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修持一行三昧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六祖壇經》︰修持一行三昧
── 聖嚴法師著 ──

        〈第二天:晚上〉
        《六祖壇經》︰修持一行三昧
  
  一、天台宗四種三昧
  
  今晚先教大家怎麼睡覺。睡著後有很多狀態,有的人睡著以後會亂夢,一直做夢,但是不知道做些什麼夢;有的人則是很清楚所做的夢。其實,做夢是因為緊張,身體緊張、腦筋也緊張。但是如果睡得很熟,這時候你就沒辦法用功了。因此,睡覺的時候,最好是沒有夢,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是在睡覺,這種是真的睡覺,而且是在修行睡覺法。
  
  去年話頭禪修時講了一部分《六祖壇經》,現在我們要接下去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從中間講起,事實上,我們只是用《六祖壇經》來說明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觀念,所以無論我們從哪個地方講起,都是相同的,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教我們怎麼修行。
  
  天台智者大師所講的修行法門中,有四種三昧,就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以及「非行非坐三昧」。所謂「常坐三昧」,就是坐著不動,一直坐下去。但是,大概只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或者是在雪山修道的時候,才能一直坐著。
  
  第二種是「常行三昧」,又叫做「般舟三昧」,就是不睡覺、不坐、不臥,一直在走,慢慢的走,修行這種三昧很辛苦。
  
  第三種是「半行半坐三昧」,就是坐坐、走走,又坐坐、走走,很多禪堂都採用這種方式,南傳、日本的禪堂也是這樣。但是,這只有在禪堂裡才行,所以只有專門修行的時候才可以用。
  
  第四種是「非行非坐三昧」,又叫做「一行三昧」、「隨自意三昧」或「方等三昧」。「一行三昧」為什麼又叫「隨自意三昧」?就是指在任何狀態下,無論是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或是在寫文章、在上課,甚至於跟別人講話、握手時,你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修行。那麼「一行三昧」要怎麼修?
  
  二、以直心修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中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1)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這種修行法跟無情物一樣,會是障道的因緣了。道應該是流通的,心不住於法就能流通,心一住,即被束縛了;若是坐而不動才是修行的話,那麼維摩詰也就不會訶斥舍利弗,反對獨自在林間樹下默坐冥想的修行方法了。
  
  所謂「一行三昧」,是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狀況下,無論行、住、坐、臥,無論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修一行三昧,所以又叫做「隨自意三昧」,只要你的心與意是在三昧上,那就是在修一行三昧。
  
  什麼是「在三昧上」?意指你的心修的是直心。「直心」的意思,是當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時,還原它自己本身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將主觀的「我」放進去為它評價。主觀是以自我中心、自我的喜惡來取捨,而直心則是拋開自我,事物原本是什麼就是什麼,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要三心兩意地考慮:「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壞處?如果是那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這樣考慮,就不是直心。
  
  譬如,當你看到兩個小孩子跌倒在地上,其中一個是你兒子,另一個是你不認識的孩子,那麼你會先扶誰?你一定會想:「這是我的兒子,所以我先扶他,另外一個不是我的兒子,就讓他自己爬起來,頂多等我扶起我兒子後,再去扶他。」但若是直心的話,就會一手拉一個,同時把他們扶起來。
  
  在唐朝時,有一位宗密禪師,是荷澤神會禪師的第四代,也是華嚴宗的第五祖。他曾經兩次被皇帝請到宮裡供養、說法,並且賜給他紫袈裟,集榮耀於一身,而他與當時的宰相也是朋友。
  
  有一天,宰相看到皇帝身邊的一位大太監,既跋扈又專權,使得皇帝很痛苦,因此準備找機會把大太監殺了。可是,還沒來得及行動,就事機敗漏,反而被太監派去的五百名禁衛軍追殺。
  
  宰相無處可躲,便逃到終南山宗密的道場裡,並且為了逃過一劫,於是希望宗密能夠讓他剃度出家。結果宗密真的為他剃頭,還把他藏起來。但是,最後宰相還是被大太監派來的人抓到了。而宗密因為不但沒有檢舉,甚至還剃度並藏匿宰相,所以大太監也要殺了他。
  
  大太監問宗密:「你怎麼可以把他藏起來?你知不知道他是叛國賊?」宗密說:「當然知道。」大太監又問:「你明知他是叛國賊,為什麼還把他藏起來?」宗密回答:「我只知道我是一個和尚,而他是一個求救命的人,在那種狀況下,我只知道救人命,沒有考慮到我會不會犯法,你若是認為我犯了法,那就殺我的頭吧!」
  
  請問,這是什麼三昧?是一行三昧。當緊要關頭時,他只知道救人,沒有考慮到自己是不是會因此而被殺頭。這很不簡單,假如換了一個普通人,他一定會考慮:「嗯!我若趕快去舉報,大太監可能會幫我向皇帝說幾句好話,可以封我為國師,那該多好啊!」這種心態就不是修行一行三昧了。
  
  所以一行三昧是直心,是在任何時間、任何狀況、任何地點,心都不扭曲、不自私,事實上這即是智慧。佛法所說的智慧,又叫做「般若」,「般若」是沒有自我中心的一種態度。沒有自我中心,你就是有智慧的人,這時無論你處理任何事,都叫做「一行三昧」。
  
  因此,一行三昧是用直心,而非老是坐在這個地方。可是有人誤會一行三昧指的是修行一項法門,或者是一個動作,也就是做一樁事,把這樁事一直做下去。
  
  譬如,打坐的話,就一直坐下去,並且以為這即是「一行三昧」。《壇經》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其實是植物、是枯木、是石頭,因為植物、枯木、石頭也是不動的。然而,一行三昧是有「心」的,這個「心」是活動的,我們的身體當然也是可以動的。只要不把自我中心、自我的執著擺進去,這就是一行三昧。
  
  三、以一行三昧用話頭
  
  那麼,一行三昧和我們用話頭有什麼關係?用話頭的時候,你就是用話頭,不要思考用話頭能不能開悟?不要思考用話頭的時候,自己有沒有雜念?還有多少雜念?也不要思考我喜不喜歡用這個話頭?
  
  話頭只是一個工具,你不斷地問、不斷地參,什麼都不考慮,你的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參話頭,但是,不再考慮自己方法用得好不好?不再考慮身體舒不舒服?只知道自己是在用方法,這也是直心。因為舒不舒服、喜不喜歡,都是非常主觀的,當心情轉變成惡劣時,什麼好事都會覺得不好;當心情很平穩時,就算遇到壞狀況,你也不會覺得是很痛苦的。
  
  心不隨著目前的狀況而轉變或起伏,當你正在用方法的時候,就是用方法,用話頭就是用話頭,這也就是一行三昧。
  
*   *   *   *   *   *   *
  註1本書所引皆以「敦煌本」為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