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點燈]-佛門七眾

B20-            佛門七眾
                            
        「七眾」,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眾」為出家人,後「二眾」為在家人。
        「比丘」(Bhiksu)、「比丘尼」(Bhisuni),意思是乞士或女乞士。是所謂「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
        聖嚴師父根據《五分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誦律》、《毘尼母經》和《四分律》等五種律本,把「比丘」種類歸納為十類:
        一,「無師」,指無師受具足戒者,僅釋尊一人;
        二,「一語」,指一語受具足戒者;
        三,「二語」,指二語受具足戒者;
        四,「三語」,指歸依三寶受具足戒者;
        五,「破結使」,指斷盡煩惱證了羅漢果者;
        六,「自誓」,指自誓受具足戒者,僅摩訶迦葉一人;
        七,「善來」,指佛陀親命受具足戒者;
        八,「問訊」,指問訊受具足戒者,僅鄔陀夷(迦留陀夷)一人;
        九,「論答」,指隨順答佛論受具足戒者,僅蘇陀一人;
        十,「白四羯磨」,指佛入滅後,佛陀的第一代比丘及後代弟子,如法以「白四羯磨」再度比丘受具足戒者,雖然佛住世時已有少數遠方弟子以白四羯磨受比丘戒,但主要是在佛入滅後。(戒律學綱要P244)
        師父又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和《毘尼母經》,把「比丘尼」歸納為四類:一,「破結使」;二,「八敬法」;三,「遣使」;四,「白四羯磨」。另外,參照佛陀不親自度尼的慣例,佛史上當不會有「善來比丘尼」,況且比丘尼的出現應在比丘之後十四至二十年,那時已有「白四羯磨」度人出家的軌儀。
        「善來」(Susvāgata):指佛陀親命受具足戒的比丘。佛陀初期所度的大弟子,及佛住世時期的大部份弟子,都是「善來比丘」。《增一阿含經》載:「諸佛常住,若稱善來比丘,便是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囊,盡變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以經七日。」古印度住寺院的比丘,對所有來訪客人,都以「Susvāgata!」稱呼,表示歡迎。對前來欲隨佛陀出家者,釋迦世尊根據來人的根器,往往會以神力,只說一句「Susvāgata!」此人立時「所著衣囊,盡變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或頓成沙門,或頓證四果,此法在佛入滅後便告終止。
        「白四羯磨」:就是「一白三羯磨」。聖嚴師父說:「受具足戒的人,必須要在十個比丘以上的僧團中,求得一致的通過與承認,才能算是合法的比丘。所謂白四羯磨,乃是一番報告,三番徵求默認,便稱為白四羯磨。十人之中,只要有一人反對,便是僧不和合,便不成受戒羯磨,受戒者便不得比丘戒。」(戒律學綱要P247)
        「破結使」:繫縛心身,結成苦果為「結」,隨逐和驅使眾生名為「使」,故「結」和「使」都是「煩惱」的異名,「破結使」就是「破煩惱」。
        「八敬法」:指以「八敬法」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只有大愛道等五百釋種女人。「大愛道」梵名「摩訶波闍波提」,釋尊的姨母,也是佛的繼母,由阿難的請求而出家。因佛制規定比丘不可度女人出家,故第一個出家的女人是以「八敬法」受戒的。「八敬法」又稱八敬戒、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或八不可違法,是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法。因為佛制規定,比丘是不可度比丘尼,比丘尼必須由比丘尼來度,佛陀也未度過一位女人出家。據傳,世尊成道二十年後,世尊的姨母愛道及五百釋迦族的貴族女人要求出家,在阿難尊者的請求下,她們是接受了「八敬法」而成佛教史上第一批比丘尼。
        後世傳下來的「八敬法」,主要是規定尼眾應如何如何恭敬尊重比丘之法,此法和「式叉摩那」法一樣,在北傳的漢譯佛教地區已不實行。〈四分律〉載:「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八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也。
        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能得說尼之過;四,式叉摩那已學戒(六法),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於半月中在二部之僧(比丘、比丘尼) 中行摩那埵(僧中治罰之名,比丘犯僧殘罪,行懺悔,得使眾僧滿意);六,尼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七,在比丘處不可夏安居;八,夏訖則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自恣為懺悔之法)。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嘆,不可盡形違越。」
        但佛法認為眾生平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四分律〉所載「八敬法」,不符「眾生平等」,是不如法的,應該是和後世的男權社會思想有關,不可能是佛所制。聖嚴師父說:「其證明晚期的大眾部、一切有部及初期的大乘空系,對這種觀念持有異論。屬於一切有部的《佛說龍施女經》,便反對女人的五種障礙說,指出《增一阿含》卷二十二及卷五十,所敘述的女人如佛的姨母大愛道、須摩提等,不但信心十足,而且還以做女人為光榮。《道行般若經》強烈反對轉女身為男身而後成佛的理論。嗣後,《維摩詰經》、《順權方便經》、《諸佛要集經》、《阿闍貰王阿術達菩薩經》、《大淨法門經》、《寶女所問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及《佛說無垢賢女經》等,都有申張男女無差別論的作用。」(學佛群疑P205)
        「五障」說指女性不能成佛、不能為魔王、不能為帝釋王、不能為梵王、不能為轉輪聖王等。《維摩詰經》〈觀眾生品〉中,天女就舍利弗問「變男變女」事而舉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否定了女轉男身等等男女不平等的說法。用「三法印」和「四依法」一驗證,就可看出男女有別的歧視法並非佛說。更何況,「大愛道」等出家後,世上已有比丘尼,已可直接度女人出家,「八敬法」已沒有存在的必要,後世的所謂「八敬法」是不如法的。
        另外,「大愛道」等五百釋迦族的貴族女人要求出家的傳說,也是有問題的。據說阿難生於佛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如此,世尊成道二十年,阿難自己尚未出家,如何請求釋尊讓「大愛道」等出家?此其一;二,大愛道不僅是世尊的姨母,也是世尊的繼母,據《佛本行集經》及《五分律》等載,世尊的父王是在佛成道後第四年去世,佛陀還曾為此回祖國,當時就有不少國人隨佛出家,「大愛道」不致於再等十六年後才要求出家。可見此傳說很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
        「遣使」:指佛派遣代表去僧寺求取羯磨而得戒者,在佛教歷史上,僅「達摩陳那」(或名「半迦尸尼」)一人,據傳因陳那生得太美了,很多男人都想從半路上把她破了,所以佛陀破例派遣代表去尼寺求取羯磨。
        「式叉摩那」(Siksamānā):又稱「式叉摩那尼」或「式叉摩那戒」,漢譯「學法女」或「正學女」。此是古印度女人出家成為沙彌尼之前必須的階段,為時二年而學「六法」。《僧祇律》說:「二年者二雨時。」也就是從當年雨季開始至來年雨季結束,實則上是一年多不到兩年。目的如弘一大師在其〈四分律删補隨機羯磨隨講別錄〉中所說:「六法淨心,二歲淨身;前者試看大戒受緣,後者可知有胎無胎。」因為印度中南部,地處熱帶,女人早熟,十二歲左右就可嫁人,而且當時民眾要求出家也較隨便,所以必須有一定的考察時間,最重要是要知其出家前是否已有孕。此法在中土佛教早已取消,時至今日,已能簡便試出有否懷孕,「式叉摩尼」更沒有存在必要。「式叉摩尼」除了持沙彌十戒外,另加「六法」。「六法」指不殺、不盜、不淫、不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六法」在各律藏中有不同說法,但除了與「十戒」重復的外,最主要是「不得觸男子身」或不得與男性單獨相處等近似的戒律。
        「沙彌-沙彌尼」:剃度出家受「十戒」,最初的稱為「沙彌」(Srāmanera)或「沙彌尼」(Shrāmanerikā),剃度而不受「十戒」不算合格的出家人。在梵文,「ni」(尼),表示女性。佛教的出家人共分五種,包括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受了「十戒」,稱為「沙彌」或「沙彌尼」;受了出家的「具足戒」的稱為「比丘」或「比丘尼」。
        「沙彌十戒」:指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廣華麗之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此「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俗稱「銀錢戒」,指不擁有和接触金銀財物。「生」是指金銀珠寶原物,「像」是指用金銀珠寶製成的飾物,也包括珠、玉、水晶、瑪瑙等等制成的貴重寶物,現在還包括一切貨幣等。
        「沙彌十戒」,是在「八關戒齋」的「八戒一齋」加上「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作為出家人,第十戒的「生像金銀寶物」當然不可私有,但現代漢傳佛教僧尼,已不可能靠乞食自養,特別是一出寺門,吃飯交通都得用錢,所以必須視情況略為變革。
        出家人也稱「和尚」或「沙門」,在家人又稱「居士」。
        「沙門」:出家在印度稱為「沙門」(Srāmana),這並非佛教專有,在古印度,沙門是對各類出家人的通稱,意思是「息心」或「淨志」。聖嚴師父說:佛教為別於如「沙門婆羅門」等外道沙門,稱佛教的出家人為「沙門釋子」,釋迦座下的出家人的意思。
        「和尚」是「優婆陀耶」(Upādhyaya),原譯稱和上、烏社、和社等,指受戒者的教師,或為弟子者對師父的尊稱,出家人中之德高望重者,藏傳佛教中僅次於達賴和班禪的大喇嘛,為寺院之住持者,後來也泛指比丘。專職傳戒的和尚稱「傳戒和尚」或「戒和尚」(為居士傳授五戒、為沙彌傳授十戒、為比丘傳授具足戒或大戒)。為僧人的軌範師的高僧稱「阿闍梨」,專職教授矯正僧人弟子的行為,密教指為灌頂師,四分律將阿闍梨分為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五種阿闍梨。

(另參閱「K1-佛教的出家」 )
                      ──  
行者果燦 合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