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經論]吠陀-韋陀

吠陀-韋陀:
「吠陀」(Veda)又稱韋陀、吠馱等,意思是「知識」或「啟示」。〈韋陀〉是印歐語系中最古的文獻,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根本聖典,是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總和,出現於西元前二千年至前一千年。因為全書有頌詩的〈梨俱吠陀〉、祭祀的〈夜柔吠陀〉、祭祀歌曲的〈沙摩吠陀〉和咒語巫術的〈阿闥婆吠陀〉四部書,故也稱為〈四吠陀〉或〈四韋陀〉。
〈梨俱吠陀〉成書最早,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衍生作品,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
另有一部份在西元前六世紀成書的〈奧義書〉(Upanisad),或稱為〈吠壇多〉(Vedānta),意思是「吠陀的終結」,被認為是「吠陀聖典」的最後一部份。〈奧義書〉是古印度在西元前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哲學流派「吠壇多派」的根本經典。
〈四吠陀〉皆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梵語書寫,稱為「吠陀梵語」。
《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所提「出家吠陀」,應指外道修〈四吠陀〉的出家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