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是指覺悟、覺察、覺知,梵語是「菩提」(Bodhi),漢譯為「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三覺」。
〈大乘義章〉說:「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
聲聞緣覺是自覺,菩薩是既自覺又覺他(令他人覺悟),佛是具究竟三覺,故覺行圓滿。
佛教認為,眾生先天具有佛性,因無明煩惱的污染遮蔽而不顯現,這原本具有的佛性(自性清淨心),稱為「本覺」。經過本覺的內薰和後天的修行(外緣),起厭求之心,漸次斷破無明煩惱,覺知先天本性,稱為「始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稱為「妙覺」。
聖嚴師父說:「『覺』是從生死的夢中醒來,不再追求任何東西。因此,我們的心如果不為煩惱所困擾,就是覺。不但自己覺悟,還要幫助他人覺悟,就是自覺覺他。自己已經徹底覺悟,則是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滿,便叫作佛,稱作大覺世尊。」(禪鑰P141)
「悟」是開悟,悟實相之理。「觀」是以正慧觀想,使心專注於一境,在佛教指觀想佛或佛法。判禪定的深淺,粗思為覺,細思為觀,都是指定心而言,稱為「覺觀」,那是指尚未成就者。
聖嚴師父說:「若已成就者,不需蓄意作觀,因為無常即空,觀無常即觀空,既已契入空性,則無需再觀無常。但其知覺仍在,雖有知覺而不執著,此即『覺照』。」(漢藏同異P1)
又說:「清明,是清楚、明白、覺觀、覺照、寂照的意思。一般人只有清楚、明白、覺觀,那只是頭腦分別活動而在清醒狀態而已,並沒有覺照與寂照的工夫。覺照,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才可能產生『覺』與『照』的工夫,覺是覺察妄念生滅,照是令妄念無所遁形,故又可名為觀照。」(禪門P81)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說:「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是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微細名為觀。」因為「二法雖在一心。二相不俱。覺時觀不明了。觀時覺不明了。譬如日出眾星不現。一切心心數法隨時受名亦復如是。」
《禪法要解經》說:「初禪結使名為覺觀。所以者何。因善覺觀而生愛著。是故。結使亦名覺觀。始得初禪未有餘著。復次。本未曾得覺觀大喜。以大喜故壞敗定心。以破定故先應除舍。復次。欲入甚深二禪定故。除卻覺觀。為大利故而捨小利。如舍欲界小樂而得大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