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經論]地藏經

地藏經:
《地藏經》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Ksitigarbha pranidhāna sūtra)的略稱。唐實叉難陀譯,二卷十三品。
「願」在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要,經論中把修行和誓願比作鳥的雙翼,任少一翼都無法飛行。「願」指誓願,也就是發誓立願。
〈大智度論〉說:「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本經主要代表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和救世度眾生的精神。
「地藏菩薩」(Ksitigarbha)「乞叉底蘗沙」。「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地藏」。地藏菩薩又稱「地藏王菩薩」,為中土四大菩薩之一。
據《地藏經》載:地藏菩薩在久遠之前,曾生為女子名光目,於其母亡日供養一羅漢,故知母墮惡趣,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發大誓願,願度盡一切六道眾生後始願成佛。故《本願經》亦稱「孝經」,佛門中有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宏願語句,皆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大悲願。
地藏菩薩以其大悲願力示現無數化身,從大梵天閻羅王身及獅虎獸身,乃至羅剎地獄等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濟度無數眾生,故有「千體地藏」之名。地藏菩薩曾受釋尊囑咐,於釋尊入滅後至彌勒下生成佛前的無佛住世時期,代佛教化六道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中土影響甚深廣,民間有將地藏稱「幽冥教主」,並認為閻羅王為地藏的化身等。  
據傳,佛入滅一千五百年,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 653年),古朝鮮新羅國二十四歲姓金僧人號喬覺,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登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端坐山頭洞窟七十五年,至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西 728年),七月三十夜年九十九歲圓寂。傳此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故中土以安徽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傳當時九華山有一富有閣老閔公,每次齋百僧,必虛一位留給「洞僧」,閔公曾許洞僧所乞一袈裟之地,僧以袈裟覆徧九峰,公遂盡喜捨。其子拜隨洞僧出家稱道明和尚,後公亦離俗反禮其子為師,故今時九華地藏菩薩像兩旁有左道明右閣公侍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