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指佛教的一切聖典,也就是《大藏經》。
「藏經」原指佛所說一切經和律,後加入佛陀的弟子及後世高僧的論著,成為「經、律、論」,是一切經的總名,故稱《三藏》。《三藏》嚴格可分「聲聞藏」和「菩薩藏」兩類。
《聲聞藏》是所謂「小乘藏」,是南傳巴利語的四部《阿含經》(Āgamasūtra),包括《增一阿含》(Ekottarikāgama)《長阿含》(Dirghaāgama)《中阿含》(Madhyamāgama)《雜阿含》(Samyuktāgama),亦包括《毘奈耶藏》,或稱「毘尼藏」,即《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一切有部律》等,以及「阿毘曇」,也即〈六足論〉及〈發智論〉等。
《菩薩藏》是所謂「大乘藏」,包括北傳梵語系諸「經、律、論」。
「經」(Sūtra)包括釋迦世尊住世時一切言說。「律」(Vinaya)亦稱「毘尼藏」「毘奈耶藏」,包括釋尊住世時所制,和釋尊入滅後弟子們發展的一切戒律。「論」(Abhidharma)「阿毘達磨」或「阿毘曇」,漢譯為「無比法」。
佛陀早期的弟子,在佛陀入滅前,就有根據佛陀的「經」「律」而以自己的悟性理解,到外地代佛傳法,故當時雖還未有「三藏」之名,而確已有口傳的「經律論」三種性質的聖典。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Mātrika論)比丘。」龍樹認為大乘不具「三藏」,「三藏」屬於小乘。龍樹說:「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摩訶衍」即「大乘」。
佛教從印度北傳至中國、藏、蒙、日本,南傳至錫蘭、泰、緬甚至歐美,佛教聖典也從原來的巴利文(Pali)和梵文(Samskrt)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故有漢藏、藏藏、蒙藏、滿藏和其他藏經,其中以漢譯卷帙最浩翰,版本也最多。
據考,中國最早刻印佛經始於南北朝梁武帝(西502年)時,凡五千四百卷;北宋太祖開寶五年(西972年)所刻《金銀字佛經》;南宋理宗嘉熙三年(西1239年)所印《宋藏》,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九百十六卷;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西1277年),經二十七年刻印成的《元藏》,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明成祖永樂十八年(西1420年),經五年刻印成的《北藏》;明神宗時,密藏禪師發願於萬歷十七年(西1589年)所刻《明藏》,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雍正十三年(西1735年),經三年刻成的《清藏》;日本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九年(西1922-1934年)編成的《大正藏》等。
近年北京整理編印了以《趙城金藏》為底本的《中華大藏經》和台灣編印的《佛光大藏經》等,是最新的漢文「大藏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