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 佛教的經典
── 行者 果燦 ──
釋迦世尊親口宣說的言教,是最原始的《佛經》內容,基本上僅包括「經、律」兩部份,在佛陀住世時期,除極少數的篇幅外,佛經都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佛入滅後的「第一次結集」,佛的聲聞弟子們憑記憶,念誦及鑑定了佛的教法和戒律,並分配給長老們和他們的傳承弟子,背誦口傳下來以令到未來的後代獲益。為了使口傳「經律」能長久地維持真確完整,不會受到改動和增刪,故必須定期和有系統的集體念誦,這就是後來的每隔一段時期的「結集」。
釋迦世尊成道後,四十五年間走遍恆河兩岸傳道說法,弟子無數。有已證果的,有尚未證果的,有菩薩弟子,更多的則是聲聞弟子。世尊是根據弟子們各自的根性而說不同境界的「法」。聖嚴師父說:「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說菩薩的大乘。」(正信的佛教P8)因為「第一次結集」的參與者大都是聲聞弟子阿羅漢,阿難和優婆離所背誦的基本都是「聲聞法」。
龍樹在〈大智度論〉卷第一中說:「佛於三藏中廣引種種諸喻。為聲聞說法不說菩薩道。唯中阿含本末經中。佛記彌勒菩薩。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亦不說種種菩薩行。佛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諸菩薩行。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為彌勒菩薩授記後,「佛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諸菩薩行,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因為眾生「為惡師所惑,心沒邪法,不入正道」,「佛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斷一切眾生疑結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智論〉認為:「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餘人不見。」所以當初不得不先說聲聞法。
《不可思議解脫經》就是《華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大般若經》。《阿含經》是聲聞阿羅漢所「結集」的,故《阿含經》的內容基本是「聲聞法」。但不等於世尊當時沒有說「菩薩法」,只因「聲聞眾」「不得聞」,故一時未有能力「結集」起來。當時的時機未成熟,「菩薩眾」隱遁山林,後來「菩薩法」才逐漸被後人發掘整理出來的。
在世尊入滅前,已有弟子四處傳法,世尊入滅後,更是有不少弟子或再傳弟子各處傳法。各人的根性不同,因此對佛法的理解和悟性都多少有出入,加上最初幾百年,佛經都是靠死記硬背,口口相傳的。那麼長時間,那麼多代的傳人,內容脫漏錯訛,有所增減在所難免,後代弟子在理論上造成分歧是無法避免的。古印度人是很有趣的,他們摇頭晃腦可以誦出數十萬言的經典,但一時就是沒有筆錄成書。
〈西域記〉載:「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後四百年出,王夙崇信佛法,日請一僧說法,人人異說,王召脅尊者問之,尊者云,如來去世歲月邈矣,各異部執所說矛盾,王聞之感傷,於迦濕彌羅國建立伽藍,施與之,使隨部執具釋三藏,脅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世友菩薩為上首,釋三藏各十萬頌,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緘封於石函,立窣堵波,藏之其中,命藥叉神周衛其國,不使異學持出此論。」
達摩難陀說:約西元前八十年,在錫蘭森哈羅國瓦太伽爾尼阿巴雅王時期,佛教史上第一次以巴利文記錄了佛經,主要是《阿含經》。(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以上兩說在時間上是相近的。可見長時期的背誦,數百年後終於出現了錯漏,於是在古印度本土,在古師子國(錫蘭-斯里蘭卡),都開始有人整理並用文字記錄了佛陀的教法。
根據古印度中觀思想的創始者龍樹的生平,他是西元150-250年間的人,那時是佛滅後約逾六百年。據傳,龍樹到北印度雪山一古塔中,得一老比丘傳受大乘經典。(經論中的「雪山」就是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後得大龍菩薩開「龍藏」,龍樹在九十日中得授諸方等經典,主要為《華嚴經》等。又在南天竺「鐵塔」由金剛薩埵傳受密法「兩部大經」,即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可見,宣說菩薩道的大乘經典,雖不入《阿含經》,但早已存在印度民間,並逐漸被記錄成文字,在世尊入滅幾百年後,才漸漸被論師們發掘整理出來。
〈大智度論〉說:「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最著名的是維摩詰居士和勝鬘夫人,他們是在家大士,但能代佛說法,他們的言行記錄成《維摩詰經》和《勝鬘經》。
自從開始發掘和整理出「大乘」的經典,「大乘」佛教就漸漸形成。其中發掘整理出有作為大乘理論基楚的《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淨土三經》和《涅槃經》等等。各個歷史時期也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論師和論著,如龍樹的〈中觀論〉、〈大智度論〉,提婆的〈百論〉,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等等。中國著名的《壇經》,也是在釋迦世尊入滅一千三百多年後,根據中土高僧六祖惠能的言行記錄而成。可見不少大乘經典是後代弟子發掘整理出來,或根據原始佛教經典,弘揚發揮而成的,但內容只要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
《佛說處處經》說:「佛說八十億萬因緣經。都治人三病。一者貪婬。二者嗔恚。三者愚癡。」
東初老和尚說:「原始佛教代表的經典,就是阿含與般若,也就是實有與空觀的兩大思想,佛滅後六七百年,中天進步派的大眾部龍樹、提婆出世,倡導實相大乘教。佛滅後八九百年北天保守派的上座部的無著、世親出世,倡導緣起大乘教。兩系大乘教在時間上只相隔一二百年的前後,兩系的不同,實受保守與進步思想的影響。中天的大眾部空觀思想大乘化後,即中天大乘中觀派。北天的上座部實有思想大乘化後,即北天大乘瑜伽派,這是印度佛教兩大學派。」(般若心經思想史)
古「天竺」在地域上分「東南西北中」五部份,上文所提「北天」、「中天」,是指「北天竺」和「中天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