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點燈]- 轉世再生

J4-               轉世再生
                                    ──  行者 果燦  ──

        「轉世再生」除了「業力」的牽引,還有「願力」的影響,「願力」除了佛菩薩的感應,就是自己的「心向所生」。例如藏傳佛教的大修行者,如果他確實已開悟成道,那他已「明心見性」「轉識成智」,已脫離三界六道,不生不滅,不再受業力的影響。到那種境界,已可以自由自在了,「轉世」投胎為「人」,只在他一念之間,佛教是說「乘願再來」。但另方面,藏傳寺院的某些主持高僧,就算他未明心見性,未能自主生死,但他一心記掛著他寺院的未竟的傳法事業,「相由心生」,只要他有很強的誓願,修至有足够道業可以再生人世,其業力必然牽引他的神識轉世再生在寺院左近,如此一世一世的傳佛慧命,至致成佛。這種轉世雖非自主,但也是心向所生,雖非人人可以做到,但不能否定其可能性。所以藏傳佛教的很多所謂「轉世者」,不一定都是已悟道者。
        「再生」,或者一再的變,是自然規律,它不是由任何宗教所創造。所以信與不信「再生」,「再生」不會因此停止和改變。斯里蘭卡達摩難陀法師說:「再生的原因是什麼?佛陀說是無明緣起的慾望,慾望的不得魘足,是再生的原因,當所有不滿足的慾望滌盡時,再生就從此結束。要斷生死,須先滌盡所有慾望,要滌除慾望,必須先除去無明。當無明除去後,再生就不再有其價值,因為重復的生命已無須要了。……轉世是如何發生?當這一生理的身體不再具有功能性,生命能源並不與它同時消失,它會繼續進入另一生命形式。業力可將生命轉現成人類的形狀,也可以轉現成畜類的形態。假使人沒有機會去發展他的業力,這種事就可能發生。這種力量包括貪、慾、意志力、渴愛於生,此並不因身體作用消失而結束,它將繼續出現於其他形態而再存在,這就是再生。……再生或者一再的變,是自然的循環,它不由任何特別宗教所創造。所以信與不信再生,它不致使再生歷程有何不同,或者避免再生。只要心中渴望生存,或渴愛感官愉快,或有任何心靈的攀緣,再生就會發生,這些強力的心力普遍存在於這一宇宙的每一個生靈。任何人祈求不再生,必須了解到除非他們能做到不攀緣不執著,否則他們的企求或祈求就不會實現。……再生過程中,一個人或許再生為動物,同時動物也可再生為人。人固然不能在其生理形態上變成為動物,但人心有動物的本質,也有人採取了動物的生活方式,這就足以使他轉生為動物。心的因緣和行為必須對其來生負責。」(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P181-184)這裡面所說「人採取了動物的生活方式,這就足以使他轉生為動物。」所以,為什麼說一個好像野獸一樣残暴的人,會生於畜生道,因為他的「心態」就像「畜生」,他的未來是他自己選擇的。
        聖嚴師父說:「業種儲存於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或藏識。死後業種會繼績成熟,最有力的業種會決定再生於何處、如何再生。而這個生靈,會被父母像磁鐵一樣吸引。無漏之業是由不執著於自我的開悟聖賢所造。由於不執著於自我,所以這種業的結果是無漏的,超脫輪迴,不存在於第八識中。(聖者)能從此生帶到來生的只有智慧力,這種人只是順應衆生的需要而再生於人間,也就是所謂的乘願再來。」(禪的智慧P142)
        前面說過,佛教是講緣起法則的,是注重因果定律的,有前世則有今生,有今生必有來生,雖然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同,在三世輪迴的過程中,未必一定再生為人,但必竟說明了可以在六道中「再生」,再生的結果就是來生。死於此而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此,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了期,故稱為「生死輪迴」或「六道輪迥」,那就是「轉世」或「再生」。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受業力所牽,死則受業果所引,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業識還在,還未「轉識成智」,都逃不出此生死苦海。唯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直到「明心見性」,「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才能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就是不再生,沒有生當然也不再有死,超出了三世流轉和六道輪迴了,自由自在,不再有壽限了,或如世俗所說的「長生不老」了。 
        佛教認為,除了已解脫生死,自主生死的佛菩薩和阿羅漢以外,一切眾生都得依自己業力之趣向,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生在哪一道,取決於自己生前或累世的業力。善者上昇天道,惡者下墮三塗,不善不惡或善多惡少的生人道或修羅道。以善惡的比重,或先受福報後受罪報,反之或先受罪報後受福報不等。
        「往生」的原意指命終離開人世,而受生於三界六道或諸佛淨土;後指離婆娑世界往生彌陀極樂淨土,或其他諸佛淨土,如彌勒兜率天等等。
         我們有時從報章媒體看到,某些曾經「死過翻生」的人談他們「死」時的感受,或見到「光」,或看到醫生護士在搶救他的「病體」,但不論他信何種宗教,甚至是無神論者,都一致的會感受到全身輕鬆,一切病痛全消失,感到從沒有過的「解脫」感覺,這是一種猶如「涅槃解脫」的感受。因此聲聞乘人一入了「涅槃」,就不想再回來世間了,因為「涅槃」的覺受是太美妙了,使人不捨離開。
        聖嚴師父說:「面對随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歡喜看生死P5)所以,如果你知道未來的去處,「死」並不是那麼可怕,可能在某種情況下,例如能「放下」,「捨」掉一切情感之下,「死」的境界甚至是很令人向往呢。
         既有「六道輪迥」,那就不一定再生人道。那麼,如何知道某人前世來自何道?
        《第一義法勝經》說:「若有眾生於地獄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噁心。彼此相憎。……若人前身於畜生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瞋心。更求過短。常相伺便。欲為惱亂。……若人前身於餓鬼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愛樂臭氣。性貪飲食。慳惜不施。於餓鬼中同處來者。見其富樂則生嫉心。悕望他物。……若人前身於人道中異處和合復為人者。彼人相見則生染心。……若人前身天中和合來生人者。迭互相見樂看不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