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 果燦 ──
佛教的修行,從境界層次可分為「人天道」「聲聞道」和「菩薩道」。
聖嚴師父說:「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說菩薩的大乘。」(正信的佛教P8)就是說,佛陀是根據聽眾的不同根性,說不同層次和不同境界的「法」。
其一,對「根器淺薄」的凡人,佛陀只說「做人的根本道理」,那是最低的層次,最多僅能在來生升「天道」享天福,或再生為「人」,故稱為「人天道」或稱「人天乘」。主要是修三皈、持五戒、修十善,也就是至少做到基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天壽盡時還得返回下「五道」受生死,故「人天道」並未解脫生死,還在三界之內。
其二,對看到人生之苦而有「厭世觀念」的人,佛陀就教他們如何解脫生死,使他們可以出離三界,故稱為「解脫道」。也就是教他們如何修「四諦」之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阿羅漢」果而入涅槃。「解脫道」可分為兩種:一,是親自聽聞佛陀的言教而成道入涅槃的,稱為「聲聞」,其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釋迦世尊住世時,很多佛陀的大弟子都是聲聞阿羅漢;二,是在佛未住世前,獨自觀察飛花落葉,觀「十二因緣」證阿羅漢果而入涅槃。他們是因「緣」得「覺」,故稱為「緣覺」。因為他們是「獨出智慧」的,故亦稱「獨覺」,梵文是Pratyekabuddha,故漢譯亦略稱為「辟支佛」。「阿羅漢」只求自己解脫生死,是出離三界後就不再回來世間的「自了漢」。他們雖然已不受生死的束縛,已不生不死,但他們厭生死而入涅槃,永遠不再回來了,所以暫時還不能成佛。「辟支佛」的「佛」僅是譯音,也可譯成「辟支普陀」,並非「三明六通」自覺覺他功德圓滿的佛。
其三,對「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人,佛陀就直接說入世普度眾生的「菩薩道」,使行者修「六波羅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而最終成「佛」。「菩薩道」是「解脫道」加上「人天道」,是成佛之先行道。「菩薩」雖然也已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證得涅槃,但「菩薩」有很強的大悲心,不忍眾生仍在生死苦海,雖然入了涅槃却「不住涅槃」,自願返回世間普度眾生,希望眾生也能脫離生死苦海。所以功德圓滿時就究竟成佛。
聖嚴師父說:「小乘的真涅槃,佛法稱之為『灰身泯智』,即身體死了沒有了,招感生死之本的煩惱業惑也泯滅了,只是三界外的塵沙無明煩惱尚未斷盡;這時像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一樣,陶醉在涅槃之中,別人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人,因此也就無法教化世人。」(心的經典P148)聲聞緣覺證悟五蘊皆空之理,證了「我空」斷了「我執」,消除了煩惱不再造業,故能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六道,免受輪迴之苦。但他們有很強的厭離心,還認為有五蘊,有生死苦海,有涅槃之法在,脫離三界入於涅槃後安住於涅槃,這稱為「法執」。因為聲聞緣覺對法的執著,所證的涅槃是不究竟的,故未能成佛。
羅什在〈大乘大義章〉說:「妙行法性生身者,真為法身也,如無生菩薩,捨此肉身得清淨行身。」羅什認為:「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菩薩得無生法忍捨肉身,次受後身名為法身,所以者何?體無生忍力無諸煩惱,亦不取二乘證,又未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為法性生身。」(第二章)「二乘證」是指「聲聞緣覺二乘」所「證」的「涅槃」。菩薩是可證入涅槃而不取證,故說「不取二乘證,又未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為法性生身。」這便是菩薩乘和聲聞乘的分别,也是菩薩能成佛而聲聞緣覺一時不能成佛的根本因緣。
所謂「無生法忍」,就是菩薩漸次修至煩惱從此不生的境界,「煩惱不生」了「智慧」就會顯現,有「智慧」有「慈悲」,所以不再需要破執斷煩惱了,也不需要再發願了,「普度眾生」那是自然而然的運作了。
學佛讀經並不一定馬上就看到成果。學佛讀經不僅要精進努力,還得看你根性的深淺,但最主要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堅信佛所說,信因緣業報,信自己終會明心見性。雖然「信」也是執著,但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入門有這「信方便」,才能使人對「學佛」産生興趣和動力,才能在那看似深奧的佛典中找到坦途。
《六十華嚴經》〈賢首菩薩品〉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俱舍論〉說:「信者令心澄淨。」〈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金剛經》認為:「一念生淨信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說:「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為行。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凡人並非一定要精通《三藏》才能學佛修行,聖嚴師父說:「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成長。」(心的經典P17)首先是要超越《壇經》所指「知解信徒」的境界,也就是不僅只在理論上懂,要努力做到「信解受持讀誦」,最重要是「如法修行」「自性自度」。不論根基深淺,只要方向正確,沿此軌道走去,相信總有一天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必會渡到涅槃的彼岸。我們是學佛的知見,行菩薩所行,千萬不可自設藩籬輕慢新學,更應該打破一切宗派的門坎,所有防礙修行和弘法的,都應該一律視爲「魔障」。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認為,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種子。學佛就是顯現自心本有的佛性,故不需要到名山大川去拜佛求佛。古德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只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明心見性,轉識成智,解脫三界生死,究竟成佛。
在人類有歷史以來,不論帝王將相,甚至普通老百姓,都想盡一切辦法去追求「長生不老」,其實「佛法」就是「長生不老」之法,因為「佛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能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當一個人的「慾望」除淨後,「苦」已止息,「生死」也已止息,他就能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到那個境界,已是「不生不滅」,也就是不「再生」又「不死」了,那何止「萬歲」,已不再有壽限了,那不就是「長生不老」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