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點燈]-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

P7-            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
                                 ── 行者 果燦  ──

        〈大乘義章〉說:「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成唯識論述記〉載:「梵云蕯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今談眾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佛教指的眾生,一般是指有情識的動物,故稱為「有情衆生」。也有將「有情」和「衆生」視為新舊譯法,嚴格來說,「有情」者是「衆生」,但「衆生」未必「有情」,甚至是「非情」。另亦有指「衆生」在三界六道之中經衆多次的生死,故亦稱為「六道衆生」。 
        佛教看眾生,不僅看當下,而是看累世。故廣義而言,世間出世間,一切集衆緣而生者,名為「衆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都是「有情衆生」。其他的草、樹、地衣,包括微細生物等,雖然也有生命,但只有本能,無思想情識,稱為「非情」或「無情衆生」。
        聖嚴師父說:「所謂情,是指對生命的執著。我們可以把生命的執著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有細胞和神經。第二,有細胞神經再加有記憶。第三,有細胞神經記憶再加思想的能力。如果僅有細胞及細胞所構成的纖維組織,包括單細胞的生物和植物,它們雖有生命現象但無生命的執著,所以叫無情眾生。……這裡所講的情不僅是感情的情,其範圍可分為三種層次,即情緒情感和情操。唯有人類三情皆備,高等動物僅有情緒和情感,低等動物只有情緒,也就是本能的衝動和要求。……佛法把有情眾生的生命現象和過程分為生、老、病、死四個階段,把屬於無情眾生的植物及眾生所處環境的物理世界分為成、住、壞、空四個現象。」(禪與悟P249)
        所以狹義而言,人世間的「有情衆生」指的是人類。因為唯有人類,才擁有「有情」的所有條件。包括由新陳代謝的細胞組識構成,有神經系統,有思考和推理分析能力,有語言記憶和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道德和善惡的標準,還有七情六慾和對生命的執著。比人類次等的動物雖也有某些分辨好壞的能力和特性,甚至有很不錯的記憶力,但不可能擁有人類的全部條件。也因此,一般的動物只是隨業受報,甚至為生存而相互殘殺,也不算造業,否則,食肉的動物除了下地獄,就沒有「翻生」的希望了。
        佛法說唯人類能造業,故亦唯人類能有學佛修道的能力和條件,但並非說其他神祇和生靈絕對不能修行,個別的情況下,某些神靈甚至個別的動物,是有修行的能力,但沒有人類那麼好的、那麼全面的條件,故說「人身難得」。「人身」是修行最勝妙的「道器」。聖嚴師父說:「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禪的智慧P42)
        佛經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佛菩薩阿羅漢和凡界眾生,實為異名同體,其區別僅是覺悟境界的高下。凡界眾生迷昧未覺,阿羅漢雖悟而尚有漏,菩薩是大覺而一分未盡,唯佛是圓滿究竟。
        「衆生」是 Sattva (蕯埵)。「菩薩」全稱 Bodhi sattva (菩提薩埵)。「菩提」(Budhi) 是覺悟,指斷絕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薩埵」是覺悟的有情,漢譯為「覺有情」。
        《壇經》中惠能大師所指的「眾生」是「心中眾生」,所以「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心中眾生」也就是「心的執著」,因為「執著」未悟,故你的「心」還在凡界。故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
        所謂「衆生平等」,首先應該指同樣有「活」的權利,大如大象小如螞蟻,都有生存的平等權利,更何況是人類之間。故佛教反對殺生,從戒殺害動物到進而反對戰爭。進一步,也指眾生都有修行成佛的「平等」機會,只不過人類會比其他低層次的眾生有更完善的修行條件,所以說「人身難得」。但其他低層次的眾生可以修得人身後再修行,最終一樣可以成佛,在這方面同樣「平等」。
        就人類而言,什麼樣的人都有,善良的邪惡的,聰明的愚癡的,健全的残缺的,種種人在生存的權利上,在修行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佛說「一闡提」都可成佛。故「平等」是指其權利和機會,當然不可能「同時」都成佛,總有先後之別。
        佛教所說「戒殺」的對象,主要指「有情眾生」。植物雖然也有生命,並非「有情」,佛教雖然也講愛護樹木,但主要是認為樹木是靈界眾生的舍宅,不忍破壞。如果連所有植物都是「戒殺」的對象,那麼稻麥都不可開鐮收割,果實都不能入口,人類就無法生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