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Abhidharma)舊稱「阿毘曇」,略稱「毗曇」,譯為無比法、大法、對法。「無比」是佛法相對於世間法而言。「無比法」亦相對於契經和戒律而言,故亦有稱為「論」。
〈玄應音義〉說:「阿毘曇或言阿毘達磨或雲阿鼻達磨,皆梵音轉也,此譯雲勝法或言無比法,以詮慧故,或雲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對法,以智對境故。」〈大智度論〉說:「如佛直說世間第一法不說相義,何界繫何因何緣何果報,從世間第一法,種種聲聞所行法乃至無餘涅槃,一一分別相義,如是等是名阿毘曇門。」「阿毘曇」原指小乘薩婆多部諸論之總名,亦泛指《三藏》中的一切經,不僅是「論藏」。
〈大智度論〉卷第二載:「問曰。八犍度阿毘曇。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答曰。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語故作發智經八犍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等。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是目犍連作(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諸論議師所作。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毘曇。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昆勒。(昆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天竺。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有善幾不善。幾有記幾無記。如是等是名阿毘曇。」
有指在佛教第三次結集後開始出現阿毗達磨著作,故亦有指「阿毘曇法」為小乘法,「摩訶衍法」為大乘法。故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稱「毗曇宗」,立我為無而法為有,相對於成實宗之「空門」而稱「有門」。
〈大智度論〉說:「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Mātrika,論)比丘。」認為:「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龍樹所指《三藏》,是指聲聞「結集」的《阿含經》,加上小乘薩婆多部諸論等。也是早期中土所謂「阿毘曇法」。《菩薩藏》是所謂《大乘藏》,包括北傳梵語系諸「經律論」。龍樹認為「大乘」是在別處另行「結集」的,是「大乘法」,是「摩訶衍法」。「摩訶衍」即「大乘」。
在《入楞伽經》中佛已預言:「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