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阿毘達磨俱舍論
── 世親造 - 唐玄奘譯 ──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餘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恆時  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道及從加行後起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得此律儀況從遮罪。從恆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由此差別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應但說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從一切有情得。無少分理。支因說不定。支不定者。有從一切得謂苾芻律儀。有從四支得謂所餘律儀。唯根本業道名律儀支故。因不定者。謂或有義從一切因。或約餘義唯許從一。從一切者。謂從無貪嗔癡。必俱起故。唯從一者。謂從下中上心。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以於一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律儀。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當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住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一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鬥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於非所能境如何得律儀。由普於有情發起增上不損命意樂故得律儀。
毘婆沙師有作是說。若謂一向於所能境方可受得別解律儀。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如是便有別解律儀離得舍緣有得舍過。彼說不然。如生草等先無後起或起已枯於彼律儀無增無減。能不能境所得律儀。境轉易時例亦應爾。彼言不爾。所以者何。以諸有情前後性等草等前後性不同故。若爾有情般涅槃已。如前性類今時既無。於彼律儀如何無減。故如是釋於理不然。前所說因於理為善。若爾前佛及所度生已涅槃者。後佛於彼既不發得別解律儀。如何尸羅無減前過。以一切佛別解律儀皆從一切有情處得。設彼有情今猶在者。後佛從彼亦得律儀。故後尸羅無減前過。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王典刑罰及餘聽察斷罪等人。但恒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彼一類住不律儀。或有不律儀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恆欲害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胜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由彼至親若為羊等於彼亦可有損害心。既知至親現非羊等。如何於彼可有害心。又聖必無作羊等理。如何於彼得不律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相續得不律儀。是則羊等於未來世亦有至親及聖自體。於彼決定無損害心。是則應觀未來自體。不於現在得不律儀。於羊等現身既有害意。如何不於彼得不律儀。於母等現身既無害意。如何亦於彼得不律儀。於等事中應求異理。又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啞不能言無語四過。如何彼亦得具支不律儀。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雖啞不言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爾彼人或時先受二三學處。後但受殺。於餘不損善阿世耶。如何具發七支惡戒。毘婆沙者作如是言。必無缺支及餘一分可得名住不律儀人。經部諸師作如是說。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由隨彼量善惡尸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論曰。諸不律儀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家。由初現行殺等加行。二者雖復生在餘家。由初要期受殺等事。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當於爾時便發惡戒。得餘無表由三種因。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善無表初施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施。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由此三因起餘無表。如是已說得律儀等。舍律儀等未說當說。具云何舍別解律儀。頌曰。

  舍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伽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論曰。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唯除近住所餘七種別解律儀。由四緣舍。一由意樂對有解人發有表業舍學處故。二由棄捨眾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時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斷故。捨近住戒由前四緣及由夜盡。是故總說別解律儀由五緣舍。何緣舍戒由此五緣。與受相違表業生故。所依舍故。所依變故。所因斷故。過期限故。
有餘部說。於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舍勤策苾芻律儀。有餘部言。由正法滅亦能令舍別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捨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故。非犯餘罪有斷尸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人。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壞滅墮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言兇勃。兇勃者何。謂於世尊了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了。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寧知此言是了義說。
由律自釋有四苾芻。一名想苾芻。二自稱苾芻。三乞丐苾芻。四破惑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非此苾芻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了義說。然彼所說。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者。彼言便是徵詰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意顯於戒隨犯一邊根本重罪。令餘所受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行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理應遍捨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摶。踐毗訶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芻事業。大師依彼說如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樑。應速簸颺種中糠秕。如是應速驅擯眾中實非苾芻稱苾芻者。彼苾芻體其相如何。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准他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
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污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續已為極重無慚愧懷。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舍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毗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捨義。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舍。頌曰。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舍。一由易地。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或上地沒來生下地。二由得退。謂從已獲勝定功德還退失時。等言為顯舍眾同分亦舍少分殊勝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舍。無色界亦然。唯無律儀與色界異。無漏善法由三緣舍。一由得果謂得果時舍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練根。謂練根位由得利道舍鈍道故。三由退失。謂得退時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如是已說舍諸律儀。不律儀云何舍。頌曰。

  舍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舍。一者由死舍所依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由因緣力得律儀時。諸不律儀一切皆斷。以善惡戒其性相違。善戒於中勢力強故。三由相續二形俱生。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舍刀網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舍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舍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處中無表舍復云何。頌曰。

  舍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舍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舍。謂舍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力斷壞故舍。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如所放箭及陶家輪。弦等勢力盡時便止。三由作業斷壞故舍。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四由事物斷壞故舍。事物者何。謂所舍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五由壽命斷壞故舍。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善根斷壞故舍。謂起加行斷善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舍。復云何。頌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舍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舍由二緣。一斷善根。二生上界。三界一切非色染法舍由一緣。謂彼但由對治道起。若此品類能斷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非餘方便。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复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並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復以何緣知扇搋等所有相續非律儀依。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毗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類有。復由何理彼無律儀。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故。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若爾何故無不律儀。彼於惡中心不定故。又若是處有善律儀。則惡律儀於彼亦有。由此二種相翻立故。
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胜阿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猛利慚愧惡趣中無。故律不律儀於彼亦非有。與勝慚愧相應相違。方有律儀不律儀故。又扇搋等如醎鹵田故不能生善戒惡戒。世間現見諸醎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每從宮出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然唯人具三種律儀。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生無色界彼必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因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業相。謂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等名為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業。由別緣力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過三靜慮上地諸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有餘師說。下諸地中亦有第三順非二業。由中定業招異熟故。若異此者。中間定業應無異熟。或應無業。以無苦樂異熟果故。
有餘師說。此業能感根本地中樂根異熟。有說。此業不感受果。二說俱與本論相違。故本論言。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曰有。謂善無尋業。又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若爾便與所說相違。謂善至三名順樂受。得可愛果名為善業。應知彼據多分為言。此業與受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業與樂受體性雖殊。而能為因利益樂受。或複此業是樂所受。彼樂如何能受於業。樂是此業異熟果故。或複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如順浴散。此亦應然。是故名為順樂受業。順餘二業應知亦爾。
總說順受略有五種。一自性順受。謂一切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說。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正現行受。如契經言。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此中但說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並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並定業三合成五種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有餘師說。順現法受業。餘生亦得熟。隨初熟位建立業名為順現等。勿強力業異熟果少。毘婆沙師不許此義。以或有業果近非勝。或有相違。譬如外種經三半月葵便結實。要經六月麥方結實。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論曰。順現法受等三業唯定並不定為四。是說為善。此中唯顯時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幾業能引眾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於地獄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不退姓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順後可造餘二。異生不退無次更生。後還生下。不退聖者必無還生下諸地故。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如後當辯。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屍。四鍵南。五缽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住中有位能造中有乃至老年定不定業。應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恆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淨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勝補特伽羅。謂得勝果勝定。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淨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隨輕重心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餘非定受。現法果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於現世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於現世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於異熟定位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似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利益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見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修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身受必與尋伺俱故。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苦受為果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如前已辯。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業異熟起。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複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猛火焚燒山澤。或作坑阱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別異熟能令心狂。二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三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嗔故傷其支節遂致心狂。四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五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若在意識方有心狂。复許心狂業異熟起。如何心受非異熟耶。不說心狂是業異熟。但言是業異熟所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謂有心狂而非心亂。乃至廣說。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恆狂。多苦逼故。謂諸地獄恆為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猛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了是非。故地獄中怨心傷嘆。猖狂馳叫世傳有文。欲界聖中唯除諸佛。大種乖適容有心狂。無異熟生。若有定業必應先受後方得聖。若非定業。由得聖故。能令無果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亦無傷害以諸聖者無非人等憎嫌事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嗔貪生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嗔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嗔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嗔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五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