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點燈]- 佛教的緣起

A1-                         佛教的緣起       
                                                      ──  行者 果燦 ──

        印度恆河流域自古就被外來的信奉「梵天」(Brāhmā)的「婆羅門」(Brāhmana) 所統治。他們把從原始宗教發展而形成的「吠陀文化」帶來恆河流域。〈吠陀〉Veda 亦稱〈韋陀〉,意思是「知識」,也是後來印度「婆羅門教」的根本聖典。 
        他們以信奉梵天的理論,把古印度人分成四個階級,史稱「四種姓」。祭師及修淨行者屬於「婆羅門」(Brāhmana);王公貴族和軍官屬於「剎帝利」(Ksatriya);商賈階層屬於「吠舍」(Vaisya);農民奴僕工匠階層,以及被征服的古印度土著等屬於「首陀羅」(Shūdra)。婆羅門教統治並同化了古印度,故歷史上亦稱古印度為「婆羅門國」。 
        他們移居恆河流域一千年後,約於西元前565年(我國東周春秋時期),在古印度北部,今屬尼泊爾近印度邊境的「畢柏羅婆」(Piprāvā)地區,有一個稱為「迦毗羅衛」的小國。國王「淨飯王」(Shuddhodana)的王太子「悉達多 喬達摩」(Siddhārtha Gautama)出世。太子青少年時期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也看到了民間的疾苦,在王宮學到的知識,無法使太子從人類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煩惱中得到解脫,故在二十九歲時,毅然離開王宮出家學道。
        最初,悉達多太子是學古印度修梵行的「仙人」在深山修「苦行」。修行了六年之後,覺悟到修「苦行」不能使人得到解脫。於是下山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供養,並在一棵「菩提樹」下發願坐禪觀想,最後終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出宇宙的「緣起法」和「四諦」等等諸法實相,解脫了一切煩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得道成佛。因世尊屬釋迦族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Shākya muni),意為「釋迦族的聖者」,時,世尊世壽三十五歲。
        釋迦世尊悟道成佛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他當初出家學道時,國王派來跟隨他的侍從憍陳如等五人。此五人便成了佛教歷史上第一批比丘,史稱「五比丘」。此後的四十五年間,佛陀走徧恆河兩岸,以自己成道的經驗傳道說法。由於當時印度普羅大眾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非常不滿,故佛教的「眾生平等」學說深受歡迎,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皈投在佛陀門下,佛陀的教法鼎盛一時。   
        佛教是在和當時的「婆羅門教」及「六師外道」等等的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佛陀住世的時代,雖然有不少根器深厚者,如佛的大弟子們,他們能僅聞佛陀一席話而覺悟,或跟隨佛陀而在很短時期得證阿羅漢果。但也有不少根性淺薄者,佛陀就像博學的大學教授為小學生講課那樣,根據當時對象的根器和悟性的深淺,引用了不少當時印度的民間神話故事來講解佛法,那便是佛教的「方便法」。
        約在西元前485年,世尊抵達中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在河岸邊兩棵沙羅樹之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入滅,世壽八十歲。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精妙的,指導眾生解脫生死苦難,通向涅槃寂靜的聖典──《佛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