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缽-分衛-團墮:
「托缽」paindapāta,意思是持缽沿門乞食,所謂「一缽千家飯」。「缽」Pātra,見上條。
原始佛教時代寺院是不可煮食的,出家人是過着沿門托缽的生活,至今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地區,還是沿用此古制。托缽是為修平等心,廣結善緣,施主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不可挑剔選擇,一律平等,故也不規定必須食素。托缽是為施主造福田,使施主因供養三寶而造善業功德。托缽時,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對比丘自身而言,僅為滋養身體,故比丘一日一食(亦稱一坐而食),過午不食。
在古代托缽乞食時,供養者將飯團放入缽中,稱為「團墮」,即將食物倒入缽中或墮疊食物於缽中之意。故梵文有paindapāta(一團食物墮下),亦稱pindapātika,簡稱paindaya等。比丘托鉢後,回宿處,將乞食之物分給在寺院中留守的上座長老比丘或有病比丘,稱為「分衛」。故「托缽」又譯為乞食、團墮、分衛等等。
(另見上面的「次第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