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三昧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坐禪三昧經》卷上
導師說難遇 聞者喜亦難 大人所樂聽 小人所惡聞
眾生可愍傷 墜老死嶮路 野人恩愛奴 處畏癡不懼
世界若大小 法無有常者 一切不久留 暫現如電光
是身屬老死 眾病之所歸 薄皮覆不淨 愚惑為所欺
汝常為老賊 吞滅盛壯色 如華鬘枯朽 毀敗無所直
頂生王功德 共釋天王坐 報利福弘多 今日悉安在
此王天人中 欲樂具為最 死時極苦痛 以此可悟意
諸欲初軟樂 後皆成大苦 亦如怨初善 滅族禍在後
是身為穢器 九孔常流惡 亦如那利瘡 絕治於醫藥
骨車力甚少 筋脈纏識轉 汝以為妙乘 忍著無羞恥
死人所聚處 委棄滿塜間 生時所保惜 死則皆棄捐
常當念如是 一心觀莫亂 破癡倒黑暝 執炬以明觀
若捨四念止 心無惡不造 如象逸無鉤 終不順調道
今日營此業 明日造彼事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怱怱為己務 他事亦不閑 死賊不待時 至則無脫緣
如鹿渴赴泉 已飲方向水 獵師無慈惠 不聽飲竟殺
癡人亦如是 懃修諸事務 死至不待時 誰當為汝護
人心期富貴 五欲情未滿 諸大國王輩 無得免此患
仙人持呪箭 亦不免死生 無常大象蹈 蟻蛭與地同
且置一切人 諸佛正真覺 越度生死流 亦復不常在
以是故當知 汝所可愛樂 悉應早捨離 一心求涅槃
後捨身死時 誰當證知我 復得遇法寶 及以不遇者
久久佛日出 破大無明暝 以放諸光明 示人道非道
我從何所來 從何處而生 何處得解脫 此疑誰當明
佛聖一切智 久違乃出世 一心莫放逸 能破汝疑結
彼不樂實利 好著弊惡心 汝為眾生長 當求實法相
誰能知死時 所趣從何道 譬如風中燈 不知滅時節
至道法不難 大聖指事說 說智及智處 此二不假外
汝若不放逸 一心常行道 不久得涅槃 第一常樂處
利智親善人 盡心敬佛法 厭穢不淨身 離苦得解脫
閑靜修寂志 結跏坐林間 撿心不放逸 悟意覺諸緣
若不厭有中 安睡不自悟 不念世非常 可畏而不懼
煩惱深無底 生死海無邊 度苦舡未辦 安得樂睡眠
是以當覺悟 莫以睡覆心 於四供養中 知量知止足
大怖俱未免 當宜懃精進 一切苦至時 悔恨無所及
衲衣樹下坐 如所應得食 勿為貪味故 而自致毀敗
食過知味處 美惡都無異 愛好生憂苦 是以莫造愛
行業世界中 美惡無不更 一切已具受 當以是自抑
若在畜獸中 唌草為具味 地獄吞鐵丸 燃熱劇迸鐵
若在薜荔中 膿吐火糞屎 涕唾諸不淨 以此為上味
若在天宮殿 七寶宮觀中 天食蘇陀味 天女以娛心
人中務貴處 七饌備眾味 一切曾所更 今復何以愛
往返世界中 厭更苦樂事 雖未得涅槃 當懃求此利
學禪之人初至師所。師應問言。汝持戒淨不。非重罪惡邪不。若言五眾戒淨。無重罪惡邪。次教道法。
若言破戒。應重問言。汝破何戒。若言重戒。師言。如人被截耳鼻不須照鏡。汝且還去。精懃誦經勸化作福。可種後世道法因緣。此生永棄。譬如枯樹雖加溉灌。不生華葉及其果實。
若破餘戒。是時。應教如法懺悔。若已清淨。師若得天眼他心智。即為隨病說趣道之法。若未得通應當觀相。或復問之。三毒之中何者偏重。婬欲多耶。瞋恚多耶。愚癡多耶。
云何觀相。若多婬相。為人輕便多畜妻妾。多語多信。顏色和悅言語便易。少於瞋恨亦少愁憂。多能技術好聞多識。愛著文頌善能談論。能察人情多諸畏怖。心在房室好著薄衣。渴欲女色愛著臥具服飾香華。心多柔軟能有憐愍。美於言語好修福業。意樂生天處眾無難。別人好醜信任婦女。欲火熾盛心多悔變。憙自莊飾好觀綵畫。慳惜己物僥倖他財。好結親友不憙獨處。樂著所止隨逐流俗。乍驚乍懼志如獼猴。所見淺近作事無慮。輕志所為趣得適意。憙啼憙哭。身體細軟不堪寒苦。易阻易悅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憂。自發伏匿身溫汗臭。薄膚細髮多皺多白。剪爪治鬚白齒趣行。憙潔淨衣。學不專一好遊林苑。多情多求意著常見。附近有德先意問訊。憙用他語強顏耐辱。聞事速解所為事業。分別好醜愍傷苦厄。自大好勝不受侵陵。憙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飲食與人共之。不存近細志在遠大。眼著色欲事不究竟。無有遠慮知世方俗。觀察顏色逆探人心。美言辯慧結友不固。頭髮稀疎少於睡眠。坐臥行立不失容儀。所有財物能速救急。尋後悔惜受義疾得。尋復憙忘惜於舉動。難自改變難得離欲。作罪輕微。如是種種是婬欲相。
瞋恚人相。多於憂惱卒暴懷忿。身口麁䵃能忍眾苦。觸事不可多愁少歡。能作大惡無憐愍心。憙為鬪訟。顏貌毀悴皺眉眄睞。難語難悅難事難可。其心如瘡而宣人闕。義論強梁不可折伏。難可傾動難親難沮。含毒難吐受誦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懶墮。造事疾速持望不語。意深難知受恩能報。有能聚眾自伏事人。不可沮敗能究竟事。難可干亂少所畏難。譬如師子不可屈伏。一向不迴直造直進。憶念不忘多慮思惟誦習憶持。能多施與小利不迴。為師利根離欲獨處。少於婬欲。心常懷勝愛著斷見。眼常惡視真實言語。說事分了少於親友。為事堅著堅憶不忘。多於筋力。肩胸姝大廣額齊髮。心堅難伏疾得難忘。能自離欲憙作重罪。如是種種是瞋恚相。
愚癡人相。多疑多悔懶墮無見。自滿難屈憍慢難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處處信向。多師輕躁無羞搪突。作事無慮反教渾戾。不擇親友不自修飾。好師異道不別善惡。難受易忘鈍根懈怠。訶謗行施心無憐愍。破壞法橋觸事不了。瞋目不視無有智巧。多求悕望多疑少信。憎惡好人破罪福報。不別善言不能解過。不受誨喻親離憎怨。不知禮節憙作惡口。鬚髮爪長齒衣多垢。為人驅役畏處不畏。樂處而憂憂處而喜。悲處反笑笑處反悲。牽而後隨能忍苦事。不別諸味難得離欲。為罪深重。如是種種是愚癡相。
若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
* * * * * * *
〈第一治貪欲法門〉
婬欲多人。習不淨觀。從足至髮不淨充滿。髮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汗淚垢坋膿腦胞膽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復次。不淨漸者。觀青瘀膖脹破爛血流塗漫臭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是謂不淨觀。
復次。多婬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眾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淨色等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習膖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當觀新死血流塗骨觀法。若著音聲。當習咽塞命斷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見及乾枯病觀法。若愛眾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或時作種種更作異觀是名不淨觀。
問曰。若身不淨如臭腐屍者。何從生著。若著淨身。臭腐爛身亦當應著。若不著臭身。淨身亦應不著。二身等故。若求二實淨俱不可得。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誑不真。
復次。死屍無火無命無識無有諸根。人諦知之心不生著。以身有暖有命有識。諸根完具心倒惑著。
復次。心著色時謂以為淨。愛著心息即知不淨。若是實淨應當常淨。而今不然。如狗食糞謂之為淨。以人觀之甚為不淨。是身內外無一淨處。若著身外。身外薄皮舉身取之。纔得如奈是亦不淨。何況身內三十六物。
復次。推身因緣種種不淨。父母精血不淨合成。既得為身常出不淨。衣服床褥亦臭不淨。何況死處。以是當知。生死內外都是不淨。
復次。觀亦有三品。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作破皮想。除却不淨當觀赤骨人。繁意觀行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念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想却皮肉。盡觀頭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念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身中一寸心却皮肉繫意五處。頂額眉間鼻端心處。如是五處住意觀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念令還。常念觀心心出制持。若心疲極住念所緣捨外守住。譬如獼猴被繫在柱極乃住息。所緣如柱。念如繩鎖心喻獼猴。亦如乳母常觀嬰兒不令墮落。行者觀心亦復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緣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若得禪定即有三相。身體和悅柔軟輕便。白骨流光猶如白珂。心得靜住是為觀淨。是時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學禪法得色界心。心應禪法即是色界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極大柔軟快樂。色澤淨潔光潤和悅謂悅樂。二者向者骨觀。白骨相中光明遍照淨白色。三者心住一處是名淨觀。除肉觀骨故名淨觀。如上三相皆自知之。他所不見。上三品者。初習行先未發意。已習行三四身修。久習行百年身學。
* * * * * * *
〈第二治瞋恚法門〉
若瞋恚偏多。當學三種慈心法門。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及親愛。云何親及願與親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飢渴得飲食。貧賤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如是種種樂願親愛。得繫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
云何及中人而與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中人得繫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慈及怨憎。云何及彼而與其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怨憎得得與親同。同得一心心大清淨。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眾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眾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三昧。
問曰。親愛中人願令得樂。怨憎惡人云何憐愍復願與樂。答曰。應與彼樂。所以者何。其人更有種種好清淨法因。我今云何豈可以一怨故而沒其善。復次思惟。是人過去世時或是我親善。豈以今瞋更生怨惡。我當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無量此不可失。復思惟言。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
復次。瞋報最重。眾惡中上無有過是。以瞋加物其毒難制。雖欲燒他實是自害。復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
復次。五受陰者。眾苦林藪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眾怨甚多不可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如佛言曰。
以瞋報瞋 瞋還著之 瞋恚不報 能破大軍
能不瞋恚 是大人法 小人瞋恚 難動如山
瞋為重毒 多所殘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滅
瞋為大瞑 有目無覩 瞋為塵垢 染污淨心
如是瞋恚 當急除滅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種種 瞋毒無量 常習慈心 除滅瞋恚
是為慈三昧門。
* * * * * * *
〈第三治愚癡法門〉
若愚癡偏多。當學三種思惟法門。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
問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餘人是無明。是中云何無明。答曰。無明名一切不知。此中無明能造後世有。有者無無者有。棄諸善取諸惡。破實相著虛妄。如無明相品中說。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業 而作結使因 如火鑽燧生
惡法而心著 遠棄於善法 奪眾生明賊 去來明亦劫
常樂我淨想 計於五陰中 苦習盡道法 亦復不能知
種種惱險道 盲人入中行 煩惱故業集 業故苦流迴
不應取而取 應取而反棄 馳闇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無慧 其喻亦如是 是因緣滅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說。無明乃至老死亦如是。
問曰。佛法中因緣甚深。云何癡多人能觀因緣。答曰。二種癡人一如牛羊。二種種邪見。癡惑闇蔽邪見癡人。佛為此說當觀因緣以習三昧。
* * * * * * *
〈第四治思覺法門〉
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有三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那三昧六種門十六分。云何為數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為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一為二。二二為四。三三為九。
問曰。何以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
復次。心繫在數。斷諸思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却三種麁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麁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
問曰。云何為麁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麁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
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眾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纏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咸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問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眾生莫瞋惱
若念瞋惱慈悲滅 慈悲瞋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瞋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瞋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復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眾生 而復加益以瞋惱
若起瞋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瞋惱惡念內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答言。財賊我不畏。我不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侵我。我集善根諸法寶。覺觀賊來破我利。財賊可避多藏處。劫善賊來無處避。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眾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阿蘭若人興嫉妬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妬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 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云何求供養利身
飢渴寒熱百千苦 眾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眾惱集 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問曰。云何除親里覺。答曰。應如是念。世界生死中自業緣牽。何者是親何者非親。但以愚癡故。橫生著心計為我親。過去世非親為親。未來世非親為親。今世是親過去非親。譬如鳥栖暮集一樹。晨飛各隨緣去。家屬親里亦復如是。生世界中各各自異心。緣會故親緣散故踈。無有定實。因緣果報共相親近。譬如乾沙緣手團握。緣捉故合緣放故散。父母養子老當得報。子蒙懷抱養育故應報。若順其意則親。若逆其意是賊。有親不能益而反害。有非親無損而大益。人以因緣故而生愛。愛因緣故而更斷。譬如畫師。作婦女像還自愛著。此亦如是。
自生染著染著於外。過去世中汝有親里。今世於汝復何所作。汝亦不能益過去親。過去親不益汝。兩不相益。空念之為是親非親。世界中不定無邊。如阿羅漢教新出家戀親弟子言。如惡人吐食更欲還噉。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還欲愛著。是剃髮染衣是解脫相。汝著親里不得解脫。還為愛所繫。三界無常流轉不定。若親非親。雖今親里久久則滅。如是十方眾生迴轉。親里無定是非我親。人欲死時無心無識。直視不轉閉氣命絕如墮闇坑。是時。親里家屬安在。若初生時先世非親。今強和合作親。若當死時復非親。如是思惟不當著親。如人兒死。一時三處父母俱時啼哭。誑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為誑。龍中父母亦為誑。如是種種正觀除親里覺。
問曰。云何除國土覺。答曰。行者若念是國土豐樂安隱多諸好人。恒為國土覺繩所牽。將去罪處覺心如是。若有智人不應念著。何以故。國土種種過罪所燒時節轉故。亦有飢餓身疲極故。一切國土無常安者。
復次。老病死苦無國不有。從是間身苦去得彼處身苦。一切國土去無不苦。假有國土安隱豐樂。而有結惱心生苦患是非好國土。能除雜惡國土。能薄結使令心不惱。是謂好國土。一切眾生有二種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惱。無有國土無此二惱。
復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土飢餓。有國土多病。有國土多賊。有國土王法不理。如是種種國土之惡心不應著。如是正觀除國土覺。
問曰。云何除不死覺。答曰。應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種族子才技力勢勝人。一切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時。不觀老少貴賤才技力勢。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緣。因自見少多壽。若得安隱是為癡人。何以故。是謂憂惱因依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應。誰得安隱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
復次。人睡時欲期必覺。是事難信。受胎至老死事恒來。求死時節言常不死。云何可信。譬如殺賊拔刀注箭。常求殺人無憐愍心。人生世間死力最大。一切無勝死力強者。若過去世第一妙人。無能脫此死者。現在亦無大智人能勝死者。亦非軟語求。非巧言誑可得避脫。亦非持戒精進能却此死。
以是故當知。人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計常我壽久活。是諸死賊常將人去。不付老竟然後當殺。如阿羅漢教諸覺所惱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厭世入道。何以作此覺。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時死者。有乳餔時。有斷乳時。有小兒時。有盛壯時。有老時。一切時中間死法界。譬如樹華。華時便墮。有果時墮。有未熟時墮。是故當知。勤力精進求安隱道。大力賊共住不可信。此賊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賊常求殺人。世界所有空如水泡。
云何當言待時入道。何誰能證言汝必老可得行道。譬如嶮岸大樹。上有大風下有大水崩其根土。誰當信此樹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時不可信。父如穀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緣罪福如雨澤。眾生如穀。生死如收刈。種種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鬪破諸阿須倫軍。種種受樂極高大明。還沒在黑闇。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當作此。明後當作是。如是正觀種種除不死覺。如是先除麁思覺。却後除細思覺。心清淨生得正道。一切結使盡。從是得安隱處。是謂出家果。心得自在。
三業第一清淨不復受胎。讀種種經多聞。是時得報果。如是得時。不空破魔王軍。便得第一勇猛名稱。世界中煩惱將去。是不名健。能破煩惱賊滅三毒火涼樂清淨。涅槃林中安隱高枕。種種禪定根力七覺清風四起。顧念眾生沒三毒海。德妙力如是乃名為健。如是等散心。當念阿那般那學六種法斷諸思覺。以是故念數息。
問曰。若餘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覺。何以故獨數息。答曰。餘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獼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失數。以是故初斷思覺應數息。已得數法當行隨法斷諸思覺。入息至竟當隨莫數一。出息至竟當隨莫數二。譬如負債人債主隨逐初不捨離。如是思惟。是入息是還出更有異。出息是還入更有異。是時知入息異出息異。何以故。出息暖入息冷。
問曰。入出息是一息。何以故。出息還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吐水水冷。冷者還暖暖者還冷故。答曰。不爾。內心動故有息出。出已即滅。鼻口引外則有息入。入故息滅。亦無將出亦無將入。
復次。少壯老人。少者入息長。壯者入出息等。老者出息長。是故非一息。復次。臍邊風發相似相續。息出至口鼻邊。出已便滅。譬如[夢-夕/棐]囊中風。開時即滅。若以口鼻因緣引之則風入。是從新因緣邊生。譬如扇眾緣合故則有風。是時。知入出息因緣而有虛誑不真生滅無常。如是思惟。出息從口鼻因緣引之。而有入息因緣心動令生。而惑者不知以為我息。息者是風。與外風無異。地水火空亦復如是。是五大因緣合故生識。識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陰十二入十八持亦復如是。如是知之逐息入息出。是以名隨。已得隨法當行止法。止法者數隨心極住意風門念入出息。
問曰。何以故止。答曰。斷諸思覺故。心不散故。數隨息時心不定。心多劇故。止則心閑少事故。心住一處故念息出入。譬如守門人門邊住。觀人入出。止心亦爾。知息出時。從臍心胸咽至口鼻。息入時從口鼻咽胸心至臍。如是繫心一處。是名為止。
復次。心止法中住觀。入息時五陰生滅異。出息時五陰生滅異。如是心亂便除却。一心思惟令觀增長。是名為觀法。捨風門住離麁觀法。離麁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觀五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見初頭息無所從來。次觀後息亦無跡處。因緣合故有。因緣散故無。是名轉觀法。除滅五蓋及諸煩惱。雖先得止觀。煩惱不淨心雜。今此淨法心獨得清淨。
復次。前觀異學相似行道念息入出。今無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是謂清淨。
復次。初觀身念止分。漸漸一切身念止。次行痛心念止。是中非清淨無漏道遠故。今法念止中。觀十六行念入出息。得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苦法忍。乃至無學盡智。是名清淨。是十六分中初入息分。六種安那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一心念息入出若長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極時得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中出。如是為息長。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短處。是故言息長息短。是中亦行安那般那六事。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觀身中諸出息入息。覺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足至髮遍諸毛孔亦如水入沙。譬如[夢-夕/棐]囊。入出皆滿。口鼻風入出亦爾。觀身周遍見風行處。如藕根孔亦如魚網。復心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諸身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初學息時。若身懈怠睡眠體重悉除棄之。身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
復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實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復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愛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為樂。復次。初心中生悅是名喜。後遍身喜是名樂。復次。初禪二禪中樂痛名喜。三禪中樂痛名受樂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諸心生滅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攝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諸心相名為心行。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心故作喜。
問曰。何以故故作喜。答曰。欲治二種心。或散心或攝心。如是作心得出煩惱。是故念法心作喜。
復次。若心不悅勸勉令喜。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設心不定強伏令定。如經中說。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強伏令解。譬如羊入蒼耳。蒼耳著身。人為漸漸出之。心作解脫諸煩惱結亦復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脫。
觀無常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觀有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無常。是名出散。諸有為法現世中出。從過去因緣和合故集。因緣壞故散。如是隨觀是名出散觀。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心離諸結。是法第一。是名隨離欲觀。觀盡亦念息入出。諸結使苦在在處盡。是處安隱。是名隨盡觀。觀棄捨亦念息入出。諸染愛煩惱身心五陰諸有為法棄捨。是第一安隱。如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
* * * * * * *
〈第五治等分法門〉
第五法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三種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諦觀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若心不住。
師當教言。汝當責心。由汝受罪不可稱計。無際生死種種苦惱無不更受。若在地獄吞飲洋銅食燒鐵丸。若在畜生食糞噉草。若在餓鬼受飢餓苦。若在人中貧窮困厄。若在天上失欲憂惱。常隨汝故。令我受此種種身惱心惱無量苦惱。今當制汝。汝當隨我。我今繫汝一處。我終不復為汝所困更受苦毒也。汝常困我。我今要當以事困汝。如是不已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如是心住。是名初習行者思惟。
是時。當更念言。是誰像相。則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像相。如我今見佛形像。像亦不來我亦不往。如是心想見過去佛。初降神時震動天地。有三十二相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立。二者足下千輻輪。三者指長好。四者足跟廣。五者手足指合縵網。六者足趺高平好。七者伊尼延鹿 。八者平住手過膝。九者陰馬藏相。十者尼俱盧陀身。十一者一一孔一一毛生。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十三者身色勝上金。十四者身光面一丈。十五者皮薄好。十六者七處滿。十七者兩腋下平好。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身大好端直。二十者肩圓好。二十一者四十齒。二十二者齒白齊密等而根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大。二十四者頰方如師子。二十五者味中得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廣長而薄。二十七者梵音深遠。二十八者迦蘭頻伽聲。二十九者眼紺青色。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頂髮肉骨成。三十二者眉間白毛長好右旋。
復次。八十種小相。一者無見頂。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現。三者眉如初生月紺琉璃色。四者耳好。五者身如那羅延。六者骨際如鉤鎖。七者身一時迴如象王。八者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者膝圓好。十一者身淨潔。十二者身柔軟。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長圓纖。十五者指紋如畫雜色莊嚴。十六者脈深不現。十七者踝深不現。十八者身潤光澤。十九者身自持不委陀。二十者身滿足(三月受胎二月生)。二十一者容儀備足。二十二者住處安(如牛王立不動)。二十三者威振一切。二十四者一切樂觀。二十五者面不長。二十六者正容貌不撓色。二十七者脣如頻婆果色。二十八者面圓滿。二十九者響聲深。三十者臍圓深不出。三十一者毛處處右旋。三十二者手足滿。三十三者手足如意(舊言內外握者是)。三十四者手足文明直。三十五者手文長。三十六者手文不斷。三十七者一切惡心眾生見者皆得和悅色。三十八者面廣姝。三十九者面如月。四十者眾生見者不怖不懼。四十一者毛孔出香風。四十二者口出香氣眾生遇者樂法七日。四十三者儀容如師子。四十四者進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法如鵞王。四十六者頭如磨陀羅果(此果不圓不長)。四十七者聲分滿足(聲有六十種分佛皆具足)。四十八者牙利。四十九者(無漢名故不得出也)。五十者舌大而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純紅色色淨潔。五十三者廣長眼。五十四者孔門滿(九孔門相具足滿)。五十五者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六者腹不見不出。五十七者不凸腹。五十八者不動身。五十九者身重。六十者大身。六十一者身長。六十二者手足滿淨。六十三者四邊遍大光光明自照而行。六十四者等視眾生。六十五者不著教化不貪弟子。六十六者隨眾聲滿不減不過。六十七者隨眾音聲而為說法。六十八者語言無礙。六十九者次第相續說法。七十者一切眾生目不能諦視相知盡。七十一者視無厭足。七十二者髮長好。七十三者髮好。七十四者髮不亂。七十五者髮不破。七十六者髮柔軟。七十七者髮青毘琉璃色。七十八者髮絞上。七十九者髮不稀。八十者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光明徹照無量世界。初生行七步發口演要言。出家勤苦行。菩提樹下降伏魔軍。後夜初明成等正覺。光相分明遠照十方靡不周遍。諸天空中弦歌供養散華雨香。一切眾生咸敬無量。獨步三界還顧轉身如象王迴。觀視道樹初轉法輪。天人得悟以道。自證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發無量。專心念佛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如是不亂。是時。便得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見之。
既得見佛。又聞說法言。或自請問。佛為說法解諸疑網。既得佛念。當復念佛功德法身。無量大慧。無崖底智。不可計德。
多陀阿伽度 阿犁呵 三藐三佛陀 鞞伽遮羅那 三般那 宿伽陀 路伽憊
阿耨多羅 富樓沙曇藐 舍多提婆魔 舍喃佛婆伽婆
爾時。復念二佛神德三四五佛。乃至無量盡虛空界皆悉如是。復還見一佛。能見一佛作十方佛。能見十方佛作一佛。能令一色作金銀水精毘琉璃色。隨人意樂悉令見之。
爾時。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意不馳散。是時得成念佛三昧。若心馳散念在五塵。若在六覺者。當自勗勉剋勵其心強制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故曰眾明日為最。諸智佛為最。所以者何。佛興大悲常為一切故。頭目髓腦救濟眾生。何可放心不專念佛而孤負重恩。若佛不出世。則無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華供養。以骨肉血髓起塔供養。未若行人以法供養得至涅槃。雖然猶負佛恩。設當念佛空無所獲。猶應勤心專念不忘以報佛恩。何況念佛得諸三昧智慧成佛。而不專念。是故行者。常當專心令意不散。既得見佛請質所疑。是名念佛三昧除滅等分及餘重罪。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坐禪三昧經》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坐禪三昧經〉卷下
爾時。行者雖得一心定力未成。猶為欲界煩惱所亂。當作方便進學初禪呵棄愛欲。云何呵棄。觀欲界過欲為不淨種種不善。當念初禪安隱快樂。觀欲云何。知欲無常功德怨家。如幻如化空無所得。念之未得癡心已亂。何況已得婬欲纏覆。天上樂處猶不常安。何況人中。人心著欲無有厭足。如火得薪如海吞流。如頂生王雖雨七寶王四天下。帝釋分座猶不如足。如那睺沙姓也。轉金輪王為欲所逼墮蟒蛇中。又如仙人食果衣草。隱居深山被髮求道。猶復不免欲賊所壞。欲樂甚少怨毒甚多。著欲之人惡友相。近善人踈遠欲。為毒酒愚惑醉死。欲為欺誑走使愚人。疲苦萬端不得自在。唯有離欲。身心安隱快樂無極。欲無所得。如狗齩枯骨。求欲勤勞極苦乃得。得之甚難失之甚易。如假借須臾勢不得久。如夢所見恍惚即滅。欲之為患。求之既苦。得之亦苦。多得多苦。如火得薪多益多熾。欲如搏肉眾鳥競逐。以要言之。如蛾赴火如魚吞鉤。如鹿逐聲如渴飲醎水。一切眾生為欲致患。無苦不至。是故當知。欲為毒害。當求初禪滅斷欲火。行者一心精懃信樂。令心增進意不散亂。觀欲心厭除結惱盡。得初禪定離欲盛火。得清涼定。如熱得蔭如貧得富。是時便得初禪喜覺。思惟禪中種種功德。觀分別好醜便得一心。
問曰。修行禪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答曰。面色悅澤徐行靖正。不失一心目不著色。神德定力不貪名利。擊破憍慢其性柔軟。不懷毒害無復慳嫉。直信心淨論議不諍。身無欺誑易可與語。柔軟慚愧心常在法。懃修精進持戒完具。誦經正憶念隨法行。意常喜悅瞋處不瞋。四供養中不淨不受。淨施則受知量止足。寤起輕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論議不自滿言語尠少。謙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師善知識常親近隨順。飲食知節不著欲味。樂獨靜處。若苦若樂心忍不動。無怨無競不喜鬪訟。如是等種種相。得知一心相。
此覺觀二事亂禪定心。如水澄靜波蕩則濁。行者如是。內已一心覺觀所惱。如極得息如睡得安。是時次第無覺無觀生清淨定。內淨喜樂得入二禪。心靜默然本所不得。今得此喜。是時心觀以喜為患。如上覺觀行無喜法。乃離喜地得賢聖所說樂。一心諦知念護得入三禪。已棄喜故諦知憶念。樂護聖人言樂護。餘人難捨樂中第一。過此以往無復樂也。
是故。一切聖人於一切淨地中。說慈為第一。樂樂則是患。所以者何。第一禪中心不動轉。以無事故有動則有轉。有轉則有苦。
是故。三禪以樂為患。復以善妙捨此苦樂。先棄憂喜除苦樂意。護念清淨得入第四禪。不苦不樂護清淨念一心。
是故。佛言。護最清淨第一名第四禪。以第三禪樂動故名之為苦。
是故。四禪除滅苦樂名不動處。漸觀空處破內外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色想。觀無量空處。常觀色過。念空處定上妙功德。習念是法逮得空處。念無量識處觀空處過。念無量識處功德。習念是法逮得識處。念無所有處觀識處過。念無所有處功德。習念是法便得無所有處。念非有想非無想處。若一切想其患甚多。若病若瘡若無想是愚癡處。
是故。非有想非無想是第一安隱。善處觀無所有處過。念非有想非無想功德。習念是法便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或有行者先從初地乃至上地。復於上地習行慈心先自得樂。破瞋恚毒。次及十方無量眾生。是時便得慈心三昧。悲心憐愍眾生之苦。能破眾惱。廣及無量眾生。是時便得悲心三昧。能破不悅。令無量眾生皆得喜悅。是時便得喜心三昧。能破苦樂。直觀十方無量眾生。是時便得護心三昧。二禪亦復如是。三禪四禪除喜。
次學五通。身能飛行變化自在。行者一心欲定精進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觀身常作輕想欲成飛行。若大若小(以欲定過為大以欲定減為小)。此二俱患精進翹懃。常能一心思惟輕觀。如能浮人心力強故而不沈沒。亦如猿猴從高上墮。心力強故身無痛患。此亦如是。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廣大。而身更小便能運身。
復次。觀身空界。常習此觀。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極為廣大。便能舉身。如大風力致重達遠。此亦如是。初當自試。離地一尺二尺。漸至一丈還來本處。如鳥子學飛小兒學行。思惟自審知心力大必能至遠。學觀四大。除却地大但觀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無罣礙如鳥飛行。當復學習遠作近想。是故近滅遠出。復能變化諸物。如觀木地種除却餘種。此木便變為地。所以者何。木有地種分故。水火風空金銀寶物悉皆如是。何以故。木有諸種分故。是初神通根本。四禪有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果。一者初禪。二者欲界。二禪三果。一者二禪。二者初禪。三者欲界。三禪四果。一者三禪。二者二禪。三者初禪。四者欲界。四禪五果。一者四禪。二者三禪。三者二禪。四者初禪。五者欲界。餘通如摩訶衍論中說。
世尊弟子習學五法門志求涅槃。有二種人。或好定多。以快樂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先學禪法後學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涅槃者未斷煩惱亦未得禪。專心不散直求涅槃越愛等諸煩惱。是名涅槃。身實無常苦不淨無我。以身顛倒故常樂我淨。以是故事事愛著其身。是則底下眾生。行者欲破顛倒故。當習四念止觀。觀身種種多諸苦患。從因緣生故無常種種惱故苦。
身有三十六物故不淨。以不得自在故無我。習如是觀。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習如是觀是謂身念止。身實相如是。何故於此而起顛倒愛著此身。諦思惟念身邊樂痛。以愛樂痛故著此身。當觀樂痛實不可得。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樂。樂過則苦生。非實樂故。如患瘡苦以藥塗治。痛止為樂。以大苦故謂小苦為樂。非實樂也。
復次。以故苦為苦。新苦為樂。如擔重易肩而以新重為樂。非實常樂也。如火性熱無暫冷時。若是實樂不應有不樂。或曰。外事是樂因緣不必是樂。或時樂因或時苦因。若使心法與愛相應爾時是樂。與恚相應爾時是苦。與癡相應不苦不樂。
以此推之。可知有樂無樂。答曰。無也。婬欲不應是樂。何以故。若婬欲在內。不應外求女色。外求女色當知婬苦。若婬是樂不應時時棄。若棄不應是樂。於大苦中以小苦為樂也。如人應死。全命受鞭。以是為樂。欲心熾盛以欲為樂。老時厭欲知欲非樂。若實樂相不應生厭。如是種種因緣欲樂相實不可得。樂失則苦。
佛言樂痛應觀苦。苦痛應觀樂。如箭在體。不苦不樂應觀生滅無常。是謂痛念止。當知心受苦樂受不苦不樂。云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為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云何為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如日愛珠。有日有珠。有乾草牛屎眾緣和合。於是火生。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緣合有火。眼識亦爾。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兩中間住。無有住處亦復不無。是故佛言。如幻如化現在心觀過去心。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心各各異各各滅。有欲心無欲心亦如是。各各異各各滅。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是名心念止。
復次。觀心為屬誰。觀想思惟念欲等諸心相應法不相應法。諦觀其主主不可得。何以故。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前別觀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總觀四念止中主不可得。離此處求亦不可得。若常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若常應當常苦常樂。亦不應忘。
若常有神者。無殺惱罪亦無涅槃。若身是神。無常身滅神亦應滅。亦無後世亦無罪福。如是遍觀無主。諸法皆空不自在。因緣合故生。因緣壞故滅。如是緣合法是名法念止。若行者得法念止。厭世間空老病死法都無少許常樂我淨。我於此空法復何所求。應當入涅槃最善法中住。建精進力得深舍摩陀故(即「住心一處」)。是時得深舍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觀諸法相皆苦無樂。無樂是實餘者妄語。苦因愛等諸煩惱及業。是非天非時非塵等種種妄語中生。是煩惱及業出生此苦。是苦入涅槃時一切滅盡。非色無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等種種妄語能滅此苦。正見等八直是涅槃道。非餘外道苦行種種空持戒空禪定空智慧。
何以故。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為平地。禪定為快弓。智慧為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行者是時作四法緣觀緣如射博。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無一可得故空。無作無受故無我。
觀習四種。煩惱有漏業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續故緣。觀盡四種。一切煩惱覆故閉。除煩惱火故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間過去故出。觀道四種。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得脫世愁惱故離。如是觀者得無漏相似法。名為煖法。
云何名煖。常懃精進故名煖法。諸煩惱薪無漏智火。燒火欲出初相名為煖法。譬如鑽火初鑽煙出。是名煖。是為涅槃道初相。
佛弟子中有二種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禪定。是人有漏道。二者多除愛著好實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中。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實法鏡到無漏界邊。行者是時大得安隱。自念。我定當得涅槃。見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濕泥。知當得水不久。如人擊賊賊已退散。自知得勝意中安隱。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當先試之以杖打身。若隱胗脈起者。知是有煖必可得活。亦如聽法人思惟喜悅心著是時心熱。行者如是有煖法故名為有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諦緣。六地中一智慧一切無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隱。是名有煖法。
增進轉上更名頂法。如乳變為酪。是人觀法實相。我當得苦脫。心愛是法是為真法。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是時思惟。此法誰說。是佛世尊。從是得佛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無此法一切煩惱誰當能遮。我當云何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法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我不得佛弟子輩好伴。云何當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僧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是三寶中得一心清淨合實智慧。是頂善根。亦名頂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如波羅延經中說。
佛寶法僧寶 誰有少信淨 是名頂善根 汝曹一心持
云何為少信。於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邊為少。於野人邊為多。
復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如法句說。
芭蕉生實死 竹生實亦然 騾有子則死 小人得養死
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譽 白淨分失盡 乃至頂法墮
復次。未斷諸結使。未得無漏無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復次。懃精進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觀五陰四諦十六行。是時心不縮不悔不退。愛樂入忍是名忍善根。忍何等。隨四諦行是名為忍。是善根三種上中下三時。云何名忍。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心忍不退是名忍。
復次。觀諸世間盡苦空無有樂。是苦因習愛等諸煩惱。是習智緣盡是名上法更無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無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種種結使種種煩惱疑悔。來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種種風水不能漂動。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說法句中。
世界正見上 誰有得多者 乃至千萬歲 終不墮惡道
是世間正見。是名為忍善根。是人多增進一心極厭世界行。欲了了四諦相作證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間第一法。一時住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一諦苦法忍共緣故。何以故。觀欲界五受陰無常苦空無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應心心數法。是名苦法忍。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現在未來世一切無漏法初門。是名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斷結使苦法智作證。
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風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辦欲界繫見苦斷十結得得。爾時。異等智得無漏智未得無漏慧。得是時成就一智。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過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習盡道法智中一一智增。離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斷十八結。是四心苦諦能得習法忍。習法智斷欲界繫七結習比忍。習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三結。盡法忍盡法智斷欲界繫七結。盡比忍盡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二結。道法忍道法智斷欲界繫八結。道比忍道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四結。道比智是名須陀般那。實知諸法相。是十六心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隨法行。鈍根名隨信行。是二人未離欲。名初果。向先未斷結得十六心。名須陀般那。若先斷六品結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若先斷九品結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先未離欲斷八十八結故。名須陀般那。
復次。無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須陀般那。利根名見得。鈍根名信愛。思惟結未斷。餘殘七世生。若思惟結三種斷。名家家三世生。聖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隨是流行故。名須陀般那。是為佛初功德子惡道得脫。三結斷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
復次。欲界結九種(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見諦斷思惟斷。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斷欲界繫六種結入見諦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種斷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一種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若佛弟子得須陀般那。單斷三結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斷欲界繫九種結六種斷。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種斷。是名一種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若凡夫人先斷欲界繫九種結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進。斷三種思惟結。第九解脫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種。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陰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懃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懃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無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證阿那伽迷。行向阿羅漢阿那伽迷。
色無色界九種結。以第九無礙道金剛三昧破一切結。第九解脫道盡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羅漢果。
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壞法。慧脫共脫濡智濡進。行五種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進行五種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進利厭思惟自殺身。是名死法。濡智大進自護身。是名守法。中智中進不增不減處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懃精進能得不壞心解脫。是名必知法。利智大進初得不壞心解脫。是名不壞法。不能入諸禪未到地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得諸禪亦得滅禪諸漏盡。是名共解脫。有阿羅漢一切有為法常厭滿足。更不求功德。待時入涅槃。有阿羅漢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願智阿蘭若那三昧。超越三昧熏禪三解脫門及放捨。更作利智懃精進。入如是諸禪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壞法。
若佛不出世無佛法無弟子時。是時離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種。上中下下者本得須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須陀般那於第七世生人中。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復不應八世生。是時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復不應三世生。是時作辟支佛。有人願作辟支佛。種辟支佛善根時。無佛法善根熟。
爾時。厭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進力少以因緣退。是時。佛不出世。無佛法亦無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厭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於諸法中。智慧淺入名阿羅漢。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
如遙見樹不能分別枝。小近能分別枝。不能分別華葉。到樹下盡能分別知樹枝葉華實。聲聞能知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法無主。唯涅槃善安隱。聲聞能如是觀。不能分別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別。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諸法分別究暢。深入深知也。
如波羅奈國王。夏暑熱時處高樓上坐七寶床。令青衣磨牛頭栴檀香塗身。青衣臂多著釧。摩王身時釧聲滿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脫。釧少聲微。唯獨一釧寂然無聲。王時悟曰。國家臣民宮人婇女。多事多惱亦復如是。即時離欲獨處思惟得辟支佛。鬚髮自落著自然衣。從樓閣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緣中品辟支佛也。
若行者求佛道。入禪先當繫心專念十方三世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風山樹草木。天地之中有形之類及諸餘法一切莫念。但念諸佛生身處在虛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須彌。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寶幢。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出無量清淨光明於虛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見三昧。若心餘處緣還攝令住。念在佛身。是時。便見東方三百千萬千萬億種無量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隨所念方見一切佛。如人夜觀星宿。百千無量種星宿悉見。
菩薩得是三昧。除無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滅。得是三昧已。當念佛種種無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見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自初出無明㲉四無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無量苦救老死畏。與常樂涅槃。佛有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作是念已自發願言。我何時當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復作大誓。過去一切福。現在一切福。盡持求佛道不用餘報。復作是念。一切眾生甚可憐愍。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眾生云何更求餘業而不求佛。
譬如貴家盲子墮大深坑。飢窮困苦食糞食泥。父甚愍之。為求方便。拯之於深坑。食之以上饌。行者念言。佛二種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諸眾生墮生死深坑食諸不淨。以大悲心我當拯濟一切眾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種種功德法味悉令飽滿。一切佛法願悉得之。聞誦持問觀行得果為作階梯。立大要誓被三願鎧。外破魔眾內擊結賊。直入不迴。如是三願。比無量諸願。願皆住之。為度眾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願。是為菩薩念佛三昧。
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婬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如人執燭入雜穀倉。種種分別豆麥黍粟無不識知。
復次。觀身六分。堅為地分。濕為水分。熱為火分。動為風分。孔為空分。知為識分。亦如屠牛分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異處。身有九孔常流不淨革囊盛屎。常作是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得一心。意生厭患求離此身。欲令速滅早入涅槃。是時當發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濟眾生興前三願。以諸眾生不知不淨起諸罪垢。我當拔置於甘露地。
復次。欲界眾生樂著不淨如狗食糞。我當度脫至清淨道。復次。我當學求諸法實相。不有常不無常。非淨非不淨。我當云何著此不淨。觀不淨智從因緣生。如我法者當求實相。云何厭患身中不淨而取涅槃。當如大象度駛流水窮盡源底。得實法相滅入涅槃。豈可如獼猴諸兔畏怖駛流趣自度身。我今當學如菩薩法。行不淨觀除却婬欲。廣化眾生令離欲患。不為不淨觀所厭沒。
復次。既觀不淨則厭生死。當觀淨門繫心三處。鼻端眉間額上。當於是中開一寸皮淨除血肉。繫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著三緣中恒與心鬪。如二人相撲。行者若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若以厭患起大悲心愍念眾生。為此空骨遠離涅槃入三惡道。我當懃力作諸功德教化眾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實聚不淨。為眾生故。徐當分別此諸法相。有少淨想心生愛著。不淨想多心生厭患。有出法相故生實法。諸法實相中無淨無不淨。亦無閉亦無出觀諸法等。不可壞不可動。是名諸法實相。
行菩薩道者。若瞋恚偏多當行慈。心念東方眾生。慈心清淨無怨無恚廣大無量。見諸眾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異緣攝之令還。持心目觀一切眾生。悉見了了皆在目前。若得一心當發願言。我以涅槃實清淨法。度脫眾生使得實樂。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薩道。住慈三昧以觀諸法實相。清淨不壞不動。願令眾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東方一切眾生使得佛樂。十方亦爾。心不轉亂。是謂菩薩慈三昧門。
問曰。何不一時總念十方眾生。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後次第周遍諸方。
問曰。人有怨家恒欲相害。云何行慈欲令彼樂。答曰。慈是心法。出生於心。先從所親。所親轉增乃及怨家。如火燒薪盛能然濕。
問曰。或時眾生遭種種苦。或在人中或地獄中。菩薩雖慈彼那得樂。答曰。先從樂人取其樂相。令彼苦人得如彼樂。如敗軍將怖懼失膽。視彼敵人皆謂勇士。
問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答曰。行者自念。出家離俗應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須臾行慈是隨佛教。則為入道不空受施。復次。身著染服心應不染。慈三昧力能令不染。
復次。我心行慈於破法世。我有法人非法眾中。我有法人如法無惱。慈定力故。菩薩行道趣甘露門。種種熱惱慈涼冷樂。如佛所言。人熱極時入清涼池樂。
復次。被大慈鎧遮煩惱箭。慈為法藥消怨結毒。煩惱燒心慈能除滅。慈為法梯登解脫臺。慈為法船渡生死海。貧善法財慈為上寶。行趣涅槃慈為道糧。慈為駿足度入涅槃。慈為猛將越三惡道。能行慈者消伏眾惡。諸天善神常隨擁護。
問曰。若當行人得慈三昧。云何不失而復增益。答曰。學戒清淨善信倚樂。學諸禪定一心智慧。樂處閑靜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順慈教。節身少食減損睡眠。初夜後夜思惟不廢。省煩言語默然守靜。坐臥行住知時消息。不令失度致疲苦極。調和寒溫不令惱亂。是謂益慈。
復次。以佛道樂涅槃之樂與一切人。是名大慈。行者思惟。現在未來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蒙是我良祐。我當行慈畢報施恩。復更念言。大德慈心愍念一切以此為樂。我亦當爾。念彼眾生令得佛樂涅槃之樂。是為報恩。
復次。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樂。身離熱惱得清涼樂。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報其恩。
復次。慈有善利。斷瞋恚法開名稱門。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離欲處除却怨對及鬪諍根。諸佛稱揚智人愛敬。能持淨戒生智慧明。能聞法利。功德醍醐決定好人。出家猛力消滅諸惡。罵辱不善慈報能伏。結集悅樂生精進法。富貴根因辦智慧府。誠信庫藏諸善法門。致稱譽法敬畏根本佛正真道。若人持惡向還自受其殃。五種惡語。非時語。非實語。非利語。非慈語。非軟語。是五惡語不能傾動。一切毒害亦不能傷。譬如小火不能熱大海。
如毘羅經中優填王阿婆陀那說。有二夫人。一名無比。二名舍迷婆帝。無比誹謗舍迷婆帝。舍迷婆帝有五百直人。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殺之。舍迷婆帝語諸直人。在我後立。是時。舍迷婆帝入慈三昧。王挽弓射之。箭墮足下。第二箭還向王脚下。王大驚怖。復欲放箭。舍迷婆帝語王言。止止。夫婦之義是故相語。若放此箭當直破汝心。王時恐畏投弓捨射。問言。汝有何術。答言。我無異術。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是慈三昧略說。有三種緣生緣法緣無緣。諸未得道是名生緣。阿羅漢辟支佛是名法緣。諸佛世尊是名無緣。是故略說慈三昧門。
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愚癡偏多。當觀十二分破二種癡。內破身癡外破眾生癡。思惟念言。我及眾生俱在厄難。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滅常出。眾生可憐不知出道從何得脫。
一心思惟。生老病死從因緣生。當復思惟何因緣生。一心思惟。生因緣有。有因緣取。取因緣愛。愛因緣受。受因緣觸。觸因緣六入。六入因緣名色。名色因緣識。識因緣行。行因緣無明。如是復思惟。當何因緣滅生老死。
一心思惟。生滅故老死滅。有滅故生滅。取滅故有滅。愛滅故取滅。受滅故愛滅。觸滅故受滅。六入滅故觸滅。名色滅故六入滅。識滅故名色滅。行滅故識滅。癡滅故行滅。
此中十二分云何。無明分不知前不知後不知前後。不知內不知外不知內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業不知果不知業果。不知因不知緣不知因緣。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無罪法。不知應近法不知應遠法。不知有漏法不知無漏法。不知世間法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過去法不知未來法不知現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別因緣法。不知六觸法。不知實證法。如是種種不知不慧不見闇黑無明。是名無明。無明緣行。
云何名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云何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所以者何。是法屬身故名身行。云何口行有覺有觀。是作覺觀已然後口語。若無覺觀則無言說。是謂口行。云何意行。痛想是意法。繫屬意故。是名意行。
復次。欲界繫行色界繫行無色界繫行。
復次。善行不善行不動行。云何善行。欲界一切善行。亦色界三地。云何不善行。諸不善法。云何不動行。第四禪有漏善行及無色定善有漏行。是名行。行因緣識。
云何名識。六種識界。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六識。識因緣名色。
云何為名。無色四分痛想行識。是謂名。
云何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謂色。
云何四大。地水火風。云何地。堅重相者地。濡濕相者水。熱相者火。輕動相者風。餘色可見。有對無對是名造色。名色和合是謂名色。名色因緣六入。
云何六入。內六入。眼內入乃至意內入。是名六入。六入因緣觸。
云何觸。六種觸界。眼觸乃至意觸。
云何眼觸。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是名眼觸。乃至意觸亦如是。觸因緣受。
云何受。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樂受。愛使。云何苦受。恚使。云何不苦不樂受。癡使。
復次。樂受生樂住樂滅苦。苦受生苦住苦滅樂。不苦不樂受不知苦不知樂。受因緣愛。
云何愛。眼觸色生愛。乃至意觸法生愛。愛因緣取。
云何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因緣有。
云何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下從阿鼻大泥梨上至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及其能生業。云何色有。從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是名色有。云何無色有。從虛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名無色有。有因緣生。
云何生。種種眾生處處生出。有受陰得持得入得命。是名生。生因緣老死。
云何老。齒落髮白多皺。根熟根破氣噎。身僂拄杖行步。陰身朽故。是名老。
云何死。一切眾生處處退落墮滅。斷死失壽命盡。是名死。先老後死故名老死。
是中十二因緣。一切世間非無因緣邊。非天邊非人邊非種種等邪緣邊出。菩薩觀十二因緣。繫心不動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觀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後生。菩薩若得心住。當觀十二分空無有主。癡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從癡有。但無明緣故行生。如草木種從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從子出。乃至老死亦復如是。是十二分中一一觀知無主無我。如外草木無主。但從倒見計有吾我。
問曰。若無吾我。無主無作。云何去來言說死此生彼。答曰。雖無吾我。六情作因六塵作緣中生六識。三事和合故觸法生念知諸業。由是去來言說從是有生死。譬如日愛珠因日乾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五陰亦爾。因此五陰生。後世五陰出。非此五陰至後世。亦不離此五陰得後世五陰。五陰但從因緣出。譬如穀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餘芽邊生。非異非一。得後世身亦爾。譬如樹未有莖節枝葉華實。得時節因緣華葉具足。善惡行報亦復如是。種子壞故非常非一。芽莖葉等生故不斷不異。死生相續亦復如是。行者謂法無常苦空無我。自生自滅。知因愛等有。知因滅是盡。知盡是道。以四種智知十二分是正見道。眾生為縛著所誑。如人有無價寶珠。不別其真為他欺誑。是時菩薩發大悲心。我當作佛以正真法化彼眾生令見正道。
問曰。如摩訶衍般若波羅蜜中言。諸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一相無相是名正見。云何言無常等觀名為正見。答曰。若摩訶衍中說諸法空無相。云何言無常苦空等不實。若言不生不滅空是實相者。不應言無相。汝言前後不相應。復次。佛說四顛倒。無常中常顛倒。亦有道理。一切有為無常。何以故因緣生故。無常因無常緣。所生果云何常。先無而今有已有便無。一切眾生皆見無常。內有老病死。外見萬物凋落。云何言無常不實。
問曰。我不言有常為實無常為不實。我言有常無常俱是不實。何以故。佛言空中有常無常二事不可得。若著此二事是俱顛倒。答曰。汝言不與法相應。何以故。言無法云何復言二俱顛倒。一切空無所有是為實不顛倒。若我破有常著無常。我法應破而不實我。有常顛倒破故觀無常。何以故。無常力能破有常。如毒能破餘毒。如藥除病。藥亦俱去。當知藥妙能除病故。若藥不去後藥為病。此亦如是。若無常法著應當破不實故。我不受無常法云何破。
佛言苦是四真諦中言實苦。誰能使樂。苦因是實因。誰能令非因。苦盡是實盡。誰能令不盡。盡道是實道。誰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熱。風可令不動。是四真諦終不可動轉。汝於摩訶衍中不能了但著言聲。摩訶衍中諸法實相。實相不可破無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訶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時甚微細。有明眼人能見指示不見者。此不見人但視其指而迷於月。明者語言。癡人何以但視我指。指為月緣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實相。但假言表實理。汝更著言聲闇於實相。行若得如是正知見。觀十二分和合為因果二分。果時十二分為苦諦。因時十二分為習諦。因滅是盡諦。見因果盡是道諦。四種觀果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觀因集因緣生。
問曰。果有四種。但名苦諦。餘者無諦名也。答曰。若言無常諦復疑。苦諦亦疑。無我諦亦疑。一種難處。復次。若言無常諦無咎。空非我諦亦無咎。若無常苦空無我諦。於說為重故。是故於四說一。
問曰。苦有何異相。於三中獨得名。答曰。苦是一切眾生所厭患。眾生所怖畏。無常不爾。或有人為苦所逼。思得無常。無有欲得苦者。
問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殺針炙苦藥入賊。如是種種非求苦也。答曰。非為欲得苦欲存大樂。畏苦故取死。苦為第一患。樂為第一利。以是故離實苦得快樂。是故。佛以果分獨名苦諦。非無常空無我諦。是於四諦中了了實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見。思惟是事種種增益故。是名正覺。除邪命攝四種邪語。離餘四種邪語攝四種正語。除邪命攝身三種業除。餘三種邪業名正業。離餘種種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觀時精進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動是名正定。正覺如王七事隨從是名道諦。是事一心實信不動是名信根。一心精懃求道是名精進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處亦不馳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別無常等覺是名慧根。是名增長得力是名五力。
問曰。八正道中皆說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說。答曰。隨入行時初得小利。是時名為根。是五事增長得力。是時得名為力。初入無漏見諦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入思惟道時名七覺意。初入道中觀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如是得善法味四種精懃。是名四正懃。如是欲精進定慧初門。懃精進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雖名四念止四正懃四神足五根等。皆攝隨行時初後少多行地緣各各得名。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若地種多水火風少處名為地大。水火風亦如是。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諸品。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等。如是觀十二。分四諦行四念止四正懃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其心安樂。復以此法度脫眾生。一心誓願精進求佛。
是時心中思惟觀念。我了了觀知此道不應取證。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捨眾生。二者深知諸法實相。諸心心數法從因緣生。我今云何隨此不實。當自思惟欲入深觀十二因緣。知因緣是何法。復更思惟。是四種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五因為因緣。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是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緣一切法。
復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緣中有。則不應言是法因緣生。若無亦不應言因緣中生。生有半無亦不應因緣生。云何有因緣。若法未生。若過去心心數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緣。若佛法中妙法無緣。涅槃云何為緣。緣若諸法實無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緣果生因此有彼。是說則不然。若因緣中各各別。若和合一處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緣邊出果。因緣中無果故。若因緣中先無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緣邊出果。二俱無故。果屬因緣因緣邊出。是因緣不自在屬餘因緣。是果屬餘因緣云何不自在。因緣能生果。是故果不從因緣有。亦不從非因緣有。則為非果。果無故緣與非緣亦無也。
問曰。佛言十二因緣無明緣諸行。汝云何言無因果。答曰。先以被答不應更難。若難者更當答。佛言眼因色緣癡邊生邪憶念癡是無明。是中無明何所依住。若依眼邪若色中若識邪。不應依眼住。若依眼住。不應待色常應癡。若依色住。不應待眼是則外癡何豫我事。若依識住。識無色無對無觸無分無處。無明亦爾云何可住。是故。無明非內非外非兩中間。不從前世來亦不住後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無有實法。無明性爾了無明性。則變為明。一一推之癡不可得。
云何無明緣行。如虛空不生不滅不有不盡本性清淨。無明亦如是。不生不滅不有不盡本性清淨。乃至生緣老死亦爾。菩薩如是觀十二因緣。知眾生虛誑繫在苦患易度耳。諸法若有實相難可得度。思惟如是則破愚癡。若菩薩心多思覺。常念阿那波那。入時出時數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馳散。菩薩從此門得一心除五蓋欲行。菩薩見道應行三種忍。法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云何生忍。一切眾生或罵或打或殺。種種惡事心不動轉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諸眾生求諸好事願一切得。心不捨放。是時漸得解諸法實相。如氣熏著。譬如慈母愛其赤子乳哺養育。種種不淨不以為惡。倍加憐念欲令得樂。行者如是。一切眾生作種種惡。淨不淨行心不增惡不退不轉。
復次。十方無量眾生。我一人應當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厭不畏不難。是生忍中一心繫念。三種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是名生忍。
云何柔順法忍。菩薩既得生忍。功德無量。知是功德福報無常。是時。厭無常自求常福。亦為眾生求常住法。一切諸法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上中下法。求其實相。實相云何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何以故非有常。因緣生故。先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是故非有常。云何非無常。業報不失故。受外塵故。因緣增長故非無常。云何非樂。新苦中生樂想故。一切無常性故。緣欲生故。是故非樂。云何非不樂。樂有受故。欲染生故。求樂不惜身故。是非不樂。云何非空。內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報故。一切眾生信故。是故非空。云何非不空。和合等實故。分別求不可得故。心力轉故。是故非不空。云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識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云何非無神。有後世故。得解脫故。各各我心生不計餘處故。是故非無神。如是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非有非無。不受不著。言說悉滅心行處斷。如涅槃性。是法實相。於此法中信心清淨無滯無礙。軟知軟信軟進。是謂柔順法忍。
云何無生法忍。如上實相法中智慧信進增長根利。是名無生法忍。譬如聲聞法中煖法頂法智慧信精進增長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無漏法故名為忍。新得新見故名為忍。法忍亦如是。時。解脫阿羅漢不得無生智。增進廣利轉成不時解脫得無生智。無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薩果得無生法忍。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三昧。於眾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墮生佛界中。為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滅。三惡道斷。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轉到不動處。末後肉身盡入法身中。能作種種變化。度脫一切眾生。具足六度供養諸佛。淨佛國土教化眾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滿。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菩薩禪法中初門。
行者定心求道時 常當觀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應為失不為利
如犢未生[殼-一/牛]牛乳 乳不可得非時故
若犢生已[殼-一/牛]牛角 乳不可得無智故
如鑽濕木求出火 火不可得非時故
若折乾木以求火 火不可得無智故
得處知時量己行 觀心方便力多少
宜應精進及不宜 道相宜時及不宜
若心調動不應勇 如是勇過不得定
譬如多薪熾大火 大風來吹不肯滅
若能以定自調心 如是動息心得定
譬如大火大風吹 大水來澆無不滅
若人心軟復懈怠 如是厭沒不應行
譬如少薪無焰火 不得風吹便自滅
若有精進勇猛心 如是轉健得道疾
譬如小火多益薪 風吹轉熾無滅時
若行放捨止調縮 設復發捨失護法
譬如病人宜將養 若復放捨無得活
若有捨想正等心 宜時懃行得道疾
譬如有人乘調象 如意至湊無躓礙
若多婬欲愛亂心 是時不應行慈等
婬人行慈益癡悶 如人冷病服冷藥
婬人心亂觀不淨 諦觀不淨心得定
行法如是相應故 如人冷病服熱藥
若多瞋恚忿亂心 是時不應觀不淨
瞋人觀惡增恚心 如人熱病服熱藥
若人瞋怒行慈心 行慈不捨瞋心滅
行法如是相應故 如人熱病服冷藥
若多愚癡心闇淺 不淨行慈悲行法
二行增癡無益故 如人風病服麨藥
人心癡闇觀因緣 分別諦觀癡心滅
法行如是相應故 如人病風服膩藥
譬如金師排扇炭 用功非時失[夢-夕+棐]法
怱怱急[夢-夕+棐]不知時 或時水澆或放捨
金融急[夢-夕+棐]則消過 未融便止則不消
非時水澆金則生 非時放置則不熟
精進攝心及放捨 應當觀察行道法
非時方便失法利 若非法利為非利
譬如藥師三種病 冷熱風病除滅故
應病與藥佛如是 婬怒癡病隨藥滅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註]:
《坐禪三昧經》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Dhyāna-nisthita-samādhi-dharmaparyāya-sūtra ,《菩薩禪法經》《阿蘭若習禪法》《眾家禪要》《禪法要》《禪經》等。收入《大正藏》第十五冊。
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西元402年)編譯(弘始九年重校),最初有三卷,現僅存兩卷。
佛陀跋陀羅譯的《達摩多羅禪經》Dharmatara dhyāna-sūtra,與鳩摩羅什譯的《坐禪三昧經》兩部並稱。但《達摩多羅禪經》欠缺達摩多羅所說之大乘禪,而以佛大先所提倡之小乘禪為主。
《坐禪三昧經》是抄集印度佛教和各家論師的坐禪禪修法要及大乘與小乘禪觀。闡明五門禪之要法。據僧叡〈關中出禪經序〉載,本經卷首四十三偈乃究摩羅羅陀所撰,卷末二十偈乃馬鳴菩薩所撰,而五門系抄自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等諸師的禪要。
因為鳩摩羅什居長安,而佛陀跋陀羅居廬山譯經多年。故《坐禪三昧經》稱為「關中禪經」,《達摩多羅禪經》則被稱為「廬山禪經」。
說禪法的經典有五部,共稱「五部禪經」:
一,姚秦鳩摩羅什譯《禪法要解經》二卷。
二,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二卷。
三,僧伽羅剎造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
四,佛陀蜜多造劉宋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五,另有一卷《禪要經》,譯者佚名。
因為此五部經是佛入滅後古德高僧抄集印度佛教和各家論師的坐禪禪修法要及大乘與小乘禪觀。闡明五門禪之要法的,故此比較易懂。
據〈三藏記集〉〈開元釋教錄〉等高僧論著。漢傳佛教初期之禪觀,是據後漢安世高所譯之禪經為主。其後由於道安之倡導,北方前秦與後秦之禪觀始漸興隆,並盛行實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禪之領域。鳩摩羅什譯出《坐禪三昧經》後,大乘佛教與小乘禪乃至大乘禪與小乘禪之關係明確。故「天台止觀」及我國禪宗之誕生,本經促發之功實不可滅。
* * *
〈坐禪三昧經〉卷下中:「次學五通。身能飛行變化自在。行者一心欲定精進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觀身常作輕想欲成飛行。若大若小。」指以欲定過為大以欲定減為小。
「鈍根名隨信行。是二人未離欲。名初果。向先未斷結得十六心。名須陀般那。若先斷六品結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若先斷九品結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先未離欲斷八十八結故。名須陀般那。」
「第九解脫道盡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羅漢果。」
「須陀般那」Srota āpanna ,異譯本為「須陀洹」,「預流」。
「忌陀伽迷」Sakridāgāmin ,異譯本為「斯陀含」,「一來」。
「阿那迦迷」Anāgāmin ,異譯本為「阿那含」,「不來」。
「阿羅漢果」Arhat ,異譯本為「阿羅漢」,「不生」。
「欲界結九種」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法語法句]:
* 若多婬相。為人輕便多畜妻妾。多語多信。顏色和悅言語便易。少於瞋恨亦少愁憂。多能技術好聞多識。愛著文頌善能談論。能察人情多諸畏怖。心在房室好著薄衣。渴欲女色愛著臥具服飾香華。心多柔軟能有憐愍。美於言語好修福業。意樂生天處眾無難。別人好醜信任婦女。欲火熾盛心多悔變。憙自莊飾好觀綵畫。慳惜己物僥倖他財。好結親友不憙獨處。樂著所止隨逐流俗。乍驚乍懼志如獼猴。所見淺近作事無慮。輕志所為趣得適意。憙啼憙哭。身體細軟不堪寒苦。易阻易悅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憂。自發伏匿身溫汗臭。薄膚細髮多皺多白。剪爪治鬚白齒趣行。憙潔淨衣。學不專一好遊林苑。多情多求意著常見。附近有德先意問訊。憙用他語強顏耐辱。聞事速解所為事業。分別好醜愍傷苦厄。自大好勝不受侵陵。憙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飲食與人共之。不存近細志在遠大。眼著色欲事不究竟。無有遠慮知世方俗。觀察顏色逆探人心。美言辯慧結友不固。頭髮稀疎少於睡眠。坐臥行立不失容儀。所有財物能速救急。尋後悔惜受義疾得。尋復憙忘惜於舉動。難自改變難得離欲。作罪輕微。如是種種是婬欲相。
* 瞋恚人相。多於憂惱卒暴懷忿。身口麁䵃能忍眾苦。觸事不可多愁少歡。能作大惡無憐愍心。憙為鬪訟。顏貌毀悴皺眉眄睞。難語難悅難事難可。其心如瘡而宣人闕。義論強梁不可折伏。難可傾動難親難沮。含毒難吐受誦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懶墮。造事疾速持望不語。意深難知受恩能報。有能聚眾自伏事人。不可沮敗能究竟事。難可干亂少所畏難。譬如師子不可屈伏。一向不迴直造直進。憶念不忘多慮思惟誦習憶持。能多施與小利不迴。為師利根離欲獨處。少於婬欲。心常懷勝愛著斷見。眼常惡視真實言語。說事分了少於親友。為事堅著堅憶不忘。多於筋力。肩胸姝大廣額齊髮。心堅難伏疾得難忘。能自離欲憙作重罪。如是種種是瞋恚相。
* 愚癡人相。多疑多悔懶墮無見。自滿難屈憍慢難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處處信向。多師輕躁無羞搪突。作事無慮反教渾戾。不擇親友不自修飾。好師異道不別善惡。難受易忘鈍根懈怠。訶謗行施心無憐愍。破壞法橋觸事不了。瞋目不視無有智巧。多求悕望多疑少信。憎惡好人破罪福報。不別善言不能解過。不受誨喻親離憎怨。不知禮節憙作惡口。鬚髮爪長齒衣多垢。為人驅役畏處不畏。樂處而憂憂處而喜。悲處反笑笑處反悲。牽而後隨能忍苦事。不別諸味難得離欲。為罪深重。如是種種是愚癡相。
* 瞋報最重。眾惡中上無有過是。以瞋加物其毒難制。雖欲燒他實是自害。復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
* 欲之為患。求之既苦。得之亦苦。多得多苦。如火得薪多益多熾。欲如搏肉眾鳥競逐。以要言之。如蛾赴火如魚吞鉤。如鹿逐聲如渴飲醎水。一切眾生為欲致患。無苦不至。是故當知。欲為毒害。
* 問曰。修行禪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答曰。面色悅澤徐行靖正。不失一心目不著色。神德定力不貪名利。擊破憍慢其性柔軟。不懷毒害無復慳嫉。直信心淨論議不諍。身無欺誑易可與語。柔軟慚愧心常在法。懃修精進持戒完具。誦經正憶念隨法行。意常喜悅瞋處不瞋。四供養中不淨不受。淨施則受知量止足。寤起輕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論議不自滿言語尠少。謙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師善知識常親近隨順。飲食知節不著欲味。樂獨靜處。若苦若樂心忍不動。無怨無競不喜鬪訟。如是等種種相。得知一心相。
* 一切聖人於一切淨地中。說慈為第一。樂樂則是患。所以者何。第一禪中心不動轉。以無事故有動則有轉。有轉則有苦。
* 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為平地。禪定為快弓。智慧為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行者是時作四法緣觀緣如射博。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無一可得故空。無作無受故無我。
* 厭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進力少以因緣退。是時。佛不出世。無佛法亦無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厭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於諸法中。智慧淺入名阿羅漢。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
* 聲聞能知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法無主。唯涅槃善安隱。聲聞能如是觀。不能分別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別。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諸法分別究暢。深入深知也。
* 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出無量清淨光明於虛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見三昧。若心餘處緣還攝令住。念在佛身。是時。便見東方三百千萬千萬億種無量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隨所念方見一切佛。如人夜觀星宿。百千無量種星宿悉見。
* 觀不淨則厭生死。當觀淨門繫心三處。鼻端眉間額上。當於是中開一寸皮淨除血肉。繫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著三緣中恒與心鬪。如二人相撲。行者若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 行菩薩道者。若瞋恚偏多當行慈。心念東方眾生。慈心清淨無怨無恚廣大無量。見諸眾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異緣攝之令還。持心目觀一切眾生。悉見了了皆在目前。若得一心當發願言。我以涅槃實清淨法。度脫眾生使得實樂。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薩道。住慈三昧以觀諸法實相。清淨不壞不動。願令眾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東方一切眾生使得佛樂。十方亦爾。心不轉亂。是謂菩薩慈三昧門。
* 問曰。若無吾我。無主無作。云何去來言說死此生彼。答曰。雖無吾我。六情作因六塵作緣中生六識。三事和合故觸法生念知諸業。由是去來言說從是有生死。
* 佛以果分獨名苦諦。非無常空無我諦。是於四諦中了了實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見。思惟是事種種增益故。是名正覺。除邪命攝四種邪語。離餘四種邪語攝四種正語。除邪命攝身三種業除。餘三種邪業名正業。離餘種種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觀時精進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動是名正定。正覺如王七事隨從是名道諦。是事一心實信不動是名信根。一心精懃求道是名精進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處亦不馳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別無常等覺是名慧根。是名增長得力是名五力。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