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指守護佛法的諸神,又稱「八部鬼眾」或「八部眾」,因為不是人,故也稱「非人」,指四天王所領八類鬼神。
經典中有將「天龍八部」和「八部鬼眾」分開說,也有混合說的。金庸取其中鬼神之名為小說人物命名。
「天龍八部」是指:
一,「天」(Deva),漢語譯成「提婆」,指居於天界的天人。
二,「龍」(Nāga),也就是中國神話中入水能藏,出水能飛,呼風喚雨的龍。Nāgarajah是「龍王」。
三,「夜叉」(Yaksa),即勇健鬼或捷疾鬼,包括地行、虛空、天夜叉三種,原為古印度神話的小精靈。也有經論將「夜叉」(Yaksa)和「八部鬼眾」的「羅剎」(Rāksasa) 混合說的。同樣是速疾鬼,又稱暴惡可畏,惡鬼的總名。古印度傳說,「羅剎」原為古印度一種族的名稱,羅剎男稱「羅剎娑」,黑身朱髮綠眼,羅剎女稱「羅剎私」,為絕色美婦,食人的鬼女,據說羅剎國在大海之中。
四,「乾闥婆」(Gandharva),意為香陰,乃唯以香氣資陰,故亦名香神。這可能是民間以為「鬼神」是「吃香」的根據之一。「乾闥婆」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故又稱樂神,與「八部鬼眾」之「乾達婆」同。梵文拉丁拼音Gandharva,亦譯為「乾闥婆城」,比喻虛幻不實之法,也指的海市蜃樓。
五,「阿修羅」(Asura),因容貌醜陋故稱「無端」,因其果報似天而非天,故稱「非天」,其強者居須彌山之東西外毘摩質多羅宮,極弱者居人間之山間深窟。據《阿含經》,〈法華義疏〉等經論說,「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而「諸天」有好食無美女,互相憎嫉,故修羅和帝釋常戰鬥。《觀佛三昧經》載:「有阿修羅王名毗摩質多,有九頭,每頭有千眼,九百九十九手,八腳,口中吐火,有女端正無比,帝釋請為妻,名悅意。」「阿修羅」也是「六道」之一。
六,「迦樓羅」(Garuda),即金翅鳥,又名妙翅鳥等,金翅鳥之翅翮金色,兩翅廣三百六萬里,居於須彌山下層,飛行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常取龍為食,最勝者稱「金翅鳥王」。據《三十六華嚴經》載:「金翅鳥王飛行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力搏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養應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已成熟者,奮勇猛大力止觀,兩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印尼航空公司Garuda即取此名。
七,「緊那羅」(Kimnara),即「非人」或「歌神」。
八,「摩睺羅伽」(Mahoraga),即大蟒神等。〈慧琳音義〉載:「摩休勒,古譯質樸,亦名摩侯羅伽,亦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八部鬼眾」是指:
一,「乾闥婆」(Gandharva),意為香陰,乃不食酒肉,唯以香氣資陰,故亦名香神,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香神亦名藥神,此香藥能幻化成「香城」。
二,「毘舍闍」(Pishācā),為噉精氣,乃食人及五榖之精氣。
三,「鳩槃荼」(Kumbhānda),為甕形,即厭魅鬼。
四,「薜荔多」(Preta),為餓鬼,常飢不能食。
五,「龍」(Nāga),包括守天宮殿,興雲致雨,有地龍,伏藏龍等四龍。Nāgarajah是「龍王」,《法華經》中有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義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鉢羅等八大龍王。
六,「富單那」(Putana),即臭餓鬼或熱病鬼。
七,「夜叉」(Yaksa),即勇健鬼或捷疾鬼,包括地行、虛空、天夜叉三種,原為古印度神話的小精靈。
八,「羅剎」(Rāksasa),即速疾鬼,又稱暴惡可畏,惡鬼的總名。古印度傳說,「羅剎」原為古印度一種族的名稱,羅剎男稱「羅剎娑」,黑身朱髮綠眼,羅剎女稱「羅剎私」,為絕色美婦,食人的鬼女,羅剎國在大海之中。
梵語「乾闥婆」(Gandharva),譯為「乾闥婆城」,亦指世俗的海市蜃樓,比喻虛幻不實之法。
── 行者果燦 合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