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名相]別解脫戒-婆羅提木叉

別解脫戒-婆羅提木叉
「別解脫戒」是 Pratimoksa「婆羅提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護解脫。為佛教僧團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
「波羅提木叉」是在釋迦牟尼佛陀住世時所制定的戒律。在佛世尊般涅槃後,僧伽應當以戒為師。
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成《波羅提木叉經》,又稱《戒經》,是律藏的核心。其中包括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或說九十一單墮;九十二單墮)、四波胝提舍尼、眾學、七滅諍法等八種。
〈華嚴探玄記〉說:「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此就因得名。然有二義,一,揀異定道(定共戒與道共戒)名之為別。二,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為別,亦翻為隨順解脫,此據果立名,隨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故。」
〈行事鈔〉和〈戒本疏〉皆指為「別解脫戒」。
聖嚴師父說:「自五戒以至菩薩戒,皆稱波羅提木叉,譯義為別解脫 ── 持一戒有一戒的解脫功德,別別持別別解脫,故稱別解脫戒。」(戒律學綱要P116)
通於大小乘的「別解脫戒」又名「十善戒」或「十善道法」。
聖嚴師父引華嚴系統的《十住經》〈離垢地〉中金剛藏菩薩對解脫月菩薩所說:「菩薩欲往第二離垢地者,一,當離一切殺生,常起慈悲心。二,離諸劫盜常自滿足。三,離於邪淫自足妻室。四,離於妄語常真語實語。五,離於兩舌無破壞心。六,離於惡口和柔具足。七,離於綺語常知時語實語。八,不貪他物不作是念我當取之。九,離於瞋害心嫌恨心迫熱心等,常於衆生求好事心愛潤心利益心慈悲心。十,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師父說:「從在家菩薩的立場看十善戒,實已涵蓋了菩薩三聚淨戒的內容,因其十條戒目之中,有的每條皆具三聚功能,有的具一或二,所以若能十善具足,律儀善法利生的三聚淨戒,也同時具足。」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四六說:「十善是總相戒,其餘無量戒為別相戒。」特別強調「足見菩薩十善,固重於身口的行為,尤重於心意的行為,並且特別標明行十善者,當『習行正見』和『誠信三寶』。」又說:「從大乘菩薩的立場看,戒律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而將條文的戒相稱為別解脫戒,所以《清淨毘尼方廣經》要說:『毘尼毘尼者,調伏煩惱,為知煩惱故名毘尼。』又說:『煩惱不起,是畢竟毘尼。』毘尼的漢譯是律,律的作用是知煩惱伏煩惱,若能直下不起煩惱,當然是最好的律了。」(菩薩戒指要P21-25

 (另見下面「定共戒-道共戒」及[名相 -9畫]之「毘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