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
── 世親造 - 唐玄奘譯 ──
── 世親造 - 唐玄奘譯 ──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八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論曰。地獄等四及六欲天並器世間。是名欲界。六欲天者。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如是欲界處別有幾。地獄洲異故成二十八大地獄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叫地獄。六炎熱地獄。七大熱地獄。八無間地獄。言洲異者。謂四大洲。一南贍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如是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
此欲界上處有十七。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三者。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第三靜慮處有三者。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八者。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四無煩天。五無熱天。六善現天。七善見天。八色究竟天。
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皆言。色界處但有十六。彼謂。即於梵輔天處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別地。如尊處座四眾圍繞。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但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如有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續。於無色界受生有情。以何為依心等相續。對法諸師說。彼心等依眾同分及與命根而得相續。若爾有色有情心等何不但依此二相續。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二從勝定生故。由彼等至能伏色想。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又今應說。如有色界受生有情同分命根依色而轉。無色此二以何為依。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色此二何不相依。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此二種從勝定生故。前說彼定能伏色想。是則還同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故。
經部師說。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依。謂若有因未離色愛引起心等。所引心等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因於色已得離愛。厭背色故。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轉。何故名為欲等三界。能持自相故名為界。或種族義如前已釋。欲所屬界說名欲界。色所屬界說名色界。略去中言故作是說。如胡椒飲如金剛環。於彼界中色非有故名為無色。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示現義。彼體非色立無色名。非彼但用色無為體。無色所屬界說名無色界。略去中言喻如前說。又欲之界名為欲界。此界力能任持欲故。色無色界應知亦然。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略說段食淫所引貪。如經頌言。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邪命外道便詰尊者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說欲是人分別貪
比丘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反質彼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恆觀可意妙色故
若法於彼三界現行。此法即說三界係不。不爾。云何於中隨增三界貪者是三界系。此中何法名三界貪。謂三界中各隨增者。今此所言同縛馬答。猶如有問縛馬者誰。答言馬主。即彼復問馬主是誰。答言縛者。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今此所言不同彼答。謂於前說欲界諸處未離貪者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系。於前所說色無色中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或不定地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系。諸靜慮地貪名色貪。此所隨增名色界系。諸無色地貪名無色貪。此所隨增名為無色界系。於欲化心上如何起欲貪。從他所聞。或自退失生愛味故。或觀化者自在勢力於彼化心生貪愛故。若心能化香味二法。此能化心是欲界系。色界心不能化作香味故。如是三界唯有一耶。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故雖無有始起有情。無量無邊佛出於世。一一化度無數有情令證無餘般涅槃界而不窮盡猶若虛空。世界當言云何安住。當言傍住故。契經言。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澍。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壞或成。如於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不說上下。有說亦有上下二方。餘部經中說十方故。色究竟上復有欲界。於欲界下有色究竟。若有離一欲界貪時。諸欲界貪皆得滅離。離色無色應知亦爾。依初靜慮起通慧時。所發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餘。所餘通慧應知亦爾。已說三界。五趣云何。頌曰。
於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論曰。於三界中說有五趣。即地獄等如自名說。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於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為有三界非趣所攝。而於界中說有五趣。有謂善染外器中有雖是界性而非趣攝。五趣體唯無覆無記。若異此者趣應相雜。於一趣中具有五趣業煩惱故。五趣唯是有情數攝。體非中有。施設足論作如是說。四生攝五趣非五攝四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法蘊足論亦作是言。眼界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是眼。眼根眼處眼界地獄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契經亦簡中有異趣。是何契經。謂七有經。彼說七有。謂地獄有傍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彼經中說五趣及因並趣方便。故趣唯是無覆無記其理極成。簡業有因異諸趣故。迦濕彌羅國誦如是契經。尊者舍利子作是言。具壽。若有地獄諸漏現前故造作增長順地獄受業。彼身語意曲穢濁故於奈落迦中受五蘊異熟。異熟起已名那落迦。除五蘊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故趣唯是無覆無記若如是者。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彼說五趣一切隨眠所隨增故。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部一切煩惱趣及入心。總說為趣。無相違失。譬如村落及村落邊總名村落。有說。趣體亦通善染。然七有經簡業有者。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中煩惱與見別說為濁。非別說故。彼見定非煩惱所攝。如是業有雖亦是趣。為顯趣因。是故別說。若爾中有亦應是趣。不爾。趣義不相應故。趣謂所往不可說言中有是所往。即死處生故。若爾無色亦應非趣。即於死處而受生故。既爾中有名中有故不應名趣。二趣中故名為中有。此若趣攝非中間故。是則不應說名中有。然彼尊者舍利子言異熟起已名地獄者。說異熟起方名地獄。非說地獄唯是異熟。然复說言除五蘊法彼那落迦不可得者。為遮實有能往諸趣補特伽羅故作是說。非遮餘蘊故作是言。毘婆沙師說。趣唯是無覆無記。有說。一向是異熟生。有餘師言。亦通長養。即於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論曰。契經中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言身異者。謂彼色身種種顯形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彼有情說名身異。言想異者。謂彼苦樂不苦不樂想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故彼有情說名想異。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眾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眾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事。一一皆與梵眾不同故名身異。
經說。梵眾作是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乃至起願。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於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梵眾何處曾見梵王。有餘師言。住極光淨。從彼天沒來生此故。云何今時不得第二靜慮。而能憶念彼地宿住事耶。若彼已得第二靜慮。云何緣大梵猶起戒禁取。有餘師說。住中有中。彼住中有中無長時住義。以於受生無障礙故。如何梵眾可作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是故梵眾即住自天憶念此生前所更事。謂先見彼長壽久住。後重見時起如是念。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此中舉後兼以攝初。應知具攝第二靜慮。若不爾者。彼少光天無量光天何識住攝。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現前。厭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便受法樂。厭法樂已復受欲樂。豈不遍淨想亦應然。非遍淨天曾有厭樂。以樂寂靜曾無厭時。喜則不然擾動心故。
經部師說。有餘契經釋彼天中有想異義。謂極光淨有天新生。未善了知世間成壞。彼見下地火焰洞然。見已便生驚怖厭離。勿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彼皆空上侵我處。彼極光淨有舊生天。已善了知世間成壞。便慰喻彼驚怖天言。淨仙淨仙。勿怖勿怖。昔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其皆空即於彼滅。彼於火焰有來不來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異。非由有樂非苦樂想有交參故得想異名。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唯有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下三無色名別。如經即三識住是名為七。此中何法名為識住。謂彼所繫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住。所餘何故非識住耶。於餘處皆有損壞識法故。餘處者何。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與有頂。所以者何。由彼處有損壞識法故非識住。何等名為損壞識法。謂諸惡處有重苦受能損於識。第四靜慮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复說。若處餘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於此不更求出。說名識住。於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靜慮心恆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入淨居或無色處。若淨居天樂證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如是分別七識住已。因茲复說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頌曰。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論曰。前七識住及第一有無想有情。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餘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餘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餘非有情居。如識住中釋。前所引經說七識住。復有餘經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論曰。如契經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是名四種。如是四種其體云何。謂隨次第有漏四蘊。又此唯在自地非餘。識所依著名識住故。非於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於彼。如何不說識為識住。由離能住立所住故。非能住識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識所乘禦如人船理說名識住。非識即能乘禦自體。是故不說識為識住。毘婆沙師所說如是。若爾何故餘契經言。於識食中有喜有染。有喜染故識住其中識所乘禦。又如何言前七識住五蘊為體。雖有是說。而於生處所攝蘊中不別分析。總生喜染故。識轉時亦名識住。非獨說識。然色等蘊一一能生種種喜染令識依著。獨識不然故言非住。是故於此四識住中識非識住。於餘可說。又佛意說。此四識住猶如良田。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如種子。不可種子立為良田。仰測世尊教意如是。又法與識可俱時生為識良田。可立識住。識蘊不爾。故非識住。如是所說七種四種識住雖殊而皆有漏。為七攝四四攝七耶。非遍相攝。可為四句。謂審觀察應知二門體互寬狹得成四句。或有七攝非四攝等。第一句者。謂七中識。第二句者。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有頂中除識餘蘊。第三句者。七中四蘊。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頌曰。
於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論曰。謂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餘類雜而生類等。云何卵生。謂有情類生從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鵝孔雀鸚鵡雁等。云何胎生。謂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像馬牛豬羊驢等。云何濕生。謂有情類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蟲飛蛾蚊蚰蜒等。云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為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種共所現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雲。
我夜生五子 隨生皆自食
晝生五亦然 雖盡而無飽
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現受胎生有大利故。謂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餘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於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義。我曹亦爾。何為不能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為天為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於世噉食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餘師說。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殞逝無復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若人信佛有持願通能久留身。此不成釋因論生論。若化生身如滅燈光死無遺者。何故契經說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龍為充所食。以不知故為食取龍。不說充飢。斯有何失。或龍未死暫得充飢。死已還飢。暫食何咎。於四生內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此中何法說名中有。何緣中有非即名生。頌曰。
死生二有中 五蘊名中有
未至應至處 故中有非生
論曰。於死有後在生有前。即彼中間有自體起。為至生處故起此身。二趣中間故名中有。此身已起何不名生。生謂當來所應至處。依所至義建立生名。此中有身其體雖起而未至彼。故不名生。何謂當來所應至處。所引異熟究竟分明。是謂當來所應至處。有餘部說。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故無中有。此不應許。所以者何。依理教故。理教者何。頌曰。
如穀等相續 處無間續生
像實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處無二並 非相續二生
說有健達縛 及五七經故
論曰。且依正理中有非無。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剎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剎那續生處必無間。豈不現見有法續生而於其中處亦有間。如依鏡等從質像生。如是有情死有生有。處雖有間何妨續生。實有諸像理不成故。又非等故為喻不成。謂別色生說名為像。其體實有理所不成。設成非等。故不成喻。言像不成故非喻者。以一處所無二並故。謂於一處鏡色及像並見現前。二色不應同處並有。依異大故。又狹水上兩岸色形。同處一時俱現二像。居兩岸者互見分明。曾無一處並見二色。不應謂此二色俱生。又影與光未嘗同處。然曾見鏡懸置影中。光像顯然現於鏡面。不應於此謂二並生。或言一處無二並者。鏡面月像謂之為二。近遠別見如觀井水。若有並生如何別見。故知諸像於理實無。然諸因緣和合勢力令如是見。以諸法性功能差別難可思議。已辯不成所以非喻。言非等故亦非喻者。以質與像非相續故。謂質與像非一相續。唯依鏡等有像現故。像與本質俱時有故。如死生有是一相續前後無間餘處續生。質像相望無此相續。以不相似故不成喻。又所現像由二生故。謂二緣故諸像得生。一者本質。二者鏡等。二中勝者像依彼生。生有無容由二緣起。唯有死有無別勝依。故所引喻非等於法。亦不可說以外非情精血等緣為勝依性。由化生者空中欻生。於中計何為勝依性。已依正理對破彼宗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是故中有決定非無。次依聖教證有中有。謂契經言。有有七種。即五趣有業有中有。若此契經彼部不誦。豈亦不誦健達縛經。
如契經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若此契經彼亦不誦。復云何釋掌馬族經。如彼經言。汝今知不。此健達縛正現前者。為婆羅門。為剎帝利。為是吠舍。為戍達羅。為東方來。為南西北。前蘊已壞不可言來。此所言來固唯中有。若復不誦如是契經。五不還經當云何釋。如契經說。有五不還。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無行般。四有行般。五者上流。中有若無何名中般。有餘師執。有天名中。住彼般涅槃。是故名中般。是則應許有生等天。既不許然故執非善。又經說有七善士趣。謂於前五中般分三。由處及時近中遠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時才起近即滅。初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乃滅。二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大星迸時遠未墮而滅。三善士亦爾。非彼所執別有中天。有此時處三品差別。故彼所執定非應理。有餘复說。或壽量中間。或近天中間。斷餘煩惱成阿羅漢。是名中般。由至界位或想或尋而般涅槃。故有三品。或取色界眾同分已即般涅槃。是名第一。從是次後受天樂已方般涅槃。是名第二。復從此後入天法會乃般涅槃。是名第三。入法會已復經多時方般涅槃。是名生般。或減多壽方般涅槃。非創生時故名生般。如是所說與火星喻皆不相應。所以者何。以彼處行無差別故。又無色界亦應說有中般涅槃。由彼亦有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然不說彼有中般者。如嗢拖南伽他中說。
總集眾聖賢 四靜慮各十
三無色各七 唯六謂非想
故彼所執皆是虛妄。若復不誦如是等經。無上法王久已滅度。諸大法將亦般涅槃。聖教支離已成多部。其於文義異執交馳。取捨任情於今轉盛。哀哉汝等固守愚迷違理拒教。可傷之甚。諸有馮前理教為量。中有於彼實有極成。若爾云何契經中說造極惡業度使魔羅。現身顛墜無間地獄。此經意說。彼命未舍。地獄猛焰已燒其身。因此命終受彼中有。乘茲仍墮無間地獄。由彼惡業勢力增強。不待命終苦相已至。先受現受後受生受。何故經說。一類有情於五無間業作及增長已。無間必定生那落迦。此經意遮彼往異趣。及顯彼業定順生受。若但執文。應要具五方生地獄。非隨闕一。或餘業因便成大過。又言。無間生那落迦。應作即生不待身壞。或誰不許中有是生。那落迦名亦通中有。死有無間中有起時亦得名生。生方便故。經言無間生那落迦。不言爾時即是生有。若爾。經頌復云何通。如經頌言。
再生汝今過盛位 至衰將近琰魔王
欲往前路無資糧 求住中間無所止
若有中有。如何世尊言彼中間無有所止。此頌意顯彼於人中速歸磨滅無暫停義。或彼中有為至所生亦無暫停。行無礙故。寧知經意如此非餘。汝复焉知。如餘非此。二責既等。何乃偏徵。二釋於經並無違害。如何偏證中有是無。凡引證言理無異趣。此有異趣為證不成。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八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