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 聖嚴法師著 ──

        〈第八天:晚上〉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一、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
  
  「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這是宏智正覺禪師所說的。
  
  所謂「攬之不得」,是指想要用手或心來體驗,但是根本沒有這樣東西,所以根本得不到,這個「攬之不得」就是默照。用方法在照、在默時,是有照和默的功能;修行默照成功,也就是默照同時出現,這時候,如果還能夠分別體會這叫做默,那叫做照,生起體會的這個心,那便是妄想心、執著心,不能稱為默照。默照同時的時候,是無法用心去體驗的。
  
  「磨之不泯」的磨,是分析、解散、拆開,認為這樣大概就是沒有了。默照的工夫,說它有,是錯的,因為這成了有執著;說它無,也是錯的,因為默照的運作還是有的,而且說它無,那就落於頑空,認為空無所有,而變成了一種邪見。而是說,如果以心去體驗它,而執著的認為有這樣東西,則是錯的;應該是功能有,而實質是無。
  
  明朝末年有一位臥龍禪師說「無」是指心不起,但六祖惠能說「無」是起了又起,這究竟誰是對的?在禪宗語錄中,弟子和老師之間的對話常常是這樣子的,弟子問「有」,老師一定答「無」;弟子問「無」,老師則是說「有」。難道弟子跟老師是在玩文字遊戲?其實這完全是工夫,指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禪宗公案裡有一則滿好玩的故事,有位大官去拜訪禪師,問說:「善惡是否有因果報應?」禪師說「有」。可是另外來了一位出家弟子也問禪師同樣的一句話,禪師卻說是「無」。大官就問禪師:「你回答他無,回答我是有,你總有一個地方是錯的。」禪師說:「請問,你有老婆嗎?」大官說「有」,又問那一位弟子:「你有老婆嗎?」弟子說「無」,禪師說:「你看,我的回答是對的囉!」
  
  對於心中牽牽掛掛、放不下的人,一切都是有的,有生死、有涅槃、有解脫、有痛苦、有煩惱、有智慧、有地獄、有淨土,樣樣都有。對心中已經沒有牽掛的人而言,天堂、地獄、佛、煩惱、智慧,都是沒有的;既然無牽掛,有跟沒有,完全相同。譬如說,在家人可能有先生、太太、兒女,心中再放下,也還是有的,不可能完全沒有牽掛,因為這是你的家屬及孩子。我這個出家人,從來沒有娶過老婆,根本沒有對太太及兒女的牽掛。但是我有徒弟,如果徒弟發生意外,我不可能裝著不知道的說是沒有牽掛,首先就要曉得傷勢如何,甚至親自前去探望。
  
  例如剛才我的弟子告訴我說:「今天下午有幾位菩薩去鋸樹,結果樹倒下的方向不對,很麻煩!很糟糕!」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問:「人有沒有受傷?」我的弟子告訴我:「師父,你不要急,已經把這棵倒下的樹,綁在另一棵沒有倒的樹上了。」然後他又慢慢的來敘述當時的狀況,我再問:「是否傷到人了?」他仍是叫我不要急。從這一點看,我似乎是有牽掛的,因為我首先考慮到、想到的是有沒有人怎麼樣?有沒有危險?但是我不是為了我自己而關心他們,所以我是沒有牽掛的。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位太太經常供養、護持我們,有天突然告訴我說:「師父,我的先生有外遇,他要跟我離婚,你看我是否要答應呢?」我說:「既然已經結婚,能夠不離婚是最好,離婚之後,妳變成了沒有家的人。」她又問:「師父,我還有兩個孩子可以靠,你為什麼叫我不要離婚?可能你擔心我離婚之後就沒錢供養你了!」我說:「阿彌陀佛!如果我貪著妳的供養而叫妳不要離婚,我也不值得做妳的師父了!妳離不離婚是妳的問題,妳現在有兩個孩子,離婚之後,妳的孩子還有爸爸,還有媽媽,可能又多了一個妳先生外遇的女人做媽媽,唯獨妳沒有丈夫了。我考慮到的是妳、妳先生及孩子,妳有沒有給我供養,都是相同的。」她很不好意思的說:「我怎麼沒有想到,師父是專門為我們設想,而不是只為自己。」
  
  經常要練習著不為自己的利害來關心人,這才是沒有牽掛的;如果只為著自己的得失等問題而關心人,那是有牽掛。最近台灣發生一樁事,有個小女孩從小是由她祖母扶養的,當孫女要進小學,她的父母就把孩子帶回去。祖母捨不得孫女,晚上就到兒子家裝鬼嚇孫女,希望孫女趕快回到她的身邊來。結果裝鬼被兒子抓到,就將祖母送到警察局,經法院判決,為了保護小孩,不准這位祖母再接近兒子的家,因為會對孫女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這位祖母不僅無法見到孫女,連兒子、媳婦也不容易再見到;想要得到,結果卻失去更多,這是位可憐的祖母。
  
  二、以恆常心修行
  
  早期在台灣的初級禪訓班一期是三個月,每星期上一堂課是兩小時,初級班之後就進入中級班。其中有一個男孩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上課後問他們是不是聽懂了?他一定回答說懂,並且馬上唸給我聽,跟我說的完全一樣。初級班是講散心、集中心、統一心,到了中級班則講無心,這個學生說:「我老早知道什麼是無心,無心就是沒有牽掛。」我心想,這個學生的反應快、悟性高,真是可造之才。中級班結束,他來參加禪七,禪修期間,我講開示時只要一問,他一定回答,跟我是對答如流。後來我說:「怎麼都是你回答?」他說:「師父,大家不回答,總要有人回答!他們不懂,我懂,我當然回答囉!」然後他問我說:「師父,我的悟境如何?」我說:「你是鸚鵡的『鵡』啊!」鸚鵡是人家講什麼牠就跟著講什麼。
  
  後來這個學生非常急切的要我承認他已經開悟,我說:「你的悟境那麼高,我怕你哎!要我承認你開悟,那是害你,我不承認你開悟,你講的話又都是我所講的。但是,我不能從語言上肯定你是開悟,開悟是沒有辦法用理論來解釋分析。你沒有開悟就是沒有開悟,你再怎麼講,我也不會承認的。」請問諸位,這個學生他有沒有牽掛啊?事實上,我們只要好好修行,就是有用的,開不開悟都是相同,為什麼一定要去追求開悟呢?
  
  大乘菩薩的修行時間,從初發心至信心不退,要十劫;信心不退到斷除煩惱的一分,是一大阿僧祇劫;煩惱如有十分,十分煩惱全部斷除,是第二阿僧祇劫;從第二阿僧祇劫開始到成佛,是第三阿僧祇劫。許多人來參加幾天禪修,就準備要成佛了,這真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啊!
  
  大乘菩薩要信心不退就要修十劫,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是退退進進,想要信心不退,就要不斷地發願修行,鼓勵自己修行,信心才能持久。因此,在十劫之內,遇到大麻煩時,信心還有可能會退,但是已經種了善根,如果遇到機會,善根還會再發芽,信心又會再回來。也許諸位會想:「修行的時間要這麼長,算了!」如果算了,那就完全沒有希望了。
  
  三、悟不等於解脫
  
  正統的佛教修行人,不會隨便說自己已經是聖人,特別是在中國,所有的祖師沒有一位說自己是聖人,都說自己是凡夫。許多大乘菩薩示現的是凡夫相,聖人和凡夫在一起,現凡夫相、凡夫身來度眾生;如果說自己是聖人,凡夫會覺得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結果會導致與人間脫節。
  
  有一次我問達賴喇嘛:「在西藏,開悟的人多不多?」他說:「開悟,對菩薩而言是解脫,那不是凡夫菩薩的解脫,而是聖人菩薩的解脫。開悟之後的菩薩,已經斷一分煩惱,還有未斷的煩惱沒有顯現。聽說台灣開悟的人很多,那開的是什麼悟呢?」我說:「真是慚愧,我們沒有人告訴大家什麼是開悟,所以認為只要有一點神祕經驗,就是開悟。中國禪宗、天台宗就有講過這個問題,我也知道經驗不是開悟。」
  
  禪宗講的見性不等於解脫,見性是指和空性相應,可以說是開悟,但並不等於是解脫。譬如,沒有見性的人如同是在雲霧裡,雲和霧將視線擋住,根本不知道遠處有座山在那裡,只聽過有人說那裡有座山,但是自己從來沒有見過。見性,就像雲霧突然間開了個縫,從縫中一看,知道前面有座山在那裡,但是縫合攏之後,山又看不到了。雖然已經看過山,曉得那地方有座山,但並不表示已經上山了。見性,又好像在黑夜中,沒有燈,什麼也看不到,此時突然有個閃電,在一閃之間變得好亮,全部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然而一閃過後,又什麼都看不到了,只是在閃的那一剎那中,看到了一些東西。
  
  所以,大慧宗杲禪師說自己:「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也就是說他經常與空性相應,但之後又會被煩惱蓋住。數字的形容並沒有意思,重點在於說明悟境並不等於解脫。開悟是見性,是與空性相應,但不是解脫。請大家不要太重視自己是否見性,重要的是煩惱與痛苦是否減少,是否比以前慈悲、快樂。
  
  圜悟克勤禪師說過,古代把關很緊的祖師,印可他人見性開悟,那個印是金剛印;但現在很多老師給的印,是用冬瓜做的是「冬瓜印」;我則形容,目前有更多的印是「豆腐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