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僑網]犯罪和懺悔

29-             犯罪和懺悔
                                   ── 果燦阿保 ──

        我們是凡人,雖然我們努力學佛誦經,努力持戒守戒,但我們還未是聖人,還未明心見性,我們還是凡夫眾生,還未成「佛」。每一個凡人,年輕時總會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過錯,錯了懺悔,知錯能改,就是好事。「懺悔」不是「後悔」,更不是懲罰自己。「後悔」就成了「執著」和「罣礙」,「懺悔」是認識錯誤,改革向善,永不再犯,以後就可「心無罣礙」重新上路。《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犯了戒,只要誠心懺悔改過,或至心稱名念佛,就可還得清淨。
        「懺悔」是「懺摩」(Ksamayati),是悔過,請容寬恕之意。「懺摩」,漢語譯成「發露」。「發露」是自說罪過,亦稱「提舍那」,就是把自身的過失顯露於眾。「悔」是漢語,悔過自新。〈止觀〉說:「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壇經》〈懺悔品〉載:「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經論有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
        聖嚴師父說:「懺悔的作用,是在亳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犯罪之後,必須坦誠地發露,以情節輕重,分向眾人、向三數人、向一人、乃至自對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懇切悔過,決志不復再犯,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勢將永藏心底,也就成為他日感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後,這一罪惡所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淨。」(正信的佛教P32)又說:「大乘戒不到佛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小乘戒不到阿羅漢果,不能絕對不犯,不能絕對清淨。所以凡是佛戒,除了重罪,均有悔罪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方便,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沒有悔法,那麼,任何一個眾生也沒有學佛成佛的可能了。」(戒律學綱要P294)
        漢傳佛教不重外力的加持,而重自身的修持,認為一個人死後的趣向,是依其生時或累世的業力,而不是死時僅靠有道高僧的助力。我們在生時的一切所作所為,都藏在我們自己的業識中,除非你已經證道斷煩惱,解脫生死出三界,否則你的業力就會牽引你趣向六道輪迴中。佛教認為「一切唯心造」,所謂「業」,也是心所造,人死之後,解脫了色身的束縛,「心」變得輕靈清晰,自然就會有某些特殊的神通力,會對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清清楚楚。一方面對自己一生學佛修善充滿信心,一心向著諸佛淨土;另一方面,對自己一生所作過的錯失,心生強列的懺悔心,無法寬恕自己,會強迫自己去補償。這一切,雖是唯心造,但在你未證道之前,一切似乎是實實在在的。
        上天堂下地獄,稱為「審判」也無不可,但審判你的是你自己的「心」,上天堂下地獄的也是這個「心」。所以在生時如何去馴練自己的「心」非常重要,一個學佛持戒修善的人,時時處在慈悲的心態,甚至在睡夢中,也會記得自己在持戒修善,對自己的信仰充滿信心,死了以後,其中陰身必然向著善道;相反,一個無惡不作,甚至在睡夢中也想著販毒殺人放火,充滿戾氣的人,死了以後,其中陰身必然向著惡道。沒有任何外力能夠左右一個人的趣向,除了他自己的「業力」,他自己的「心」。
  

[留言]:


[Hml]:一直以為我們的心思作為是「因」,必然終須受其「果」。無可逃遁,不能「纖悔」的。如今看您的這篇文章,才知有「纖悔」這回事。若然如此,我聽朋友介紹的一種治療法,也許可能有其可以成立的理由了。這叫「人生動力療法」,這療法認為各種病痛,甚至遭遇,都有其精神上 (潛意識中?業力中?) 的原因。治療就針對這一點上落手。
比方說有一個父親嗜賭,搞到家庭經濟不好,全家因而受害,其兒子也自然很不滿其父親。但當兒子長大後,不知不覺間也像父親一樣,染上賭癮。這時兒子要治療賭癮,便可用此療法。
上治療課時,導師會叫病者在一起治療的同學中,找一位同學代表其父親,找一位同學代表母親,找一位代表「賭癮」。導師會叫病者看代表父親的人,問病者看著「父親」有什麼感覺?病者看到「父親」時,積壓在心裡的怨恨、憤怒等情緒,往往會被引發出來,導師會鼓勵他盡量講、罵出來,直至病者真正感到足夠了才停止。然後會叫病者和代表「父親」的人互換身份,讓兒子站在「父親」的立場看這件事。通過這些技巧,病者一般會體會到「父親」的立場,看到「父親」的無奈、「父親」的愛,等等。病者對父親的看法會趨於全面,從而對自己當時對父親的憤怒,而構成的不敬不孝,感到抱歉。導師此時會引導他向代表「父親」的人鞠躬道歉,一次又一次,直至他內心覺得夠了為止。
通過這樣的治療,病者對父親的不敬這個「因」,真心地鞠躬認錯,也就是有機會真心地「纖悔」了。它的「果」:賭癮、病痛或不順利等等,也會因為這個「因」的解脫而變好了。
我本人對此「療法」,感覺到是有效的,只是一直在探索其可以成立而有效的理由,通過您這篇文章,引發我有以上的看法:即對錯的「因」,給予機會「真心纖悔」,從而改變原來的惡果。懇請果燦居士指導。


[果燦]:佛教的「懺悔」雖然也會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但不僅是心裡治療。佛法的「懺悔」層次深很多,所以說「懺悔」不是「後悔」,更不是懲罰自己。「後悔」就成了「執著」和「罣礙」,「懺悔」是認識錯誤,改革向善,永不再犯,以後就可「心無罣礙」重新上路。聖嚴師父說:「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淨。」
佛教的「懺悔」,是給人機會「洗刷染污了的心」,如果只相信「業力」的作用,不知有「懺悔」的功能,那任何人就等「命運」的安排,什麼都不做。那是愚癡迷信,那就沒有人去修道了。而每一個人的「心」都是清淨的,「業」是外來的染污,是能「洗」掉的,那就是「懺悔」和精進努力,一定會改變你的「命運」!
你所舉例子,那父子兩雖然可以說是「業力」的關系,此兒子當年為什麼不投生在「比爾蓋次」的家而要投生在此濫賭鬼的家?那是他的「業力」使然。在世俗相學來說,那是「先天」的。但兒子並不是因為恨父親才變賭徒的,那是家庭教育,家庭環境造成的,這是「後天」的關系。所以,心裡學醫生解決了他對父親的「恨」,並不可能使他戒賭,要戒賭,還得靠他很多努力。因為他「懺悔」的不是「賭」,只是「恨」。
你有看過早年一部叫「流浪者」的印度電影嗎?(其音樂「流浪者之歌」很出名的)一位法官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一個給他判刑的窮小偷出獄後把那法官的小兒子偷走,把那小孩養大並教他當小偷。後來那孩子給抓了,老法官判了那年輕人重刑後,老偷才告訴那法官,那年輕人是「高貴」的法官的兒子。這種故事當時也只有印度的編導才寫得出。你理解嗎?
「惡業」的果報是可以通過修善、救生、修行,總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去改變的。也就是努力精進,努力去改變,而不是等命運的安排,懂此道理,眾生才有希望!
還有,我們所說的「懺悔」,是「懺悔」現世所犯過錯,而不是
宿業帶來的「罪業」,因為過去世我們做了什麼,我們並沒有能力知道。


[Hml]:果燦居士,纖悔是一種修煉,洗淨受污染的心,使之回復清靜。這點明白了。
不過之前我以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現在不去造惡業,以後自不會遭惡報。那以前所作所為,惡善自有其報,沒得逃避的。這是我對佛法理解不足的原故。我想應也不少人像我這樣,有許多理解不足或不對的地方,所以您在此貼這些文章,應可幫助不少人增長對佛法的正確認識,只是不是每一個人會在此留言罷了。功德無量啊!阿彌陀佛!


[果燦]:我在前幾篇講過:佛教不認為人有「原罪」,同樣,佛教不認為單靠懺悔就可以完全免罪。
從罪的性質和程度上分,有「性罪」和「遮罪」兩種:例如犯了殺盜婬妄等重戒,此是四根本戒的「波羅夷罪」,其罪自性本是惡的,不論是否屬於佛戒的範圍,都必然受罪報的,稱為「性罪」;但例如飲酒等,自性原本非惡,佛教首重智慧,佛制酒戒的目的是遮止犯餘戒,也就是保護人不犯餘戒,故稱為「遮罪」。
「性罪」是不論受不受戒,作惡必受惡報的罪;師父在〈菩薩戒指要〉說:「遮罪」是「犯了戒而得罪,輕者懺悔即無罪,重者比照性罪受報。」(P164)
再重的罪,只要真心「懺悔」並努力改正,也就是通過行善修行,最少可求得「重罪輕報」,否則重犯就沒得救了;但不可能不報,否則就不符因果律則。
以後我會講什麼叫做「一闡提」和「眾生皆有佛性」。


                     ──  2011-04-28 -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