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Arhat或Arhān),意為不生、應供等。指斷盡三界見思二惑,解脫生死永入涅槃,不再來受生的聖者。是「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也稱「殺賊」,即殺盡煩惱之「賊」。
〈大智度論〉卷第三說:「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故知此「漢」非指「漢子」之「漢」,而是 Arhān 音譯,意為「破」。
就「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句,〈智論〉解釋說:「信、戒、定、捨等諸善法得故,名為所作;智慧、精進、解脫等諸善法得故,是名已辦。二法具足滿故,名所作已辦。復次,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屬愛煩惱斷故名所作;屬見煩惱斷故名已辦。」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如此形容阿羅漢舍多壽行:「梵行妙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舍眾病。」
在佛陀住世時,親聞佛之聲教,或如聞佛說「四諦」之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覺悟者,稱為「聲聞」。 根機敏銳,自行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從緣得覺,稱為「緣覺」。於無佛住世時,因宿世因緣,獨出智慧,或觀飛花落葉等外緣自行悟道者,稱為「獨覺」。在古印度稱為「仙人」的就是「獨覺」。「緣覺」或「獨覺」,梵語是 Pratyekabuddha「缽羅翳迦佛陀」,故漢譯稱為「辟支佛」。「緣覺」「獨覺」和「聲聞」皆是小乘的極果,是自了漢,是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的「阿羅漢」,雖然譯稱為「辟支佛」,但並未成究竟佛。
中土禪林僧堂中央所置,白頭長眉的聖僧阿羅漢像,是「賓頭盧尊者」。以賓頭盧尊者為首的共十六阿羅漢,稱「十六羅漢」。或有在「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鉢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另一說「十六羅漢」之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闍」並非「賓頭盧」,故加上賓頭盧尊者和慶友尊者而成「十八羅漢」。也有在「十六羅漢」加上降龍、伏虎而成「十八羅漢」等等,但經中並無根據。
中土某些寺院所塑「五百羅漢」,是依「第一結集」或「毘婆沙論結集」的五百羅漢數。《十誦律》中說:「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指的是常隨釋尊聽法的眾多弟子。又如《金剛經》等佛經中說:「千二百五十人俱」等等,經中的「五百」或「千二百五十」、「四萬八千」等數,只是說明為數眾多,並非一定是確實數字。
有說阿羅漢入於涅槃不再受生,所以不能成佛,如同焦枯的種子,所以稱為「焦種羅漢」。但佛說:「眾生都能成佛」,阿羅漢不僅是眾生之一,還是修道有成的聖者,沒有理由不能成佛。阿羅漢和菩薩都有餘習,區別之一是慈悲心的多少,這也緣自業緣的多少。菩薩的慈悲心是深入骨髓的,但這不等於阿羅漢沒有慈悲心,當業緣成熟時,阿羅漢自然亦會成佛。
〈大乘大義章〉說:「阿羅漢慈悲,雖不及菩薩慈悲,與無漏心合故,非不妙也。如經中說,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覺意,設斷五道因緣者,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為大慈大悲。如《法華經》中說,於他方現在佛聞斯事,然後發心。又涅槃法無有決定不相應焦羅漢耳,何以故,涅槃常寂滅相,無戲論諸法。」(第十章)
《法華經》〈化城喩品〉說:「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譬喻品〉亦說:「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故〈方便品〉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這裡的「若二若三」,指二乘三乘。
〈大乘大義章〉依羅漢根性的鈍利,將羅漢分成六種: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不動羅漢。
寺院中所塑阿羅漢像多為老者,這只是一種藝術形相,存有善意的誤導性。「阿羅漢」是修行的果位,是聲聞乘的最高境界,但並非老人才能修得,再年輕,只要有此根器緣份,照樣可以修至阿羅漢果。就好像成佛不分男女老幼一樣。佛陀的弟子中,有些很年輕就修成「阿羅漢」果的。
──行者果燦──
在佛陀住世時,親聞佛之聲教,或如聞佛說「四諦」之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覺悟者,稱為「聲聞」。 根機敏銳,自行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從緣得覺,稱為「緣覺」。於無佛住世時,因宿世因緣,獨出智慧,或觀飛花落葉等外緣自行悟道者,稱為「獨覺」。在古印度稱為「仙人」的就是「獨覺」。「緣覺」或「獨覺」,梵語是 Pratyekabuddha「缽羅翳迦佛陀」,故漢譯稱為「辟支佛」。「緣覺」「獨覺」和「聲聞」皆是小乘的極果,是自了漢,是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的「阿羅漢」,雖然譯稱為「辟支佛」,但並未成究竟佛。
中土禪林僧堂中央所置,白頭長眉的聖僧阿羅漢像,是「賓頭盧尊者」。以賓頭盧尊者為首的共十六阿羅漢,稱「十六羅漢」。或有在「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鉢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另一說「十六羅漢」之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闍」並非「賓頭盧」,故加上賓頭盧尊者和慶友尊者而成「十八羅漢」。也有在「十六羅漢」加上降龍、伏虎而成「十八羅漢」等等,但經中並無根據。
中土某些寺院所塑「五百羅漢」,是依「第一結集」或「毘婆沙論結集」的五百羅漢數。《十誦律》中說:「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指的是常隨釋尊聽法的眾多弟子。又如《金剛經》等佛經中說:「千二百五十人俱」等等,經中的「五百」或「千二百五十」、「四萬八千」等數,只是說明為數眾多,並非一定是確實數字。
有說阿羅漢入於涅槃不再受生,所以不能成佛,如同焦枯的種子,所以稱為「焦種羅漢」。但佛說:「眾生都能成佛」,阿羅漢不僅是眾生之一,還是修道有成的聖者,沒有理由不能成佛。阿羅漢和菩薩都有餘習,區別之一是慈悲心的多少,這也緣自業緣的多少。菩薩的慈悲心是深入骨髓的,但這不等於阿羅漢沒有慈悲心,當業緣成熟時,阿羅漢自然亦會成佛。
〈大乘大義章〉說:「阿羅漢慈悲,雖不及菩薩慈悲,與無漏心合故,非不妙也。如經中說,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覺意,設斷五道因緣者,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為大慈大悲。如《法華經》中說,於他方現在佛聞斯事,然後發心。又涅槃法無有決定不相應焦羅漢耳,何以故,涅槃常寂滅相,無戲論諸法。」(第十章)
《法華經》〈化城喩品〉說:「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譬喻品〉亦說:「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故〈方便品〉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這裡的「若二若三」,指二乘三乘。
〈大乘大義章〉依羅漢根性的鈍利,將羅漢分成六種: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不動羅漢。
寺院中所塑阿羅漢像多為老者,這只是一種藝術形相,存有善意的誤導性。「阿羅漢」是修行的果位,是聲聞乘的最高境界,但並非老人才能修得,再年輕,只要有此根器緣份,照樣可以修至阿羅漢果。就好像成佛不分男女老幼一樣。佛陀的弟子中,有些很年輕就修成「阿羅漢」果的。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