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小道地經》
──後漢 支曜 譯──
──後漢 支曜 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有四因緣。何等為四。一者怙其善不曉護戒自欲身。二者以不護戒便黠意不生。以黠意不生便不知身。以不知身意便惑。三者不解經以不解經便不了了。以不了了意便疑。四者不數校計命福日盡心自可。用是四因緣故不得息。
道人求息。欲得息者要當知坐行二事。一者喘。二者息。亦在二因緣。一者為生。二者為死。何等為喘何等為息。所起意生為喘。意止為息。何等為生何等為死。意滅為生。意起為死。要當先知是因緣。當那得分別知因緣所從起盡。事在四對。何等為四。一者不知食多食不學不制貪味過足。二者意隨色不諦校計多求自欲為種苦本。三者警意蓋起多睡眠失本念耶向夢中種栽。四者疑惑便惡日增便兩舌墮非妄嗔恚身口不相應。為是故不墮禪棄。當那得近禪。常數思惟喘息生滅起盡。當持何等意思惟分別。亦在四因緣。一者近善知識。二者識受語不妄。三者貪誦經晨夜習意。四者守戒莫離法息易得。
身有四病。或時地多身不得安。或時水多身不得安。或時火多身不得安。或時風多身不得安。此四得安乃得身止。
意有四病。一者癡多意不得止。二者嗔恚多意不得止。三者淫多意不得止。四者疑多意不得止。四事不安意不得止。
息亦有四病。或時多求息不得止。或時念多息不得止。或時歡喜多息不得止。或時喘多息不得止。道人行道離是因緣便得定意。
若身臃腫疥瘡肥盛。欲坐身不得安。或時食多便火起身不得安。或時飲多便水起身重目澀身不得安。或時食多已復食貪味過足不學不制便風起不得安。亦謂少食。
若痴多。不宜數入眾人群聚。當先誦經不宜多聞好自守。若嗔恚多。不宜居家若少所有。若淫多。不宜觀伎樂及諸好色。若疑多。不宜數聞好言善語。常自守思惟責對。若求多。常當念不常坐起著意。若念多。常當行證我所念皆為苦本。若歡喜多。計不得久苦在後當病制。若喘欷多。常當和心不宜數出粗語坐作罪。道人行道不識是因緣終不近道。當能製此。黠意稍增道易得。
道人求向道。要當知過去唸事以過去。莫复念。何以故。复知為種故。譬如種穀種稻便念當收稻。種豆便念當收豆。何以故。為生故。念亦如是。以種念便生一切聚。在十方待殃福當受。要不得脫苦。墮殺便種殺。栽盜為種盜。栽淫為種淫。栽兩舌為種兩舌。栽惡口為種惡口。栽妄言為種妄言。栽綺語為種綺語。栽嫉為種嫉。栽嗔恚為種嗔恚。栽疑為種疑栽為。是故。數數為念復增念。難得離苦。當持何離是眾苦。要當禪棄。為不復種是十惡故。雖有餘種會當盡。何以故。譬如種穀。雖多得收不復種種但稍稍飯。雖久飯不止會有盡時。禪棄亦爾。何以故。不復種故。以墮禪棄罪稍稍滅。何以故。稍稍禪棄為福。福以生萬惡皆竟。但種道栽念。道以生便有黠。以有黠便能活人亦能自活。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曉了知行意者。要在三念。有過去唸未來念現在念。有福念有罪念。或時若讀經行禪。忽念久事曾為人所辱。若侵入墮好色。便因念生意。為作頭足。復增罪不能自製。從是因緣得罪為苦本。是為過去罪念。或時從禪中若讀經。忽生善念。念素所行苦樂。思惟知不常。是為過去福念。或時安靜忽亂念生。念作非常便失本念。貪婬多求便作不死念。是為未來罪念。或時若得安靜便善念念栽。當從是因緣增黠。是為未來福念。端在家居自守持戒。便邪念生。當作是念。多畜六畜更增憂失戒。是為現在罪念。以自家居自守持戒。復增善念常欲離。是為現在福念。求向佛道當先曉是罪福乃可增黠。若求羅漢一切斷。是為求向佛道。但欲增福多黠求羅漢。但欲墮禪滅惡。其黠在後。求佛增福要當多聞。黠要當諷經。欲知其要在護戒。護戒便能解經。便能福人亦能自福。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解菩薩行意者。要當複知是三戒。第一當知持戒亦守戒。第二當知不犯戒亦能戒。第三當知戒曉戒能戒亦護戒。第一當知持戒者。若人有妻子。居家常齋不失是為持戒。一身無妻子。自守不邪向是為守戒。第二當知不犯戒者。若人眼視耳聽能不墮聲色。亦餘一切是為不犯戒。為道寒苦復為人所辱。能不失本念。是為耐戒。亦應忍辱。第三當知戒者。知某人持某戒。是為知戒曉戒者。知某人樂道為父母宗親知識所非嫉。不數數於眾人中曉說戒。能戒者。當知人能應何業。隨力所任授與能使不失。若增若減應病與藥。是為能戒。護戒者。一切當護附順。當得其意。離惡知識當有護意。欲說十方人非人。若在伎樂若在淫色。能教多少說善言能不亂意。復令有福是為護戒。求向佛道菩薩行業者。要當知是。乃能脫人亦能自脫。復能業人亦能自業。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