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名相]修行

修行 : 
「修行」字面上是明暸真諦,修正言行。就是依佛法佛規進行修習和實踐,修正錯誤的言行。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說:「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為行。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佛經不僅是供信仰和持誦,也不僅供研究理解的,最主要是用於實踐,這就是「修行」。生活上的每時每事,包括走路吃飯睡覺思考呼吸等等都可修行。我們做任何事都能本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做了善事,只知耕耘不問收獲,遇任何問題都能隨緣而不執著,能專注一境,這些都是一種「修行」。
聖嚴師父說:「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發覺有了貪瞋癡慢疑等的煩惱時,要觀心的動機是什麼?它所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如果以慈悲心發動身口二業,去以佛法度化衆生,就會轉黑業的行為白業的行,再由白業的行轉為無漏業的菩薩行了。如果明知自己造惡業,便當立即痛徹懺悔,發願改過修善,就是修行了。」(心的經典P60)
師父在提到觀四諦滅苦之道時說:「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與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相應。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心向,是不是與驕傲、嫉妒、貪欲、怨忿、瞋怒、懷疑等煩惱相應,有則改之無則避免,那便是在修道了。」(心的經典P67)
又說:「佛法的修行,以福德業禪定業智慧業為三綱領。僅修福德業,不僅不出三界,而且最多是欲樂天報。偏重禪定,可生禪天,但仍不離三界內。偏重智慧則至少可出三界,成為小乘羅漢。定慧並重仍是小乘行,福慧並行是菩薩道,福定慧並重是大菩薩行。」(拈花微笑P48
修行不僅是做,更主要是觀察。修禪有一法門叫做「經行」(Caṅkramati),亦稱「行禪」。其中一种經行原本是一面誦經,一面在特定的地方慢步而行的方法,以便使人不至昏沉。如果在慢步時專注於腳掌(留意那個「慢」字,不是散漫的「漫」),每走一步,後跟先著地,細細感受那腳掌從後跟逐漸踏至腳趾和地面接觸的細微感覺,就可使人專注不散亂。以此方法去感覺和觀察我們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那也就是一種「觀」行。理論上理解了「諸行無常,萬法皆空」,那只是知識。通過觀察實踐,感受到「諸行無常,萬法皆空」那才是覺悟。
《涅槃經》說:「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雜阿含經》載:「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以上說明「人身難得」。據佛經記載,三世諸佛都是在人間以人身成佛的。
聖嚴師父說:「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衆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份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衆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心的經典P23)「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禪的智慧P42)又說:「在六道中,天上的眾生太有福報,不易起精進心修行佛法,在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之眾生則太痛苦,更不易修行佛法,唯有人世間是苦樂參半,懂得要離苦得樂,知道要修學佛法。」(禪的世界P275) 
故俗話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拖累了。」在天界是不易修行的。相反,困苦的生活,却很能磨練人。修行不一定要打坐,但打坐卻是很好的修行方法。
師父說:「初學者端坐是必要的,六祖所講:『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是直指心源,不假修持的頓悟法。打坐則是達成頓悟目的之前方便,是修行生活裡的一種方式。打坐只是修行,不是為了開悟。如將打坐當作開悟的方法,就如磨磚做鏡,永遠也開不了悟。『悟』是去掉一切的攀緣心和執著心,而從自我中心得到自在解脫。」﹙禪的生活P211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