則能蠲除眾生塵勞危厄。若有菩薩如是像誼。便能說法滅除愛欲。如是菩薩則能歸趣往古世尊所可遊居。如是誼像則能降伏魔及官屬。如是堪任以十二事法輪為轉。
如。族姓子。菩薩大士精勤博聞立於聖達。應時即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魔皆為憂愁悒慼難可。今此菩薩不從我教違吾本心。皆見棄捐不得自由。所以者何。族姓子。從聞獲智。智於塵勞為最尊。其無塵欲魔不得便。以是之故當作斯觀。假使菩薩開入博聞分別經典好樂於法。從是已往所可教授。降制眾魔塵欲魔陰蓋魔起滅魔天魔官屬。是為四魔自然為伏。
又。族姓子。猶如往古諸菩薩者。所入博聞分別法誼好樂經典。今當粗舉略說其要。
乃至曩昔久遠世時。無央數劫不可稱限。廣普無量不可思議。彼時劫中。有一仙人名曰欝怛。處在林樹得五神通。常行等心慈悲喜護。遊居幽藪心自念言。吾行慈心其身柔濡常悅安隱。不可以慈滅除眾生自在愛欲。亦不可去瞋恚愚癡。曠絕邈路塵勞之欲。不以此慈能致聖賢之正見也。不可致福。安能逮成賢聖等觀。
復自念言。常以二事可緣致賢聖正見。何謂二。聽省他音因緣。思惟靜志在行。尋即歡喜發大精進。亦復入于法。我於何所得聞是說。則以法故欲求經典。入於郡國縣邑丘聚。欲求經卷永不可聞。時。魔天人往至其所言。族姓子。吾有佛名將護讀誦。假。族姓子。自逼迫身日自暴炙。自聞其身所護音聲。然後乃書如是諸頌。爾乃令仁得聞此頌四句之絕。
於時。族姓子。欝怛仙士心自念言。我從無數難限劫來棄捐此身樂於牢獄。撾杖鞭撻或以利刀。段段解身形體離散肌肉斷絕。以愛欲故致得繫縛。遭是眾患不可稱數。不用此身不用危痛痒。未曾以身加益一切。假使能已導利群生。吾當以此無堅固身求得經典。我獲善利心懷悅豫。當從天人逮得聞典。志未曾有。興世尊心而懷恭恪。則取利刀自割其身。日中自炙從耳聽聞。而謂天言。願天演說佛名。將護讀誦。吾恭敬法故放捨身不惜壽命。以是因緣等集所聞。
時。族姓子。覩見上仙恭恪樂法巍巍如是。顏色黮黤憔悴。功德難覩即沒不現。於是。上仙心自念言。將無試吾聞此偈乎。為之恭敬奉順法故。自捨其身不惜壽命。得聞之耶。吾所合集恭敬經典。所殖德本不失其功不見欺惑。假使我身至誠不虛。質直無諂愍哀眾生。不貪身命捨其體壽。聞此法者由是誠諦。於此現世他方佛國奉修法者。斯等之人令現面像。使我見之得聞經法。這立此願。口復說言。
應時。下方過三十二諸佛國土。有世界名普等離垢。彼佛號曰無垢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於時。其佛即見上仙心之所念。又欲教化閻浮提人。譬如勇士屈申臂頃。彼佛如是斯須之頃。從己佛土忽然不現。即住止于上仙之前。及與菩薩五百俱。其如來這現世間。自然大光普有所照。而取天花億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菩薩會于彼林藪。於時。巖樹一切根株莖節枝葉華實皆出法音。上勝仙士。適聞彼佛見其形像心無所畏。即時。其體平復如故無有瘡疣。
於是。族姓子。上仙見無垢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相好巍巍猶須彌山。威神光明踰於日月。神妙聖達為天人尊。諸根寂定若虛空不增不減。歡喜踊躍善心顯發。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是我世尊安住大聖。我歸命佛及法聖眾。唯佛世尊為我說法。若聞經者建立奉行。蠲除眾生所貪受行。興于正見而說經典。
時。族姓子。彼無垢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緣仙士故。為諸天子及諸菩薩。分別說此等集眾德三昧之定。於眾會中八千天子往古造行修治誼理。即逮法忍。上勝仙士聞是三昧。踊躍歡喜入於微妙。尋時逮得無盡辯才。
時。彼如來說八章句又復攝取。何等為八。一切諸法皆為本淨。從想著致原自然淨也。諸法無漏。一切諸漏皆為盡故也。諸法無著。皆度一切諸所著故也。諸法不虛。亦無有明吾我及人。平等一切諸法門故也。諸法何門。普現一切諸法門故也。諸法無來亦無往也。諸法懷來。斷除一切諸所趣故也。諸法平等。於三世無去來今故也。而無有二是為上勝八章句說。一切啟度厭諸所有無有眾患。
佛告上勝仙士。有八門句。至無有二。何謂八。諸法假號倚名故也。諸法像色猶從名興故也。諸法合會依著字故也。諸法識自由恣故也。諸法自然則以無明自然故也。諸法為盡習行愚故也。諸法無處立於門者住無常故也。諸法平等以一精進趣於門故也。是為上勝八句門也。本無有二而致於二。
佛告上勝。復有八精進句。至無有盡而得自在。何謂八。無者。修精進事。勸助呪願所修經典為現無處。彼者。行精進句。便能示現究竟法誼。不者。遵精進句。為除名色為示現法。所說經法悉令蠲除。他者。奉于精進現寂然法。六者。志于精進講說經法。超度一切諸所罣礙。無本者。念精進句。為現如來無本之法。因者。精進為現一切緣法罪福為盡。等者。精進三昧示現諸法分別所趣。是為。上勝。八精進句無盡辯才。
佛告上勝。復有八法為妙法句。覺了諸法為志平等。何謂八。空為印句。而無所倚而為現法。無想印句。無所建立而現經典。無願印句。不依不倚不著不求而為現法。本際印句。為本空句而等御之為現經典。法界印句。等御諸法而為本現。無本印句。現入諸法猶如印句。蠲除去來今所本現法。滅盡印句。究竟滅盡永除諸法之所本現。是為。上勝。八印句也。皆悉分別平等諸法而得成就是故於斯。上勝。自在之句及所問句。精進句并諸印句。常當安祥順行其句而精進學。
如是。族姓子。於彼無垢稱王分別所問。於此遣智至彼世界。及餘菩薩五千億百千姟菩薩。斯須之間如發意頃自還佛土。雖還本土無去無來。其土人民不見如來為去為來。於是。族姓子。上勝仙士獲無盡辯意不疑妄。亦無所失。得為諸天之所擁護。救護諸天降伏眾魔及外異道。行入郡國縣邑州域大邦。為一切人講說經法。分別演斯等集眾德三昧。具足千歲宣現此典。開化八萬四千群萌之類住於聲聞。發起八萬四千眾生志於緣覺。八萬四千黎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勸助八萬四千蒸民後。悉當為轉輪聖王。八萬四千建立帝釋梵天慈悲喜護。無央數人得生天上。上勝。仙士至于末後仙沒之時。生於無垢稱王如來至真正覺之土。在於普等無垢世界。與萬四千天子俱。
佛言。族姓子。欲知爾時上勝仙士為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則吾是也。吾以至誠建立心願。即致下方所在世界無垢稱王如來至。
以是之故。族姓子。當作是觀。於樂法菩薩。如來未曾取滅度。正法之教亦無滅盡。其好樂法為菩薩者。他方世界諸佛世尊則現目前。樂法菩薩若在巖處若在樹下。獨閑居者若中間坐。即時得見受總持門。置于手掌若現裓上。若在頭上若在頂上近而不遠。樂法菩薩已為曾見過去諸佛。又。諸天人發其辯才。亦復從受辯才之慧。樂法菩薩於此經典無有窮盡。諸佛世尊及諸天人不奪其願。道所建立猶得自在欲得住立百歲千歲。一劫過劫亦得由己。樂法菩薩除老病死興發其心。其意所在堅強久固。御於大智辯才之慧。樂法菩薩未曾發意犯於他人。以是之故。離垢威。聞斯博聞所積行者。遵奉精進便當逮獲於此名德。當復過是復倍無數。若有菩薩欲得獲致福藏德普。慶無終既祿無窮已。菩薩所厚功祚無量。不可稱限無能盡極其邊際者。離垢威。知其大海水尚可數渧。測知限量得其底泥。菩薩所興三事戒聞施惠。不可勝限得其邊際。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稱量。知其銖兩盡其邊際。欲盡菩薩所興三事。戒聞施道不可限量。
是為。族姓子。三事行品。三事之中博聞為尊。為勝為長為無疇匹。譬如須彌山王持戒施惠。猶如芥子在須彌山側。當觀博聞則須彌山王也。譬如飛鳥翱翔虛空足影所翳。寧幾如乎。持戒施惠猶如斯也。譬如虛空弘普無際。博聞之德其若茲矣。所以者何。族姓子。施有二益。離貧匱得大富。戒有二益。度惡趣生昇天。聞有二益。得聖慧除邪疑。其布施者。不離諸漏所受之陰。其持戒者。所受諸陰亦與漏俱。其博聞者。無有諸漏亦不受陰。以是之故。離垢威。斯謂菩薩博聞之應。
佛說施戒博聞之時。三萬二千群生殖眾德本。皆發無上正真道德。五百比丘漏盡意解得法眼淨。
於是。離垢威力士白佛言。菩薩幾法行疾得不起法忍。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四法行。疾得不起法忍。何謂四。一。觀身如影而得解脫。二。入於諸法如呼聲響。曉了其心猶如幻化。察一切法皆歸盡滅。是為四。菩薩疾得不起法忍。
復有四法。何謂四。普修弘慈加諸眾生。設使學者起於人想勸使曉解。一切諸法令知盡無不造有事。普皆覩見諸佛之法。不以肉眼亦非天眼。亦非法眼無所依倚。分明曉了心之所入。亦無有心亦不見心亦無緣會。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一切所有施而不悋。棄捐邪見。奉清淨禁。寂除塵勞。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遵忍辱力入于諸法。悉知盡索。而崇精進。好澹泊法。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逮得禪定則無所倚。察於智慧亦不輕戲。攝權方便不著眾生。皆具所行入無等倫。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常行大慈導利眾生。具足大悲不厭終始。行于大喜欣樂於法。行于大護除諸倚著。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證明部分於三脫門。除諸三世過去來今。超度三界。觀一切法本淨無穢。
佛言。離垢威。是為四法行。菩薩大士疾得不起法忍。
佛說此時。離垢威菩薩逮得不起法忍。歡喜踊躍昇處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界。而雨天花百千。伎樂不鼓自鳴。
於時。世尊知離垢威菩薩所念。尋時欣笑。五色光從口出。照於十方無數佛國。還繞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以偈讚曰。
得尊淨智慧 其目清明好 諸根為寂定 澹泊度無極
光明照七尺 金容神巍巍 何故現欣笑 唯願為分別
知諸天人行 心意所歸趣 三世之清淨 覩之所像類
其慧常通達 未曾有罣礙 何故現欣笑 月姿哀為說
過世天中天 將來之世尊 今現十方佛 智慧暢無量
修行悉清白 療愈若干病 一切靡不了 願為分別說
其身普周遍 於此諸佛國 言音悉暢達 無數之剎土
心向一切人 常垂弘大慈 最勝哀為說 敷演斯笑意
所在究練法 寂然如月遊 無喻如幻化 自然若如夢
所獲致得利 常如雨泡起 何故現欣笑 無師子師子
解空無有想 超度願脫門 諸法為自然 了現究竟誼
寂默常調定 遊步如虛空 願佛分別意 今笑何感療
孰為發妙心 志願尊覺慧 誰令力除魔 應坐樹王下
最勝今日誰 而為超擁護 何故現欣笑 大雄發遣說
諸聲聞之眾 不能蹈斯地 一切之緣覺 莫敢逮此道
是諸佛境界 其德如大海 何感而欣笑 世勝哀說之
佛告阿難。爾為寧見離垢威。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乎。對曰。已見。天中天。佛言。離垢威力士菩薩。過三百不可計會劫。當逮得無上正真為最正覺。號力嚴淨王如來正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在于東方世界名清淨。劫名淨歎。力嚴淨王如來清淨世界。富樂熾盛人民安隱米穀平賤。快樂難及諸天人播殖無數。彼國人民被服飲食居止舍宅。譬如第四兜率天上。其佛說法無有奇特異種之說。唯但宣暢菩薩篋藏。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皆純菩薩逮得法忍。諸菩薩眾甚多無極。其佛壽命無有限量。其土無有八據之難。降伏眾魔抑制怨敵。無有群邪諸外異道。其佛世界地紺琉璃。紫磨黃金分錯其間。
於是。離垢威菩薩從虛空下。稽首佛足歸命世尊。從佛請求欲得出家。
爾時。鉤鎖菩薩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怪未曾有。如今大聖講說經典。其有諸天在於虛空。名德高妙皆詣如來。適見如來尋時歡喜。棄捐貢高自大之念。稽首世尊投身自歸。大聖。乃能開化於此離垢威力士憍高自大。來詣佛所逮得大法。當為無量不可思議。眾生之類演說經法令除慢恣。唯然。世尊。其離垢威菩薩大士。為從幾佛如來至真等正覺殖眾德本。乃能疾逮如是神通。
世尊告曰。鉤鎖。欲知其離垢威力士菩薩。已曾得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大聖。殖眾德本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常復奉事無數諸佛淨修梵行。鉤鎖又問。唯然。世尊。以何所殖無德之本而忘道意。心懷憍慢自大之性。來詣世尊欲有所試。
佛告鉤鎖。有四事法。為菩薩行而忘道意。何謂四。心懷憍慢。不恭敬法。輕易善師。從後謗議。是為四。
復有四法。何謂四。而復習樂聲聞之眾。與同所歸。志樂下度。誹謗菩薩。忘法師恩。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其行諛諂。於法慢誕。二事自活。求於利養而著奉侍。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不覺魔事。為罪所蓋纏綿蔽法。志性怯弱。鉤鎖。是為四法菩薩忘失道意。
鉤鎖又聽。離垢威用何等故。為菩薩行而忘道意。往古世時。此賢劫中初始有佛。號曰拘婁秦如來至真等正覺興出于世。於彼世時。有善財大勢貴姓極富梵志。時。有一子魔所惑立自發貢高。不欲往詣於如來所長益法。與沙門梵志諸長者俱。鬪諍罵詈多所誹謗。不肯受法亦不見法。不得法師亦不恭敬承順其教。
當爾現世違失五法。何謂五。則離於佛不復相見不得聞法。不復建立菩薩之業不復諮問。所當行者而復忘失眾德之本。無堅固意在於道心。攝取不善。尋時則離於道行心。
爾時。尋離此五法行。佛言。鉤鎖。欲知是時所名善財大勢貴姓梵志子乎。豈是異人。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今離垢威菩薩是也。於彼世時心懷自大。尋則忘失所修道意。久復將護宿命德本諸通慧心。又。有餘福不復誹謗於諸通慧。故為力士而有大勢。承佛聖旨不為眾惡。聞佛音聲便自發來。自以己力欲比如來。又。聞世尊說菩薩力。尋即棄捐貢高慢恣。往古所殖眾善之本。則現目前便逮法忍。威神通慧無所想念。
爾時。力士鉤鎖菩薩謂離垢威。唯。族姓子。興發何法逮得法忍。離垢威答曰。發起一切凡夫之法。又問。云何而發。答曰。所發起者。至後究竟永無所有。亦非不異。其所發起。常不復令有所依倚。亦無所證。
鉤鎖又問。族姓子。凡夫之法及與佛法有何差別。寧有若干乎。即便答曰。假號而名。因有若干。其誼無異。又問。唯。族姓子。其凡夫法以何解誼。答曰。無常亦無想念。無顛倒誼。又問。族姓子。所謂誼者。何所歸趣。答曰。鉤鎖。其達誼者。亦不蠲除凡夫之法。亦不獲於佛道法。又問。族姓子。何謂法誼。答曰。無有二誼為諸法誼。又問。不曰其正見者。有二因緣。從他聞若思惟。厥行猶具。又問。鉤鎖。如來不說但歸要誼之故。誼則成要。因此何緣要得誼乎。不取美辭。又問。鉤鎖答曰。教不但取要誼。終不毀壞為菩薩美辭乎。則無有失自損毀也。假使有得美辭誼者。彼所逮者亦無所獲。其菩薩者。不歸於要誼而說法誼。以聰哲故。其不逮得不用誼報。一切諸法猶得自在。為尊為長為無等倫。所可分別限時消滅究竟滅度。本末永寂則為相誼。世尊所說以故。鉤鎖。其歸命誼則不御法。亦無所念亦無御者不捨不御。其無所念則為堅要。其要堅者彼乃謂誼。
鉤鎖又問。唯。族姓子。豈有方計其歸要誼。彼則歸要一切法乎。答曰。有。族姓子。又問。以何因緣。答曰。諸法無本。一切悉空。諸法澹泊。假使歸要於空誼者。要澹泊誼亦復如斯。以是之故。族姓子。其歸要誼則為道歸一切諸法。答曰。族姓子。佛不言曰。了一切諸法悉歸要御。答曰。如斯。以是之故。一切諸法推究本誼根原。所歸要者其究竟誼。是等之門則第一誼。如云何當求所如所也。求如是行者。設無有法亦非法。亦無所起亦無所滅。諸賢聖道無有二道。亦無所作亦非不作亦非無造。如是則造菩薩之道。道無所造亦不求誼。亦儀不錯亂。
離垢威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八百天子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離垢威菩薩謂鉤鎖曰。族姓子。如來所說但歸要誼不取美辭。計此誼者無有二行。究竟其誼亦無所生。是故如來說此誼耳。但歸要誼不取美辭。其歸要誼并及美辭。本淨平等志性自然無所超越。如來故曰。但歸要誼不取美辭。
復次。族姓子。如來所以說此言者。何以二事故興於正見。何等為二。聽察他音緣省思惟。其不博聞於法律者。順以三昧在於終始墮于貢高。類斯之故。世尊告曰。聽省法律乃為博聞多所勸助。以聽經法悉以奉行。淨於所療至賢聖道。又問。云何比丘思惟療行。答曰。以法療行亦無所行。是為思惟要事有療行。族姓子。是為療行之所謂者。
復次。族姓子。假使菩薩療行。不發音聲不起吾我。有所講說諸行處者。若說去者若說還者。一切皆亦無住亦無所得。亦無過去亦無當來亦不現在。修此諸事。是謂思惟要者而以療行。設見諸法一切自然悉歸滅盡。設受諸法思觀要淨。假令察見一切諸法本淨同像亦覩要淨。設見一切諸法。諸法自然從本淨起亦觀要淨。設使觀見一切諸法本末不生。究竟無起究竟無滅亦觀要淨。設使觀見一切諸法本淨滅度亦觀要淨。亦不寂然亦無所觀。是謂為觀。是所觀者亦無所觀亦無所見。假使無見無所觀者。所見如是亦不見。則不名曰有所見也。
於是。世尊讚離垢威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有所說者。當如仁說。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法不虛妄。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法無陰蓋。其思要淨為菩薩者。無有此法亦無脫門。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所行法者亦無所除。亦無所行亦無去來。是則等觀為正見也。見一切法以平等故。亦不不等如有所見。
又問。云何一切諸法而不等。如有所見如無所見。又。族姓子。此諸法者。亦無欣見亦無不見。本末平等亦無所生。此之謂也。亦無所生亦無所有。不越所見不入寂然。此謂平等。亦不不有亦無所有。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是謂平等。是所言者。亦無所說行無所生。亦無有見亦無越度平等寂然。斯謂等觀。以能入于平等故也。
又復重問。何故名曰平等入寂然乎。答曰。等於吾我亦等非我。一切諸法亦無形像亦無毀呰。是謂平等入于寂然。
於是。鉤鎖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至未曾有。正入寂然。所由相者本淨滅度。菩薩皆知如是諸法。若復聞者乃能信解。有所遊居亦不中半而取滅度。
佛告鉤鎖。以故。菩薩善權方便而以為樂。以權方便修具足行。發一切心歸於遊處四法。何等四。行大慈。無極哀。為諸通慧。不斷佛教。是為四。假使能奉宣修此法。則入寂然所趣之相。一切本淨悉為滅度。以至寂寞諸法之行。這聞此已則便信樂。所可遊居。亦不中半而取滅度。是故。分別諸法之原。彼則寂寞亦無澹泊亦不墮落。所以者何。不欲棄捨一切眾生。
離垢威菩薩白佛言。何所菩薩純淑。如佛所言不墮寂滅。世尊告曰。族姓子。假使菩薩無有諸見亦無想念。是為純淑。於諸聲聞一切眾生。不修平等離佛法教。亦不勸樂大乘之行。疑諸通慧離於無願。亦不滅度入於寂滅。則於其中證菩薩心。志在聲聞緣覺而入滅度。
又。族姓子。菩薩若能入於寂然相者。皆能分別一切諸法。有所興發悉為一切順佛法眾。遵修大乘為諸通慧之所興居。愍傷一切群萌之類。普見一切與志願俱。未曾斷絕他人所僥。以是之故。族姓子。當作斯觀。計於菩薩而皆純淑遊於寂然。離垢威白佛言。未曾有。世尊。菩薩所行而有差特。悉非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也。
於是。鉤鎖菩薩白佛言。今此溥首童真者。在是會中靜然而坐。亦不講說於此三昧。世尊。尋見文殊師利心之所念。以心請觀溥首童真。溥首童真謂鉤鎖菩薩。菩薩所行不以功德遵修佛道。不以利養不以生天。不以財業不以名聞。嗟歎德稱宣暢其績。不以衣食床臥病瘦醫藥。生活之業。不以國王大臣賞賜故。
鉤鎖又問溥首菩薩。以何等故行菩薩道。溥首答曰。為眾生故如愍傷之。故以法之誼開化群黎。志大乘故除於虛妄諸勤勞患。生寂然故已忍勞苦。欲安眾生令得所願。無所狐疑無悕望故。則無所著亦無所倚。亦無所受亦不專處。亦不究竟無有善哉。亦不吾我無有斯念。亦不退轉亦不還反。設使諸法無所動轉。亦不肅震無有將往。無所危害無有歡喜。亦不愁慼己獨勇猛。無能勝者無能伏者。莫能踰者亦不憔悴。無所畏難不恐不懼。不卒不暴無有自大。亦無心意常處寂寞。常住無念同誼一乘。一教同像常作等行。悉欲救度眾生之故。溥首言。族姓子。菩薩所行如斯比類。是故造行。
鉤鎖又問溥首。何所施造為菩薩行。溥首答曰。設。族姓子。其為菩薩不行於盡。亦無所起亦無不起。究竟諸盡盡所當盡。不念諸本末無起亦無所生。亦無聰明造行。如是為菩薩行乃應道行。
復次。鉤鎖。菩薩大士不行盡過去意。於當來意無所起行。於現在意而無所住亦無所行。心亦不著去來今也。遵修如是為菩薩行乃應道行。
復次。鉤鎖。布施道心眾生如來則無有二。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道及眾生至于如來則無有二。假使菩薩常遵此六度無極有所行者。所行之相不憂終始。遵修如此為菩薩行乃應道行。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等集眾德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下復次。鉤鎖。菩薩所遵不行色空。色者自空。亦不空痛痒思想生死識行。識自然空。亦不教人行色為空。色者則空。本末盡無。則曰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識則亦為空。若欲盡者本末盡空。故曰識空亦曰自然。若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復盡。若諸法盡色亦當盡。痛痒思想生死識。識以便盡。假使一切諸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復盡。設使諸法盡者識亦當盡。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復次。鉤鎖菩薩。菩薩所行亦不斷除凡夫法行。至於佛法亦不慇懃度生死行也。亦不具足於滅度事。亦不覩見不善法興。亦不觀察於諸善法之所由來。不以惠故亦不見識。不用識故而見於慧。亦不破壞諸法界行。有所信喜至於解脫也。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若造行者。法界無量人界無限。而悉信解法界無限慧界人界悉盡。所行法界人界則無有二。不以法界而有所損亦無有盡。想亦如是。人界亦然。人界有相法界無相。及與人界如此相者。則無有相。其無有相。覩一切法悉無有相。不盡人界行無所畏。益從無要思想而興起發也。顛倒之事誑詐化惑相處其中。其所行者不除欲盡不慕所生。亦不名聞。亦不計常亦無所壞。亦不滅除我人壽命。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說是菩薩所行者品時。百千天子逮得法忍。
爾時。離垢威菩薩即尋啟受舉大音聲而歎頌言。使一切人群萌之類。所願皆得普獲利誼。如佛世尊悉令信樂此三昧定。
爾時。魔王波旬謂溥首童真曰。我為堪任歎菩薩道如菩薩行乎。溥首答曰。可行也。時。魔言曰。一切人行則菩薩行。諸聲聞緣覺行則菩薩行。下一切居家所習蔭擔之行則菩薩行。一切魔行則菩薩行。所以者何。菩薩皆當同處其中。一切悉學是菩薩學。
鉤鎖菩薩往詣魔所而謂之曰。云何菩薩而悉普學。魔答曰。八萬四千種眾生之行。二萬一千則屬貪欲行。二萬一千屬瞋怒行。二萬一千屬愚癡行。二萬一千屬等分行。是等之類皆悉遍入菩薩之行。是故。鉤鎖。行貪欲行而離於欲行。瞋怒行而離於怒。行愚癡行而離於癡。行等分行而離等分適無所著。又。族姓子。若有菩薩普遵一切眾生之行。則能遍察群萌之行。開化一切黎庶之類。若有菩薩所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魔行為菩薩行。答曰。菩薩皆當入諸魔心之所行故也。不以起為起。不隨魔事之所教也。覺了魔行化眾生行。觀其所行不修彼行。獨於魔眾而示現不行魔行。又當修學魔之治化。雖在魔中而無魔事。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聲聞緣覺行為菩薩行。答曰。族姓子。假使菩薩為諸聲聞緣覺。講說經法具足所願。在於彼行遵崇長益精進之行。當求斯惠。不用彼乘而取滅度也。復次。族姓子。一切諸行皆自然行為泊澹。行菩薩所當信樂行者。其行已過一切所行如審諦行。一切諸行無所住。一切諸行悉無為行。亦無合會無所起行無所住行。菩薩當崇如是之行。
魔王又問溥首。仁可垂恩重。復說此諸所行乎。溥首答曰。辯才堪任皆度一切。所有境界為菩薩行。所以者何。其彼行者。不與眼界而俱合也。不與色界而合會也。不與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意界而俱合也。以是故。魔當作斯觀。假使能度諸境界者。號曰正士。復次。天子。菩薩設能如是行者。不為欺惑諸佛世尊。如是行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何謂。溥首菩薩所行。而不欺惑諸佛世尊及一切法。溥首菩薩答曰。如來所說誠諦解諸法空。一切悉無逮最正覺。假使菩薩依倚見身及諸佛法。并見泥洹則為欺惑諸如來也。天子。欲知如來行者。於一切法而無想著乃逮正覺。假使菩薩於一切法。有所想求與想遊居。則為欺惑於如來也。天子。如來審實誠諦無所從出。亦無所生亦無所起。亦無所有亦無所倚。亦無有相來無所來亦無所住。本性清淨本性明達本淨滅度。猶如虛空無有形貌。解一切法亦悉如是乃逮正覺。假使菩薩在於諸法。有往如來有入有出。若所起忽然現者。出於所有依因於相。若有往返若有所立無有清淨。若有塵勞終始周旋。獲色所有而為放逸。有所思念即為欺惑如來。假使。天子。若有菩薩等御解空了一切法。皆於諸見而無思想。等御所行解一切法悉除諸想。等御無願分別諸法度於三界。等御如空解一切法不著本淨。遵修如是為菩薩者。不為欺惑諸佛世尊。
於時。大聖讚溥首曰。善哉善哉。童真。如是行者為菩薩行。若有菩薩所行如是疾得受決。
佛言溥首。吾憶往古錠光佛時。己身勸助行清白法。所行無行亦不寂滅。得受決也。所以者何。處一切行名曰所現光。這覩斯已何為想行。時。有色莫若而志利義適。從錠光如來大聖受決則了本淨。即時。普解一切諸法悉無所起。然後錠光如來所見受決。仁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於彼世時尋逮得不起法忍。以是之故。溥首。若有菩薩欲疾逮得不起法忍。當修此行救諸退轉。心無所著不以利業精進。行法無所脫度無所。度無所度乃得解脫。
溥首又問佛言。唯然。世尊。得法忍時為何所逮。世尊告曰。不得於色乃逮法忍。痛痒思想生死識。亦無所得乃逮法忍。不得陰種諸入乃逮法忍。不得計常空淨安隱及與我身乃逮法忍。又復。永覩不得一切諸法乃逮法忍。佛言溥首。諸法悉盡故曰為無所得。溥首。法忍無逮亦無所得。隨習俗行故名曰得。非凡夫法亦非學法非不學法。非緣覺法非菩薩法。亦非佛法有所行也。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故名曰盡逮得法忍。一切諸法亦不可得。是故曰盡逮得法忍。假使法忍空無所有。於一切想諸所行者而無所畏。故曰盡索逮得法忍。彼無有眼亦無眼識。無有耳亦無耳識。無有鼻亦無鼻識。無有舌亦無舌識。無有身亦無身識。無有意亦無意識。諸畏無盡則曰法忍。無為界則謂法忍。無有意界乃謂法忍。皆悉盡索乃得法忍。
說是法忍諸法盡索時。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同音舉聲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當具等集眾德三昧。亦當普備於一切法逮無所起。是深妙法諸菩薩學所當承順。若有聞者當歡喜信受持讀誦如法奉行。
於是。鉤鎖菩薩謂溥首曰。有所言曰。所作已辦眾事成就。菩薩當以幾法所作眾事究竟成辦。
溥首答曰。族姓子。若有菩薩知一切法而無所作。如是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一切諸法悉無所有亦無所行。曉了諸法能如斯者。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不有智亦無有二。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不離作亦非不作亦無不作。所作已辦究竟成就。有所者有宣揚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若得恩者報所得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遭無反復加以反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當供養者為之謙卑自屈施禮。所作已辦究竟成就。知反復者若離反復者。若能辦事離不辦事。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若輕易者而見忽損稽首為禮。所作已辦究竟成就。有所作者不得所作法之所行。有所遭覩不得所過。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若布施者勸使入道。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不得施亦不得道。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得他。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不護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無所護勸使趣道。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若有施與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勸使入道。所作已辦究竟成就。非智非愚無我無他亦無所得。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身行口言意念奉行眾善分別此事。若身口意所行眾善。亦無所得亦無所著。是則名曰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爾時。常堅精進菩薩謂溥首曰。我為應往說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乎。溥首答曰。堪任。族姓子白溥首曰。若勸一人令聞道音所作已辦。菩薩篋藏應時自恣。若令得佛音法音聖眾之音。則當察之所作已辦。若化一人使受戒禁。使歸命佛及法聖眾志在三寶。所作已辦具足菩薩篋藏供養。若所遊居若有施者若有受者。勸助志道此二事者。則是菩薩清淨眾祐。若有施者及有受者已斯法行。而勸化之此二事者。悉是菩薩清淨眾祐。假使菩薩思惟念佛。若復思念經法聖眾菩薩眾生。所作已辦菩薩篋藏而受供養。假使菩薩修行慈心悲喜護心。若值一人下劣貧匱盜賊屠魁。罵詈衝口而能忍之。不以瞋怒續行慈心。歡悅之意以待其人。欲益利誼益加精進所作已辦。若獲百利若千利若百千利億百千利。若以珍寶滿閻浮提得斯利者。未曾以寶而發兩舌。又復諮啟問他人慧。寧失身命不從其後而說惡也。不忘於法不承非法。觀此菩薩所作已具究竟成就。
復次。溥首。假使菩薩七日斷供而不得食。若復有人受飲食者。其人則近諸通慧心不為虛妄。又欲度脫一切眾生。欲念救濟群萌之類。觀此菩薩所作究竟。假使天下普遍滿水周匝其地。當越度此行求聽法。若遍滿火亦當越度行求聞法。亦不惜身亦不貪命亦不愛壽。而造斯觀陰種諸入易易得耳。諸佛世尊難得值遇。經法難聞。恭恪於法亦復難遭。若入此數觀斯菩薩究竟成就。
復次。菩薩若聞四句之頌歡喜踊躍。不願享祚為轉輪聖王。寧以四句頌令人得聞熙怡豫悅。不樂帝釋位。寧立眾施誘化狗犬禽獸龍神。不生梵天欣樂諸通慧心。不貪三千世界之七寶。喜踊願志殖一德本。不僥一切眾生供養之利。菩薩所行修如斯者。當觀菩薩成就究竟。
常堅精進菩薩復謂溥首。有菩薩常堅精進常求博聞。心當念此。假使有人段段節節解其身者。當發歡喜以自勸勉。是皆俗法之所致也。專志修行念於佛道。寧失軀命終不犯戒不捨大乘。不為愚心不興邪力。致忍辱力口言不麁悉能堪任。終不懈怠修精勤行。嚴淨佛土而救眾生不為非法。普求一切諸度無極。不求伴黨不望眾生。堅住智慧不斷佛教。志性強猛一切所作無不成辦。其意仁和棄捐媮[女+臽]無所貪慕。不惜身命曉練便宜。不久立者令得自歸奉戒清淨。先人問訊語言柔軟辭不綺飾。譬若如地離於所求。無所求無所結倚性行純善。所答安隱所說常快敬受善諫。棄除貢高常遜卑意。所言至誠無有忿訟。所說如實無有讒諛。言行相應遵尚等心。愍於眾生常有慈心。向諸群萌志於大哀。為黎庶故無有瑕疵。建立一切眾德之本而懷欣豫。一切所有施而不惜。當以行護救濟所欲。及得財業當行安隱。放捨一切諸所貪愛。無有我所不倚所有。終不自大蠲除三垢。志求解脫離於想念。所思所著不墮諸見。無六十二當行博聞。具足七財心常強勇。所聞曉解未曾有厭。當學智慧有所建立。住於勇猛降伏塵勞。離於欲垢療治一切眾生之病。常為眾祐未曾捨離。諸通慧心成就福田。令諸眾生悉得蒙恩。行如蓮花於諸世俗而無所著。猶如船師度諸群生四病之患。志如王路不得輕慢貴賤中間之人。當如泉源川流江河。所說經典而不可盡。行如大海所聞智慧苞無崖底。無量之德之所積聚。性如須彌起現于世峻極而高。常樂精進志性慷愷。心不怯劣心如門梱。志願堅固意如鶴毛。調和其性當行尊心。濟導眾生修於自在。勸助其意志存奇雅。微妙解脫行如天帝。懷來眾生遵如梵天。分別權宜清淨之行。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常當行慈究竟滅度。行如終沒若有觸犯。作與不作悉能忍辱。心如嚴父所受至重。志如伴黨作諸德本而無所著。意無所倚於諸境界。行無危害而修慈仁。所在吉祥於所生也。為布施士謂法施也。斷除一切諸不善法。奉行一切眾善之法。遵無放逸除於自恣憍慢之事。學戒精進所行堅強。為無放逸修菩薩行。乃能致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於時。世尊讚常堅精進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說菩薩行快乃如是建立眾德。若有菩薩設欲逮得等集眾德三昧。普當分別一切功德離諸罪釁。
爾時。鉤鎖菩薩前白佛言。若有菩薩逮得於是等集眾德三昧。功德瑞應比類若何。佛告鉤鎖。令此等集眾德三昧。菩薩大士獲此定者。則能遠離惡趣之地。無有八據厄難之處。除斷窮窶供饍豐沃自然為樂。諸根具足便能成就三十二大士之相。法無窮盡逮得辯才。獲于總持常不失意。於一切福德自在。成轉輪王無所倚礙。為諸群黎之所奉事。為天帝釋所見諮嗟。梵天稽首而為作禮。逮獲神通靡不明達。得其本願自在所生。行權方便進退智慧。不隨禪教遵修智慧。離一切見極尊特貴。聲聞緣覺所不能及。離諸恐畏聲聞緣覺智慧分別。諸根曉了眾生本末娛樂諸見。志于一心脫門之事。住無處所常順所施。建立于戒護三清淨。分別忍辱竟無有形離諂偽想。講說精進志無懈惓。解說禪定常度寂然。敷演智慧目常覩見而悉分別。目無所著而常棄捐。除於六徑未曾違遠。常見諸佛好樂聽法。奉事聖眾殷勤修行。不離於空無想無願。所聞經典歌頌一切諸佛功德。悉受佛誨即以諮受。善為眾生分別說之。在兜率天未曾捨離不退轉法。若欲遊行一切佛土。無有罣礙普見諸佛。降伏魔怨無有四魔。見深法忍處不退轉法。逮明神通在於道業。法靡不博懷來。寂然清白覩見所行具足佛法。現不退轉行之所趣。除一切著所可罣礙。見吾我色猶如幻現。觀察悉見一切身復無能勝者。謂諸異道受護正法諸佛尊典。不惜身命其行殷勤持御正誼。現佛境界常無永絕。雖已泥洹而不滅度。得無所畏遊在眾會而無恐難。聰明叡達隨其所作而善蠲除。去於一切貢高自大。修大莊嚴以幻三昧有所感動。若放光明而悉覆蔽日月星明。火電得堅強力。身如鉤鎖行如金剛。皆度一切諸惡所乏。普道場淨遊無量佛土普聞其聲。佛所建立身口意淨降伏魔兵。神足變化度於無極。震動一切諸佛國土。得聰明慧分別法誼之所歸趣。辯才具足慧無罣礙。為諸眾生遵行精進。興顯佛事而無放逸。於諸通慧現佛境界。如是。鉤鎖。若有菩薩逮得於斯等集眾德三昧。是諸菩薩瑞應因緣儀像。眾德名聞之事巍巍如是。
鉤鎖白佛。皆令一切眾生之類。俱共逮此等集眾德三昧。所以者何。唯然。世尊。若有逮得於此定者。眾德名聞堂堂乃爾。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假使有人聞此三昧而不信者。則當知為魔所嬈固。佛言。如是如是。鉤鎖。誠如所云。假使有人信是三昧。名德之勳不可思議。為佛所護。
於是。鉤鎖又問溥首曰。若有菩薩意欲逮得等集眾德三昧。當行何法。溥首答曰。若有菩薩意欲逮得等集眾德三昧。未曾毀壞凡夫之法當修斯行。所造行者於佛道法亦無所得。若欲行者當作此行。無法無見亦無所憂。
復次。鉤鎖。若有菩薩欲得斯定誓歎終始。不為生死之所沾污得於無為。不於聲聞緣覺之乘而取滅度也。
復次。鉤鎖。菩薩欲得斯定意者。具足眾德當學所學之禁戒也。亦不想念有漏之福。無漏之德無罪不罪。不有不無不著不捨。不去不來世不度世。未曾懷念如此諸想。等御法界信樂眾德。有福無福有常無常有念無念。不入終始所著之相。為一切人遊入眾德。不為一人處遊福祐。以一人德普入眾生之所。有福若漏無漏。不復分別不以此教。一切佛德則一佛德。當作斯念。所可教化說諸佛法無有差特。當信知此。其所學福無所學福。若緣覺福若菩薩福若如來福。此則無常亦無形貌色像也。當喜信樂一切諸德福之所湊。譬如。鉤鎖。諸有形色皆有四大。亦復如是諸菩薩法。皆度眾生至于脫門奉行等福。當所為者所興盛者無常盡法。
復次。鉤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意。於四無量不懷恐懼。何等四。人界無量。佛土無限。佛慧無邊。眾生之行無有 。是為四。
復次。鉤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常當勸助四不可思議。何等四。罪福報應不可思議。眾生之行不可思議。而所趣路無有差特。諸菩薩慧不可思議。神足力勢脫門。諸菩薩之所歸趣不可思議。所生清淨。是為四。
是故。鉤鎖。若有菩薩於此三昧見無盡。當行四法。何等四。於斯建立菩薩之福住不可盡。具足眾行亦不可盡。無礙辯才亦不可盡。智慧所達亦不可盡。是為四。
復有四事。何等四。勤精於法積眾德。本而無厭極。當念勤行入聞無厭而說經典。當念勤行勸助無邊眾善之德。觀諸佛土所見莊嚴。以入己土而成清淨。是為四。
鉤鎖菩薩謂溥首。譬如琉璃明月珠寶所著器中。若在金器銀器水精器車磲器。則以琉璃明月珠寶器威德之故。不失自然。如是。溥首。若有菩薩住是三昧。若在居家若復出家住在沙門。計於法界自然之行無二脫門。又。溥首。菩薩何行有所遵修。不失三昧有所逮得德慧無盡。
溥首答曰。鉤鎖。欲知菩薩當行四事。何謂四。不惜身壽命不求一切供養之利。行空無想無願不志聲聞緣覺之乘。欲得佛慧思惟其行。於諸通慧放捨所思所想可應不應。一切眾生等入行度我人壽命亦不可得。是為四。
鉤鎖又問溥首。此三昧者然後歸趣何所。菩薩若取經卷著在身懷若興忍辱。設使居家若出家學因緣學行乎。溥首答鉤鎖曰。後若有得此三昧者。假使有人逮聞其名。則非居家出家因緣。所以者何。是故。鉤鎖。若有菩薩住三昧。則離二想所在遊行。其壽智慧不可盡極無所忘失。開化眾生不以為厭。不自示現菩薩形類。又。在所奏一切無邊亦無因緣。譬如。鉤鎖。日月所遊一切無邊。菩薩如是觀無倚行。若在家地隨家依。倚亦不出家為出家。行亦復不著出家之德於斯二事亦無所慕。所以者何。菩薩所出悉無所著。譬如。鉤鎖。無所得者乃成正覺。於此菩薩有四事行。何等四。為尊為上而為最勝。棄除一切諸所見事。及入一切諸佛之法。是為四。
鉤鎖又問溥首。云何菩薩處於遊居。溥首答曰。菩薩有四事行。何等四。慈悲喜護。是為四。其有奉行是四梵行。吾乃謂斯為遊居。
復有四。何等四。若復遊處聚落舍室則為遊居。假使復在於閑居行。若在棚閣重屋作行。則亦處於遊居。是為四。
溥首復謂鉤鎖曰。其不奉修此四梵行。而自念言我處遊居。其人則為欺諸天人。所以者何。諸佛世尊說四梵行乃謂遊居。其四梵行則處其頂。是清淨行而處遊居。在於國土受分衛食威神在頂。是故。鉤鎖。其有不見四梵行者。則為遠離四等心行。若復有修梵淨行。皆悉因從四梵行起得賢聖慧。不為世間自見身也。貢高自大不除人想。
鉤鎖又問溥首。云何菩薩奉慈心行。何謂悲。何謂喜。何謂護。溥首答曰。則以幻事救護一切眾生之類。則為行慈。而以幻事度脫眾生。則為行悲。若以幻事安隱群萌。則為行喜。說以幻事令諸黎庶逮得滅度。則為行護。
復次。鉤鎖。信解眾生界空。則為行慈。信解法界眾生之界無作非不作。則為行悲。信解了知諸群萌界無著無脫。則為行喜。信解了知黎庶之界來無所來。則為行護。
復次。鉤鎖。一切眾生無有吾我亦不恐怖。則為行慈。一切眾生悉為澹泊亦不畏懅。則為行悲。一切諸法法界平等亦不懷懼。則為行喜。信解分別一切佛土無盡之國。則為行護。
復次。鉤鎖。無危害相則謂為慈。無等倫相則謂為悲。無有二相則謂為喜。無有名無所著相則謂為護。復次。鉤鎖。無所住慈不為大慈。無所住悲不為大悲。彼何謂不為大慈。猶如聲聞發是念言。令諸眾生皆獲安隱。是聲聞慈不為大慈。何謂大慈。假使等心於群萌類。而皆度脫眾惱之患。是為大慈。彼何謂悲不為大悲。黎庶之類生在五趣。愍傷哀之。於生死中而欲拔濟。是謂為悲不為大悲。何謂大悲。見於五趣生死蒸庶。所生之處而行愍哀。自捨身安救護五趣。便能濟拔眾生之界。尋時建立於平等道。是謂大悲。是故。鉤鎖。當作斯觀。聲聞有慈不為大慈。亦復有悲不為大悲。是故。鉤鎖。若有菩薩當具足行大慈大悲。
溥首說是語時。八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俱共歎言。唯然。世尊。我等亦當奉修此行。如今向者溥首所說。百千天人逮得是三昧。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
於是。鉤鎖菩薩白佛言。如來願說百福之相作何功德。而佛世尊成斯相乎。時。佛告曰。譬如。鉤鎖。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悉共合集。滿中眾生功德具足。為轉輪王一身之德。是諸眾生所有功德皆如轉輪聖王。悉共同合。為天帝釋一身之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一切眾生使其福德具足成就如天帝釋。悉復合集此眾生福如帝釋福。爾乃及於一梵天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眾生之類。其福各各譬如梵天悉備具足。是諸眾生其福各各等如梵天。合集此福以為成一聲聞之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眾生之類。各各功德如聲聞者。悉合此福令具足備。爾乃合為一緣覺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一切眾生。其福如緣覺者悉備具足。爾乃合為一菩薩福。菩薩之福則過於彼不可稱限。假使逮得等集眾德三昧定者。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悉令逮得等集眾德三昧定者。合集於此眾生三昧之德。以為一無罣礙祠無瑕之慧無想著慧。是故。鉤鎖。如是比慧所可祠祀。皆悉合集而為法祠。撰合斯福乃為如來一大人相。如是比類三十二相。各各若茲乃成如來具足身相。一切眾生不能思議。是故。名曰不可思議如來之身百福之相。
佛說此百福功德大人相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界而雨天花。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天世人怪未曾有踊躍欣喜。各各叉手為佛作禮。舉聲而歎俱白佛言。若族姓女其發無上正真道意。為得善利無極之慶。乃當逮得如是之比百福之相。悉具足備。則為超過釋梵四王一切聲聞及諸緣覺。唯然。世尊。其有聞此等集眾德三昧。快哉快哉。為得菩薩利。若得聞名其德難及。何況其人聞信樂奉行。假使有人持是三昧所遊之處。則為擁護其土眾生。令此經典所遊之處。計其土地佛所建立。假使世尊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其中火當入中過。求聞是法聞是經者。則歸大安。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天子。誠如所云假使有人聞是三昧。而不信樂不能聞受。為魔所固。其有菩薩不得逮聞是三昧者。亦不受持諷誦說者。吾不名之為聞多智。天子白佛。唯佛世尊如來聖旨建立此法。令於後世遍得宣布。
爾時。世尊放眉間相及髻相光。其光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尋其光明自然出聲。而歎頌曰。如來已為建立斯法。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今吾不久當般泥洹。餘有三月。佛語阿難。已為勸助吾囑累汝於此經典。汝當受持為諸眾會廣分別說。若有人及菩薩學持三昧。則為其人佛不滅度法不滅盡。所以者何。其有阿難受行其法。則為見佛。若為眾會講論說者。此為護法。
時。賢者阿難。淚出而白佛言。唯然。世尊。願住一劫復過一劫。多所愍傷多所哀念。多所安隱天上世間。世尊告曰。阿難。且止。莫憂勿愁。向者吾不說乎。具足是法者佛則永存。亦復不離諸佛世尊。所以者何。不當以色觀如來也。亦非相好。若覩此法則為見佛。
佛說如是。鉤鎖菩薩。溥首菩薩。離垢威菩薩及諸菩薩。賢者阿難及大聲聞一切眾會。諸天龍神乾沓惒世人阿須倫。莫不歡喜稽首作禮。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与《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同經異譯。《大藏經》第十二冊。
* 本經卷上有一段:「佛告那羅延菩薩曰。善哉善哉。多所哀念多所安隱。傷愍諸天世間人民。乃問如來如斯之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仁說。菩薩大士所行殊特無量之德。鉤鎖白佛。願樂欲聞。鉤鎖菩薩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經中佛陀是「告那羅延菩薩曰」,為何接著會變成「鉤鎖白佛。願樂欲聞」?
在早期印度神話中,「那羅延」nārāyaṇa 是原人「那羅」之子。婆羅門教視為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毘濕奴的化身。將那羅延與毘濕奴(黑天) 等同。
「那羅延天」為天上力士之名,力大無窮,故稱之為金剛那羅延身。佛教視那羅延為護法神,意譯為「金剛力士」,亦是梵天王異名之一。
〈秘藏記〉載:「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迦樓羅鳥」即天龍八部之 Garuda 金翅鳥。
在寺廟中亦常以密跡金剛與那羅延天的圖像作為山門的守護者,是哼哈二將中的右側阿大將。
〈涅槃經疏〉曰:「那羅延,此翻金剛。」
〈慧琳音義〉曰:「那羅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
〈大日經疏〉曰:「毗紐天有眾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紐費以第一字為種子。毗是空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所謂此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私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坐,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
佛菩薩之身猶如金剛之堅硬,不為任何外物所壞。故亦以「那羅延」來形容佛菩薩之身。
中土那羅延信仰流傳於魏晉隋唐時期,見於當時的寺窟聖蹟造像等處。魏晉時亦稱「金剛力士」為「鉤鎖力士」。
「鉤鎖」原意是彎曲的鎖鏈。或稱鐵鍊子,鉤鎖連環,一環扣一環,非常的堅固。竺法護所譯《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下有「身如鉤鎖行如金剛」之句。
「竺法護」是西晉武帝司馬炎至懷帝時著名佛經翻譯家,故在其所譯經中稱「羅延菩薩」亦稱「鉤鎖菩薩」。
* * * * * * *
[原註]:
* 那羅延:晉名鉤瑣力士。
* 維摩羅[口+庚/﹂]移:晉言離垢威。
* * * * * * *
[法語法句]:
* 當作是觀。於樂法菩薩。如來未曾取滅度。正法之教亦無滅盡。其好樂法為菩薩者。他方世界諸佛世尊則現目前。
* 菩薩所遵不行色空。色者自空。亦不空痛痒思想生死識行。識自然空。亦不教人行色為空。色者則空。本末盡無。則曰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識則亦為空。若欲盡者本末盡空。故曰識空亦曰自然。若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復盡。若諸法盡色亦當盡。痛痒思想生死識。識以便盡。假使一切諸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復盡。設使諸法盡者識亦當盡。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 若有菩薩意欲逮得等集眾德三昧。未曾毀壞凡夫之法當修斯行。所造行者於佛道法亦無所得。若欲行者當作此行。無法無見亦無所憂。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